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快乐学习;生活化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行,小学科学教学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成为众多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根据快乐学习理念,众多教师认为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和趣味,才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快乐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乐观的态度和性格,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快乐学习理念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对策,以

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并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一、开展生活化情景教学

要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教师首先能够做的就是开展生活化的情景教学。一方面,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学生才能够对科学学科有更加清楚的认识,能够感受到科学对现实生活的助推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对于小学生而言,外部世界仍旧是充满神秘感的,这种通过学习科学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已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快乐。

由此可以看出,开展生活化的情景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和趣味,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进行挑选,选择合适的素材作为开展生活化情景教学的基础。

例如,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的题目是植物,它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现实中的各种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植物的基本习性和共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此时,教师就能够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适当的背景音乐,如清脆的鸟叫与虫鸣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进入了安静的树林,呼吸着新鲜空气,聆听着虫鸣与鸟叫,大家告诉老师都看到了什么植物?”

此时,学生就进入相应的情景中,回忆在生活中进入到的树林,并且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将教材的内容通过情景导入进行融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回忆自己见过的植物。最终,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并且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的美丽和科学的魅力。

通过情景化教学,学生会认为学习科学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够让自己在学习中获得更美好的感受,这就让学生感受到足够的乐趣,让学生获得了快乐。

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同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上升为实践教学,从教师的讲授过渡到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这就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从小学生的天性来讲,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好动的,大量讲述性的内容不但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亲自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并且可以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进一步让学生获得快乐。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热”的性质,并且对热胀冷缩现象有足够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对物体进行加热来观察物体发生的改变,进而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就将大量讲述性的内容通过实践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其中的现象更加生动。此时,学生看到了神奇的现象,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一定的乐趣。同时,学生也在完成实践时获得了足够的成功体验,不但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同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为关键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交流,像做游戏一样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快乐。

三、合理的教学评价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快乐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合理的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态度进行评价,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快乐。

例如,当学生在科学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要使用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激励,重新树立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喜悦,将学生获得的快乐进一步扩大。

总的来说,快乐学习理念针对的是学生的心理、态度和兴趣,旨在通过快乐的感受引导学生将学习当作乐趣,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交流,针对快乐学习提出发展对策,促进其发展。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2篇

[摘 要]: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物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要么忽视这门学科,要么因升学压力,强调知识忽视实践,导致这门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畸形发展。其实,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一、生物学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存在着种种弊端

1.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授受式教学方式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传统的统一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教材,很难提供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潜移默化功能。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2.重视书本知识的习得,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取。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强调了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尽管对于青少年来说,成才之路有千万条,但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往往是一种体验性知识。由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在其后遇到类似的对象和情景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的问题,其体验成为经验,意识成为知识。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恢复知识的生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也是致力于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的理想和愿望。因为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主观性的感情和意识,它具有主观性、感觉性、感情性、个别性、全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中,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良好体验,对于人的成长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能解决初中生物教学的弊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

生物课中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学所辐射的绝大多数范围。

1.动植物标本制作。大型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标本可以制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动物标本则主要选择节肢动物门中的动物,还可以制作例如用鱼、蛙、龟、蛇等脊椎动物的透明骨骼标本;微观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虑“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叶的横切面结构”等永久切片,既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制作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掌握根、茎、叶的结构知识。

2.植物栽培。可以利用学校绿化和家庭、教室的美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利用嫁接、扦插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多植株栽培和多品种单植株创新栽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来装扮教室或家庭等。

3.探究性实验。生物课本中的探究式实验非常多,由于上课时间限制,一些无法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就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安排、落实和完成。

4.调查研究。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能够学习,还需要有和社会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到课堂外,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里,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5.作品展示。利用摄影作品、手抄报等展示知识和学生作品,体现了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还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其他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和示范。

四、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1.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由于兴趣主动参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加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展示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生物学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进而使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发生改变。

2.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主题、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体验活动的过程,检验活动的效果,能使主体性充分体现;活动中,同小组学生相互沟通、协商、合作,改善了同学间关系,增进了友谊;充分发挥特长和特殊技能,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增强了自信心,促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转变,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

3.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体验,增长了智慧。生物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学习素材丰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并使一些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

4.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和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以及社会发生接触、交流和获取帮助,因此会使学生自觉克服不良的性格,学会相处、谦让、容忍,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3篇

用严谨的科学精神来探究物理科学的真知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设置是学生参与探究、进行实践科研的重要方式,教师要着力把握探究实践机会,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探究性学习与实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物理科学体验、影响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大胆创新,通过自己的双手实践和科学分析,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树立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探究设置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突出科学探究的实践环节。在探究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放手发动学生,强化引导环节,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主体作用,注重讨论,鼓励多方案实践研究。在科学探究设置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进行“猜想与假设”,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尊重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注重引导与点拨,使他们体验物理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激发学习动能。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内能”

兴趣是诸多学习因素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是推动学生求知行为的内在力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与方式,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面,对于改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内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终和谐自然的物理学发展史。物理学史上星光熠熠的科学巨匠是激发学生物理兴趣、鼓励学生献身物理科学的珍贵资料,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发此类教学资源,用科学家的典型事例树立学生献身科学的楷模。比如哥白尼坚持“日心说”;富兰克林的“费城实验”;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其不畏艰险的科学探索精神作为教学资源弥足珍贵。物理是自然生活的科学反映。物理学的所揭示的科学规律,无不在生活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物理科学规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用生活去体验物理、感知物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更能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比如蒸汽机的发明与生活体验;电视机、手机、互联网的物理原理;纳米材料的物理世界,这些多不胜举的生活现象无不隐含着物理奥密,展现着物理学魅力,必然诱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充分发育的关键阶段,其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力使学生对生活、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愿意动脑去探究、去发现。教师的教学务必让学生体验物理的千姿百态和气象万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物理过程的体验,一般都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比如目前最热门的“天宫物理实验”很生动地说明了许多物理现象。这是最典型的体验教学,体验激发好奇,体验开发兴趣,学生的体验过程,便是和物理科学的亲和过程。

三、用体验感受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的探究力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科学素养

高中学习阶段中让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改革中的亮点。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社会中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把单纯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拟定主题、收集整理资料、动手实验、得到结论汇报成果,最后自我反思。教师应把无限空间留给学生,挖掘并发挥他们的发展潜能,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主动实践,逐渐成长起来,成就自我精彩!综合实践活动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回到了它的初衷教育所在。

结合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学特点,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达到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若能把学生的热情点燃起来,那么学校所有的课程,都会被他们当作礼物来接受。”物理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培养少数学生的特长培训课,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科学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活动。所以我们教师要积极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特有的想法和个性,给他们自主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并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去参与活动,最好能让他们选择自己有疑问并感兴趣的主题去开展活动,并在其过程中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与帮助,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享受成就感。例如,在学习选修3-1电学部分时,我先用多媒体影片讲述当今电学的发展,列举身边各种各样的电器,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鼓励每位学生对身边感兴趣的电器或者电路进行观察研究,看电器的铭牌、说明书等,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可以组队也可以单独完成,之后在班上发表成果。师生共建和谐的物理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成果时,我饱含期盼的目光,面带微笑的点头,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体贴的动作,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幸福与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物理学习的求知欲和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这样轻松的情景中学习,然后在实践中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更能使他们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积极专注地进行知识的实践运用,同时调动了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领略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使学生获得了自信。

二、通过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渴望求知的学习意愿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应在结合物理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与实践活动的完美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在体验与创造中进步。按照以上方法,在“电路”的教学中,学生在我的鼓励与引导下就能轻易地改造并设计出一些生活小制作。

相对于单一的知识教学课堂,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更注重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另外,与知识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对比来看,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调查研究、实验论证与合作交流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在被教育中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方式。这就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去达成个人的求知意愿,而不仅仅是通过课本去获取知识了。

物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和增强自我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主题的必经途径,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过程中的交流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进而养成一种积极的及探究合作的主动学习方式的习惯,这将进一步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物理科学素养。

三、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创新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别于平时的一般教学活动,应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的引导关系。教师应有意识地淡化指导作用,去协助学生自主发现与创新。当然这里所说的学生自主,并不是要教师完全不管,任学生无的放矢,我们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做到有效管控课堂,“放而不烂”才能更有助于学生自觉去发现与创新。如在“电路”的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多方面地去进行探索,有不懂或不会的,可让他们自行讨论实践去解决,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无需太多的干预与指导,只需注意并随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即可,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创新的活动环境中,探求到更多的物理知识、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还自主学会用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我曾在自己营造的这样的课堂里发现,整节课堂气氛活泼而热烈,连平时不太爱动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兴奋地讨论、分析,简直就像是一个个设计师在讨论研发新产品。学生想要学、主动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遇到不会解决的问题问教师的情况少了,自主查找资料相互帮助解决的现象多了,比平时被动学习的课堂效果好多了。

总之,物理综合实践把高中物理学习与实践紧密地、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对物理的兴趣,拓展了学习物理的方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其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学会了更理性的科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他们的物理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鹏、孟进,《物理理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5篇

为了让幼儿园的科学活动生活化,寻求更自然、更符合幼儿学习特点、更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科学教育,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营造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环境

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对幼儿的成长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汲取所有的东西,并将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开发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注重优化操作环境,让孩子在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环境中活动。

1.设立科学问题墙。我们可以把问题墙放在走廊、过道、楼梯等地方。通过搜集幼儿生活中的小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解决孩子心目中的疑惑,主要起到对幼儿科学情感和态度的熏陶作用。如:春天,我们围绕“找小芽”活动,记录幼儿生活中有关植物生长秘密的小问题,并张贴在墙上,鼓励幼儿、家长、老师与之互动,并及时更换,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

2.建立科学探究室。外界环境的刺激激发了孩子热爱科学的情感,情感的催化和保持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和实践才能内化为自身不断追求的新动力,因此,我们还要为孩子提供可供操作和实践的场所,即建立科学探究室。在探究室里可以提供一些幼儿生活中接触的光和影、力和机械、电与磁、声音等相关主题的操作探究仪器,幼儿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摇一摇、听一听,在玩中学习和探究。也可以围绕主题课程实施内容,设计适合小、中、大班幼儿操作的一系列游戏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探索需要。还可以提供动植物标本、科学图书及图片等,积累经验,让他们在观赏中领悟科学无处不在。

3.创设科学活动区角。在班级设立“科学区”,这是孩子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积累科学经验的场所。这个区域主要涉及能让孩子直接操作和体验的内容,这些内容源于幼儿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现象,如:通过玩磁铁,感受磁铁的吸附作用;通过玩弹簧,感受物体的弹性;通过观察物体放在水中的不同现象,感受沉与浮。在“科学区”,孩子们自由合作、自主探索,在“千变万化”中不断尝试,不断假设、不断验证,经历了发现奥秘的全过程,充分调动了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创设自然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大自然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而自然角正是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是幼儿认识、探索自然界的窗口。为了让自然角真正成为幼儿主动探索的有利场所,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参与布置自然角,发动家长、孩子共同收集物品,进行师生共同建构。同时,让幼儿实地参与管理自然角,养成每天给植物松土、浇水,给小动物喂食的习惯,感受照料动植物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此外,我们还可以支持孩子在自然角进行对比性种植的科学实验。如:把植物的种子种在不同的环境(土、沙、水)里,观察其生长过程,并指导幼儿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探索的结果,让他们直观地感受自然的奇妙,发展观察事物、探索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自然角的作用。

二、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指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要结合生活进行,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空洞地教学。”

内容生活化就是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教育目标和内容对于他们当前的意义,把它作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与条件。只有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们生活迫切了解的知识或想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如在“电动玩具”科学活动中,我提供了各种型号的电池,让幼儿想办法让自己带来的玩具动起来。在操作中,有的幼儿把电池装反了,玩具不会动,有的电池型号不对,玩具也不会动。这时,我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探索。经过多次反复操作,有的幼儿成功了,玩具动起来了,有的幼儿发现了电池型号不一样的秘密,每个幼儿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获得知识。由此看出,幼儿科学实验内容不仅要生活化,还要改变教师单向教授的模式,由教学变为学教,即支持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启发幼儿提出问题和想法,努力为师幼间、幼儿间多层面全方位互动提供机会,让幼儿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组织生活化的科学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幼儿园科学实践活动正是利用幼儿园外在的环境资源,使他们在自然、社会中进行学习、实践、交流与体验,获得有关周围世界知识的创造性活动。

如主题活动“找春天”,幼儿园的景色及教学具的演示非常局限,我们可以组织幼儿到小区找春天,幼儿会更真实地感受到“黄黄的迎春花”,“绿绿的柳条”,他们还会在草地上坐一坐、躺一躺、打个滚,谈谈自己的感受。孩子们自主观察,自由交流,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围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把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经验、感受。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交流中增强了自信。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 问题情境 实验 心理健康

作为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和课内外资料,扩大课堂教学的范围,传播给学生更多能让学生有充分体会的故事、名人经历和更加丰富的物理课外知识。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变得活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

最佳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要紧扣教学目标。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物理课了”。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当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创设的情境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情境创设而创设,不管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也在课堂上搞一些花絮,使情境创设成为一种摆设。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教师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要蹲下身子看学生,深入关注他们对该知识点的兴奋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生活经历以及所关心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起点,有机结合教材进行创设。千万不能将问题情境创设发散了,或者脱离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手段要多元化。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应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外,直观形象的实物、实物图、实际操作、引人入胜的故事、富有挑战性的语言等也能促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说得好,“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让我们教师精心创设每一个问题情境,送给学生更多的、他们乐于接受又能促进其发展的“宝贵礼物”吧!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二、教师在自主学习的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在探究物理或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这一问题中,通过学生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最后得出物理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通过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在敞口容器内进行天平不平衡,而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反应则平衡。进而来让学生得出若有气体生成或有气体参加反应时,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同时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思想教育方面,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也会感染学生。

三、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物理知识与经验

“实践出真知”。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如果动手做的话,可以达到90%以上。《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是有效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物理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经历物理。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课堂,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结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物理知识,让学生获得充满生命力的物理知识,体验物理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应用所学。物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物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丰富对物理的认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物理的价值与作用,形成运用物理的意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挖掘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情绪情感教育。物理课堂上充分利用物理教材相关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把内隐在学生心灵深处的愉快、乐观、同情等良好的情感激发出来。如:介绍我国物理发展史上有过的冶金、陶瓷、火药、造纸、酿造等辉煌业绩,抨击个别小企业、小工厂偷排“三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激发学生对这种缺乏社会公德、缺少公众意识行径的憎恶情感,走向社会后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有大局观和公德意识的人。

五、利用物理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物理家在从事科研研究活动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条件的恶劣、多次实验失败后的打击,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在元素一节的教学中,介绍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对铀的发现,要对约有400吨铀沥青、200吨物理药品和800吨水一次一次地分离、一点一点地测量,才最终提取出一克铀。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完成的,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以上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众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及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

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7篇

摘要: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不应只是彰显学生能力的舞台,它同时也是升华学生情感的阵地。作者在分析为什么要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后,例举了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应该要做到彰显学生能力的同时,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逐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生命,对待自然,对待他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引言:长期以来,生物科技实践活动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实验能力的阵地。但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不应只是彰显学生能力的舞台,它同时也是升华学生情感的阵地。

一、 为什么要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姆曾经指出:学生是带着原先的认知和情感特点来接受教学的,因此教学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情感目标。在生物教学中应该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无论的知识如何渊博,技能如何高超,科学家们也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有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才能为人类社会造福。我们不是在培养单纯具备高技能的工人,而是在努力培养既有能力,又有思想,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小科学家。

二、 如何在生物科技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生物情感教学的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生物学。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让学生处于兴趣、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二是要使学生在接受生物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三是要让学生对生物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好学、乐学的人格特征。

生物科技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气氛更加轻松,学生自主性更强,积极性高,这样的条件非常适合开展培养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的一系列的活动。在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便能获得积极的情感,甚至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基本道德,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 ,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三、两个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案例

综合考虑能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后,我组织开展了下面的两次活动,力求能够达到能力与情感共同提升的效果。

(一)、 为家长设计营养食谱

七年级下册课本上要求为家长设计营养食谱,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促进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在设计时,首先请学生尝试设计一顿饭,再请学生说出这顿饭菜搭配是怎么考虑的,点评了部分同学的食谱设计后,我对学生说:“平日里父母生怕我们吃的不好,身体长不好,天天绞尽脑汁为我们同学做即合大家胃口,又富有营养的菜,大家现在体会到了,要设计一顿营养合理的午餐要花多少精力啊,父母为我们做了那么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报答父母呢?”然后请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食谱带回家,自己动手做一道菜给父母或其他长辈,并且要告知家长食谱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完了请家长对自己的菜做出评价并签名。

在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全家都把学生捧在手心,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淡薄。而这次活动,恰恰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学生知道了做一道菜的不易,进而联想到父母为自己付出了许多,这促使学生思考应该怎样体谅父母,报答父母。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总是标榜自己长大了,不满父母把自己当小孩看,透过这次活动,父母们看到了学生的成长。许多家长在评语中写到感觉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希望孩子能多多锻炼。而这正是我希望通过这次作业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让父母看到学生的成长。

(二)、制作保护动物的宣传海报

介于学生接触的信息很多,却往往不懂如何辨别信息,筛选信息,而辨别和筛选信息是他们在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再结合对学生生态观念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爱护动物,自觉保护动物的情感,特设计了制作保护动物的海报这样的一个科技活动。

第一阶段:教师介绍几种典型的濒危动物和已经灭绝的动物,和学生一起分析它们濒危和灭绝的原因。许多学生为灭绝的动物惋惜,对肆意捕杀这些动物的人表示谴责,对不断破环动物生境的行为表示愤慨和反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为什么要制作保护动物的海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保护动物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阶段: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提供给老师初审。主要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在综合资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制作海报

在这个阶段中多数学生主动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如请美术好的同学画画花边,请班上的同学写下自己对保护动物的看法等等。在活动中,学生自然地相互讨论,交流意见,甚至请同学帮忙设计,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第四阶段:评选、总结、交流

请老师和所有科技班的同学评出优秀海报,在校园内张贴,以示鼓励。

引导学生交流在制作海报过程中的感悟,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总结

生物科技活动并不只是能力的培养,并不局限于实验技能的提升。在生物科技实践活动中,应该要做到彰显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逐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生命,对待自然,对待他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化学生,将自己对生物学科的热忱和执着,以及自己的感受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成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在让学生“怎么做事”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怎么认识世界”,“怎么做人”。

五、参考文献

1、浅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焦茅凯 、戴正涛,江苏泗阳中学

2、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张红,《中学生物学》, 2007年10期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特征,这主要基于两个层次的理由:其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这是人学研究兴起的深层动因;其二,实践唯物主义与人学的研究领域有着共同的支点,即现实活动中的人:现实活动中的人是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的主要体现之处。

新近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已经把对人进行哲学的研究作为当前一段时期哲学研究的主题,人学研究的兴起是世界哲学的主潮、虽然它在中国的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甫一兴起,就已受到国内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蓬勃之势,学者们采用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仍处于建设中,任何一种理论的建立都需要很多人很长时间的努力探索才能完成;理论又是开放性的,它需要汲取各学科的优秀成果完善自身,但理论又是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它就有理由成为相关领域的典型代表而起作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艺是时代精神的结晶,是先进思想的代表。因此,在人文学科领域内它将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建设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仍然是一个必项受重视的前提性的间题,也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建设必须注重它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以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作为人学建设的指导,

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1$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有过重要的论述,马克思是以实践为基础去批判旧唯物主义,建立新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又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是相对旧唯物主义而言的,这新就新在它是实践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旧哲学的本质区别〕。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都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提纲,开头就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指出它们的主要缺点是不把事实、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人对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哲学仅靠感性的直观不可能了解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达到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统一。真正实现这种统一的是人的感性的客观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首要的内容)。因此,作为哲学范畴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便是表现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概念的提出才使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了费尔巴哈、他不仅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且根据唯物主义的原则改造了他的辩证法,从而积极地扬弃和克服了黑格尔哲学:讨于马克思来说,实践概念决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仲出来的人本主义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历史观概念。实践所表明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一种既受自然制约也受社会制约的主体的能动性。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形式下实现的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能动的生活过程。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又构成了现存世界中的基本关系,实践是人在现存世界的生活过程中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人是在实践过程中的人:可以说,实践以缩影的形式映视着现存世界,它蕴含着现存世界的全部秘密,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切现实矛盾的总根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存世界的根本点在于.从物质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存世界,把物质生产活动所引起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作为现存世界的基础,由此看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的定义,它所表明的不是一种要把理论付诸行动的哲学态度,而是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实践的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共同点—现实活动中的人

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对象和中.C"内容,国内学术界分歧较大二黄楠森等主编的老人学词典》认为:人学是“关于作为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科学。它不同于人的科学(Enc.ofman),也不同于人类学(anthropology),也不同于人的哲学。人学是一门基础科学。韩庆祥认为:“人学研究的对象,是完整的个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孙鼎国、李中华主编的《人学大辞典》认为、本辞典所使用的人学实际是指“卜哲学人学”。季羡林在该辞典的《序》中亦说得明白:“人学”必须解决三个间题:人本身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间题,人与大白然之间的间题。这三个间题的中心环节是“卜人”。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学研究的范围。而我们认为,人学研究的第一要点应是现实的人及人的实践活动”。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自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人)这个“一定条件”既包括自然条件也包括社会条件,这些构成当时的现实条件。这种“人”也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这些话虽然是针对当时德国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直观唯心主义而说的,实际上却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处于现实活动中的个人无疑是人学存在的前提,人性、人的本质、能力、个性、需要、权利、自由、解放、价值、全面发展,个人与群体、社会等研究范围必须以此作为基础。而且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恰恰最精当地体现出了时代的要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推动者又是受动者.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永远是个变量。而通过这种种变量所折射的,就是五彩斑斓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无疑就是人的本质:人作为人而存在,有着他自己的本质规定,这是一种内在的规定,但正如、对事物、现实、感性的本质不能从它自身的直观中获得一样,对人的本质也不是一经获得便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视野里,人不是自然界进化的直接产物,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是人白己劳动的结果,无论是人之为人本质规定的获得,还是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都是以人的劳动或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是人的实践及其历史发展的结果。劳动、实践,既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生成与展开的方式。人以何种方式展开自己的活动,人也就以何种方式展现自己塑造自己与表现自己。因此,研究人及其发展唯一的途径是研究人的实践行动的发展以及在人的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所生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旷亭现实、感性”。

实践活动中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如前所述,处于实践活动中的人不是个抽象物,而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首先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才能开始其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人面对世界首先展开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对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实践决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中引伸出来的人本主义的概念,而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即他们的现实生活关系中概括出来的概念二它内在包含着人对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实践活动首先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偏离了这一点,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要求。

所以,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即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必须把人理解为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人的活动特别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出发,才能理解人的现实的存在和人的现实的特性和本质。由于人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是人在历史中的行动,它们是历史性的,又是历史地变化的发展的,因而人的存在‘人的特性和本质,都不是固定不变、始终如一的,而是随着人的历史性的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学研究与实践的唯物主义有着共同的支点—现实的人的活动,正是这种活动联结了人学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域,使得人学以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去研究人,研究人的现实生产生活活动,研究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等等关于人的学问。在二者的关系上,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要求更具基础性、优先性,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关系的分析人手。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9篇

这是北京某学校初中一年级300余名学生到密云县古北口村进行的实践活动。活动分成9个主题,分别对应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生物9个学科,每个学科下面还有分主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编成小组活动,活动之前都做了认真的准备。

数学学科小组主要是参观古北口村的庙宇、城门等建筑,发现和感受建筑中黄金分割法之美,并且探寻黄金分割法在其他事物中的应用。

地理学科旅游业知识小组设计了《古北口村旅游业工作人员调查问卷》,对当地住户进行了面对面的调查,学生克服了不敢说话、不会与人沟通、不知道怎么提问的障碍,努力地完成任务。

历史学科小组观察了古御道的建筑特点,爬长城,登高山,了解长城抗战的历史,感受抗日战士的铁血精神。

语文学科小组观庙宇、说故事、探来源。

英语学科小组学习用简单的英语介绍古北口村。

物理学科小组观察古北口村生活中的物理应用。

化学学科小组了解古北口村的污水处理情况。

政治学科小组了解了古北口村的昨天和今天。

生物课小组了解古北口村的植物。

师生都感到收获巨大。回到学校互相一交流,收获就更大了。实际上更大的收获还不在于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而在于启发了对实践的兴趣,增强了对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动手的能力、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取得这样的成功是认真准备的结果。之所以需要认真的准备,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脱离实践已经太久了,大家对于如何与实践相结合太不习惯了。人们往往觉得实践活动作用不大,甚至是浪费时间。实际上可以利用而被我们错过的实践机会真是太多太多了。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10篇

一、保证课内外知识的有效沟通与连接

初中物理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必须保证在学生对课内知识有了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必须保证在教师把课内知识同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这一特性,把?n内知识同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沟通、连接起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例如在学习了声学知识之后,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制作“土电话”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课下时间利用纸杯、易拉罐、棉线等材料制作“土电话”,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原理,从而实现对声音传播性质的深入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制作出了用棉线连接的双方通话,还创造性的制作出了多方通话的“土电话”;还把棉线换成了电话线,结果发现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了。经过这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内学习的知识充分应用到了课外的综合实践中,保证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效沟通与连接。

二、重视实践过程中对生活的深入体验

因为物理学科本来就是一门在生活中不断发展的学科,很多的课内知识都可以用来解释生活现象,很多的生活中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来进行解决,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物理技能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保证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生活能力的提升,获得对生活的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并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学习了重力一部分内容之后,学生们都明确了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会落向地球的规律,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果把一个鸡蛋从高处放下,以自由落体运动落到地面,鸡蛋会碎裂,那么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保护鸡蛋,让鸡蛋从高处落下而不会碎裂呢?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随后,学生们设计出了多种方案。例如有的同学制作出了降落伞,利用空气的阻力成功保护了鸡蛋的安全;有的同学利用气球的浮力,来保护鸡蛋不受损坏;有的做出了一个正三角体的结构框架,把鸡蛋固定在正三角体的中心位置;有的做出了一个盒子,把鸡蛋用海绵、棉花等填充物保护在盒子里,然后在盒子的六个面上密密麻麻地插上了许多牙签,当盒子落地时牙签收入盒子,起到缓冲的作用。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实践动手能力有了大大提升,生活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注意激励评价措施的科学有效使用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11篇

1“体验”与初中物理教学情感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兴趣,笔者认为情感目标更多地应该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相联系,而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而这些都与学生的“体验”密不可分。

2基于“体验”的情感教学策略

2.1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

(1)体验物理学的美

物理是具有魅力的学科,无数科学家被物理学的“美”所吸引并为之付出了一辈子的努力,科学家探究的过程曲折而富有诗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通过对所教内容情感因素的挖掘,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学的美与巧妙.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欧姆定律》时,通常是直接抛出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规律,看上去有规律得到的过程,但是为什么会想到控制变量法的呢?笔者在教学中回放了欧姆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跟着欧姆的研究思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最后用简单的公式表征出来,感受到物理规律的简单美.再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给学生还原《牛顿第一定律》规律的研究过程,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笛卡尔,最后到牛顿的观点,让学生透过物理学史体验规律不断更新、优化的过程,感悟牛顿的智慧与魅力.

(2)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物理学的抽象特征,加上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发现知识的过程体验,有“体验”的物理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甚至有些时候先跳出物理教材,从一些看似与物理学习无关的内容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这些体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啊.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声音》时,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而是选择了一些学生平时喜欢的音乐用电脑播放给学生听,接着在电脑上进行调节,在学生有体验的基础上,讨论其乐音特征,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不同点的理解,实践经验表明,学生这堂课积极性很高,平时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放松了心情,同时也将这种喜爱迁移到了物理知识学习中来,发现了物理学中所蕴藏的规律,提高了观察生活、研究生活的意识.

2.2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态度

(1)关注物理学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发展,物理学处于发展过程中,虽然我们学习的物理知识和规律更多的是属于物理学的昨天,体验式教学让我们学生能够感受到昨天的物理学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同时有感受到昨天的物理学与今天的生活存在着联系,思索着有没有今天物理知识不能解释的现象,激发探索明天的物理的欲望.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温度计》这部分内容,课后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用小玻璃瓶、蓝色液体和吸管等生活中可以找到的器材制作温度计,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测量水温,笔者还提供了文本信息“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伽利略温度计”,要求学生将自制温度计与之进行对比,分析有哪些共同点、不同点,感悟古人的智慧,深化对温度计基本特征的理解,最后再介绍当今较为先进的温度传感器,红外线测温技术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学发展对今天生活的影响.

(2)发展反思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活即教育.“体验”应该将生活实践视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要在物理课堂上开展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科技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活动中会用到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物理学习前概念),这里有对的、有错的、有片面的做法,以此为资源生长点挖掘其中的理论知识点,也就是讨论哪些是有价值的,并将其系统化表征为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实践,指导生活实践活动,提高生活的质量.有这样“体验”的物理课堂就是首尾呼应、闭合的,而且学生的认知也是螺旋式上升的,伴随着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还有学生内在的反思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容易重蹈亚里士多德的认知错误.不过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反例,如播放视频:“足球运动员踢出去的足球,足球离开脚后飞出,落回草坪,滚动最后停下来”,引导学生从视频中分析理论知识.足球离开脚不再受到脚的作用力,还能继续飞行,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滚到草坪上,最后停下来了,在滚动的过程中由于有摩擦力的作用,速度越来越小,可以假想没有摩擦力,足球将一直运动下去,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又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变阻器教学设计》这节内容时,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调光台灯”出发,一边演示,一边抛出问题,要求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这里面有什么“机关”是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控制的?这个科技活动与学生原有的实践经验、物理上的理论知识构成正向联系,从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来看,设计了几个均能满足要求的实验方案,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几个方案的优缺点,将方案的优化向着“变阻器”这一理论知识方向推进,激发学生对变阻器的探究欲望,自主体验变阻器的变阻功能,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最后笔者再以风力测定仪(如图2所示)为情境设置一个生活化的习题,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2.3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12篇

播种――萌发科学探究的幼苗

虽然培源实验小学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但受到苏南地区高度的工业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如今的孩子们对于植物生长的了解是非常欠缺的。在曾经进行的“现在农田里种植的是水稻还是小麦”、“你能准确辨认出韭菜和麦苗吗”等常识调查中,学生的正确率低于40%。在“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建设之初,学校就把它定位在要让学生们乐于认识常见植物,乐于去观测研究它们,并为此做了两项准备工作。

1.洋溢“农”味的园地

在数字农植园主体建设完成、各种物联网设备安装到位之后,为了激起学生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探究欲,在征询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对数字农植园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布置。铺着青砖的林阴小道、古色古香的木质门面、布满爬山虎的墙壁、彰显活力的老水车等共同打造出既彰显现代气息又不乏传统文化的一个全新的科普实践基地。学校有10多个实践活动场地,但学生们如今最想去看的还是数字农植园,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那儿既像景点又充满神奇”!

2.普及物联网知识

“物联网”这个名词对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们记住这个词,并能产生了解、参与的愿望且保持好兴趣呢?我们从生活入手,用ETC专用车道、智能家居等各类应用实例增长学生们的见识,让他们看到物联网已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为了增强感性认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展养殖的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实验室,他们在监控大厅内,看到工作人员通过轻点鼠标,实时监控着一个个水产养殖场,进行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预警资讯等操作,大家无不感到科技的神奇力量,也自然地萌发了学习、探究的欲望。

耕耘――洋溢生命活力的体验

在学生对物联网有了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我们及时把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与数字农植园活动有机整合起来,让学生们走进它、触摸它、感知它、研究它。例如,在小学信息技术《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认识到了数字农植园是利用温度、湿度传感器,远红外摄像头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记录植物生长的各项数据,并通过网络发送到管理平台,供世界各地的朋友共享使用,分享活动过程,实现“一人种植,众人观察,集体研究”的喜人效果。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把大量关于认识植物的课程安排到数字农植园中教学,这一学习方式有效地弥补了科学教学资源的不足,能让学生们在既现代化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情境中尽情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多项专题性研究活动。

1.校内科学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申报立项的形式确立了“暖棚内外植物生长情况对比研究”、“玉树繁殖方式的研究”等10多个小课题实验项目。学生们平时通过网络既可以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观测、记载和分析,又能根据数字农植园仪器探测到的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科学地进行调控、灌溉等管理,让植物们健康成长。学生们还会走进“开心农场”,与各种植物来一次亲密接触,量一量它们的生长高度,闻一闻花香,松一松土壤,除一除杂草,捉一捉害虫……在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充分了解了植物生长和环境的密切关系,享受到绿色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实验资料。有个学生在观测日记中记道:“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有很多植物可以通过剪枝插入土壤这种便捷的方式进行繁殖,看来植物的本领之大超出我们的想象,‘无本之木’真的存在啊!”

2.省际“携手助学”活动

在全体学生走进数字农植园接触物联网的同时,我们组成了50多人的“周培源数字农植园”小院士队伍,在辅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远程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结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创新研究项目,联合江苏、河南、新疆等地的多所学校开展异地网络观测、对比性小实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三地的小学生们既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奇妙,又见识到自然界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生长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萌发了可贵的探究意识,取得了很好的合作学习效果。当外地的学生第一次通过网络看到我校数字农植园内各种植物随风摆动、孩子们穿行其间的实时景象时,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的感叹。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们自发设立的跨区域植物种植研究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探究的兴趣,在看到两地同时种植的长春花、一串红、月季等植物大相径庭的生长情况后,有学生在观测心得中写道:“各种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尽相同,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地对光照的要求也会出现差异。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在苗期对光照要求小,发芽阶段甚至根本不需要光照,而在开花阶段则对光照有较高要求。”

收获――品味辛勤劳作的甜蜜

几年来的“开心农场”实践体验,让学生们既有了对高科技的认识,又对身边的花花草草有了真切的感情。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综合素养,而这,通过“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这一载体已经初步实现。

1.科学素养明显提高

我们对“感知生长”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常规的科技、德育类活动科学进行了整合,通过每周的校园电视、每月的科技信息、每学期的科技节等形式向学生们持续提供丰富的物联网大餐,并用科技创新大赛、科学幻想画竞赛、科学小论文竞赛等受到大家欢迎的形式理解巩固知识,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生可贵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

2.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 生活 实践 想象力

研究表明,中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上具有如下特点: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这一时期,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迅速发展起来,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正在形成,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依然需要依靠具体形象。也就是说,通过更生动活泼的形象和对感官的刺激,来帮助中学生提升学习和记忆兴趣,依然是十分重要的。

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情景和趣味上无法和语文等学科相比。但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地理学科的教学也一样能做到生动、有趣、情理相融、和谐轻松。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让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如何尊重地理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特点?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生活是他们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从感官上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才是让地理学科学以致用、走进学生生活的主要方式。

一、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情境,引发学生联想

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否优雅,是否能调动孩子参与的热情,以及表达能力的优劣,对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知识本身来看,地理学科不够感性有趣,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情景,来弥补这一不足。比如,在教学中运用文学手段,讲故事、读诗歌、游记、猜谚语、谜语、播放歌曲等方式来描绘和展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例如,在讲到杭州西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欣赏杨万里的诗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同时也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西湖四季不同的湖水、莲花、山色、小船、垂柳、花海……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切实地感受到西湖的旖旎风光。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与此时杭州西湖的气候进行对比,让学生回忆想象北方三四月份时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北方的冬雪还未完全消融,春寒料峭,小草还没有发芽,整个大地依然是光秃秃的,但杭州的西湖已经是草长莺飞,绿草茵茵,通过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调动他们的感官,从各方面了解到我国南北方气候的差异。

二、将地理与生活密切结合,从生活中感受地理

日常生活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最容易也是最佳的途径,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从日常的现象中挖掘和教授与地理相关的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授课的时候,及时地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变得亲切。比如,人们服饰的材料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什么北方的人们喜欢穿深色的皮制服装,南方的人们穿丝绸制品,而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条胳膊露在外面的藏袍?从房屋建筑的角度,为什么我国的古代建筑多是木质结构,而欧洲的古建筑多是石头的建筑,这和当地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让地理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地理知识关联起来,不但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亲切,从长远来看,也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真正地认识我们生存的环境,真正地了解地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从而在学习中真正地得到实用的知识。

三、在野外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

获得感性认识最佳的途径,就是亲身经历。因此,在野外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真正推进了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教学。野外实践真正做到尊重地理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触碰地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在野外实践活动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要。教师需要做到深挖教材内涵,在进行野外实践时,既要结合学科内容,与课堂教学的进度相适应,也要注重在实践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尽量选择晴朗安全的天气和适宜的实践环境,同时也可邀请地质方面的专家做技术指导,亲临讲解,一一示范,让学生动手实践,收集标本,做观察记录。野外实践之后,将学生收集的标本、考察日记、实践感受、考察报告等在橱窗展示,由成果本身来说明野外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14篇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

1、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物理中的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体验惯性无处不在,有时要利用惯性,有些要预防惯性带来的危害。通过观察,发现节日用的小彩灯是串联的,而马路上的一个个路灯是并联的。

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实践活动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同时,物理实践活动脱离了课堂和书本对学生的束缚 ,使学生变被动的参与者为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自主的学习,充分展现了个性和才华,极大提高学习兴趣。

3、巩固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活动必然要用到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原理,这就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而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弥补了课堂物理实验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不失为辅助实验教学的一个极好的手段。从长远看,也有助于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

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强调科学态度,但是学生无法直接感受到科学态度的重要性。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常要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这时,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就必不可少了。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逐渐培养了科学态度。同时,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自己去做,而不是在看,也培养了学生的刻苦精神。

二、物理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物理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形式:

1、科技制作

设计制作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第一个实践活动:制作模型飞机、汽车,然后测出它运动的平均速度以及学习了流体力学后,飞机模型表演。九年级中制作和研究小发电机、小收音机和光控开关,铅笔芯变阻器等。

2、课外实验

这是物理实践活动最容易开展,也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形式学生可分为2--3人一小组,开展课外实验。有时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验器材,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验报告或总结,以便交流讨论。如完成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用塑料布收集露水,测量教室或家中不同时间的温度等。

3、社会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调查力的现象及摩擦力在生产的应用和危害,调查人体中的杠杆和工农业中的杠杆及滑轮,调查“热岛效应”的成因,调查热机与环境保护以及对生活中物品所用材料分类、材料与环境污染等。通过调查获取信息,然后加工整理,形成调查报告,在班级内交流,也可以在全年级内交流。既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4、参观、观察

在老师、家长的组织及指导下,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观察听诊器,分析听声原理,观察生活、生产中的惯性现象,参观发电厂,夏天观察城区的“热岛效应”,参观网上博物馆等,要求学生结合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如测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实验小组去测凸透镜的焦距的实验。假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会怎样?一切物体重力都消失了,世界会怎样?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以科学作文的形式展现。

三、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一个人或者小组活动,学生在完成实践活动会局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而忽视了对细微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对产生这种现象的思考,不善于分析推理,研究其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进行必要的指导,否则,会流于形式,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教师在布置活动之前,要对活动中实验的原理、操作要点、安全注意事项、观察的重点等作好指导。

第二、还要求学生记录好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自己探究,自主地在实践中积累素材。

第三、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结论的取得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认真实验、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生物学科实践活动感受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密切联系: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在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还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由此可见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可以从孩子们身边开发利用。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趣的现象很多,有趣的活动也很多,只要善于观察,留心搜集,注意整理,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寻找孩子身边的活动资源。

一、生活小常识让综合实践活动富有生活气息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事物,如吃的、穿的、用的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活动的资源。

春季是个传染病多发的季节,是诸如病毒、水痘、禽流感等疾病的高发季节,这时我让孩子们收集一些流感方面例如病毒相关资料,展开春季常见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既锻炼了孩子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又增强了孩子们防治传染疾病的能力,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行垃圾分类,我让孩子们展开调查研究,从班级中入手、自己家里入手研究家里产生垃圾的种类,计算本班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访问班级中同学家里产生的垃圾分类情况。这样的活动,学生更加了解生活,热爱生活,进而适应生活,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也让综合实践活动更富有生活气息。

二、科学小实验让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科学气息

科学老师那里有很多易于操作的有趣的小实验,如把不同物质和水搅拌到一起,然后观察溶液的特点,体会可溶物质和不可溶物质的差别;围绕鸡蛋,我让学生做了这样一些有趣的实验:如何辨别鸡蛋是生的还是熟的;如何在鸡蛋浮在水里;如何让鸡蛋站立起来;把鸡蛋分别泡在水里和醋里,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如何让鸡蛋从高空落下却完好无损……这些小实验除有趣之外,更多地会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神奇,无意中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的大门,拉近他们与科学的距离。把这些有趣的科学小游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使孩子们得到更多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而且让综合实践活动充满了科学气息。

三、数学小游戏让综合实践活动散发数学气息

数学书中会给我们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它们也可以吸收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如算24点游戏(从1到10中任意抽取四个数学,然后经过运算,最终得到24这个结果),七巧板拼图,神奇的“495”(从0到9这10个数字中任选三个,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然后求出两数的差。然后把差中的三个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再求出两数的差。以此类推。一定会有一次的结果是495。)。这些小游戏的设计,不但让学生体验到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不断感受到数字的奇妙和有趣,更主要的是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体验到了探究的快乐,而且感受到了综合实践活动所散发的数学气息。

四、语文小美文让综合实践活动洋溢文学气息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绍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美文,这些内容是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如学习了三年级上册《西湖》一课后,我让孩子搜集西湖十景的相关资料,然后让孩子们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西湖十景的赏析,设计一个五一小长假出游西湖的简单方案,进行小导游评比活动,等等。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让学生通过旅游方案的设计感受丰富多彩的西湖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活动中充分锻炼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在美景赏析和小导游活动中那文质兼美的介绍词让综合实践活动洋溢着浓浓的文学气息。

五、童年小游戏让综合实践活动流淌人文气息

童年,是对生活最美好的记录;游戏,是对童年最珍贵的回忆,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的体育游戏、学习游戏、合作游戏等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把孩子们的游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让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搜集游戏活动等形式,了解并展示游戏文化,知道“玩乐”与“知识”是相通的,感受童年的游戏给自己的父辈和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快乐。学生热爱生活,团结同伴,增强合作竞争意识,提高组织和交往能力及体验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同时让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文气息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它亮就亮在是全新的课程形态,而难点之一就在课程资源的发掘上。因为它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没有固定的、现存的教材,只有指定的领域范畴。然而,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其实,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心、用心、细心,充分开发孩子们身边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一定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综合实践活动也一定能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