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为了保证我乡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动物免疫指标,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是确保全乡无一例因工作未到位而引起人感染动物疫病,一些常见动物传染病基本得到防控,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畜牧业正常发展。具体要求是:

(一)动物免疫密度要求: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免疫率达100%,全面落实鸡新城疫、狂犬病的免疫。

(二)动物免疫标识佩带率要求:规模猪场免疫耳标佩带率达100%,农村散户饲养的生猪也要全面实施免疫标识管理,出栏生猪免疫标识佩戴率达100%。

(三)动物免疫记录和档案要求:继续全面推行《动物免疫证》入户,扎实做好畜禽标识佩戴工作,所有免疫过的畜禽都要逐户填写好免疫记录表,并要进行汇总,乡、村汇总表要有领导签字和公章。专业户和饲养场列属地村管理,免疫档案到户。乡兽医站要将村以上汇总表及时上报县畜牧水产局。

工作步骤

具体工作步骤大体上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步:调查摸底,筹备物资。(3月16日—3月22日)

主要做好两件事:

1、调查摸底。各村动物防疫员要摸清所辖村畜禽存栏数,专业户、规模场数量,并建立养殖档案。

2、筹备物资。乡畜牧兽医站根据调查摸底得来的畜禽养殖数量,调入储备有关防疫物资,起草打印有关材料、文件,并及时添置、更新防疫设备。

第二步:宣传发动,落实责任。(3月23日—3月30日)

主要做好三件事:

1、召开全乡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会议。会议内容:一是传达上级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回顾上年动物防疫工作;三是布署安排现阶段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四是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

2、宣传发动。在各村村务公开栏上注明这次春季动物防疫免疫项目、免疫时间、免疫要求,未纳入财政预算免疫项目收费标准等。要充分利用会议、专栏、标语、入户等一切可利用形式大张旗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中央、省、市、县春季动物防疫有关文件精神。

3、落实责任。依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工作机制抓好落实。各村村主干要亲自抓春季防疫工作,村主任是第一责任人,村分管干部是主要责任人,村动物防疫员是具体负责人,全力以赴抓好防疫工作,以确保春防工作全面完成。

第三步:对照标准,组织实施(3月31日一4月25日)。

主要做好四件事。

1、科学免疫。首先要保管好疫苗,确保疫苗质量;其次要严格做好器械,注射部位的消毒工作;三是疫苗的剂量、注射部位要准确;四是要严格执行免疫程序。

2、落实任务。要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既要抓好散养户畜禽的免疫,又要督促规模养殖场搞好畜禽免疫。免疫密度要求是:禽流感、“五号病”、猪瘟、猪蓝耳病免疫率达100%,全面落实鸡新城疫、狂犬病的免疫。通过做好重点动物疫病的免疫,带动其他动物疫病的免疫。

3、普及标识。结合春防,切实做好免疫标识的佩带工作。

4、健全档案。按畜主、免疫时间、免疫地点、免疫动物种类、数量、疫苗用量、疫苗生产厂家、疫苗种类、疫苗批号、防疫员、反应情况、畜主签名等逐项进行登记建档,村、乡要有汇总表,表要有领导签字和公章,专业户和饲养场(公司)按属地管理,实行逐户登记造册,每村建立一个档案袋

第四步:整理资料,总结工作,迎接检查。(4月26日—4月29日)

主要做好四件事:

1、整理资料。各村将做好的免疫档案交乡兽医站,乡兽医站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全乡春季动物防疫情况汇总,并上报县畜牧兽医水产局。

2、对全乡春季动物防疫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向乡主要领导和县畜牧兽医水产局汇报。

3、按上级有关要求,补缺补漏,迎接检查。

4、视工作具体情况决定召开总结、表彰会。

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乡成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春季动物防疫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负总责,乡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负实责,成员由兽医、财政、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小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兽医站站长任副组长具体抓,成员由兽医站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组成,确保领导和组织力量到位。同时及时召开村主任和各村防疫员会议,安排部署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明确村主任为村级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求各村指定一名村干部负责抓好本项工作,并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春季动物防疫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时间,任务和要求。

(二)技术保障,资金扶持。

乡兽医站工作人员组织村级防疫员进行免疫注射的岗前强化培训,重点是技术操作的规范性、针剂的配制、剂量的控制、疫苗的保管和贮存,以及卡耳标等操作技术,并分片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同时,乡村两级在人员资金上予以保障,做到乡全力以赴,村尽其所能,部门协调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1、宣传到位。首先是召开相关会议进行部署安排,周密组织;其次是在村所在地和人员聚集的地方张贴标语,营造氛围;第三是设立宣传栏,主要是宣传动物疫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重点是人畜共患病和禽流感等相关知识,以及事先告知每村春防时间、人员安排和防疫员联系电话,方便群众;第四是入户了解情况,边摸底、边宣传,提高群众对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合理安排。将10个村按行政区域划分为3个责任片区,上片片区负责富湖、竹源、大游3个村,中片片区负责吴山、后洋、村头、万安4个村,下片片区负责连墩、浦潭、王元3个村。各片区确定一位组长,由业务熟练,有一定基础和经验的同志担任。成立防疫协调指导组,由兽医站二位技术人员组成,乡兽医技术人员分别负责各片区的技术指导。时间上合理安排,白天主要是防疫牲畜,晚上主要是防疫家禽。

3、讲求实效。重点做好禽流感、“五号病”、猪瘟、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狂犬病的免疫,通过做好重点疫病的免疫带动其他疫病的免疫。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以乡镇(街)为单位,全区8~15岁儿童(年1月1日~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二、实施时间及接种对象

(一)实施时间

现场接种:第一剂次年11月10-20日

第二剂次年12月10-20日

第三剂次年5月10-20日

(二)接种对象

全区所有年1月1日~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0、1、6月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实施补种,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既往接种不足3针者,补足3针;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须补种3针次。

既往有乙肝病史,乙肝血清标志物有1项及以上阳性或是有乙肝接种禁忌证的儿童,不作为接种对象。

三、组织实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人民健康安全的高度出发,成立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的领导,组织动员和协调卫生、教育、财政、宣传等有关部门,做好接种的各项保障工作。

(二)明确职责,协调配合

1、区政府负责本辖区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好人力、物资等后勤保障,保证补种经费落实到位,确保目标人群及时补种,按期完成乙肝疫苗补种工作。

2、各乡镇(街道)负责做好辖区乙肝疫苗补种应种儿童的摸底、登记、宣传动员等工作,协助做好接种点布局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的处理。

3、区卫生局负责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协调、监督、评估和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协调工作。

4、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学校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接种知识宣传,“补种通知单”发放和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在学校设置临时接种点。

5、区财政局负责提供乙肝疫苗补种冷链设施和接种补助等必要的工作经费,以保障补种活动顺利完成。

6、区宣传部门负责乙肝疫苗补种活动的宣传动员。

四、接种前准备工作

本次乙肝疫苗补种活动时间跨度长,我区各相关部门要统一认识、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活动进度时间表。

(一)成立技术指导和诊断小组

区卫生局在实施前应成立乙肝疫苗补种活动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补种活动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并同时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处理诊断等相关工作。

(二)加强宣传动员

区卫生局应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工作,保障宣传经费,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在区卫生局领导与组织下,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具体宣传活动,宣传材料的设计和制作应于开展补种工作前10~20天完成,并提前1周发送至各接种点。各类宣传活动应提前3~5日开始,并持续至活动结束。

宣传活动重点为告知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采取当地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文字,使受种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社区通知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设立宣传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三)组织人员培训

区卫生局有关乙肝疫苗补种工作的培训应于接种工作开展前1至2个月完成。所有参加免疫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应于该工作的宣传和摸底前完成。本次培训的内容包括乙肝疫苗接种的意义、对象、接种要求、摸底活动、现场组织实施、异常反应、数据收集上报等。

(四)目标人群调查摸底

1、调查摸底时间与原则

我区应在年9月1日-20日开展目标儿童的调查摸底登记工作。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学校老师承担;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在农村由乡村干部、乡村医生负责;城市由街道、居民委员会干部、社区或单位医院防保科医生负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并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未达要求的地方应重新开展摸底登记工作。

2、调查摸底方法

①学校摸底:在校目标人群由学校教师负责将《乙肝疫苗免疫补种通知单》统一发放给学生,由家长填写后,再统一收回,由教师核对并根据《通知单》上的信息分年级、班级填写登记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补种登记表、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需补种的儿童和不需补种的儿童应分别登记,按属地化管理原则,交所属村(或乡)的接种单位,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最终接种对象,反馈给学校后,由学校通知接种对象乙肝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的时间和地点。

②入户摸底:对于适龄未入学或辍学儿童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逐户的拉网式摸底调查,对目标人群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乙肝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的时间和地点,将目标人群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楼群)、分年龄组登记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补种登记表、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后,交给辖区接种单位。

③人口流动较频繁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摸底登记方法。

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儿童的登记工作。

3、调查摸底上报时间

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摸底登记数据进行核查、汇总,并在年9月25日之前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应在9月28日前汇总并向市疾控中心上报摸底数据。如接种单位对目标人群开展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需对结果进行更正,必须于10月9日前更新目标儿童数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摸底儿童数、接种点数,计算出各接种点每日可接种儿童数,以天为单位制定出详细接种实施时间表(应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对象数量、接种地点、工作人员组成、分工、联系方式),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调查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摸底登记表中明确注明,不予接种。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症。

(五)后勤保障

1、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估算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上报的乙肝疫苗补种摸底数据,按照“计划供应、避免浪费”的原则,制定乙肝疫苗补种疫苗使用分发计划。乙肝疫苗需求总量(人份)=需接种1针人数+需接种2针人数×2+需接种3针人数×3。自毁型注射器需求总量(支)=疫苗需求总量(人份数)。

2、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上报的疫苗数提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按照省级一类疫苗管理办法,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轮接种工作前将疫苗、注射器等物资下发至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在每轮接种前2-3日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况。

3、冷链保证

疫苗的运输、贮存要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为保证疫苗冷藏运输、储存质量,开展强化免疫前,各类冷链设备应保持机械和制冷系统的良好状态。乙肝疫苗在2℃~8℃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4、其他相关物资和保障

①各接种点需配备接种器械、消毒器械、体检器械、急救药品和器械、安全注射器械。

②由于免疫接种年龄组范围大,应种目标人群数量多,在开展免疫接种活动之前应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

③为应对可能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应准备至少一辆救护车,在免疫接种实施期间随时待命。

五、接种实施

(一)接种方式和要求

为保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接种质量和较高的全程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临时接种点的设置应经区卫生局指定许可,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对接种点的要求,兼顾方便群众,便于免疫接种工作的实施。

对于未到接种点接种的目标人群,要采取再通知和动员等措施,确保所有目标人群到指定接种地点接种,边远、特殊等地区少数漏种目标人群可采取入户接种等方式上门补种。

接种期间如发现未摸底登记的目标人群,应作为应种对象进行登记、接种,并计入应种汇总数。

(二)接种点的设置

设置接种点数量应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摸底情况等综合考虑。接种点应设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由于本次免疫接种的目标人群大部分在学校,为保证高接种率,我区应在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可在学校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地设立,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开展群体接种,统一安排接种时间,由防疫人员入校接种,确保在校目标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顺利进行。

设立的接种点应合理设置等候、登记、接种、观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分区。要做好接种点的清洁、消毒工作,接种时维持好接种现场秩序。

接种点要有醒目的标记,张贴乙肝接种宣传画、横幅、接种禁忌告知等。新增设的接种点要便于儿童家长寻找,并及时通知儿童家长。

(三)接种点人员的配备

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4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并根据负责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增加人员数量。

1、现场组织员

一般由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主任或成员、学校班主任或校医担任。负责应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乙肝免疫接种内容的宣传。

2、现场记录员

现场记录员由乡村医生或医院防保科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儿童,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并将记录有禁忌症的处方交由儿童家长保存,作为快速评估时不计入应种儿童数的凭证;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可进行标记;每天接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资料的整理和上报。

3、现场接种员

现场接种员必须由经过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且考核合格,并经区卫生局指定许可的医护人员担任,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

4、救治人员

每个接种点应配备1名临床医生(固定接种点和临时接种点均要),负责疑似异常反应的处理,参与救治人员必须具备资质,救治行为必须合乎技术规范。

(四)设立巡回搜索组

在农村或社区,重点关注外来儿童聚集地、民工聚集地等,对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矿区、国营农牧场、流动人口聚居地、边远地区要设置巡回搜索组,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未入学或辍学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接种点接种。

(五)现场接种

1、核实接种对象

接种工作人员应核对受种者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告知预防乙肝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对于应缓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交代补种的地点和时间。

2、接种前告知和健康状况询问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乙肝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告知可采取口头或文字方式。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对可疑发热儿童应测量体温。

3、准备药品、器械等

实施预防接种前,需要准备好消毒器材、体检器材、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安全注射器材等。

4、实施接种并做好登记

对接种对象接种疫苗,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接种登记表》及接种证上做好接种登记。

(六)接种技术要求

1、接种方法

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接种要求进行。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接种途径为肌内注射,每人次用剂量0.5ml,含HBsAg0.5ug。

用自毁型注射器吸取1人份疫苗,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手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2、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

对酵母成分过敏者禁止使用。

3、以下情况暂缓接种

(1)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待康复后咨询医生进行接种。

(2)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1个月以上再接种乙肝疫苗。

4、接种注意事项

(1)注射前应充分摇匀。

(2)疫苗有摇不散的块状物或疫苗瓶有裂纹者,均不得使用。

(3)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防偶有严重过敏反应发生时使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休息片刻,观察30分钟。

(4)疫苗严禁冻结。

(七)接种后的工作

1、清理接种器材

清洁冰箱、冷藏包等冷藏容器,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处理;实行入户接种时,应将所有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

2、处理剩余疫苗

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剩余疫苗按以下要求处理:

(1)冷藏容器内未开启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冰箱保存,于有效期内在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2)接种单位在完成三针免疫接种后剩余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3、资料整理

(1)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接种记录,确定需补种的人数和名单,由巡回搜索组再次入户通知。

(2)统计每一针次接种情况和疫苗使用计划,并按规定上报。

(八)安全接种的要求

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在接种中、接种后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做到:使用安全的注射器材,对受种者安全;操作过程中避免刺伤,对实施接种者安全;接种后正确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材,对环境安全。

(九)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

在开展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过程中,一旦发现AEFI,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卫生部的有关技术要求及时进行报告、调查、诊断和鉴定。

(十)进度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天接种实施完成后,及时统计当天接种人数及AEFI发生情况,于次日10点前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接种进展。

六、督导检查

各级在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实施方案中应制定本级的的督导方案,明确督导方式、督导内容和督导方法,统一督导评价所用表格,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一)督导方式

区政府应对乙肝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包括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

区政府须选派责任心强和业务精通的人员,保证每个乡(街道)至少有一组由区级人员的小组进行督导;同时,还应接受市卫生局对我区的巡回督导,加强对工作薄弱地区的督导。

(二)督导内容

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乙肝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基层的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

进行现场实施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

进行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三)督导方法

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主动调查和听取当地组织实施等情况介绍等,全面了解当地乙肝免疫接种工作情况。

(四)督导反馈

各级督导组应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

督导组每天督导结束后应汇总当天情况,必要时向区卫生局通报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督导组织单位及时收集各督导组信息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再及时反馈至现场各督导组,以便在后续督导过程中予以关注。

七、评估

(一)摸底情况评价

进行现场接种前,应对前期摸底登记情况进行审核,参考人口统计数及既往开展乙肝疫苗免疫儿童摸底数对摸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摸底结束后进行抽样评估。抽取1所城区小学、1所农村小学和1所中学,每校调查30名学生,评估抽取儿童是否是接种对象并登记在册。

(二)接种率评价

每轮乙肝疫苗补种工作完成后,区卫生局、区教育局组织对补种情况进行接种率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重点是外来儿童聚集地学校、民工学校等,对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区域,如矿区、国营农牧场、流动人口聚居地、边远地区和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有缀学儿童的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也应做为重点评估。

快速接种率评价的方法及要求如下:我区在乙肝免疫现场接种工作结束后的三天之内,由区级及以上定点督导员进行快速调查。

1、随机选定1所城区小学、1所农村小学和1所中学,每校调查30名学生。抽查方法为:每校将30名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个年级,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个班进行调查。

2、在完成接种后的第一个周末,入户抽查常规免疫管理难度大的1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集贸市场、车站或城乡结合部。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各调查15名。应以乡卫生院(街道办事处)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抽查1个村(居委会),每个村(居委会)随机入户调查5名适龄儿童;另在集贸市场、车站或城乡结合部调查10名。

如遇有儿童在乙肝免疫现场接种期间不在本区,也要调查但不计入统计结果。接种结果的判定以儿童或者儿童家长回忆,并核查接种记录为准。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免疫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其家长或老师送其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补种,补种时间为单轮补种活动结束后1个月内。

各地要组织对接种实施情况的检查,对实施效果定期进行评估。

八、资料收集和上报

我区在接种实施期间,每日应通过FTP逐级每日上报接种目标儿童数及AEFI发生情况。

每轮接种结束后1周内我区应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汇总表》统计上报,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简要总结。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我市的免疫规划工作在疾病控制实践过程中,顺利通过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等部门评审,实现了“第一”、“第二”、“第三”个85%目标。各年度专项检查,年终考评各项指标达到规定要求,圆满完成任务。作为免疫规划工作成果记录和反映的免疫规划管理档案为各项工作考评、验收提供了全部成套的资料,在各项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的作用。现将档案应用情况分析如下:

1档案资料在免疫规划工作过程中的应用

1.1科技档案在接种工作中的应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从抓出生登记入手,统一使用全省规定的儿童预防接种证、卡、册,适龄儿童建卡(证)率≥95%,服务对象涉及千家万户,其范围广,工作量大是可想而知的。通过对接种卡(证)进行资料登记,可以及时发现漏种、未种现象,卡证资料不规范现象,发挥其监督作用。

1.2接种率报告资料及指导应用。每次接种后,进行接种率报告登记形成接种率报告资料。市中心依据上报资料对各县(区)中心每次运转的应种、实种人数进行接种率检查,发现接种率低及时查明原因,采取补救措施,完善免疫服务体系,提高预防接种效果。

1.3免疫监测资料的应用。每年对应种儿童的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形成免疫监测档案资料。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可以做出免疫成功情况的判断,可以做出抗体水平升降程度的判断。例如:第3个85%期间,我市除按省统一按排完成全省免疫监测任务外,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全市免疫监测工作。从监测结果看,各项监测指标达到规定标准,基本上形成了稳定的免疫屏障,形成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市今后的工作提供准确资料依据。

2档案资料在各项审评、考核工作中的应用

2.1档案资料在专题调查中的应用。每年市中心开展经常性和定期考评活动,及时评价工作进展水平,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管理方法以适应持续发展。如:各县(区)中心每年开展1-2次接种率调查,市中心每年在全市范围内根据卫生部考核方案进行接种率抽样调查,通过资料了解评价各县(区)接种落实情况,分析不合格接种和未接种原因,及时查漏补种,从而保证各年度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

2.2档案资料对免疫规划年度工作的考核应用。每年底,市疾控中心在各县(区)自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评,形成考核各县(区)档案资料,主要材料。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宣传教育活动及人员培训统计资料;全市对疫苗实行统一供货、计划用苗情况;六县一区“四苗”供货资料;考核接种率调查情况资料,利用接种率调查资料;接种率报告资料;评价免疫成功率监测情况,查阅免疫监测资料,开展疫情报告制度,提供疫情统计资料等。多年来,免疫规划与档案工作同步进行,始终保持了档案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成套性,为今后免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控制、消灭传染病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学术价值。

3档案资料在免疫规划学术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监测系统  免疫

        随着我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证实,消除麻疹工作越来越成为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麻疹监测系统不断完善,麻疹监测质量逐年提高,现将我区2008~2010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以便了解监测系统现状,发现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今后的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大兴安岭地区2008~2010年麻疹疫情专病系统报告的麻疹流病学资料;接种率资料来自全区的常规接种率报表。

        1.2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整理、统计上述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概况 2008~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5例,报告发病率为0.1918~9.671/10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诊病例55例,疑似病例报告数由2008年的1例上升到 2010年50例,呈逐年升高趋势。2008年确诊病例数最少,仅有1例。散发病例占63.64%(35/55),爆发病例占36.36%(20/55),见表1。

        表1  大兴安岭地区2008~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汇总 

         

        2.2 地区分布  除呼中区外,辖区内6个县(区)均有疑似病例报告,均为确诊病例,全区无死亡病例。

        2.3 时间分布  2-8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集中在4~6月,占全部病例的83.64%(46/55),有明显的春季流行高峰。

        2.4 年龄分布  2008-2010年麻疹病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5个月,最大44岁。主要分布在20-45岁成人,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麻疹病例数分别为1例、2例、35例,分别占当年麻疹发病病例数的100%、50%、70%。此外<8个月龄共报告5例,均为散发病例,这属于不可预防病例; 8月龄~9岁组发病5例,10~19岁组发病7例,20~45岁组发病38例。 

        从2008年-2010年各年龄组麻疹发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45岁成人组新发病人数多于小年龄组,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具体年龄分布见表2。

        表2 大兴安岭地区2008年~2010年麻疹疫情新发病例年龄分布

         

        根据《基本信息系统》人口数据计算,2008-2010年,每年20-45岁人群发病率均为各年龄组最高,均大于其他年龄组。

       2.5 免疫史  根据麻疹监测系统报告,2008、2009、2010年无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为0例、4例(2例为成人回忆,1例未到免疫月龄、1例因患病推迟接种)、3例(均未到免疫月龄)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0%、100%、6%;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为0例、0例、12例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0%、0%、24%;免疫史不详的麻疹病例分别为1例、0例、35例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100%、0%、70%。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大兴安岭地2008~2010年麻疹疫情各病例免疫史状况  

         

        2.6 麻疹爆发情况  爆发疫情主要分布在3-5月,2008-2010年爆发次数分别为0、0、3次。2010年3起爆发病例为20例,占当年麻疹发病总数的40%。

        3 讨论

        大兴安岭地区自建立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后,麻疹监测系统更趋完善,监测质量和报告灵敏性不断提高,麻疹病例报告率由2008年0.1918/10万上升到2010年的9.671/10万。而麻疹检测系统敏感性差则不容易及时发现疫情,易造成疫情的蔓延[1]。

        2008年以来8月龄~19岁儿童仅发生12例麻疹病例,这是由于自我区实行麻疹疫苗8个月龄初种、18-24月龄(以往为7岁)加强的2针次免疫以来,麻疹疫苗(或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加强接种率均以乡为单位在95%以上。同时,通过针对个别地区爆发麻疹疫情情况,对当地群众进行了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也进一步说明了保持高质量常规免疫、适时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或强免对提高免疫覆盖率、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和控制麻疹流行有显著作用[2]。 

        同时,从材料中可知,2008年以来我区的麻疹发病模式以散发为主,兼有局部小暴发,尽管78.18%(43/55)的病例免疫史为0或不详,但仍有21.82%(12/55)的病例有2~3次免疫史,说明我区计划免疫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材料分析,20-45岁成年人发病较多。这与20世纪80年代,我区计划免疫刚刚起步,冷链系统不完善,此前出生的人群未能得到很好的疫苗接种,而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开展,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该年龄段人群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机会大大减少,20岁以上成年人麻疹易感者累积,因此麻疹发病率较高。

        以上分析表明,为搞好麻疹控制工作,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包括初免、加强)工作的同时,应重点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工作,适时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更加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大力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控制和预防麻疹暴发的同时,控制和预防风疹暴发,为消除麻疹做好扎实工作。

        参 考 文 献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麻疹 疫情 监测系统 免疫

随着我国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证实,消除麻疹工作越来越成为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麻疹监测系统不断完善,麻疹监测质量逐年提高,现将我区2008~2010年麻疹疫情进行分析,以便了解监测系统现状,发现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今后的工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大兴安岭地区2008~2010年麻疹疫情专病系统报告的麻疹流病学资料;接种率资料来自全区的常规接种率报表。

1.2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整理、统计上述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概况 2008~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5例,报告发病率为0.1918~9.671/10万;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最终确诊病例55例,疑似病例报告数由2008年的1例上升到 2010年50例,呈逐年升高趋势。2008年确诊病例数最少,仅有1例。散发病例占63.64%(35/55),爆发病例占36.36%(20/55),见表1。

表1 大兴安岭地区2008~2010年麻疹发病情况汇总

2.2 地区分布 除呼中区外,辖区内6个县(区)均有疑似病例报告,均为确诊病例,全区无死亡病例。

2.3 时间分布 2-8月均有病例报告,病例集中在4~6月,占全部病例的83.64%(46/55),有明显的春季流行高峰。

2.4 年龄分布 2008-2010年麻疹病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最小5个月,最大44岁。主要分布在20-45岁成人,其中2008年、2009年、2010年麻疹病例数分别为1例、2例、35例,分别占当年麻疹发病病例数的100%、50%、70%。此外

从2008年-2010年各年龄组麻疹发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20-45岁成人组新发病人数多于小年龄组,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具体年龄分布见表2。

表2 大兴安岭地区2008年~2010年麻疹疫情新发病例年龄分布

根据《基本信息系统》人口数据计算,2008-2010年,每年20-45岁人群发病率均为各年龄组最高,均大于其他年龄组。 转贴于

2.5 免疫史 根据麻疹监测系统报告,2008、2009、2010年无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为0例、4例(2例为成人回忆,1例未到免疫月龄、1例因患病推迟接种)、3例(均未到免疫月龄)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0%、100%、6%;有免疫史的麻疹病例分别为0例、0例、12例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0%、0%、24%;免疫史不详的麻疹病例分别为1例、0例、35例分别占当年麻疹总病例数在100%、0%、70%。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大兴安岭地2008~2010年麻疹疫情各病例免疫史状况

2.6 麻疹爆发情况 爆发疫情主要分布在3-5月,2008-2010年爆发次数分别为0、0、3次。2010年3起爆发病例为20例,占当年麻疹发病总数的40%。

3 讨论

大兴安岭地区自建立麻疹疫情专报系统后,麻疹监测系统更趋完善,监测质量和报告灵敏性不断提高,麻疹病例报告率由2008年0.1918/10万上升到2010年的9.671/10万。而麻疹检测系统敏感性差则不容易及时发现疫情,易造成疫情的蔓延[1]。

2008年以来8月龄~19岁儿童仅发生12例麻疹病例,这是由于自我区实行麻疹疫苗8个月龄初种、18-24月龄(以往为7岁)加强的2针次免疫以来,麻疹疫苗(或含麻疹成分疫苗)常规、加强接种率均以乡为单位在95%以上。同时,通过针对个别地区爆发麻疹疫情情况,对当地群众进行了麻疹疫苗的应急接种,也进一步说明了保持高质量常规免疫、适时对重点人群应急接种或强免对提高免疫覆盖率、巩固人群免疫屏障和控制麻疹流行有显著作用[2]。

同时,从材料中可知,2008年以来我区的麻疹发病模式以散发为主,兼有局部小暴发,尽管78.18%(43/55)的病例免疫史为0或不详,但仍有21.82%(12/55)的病例有2~3次免疫史,说明我区计划免疫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麻疹疫苗的接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通过材料分析,20-45岁成年人发病较多。这与20世纪80年代,我区计划免疫刚刚起步,冷链系统不完善,此前出生的人群未能得到很好的疫苗接种,而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开展,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该年龄段人群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机会大大减少,20岁以上成年人麻疹易感者累积,因此麻疹发病率较高。

以上分析表明,为搞好麻疹控制工作,在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包括初免、加强)工作的同时,应重点加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的工作,适时在目标人群中开展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更加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大力开展麻疹疫苗的接种,控制和预防麻疹暴发的同时,控制和预防风疹暴发,为消除麻疹做好扎实工作。

参 考 文 献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一、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及指标要求

1、常规免疫:全年安排12次接种,每月1日为关坪片接种日。2日为金竹片接日;3日为威箐片接种日;4日为乐民片接种日;各接种点疫苗由防保组人用冷藏箱当日运送到接种点。村医必须做好每次冷链运转《常规免疫完成情况记录表》,以便进行通知接种。

2、乙肝项目的管理:做好乙肝查漏补种工作,保证补种率≥95%以上;要求各村加强孕产妇摸底,掌握在家出生的新生儿动向,24小时内及时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保证在项目结束后在家分娩的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率≥90%以上,同时,结合新农合政策,动员孕妇住院分娩,提高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率达95%以上20xx乡镇免疫规划工作计划20xx乡镇免疫规划工作计划。

3、冷链管理:做好冰相、冰柜、冷藏包的维护,建立冷藏包领发登记。

4、卡证管理:6岁以下儿童建卡率≥95%,(本地户口儿童出生后1月内;居住满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完成建卡建证,卡证吻合率95%,逐月依次填写登记,卡面保持清晰,项目填写完整,正卡由防保组统一保管,副卡由各行政村卫生站登记保存,各村副卡、接种证必须与正卡吻合;接种证的发放作好发放登记。各行政村卫生站防疫员要在月末上交本月本村儿童出生名单,及时上报月龄报表,并及时从正卡转录本村本月儿童接种信息到副卡上。

5、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超生儿童的登记管理、上报和接种

6岁以下流动儿童建卡率≥95%,五苗单苗接种率≥95%,各村卫生室每年开展2次流动儿童调查及查漏补种活动,开展一次流动人口集聚地儿童接种抽样调查,做好外来流动人口、超生儿童的登记管理、上报和接种工作。

6、定点接种:

(1)继续抓好和完善定点接种,对一年来定点接种质量、接种率进行认真评估,对定点接种点的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

(2)对定点接种点设施的投入,配置好相应物资;

(3)加强对定点接种人员的培训,接种要严格按照《计划免疫接种技术管理规程》进行操作;

(4)进一步搞好定点接种点的建设,按定点接种点实施规范的要求建立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各延伸接种点逐步按预防接种门诊的要求达到定点实施规范的要求

(5)按定点接种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按时上报接种成果报表20xx乡镇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工作计划。

7、计免资料管理:

对上级印发的文件、计划、通知及各种资料做好收发登记。掌握如下资料:(1)以村为单位的总人口数、性别构成、0-6岁儿童数;(2)行政区划及托幼资料;(3)镇村防保网络人员分布;(4)接种器材帐目登记;(5)各种生物制品的领发登记;(6)每次冷链运转的接种成果报表;(7)疫情疫点调查处理,计免针对疾病的个案登记资料;(8)计免工作计划、文件、通知、总结、检查记录等资料;(9)计免保偿资料;(10)重点生物制品接种资料;(11)指导完成村级卫生室资料。搞好三种图表(人口构成情况统计表、免疫规划针对性传染病发病情况、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上墙,继续完成消灭脊灰和各项资料并归档。

8、计免工作的具体指标要求:

(1)建卡率、建证率、卡证符合率95%;

(2)20xx九年出生儿童1月内上卡率达100%;

(3)“五苗”十二月龄接种率95%以上,1.5~2岁组加强、3、4、6岁组“三苗”复种率90%以上;

(4)乙肝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达90%以上;

(5)疫苗运转过程中必须使用冰排,定点接种延伸点必须在1天内完成接种。

(6)资料上报:各接种点在接种完成后在当天内将接种成果报表上报卫生院,5日内上报县疾控中心;每次冷链运转结束后上报下一轮疫苗需求计划、疫苗冷链运转报表;每月5、15、25日前上报AFP旬报表和免疫规划疫苗针对性传染病监测旬报表;每月5前上报新增目标儿童表;每月上报一次新生儿乙肝首针及时接种统计表。免疫规划工作计划在年初上报,工作总结、免疫规划资料、计免档案于次年1月10日上报。

二、培训、宣传

1、免疫规划培训:在每次运转前以会代训的方式培训村级卫生人员6次以上,平时安排专题培训2次以上并作好运转例会记录。

2免疫规划宣传: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广泛开展计免宣传,重点进行计免宣传乙肝疫苗接种,挂横幅、写固定宣传标语、发放宣传画,计免宣传日(4月25日)在街宣传咨询、下发宣传资料。

三、免疫规划督导

1、按照分级督导的原则,防保组对各村免疫规划工作全年督导4次以上,并作好相应的工作计划,督导后作好督导记录和总结。

2、卫生院在每次运转结束后对各村进行督导,并随机抽查1/3村接种情况,写好督导总结;半年和年终对辖区内免疫规划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接种经费。

四、监测

(一)、温度监测:做好冰箱、冰柜温度监测,每日监测2次(上午9时、下午5时),冰箱冷冻室和冷藏室温度分开监测记录。对停电等情况做好相应登记。

(二)、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监测:

1、AFP:全镇卫生人员必须及时报告AFP病例,并协助县疾控中心采集合格标本,收集病例资料。

2、麻疹、流脑、乙脑:(1)进一步加强卫生院传染病的报告和管理,防止传染病漏报、迟报或不报。对发现的疑似病例,24小时内向县疾控中心报告。(2)主动监测:每旬1次对卫生院开展主动监测,同时深入辖区进行主动搜索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划免疫策略;少数名族乡村;免疫规划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38-01

随着免疫策略的改变,也将会对少数名族的乡村免疫工作带来一定量的影响。四川省阿坝州是一个相对比较贫困且多名族的地区,该地区大部分为山区、草原等。人群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给免疫接种工作加大了难度,不能确保所有儿童都接受预防接种。因此,于2012年5月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为四川省阿坝州146个乡级卫生院捐助免疫计划专用摩托车146辆,支持乡村及贫困少数名族地区。该项目历经了8个月的实施,于12月20-30日,该项目的工作人员对此次实施的进展情况作出了总结与评估。

1材料与方法

1.1对象与地点

在选取几个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随机选择没有接种疫苗的80名健康儿童,在其免疫前后1个月分别采集其静脉血液观察研究,经行对比。

1.2方法与疫苗

现场听取汇报、相关资料的查阅;调查疫苗出库到接种的时限、接种的记录、对该知识的了解率、工作人员的的态度以及接种与建卡的的情况;调查基层人员的工作态度。选取相关疫苗进行接种[1]。

1.3质量控制

由该地区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制定统一的调查表,并进行必要的调查。

2结果

2.1疫苗接种率的调查

随机接种的80名健康儿童接种五苗的覆盖率比改变前期的接种覆盖率提高了4.2%(见表1)。

表1阿坝州随即接种80名健康儿童前后覆盖率比较

项目地区 计划免疫策略前疫苗覆盖率 计划免疫策略后疫苗覆盖率 率差

若尔盖县 96.0 98.0 2.0

阿坝县 95.5 98.8 3.3

红原县 96 99.5 5.5

合计 94.4 98.6 4.2

2.2新生儿童疫苗按时接种率的调查

经调查统计发现,2012年第二季度新生儿接种80人出生,接种疫苗的人数为59人,首针接种率为68.18%,与上一年相比,提高了21%。

2.3疫苗出库到接种时限

于2011年疫苗从卫生所冰箱出库到接种到适龄儿童身上的时间为13个小时,2012年则缩短了到6小时,有效的保证了疫苗的效价跟质量。

2.4加权平均接种率

将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平均接种率,在统计学上以人口数进行加权演算,得出阿坝州平均接种率为28.58%。

2.5宣传调查

在改变策略前,由于该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流通,大众对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率还很低,仅9.6%,因此,为了提高大众对儿童免疫服务的认知,于2012年第二季度项目地区的工作人员进入偏远地区进行宣传,累计宣传152次,面对面接受教育的群众为80760人,为此大众对计免知识的认知率达到了81%[2]。

2.6基层工作人员的态度调查

从30多个乡镇卫生所,30名计划免疫专干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愿意并且安心从事计划免疫行业的工作人员有35人(占92.10%)确保了乡级计划免疫专干工作的稳定性,而且也调动了各乡镇计免专干的工作积极性。

2.7不同年龄五苗合格接种情况

偏远贫困地区1岁儿童接种率较高为26.4%,2岁儿童的接种率为21.2%,5儿童接种率为9.9%。城市1岁儿童的接种率为72.5%,农村儿童接种率仅仅18.6%。

3影响因素分析

3.1接种率底

计划免疫工作做的不到位,首先是基础差,其次是偏远地区较为贫困,交通工具、通讯、信息等等都既不方便也不发达。

3.2基层业务人员

有地区较为偏远,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则有工作人员不落实接种工作。

3.3疫苗的冷藏与交通工具

该地区属于西北方疫苗容易失效,交通工具缺乏,致使不能及时接种疫苗。

3.4信息反馈

做好信息反馈是实施计免得重要条件之一。经调查,漏报或者是不上报疫情的频率占28.41%,发病一个月之后上报的占4,55%;由此表明疫情报告的漏洞与欠缺的存在。

3.5群众对疫苗接种的认知

很多偏远的山区以及贫困地区的群众,对接种疫苗的认识和重要性还是不了解,因此,基于各种原因,会导致偏远地区及贫困地区的儿童疫苗的接种机会降低,且患病率加大。因此对于偏远地区以及部分贫困地区关于计划免疫接种的认识一定要有所加强并且加以实施[3]。

4讨论

由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通过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支持,阿坝州计划免疫的地区一期项目的实施不仅顺利,且达到了预期结果。

第一,各个地区的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以及该地区为项目的实施所成立的小组。制定相关的计划、提供行对应的车辆、与相关单位签订的安全协议书和确保车辆的安全有效性。

项目实施多半在贫困地区与偏远地区,城镇相对来说接种疫苗的频率性较高,对贫困及偏远地区的普及则大大的提高了免疫覆盖率,以上一年相对比平均提高了4.2%,计划免疫工作的难度大大的减轻,有92.1%的计划免疫专干愿以且安心的从事该行业,同时疫苗出库时间从从前的13个小时缩短到现在6小时,儿童建卡时间平均提前了13天,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提高好了21%,而乡级专干进村轮回的次数也比先前提高了一倍。工作人员进入偏远地区进行宣传,累计宣传152次,面对面接受教育的群众为80760人,群众对计免知识的认知率达到了81%。

第二,由于群众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也为这个项目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做好项目的监督工作,加强对免疫工作的检查,经常定期检查基层的免疫工作,为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为实行提供好的条件,为考核预防工作做铺垫以便达到好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森,张顺祥,马起山,等.深圳市乙型肝炎相关疾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2):1340-1345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8篇

为加强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预防控制,国家确定于-20__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出生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为加快完成我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工作任务,根据省卫生厅、教育厅印发《20__年省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苏卫疾控〔20__〕15 号)和市卫生局、教育局印发《20__年南京市补种乙肝疫苗项目实施方案》(宁卫疾控20__36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

我区已于、分别完成了1月1日以后出生人群及1994年至1995年出生人群的乙肝疫苗补种工作,本项目定于20__年在全区范围内对1996年至1999年出生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进一步降低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二、项目范围和内容

(一)项目范围:覆盖全区6个街道。

(二)项目内容:为1996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该年龄段人群主要为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未接种或未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包括常住儿童和暂住时间在2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进行接种。

(三)免疫程序和接种原则: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0、1、6月的免疫程序,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免疫史不全者,接种时间距离第1针次间隔在一年内的,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超过一年的和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须接种3针次疫苗。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卫生局会同教育、财政、宣传、药监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并组织落实。开展项目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区疾控中心加强技术指导。

(二)相关部门职责:根据市卫生局、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扩大免疫规划的通知》(宁卫疾控〔〕25号)确定的免疫规划工作协调机制相关部门职责:

卫生部门负责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的组织实施,技术培训与指导,督导和评估。

教育部门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学校学生摸底调查、登记、报告、通知发放及接种组织工作。

财政部门保障开展免疫接种项目的经费,并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

药监部门对疫苗流通进行监管,保证疫苗质量。

社委会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及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并组织居民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区疾控中心承担全区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负责乙肝疫苗、注射器材分发和各种工作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报,开展区、街道两级专业人员培训,并负责辖区内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的督导检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实施现场接种。

(三)实施步骤:

1、社会动员和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项目实施氛围。宣传活动重点为告知接种活动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采取群众最易接受的方式方法,使受种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社区通知等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等人口密集地区可设立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要针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全市统一咨询电话为12320。

2、人员培训: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__年8月底前完成对所有参加免疫接种工作人员的培训。业务培训应就适龄儿童摸底登记、接种点设置、接种准备、接种技术和异常反应处理、安全注射、注射器管理、相关表格填写、汇总等内容进行具体、详细的讲解,以确保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3、目标人群摸底:20__年9月,利用全区集中开展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活动之机,对乙肝疫苗补种对象进行摸底调查和登记。摸底调查结果汇总后于9月下旬上报区卫生局,并抄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接种对象,再由学校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乙肝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的时间和地点。

校外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由辖区的社委会负责,应挨门逐户进行调查。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接种对象,再由当地社委会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乙肝疫苗接种的针次、接种的时间和地点。

目标人群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 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登记工作。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摸底登记表中明确注明,不予接种: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证。

4、疫苗和注射器管理:区疾控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做好乙肝疫苗、注射器等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建立完整的分发、供应记录,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使用,避免浪费。

5、接种实施:为保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接种质量和较高的全程接种率,接种方式为定点接种,本次补种的目标人群大部分是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学校设立符合规范的临时接种点,统一安排接种时间,由卫生部门选派经验丰富、具有预防接种人员资质的专业人员上门接种。其他儿童可在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法规规范规定,及时报告、调查、诊断和处理。

免疫接种时间统一确定为:20__年10月15~20日接种第1针次,20__年11月15~20日接种第2针次,20__年4月15~20日接种第3针次。

6、督导检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全程督导,督导涵盖前期准备、摸底登记、组织动员、现场实施、接种率评估等各阶段。要成立督导组,采取巡回督导和定点督导相结合的方法,对免疫接种活动进行督导,以确保工作质量。督导组在督导活动过程中,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处理。

(四)信息收集与管理:在免疫接种活动结束后,按规定时限对本次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内容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人员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估、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各个方面,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上报上级单位;并对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整理存档。

四、项目监督和评估

区疾控中心要组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在实施现场接种前,应对前期摸底登记情况进行审核,参考人口统计数及既往开展强化免疫儿童摸底数对摸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9篇

(一)目标人群。8月龄—14岁儿童;上述目标人群,无论既往麻疹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疫苗。

(二)工作时间。

(三)工作指标。以县为单位,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二、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食药监局等五部门转发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2010〕515号)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活动。卫生部门要制订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

为加强消除麻疹工作,市卫生局成立了消除麻疹领导小组、专家技术指导组及消除麻疹办公室(设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地也应相应建立领导机制,成立消除麻疹专家技术指导组,指导消除麻疹工作的实施。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各地要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方案、接种现场实施、接种禁忌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和评价方法等。

各地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动员活动,与媒体密切协作,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与预防控制知识,以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风险沟通和应对,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及舆情的监测。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提供强化免疫活动技术资料和供各地参考的宣传材料。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各地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应采取入户或通过学校、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与实际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根据摸底儿童数、接种点数,制定接种实施时间表,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县(市)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各地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各地要在8月底前将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准备到位。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

(五)现场接种实施。强化免疫活动过程中,除已取得资质的接种单位外,各地还可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摸底情况,在医疗机构、学校或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设置临时接种点,或采取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

在农村或城市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活动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

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接种点应有负责组织、预检登记、接种、不良反应处置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学校等集体单位临时设置的接种点,更要严密组织、严格实施,防止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预防接种要严格按照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各地应当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结合强化免疫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对方案,及时做好强化免疫活动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各地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四、督导检查

各地应当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活动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准备阶段重点督导各级的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知晓率等情况;后期评估阶段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各地要组织安排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专项活动,强化免疫期间要保证每个乡(街道)至少有一名县级督导人员。

市卫生局将组织对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

五、评估验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辖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和接种完成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的重点为近年麻疹高发地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矿区、农牧场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地区。对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进行查漏补种,必要时重新开展,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达到95%以上。

评估接种率时,以下儿童可不计入应种对象:接种禁忌症儿童;明确有2剂次既往麻疹疫苗接种史或麻疹患病史,且家长不同意接种的儿童。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10篇

为扎实抓好我镇2017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突击免疫工作,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流行和蔓延,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2017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实施方案》及自治区、来宾市、兴宾区《2017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突击免疫工作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努力确保”的总体防控目标,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全面完成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突击免疫工作。要求做到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五种动物疫病免疫全覆盖,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完成首免工作之后,全力开展二次强化免疫。

二、时间安排

集中突击免疫工作从3月1日起至4月30日结束,4月中旬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和查漏补免工作。期间区重防办组织督查三次,分别为3月27日至31日、4月10日至14日、5月5日至14日。

(一)准备阶段(3月1-14日)。成立本镇领导机构,制定突击月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春防工作;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对现有的冷藏设备进行检修或调换;备足注射用具,领取所需疫苗等物资。

(二)实施阶段(3月15日-4月30日)。

3月15日-3月30日:对免疫示范村、规模养殖场、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畜禽开展第一次免疫工作;

4月1日-4月20日:免疫工作向其他村屯延伸,确保应免尽免,不留死角;

4月20日-4月30日:对免疫示范村、规模养殖场、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畜禽开展第二次免疫工作。

(三)督促检查阶段。区重防办第一次督查时间从3月27日至31日,第二次督查时间从4月10日至14日,第三次督查时间从5月5日至14日;

(四)总结阶段(5月1日-5月15日)。对辖区内进行排查,发现漏免或者新增补栏的畜禽要及时补免。突击免疫月活动结束后,撰写春防工作总结,并同各种相关材料、报表按要求进行归档,以便备查。

(五)迎接检查阶段(5月16日—5月30日)。做好迎接市级以上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防疫物资储备。一是结合季度生产报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对辖区内的畜禽养殖情况进行调查,核算防疫物资、春防疫苗的计划使用量,为有序、合理储备物资提供依据。二是对上半年留存下来的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进行检查,及时剔除过期、变质等不合格产品。三是根据计划使用量,及时采购、调配、储存防疫物资,确保防疫物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四是及时检查冷藏设备,发现问题的及时维修或更换,确保疫苗使用质量。

(二)加强免疫技术培训和指导。镇畜牧站要加强对村级防疫员的免疫技术培训,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免疫技术操作规范实施免疫。加强指导村级防疫员规范建立散养动物免疫档案。免疫过程中,发现有免疫副反应的,要严格按免疫副反应处置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三)强化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工作。春季是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季节,全镇要全面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突击免疫工作,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确保免疫全覆盖,应免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

(四)加强免疫效果监测与评估。4月中旬,镇畜牧站要及时采集血清送检评估,对免疫抗体不合格的畜禽必须进行补免,确保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

(五)加强免疫档案管理。要严格执行免疫档案及免疫标识管理制度。畜禽免疫后必须如实规范填写动物免疫档案,详细记录畜禽的免疫、存栏及出栏等情况,特别要做好所使用疫苗的种类、生产厂家、生产批号、免疫时间等的记录。牲畜免疫后要按照规定佩戴免疫标识,确保记录与标识要相符。

1、免疫示范村防疫档案管理。示范村的所有养殖户均规范钉挂免疫档案袋,要真实、完整填写免疫证及防疫档案,证与档的数据要一致,牲畜强制免疫后耳标佩戴率要达到100%;

2、规模养殖场防疫档案管理。辖区内的规模养殖场,要建立健全防疫档案,包括消毒情况记录、免疫情况记录、疫苗出入库记录及病死畜禽处理情况记录,牲畜强制免疫后耳标佩戴率要达到100%;

3、散养户防疫档案管理。畜禽强制免疫后要及时填写防疫档案薄,牲畜强制免疫后耳标佩戴率要达100%。

4、镇畜牧站防疫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疫苗进出库登记,完善冰箱、冰柜日温度记录,做好免疫进度记录。

(六)加强信息报告工作。镇畜牧站要落实专人,切实做好免疫信息收集、汇总、统计、上报等工作,及时汇报免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集中突击免疫期间,上级要求启动春季免疫工作进展周报制,从3月7日起,镇畜牧站每周二10时前将免疫进展情况报送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镇党政办。

(七)加强检疫监管工作。把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监督检查和流通监管,严禁无检疫合格证、无免疫耳标的牲畜上市,严禁屠宰经营染疫畜禽,对违章经营和调运者,要严肃查处。对病死动物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八)切实做好春季动物防疫的迎检工作。

一是做好辖区内防疫示范村、养殖场、沿路重点村的排查及补漏工作;二是检查证、档是否齐全、完善,证、档数据是否一致;三是检查牲畜是否有未挂耳标;四是整理好迎检材料,检查是否成立了领导机构?是否制定了工作方案?是否签订了全年的防疫责任状?人员分工是否上墙?各种记录是否齐全?五是检查冷链设备的使用、疫苗的保管等是否按规定进行?疫苗、消毒剂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六是入场检疫工作是否正常?档案等材料是否已完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当前天气昼夜温度落差大,是动物最容易发病的季节,要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和“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要求,强化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春季重大动物疫病突击免疫活动中,确保各项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为切实加强工作领导,成立xx镇2017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突击免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卢xx

副组长:韦xx

成 员:刘xx

黄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畜牧站,办公室主任由曾运丰同志兼任。

各村委(社区)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加强工作领导。

(二)强化防疫管理,规范监督执法。一是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工作的监管,继续推行“规模养殖场挂牌兽医责任制”工作制度,督促、指导养殖场业主按照免疫程序和要求实施免疫,规范建立动物防疫检疫档案,杜绝养殖场虚报免疫数据现象,确保养殖场真正做到“真苗、真打、真有效”,应免畜禽的免疫密度达到100%;二是加强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监管,确保人员到位、冷链到位、免疫到位;三是全面加强动物检疫监管工作,着重抓好动物产地检疫,规范建立各种检疫台账,严格执行定点屠宰场动物凭证凭标进场屠宰的规定,按照检疫操作规程进行检疫出证,完善检疫工作记录,对没有检疫合格证明的畜禽及其产品,一律不能销售,达到以检促防的目的;四是进一步规范动物卫生执法行为,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大对辖区内动物及其产品养殖、屠宰、经营、运输、储藏等流通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或抗拒检疫和贩卖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凡是没有免疫证的,以未经免疫论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不得进入流通领域,病畜禽及其同群畜禽的扑杀不得补贴。凡在免疫过程中弄虚作假,不免疫又出具免疫证明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11篇

大家好!

首先,感谢医院提供了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各位同事在工作中给予的关心和帮助。我竞聘的是公共卫生科的预防接种岗位。下面,我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对岗位的认识及今后工作的设想向大家作以下简要汇报:

一、我竞聘公共卫生科的预防接种岗位,具有以下优势:

1、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2、服从上级及本院的领导,工作积极肯干。特别是担任防保组长期间,团结组员,想法设法做好防疫各项工作。经常不辞辛劳,下村服务。

3、注重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2004年曾到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急诊科进修近一年,擅长儿科诊疗,多次参加市级、县级防保工作培训,熟练掌握防保日常工作业务。

4、能够较熟练地使用电脑。熟悉各种防疫报表的制作、上报及各种材料的整理工作。

5、熟悉防疫工作要求。从事防疫工作多年,熟悉《国家免疫规划》,熟练掌握防疫工作流程、方法。熟悉疫苗的管理、贮存及使用的工作规范。

7、因工作表现突出,2009年获得“鹿寨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鹿寨县防保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当然,我也有缺点或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在工作中多多帮助。

二、公共卫生科预防接种岗位是重要的岗位,承担着疾病预防控制的重任。如果我能竞聘上,我将团结同事,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抓好防疫日常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特别是抓好查漏补种、结核病访视、慢病管理等项工作。

2、按《鹿寨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量化分级管理方案》要求,配合医院和上级部门完成各种专项工作任务。

3、及时做好各种档案材料并整理归档。

4、主动做好业务上的传、帮、带工作,努力培养青年防疫工作骨干。

5、热情为群众服务,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效率。

6、积极参与医院公共卫生科的工作。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健康 白喉 水平 调查

我区自1986年起对适龄儿童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及不断健全冷链系统以来,相关传染病发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白喉发病明显下降,1985年至今10年来无报告病例发生。为了解我区健康人群白喉抗体水平,掌握不同年龄人群的白喉免疫状况,预测流行趋势,制定消除白喉的有力措施,于1995年4月至5月对我区健康人群的白喉抗体水平进行了监测,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按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在2-4岁、6-8岁、13-15岁、18-25岁、16-31岁五个年龄组的健康人群中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采耳垂0.2ML,分离血清-20℃待检。

1.2 标准白喉抗毒素诊断血球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

1.3 方法按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推荐的微量血球间接凝集实验常规操作。判断标准,白喉抗体滴度。≥0.01Iu/ml为阳性[1]。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人群白喉抗体水平见表1

表1 各年龄组人群白喉抗体水平

2.2 不同人群康体水平及抗体阳性率 监测健康人群80人,抗体阳性61人,阳性率76.25%,GMT 1:34.83,抗体阳性率2-4岁组最高100%,18—25岁组最低50%,各年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X2=18.4 P

表2 不同年龄组人群白喉抗体阳性率

X2=18.4 P

2.3 不同性别人群阳性率监测的80人中,男性40人,阳性32人,阳性率80%,女性40人,阳性29人,阳性率72.5%,经X检验二者间差异无显著性(X2=0.62 P>0.01)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人群白喉抗体阳性率

3 结论

3.1从监测结果来看,我区健康人群白喉抗体阳性率为76.25%,GMT为1:34.83,一般公认白喉抗毒素的阳性率达70%,便可以控制白喉的流行与发病[2],由此说明,我区经过连续多年有计划的免疫接种,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屏障已基本形成。据此,我认为如有外来传染源介入,也不致在我区引起白喉的暴发或流行。

3.2白喉在无预防措施以前发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但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已无儿童发病率的特点,而出现发病年龄高移的现象[3]。这次监测结果表明,各年龄组阳性率间差异有显著性,GMT 6—8岁组为最高1:78.45,26—39岁最低1:14.93,2—4岁,6-8岁组的阳性率和GMT明显高于18—25岁,26—39岁组。说明我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已处于完善状态。特别是基础免疫及7岁组的加强免疫的成功率高,提示18—31岁的免疫水平较低,应有计划的安排对18岁以上人群进行精致白破二联制剂的接种工作,提高免疫水平,控制白喉的发病。

3.3本次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人群白喉抗体阳性率间差异无显著性,同国内报道是一致的。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区健康人群80名的白喉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表明平均阳性率为76.25%,GMT为1:34.83,由此预测在我区不致发生白喉的暴发或流行。各年龄阳性率间差异有显著性,且2—8岁明显高于18—39岁组,提示我们应有计划的坚强成人的白喉相关制剂的预防接种工作。从而有效的控制和消灭白喉的发病。

参 考 文 献

[1]计划免疫论文汇编,华东区计划免疫协会委员会,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1986.5.

[2]辛以浩,文远等编审,传染病免疫预防—计划免疫,卫生部医学科学位会员会。1984.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13篇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此类教学法出名的包括荷兰顶级大学马斯特里赫大学等世界著名院校。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医学而言,医学免疫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其中还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术语、缩略语等,这些专业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学生往往难以记忆和理解[1]。因此,对于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系统化、简单化,为了进一步研究该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本次研究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的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对照班与实验班,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现将研究做如下报道: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在我校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中选择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为方便对比和研究,其中一个班作为对照班,共60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另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共61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次研究所选的两个班学生教学内容、学时、学习要求均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为主,研究前对两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案例分析能力等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研究的意义。

2.教学方法

应用PBL教学法对实验班进行教学,具体如下:(1)在实施PBL教学法前,应用传统教学法组织学生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以方便PBL教学活动的开展。(2)教师对教案进行编写,设定出相应的问题,制定出可行的教学计划。(3)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选出组长。随后,教师将提前设定好的问题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自主查询资料、讨论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4)组织各个小组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以问题为基础,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组织各个小组之间互相交流。(5)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对重点进行强调,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照班应用的教学法为传统教学法,以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为依据,给学生讲解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必要时辅以一定的案例分析,教学时间与实验班一致。

3.观察指标

(1)以医学免疫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为主,给学生设计理论、实践考试试卷,组织学生考试,试卷满分均为100分,对两个成绩进行比较。(2)自设问卷调查表,调查实验班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认同度。

4.数据处理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s)代表计量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

二、结果

1.比较两个班成绩

完成教学后,对两个班进行考核,实验班的理论成绩及实践成绩均比对照班高,差异存在统计方面的意义(P

2.分析实验班对PBL的认同度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班大部分学生认为TBL教学法能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对PBL的认同度比较高。实验班学生认为PBL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讨论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14篇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协调和动员各有关部门,在经费、后勤和人力保障上给予充分的保证,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

(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正确实施;负责现场接种、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指导工作。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要求,做好培训、沟通工作,及时调查处理麻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

二、目标人群、时间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人群

根据《今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要求,我县强化免疫对象为所有8月龄—4岁儿童。上述人群无论既往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凡无疫苗接种禁忌证者,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腮疫苗)。

(二)时间

9月1~10日为本次强化免疫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实施阶段,9月11~20日为强化免疫接种实施阶段,9月21~30日为评估总结阶段。各单位要研究制定准备、实施和评估总结阶段的工作时间表。

(三)工作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8月龄—4岁目标人群麻腮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三、强化免疫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卫生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省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活动。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县疾控中心负责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现场接种、接种禁忌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和评价方法等。

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和动员活动,与媒体密切协作,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与防控知识,以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风险沟通和应对,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及舆情的监测,及时相关信息。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

各单位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高度关注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应采取入户或通过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今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件2)。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今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与实际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件3),根据摸底儿童数制定接种实施时间表,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县疾控中心于9月10日前将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发放至各接种点。疫苗的储存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及时予以核查,做到苗账相符。

(五)现场接种实施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实行定点接种,全县设置27个固定接种点,地点在各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点应有负责组织、预检登记、接种、不良反应处置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每个接种点均须配备接种反应紧急处理的临床专业人员和急救药品、设备。

等乡镇需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活动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尤其是工业园区、砖瓦厂等流动儿童聚集地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

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和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本次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儿童自身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各单位应当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并将监测活动持续至10月25日。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县疾控机构、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五、督导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工作。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活动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准备阶段重点督导各有关部门的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家长知晓率等情况;后期评估阶段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督导要求覆盖至全县所有乡镇,即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县级督导人员。

六、评估

县卫生局组织开展本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和接种完成情况等的调查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的重点为近年麻疹高发地区、流动人口聚居地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地区。对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乡镇,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查漏补种,并必须达到95%以上。

免疫规划汇报材料范文第15篇

按照党中央、省教育厅和我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根据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的《高等单位员工食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指南》指导意见,为切实做好春季新学期开学后食堂疫情防控和餐饮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就餐员工身体健康,现针对餐厅运行的关键环节,特制定餐厅疫情防控饮食服务保障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统一思想,提高政治站位,群策群力,提高单位饮食保障系统应对疫情防控能力,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来完成,最大限度阻断疫情传播扩散渠道,为我单位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促进单位发展,维护单位稳定。

二、工作目标

按照“高度重视、依法防控、积极应对、科学处置”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责任到人,抓实抓牢;加强信息收集和研判,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把疫情风险防控在最小范围;提高疫情防控水平和应对能力,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饮食保障工作。

三、组织领导

(一)成立饮食保障疫情防控领导小组

长:副组长:成

员:

职责分工

1.组

长:负责饮食保障疫情防控的全面工作。

2.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饮食保障疫情防控工作。

3组

员:负责食堂的全面管理,对食堂的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人员管理等负责。具体分管如下:

4.餐厅经理是餐厅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负责食堂的全面管理,对食堂的疫情防控、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生产安全负责,确保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应对疫情各项措施

(一)开学前准备工作

1.加强疫情防控宣传。自2月19日起,后勤处通过微信群向各餐厅经理不断单位有关疫情防控的信息及上岗要求,要求他们及时传达到每位员工,提前做好上岗准备。

2.提前观察监控。自2月24日起,后勤处统计各餐厅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员工疫情防控档案,专人负责,每日监控,每日统计,每日上报,及时掌握每位员工信息。同时要求各餐厅在接到开学通知前任何人员不得提前到单位,对于返程人员一律按照郑州、开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居家隔离。

3.开展排查工作。按照单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后勤处讨论开学前餐饮保障防控疫情关键点并进行分工,其中重点要求对餐厅所有员工信息、供应商信息进行统计、排查。

一是对餐厅员工进行排查。后勤处下发通知,要求各餐厅对所有员工进行摸底排查,不得瞒报、漏报、错报,确保每位员工信息准确无误。

二是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排查。为确保开学后员工食堂正常供应,膳食科及时与供货企业联系,了解所有供应商身体状况、是否可以按时供应、原材料储备是否充足等信息,并制订采购计划、做好商品和物资储备,保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确保餐厅在开学后可以正常供应。

4.做好防疫物资储备。后勤处通知各餐厅在开学前提前做好一次性医用口罩、75%酒精、84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的储备工作,做好开学前的准备。

6.制作宣传标语。后勤处要求各餐厅开学前在餐厅内制作温馨提示牌、宣传条幅、宣传图片等,加大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确保员工身体健康。

(二)加强餐饮从业人员管理

1.把好员工上岗关。膳食科负责对所有员工健康证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上岗员工的身份和健康状况,对身体不符合要求者坚决劝离,对新招员工在没有取得合格的健康证之前严禁上岗。

2.加强员工健康筛查。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各餐厅安排专人做好检查记录,实行日报告。对发现体温超过37.3℃的人员,不得允许进入餐厅,并建议其立即前往指定地点就诊。

3.强化员工卫生意识。严格执行“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换工作服)、“四净”(工作服净、帽净、口罩净、围裙净)制度,做到先检查、后上岗。

4.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餐厅从业人员在岗工作(食品采购、加工制作、供餐等)应全程佩戴符合要求的口罩;采取“七步洗手法”,要求做到制备食品前后,接触受污染的工具,处理废弃物后,接触他人后,触碰公共物品后、外出回来后要洗手。

5.继续落实日汇报制度。各餐厅经理负责汇总食堂员工和餐厅的运行情况,包括:员工在岗、离岗、去向和健康状况,员工亲属和接触人员的健康异常情况,食堂原材料储备情况,当日就餐情况等。

(三)做好各项消毒杀菌工作

1.餐厅日常消毒

一是各食堂要严格落实食堂日常卫生清扫制度及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消毒液的管理、配备与使用由专人负责。

二是各餐厅在每日供餐结束后安排专人负责对餐厅、操作间内外环境进行全面消毒,重点加强对操作间、洗消间、垃圾间、仓库、留样间、办公区等公共区域卫生死角的清理消毒。

三是餐桌椅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地面使用84消毒液清洗消毒,操作间使用紫外线消毒灯消毒,每天至少保证消毒2次以上。

2.餐具消毒。餐具严格按照洗消规程,按照“一冲、二洗、三清、四消毒、五保洁”的洗消原则,认真做好餐、炊具的洗涤、消毒和保洁工作;餐厨用具每日进行高温煮沸(100摄氏度)消毒,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洗消间消毒。每餐要对洗消间内水槽、保洁柜、泔水桶等设备设施进行消毒。每天至少确保消毒3次以上。每餐餐具洗消工作人员离开后,打开紫外线消毒灯30分钟以上,对洗消间进行紫外线消毒,以达到消毒杀菌的效果,使用时应避免直接照射人体。

4.落实消毒效果。按照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分工,安排职工到各餐厅定点监督检查消毒杀菌工作,对每日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四)规范食品加工操作要求

1.加工要求。餐厅操作间内要保持清洁干燥,所有食品原材料、炊用具按要求规范存放,必须做到生熟分开、荤素分开;各餐厅在烹饪食品时,要严格执行烹饪食品的温度和时间标准,做到烧熟煮透,食品中心温度应达到70℃以上。

2.售饭要求。餐厅各窗口售饭人员必须严格佩戴口罩、手套,避免食品直接与手接触;销售中少用语言交流,与服务对象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各餐厅对售饭处、免费汤、免费调料及公共餐具等易暴露部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飞沫、蚊蝇、灰尘等的污染;禁止出售剩饭剩饭、血液制品、动物内脏及季节性有害食品。

3.操作间要求。操作间严格实行全封闭管理,非本食堂人员或送货人员不得进入后厨,食堂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因工作需进后厨时,要检测体温合格、戴口罩,做好记录;充分利用明厨亮灶系统加强员工的规范操作监管,及时制止不规范操作行为,及时整改到位;员工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后厨,手机不得带入售餐区;后厨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不得使用空调。

(五)加强食品原材料采购管理

1.把好采购关。加强对食品原材料源头的把控,严格查验供货商资质,确保证照齐全,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严禁私自采购,坚决杜绝来源不明的食品,所供食品原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严禁采购食用野生动物。

2.把好配送关。提前了解排查供应商送货人员身体状况及原材料来源地情况,做好记录和汇总;供货商需专人专送,不可随意变换;配送期间必须佩戴送货证,接受体温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餐厅;食材采购车辆和配送车辆保持干净卫生,专车专用;特殊食材需专用车配送、采购,配送车每次运输食品前要严格进行清洗消毒,防止车内细菌滋生。

3.把好验收关。在物资验收过程中,采供部、餐厅和供应商送货人均需佩带一次性口罩,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采购肉禽类生鲜食材应戴上一次性手套验收,避免手对该类食材的直接接触,查验食材和其他物品前后要洗手。

4.关注市场行情。每天及时联系供货商,实时掌握米、面、油、肉、调料等大宗食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和储备情况,提前做好原材料储备、存放工作,确保开学前原料储备能够正常供应。

(六)做好员工就餐管理

1.就餐形式

在分区错峰就餐的基础上,采取外带就餐形式。

为防范集中用餐风险,一是建议单位通过微博、公众号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员工自带餐具,带走就餐,避免交叉感染,更加安全卫生;二是餐厅也可提供一次性餐盒供员工使用,但会给单位带来大量白色垃圾,加大清扫难度,长此以往给社会和单位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员工自带餐具的就餐方式。

2.就餐流程

检测体温。就餐员工需戴口罩在餐厅入口处排队等候体温检测,建议员工处、单位团委的员工志愿者协助做好餐厅进出口的体温检测工作。

‚全身消毒。就餐员工经体温检测合格进入餐厅后,对就餐人员的手部、鞋底进行酒精消毒。

ƒ间距打餐。在餐厅地面上设置指示线,排队打餐时每人间隔一米以上。

3.饭菜品种

后勤处膳食科合理调整伙食结构,暂停小火锅、自选餐等人员聚集性就餐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