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物单元教学设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以探究为中心
落花有用
科学教育园地中的耕耘者——记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金阊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吴涧石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
《洗衣服的学问》教学实录与分析
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科学教师教育智慧例谈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概念调查、转化和理解的课堂实践(九)在技能训练中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轮轴的秘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分析
《奇妙的护身术》教学分析与设计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个着眼点
“画”出来的秘密
《种子的传播》教学实录与反思
让科学教学充满生活情趣
享受科学课
《我们在成长》教学设计
《有趣的呼吸器官》教学设计与反思
《食物的变质》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师百花园
该出手时就出手
动手出真知
青春飞扬
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
《水的浮力》教学实录与反思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实录与评析
《建桥梁》教学设计及思考
走向科学——教科版《科学》教材八年实验回顾
灵活处理教材
《让灯亮起来》教学片段及反思
实验课不能忽视的三点
例谈实验教学的组织策略
《光与生活》教学片段与反思
《清洁剂的“威力”》课堂实录与反思
浅谈科学课堂上的“现挂”
《奇思妙想——设计篇》教学实录
《奇思妙想——设计篇》教学设计
《住房与材料》单元教学与思考
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大家谈
我的教研之路教师百花园
从一场音乐会想到的
试论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
《光的反射》教学实录与评析
《我们的地球》单元教学与思考
《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教学与思考
《机械与工具》单元教学与思考
也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效率低下的原因与改进
科学探究话“六性”
《呼吸与健康》教学谈
《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与思考
与《科学》实验教材共同成长——大象出版社小学科学《教学指南》的使用说明
合作而不是“合座”——合作学习在科学课中的价值体现
《摩擦力的秘密》案例评析
日本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介绍
经济法课程一般在五年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笔者在多年经济法教学中发现,由于老师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讲授经济法律法规,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累,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遇到案例分析时,常常无法下手。这充分表明,当前的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弱,如何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强化、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五年制高职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入手,分析当前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升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一些路径和方法,以增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可行性,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就是一次课。在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叫做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的,教案也是针对课程的一个单元写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因此,本文所讲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一次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讲的每一次课的教案。
本文认为,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教师依据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现状,科学设计课程单元(教案),并将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付诸实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用的方法巧、花的时间少、费的气力小、取得的效果好的目的。一方面学生得到了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体现课改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是从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出发,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的方法,使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达到整体优化,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
2.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体现课改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将经济法律规定转化为真实或仿真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分析,通过教师任务驱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了职业能力、学生主体,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用法能力。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改下的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法课程中的用法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自身首先要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用法能力。新的课程及教学理念和新教法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些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整体构建缺乏科学性
(1)课程内容的设计未能体现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会计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毕业后职业活动、专业发展的需要。现实中,一些学校经济法课程按照会计初级考试用书进行教学安排。而现行的会计初级考试用书并没有企业、合同、市场运行等方面的法律内容,这既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学生毕业后就职于营销岗位的较多,教学内容应突出市场运行管理法律制度、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等。但是现实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随意性大,大多按教师本人的喜好及熟悉程度安排。
(2)未能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如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会计考证之后,但一些学校的经济法课程仍包含税法的内容,这就与前面学期安排的会计考证课程中的税法内容重复。
2.重理论轻实践能力
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实践能力认知模糊,这不仅体现在课程整体上,在每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中也是如此。因而,教学中侧重理论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设计,其结果表现为学生用法能力较弱。
3.课外拓展不足或空缺
很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或草率对待学生的课外拓展,只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这对于检测学生每次课应掌握的实践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4.教学评价单向,教师反思欠缺
很多时候,教师只顾埋头教学,而不回头总结反思,只重视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对其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也未能重视学生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及授课的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造成教师对学生贬多褒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也因此产生了倦怠情绪;教师对下一次课的单元设计和下一教学周期的课程单元设计没有改进和完善,或改进、完善不明显。
四、突出能力为本位,科学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
1.滚动修改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其基本原则共有6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1)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进度。①要熟悉经济法课程的前接课程和后续课程,在此基础上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以免与前接课程教学内容重复。②要深度开发校本教材。现行出版的高职经济法教材能符合上述课程教学整体设计6项原则的几乎没有,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不仅编写了校本教材,而且还精心编写了《经济法课堂教学上课用案例》(含课堂训练案例)、《经济法知识与能力训练》等教学配套资料。将校本教材的相应内容有机地糅合到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中,经过课堂教学使用,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成就感,学生也不感到枯燥,反而有兴趣挑战一个又一个的任务。③科学设计教学进度。即确定课程有多少个单元以及单元的课题名称,编制教学进度表。
(2)确定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活动、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为依据来确定。
(3)根据职业能力和专业发展要求,滚动修改课程标准。由于人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法的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对经济法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精心设计课程单元教案
(1)确定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课程单元的设计可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综合法、四步教学法等。结合经济法课程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殊性,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四步教学法(示范、模仿、练习、巩固提高)和综合法(告知、引入、操练、深化、归纳、训练)相结合较好,它糅合了四步教学法、综合法的优点,突出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
(2)突出能力目标、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系统设计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经济法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分为3页,首页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学习目标设定(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和情感目标)、学习任务描述,以及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教学反思等;第二页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告知(教学内容、目标)、引入(任务)、操练(掌握初步或基本技能)、归纳(知识、能力、素质)、深化(巩固、拓展、检验)、评价总结(含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课后拓展等步骤,每个步骤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几个方面;第三页主要是教学过程实施。
3.有效进行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
课后学习拓展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布置几道简答题,而是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以期通过课后拓展学习巩固课堂上训练的能力,也要兼顾到学习能力强、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4.全面设计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对教师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进行评价。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其课程单元设计和授课的感受和评价。教师每次授课后,要放下身段,虚心倾听、收集学生对其教学设计及授课的感受和评价,并进行教学反思。
(2)学生(小组)对自身的评价。针对课堂上的任务训练完成情况,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情况、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等。
(3)教师对学生的客观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持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状况。其评价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技能等。
(4)教师对自身单元教学设计的评价和反思。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①课程设计是否突出了能力目标?②是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了能力训练?学生独立训练或小组合作训练完成的情况如何?学生通过能力训练是否有成就感?③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④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⑤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5.外部监督保证
(1)学校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有关课程改革的导向性政策。首先,学校要从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主要用于奖励),确保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其次,要将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的测评等纳入制度进行考核,并与教师绩效挂钩。
(2)学校要常规性地开展教学竞赛。比如举办年度优质课公开赛、单元教学设计竞赛等,以此带动全校教师投身到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积极性。
(3)认真执行学期中的听评课制度。听评课要从帮助该老师如何设计出有效的课程单元,进而如何更富有成效地上课出发,因此,听课者要专门挑出授课者的欠缺和不足。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教学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四个关键词即为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它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3.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引出并澄清问题;(2)帮助学生组织材料,帮助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活动;(3)作为一种灵活的资源为学生服务;(4)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小组成员而参与活动;(5)主动与小组成员分享感受。
三、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如何开展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开展教学设计需要注意教学目标设计。(1)全面考虑诸因素,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尤其注意高中生物课程的新课改大纲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的制订与出发点以学生为基础;(3)教学目标需要具有层次性,即需要设定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还要设定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涵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1)导入设计;(2)教学情境设计;(3)例题和习题的设计;(4)提问设计;(5)学习环境的创设;(6)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设计;(7)学习方式指导的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具体包括:(1)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表现分析法、课堂观察、谈话法等方法实现;(2)自评与互评;(3)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成果展示法、智力竞赛法、书面考试等方法实现。在具体章节教学后,教师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方式结合进行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赵辉.浅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思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4).
一、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组织实施
片段教学是一个可控制的教学实践系统,它通常将参研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7人为宜,面对一组约20人左右的学生,或面对指导专家和教师进行15分钟左右的片段教学,并将实况用摄像机摄录下来。然后,在指导专家引领下,由小组成员反复观看所录制的教学录像,进行讨论、评价和小结。
片段教学一般分为节选式与专题式两种类型,节选式片段教学较适合于新教师,专题式片段教学则适合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在生物学校本研修中,组织者可根据参研教师的实际情况,选择某种片段教学方式,或灵活使用上述两种方式。通过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组织实施,可以让参研教师在学习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多项教学技能。一般校本研修的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基本步骤如下。
1.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在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之前,指导教师组织参研教师学习生物学课程标准、教学技能、片段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反馈评价等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以此指导生物学片段教学实践。开展片段教学活动时,先由参研教师利用2~3分钟时间介绍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及其设计意图等,从而提高片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2.教学技能的展示与分析
生物学教学技能类型多样,由于参研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要帮助参研教师进行个人教学技能分析,再根据其实际需要或潜在的教学特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技能训练,逐渐帮助参研者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在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项或几项生物教学技能让参研教师进行模仿练习,或进行教学技能展示,通过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帮助其改正、完善,从而提高参研教师的生物学教学技能。
3.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在上述教学技能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展示分析的基础上,参研教师进行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可以是某生物学专题的、某一课时的或某一片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行片段教学设计时,参研者可根据指导专家指定内容或自己想讲的教材内容,选择对自己有针对性的某项教学技能如语言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技能、组织技能或总结技能等进行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
4.生物学片段教学的研习
片段教学研习过程也叫做“角色扮演”。对于生物学片段教学来说,往往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教学现场可有学生或无学生。比如,在当前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的片段教学比赛一般采用无学生的,参赛教师只是面向评委专家进行虚拟片段教学。对于虚境型片段教学,虽无学生参与,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仍须遵循教育教学普遍规律、课程改革相关要求来规划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不管片段教学现场有没有学生参与,教师须做到“眼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须关注片段教学的相对完整性,向听者展现清晰与完整的主题活动过程,从而让听者产生真实的课堂教学感。
5.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
和常规的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比,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首先应着力于引导参研教师转变思想,要从关注“自己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其次是,引导参研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第三是,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为基准,关注教师教学过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可借助录像设备、同伴互助和专家指导开展生物片段教学的反馈评价。首先,指导者与参研者共同观看实训录像。接着,由执教者分析自己的执教体会、教学优点和存在问题等,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再由参研教师与指导教师按照教学技能评价表或按“2+2”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即每人谈两个优点,两条改进的建议。最后,执教者综合大家的意见后,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再进行第二轮研习。如此,执教者的教学技能水平将可得到提升,执教者的教学特色或教学风格可逐步形成,这是一个循环增值的过程。
可见,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实施也是一种行动研究,是参研教师在指导教师、同伴教师等相关人员帮助下,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自我改进。这种改进能丰富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内化、提升为教育理念,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外化为教学行为,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6.教学技能的整合研习
在生物学教学技能比赛或职称进级考核中的生物学片段教学,要考核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各项教学技能。由于参研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在生物学片段教学的前期组织实施时,指导教师是将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某项生物技能,再根据参研教师的技能研修需要,进行专项的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研修中后期时,指导教师可根据参研教师的差异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项生物教学技能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其综合运用各项生物教学技能的水平。
二、生物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
片段教学设计是开展片段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应明确如何设计片段教学。
1.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的内容
生物学片段教学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技能要素、资源与工具准备和时间分配等。
(1)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维教学目标在生物课堂的有效渗透与有机达成,可以提高片段教学的质量。三维目标的制订是生物学教师备课的前提,制定三维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生物学片段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指导教师应指导参研教师认真学习有关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及生物学课程标准、分析生物学教材、正确表述片段教学三维目标及设计意图,提高参研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能力。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生物的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并能用相对性状的概念判断相关的实例;在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后,能得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结论;通过介绍几种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食品,以及转基因食物知情权的纠纷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教师活动设计。
在片段教学过程中,生物学教师的活动主要包括讲授、演示、提问、板书、组织阅读和讨论、归纳总结等,这些活动在备课时可预先设定,并预设教师活动的时间,这样使得教学设计或教学流程更具有操作性。当然,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存在着诸多不定因素,指导教师有必要指导参研教师进行应对练习,以提高参研者教学机智。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中,在讲解“基因控制性状”时,教师可展示“家庭成员特征调查表”中的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思考调查结果,并尝试从调查结果中提出“父母的性状如何遗传给后代”的思考题。接着,教师继续出示转基因鼠的实验图,指导学生读P27图,并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尝试完成思考题。最后,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转基因鼠中的关键技术,教师再播放一小段显微注射视频,同时进行巡视、记录与适时指导。
(3)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是为了“学”,“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行为主要有阅读、倾听、交流、观察、思考、回答、讨论、操作等。开展生物学片段教学活动时,教师在备课中要对学生的学或活动进行预设,甚至是预设学生可能遇上的学习障碍或困难,通过“不顺畅”活动设计促进形成虚拟的课堂精彩生成,这突发状况的出现让虚拟课堂更像真实课堂。在片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活动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都应尽可能考虑到,做到“眼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一课中,在讲解“基因控制性状”时,学生活动的预设如下:学生通过交流调查结果,进一步强化概念;学生尝试归纳亲代性状可在子代出现,并思考其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和图例,开展讨论,思考并尝试解决“人们研究的是鼠的哪一个性状?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等问题;接着,以“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为障碍设置“不顺畅学习”环节,最后,在师生分析了转基因超级鼠研制过程之后,得出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得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结论。
(4)呈现所练习的教学技能。
在组织开展生物片段教学活动时,教师研习的教学技能应具体、明确。同时,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明某环节主要研习某个教学技能,如练习导入技能或指导学生思维的技能等。
(5)资源与工具准备。
在生物学片段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同样需要进行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工具的有效运用,教师在设计片段教学时,可在教学设计中注明所使用的资源,以便课前准备,课中使用。课件、学案、板书等辅助工具也应注明。
(6)时间分配。
在10-15分钟片段教学过程中,参研教师要严格控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忌拖堂,以确保片段教学的有序进行。在生物片段教学活动中,执教者切忌将过多的时间用于导入环节上,而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学习活动,以突出教学重点和展现自己的教学亮点。
2.注意事项
在进行片段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参研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策略和资源运用分析及反馈评价设计分析等。设计时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条是设计好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条是设计好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预设好学生的反应,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与思;以及进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生物学片段教学时不管面对的是评委专家还是学生,教师都要重视片段教学过程中的反馈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美国波帕姆教授指出:“合理的教育决策依赖于教育评价的准确性。”生物学片段教学中的一句“你太棒了!”“你说得太好了!”显得有点笼统,教师要多些差异关注,还要做到全面、有效、帮助、鼓励和赏识,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数字化教学资源 开发和利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前提。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每一位教师信息素养的集中体现。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物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学生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1.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要满足教师“教”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学”的需求,它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以及教材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生物教师要注重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实用性原则。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全面贴近教学实际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教材的内容、学校的办学条件。面向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二是科学性原则。所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内容要正确,表述要准确,材料事实的引证要可靠,符合生物学科的规律和特点,不得有生物学的科学性错误。三是层次性原则。为保证方便使用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实行模块化管理,可以通过对不同层次资源的使用和重组,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的个性化潜能。四是校本性原则。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体现以校为本,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提倡走本土化道路,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要有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和学生的特色。
2.高中生物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
2.1以生为本,注重高中生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时效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教师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将一些有趣且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学要以生为本,既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完成生物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
2.2以大纲为线,注重高中生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科学性。
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大纲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成促学者和资源提供者,通过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完成生物的学习任务,不断提高生物技能。另外,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由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和发展而来的,对于高中生物学科来讲,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生动形象展示抽象的事物,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要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服务于课本教材内容的,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定数字化教学资源,还要避免生搬硬套,否则会适得其反。
2.3以教学设计为基础,注重高中生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教育性。
构思“教学设计”应该以完整的一个单元撰写出几个课时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来讲,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例如,在讲述《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时,要用几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要呈现出完成的几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生物教学的章节内容往往有若干课时的教学任务,每个课时均要有完整的教学设计,且几个课时的教学设计必须标明所隶属单元的目录名称。高中生物的教学设计文稿往往由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等方面内容组成。在高中数字化生物教学资源建设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纲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为广泛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且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物教师要注重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用最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的生物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一、概念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1.认识概念才能应用好概念教学
从科学认识过程可划分为实体概念(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关系概念(光合、呼吸等)、过程概念(进化、发育、分化、消化等)。
从单元知识教学可划分为核心概念、一般概念。
概念有内涵与外延:内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总和。
2.概念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提问的目的
苏格拉底对学生发问,不在于考查对方知道了什么,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发对方内心的冲突,“迫使”对方反复思考自己的回答,发现自己回答中的破绽,最终接近合理的解释。
(2)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情境设置
情境设置,可以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反映出来;可使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熟悉、生动的形象;可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感受。
案例:①讲生态系统概念时,设计了大量动物世界的画面,让学生观察各种生物间的关系。②讲微生物发酵时,用多媒体将半个厨房展现出来,创设生活情境。总之,情境设置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增强了生物课堂概念教学的实效性。
(3)概念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好阅读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多元化、多层次;情感性。我在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指导学生阅读:①指导学生读懂教材的目录,由字体颜色找主题,找知识点,明确大小关系,生成相应概念;②指导学生读懂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会应用概念;③指导学生读懂概念中重要的字、词、句,不断强化学生对概念中“关键词”的理解和掌握。总之,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前提,做好这一步,为提高概念教学效果打好了基础。
二、概念教学的工具――概念图
1.认识概念图
概念图利用节点代替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将不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通过连接词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其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基本要素。概念图能整合新旧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知识,有效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情况,构建高效课堂。
2.发挥概念图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1)概念图用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的必要环节,它设计的对象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教学单元,还可以是一堂课。我充分利用这些手头上的资源,对概念图进行取舍、再加工、整合,来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将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进行最佳的教学设计,做到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能成为主动参与者,真正提高了概念教学的效率。
(2)概念图用于合作学习工具
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概念图作为合作学习工具,支持学习者与他人共享学习成果,建立学习共同体。我把学生分成生物兴趣小组,每组有一名负责人(组长)。课堂上每人根据学习内容绘制概念图,这些概念图是学习的成果,反映了学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路和观点。
(3)概念图用于评价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地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学习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感觉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再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既节省了时间,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我们还要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在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生物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中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4)优化教学反馈。教学中可通过课堂后的巩固练习或单元测试来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教师应注意选用典型的题目、紧扣重难点和考点的适量题目优化教学反馈。
总之,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发掘生物课程教学的潜在资源,并在实践中完善与应用,实现教学设计的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较容易提出问题,但是综观生物学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主动提出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无疑要求教师首当其冲就要转变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可能和教学内容和进度不符,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没做解答或三言两语地打发,没有给与这些提问题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 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阅读也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我们的阅读目标,如何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呢?
一、 激发兴趣,兴趣是永远的老师
地区的学生因为是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问题,如果没有兴趣,就无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不要说什么自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对生活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章,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果选择与学生自身文化具有较大差异的文章,就会激起学生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老师的教学任务。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体现系统性
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是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也可是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而最有价值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全年级教学设计。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完善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有序有效进行,才是最有力的教学。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于教学内容,拓展丰富的课外知识,综合各种学习资源,是上好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以地区汉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授课内容为例,汉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设计首先要确定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人与动物的相处。其次要确定阅读重点:通过词语的感受把握情感的传递。本单元的学生能力的训练重点:文章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课文的有感情朗读。本单元推荐:如《老人与海》《灵犬莱西》《忠犬八公》《藏獒多吉》《GOGO小萨》等,在这些推荐中既有经典读本,也有儿童读物,既有影像资料,也有时尚微博,在引导学生注重文字力量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多元发展的时代,了解时代的运作方式。
在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要体现前后的连贯性。如《送小龟回家》的教学设计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写作手法的分析,对重点词语的品读,来把握人物性格,感受人物情感。在《藏羚羊过马路》的教学设计中侧重引导学生运用上述阅读技巧来理解母藏羚羊的心理和作者对动物的人文关怀。同时设计一个想象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去感受小藏羚羊的孤单,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自读课文《小鸟和守林老人》的教学设计中则引导学生将所学阅读技巧运用在自主学习中。在对话教学中既要体现本课的语言重点,又要突出学生对前面课文中写作技巧的运用,在对话中穿插人物描写和景色表述。引导学生从环境的角度进行表述,将大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对话,让人与动物对话。
三、阅读教学设计要注意综合性和自主性
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限于语言问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缺乏融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应用。综合运用可以是具体学科知识的使用,也可以是学科技巧的使用。如朱自清的《春》的教学设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引导学生运用音乐的感染力传达出文章的情感。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的《野草》中即可以让学生讲述1942年的历史故事,可以鼓励学生对野草进行生物学的观察。学习环境不是封闭的教室,而是广阔的世界。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朱自清笔下春天的清新、明亮。
教师可以将这些不同学科的运用要点告知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感受的表达。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够积极,不够大胆,但是有了机会和条件后,学生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只有综合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才会真正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间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才会对阅读充满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四、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与社会热点的相关性
有的学生虽然在汉语言的表达能力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一点也不少于内地学生,只是因为语言水平问题缺少发表意见的主动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课堂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沟通的话题,激发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五、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无论阅读教学设计系统性还是综合性的要求,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能实现自主阅读,快乐阅读。只有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证明学生有所进步,才是我们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教师还要注意阅读技巧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阅读技巧,学生才会把握文章的思路,深入文章,理解情感,获取情感的共鸣。如在叙事类文章的阅读中,学生要先把握故事的六个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其次要理解故事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和环境对故事、人物所起到的作用。在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中,学习作者进行人物描写时的技巧;在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中,学习作者对故事的详略安排,对故事细节的把握,对故事材料的处理等。有了熟练的技巧,形成阅读的条件反射,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关键词:食品加工;骨干教师;实践能力
一、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 单元课程设计的能力
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改革,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从课程的单元设计开始。首先应分析传统的课程教学设计,找出其问题所在,然后开展按照新的职业教育观念进行的课程教学设计。食品加工专业课程的教师先从观念上找到自己需要改选的地方,结合自己承担的课程,训练按照先进观念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能力。
根据单元课程教学设计结合任务驱动法,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下面,就以单元课程设计任务驱动法为例说明单元课程教学程序。
单元课题的制定:根据课程内容按照能力目标制定课题;
任务的设定:根据单元课程制定训练项目的能力;
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任务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实训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接受任务有一个阶段,我们称为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理解任务,教师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引导,进行必要的暗示,使学生完成任务少走弯路。但在此过程中予以暗示即可,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定步骤,以禁锢学生的思维。
学研结合: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检验与评价:学生任务的完成优劣也要预先考虑,能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预见性,在进行检验和评价时能做到合理解释,符合主题。总体原则,以学生为主体,适当引导学生向预期结果发展,作出合理评价。
扩展和细化:任务完成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知欲方向继续深入了解,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要求在任务的设计方面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大多数同学了解掌握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学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
具有课堂设计的能力,能安排整堂课的时间,掌握节奏,从内容的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实训的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过程的指导以及结果的总结和评价等这六个方面来设计,能使整堂课围绕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展开,做到有的放矢。
2. 市场调研的能力
能对周边食品加工行业、企业整体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了解食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趋势,熟悉食品加工类行业的发展模式,了解岗位需求,进而根据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岗位能力,并针对岗位能力进行综合及专项训练,达到企业用人标准,符合行业用工要求,使学生能尽快上岗,达到校企合作、用工无缝对接。
通过向学生提供食品加工、分析检测等工作场所的文化以及期望的机会,对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以此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职业决策能力和就业技能,教育学生热爱食品加工专业,寓职业道德于教学之中。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能独立地操作计算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搜集教学资料,将最新的信息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能独立地制作课件,使授课内容生动、新颖;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演示仪器进行授课。
二、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的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以传播理论和技能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分析、评价其结果,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骨干教师应具有制订课程整体教学计划,并根据课程整体教学计划编写教材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为指导,根据任务项目设计教学内容,将加工、分析教学内容精心组织,重点突出、难点化解,体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系统性和有序性。
2. 实践、实训教学能力
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食品加工专业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食品加工技能及检测技能,耐心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加工类技能,并具有组织学生进行整合训练的能力,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能严格执行食品加工专业实践课的单元设计,教学实践目的明确,突出能力目标。教师能够熟练操作加工、检测技能,具有专业课示范教学能力。能及时准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食品加工及分析疑难问题,并善于处理分析检测实践中的突发性问题。
在实训过程中能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认真、及时检查和批阅实践报告,做好实践总结工作。
应食品加工专业的市场需求,每年在食品生产季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力,食品专业教师能组织本专业学生到各个食品厂参加实践实习锻炼,带实习教师能有效及时地沟通学生及企业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协助企业管理学生,教导学生尽快掌握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教师要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适应企业文化,完成实习任务。
3. 课程整合、开发能力
以教材为基准,根据市场行情组织、整合食品加工教学内容。食品加工类包括焙烤、乳品、肉及肉制品、软饮料等多个领域,食品分析是对加工类产品进行检测,共分为三个部分:感官评定、理化分析和微生物检验,也可以根据市场中常见的食品,从食品的种类出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做到以能力为本位,按照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来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整体教学设计,具有制定《课程标准》的能力。
4. 教学科研能力
本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对食品加工、检测文化、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研究能力;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通过实践教学总结教学规律反过来指导教学,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具备开发教学案例的能力,根据食品专业的市场发展,及时了解并更新加工、检测教材中的案例,同时具有协作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获得食品加工专业点的最新知识,始终与社会加工、检测行业保持密切接触,力争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接受继续教育,能不断地加强对食品加工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骨干教师具有指导、培训年轻教师的能力;本专业骨干教师应不断提高组织教科研的能力,和食品加工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及研发新产品、新工艺。
综上所述,通过培养食品加工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全面提高职业院校食品加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制定食品加工专业教师专业能力评定标准提供了依据,并成为食品加工专业教师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卢亚萍,屈守方,刘训龙.如何评定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师的
专业能力[J].高校教育研究,2009(6).
尽管科学性是教材图片的开发中最为强调的问题,但出现科学性问题的图片还是有一定数量。将产生的科学性错误归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主要存在于以下三种情况:(1)制作者由于对知识内容的不了解、不注意更新、或推演不当而出现的科学错误而产生的各种绘图错误和标注错误。(2)采用了不恰当的表现手法所导致的科学性错误(案例1)。(3)由于表现方式、标注或指示含糊不清所造学习者理解上的错误(案例2,案例3)。相比较而言,后两种错误更为常见。
2图片类型选用的问题
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对照片图片的使用上。由于受到制作、印刷条件的限制,照片在国内早期的教材中使用比较少。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主题多样的照片资源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作为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而实际上这种特殊形式的图片类型对于不同主题的展现能力是不同的,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技术和表现形式的限制,往往不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案例4)。
3立体图、实物图中存在的问题
形态逼真、结构清晰的三维立体图片为科学知识的阐释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在对某些三维结构的表述上,更是传统的平面图形所不及。传统的生物绘图技术中利用点的疏密和空间透视来体现立体化的形象,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技术经验。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随着电脑绘图技术的使用,使得图片在绘制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案例6,案例7)。
4组合式图片的设计
使用一张图片通过与不同图片的组合而构成一系列内容主题各异图片,这是电脑绘图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是组合式资源设计思想的实际应用。把每一小块内容单元一块“积木”,通过“积木”的组合就成了具有教学功能的图片资源。这种组合的设计和应用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图片使用形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重组性,大大提高了图片的重复利用率。同时对于学习者来说,那些已经被纳入到认知体系中的熟悉形象和符号,能够很好的促进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未知知识间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案例8)。
在组合的过程中,更要注意保持整体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另外由组合可能产生的科学性问题也要经过仔细的分析。组合不同于简单的拼接,它应该是在充分调用各个内容单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另外在对这种组合式图片资源的应用上,也有一些很好的案例值得借鉴(案例9)。此外,我国现有的生命科学教学图片主要是结合具体教材的建设进行开发,由教材的编著者提供设计创意并组织力量建设完成。通常,编著者作为生物学专家,对生物科学有深入的理解和深刻的教学体会,但往往缺少艺术设计和绘制技艺,因而对利用媒体去描述表现知识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专业绘图人员在艺术设计和表现手法上的精湛技艺却不能满足图片对于科学内容的表达和教学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教材及学情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这节的主要内容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重点掌握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主要机制—负反馈调节,难点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2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八年级北师大版生物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稳定性》内容学习后的巩固和提升,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已使之具有较充足的学习基础,教学过程中再单靠教师讲授法教学就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分心使教学效果不佳。本节内容与自然科学联系紧密,加之理解能力较初中强,拟采用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2设计理念
好的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选择案例首先需要与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其次是要具有典型性,与学生能产生共鸣,三是能突出重难点内容。在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呈现案例要适时,抓住要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踊跃参与讨论,解析案例,合作交流,得出结果,最后班级互动,交流意见,总结补充,反思欠缺[4][5]。
3教学过程
基于案例教学的设计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对必修三中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进行了案例教学设计.
4结语
4.1案例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内容在总体设计上以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引导,首先以目前社会广泛关注的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为案例引起学生共鸣,提出了要学生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开再通过多个案例层层深入将本节的知识点一一呈现并阐述,同时回顾拓展了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将其从人体生命活动延伸到生态系统。以上以生活实际案例为基础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疏通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2案例教学中引导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发现,案例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以真实的案例为载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主动思考并大胆发表个人的观点,在轻松活跃的氛围里完成学习的目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7]。
关键词:生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件 积件
当下,全国范围的生物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师范生物教育作为生物教育的一部分,也面临着改革中的各种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技术现代化也得到较好的发展,课堂教育技术的变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之一。教学中广泛运用的各种媒体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它不仅使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多媒体“活化”了教材,所以备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课堂教育技术现代化,将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现代化的改革中。然而,在课改实践中,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现实问题:如何使计算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它可以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突出重点和难点并帮助教师调控教学进程。由于生物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可以说,根据教学目标借助多媒体传递知识信息是个很好的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
然而,在生物课改中运用多媒体特别是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尴尬。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反思:为什么过去我们辛辛苦苦制作的大量的课件,却很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在新搞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观摩教学与现场会之类活动外,也很少为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使用?
实践出真知。课堂教学中课件运用的种种不便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积件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什么是积件呢?积件(Integrable ware)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它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的简单叠加,而是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念转变,是继第一代教学软件课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学软件系统和教学媒体理论。因此,我们认为,在生物教学中由课件向积件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课件的特点和局限性
课件是用于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和电教教材,反映了人们对CAI的认识。可以认为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常见的生物课件的基本模式有操练与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无论何种类型的课件,都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课件具有以下特点:
(1)课件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是编制者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
(2)课件成品后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师和学生重组改造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
(3)适用于事先确定的特定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情境;
(4)有的课件完全与教科书配套,按教科书章节安排课件内容;
(5)具有整体性、固定性、特定性、封闭性。
优秀的课件能够按照某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课件自身的基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范围很窄,受到很大局限。
无论多么优秀的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设计开发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人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就我国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地区、学校、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课件很难为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即使参与开发设计课件的教师本人,随着时过境迁,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也需要调整课件以适应当前新的情况。师范教育更有着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相对而言,它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们所能运用的生物课件很多是为高中生物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课件很难得心应手。
课件的编制者力图按照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来设计课件,其结果却往往是以少数人的经验和智慧“包办”千百万师生的实践。显然,这是课件编制者与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角色上的“错位”,即课件设计者取代了教师的地位,教师变成了计算机软件的“用户”。
生物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这种事先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节的、模式化的、封闭的、整体型的第一代教学软件,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发挥,不适应于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从课件思想向一种更灵活的适应不同教师不同教学情境的方向发展。
二、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
积件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使用。积件库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①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包括图形、表格、公式、曲线、文字、声音、动画、电视等多维信息的素材资源库。
②微教学单元库。微教学单元是以帮助教师讲授某个教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知识技能点为目的,或为学生探究认知而创设的学习环境等而设计的“小课件”和“微世界”。它短小精悍,且又符合积件组合平台要求的接口格式,方便教师学生检索和组接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运用。
③虚拟积件资源库。将网络上的资源作为积件库资源。
④资料呈现方式库。供教师选用的各种教学素材表达的方式。
⑤教与学策略库。我国生物学教学中教师们授课和学生们学习经常使用的方法就几十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就几种,如讲述方式、问答方式、习题演练方式、记忆背诵方式、动手操作方式等,将不同的策略方式设计成可填充重组的框架,以简单明了的图标表示,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教学策略方式相结合,将产生“组合爆炸”式的效果,灵活地应付各种教学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需要将不同的素材、微教学单元与不同的资料呈现方式和学习策略方式相结合,更能帮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探索和认知学习。
可以说,多媒体教学资料库中的各种素材类似于生物的细胞,微教学单元库中的各种教学“小课件”类似于生物的组织或器官,这些基本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可以构成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积件是针对课件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软件模式和新的教材建设思想,它的主要特点有:
(1)注重人的主体性。积件将教学信息资源与教学思想、教法、学习理论相结合的主动权交给了师生,将过去课件设计者从事的教学设计回归到教师学生自己的手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工具,因而适应任何类型的教师与学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充分体现了面向21世纪尊重人、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积件与教材版本无关性。积件是以知识点为分类线索,这样,无论教材课程体系如何变化,教材版本如何变化,积件都可被师生应用于当前教学活动中。这一点对于师范生物教育尤为重要。师范生物教育所用的教材往往与高中教材有很大差别,即使与高中所使用教材相同,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积件这一灵活性的特点更适应于师范生物教学。
(3)基元性与可积性。教学资源素材愈是基本的,附加的边界约束条件愈少,其重组的可能性就愈大。
三、课件与积件间的关系
积件与课件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积件包涵了课件的特殊性,课件是积件的特例。它们的不同点是课件适用于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积件适用于任何变化的教学情境,积件更适宜教师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情景。课件经过适当加工(去除冗余部分,规范接口标准),就可纳入积件的微教学单元库,为其他教师重组使用;积件经某教师组合成为适合当前教学情境的内容,也就构成了一个“临时”的课件(准确地说,是“堂件”)。课件与积件可以相互转化、相互组合、相互包涵。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参与,积件的迅速发展将一日千里,就像今天Internet的信息爆炸一样。可以说,过去的多媒体课件,画面是运动的,思想和方法却是静止的;其超文本结构是多维的,但整个程序的组合却是一维的。积件实现了静与动的统一、一维与多维的统一、教学素材和教学理论的分离与结合的统一、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统一,解决了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与媒体工具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积件集中了当代应用软件的设计思想精华,它有大量丰富的教学素材,用起来很方便,操作界面直观、明白、人性化、教学化,适于全体师生,更适用于师范的生物教学。它适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成为当今生物课堂教学的实用工具。
参考文献:
[1]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摘 要:微课短小精练,方式灵活机动。借助生物微课,根据实际情况,巧用微课,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升生物课堂效益。主要介绍微课特点,探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巧用微课突破重难点,提高生物课堂效益,以及在微课制作过程中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巧用微课;突破重难点;课堂效益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重难点,教师往往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或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其教学效果受到了教和学生的一致认可。相比视频教学,微课的特点更加突出,优势更大,其主要表现是:主题明确且具针对性;短小精悍,利于传播;资源容量小,方便移动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在准确理解微课的基础上,发挥微课的优势,制作并巧用微课,可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就自己利用微课进行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微课及其特点
1.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但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测试、教学反思、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也包含在内。因此,“微课”不同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类型,而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学习方式灵活
所谓“微课”,首先表现在它的时间很短――其视频一般都在5~10分钟左右。它化繁为简,让学生只学最有用的,从而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2)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
学生理解水平参差不齐,微课的出现可以解决学生水平上的差异问题。教师不可能反复讲授某一内容,而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而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来反复观看。更利于学生学习。
(3)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微课”只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因而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相对传统课堂,教学活动指向更加明确、集中。
二、如何巧用微课处理教材,提高生物课堂效益
1.借助微课,促进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学习
课前预习,找准预热点。微课视频能提升学生预习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提前预习将要讲授的知识。
课后复习,巩固重难点。教师可以把生物各单元中的章节重点内容制作的微课视频随着教学进度发到班级QQ群中,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学生根据自身状况去学习没有掌握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突破重难点。
2.发挥微课优势进行课堂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
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微观领域的内容,教师往往难以用语言讲述清楚。教师可以制作微课,以微课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内容,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知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如借助微课展现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种类,将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有关血细胞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形态和特点的知识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很快就认识了血细胞。通过微课的放大形式,学生也能在观察中总结其各自的特点。
3.活用微课演示实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生物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离不开生物实验学习。但有时生物教学实验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设备、条件、时间等,教师无法演示,或没有时间操作实验。这些限制导致了生物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很多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生物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巧用微课,把现实中难以操作的实验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弥补实验操作的不足,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4.借用微课章节复习,构建知识体系的内容
微课也适宜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教师在复习阶段,借用微课,可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如在复习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时,我将本单元分为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鸟类的生殖与发育,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及生物的变异,人的性状与遗传,人的性别决定及遗传病和优生优育这八个部分分别用微课的方式呈现。如此一来,通过微课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的积极性,避免了复习课“炒冷饭”的结果。
“微课”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探索,巧加利用,完全可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运用“微课”的有效途径,加以巧用,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较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目标 保持一致 限制性 指向性 可检测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61-01
目标教学法实施以来,教学目标的设计成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图方便直接从练习册、教辅资料上搬过来现成的教学目标,不去思考这些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和总教学目标相一致,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小,目标的突破要么没有障碍,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要么超过学生的基础水平,出现认知困难。教师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使得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到达高效呢?
首先,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要保持一致。生物课程尤其总体的教学目标,这个总体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过程中各个单元和章节的教学效果。比如,高中生物课程的总目标为:“学生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各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然而这个总体目标相对于每章节的教学来说,显得过于宏大和遥远,这就需要就本章节的学习制定更具体、更可行的教学目标,来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后的相应的学习效果。例如,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概述构成细胞膜的主要的化学成分、细胞膜的结构及特点,说出糖被的主要作用。能力目标:(1)尝试通过阅读科学史资料,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磷脂分子的化学性质探究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培养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参与对细胞膜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主义观点;(2)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是课程总体目标在特定教学章节中的具体体现。根据教学内容体系的不同,不同章节的教学目标既可以是彼此并列、共同从属于总目标,又可以彼此之间有一定上位和下位关系,按照教学顺序,逐渐靠近和完成总目标。教学目标和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外,教师设置的许多目标都是在一步一步突破总体目标,如“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更多时候教师将总目标要求的各种能力训练、技能提高和创新精神都作为教学目标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了。
其次,目标的全面性和时空的有限制性。《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些目标不可能在每节课都全部体现出来,教师只能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有重点地去突破,但是教师要尽可能照顾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维度。然而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活动空间等都是有限的。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时空的有限制性存在着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是进行章节教学目标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注意以下两点:(1)应道确立单元的首要目标,这要通过具体教学内容作深入地分析,在不同的教学目标间权衡才能处理得当。每个章节都会有知识目标,但是有的单元知识目标或者是很浅显,或者在初中或者其它科目中,早已学习过。现在它又出现在生物课程中,只是一定深度的挖掘或者是复习。教师安排这样的章节的学习目标时,可以将重点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习时,因为在初中政治和高中地理中,都学习过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将学习重点放在技能目标(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上。在还有那个使得不同的单元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侧重;(2)在突出重点学习目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它的目标。其它目标和首要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的学习目标有可能是首要目标的前提和条件。就如上边提到的《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学习,教师虽然将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是,如果不能熟知知识目标:①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②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两个重要学习目标就无法突破。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既要突出主要学习目标,还要制定合理的其它学习目标,既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到章节的全部学习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可检测性。这个问题涉及到目标的表述问题。总体目标可以高度概括,以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这样的表述较为含糊,只能为教学设计提供宏观指导,而不可能直接成为教学设计的具有操作性的指令。教师要搞好教学设计,必须将总体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目标的表述要详细、具体,并且要用行为术语。要使用行为术语的原因是这样可以观察、可以测量。这样的表述的目标才能使得能够较准确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心理明白什么时候那个目标已经达到或者突破,也有利于学生在每节课结束前,对照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检测。用行为术语表述认知领域和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比较容易,用行为术语表述情感领域和态度领域的教学目标则显得稍微有难度,需要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以及在这两个领域可以会表现出的行为,从中选出只有达到教学目标后才能表现出的行为,再用这种具体行为来描述目标。比如,在学习《胡萝卜素的提取》时,其中一个学习目标是:掌握萃取法提取胡萝卜素的技术。这个目标的设计就包含了行为术语表述,不但告诉大家药学会提取胡萝卜素,还明确告知了采用的方法,使得学生心中有数,便于检测。
关于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各领域目标的联系和互动等等。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各种具体情况,尽量使教学目标切近教学实际,符合生物学科总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