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

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篇

对传统文化、美德,我们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

一是“道理”层次。儒释道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其与中华民族的契合点究竟何在?比如,“孝”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其道理何在?教师要先有透彻的认识,以便能从“道理”层面给学生讲明传统美德的意义和价值,如父母生我养我很辛苦,我应该以孝心相报;又如“礼”,“不学礼无以立”,是讲道理,礼仪、礼貌、礼节的要求则是道理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体现。

二是“规范”层次。这是“道理”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落实的制度与规则方面的体现。制度与规则的特点是明确规定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如“慎终追远”是道理,“供奉祖先”就是制度和规则;又如,“礼”是道理,“三纲五常”就是规范。尊师敬师是道理,遇到老师行礼就是规范。

三是“仪式”层次,这是“规范”变成每个人的具体行为的有形环节。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美德,首先就从形式与行为中来感受。如家中最高长辈没落座,大家就不能动筷子;又如,鞠躬要先“双脚并立站稳,双手紧贴裤线,上身前倾75度,保持两秒”,都是“礼”的道理在形式或仪式方面的表现,严格照着做,就是规范行为要求,养成习惯就是践行了“道理”。

文化与美德要通过形式和行为来体验和实现,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固化和评判,要通过明理来入心,从而得以继承和弘扬。

今天,有些人常把明明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把文化和美德的道理与具体的形式和行为混同了。比如,经典本来是优秀文化的代表,读经典就是弘扬文化。但当人们看到读经典还被要求穿汉服时,就会觉得“读经典”未免太过时、陈旧、落伍,与今天的社会毫不相干了,不过只是一种表演而已。在这里,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所读“经典”是否过时、陈旧、落伍,而在于经典被“读”的“仪式”确实过时、陈旧、落伍了。

因此,对传统美德我们要汲取其精华,创新其形式。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的今天,究竟应当如何在现代与传统的交互过程中把握其立场和理念?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究竟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

在今天,必须以世界眼光、全球视角和现代化理念来看待传统问题。好的东西,如孝悌、节俭等,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向世界宣扬,通过我们的榜样传播全球。

在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特别需要研究的问题有:首先,哪些“道理”应该被提炼出来经课程化加工变为教育内容?其次,哪些旧有的“规范”需要被改造为符合当今社会形态的新型规则?哪些规范是多余而需要剔除的?哪些规范是残缺而需要完善的?第三,哪些陈腐的“仪式”需要被彻底放弃,代之以全新的现代仪式?仪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什么样的仪式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庄严肃穆,又不至于让学生感觉太过虚幻?

仪式和行为是学校可尽情发挥的层面。每所学校的独特文化,往往都是在这个层面反映出来的。从道理层面看,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从制度和规范层面看,部分学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形式和行为层面看,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并且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每所学校都可以并且应该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创造自己独特的稳固仪式、独特的行为要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今天,尤其需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2篇

一、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1.教师的专长、喜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个新的运动技能形成,必须通过教师用精练的言语讲解技术要领,示范动作过程学生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过程,而且视觉信息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规范,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体育教师由于受专业训练的影响,不可能做到面面具到,在任何一个项目都是运动天才,而一个失败的示范往往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进而影响课堂效果,这种现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是普遍存在

2.教师的身体素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般来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要优于一般人,但受性别、年龄的影响,还是会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的体现。比如女性教师在柔韧性的项目中可能要优于男性,而男性教师在力量型的项目中则要更具优势。再如人的身体素质在不同的年龄段也有所不同,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能力一定会下降的,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上了岁数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做高难度的示范动作,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有可能会回避那些难以示范,技术性强的动作,最终的后果也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师的动作技术水平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体育运动项目繁多,而且技巧性很强,在体育教材中有很多腾空、高速、翻转的技术动作。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且不要说每个老师都一定能作得出这些动作,就算能做出这些动作,也很难进行分解教学,教师放慢速度又影响动作的完整性及效果。这时教师只能反复示范,重复讲解,最终的结果是影响了教学进程,而且,过多的讲解和示范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难题。

4.环境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体育运动往往要受到场地、天气、师资等因素的影响,而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尤其困难,例如球类课和武术课中对学生逐个进行技术动作的校正,篮球课中对战术运用的训练等,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科技影响下体育教学模式的变化

1.理论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与计算机教学,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具体动作的认识和形象性,而且不受季节天气的制约限制,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动作技术要领,接收更多有关的知识。教学大纲中要求每学年必须要上四课时理论课,理论课内容是非常适合在多媒体课堂里上的,多媒体教学时近几年以来开张的新兴学科,学生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大量的多媒体素材、资料,和计算机强大的多媒体展现能力,多方面、多角度的传授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讲授的内容。

2.新的教学模式远程教学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教学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从狭义上讲,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步骤诸要素的组合关系。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得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不管你身处何处,我们都可以使用远程教学手段将优秀教学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使一般学校的学生也能受到名校名师的指点,使学生可在教室中就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模拟环境。

3.新的沟通方法网络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努力在实现努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层次性、和创新性。而以上是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课堂精力有限,不可能100%对学生了解,网络则给出了一条新的与学生沟通的途径,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网络教学把媒体从原来作为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网络教学真正落实了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

4.对理论研究模式的影响

多媒体科技对体育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首先是对资料来源有巨大的补充作用,对了解较前沿的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资料的整理、查找更是有先天的优势。其次,由于计算机的引入,各类统计学软件的不断的出现,如SPSS等软件,使以往繁重的人工统计计算工作变得快捷,使和更多的人员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理论研究中。最后是样本来源也有了新的变化,很多问卷可以通过网上获得,增大了样本数和取样范围,而且信息共享也加快了研究进度,由于信息的共享,使得异地研究、异地合作成为可能,也使得体育及其边缘学科更有效的结合。

5.新的信息来源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 父子相传 师徒相授 利弊分析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体制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革,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其“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形式虽有演变,但基本模式是没有改变的。至今,在某些行业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及自己行业或者家族代代相传的那些绝活儿,有许多民间艺人是沿着这种模式走向成功的。这是否意味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呢?

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概况

从《礼记·学记》中“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句话可以得知,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画工、雕工等工匠之间的师徒授受关系,常常是以父子相传的形式承袭下去。当时,工匠没有学习文化和掌握文字的机会及权利,就本能地利用口头传授来传承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及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其中一项是“四民分业”,即士、农、工、商四民,使其各有所居,各守其业。从而将人民世代固定在某一职业,并通过同业聚居的方式,使人民“相学以巧”,加强专业化技艺交流和职业教育,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在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中,动用了大量工匠,其中建筑、雕刻、彩绘类的能工巧匠甚多,祖孙、师徒数代,集于一地数十年,相互之间展技观摩,拜师收徒,传艺实习,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相语以事,相学以巧,相陈以功”,交流技巧经验,通过父子、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大大提升了技艺水平,带动了师徒传授为媒介的民间绘画教育。

清朝有雷氏世家专制烫样者号为“样式雷”,祖孙七代人在内务府样房长班,他们制造烫样的技艺也是世代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河北杨柳青年画从业工匠达三千人众,直至清末不衰,所谓“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较大的作坊如齐健隆、廉增戴记等,每家画案五十余,工人二百名,每年印年画“两千件活”以上,每件五百张。由此而知,这种简明的教条形式的教育方法,是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利弊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是在中国封建经济及家族制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各种行会组织和画家工场作坊的建立与发展,促使画家和手工艺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一些画家和师傅产生严重的保密思想。这种行帮之间的保密思想一方面对总结美术知识技能、传授方法和丰富美术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行会组织狭隘的宗派关系影响下使得知识技能的传播的相互渗透交流受到很大的障碍,我们应当看到师徒制除了有其优秀的一面之外,也存在一些弊端。

1.秘技的失传

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带动了师徒传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态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画史中关于吴道子师徒等画壁的记载很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成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又或有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论吴道子笔法云:“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人莫得知固外人耳,弟子或能得知:透露出家法私受的消息,画工技法要诀多以口授相传,非但不可以以文字记录于书籍之上,更要以私密的方式亲自传授。

中国古代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许多技艺都要求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媳不传女的做法。这种观念缩小了接受传统美术教育的人群范围,降低了技艺永续的概率。再者,即便是得到师傅喜爱的徒弟,也不能把师傅的所有技艺都学到手,传统美术便不可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心得都已经掩埋在时间和空间当中。现代人只可以在历史博物馆中默默赞叹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却再也无法得知制作的秘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门户之见

随着隋唐佛教石窟寺院的大量修建营造,绘画、雕刻、塑造、建筑营造等手工艺匠,成为兴盛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寺塔记》宣阳坊静域寺条云:“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这则故事充分放映出当时民间行业竞争的严酷。圣人虽云“术业有专攻”,但如此一来,也遏制了个人潜能的发挥,磨灭了更多的才能。并且,由于师从同一个老师,或是同一派别,就会产生“但守师法,不出新意”的问题。派别之间竞争激烈,各派都严防死守自家的技艺,没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也阻碍了民间美术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传统和现代是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在新的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必须呈现自我的特色,当代美术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易经》中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有着非常好的实践意义但也有局限性,我们应当做的是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公正地评价传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教育制度进行现代化的转型,才能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古老的师承方式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3]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传统绘画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传统的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成为世界艺术的瑰宝。课题的研究紧紧围绕以下四个层面。

一、东西方绘画差异比较

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差异是发展的动力,东西方如果都一样,那就没有发展了。西方绘画运用理性的方法实现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它强调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观察,强调写生和现场画出。线条和明暗是东方、西方绘画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故在互相吸收学习时,就须慎重。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使中国绘画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成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办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与鲜明性。这是一件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事。在中西美术的比较中,简单的求同或简单的求异是不难做到的,困难的是要进一步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其发现不同的审美精神特征、文化生存情境中在不断的时间演变过程中,共同去发现和创新美学发展的前景。

二、借助各高校已有的以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推进中国传统绘画课程

在留学生课程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绘画课程,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渊源和魅力,展现中国画的魅力,开展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画,爱上中国画,并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法有一大特色: 虚实与空白。传统西洋画,画面都是满的,画出对象相互的种种关系。传统中国画,有虚实,留空白,潘天寿先生对此作简要的解释:“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空白是艺术的科学。”这里再补充古人的一句话:“可以见,见; 可以不见,见。可以闻,闻; 可以不闻,闻。”是说见是见,不见也是见; 闻是闻,不闻也是闻。这就是中国人的解释,是中国人的艺术,更是中国绘画在中华传统哲学观念下的产物。

三、借助各高校已有的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选派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教师赴国外任教,挑选中国传统绘画方面的优秀学生到外国留学传播中国传统绘画,提高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综合我国国内对于传统中国画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个人画展,依靠画家的个人影响传播;二是集体推广,依靠艺术单位和艺术团体、研讨会等形式宣传传统的中国画;三是互联网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但是以上三种传播方式还都没有和高校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传播相结合,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

四、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思考以怎样的形式将我们的传统艺术传递到国际上,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外国

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传统绘画得到很好的传播,使中国画走向世界,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通过高校现有的国际教育平台,逐渐渗透中国绘画的基本技能、甚至在国家奖学金项目中设定中国画专业将会为中国绘画为的世界更多的人认知并推广具有极大的意义。

五、争取国家奖学金项目招收外国留学生从事中国画专业学习和创作

课题的研究,也是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实践教学的实际出发,突破当下传统中国画教学瓶颈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观”的精神内核,在民族文化的视域下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意志,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要求。

追寻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高校国际化领域的发展与探索,通过对比中西艺术,寻找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定位,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繁荣的今天,美学的传播对大众审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如何融入现代传播美学形成东方人独特的视觉语言并且唤起人们的民族凝聚力是我们值得探讨与深思的问题。

作者简介:高国华,副教授,1963年生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从教35年。作品《清夏》入选全国高等学校教师优秀作品集;作品《荷》荣获第三届黑龙江省艺术教育成果评比二等奖。有13篇学术在国内学术期刊上。

参考文献:

[1]杨斌.传统艺术的微博传播策略研究――以新浪国画微博为例[J].传媒,2014(13):72-75.

[2]韩铭.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画鉴赏与传播[D].山东大学,2012.

[3]冯晓敏.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探究数码绘画教育里中国画风格教学的开展[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5篇

一、东西方绘画差异比较

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差异是发展的动力,东西方如果都一样,那就没有发展了。西方绘画运用理性的方法实现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它强调对客观对象的理性观察,强调写生和现场画出。线条和明暗是东方、西方绘画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故在互相吸收学习时,就须慎重。倘若将西方绘画的明暗技法照搬到中国绘画上,势必会掩盖中国绘画特有的线条美,就会使中国绘画失去灵活、明确、概括的传统风格,而变成西方的风格。倘若采取线条与明暗兼而用之的办法,则会变成中西折中的形式,就会减弱民族风格的独特性与鲜明性。这是一件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事。在中西美术的比较中,简单的求同或简单的求异是不难做到的,困难的是要进一步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其发现不同的审美精神特征、文化生存情境中在不断的时间演变过程中,共同去发现和创新美学发展的前景。

二、借助各高校已有的以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推进中国传统绘画课程

在留学生课程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绘画课程,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渊源和魅力,展现中国画的魅力,开展中国传统绘画教育,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画,爱上中国画,并传播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法有一大特色: 虚实与空白。传统西洋画,画面都是满的,画出对象相互的种种关系。传统中国画,有虚实,留空白,潘天寿先生对此作简要的解释:“古人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空白是艺术的科学。”这里再补充古人的一句话:“可以见,见; 可以不见,见。可以闻,闻; 可以不闻,闻。”是说见是见,不见也是见; 闻是闻,不闻也是闻。这就是中国人的解释,是中国人的艺术,更是中国绘画在中华传统哲学观念下的产物。

三、借助各高校已有的高校国际教育的大平台,选派中国传统绘画的优秀教师赴国外任教,挑选中国传统绘画方面的优秀学生到外国留学传播中国传统绘画,提高中国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综合我国国内对于传统中国画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个人画展,依靠画家的个人影响传播;二是集体推广,依靠艺术单位和艺术团体、研讨会等形式宣传传统的中国画;三是互联网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但是以上三种传播方式还都没有和高校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传播相结合,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

四、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思考以怎样的形式将我们的传统艺术传递到国际上,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外国

通过高校国际教育平台使中国传统绘画得到很好的传播,使中国画走向世界,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让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多角度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通过高校现有的国际教育平台,逐渐渗透中国绘画的基本技能、甚至在国家奖学金项目中设定中国画专业将会为中国绘画为的世界更多的人认知并推广具有极大的意义。

五、争取国家奖学金项目招收外国留学生从事中国画专业学习和创作

课题的研究,也是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和实践教学的实际出发,突破当下传统中国画教学瓶颈问题,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观”的精神内核,在民族文化的视域下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意志,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23-02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大大提高了高校课堂的活跃度,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如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必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事实上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近期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过时。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单一地提倡一种而排斥另一种是片面的,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传统教学方法一般是指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基本特征如下:第一,在师生关系上,以教师为中心;第二,以传授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第三,教室是基本教学场地[1]。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包含两个要素:一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其中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含其他教学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的全过程,包括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本文以多媒体教学为例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三、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特点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1.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第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生动的讲解与表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增强学习兴趣均有直接的影响。第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对解决问题思路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学习和体会,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把握课堂的情况。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灵活性强,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第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便于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第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发挥和创新[2]。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传统教学方法也存在其不足。第一,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主要是靠教师口头讲解和板书来传授知识,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第二,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书写板书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尤其在绘制复杂的图表、图形时,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也增加了教师板书的难度,往往影响教学的效率。第三,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前沿信息越来越多,传统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在课堂上提供的信息量相对较小,往往较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3]。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第一,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多媒体教学使用了计算机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较多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许多抽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四,多媒体教学可以模拟个性化的教学情境、设置各个知识板块进行教学,分情境、分板块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4]。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缺

点,如果教学中不加以克服,就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一,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授课速度相对较快。如果教师不把握好节奏,就会让学生注意听课而记不下笔记,记下笔记又没办法注意听课,上课时无暇回顾授课内容,消化所学知识。第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教师主要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好像一位放映员。如果教师不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间的感情就会疏远,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第三,多媒体教学缺乏整体性。多媒体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屏幕的变幻而更换教学内容,它是一屏一屏地切换播放,因而缺乏整体性。要克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必须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之相融合,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议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既能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传授信息量少的不足,又将传统教学方法易于师生增强感情、活跃课堂氛围的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我们根据多年授课经验和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硬性要求每堂课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分别占多大比例,而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两者能各自发挥其长处,达到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传统教学工具虽然有局限性,但是与演示法、实验法相结合可以达到独特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具有形象与生动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工具的不足[5]。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及如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传统教学工具与多媒体设备相结合,发挥各自的功效。

(二)多媒体教学应融入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在使用课件进行讲授时,除了讲解课件中的内容,还应对需要补充、加深学生理解的部分,进行深入讲解。此时,教师可采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黑板、图片、立体模型等展示给学生,并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及时调整授课的内容和深度。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保留

有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把教学内容非常全面、详尽地编入课件中,上课时可以完全按照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的确大大减小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还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这种单一的课件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一页一页翻动课件页面,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疲倦,反而降低了学习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建议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保留,只需把一些不便于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制作到课件中,比如概念、定义、图表、动画、数据等。课件制作中留有余地,教师可以在课堂对其他的内容以板书、模型展示等方式进行讲解,二者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应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

要发挥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需要掌握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制作,这样才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运算、控制等功能,发挥计算机信息量大、方便查询等特点,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环境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并与一些传统的教育工具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音像效果,虚拟出特定的教学场景,并与一些实物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相结合,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这种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方.对立与融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郭庆,陈尚松.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

[3]包玉梅.论高等教育中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媒体的结合[J].电大理工,2005,(4).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7篇

动漫是融合最新电脑技术和媒体表现艺术的新时期艺术表现形式。动漫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经典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经典题材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审美思想深刻。这些无论对于动漫还是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都是十分重要的素材基础和表现基础。传统经典题材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审美表现等各个方面对动漫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

一 传统经典题材人物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造型表现艺术

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动漫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在原有题材人物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创作出更加符合动漫艺术表现的艺术造型。这种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在动漫创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中可以分成不同的艺术造型。从视觉类型上可以分为写实造型和拟人造型。写实造型是其中比较常见的造型艺术表现,根据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进行尽可能贴近原来形象的造型设计。例如,国产动画片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国外动画片中的《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休》等都是这类造型设计。拟人造型则是根据原题材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拟人化的重新设计而完成的创作,如《狮子王》中的狮子,便是融合了原题材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动画片中狮子的形象为一身,形成独具拟人特色的新艺术形象。从艺术意味上可以分为空灵意味造型和唯美意味造型。空灵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国产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造型,这部以中国水墨画为基本技法的动画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动漫造型中前所未有的空灵意味。这部动画片也因此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唯美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日本动漫《美少女战士》等一大批现代动漫。其中的人物造型多是阳光、健壮、唯美的少男少女。唯美意味造型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将时代和青春等艺术气息融合到造型艺术表现中,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习惯。

2 动作表现艺术

在动漫创作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共同构成了人物的动作表现艺术。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动作表现艺术加以表达。由于动漫中人物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创作者可以对人物进行大胆而细腻的设计,因此,创作者通常对动漫中的主要人物赋予具有鲜明特征的动作和语言。例如,《聪明一休》中的一休每当遇到难题进行思考时都会用手指在脑袋上画圈,然后打坐冥思苦想。这个经典的动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一休这个人物不可抹去的记忆。而对于这个动作的提炼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过程。创作者对于一休的身份、思想和行为进行总结和提炼,又根据动漫对于这个人物的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动作。再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喜羊羊每次思考时都会跳一段舞蹈也表达了相同的艺术创作思路。同属于动作表现艺术的还有语言,尤其是人物经常说的口头禅或者人物说话的语气特色,这些都对表达人物思想和情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蜡笔小新》中,小新每次回家都会说“你回来了”。这些设计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以为小新在犯糊涂,观众只觉得这是个有趣的细节,当这个细节反复出现的时候,观众就会认可这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了,甚至可以说,观众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种重复,他们一遍遍地看见熟悉的细节,这让观众和动画人物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重复不仅不令人厌倦,反而让观众感到温馨、亲切,成为观众最爱看的部分之一。

3 性格表现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性格是一个人物艺术魅力的总结与升华。动漫和电影一样是对人物性格进行表述和刻画的艺术。动漫中的人物虽然虚幻,但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很多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艺术。一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有助于动漫对于主题情感的表达。从动漫对于人物性格设计的表现艺术上来看,动漫中人物性格可以分为英雄型性格、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英雄型性格是动漫中最常见的性格类型,通常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保护人们,深受儿童的喜爱。例如,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等。对于英雄的崇拜是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怀,尤其是对于孩子们。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来看,英雄型性格仍然是重要的性格类型。除了英雄型性格以外,动漫创作还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中提炼出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智慧型性格的代表形象是《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或者《曹聪称象》中的曹聪等。幽默型性格的代表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等。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是英雄型性格的补充。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形象组合在一起使得动漫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更加多彩。

二 传统经典题材故事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剧本表达艺术

剧本是动漫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创作基础,也是动漫创作进行各种艺术表达的基础。传统经典题材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深厚的故事内容。动漫创作是融合了电影和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动漫创作中的剧本表达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艺术特征。传统经典题材中丰富的故事内容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时期的创新美学思想则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创作空间。这种创作艺术是对传统的继承,这类动漫故事从剧本创作上保留了传统经典题材的历史背景、主题氛围、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等剧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更加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艺术元素。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剧本创作是艺术二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的审美思想融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传统经典题材故事的借鉴和引用应该在对其有着充分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得传统的经典题材在新的艺术表现中得以继承和发扬。例如,根据法国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的动漫《钟楼怪人》便是在保留原著中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合儿童观看而对故事进行了调整,更加突出了对于善良的赞美这一主题。这部动漫也因此成为了迪士尼公司的又一经典作品。

2 多元化的 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

传统经典题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所以不同文化下的传统经典题材便包括了不同的叙述风格。因此,取材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创作便融合了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动漫创作中美术风格以写实为主,并且融合了幽默的叙事风格。美国的电脑技术发达,因此可以以更加细腻的写实画面表达出更加相近与现实的艺术特征,并且融合具有时代感的幽默叙事风格使得美国动漫画面细腻、唯美,叙事幽默。例如,上文所述的《钟楼怪人》原本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但被动漫创作者融入了很多的幽默元素,从而使得这部动画片更加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也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中国动画片从美术风格上来看更多地借鉴了丰富的民族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水墨画、工笔画、剪纸画、皮影等,追求的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意境美。从叙事风格上来看,中国动漫更多的是宣传惩恶扬善、去伪存真的正剧叙事风格。例如,在《西游记》中无论何种绘画风格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于驱邪扶正审美思想的宣扬。随着文化与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的动漫也在彼此的学习和借鉴中得以融合。例如,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便是融合了中西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动漫经典。

三 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传统美德的弘扬

和审美思想复杂的电影不同,动漫主要受众是儿童,所以审美思想也相对简单——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要的审美思想。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丰富、复杂,但最终通过动漫表现的都是以真善美为主题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对于不同文化的动漫创作都是一致的。无论对于西方写实主义风格还是中国写意主义风格的动漫作品,世界上的真善美都是其永恒的艺术主题。例如,《海底总动员》中的两只小丑鱼以历险记的形式表达了父子之间最无私、最真挚的情感。中国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系列动画片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如果要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中寻找和概括出共性的思想,那毫无疑问便是以真善美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因此,对于这一主题的表达是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重要表现艺术。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动漫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中的差异的。例如,《海底总动员》中我们能够看到父子两人为了寻找彼此而表现出来的与危险和邪恶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了蕴藏在平淡生活之中的父子情深。

2 独特的情感关怀

如果说对于传统美德的弘扬表现的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统一,那么独特的情感关怀表达的则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动漫审美思想更加丰富多彩。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感情怀。传统经典题材动漫创作通常取材或改编于经典文学名著、本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寓言、传说等,因此,在创作中自然会融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情感情怀,从而使得观众在观看动漫时能够产生具有艺术性的情感共鸣。人们在观看不同动漫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独特的情感关怀。例如,上文所述的《花木兰》虽然故事取材于中国传说,动漫本身也融合了诸多中国元素,但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鲜明的美国文化下的情感关怀。例如,动漫中对于花木兰拥抱皇帝、招聘相亲等情节的设计便是对于美国文化下对自由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无疑更加符合美国人的情感诉求。同样,中国创作的《狮子王》虽然翻拍自迪士尼的同名动画片,但其中也加入了中国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关怀。动漫创作首先是要迎合本地区人们审美习惯的需求,因此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动漫创作中的审美思想既有符合不同民族文化中统一的审美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情感关怀。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与差异推动着动漫创作在文化融合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前进。

结语

动漫作品的成功与题材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思潮的发展,不同文化下的动漫作品也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本文所述的中国动画片,不仅挖掘了本民族的传统经典题材,也在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了典范。本文从传统经典题材人物、故事和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动漫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晓晶:《当代影视动画造型特征分析》,《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期。

[2] 程瑜瑜:《走上卡通舞台的文学经典——试论迪斯尼对名著的动画改编》,《文艺评论》,2010年第1期。

[3] 程静卫:《论当代中国动漫创作与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期。

[4] 杜静芬:《浅析动画剧本创作中神话题材运用的与时俱进》,《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8篇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 类 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 标 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 者 】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课题负责人、 研究员。长春130021

【 正 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 隐含儒家 与现行 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 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伦理道德教育 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 礼、天地君亲师、忠 尊师爱生教育 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 仁、协作、和谐、 团结友爱教育 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 识

立志勤学 智、毅、敏、学、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 拼搏、进取、砺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 礼仪、温、良、恭 文明礼貌教育 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 诚、信、守诺 诚信教育 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 宽恕、公正、克己 修养教育 自责自律意识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 行己有耻、知耻近乎 知耻教育 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 义、勇、无畏 情感教育 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 正心、修己、养生、 健身教育 生态、环保意

贵己 识

求索创新 勇毅、求索 创新教育 创造、竞争意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 艰苦奋斗教育 效率、效益意

朴素 识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 义利教育 法制、道义意

利并重 识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 敬业教育 事业、现任意

哺 识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反腐教育 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教育 卫国、为民意

、利国、治国 识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 共生(为公)教育 全球、整体意

吾幼、平天下 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 入境 明理 导行

低年级:──────── ──────────

讲故事指导观图 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 激情 明理 导行

中年级:──────── ──────────

知善德 学美德 懂美德 行善德

说说 讲讲 议议 做做

高年级:──────── ──────────

说指导语 讲故事 挖掘内涵 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 )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运用主题活动方法要注重主题实践训练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行为训练渠道很多,可通过教学形式,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如各实验学校采用的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与社会自愿者行动、学习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多次性,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美德行为习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应注意反复、长期训练,而且还应注意要求适当。对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出基本要求。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避免一锅煮、低层次地循环往复。

4.内容结合模式即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结合进行。如,吉林市实施“3个三”的结合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爱国主义、传美教育、养成教育三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渠道结合;在研究队伍上坚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三结合。

5.工程系列模式就是将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系列运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提出一二三四五系列工程:一是指制订总体育人目标;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学科渗透、活动贯穿;三是指三个原则,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四化,即职责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措施系列化、综合网络化;五是指五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更正管理与灌输诱导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不懈抓与全员抓结合。

另外,还有辽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二三四”模式,哈尔滨南岗区分部小学提出的“四体系”等。

6.环节合取模式即按一定逻辑将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内容、做法、管理等环节合取的方式。其特点是新颖好记、简便明了。

如,吉林丰满区将“4 个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做法合取为“四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活动为主体,灵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德育基地为主阵地,践行传统美德教育;以三结合为网络,全方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环境陶冶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其形式有:(1)自然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如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又如净化家庭环境,使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与育人衔接起来。(2 )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即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

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综合运行模式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就是综合运用传统美德教育各种方式方法,其特点是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比较强。如,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总体规划,以点带面,科研先导,政府推广。

以上这些运行模式,有综合性的、有专项性的,有的从管理方面构建、有的从内容方面构建、有的从方法方面构建。提出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点,明确好记。

实验研究认为,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应注重三个问题:

一是对模式要有正确认识。没有模式不行,但有了模式,不要模式化。模式化就要僵化,僵化就要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要从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效、高效、长效的原则。要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不要照抄照搬。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模式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构建模式运用语言缩略、逻辑合取,一定要注重明确、简便、规范、通用。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建立的一种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证制度。构建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向,具有凝聚、团结的力量。建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应建构目标导向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建构目标导向机制,应符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不仅应具有导向性,还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架构机制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机制,具有指导、规范、长效的依据作用。课题组主要用构建德目体系与编写实验用书去保证传统美德教育健康、规范、有效地运作。有的地区结合本民族的实际编写参考资料,丰富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3.组织网络机制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建立组织网络机制应包括: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 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3.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9篇

【原文出处】教育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XX09【原刊页号】26~30,70

【分 类 号】g1【分 类 名】教育学【复印期号】XX11

【 标 题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报告【 作 者 】栾传大

【作者简介】作者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课题负责人、 研究员。长春130021

【 正 文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作为教育部重点课题于1990年提出,并展开研究,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十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在广大实验研究人员的潜心研究与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厚成果,为学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民族化、科学化,为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作出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对学校德育内容是一项重大改革,是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研究。十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确定实验研究内容与目标,组织实验区点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系列概念、重要意义、实验原则、德目内容、实验方法、运行模式、保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研究。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方案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什么叫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什么叫区域传统美德教育?本课题在研究中对这三个新概念界定如下。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所谓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其宗旨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体系

本实验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为原则,以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为实验内容,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结合实际,从整体上研究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规律,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根据新的历史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本着“历史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系统挖掘传统道德资源,并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了筛选、概括、凝炼、重释,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内容体系并根据伦理学的理论和分类,依据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的社会关系的顺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按学段、分层次,把18个相互联系的德目归纳系列,构成整体,使之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

为使这些德目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我们采用表格方式,将18个德目、德目的隐含与现行德育内容对接,渗透现代意识,编制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如下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体系构建纵横

德目 隐含儒家 与现行 渗透现代意识

伦理道德 德育对接

孝敬父母 孝、慈、敬、恭 伦理道德教育 人伦意识

尊师重道 礼、天地君亲师、忠 尊师爱生教育 重教意识

团结友爱 仁、协作、和谐、 团结友爱教育 平等、博爱意

信、义、和、平 识

立志勤学 智、毅、敏、学、思 前途理想教育 科学意识

自强不息 拼搏、进取、砺志 挫折(吃苦)教 拼搏意识

谦虚礼貌 礼仪、温、良、恭 文明礼貌教育 民主意识

诚实守信 诚、信、守诺 诚信教育 信誉、承诺意

严己宽人 宽恕、公正、克己 修养教育 自责自律意识

、容忍、豁达

人贵有耻 行己有耻、知耻近乎 知耻教育 荣辱意识

见义勇为 义、勇、无畏 情感教育 惩恶、扬善意

整洁健身 正心、修己、养生、 健身教育 生态、环保意

贵己 识

求索创新 勇毅、求索 创新教育 创造、竞争意

勤劳节俭 节约、勤劳、戒奢、 艰苦奋斗教育 效率、效益意

朴素 识

见利思义 利益、义然后利、义 义利教育 法制、道义意

利并重 识

敬业尽责 鞠躬尽瘁、一饭三吐 敬业教育 事业、现任意

哺 识

清正廉洁 廉、忘私、正直 反腐教育 廉洁意识

爱国爱民 仁、忠、爱人、保民 爱国主义教育 卫国、为民意

、利国、治国 识

天下为公 义、公、老吾老、幼 共生(为公)教育 全球、整体意

吾幼、平天下 识

三、实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如班团队可根据18个德目教育需要,以主题班团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2.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一是应培养孩子具有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基本道德,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二是对孩子从小进行归属教育,使孩子在懂事时便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属于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三是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四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

在家庭传统美德教育中,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

3.社会传统美德教育

社会传统美德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通过社会宣传、社会榜样、社会交往等活动,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乃至优秀文化的宣传与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进行社会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一是发挥大众媒介的宣传功能;二是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三是发动各行业、各企业、各系统,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建立市(乡)规民约,奖善抑丑等规章制度,提高人们遵纪守法、维护公德的自觉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文明道德的大的环境,既是中小学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也是开展好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营造。

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

所谓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及一定条件下,关于传统美德教育如何组织、实施、运作的一种程序和方式,体现了传统美德教育规律,反映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即稳定性、规范性、操作性及有效性。

在前期研究中,总课题组总结各地传统美德教育教学有十法:系统讲授法、学科渗透法、情感激发法、意志锻炼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评价反馈法、环境陶冶法、情境感化法、慎独教育法等等,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又提出八种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

1.系统讲授模式就是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传统美德知识。系统讲授模式,一般是“四段型”结构。

引题 入境 明理 导行

低年级:──────── ──────────

讲故事指导观图 答问题指导行动

学知 激情 明理 导行

中年级:──────── ──────────

知善德 学美德 懂美德 行善德

说说 讲讲 议议 做做

高年级:──────── ──────────

说指导语 讲故事 挖掘内涵 导向践行

这是不同年段教师按着知、情、意、行的逻辑线索探索学知——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运行模式。

2.学科渗透模式即要求各学科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操作模式有:(1)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2)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3)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4 )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

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块)——把握渗透点(块)——开掘渗透点(块)”三个环节。

还可以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3.主题活动模式即要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要有主题。将传统美德德目作为专题,要求有方案、有内容、有地点、有教师、有总结。其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中队会、故事会、升旗仪式、重大节日活动、各种文艺演出等。运用这种方法,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组织工作,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思想与方法的结合。

运用主题活动方法要注重主题实践训练方法的应用。对学生行为训练渠道很多,可通过教学形式,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如各实验学校采用的贯彻学生行为规范、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参与社会自愿者行动、学习雷锋活动、参加公益劳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多次性,可使学生逐渐形成美德行为习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应注意反复、长期训练,而且还应注意要求适当。对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行为表现较差的学生则应该提出基本要求。经过一定训练之后,再根据不同情况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避免一锅煮、低层次地循环往复。

4.内容结合模式即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结合进行。如,吉林市实施“3个三”的结合模式,即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爱国主义、传美教育、养成教育三结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学校、家庭、社区三渠道结合;在研究队伍上坚持学校教师、家长及社区教育人员三结合。

5.工程系列模式就是将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作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整体设计,系列运作。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提出一二三四五系列工程:一是指制订总体育人目标;二是指两条主线,即学科渗透、活动贯穿;三是指三个原则,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四是四化,即职责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措施系列化、综合网络化;五是指五个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更正管理与灌输诱导结合,教师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结合,常规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不懈抓与全员抓结合。

另外,还有辽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二三四”模式,哈尔滨南岗区分部小学提出的“四体系”等。

6.环节合取模式即按一定逻辑将传统美德教育的依据、内容、做法、管理等环节合取的方式。其特点是新颖好记、简便明了。

如,吉林丰满区将“4 个以”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做法合取为“四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直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活动为主体,灵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德育基地为主阵地,践行传统美德教育;以三结合为网络,全方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7.环境陶冶模式就是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其形式有:(1)自然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如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如创设美好的校园自然环境,用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又如净化家庭环境,使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与育人衔接起来。(2 )人文环境陶冶法的形式,即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

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综合运行模式所谓综合运行模式,就是综合运用传统美德教育各种方式方法,其特点是区域性、整体性、综合性、宏观性比较强。如,吉林省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运行模式是总体规划,以点带面,科研先导,政府推广。

以上这些运行模式,有综合性的、有专项性的,有的从管理方面构建、有的从内容方面构建、有的从方法方面构建。提出什么样的模式,关键是要做到结合实际,突出特点,明确好记。

实验研究认为,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应注重三个问题:

一是对模式要有正确认识。没有模式不行,但有了模式,不要模式化。模式化就要僵化,僵化就要流于形式,流于形式,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构建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模式,要从当前、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有效、高效、长效的原则。要结合实际去研究、探索,不要照抄照搬。教无定法,关键得法,对模式来说也是这样。

三是构建模式运用语言缩略、逻辑合取,一定要注重明确、简便、规范、通用。

五、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障机制

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是指根据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结构组成及其与其它德育和整体教育相互联系的内在需要,建立的一种传统美德教育功能有效发挥和运行的保证制度。构建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内容架构机制、组织网络机制、制约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主题活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

1.目标导向机制目标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方向,具有凝聚、团结的力量。建构区域传统美德教育保障机制,首先应建构目标导向机制。为此,课题组制定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总目标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实行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综合运行模式与机制,通过大面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益,拉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两个“高度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建构目标导向机制,应符合、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目标不仅应具有导向性,还应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

2.内容架构机制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体系的构建。这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机制,具有指导、规范、长效的依据作用。课题组主要用构建德目体系与编写实验用书去保证传统美德教育健康、规范、有效地运作。有的地区结合本民族的实际编写参考资料,丰富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3.组织网络机制这既是实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保证,也是开展好区域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的关键。建立组织网络机制应包括:

一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领导机构,即由县(区)主管领导挂帅,由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教育局、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县(区)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领导、组织与管理;制订、颁布传统美德教育规划方案,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协调、统筹各方面的执行情况;组织、交流典型经验,表彰先进。

二是成立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指导组织。指导组可由县教育科研所、教育学会、进修学校、县教育局相关科室及同级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县(区)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本地学校、家庭、社区传统美德教育与研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与管理;对实验骨干教师及指导人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指导本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组织本地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交流;组织、指导本地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的征订与发放工作,等等。

三是成立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织。学校是区域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工作组应由学校校长或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党、政、工、青及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全校的传统美德教育,指导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是制定计划,统一布署,协调行动,指导家长,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4.制约完善机制这是传统美德教育运行机制的具体内容,也是具体保证措施。一是建立管理制度。即对规划、组织、评比、总结各环节作好明确规定,便于参与,便于检查。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即对各层级、各岗位的人员要明确责任,以便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团结协作。三是建立评价制度。评价具有判断、激励、促进传统美德教育等多元功能。为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效性,应搞好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5.主题活动机制活动是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主题活动,就是以课题组提出的孝敬父母、立志勤学、 勤劳节俭、爱国爱民等18个德目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应注意以下问题:(1)活动要有鲜明性,有吸引力、感染力;(2)选材要有针对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形式要新颖创新,可参与、可收获;(4)组织要有实效性,在过程中育人。

6.队伍建设机制搞好区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骨干、主导与示范作用。这是传统美德教育重要的保障机制。区域传统美德教育队伍包括专门教师、各科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家长及研究、指导的专门人员等等。由于传统美德教育是9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项教育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显得不足,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7.社会参与机制即建设良好的区域环境,调动、激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就一个县(区)的区域来看,社会参与的机制建设起码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营建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社会上各公共娱乐场所,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应有组织、有计划、有内容地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开辟的各类德育基地,应结合实际充实此方面的内容,搞好建设。

(3)指导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召开各类学习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用家长素质的提高去带动影响子女传统美德的形成。

(4)加强社区文明建设。一是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传美教育纳入总体工作之中;二是坚持以政府为龙头,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三是建立《社区文明公约》、《居民守则》、《社会公德》等规程。

以上机制是一个保障体系,每个机制在整体中都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建立与发挥每一机制的作用,应当统筹运作,综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整体效益。

十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综合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丰富和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

2.提高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实验学校的师生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3.拉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学校体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9-010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9.053 [本刊网址]http:∥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改革,我国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教学方式已逐渐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民族传统体育在时代的变迁中已逐渐消失在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承着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其丰富的内涵文化是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所缺少的,因此,让民族传统体育走进学校并与学校体育融合是各个学校体育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研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合现代体育教学是众多学校面临的难题,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按不同种族分类共有55个,其民族传统体育有近上千种,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都具有当地特色的风俗与代表性,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选择,学校应根据当地的传统、风俗、人文文化来收集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详细的编辑分类,整理出一套适合当地学校使用的体育教材。如广州市的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曾组织其在校学生一起举办民族体育游戏,在这期间,华南师范的校长利用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根据其适用范围、适合人群、游戏过程、游戏难度、游戏规则等资源进行收集并整理,并编写出了一套与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教材,这本教材在当时受到了良好的反映。各大学校应以此为例来学习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建设,通过编制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之前,先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这些基础的认知再去循环渐进的学习名族传统体育。学校在研发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时可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特性来进行研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比较具有特色的当属武术文化,武术文化在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武术主要以攻击与防守为主要内容,其运作套路与现代中的格斗有点相似,武术文化注重内心与四肢的协调运作,注重内外兼修,是现代许多青少年热爱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在编制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时,应根据武术的功能、结构、方法、和典型性四个角度为出发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武术从功能上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可增强学生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增强学生的心血管系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运动结构上来讲,武术的拳术主要以掌、勾拳、推、倒、拎、搂、等手法和步法的结合来进行,其练武术的基本形式主要以蹲马步、弓步、歇步等步行形式来进行,其练习过程还要掌握基本的平衡能力、跳跃能力、旋转能力等,这些都是武术的基本形式,学校在研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可把体育招式与武术招式相结合,让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提高对民族体育的兴趣,并把民族传统体育在各个学校发扬光大。

二、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各大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中,学校应加强体育教师人员管理,对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要进行全方位培训,若体育教师不了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技巧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运作方法,就无法做到带头作用教好学生。更无法教会学生,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目前各个高校体育课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应先把培养目标放在教师的资历上,只有教师的资历达到了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质量才会提高。首先,可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进行考核,例如:先放一段民族歌曲,然后让老师回答此歌曲属于哪个民族,此民族具有哪些文化和地方特色,其标志性体育方式是什么。通过这一段问答,可找出体育教师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薄弱知识点,然后让体育教师对知识弱点进行针对性学习。第二个考核环节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在考核这个环节时,学校考核人员可先通过提问方式来进行考核,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并相融合?通过提问方式来考核教师的初学水平,再对其进行体育知识考核。完成这些流程后学校考核人员可依据各个教师的知识水平来进行分配班级,在体育教师的培养上,可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和体育运作方式来进行培养,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更专业化。

三、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上,教师可多安排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上的需要,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课设置中比较常见的体育项目有:篮球、羽毛球、排球、跳绳、跑步、跳高、跳远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学校开开展了许多社团,其社团形式包括跆拳道、拉丁舞、恰恰、古典舞等等课程,通过这些现代体育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都不知道民族传统的体育方式是怎样的,学校应在这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让学生投入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习当中去,民族传统的体育方式种类繁多,其花样也非常的多,其中包括:叼羊、马术、武术、秋千、押加、高脚竞赛、毽球、民族式摔跤、射箭、赛骆驼、国际象棋等,这些体育项目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从没出现过,因此,学校应加强体育课程管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开设,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字时代 传统教育模式 挑战 应对策略

一、传统教育模式

1.1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

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用循序渐进的授课方法,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二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三是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传统教育按照学生的年龄进行分班,使认知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班级进行学习,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四是运用班级授课制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和教学效率。

1.2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

首先,传统教育模式的缺点在于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核心与主宰,过分强调教师地位,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过于强调接收式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发展不全面,纵向归纳能力得到发展,但横向扩展,开放思考的能力不足。最后,传统教育模式强调背诵,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思维方式单调、保守、不易改变。

二、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教育模式正遭受着数字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乃至教育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而言,数字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分为以下几方面。

2.1教育的多媒体化

首先,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教育多媒体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成为了数字时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以视频,PPT等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悄悄地成为了课堂的主宰。学生热衷于多媒体课件带来的新鲜感,多变性,趣味性。传统课堂中一根粉笔,一把教尺,一本教书的模式遭到了数字时代一个动画、一段视频等形式的冲击,教师如何才能既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如何能够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值得思考。

2.2教育的网络化

与教育的多媒体化相比,教育的网络化带来的冲击更强烈,甚至可以说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与教室固定、师生固定的传统教育相比,网络使教育从固定教室走向了课堂之外,甚至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大洲发展到其他大洲,并实现全球教育。在教育网络化的过程中,学生获取资源的数量更多、内容更新、范围更广。通过网络教育,学生可以与虚拟世界中的同伴实现资源共享,传统课堂系统化、知识化的内容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随着教育更新速度的加快、内容的日趋丰富,学校的功能逐渐弱化,很多任务通过人机对话、网络等形式完成。在不久的将来,学校的职责可能从教授知识,培养学生,转变为服务性的社会组织。因此,传统教育如何实现自身发展适合新型网络化教育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三、数字时代的应对策略

3.1积极接受数字时代带来的变化

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理论,实现自身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主体;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义构建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积极接受数字时代的新技术、新方法,用开放的态度对待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并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等,力求实现传统课堂的现代化。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内容,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用新知识、新技术武装自己。总之,接受变化,适应变化,改变自我才是教师发展的途径。

3.2深度发掘传统教育优势

虽然,数字时代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并不代表传统教育模式一无是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具有数字技术所不能替代的优势。例如,传统教育中板书的重要性。现代多媒体教育要求学生听课,看PPT,记笔记同时完成,往往造成了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因为学生要同时完成笔记、视觉追随和听觉追随等任务,当多通道同时操作时,注意力必然下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却避免了上述问题,原因在于板书的书写过程就是学生的视觉追随过程,使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不同时发生知觉反映,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在现代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容易追踪、掌握的知识呈现在PPT上,学生不易掌握,或者需要长时记忆的知识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总之,在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过程中,老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在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最后,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总结

总之,传统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固有的弊端。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社会使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网络化教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乃至全球,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传统教育只有改变自身的不足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何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将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型教育模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构建适合社会现状的教学模式是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面临的巨大问题。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加强自身建设,迎接新技术,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2篇

在社会学中“文化的构成包括符号、语言、价值观、规范和物质文化”。一些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语言间的区别不仅反映了言语者的需要和环境影响,而且它们还会对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例如价值观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来传递的,例如传统习俗、艺术、娱乐及其他媒介,而价值观能决定社会的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文化的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价值观,因此,有学者把文化实力定义为软实力。文化的认同离不开传播,教育则是文化进行传播与继承最重要的方式。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国务院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项就是追求世界教育潮流的新理论,而忽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缺乏培养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系统。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改革,不仅是因为有着最多的受众,更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先导性作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性、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人文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2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西方文明并不适应中国的教育,不能给予学生中国社会需要的能力,要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整合西方的思想,不能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他主张用中国传统办学形式,先学习以儒家为根本的传统文化基础,再将西方文化有选择地融入其中。简而言之,先树立起儒家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再吸收西方文明。陶行知推崇杜威用实用主义取代传统教育的模式,他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本土化的探索,根据生活经验对于西方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不再是模仿单一国家的模式,而是全方位地把各国先进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进行了具有本土化特性的教育改革实验。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被提出后,各式各样的西方的教育理论与研究方法被广泛引入与传播,成为基础教育的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进行本土化的探索。由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基于个体生命成长需求的教育理念,构建了新型的学校形态“。新基础教育”目标培养适应时代的青少年,重在教育学生获得“人”的能力,对教学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教育本土化探索了道路。但在教育理念不断出新,教育方式不断改善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被忽略了。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及理念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尽管如此,传统文化教育的振兴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学校的条件限制,许多活动无法展开;教师对于传统文化教学能力不足;在课业压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等。这需要人们转变教育观念,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它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优秀品德养成的作用。随着“中国学”和“儒学”在国际上的兴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崇尚古典教育的私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了更多的认可。在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总结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并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实践性、系统性的指导。同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在教师节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重点就是要加强传统文化,扩大教育内容中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继承性,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树立学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4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4.1调整教育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不断扩大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在原有教学内容里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并加大在考试中的比重,同时设立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例如书法、诗词诵读、围棋等,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技能。实现这些,这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学术研究、相关课程设计和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进修的投入。

4.2进行形式创新,形成多样化的渠道要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进行。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大传统教育的内容,更要通过增加传统文化活动,例如讲座、广播、网络等,利用各种媒体方式多维度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把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成果的规划,作为一项学校水平的评价标准。与此同时,鼓励教师或班级体,自行选择传统文化活动的内容,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为传统文化学习打下基础。

4.3对学科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相互渗透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一方面增加传统经典的内容,另一方面不让学生局限于背诵,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学的情怀和魅力,增加模仿创作的练习。历史课程也不仅是通史上关键字的背诵,从中国历史人物和爱国人物等角度,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有着更生动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加艺术类课程的分量,美术、音乐、戏剧等都是培养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艺术课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特点,提升对于国家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德育课程则从传统文化出发,结合现今社会,不能停步于说教。指导学生的道德自觉,树立良好的三观,最终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3篇

【关键字】:传统教育 网络教育 影响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34

一、传统教育

(一)什么是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围绕课本,向学生集体讲授系统知识,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或练习,以及课后温习来熟悉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育的优点

传统教育在伴随着人类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首先,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方面有相应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出及时的调整,老师也可以在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时,透过学生的口头表达、面部表情等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学生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必须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努力使自己跟上老师的思维,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老师在讲解问题时,有时也会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们共同生活在同一校园中,他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甚至不同国家,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共同生活的机会,扬长避短。

(三)传统教育的缺点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学生学习人生经验。这种传统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有较为严格的时空限制。学校对课程、课时、授课地点都有严格规定,学生必须按课表上的安排来进行学习;另外,传统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要向学习者提供教室、宿舍等设施,这些设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第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第三,教师的教学以知识的传递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越来越明显,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加以辅助,于是,网络教育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网络教育

(一)什么是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是指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或教学模式,是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上、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国、全球范围共享的教学。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主要实现方式。

(二)网络教育的优势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信息量及r空结构的变化,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网络教育使得信息资源能为人人共享。通过网络,学生接触到的不再是单一的教材书,而是可以从网上搜索到自己所需的各种内容资料,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借助于互联网,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共享,这就可以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2、 网络教育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1)教学气氛的积极性。网络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没有老师的强迫和监督,通过网络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网络教学以学为主,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律。(3)教学内容丰富。丰富多彩的具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课件将代替过去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书本或教材。

3、 网络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转变:(1)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也能按照他们各自的情况来设计、安排学习,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2)网络为交互性学习提供了教学环境,因为互联网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以模拟现实环境。从而能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以一种互交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表达,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调整教学。

(三)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

在交互性方面,传统的教学,表现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环境共在一个空间以及他们之间的直接接触的场景,只是一种从教师到学生的单项作用,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很难有机会向教师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所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实行个性化教育。网络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运用计算机网络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现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条件。一方面,系统对每个网络学员的个人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可以实现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存储;另一方面,教学和学习服务系统亦可基于系统记录的个人信息,针对不同学员的自主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时空、学习技术和学习方式,提出个性化学习的建议,并进行指导教学和应试辅导等。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有其优点,不能单一的夸大其中之一的优点而忽视其不足之处,必须两者相结合,才能做到更好。网络教育是应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这种新生的教育方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是以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而传统教育面向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学生,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基础教育。学生经过基础教育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为将来再教育作好准备,所以,这两种教育方式是互存共补的,离开了任一方,都是不完整的。

[参考文献]

[1]刘淑华、郭跃军 论网络教育对学校教学的影响 农业教育版 2003(3)

[2]俞涛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劣势分析 浙江科技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2003(3)

[3]张倩 挑战――网络教育与学校教育 天津市教科院学校 2004(1)

作者简介: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通识教育;问题;对策

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积极融合传统教育,能在建构系统管理机制的同时,提升整体教育的综合水平,保证文化传承和教育结构之间的协同效果,也为教育管理系统的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一、概念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在对教育体系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进行集中的分析,建构系统化的教育结构合常识性教学理念。我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中重要思想理念的传承机制,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精神、制度以及物质生活,也是民众生活模式和价值系统的总和。在传统文化中,民族物质以及民族品格等都是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也是整体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型中需要顺利传承和发展的。我国历史悠久,传承文化理论的过程中,传统理念以及传统行为模式也在影响着现代人,只有建立健全完整的文化观念,才能保证文化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通识教育的概念

在教育理念和结构中,通识教育主要针对学校专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更加强调专业性和教育针对性,要保证相关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贴合实际发展需求,其教育最终指向自由的发展理念,要求建构全面且个性化的理性教育框架。也就是说,在通识教育中,主要目标是对共同科目学习过程以及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在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发展现状的过程中,其显示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不仅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问题,也存在社会文化基准以及文化发展困境等问题,只有建构深度剖析的框架,才能进一步了解有效的信息和数据解构。研究结果表示,传统文化的认同争议以及社会边界问题都是非常突显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结构无法统一

在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相应的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及传承机制都是需要社会深度思索并且从中总结相关经验。由于环境的变迁,以及传承结构的断代,社会动荡因素较多,加之文化发展趋势中,西方文化来势汹涌,也导致整体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法实现有效传递。另外,社会中宗法制度和农耕文化都是影响整个社会文化传递的原因,也会导致社会经济以及制度结构受到各方势力的挑战。当社会传统文化在对比和冲突中行进时,就会有知识分子站在了批判的阵营中,而另一部分学者开始在文化和社会制度中开始反思以及检省,对比西方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发展,往往能寻找到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短板,这就会导致社会存在一边倒的局势,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以及全盘欧化的问题,导致传统文化传承成为了一种模棱两可的形式。除此之外,在传统文化发展和传递过程中,也会存在与现代社会脱节的问题,若是和现代文明存在冲突,就会导致其传承效果和实际水平受到严重制约,特别是文化和经济发展结构出现排斥时,传统文化统统都要推被弱化。传统文化的实现和推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推广普及结构较为模糊的问题,不仅仅是边界较为淡化,整体运行结构和运维模式也存在争议,相应的操作和实践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传统文化就会存在无法界定的问题。传统文化无法和社会体系相融合,特别是通识教育模式在传统文化中显得格格不入。

(二)中国通识教育实践存在缺失

通识教育针对的是专业化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主要是对专项学习能力的教育。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左右,高校开展的教育都是围绕文化探索以及素质教育,注重人人接受教育,并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升级项目融合在一起,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多全能型学习人才,并且架构系统化的学习管控机制和管理模型,旨在为社会相关领域提供更加高素质且高专业度的人才。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升级,真正实现了传统专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优化,并且进一步建构反思性社会发展领域。细数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阶段,整体发展模型和发展机制在不断改变,教育模型和教育机制也实现了整体改革。第一阶段,是在1987年到1994年,通识教育处于自我探索阶段,整个发展结构和发展状态都属于萌芽期,教育模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深化和反思,基础教育构造还较为简单。第二阶段,是在1995年到2001年,通识教育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仅仅是本土学者的研究,在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借鉴过程,也能实现整体教育结构和教育模式的改革。第三阶段,是从2002年开始,我国通识教育开始自我反思,寻找相应的发展结构,并且在自我探索和提升的过程中,逐渐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正是基于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机制,在教育模型中,通识教育课程能做具体教育实施的基本,也初步实现了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融合。正是基于这种初步探索,通识教育的传递结构和发展进步也成为了社会教育的运行趋势,在积极推进通识教育结构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除此之外,由于通识教育是横向移植的西方教育模型,也就是舶来品,在理念结构以及发展方向方面,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相关运行维度。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教学结构以及教学经验也是拿来主义,只是徒有通识教育其表,缺乏实际内涵,并且也没有建构本土化的运行机制,相应产生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1]。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教育价值

在新时期,要积极落实大学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顺应时代教育的根本趋势,也是整体教育机制和教育要求的必经之路,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正对其运行机制提供有教育意义的管控方针,确保传统文化以及通识教育的融合机制,真正落实教育模型的完整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是大学教育需求

在大学教育机制建立过程中,积极落实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需求,确保整体教育机制和教育水平符合预期。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的融合是文化传承项目的需要。对于人类发展进程来说,除了政治经济的运行和进步,文化传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和名族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也是不可获取的精神财富,需要相关教育工作研究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建构系统化发展运行机制。大学生在学习相应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内化传统文化精髓也是必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通识教育体系,积极传递传统文化的需求,保证民族利益和民族资源在大学生教育中得到沿袭。第二,将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融合在一起,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机制的升级转型,也是教育积极落实和优化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将传统文化融合在通识教育模型中,能从根本上了解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以及重要运行方式。在十的会议报告中,针对传统文化传承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融合机制中,传统文化和教育系同的融合,需要教育工作人员对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实际运行维度进行系统化分析和集中处理,在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道德意识的同事,保证了人格以及政治素养的建立健全。另外,教育是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机制,而学校是传递这种机制的主要媒介,这就要相关教育部门结合实际需求,确保思想掉的教育水平能有所升级。在弘扬传统美学理论和道德素质的同时,以品质为基础,实行校园文化结构和思想教育的同步。第三,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机制的建立,也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正是基于当今社会中不同的诱惑和西方思潮,大学生只有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判定依据,才能有效运行多元化以及各个式样的学习机制。要保证价值观念符合实际社会发展需求,要对其变化模型和要求进行集中审定和综合处理。新时期,价值选择的矛盾化以及价值追求的实用化,都会导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的价值导向问题,这就需要相关教育结构结合实际需求,提升高职教育层级结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水平,并且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模型和教育结构之间的契合度。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需要从思想教育层面提高整体教育效果,确保其能了解相应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也能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产生有效的影响和指导。

(二)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是大学教育精神

在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体系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要保证教育结构和教育框架之间的完整度,就要保证教育模型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契合度,切实维护教育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在实际教学模型中,主要针对的就是全人类的发展和精神理念的升级,其思想文化离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寻找到本源。例如,在我国孔子教育时代,孔子编撰六经,通晓六艺,在教育教学机制建立过程中,也践行的是专业化教育模型,不仅要集中提升弟子对礼法节度的认知,也对其进行典籍文化和逻辑思维的教育,其实质就是通识教育。并且,在《中庸》中也有所标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相关管理人员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管控,确保管理模型和教育要求之间的贴合度,实现更加兼容以及开放式的教育机制,真正以教育目标为根本,落实教育发展方针。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是大学教育目标

通识教育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确保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得到有效深化,因此,在通识教育机制和传统教育向=相融合的过程中,也要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践行文化素质教育,利用不同的教育表达方式,在大学教育结构和教学模式中实现有效的传承。第一,由于高校通识教育的国外特性,在实际应用和改良过程中,只有充分践行有效的管控机制和管理要求,才能保证相应管理模式和教育机制符合社会发展层级结构。在教育结构融合的过程中,大学通识教育中存在的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问题只有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真正建构切实有效的系统化管理模型,确保教育效果和教育水平符合实际。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教育结构建立过程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才能有效淡化通识教育和我国教育情况不符的问题,支撑本土化教育模型,保证整体教育层级系统和运维管控要求贴合实际。在传统教育和通识教育结构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教育弱化通识教育的“水土不服”,通识教育能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效果,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型对接,在完善教育宗旨的基础上,真正落实了教育的契合度,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效果之间的融合机制切实有效[2]。第二,大学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构更加完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层级结构,确保教学机制以及教学理念得到优化,真正实现教育目标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且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具有异曲同工的教育价值。只有保证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融合,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教育理念。另外,在大学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后,理论指导来自于通识教育理论,实际教育模型贴合实际,建构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教育模型,能真正推进两者的共荣。正是基于大学的特殊教育机制,担负着传统中华文明的重任,从思想教育的演变发展历史中能总结出社会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秉持教育的本质和思想文化的传递力量,才能真正减少功利性的教育要素,将民族使命和文化传承重任作为教育发展目标。在教育机制建立时,大学本身要清晰认知自身的教育地位和价值,并且深度贯彻教育建设目标,落实文化传承和提升的发展趋势。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优化之课程创新

要想进一步提升教育结构的转型,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就要针对实际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机制和教学措施,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贴合实际。中华名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教育价值,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结合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型和教育理念,在大学开展融合式教学时,也要积极落实多元化教学模式,保证结合地区的特色,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建构系统化学习理念和教育机制。另外,在教学模型建构过程中,也要针对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要素和代表性教育内容展开讨论,保证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运维系统的完整度。只有构建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在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满足课程结构优化的需求。在创设新型教育课堂的过程中,大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确保文化课程和文化教学理念的完整度,也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集中优化和综合分析,将提升学生素质为基本的教学目标。大学要开设相关教育活动和课程,比如,诗词鉴赏、艺术欣赏、传统文化工艺赏析等等,建构养成化教育模型,运维有效的教育结构结合教育框架体系,保证学生在传统课程中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和鼓励,真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3]。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全方位人才,利用不同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高校要积极创设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保证传统文化能利用新型的通识教育模式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和资源实例,确保教学价值能得到有效的升级。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应用新型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及数字化教学平台,提高在整体教育机制的运行水平,能实现多媒体化的教学要求,完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构建更加丰富的课堂。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优化之模式创新

在开拓新型教育机制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维度,确保教学框架结构贴合实际需求。学校可以在融合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对课程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创新教学模式,在日常教育中积极积累下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相关要素。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学习观念,才能保证整体教学结构和教育模式切实可行。基于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的延伸教学,保证教育机制和教学模型的完整度。第一,要强化传统美德教育的教学效果[4]。教师要借助多元化教学路径,增大学生和传统文化教学常识的接触度,确保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有效的教学互动关系,也要强化建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并且从根本上弘扬中国传统美德,保证文明礼仪得到有效的传承。只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实际教育细节中能,才能真正提高整体教学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第二,要想提高课堂延伸度,就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参数结构进行系统化分析和综合管控,确保文化教育理念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也要保证文化技能和情感体验得到双向升级。第三,提高传统文化传承的直观化教育方式就是传统节日,高校在进行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对传统节日进行细化研究和深度管理。由于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常规化方式以及重要载体,高校教师要充分把握其教育价值和实际意义,深度贯彻管控结构和管理要求,确保相应的节日能组织相关主体化教学活动,其中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针对传统节日,高校要积极落实有效的教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感受教育理念和节日氛围的同时,更好的内化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主要的方式包括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讲座、传统文化故事演讲、传统文化知识竞猜等普及教育活动。高校只有积极挖掘传统节日中的文化要点和德育元素,才能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切实维护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型,保证突出传统文化的具体运行机制和基本内涵,落实教育层级结构和文化传承理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5]。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优化之机制创新

在传统文化和大学通识教育机制融合的过程中,无论是学习者还是讲授者,都需要秉持现实态度,将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和新型通识教育机制的教育交集作为教学切入点,保证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的稳定性,从而积极推进两者的运行效果,真正实现共同进步[6]。另外,在教育融合机制开展过程中,要建立一种优化教育模式,保证教学维度和教学层级结构之间的稳定性和管控效果。通识教育教学机制的完整度要依据实际教学效果进行评定,因此,需要对其本身的持续教育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和处理,优化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升级,并且保证优秀文化得到有效的落实和践行。传统文化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教育机制要从现实教学模型出发,和生活要素息息相关,并且着眼内在需求,落实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合度,也为通识教育的精细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教学指导。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征分析,只有积极落实有效的教学引导措施,才能保证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的完整度[7]。加之传统文化是连接现实与历史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教育出发点和课程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文化的理念和发展脉络展开讨论和学习,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强高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通识教育的融合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相关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需求和教育框架结构,保证管理理念和管理层级结构的完整度,并且积极落实教学教育的社会意义,真正实现兼容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型,确保教学中的思辨模型能符合实际,有效落实教育规律。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的思想沉淀,和大学通识教育融合后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型,具有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值得相关教育工作者深度思考并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蒋肖云."学、思、读、演"四合一教学范式在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3,11(14):53-53,55.

[2]丛海霞.传承文化精粹、培养综合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研究[J].大观,2016,29(11):181-182.

[3]肖群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人格完善——大学通识课"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04):44-47.

[4]一本写给普通大众的"国民读本"——《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专家赏析[J].今日海南,2016,29(11):63-64.

[5]江琴."经典精读型"通识教育模式探索——以《中国文化名著选读》课程教学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3,03(03):63-65.

[6]万四华,李莉.通识教育如何进头脑——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宜春学院学报,2014,34(07):133-136.

传统的教育方式范文第15篇

1深化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人们要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终身体育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人要自始至终参与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体质、维持身体健康,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指人们要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要知道体育锻炼对于一个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端正自己锻炼身体的态度,有节奏的、系统的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去,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更要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入大学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放松警惕,平时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在饮食方面也是过于随意,甚至连最重要的早餐也会忽视,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的健康而言非常有害,因而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在大学校园里宣传传统养生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双管齐下,对大学生的健康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传统养生主要是指通过调节饮食、睡眠、心态等内在的方式对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体育外在锻炼形式,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也要让学生明白除了体育锻炼之外也要通过调节身体内在保持健康,了解传统养生以及体育锻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或者学校宣传栏进行传统养生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积极的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节奏方面的调整。

2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群体中对传统养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方式方法缺乏了解,对传统养生的重视性不高,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传统养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养生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的依赖于网络,因而学校要在充分分析大学生身体素质、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问题的具体情况下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常识,掌握正确健身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养生方面的专家,在学校内开展相关讲座,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传统养生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养生,通过学校宣传栏做出养生方面的宣传海报也是很好地传播传统养生专业知识的有效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依赖于户外的各种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并不是特别重视传统养生方面知识的传授,这是有一定的弊端的,若想让学生更好的增强体魄、锻炼身体、身心健康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此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宣传各种传统养生的优点以及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实现传统养生和体育健身有机结合。

3创编实用养生教材

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养生越来越不重视,对于养生的作用、方式方法也不太了解,因而学校有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养生的内容,并且编制实用的养生教材供学生学习。养生主要是指运用一定的自我调养的方式方法去保养生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我国的传统养生之道有许多,总体来讲主要有精神、调气、食养、固精等内容,传统的养生方式也会涉及到许多种,高校要在充分分析学生的特征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作息习惯等问题创编使用的养生教材。首先,教材内容可以包括传统医学方面的神志养生,主要是通过人的思想、精神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调节心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以此调节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长寿。其次,教材内容还可以包括饮食养生法,高校学生对于吃比较感兴趣,但却不太清楚怎样能吃的健康,因而学校在创编传统饮食教材时要涉及一些饮食养生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既懂得怎么吃的美味又懂得怎么吃得健康。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穿插一部分的传统养生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讲究相应的养生,无论是食谱方面还是睡眠方面亦或是心态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对健康最有帮助、怎样做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保持自己身心健康。

4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只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户外活动的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各类体育运动,对教师是否掌握传统养生等知识要求不高,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之上就不会有更多的收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更多专业的体育技能更要掌握丰富的养生知识,以更好的调节自身,保持健康。因而高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授内容都应该与时代接轨,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既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类健身的技巧,通过课堂教学传播更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保持健康。因而体育教师要时刻保持进取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自己也要努力锻炼身体、专注养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逐渐打破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借助于生物学、医学等常识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注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学到更多实用的技巧,以应用到自己的健身过程当中去。

5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属于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的锻炼学生的体魄,让学生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传统养生在体育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与传统养生的结合,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传统养生进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传统养生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世强 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春兰.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52~153.

[2]陈樨.形神兼顾,动静相及———浅谈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启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