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教学设计科学化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根据课本中一个单元,教师将这个单元中的话题、语法、功能、句型、文化意识等进行一个合理的整合,达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与传统教学不同,现在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材的内容充分发挥,设计不同的师生互动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任务链,形成为了达成让学生学习某个语言功能而设计的教学设计模式。在《What’sYourFavouriteFood?》的预习中,我们可以设置两个问题:

1.Playastoryandraiseaquestion:WhatdoesJimmyeatinthesupermarket?

2.Playthestoryforthesecondtime.Andask:WhatfooddoesJimmylike?Whatfooddoesn’thelike?Why?通过预习这则故事,让学生初步学习单词的发音、拼写和目标单词的意义。

2、知识联系紧密化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整个课本单元的角度来设计整个教学的思路。从单元整体入手,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同时注重前后联系,将词汇、短语的位置、顺序及引入方式等按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进行合理整合。这样就将整个要传授的知识网络连贯起来,使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看上去浑然一体。《What’sYourFavouriteFood?》的教学可以首先激活学生学过的与食物有关的单词,同时让学生联想到食物的味道,为学习本节课有关味道的单词做铺垫,学生通过观看发生在超市食物区的故事,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与食物有关的语言知识。

3、教学过程轻松化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将词汇及句型等的难易进行整合,分解难度,突破重点。在教学实践中,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比如,在学习食物的味道时可以通过学生Saytheflavourofthefood。比如Sourfood:oranges,grapes,yoghurt;Sweetfood:ice-cream,cakes,honey;Saltyfood:fish,duck,chicken,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用简单的语句描述目标单词。还可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情景:Jimmycallshisfamilytocometothesupermarket.They’reeatinggoodfood.Fivestudentsinagroupworktogetherandactanewstory.通过情景学习,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二、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1、以建立整体性为基础

整体性策略是强调教学设计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设计,而不是以一个课时为单位进行设计。教师在进行设计前,要通读整个单元,把整个单元的功能、话题、文化意识、重要句型、关键词汇、语法知识等进行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和调整。然后根据单元整体综合设计,避免某个课时内容过于单薄,也不让某个课时内容过于拖沓,使教学优化平衡。这样,课时与课时之间也不会出现脱节,知识、话题等衔接连贯,一脉相承,易教易学。

2、以增强实用性为途径

教学设计不是花拳绣腿。要注意该设计是否在课堂上实用。如果空泛地在课堂设计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实物、视频、场景等,只注重形式,没有结合学生自身接受能力,好看而不实际,这样的教学设计只完成了教学任务。“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做到好看实际,就需要老师精选视频、图片和文字,做到每个设计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整体教学设计不仅是独立设计一个课时,还是整个单元中每个课时的设计,每个课时衔接连贯,相辅相成,从而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3、以贯彻科学性为目的

英语学科虽然是文科,但在教学设计上也要注重科学性。例如,英语教学中有“词不离句”的原则,教学设计中讲解某个单词不能离开句子来教,要设置一个情境句子来引入词汇;再如,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前后关联。听懂了,上口了,才能读写,要不就成了“哑巴英语”,“输入”与“输出”应当有个先后。所以,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设计内容和设计结构的科学性。

4、以保持连贯性为方式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

关键词: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实施过程与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S)-0070-3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能否有效地落实,关键在课堂教学,核心在教学设计。怎样的课堂教学、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促成目标的达成?

1.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

在定义单元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先了解“单元”的概念。关于什么是“单元”?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单元”指的是教材单元,即教材中性质相同或者有内在联系的,可以相互独立的部分;第二种解释,“单元”是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实情灵活划分的教学单元;第三种解释,“模块”即主题单元。

结合新课程改革,综合上述对“单元”的解释。笔者认为为了完成一定的目标,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将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内容组织在一起的教学单元或模块,称之为“单元”。

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单元为教学过程质的基本单位。依据课程标准。研究学生起点、整合教学内容、制定单元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分析评价教学结果、实施反馈修改。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落实课程目标的一种活动。

2.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简介

修订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汲取了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成果,综合当代知识分类的主流思想,把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知识维度,包括四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每类知识又分为几个亚类,共11个亚类。认知过程维度,包括六个认知水平:回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每个认知水平又分为几个亚类,共19个亚类。由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构成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二维表,如表1所示:

3.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框架

笔者构建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框架从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主线是理论研究。包括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物理教学设计的模式要素、胡波的现代教学设计的要素、季萍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步骤、王大根的单元化研究型教学的设计框架、钟志贤的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等。另一条主线是实践研究,包括研究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文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通过上述两条主线的研究,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构建了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框架结构由四大部分组成:教学目标的形成、教学过程的设计、形成性测评设计和反馈与修改。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和核心,教学活动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评价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工具。教学反馈与修改是保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测评三者一致性的重要保障。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单元课程标准,让学生的素养有所提高、能力有所发展。

4.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和步骤

4.1分析细化目标

4.1.1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组织教材编写、实施教学过程、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而考试说明是组织考试命题的依据。可以说,课标是组织实施高中物理教学的“龙头”。教学是“猪肚”。考试评价是“凤尾”,每一个要素都很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关注“龙头”的很少,课程标准成了案头摆设,多数教师更加关注“凤尾”。这样组织出来的教学和设计难免僵硬、枯燥,难逃应试教育枷锁,这是有悖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因此,整个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摆正“龙头”、丰富“猪肚”、美化“凤尾”。

研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领会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第三,理清模块的内容标准。关于考试说明,以《2013年新课标高中物理考试说明》为例:首先,应该领会考试的性质;其次,关注考试的重点;再次,关注考试的内容、要求及与往年相比较的变化。

4.1.2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显得极其重要。“教材分析”不是对文本内容的说明和介绍,而是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内容所蕴涵的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解析。即剖析文本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剖析文本和课程标准的关系。因此,教材分析重点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分析单元教学内容在高中物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抓住重点、难点;二是要分析教材文本与课程标准的关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三维目标,因此分析文本与课程标准的关系,即,分析文本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4.1.3分析学情

学生是教学的行为主体,学生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直接目的是为教学设计提供客观依据。因此,研究学生对单元教学设计的作用不言而喻。分析学情可以从分析学生本身的特点和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两方面展开。学生本身所具备的特点是指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身体、生理、年龄、生活经验、文化及社会背景等。与物理学科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学生预备的物理知识、技能基础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态度。基础知识细化到学生所具备的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元认知知识和学生前概念。获取上述学情可采取访问、面谈、问卷、观察等方法。

4.1.4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在研究物理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目标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目标链”的分解过程,即“物理学科目标_单元教学目标_÷课时教学目标”。“目标链”的层级和三维目标如表2所示:

4.2依据目标类型指导教学过程及形成性测评的设计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之后。依据目标的类型选择教学方法、媒体、模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随堂形成性测评。以活动过程为载体,渗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领悟物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兴趣、责任感和使命感。

不同类型知识习得的内外条件不同,所以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认知过程维度,针对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过程类别,其加工的程度和复杂性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一般而言,事实知识与概念知识适用于讲授式教学。程序性知识则较适合以活动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元认知知识适合在良好的情境和文化氛围中正确的指导下教学。对于测评,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适合客观测评题(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的设计,而程序性知识适合于问题解决类题型(解答题/计算题、实验设计题)的设计。

4.3促进反馈与修改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精神;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

1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探索经验和教训的凝结.是科学的灵魂与核心,它使科学具有理论的普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逻辑的严密性、构造的简单性以及价值的多重性等宝贵品格[1].科学精神主要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素[2],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学习知识浅表化,科学精神培养趋隐形化.当前的物理教学设计比较关注知识本身,较少关注知识中蕴含科学精神的挖掘,未将知识、方法、精神的培养视为物理教学的整体.再加上科学精神本身具有内隐性,在“遮蔽”的知识中,科学精神难培养.学习参与表面化,科学精神培养趋静态化.科学精神形成于学生在深刻参与物理活动过程中的批判与质疑.但在现实课堂中,学生学习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模仿操作多,深刻思考少;学生学习没有全心投入,在“静态”的思维中,科学精神难形成.学习评价单一化,科学精神培养趋表层化.科学精神需要真实合作.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因为拥有评价权,完全掌握课堂方向,导致学生合作学习会出现“为合而合,合而不作”等问题,合作与学生精神世界缺少联接,在“单一”的评价中,科学精神难深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进行破解.钟启泉教授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4].而单元学习因其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系统性等特征[5],这些特征与解决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相匹配.因此,我们尝试将单元设计思维与科学精神培养进行相互勾连,寻找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2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设计

以“电与磁”一章为例,结合科学精神三个基本要点,通过形成单元知识序设计,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通过单元问题链设计,鼓励学生批判质疑;通过单元探究梯设计,促进学生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1注重知识的内涵挖掘,构建单元知识序,促进理性思维,让科学精神从“隐性”到“显性”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理性思维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1].理性是从一些信念到另一些信念的真达能力.所以,理性精神的核心是求真.求指“求取,探索”,真指“本原”[6].即探索本原、追求本原.物理教学中的求真指的是:学生针对经验事实,收集足够的证据,然后对收集的证据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判断观点正误,让他们学会从复杂的现象中拨开重重迷雾,探索物质的本质、属性、运行规律,让自然界呈现出它本原的样子.案例1: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电与磁”这一单元的学习主要有以下目标:(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能说出其证据.(2)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特点.(3)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有关.(4)通过实验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结合单元目标及教材目录,笔者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结构,形成单元知识序.将“电与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磁现象磁场”:介绍常见的磁体与磁场知识.第二部分“电生磁”:介绍奥斯特实验及其应用.第三部分“磁生电”: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通过罗列核心知识,结合单元知识链,让理性思维显性化(见表1).在物理教学中,理性是科学知识的基石与灵魂,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首要就是培养他的理性精神.康德认为:人可能正确地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知识,而从无序的生活经验到有序的知识,正是因为有理性的加工.在本案例中,笔者对单元目录进行分析,梳理单元核心知识点,形成单元知识逻辑序,并寻找知识背后所对应的“求真”元素.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重视证据和逻辑推理的意识都会得到增强,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科学精神培养从“隐性”走向“显性”.

2.2注重探究的整体驱动,形成单元问题链,引发批判质疑,让科学精神从“静态”到“动态”

所谓质疑批判,是指人用一种非常缜密的怀疑态度看待各种事物和从事各种活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批判质疑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驱动与串联,引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冲突,在分析论证中逐渐纠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案例2:“磁场”部分的问题链设计如图1所示.我们通过“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这个熟悉但不一定熟知的生活情景问题引入,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4个连续性的问题,串联有关磁极、磁场、磁感线等核心知识,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而“地磁场有哪些特征?”的设计作为学习支架,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核心问题上,最终指向核心问题的解决.这样问题链的设计不仅串联核心知识,更重要的是串联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电磁转换”部分的问题链对比设计如图2所示.从单元整体的设计视角,进行对比设计,从电动机、发电机的现实情景引入,以“电与磁之间是如何转换?如何设计实验?如何观察与测量其磁场特点?”为问题链.通过现实情景—设计实验—电磁转换的相互运用和问题链,加强科学探究中要素“设计实验”的培养.突出科学探究的“实践证据与科学论证”.另一方面基于“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之间应该存在着相互联系”思想,通过“电生磁”推理“磁生电”.这种思维方法与探究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形成“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物理观念.没有批判.在本案例中,笔者基于单元设计视角,通过问题链的设计,驱动单元的整体探究,从而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批判质疑过程;让学生初步形成“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的批判质疑精神,让科学精神从“静态”到“动态”.

2.3注重合作的深度学习,架单元探究梯,导向勇于探究,让科学精神从“平面”到“立体”

探究是人在遇到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探求答案的欲望和伴随而来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方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科学精神之勇于探究的主要表现描述如下: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疑难困惑刨根问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在合作中形成多元路径、多条思路与多种可能,拓宽学生思维,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案例3:从单元视域下,“电磁感应”这一节是本单元核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质疑能力、探究精神.在“电磁感应”教学设计中,为了突破电磁感应现象实验设计的难点、突出勇于探究的要素,我们把实验过程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线圈的一侧在磁场中静止时”的三种情况.二是“线圈的一侧在磁场中运动时”的三种情况.三是“导线静止而磁体运动时”的三种情况.并进行不同层次的设计(见表2-4).三个小组进行实验并交流分享,形成九种情况,得出实验结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总实验分解成子实验,通过不同层次的设计,让探究过程形成阶梯式上升,让探究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表,通过表格的分类与梳理,通过小组合作实施,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参与式学习”中,体验探究者的角色,通过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勇于探究精神的养成,从而让科学精神从“平面”到“立体”.

3单元视域下初中物理科学精神培养的关键点

物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场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也隐含科学精神培养的要求.就课堂教学而言,科学精神的培养还要注意三个结合.真实情景+核心问题结合.科学精神的培养以问题为支架,以情境为载体,突出问题与情景的匹配,突出情景与问题的整合,以科学探究活动为明线,以实验为抓手,以科学精神教育为暗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得以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结合.科学精神的培养主体是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加入学生提问、探究、实践;但同时,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精准预见、精彩准备,为科学精神的落实保驾护航.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单独强调一方面不可能建构完整的人类精神世界.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让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形成.

参考文献:

[1]张会亮.我国科学教育政策的梳理分析[J].科普研究,2017,12(04):77-82+88+108-109.

[2]吴建鹏.大概念视角下高中物理大单元教学建构与设计———以“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11):25-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4):1-5.

[5]杨思锋.单元教学设计———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物理》(九年级)“电与磁”一章的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20,42(10):37-41.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五环节;高职;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56-02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2BZJ005。

《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核心技能课,通过学习学生使能熟练掌握300种常见园林植物的种名、属名和科名,能准确地掌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对光温水的要求和园林应用形式。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课程团队,近七年来不断努力,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气候特点和学生学情,并通过实践反复改革确定课程学习内容,现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园林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第二部分是园林植物观赏方式、第三部分是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第四部分是园林植物识别个论,个论分乔木、灌木、草花、藤本和水生植物分别讲述,重点讲述30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和对光温水的要求。《草花的识别与应用》是该课程一个重要的单元。单元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草花的识别与应用》单元教学内容

在对园林行业相关工作对园林植物应用种类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认了80种草花的识记与园林应用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8学时完成,教学重点为80种草花的识记要点,由于学生初次系统的识记园林植物,识记草花过程中相互混淆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单元主要解决80种草花中同科属植物之间的形态特征区别这一教学难点。

二、学情简介

本单元学习对象为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学生在此前学习过园林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形态特征的描述方法,而且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的草花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技能目标:

1、熟记80种草花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2、掌握80种草花的形态特征和识记要点

(二)能力拓展目标:

1、能了解80种草花的生活习性和园林用途

2、能简单鉴定未学同科草花植物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选择

教学方法以“分组比赛法”为主,另外还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展示法”、“举例法”“故事法”。

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现学现卖”、“你问我答法”、“查漏补缺法”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为查、教、学、练、考五环节组织法

第一环节查:

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或是书本查询将自己平常喜欢或常见到的草花植物进行自查,将查出的植物交给组长汇总,上课时公布各组查出的植物数量。课后可将各组查到的植物以卡片的形式贴在班上的板报上,查出草花植物数量最多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

通过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环节教:

此环节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教师通过幻灯片讲解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识记要点;通过草花形态特征描述讲解引出其园林用途和生活习性,并可通过图片展示或是常德市和校园实例更形象得展现园林用途。

第二步是教师通过实物(课前已准备好在实验室的草花)或是在草花基地讲解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识记要点。此过程一般选择分组教授,假如全班人数为48人,每组6人分8组,每组教授3种同科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此类植物的识记要点。并能以校园的实例为例找出其园林用途。

通过此环节主要使学生找出草花识记要点和园林用途,为实现本单元的技能目标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学:

第一步每个同学学会3种植物后,分组挂牌,挂牌后将所认识植物的识别要点告诉不同组的另外8人,并能讲出其识记要点,这种学法我把它称为“现学现卖”法。

第二步通过区分同科属植物的不同点,促进学生对草花植物识记要点的理解记忆。

第四环节练:以分组比赛的方法通过园林植物识别多媒体软件或是现场实物,采用抢答题、必答题等方式给学生练习。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本系CAD实训中心和草花实训基地都是全天候开放的,因而还可将此过程放在课后通过“园林植物”兴趣小组的开展完成。

通过三、四环节使学生能熟记草花识记要点和园林用途,实现本单元的技能目标和细心观察的情感目标。

第五环节考:

第一种考核方法是通过园林植物多媒体软件进行小考,这样可以真实的检查学生学习的部分效果。

第二种考核方法是通过实物以抽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此环节检验本单元的学习效果,总结出学生的学习弱点,为此课程后面的综合实训埋下伏笔。

以上五个环节可自由组合,且有些环节如查、练、考等环节可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六、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中学生分组竞赛的情况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2、通过软件考试和实物考核的结果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3、通过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七、“五环节教学法”探索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提高学生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五个环节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兴趣小组提高课外的执行力,将课堂无限延伸。

3、“学”的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采用“现学现卖”法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既当学生的同时也当老师,在不同的角色中熟练知识。(下转272页)

(上接256页)4、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进行无纸化考试,节约资源,同时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琼,罗亚,彭慧.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药理学课程的单元教学.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3:12(18):167

[2]赵亚夫.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教育[J].2003:5:1-10

[3]黎华、刘柳.如何进行高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3(5):25-26

[4]陈彩红.运用自然学习模式进行单元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2013:10:31-36

[5]王莉梅.浅谈会计课程单元设计实践.探索[J].2013(5):73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 单元整体 教学设计

单元是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构成模式,教师采用以单元为整体的教学设计能够让知识变得更具连贯性和统一性,不仅可促进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还能够让新知识拓展的更加集中。整体单元教学并不意味着纯粹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且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研究、整合和重组,整体设计教学,解读单元主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一、实现单元主题的整体解读

小学英语教材中选取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像见面问候、介绍家庭、动物、颜色、食物、饮料和购物等,每个单元主题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教师首先需在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然后仔细划分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并制定好具体的单个目标。学习英语课程的第一步是积累基本知识,小学英语教师需认真研究讲解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窍门。而且整体解读单元主题,还能够增强小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例如,在讲授《Our animal friends》时,本单元的知识主题是动物,重点句型有:I have animal friends。It’s/They’re... It/They can... It has/They have... 教师可让学生针对自己喜欢哪种动物,以及该动物的总体印象和外貌细节为话题进行课堂讨论,根据个人对常见动物的了解介绍它们的特点。小学生在讨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领他们认识、学习和使用本单元的新词汇:animal、leg、body、arm、other、tail、wing等,从而实现从整体上解答单元主题,突出教学重点。由于话题比较集中,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关注,对单元内容的吸收和掌握也更为深刻。

二、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统一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单元内容能够有效节省课堂时间,提升教学效率。在新词汇教学方面教师可从课文或句子着手,不仅帮助学生记住词汇的字母组合,还应理解其具体含义。每一个英语语句中都有和动词、名词、介词等相配的词组,将单词融入到具体语境中可让学生练习英语词组的使用方法。英语知识的学习本来就是词句结合、句段结合,特别是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对多种教学方式的合理应用,可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英语语言的表达技巧。

比如,在《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教学活动中,在新课导入环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一些常见交通工具的照片,包括bus、train、ship、taxi等,借此引出本单元主题,并板书: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让学生进行回答,学习新单词的发音和读法。接下来,教师可将上述句型放在学生的对话中,并要求他们以此为话题进行交流,互相分享自己是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来到学校的,学会使用句型I come to school by ...进行回答,掌握介词by的用法。将新单词放到句子和对话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且让他们综合运动多种学习方式,可有效激发其学习热情。

三、实现新知拓展的优化整合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让学生以积累为基础进行适当拓展,突破教材的限制和实际生活有机融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需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内容巧妙迁移至具体情境中,实现自然延伸。小学英语教材中针对各个单元主题的编排,大多都属于连续性的知识内容,教师可对它们进行统筹规划,适当调整顺序,实现文本重组,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在以固有经验为前提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再通过循序渐进的课时安排,可实现新知识的逐步拓展和升级。

以Unit 8《Chinese New Year》教学为例,本单元的知识主题是“春节”,Unit 3《Holiday fun》的知识主题“节日”有着前后关联,教师在讲解新知识过程中,可结合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设计拓展新知识,让学生自由讨论“节日”方面的话题。同时,教师应有效结合这两个单元的重点句型:Where did you go?What did you do?Did you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让学生进行交流巩固。学生在讨论和巩固时,教师可注重社会交往和文化渗透,拓展出更多文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英文化的不同,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四、总结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教师可将教材中的知识重点进行归纳和整合,让学生在系统中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语言交际技巧。为此,小学英语教师需针对不同的单元主题进行精心设计,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孙倩,王丽君.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内容[J].教学与管理,2014,29:49-50.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物理;单元设计;能力目标;学生主体;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26-02

2009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与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原大纲”)相比,在教学内容结构、知识内容、掌握要求上均做了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调整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模块。

新大纲指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大纲的显著特点是:在课程目标上,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结构上,体现层次性、模块化、职业性;在教学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准确发挥物理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笔者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的角度,对照《新大纲》进行一些思考,希望能抛砖引玉。

课程单元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一个课程单元,就是时间上紧密相连的一次课,是整个课程的最小教学单元,也是教师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础单元和最小载体。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必须符合《新大纲》提出的贴近生活、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这三个重要着力点。

因此,教师针对某个课程单元撰写的教案和进行的备课,必须是基于整体课程设计的一个最优化的单元设计。必须考虑内容的承前启后和知识的认知连贯性;必须是有趣和生动的教学而不是生硬乏味的灌输;必须是与生活、社会和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有机的系统过程。

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的基本原则

新大纲指出,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

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中职学生将主要从事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我们培养的是勤奋顶用的技术工人,与主要从事科研、设计和开发等领域工作的高校学生有很大的区别(见表1)。

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必然要贴近社会生活,紧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切实为本地经济服务,而不是闭门造车,从理论到理论。因此,中职课程单元设计与传统课程设计相比有着根本的区别(见表2)。

(二)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基本方法

传统的课程设计,总是围绕知识目标展开教学,往往从概念引入,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逻辑推理和习题训练,一味地强调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而缺乏有效的能力训练,与实际生活、生产和技术革新严重脱节。而参照新大纲提出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等5项能力培养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组合,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有效提高课程生命周期,抢占教学制高点。

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可分以下五个步骤:(1)根据中职物理课程内容和授课时间划分多个课程单元(单元划分)。(2)确定课程单元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3)根据能力目标精心准备,设计训练能力的课程项目(课程项目)。(4)以学生为主体完成任务训练后进行系统知识的归纳总结(知识归纳)。(5)提出新项目,再进行设计讨论(应用拓展)。

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案例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物理(通用类)》1.1运动的描述·长度的测量(学生实验一),是本教材的起始课,属于《新大纲》基础模块第一单元《运动和力》(12学时)的内容,是所有专业课程必修的基础内容。第一个单元的教学是否吸引学生,是否能帮助学生获取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关系到学生对于后续物理课程的情感认同度和学习积极性。为了本单元课程更贴近生活,我确定融合本节内容后的学生实验(长度的测量),设计如下单元教学。

1.单元划分。1.1运动描述·长度测量。

2.能力目标。会使用米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等测量工具和各种方法测量日常生活中各类物品的长度。

3.课程项目。

(1)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6人1组,组长1人);

活动规则(PK赛模式,各组名次计入学期成绩);

学习方法:先做,后学;边做,边学;知行合一。

(2)布置任务:

教师:各组先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测量任务,所花时间少、测量精度高的队伍获胜; 完成后回教室阐述操作原理,课后完成实践研究报告。

任务一:如何测量操场跑道内圈的长度?

小组一:绳子替代法,绳子长度乘以测量次数再加上最后一段长度余量。

小组二:步长测试法,近似均匀步长乘以步数即为跑道内圈的长度。

小组三:几何近似法,跑道弯道部分近似为半圆,测量其直径D,I为直道长度,最终L=DΠ+2I。

小组四:滚轮测量法,用一小轮沿跑道滚一周,记住滚动的圈数N,L=NS,S为滚轮周长。

小组五:……

任务二:如何测量西区1号教学楼的高度?

小组一:绳子垂测法,绳子从楼顶垂到楼底,测量其长度。

小组二:标杆测影法,在阳光下测得一根高为H的竹竿的影长是A,楼影长B,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楼高近似值为HB/A。

小组三:镜子反射法,在地面上放一面镜子,目测者刚好能从镜子中看到大楼的顶端,此时测得镜子与大楼的距离A,目测者与镜子的距离B,眼睛距地面高度C,则大楼高度H=AC/B。

小组四:气压测试法,测量楼顶和楼下的气压,可近似认为每上升10m大气压强减小100Pa,使用气压计完成测量。

小组五:……

任务三: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小组一:累积测量法,将待测纸张反复折叠,计算总厚度,再除以折叠层数。

小组二:游标卡尺法。

小组三:螺旋测微器法。

小组四:显微镜法。

小组五:……

4.知识归纳。

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间接测量法(累积法、替代法、滚轮法)。

测量精度:误差、估读、有效数字。

5.应用拓展。

任务四:如何测量一口井的深度?

任务五:如何测量一座山的高度?

本次课程单元设计有很明确的能力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长度测量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先做再学,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在理论中寻求帮助。本次物理课程单元设计始终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力训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知识的归纳总结也由学生自己完成。充分体现了中职物理课程单元设计“先做后学、边做边学、知行合一”的职业学校特色。优化物理课程单元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中职学生获取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项目化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Z].2009.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6.

[3]欧阳芬.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59.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关键;核心;重点;分子的立体构型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教学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专题、单元)的栏目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重视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以知识点的积累构建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过于关注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心理效应,忽视相关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单元教学则强调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系统性设计,以提高课时教学效益,增进学生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所谓教学单元就是指一个特定主题下相关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集合。单元教学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单元教学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因此,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教学内容着手、从单元教学目标着眼、从单元教学策略着力。“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1 “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要求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教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有机地融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就是学科概念产生、发展、衍变的脉络。20世纪初,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从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构型的稳定性出发。从共用电子对角度解释了一些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然而。路易斯结构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分子的立体结构,也不能表达比传统的单键、双键、叁键更复杂的化学键。路易斯结构式中单键、双键、叁键的实质一直到量子化学建立后才得到合理解释。这种基于基态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在说明很多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时却无能为力。为此,为了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泡林(L.Pauling)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1940年希吉维克(Sidgwiek)和坡维尔(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后来发展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随着大量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实验事实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发现分子或离子的组成、价电子总数与其立体结构和化学键特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等电子体原理”。这种基于类比思维的方法丰富了对未知分子或离子立体结构的认知。配位键则是经典价键理论的衍变,为解释配合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杂化轨道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就是教学内容以不同栏目、顺序的叙述和表达方式。“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教学内容,承接第一节“共价键”之后,后续第三节是“分子的性质”。教材上本节首先引导学生重温一些常见分子的结构和立体模型,并用“资料卡片”栏目丰富拓展学生对多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的认识,感受“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在“科学视野”栏目提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怎样测定的”,随后通过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分子立体构型的基本概念、一般步骤。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中,由经典价键理论说明甲烷的化学键与甲烷实际立体构型的矛盾,激发认知冲突,介绍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以及常见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立体构型的关系。在“配合物理论简介”中,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配合物的存在和形成,通过具体实例认识配位键、配离子、配合物概念。而“等电子体原理”,则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之中。总体而言,这些物态化的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心理联系线索。照本宣科,难以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协同。

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就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历以及与之思维水平和认知风格相适应的学习路径。在《化学1》和《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在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中,在从原子轨道重叠的角度分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时,学生能联想到水分子、氨分子的形成过程,产生与其立体构型不符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从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无法说明一个碳原子为什么能结合四个氢原子,更不能说明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构型的困惑。这些冲突和困惑正是杂化轨道理论引入的契机。在对比甲烷分子、氨分子、水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方式与它们键角差异时,学生已接纳“相同的电子对斥力相同”、“不同的电子对斥力不同”、“孤电子对比成键电子对斥力大”等观念,这些都是“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精髓。

学生探究欲的激发和知识的内在逻辑生长,是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的根本依据。“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结合课程标准和“三序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价层电子对理论”、“等电子体原理”、“配合物理论简介”。

2 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关注课时目标的设计,往往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这些有形的、显性的目标范畴,不利于学生方法性、观念性这些高层次目标的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观念(概念)的发展或改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简单积累。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所谓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概括性的、根本性的认识,它建立在知识、技能和方法层面,又是在这些层面上的凝炼和升华,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因此,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单元要帮助学生建构哪些观念呢?

首先,理论的提出源于事实,并随着人们对事实的不断认识而发展、完善。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总是纠结于怎么知道碳原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杂化方式?其实。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分子或离子立体构型的解释,人们并不能由此理论预知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进而推演分子或离子的实际立体构型。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是物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它只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测知。从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到基态

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再到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杂化轨道理论以及配位键理论。反映了人们对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其次,理论模型是基于经验事实的概括,它不能反映事实的全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作为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仅是在有限范围内具有正确性。实际教学中,有学生不自觉地将此模型迁移到多中心分子或离子甚至配合物中,反映了教学中学生对要领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准确。“等电子体原理”的本质是一种类比思维,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做出新发现的重要思维形式。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初学时,学生利用“等电子体原理”以二氧化碳的立体构型为原型判断二氧化硅的立体构型导致错误的结论,反映了理论被“泛化”的倾向。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理论的有用性和理论的局限性”双重属性,这是一个具有化学学科特性和科学教育共性的普遍意义的问题。

3 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增强。因此,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这就要求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辨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例如,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中可以H2O、NH3、CH4为例,从基态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角度形成的键角与分子的实际键角差异,产生认知冲突,设计以下问题:

(1)按基态原子原子轨道重叠的方式和角度,H2O、NH3分子的键角应为多少?为什么与H2O、NH3分子的实际键角有差异?

(2)按基态原子轨道的电子排布。1个碳原子能结合多少个氢原子?为什么1个碳原子能结合4个氢原子形成CH4分子?为什么CH4分子是正四体空间构型?

学生在强烈的动机和兴趣驱动下,较好地理解杂化轨道理论提出的缘由、要点和类型。

在“价层电子互斥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诱导启发:为什么中心原子同为sp3杂化的CH4、NH3、H2O分子中的键角却不相同?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使学生感悟:分子中的键角或分子的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各电子对问的相互排斥作用。这些电子对在中心原子周围按尽可能互相远离的位置排布,以使彼此间的排斥能最小。还可以通过“气球游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当物体所占空间因素相同时,它们彼此趋向均匀分布;较大物体会“挤占”较小物体的空间。从生活中的实例类比,体会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合理内涵。

在“等电子体原理”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知CH4、NH3、H2O、BF3、BeCl2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别为正四体形、三角锥形、折线形、正三角形、直线形,与这些分子空间构型相同的分子还哪些?为什么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相同?学生在寻找这些分子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归纳概括出:相同价电子总数且相同原子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立体结构、化学键类型)。

从教学内容上讲,单元教学设计不再拘泥于教材固有章节顺序,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依据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科内在逻辑,统筹重组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从教学目标上讲,单元教学设计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重视思想、观念这些高层次目标的达成;从教学策略上讲,单元教学设计更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果说,课时教学设计侧重在微观层面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那么。单元教学设计则在宏观层面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任务,因而更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王磊,黄燕宁,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9.

[2]何彩霞,化学学科观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9(2):7.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特质;单元设计;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27-03

【作者简介】许帮正,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无锡,214001)初中物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长三角初中物理学科专家,苏州大学物理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理念上说,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其基本要素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在实践层面上,我们要清楚学科核心素养的要义,把握物理学科特质,基于探究培养思维,形成物理观念。下面,笔者结合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思考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

一、以实验架构教学脉络,确立“单元设计”的思想

爱因斯坦曾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美国物理学家帕格尔斯曾说,“没有实验的物理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的实验是盲目的,正是实验家使理论家保持老老实实的态度”;我国物理学家丁肇中认为,“实验可以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实验”。物理学的内容结构由“实验(事实)、物理思想、数学(表达)”构成。著名特级教师陶昌宏先生结合自身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物理教学的基本特征”,其核心内容是: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以观察实验(事实)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为重点。所以,实验是物理学和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课堂学习中若没有实验就没有发生真正的物理学习。

让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我们上课所用的物理教材上,剖析一下苏科版教材的结构体系。把某一章或某一单元的实验连接起来,就可以看出该章或该单元教材的结构特点。

案例1 液体的压强

教材从固体压强谈起,迁移到液体压强,提出探究问题,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再通过实验,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面、容器侧壁是否有压强。在此基础上,先提出猜想与假设:液体压强与方向和深度、液体密度是否有关?再采用压强计通过实验探究“控制变量比较压强大小”。通过改变压强计橡皮膜的方向、深度和液体密度进行操作,最终得出探究结论。

案例2 物体的运动

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三组探究活动,从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引入速度,从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到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建立起关于运动的初步认知。

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理念,在整体结构设计上考虑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特点的融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过程,通过过程实现对知识的“渐进建构”,逐步提升物理的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着眼于“核心素养”界定的世界趋势及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产生的若干盲点,提出“基于核心素B的课程发展意味着,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他认为,“单元设计”将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离开单元设计,就失去了“学科”“课程”的基础,就会纠缠于“课时主义”,就会聚焦碎片化的“知识点”教学,导致“三维目标”无法融合。同时,为了“单元设计”的创造,需要把握三个着力点:一是寻求学习境脉的真实性;二是把探究过程还给儿童,三是创造课堂中的思维文化。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思考核心素养的落实,也应该着眼于单元设计,思考单元设计的抓手,在物理的单元设计创造活动中,实验是基本的落点。只有理解苏科版实验设计的意义并以实验架构教学脉络,才能明确单元目标的界定、课时目标的分解、物理课堂教学的载体设计、学习评价,才能形成“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的教学链环。

二、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课堂,提升探究品质

在本次“教海探航”活动中,笔者聆听了三位优秀教师所执教的“欧姆定律”一课。总体而言,从课堂结构、教学过程设计和实施,反映了三位教师较准确地把握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较深刻地领会了苏科版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精心创设了系列的学生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探究味较“浓”。现将三位教师实际授课时的精彩之处稍作整理。

第一位倪浩老师,他很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倡导“悟学课堂・小组合作”,整节课以问题为牵引,设置了四组探究活动:如何连接调光灯;如何研究调光灯中电流变化的影响因素;由于小灯泡电阻会随电流变化,建议采取定值电阻研究,如何设计研究电路;取得了数据后如何分析。整节课学生一直处于实验、探讨之中,教师只是在学生小组讨论碰到困难时给予个别指导。

第二位夏燕程老师在探究时采用电阻箱取代了常用的定值电阻,在“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环节的探究任务布置如下:

(1)在电路连接完成后,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记录表格调节电阻箱和滑动变阻器,使导体电阻以及导体两端的电压等于表格中的数值后,准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2)实验表格

表1

表2

(3)根据你所测数据,以电流I为纵坐标,以电压U为横坐标,在坐标系中描点,画出I-U图像。

第三位朱健老师在测量时没有统一规定选取数据,但是对数据的处理非常独特,他请学生将数据画在透明胶片上(胶片上有坐标纸)后,叠放在一起,得到了研究后的I-U图像。

笔者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带领课题组,立足苏科版课堂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做了系统研究。研究指出“探究行为”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核心行为,“探究行为”指探究学习中有目的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具体包括“有目的的实验、研讨和思维交流过程”。在设计探究行为时要注意两类载体的设计:一类是思维载体,思维载体的设计重点是“有价值的问题”,为使思维活动既连贯又不乏跃迁,应将问题整合成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例如,上述倪浩老师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再如在“动能势能机械能”的问题链设计上,我们可以考虑设计这样四组问题: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小车怎样把木块推得更远?形变的弹簧怎样把小车推得更远?举高的重物怎样把木桩打得更深?二是资源载体的设计,要以“实验”凸显探究行为,例如上述中夏燕程老对实验的改进,朱健老师对获得图像方式的改进等。

就课时学习而言,我们应该分解学习任务,制定学习目标,并将目标的落实转化在问题链的设计和解决中,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外在活动与内在活动的融合,以实验为载体,提升学生探究品质。所以,基于“探究行为”设计和评价教学是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设法构建评价的生态系统,以评价促进学习

在本次“教海探航”活动中,笔者执教了一节示范课――“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的学习活动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了评价技术,具体的课堂实录如下:

案例3 利用评价突破“长度的测量”学习重、难点(摘录)

问题1:刻度尺如何放置?

一般,学生的回答如图1所示。

追问1:这样放可以吗(图2)?

追问2:两种放法的区别在哪儿呢?

追问3:薄透明尺(学生用)怎么放呢?

总结: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测量要了解工具的结构特点,这就是规则意识。

问题2:刻度尺如何读数?

在“模拟测量活动”中先出示分度为1m的尺子让学生读所测物体长度(如图3);

逐步添加1dm、1cm分度后再让学生读。

总结:测量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真实值,减小误差,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做出估读。

问题3: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计算结果到底保留到哪一位?

追问:物体的长度是靠我们测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

总结:改进测量方案可以减小误差,但是必须遵循测量的规则。

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是在一个完整教育活动中交互作用的连续过程,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谁先谁后的顺序关系。具体到课堂学习评价,有三个关键要素,即清晰的学习目标是前提,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杠杆,适时的反馈与指导是保障。换言之,教师首先要有“课程标准”的意识,要把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标准”转化为教学中的“质量标准”,转化的途径是依据课程标准、解读教材文本确定清晰的、可测量、可界定、可评价的课时学习目标。没有课程标准参照的教学无异于失舵的船,没有学习目标参照的评价更像是没有刻度的仪表盘。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1、何为组与合思维

组与合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组合联接。组与合思维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种组与合关系,是保持原有图形基本特征不变的前提下,利用形与形、形与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组合的一种非常态思维表现形式。通过对图形的组合使原有图形在形态上、意义上发生积极有效的变化,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意方法,在平面设计教学方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2、平面设计中的组与合思维

组与合思维的核心作用就是以形达意和以意生形,它是平面设计教学方法中十分重要的设计手段。它是通过对形与意之间的组合,使事物之间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概念,是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它通过对事物的外形、含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相近、相远或相反的契合点,它可以是多源的辐射点。如:提到快餐就想到肯德基,提到法国就想到浪漫与美酒,提到可口可乐就想到红色的飘带图案。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张冠李戴,使原有事物在意义上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变化,是创造新造型、新意义和新观点的重要方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突破惯性思维,建立全新的思维方式拓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更是拓宽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组与合思维的艺术特征

平面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视觉元素的表现传递设计者的思想与情感,而对组与合思维的学习与掌握是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组与合思维的培养,是平面设计教学方法中重要内容之一,在复杂的事物背后发现发展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通过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将事物本质的东西进行逻辑上的关联和契合,把本来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拓宽平面设计表现方法使学生在组与合的思维训练中掌握这一科学的方法并能指导实践。组与合的结果必然会促使原有图形在表现语言上呈现出更多的新形式和新内涵,为平面设计表现形式找到新的途径从而拓宽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新领域。为了更好的掌握和学习这一方法并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到实践设计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找到组与合思维的切入点,更好的挖掘其艺术形式为平面设计教学方法注入全新的内涵。

1、同质的元素的组与合,运用单一元素的重复组合表现画面,通过单一元素的重复达到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目的。如在尼桑汽车的系列平面广告中,画面运用多个单一元素——尼桑汽车,组合成全新的视觉元素手表与鞋的造型,一个代表时间,一个代表代步工具。通过单一元素的重复组合创造出的两个全新的图形,它们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表与鞋,而是带有尼桑汽车功能和利益的全新元素,通过单一元素的重复组合,与消费者在概念上建立一个信息,尼桑汽车可以给消费者带来准时与轻松代步的全新内涵,这种全新内涵的产生是组与合所达成的。单一元素的组合是对原有元素的一次重新的整合与联接,是对旧元素在外形上、结构上、意义上和内涵上进行的有目的、有深度、有内涵的重新契合与构建。通过对单一元素的重新组合,创造出全新的视觉语言形象,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也为平面设计语言在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上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是拓展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2、异质元素的组与合,运用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或内涵进行关联提出新的设想。不同元素的组合不是简单外形上的拼凑,它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通过思维发散探求新思路、新手段的创造性活动,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平面设计师莱西·德文斯基的《种族主义》海报中,白色的脚底出现了黑色的人脸,此平面作品不仅是形与形的重组与运用,更是寓意上种族歧视主题的深刻阐释。作者正是通过运用不同元素间的组与合,将脚与脸之间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意义,被踏到白色脚下的黑色人脸正是作品所要积聚而传释出发人深省的主题——种族主义,通过组与合创作出作者与观者之间具有心灵震撼的全新的视觉语言。它是从单一到全面的思维扩充与联接,为平面设计教学方法的表达提出新的设想与可能。

3、非常态的组与合,是通过打破常规思维,不按照一定的规律、秩序、方法或常态等形式,从图形的内涵出发,把一种元素或几种元素进行组合的异常表现形式,它是对已有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的一种非常态组合。在创造性思维中,它是一种最具创新性的表现形式,非常态的组与合通过积极的联想、发散与聚合,使普通的事物通过组与合达到了出其不意的视觉效果。如在由日本电·扬(Dentsu Youg& Rubicam)创作的《VOLVO安全别针》中,作品通过“安全别针”与“汽车”轮廓进行了全新的非常态组与合,表现出一只弯曲成汽车轮廓的安全别针,它构图简洁,视觉冲击力强。画面右下角的“VOLVO”标志下方又配有一句点题广告语“一辆你可以信赖的车”,直观的形象给消费者留下了强有力的视觉印象,同时也启发了消费者的无限想象,使原有的“安全别针”在意义上和内涵上发生了积极有效的变化,从而传播出这种车是最安全可靠的轿车的信息。这则广告推出后,受到了公众的喜爱。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段语文 单元复习 教学策略

所谓“复习”,词典上的解释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从知识记忆的规律上来说,复习要讲究及时性。在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单元复习是以“回顾・拓展”的形式出现的,通常有三个不同的板块。那么,如何进行单元复习呢?

一、比较异同,新旧对对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不言而喻,语文的知识能力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学生新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知识,训练了某些方面的能力,这是新知。然而,在学生的身上还存在着原有的知识与能力。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必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注重人文性,每组教材都有一条训练线,有一个训练目标。因此,复习设计要突出主题性、目标性。其次,在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时,还要注意与以前的知识衔接、整合,也就是要考虑到知识的序列性。

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习过描写动物的文章,有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还有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介绍了两种动物。而单元回顾“我的发现”也要求比较本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跟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读读以前学过的课文,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在设计时,笔者旨在引导学生一是比较内容,二是发现写法特点。通过出示图片和主要段落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记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文章侧重于通过描写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来展现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描述。学生将其与从前面动物文章中学到的以几个方面或用具体的事例写出动物特点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就会明了烧叩南嗤之处,即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经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锻炼了技能,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二、表格梳理,课内外结合

华东师大教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外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即单元复习设计要注意拓展性。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制作了如下表格。

笔者根据这个单元的文体特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梳理,总体上做到条理清晰,不仅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一些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这个表格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到后期,支架就可以变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

另外,这张表格还设计了让学生到《同步阅读》中去找相关例子的任务,这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说明方法的认识。《同步阅读》作为学生人手一本的配套阅读材料,能共同阅读与交流分享,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更好地利用起来。而让学生想想在自己习作中准备使用哪些说明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训练。

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理念,有整体教学的把握能力。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课的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这个单元的内容,更要看到这个单元潜在的相关知识,从教材出发,利用资料,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拓展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串词句段,知识连一线

开展单元复习时,可以根据文体特点,遵循从字词到句段的学习规律来进行设计。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复习课,设计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设计时安排了三个板块。

1.词语归类(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我能读准这些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寒风呼啸②兴高采烈③忐忑不安④温暖舒适

⑤潮湿阴冷⑥汹涌澎湃⑦心惊肉跳⑧又黑又冷

第一类( )描写:

第二类( )描写:

我能再补充几个这样的四字词语:

2.句子整理(本单元长作业,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课内篇:

回顾课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描写方法,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篇:

例: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啦作响,……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选自王梓夫《槐树花真香》 )

这句话在文中属于 描写,作用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 ,烘托了 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思考创造了条件,暗示 。

3.习作评议(先自己独立完成,再四人小组交流)

(1)默读习作片段。

(2)片段中主要表达了谁的什么品质?( )

(3)为了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片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标注在句子边上)

(4)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请针对片段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进行适当修改补充,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能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

这节复习课,使学生在积累描写环境和人物心理的词语的基础上,重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生回忆了本组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进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当中。同时,还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方法,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了习作水平。

通过这样的专项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并结合一个个小片段进行写法分析,还适当引入课外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方法的优点及基本的使用要点,进行了模仿写话。这不仅仅是一次单元内容的回顾,更多的是对某种学习方法的回顾和训练。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巩固方法,提升能力。

四、读写训练,能力求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为此,教师要有读写训练的意识,通过一个主题单元的练习,让学生在写作能力提升上有所收获。在单元复习课中,设计针对性的读写训练,也就显得可行且有必要了。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与动物”单元复习课可设计这样一个板块:写一写我与喜欢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为了让学生真情写作,在单元学习开始之时,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布置了一个长作业。

所谓“复习”,词典上的解释是: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巩固。从知识记忆的规律上来说,复习要讲究及时性。在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单元复习是以“回顾・拓展”的形式出现的,通常有三个不同的板块。那么,如何进行单元复习呢?

一、比较异同,新旧对对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不言而喻,语文的知识能力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学生新学习了一个单元的知识,训练了某些方面的能力,这是新知。然而,在学生的身上还存在着原有的知识与能力。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必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时,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注重人文性,每组教材都有一条训练线,有一个训练目标。因此,复习设计要突出主题性、目标性。其次,在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时,还要注意与以前的知识衔接、整合,也就是要考虑到知识的序列性。

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习过描写动物的文章,有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家笔下的动物”,还有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也介绍了两种动物。而单元回顾“我的发现”也要求比较本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跟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笔者通过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读读以前学过的课文,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在设计时,笔者旨在引导学生一是比较内容,二是发现写法特点。通过出示图片和主要段落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记忆;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文章侧重于通过描写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来展现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抓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描述。学生将其与从前面动物文章中学到的以几个方面或用具体的事例写出动物特点的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就会明了两者的相同之处,即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经过这样的比较学习,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更锻炼了技能,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

二、表格梳理,课内外结合

华东师大教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的弊端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外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即单元复习设计要注意拓展性。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复习课设计时,笔者制作了如下表格。

笔者根据这个单元的文体特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的梳理,总体上做到条理清晰,不仅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一些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可以这样说,这个表格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到后期,支架就可以变成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做。

另外,这张表格还设计了让学生到《同步阅读》中去找相关例子的任务,这更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说明方法的认识。《同步阅读》作为学生人手一本的配套阅读材料,能共同阅读与交流分享,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更好地利用起来。而让学生想想在自己习作中准备使用哪些说明方法,这是一种让学生学以致用的训练。

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要有整体教学的理念,有整体教学的把握能力。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课的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关注这个单元的内容,更要看到这个单元潜在的相关知识,从教材出发,利用资料,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点,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强拓展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三、串词句段,知识连一线

开展单元复习时,可以根据文体特点,遵循从字词到句段的学习规律来进行设计。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复习课,设计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设计时安排了三个板块。

1.词语归类(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我能读准这些四字词语并进行归类(填序号):

①寒风呼啸②兴高采烈③忐忑不安④温暖舒适

⑤潮湿阴冷⑥汹涌澎湃⑦心惊肉跳⑧又黑又冷

第一( )描写:

第二类( )描写:

我能再补充几个这样的四字词语:

2.句子整理(本单元长作业,一星必做,二星选做)

课内篇:

回顾课文,围绕主要人物、主要描写方法,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课外篇:

例:晚霞在炽烈地燃烧着,似乎能听见被它烤焦的树梢在噼啦作响,……连晚霞里也溶进了它那淡淡的馨香。( 选自王梓夫《槐树花真香》 )

这句话在文中属于 描写,作用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 ,烘托了 的气氛,为小女孩的思考创造了条件,暗示 。

3.习作评议(先自己独立完成,再四人小组交流)

(1)默读习作片段。

(2)片段中主要表达了谁的什么品质?( )

(3)为了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片段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标注在句子边上)

(4)根据本次习作要求,请针对片段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进行适当修改补充,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更能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

这节复习课,使学生在积累描写环境和人物心理的词语的基础上,重温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好处。学生回忆了本组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进而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当中。同时,还学习了作者的描写方法,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了习作水平。

通过这样的专项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并结合一个个小片段进行写法分析,还适当引入课外内容进行拓展。学生在自主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方法的优点及基本的使用要点,进行了模仿写话。这不仅仅是一次单元内容的回顾,更多的是对某种学习方法的回顾和训练。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巩固方法,提升能力。

四、读写训练,能力求发展

《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为此,教师要有读写训练的意识,通过一个主题单元的练习,让学生在写作能力提升上有所收获。在单元复习课中,设计针对性的读写训练,也就显得可行且有必要了。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与动物”单元复习课可设计这样一个板块:写一写我与喜欢的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为了让学生真情写作,在单元学习开始之时,笔者就结合课堂教学布置了一个长作业。

在这样一个情境下,学生的交流非常活跃。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把学到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了。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正是《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它理应也是教师带领学生努力去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力求在整体教学的理念下,求知、求联、求发展,使单元复习课成为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阶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海宁市仰山小学 314400)等。

在这样一个情境下,学生的交流非常活跃。整个过程中,他们会把学到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到写作中去了。

“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正是《课标》中倡导的理念,它理应也是教师带领学生努力去达到的目标。教师应力求在整体教学的理念下,求知、求联、求发展,使单元复习课成为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个阶梯。

参考文献: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11篇

一、学生概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有了空间深度的感觉,逐渐摆脱了儿童画的大胆、泼辣的作画风格,绘画讲究“象”,在表现对象时,绘画风格倾向拘谨、工细、对于色彩的配置仍然比较大胆、总的来说处于眼高手低阶段。

二、本学期具体教学工作计划:

1、全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有20课,分欣赏、绘画、手工制作三种课型,主要通过学习色彩知识、绘画技巧、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创造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教学总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西方绘画艺术,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人体基本比例;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和构图知识。

(2)、智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基础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3)、思想品德目标:通过学习色彩、构图、制作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并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大自然主生热爱之情。

3、教学主要措施:

(1)、教师方面:改变原来的课堂授课形式,使学生多参与,教师起到启发、诱导作用。

(2)、学生方面:让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帮互助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4、教材中重点、难点(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的三、五单元为重难点,第三单元的构图知识是第一次接触,使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第五单元的人体比例说起来简单画起来难。

5、每单元(或训练组)内容简要分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智力能力目标、思想品德目标)及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通过欣赏表现动物的美术作品,了解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接着第二课进行动物的绘画创作和制作。

第二单元:认识"文房四宝"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用水用墨,画一些写意小品画,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画中国画,进一步感受写意画的水墨情趣。

第三单元:画面构图和景物主次安排,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选取景物和景物构图的知识。画面中各个物体的合理安排,主次安排等。

第四单元:人物画的学习,学生通过量一量,测一测了解人体比例,并用速写的手法画一画。通过做活动的小人,进一步了解人体比例和动态。用线描的形式表现照片中不同的动态。通过动手制作泥塑小人体验人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

第五单元:立体字、雕塑和废瓶制作。本单元手工制作为主,了解不同材料表现不同的艺术形式,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核心概念;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3-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初中阶段的化学具有基础性和启蒙性,需要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熟练掌握书写技能,但由于化学方程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规则性,学生使用起来往往会出现很多困难。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很多教师寄希望于机械的记忆和大量的训练,过分强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符号,加剧了学生的抵触心理。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所蕴含的各种信息。

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源于对化学反应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核心概念的使用最早出现于1990年的美国加州《科学框架》中,它利用核心概念(unifying concepts)组织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核心概念是对事实性知识的规律性概括,揭示了化学学科的本质,它―方面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和设计教学问题与教学活动,另―方面在教学中可以发展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

下面以人教版教科书中的“化学方程式”单元为例,阐释核心概念在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1 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及其特点

在应用核心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之前,首先要提炼出初中阶段化学的核心概念。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初中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也是围绕这一主线设计而成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分别从“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主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认识的基础性和启蒙性。

从核心概念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化学内容又集中体现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保持不变”(结构视角)、“每种纯净物都有固定的元素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保持不变”(组成视角)、“每种物质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时物质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性质视角)、“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化学反应中新物质生成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变化视角)等4个核心概念上。每个核心概念都从不同的学科视角阐释了“物质及其变化”的核心内容,构成了初中阶段化学的基本骨架。

值得注意的是,这4个核心概念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它们体现出了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认识,是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的,并不囊括整个中学阶段的内容;这些核心概念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性,比如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认识到“化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就可以了,到了高中阶段才要求学生继续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和“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空间秩序”等内容;这些核心概念还具有―定的抽象性和基础性,它们是理解包括化学方程式在内诸多化学知识的主干知识,在表述上并不需要全面涵盖具体的教学内容。

2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

化学方程式作为描述化学反应的一种化学用语,能够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理解和使用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化学知识基础。主要表现在,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识别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种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式;应该能够从微观角度认识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微粒构成,并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实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之能够把化学方程式与学科主干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对“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构建出了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见表1)。质;应该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定量的角度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应该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预测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现象;应该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等等。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教师需要利用初中阶段化学的4个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进而深刻理解

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使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基础之上的,三者都是核心概念在“化学方程式”单元中不同层次的具体体现。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将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赋予了化学方程式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化学学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孤立的、过度的放大化学方程式的使用技能,而忽视与学科主干知识的联系。

3 利用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进行教学设计

核心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来构建单元的知识层级结构,而且在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利用核心概念构建的单元知识层级结构集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科知识逻辑顺序的把握,它与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的把握共同构成了组织教学环节的基本依据。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化学方程式”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见图1)。

从图1中不难看出,基于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更加强调教学环节的整体性,在4个核心概念的统领下,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而服务;更加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进行有意义的化学方程式学习和训练。

当然,学生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理解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上。它们的设计思路是,在每个教学环节目标的指导下,先设计出主要的教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教学问题,再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其基本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对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深刻理解。下面是以“环节七”为例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活动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让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引起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重视;教师通过开展“活动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2”,让学生从已学的几个化学反应中总结得出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从而全面理解化学方程式;当学生了解了化学方程式的价值与含义之后,教师通过开展“活动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3”,让学生应用刚学的知识去认识一个陌生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活动或者进行追问,直至问题的解决。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标志设计;现代元素

标志是用来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强调标志的功能性和简约性,是现代标志设计的艺术取向。现代元素体现了标志设计的现代感,在标志设计中合理应用现代元素,能让学生容易体会现代感的含义,并形成具备现代感的标志设计作品。本文将分析对现代元素及其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作用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现代元素的标志设计教学策略,并结合案例讲解策略的应用。

一标志设计中现代元素概述

(一)艺术设计的现代主义起源和特点

现代主义起源于法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解放了双手,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以崇尚科学、理性和工业的思想成为了社会普遍的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和科学中的各个领域。艺术领域也并不例外,受到当时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主义艺术设计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的艺术设计,现代主义的艺术设计呈现出功能性、简约性和结构性的特点。(1)功能性:现代主义的艺术设计强调功能,注重设计的实用;(2)简约性:反装饰主义,提倡利用简单的几何造型。

(二)标志设计中的现代元素

相对于传统元素,标志设计中的现代元素体现了功能性、简约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可分为如下几类:1.功能性元素:标志的能是用来表明某一事物特征的记号,其本质功能是传递事物的特征信息。在标志设计中,现代元素特出功能性,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传达事物的特征信息。而最能反映事物的特征信息莫过于事物的直接描绘。因此,直接反映具体产品的形状可以作为标志设计中的现代元素。例如,在设计汽车及汽车相关产品的标志时,经常直接利用汽车的形状作为标志设计的元素,直接反映汽车产品的外形特征,如图1所示。2.简约性元素:现代主义艺术反对装饰,强调经济简约,因此多以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标志设计的元素。这些简单的几何元素就像组装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现代艺术的形式法则,进行“组装”,形成我们想要现代化标志图形。最经典莫过于以单一的图形组合形成的标志,如图2所示。

二现代元素进行标志设计课程中的作用

在标志设计的课程中,利用现代元素能让学生的作品更具现代的魅力。在实际课程中,利用现代元素进行标志设计教学体现了如下具体作用。

(一)利用现代元素,让学生体会标志设计中的现代感

“现代”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现代。在标志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很难理解教师所说的艺术设计“现代感”。而最有效地让学生明白现代感,莫过于直接把具备现代美的标志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视觉去直接感受,从而体味到现代标志设计的功能性和简约性的特点,体会现代感。

(二)利用现代元素,提高学生的标志设计的效率

传统的艺术设计包含很多复杂的装饰成分,现代设计提倡简约,现代元素多为简单的几何图形。因此现代设计更具效率。在标志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简单的几个的几何形状通过组合快速地形成标志,提高了学生标志设计的效率。

(三)利用现代元素,提高学生的标志设计作品的实用性

现代艺术设计讲求功能性。不能传递事物特征信息的标志,即使再美也没有用。一个好的标志,首先要能够有效地传递他所代表的产品的信息。利用现代的元素,直接利用产品的图形进行标志设计,能让学生体会到标志的作用,并能让学生的作品更具备实用价值。

三基于现代元素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设计

现代元素在标志设计课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现代元素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策略,以指导如何利用现代元素进行标志设计教学。具体如下(如图3)。

1.构建现代元素的素材库

教师应该在课前建立好现代元素的标志设计素材库。可以收集如下简单的几何形状、直接反映产品特征的图形、具有现代经典标志作为现代元素的素材。

2.现代元素的展现和讲解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建立好的素材库,向学生面前展现现代元素,并讲解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学生在视觉感官现代元素后,会更加容易理解何谓标志设计的现代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结合素材库中的经典案例,突出讲解现代标志设计的功能性和简约性的特征。

3.布置利用现代元素进行标志设计的任务

在现代元素的展现和讲解后,教师应该布置利用现代元素进行标志设计的任务,来让学生动手实践现代标志设计。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素材库中的简单的几何形状,来通过组合形成标志;也可以在最能反映产品的特征的图形上,通过简化、改变和再设计形成新的作品;也可以自己搜集素材来进行设计。

4.现代标志设计成果分享和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和点评。并建立现代标志设计评价标准,对作品进行评价。现代标志设计的评价标准应该突出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

四现代元素在标志设计教学应用案例

为检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节标志设计课堂为例,讲解基于现代元素的标志设计课程“四步”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

如何设计具备现代感的汽车产品标志。

(二)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是标志设计的现代感;2.能独自设计具备现代感的标志;3.能从现代感的角度评价标志作品。

(三)教学过程

1.构建汽车主题的现代元素素材库

教师在课堂前,搜集有关汽车主题的标志设计的现代元素素材,形成素材库。素材库主要包括如下三部分:一是简单的几何图形;二是从汽车的照片中扣图出来的各种汽车图案;三是各种汽车品牌的经典标志案例。

2.汽车主题的现代元素和标志案例展现和讲解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建立好的汽车主题素材库,向学生面前展现现代元素,并讲解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和方法。让学生理解现代感的含义。

3.布置利用现代元素进行汽车产品标志设计的任务

布置汽车产品标志设计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汽车主题的现代元素素材库,或者自己收集材料,设计具有现代感的标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已经正确把握了现代感的含义和现代标志设计的方法,因此比较顺利。并能如期完成任务。

4.汽车标志设计成果分享和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在课堂上,学生能够从功能性和简约性这两方面发表对作品的观点并充分地交流。在分享后,学生能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完善和修改。可见学生对现代感的含义有深度的把握,并且能独立地进行现代标志设计。图4为学生作品的展示。

(四)效果分析

本课堂案例利用了现代元素进行了标志设计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把握标志设计现代感的含义,并能够独自设计具备现代感的标志,能够从现代感的角度评价标志作品,达到了教学目标。证明基于现代元素的标志设计教学策略有效。

五总结

现代设计主义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产生的一种艺术设计思潮,强调功能性和简约性的特点。在标志设计中,能有效地体现标志的功能和提高标志设计的效率。在标志设计课程中,利用现代元素能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艺术设计的现代感,注重标志的功能,以简约的方法提高标志设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丹.从“百工之术”到现代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程宇.抽象造型语言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3]崔天剑.现代设计的形式意味[J].艺术百家,2013(04):178-180.

[4]段泽民.现代标志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J].艺术研究,2008(04):128-129.

[5]陈绘.现代设计中的审美标准[J].包装工程,2007(12):254-256.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14篇

一、单元统整教学,催化学生学习力的形成与提升

1.实施统整,强化由教(jiào)学到教(jiāo)学的转向。

学科单元统整教学关键是要注重单元课程资源中学生生活经验调用和其自身活动体验的激活和参与。采用整组单元目标的有序实施,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这也就昭示我们每位学科教师应切实强化由教(jiào)学到教(jiāo)学的理念转向,进而做出匹配的教学行为。“教(jiào)学”和“教(jiāo)学”的读音不同,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大不同。前者教师是主体,后者学生是主体;前者“教”是重点,后者“学”是关键;前者授人以“鱼”,后者授人以“渔”。所以,学科单元统整教学的实施,由“教(jiào)学”到“教(jiāo)学”的转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过程。如我校的一位课题组研究教师的《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像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细细体会,进一步走进本单元的中心人物――鲁迅。

生1:我的板书是“支 缚 拉 罩”。这些都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生2:我板书的是“匾 缚 秕谷 鹁鸪”。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生3:我的板书是“大雪 竹匾 远远 什么鸟都有”,因为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

师:请大家再来品读一遍这段人物活动的描写,并结合我们本单元开篇的主题学习导语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生:我初步体会到写人应怎样抓住人物的活动特点来描写,我按照这样的写法,很想把上次钓鱼的一幕写下来。

……

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利,而现在“权力”下放,通过教师结合单元目标、学生学情等进行统整提炼,适切点化,激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讲解或操练,而是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个性化了。

在后续的本组单元教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时,该教师又进一步在学法的“扶”与“放”上做了有效的统整调适,于单元课文的纵向与横向的教学的统整联系中,逐步立体感悟单元主题人物鲁迅的崇高精神,深化习得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留在心里的印象”的主题表达是异彩纷呈,习作中“小伙伴”的刻画更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通过结合单元整组文本语言的品味,感悟主题人物的高大形象,学生入情入境,体悟习得单元的人物写法。这一“教(jiāo)学”过程,有效地催化了学生的学习力生成,适切地统整了单元的一些“并串”式目标并使其悄然落实。

2.实施统整,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腾跃。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学习,“会学”相对于“学会”是层次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科的课程学习,教师都要依循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学习力形成与提升的教学路径,围绕学科系统知能层级和单元要素来统整设计和操作,争取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观察物体》单元的《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节的教学时,一位教师就围绕单元的知能达成目标进行统整,在有效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注重整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结合校本实际,设计了“猜”对称、“找”对称、“剪”对称、“辨”对称、“赏”对称、“创”对称、“玩”对称等环节,强化动脑动手的操作实践,使学生深化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领会数学概念,感受对称美,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意识的强化和能力的生成。在后续的《认识镜面对称》一节内容时,学生有了前面“轴对称”一节的学习力的迁移,结合镜面学具的操作,进行镜面对称的“找”、“辨”、“赏”、“议”等途径的自能学习与体验,借鉴“轴对称”内容的学法,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等多种主体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鲜明表象,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验证镜面对称现象的判断猜想,进而自能归纳出“镜外的物体和镜内的成像前后、上下方向不变,但是发生左右方向相反的变化”这一镜面对称现象。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对镜面对称的现象和性质的认识与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与大胆尝试的能力。如此通过统整单元内的层次目标、内容递进序列和相关资源等,调适统整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有效地促成了学生学习力的迁移与发展。所以,我们在单元统整教学中,需要依据单元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积极捕捉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主题学点,创意导学,引导学生合作互动,积极尝试探究,反思矫正,从而水到渠成地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精彩腾跃。

二、单元统整教学,深化教师大教学观的自觉认同与完善

1.知识观的转变。

肖川教授说:对于什么是“知识”的理解,决定着我们怎样理解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和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价,进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紧密呼应新课程实施要求的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不再是一个学生占有知识的过程。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知识相遇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作为探究的起点,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对话,发展学生知能,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生长”,使每位学生得到天性的发展。例如,对小学数学第九册《多边形面积计算》单元的课程三维目标的统整梳理和设定:(1)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适时渗透转化思想;(2)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比较、总结概括以及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投入生活化数学学习的情感。基于这样的单元系统目标设定,进行教学的统整设计和操作,学生不仅强化了单元知识体系的积极建构,还在核心知识的生成和生活化课程知识的相遇情境的活动体验中,综合提升了知能素养。在实施多门学科单元统整教学中,只有当教师将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局限于公共知识,而能够将个体知识――自主建构的成果进入到单元课程视野时,教师才能真正地关注学生对于教学的参与,重视教学中的交往和对话,才会有课程活动中的有效创生的可能,才能真正实现增值有效的教学。

2.学生观的转变。

现代学生观中最为关键的是尊重“学生是独特和发展的人”,正视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我们应从研究差异入手,让学生在一种动态、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还学生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学习和天性发展的时空。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的以“诚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诚实与信任》一课,当课上有学生对课文故事产生“生活中能有像‘我’这么傻的人吗?”的独特质疑时,我既惊叹又欣赏,惊叹于学生阅读感悟的率真和另类,欣赏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反思,从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体的学生观出发,我顺势捕捉这一宝贵的课堂资源,尊重其独特见解,即时导引学生围绕“到底有没有这种人?”“为什么有此疑问?”“为了诚信,我们该做些什么?”展开辩论,最后学生还是达成共识:生活中不讲诚信的大有人在,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倡导和呼吁诚信,做诚信楷模。这是一次对学生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单元主题的认知深化。在学科单元统整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个性化学习的主人――学生,进行单元的面与点的层次目标统整和即时调适,充分整合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智慧的教法和学法的统整设计,凭借多元的单元主题实践活动载体,为他们设置合理温馨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丰富多元的探究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地演绎出精彩的童年成长故事。

3.教学观的转变。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教学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2)教学应重结果更重过程;(3)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如杭州的新生代名师蒋军晶执教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就是在统整单元主题要素和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再结合本篇文本特点去匠心设计教学,智慧运用现代教学观按“问题牵动(学习者为中心)――文本品悟(重结果更重过程)――求异假想(教学共生)――心灵震荡(学生差异发展)――读写联动(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流程实施教学,使课堂带来许多精彩生成,如课堂点睛问题“这位父亲了不起在哪儿?”的自主生成,“特写镜头”品读时的热泪,求异假想掀起的“儿子致残”与“父子共亡”的另类结局的情感波澜,以及诗化父亲形象的颁奖词书写等。这些极富“动”感的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三维目标的动态生成,创造了师生教学共生的境界,实现课堂教学的饱满增值。学科单元统整教学正是立足在这样的新教学观的导引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建构和完善,从用教材、校本实际、功能主题活动的组织和单元教学的效果考查等方面都融入了新课程视野下的现代教学观的实践应用。

生物单元教学设计范文第15篇

第一单元是认识生命,这里总括地介绍了生命的世界里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也简要的介绍了生物学的来历和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单元是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单元具体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和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同时用实验和演示的方法介绍了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验证了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这两单元内容不多,具有综合性,但必须要慎重对待,特别是要介绍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同学们一下子进入学习生物学状态,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第三单元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本单元的内容较多,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它具体详细的介绍了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蒸腾作用和运输作用。这部份是本单元的教学的难点。也是、本教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多运用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

第二部份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在这儿告诉我们了种子萌发形成幼苗、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生长。

第三部份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这部份是需要同学们多看课外资料,多观察生活环境,明确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为什么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关注大多数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而不是只关注将来有希望成为生物学家的少数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最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同时也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留有空间。所以在全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他们参与科学探究过程,并鼓励同学之间合作交流。

二、教学措施及教学方法

在教法方面,课前充分备好课,包括教材、教参、相关教具及学生上节说学习状况。上课严肃纪律,首先自己不迟到,不早退,也不拖堂;上课有教学目标,突出教这重点,引导学生攻破难点。维持学生课堂秩序,保持大部分同学进入学习状态。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部分同学能对本科产生浓厚兴趣。在学法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生物知识。例如:可布置课外做实验、观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能力,也获得了知识。同时注重训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利用现有资源:教科书、课外书、网络资源获生物学知识。还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的课题题目就是:校园绿化设计方案。本学科运用以探究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式,提倡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是本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主题。探究是生物学科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学教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物学的这一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特点,获取知识和能力,形成科学态度,本教材在每个单元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选题的探究活动,本人就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寻找相关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收集数据、做出解释,并与他们协作和交流,探究性学习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教学方式。所以本人在教学中会运用多样化的教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课程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本人根据教材内容、要求不同,计划采用以下教学方式:讲授与演示、模型制作,小组讨论、角色游戏等。另外本人将与其他老师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使教学工作得到更大的进步。

三、布置作业和单元测试

配合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材课后设计的作业,不需要另外布置作业,以减轻学生负担。期中、期末之前各进行1次单元考试,第10周要进行期中复习。期中考试题不能出得太难,让好学的学生有较好的成绩。期末统考前要留有充分的复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