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初到陌生的学习环境,会有一个新环境适应的过程。作为带教老师,在学习上及生活上应该多关心及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2临床案例与最新的免疫学理论有机地结合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5培养学生危急值及时处理的意识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2篇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3篇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建立完善的实验技能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把实验技能成绩按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加大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实验操作中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有意识的纠正错误的手法;在撰写实验报告时能认真思考,讨论实验成败的原因,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学生对实验课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加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也得到实习医院指导教师的认可。当然,在两轮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1)实验资源的相对不足:在实验课时我们一般将三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实验,有的同学主动性不强,不能参与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而是看同组的其他同学操作。我们应该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手来。(2)实验内容不够充实:免疫实验总会有反应和等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总感觉无事可做。教师应该丰富实验内容,比如增加多媒体动画,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来丰富实验的内容,让等待的时间增加趣味性和知识性。(3)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要固步自封。临床免疫学检验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教师也要多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7结语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越来越需要高层次、高素质的检验人才。培养出具有广博的基础与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工作值得深入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实验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一座桥梁,因此,作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之一的免疫学检验,有必要加强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实验课不但让学生了解、掌握先进的免疫学检验技术和分析手段,还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起着关键作用[1]。

1 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措施和效果

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过去实验课内容多是对经典实验进行验证,简单的、低水平的重复,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实验环境中,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也谈不上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为了使实验课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校设计了新的授课方案,实验教学逐步转变为综合性、探索性为主要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2 改变教学观念,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方法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实验过程首先由教师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甚至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只需按实验教材机械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实验课改革从教学方法入手,实验课的主角逐渐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将以教师讲授和示范为主、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方法逐步转变为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为重点、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验的教学方法。授课重点放在启发、挖掘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方面,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整体优化。

1.3 变独立分散的实验为综合性实验 以往的实验课内容大多是独立的、传统的单因素设计,一次课仅涉及单一的免疫学检验技术。由于新的教学大纲课时的减少,所以常规的实验教学只能进行有限的几项。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辅助理论教学,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把实验内容改成多因素设计,几乎涉及到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全部内容。对于动物实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相同的实验动物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时,学生能针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实验课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们在此次实验中通过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和撰写科研论文式的实验报告等,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科研过程的自主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知难而进的科学态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说明实验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实验教学的改革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1.5 实验课教学方法已被写入教材 由于实验教学效果好,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独创性,也得到各高校专家的认可。刘辉主编《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季育华主编《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高教出版社。

2 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

授课方案的基本程序是:实验准备免疫原制备和鉴定免疫抗体制备抗体纯化和鉴定酶标记抗体制备几种免疫技术应用实验结果及综合分析论文式实验报告。

2.1 抗血清制备的实验中,实验动物为科研兔,免疫抗原为伤寒沙门氏菌可溶性抗原、鸡卵清抗原、绵羊红细胞抗原。每两名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实验方案的详细设计、实验动物的免疫、饲养由学生独立完成,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2.2 涉及到免疫学技术及相关学科技术,主要是化学技术、生物学、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实验内容包括四个系统,即抗体系统、补体系统,细胞系统和细胞因子系统。充分体现技术内容的完整性。

2.3 报告书写要求按论文形式完成,学生要自己查资料,能对实验结果、现象及方法加以分析评价。

3 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是结合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实验安排的主要是直接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和科研的技术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观察判断、分析解决问题及书面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能够在以后的医院工作中更好地为临床服务[2]。本实验也是学生制作基本的免疫检验试剂盒的过程,对试剂盒研制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实验获得的抗血清还可以为其他免疫实验课所用,节省教学开支,提高了教学投资使用率。本校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作用,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特点,强化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总之,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3]。在国际教育中,把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三要素。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知识并及时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及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以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郑家茂,张胤.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29(1):108112.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免疫学实验;设计性实验

1绪言

设计性实验是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的实验课,该实验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做的模式到学生自己主动查文献、自主设计实验。为了推进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许多院校都陆续开展了免疫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课上引入设计性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不仅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而且让学生充分利用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创新的思想贯穿他们以后的发展道路。此类实验有助于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抗体的提取和效价测定实验,对当前免疫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优点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

2目的

免疫学实验已经从单一学科的实验过渡到融合医学微生物、寄生虫、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也不利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在开设的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比葫芦画瓢,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不能很好的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设计性实验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同时弄清楚做什么,为什么做,要得到什么。

3实施方法

设计题目不必过大,选择与专业方向相结合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其过程为:

3.1确定设计性实验题目

密切结合免疫学检验专业实际,使课题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老师讲授与实验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并向学生提出设计性实验题目:免疫血清的制备及效价测定,并把学生分成七组,每组3-4人,分别制备抗人血清、抗大肠埃希菌血清、抗变形杆菌血清、抗绿脓杆菌血清、抗肺炎克雷伯杆菌血清、抗伤寒沙门菌O抗原血清、抗伤寒沙门菌H抗原血清。实验动物为家兔(2-2.5kg)。实验室为学生准备大肠埃希菌菌种、变形杆菌菌种、绿脓杆菌菌种、肺炎克雷伯杆菌菌种、伤寒沙门菌O抗原、伤寒沙门菌H抗原。3.2拟定实验方案设计性实验题目确定之后,指导老师立即向学生下达实验任务书,其内容主要是强调实验目的,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前考虑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查找资料,自学相关知识,拟订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步骤。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免疫学检验实验目的和要求构思一种或多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加以整理,进一步具体化,写出初步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法;所需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具体的实验步骤、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3.3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我们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至少两次审阅。学生拟定好实验方案后,每组学生以PPT的方式向老师汇报实验方案,经过指导教师的修改、充实后,学生重新整理实验方案。第一次审阅指导教师主要从实验方案的基本架构方面对学生实验方案初稿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审阅,肯定其正确、合理的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意见供参考、改进。第二次评阅在学生实验方案经过修改、充实后,已基本成为设计的最终结果时,此时学生实验方案是否完整是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二次审阅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此时除了对某些违反基本操作规程及有可能造成事故的操作步骤进行纠正之外,指导教师一般不再建议学生修改实验方案。

3.4实验准备及实施

制备抗原和安置家兔,各组根据实验室准备好的菌株制备自己实验所用的抗原,安置好实验动物,观察一周,第二周开始免疫兔子,根据自己组设定的时间表,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注射和试血后,最后一次课在实验室进行血清的提取及抗体效价的测定。具体流程:1)抗原制备2)动物的选择与免疫3)试血、免疫血清效价测定4)采血、分离免疫血清5)保存免疫血清。

3.5实验报告

实验完成后,学生要对实验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并写入实验报告中。

3.6实验考核办法

合理的考核办法能够端正学生的实验态度,规范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设计性实验按实验态度20分,实验方案的制定30分,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30分,实验报告20分等4个方面评定,满分为100分。实验态度反映学生遵守纪律情况、实验过程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实验方案的制订情况主要反映学生应用原理的正确性、合理性、独特性以及创新性;实验操作及完成情况主要反映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熟悉程度、实验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实验数据的正确性、实验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的质量和效果;实验报告主要反映其撰写是否规范,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正确、完整等。

4实施效果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切身的参与到实验中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动手能力也明显提高,对实验课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该实验持续时间长,可以很好的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学会抗体的制备,动物的实验管理、效价的测定、凝集实验、沉淀实验等重要的免疫学技术都学到了。

5问题分析

设计性实验教学取得可观的效果,但是问题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责任心有待强化;经费短缺,设计性实验需要耗费的人力和物力都大大增加,需要有坚强的后盾,需要逐步开放实验室;师资短缺,设计性实验需要老师全程指导,这不仅要求老师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老师的自身素质与理论水平还需要强化。

参考文献

[1]桂琳,周小楠,董群,等.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

[2]阳帆,曹艳华,杨志英,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开展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医药前沿,2015,5(19):365-366.

[3]杜文胜,何应中,陈莉,等.设计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5):265-266.

[4]罗萍,吴超,郭刚,等.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检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96-97.

[5]江光蓉,王强,林芳,等.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249-250.

[6]汤建中,刘宏鹏,段相国,等.临床免疫学检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64-165.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免疫学检验;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

《免疫学检验》是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免疫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检验上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其相关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和《生物化学检验》中。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实验教学是免疫学检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之前实验教学依然以传统的实验为主,学生实习后抱怨实验课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目的

免疫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动手"操作专业基本技能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具备对免疫学检验技术的正确选择与应用评价的基本素质,了解免疫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方向,为将来临床免疫学检验奠定基础。

传统的免疫学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机械性操作,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没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性,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实验教学改革就是将实验分为与临床疾病相关的不同项目,学生完成项目检测的同时掌握相关免疫学基础知识和免疫学技术原理、方法学评价以及该项目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应用各种实验技术原理及方法,最大限度挖掘学习潜力。

2实验教学内容安排

免疫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新型免疫学技术不断出现,是检验医学发展最活跃的一项技术和研究内容。临床免疫学的应用已涉及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选择与治疗效果的评估。现在,应关注临床免疫学检验新技术、新方法与临床的结合与应用,不断提高本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以便为临床医疗和患者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1]。但目前《免疫学检验》的教学实验内容多数还停留在经典免疫学技术,内容陈旧,因此必须对实验内容进行重新调整,淘汰临床已经不开展的项目,增添新内容,开展临床新项目。比如我们新增了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淘汰了溶血空斑实验。检验系学生进入临床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各种临床项目进行检测,首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好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还要培养学生对实验项目检测的意识。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实验改革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①基本技能模块:内容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电泳技术、ELISA、斑点金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免疫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等各种免疫学检验技术。②临床检验项目模块:内容包括:免疫细胞检测,感染性疾病的检测如梅毒、乙肝、伤寒等,自身免疫病的检测如SLE,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特种蛋白的检测等[2]。③临床见习内容:大型自动化仪器构型、操作,实验室没有开展的临床项目以及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3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3.1优化实验室配置 增添新内容,开展临床新项目必须加强软件、硬件建设,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同时避免重复建设,最大发挥仪器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为实验项目的开展创造充分的实验环境[3]。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大多是适合手工操作技术类实验,自动化程度不高,适合培养学生掌握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酶标仪、荧光显微镜等。大型自动化仪器适合于临床批量检测标本,如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流式细胞仪等,仅用于教学使用频率低,造成资源浪费,相关技术的教学可应用多媒体课件及临床见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先进仪器的原理、构造、操作等。运用多媒体可以各种素材将实验原理、过程及结果观察等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的理解及掌握,节省实验时间。因此必须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3.2基本技能模块项目实施方法 正确的实验技能操作是实验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是以后工作的保障。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基本实验操作手法,基本仪器操作,维护以及生物安全意识等。项目包括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电泳技术、ELISA、斑点金免疫层析技术、荧光免疫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教学过程:老师提出项目,学生进行实验项目准备包括实验器材准备、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校准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实验内容提前预习。实验过程中保证人人动手,老师随时纠正错误和解答问题,实验结束前老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方法评价。

3.3临床检验项目模块实施方法 依据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工作任务设计了5个实验模块:免疫细胞检测,感染性疾病的检测,自身免疫病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特种蛋白的检测。每个模块又选取典型,临床常用的检验项目7个教学项目,包括单个核细胞分析及检测、IgG的检测、梅毒血清学诊断、伤寒血清学诊断、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自身抗体检测等。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展示病例,提出问题,发放临床标本;学生4人一组进行检测,评价检测结果。病例的选取要符合实践性、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具有启发性[4]。如:病例:患者李某某,女,18岁,主述"不规则发热伴大小关节疼痛月余,伴面部蝶形红斑1个月"。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发热,体温37~38℃,日光照射后出现皮疹。患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重下降5kg。体温37.8℃,脉搏10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20/90mmHg,口腔溃疡。血清IgG 24.5g/L,IgA 3380mg/L,IgM 2960mg/L,C3补体 0.53g/L,C4补体0.08g/L,RF

3.4临床见习模块 实验室开展的实验的内容不可能包含所有临床项目,为了尽量避免实验教学滞后于临床免疫学检验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学习与临床实验相关内容时,组织学生去检验科参观学习和见习,以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动态及最新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既避免了实验教学和临床脱节,又让学生熟悉、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常用仪器的操作规程和实验步骤,同时在见习的过程当中,还将临床实验室控制内容介绍给学生,为今后从事免疫学检验方面的实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教学效果

项目教学法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了培养。学生由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被动接受信息、机械性操作、不求甚解,到主动查阅资料、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学生四人一组来进行一个项目的检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必须分工合作,才能顺利的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本次实验,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学生得到项目以后需要设计实验路线,摸索实验条件,并且利用有限资源,合理安排实验,还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最终才能取得好的结果,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的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走向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促进教师素质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查阅大量资料,设计实验路线,在试验过程中若发现问题肯定会向老师请教,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验技能,有更高的水平的判断力,对于实验中的问题的均能给予解释指导。另外,目前没有适合的教材进行项目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自己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进行实施,这要求教师选取具有临床价值,难易程度适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有效的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总之,《免疫学检验》实验实施项目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及团队精神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提高。学生通过完成对项目的检测过程,锻炼多方面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项目教学法选取教学内容均是临床常见检测项目,接近临床实际工作,为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了铺垫,为临床医疗和患者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兰兰.临床免疫学检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29-31.

[2]代林远,王利平.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实施免疫学检验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2):153-154.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免疫比浊法;ELISA;梅毒

[中图分类号] R37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5-0090-02

梅毒是由于感染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成为当今社会严重的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之一[1],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梅毒感染分为三期,若能提早发现定能更有效更及时地进行治疗,因此在感染早期提高对梅毒的检测率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方法很多,其中明胶颗粒凝集法(TPPA)作为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推荐的梅毒确证试验[2],准确度高,但是操作繁琐,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虽然快捷,但在准确度上却有所欠缺,ELISA等其余方法也都无法做到定量检测。免疫比浊法是一种最新开展的梅毒检测方法,目前对该方法的评价与研究均在初步阶段。本研究同时应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对95例梅毒患者和95例健康人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以探索免疫比浊法的优势与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病组为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梅毒患者95例,均因病就诊或体检时查出,经RPR和TPPA检测抗体均为阳性,且经病史、临床体征证实为梅毒患者;另选取健康人群血清95例作为健康组,均通过TPPA确认为阴性,且无病史与临床体征。患病组中男57例,女38例,年龄19~72岁,平均(33±5.2)岁;健康组中男43例,女52例,年龄22~77岁,平均(39±6.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

1.2 试剂与仪器

ELISA试剂为上海科华公司产品,仪器为芬兰MK3酶标仪;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由日本A&T公司生产。

1.3 检测方法

将95例患病组血清与95例健康人群血清由一名非实验人员随机分配,再由实验人员对无序的标本使用免疫比浊法与ELISA法进行检测并记录,ELISA结果使用酶标仪进行分析,免疫比浊法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结果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免疫比浊法的灵敏度为100%,高于ELISA方法的94.7%,而免疫比浊法的特异性为96.8%,低于ELISA法的98.9%;免疫比浊法的阴性预测值比ELISA高,而阳性预测值却低于ELISA法。详细结果见表1,其中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通过χ2检验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ELISA方法检测出的5例假阴性标本中,有2例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得出结果为>300 U/mL,而在对该2例标本进行24倍比稀释后,通过ELISA方法检测为阳性,而免疫比浊法检测结果为221 U/mL与287 U/mL,故我们认为原标本通过ELISA方法得出的假阴性为前带现象。

在免疫比浊法检测出的3例假阳性标本中,有1例为脂血标本,2例为轻度溶血标本。

2.2 检出能力

另取40例在免疫比浊法与ELISA法检测中均为阳性的标本,通过倍比稀释,再用两种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抗体,结果见表2。

将上述40例标本抗体浓度控制在免疫比浊法的最低检出限偏高一点,并保证免疫比浊法检测为阳性,另使用ELISA方法对此40例进行检测,仅31例为阳性(χ2=10.140 9,P < 0.05)。说明免疫比浊法比ELISA方法更为敏感,也验证了免疫比浊法的灵敏度高于ELISA法。

3 讨论

根据中国疾控信息系统收集的数据表明,全国报告的梅毒病例按每年>10%的比例增长,居全国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三位[3],形势十分严峻,对梅毒的宣传治疗也刻不容缓。梅毒是因感染梅毒螺旋体(TP)所引起的,分为三期,当TP侵入机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TP-Ab)和非特异性抗体[4],其中TP-Ab早出现、晚消失[5],甚至在治愈后还可终生存在,因此血清中存在TP-Ab与否是目前检测是否感染梅毒的主要手段[6]。TPPA是美国疾控中心2002年推荐的梅毒确证试验,也是中国卫生部认可的规范检测方法,并被国内大部分实验室作为确证试验使用,但其高准确度却需要繁复的操作来实现,故并不适用于临床检测与筛查。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ELISA方法作为TP-Ab的筛查实验,ELISA方法虽然特异性、灵敏度都较高,但同样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且因方法学限制经常要标本量到达一定数量后才统一检测,不利于及时检测。免疫比浊法可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自动检测,操作简便快速,且人为操作引起的误差较少,易于标准化与控制,检测时间短,无论是大量筛查或是单个标本随到随测都适用。此外,免疫比浊法是目前公认的可定量进行免疫分析的方法之一[7],故采用免疫比浊法可以对TP-Ab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对观察疗效与预后有指示作用。

本研究通过检测95例TP感染者标本与95例健康人群标本,发现免疫比浊法的灵敏度与阴性预测值均高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低浓度标本检测中的检出率高于ELISA法,而在高浓度检测中也避免了ELISA法会产生的前带现象;在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的比较中,两种方法检测得出的数值无统计学差异。在之后的检出能力比较中,笔者通过实验发现对于低至接近免疫比浊法最低检出限的浓度,通过ELISA方法检测,40例中9例未被检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一点为免疫比浊法拥有比ELISA更高的灵敏度提供了佐证。在免疫比浊法中同样出现了3例假阳性标本,我们通过对标本性状等进行分析,发现其中1例为脂血标本,另2例为轻度溶血标本。笔者认为脂血与溶血会被免疫比浊法误判为阳性,这是由于其检测原理导致,故检测此类标本时需综合考虑或同时使用另一种方法验证。

综上所述,免疫比浊法可以替代现行的梅毒血清学筛检的ELISA方法,且因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简便又快速,可定量检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Workowski KA,Berman SM.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J]. MMWR Recomm Rep,2006,55(RR-11):1-94.

[2] 欧春怡,苗岩. 梅毒螺旋体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J]. 黑龙江医学,2009,33(6):451-452.

[3] 张京豫,谭爱国,郭健. TP-ELISA一步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钩状现象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1):1520-1523.

[4] 朱邦勇,赵秀梅,甘泉. 检测一期梅毒三种方法比较[J]. 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98.

[5] 周方满. 几种检测梅毒血清学试验的结果比较[J].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5):389-390.

[6] Incerti J,Zelmanovitz T,Camargo JL,et al. Evaluation of tests for microalbuminuria screening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 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5,20(11):2402-2407.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研究;免疫检验分析;质量控制;临床免疫检验;应用

临床免疫结果在分析之前,对其开展高质量、高标准的免疫检验管理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偏差[1],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免疫检验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研究的200例临床免疫检验标本,分别进行分组免疫检验控制和管理工作开展,对比两组标本质量控制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异指数变化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4月~2015年04月在我院进行研究的200例临床免疫检验标本,每组各100例。男120例,女80例,年龄27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47.70±4.33)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免疫检验方式,实验组采用质量控制管理免疫检验方式,第一,检验前质控管理。在开展免疫检验工作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密切关注采集标本时间、采血姿势、止血时间等相关指标结果[2],进一步对抗凝剂的使用情况加以科学分析和认识,收集测定治疗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的标本,在采集过程中一定要对收集时间加以准确记录。之后对温度计、稀释棒等临床免疫检验仪器、设备等进行科学核定、校正、检查,在选择仪器设备过程中需要保证慎重,同时对于各个相关设备的功效进行准确把握,确保仪器设备、试剂等的安全科学使用。

第二,检验中质控管理。在开展检验工作过程中,需要对质控样本做好相应的管理和保存工作,基质和待测标本保持一致,稳定且均匀使用,同时待测浓度需要保持和联创实验水平相一致,这样就可以保证严格的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和开展检验工作,对于不存在已知感染危险的情况,需要对其预期结果加以科学预测和准确确定[3]。

第三,检验后质控管理。在对检查结果审查过程中,一旦存在任何异议,需要及时的将其送往检验科室进行和对检查,进一步对检验结果加以保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2.结果

质控前后两组检验标本的INS、AFP、Ca199、Ca125、CEA、Lab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七项相关指标的变异指数结果都发生了明显下降,前后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开展免疫检测工作,在检验工作时,加强对检验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可以保证采血姿势、采集时间等各项指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进一步降低相关因素不良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因此临床免疫检验标本采集、仪器设备试剂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都会对科学质量控制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力,因此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有助于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琳.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4):522-523.

[2]董力.探讨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分析[J].医学信息,2014,(19):512-512.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相关免疫学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珠酵素免疫检验检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 IgM)和补体C3、C4和C-反应蛋白(CRP);乳胶凝集法检测抗链O(ASO)。结果 :HLA-B27阳性率为933%,ASO为241%,CRP为70.0%,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HLA-B27及其他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对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人类白细胞抗原-B7 免疫球蛋白 补体 C-反应蛋白

强直性脊柱炎(AS)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1],是一种高致残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HLA-B27是一种免疫遗传标记抗原,为显性遗传,在AS的发生发展中遗传因素起主导作用。本文对AS患者进行包括HLA-B27在内的8项免疫学指标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检测对象:2006年1月~2006年10月本院门诊及住院AS患者120例。男

[FL(3K2]

98例,女22例。年龄17~54岁,均符合AS诊断标准,病程3个月~30年,排除其他疾病;正常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38岁,为健康体检者。

主要试剂来源:HLA-B27磁珠酵素免疫检验试剂套组为一结合磁珠分离及酵素免疫分析技术之检验试剂(能快速检测人类白细胞上是否带有HLA-B27抗原)。由台湾尖端先进生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ASO、CRP、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检测试剂均由上海捷门公司提供。

检测方法:取被检者静脉血5ml分装2个试管,其中1管EDTA-K3抗凝2ml,采用磁珠酵素免疫检验检测HLA-B27;另一管分离血清采用单向琼脂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补体和CRP;乳胶凝集法检测ASO。

结果

120例AS患者中,HLA-B27阳性112例,阳性率为93.3%,而对照组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3.3%,ASO阳性29例,CRP阳性84例,见表1。患者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均有一定程度升高,见表2。

讨论

AS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X线片所见双侧骶髂关节2级以上炎症和脊柱炎则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此时病人多已发生器质性病变。而AS早期骶髂关节炎症较轻时判断较为困难。由本文检测结果看出患者组HLA-B27阳性率为93.3%,远高于对照组,表明AS与HLA-B27有极强关联,因此HLA-B27可以作为AS早期的重要辅诊断实验室指标。尤其是患有炎症性关节病变的儿童,HLA-B27实验阳性可以提示医生,患者可能会发生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变,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AS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因此了解患者体液免疫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文检测结果中显示AS患者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升高,表明患者存在体液免疫亢进和急性炎症或组织损伤。同时患者组ASO和CRP阳性率(24.1%和70.0%)高于对照组(16.1%和0%),表明患者可能有链球菌感染和组织损伤。总之,包括HLA-B27在内的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对AS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曹孟德.HLA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应用.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03.

2程春葵,高根德,张留栓. 强直性脊柱炎的实验研究进展.中医正骨,2002,14(5):57.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临床检测 因素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29-01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临床免疫检测中,各类临床免疫检测仪器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无论是仪器、试剂还是操作流程,都使得检测系统成为一个封闭的整体,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可靠[1,2]。检测系统准确的最重要基础就是标准品的准确,然而在检测过程中因为标准品的储存或者是不科学使用使得标准品的亲和性、活性等受到影响,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出现,而是普遍存在,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此外,实验室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标本的质量,试剂的反应平衡时长,洗液的更换周期以及实验员的素质等也是影响临床免疫结果的重要因素。临床医师的诊断主要依据之一就是临床免疫检测结果,所以检测结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本研究对影响临床免疫检测结果的常见因素以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对策来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促进临床免疫检测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医院近期收集的免疫检测资料为例进行分析,检测项目包括传染标记物如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HBsAb、HBeAb、HBcAb),HAV-Ab,HCV-Ab,HDV-Ab,HEV-Ab,HIV-Ab,激素标志物等25多个检测项目,数据涵盖免疫检测结果以及影响检测结果的各个实验室相关环节的因素指标,共有样本19985份。

1.2 研究内容

对实验室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①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学历、职称、培训、资历、经验、从业时间);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校正情况、洗液更换、操作规范、维修);③检测过程中的实验操作(上样、孵育、显色时间);④试剂的储存环境;⑤实验标本(标本的采集、预处理);⑥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流程、质评合格情况);⑦实验室的内部环境(卫生情况、温度、湿度)。

1.3 质量控制措施

1.3.1 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储存:在标本采集的时候必须以保证标本质量为前提,对采血的时间,止血带的使用时间,采血时姿势的选择都需要严格要求。当患者使用了激素类药物后,对患者血清的采集时间更须注意,如促黄体激素,促卵泡激素,生长激素等峰值的来临,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1.3.2 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校正与核定:在进行免疫检测前需要对免疫检测中使用到的相关仪器如水浴箱、孵育箱、离心机、酶标仪等进行校正以及核定,对移液器、稀释棒、反应用的96孔板等都需要定期严格检查,尽可能减少实验室误差。

1.3.3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采用第三代夹心法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对相关标记物进行检测。检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操作,排除已知的污染源。

1.3.4 免疫检测过程中的试剂选择:在检测前要仔细核对试剂的储存条件以及有效时间,避免经常更换试剂盒的生产厂家,以免试剂的特性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实验误差。若试剂为医院自行配置的则需在使用前对该试剂进行鉴定,当鉴定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1.3.5 临床免疫检测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在标本完成检测工作后,检验实验员要对检验结果进行复查。若对某项结果存在疑问时应当立即前往检验科室进行核实。检测结果给出报告后需要将标本以及相应的检测结果进行保存并做好记录,以便未来需要时进行查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采用逐步拟合法,检验的标准为0.05。

2 结果

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临床免疫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实验室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标准品的质量,标本的质量,试剂的反应平衡时长,洗液的更换周期以及实验员的素质等。经计算得到的线性方程为:

y=0.595+0.003x1+0.035x2+0.037x3+0.002x4+0.014x5+0.030x6。

3 讨论

标准品的质量在有效期内出现一定变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标准品应用到检测过程当中就会变相的“异化”检测结果,这样就使得最终的检测检测结果不可避免的产生误差。所以对于标准品,实验人员需要在检测前对其进行定标,纠正标准品的变异,从而达到降低实验误差的目的[3,4]。实验员的素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样十分深远,而且关系到整个实验室的发展。不同的实验人员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同样的检测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这说明实验员的技术素养十分重要,需要不断提高实验员的质量意识,加强业务学习以及培训等。实验室的环境控制同样十分重要,有研究表明,酶标板放置在4°C下孵育和放置在25°C下孵育结果的显示时间可以相差10min[5]。而且若实验室的环境较为潮湿,塑料器皿容易带电而吸附空气中的颗粒同样会污染样品[6]。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结果的真实性,应当避免细菌、溶血、反复冻融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此外,反应的平衡时间和洗液的更换同样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假阳性的出现等,但影响幅度并不明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免疫检测过程当中应当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对实验室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标准品的质量,标本的质量,试剂的反应平衡时长,洗液的更换周期以及实验员的素质等进行控制,可以提高临床检测结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葛明,姚建林.基于SERS标记免疫检测的再生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30(7):1738-1742.

[2]杨寿旺,李睿,周振达,等.ELISA质控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34(5):334-336.

[3]刘爽,王伟,刘小雷.一种高通量免疫检测抗生素残留方法的建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3):231-236.

[4]葛明,崔颜,顾仁敖.SERS标记免疫检测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1):1-5.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放射免疫分析;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并进行医学研究的综合叉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图像融合技术和放射性靶向药物的发展,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涵盖了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核医学作为一门基础考查课程,成为医学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知识点相对偏多、偏杂,绝大部分都是抽象概念,学生课后普遍反映比较难掌握。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之后临床核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但是,核医学课程课时普遍偏少,其中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课时不足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好核医学课时,在学生对于核医学技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核医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和加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IA(Radioimmunoassy),放射免疫分析,是由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low在1959年发明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RIA是将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和放射检测的高灵敏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手段,灵敏度可达10-9~10-12g。放射免疫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上,是检测体内含量极低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浓度的常用手段之一。放射免疫分析是核医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本科专业的核医学实验课程都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操作也不断规范化、自动化,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简单,容易掌握。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流程耗时较长,除了学生实验操作时间,还需要大量的孵育等待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介绍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核医学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实验课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核医学相关教学要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从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诺贝尔奖谈起,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验兴趣

放射免疫分析是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放射分析的敏感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是Berson和Yalow在1959年首先发明的并用于检测人体胰岛素浓度。由于放免分析方法的开创性设计及其在临床检验上的重要作用,Yalow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从诺贝尔奖谈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联系我国的屠呦呦女士由于在20世纪70年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介绍屠呦呦女士多年来不求名利、潜心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志向和兴趣。

二、介绍放射免疫分析原理,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

一般本科生的临床核医学实验都是安排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所以关于放射免疫的基本原理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时,根据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组成和说明,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试剂使用等内容的理解。在原理介绍时,突出强调放射免疫分析的关键特点――标记抗原与限定量抗体的竞争性反应,使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之间的区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在指导实验操作的同时,加强核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放射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性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的操作手法来说就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由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宣传的影响,公众对于射线和辐射普遍有恐惧心理,谈核色变,临床本科生也不例外。虽然核医学实验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量都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依然会存在心理阴影,经常出现学生之间互相推诿、不愿意操作放射性核素实验的现象。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放射性,消除恐惧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课的任务。笔者在讲授实验课程时,将放射免疫试剂盒的放射性活度与人体本底放射水平做了类比:实验所使用的试剂盒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微居里,折合到每次取样的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00贝克,而正常成年人自身本底辐射大约为4000贝克,所以试剂盒的放射性对于人体是安全的。在做对比的同时,会涉及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居里(Ci)和国际单位贝克(Bq)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消除学生对于放射性恐惧心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活度以及放射医学发展史的记忆和掌握。

实验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的理解和把握,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使用的是125I标记的抗原,属于非封闭源。可以通过提问及提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概念封闭源与非封闭源之间的区别理解。由于临床核医学所涉及的放射药物大都是非封闭源,所以重点放在非封闭源使用的安全防护方面,结合发生过的临故引起学生的警醒,加强个人放射防护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枪头、试管、废液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也是放射防护的重点之一。在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室要求分类处理各种不同废物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的记忆。

本教研室所开展的临床医学本科放射免疫分析实验都是检测甲状腺素,但学生往往会将治疗甲状腺疾病的131I和125I相混淆。因此,介绍实验操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试剂盒的有效期,从而引入125I的半衰期知识,提问学生几种常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使学生加强对于半衰期的记忆。此外,还可以引入半衰期长短与放射性药物用途的关系(短半衰期做治疗,长半衰期做检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

四、在结果测量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核医学仪器的了解

在核医学理论课程中介绍相关的仪器,仅仅介绍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学生难以有感性认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实验,测量免疫复合物放射性活度,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核医学仪器,加深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学习不同仪器(固体闪烁器和液体闪烁器)检测原理的区别,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不同射线特性差别的认识。

各种医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之上,核医学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核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课程的每一分钟,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参考文献:

免疫学检验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法;放射免疫法;AFP;分析性能;实验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56-0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一种新型的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分析等分析方法之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是将免疫测定与化学发光相结合的新型技术。整个过程均在全封闭的反应体系中进行,且能够全自动操作,仪器具有反应迅速,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优点,总的来说包括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与化学发光两部分过程[1]。甲胎蛋白(AFP)是原是胚胎的肝细胞,婴儿两个月便逐渐消失,但近些年发现AFP在部分成人体内出现,并发现它是原发性肝癌最灵敏,也是最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为了进一步考察该仪器对AFP生物检测限和AFP功能灵敏度的测量,我院参照IUPAC(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的规定评价方案,现将60例临床送检血清标本的临床资料进行报道如下:

1材料与实验方法

1.1应用材料与仪器检测样选用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的60例临床送检血清标本。

仪器采用美国Bayer Centaur 240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并配套相关检测试液(包括标记的抗原抗体、含磁性的固相颗粒、稀释液、AFP清洗液、发光试剂等),均采用拜耳公司提供的试剂。放射免疫法采用上海产的γ计数仪(SN-682 型),并配套运用 AFP 试剂盒(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研制)。

1.2方法检测时运用AFP稀释液作为空白样品,取一新鲜的血清作为试样,做重复性实验,记录每次检测的浓度值和光强度值。核实两者的精密度、灵敏度与检出限等,数据处理采用线性回归处理。

1.3统计学方法根据SPSS13.0软件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为t检验,对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运用软件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作为统计学的评定标准具有统计学的差异。

2结果

2.1线性试验以AFP稀释液作为空白试剂,再根据要求将标准溶液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放射免疫法取5ppb、10ppb、50ppb、200ppb、400ppb为标准浓度测定标准曲线,化学发光免疫法取5ppb、10ppb、50ppb、200ppb、400ppb、800ppb为标准浓度测定标准曲线,结果两组数据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2.2重复性试验取一新鲜的血清作为试样,两种方法均进样10次,查看两者的重复性差别,两组仪器均能满足RSD

2.3相关性试验采用2.2中的方法用上述两种检测法对受检血清标本进行适当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且相关系数r=0.995,回归方程为y=-1.059+0.921x,两组方法所得数据的相关性良好。

2.4回收率试验取混合血清后,再加不同浓度的标准定值血清,用两组方法分别对其进行平均回归率实验,实验得出,放射免疫法的回收率为91.2-108.1%,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回收率为92.0-107.8%。化学发光免疫法略优于放射免疫法。

2.5检出限以每次做的空白RLUs为基值,以该空白的RLUs值的3倍作为样品中具有的AFP量,或称本法的检测低限。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检出限测量,得出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出限为0.95ppb,放射免疫法的检出限为5ppb。化学免疫法在检出限上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2]。

2.6精密度试验取三个梯度浓度(分为低、中、高三个梯度)的试剂分别进行精密度实验,并运用两种方法进行整理对比,见表1。

3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既具有运用发光检测时的高度敏感性,也同时具有免疫分析时的高度特异性。其原理为将激发态分子回到基态时所释放而产生的发光现象,再运用化学发光系统来为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做指示系统,从而进行定量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浓度方法,是一种直接的运用发光剂标记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由于运用丫啶酯发光剂的优点可以很好的减少非特异性干扰,反应较为简单且迅速,反应灵敏度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该发光剂也很稳定(有效期可长达1年以上)。

放射免疫法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放射性标记的抗原和非标记抗原全部同时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可逆的结合反应,反应的灵敏度较低,标记物的有效期也较短(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从工作人员角度来说,也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从以上的结论可以看出,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且相关性较好。但从检出限、灵敏度、精密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化学发光免疫法就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而且其试剂稳定性高、毒性小,对环境无过大污染,方便、易操作且安全。

本实验采用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可以很好地对血清标本进行很好地采样,处理和检测,基本上能够达到样品随到随测,检测迅速,很快可以得到检测结果,大大缩短了检测所用的时间,能满足临床上的检验需求[3]。从上述数据可以确认,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均可以达到临床运用水平,又基于其高度特异性、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红祥.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学应用,2010,4(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