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免疫学教学范文

免疫学教学范文

免疫学教学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计划免疫

1.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1.1 教材内容分析 免疫是初中生物第十八章《疾病与免疫》第三节内容,免疫是身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多种病原体,但仍能健康的生活,是由于我们的身体有三道免疫防线在发挥作用。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学难点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举例说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提高资料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如何健康的生活,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情感、树立远大志向。

2.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采用阅读、探究、交流等形式,通过看图分析,构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知识框架,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1 情景引入 冬天天气寒冷时,常使人患感冒,有人不吃药过几天就好了,有些人需要打针吃药,这与我们人体的抵抗力强弱不同有关,这种抵抗力就是免疫能力。

2.2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这些物质能吞噬、杀灭病原体。

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经过长期与病原体作斗争,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包括: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补体(血清中的球蛋白)和溶菌酶的抗菌作用;以及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①。这些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在与病原体作斗争中起着先导作用,当病原体一旦侵入人体,人体首先调动非特异性免疫来防御它。

2.3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病原体刺激免疫细胞后,免疫细胞分泌抗体或淋巴因子,它们有针对性的消灭病原体(抗原)。

抗原和抗体 抗原指病原体,还包括吸入的异物或移入的器官等,它具有异物性和特异性。抗体指机体受抗原刺激产生的并能抵抗这种抗原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一种抗体只能消灭与它对应的抗原,对其它抗原不起作用。有的抗体寿命长,如天花、麻疹抗体可在体内终生存在,有的抗体寿命短,如流感抗体易分解而消失。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的生活过程中,受病原体的作用,通过与病原体作斗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这种免疫力不是遗传带来的,也不是人人都有,只是与该病原体斗争过的人才有。

2.4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会动员全部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力较弱,因此在斗争中人体调整生理防御反应,产生了特异性免疫。特异性抗体或免疫淋巴细胞的出现,使细胞的吞噬作用有针对性的增强,两种免疫的特点如下表: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对多种异物起作用 某一异物或抗原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形成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作用 弱 强

2.5 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根据它的解释,免疫有三种功能,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功能异常时可使人体出现局部或全身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引起死亡,如下表:

功能 防 御 自我稳定 免疫监视

功能正常 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 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 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功能过高 出现过敏反应。例如:对药物、食物、花粉的过敏。 出现自我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出现排斥反应。 如:器官移植

功能过低 免疫缺陷综合症;例如:艾滋病 肿瘤形成

2.6 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的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使身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我国把每年的4月25日定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纳入计划免疫的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可以提高人体对相关传染病的抵抗力,是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2.7 调查疫苗接种率 学生分组阅读讨论自己带来的预防接种证上的信息,统计建卡率、疫苗接种率,然后全班交流调查情况。讨论:本地计划免疫的实施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2篇

浙教版必修3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教学内容包括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和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这章内容作为人体稳态的子章节,重在强调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先从免疫的三防线,讲到具体的特异性免疫,再到免疫异常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从稳态维持入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原有认知发展为基础

本章知识不多,但复杂抽象,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尽量让空洞的知识形象起来,可以从已有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多数内容学生都有听说或有切身体会,比如感冒、打疫苗,伤口发炎等,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

初中教材对人体的免疫已有初步介绍,主要是三道防线的介绍。高中教材也以这章为基础:

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细胞的分子组成(免疫细胞也是组织细胞),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抗体是一种免疫球蛋白),细胞的结构(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细胞膜与细胞壁(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特异性免疫中淋巴细胞如何识别病原体),细胞质分泌蛋白的形成(抗体属于一种分泌蛋白),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抗体出细胞属胞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必修2《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抗体产生需要的特定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抗体的合成过程)。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内环境与稳态(免疫是机体维持稳态的必要过程)。

三、教材处理

本章第一节内容难度不大,讲清楚两道防线,并指导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但第二节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微观动态过程,它既是第二节的重点又是难点,由于过程复杂,需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在教材处理上,可以把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和第二节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放在一起作为第一课时,让学生弄清前两道防线,并引出第三道防线及指导学生预习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以简化第二课时难度并提高第二课时的上课效率。所以,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探求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而第三课时讲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以具体实例分析为主。

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可以以“病原体在人体的旅行为主线”,沿着由外向内的顺序,引导学生学习人体的三道防线。我们的皮肤、黏膜上有很多病原体,但是人体仍然是健康的,说明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第一道防线破损,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进入内环境,这时人体的防御任务就交由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泛,但强度弱,对一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无能为力。第二道防线被突破,人体就会启动第三道防线中的体液免疫,当体液免疫仍不能彻底的消灭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病原体时,病原体就会继续入侵细胞,这时就需要细胞免疫来对付入侵细胞的病原体。当人体的三道防线都不能保护人体时,内环境的稳态就被打破,人就会生病。第一课时以讨论探究为主,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从皮肤、粘膜的保护入手,假设情景:当手指被割破而伤口较轻,供同学们讨论,弄清楚皮肤炎症反应既而理解第二道防线。再假设情景:伤口较深供同学们讨论,从大家的经验(要注射破伤风疫苗)入手,引出第三道防线,这样处理,可以让教学较为完整和系统。第二课时采用“动态观察――静态讲解――图解归纳”,尽量使抽象内容形象化,而第三课时可采用开放式教学,尽量让学生讲解,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起综合指导作用。

五、教学过程中的探讨点

1.什么是免疫?三道防线的叫法

浙教版的定义:一般来说,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通过免疫,使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从而达到自我保护。把第一道防线叫体表屏障,第二道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称为特异性免疫,而人教版把一、二两道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称为特异性免疫,所以第一道的体表屏障应该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范畴,而浙教版的称法只是更为形象的理清三道防线的具体工作。

2.免疫系统的构成

本章的标题叫《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基本分析免疫功能的三防线,以及特异性免疫过程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可是对于免疫系统到底由什么构成,还不能完整的表达,只是有个大概的概念,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在讲完第二课时后,总结出免疫系统的组成,这个在教材中没有完整体现,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书本52页图3-2细胞免疫示意图和书本54页图3-3体液免疫示意图,是了解两个过程的重点,但如果只是从两个图单纯的记忆入手,肯定给学生学习增加难度,而且容易遗忘。所以应该讲清楚淋巴细胞如何识别抗原,淋巴细胞分为B和T两种,而T淋巴细胞又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T细胞,辅T细胞在整个免疫过程中都起了辅助。只有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内环境中的抗原,T淋巴细胞只有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才可以识别抗原。清楚这一点以后,整个过程便可以迎刃而解。

4.理清各种细胞的作用从而明确叫法

在整个章节中,出现了多种细胞的名称,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如书本48页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书本49页巨噬细胞、白细胞,书本50页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书本53页中的辅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致敏B细胞、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首先应弄清来源: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属白细胞,而淋巴细胞的B和T细胞,根据两个免疫的过程,受抗原刺激以后继续分化的叫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如果是细胞免疫,则叫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如果是体液免疫,则叫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有同学曾提出,效应T细胞应该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这位同学比较认真,也确实没错,老师可以这样解释:要分化成效应T细胞的只能从细胞毒性T细胞而来,而每次都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过于繁杂。

5.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免疫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兴趣教学法在免疫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依据教学目的和大纲重点来设计问题

我们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明白了本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医学免疫学的第一章,也是首次要讲授的内容。绪论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的学习情绪。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动例子和一些趣味小故事,比如我国古代医学家用人痘法预防天花的由来,通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等。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大家要接种疫苗,临床上输错血型为什么可能导致病人死亡,肿瘤、过敏等疾病和免疫细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使得同学们对免疫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急于通过以下各章节的学习寻找答案。

3.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教学互动的建立,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师生的双向努力。多关心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人格魅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尊重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二、理论课新模式的尝试

1.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相结合,与自身机体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以后走上I临床打下基础。例如讲到补体激活,可以联系临床上异型输血导致的溶血现象;讲到抗原,可以举例临床上一些抗原导致的常见病,如过敏;讲到抗体,可以联系临床上疫苗的注射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

2.课堂讨论和针对性讲解相结合

我们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中查找相关资料,经学生自己的学习、归纳和分析对讨论题进行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之后围绕教学要求中的难点及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得教学更条理,脉络更清晰。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章节中重点内容的掌握。

3.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形式

将多媒体应用到现代免疫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极高的课堂表现力。我们在教学中避免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犯下的通病,即制作课件简单粗糙。文字过多而动画和图片太少的幻灯片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情绪。所以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免疫学相关图片,尝试制作一些动画插件,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件,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合理统筹

在免疫教学中,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既有利于对理论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免疫学的初步研究能力。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的多个实验,涉及免疫学各方面的理论,并将实验与临床相联系。如抗原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我们让学生自己指尖采血,完成血型鉴定;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E花结实验中,学生同样是自己独立完成抽血、离心、染色和镜检等多个步骤的操作。因为每个学生做的是自己的样本,所以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性。他们往往积极地多途径地查阅资料,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我们利用幻灯向同学展示临床相关疾病和免疫学进展,这样学生的知识也更加立体化。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互相穿插,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则更易理解和记忆。作为高校的教师,几年来,我们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改革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成功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免疫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伯泉,朱勇,张新海.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

[2]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4篇

但是,我们认为以上教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虽然提问和启发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但限于课堂上知识资源和时间有限,加上学生自身免疫学知识匮乏,学生很难对提出的问题和启发有深刻的回答。教学互动模式能使学生在上课前积极准备备课笔记,提前备好板书或多媒体课件,可成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讲课时,其他组学生由于缺乏课前学习,难于引起思维上的共鸣,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限。虽然教师们注意到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关注教学中的问题与生活中平常事之间的联系,但没有推动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和联系,是老师将这种有机联系带入课堂,因此对提高食品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有限。“三环教学法”是从教师出发,以讲清概念为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限。以上方法针对免疫学中概念众多,联系复杂、内容晦涩难懂等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想方设法使教学内容简明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但是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调动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查找、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二、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探究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探究式教学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首先,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知识的形成与意义的建构都需要学生经过一系列自主选择的认知操作独立完成。这种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自我探索过程内在的求知快乐。经过“探究”的知识更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样的学习能够促进“有效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它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进程:态度情感—技能—知识—价值观,即以动机兴趣态度的培养为开端,在探究活动中形成技能,以课堂讨论为知识建构和生成的工厂,促使学生个人知识的形成和价值观的重塑。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最初面对问题时的困惑到最后解决问题的豁然开朗,期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思考过程,当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将大大缩短思维进程,做出敏捷而有效的反应。因此,探究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思想,使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变为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受学生欢迎的三大教学法之一。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代信息技术”甚至“生产实习”等课程中得到应用。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

目前在食品免疫学课程方面还没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报道,因此在食品免疫学课程中有必要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研究应包括三个方面: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构建包括问题设计、小组讨论、课堂讨论、总结归纳四个步骤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其中问题设计为重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探究方法、收集信息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探究结果等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以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的定性评价为主,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认知水平的定量评价为辅。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从学生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为促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连续的反馈,以便做出适当的学习活动计划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和修改,需要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问题情境设计是探究式学习方法成功的关键。选题或学习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是保障探究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探究性选题很肤浅,缺乏新意,则探究式教学就只剩下形式,学生也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而又有一定难度和新意的选题,使选题发生的情景和现实问题类似,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才能激发出联想思维和学习兴趣,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新知识,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

四、小结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5篇

“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习本章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了免疫的功能。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2)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

(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并说出两者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创设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并认识到科学发展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导入:PPT展示埃博拉病毒的图片和埃博拉患者的图片,同时介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症状,传播途径:体液传播,致死率:50%,(4级),艾滋病(3级),分子组成:RNA病毒(单链容易变异)(创设情境引出免疫系统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学会关爱生命,关爱艾滋病,珍惜生活)。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5页,展示以下问题:

(1)免疫系统包括哪三个部分?

(2)免疫器官有哪些?

(3)免疫细胞有哪些?T细胞和B细胞成熟的场所相同吗?

(4)免疫物质有哪些?

指导学生归纳免疫系统各部分的组成和功能,并展示口腔中的扁桃体,骨髓和淋巴结图,介绍扁桃体在医学诊断上的作用,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图,将溶菌酶与溶酶体对比,介绍溶菌酶的产生过程。指导学生一起回忆免疫系统的组成(加深记忆),介绍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人体的三道防线:

PPT展示皮肤和呼吸道纤毛图片,向学生介绍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及分泌物)。

PPT展示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杀菌的图片,引出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向学生说明(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与外界相通的不是体液)。

(提问)第一、第二道防线的作用特点?

(过渡)如果病原体较多,毒性较强,前两道防线难以抵挡,那就要依靠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

展示资料:甲型H1N1病毒引出抗体(病人体内出现的特殊蛋白质)。

(提问)(1)病人体内出现的这种特殊蛋白质是什么,它有何作用?

(2)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甲流病毒”属于什么?未受甲流病毒感染的正常人体不会出现那种特殊蛋白质,这说明什么?(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

指导学生明白抗原与抗体的概念(结合课本)。

(过渡)靠第三道防线来消灭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如何起作用?(介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体液免疫

展示课本中体液免疫示意图,并将各种免疫细胞名称用方框隐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7体液免疫知识。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在方框中填写合适的文字。

(2)淋巴因子的作用?

(3)抗体的合成与分泌相关的细胞器。

(4)为什么普通流感疫苗需要每年都打而人患过麻疹后会获得终身免疫?

补充引起免疫应答的是细菌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5)布置学生完成体液免疫的示意图(填空)。

体液核心概念辨析小结

①作战武器――抗体(蛋白质)化学本质:蛋白质(分泌蛋白)、(提问)a.抗体的合成过程穿过几层磷脂分子层?b.抗体如何被吸收?

②作战对象―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核心作用:抗原决定簇

a.概念: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抗原;

b.举例: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

③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

(提问)为什么流感疫苗每年都打,天花只打一次(与记忆细胞有关)?

(提问)抗原――抗体结合完体液免疫就结束了吗?

④吞噬细胞――打扫战场(补充)糖类物质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补充介绍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保持数月甚至终生。(疫苗的原理)

(过渡)体液免疫抗体都会把抗原消灭吗?病毒躲入碉堡中――靠细胞免疫。

2.细胞免疫

展示细胞免疫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阅读教材第36页图2-16及第37页第一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效应T细胞的来源。

(2)参与细胞免疫过程的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3)效应T细胞有没有接触抗原?

(4)效应T细胞会使正常的宿主细胞裂解吗?怎么区分?

(5)细胞免疫的结果是什么?

最后抗原是如何被消灭的?引导学生共同构建细胞免疫概念图。

将碉堡炸掉――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抗原被削落,抗原――抗体结合)。

没有效应T细胞病毒将大量增殖,联系前面的艾滋病使学生加深对艾滋病的认识。

六、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最主要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有大量的病菌,人体依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使我们的机体能有效地防御病原体,那么,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不是越强大越好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理念: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由于本节课出现了很多新名词,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也较难理解,通过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1-01

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1]。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特别是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而连贯性强,初次接触免疫的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常常感到听不懂,是历届学生反映较难的课程,所以要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就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求知欲,那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讲好免疫学开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免疫学绪论的讲解尤其关键,当给学生们介绍免疫学发展史及现状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免疫学的发展只有三个半世纪,但是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同时可从网上搜索下载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还可以给学生看看典型的天花患者的图片,使学生知道天花的危害性,而后告诉他们这种病已经在这世界上消失了,并告诉他们Jenner是如何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运用启迪式、讨论式、比喻式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启迪式”教学法,循循善诱,不让学生吃“现成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比如在基础免疫内容结束时,留下一道综合讨论题:“机体是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答案,一一讲解,指出优缺点。这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免疫学教学要多采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例如:在讲到抗原的概念时,把抗原比喻成一把没有钥匙的锁,而把抗体比喻成钥匙,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如果我们只有锁,而没有钥匙,要文明地开门,应该怎么办?可以得出结论:先配钥匙,然后将钥匙插到锁孔中开锁。这样,学生们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抗原这个概念,而且容易记住,并能提高学习兴趣。

2.2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的问题。反之,讲课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学生不但会理解透彻,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信心,是事半功倍。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CAI课件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3]。例如,在讲授ADCC效应、抗原提呈等时,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描述免疫反应过程,配合动画加以讲解。这种讲解方式可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反应原理变为生动的画面,学生能很快理解讲授内容,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益。

2.4 理论与临床的结合的教学方法。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学科。许多临床现象都是学生已感知到的,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为什么器官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为什么输错了血会发生溶血反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使学生从“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跃为“一览众山小”的境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3 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多,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有效地运用实验教学,不仅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计划所做的实验应遵守几个要点:一是要能涉及到主要的知识点。二是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三是在条件的允许下安排前沿实验技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验仪器和方法。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极大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习兴趣,而且为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不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身的教学素养显著提高,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7篇

一、PBL教学法概述

上世纪60年代初,病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提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是,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PBL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设定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和研究获得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强化。这种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小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走入到工作岗位、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PBL教学法的实施,通常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被赋予不同的任务,这是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模式。小组内或者小组间的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立的思想,这时就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在共同的努力下完成课题任务,这个过程就是强化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过程。

二、医学免疫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安排早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所以在教学安排方面通常是早于其他医学科学,但是由于免疫学中包含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多不具备相关的医学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

2.课时少

医学免疫学课程在当前的医学课程教学体系中的课时安排的很少,教师会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将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学生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吸收大量的信息,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理解和消化时间,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3.抽象知识较多

医学免疫学中包含很多理论知识,而且大部分都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度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在免疫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接触到多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如临床诊断、疾病原理基础等等,很多学生都是理解了知识的涵义却无法有效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PBL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施

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通常是按照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程序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文章以超敏反应为例,简要论述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

1.问题设计

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在备课时做好一系列的临床问题设计,问题应当带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并且接近学生生活,如青霉素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等,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分组

按照平均10人一组的分组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与组员之间进行工作分配和协调,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临床研究成果。

3.小组讨论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一个代表,对小组内的讨论结果进行论述,并且针对超敏反应的类型、发病机制以及不同阶段的治疗效果等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随时的指导。

4.汇报总结

完成课堂教学后,分别由教师和小组成员代表针对课堂内容做出归纳总结,学生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评价,帮助学生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免疫学 科学史 课堂教学

早在2002年第173次全国香山科学会议,我国科学家就得出结论: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学科,其发展水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科学实力[1]。因此,对于未来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免疫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免疫学具有理论性强、概括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并且涉及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前沿科学,是历届学生反映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在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不失为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近五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尝试加以分析。

1.自然科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自高中起实施文理分科教育,导致的后果是:文科的学生不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不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理科的学生不知道一些简单的人文常识,如不知道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等。为了有效弥补自然科学类专业本科学生人文素质的不足,在专业课中有机进行科学史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2]。美国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意识到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安定感,反而使人类面临更多、更复杂的精神问题。现代科学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反而包含许多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这些都在客观上要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3],[4]。另外,自然科学的绝大多数理论都经历过或是严谨或是巧妙,甚至是传奇的研究,这些属于科学史的范畴。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说:“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合理预测每门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就必须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所以,对于科学史的了解,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科课程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3]。

2.科学史在免疫学中的重要地位

截至目前,有18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共计32位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还不包括与免疫学相关的其他医学研究成果[5]。这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研究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免疫学的发展史。其次,每个特定时期免疫学的基本技术手段,如沉淀反应、单克隆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印迹技术等的发明,立刻成为当时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免疫学科学史不仅是免疫学本身的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还代表了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史[1]。最后,人类不断战胜疾病的历史,也是一部免疫学发展简史,尤其是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6]。

3.免疫学教学中科学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3.1正确理解科学家,塑造精神榜样。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在著作《怪诞行为学》中对教育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孩子们会对很多事情激动不已(如棒球),我们的大学作为社会团体要使他们像现在熟悉棒球明星一样熟悉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并不是说点燃对教育的激情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做好了,其价值将是巨大的。”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免疫学家都具有非凡的个人魅力。这一点在早期科学家身上得以体现,譬如巴斯德,既是立体化学的奠基人,又是微生物学的鼻祖,还是现代免疫学的创始人,更是疫苗学的创始人。又如196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梅达沃是移植免疫学的创始人,开创了临床器官移植的新领域。同时,他在音乐、歌剧、哲学及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活动,使他的影响远远超出生物医学范围。随着目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缺失,科学家的榜样作用不可替代。

3.2感悟科学发现的巧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发现是某一阶段的历史产物,但是,科学家的巧妙设计与探索会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巧妙的科学发现,会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人们一直想搞清楚移植排斥反应的本质,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入手。美国遗传学家斯内尔变换思维,把移植排斥反应当做遗传性状来研究,最后通过遗传学方法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而法国科学家多赛则另辟蹊径,他以大多数临床医生不重视的人类输血过程中受体血液中产生的抗体为突破口,找到了人类白细胞抗原。这些科学家的天才思维和巧妙发现等事实的讲解,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神秘的科学研究通俗化。

3.3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目前,很多大学生并非缺乏工具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是人文精神一定程度上的失落严重制约个体的成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免疫学发展中,有着许多医学工作者救死扶伤,甚至舍己救人的故事。在免疫学教学中,可应用这些事例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天花疫苗发明者琴纳在女儿身上试种牛痘疫苗。为了研制预防乙肝,美国科学家布隆伯格不远万里,深入澳大利亚乙肝患者中。SARS期间的抗感染免疫中,医护人员在抗击“非典”时冒着被传染的生命危险而不辞劳苦地工作甚至牺牲的典型事例。

4.如何做好免疫学教学中的科学史教育

4.1有机插入。

除了绪论中的免疫学发展简史可以以科学史为主讲解外,其他章节的教学只能有机插入,避免生搬硬套。如抗体结构这一部分内容,是免疫学的重难点内容,内容极其枯燥、晦涩、难懂。如果结合三位科学家对抗体的发现、结构解析和酶解片段的研究故事作为导言,引入相应理论进行讲解,就会使这部分枯燥的内容生动有趣,并且不再是单独的知识点堆积,而是前后联系的有机整体。

4.2避免喧宾夺主。

如果把免疫学课堂内容作为主料,那么科学史教育只能是佐料,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如ABO血性抗原的发现,放射性免疫的发明,干扰素的发现,toll样受体的研究,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等重要内容,可以适当放一些纪录片短视频,教师不过多叙述。这样既能增加科学史内容,又不会占用过多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

4.3课外小论文。

科学史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靠有限的课堂穿插是远远不够的。布置一些课外论文,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历史争论,胸腺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发现艾滋病毒的造假事件,对牛痘发明者琴纳的历史评价等有趣的论题,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小论文。

总之,免疫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无论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习兴趣,还是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健全人格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记第173次香山科学会议[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73-78.

[2]李涛,肖恩玉,李志勇.论大学的科学史教育[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4:113-117.

[3]马元方,王泽兵.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0-35.

[4]陈华群.浅论大学生命科学教育中科学史教育的意义[J].吉林教育,2011,11:7-8.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优化;质量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由于其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试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优化师生关系

1.1 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前提 如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师生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平等对待,融洽相处 〔1〕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 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对他所授学科产生兴趣而努力学习,相反,教师再生动的课他们也难以听进去,学不好。因此,教师应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严谨的作风全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还要消除权威心理,把学生当朋友对待,主动关心接近学生,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以帮助,从而增进师生感情,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所谓“知学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

1.2 扎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从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政治观点、教姿教态、甚至语音语调上去评价教师的水平,从而确定自己是否乐意接受这一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板书清楚、表达准确、举止得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拟定的思考题或病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可能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知当前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历教育、进修、参加学习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各种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才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学生爱听易懂。免疫学中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 〔2〕 ,并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掌握。而免疫学的概念是构成免疫学科的基石和“砖块”,只有准确而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好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概念的来源、英文的原义、原义和现义的区别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免疫的英文是“immune”,传统意义是免除传染病,这与免疫学是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而来密切相关。然而近代免疫学已超越了单纯抗感染、抵抗传染病的范畴,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等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免疫现代意义为: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对自身的成分形成耐受,对非己成分产生清除。又如抗体的水解片段Fab和Fc中,Fab即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c即fragment crystalliz-able,可结晶片段。记住其英文对理解掌握这些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超敏反应一章中, 内容抽象,各型反应之间的机理容易混淆,常见的疾病容易弄错,我们采用讲授法先讲解各型超敏反应,再应用列表比较法,对各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参与反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点、常见疾病等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各型超敏反应有一清晰的框架。

3 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教学手段可视化差,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众多的图表、图片、照片无法显示,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视野,丰富思维,扩大知识面,使学习变得更加新奇、多样和有趣。如果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优化组合,教师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像、声音的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模拟、局部放大等手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乏味化为生动形象 〔3〕 ,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免疫应答中“MHC-I分子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这部分内容,用单纯的传统讲授法讲解,学生感到非常抽象枯燥,如果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及结合多媒体动画形式,能清楚地显示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被蛋白酶加工成抗原肽,转运到内织网与其中新合成的MHC-I类分子结合,逐渐移行表达在细胞膜上,供CD 8+ T细胞识别的整个动态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学起来更直观、好理解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优化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4〕 ,其最明显的作用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听取”知识、“背诵”知识和再显知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要真正改变大学考试中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不仅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组合,考试形式也应优化组合,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过去我们理论课、实验课不分,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我们把学生学习免疫学的成绩分学习态度分、笔试成绩分、实验报告分、技能操作成绩四部分。学习态度分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有无完成教师的提问等给予评分;笔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掌握,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简答题;实验报告占15%,通过对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给予综合评定;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占15%,考察学生对免疫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通过学生对玻片标本的辨认、直接凝集反应(血型的测定)、简接凝集反应(抗O试验)、 ELISA检测结果的判断等给予评分。通过优化考 试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时能主动寻找动手机会,特别注意各项操作技能的锻炼和标本的辨认。

参考文献

〔1〕朱俊勇.“学导式”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1,9(4):238-240.

〔2〕伊晓琳.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6.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动物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生物技术及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免疫学基本理论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免疫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的特点。本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免疫学知识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宗旨,笔者在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统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系统性比较强,各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组串联。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免疫学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医学免疫学领域带了日新月异的变革,造成了现有的教科书很难跟得上其发展。以免疫学为例,免疫应答及其分子机理始终是免疫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近30年来对先天性免疫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抗原加工和递呈、免疫识别、免疫细胞活化以及信号转导进行了深入研究,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淋巴细胞CD抗原分子超过了200余种,对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正在深入研究。我们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更新的科研创新点加入课堂讲述中,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保证免疫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

二、紧跟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讲述、传递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的新理论和新发现,保持免疫学教材的与时俱进,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的知识点多,且发展迅速,教材的更新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针对免疫学的重要章节,我们采取对最近几年发表的高水平SCI期刊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纵向深入的理解掌握。如讲述天然免疫系统时,介绍近年来重要的热点领域———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介绍今年来新发现的其他类的一些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识别胞内细菌等感染的NLR和细胞内的病毒RNA识别受体RIG-1和MDA5,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同的天然免疫受体之间存在着交叉或者互补的信号转导通路。如讲述T细胞和细胞因子时,介绍最近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CD4+T细胞亚群。向学生传授了这一类T细胞亚群的发现,完善了T细胞分化的途径,丰富了以往的Th1、Th2、Th3、Treg的T细胞亚群的种类,增进了学生对T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进一步了解。及时跟踪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

三、强化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注重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课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往往由学院的教辅人员提前做好预实验,同时协助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试剂和实验材料。在实验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上交实验报告。学生缺乏对整个实验流程的了解也就造成了主观上的被动,造成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加入实验的试剂配置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符合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免疫学实验室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实验进展,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部分同学在探索性实验的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获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科研深造。

四、增强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和免疫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以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药物的发展,一些以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被消灭或者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很多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更新授课内容,及时将新颖性和实效性的最新研究内容放入课程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严重,本教研室针对疫情的发展,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专题讲述,从流感病毒的历史、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和预防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流感病毒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融会贯通,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免疫学的知识、平日的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和实验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上采取笔试、开卷、闭卷、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技能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客观的体现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课堂提问问题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操作技能的方式督促了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语

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免疫学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的加强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全面地紧跟学科前沿,开拓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改革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使之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性教学,使之适应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需求,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的免疫学教学质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1):10-23.

[2]栾希英,杨玉涛,张晓姝,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110-112.

[3]苗英慧,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高教高职研究,2011(27):204.

[4]袁桂峰.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5):404-406.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11篇

1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教材《医学免疫学》全书分四篇共二十六章,各章节的内容彼此相对独立。如第二篇“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等6章的学习内容。第四篇“特异性免疫应答”则包括:抗原、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免疫调节及免疫耐受等内容。初看起来每一章的内容都相对独立、完整,没有任何关联。因此,学生学起来常感到枯燥乏味,困难重重。然而,仔细推敲,其实这些章节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是完全可以通过内在的联系串联起来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我们在开课之前组织设计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强调免疫是机体对“自我”和“非我”的识别,并以免疫应答作为该模式的核心,把免疫类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及归宿点(见图1)。有了这一模式后,告诉学生免疫学的基础知识都是围绕这一模式展开的,让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免疫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使局部知识与整体联系起来。这样,授课时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重新编排。即先讲非特异性免疫,内容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如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然后讲特异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包括:抗原、抗原递呈过程及其效应机制、免疫调节、免疫耐受;最后讲临床免疫如:超敏反应,肿瘤免疫及移植免疫等。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多次介绍本系统的框架,从整体去阐述部分,再从各部分又回归到整体。这样,每一次上课的内容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路沿着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学生反映容易理解、接受。

2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因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二者互为联系并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教学对象,否则就会失去教学的预见性和计划性,使“教”与“学”脱节[2]。笔者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五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时,已完成诸如《内科学》、《外科学》及《病理学基础》等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对各系统疾病及临床治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讲解临床免疫这部分内容时,我们侧重讲授临床免疫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包括与免疫学相关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等,而对临床表现、诊断及预后等则简单介绍。然而,对七年制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必须具备比一般本科生更强的科研能力。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求七年制学生掌握的免疫学知识内容更新,面更宽,紧密跟踪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新动态,教学内容瞄准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分支和知识生长点,并考虑到未来知识的更新速度和趋势,使这些学生尽早地接触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和最新学术成果。这些措施的实施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

3开展直观教学

由于《医学免疫学》知识比较深奥、抽象,各章节间的内容既相互串联又相互交叉,加上医学院校免疫学课时较少,学生想象力、理解力有限。因此,在很多知识点的认识上存在不可理解的盲区。例如“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一章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能否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等章节的学习兴趣及效果。“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应答”的教学内容包括:(1)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2)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免疫反应的两个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内容,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教学法,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我们充分利用flash动画,将抗原进入细胞到被酶解,形成多肽分子与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MHC分子及T细胞表面的TCR形成复合物,到最终激发T细胞活化的整个过程制成flash动画,给予学生直观感受。通过开展直观教学的实践表明,学生较易建立起联系的概念,能够对复杂的T细胞活化及效应机制认识完全、清楚,比仅使用语言描述能够得到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4加强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宰地位,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从属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死板,学生思考空间较窄,将各章节内容横向综合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针对此情况,改变教学模式刻不容缓。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各个章节的基本理论,精选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如在肿瘤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以乳腺癌为例,对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可能机制进行讨论。讨论中向学生介绍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原因可能包括:抗原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调变;肿瘤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障碍;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封闭”;MHC分子表达异常(LMP、TAP表达下调);肿瘤细胞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如肿瘤细胞减少表达CD80,CD86而增强表达B7-H1和B7-DC)及肿瘤分泌免疫抑制分子(如IL-10,TGF-β等)[2~4]。根据这些可能的因素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又进一步与学生讨论,目前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案是根据以上的策略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经修饰的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及肿瘤抗原等输入肿瘤患者体内,或直接将具有癌细胞杀伤作用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嗜细胞(MΦ细胞)和细胞毒性的淋巴细胞(CTL)等细胞回输肿瘤患者体内,使得癌细胞的致瘤性降低,提高其免疫原性,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5-7]。在课堂中开展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前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理论与临床相结合

《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后半部分,我们安排了临床免疫的教学内容,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移植免疫及免疫预防等。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内容富有特色。如在讲述“移植免疫”内容时,我们强调,移植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组织相容性。什么是组织相容性呢?我们将临床上肾移植及肝脏移植作为例子,向学生通俗介绍组织相容性就是指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移植物与宿主是否能相互“容忍”。如能“容忍”移植物就能存活,否则,移植物将被排斥或移植物使宿主受损。供受两者的组织相容性如何,是由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的(MHC)。随即提出了MHC的概念,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接触到该概念,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再次提出该知识点,使得学生加深了认识。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教学方法 教学体会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目前,免疫学已由过去的抗感染免疫渗透到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各领域。免疫学技术也随之成为医学研究和生命科学中普遍应用的手段和方法。

由于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如蛋白质等物质,各种免疫分子以及免疫调节分子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起来吃力,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即使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笔者总结了数年来免疫学教学经验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1. 让学生了解一些免疫学发展史

在首堂教学课上讲授免疫学的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免疫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已使用人痘苗预防天花,并对后来牛痘苗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免疫学的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巧思妙想均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并在其中穿插讲授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知识。作者从网上搜索下载了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

2. 对免疫学教材做一个大纲性的概括

教师应让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免疫学有关内容之前对该门课程有个整体认识,通过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教学,使学生把握主干核心。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教材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尤其是抓住免疫应答这一主干核心,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各种相关的封闭孤立的资料制成简单的线条图,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和结构的限制,将该门课程各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这样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后续章节学习过程中有个清晰的思路,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观察、分析和思考免疫学全貌及内在联系[2]。

3.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免疫学发展更新快,名词、英语缩略语众多,且新旧并存,致使原已网络化的免疫学混乱度更大,学生在学习时无形之中感觉到内容多、杂乱、很难掌握,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明确各章节教学中重点、难点,在授课时突出重点,逻辑严谨,才有可能化繁为简,使学生把握住免疫学基本脉络和精髓的重点内容。在讲解上应深入浅出地讲通讲透;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在方法上要多方配合使学生在习完有关内容后不但心知肚明,而且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对于次要的内容,对于内容较新,大纲暂无要求的内容简略讲解。有所轻才能有所重,有略才有详,这既是教学学时所限,也是更好掌握免疫学内容之必然,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3]

近年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大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欢迎[4]。

免疫学课程大都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微观、抽象,不易理解,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学习免疫学感到很难理解,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也感到有些吃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关于免疫应答的过程,由于涉及多种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提成抗原信息,T、B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产物。随后效应性淋巴细胞、抗体、以及天然免疫细胞和天然免疫分子的共同作用将抗原清除破坏,最后还要进行应答后的自稳调节。这些过程是无法观察到的,过去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加以想象,理解上会感到困难。笔者在讲解这个问题时,采用Flas教学展示了免疫应答的整个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但是,过度地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往往会极大地缩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5]。因此,在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应避免片面追求媒体齐全,不考虑教学效果。过于花哨的多媒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多媒体的图、动画等直观的教学资料上,从而把注意力分散到了非教学信息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仅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教与学的两个主体均未发挥主观上的能动性和扩散性思维的发展[6]。

5. 结合临床把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2]

免疫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这属性决定了同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及必然性。作为医学生由于职业选择较单一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涉及到临床的知识,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同临床实例联系,让学生感知其有用,而后把握其重要性。这样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讲到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应而致免疫损伤时,可举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例子说明。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外来抗原(如链球菌感染)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当机体产生针对外来抗原的抗体的同时,此抗体也可作用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并激活补体,从而导致免疫损伤,使肾小球基底膜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由于在此过程中补体被消耗,从而导致血液中补体含量下降。据此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补体含量来辅助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6. 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7]

实验不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笔者在实验课教学上的体会是,首先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面对日新月异的免疫学实验新技术,以往的实验教材已经显得落伍了。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删除了一些纯属验证理论、科研工作中已经不常用的实验,例如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玫瑰花结实验等。授课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以便于学生在深入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加以运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使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抛弃过去那种详细介绍实验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机械操作的呆板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行实验,更容易理解实验步骤的道理,也自然理解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会更自觉地一丝不苟地按操作要求去做,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教学效果也明显改善。

其次要注意结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以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由于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连贯性强,前面某一概念的不理解往往造成后面章节学习困难。而紧接理论课后的实验课是温固而知新的极好机会。例如,实验课的实验材料涉及有单抗、抗原、免疫细胞以及CD分子、细胞因子等概念。在介绍实验材料的同时,顺便让学生回忆一下相关概念,将枯燥难记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使散乱的知识变得更为有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因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介绍实验方法应用时,注意将书本上散落在各章节的知识点串起来,横向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眼前需要思考的科研课题中具体的知识网络。实验教学中注意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的理解。

再次,课后要及时认真总结教学得失。带教老师在学生操作实验时,应在旁边仔细观察,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及时加以指正,要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所观察到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应用针对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利玉.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2):96.

[2]袁桂峰,陈森洲.浅议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实践与体会.医学文选,2001.20,(6):863-864.

[3]程桂芝,郗雪艳,马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4):319-320.

[4]黄国琼.从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变.西北医学教育,2000,3:16.

[5]林宪生.多媒体教学与主体性发展.电化教育研究,2001,4:22.

[6]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特征.教育科学,2000,1:1.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14篇

1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先进教材和多媒体授课。在此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双语教学方式必然成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相对于其它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涉及范围广泛,如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工程、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种免疫分子及其受体信号的发现,为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增加了新的内涵,必将有助于了解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现今的大多数现代化临床免疫仪器依赖于进口,其仪器操作、维修、保养等说明书均是外文,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wWW.lw881.com另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医学期刊、杂志和书籍均采用英文出版,国际会议也大都使用英语交流。这就要求医学检验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这样才能具有获取更多医学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可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通过提高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才能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医学检验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采用网络双语教学是培养符合当今学科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免疫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优势

2.1 提供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研究的英文原版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英文网络迅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对目前资源严重匮乏的双语教学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网络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国家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理论,力图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3]。这对师生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保证高效率的交流与反馈

双语教学特别强调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互方式。在面对面交流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强调、补充和辅助语言交流。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2.3 提供个别化学习空间

双语教学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背景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如果按照平均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这对学习水平高或低的学习者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网络资源提供了理想的个别化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效的。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网络可以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减轻师生英语交流的压力。在网络交流中师生可以暂时抛弃自己真实的身份,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可以不必顾虑语法或词句的错误,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威严”,随时以“平民”身份介入讨论和交流过程,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尴尬。这对激发师生双方学习本学科的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3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等[4]。双语教学的任务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关,双语教师的选择标准就应该是其外语水平,相应地,专业水平的要求可以放宽。但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对专业发展前沿有很深的了解。

3.2 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我们自己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例,几乎没有外文编写的教材,现阶段通行的做法是直接购买国外原版教材,教材昂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易克服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可否通过图书馆购买教材,然后采取租赁的方法,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顺利地推进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再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由于学科的特点,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检验技术的理解。比较国内外多媒体课件, 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组织强有力的队伍, 加强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5]。

3.3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尤其在口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了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无法深入下去的症结,这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英语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弊端。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网络双语教学很容易变成英语训练的场所,完全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本意。因此,高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总之,网络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广大高校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将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鲍作臣.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1):9-10.

[2]赵毅,王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75-76.

[3]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9-11.

免疫学教学范文第15篇

1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先进教材和多媒体授课。在此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双语教学方式必然成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相对于其它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涉及范围广泛,如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工程、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种免疫分子及其受体信号的发现,为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增加了新的内涵,必将有助于了解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现今的大多数现代化临床免疫仪器依赖于进口,其仪器操作、维修、保养等说明书均是外文,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wWW.lw881.com另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医学期刊、杂志和书籍均采用英文出版,国际会议也大都使用英语交流。这就要求医学检验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这样才能具有获取更多医学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可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通过提高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才能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医学检验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采用网络双语教学是培养符合当今学科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免疫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优势

2.1 提供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研究的英文原版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英文网络迅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对目前资源严重匮乏的双语教学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网络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国家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理论,力图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3]。这对师生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保证高效率的交流与反馈

双语教学特别强调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互方式。在面对面交流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强调、补充和辅助语言交流。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2.3 提供个别化学习空间

双语教学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背景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如果按照平均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这对学习水平高或低的学习者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网络资源提供了理想的个别化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效的。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网络可以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减轻师生英语交流的压力。在网络交流中师生可以暂时抛弃自己真实的身份,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可以不必顾虑语法或词句的错误,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威严”,随时以“平民”身份介入讨论和交流过程,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尴尬。这对激发师生双方学习本学科的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3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等[4]。双语教学的任务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关,双语教师的选择标准就应该是其外语水平,相应地,专业水平的要求可以放宽。但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对专业发展前沿有很深的了解。

3.2 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我们自己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例,几乎没有外文编写的教材,现阶段通行的做法是直接购买国外原版教材,教材昂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易克服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可否通过图书馆购买教材,然后采取租赁的方法,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顺利地推进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再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由于学科的特点,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检验技术的理解。比较国内外多媒体课件, 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组织强有力的队伍, 加强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5]。

3.3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尤其在口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了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无法深入下去的症结,这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英语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弊端。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网络双语教学很容易变成英语训练的场所,完全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本意。因此,高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总之,网络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广大高校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将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鲍作臣.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1):9-10.

[2]赵毅,王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75-76.

[3]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