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免疫学定义范文

免疫学定义范文

免疫学定义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甲状腺激素 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48-0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本单位就诊的410例患者。

1.2 方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配套试剂(安图生物)测定血清T3、T4、FT3、FT4、TSH。T3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0.8-1.9ng/ml;T4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5.0-13.0ug/dl; FT3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 3.5-6.5pmol/L ;FT4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8.5-22.5pmol/L;TSH水平正常值参考范围为 0.35-5.29uIU/ml 。

1.3 数据统计处理

1)性别比例;2)正常和异常结果的例数比;3)异常结果的类型和比例4)采用SPSS13.0版软件,对每种统计内容进行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依据患者性别、激素水平、异常类型等资料统计结果。

讨论以最后报告结果为准:1)41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17.32%(81/410)和82.68%(329/410),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正常和异常例数分别为54.39%(223例)和45.61%(187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能分泌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甲状腺激素(T4)等。它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调节,以维持血循环中的动态平衡,其生理功能包括体内的氧化生热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促进蛋白质合成等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是现普遍存在的两种甲状腺疾病。

3.1 甲状腺功能亢进 一般为T3、T4、FT3、FT4升高,而TSH略低或重度降低。各指标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价值依次为FT3>FT4>T3>T4。其中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为T3、FT3升高而T4、FT4正常、TSH降低。T4型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为T3、FT3正常,而FT4、T4升高,TSH降低。垂体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则上述指标全部升高,尤其是TSH也升高。

3.2 甲状腺功能减退 一般为T3、T4、FT3、FT4降低,TSH升高。在诊断甲状腺功能减低方面,TSH,FT4、FT3是灵敏指标,各指标的价值依次为TSH=FT4>T4>FT3>T3。除T4、FT4降低外,轻型或部分中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患者T3浓度不会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垂体性甲低患者T3、FT3则正常,TSH也下降或正常及升高。

3.3 非甲状腺疾病 也可引起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改变,以低T3和低T3T4综合征表现较为明显,一般引起此类综合征的疾病有恶性肿瘤、慢性肾衰、心肌梗死、糖尿病、严重感染等;其发生与机体的代谢状态,基础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及外来因素有关,当病情好转,机体恢复正常时,T3及T4可恢复至正常。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甲状腺疾病已严重威胁到人类健康,成为内分泌领域的第二大疾病,尤其是女性患甲状腺疾病不断攀升,依据本文统计结果也可见,从性别分布,女性多于男性,约4:1。因此加强预防保健意识,尤其是女性定期体检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甲状腺疾病及非甲状腺疾病的预防、鉴别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轶蘩.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麻疹; 免疫率; 阳性率; 保护率; 几何平均滴度

Analysis on the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Status and IgG Antibody Level of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FAN Zi-fan, LI Ding-liang, WU Qi-t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61-064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immune status of measles vaccine and IgG antibody level in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ntrolling and eliminating measles.Method:More than or equal to 48 healthy people were investigated in each township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in a total 20 townships,measles IgG antibody were detected by 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test.Result:The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rate was 87.11%,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body was 80.28%, the antibody protection rate was 39.72%, and the geometric mean titer (GMT) of antibody was 1∶570.72.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e positive rate of measles antibody, protective rate and GM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ve rate and the protection rate among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 of GM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among the population with immune history, but the difference of protection rate and GM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rate of measles antibody in the population with no immunity history and the 3 doses vaccination.Conclusion:The healthy population in Yangjiang city of measles antibodies failed to form an effective immune barrier and should be strengthen the multiple cropping, advocating vaccination with measles containing vaccine.

【Key words】 Measles; Vaccine rate; Positive rate; Protection rate; Geometric mean titer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jiang Center f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22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特异性免疫预防问世前,除新生儿短时期内受母传特异性抗体保护外,人人易感,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种疾病。实践证明,通过免疫和监测的手段,人类是能够控制麻疹的[1]。阳江市一直坚持对14岁以下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接种,2009年后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2010年零病例报告,但近几年疫情反弹,呈现1岁内和成人发病逐年增多的趋势。为了解阳江市健康人群中麻疹疫苗免疫状况和IgG抗体水平,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9月-2014年3月笔者对8个月龄以上的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样本量 根据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的“人群免疫水平监测”要求:对象分9个年龄组,分别为:

1.2 方法 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统一项目相关信息采集,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麻疹疫苗接种史、麻疹患病史、麻疹病例接触史等。麻疹疫苗接种完成情况判定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14岁以下儿童以接种登记底册为准,无证、无登记者视为未种;15岁以上对象接种完成情况以本人回忆作记录。采集调查对象的外周静脉血4~5 mL,检测血清麻疹IgG抗体。

1.3 检测与判断标准 标本由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德国赛润试剂进行统一检测,试剂批号为:SED.AZ,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抗体滴度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 18.0 进行统计分析,用频数分析描述不同特征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用 字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保护率的差异;用方差分析比较GMT的差异。以P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全市共抽样调查1055人,实际检测1055人,男553人,占52.42%,女502人,占47.58%。最小年龄为8个月龄,最大68岁,平均(9.56±9.06)岁;民族均为汉族,无患过麻疹和接触过麻疹患者的对象。共有919人接种过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率为87.11%。所有调查对象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0.28%,抗体保护率为39.72%,几何平均滴度(GMT,下同)为1∶570.72。

2.2 不同年龄组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以15~19岁和≥20岁的人群较低,分别为75.51%和1.19%,各年龄组免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33.24,P=0.00)。麻疹抗体阳性率最低为1岁内儿童(61.22%),最高为20岁以上人群(96.43%),其不同年龄组人群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34.54,P=0.00)。保护率最低的是11~14岁组人群(22.54%),最高的是≥20岁人群(73.8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10.77,P=0.00)。GMT最高的是≥20岁组人群(1∶1273.16),最低的是

922人,≥15岁共有133人,两者中,免疫率分别为95.55%和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4.40,P=0.00);阳性率分别为79.07%和8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85,P=0.01);保护率分别为36.98%和5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22.78,P=0.00);GMT分别为1∶535.14和1∶88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5,P=0.00)。见表1。

2.3 不同性别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麻疹疫苗免疫率男性(90.24%)高于女性(8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0.11,P=0.00)。保护率女性(44.22%)高于男性(3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13,P=0.00)。GMT女性(1∶613.77)高于男性(1∶53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3,P=0.07)。见表1。

2.4 不同地区人群免疫和抗体水平情况 不同地区的麻疹疫苗免疫率最高的是江城区(90.87%),最低的是阳东县(8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90,P=0.03);保护率和GMT最高的是江城区,分别为46.77%和1∶668.28,最低的是阳春市,分别为31.84%和1∶456.48,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5.79,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6,P=0.00),见表1。

2.5 接种不同剂次人群抗体水平情况 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T均最高,分别为85.29%、57.35%、1∶800.01。有免疫史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76,P=0.03);保护率以接种2剂次的人群最高(38.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00,P=0.37);接种剂次越多则GMT越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P=0.48)。无免疫史的人群与接种3剂次以上的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03,P=0.88),两类人群的保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2.53,P=0.00)、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6,P=0.00),见表2。

2.6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抗体水平情况 接种不同种类疫苗是指接种麻疹疫苗和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包括麻疹风疹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两类疫苗中,麻疹联合疫苗的阳性率(82.59%)、保护率(42.81%)、GMT(1∶612.00)均高于麻疹疫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字2=8.31,P=0.00; 字2=20.24,P=0.00;F=16.47,P=0.00),见表2。

3 讨论

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受到麻疹发病率和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2]。本调查结果显示,8个月龄~1岁婴儿的麻疹疫苗接种率(79.59%)明显低于国家规定,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也低于其年龄段的人群,11~14岁的人群接种率也未达到要求,提示存在一定数量的免疫空白人群。除成人麻疹抗体阳性率>95%外,其余年龄段的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均

麻疹疫苗具有良好免疫原性,初免后90%以上的受种者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免疫持久性也很理想,初次免疫25年后,HI阴转者,92.23%仍可测出中和抗体,并存在细胞免疫[10]。表1结果显示,20岁以下的人群免疫率虽然较高,但麻疹抗体阳性率和GMT都不高,并且有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与早期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成年人虽然免疫率极低,但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最高,与孙迎春等[11]的调查结果相反,可能与阳江市早年麻疹高发病率从而致其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有一定的关系。调查结果还显示,19岁以下人群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低于20岁以上人群,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人类麻疹免疫力除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外,也可通过自然感染、母传抗体等获得,但母传抗体持久性差,很快消失[12-16];同时,目前麻疹流行处于较低水平,14岁以下人群社会活动范围局限,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力的几率很小。因此,今后应重点开展14岁以下人群的免疫,确保免疫成功。在不同性别中,男性免疫率高于女性,但女性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男性,这一现象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在本调查中,免疫0剂次的人群绝大部分为成年人,其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说明自然感染获得的麻疹免疫力比人工自动免疫高。有麻疹疫苗免疫的人群中,接种剂次越多,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和GMT越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一致[17-19],证明了复种对提高麻疹免疫力是十分必要的。从表2看到,接种1剂次的比例占15.67%,复种比例未能达到95%以上,因此,今后仍然需要加强复种工作。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人群的阳性率、保护率和GMT均高于接种单纯麻疹疫苗,今后应倡导接种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

参考文献

[1]迮文远,刁连东,徐爱强,等.计划免疫学 [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359-382.

[2]敖睿,张菊英,付清培,等. 2010年四川省麻疹抗体水平监测[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28(12):969-972.

[3]韩轲, 郑慧贞,吴承刚,等.广东省户籍人群2010年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 18(5):432-470.

[4]许建雄,傅传喜,张伟,等.广州市2008年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血清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10,36(2):45-47.

[5]云雪霞,谭慧峰,许建雄.广州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对麻疹疫情状况影响的相关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6):557-561.

[6]曾志灵,曾丽萍. 东莞市东城区区2010 年自然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3,40(10):1967-1975.

[7]须凡帆,王旭雯,许祝平,等.江苏省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发病率关系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41-43.

[8]王凤双,吴殚,肖雷,等. 2012年北京市顺义区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4,27(5):671-675.

[9]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办事处.消除麻疹现场指南[M].Geneva:Avenme Appia,2004:1211.

[10]王隆德,齐小秋,于竞进,等.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0-186.

[11]孙迎春,朱丽君,张智,等.2010年沈阳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 2012,18(2):84-88.

[12]王延田,韩建广,杜兰香,等.母体麻疹抗体与婴儿麻疹发病关系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13(5):357-360.

[13]王旭雯,修仕信,蒋静凤,等.无锡市婴儿母传麻疹抗体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41(23):4282-4287.

[14]马瑞,许国章,徐宏杰,等.小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2008,14(3) :226-228.

[15]王联君,赵世华,杨杰,等.麻疹胎传抗体的跟踪观察及初免月龄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 :992.

[16]马玉杰,苏华,金宏,等.黑龙江省健康人群麻疹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 :184-185.

[17]丁亚兴,孙静,田宏,等.天津市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和易感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3,19(4):301-344.

[18]刘小平,李娜,任先云,等.呼和浩特市2008-2011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6):616-618.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放射免疫法;乙肝表面抗体效价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77-02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简称酶联免疫法,或者ELISA法。它的中心就是让抗体与酶复合物结合,然后通过显色来检测[1]。放射免疫法是利用同位素标记的与未标记的抗原,同抗体发生竞争性抑制反应的方法,研究机体对抗原物质反应的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2]。本文分析了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对人体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效价进行检测的效果。以下是我的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材料研究对象为来自国家临检中心乙肝表面抗体质控品2份,来自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线性参比品的国家标准品3份。

1.2仪器和试剂盒抗-HBs免疫球蛋白国家标准品,标示浓度值为2.5lU/支(批号20041001)。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表面抗体酶联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批号R20110503),线性范围和正常参考范围分别为10-300mlU/ml,0-10mlU/ml。放免r测量仪(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四环仪器厂生产),放射免疫法试剂盒(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表面抗体放射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盒(批号:110620),线性范围和正常参考范围分别为0-1000mlU/ml、0-10mlU/ml。

1.3统计学方法选取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对于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的3份参比品、国家临检中心2份质控品乙肝表面抗体效价的检测,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样本浓度值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5;对于1-400号高抗血浆、401-800号低抗血浆、801-1000号普通血浆乙肝表面抗体效价的检测,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法的检测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样本浓度值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5。

3讨论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人体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效价进行检测,不但费时、复杂,而且一次无法进行大量样品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简称酶联免疫法,或者ELISA法[3]。本文研究了酶联免疫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效价的检测,其基本原理是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4]。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频率很高,故可极大地放大反应效果,从而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作用的底物。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不但检验成本低、操作简单快捷,而且特异性强、准确度高。

参考文献

[1]许丽枫,张效林.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的对比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0,04:257.

[2]胡晓.乳胶层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0,05:92-93.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早产儿中的免疫效果。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B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接种,C组采用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另随机选择我院健康足月儿60例作为正常对照,随机分为D、E两组各30例,D组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E组接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72h内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每天2次测肛温,观察奶量完成情况及可能的副反应。末次接种后1个月时采静脉血0.5mL,及时分离血清保存于-80℃以下待检。测定血中Anti-HBs滴度,采用放免法检测HBsAg。结果与结论:各组患儿未见明显局部与全身反应,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常规剂量的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早产儿身上的免疫效果是一致的,提高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剂量可增加早产儿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早产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91-02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Vac)是阻断HBV母婴垂直和水平传播的有力措施。因此,乙肝疫苗接种被法定列入常规预防接种项目,但是,现有的预防接种计划中2500g以下新生儿未按规定进行出生即刻接种。同时,目前国内外对早产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时机和方法研究还不是很多[1],本研究探讨两种不同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早产儿中的免疫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90例早产儿(胎龄>30周,体重>1000g),除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败血症等病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3090106)5μg/次接种,B组采用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10μg/次接种,C组采用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大连高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3100101)10μg/次接种。各组早产儿性别、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随机选择我院出生体重2500~3900g、孕38~41周的健康足月儿60例作为正常对照,按照接种疫苗不同随机分为D组、E组,每组30例。见表1。

1.2 研究方法

三组患儿分别在出生后24h内上臂三角肌内免疫接种首剂重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为0、1、6个月三针法,乙肝疫苗A组为5μg、5μg、5μg,B组为10μg、10μg、10μg,C组为10μg、10μg、10μg。正常对照的D组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5μg、5μg、5μg,E组接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10μg、10μg、10μg。

1.3 观察指标

免疫后72h内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每天2次测肛温,观察奶量完成情况及可能的副反应。末次接种后1个月时采静脉血0.5mL,及时分离血清保存于-80℃以下待检。用Elecsys-2010型电化学免疫分析仪(罗氏公司,瑞士)测定血中Anti-HBs滴度,采用放免法检测HBsAg,试剂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用Anti-HBs平均几何滴度表示Anti-HBs平均值。Anti-HBs滴度>10mIU/mL视为阳性,Anti-HBs滴度>100mIU/mL为强应答,10~100mIU/mL为弱应答,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各组患儿未见明显局部与全身反应,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A、B、C三组的Anti-HBs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Anti-HBs滴度明显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D、E组比较,*P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全球约有3.5亿HBV携带者,母婴传播为HBV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感染HBV,85%发展为慢性HBV携带者[2]。足月新生儿和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有80%~90%的人可产生anti-HBs,免疫效果显著,但对于早产儿的免疫情况国内外有较大争议。我国现有的乙肝疫苗接种计划中对于体重2500g以下新生儿如何接种,尚无明确规定,有人建议体重达2500g以上才接种[3] 。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的种类及受种者的性别有关系,有报道男性接种成人接受常规剂量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女性则2种疫苗效果均好。

研究儿童的不同种类的国产基因重组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资料表明:在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且HBV感染指标阴性的儿童415名;其中男性241名,女性174名,年龄2.5~6.4岁,平均(4.6±0.7)岁;儿童加强免疫乙肝疫苗后抗体阳转率为96.60%~100.00%,平均98.31%,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和Anti-HBs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

目前,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成为全球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策略。过去的10余年中,血源乙肝疫苗在儿童中的应用,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与流行、减少HBsAg携带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取代血源乙肝疫苗后,有关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应用时间较短,在各个地区使用的起始时间不同,Anti-HBs检测方法和试剂也不尽一致,但从现有的文献看,新生儿应用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往使用的血源乙肝疫苗效果相当。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多样性,为人群免疫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不同种类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一些生物学特性有所不同,但都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具有可以大量生产和降低成本等特点。目前对不同重组疫苗在早产儿的免疫效果研究不多,本研究三组受试早产儿的体重、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其血清免疫学效果主要由疫苗的种类决定,研究表明,两种重组疫苗接种的早产儿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的免疫效果,表明早产儿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性较足月儿差。有报道,早产儿孕周、出生体重与抗体滴度之间无相关性,尽管30~33周的早产儿强应答百分比低于足月儿,但并非孕周与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抗体滴度均低,抗乙肝免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及遗传特性有关[5]。

在三组早产儿受试者中,两种重组疫苗的Anti-HBs滴度没有明显差异,A、C组以常规剂量接种,两种重组疫苗的抗体阳转率效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以三针法,10μg剂量的免疫程序行免疫接种,其抗体阳转率最高,表明对高剂量的反应性优于低剂量。有报道,高剂量免疫接种在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中效果更显著[6]。本研究也表明10μg/次剂量的免疫效果优于5μg/次,高剂量HBVac能提高出生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对HBVac的反应。

综上所述,常规剂量的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早产儿身上的免疫效果是一致的,提高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剂量可增加早产儿的免疫应答。

参考文献:

[1] 李河民,梁争论,张华远.关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5(25):378-381.

[2] 江淑爱.早产儿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同接种程序的免疫应答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50-451.

[3] Dangio CT,Hall CB.Timing of vaccinations in premature infants[J].Bio Drugs,2000,(5):335-346.

[4] 龚晓红,王富珍,吴疆,等.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7,23(4):316-318.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中图分类号] R5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b)-0071-02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老年人由于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紊乱,易罹患CAP。为了解老年CAP患者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状态,本研究对老年CAP患者进行外周血细胞CD系列、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和补体C3、C4水平的测定,以评价其免疫功能状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的30例CAP患者,平均年龄(72.77±5.83)岁,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对照组来自本院门诊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0例,平均年龄(70.17±5.11)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④WBC>10×109/L或

1.3 检测方法

于清晨抽取两组患者的空腹肘静脉血5 ml,其中2 ml静脉血EDTA管抗凝,送广州市华银医学检验中心行流式细胞检测CD4+、CD8+ T细胞亚群水平;1 ml静脉血干燥管分装送广州市华银医学检验中心行补体C3、C4测定;另外2 ml静脉血干燥管分装送本院检验科,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

1.4 仪器设备

本院免疫球蛋白检测采用奥林巴斯AU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球蛋白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CD4+、CD8+T细胞水平和CD4+/CD8+比值,老年CAP患者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AP患者IgA、IgM、C3、C4水平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AP患者IgG水平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AP是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常见肺部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①老年人吞咽功能减退,细菌易随吞咽物进入气道;②老年人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减退,易导致病原体感染;③老年人肺顺应性下降,气体交换代偿能力减退;④呼吸系统对其他器官功能的依赖性增[1]。其中免疫受损是最受人们关注的基础疾病之一。

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T淋巴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在细胞免疫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分为CD4+和CD8+两个亚群,CD4+代表辅T细胞亚群,CD8+代表抑制性T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的水平高低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状况[2]。Provinciali等[3]报道,70~90岁老年人CD4+T淋巴细胞数量为青年人的1/4~1/2。许立新等[4]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研究表明,老年人CD4+T细胞减低,CD8+T细胞增高,CD4+/CD8+比值减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趋势越明显,该研究对40~70岁4个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分析发现,CD4+/CD8+比值由1.97逐渐降至1.51。本组资料显示健康老年人CD4+/CD8+比值为1.35±0.78,低于上述文献报道,主要原因可能与本组资料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年龄较大[(70.17±5.11)岁],T淋巴细胞水平本身较健康成人为低有关,因此老年人易罹患感染性疾病;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组资料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实验偏差有关,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文献报道,老年CAP患者CD4+和CD8+T细胞水平降低,而且重症组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比非重症组降低更明显[5-6]。梁颖等[7]研究显示老年CAP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水平降低,而且这种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CAP患者CDa+T细胞水平高于老年健康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但CD4+、CD8+T细胞和CD4+/CD8+比值三项指标,老年CAP与老年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体液免疫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其中,IgA能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经由黏膜上皮的感染,IgG是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IgM在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8]。补体C3、C4是免疫球蛋白发挥溶细胞免疫应答的必要补充条件,是体液免疫的另一重要效应机制。老年人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与社区获得性感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蒋小仙等[9]研究提示老年获得性感染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均增高。张树锋等[10]研究的研究却得到完全相反的结果,他们发现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均低于正常水平,因此易罹患感染性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CAP患者IgA、IgM、C3、C4水平与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CAP患者IgG水平低于老年健康对照组(P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CAP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以IgG水平降低为主的体液免疫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特征;细胞免疫功能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进一步研究还需扩大样本量。由于老年CAP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因此其治疗不应只是抗感染治疗,还应针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给予适当的免疫治疗,以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贵生.加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87.

[2] 陈大宇,刘怡伶,潘柳吟.脑梗死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1,51(27):42-43.

[3] Provinciali M,Moresi R,Donnini A,et al.Reference values for CD4+ and CD8+ T lymphocytes with naive or memory phenotype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J].Gerontology,2009,55(3):314-321.

[4] 许立新,符义富.T细胞亚群及其受体在中老年人处周血中的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419-2420.

[5] 王灿敏,胡英芳,罗文娟,等.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189-190.

[6] 连宁芳,陈公平,林其昌,等.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41(6):385-387.

[7] 梁颖,米玉红,张永志,等.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2):112-115.

[8] Pandey JP,Nietert PJ,Von Mensdorff-Pouilly S,et al.Immunoglobuoin allotypes influence antibody responses to mucin 1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Cancer Res,2008,168(11):4442-4446.

[9] 蒋小仙,黄美先.老年感染性发热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0,22(5):6-8.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反应

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呈世界流行趋势,其中我国为高流行高发病区,大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病毒性肝炎,易慢性化并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衰竭、肝癌,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慢性HBV感染后,临床上按病程可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肝癌等。目前认为,乙肝病毒感染后作用于宿主,通过宿主的免疫应答,尤其是细胞免疫应答清除乙肝病毒。在急性感染过程中,通过免疫反应清除病毒,炎症迅速康复。但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往往由于免疫调节紊乱,可以产生免疫耐受、免疫损伤和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病情迁延不愈[1-2]。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3-7],表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慢性HBV感染者的发病机制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涉及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包括自身抗体应答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应答[2]。自身免疫在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病情转归及癌变中的作用正日趋受到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探讨慢性HBV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的机制及自身抗体对肝脏功能损害的病理意义,笔者分析了19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血清自身抗体(ANA、ENA谱、RF)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3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收治的19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组45例,男40例,女5例,年龄19~67岁,平均(37.71±13.07)岁;慢性重型肝炎组(CLF)18例,男17例,女1例,年龄21~68岁,平均(41.17±12.99)岁;肝硬化(LC)组102例,男77例,女25例,年龄20~80岁,平均(50.77±13.41)岁;原发性肝癌(HCC)组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31~74岁,平均(48.72±12.23)岁。慢性重型肝炎诊断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诊断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诊断按全国材内科学第7版诊断标准。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20~50岁,平均(32.82±9.52)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病毒性肝炎(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近3个月未用免疫制剂(包括干扰素)。且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天空腹抽血查肝功能、自身抗体(ANA、ENA谱、RF、免疫球蛋白、C3)、HBV-M、HBVDNA,血清标本分别送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生化科、免疫实验室、感染科实验室检测。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的检测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试剂购自广州达安公司,全自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仪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试剂购自深圳匹基公司,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仪测定,下限值为103拷贝/mL。

1.2.2 血清自身抗体和免疫指标的检测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ENA)谱,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和IgG、IgA、IgM、C3。试剂购自欧蒙医学诊断试验有限公司。

1.2.3 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检测 采用OLMPUS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质量控制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慢性HB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比

较 19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61例至少有一项自身抗体阳性,总检出率达32.1%(61/19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597,P=0.001)。其中ANA、ENA、RF检出率分别为23.2%(44/190)、5.3%(10/190)、14.7%(28/190),见表1。

2.4 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与临床特点 自身抗体阳性和自身抗体阴性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身抗体阴性组相比,阳性组的年龄、ALT、AST、TBIL明显增高,ALB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t年龄=2.37,P=0.019;tALT=4.33,P=0.000;tAST=2.60,P=0.01;tTBIL=3.53,P=0.001;tALB=-2.47,P=0.014),见表4。

3 讨论

HBV感染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现有大量研究表明HBV感染后的肝组织损伤并非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的病理性免疫损害。这种乙肝免疫损伤包括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免疫损伤及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免疫损伤。自身免疫是针对自身成分的抗体或细胞性免疫效应的现象,是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免疫应答过于亢进的表现[3-4]。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发现慢性HBV感染后存在各种自身免疫现象,主要表现为血清中检测出各种自身抗体。HBV感染产生自身免疫的可能机制为:(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诱导自身抗原修饰,从而激发自身免疫;(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控制自身免疫的机制紊乱;(3)乙型肝炎病毒抗原与机体自身抗原之间的分子模拟[5]。

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自身抗体检出率国内外文献资料报道不一,多为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且滴度较低[3-4]。笔者在190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发现自身抗体:ANA、ENA、RF的总检出率为32.1%,其中ANA检出率达23.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文献[3-7]报道基本一致。而慢性乙型肝炎组、慢性重型肝炎组、乙肝后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11/45)、27.8%(5/18)、33.3%(34/102)、44.0%(11/2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CHB较=4.501,P=0.034;字2CLF较=4.114,P=0.043;字2LC=10.708,P=0.001;字2HCC=13.221,P=0.000;)。表明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存在着自身免疫现象,HBV感染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机体自身免疫紊乱。同时发现抗HBV DNA(+)组和HBV DNA(-)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未见明显差异(P=0.128),HBV DNA阳性常提示患者处于病毒复制活跃期,这一结果提示HBV复制活跃期和静止期时患者出现自身抗体几率没有显著差异。

本文结果提示不同性别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它们的产生直接与感染HBV相关,而与男女性别间的免疫差异无关。自身抗体阳性与年龄明显相关,表明自身抗体的出现不仅与HBV感染有关,而且与HBV感染病程长短,病情迁延加重有关。此外,本研究显示: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ALT、AST、TBIL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者,ALB明显低于自身抗体阴性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慢性HBV感染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自身抗体,说明自身免疫性反应可能参与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10-11]。机体的免疫系统根据病毒和细胞相互作用的不同过程与结果导致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机体将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或超抗原等激活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过度激活或破坏,产生自身抗体,其程度可能与感染者病程、肝功能损害有密切关系[12]。提示自身抗体的出现可能是对肝损伤释放自身抗原的应答,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加剧肝脏的病理损害,自身免疫在乙型肝炎肝细胞损伤中起一定的作用,可在保肝、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自身抗体,不仅对认识疾病有意义,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Rehermann B,Nascimbeni M.Immun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Nat Rev Immunol,2005,5(3):215-229.

[2]赵英杰,熊良仲,高志文.对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再认识[J].华西医学,2004,19(2):345.

[3] Michalska Z,Stalke P,Witczak-Malinowska K,et al.Autoimmune reactions in HBV and HCV[J].Med Sci Moint,2001(7):175.

[4]董振芳,李钿,赵万辉,等.HBV感染患者自身抗体特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0,21(1):66.

[5]周明欢,欧强,谭德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血清自身抗体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2(3):607-609.

[6]苏文芳,陈梅英.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J].中国医药研究,2005,3(4):292-293.

[7]王蓉,耿秀蓉,洪华,等.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特点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6):85-87.

[8]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9]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13):881-891.

[10]夏毅,徐敬轩.不同方法学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的评价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4):112-113.

[11]杨兰艳,刘海,郑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45-46.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 512.6+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49-02

【关键词】 肝炎疫苗,乙型;抗体;学生

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一旦感染乙肝病毒,要清除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控制乙肝的关键在于预防,而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措施是接种乙肝疫苗。我国自1981年开始应用血源性疫苗到1989年应用重组基因疫苗,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已得到广泛证实。该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完成了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的抗体保护水平。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从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做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人群中,选取6~17岁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共计430人(男237人,女193人),分为6~、9~、12~、15~、17岁共 5个年龄组。

1.2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监测 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监测指标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根据被动和主动免疫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抗-HBs达10 mIU/mL为预防感染的最低水平[1]。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免疫实践指导委员会(ACIP)已确定该水平为接种疫苗后应答良好的标准。目前我国卫生部临检中心下发到各临床实验室的ELISA法抗-HBs的阳性质控血清的抗体量为30 mIU/mL,间接表明了国产ELISA法抗-HBs试剂灵敏度的标准[2]。笔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抗-HBs,抗-HBs≥30 mIU/mL为阳性, 10 mIU/mL≤抗-HBs<30 mIU/mL为弱阳性,抗-HBs<10 mIU/mL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抗-HBs滴度用几何平均滴度(GMT)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 结果

430名受检对象中,抗- HBs 阳性365 人, 阳性率为84. 88%; 抗体有效阳性273 人,有效阳性率为63.49% ,抗- HBs 的几何平均滴度( GMT) 为67.15 mIU/L 。不同年龄组学生抗- 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0,P<0.05 ),抗- HBs弱阳性率和G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见表1。

3 讨论

蚌埠地区中小学生抗- HBs的监测结果显示, 乙肝疫苗基础免疫5~10 a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免疫水平,说明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措施是确实可行的,可以有效地保护机体不受HBV感染。不同年龄组人群免疫后达到有效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9~岁与12岁以上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低年龄组人群抗- HBs 及达有效阳性率较高, 高年龄组抗-HBs 达保护率偏低。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抗-HBs的保护水平有下降的趋势,对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时间较长的在校学生有必要实施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另外,所有年龄阶段都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抗- HBs阴性人群,该比例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乙肝病毒的机会增加;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无(弱)应答反应;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了良好应答,随着时间延长抗体的滴度逐渐下降直至低于检测范围。据报道,乙肝疫苗接种后有90%~95%的人群对HBV感染的保护作用都是有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应答率下降[3]。而对各种乙肝疫苗都无应答的现象也时有报道。McIntyre等[4]在乙肝疫苗接种后人群的随访中发现,3%~20%的人血清中检测不到保护性抗体(Anti-HBs)。针对无应答的现象,应采取增加疫苗免疫次数、加大接种剂量、变更接种途径、联合使用免疫佐剂等相应措施。Zhuang等[5]对40例健康无应答的儿童进行3针乙肝重组疫苗的再次接种,并于5 a后随访发现100%的儿童都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抗-HBs>10mIU/ml),而且有较持久的保护作用,即使血清中抗-HBs消失也有一定的免疫记忆。因此,若要保持免疫后人群的抗-HBs 高阳性率和保护水平,对抗-HBs 阴性者可加大疫苗剂量并同时运用免疫调节剂等方法再次全程接种,以获得好的免疫效应。

总之,针对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存在的各种不能有效保护HBV感染的现象,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及时监测抗-HBs;发现无(弱)应答反应时,采取加大剂量再次全程接种;学生在校体检增加抗-HBs检测项目,一旦发现抗体滴度下降至达不到有效保护水平,应及时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4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Consensus Group on Hepatitis B Immunity. Are booster immunisations needed for lifelong hepatitis B immunity? Lancet, 2000,355(9 203):561-565.

[2] 唐跃华,谢健敏,刘建辉. 血清抗HBs定量检测在评价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方面的价值. 海南医学,2006,17(5):158-159.

[3] McMAHON BJ, DANA L, KENNETH MP, et al. Antibody levels and protection after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Results of a 15-year follow-up. Ann Intern Med, 2005,142(5):333-341.

[4] MCLNTYRE PG.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follow-up. Lancet, 1995,345 (8 964) :1 575.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184-02

实施免疫规划,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最经济、最安全、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策略[1]。为了解近3年来施秉县适龄儿童免疫规划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状况,为提高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施秉县2009~2011年免疫规划儿童疫苗接种率情况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本地区已满1周岁未满2周岁的常住儿童及满1周岁未满2周岁且居住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全县8个乡镇107个行政村按免疫规划工作好、中、差分层,每乡镇随机抽取好、中、差各1个行政村,每村随机调查5名儿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各针次接种日期、接种卡证等。

1.3 判断标准

有准确的出生日期和接种日期记录,依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在12月龄内完成;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针(剂)次间隔时间正确,卡证接种信息相符,接种时间有证以证为准,无证以卡为准,无证无卡视为未种。

1.4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建卡建证及卡证相符调查情况

3年间建卡率(χ2=0.00,P = 1.00)、建证率(χ2=0.86,P =0.65)和卡证符合率(χ2=1.08,P = 0.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五苗”单苗及全程接种调查情况

施秉县2009~2011年儿童基础免疫“五苗”单苗(卡介苗:χ2=0.29,P = 0.86;脊灰苗:χ2=5.03,P = 0.08;百白破:χ2= 1.82,P = 0.40;麻苗χ2=1.34,P = 0.51;乙肝苗:χ2=5.31,P = 0.07)与全程合格接种率(χ2 = 1.52,P = 0.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调查情况

施秉县2009~2011年调查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55.83%(201/360),其中住院分娩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7.11%(168/173),非住院分娩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为17.65%(33/187),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10,P = 0.000 0),见表3。

2.4 “五苗”不合格接种调查情况

施秉县2009~2011年调查儿童免疫规划疫苗不合格接种情况见表4,各年度不合格接种合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2,P = 0.47),与广东林永杰等[3]报告情况基本一致。

2.5 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情况

施秉县2009~2011年无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和麻疹病例,新生儿破伤风得到有效控制。见表5。

3 讨论

施秉县2009~2011年调查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55.83%,低于国家75%的指标要求,住院分娩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7.11%,达到了国家95%的指标要求;非住院分娩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17.65%)离国家75%的指标要求相关较远,提示要加强在家分娩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工作,使之达到国家指标要求[2-3]。

施秉县2009~2011年调查儿童免疫规划疫苗不合格接种原因主要有提前接种、间隔不符、超龄接种和未接种四种情况,以超龄接种人数为最多(7.22%),针(剂)次间间隔不符原因居第2位(4.17%),再次为提前接种和未接种。超龄和未接种原因多为接种对象不在家,或接种时有禁忌证而推迟接种。提前接种和间隔不符,是接种医生未掌握好疫苗接种免疫程序,使免疫月龄提前或针(剂)次间隔时间不到就进行接种,说明要进一步加强对接种医生的业务培训,使之充分掌握好免疫程序,按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同时要加强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充分供应到位,做到既不浪费疫苗,又不缺苗,使免疫接种符合国家要求。

接种率调查较能反映儿童预防接种的真实情况,是评价免疫规划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4]。分析可知,施秉县2009~2011年儿童基础免疫“五苗”单苗(卡介苗、脊灰苗、百白破、麻苗、乙肝苗)与全程合格接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各年度合格接种率均较高且接近,差别不大。“五苗”单苗接种率均达85%以上,3年中乙肝疫苗接种率均达90%以上,但全程合格接种率未达85%,说明部分儿童全程免疫未达要求,未在12月龄内完成基础免疫。提示要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工作,提高免疫规划工作管理质量与效果,只有所有应种对象均按要求在12月龄内完成基础免疫,才能在人群中建立稳定的免疫屏障,从而有效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生[5-6]。

免疫规划是根据疫情监测,利用生物制品对人群中的一定对象进行有计划地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70年代,人类利用天花疫苗免疫接种消灭了天花。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了近50年,在所有人群中建立起了牢固的免疫屏障,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7],为2012年消除麻疹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继天花之后第二个疫苗针对疾病被消灭,显示了疫苗接种的巨大成功。

[参考文献]

[1] 黄新坤,杨新莉. 医院出生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情况及未接种原因调查[J]. 新疆医学,2010,40(8):131-133.

[2] 王蛮蛮. 31 580名新生儿首针乙型肝炎疫苗及卡介苗接种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135-136.

[3] 林永杰,雷仁宇,罗耀星,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计划免疫,2007,13(6):586-588.

[4] 开塞尔·萨吾提,吐尔洪·木萨,李永光,等. 新疆阿克苏地区儿童免疫规划5种疫苗接种率调查[J]. 当代医学,2011,(8):155-156.

[5] 蔡碧,张迟,赵明江,等. 湖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8):640-642.

[6] 罗涛,潘宏,周俊,等. 黔东南州2005~2007年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调查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7):1246-1247,1249.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9篇

目的: 研究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天然佐剂对hav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icr小鼠分成9组, 分别设生理盐水对照组、 hav抗原组、 hav抗原+铝佐剂组、 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0 μg组、 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100 μg、 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200 μg、 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300 μg、 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00 μg、 hav抗原+低分子量透明质酸1 mg组, 皮下免疫小鼠。分别在4、 8、 12 、 16周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av igg水平。结果: (1)空白对照组在4、 8、 12 和16周未见抗hav igg产生; 各实验组抗hav igg水平在8周时达到最高; 12周和16周时各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逐渐下降, 尤以铝佐剂组下降明显; (2)与hav抗原组相比,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各免疫组小鼠血清抗hav 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 与铝佐剂组相比,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明显增强特异性抗hav igg水平(p<0.05或p>0.05); (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 无过敏反应。结论: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能够明显增强灭活hav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具有强的免疫佐剂作用。其免疫佐剂效应优于铝佐剂。

【关键词】 透明质酸 危险信号 佐剂

免疫佐剂对辅助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持久高水平的免疫应答十分重要[1], 透明质酸(hyalouronan acid, ha)是从动物组织提取的一种黏多糖, 由(1β4)d葡糖醛酸和(1 β3)n乙酰基d氨基葡糖双糖单位重复连接组成。wwW.133229.cOm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而广泛分布于细胞外基质, 它是构成皮肤、 玻璃体、 关节滑液和软骨组织的重要成分, 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近年研究表明,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内源性危险信号, 与tlr2作用后, 以依赖于myd88、 il1r相关激酶、 tnfr相关因子6、 蛋白激酶cζ、 nfκb的方式进行信号传导, 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应答[2]。因此我们推测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可能具有免疫佐剂的特性。本研究中以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 与hav抗原混合后皮下免疫接种小鼠, 观察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对hav抗原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以探讨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行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icr健康小鼠(spf级, 雌性, 6~8周龄, 质量18~20 g),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并按实验动物中心的方法饲养。酶标仪(biorad microplate reader model 550)购自美国biorad公司。抗hav igg 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kpl公司, 酶标板购自美国ebioscienc公司。灭活hav抗原和al(oh)3佐剂均由本室保存。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相对分子量(mr)为10000以下)购自江苏镇江东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制备 用电子天平称取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用蒸馏水溶解配制成浓度为5 μg/l。

1.2.2 免疫动物 将icr雌性小鼠随机分成9组, 分别设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 hav抗原200 μg免疫组(hav)、 hav抗原200 μg+300 μg铝佐剂免疫组(haval)、 hav抗原200 μg+50 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1)、 hav抗原200 μg +100 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2)、 hav抗原200 μg +2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3)、 hav抗原200μg +300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4)、 hav抗原200 μg +500 μ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5)和hav抗原200 μg +1 mg透明质酸免疫组(havha6), 每组6只。免疫途径为皮下免疫, 共免疫1次。

1.2.3 血清抗hav igg水平检测 分别于免疫后4、 8、 12和16周对小鼠尾静脉采血, 血样37℃放置1 h后, 4℃过夜, 分离血清, 用elisa试剂盒检测抗hav的特异性igg水平, 具体操作方法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2.4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性检测 (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异常毒性试验: 实验组选用icr小鼠10只, 雌雄各1半, 每只小鼠皮下注射5 m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同时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 连续观察7 d。(2)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刺激性试验: 取icr小鼠2只, 分别在一侧后肢股四头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 μg/l) 1 ml, 另一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另取icr小鼠2只, 分别在一侧后肢脚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5 μg/l) 1 ml, 另一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48 h后处死, 解剖观察局部组织变化。(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过敏试验: 取icr小鼠10只, 雌雄各1半, 皮下注射50 μ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2周后再尾静脉注射50 μ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 立即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并进行levene方差齐性检验, 如方差齐, 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而方差不齐则采用kruskalwallis h test,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性 (1)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异常毒性试验: 试验期内所有动物均未出现松毛、 缩团、 发抖等异常反应; 进食、 饮水、 粪便和精神等均正常。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均健在且质量增加, 说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2)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刺激性试验: 在小鼠股四头肌注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48 h后解剖观察局部组织无充血、 水肿及硬结等异常变化; 小鼠后掌注射48 h后解剖观察局部也无异常变化。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剂量为5 mg时安全无毒性。(3)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过敏反应: 小鼠在过敏试验中未出现蜷缩、 竖毛、 流泪、 喷嚏、 搔鼻、 抽搐、 痉挛、 呼吸困难、 水肿及休克等过敏反应。

2.2 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应 初免后4、 8、 12、 16周检测抗hav igg水平, 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检测不到抗hav igg, 各实验组小鼠在4周内均产生抗hav igg; 随着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 到第8周达到抗体滴度的峰值, 此后逐渐下降; 但是不同剂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体水平仍然明显高于hav单独抗原免疫组以及铝佐剂组。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在同一时间的抗体水平不同, havha4、 havha5和havha6组在8周时产生的抗hav igg的水平较高, 分别为1∶(359.19±2.25)、 1∶(320±3.46)、 和1∶(285.09±3.10); 且havha5和havha6组的抗体水平能够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至16周时两组的抗hav igg水平分别为1∶(160±1.55)和1∶(113.13±2.25), 而其他实验组抗hav igg水平均已明显下降。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免疫增强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与免疫剂量成量效依赖性。

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免疫效应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的免疫效应相比较, 结果显示, 4周、 8周、 12周和16周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均明显高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 在4周时havh6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最高, 为1∶(201.59±3.10), 约为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的7倍, 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havha1组、 havha4组、 havha5组、 havha6组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至12周和16周时, 所有剂量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这些结果表明,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能够增强hav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具有免疫佐剂效应。

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免疫效应与铝佐剂组的免疫效应相比较, 结果显示, 除havh3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在4周时低于铝佐剂免疫组以外, 其他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在4、 8、 12和16周时均要明显高于铝佐剂组。虽然在4周和8周时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铝佐剂免疫组, 但是无统计学意义。在12周时结果显示, havha1组、 havha4组、 havha5组和havha6组与铝佐剂组的抗hav igg水平相比,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图1); 而havha2免疫组、 havha3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与铝佐剂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至16周时, havha2组、 havha3组和havha5组与铝佐剂组的抗hav igg水平相比,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其余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的抗hav igg水平与铝佐剂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不仅具有免疫佐剂作用, 增强特异性的抗hav igg水平, 而且其佐剂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优于铝佐剂。

图1 不同时间小鼠血清抗hav igg水平(略)

ap<0.05与hav组; cp<0.05与haval组.

3 讨论

目前铝佐剂是惟一批准应用于人的疫苗佐剂, 但是铝佐剂存在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而细胞免疫很弱, 与ige型过敏性疾病有关等弊端等[3]。理想疫苗佐剂应该是既能增强体液免疫应答, 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 且无毒副作用[1]。因此, 研究开发新型疫苗佐剂, 以替代铝佐剂成为疫苗佐剂的研究热点。研究发现, 细胞损伤释放的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具有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增加共刺激分子如cd86和cd83等的表达, 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 介导t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4, 5]。提示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可能作为有效的内源性免疫佐剂, 增强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

为了探讨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疫苗佐剂的可行性, 本研究中采用灭活hav抗原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进行不同剂量配比, 通过免疫小鼠观察了抗hav igg水平的变化, 并对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佐剂与铝佐剂的效应比较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证实,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联合灭活hav抗原进行免疫, 有效地诱导了抗hav igg的产生。与单独灭活hav抗原组相比, 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其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hav抗原单独免疫组, 其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具有免疫佐剂效应; 与铝佐剂组相比, 不同剂量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组其诱导产生的免疫增强效应在不同时期显示优于铝佐剂或与铝佐剂相当; 且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剂量的增加, 抗hav igg的水平逐渐增高, 即其抗hav igg水平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在一定范围内可能呈量效依赖性。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成分, 属于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 具有无毒安全性高、 结构明确、 易于生产和价格便宜等特点, 符合理想疫苗佐剂的特点。本实验结果也证实了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

综上所述, 本实验以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能够有效地增强灭活hav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而且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应显示相当于或优于铝佐剂, 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免疫增强作用持续时间要长于铝佐剂。因此, 通过本研究提示,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人用疫苗佐剂。同时, 随着许多重大疾病如hbv、 hiv、 肿瘤等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开发新型治疗性疫苗迫在眉睫, 而寻找一种佐剂能够协同疫苗抗原诱导产生ctl免疫效应, 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策略。因此, 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进一步研究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否能够诱导强的ctl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1] 周 伊, 齐 旭, 肖菊香, 等. 新型佐剂swzy对弱免疫原性小鼠黑色素瘤瘤苗的免疫增强作用[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6, 22(4): 526-529.

[2] scheibner ka, lutz ma, boodoo s, et al. hyaluronan fragments act as an endogenous danger signal by engaging tlr2[j]. j immunol, 2006, 177(2): 1272-1281.

[3] 王 健, 冷 静, 王启辉. lps辅佐hbsag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机制[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7, 23(6): 559-561.

[4] shi y, evans je, rock k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 danger signal that alerts the immune system to dying cell[j]. nature, 2003, 425(6957): 516-521.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肝病;免疫球蛋白;血清检测

    免疫球蛋白(Ig)又称丙种球蛋白,是人体血清和体液中具有抗体活性的一类蛋白质,是机体抗御疾病的重要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加强细胞吞噬作用[1-2]。目前,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它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笔者为明确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对急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IgG、IgM、IgA水平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收集检测病例9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57例,女36例,年龄12~93岁,平均38.5岁;发病情况:急性肝炎31例,慢性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32例。同时以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93岁,平均38.5岁。两组之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均未合并其他影响Ig的疾病。

1.3  检测方法:空腹抽取每位受检者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试剂由宁波市慈城生化试剂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M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 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g/L)

组别

 

例数

IgG

IgM

IgA

观察组

 

93

18.4±1.3

3.4±1.3

4.8±2.4

 

急性肝炎

31

14.5±1.2

6.8±2.3

4.3±2.4

 

慢性肝炎

25

18.8±5.4

2.3±1.7

3.5±1.4

 

肝硬化

22

20.3±4.1

3.6±2.8

5.2±3.7

对照组

 

25

2.5±3.4

1.5±0.7

2.8±1.1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是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病毒侵入肝脏后,肝脏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正常功能衰退。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或体液中一类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在补体的协同作用下,杀死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感染免疫中的重要防御机制[3-4]。当肝脏受到损伤或者有病毒入侵时,就会发生炎性反应,由于细胞坏死,肝脏功能发生障碍,不能有效合成与代谢蛋白质,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可因此而大量增减,因此检测免疫球蛋白可以了解抗体的免疫功能[5-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M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观察肝炎患者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对于肝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谭江宁,综  述,韩  玲.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5):308.

[2] Aktas O,Zipp F.Regulation of selfreactive T cells by human immunoglobulins implication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therapy[J].Curr Pharm Des,2003,9(3):245.

[3] 栾赤兵,汪衍民.异常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方法学探讨[J].菏泽医专学报,2002,22(1):22.

[4] 韦丽霞,唐任光,杨  柳,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2):266.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11篇

分析比较12年来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疫苗监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 两种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后的免疫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行病学防制效果是相同的;但接种后副反应发生数乙脑灭活疫苗是减毒活疫苗的21.32倍。结论 应优先将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纳入到儿童免疫规划中。

【关键词】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乙脑;效果比较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 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我省历史上自有疫情报告以来,就有病例报告,且曾经是高发省,发病率高达53.06/10万。在人群中有计划的大规模预防接种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1968年我国研制出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并在全国推广使用,1978年我省将此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使用数10年以来,对控制和降低全省乙脑发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乙脑灭活疫苗有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也增加的现象。1989年我国研制开发出SA14-14-2株乙脑减毒活疫苗,国内外文献报道,证明安全可靠、免疫保护率高[1]。为了解两种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和流行病学效果,我们比较了近十年来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疫苗所观察的数据,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发病率资料来自江苏省1950~2004年传染病统计年报表,预防接种反应数据来自江苏省各地按月上报的《预防接种反应月报表》,其他相关资料来自于免疫监测点。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比较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地区如南京、徐州、常州和盐城市4市;和使用乙脑灭活疫苗地区除上述4市以外的其他9个市的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前后乙脑控制情况;开展了不同疫苗接种免疫学效果的观察;并根据预防接种反应月常规报告系统数据进行两种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比较。

2 结果

2.1 江苏省1950~2006年乙脑发病流行病学特征 江苏省在50年代和60年代是属于乙脑高发地区,其发病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65~1977年年平均发病率20.88/10万,1971年为乙脑发病最高年,年平均发病率达53.06/10万,死亡率达3.66/10万。自1978年将乙脑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乙脑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1978~1989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3.76/10万,1990~1999年年平均发病率降至0.88/10万,2000年以后平均发病率降至0.20/10万左右。

2.2 使用不同疫苗地区乙脑发病率的比较 1989年我国研制成功了乙脑减毒活疫苗并开始广泛应用,1995年我省开始在部分地区即南京市、徐州市、常州市及盐城市4个地区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其他地区仍然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进行了为期12年(1995~2006年)的观察。减毒活疫苗共接种840多万人次、灭活疫苗共接种2 000多万人次,南京、徐州、常州及盐城4个地区使用活疫苗后(1995~2006年)乙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其他地区同期为0.35/10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9,P

2.3 使用不同疫苗安全性的比较 根据我省2002~2006年预防接种反应月常规报告系统结果表明:全省共报告预防接种反应2 460例,在所使用的29种疫苗中,以乙脑灭活疫苗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发生的反应为多。其中2002年乙脑灭活疫苗反应占全年70.33%,而乙脑减毒活疫苗却无一例副反应报告。乙脑灭活疫苗发生的反应以发热和皮疹为主,占58.00%。还报告有眼睑或面部浮肿、过敏性休克、皮疹伴哮喘、呕吐、喉头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反应。5年平均报告副反应,乙脑灭活疫苗占报告数的24.27%,乙脑减毒活疫苗占2.38%,乙脑灭活疫苗反应报告数是乙脑减毒活疫苗的10倍多,见表1。

2.4 两种疫苗免疫学效果比较 疫苗分别选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SA14-14-2株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乙脑灭活疫苗,两种疫苗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产品。在近几年无乙脑患者或发病率极低的地区,分别观察两种疫苗基础免疫和1年后加强免疫的效果。用蚀斑减少中和试验测定中和抗体,免前阴性、免后阳性≥1∶5或免前阳性、免后四倍增长为免疫成功。结果乙脑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基础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9.90%和83.10%,加强免疫成功率分别为93.02%和97.40%。经显著性检验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3;χ2=1.83)。见表2。

3 讨论

通过12年来的应用表明,地鼠肾细胞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后发生副反应的概率较高,尤以发热和过敏性皮疹为主。其乙脑灭活疫苗副反应发生数是减毒活疫苗的21.32倍;5年平均报告副反应,乙脑灭活疫苗占报告数的24.27%,乙脑减毒活疫苗占2.38%,乙脑灭活疫苗反应构成比是乙脑减毒活疫苗的10倍多。

两种疫苗免疫学监测结果表明,基础免疫后灭活疫苗的免疫成功率为86.67%;减毒活疫苗为83.1%,经统计学检验,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础免疫1年后各加强1针,结果灭活疫苗组的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3.02%;减毒活疫苗组的加强免疫成功率为97.40%,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学效果,但减毒活疫苗接种少1针次[2]。

两种疫苗应用后,对降低和控制乙脑发病均有显著效果,已由乙脑疫苗接种前的年平均发病率20.88/10万、降至接种后的0.20/10万。12年来使用减毒活疫苗地区的年平均发病率为0.23/10万与使用灭活疫苗地区年平均发病率0.35/10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疫苗对乙脑防制的流行病学效果是相同的[3]。

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乙脑减毒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学和流行病学效果、且接种针次少、预防接种后的副反应发生要明显低于乙脑灭活疫苗。因此,应优先将乙脑减毒活疫苗纳入到儿童免疫规划中。

参考文献

1 迮文远,刁连东,徐爱强,等.计划免疫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76.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健康人群;IgG抗体;监测

为了解罗甸县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脊髓灰质炎IgG抗体、乙型脑炎IgG抗体、流脑IgG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水平,发现免疫薄弱和免疫空白人群,评价预防接种效果。2014年7月罗甸县在省、州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了健康人群疫苗针对性疾病抗体水平监测工作方案,开展调查监测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监测对象为8个年龄组(

1.2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进行检测,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麻疹、脊灰、乙脑、流脑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由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试剂盒由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健康人群的5种针对性疾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 8个年龄组240人健康人群的5种针对性疾病抗体水平阳性率分别为:麻疹IgG抗体95.83%、脊髓灰质炎IgG抗体95.83%、乙型脑炎IgG抗体70.83%、流脑IgG抗体90.42%、抗-HBs73.75%,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的5种针对性疾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见表1。

2.2.1各年龄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49,P>0.05)。

2.2.2各年龄组脊髓灰质炎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21,P>0.05)。

2.2.3各年龄组乙脑IgG抗体阳性率,10~14岁年龄组乙脑IgG抗体阳性率最低,该年龄组与0.05);与1~2岁、3~4岁、5~6岁、≥20岁年龄组之间乙脑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

2.2.4各年龄组流脑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49,P>0.05)。

2.2.5 15~19岁年龄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最低,该年龄组与≥20岁、10~14岁、7~9岁、5~6岁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59,P>0.05);与

2.3不同性别的5种针对性疾病抗体水平检测情况,见表2。

不同性别的5种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麻疹IgG(χ2=0.58,P>0.05)、脊髓灰质炎IgG(χ2=0.01,P>0.05)、乙脑IgG(χ2=0.31,P>0.05)、流脑IgG(χ2=0.18,P>0.05)、乙肝(抗-HBs)(χ2=0.64,P>0.05)。

3 讨论与分析

3.1健康人群的5种针对性疾病抗体水平的总体情况 检测结果显示,8个年龄组240人,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脑3病种IgG抗体阳性率处于较高水平,基本满足卫生部规定的目标(85%),甚至有高达100%的免疫水平,成为有效免疫屏障,阻断疾病的传播而乙型脑炎IgG、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较低(分别为:70.83%、73.75%)

3.2不同年龄的各病种免疫分析

3.2.1罗甸县2014年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5.83%,惟有

其余各年龄组均在90%以上,更甚者有4个年龄组达到100%,这是因为我县加强对适龄儿童进行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自2009年后罗甸县均未发现麻疹病例。

3.2.2脊髓灰质炎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俗称小儿麻痹症。调查结果表明,脊髓灰质炎IgG抗体阳性率为95.83%,各年龄组阳性率均在90%以上,差别没有显著意义。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但是也绝不掉以轻心。

3.2.3流行性乙型脑炎曾是我国发病较高的传染病之一,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最有效的方法[1]。然而检测结果表明,乙型脑炎IgG抗体阳性率为70.83%,阳性率最低的10~14岁年龄组仅为43.33%,与1~2岁、3~4岁、5~6岁的年龄组相比较的乙脑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P

调查中发现乙型脑炎IgG抗体阳性率偏低,主要是高年龄组说明接种过乙脑疫苗后随年龄增长,血清中IgG抗体含量在降低,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较高发病年龄组(7~10岁),笔者分析认为要有效预防该年龄组发病,有必要针对该年龄段作一次强化免疫。

3.2.4流脑IgG抗体阳性率为90.42%,只有2个年龄组阳性率为83.33%,其余6组均>85%,各年龄组之间流脑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3.49,P>0.05)。

从检测结果来看,罗甸县流脑的IgG抗体水平比较高,有较好的免疫屏障。

3.2.5接种乙肝疫苗,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的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率最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本次调查显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3.75%,

3.3不同性别健康人群5种针对性疾病抗体水平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免疫规划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工作任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因此搞好免疫规划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增强工作责任心;根据规划制定科学的计划免疫实施方案;加强工作监督管理、落实责任制度;重视跟踪监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查漏补种或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加强宣传工作,向公众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让全社会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中来,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胃癌;免疫功能;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30-03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资料表明,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中,胃癌位于第二位,仅次于肺癌,胃癌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三位[1]。大部分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低,为7%~34%,故对胃癌的治疗及预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研究均表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因此,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胃癌患者和健康人群中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的表达情况,分析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并探讨不同临床病例分期与患者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为胃癌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门诊或住院胃癌患者62例为病例组,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6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28~72岁,中位年龄5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62例病例组患者中,按病理类型分类:腺癌45例,黏液腺癌6例,低、未分化癌4例,印戒细胞癌7例。根据国际最新TNM分期标准[3]对患者进行分期:Ⅰ期8例,Ⅱ期22例,Ⅲ期25例,Ⅳ期7例。见表1。

1.2 检测方法

病例组(未接受手术及放化疗之前)和对照组均于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抗凝处理,立即送检。将样本置于流式试管内,分别加入20 μL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CD4、CD8、CD16+56+),混匀后室温避光保存30 min,随后加入红细胞裂解液,充分混匀后,经反复离心弃上清液,待红细胞完全溶解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仪器及配套试剂均由美国Becton Dickson公司生产。检测前进行仪器校正并做好质控,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AS 9.2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比较

病例组淋巴细胞亚群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CD3+、CD4+、CD4+/CD8+、CD16+CD5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2。

2.2病例组患者不同临床分期淋巴亚群表达水平的比较

由于样本量较少,分别将Ⅰ、Ⅱ期,Ⅲ、Ⅳ期合并为一组。与Ⅰ、Ⅱ期患者比较,Ⅲ、Ⅳ期患者CD4+/CD8+、CD16+CD56+表达水平较低,而CD8+水平有所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CD3+、CD4+水平亦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目前研究已证实,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免疫功能障碍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而机体产生肿瘤后,会进一步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影响,而由T淋巴细胞、NK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机体抗肿瘤方面起重要作用。

CD3+T细胞反应机体总的免疫功能情况,为CD4+和CD8+T细胞数之和。根据细胞表面标志,T淋巴细胞主要分为CD4+、CD8+两大类,其中CD4+称为辅助T细胞,CD8+称为细胞毒T细胞。CD4+T细胞抗肿瘤作用表现为:一是对NK细胞、巨噬细胞、细胞毒细胞等抗肿瘤作用有协调作用,二是通过自身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实现抗肿瘤作用,三是少数CD4+T细胞也具有识别MHCⅡ类抗原从而具有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另外,新近研究还表明,CD4+T细胞也可以直接识别肿瘤相关抗原,对不具有MHCⅡ类抗原的肿瘤细胞仍可以产生一定的杀伤作用[4]。CD8+T细胞可特异识别细胞表面MHCⅠ类抗原从而杀死靶细胞,同时其在免疫过程中存在负向作用,表现为抑制免疫应答抗原提呈过程和抑制抗体的产生。而NK细胞抗肿瘤作用与T细胞不同,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不依赖靶细胞是否表达MHC分子,主要通过以下3种方式实现N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使肿瘤细胞凋亡、自身表达的死亡受体配体(如Fas、TNF配体等)与肿瘤细胞表面死亡受体相结合从而杀伤靶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因子杀伤肿瘤细胞。

机体CD4+、NK细胞表达下降和CD8+表达升高即提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由于CD4+、CD8+细胞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两者只有处于平衡状态才能使机体免疫功能稳定,因此,学术界均认为CD4+/CD8+比值更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水平。本研究显示,胃癌患者较正常人比较,CD3+、CD4+、CD4+/CD8+、CD16+CD56+水平均显著较低,CD8+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5],说明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对肿瘤免疫产生耐受,抗肿瘤作用越来越弱;另一方面由于肿瘤分泌的免疫抑制因子(TDSF)抑制了T细胞功能、降低了NK细胞活性,从而导致胃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而且上述免疫机制与肿瘤的发展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随着癌症患者病情的加重,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越加明显。本次研究对不同临床分期胃癌患者淋巴细胞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发现,Ⅲ、Ⅳ期患者CD4+/CD8+、CD16+CD56+水平显著低于Ⅰ、Ⅱ期患者,CD8+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CD3+、CD4+水平也稍高,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与王润洁等[6]报道一致。同时有研究还表明,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不同对肿瘤患者生存率具有一定影响,患者CD4+/CD8+水平越低,其预后越差[7-8]。

总而言之,检测胃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可有效评价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并对判断患者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万青,张思维,郑荣寿,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7年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1,20(3):162-169.

[2] 郑淑君,贾喜花,王运良,等.晚期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94-95.

[3] Sobin L,Gospodarowicz M,Wittekind C. 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urs [M]. 7th edition. New York:Wiley-Liss,2010:117-126.

[4] 孙君重,肖文华,于力,等.CD4+T淋巴细胞功能研究新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0,18(2):544-548.

[5] 江虹,李菊湘.T淋巴细胞亚群在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61-1362.

[6] 王润洁,胡红,黄芳,等.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9):26-28.

[7] 袁嘉敏,余齐鸣,凌志强.胃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10):796-798.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红细胞;免疫功能;年龄

[中图分类号] R5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a)-0161-03

1981年Siegel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红细胞免疫系统的新概念,成为红细胞免疫研究的里程碑,促进了红细胞免疫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红细胞具有多种天然免疫分子,是人体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红细胞的庞大数量及CR1的簇状分布特点决定了其巨大的免疫黏附作用,红细胞对循环中异己抗原的免疫黏附能力远远超过白细胞[1-2]。红细胞不仅有识别、黏附、浓缩、杀伤抗原,清除CIC的能力,参与机体免疫调控,血清中还存在红细胞免疫促进物质和抑制物质,可影响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健康人群红细胞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在临床工作中有实际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健康人年龄变化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受检者除脐血组外,均为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脐血组均为健康孕妇足月分娩,即时无菌抽取脐血送检。受检者按年龄划分为5组,以青年组为对照组。脐血组58例,男27例,女31例;少年组85例,男48例,女37例,年龄13~18岁,平均15.1岁;青年组87例,男52例,女35例,年龄19~44岁,平均31.5岁;中年组87例,男48例,女39例,年龄45~59岁,平均51.8岁;老年组86例,男54例,女32例,年龄≥60岁,平均69岁。

1.2 方法

1.2.1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及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试验 将待测红细胞配成1.25×107/ml,冻干补体致敏酵母菌和未致敏酵母菌试剂,按红细胞计数法配成1×108/ml使用液;取2支试管,每支管加待测红细胞使用液50 μl,第1管加致敏酵母菌使用液50 μl,第2管加未致敏酵母菌使用液50 μl,摇匀放于37℃水浴30 min,取出混匀,每管加0.25%戊二醛50 μl,轻轻混匀,取1/3量水平涂片,吹干,瑞氏染色,镜下计数200个红细胞,以1个红细胞结合2个或2个以上酵母菌为1朵阳性花环,计算花环率。第1管为RBCC3bR,第2管为RBCICR。

1.2.2 血清中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RFER)和抑制因子(RFIR)测定 取3支试管,第1、2管各加待测血清75 μl,第3管加生理盐水75 μl,第1管放58℃水浴30 min,第2管放室温。然后每管加健康人O型红细胞(1.25×107/ml)使用液50 μl混匀,每管再加补体致敏酵母菌(1×108/ml)使用液50 μl混匀,放于37℃水浴30 min,轻轻混匀,水平涂片,吹干,瑞氏染色,镜检。以红细胞黏附3个以上酵母菌为阳性花环,分别计数200个红细胞,计算各管花环率,带入公式计算促进率和抑制率。以上采用郭峰法[3]。

1.2.3 协同肿瘤红细胞(ATER)及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NTER)测定 采用刘景田法[4],具体如下。①ATER测定:取1支试管,加待测血清及红细胞(5×197/ml)各50 μl,然后加未致敏的S180(1×108/ml)使用液50 μl,轻轻混匀,置37℃水浴40 min,取出加0.25%戊二醛25 μl,轻轻混匀,水平涂片,干后瑞氏染色,高倍镜下计数200个癌细胞,以1个癌细胞结合3个或3个以上红细胞为1朵阳性花环,计算阳性率。②NTER测定:取1支试管,加待测红细胞(5×197/ml)及未致敏的S180(1×108/ml)各50 μl,灭活小牛血清1滴(25 μl)混匀,置37℃水浴30 min,取出加0.25%戊二醛25 μl,轻轻混匀,涂片染色及镜检计数同上。所用试剂由上海长海医院免疫室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红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脐血组的RBCC3bR、RBCICR及RFIR明显高于青年组,RFER、ATER明显低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的RBCC3bR、RFER、ATER低于青年组,RBCICR、RFIR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相关性分析结果

从青年到老年,RBCC3bR、RFER、ATER随年龄增长而降低(r=-0.9946、-0.9173、-0.9533),RBCC3bR、RFER、ATER与年龄呈负相关;RBCICR、RFIR随年龄增长而增高(r=0.9983、0.9303),RBCICR、RFIR与年龄呈正相关。

3 讨论

红细胞是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其表面补体受体CR1,尤其C3bR是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结构基础,通过免疫黏附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功能。血清中存在完整的红细胞免疫自我调控系统,RFER和RFIR,两者对RBCC3bR活性起正负调节作用[5]。本研究发现脐血新生儿时期RBCC3bR与RBCICR同时明显增高,与国内相关报道一致[6-7],属红细胞免疫功能原发性增强,而此时血清中免疫调节系统处于低下水平,RFIR升高而RFER和ATER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在机体早期发育阶段增强的意义尚不清楚。脐血红细胞免疫系统可能与胸腺一样,在机体的早期发育阶段活性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新生儿期在外界环境作用下,体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可能比胚胎期明显增加,但新生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仍较低下,红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对于清除这些复合物是必要的[8]。

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RBCC3bR显著降低,而RBCICR明显增高,表明老龄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与青年相比呈明显低下状态。中、老年RBCC3bR数量明显减少,不能完全将CIC清除,可能与老龄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衰退、自身抗体增多及CIC蓄积增加致其消耗过多有关。CIC的蓄积增多又可引发和降低老龄人机体红细胞的免疫功能[9]。中年以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年龄增长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性别因素无关,因此中、老年人易发生感染、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疾病[10]。

综上所述,红细胞免疫功能随年龄变化而出现明显的盛衰变化,其不仅决定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也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李红,章晓霜.艾灸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功能与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5):415-417.

[2] Tournamille C,Blancher A,Le Van Kim C,et al.Sequence,evolution and ligand binding properties of mammalian Duffy antigen/receptor for chemokines[J].Immunogenetics,2004,55(10):682-694.

[3] 郭峰.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调节功能测定方法[J].免疫学杂志,1990,6(1):60-64.

[4] 刘景田,张洁.红细胞免疫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7-40.

[5] Garratty G.Progress in modulating the RBC membrane to produce transfusable universal/stealth donor RBCs[J].Transfus Med Rev,2004,18(6):245-256.

[6] 林丽星,杨梅,张青玉,等.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3):275-277.

[7] 孟保平,张景萍,刘薇拉.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测定[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2):105-106.

[8] 范丽莉,刘翠青.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0,32(15):2100-2101.

[9] 江厚象,潘凯,李芳芳,等.乌司他丁对老年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22(3):270-272.

免疫学定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癌,非小细胞肺;甘露聚糖肽;免疫

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尽管化疗后期有明显疗效的患者,免疫内环境得到了稳定,细胞免疫功能得到了提升[1],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P方案化疗后早期往往伴随着白细胞的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寻找能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肿瘤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甘露聚糖肽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33#菌株经深层培养,发酵提取而得到的一种具有免疫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的多糖肽类物质,能提高患者的抗肿瘤能力和生活质量[2,3]。现将我院关于甘露聚糖肽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5年来收治的NSCLC患者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5岁。所有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刺活检、淋巴结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其中ⅢB期64例,Ⅳ期22例。所有患者体力状态评分(ECOG)0-2分,化疗前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功能无明显异常。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化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8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TP方案化疗:紫杉醇135mg・m-2・d-1,第1d;顺铂75mg・m-2・d-1,第1d;21d为1周期。静滴紫杉醇前12h及6h,给予口服地塞米松片20mg,30min前给予肌注苯海拉明20mg,抗过敏。治疗组化疗后第2d,静滴甘露聚糖肽(生产厂家:吉林国药一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1310041;国药准字号:H19990030)20mg・d-1,连续7d为1疗程。对照组单纯化疗。两组化疗前1d及化疗后第8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检测。

1.3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化疗前1d及化疗后第8d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免疫学指标CD3+、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率及CD4+/CD8+比值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毒副反应严重程度,治疗组是否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参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毒副反应标准(NCICTC3.0版)(0-4级)评价毒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测数据均以[WTBX]x[TX-6]±s[WTBZ]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化疗前1d与化疗第8d外周血白细胞数比较 见表1。

注:两组治疗前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0.05);治疗后第8d,治疗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对照组化疗后WBC计数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

2.2 两组化疗前1d与化疗第8d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 见表2。

注:化疗前两组CD3+、CD4+、CD8+T细胞表达率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CD8+T细胞表达率、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0.05)。对照组化疗前后比较,CD3+T细胞表达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0.05);CD8+T细胞表达率升高及CD4+T细胞表达率下降、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

2.3毒副反应 TP方案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肌肉关节疼痛、脱发和心血管毒性。在治疗组患者中,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肌肉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及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亚群在NSCLC的发生、发展及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主要是T淋巴细胞亚群主导的细胞免疫。其中CD3+T细胞代表淋巴细胞总数;CD4+T细胞为辅助T淋巴细胞,具有协助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和扩大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而CD8+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4],同时对CD4+T细胞具有调节性免疫抑制作用;CD4+/CD8+稳定的比例维持着细胞免疫反应的平衡,只有在CD4+/CD8+比值正常时才能发挥抗肿瘤作用。化疗是晚期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化疗在减少肿瘤负荷以及缓解由肿瘤细胞直接诱导的免疫抑制的同时,对机体免疫系统也进行了非选择性攻击,使机体免疫杀伤作用降低,有利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5]。因此,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在化疗过程中尤其重要。如何构建与机体免疫状态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使肿瘤患者从化疗和免疫两方面获益,正是本研究目的所在。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TP方案化疗后第8d,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及CD3+、CD4+T细胞表达率、CD4+/CD8+比值下降,CD8+T细胞表达率升高,T细胞亚群紊乱,说明化疗后有一个免疫抑制期,机体免疫功能遭受破坏。治疗组在这一时期,给予甘露聚糖肽治疗,结果显示CD8+T细胞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外周血白细胞数、CD3+、CD4+T细胞表达率、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甘露聚糖肽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组经甘露聚糖肽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程度、肌肉骨关节疼痛程度明显下降。治疗组中,偶有患者发热,考虑与甘露聚糖肽有关,反应程度轻,并未影响治疗。

本研究提示,无论化疗是否有效,在每一周期TP方案化疗后短期内,NSCLC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在此时期给予甘露聚糖肽免疫调节治疗,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与重建,有助于扭转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关于化疗后期评价有效的患者,化疗对其免疫功能的稳定作用及甘露聚糖肽与有效化疗的协同作用,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Locher C,Conforti R,Aymeric L,et al.Desirable cell death during anticancer chemotherapy[J].Ann N Y Acad SCI,2010,1209(11):99-108.

[2]王钊,吴荣聪.多抗甲素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4):374-378

[3]宋刚,于信.甘露聚糖肽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化疗与生物工程,2007,24(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