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

免疫管理论文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F(ab′)2片段放射免疫显像

ThepreparationofF(ab′)2fragmentofmonoclonalantibodyTIGTC-Ⅲanditsapplicationintumorradioimmunoimagine

SHILe-Hua,YANGJia-He,CUIZhen-Fuetal.

EasternHepatobiarySurgeryHospital,TheSecondMilitaryMedicalCollege,Shanghai200433

AbstractObjective:InordertorealizetheimmunoimmagingwithF(ab′)2fragmentofmonoclonalantibody(TIGIC-Ⅲ)forPLC.Methods:Monoclonalantibody(TIGTC-Ⅲ)againsthumanprimarylivercancer(PLC)wasdigestedintoF(ab′)2fragmentbypepsindigestion.Afterlabelledwith131Iand125IradioiodinatedF(ab′)2wasinjectedintonudemicebearingtumorxenograftsofPLCviatailveinandradioimmunoimaginewasperformed.Results:TheexperimentresultsshowedthattheyieldofpureF(ab′)2was31.7%±2.4%,theimmunoreactivityofF(ab′)2basedonthecellbindingstudieswasretainedwell.Aftertheinjectionof131I-F(ab′)2intoPLCtumor-bearingnudemice,photoscintigraphywasperformedatintervalsof12h.Thexenograftswerevisualizeddistinctlyduring24~96h.Conclusion:Theratiooftumortonon-tumor(T/NT)washigherthanthoseoftheintactIgGinalltissues.XenograftsofPLCinnudemiceacumulatedTIGTC-Ⅲ.Theexcretionofradioactivitywasdecreasedrepidly.

KeywordsMonoclonalantibodyF(ab′)2Radioimmunoimagine

用胃蛋白酶法制成TIGTC-Ⅲ的活性片段F(ab′)2,标记上131I后进行了裸鼠人肝癌移植模型的放射免疫显像(RII)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单抗TIGTC-Ⅲ的制备TIGTC-Ⅲ系将肝癌细胞株HEPG2免疫Balb/c小鼠后将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而成的杂交瘤分泌的一系列抗体之一,已经抗体的专一性分析[1]。

1.2抗体片段F(ab′)2的制备与纯化按Harlow方法进行[2]。

1.3TIGTC-Ⅲ和F(ab′)2的标记及其免疫活性测定用氯胺T法[3]。标记物用SephadexG-25柱分离,去除游离碘。0.22μm微孔滤膜除菌,用细胞结合分析法测定免疫活性。

1.4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的建立[4]将PLC细胞接种在4周龄的Balb/c裸小鼠腋部皮下,待肿块长到0.8cm3左右时进行定位及治疗研究。

1.5放射免疫显像及抗体的生物学分布

1.5.1动物处理标记抗体注射前72h起,在饮用水中加1%碘化钾,以封闭裸鼠甲状腺对碘的摄取。

1.5.2TIGTC-Ⅲ及F(ab′)2在荷瘤裸鼠体内的分布[5]12只荷瘤裸鼠,每鼠注射7.4×106Bq的125I-F(ab′)2,给药后每24h处死3只,取肿瘤、血液及各脏器。分别称重并测其放射性算出T/NT。另取3只荷瘤鼠,从尾静脉注入125I-F(ab′)2及非特异性的131I-F(ab′)2,48h后处死,取器官组织称重后分别测放射性计数,计算定位指数。

1.5.3放射免疫显像每鼠注射200μCi/0.1mg的131I-F(ab′)2,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非特异131I-

F(ab′)2,每12h行γ照射。

1.5.4标记抗体的生物半衰期42只8周龄的Balb/c小鼠,分完整抗体组与F(ab′)2组。分别于给药后12、24、48、72、96、120h处死,分离血清并加200μl肝细胞(1×106),测放射性计数后算出抗体的生物半衰期。

1.5.5TIGTC-Ⅲ及其F(ab′)2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取6只8周龄Balb/c小鼠分全抗体与F(ab′)2组,给药后分别于6、12、24、48、72、96、120h自尾静脉取血10μl,测放射性后绘制放射性-时间曲线。

2结果

2.1抗体片段的制备纯化TIGTC-Ⅲ,经电泳检测纯度大于95%。用胃蛋白酶消化,16h以上消化完全。消化液经层析后第1峰为F(ab′)2。其产率为31.7%±2.4%。

2.2标记抗体的质量控制TIGTC-Ⅲ的标记率为72%,比活度为7.54MBq/mg,放化纯度92.5%±1.7%。TIGTC-Ⅲ及其F(ab′)2标记上碘后,与PLC细胞的结合率分别为45%与28%,mIgG与其F(ab′)2的结合率均小于5%。

2.3不同时间每克肿瘤及其它组织对TIGTC-Ⅲ及其F(ab′)2的摄取量见表1。

2.4不同时间的T/NT值见表2。

2.5定位指数静注碘标抗体后48h,测得定位指数TIGTC-Ⅲ为3.45,TIGTC-ⅢF(ab′)2为5.88。

2.6荷瘤鼠放射免疫显像注入抗体后24h瘤区有放射性浓聚,36h后肿瘤显像。显像最佳时间为全抗体96h左右(图1,B),F(ab′)236~48h(图1,A),mIgG整个显像过程无明显浓聚(图1,C)。

2.7抗体的清除速率及生物半衰期F(ab′)2在心血管的清除明显快于完整抗体,F(ab′)2的生物半衰期约20.0h,全抗体为52.6h左右,两者差异显著。

表1裸鼠组织对完整抗体及其片段的摄取率

Tab.1PercentageintakeofTIGTC-ⅢandF(ab′)2pergramoftissue

Tissue24h48h72h

TIGTC-ⅢF(ab′)2TIGTC-ⅢF(ab′)2TIGTC-ⅢF(ab′)2

Tumor0.311.412.210.793.110.68

Heart0.460.360.480.300.450.15

Blood2.511.451.870.621.620.41

Kidney0.911.750.926.870.760.59

Liver1.620.501.860.321.270.20

Lung0.860.940.670.580.630.22

Muscle0.360.250.310.240.420.15

Spleen1.390.811.520.401.230.19

Bone0.330.210.350.190.470.11

表2裸鼠注射完整抗体及其片段后的T/NT值

Tab.2T/NTvaluesofdifferenttissueinnudemiceafterinvivoinjectionofTIGTC-Ⅲ&F(ab′)2

Tissue24h48h72h

TIGTC-ⅢF(ab′)2TIGTC-ⅢF(ab′)2TIGTC-ⅢF(ab′)2

Cerebrum19.5018.3321.8020.2023.5022.80

Bone2.702.852.953.023.202.85

Blood0.690.890.711.180.781.22

Heart1.380.692.502.883.102.72

Intestine2.251.124.754.865.305.58

Kidney1.080.432.150.562.400.81

Liver2.072.552.603.843.024.24

Lung1.270.981.340.761.500.80

Muscle3.503.253.783.453.853.47

Skin0.430.660.981.721.421.56

Spleen1.671.902.253.442.483.89

Stomach1.410.722.853.983.704.65

图1F(ab′)2注入荷人肝癌裸鼠体内后72h的RII

Fig.1TheradioimmunoimageofPLC-bearingnudemice72hafterinjectionofF(ab′)2

3讨论

在以单抗为载体的放射免疫显像中,由于完整抗体的Fc段常与组织细胞的Fc受体结合而使本底清除减慢,从而影响成像,抗体片段优于完整抗体已被许多学者所证实[6]。我们实验结果亦表明F(ab′)2比完整抗体有如下优点:F(ab′)2进入肿瘤速度快,生物学分布特异性提高,定位指数上升,血清本底下降迅速,生物半衰期明显缩短,从而使成像时间提前,成像清晰。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定位变得较为容易,因此,单抗在肝癌的应用主要在于放射免疫治疗,由于F(ab′)2的以上特点,使抗体片段在肿瘤部位的摄取量低于完整抗体,且生物半衰期短,免疫活性低,从而用于肝癌导向治疗不如完整抗体。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将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目标。

在抗体片段的制备中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尽可能高的消化产率及保留免疫活性。本实验采用胃蛋白酶消化法,此法虽然产率较低,但方法简便,免疫活性较高。F(ab′)2片段的免疫活性在标记的前后均低于全抗体,可能是消化过程中酶对其损伤所致,为保留抗体的免疫活性,应尽量缩短反应时间。

作者简介:施乐华,男,40岁,肝胆外科学博士;

指导教师,吴孟超,男,中科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肝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

作者单位:施乐华杨家和崔贞福吴孟超(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3)

潘文舟孔令山(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200433)

王明库(黑龙江红兴隆管局中心医院,黑龙江155811)

4参考文献

1施乐华,吴孟超,陈汉etal.分泌抗人原发性肝癌单克隆抗体杂交瘤TIGTC的制备及专一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6;17(4):313

2HarlowED.Antibodiesalaboratorymanual.NewYork:ColdSpringHarborLaboratory,1988:615

3肖祥熊.实用放射免疫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5

4刘康达,鱼达,包炎明etal.裸鼠人肝癌模型在肝癌导向研究中的应用.中华肿瘤杂志,1988;10(6):414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亲和素—生物素—聚乙烯胺—4,7二氯磺苯基1,10啡罗啉2,9二羧酸—铕复合物;唐氏综合征

DevelopADirectSolidPhaseLanthaneTimeresolvedFluoroimmunoassayReagentofPAPPAutilizingPVA

Abstract:ObjectiveTodevelopadirectsolidphaselanthanetimeresolvedfluoroimmunoassayreagentofPAPPAbysynthesizingacomplexof(SA)z(Bio)xPVA(BCPDA)yEu3+.MethodsPolyvinylamine(PVA)waslabeledwithbiotinstreptavidinandeuropiumchelateof4,7bis(chlorosulfophenyl)1,10phenanthroline2,9dicarboxylicacid(BCPDA).UsinglabeledPVAcomplex,WedesignedtwositesandwichtimeresolvedfluoroimmunoassayofPAPPAandevaluatedassaycharacteristicsofPAPPAkit.ResultsWesuccessedsynthesizingaconjuageteof(SA)z(Bio)xPVA(BCPDA)yEu3+andareagentofPAPPA.Detectionlimitsachievedwere0.7mIU/L.Thecalibrationcurvewaslinear010000mIU/L.Intraandinterassayimprecision(CV)was3.89%4.96%and7.35%9.27%.Recoverywas95.8%104.2%.ConclusionsTheconjugateof(SA)z(Bio)xPVA(BCPDA)yEu3+synthesiziedwasreactive,highlyfouorescent.Asortsofkitcouldbesynthesized,takingadvantageofit.ThereagentofPAPPAwaspotentiallysuitedforuseinclinicalwithhighlyanalyticalsensitivity.

Keywords: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proteinA;Directsolidphaselanthanetimeresolvedfluoroimmunoassay;StreptavidinbiotinPolyvinylamineeuropiumchelateof4,7bis(chlorosulfophenyl)1,10phenanthroline2,9dicarboxylicacid;Down''''sSyndrome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proteinA,PAPPA)是一种高分子α2糖蛋白,20世纪70年代在孕妇血清中被发现[1]。在孕妇血中主要PAPPA是胎盘滋养层组织分泌,它是一种异源四聚体,由两个分子量为200000~250000亚基构成。PAPPA亚基和两个嗜红细胞主要基础蛋白(Proformofeosinophilmajorbasicprotein)以二硫键结合而成[2],在孕妇血中只存在微量游离单体PAPPA。PAPPA亚基由1547个多聚核苷酸构成,包括1个拉长的锌指结构,3个Lin—notch重复序列,以及5个短一致重复序列[3]。在体内PAPPA是一种蛋白酶,主要针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IGFBP4)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FBP5)起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促进细胞分裂和增殖起重要作用,它主要通过IGF1受体起作用,IGFI、II的生物活性受6个高亲和性IDFBP调节[4,5]。PAPPA主要用于产前筛查唐氏综合征(Down''''sSyndrome,DS),迄今医学上对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只能通过产前筛查防止DS儿的出生,但目前开展的绒毛活检,羊水穿刺及脐带血穿刺均为侵入性检查,有1%~3%的流产率,且方法繁琐,出报告时间长,不适宜大范围孕妇的普查,仅限于高危人群的诊断。大量报道认为PAPPA可作为DS胎儿产前筛查的的标志物。在15周~20周通过结合孕妇孕周、超声诊断和FreeβHCG可以鉴别65%~75%,但要在3个月~6个月结合AFP、游离E3以及抑制素上述成分可鉴别85%~90%[6]。有文献[7]报道PAPP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意义,PAPPA在ACS患者血清含量<30mIU/L,同时结构不同于孕妇体内的PAPPA且存在动态变化,必须利用超灵敏的方法进行检测。国内PAPPA的诊断试剂大多为ELISA和PerkinElmer公司生产的解离增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dissociatedenhancelanthanetimeresolvedfluoroimmunoassay,DELFIA)试剂,无国产PAPPA时间分辨荧光试剂。我们利用PVA(聚乙烯胺)作为载体结合BCPDA镧系螯合物合成一种高灵敏的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directsolidphaselanthanetimeresolvedfluoroimmunoassay,DSLFIA)试剂。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克服BCPDA标记抗体使抗体失活的问题,我们引入了生物素亲和素(biotinstreptavidinsystem)系统。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试剂4,7二氯磺苯基1,10啡罗啉2,9二羧酸[4,7bis(chlorosulfophenyl)1,10phenanthroline2,9dicarboxylicacid,BCPDA自制];纯化亲和素(Streptavidin,SA,Sigma公司);硫代琥珀酰亚氨6生物素氨基己酯类[Sulfosuccinimidyl6''''(biotinamido)6hexanamidohexanoate,SulfoNHSLCLCBiotin,pierceChemicalCompany];聚乙烯胺氢氯化物(Polyvinylaminehydrochloride,PVA,ChemicalDynamicsCorp);硼酸钠、二甲亚砜(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单克隆抗体根据文献[5]选择Hyb234—5(StatensserumInstitut)作为检测抗体,mAb10E1(HyTestOy,Finland)作为捕获抗体;PAPPA标准品和质控品购于PE公司(质控血清:Control1508mIU/L,Control22325mIU/L,Control3为4952mIU/L);鼠IgG(晶美公司)。

1.1.2仪器Wallac1420多标记计数仪(WallacOY,Finland);HPLC硅柱TSK250尺寸排阻柱(BIORAD公司);96白色微孔板(NUNC公司)、亲和素包被板(InnotracDiagnosticsOy公司);Amicon可浓缩离心管(Amiconmicroconcentrationunits,MW30000Cutoff)

1.2方法

1.2.1BCPDA的制备参见文献详细步骤[8~10]。

1.2.2生物素聚乙烯胺BCPDA[(Bio)xPVA(BCPDA)y]复合物的构建[11]用0.5M的碳酸盐(pH9.1)缓冲液配制浓度为10mg/ml聚乙烯胺(PVA)溶液,将200μgNHSLCLCBiotin溶于20μl碳酸盐缓冲液中,取200μl上述PVA溶液加入20μl上述NHSLC—LCBiotin溶液中,振荡混匀,室温反应1.5h(PVA∶Bio=1∶15),用0.5M碳酸盐缓冲液将混合液稀释到1ml,将固体BCPDA研磨成粉末状,先在上述1ml混合液中加入5mgBCPDA,用力搅拌,直到溶解,重复加3次BCPDA,5mg/次,共计20mgBCPDA,在室温放置5h~6h,直到溶液澄清,转移到透析袋中,用0.1MNaHCO35L透析、过夜、重复透析2次,尽可能除去没反应的BCPDA和生物素。

1.2.3HPLC纯化(Bio)xPVA(BCPDA)y复合物离心浓缩上述(Bio)xPVA(BCPDA)y复合物到0.3ml~0.5ml(用Amiconmicroconcentrationunits,MW30000Cutoff)。流动相0.05MTris缓冲液(pH7.70),控制HPLC流速0.8ml/min,在325nm处监测层析液(325nm为BCPDA最大吸收峰),上样后,马上收集,(Bio)xPVA(BCPDA)y在10管~16管约5ml左右,取10μl(Bio)xPVA(BCPDA)y层析液加入90μl水滴入亲和素包被板微孔中,温育30min,洗板,加入用Tris缓冲液配制的10M~5MEuCl3100μl,反应10min,洗板、干燥,用Wallac1420检测Eu3+的荧光强度,没结合复合物的被洗去了,没结合BCPDA的复合物因无法结合Eu3+而没有荧光,计算标记的PVA,大约每分子结合50个~100个BCPDA分子。

1.2.4构建亲和素生物素PVABCPDA[(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11]用0.1MTris缓冲液(pH7.8)配制小牛血清白蛋白(BSA溶液)60g/L,同时加入EuCl3,使Eu3+浓度为10-6mol/ml,用双蒸水配制亲和素溶液浓度为1mg/ml,取上述BSA溶液1ml,加入10μl亲和素溶液,再加入50μl的(Bio)xPVA(BCPDA)y复合物(通过固相免疫分析,棋盘滴定法确定最佳用量比,步骤略,结果见后),混匀,55℃温育1.5h,4℃保存备用。

1.2.5(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反应活性用生物素化的各种浓度(0ng/50μl,0.5ng/50μl,5ng/50μl,50ng/50μl,100ng/50μl)鼠IgG包被96孔微板(同第7步),用60g/LBSA和0.1mol/LTris缓冲液(pH7.8)10倍稀释(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在板的微孔中加入100μl稀释后的(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室温反应30min,洗板、干燥,测量荧光强度(cpm)。本实验是验证复合物的反应活性。

1.2.6生物素标记10E1抗体[12]用二甲亚砜制备硫代琥珀酰亚氨6生物素氨基乙酯溶液(10mg/ml),将抗体10E1溶于0.1mol/L硼酸钠溶液(pH8.8),每1mg抗体中加硫代琥珀酰亚氨6生物素氨基己酯类溶液210μg混合,室温放置4h,在上述溶液中加入20ml1mol/LNH4Cl,室温反应10min,将反应液进行透析,除去未结合的生物素,将抗体浓度用分析缓冲液配置成8ng/μl,-20℃保存备用。

1.2.7单克隆Hyb234—5抗体包被96孔微滴定板将抗体溶于0.1M磷酸盐缓冲液(pH4.9),配置成5μg/ml抗体溶液,在每一孔中加入80μl抗体溶液,室温反应20h,然后用生理盐水洗3次,然后每孔加120μl0.05MTrisHcl缓冲液(pH7.4含0.9%生理盐水、0.05%NaN3、0.5%小牛血清白蛋白BSA)浸泡2h。吸干缓冲液,干燥,密封4℃保存。

1.2.8样本收集、定标、灵敏度、精密度和回收实验分析过程选取怀孕8周、9周、11周妇女血清各一份,经PE公司的DELFIA试剂和D&G公司的ELISA试剂多次精确测定,值分别为:P1863.27mIU/L;P21273.63mIU/L;P32727.23mIU/L。用标准品稀释液(6%BSATSA缓冲液:150mmol/LNaCl、60g/LBSA、50mmol/LTrisHCl,pH7.8)将标准品稀释浓度为:S00mIU/L(稀释液)、S120mIU/L、S2200mIU/L、S31000mIU/L、S45000mIU/L、S510000mIU/L。标准品定标根据WHOIRP78/610(WHOInternationalLaboratoryforBiologicalstandards,StatensSeruminstitut,Denmark),单位换算:1000mIU/L=4.5μg/ml。在单克隆Hyb234—5抗体包被96孔微滴定板,每孔加入定标液10μl,作8次平行测量,加入50μl生物素标记10E1抗体50μl,混匀,36℃,室温反应20min,洗板6次,加入100μl10倍稀释的(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室温反应25min,洗板6次,吹干,Wallac1420测量荧光强度(cpm),取均值,作标准曲线。将S00mIU/L做20次重复测试,计算均值(X)和标准差(s),以X+2s为试剂的最小检测限。将Control1,Control2,Control3依据定标分析过程,同批测量20次,批间测量12次,用于评价精密度。对收集样本(P1、P2、P3)依据定标分析过程进行测量,然后将Control1、Control2、Control3分别等体积加入P1、P2、P3中进行测量,用于评价回收实验。

2结果

2.1用HPLC纯化(Bio)xPVA(BCPDA)y复合物在10min~16min出现(Bio)xPVA(BCPDA)y的吸收峰,没有结合BCPDA的吸收峰在17min~24min出现,见图1。

图1净化(Bio)x-聚乙烯醇(BCPDA)y在高性能液化色谱(TSK-250过滤柱)上的变化图。(略)

流速控制在0.8ml/min,吸光率325nm

2.2用滴定法确定亲和素和(Bio)xPVA(BCPDA)y最佳配比SA量恒定0.01mg/ml,生物素标记的抗体包被分别浓度为0ng/孔、0.5ng/孔、5ng/孔、50ng/孔,缓冲液为pH7.8TrisHcl0.1M,Eu3+10-5M,(Bio)xPVA(BCPDA)y用量从40μl~55μl选择最佳值,50μl复合物荧光强度值(cpm)最佳,如图2。

图2滴定链球菌,(Bio)x-聚乙烯醇(BCPDA)y在10-3MEu3+,0.1MTris-Hclbuffer(pH7.8)缓冲液中的变化,0.01mg/ml链球菌,容积变动范围40μl~55μl,观察到最佳容积为50μl(略)

2.3验证活性用生物素化的各种浓度(0ng/50μl,0.5ng/50μl,5ng/50μl,50ng/50μl,100ng/50μl)鼠IgG包被96孔微板验证(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的反应活性,在测定范围内成线性分布,见图3。

图3IgG维生素定量法标定曲线(略)

2.4PAPPA定标曲线及灵敏度在0mIU/L~10000mIU/L范围内定标曲线为线性分布,见图4。S0标准重复20次检测均值加2个标准差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出检测限为0.7mIU/L(数据没显示)。

图4PAPP-A标定曲线(略)

2.5批内、批间精密度对质控血清批内进行20次分析,批间进行12次分析,得到批内变异系数3.89%~4.96%,批间变异系数在7.35%~9.27%之间,见表1。

表1批内、批间变异系数比较(略)

2.6回收实验对收集样本(P1、P2、P3)依据定标分析过程进行测量,然后将Control1、Control2、Control3分别等体积加入P1、P2、P3中进行多次测量,分别计算回收率95.8%~104.2%,见表2。

表2回收实验结果比较(略)

3讨论

临床化学家最关心的问题是分析技术灵敏度,这也是临床诊断试剂的核心。近来,在临床化学检测物质的浓度的范围10-3mol/L~10-16mol/L。PCR以及其他的体外扩增技术使DNA、RNA检测方便、高效、特异。不幸的是蛋白不能复制,最敏感的定量方法是依靠蛋白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如抗原抗体反应。一个提高蛋白检测灵敏度的方法就是信号放大,即在蛋白上标记可以检测的标记物,通过标记物的信号放大而达到更容易检测的目的。时间分辨免疫学技术是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的一种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非放射免疫标记技术,其中荧光镧系螯合物具有较大的Stokes位移(275nm),较窄的发射光谱(10nm),较长的荧光寿命(10us~1000us),而被广泛构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试剂。临床运用最广泛的是PE公司生产的解离增强镧系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dissociationenhancedlanthanidefluoroimmunoassay,DELFIA)试剂,它必须使Eu3+与螯合物分离,由于其信号较弱,必须加入增强液来发大信号,操作烦琐且在加样的过程中可能引起外源性的污染,这些弊端影响了它的应用。在1987年,Evangelista和Diamandis合成一种新的螯合物BCPDA,开创了固相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解决了DELFIA上述问题[8,9],但是BCPDA的较大分子量、表面特性和直接标记蛋白容易引起蛋白的失活对它应用带来一些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连接一个载体。我们实验中引入了PVA作为载体,连接BCPDA和生物素亲和素。PVA直接连接蛋白技术难度较大,而生物素标记蛋白技术比较成熟,同时亲和素有4个生物素结合位点,可以起到信号放大作用,而提高检测灵敏度。我们实验中成功的合成了(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用它去识别生物素标记的抗体(见图3),结果显示亲和力非常高。实验关键问题是选择SA和(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最佳比,我们实验中做了7个浓度梯度,选取结合后荧光强度最大的(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浓度。利用HPLC层析纯后的(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回收率是68%。通过实验选择最佳检测抗体浓度、生物素化抗体浓度和标本用量。Jackson[13]分析了提高灵敏度的因素即两个关键的因素与最终的结合分析灵敏度相关:我们监测标记分子(放射性同位素、化学发光剂、荧光团)的能力;结合试剂的质量和实验条件,在临床化学存在一种误导是特别敏感的监测方法(化学发光、时间分辨荧光)能获得好的结果。其实这是错误的,如果实验试剂和条件(抗体的亲和性和特异性,固相结合物的自然特性以及清洗效率)不被选择,很难达到理想的检测效果。为达到较高的灵敏度,需要选择高灵敏度的标记技术、高亲和力的试剂和最好的分析条件(可将试剂的非特异性结合降到最小)。利用镧系螯合物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是一种高灵敏的标记技术,关键是实验条件的选择,我们验证不同孵育时间下,(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产出率,以及和生物素化抗体的结合能力(数据不能显示)。经过大量的实验选择了Eu3+的浓度,使其能和BCPDA形成最佳比例(数据不能显示)。反应条件的建立中,我们筛选实验反应温度(18℃~56℃,每5℃选择一次)和反应时间(10min~24h),考虑到临床结果的报告时间,选择了20min(数据不能显示)。经过实验条件选择,形成了PAPPA的定标曲线,通过定标曲线确定最低检测限(见图3)。我们构建的(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可以用于多种像PAPPA这样利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的试剂,如AFP等。我们选择构建PAPPA主要考虑到我国产前筛查项目的自产试剂较少,而且DS筛查尤为重要,由于科研经费的问题,没有进行最佳单抗配对实验,只是参考了国外的相关文献。不过我们实验的核心是构建(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为以后构建其他试剂做一定的前期工作。我们构建的PAPPA试剂,回收实验和精密度试验显示,完全满足试剂盒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主要验证(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和成品试剂盒的稳定性,以及进一步和PE公司的PAPPA的DELFIA试剂做大量的临床对比实验。总之,我们成功构建了(SA)z(Bio)xPVA(BCPDA)yEu3+复合物和PAPPA的成品试剂,它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又克服了DELFIA试剂的缺点。

参考文献:

[1]lLnTM,GalbertSP,KieferD,etal.Characterizationoffourhumanpregnancyassociateidplasmaproteins[J].AmJObstetGynecol,1974,118:22336.

[2]OxcigC,SandO,KristensenT,etal.Circulatinghuman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proteinAisdisulfidebridgedtotheproformofeosinophilmajoebasicprotein[J].JBiolChem,1993,268:122436.

[3]KristensenT,OxvigC,SandO,etal.Aminoacidesequenceofhuman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proteinAderivedfromclonedcDNA[J].Biochemistry,1994,33:15921598.

[4]HwaV,OhY,RosenfeldRG.The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IGFBP)superfamily[J].EndocrRev,1999,20:761787.

[5]QinQP,ChristransenM,PetterssonK.Pointofcaretimeresolvedimmunofluorometricassayforhuman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proteinA:useinfirsttrimesterscreeningforDownsyndrome.ClinChem,2002,48(3):47383

[6]WaldNJ,DensemJM,SmithD,etal.FourmarkerserumscreeningforDown''''ssyndrome[J].PrenatDiagn,1994,14:707716.

[7]QiuPingQin,SaaraKokkala,JuhaLund,etal.MoeculardistinctionofcirculatingpregnancyassociatedplasmaproteinAinMyocardialInfarctionandpregnancy[J].ClinicalChemistey,2005,51(1):7583.

[8]EvanglistaRA,PollakA,AlloreB,etal.Aneweuropiumchelateforproteinlabelingandtimeresolvedfluorometricapplications[J].ClinBiochem1988,21:173178.

[9]DiamandisEP,MortonRC.Timeresolvedfluorescenceusingaeuropiumchelateof4,7bis(chlorosulfophenyl)1,10phenanthroline2,9dicarboxylicacid(BCPDA).Labelingproceduresandapplicationsinimmunoassays[J].JImmunolMethods,1988,112(1):4352.

[10]PanL,GuoS,DuanT,AnJ,XieW,LinM.Methodoflabelingantibodieswitheuropium(III)4,7bis(chlorosulfophenyl)1,10phenanthroline2,9dicarboxylicacidchelate[J].AnalSci,2005,21(6):7136.

[11]AndreasScorilas,EleftheriosPDiamandis.Polyvinylaminestreptavidincomplexslabeledwithaeuropiumchelator:auniversaldetectionreagentforsolidphasetimeresolvedfluorometricapplications[J].ClinicalBiochemistry,2000,33(5):345350.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免疫系统理论提出,他不仅是对我国审计监督25年来成功经验的总结升华,深刻揭示了审计的本质,丰富了审计内涵,而且科学地借鉴了医学免疫系统概念,形象生动地寓意了审计监督的功能,也为我们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新课题。那么,我们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审计实践中充分发挥好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免疫系统功能作用呢?笔者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防功能作用

审计预防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前提。就是要通过审计预防及早发现带有苗头倾向性问题,及早感知风险,提前发出警报,起到预警的作用。

因此,一要重点关注财金的安全。这不仅要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通过强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财政决算审计,及早发现游离于财政预算外的政府性资金问题,及早发现虚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问题,及早发现中央宏观调控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等。而且要关注国有资产的安全,要通过深化对现代企业单位审计,及早发现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问题,以及转移侵吞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还要关注金融安全,要通过对金融审计监督,及早发现影响国家宏观调控决策及货币政策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金融信贷资金风险等突出问题,并查找分析金融机构资产风险隐患和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切实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安全。二要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过去强调审计要当好经济卫士,往往侧重于事后审计监督,而现在要求发挥审计免疫系统预防功能作用,这就必须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突出事前审计,积极探索适应事前审计的措施和方式、方法。如:对财政资金重大支出项目的预算编制审计,增强财政预算的约束力,力求使重大的财政资金支出项目更趋合理、科学、规范。又如:积极探索对国有资产投资和各种国有资金项目投资事前审计,过去对国有资产资金投资项目审计,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往往是项目建起来或项目建设完成后才去审计,其结果就是发现了问题也难以纠正,为时已晚。现在强调事前审计,就是要从国有资产资金投资项目立项、决策、投资项目设计方案、投资项目资金概算和投资项目招投标开始介入,并对投资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投资项目决算、投资项目效益实行跟踪审计监督,以免尽可能地减少投资项目决策失误和投资项目建设中的损失浪费。再如对捐赠救灾资金的审计,由于这些资金往往容易在收取捐赠救灾资金后入账、送达、分配等环节上出问题,所以审计必须要提前介入,加强审计监督,确保爱心捐赠救灾资金发挥真正应有效用,维护好受灾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揭露功能的作用

审计揭露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核心。要通过审计揭露违规、违纪、违法、经济犯罪、损失浪费、奢侈铺张、损坏资源、污染环境、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主法制等行为以达到惩戒目的。因此,一要克服以往在审计实施中,重审计项目的组织实施,轻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处理;重审计项目的完成,轻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的移送;重审计项目的质量,轻对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揭露等现象。二要将依法审计核实的关系到国家宏观决策、国家利益、人民群众利益以及社会稳定的情况和问题,通过《审计报告》、《审计信息》、《审计要情》、《审计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有些问题还可以向社会披露,以引起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医治经济社会运行中违规、违纪、违法的“病虫害”,铲除危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以尽快修复健康。

三、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抵御功能作用

审计抵御功能,是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点。就是要通过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便改革体制、健全法制、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绩效。因此,一要积极推行问责追究制。过去审计往往只查财政财务收支对不对、合法不合法等,很少问及领导决策正确不正确、管理的好不好、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有效。对一些重大问题即使发现了,也只是收些违纪款了事。现在强调必须要将被审计单位责任人决策、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在查清问题、核实无误的情况下,分清责任、实行问责追究制,使违规、违纪、违法者得到应有的惩治。二要极力实行审计公告制,即把审计项目结果予以公开,公开披露一些部门、单位在执行政策、法规和日常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它必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部门、单位政策、法规执行、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和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以堵塞漏洞,从源头上防止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的再度发生。三要依法查处大案要案,对一些违法违纪案件,尤其是重大违法违纪典型案,一经查实,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依法追究经济和刑事责任。以达到惩治违法乱纪者,警示教育的目的。四要优化审计免疫环境,力求达到“五个结合”,即审计免疫抵御与其他经济监督免疫抵御相结合;审计免疫抵御与环境免疫抵御相结合;审计免疫抵御与社会舆论监督免疫抵御相结合;审计免疫抵御与惩治免疫抵御相结合;审计免疫抵御与规章制度免疫抵御相结合;五要发挥审计三大主力免疫抵御优势,即国家审计免疫抵御功能优势;企业单位内部审计免疫抵御功能优势;民间审计免疫抵御功能优势,并形成合力,必将收到更好的审计免疫系统抵御功能的效果。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自2008年3月国家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论以来,学术界针对审计“免疫系统”论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从现有的文献情况看,目前有关审计“免疫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针对国家审计的本质、功能和定位等方面,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献则不多见,研究的成果也不成体系;即使有部分学者针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进行了研究,但从研究的技术路线看,学者们大多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结合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工作特点,然后提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基本内涵,并以此对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作用和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途径,或探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对当前审计工作的启示等,显然,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研究的方法和思路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以及智能体Agent技术的发展,利用具有一定自主推理、自主决策能力的Agent以及由其组成的多Agent系统来优化和实施企业风险控制,已成为当前研究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向和热点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机构基于Agent理论及技术对审计“免疫系统”进行相关研究。鉴于此,本文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理论及技术,尝试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研究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以拓展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研究思路。

二、智能体相关概念

智能体也称主体、、Agent,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统一和权威的定义。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将智能体定义为:具有自主,并能与外部环境进行主动交互,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任务的组织或人。

一个典型的智能体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智能体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的信息,对接收到的信息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进行自主处理,形成决策(包含若干为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或在特定环境下所采取的动作步骤等),最后,将决策结果借助执行器作用于外部环境,同时,与其他智能体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即智能体具有智能性。

智能体除了具有智能性外,还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所谓自主性表现为Agent能够控制自身行为,其行为是自主的、主动的、自发的、有目标和一定意图的,能根据目标和环境要求对短期行为进行规划,能在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所谓响应性是它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并对来自环境的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所谓交互性表现为每个Agent可以与周围环境或其它Agent之间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相互协作和通讯,来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所谓协调性表现为单个Agent一般以某种角色存在于由多Agent组成的大系统中,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单个Agent可以与其它Agent进行各种信息交换,并在工作中进行合作与协调。

实际应用中,为了解决单个Agent所不能够解决的复杂问题,需要将多个Agent组合起来协同工作,这就构成多Agent系统。在多Agent系统中,每个Agent都有各自的工作职责,且每个Agent按照某种目标或要求完成特定的任务,并对事务进行自主处理,多Agent间通过信息交互,实现合作与协调,从而完成更复杂、更广泛的功能。由于多Agent系统中的Agent具有自主性、响应性、交互性和合作协调性,使得各Agent 间的协作,表现为具有不同领域知识、承担多种角色成员的集思广益,在个体认知和群体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对局部问题(局部风险管理)的认知,并最终实现对全局问题(全面风险管理)的系统解决。这种多Agent系统的协作过程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具有明显的群体性、交互性、知识背景的多样性、协作过程的互启发与互学习性等特征,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三、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

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严密的经济体,在其经济运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干扰,这种状况客观要求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的全体管理层和员工的共同参与,紧紧围绕企业自身战略目标,让风险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流程贯穿于企业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之中,对包括企业战略制定、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和过程的风险进行全面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健康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的免疫系统,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必须与企业其他各部门紧密配合,在董事会授权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对企业各环节风险进行监督,对各部门及其员工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由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包含多种风险治理方式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全面风险管理结构。由上述对多Agent系统的特性分析可知,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多Agent系统。在这个多Agent系统中,每个Agent(企业部门或具体的人)各司其责同时又密切合作,通过Agent间的频繁通信,以协调和应对企业风险,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免疫”(风险管理),最终使企业应对风险的“免疫力”得到提升,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角色-Agent”分类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多Agent架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由四个部分构成,一是从事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的Agent(企业一线部门及其员工);二是从事风险管理、咨询工作的Agent(专门职能部门、项目组及其相关负责人等);三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决策的Agent(风险控制决策层);四是负责在上述每个部分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Agent。下面对图2各要素及其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说明如下:

风险感知Agent:企业一线部门员工,如:生产部、采购部等员工,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感知企业经济运行中所蕴藏的风险,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基础。

风险识别Agent:企业一线部门及其相关员工,他们能及时识别侵入企业的病原体(风险),并对抗体(风险应对措施或方案)的产生提供建议,对内部审计免疫效果(风险控制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实施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对帮助企业快速感知和识别内外部环境所蕴藏的各类风险,使企业不断适应复杂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风险控制Agent:实施风险控制的职能部门、项目组以及相关负责人等,他们根据风险感知Agent和风险识别Agent提供的风险信息,按照一定的工作规范及职责,对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的局部控制),对风险评价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复核,并将风险控制效果(免疫效果)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内部审计以及审计委员会)。

风险控制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二道防线,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效应的关键环节。

风险监控Agent:企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等,他们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过程行使咨询、监督和指导职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和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效果(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将免疫信息(风险控制信息)在企业不同部门与层次之间进行传递和沟通。

风险监控Agent的作用过程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与修复,是企业应对风险的第三道防线,对企业免疫力的形成,强化企业免疫记忆等至关重要。

通信Agent:相当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血液和淋巴,有使分散在人体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作用。在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中,通信Agent负责在不同类型Agent之间进行通信和信息传递,确保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各Agent间的协同,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共同应对。

四、基于智能体的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免疫路径

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当人的机体遭遇病原体入侵,首先,人体最外层的皮肤粘膜及其附属物会对病原体进行免疫防御,它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屏障;一旦病原体通过第一道屏障进入人的机体后,免疫系统就进行先天性免疫阶段(又称非特异性免疫),它是机体在长期不断与外界病原微生物接触与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生理防卫机制,其特点是先天就有,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均有一定的免疫力。如果非特异性免疫不能对病原体进行有效抑制或清除,则免疫系统进行后天免疫阶段(又称特异性免疫),即机体通过后天不断与病原体发生作用,最终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并形成免疫记忆,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功能实现机制相似,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也有类似的“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最终使企业获得了免疫力(提高了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并形成免疫记忆(若干风险控制的案例等)。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原理,受组织免疫有关文献内容的启发,笔者将企业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免疫路径以图3进行展示。

一是免疫防御。当企业遭遇风险,风险感知Agent通过传感器等感知风险信息,一方面通过各自的岗位工作规范及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风险识别,并将所感知的风险通过通信Agent及时传递给风险识别Agent和风险监控Agent等,同时,配合风险识别Agent对风险进行进一步甄别;风险识别Agent根据风险入侵所产生的现象(症状),对风险进行特征分析,并评估其危害性,并将评估结果依靠通信Agent传递给风险控制Agent,为后续的风险控制做好相应准备。在免疫防御阶段,由于内部审计具有对本单位业务熟悉、政策变化掌握及时的优势,它通过与风险感知Agent、风险识别Agent的密切沟通,对企业出现的风险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能进行及时监控,通过引导企业开展风险自查,定期召开风险识别与评估会等形式,为风险感知和风险识别Agent感知和识别风险提供指导和咨询,实现风险的主动识别,使企业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发现。

二是非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而进行事先的、一般性的免疫应答行为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物,是伴随企业建立而存在的,是一种内生性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制度和流程,而是深深嵌入在企业经济运营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流程中,对企业经济运营各个环节中的风险进行控制,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的一种最有效形式。在非特异性免疫阶段,风险控制Agent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包括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对冲和风险接受在内的风险控制对策,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对风险识别Agent传递的风险进行控制,并将风险控制效果反馈给风险监控Agent;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对风险控制Agent的绩效审计,对其他Agent执行制度流程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形式,对企业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以帮助企业消除经营过程中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三是特异性免疫。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所采取的后天的、特定的免疫应答行为。由于企业面对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市场情况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风险监控Agent必须时刻加强与各Agent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做好与风险控制其他环节的有机衔接。通过对企业风险的高发区域进行重点监控,对风险控制Agent应对风险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对风险预警、应急预案以及应急资源储备(如应急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储备等)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企业各运行环节漏洞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对各Agent遵守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规定等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此外,在特异性免疫阶段,对于首次入侵企业的风险,风险监控Agent有必要通过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专家知识工程等形式,帮助企业找出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形成新记忆抗体),并通过信息沟通(如现场研讨、组织观摩等),将应对新风险的策略、措施等为整个企业所共享(形成组织记忆),确保今后企业再次遭遇此类风险的时候,风险识别Agent能在比初次识别短的多的时间内完成对该风险的识别,风险控制Agent能快速实施风险的应对(风险处理),帮助企业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免疫修复”功能,使企业的“免疫力”得到提升。

五、结论

本文借鉴免疫学基本原理和组织免疫领域的有关研究成果,利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智能Agent技术,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对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架构及免疫路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研究认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下,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多Agent系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制相似,企业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免疫路径也需经过“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三个环节,最终使企业获得免疫力,并形成免疫记忆。

全面风险管理视角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在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时,要求企业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免疫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各阶段的重要性,为此,要强化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将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认真做好风险感知、识别、控制和监控过程,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水平,对可能出现的企业风险做好应对预案,同时,将风险监控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事后监督前移到事前和事中,协调好公司内部审计资源、战略、公司治理结构、员工等诸多资源,以共同应对企业风险,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免疫(风险管理),最终完成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学习、记忆、自适应等,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企业内部审计‘免疫’调节机制研究”(12YJA630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

一是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模养殖场业主有机关干部、企事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回乡农民等,业主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致,有的掌握较深较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规模养殖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尚未入门,动物的饲养管理全听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指点。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文化层次有高中、初中、小学文化,有初识字的,更有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人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二是养殖场地规范不一致。规模养殖场场地有规范的,也有不规范的;有按动物科学饲养要求合理选址修建的,也有因地制宜随便而建的;内部设施设备有科学现代化的,也有因陋就简原始化的。三是防疫制度建设有差距。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制度,规模较大的动物防疫的制度相对较为健全,措施也较为落实,防疫效果也较好;规模相对较小的动物防疫的制度则不健全,措施落实也相对较差,动物防疫效果也不够理想。四是规模养殖风险加大,动物防疫现状不容乐观。规模养殖场虽能批量生产畜禽产品,养殖效益较高,但其风险较大,特别是动物疫病危害的风险较大;因动物的集中饲养,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现规模养殖场业主已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均十分重视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整个养殖过程都主动防疫,自己购买消毒药、疫(菌)苗积极防疫;初涉规模养殖的业主,盲目听信于有经验的养殖业主的防疫安排,未根据自己的养殖情况合理科学免疫。

二、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1.饲养场所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

一些规模养殖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一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二是畜禽动物饲养圈舍、养殖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

2.动物免疫程序混乱

规模养殖场动物的免疫注射,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菌)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w疫苗、细小病毒等疫(菌)苗。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一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本文由收集整理,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防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的失败。

3.动物免疫用疫(菌)苗来源复杂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所用疫(菌)苗来源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养殖业主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其余大部分养殖业主,有的自己到成都、重庆、荣昌等兽药、饲料市场购买,有的在县境内兽药、饲料经营者手中购买,也有通过养殖“师傅”传输而来的。从这些途径来的疫(菌)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菌)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菌)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目前,已有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现象。

4.存在重大疫病发生隐患

少数规模养殖场业主饲养动物的防疫存在滥用疫(菌)苗和漏防的现象。其免疫注射的疫(菌)苗较多,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也购买疫(菌)苗回来注射,如禽流感、猪伪狂犬病等;但往往却漏防了牲畜w疫病和狂犬病等,造成这些易发疫病的免疫空白,有诱发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可能。

5.滥用抗菌素药物

个别规模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对抗菌素药物的使用过滥。一是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二是治疗滥用,大剂量加倍使用;三是防疫注射反应抢救时,首当其中使用大剂量抗菌素药物,这些抗菌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菌)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菌)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药物,致使抗菌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菌)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禽产品的质量。

三、对策

1.提高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的动物养殖科技水平

一是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业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二是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禽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场内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的提高,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采取聘请有资质的动物养殖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培训饲养管理人员技术,指导饲养管理工作的办法。但所聘请的人员必须切切实实地履行职责。

2.改进动物养殖环境的布局和设施设备

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动物养殖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袋、室等消毒设施。养殖生产区内应设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动物饲养圈舍之外,且落差应大于 5/1 000,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动物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业主应安装自动供、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需要。

3.建立健全科学的动物防疫制度

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必须让场内所有人员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按制度规定做,一切制度化。

4.规范养殖场动物防疫疫(菌)苗的使用

一是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二是动物防疫疫(菌)苗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所用疫(菌)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除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外,还应实行动物防疫驻场监督制度。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Vaccines and Immunization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16X

国内刊号:11-3744/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疫苗和免疫》(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和卫生部疾病控制司联合主办,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大16开本。本刊的宗旨是:⑴ 积极宣传卫生部关于计划免疫工作的方针政策,并推动其贯彻执行;⑵ 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为搞好我国计划免疫工作服务;⑶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学术交流,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发展。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摘 要 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出发,在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并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进而指出审计免疫系统论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审计免疫系统;风险管理

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刘家义审计长首次提出“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的重要论断。2009年刘家义审计长在《求是》杂志上再一次明确提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一文,对免疫系统的功能观点进行了全面解释。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是伴随着风险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组织经营环境的复杂性、风险意识淡薄和风险措施缺位等因素,导致风险管理不可控程度日益严重。基于风险控制成本与收效的权衡,风险管理措施不能绝对地避免所有的风险。如何加强内部控制、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经营者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以风险防范为主导、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审计免疫系统模式成为提高内控风险水平的重要保障措施。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本质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肌体对异己识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能抵御疾病或病毒对人体的侵害,它是遍布全身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具有三个功能:一是防御,肌体抵抗病毒侵袭的功能;二是自稳,识别并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保持体内环境稳定;三是监视,持续关注病变细胞状态的功能。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产生,是对审计功能的创新认识及科学定位,标志着审计理论研究的突破,为新形势下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功能

审计免疫系统三种基本功能,即防御功能、自稳功能和监视功能概述如下:

(一)免疫预防(防御),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管理活动的测试,对管理层组织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设置的合理性;风险预测的全面性、有效性;组织风险应对策略的充分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对未来管理环境做出预判,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免疫揭示功能(监视与制约功能),通过开展定期事中检查和监督,揭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缺陷、执行不力等因素导致的管理风险,保证了组织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高效率运行,为组织的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了客观的参考。

(三)免疫修复功能(建设性修复功能)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进程,结合市场环境和组织内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审计整改建议落实情况持续关注,保证审计效果;同时对涉及违规违纪的行为和事件,建议组织及时采取曝光、经济惩罚等手段,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惩治宣传。

三、审计免疫系统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为保证组织财务报告的可信性、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及相关法规制度的遵循性等三个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组织管理手段。内部控制具备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控制手段之一,由于其独立性和专业性,被赋予了重要管理地位。为适应风险管理需要,贯穿管理全过程的以免疫系统理论为指导、以风险防范为主导、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审计免疫系统模式在内控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保证组织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组织目标是否科学合理及内控措施是否正确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组织的经营活动和控制措施必须以有利于组织战略经营目标实现为目的。审计免疫系统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经营目标,对组织的内控活动做出评价,对于偏离组织目标、成本费用收益较低的活动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保证法规、政策、计划和程序的遵循性。上级法律法规和组织制定的政策、计划、程序是保证组织有计划系统有序运行的前提。审计发挥免疫功能,审查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是传统的财务账目审计所不具备的。

(三)提高组织经营活动的经济和效果为保证组织最大化利润,组织应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和费用支出。如果存在设备未充分利用、管理费用等非生产费用开支比重大等不利经营因素,将增加经营成本和费用。审计发挥免疫功能对经营指标对比分析,对组织经营活动的经济型和有效性做出评价,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四、如何通过审计免疫功能实现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

要正确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意味着审计要转变工作理念,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和全局意识,改变以往账务审计的传统工作套路和思路,突出事前审计,注重全过程审计,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科学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积极探索适合全过程审计的工作模式。

(一)制定计划,突出重点,做好审前准备工作。有效发挥审计免疫功能,首先要明确审计工作对象,找准审计范围,做好充分的审计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成败。审计人员通过研究被审计对象的组织结构图、组织的政策规章制度,重要经营活动的报告等内容了解组织内控环境;通过实地走访、调查问卷、制定组织流程图等方式,判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控制点,制订审计工作计划时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

(二)制定方案,明确职责标准,审计过程严密科学。根据工作计划,制定具体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方法和程序,组建审计工作小组并将每一工作内容落实到个人,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标准,做好审前培训工作,加强数据复核和疑难问题的集体会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以对组织的职责分离、双重控制及数据合理性、完整性、正确性等内控环境的审查和测试审计工作案例为例,说明审计工作方案制定如表1:

通过深入调研测试组织管理活动,梳理管理流程,评价组织内部控制活动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对发现问题提出持续改进的监控活动建议,实现审计免疫系统的揭示和修复功能。

(三)加强培训、树立工作典型,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风险管理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要同时具备审计、金融、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强大的沟通能力。审计人员要熟悉组织的业务流程,对组织的风险管理保持持续关注和高度敏感性。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一是组织要高度重视审计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提升,提高审计人员的胜任力;二是要通过在业界树立工作典型,评选优秀审计工作方案,建立审计工作标准,规范风险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向琴.“免疫”系统理论下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3):24-29.

[2]杨小锋.基于内控视角的内部审计免疫功能分析[J].会计之友,2010(06).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并制定管理对策。方法: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年龄在3周岁以下的本市居住儿童,进行接种情况调查,统计分析儿童计划免疫的具体情况。结果:深入分析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管理方法。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积极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了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因无固定住所,已成为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是整个计划免疫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最突出问题。计划外生育、收入水平较低、居无定所、频繁流动、家长对免疫接种认知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难以全面落实,增加了管理难度,给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如何管理好这一工作,是免疫规划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针对锦州市古塔区2009~2010年儿童计划免疫的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0~3周岁儿童,并且到调查日为止在我市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对其接种情况进行调查。

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0个社区后,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每个社区调查40名适龄儿童,调查适龄儿童接种情况。数据用EPI软件采取双人双份录入,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结 果

免疫人群现状:本研究调查了适龄儿童(0~3周岁)的接种情况,接种率94.5%,本地儿童374人,流动儿童26人(19人未全程接种)。其中流动儿童常常因为生活条件等有关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且由于经济、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家长预防疾病的意识淡薄,很多流动儿童有漏建卡、漏接种现象发生,导致流动儿童接种率仅26.92%。

影响因素:①地缘因素:本次调查中免疫空白、漏种的儿童有86.36%属于外籍户口,即流动人口。②文化因素:在儿童免疫空白、漏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子女免疫接种率87.41%;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子女的免疫接种率98.44%。③服务因素:在免疫空白、漏种率有统计学差异的不同地区因素分析显示,免疫服务走访次数明显低于免疫空白、漏种率高的地区。

讨 论

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亟待加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了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①地缘因素: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使卫生防疫人员难于进行跟踪服务[1]。②文化因素:儿童家长由于文化层次低,卫生防病意识淡漠,自我保健意识差和对计免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这类儿童计免现状存在着严重的“三低一高”现象,即免疫规划疫苗覆盖率低、建册率低、认识低、相关传染病高[2]。③服务因素:免疫服务不到位[3],服务单位应每月1次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走访。但少数工作人员没有做到挨门挨户调查走访,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建证、簿,漏接种。

对策:①加强领导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②严格执行接种证制度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③改变现行管理模式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④详细接种工作在辖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规范的接种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接种制度,提高预防接种率。要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的登记管理,及时收集辖区内新出生、迁出、迁入流动人口儿童的情况,准确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基本情况。⑤鼓励与补助工作: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⑥严格执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要定期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掌握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免疫服务策略、预防接种服务计划、预防接种实施与效果。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 孙美平,马蕊,曾阳,等.北京市学龄前流动儿童强化查漏补种质量评估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6):543-545.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五)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首先,督促企业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同时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鉴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不同层面各种风险的威胁,那么风险因素应作为审计对象选择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关注,这也就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应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对,在工作时要以风险为中心,在经营管理的风险区域运用更多有效的审计资源。其次,采用内部审计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运行环境随着日益发达的计算机和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也对审计软件和审计技术研发的创新具有更大的需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免疫检测系统。基于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是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作用机理,通过建立一种对数据动态分析过程的免疫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成果质量。

五、结语

顺应时展而产生的审计免疫系统论,不仅完善和发展了审计内涵和审计职能,更是深化了审计本质,鉴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完善公司治理以及增加企业价值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本文从当前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出发,在解读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免疫系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提出实现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主要途径。为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实施不仅需要遵循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领导,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陆晓辉.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论的意义.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马玉珍,徐行恕.构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框架的思考.广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牛波.对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中国审计.2010年第4期.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刘家义审计长先后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相继引起审计界极大的重视,成为各种座谈会、研讨会的热点话题广泛讨论,推动了审计工作的提升和理论研究的开展。

一、审计学的交叉研究:审计免疫系统

(一)《免疫学》中的免疫系统

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学》与《免疫学》免疫系统理论交叉研究形成新的审计理论。对免疫的研究早已经形成《免疫学》,已出版各种著作,如《免疫学》、《免疫学导论》、《免疫学基础》、《基础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和《现代医学免疫学》等。在《免疫学》中,免疫是一个基本概念,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系统对一切异物或抗原性物质进行非特异或特异性识别和排斥清除的一种生理学功能。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多种认识,例如:有的认为免疫系统有3大功能:(1)免疫防御。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害机体。当该功能过于亢进,发生超敏反应;当该功能过于低下,发生免疫缺陷病。(2)免疫自稳。人体组织细胞时刻不停地新陈代谢,随时有大量新生细胞代替衰老和受损伤的细胞。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该功能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人体组织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也有的认为免疫系统3大功能是:(1)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2)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3)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审计学》与《免疫学》免疫系统理论交叉研究从而形成具有审计特点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二)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界定

审计免疫系统是审计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免疫功能的有机整体。至于什么是审计免疫系统的特定免疫功能(基本功能),还存在多种认识,主要有三功能论(7种观点)、四功能论(6种观点)和五功能论(3种观点),详见表1。

表1说明,将人体《免疫学》免疫系统理论移入审计理论研究,形成了审计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由于对人体免疫系统和审计免疫系统基本功能的不同认识,因而对审计基本功能有3种类型的16种观点,这极需要对基本功能给予界定以便规范。以上各种观点,有些功能的称谓提法不同但其内容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从审计本质出发,“审计免疫系统”基本功能主要是三种:预防功能,揭露功能,抵御功能。(1)预防功能,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依据审计监督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的指导。预防功能即事前审计监督,主要是审计机关参与或建议促进国家、部门、地区、企业制定与实施规范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和道德,管理方面的战略、预测、决策、预算(计划),内部制度方面的核算制度、财务制度、控制制度、岗位职责制度、经济安全制度等,以便指导经济活动,防患于未然。(2)揭露功能,在经济活动中,根据审计监督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对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揭露功能即事中监督,主要是审计机关通过计算机网络、调查等方式,依据审计规范、审计管理标准、内部制度,采用相应的监督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揭露是否存在危机风险、违法乱纪、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利益、危害国家安全和管理漏洞等问题,实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出预警,促进廉政建设,遏制腐败,促使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3)抵御功能,对完成的经济活动,依据审计监督标准,采用相应的手段,对经济活动完成情况进行的检查。抵御功能即事后监督,主要是审计机关通过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和审计财务会计报告,评价其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考核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总结经验和教训,挖掘内部潜力,揭示和查处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大损失浪费,重大体制等,提出今后提高免疫力的措施。

(三)审计免疫系统是比喻不是定义

“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对认识审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比喻是免疫系统,形象生动,切中关键,通俗易懂,有利于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开拓创新审计工作,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地运行。

需要提出,从发展审计理论的视角分析,按照《形式逻辑学》有关对概念下定义规则的要求,在定义中不能应用比喻。对概念下定义的规则是:(1)定义必须是相称;(2)定义不能是循环;(3)定义不能是否定;(4)定义必须是确切。其中,“定义必须是确切”,对概念下定义必须用正确、清晰、精练的词语确切地揭示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定义中不能应用比喻,不能用含混不清的词语,不应含有多余的词语,也不能漏掉必须的词语。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里的比喻一一“祖国的花朵”是对儿童的赞美,不是儿童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儿童的定义是“儿童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比喻知识的作用,不是知识概念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知识的定义是“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同样,“审计是免疫系统”,这里的比喻一一“免疫系统”是称赞审计的作用,没有明确揭示什么是免疫系统的性质,没有揭示审计概念的本质属性,因而不是审计的定义。

二、审计本质的厘定

(一)审计本质的性质

2008年3月31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次理事论坛上发表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提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作了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重要讲话,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再次表明审计的本质是“免疫系统”。对审计的认识,最重要地是认识审计的本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本质的定义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属性。由内在特殊矛盾所决定,比较深刻,相对稳定,本质使该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属性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事物的许多属性中,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本质属性体现该事物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与其他事物相区别。非本质属性,虽然也是该事物的特征之一,但并不体现事物的基本特征。人们是通过事物的属性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为了正确地了解事物的性质,必须把握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审计本质是审计的本质属性,是审计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审计内部包含的本身特殊的矛盾。审计的性质是多样性的统一,而审计的本质是由本质属性所决定,本质属性体现审计的基本特性。

(二)审计本质的各种认识

在审计界,多年来对审计本质的认识还存在多种观点:(1)查评论,如审计本质是查账或会计查;审计本质是经济鉴证;审计本质是对经济活动与经济事项的评价活动。(2)监督论,如审计本质是经济监督;审计本质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本质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3)控制论,如审计本质是经济控制;审计本质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经济控制;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非凡的经济控制。(4)独立论,如审计本质是独立性。(5)委托论,如审计本质是授权或委托。(6)矛盾论,审计本质就是揭露矛盾。(7)信息论,如审计本质是提供增值性信息产品的专业服务;审计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审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8)保险论,审计本质是一种共担风险的行为。(9)工具论,审计本质是推动民主与法治的工具。(10)免疫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有机体中保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和有效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本质是以授权或者委托为基础的在坚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鉴证的经济运行安全的“免疫系统”。对审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反映了在不同时期、从不同方面对审计的认识。

以上对审计本质的各种认识,哪一种观点是揭示了审计的根本属性,这需要进一步分析。一般判断和确定审计的本质,是依据审计的职能。审计具有什么职能,也存在各种观点:一职能,审计具有监督职能;二职能,审计具有监督、鉴证职能;三职能,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四职能,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和管理职能。按照审计本质是审计本质属性内在反映的要求,以上各种观点哪种认识是体现了审计职能是审计本质属性的反映。比较以上各种观点,审计具有监督职能,体现了审计的本质属性,因而正如我国学者在1989年中国审计学会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审计是有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这与“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或“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有什么关系。显然,后者明确了是什么“免疫系统”,不是一般不确定性质的“免疫系统”,而是“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这就对“免疫系统”进行了规范。对其分析可以看出,从上述审计“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和审计监督系统功能有着相似关系。审计监督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监督过程,有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对应的是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这正是后者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对前者审计监督的诠释,如图1。

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活动,这并不是对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是需要加深和提高对审计监督的认识。监督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管理活动中的监督管理,简称监管,是我国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重要的一种管理,因而国家赋予重要的国家机构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三)审计监督是法的规定

审计本质是经济监督活动,对于审计监督权是我国法的规定。这体现在我国的宪法和各种审计规范中。

《宪法》第91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宪法》明文规定,审计机关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并授予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条规定要“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第三条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第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要“依法进行审计监督”。这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要“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自觉把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效能”。“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加强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审计监督”,“加强对重要经营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继续加强对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审计监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特别是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将审计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密切协调”,“积极开展对国家信息化政策执行、规划实施和工程建设的审计监督”等。

以上说明,审计监督是国家赋予国家审计机构有监督管理的权利,必须坚决执行。

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

审计本质决定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定位。什么是国家治理,先说治理。《现代汉语词典》:治理,“统治;管理。”全球治理委员会(CDD):“治理是个人和制度、公共和私营部门管理其共同事务的各种方法的综合。”有的提出:治理是在一定组织的条件下,对其拥有的资源,按照制定的目标,采用相应的手段,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的实施过程。治理具有过程性、协调性、广域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治理的目的是经济有效,政治民主,社会稳定,文化丰富,生态可持续等。治理按其范围,分为国家治理、地区治理、部门治理和企事业单位治理(如公司治理)。

国家治理是国家运用公共权力,为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依据国家战略和规范,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的过程。国家治理按其内容,分为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和环境治理。国家治理有三种模式:古代君主制多奉行“人治”;中世纪神权政权奉行“神治”;近代以来国家奉行“法治”。我国是“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和程序化。

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什么作用,需要对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定位。国家审计定位是确定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位置,这个位置即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工具是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也就是说国家审计是为完成国家治理的手段。早在2004年,时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就在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上作了关于“关注责任、完善治理,促进民主与法制”的主题发言,第一次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重要论断。2011年7月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作了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重要讲话,提出“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实质上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工具的作用主要是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计监督的权利,在各方面实施审计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即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自觉把审计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监督的内容主要是:(1)财政审计(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资金审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审计、专项资金审计);(2)金融审计;(3)企业审计;(4)资源环境审计;(5)涉外审计;(6)经济责任审计等。

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还必须与其他国家治理工具相协调共同治理。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根据该法第十八条规定,监察机关为行使监察职能,履行相关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监察部享有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行政处分权。所谓监察,是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所任命的其他人员的工作进行的监督检查及违法失职行为的查处。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纪委、中央纪委或中纪委)为中共中央的检察监督机关,具有党风、党纪和反腐职能。1993年2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督两项职能的体制。中纪委与监察部了若干有关监督的规章制度,如《中纪委监察部领导干部监察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等,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运行进行监督。此外,还必须与政府的其他部门、司法部门和人大等机构紧密合作,建立相应的合作制度和机制,才能将审计监督的成果最优化地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成果,促进国家治理取得更大的成就。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审计 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 思考

    一、引言

    “现代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该观点是由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此后,刘家义审计长又于2008年提出了审计“免疫系统”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审计本质。审计“免疫系统论”在世界审计理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是因为其是以中国特色审计实践为基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定位。由此可见,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国家审计工作的内涵,创新了审计工作的方式方法,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对如何更好地预防腐败,履行预算执行、经费监控职责等审计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企业组织内置职能部门之一的内部审计,以是否实现了组织目标、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以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为其出发点,独立、客观、公正地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基于此,组织需要内部审计对组织面临的风险进行适当的防范与预警,需要及时、持续的监控,以帮助组织对风险做出战略反应。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现阶段仅仅行使着监督检查的职责,该领域的整体水平较低,内部审计因现代管理实践不断的发展、民间审计扩展服务领域以及内部审计部门仍采用过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等原因使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但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和实施有助于摆脱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瓶颈,极大的拓展并推动着我国传统内部审计和审计工作的转型,对内部审计来说,可谓是一次重大的审计理论创新。

    基于此,本文从审计“免疫系统”的观点出发,探讨其在加强我国内部审计中所起的作用,对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设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下文将首先介绍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其次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内部审计践行“免疫系统”功能的途径与措施。

    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基本理论

    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下,不仅使审计视角、审计范围和审计作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功能和审计本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更是对审计基础理论的系统创新,推动了审计基础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指的是病毒或疾病,这是生物学对“疫”的解释,也是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就人体免疫系统而言,它是指人体具有通过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将病毒清除的功能。那么,审计免疫系统中的“疫”,可以被理解为“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潘学模,2009),这是学术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国家就好比是一个大系统,而何一个国家在其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阻碍和风险,因此,为使经济正常发展,必须实施各种手段以消除这些阻碍和风险。此外,从制度角度看,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屡查屡犯”的本质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障碍和风险,因而“屡查屡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疫”。然而,不论是哪种形式的“疫”,都需要一种可以对其进行抵御和化解的机制,审计就充当了这种角色,即具有国家经济运行的一种“免疫”能力。

    可见,将审计形象的比喻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对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全新阐释,不仅丰富了审计的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还从战略高度上对审计职能的进一步梳理和确定,更是对审计本质的全新阐释,它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审计事业明确了长远的发展目标。

    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似,作为国家“免疫系统”的审计,在国家经济社会运行中同样具有预防功能、揭示功能及抵御功能:第一,预防功能。预防功能即免疫防御功能,通过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并揭示感知存在的隐患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也就是说,审计预防是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抵御功能。抵御功能即免疫自稳功能,为杜绝审计中发现的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审计机关通过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对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修改。第三,揭示功能。揭示功能即免疫监视功能,是指为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审计机关采取各种措施消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危害,审计的揭示功能被认为是审计免疫系统的核心。

    三、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构建

    审计免疫系统由众多子系统构成,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则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在审计免疫系统中不仅具有其独特的特征,还与和其他几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是,不论从传统内部审计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内部审计的本质而言,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均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免疫系统”,同样具有预防、抵御和揭示职能,不仅可以及时揭示企业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还能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保证。对整个国家社会而言,其中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加强了,内部审计提高了,就会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而在企业中,内部审计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外部环境也会随着其内部审计的变化而发生改善,以有效地发挥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那么,为更好地要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还应进一步增加评价和咨询的功能。

    虽然内部审计根植于企业内部,但是企业中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因而可以更好发挥其应有的职责。因此,企业内部环境会因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而得到极大的改善,其他审计组织的压力也会在整个审计系统环境发生改善的基础上得以减轻。内部审计则构成了审计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四、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有效实施的途径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一)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

    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是对内部审计本质的重新诠释和定位,建立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念体系。科学的审计理念就是要贯彻落实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用这种观点去探索审计工作规律、把握审计的本质。具体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就是要求内审人员树立以内部控制为指导、以风险导向技术为手段、以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审计理念。因此,要做到夯实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理念根基,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体系,以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第二,在实现促进内部审计向服务型转型的基础上拓展内部审计职能。第三,以提高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力”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

    (二)健全我国相关法规准则制度

    完善的法律、政策与规则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功能作用,推进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然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部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指导内部审计的工作,现有的内部审计相关法规依据主要是《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但其属于法规层次,法律效力不高,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没有囊括其中,不能很好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快立法建设是基础,尤其需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指导下,针对我国内部审计现状,结合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制定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内部审计法。该法应具有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视角,充分体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免疫系统”所发挥的功能,体现严谨的逻辑结构及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明确基于“免疫系统论”下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职能和作用等问题,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为内部审计合法、有序地开展提供法律保障。除此之外,还需健全内部审计准则体系、建立组织自身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确保相关法规准则制度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内部审计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处受限,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降低了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性。基于此,首先,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脱离于组织中的其他管理部门,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因为内部审计是否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直接受到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与否的影响。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这是因为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制约。再次,需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的关系。内部审计在组织中一直扮演着“保健医生”、“安全卫士”等角色,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其他部门的配合以及领导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最后,为强化内部审计“免疫”功能,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热情,组织还需构建内部审计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高内审人员积极性。

    (四)创新内部审计工作模式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管理和效益,而内部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最终提高企业“免疫力”。内部审计应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并主要从扩大内部审计范围,创新内部审计内容;建立内部控制评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实施以及推进跟踪审计和绩效审计开展等三种渠道着手,积极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发展为目标、治理为核心、控制为主线”的内部审计模式,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切实维护出资人根本利益,强化经营风险,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水平,实现力争在应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即实现以常规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方式和手段的转变。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在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防止动物疫病发生,以提高养殖效益。现就信息化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作一探讨。

1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现状

一是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模养殖场业主有机关干部、企事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外出务工回乡农民等,业主们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一致,有的掌握较深较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科学合理地管理好规模养殖场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有的则尚未入门,动物的饲养管理全听有经验的养殖户的指点。饲养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是参差不齐,文化层次有高中、初中、小学文化,有初识字的,更有一字不识的文盲。这些人对动物养殖科技知识知之甚少,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病全听业主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二是养殖场地规范不一致。规模养殖场场地有规范的,也有不规范的;有按动物科学饲养要求合理选址修建的,也有因地制宜随便而建的;内部设施设备有科学现代化的,也有因陋就简原始化的。三是防疫制度建设有差距。规模养殖场的动物防疫制度,规模较大的动物防疫的制度相对较为健全,措施也较为落实,防疫效果也较好;规模相对较小的动物防疫的制度则不健全,措施落实也相对较差,动物防疫效果也不够理想。四是规模养殖风险加大,动物防疫现状不容乐观。规模养殖场虽能批量生产畜禽产品,养殖效益较高,但其风险较大,特别是动物疫病危害的风险较大;因动物的集中饲养,动物疫病易于发生并快速传播。现规模养殖场业主已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均十分重视动物疫病的防制工作,整个养殖过程都主动防疫,自己购买消毒药、疫(菌)苗积极防疫;初涉规模养殖的业主,盲目听信于有经验的养殖业主的防疫安排,未根据自己的养殖情况合理科学免疫。

2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

2.1饲养场所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动物免疫程序混乱

一些规模养殖场建筑布局、设施设备不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生产区和生活区、工作区、外宾接待区混为一体,不能有效地隔离开来,且生产区未设动物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很容易导致动物疫病的传播、发生;畜禽动物饲养圈舍、养殖场出入口未设立消毒设施或消毒设施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达不到消毒防疫的目的[1-2]。规模养殖场动物的免疫注射,有的使用单苗,有的使用联苗;常用的疫(菌)苗为:猪瘟单苗或猪“三联”苗、W疫苗、细小病毒等疫(菌)苗。其免疫程序较为混乱,以猪瘟免疫注射为例:种用猪一般采取每半年1次;仔猪、育肥猪的免疫程序:有的业主采取乳前免疫,有的采取30日龄左右首免、60日龄二免,既不是强化免疫,也不是延续性免疫,免疫后又没有佩戴免疫标记;如卖给散养农户,很可能遇农村散养普防而再次注射,在抗体滴度较高期间的一般性再次免疫注射,不但不能产生较高的防疫抗体,反而还会使体内的有效免疫抗体滴度降低,导致免疫失败。

2.2免疫用疫(菌)苗来源复杂,滥用疫苗和抗生素药物

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所用疫(菌)苗来源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养殖业主向动物防疫主管部门订购、需时领用,其余大部分养殖业主,有的自己到成都、重庆、荣昌等兽药、饲料市场购买,有的在县境内兽药、饲料经营者处购买,也有通过养殖“师傅”传输而来的。从这些途径来的疫(菌)苗,存在着如下问题:其生产厂家是否是国家的定点生产企业,疫(菌)苗的运输、保管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冷链系统是否健全完善,疫(菌)苗是否安全有效,使用后免疫力是否增强等无法保证。目前,已有个别养殖场出现了免疫失败的现象。少数规模养殖场业主饲养动物的防疫存在滥用疫(菌)苗和漏防的现象。其免疫注射的疫(菌)苗较多,本地从未发生过的疫病也购买疫(菌)苗回来注射,如禽流感、猪伪狂犬病等;但往往却漏防了牲畜W疫病和狂犬病等,造成这些易发疫病的免疫空白,大有诱发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可能。个别规模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滥用抗菌素药物,在饲料中滥加,长期使用;治疗时大剂量加倍使用;防疫注射反应抢救时,首当其冲使用大剂量抗菌素药物,这些抗菌素药物虽然对抢救有一定的疗效,但同时也抑杀了疫(菌)苗中有益活菌群,影响疫(菌)苗的效力。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药物,致使抗菌素药物在动物体内长期大量残留,防疫注射时影响疫(菌)苗的效力,同时也严重影响着畜禽产品的质量。

3建议

3.1提高业主和饲养员养殖水平,改进动物养殖环境布局和设施设备

提高规模养殖场业主和饲养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很有必要,目前也显得非常迫切。畜牧业现代化需要业主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当今的国际化商品市场需要无公害的畜禽产品,而只有掌握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人才能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才能生产出无公害的畜禽产品。规模养殖场业主和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培训学习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场内饲养管理人员动物养殖科技水平的提高,既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办法,也可以采取聘请有资质的动物养殖科技人员担任技术顾问,培训饲养管理人员,指导饲养管理工作的办法。但所聘请的人员不得只挂虚名,必须切实地履行职责。规模养殖场无论其规模大小,其动物养殖的环境布局必须科学合理、符合动物防疫要求。养殖生产区和人的生活区、外宾接待区等应严格分离,闲杂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动物养殖生产区,特别是动物养殖同行人员更不得随意进入。养殖场和圈舍进出处应设立消毒池、袋、室等消毒设施[3]。养殖生产区内应设疫(疾)病隔离观察治疗区,并设于生产区的下风向。排粪沟应设于动物饲养圈舍之外,且落差应大于5/1000,确保不积留粪尿。应供给动物清洁卫生的饮水;条件较好的业主应安装自动供、饮水系统,既达到清洁卫生的要求,又满足动物自由饮水需要。

3.2建立健全科学信息化的动物防疫制度,规范使用疫(菌)苗和保健药品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动物防疫制度是提高规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这些制度包括按动物防疫法规建立健全的引种申报防疫监督制度、定期清洗消毒制度、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制订的免疫注射制度、外来人员消毒制度、饲养管理人员进出场消毒制度等;这些制度不仅要装贴上墙,还必须让场内所有人员熟记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去,按制度规定去做,一切制度化。规范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用疫(菌)苗的使用,主要是加强管理。动物防疫用生物药品这种特殊商品的供应渠道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由动物防疫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动物防疫疫(菌)苗免疫注射种类,必须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统一部署进行,不得擅自增减,特别是动物重大疫病防制所用疫(菌)苗必须坚决免疫注射到位[4]。除实行免疫档案登记管理外,还应实行动物防疫驻场监督制度。无论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制剂还是生化制剂类动物保健药品,无论是消毒类药还是抗生素类药,虽能防病治病对动物有保健作用,但均能在动物体内残留,直接影响动物的防疫效果和产品质量。因此,必须规范规模养殖场动物保健药品的使用,必须按使用剂量、休药期规定规范使用,淘汰、禁用药品坚决不用。这不仅是宣传、说教性的规范使用,还应采取加大监管措施的力度促使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钟正鸣.对河北省滦平县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建议[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8):174-175.

[2]丛永博,严建梅,林玲,等.浅谈动物防疫工作的基本技术思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177-178.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免疫系统”视角;内部审计;高校;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103-02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提出不但在中国审计理论层面上是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同时在实践上对中国审计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不仅适用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包括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工作也有应用价值。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高等学校建设和运行资金需求增加,银行贷款规模扩大,资金风险显著增大;另一方面,科研师资力量增强,学术水平提升,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中资金风险和合同风险也随之加大,对高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中国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审计“免疫系统”论,探索和推进教育内部审计理念创新,更好地发挥审计功能,是当前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免疫系统”视角下的内部审计

刘家义提出审计“免疫系统论”,最初阶段审计指的是国家审计。随着审计“审计免疫系统”内涵的不断丰富,审计的范围也涵盖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也成为该单位“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该理论要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保障企事业单位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为促进中国各企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加快发展保驾护航服务[1~2]。

在“免疫系统”论视角下,内部审计除了具有经济监督、评价、认证和咨询等四项原有的基本功能外,内部审计还必须具备以下四种功能:防御、自我完善功能、监视与制约功能、建设性修复功能。

“免疫系统”功能要求内部审计应充分发挥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这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转型的基本内容为:内部审计思路由监督转向服务,由微观转向宏观;审计重点由真实合法转向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转向利用信息技术;审计结果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内部审计应以此在转型实践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并将转型成果在审计实践中落实、检验,从而推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在内部审计转型中,以下三个观点必须一以贯之:(1)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运行的“免疫系统”;(2)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治理中必不可少的基石;(3)内部审计能从根本上增加一个组织的价值[3]。

二、审计理念滞后,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审计理念决定有什么样的审计行为。

中国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虽然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再加之内部审计执业环境不够理想,人们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深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滞后。高校内部审计在理论、工作方法、管理机制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的审计理念滞后。主要表现是,认为学校教育经费是定额资金、定额支出、资金缺乏,不会出现大的违纪违法行为,教育单位没有审计的必要,内审作用不大,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内审工作无足轻重;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就是监督而非服务等落后观念,内审工作就是专找岔子整人;认为审计就是针对已经发现了的问题而审计的,这就使审计处于被动的地位;还有的领导把审计监督与开放、改革对立起来,认为内部审计是专找单位毛病、挑刺等等[4]。

这些对高校内部审计认识存在一些落后观念、认识偏差甚至误区在高校是普遍现象,甚至一些主要领导也抱有这些观念,严重制约着学校内部审计的发展。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理念创新

(一)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

“免疫系统”论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所以,内部审计就是“免疫系统”中的第一道防线。同样,内部审计就理所当然地成为HPU大学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免疫系统”。

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免疫系统”,在规范组织管理、促进组织持续、有效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看到,在当代,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经济活动以及内部管理的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地预警和防范风险,实现组织价值增值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追求。内部审计只有按照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要求,切实转变审计理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防御功能、清除功能和修补功能。面对变幻莫测的内务部环境,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及时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信息和建议,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或者使损失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维护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最终实现“免疫系统”的功能。

高等院校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需要广大的教职员工有以下两方面获得认知:首先,从内部审计的职能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同样具备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即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其次,从审计作用来看,高校内部审计具有预防性、批判性和建设性三大作用。高校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的审计理念,是对高校内部审计本质认识的深化与创新,是引领中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发展、开创中国高等院校内部审计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二)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指出:一个组织的内部审计是对其经济、管理等方面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它主要是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通过评估组织内在的风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改善管理、防范风险的效果,从而协助组织实现其既定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经济运营状况。因此,HPU大学树立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是内审“免疫系统”论的本质要求。

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不可分开的,但是HPU大学内部审计部门在日常工作当中,往往只注重内部审计监督,而忽视内部审计服务,这种对内部审计职能的片面认识,不利于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工作。HPU大学内审应服务学校整个教学及科研工作,寓监督于服务,以监督促管理,以服务增效益。

具体来说,树立监督与服务并重的审计理念就是通过对内部审计所查出的相关问题的处理、处罚和整改,最终促进学校改进和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学校廉政建设。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即预防功能、揭露功能和抵御功能)同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是一致的。内审“免疫系统”的预防性、批判性和建设性作用,是“免疫系统”功能在审计实践中的具体效应。树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自我“免疫力”,只要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内部审计与中国高等学校一致价值取向的目标。

(三)树立“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

传统内部审计观念认为,“审计的基本功能是经济监督”。从传统的内部审计实践做法来看,内部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发现并揭示问题,而且也是针对具体的被审计单位和审计项目,偏重于微观,较少在宏观方面提出建议。

国家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内审协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强调指出:内部审计的定位应该是四个字,就是“管理+效益”。 要实现内部审计转型,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从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管理审计和财务审计并重的方向全面转型与发展,强调内部审计要树立“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更加突出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在“免疫系统”论视野下,中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已超出传统的经济监督和纠错查弊,它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来协助学校管理者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责,促进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高效有序运行,不断提高高校各种经费的使用效益和办学效果。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其实是对学校管理活动的再管理,是对其组织内部控制的再控制,这种活动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使得内部审计也成为一种增值型审计。所以,高校必须树立“管理+效益”的内部审计理念。这既是大学内部审计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又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校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审计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审计一个组织的全局性工作,需要全体组织内的人员提高对审计的认识,清除对审计的错误观念,从而便于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更好的发挥组织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大学审计处应该对审计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学校内部对审计的认识,这一点其实对审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审计部门来讲,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抱着积极工作的态度,不断地做出成绩,给学校带来直接的利益,这样学校领导才能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在防范组织管理风险及提高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能在人力物力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审计提出的意见予以采纳,从而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五、结语

要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全面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审计“免疫系统”论指导下,树立内审“免疫系统”论、监督与服务并重、“管理+效益”的审计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加速推进中国高校教育内部审计转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促进高等院校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值增值,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家义.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发挥审计监督“免疫系统”功能[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4):2-4.

[2] 阎银泉.对创新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5):35-38.

免疫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免疫系统;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68 -03

“免疫”一词在医学上的含义是有机生物体对侵入其内部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具有抵抗力的现象。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指人体对外界的病原微生物等的防御机能,是保障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仿生学原理将“免疫系统”引入到内部审计中,让内部审计在电力企业经济安全运营过程中发挥相应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是对内部审计理论本质上创新[1]。“免疫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内部审计提出意味着内部审计在保证企业经济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功能[2]。通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单一的对财务收支的审计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提出后,人们逐步改变了对内部审计原有的认识,内部审计从传统观念上关注某个具体的受托责任关系的合法性、合理性逐步延伸到受托责任关系得以正常维系并按既定规则有序运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确立,进一步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外延,为内审工作提供了新视野、新目标、新要求、新思路,并赋予内审工作新的内涵。可以说,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长期做好内审工作应坚持的目标。

一、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分析

一是监督职能。监督职能是指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财务情况和经营管理状况的审核检查,发现并纠正不当行为,以督促企业经济活动健康持续的进行。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能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效经营。随着电力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其管理层次和管理内容呈现出结构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面对日益庞大的生产经营系统,无论是集团企业还是基层发电单位都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以及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的审核和检查,发现并揭露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损失浪费、营私舞弊以及其他各种弊端,从而达到严肃制度、加强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是评价职能。评价职能是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职能,是指对相关责任人履行受托责任的行为和结果的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经营评价职能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垄断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步增大,企业迫切需要对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而内部审计监督职能不足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管理层所做决策的科学性、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项目和投资的可行性、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等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价,并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电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益。

三是控制职能。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和经济评价职能,相应的也具有了控制职能。内部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活动,也是电力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和经营效果的评价,能够向管理层及时反馈所得到的各种信息,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的纠正提供依据。因此,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内部审计,也可以被看作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

四是揭示风险职能。现代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因此风险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机构设置位于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具有担当企业风险管理自我评估协调人的优势。通过对风险管理方式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有助于风险管理的强化。

二、 “免疫系统”理论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认识

刘家义审计长在 2007 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免疫系统论”,在2008 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论坛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审计作为保障国家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要充分发挥出‘预防、揭露、抵御’三种功能” [3]。同年,审计署出台的《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生于企业的防御性结构,通过预防、控制、查处、揭示等“免疫”功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并防止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密,财务管理违规违法等“病毒”的侵害,保障企业正常合法的运行组织活动。结合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免疫系统”理论下的内部审计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总结出以下三方面:

预警功能。“免疫系统”理论下的内部审计基本的功能就是抵御,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从细微处监督电力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异常现象,通过职业敏感性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感去密切关注与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相关的大事要事。

保护功能。“免疫系统”理论下的内部审计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连续性和制衡性两个方面。内部审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内审工作实施方面看,最初的感受到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到确定当期审计重点,实施现场审计,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错误再次发生,对已提出的问题进行跟踪审计,延伸审计,确保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内审始终通过这种连续性保障查出的问题得到解决,提出的建议被有效执行,整改的行为得到有效监督。内部审计从某种形式上来说也是一种权利制衡工具,它使得任何权利都要受到约束。通常说绝对的权利容易产生绝对的腐败,所以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做出的“三重一大”事项必须接受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发挥其对权利的监督和制衡作用,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权利行使的责任和义务达到平衡。

修复功能。“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的修复性在于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主动修复受损组织,自动地清除异己物质。内部审计以建议的形式要求被审计对象在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改正错误,当被审计对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会基于免疫原理直接修复,而不需要再请求协助。同时对于无力直接修复的情况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修复性还体现在请求外力的帮助,内审部门有责任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向上级单位汇报,上级机关可以用规章制度或行政指令来强制被审计单位整改。

三、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首先内审独立性不够。目前基层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仍受所在单位和上级审计机构的双重领导,部分审计机构与纪检部门合并,甚至有些单位把审计当成安置养老的部门,审计部门的人员配置、职位晋升、绩效考评、审计经费等均由所在企业控制,审计的独立性极其有限。由于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的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

其次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我国内部审计在发展初期形成了片面强调外向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4]。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上的模糊认识,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这一情况在电力行业尤为突出,有些基层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仍然难以融入整体经营管理之中,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有效开展,更谈不上履行现代内部审计的外延职能,应有的内向作用也无法发挥。

再次与内部审计对象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不够。由于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独立性等原因。具体工作中,被审对象往往怀着不信任内部审计的态度,让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缺乏良好沟通的基础,甚至形成对立的局面。于是就有了“防火、防盗、防审计”的说法。客观上内审部门很难开展卓有成效的内审工作。

最后是审计报告的质量不高。相当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自身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内部审计主要是查错防弊,所提交审计报告的重点往往放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而在审计建议方面,由于受诸多因素的约束,通常是轻描淡写,简单带过。同时,审计报告过于专业化和程式化,内容显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对报告使用者缺乏吸引力。由此导致审计结果很难争取到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

四、促进电力企业“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一要及时更新观念。“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功能的提出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了内部审计的本质和定位,它改变了以查错纠弊为主要目标的审计理念,提出自觉地把内审工作融入到电力企业的发展当中。电力企业管理层及相关内审人员应及时更新观念,转变原有的思维方法和方式,改变一些不符合当前形势的习惯做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审计成果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发,树立宏观意识,培养全局意识,协调发展意识,在宏观的层面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对象、关键环节、方法手段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使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二要充分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免疫系统进行融合。内部审计免疫论的实质是要求内审人员在实践中做到两点:1、内审人员在审计时要从宏观到微观去评估被审计对象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将重大的问题查出,及早提出预警措施,使免疫系统发挥防御、监视的功能。2、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不断修复机制、体制、制度,达到治标又治本的目的,使免疫系统具备自稳的功能。为了做好这两点,在实践中,可以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来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重点关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管理风险,关注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可能存在的风险,关注企业在治理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实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向管理层提出建议[5]。借以实现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的预警功能和修复功能。

三要构建内部审计管理新模式。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能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是能否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关键。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建立集团审计部门与派驻审计员相结合的新的管理模式。借鉴目前政府纪委试点经验,可根据业务量的大小,以区域分公司组成片区,以现有电厂专职审计员队伍为基础,由上级公司派驻审计人员与电厂专职人员共同开展内审工作的新模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内审人员对本企业长期连续审计、业务熟悉的优势,又能规避内审人员对本企业的审计死角,实现统分有序、有机结合的审计模式,有效避免企业经营管理和审计风险。派驻审计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各项社会保险及发生的管理费用由上级公司指定单位代办,费用单列,确保被审计人员不受被审计单位的牵制和制约。同时辅以建立派驻审计监督轮换机制。保障派驻审计员充分独立,避免时间久了以后派驻人员与被审计单位过于熟悉,难以开展工作和存在“人情审计”等弊端,保持派驻审计人员的审计独立性和增强其责任心。为有效开展工作,对于敏感问题,可以由上级单位制定计划,采取“上审下”和“交叉审计”的方式进行审计,能够有效减少企业内部各种因素对内审工作的干扰,扩大审计人员的视野,便于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保证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要增强内部审计的自身免疫力。“免疫系统”理论下内部审计功能如果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内审人员首先应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审计理念的创新、审计方法的改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内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应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自身也应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政策和新的理念、方式方法等,促进知识更新。其次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内审工作制度、内审监督制度、内审评价制度、审计学习制度、内审人员保障等相关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地规范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减少了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最后要加大内部审计的执行力度。内部审计执行力是“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电力企业通过开展内部审计,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和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企业应对存在问题的环节进行及时的整顿,强化回访追踪督查,能够保证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切实整改,使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五、结束语

电力企业自身高度集约化管理,促使各级企业上下、左右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的现代化企业,为促进“免疫系统”论下的内部审计发展奠定了基础。电力企业践行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只要高层领导充分重视、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通过内审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内部审计目标才可以从单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向“管理+效益”转变,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才可以从单纯的发现性监督向预警预防性监督转变,审计安排才可以真正做到关口前移,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审计及全程跟踪审计转变。

参考文献:

[1]尹平.“免疫系统”论的理论贡献和对审计事业的创新引领 [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03):9-13.

[2]韩宏涛.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六大特性[J].审计与理财,2009,(08):16-17.

[3]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03):3-10.

[4]何敬,周鑫.国家审计免疫应答机制及其应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03):14-20.

[5]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及运用[J].会计研究,2006,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