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__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陈雷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 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__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__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陈雷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XX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

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2篇

市政府接到议案后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夏占义为组长的议案办理领导小组,由安钢副秘书长、张工主任、程静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10个委办局及5区县政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议案办理。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力推动议案办理。

潮白河流域涉及延庆、密云、怀柔、顺义、通州等新城。其中顺义、通州是规划重点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流域内有47个乡镇、875个村,常住人口约100万人,GDP为519亿元,约占全市的5%。

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估算为149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4亿元,201i年预计完成重点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近20亿元。市人大将“推进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列为2011年人大议案,是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接受人大监督的范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推动潮白河流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潮白河流域各项规划分期分批编制和,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各项任务正在逐步落实。

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

《报告》说,根据议案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流域内污染源、河流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编制完成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统筹确定了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水系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

潮白河全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700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0%。潮白河干流境内长84公里,流域内二级以上支流40条,长约1150公里。流域内有41座水库,占全市的48%。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平均每年向城市供水9.2亿立方米。

《报告》指出潮白河流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水源地长期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防洪安全仍存隐患。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一是水功能。是首都重要的水源地和城市防洪保安屏障。二是自然生态保护功能,是城市东部发展带的生态新区。三是城市景观功能,是城市重要滨水形象展示区。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治理目标:构建“一网、三区、多点”的流域水系,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保安体系。保障流域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形成“自然修复、有机调节、健康成长”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网:建设集“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健康”三位一体的流域水系生命树网。

三区:在水库上游山区建设生态水源保护区。在山前区建设以服务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平原区建设亲水宜居、城乡统筹的河流城市融合发展区。

多点:根据流域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条件,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在流域水系打造多处体现功能定位的重要节点。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生态发展带建设目标:在潮白河城市段构建“一河、四城、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一河”指潮白河河道及两侧滨水空间。“四城”指密云新城、怀柔新城、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三个开敞空间穿插其中。“多组团”即构建多个功能区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治理方案、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城乡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按照“溯源治污、深山保护、山前涵养、平原修复”的原则,通过治理,形成“有水的河、安全的河、生态的河”。主要包括流域污染源治理、湿地修复等方面。

潮白河流域城乡发展布局:以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基础,加强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突出新城特色,改善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经济繁荣、宜居和谐之区。

一是统筹资源、合理利用。结合城市开发合理进行河道地表水资源配置。二是以水为本,保护水源。潮白河流域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地区,水源的保护是地区发展与建设的前提。三是生态优先,治理环境。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改善水质。四是强化安全,城乡统筹。结合村庄城镇化相关政策的研究落实,对潮白河堤内的村庄进行规划安排,最终实现搬迁。五是产业升级,功能整合。打造潮白河沿线具有水岸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研发、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集群。六是提升形象,突出特色。城市段沿线新城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城滨水区域,体现现代化滨水新城的风貌。七是水域交融,亲水宜居。在城市段,将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联系、使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向滨河靠拢,加强亲水性。

潮白河流域建设任务:规划任务是建设3大体系,实施16类工程。一是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实施9类工程。二是建设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5类工程。三是建设防洪保安体系,实施2类工程。

潮白河流域预期效果:一是确保了水源地水源安全。二是涵养了水源地,增加了地下水回补。三是建成了有水有绿,生态良好的东部生态屏障。潮白河流域5700公里范围内,形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丰水多蓄、水少多绿的河流生态景观,提高潮白河生态服务价值,服务东部发展带。四是建成了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干、支流河道堤防全部达标。五是解决了水源区群众饮水问题。通过建设水源保护区集中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每日19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治理工作

《报告》提出,深化完善综合治理规划,进一步细化治理目标。

一是编制堤外砂石坑整治规划。建设绿色廊道生态修复区等,提出了治理的技术手段和工作计划。二是编制潮白河干流休闲带建设方案。计划在非城镇集中建设区的主河道两堤以外1公里范围内,进行集中绿化,建成4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沿线多处生态绿化节点。今年安排密云、延庆彩叶树种造林5500亩,安排延庆、密云、怀

柔林木抚育过程33.6万亩。开展密云县“六路一口”绿化工程,打造风景优美的景观大道,提高森林绿地的整体生态涵养功能,启动汉石桥万亩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湿地公园地形整理、水生及陆生植被的种植、景观打造、道路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构建等前期基础性工作。三是编制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通过采取措施,实现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确保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四是编制流域非正规垃圾场治理规划。有针对性研究技术工艺,确定治理方案,2年内完成19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报告》提出,加快流域综合治理,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1年,潮白河流域计划重点推进项目15个,资金规模控制在20亿元。一是生态治河。实现向潮白河年调水量7000万平方米,干流水面面积增加430公顷,极大改善了潮白河水环境。正在建设延庆千家店黑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九道湾流域河道综合整理工程。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开工。二是加大供水工程建设力度。三是加大了排水工程建设力度。实现了污水处理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四是雨洪资源化。五是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密云,怀柔、顺义三区滨河森林公园继续加快建设,面积3.7万亩,治理河道长37公里,部分河段已形成景观效果。六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管理创新

《报告》提出,探索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新机制。一是建立适应流域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市级统筹做好全流域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分区县做好流域内具体涉水事务的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稳定的水务投资机制。发挥政府在水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务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每年从市区两级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进一步研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种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建立三级指标管理,两级达标考核的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报告》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推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新城和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时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开展取水许可审批。在顺义区试点推行节水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用水目标量化体系。对用水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用水台帐。

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逐步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行用水定额动态管理,用水实现全面计量。对年用水5万方以上的用户分期分批实现在线监测。推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退出机制。

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逐步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水域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排水许可制度,在公共排水管网未覆盖范围,新增建设项目要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公共管网覆盖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排污口。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向河湖、水库排放未经处理或者经处理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污水。

《报告》提出,加强雨洪资源的管理与调度。今年入汛以来,发挥流域统一调度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拦蓄雨洪,将潮白河流域的雨洪全部拦蓄在本市境内,充分回补地下水。

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德才宣读了市人大对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报告》内容具体详实,客观反映了本市推动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进展、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对策措施,农村委员会同意这个《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农村委员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是坚持科学治理,进一步完善实施两个《规划》。要将实施两个《规划》提高到促进本市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制定更加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坚持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紧密结合,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使流域治理和保护的整体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切实保证水源地安全。把保水理念贯穿于规划、论证、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切实保证流域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建议市政府把水源地保护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源涵养区内各区县要把保水作为第一责任,要把保水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富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成为政府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全面提升潮白河流域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要坚持流域治理的整体性、生态环境修复的系统性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要牢固树立污水处理资源化理念;加大流域内自然或人工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要坚持堤内治理与堤外治理相结合,以堤外环境修复为重点,严格控制河堤两岸建设规模,坚决制止违法违章建筑和私挖滥采砂石等行为。打造供城乡居民休闲健身的绿色步道。要合理规划建设雨洪利用、水网连通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是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开展中小河流治理、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保障城镇防洪安全的要求,同时,传达贯彻水利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在前一阶段已经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为明年积极争取中央投入,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城镇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奠定基础。下面,我讲六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启动中小河流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中央高度重视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我国江河洪涝灾害十分严重。除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江河外,全国范围内有众多中小河流,且大多分布在重要城镇及农村广大地区。目前,许多中小河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国约有70%的中小河流经常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当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萎缩严重、缺乏规划指导、治理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以及山洪、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总人数的2/3以上。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在规划指导下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对保障重要城镇和粮食基地的防洪安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在今年1月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部长要求:抓紧编制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水利部党组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列入今年工作要点。

(二)我市中小河流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城镇防洪安全

我市境内河流众多,全市河流以中小河流为主,流域面积占75%以上。市内降雨充沛,有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三个暴雨区域,多年降水量均值分别在1600、1400和1200mm以上;我市具有河谷、浅丘和山丘地形分明的地理特点,全市临江河而建的城镇735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67%(其中分布在中小河流沿岸的城镇600余个);长期以来,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加之近年来取消两工,难以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全市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地区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市中小河流的主要特点是开发治理滞后,河道行洪不畅,河水陡涨陡落,洪灾频繁发生,给沿河分布的众多城镇和重点地区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和洪灾损失。近年来,中小河流洪灾损失是我市洪灾损失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逐年呈上升趋势。20*年开县“9.4”洪灾,县城全城被淹。20*年“7.17”洪灾,铜梁县、璧山县、沙坪坝区等地中小河流洪水暴涨,损失十分惨重,*部长陪同总书记赶赴*灾区,指挥防洪救灾工作。

(三)我市积极主动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已经具备全面启动编制规划的条件

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以百强镇和中心镇和重点防洪集镇为重点,积极推进了122处城镇防洪工程的前期工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加快城镇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局还积极推进了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站网的前期工作;今年中央1号文件印发以来,在水利部的指导下,我市及早开展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的前期调查工作,现已基本摸清了境内119条中小河流的基本情况,区县积极申报治理项目,已达近500个、总投资180亿元,项目储备丰富。这些为及时编制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争取了主动,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召开会议之际,我市各项工作已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防洪治理为主要内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着力提高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大江大河治理的关系,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关系,协调好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好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近远期治理的目标、任务和工程布局。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河流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部位,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三是科学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在已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以防洪为重点,拟定近期治理方案。按照轻重缓急和实施的可能,确定主要工程措施,筛选近期治理的重点建设项目,确定建设方案、规模,制定实施计划,估算建设投资。

三、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摸清问题。在对中小河流治理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摸清中小河流治理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是要确定重点。针对流域、区域防洪形势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突出问题,科学确定近远期治理的重点河流和重点河段;

三是要落实措施。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治理目标、任务、建设方案以及分期实施计划和投资安排;

四是要强化管理。按照加强中小河流社会管理的要求,研究提出加强中小河流管理和完善体制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

四、规划的范围和重点

(一)规划范围

由于我市江河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原则上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规划范围不包括:已列入国家确定的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治理的河流;已列入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按建设程序单独立项的江河治理项目;已列入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项目;防洪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水库项目已进入有关专项建设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本规划不列入。

(二)规划的重点

按照印发的中小河流名单,以河流为单元,以重要城镇和农田保护区以及洪水风险较高的农村地区等河段的防洪治理为重点,治理项目以河道整治、河势控制、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建设等为主。必要的堤防护岸建设工程应在河流治导线已经确定、不侵占河道的前提下安排。

本次中小河流规划,要与已经开展的流域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相衔接。已经编制了流域综合规划的中小河流,可以作为下一步申报治理项目的规划依据。以防洪为主要任务的中小河流,可直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本次编制的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要为下一步编制流域综合规划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和已经编制的各类防洪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相衔接。

规划编制完成以后,根据《水法》和《防洪法》的有关规定组织审批。按照分级管理权限,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河流,由区县政府审批(跨区县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由市水利局审批。

五、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一)以近期建设项目为重点,抓紧筛选汇总治理项目

由于目前各地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基础不同,许多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工作比较薄弱,要全部完成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较长时间;同时重点中小河流基本得到治理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为积极争取投入,从明年开始启动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按照水利部要求,我市在做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要针对治理比较紧迫、具有中小河流规划和前期工作基础的治理项目,按照《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要求,抓紧编制完成并向长江委申报全市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由各区县以百强镇、中心镇、重点防洪集镇和地区为重点,以河道疏浚、加固和新建堤防、以及防洪非工程措施为建设内容,提出建设项目报市局筛选汇总。所选项目以河流为单位分段布局,每个项目在包装上,投资应相对集中,不低于1000万元。在资金结构上,中央补助2/3,其余由市级和区县自筹。由于长江委将按照水利部要求控制长江流域总投资规模,市局应将近期建设规划项目以河流为单位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积极争取长江委和水利部汇总时给予我市大力支持。

(二)加强协调配合,抓紧编制近期治理建设规划

我市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规计处牵头,负责规划的组织与协调。规划院为技术总负责单位,负责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导、技术协调、流域规划成果汇总平衡和全市规划报告的编制等工作。市局相关处室配合,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抓紧、抓实、抓早推进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

根据长江委汇总的情况,结合实际,启动首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区县编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经市水利局备案复核后,由区县水利部门审批。在设计方案中,应严格限制侵占河道,坚持人水和谐,力求保持河道的自然景观。建设管理由区县水利部门负责,项目的年度建设目标纳入市局对区县的目标考核。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中央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对我市加快城镇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河流规划和管理是一次极好的机遇,我市已全面开展了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并有一批项目基本具备前期工作基础,为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创造了好的条件。我市应以此为契机,近3年内,抓好一批典型中小河流的治理,出形象、出经验、出效益。当前要按照市水利局《通知》要求,进一步抓好本辖区内重点中小河流规划编制工作。

(二)加强领导。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工作,建立健全专门的工作班子,落实好行政和技术负责人,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明确责任。要细化工作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确保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做好指导。加强规划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提高规划编制人员的业务素质、政策水平。

(五)保证质量。不要简单地编报治理项目,要加强研究后提出对河流系统治理方案和对策;对一些重要问题应开展咨询,切实保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河口 入海流路 稳定 对策建议

1坚持调水调沙,实现河口减淤疏浚

实践证明,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8次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有很大的效益,特别是对黄河下游的河口河道来讲,起到了巨大的减淤疏浚作用。因此,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的工具是具有生命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也应切实考虑和解决好对河口地区不利方面的问题:

1.1调水调沙的运用应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通过调水调沙,在实现河道的减淤冲刷,保持水沙通畅下泄的同时,也应通盘考虑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设施的防洪和能力,入海流路的稳定问题。这是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就黄河口而言,其冲淤演变的方向和特性不紧紧受制于来水来沙条件,同时还要受到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考虑海洋动力等其它相关条件。这样才能对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

1.3应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对于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调水调沙是实行年度调节还是多年调节值得商?唷V挥型ü?运?摹⑺?楹秃哟惭荼淝魇频目蒲гげ?并结合考虑其他各种影响因素,才可能实现调水调沙的科学决策。

2提高河口防洪抗凌能力

河口的防洪抗凌能力是关系到能否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问题。近年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量一直在减少。水少沙多使主槽淤积以及河口侵蚀基准面位置继续下移,河槽进一步萎缩,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河口段主槽平摊流量减少,同流量的水位抬高,过洪能力减小。由于水沙条件恶化,河道断面形态又出现了对防洪十分不利的二级悬河,滩地横比降增大,中常洪水也可使河势发生改变,形成横向流或者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所以,应进一步加固和完善堤防和河道工程,对黄河大堤进行加高加固,加快淤背区建设力度,使悬河变为地下河。同时选择适当河段,采取挖河疏浚、束水导流、护滩保槽、稳定河势等措施,从而达到减轻河口的防洪压力,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目的。与此同时,冰凌也是造成不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课题。来水量减少,封河水位低,开河时更易形成冰坝,因此,充分发挥水库防凌运用模式的作用,抬高封河水位和降低开河期的下泄流量。应采取在开河期要有实现分水防凌的条件,利用齐河北展宽工程、垦利南展宽工程和东平湖等都可以用于分水防凌措施。

3加强河口治理的科学研究,为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提供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因此,加强河口的治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黄河口演变规律错综复杂,受许多内在条件和外界因素制约和影响。为此,必须正视河口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这一基础工作。

就目前而言,一些急需的系列资料尚不具备,制约了河口治理方案的探索和改进。利津断面至入海口有112公里的距离,利津站的水文特征值难以代表河口段的河道情况,无法据此对河口冲淤变化做更为科学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在丁字路口附近建立一个水文站,搜寻整理并分析入海口附近的水沙资料。其次搞好黄河河口河势、拦门沙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只有这样才是综合治理黄河河口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为了更有利于黄河河口的研究与治理工作,建议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4实现河口统一管理和依法管理

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环节,还得靠完善可行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河口治理的各项工作由黄河河口管理局、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共同管理,工程投资也由三方筹集。多部门共同管理对河口综合治理与开发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如今,黄河河口治理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黄河三角洲和东营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允许有重大决策出现偏差。因此,黄河河口治理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渠道,只有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保证河口治理的有序进行。但由于河口治理与黄河流域的整体治理密不可分,河口来水来沙量的调控是河口治理成败的关键,而黄河全流域水沙又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同一调度的,因此建议,成立由黄委会牵头,地方政府、胜利油田以及海洋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河口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加大法治管理,实行以法治河,此举也是黄河河口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对河口的一些特殊情况针对性不强,加之不完善、不具体。虽然在河道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都已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有时在各法律之间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操作难度大。建议尽快制定《黄河河口管理法》,实行黄河河口的法制管理,笔者相信,只有法律、法规作支撑,一定能够有效对河口的综合治理发挥重大的作用。

5稳定清水沟入海流路的同时,保护黄河备用流路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流路是在三角洲的扇形范围内自然变迁的。随着长期的治河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口流路的变化是可以人为地干预和控制的。1949年以后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特别是在1976年改用清水沟流路是成功的。但是,随着黄河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成大幅度减少趋势,致使河道向海域输沙的能力也大大减弱,逐渐导致尾闾河道不断萎缩,过流断面不断减少,拦门沙发育减慢甚至向海口内入侵。为此,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黄河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常重大。对此,笔者就新时期如何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1坚持调水调沙,实现河口减淤疏浚

实践证明,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8次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有很大的效益,特别是对黄河下游的河口河道来讲,起到了巨大的减淤疏浚作用。因此,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的工具是具有生命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也应切实考虑和解决好对河口地区不利方面的问题:

1.1调水调沙的运用应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通过调水调沙,在实现河道的减淤冲刷,保持水沙通畅下泄的同时,也应通盘考虑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设施的防洪和能力,入海流路的稳定问题。这是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就黄河口而言,其冲淤演变的方向和特性不紧紧受制于来水来沙条件,同时还要受到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考虑海洋动力等其它相关条件。这样才能对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

1.3应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对于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调水调沙是实行年度调节还是多年调节值得商?唷V挥型ü?运?摹⑺?楹秃哟惭荼淝魇频目蒲гげ猓?⒔岷峡悸瞧渌?髦钟跋煲蛩兀?趴赡苁迪值魉?魃车目蒲Ь霾摺

2提高河口防洪抗凌能力

河口的防洪抗凌能力是关系到能否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问题。近年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量一直在减少。水少沙多使主槽淤积以及河口侵蚀基准面位置继续下移,河槽进一步萎缩,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河口段主槽平摊流量减少,同流量的水位抬高,过洪能力减小。由于水沙条件恶化,河道断面形态又出现了对防洪十分不利的二级悬河,滩地横比降增大,中常洪水也可使河势发生改变,形成横向流或者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所以,应进一步加固和完善堤防和河道工程,对黄河大堤进行加高加固,加快淤背区建设力度,使悬河变为地下河。同时选择适当河段,采取挖河疏浚、束水导流、护滩保槽、稳定河势等措施,从而达到减轻河口的防洪压力,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目的。与此同时,冰凌也是造成不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课题。来水量减少,封河水位低,开河时更易形成冰坝,因此,充分发挥水库防凌运用模式的作用,抬高封河水位和降低开河期的下泄流量。应采取在开河期要有实现分水防凌的条件,利用齐河北展宽工程、垦利南展宽工程和东平湖等都可以用于分水防凌措施。

3加强河口治理的科学研究,为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提供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因此,加强河口的治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黄河口演变规律错综复杂,受许多内在条件和外界因素制约和影响。为此,必须正视河口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这一基础工作。

就目前而言,一些急需的系列资料尚不具备,制约了河口治理方案的探索和改进。利津断面至入海口有112公里的距离,利津站的水文特征值难以代表河口段的河道情况,无法据此对河口冲淤变化做更为科学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在丁字路口附近建立一个水文站,搜寻整理并分析入海口附近的水沙资料。其次搞好黄河河口河势、拦门沙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只有这样才是综合治理黄河河口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为了更有利于黄河河口的研究与治理工作,建议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4实现河口统一管理和依法管理

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环节,还得靠完善可行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河口治理的各项工作由黄河河口管理局、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共同管理,工程投资也由三方筹集。多部门共同管理对河口综合治理与开发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如今,黄河河口治理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黄河三角洲和东营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允许有重大决策出现偏差。因此,黄河河口治理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渠道,只有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保证河口治理的有序进行。但由于河口治理与黄河流域的整体治理密不可分,河口来水来沙量的调控是河口治理成败的关键,而黄河全流域水沙又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同一调度的,因此建议,成立由黄委会牵头,地方政府、胜利油田以及海洋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河口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加大法治管理,实行以法治河,此举也是黄河河口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对河口的一些特殊情况针对性不强,加之不完善、不具体。虽然在河道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都已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有时在各法律之间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操作难度大。建议尽快制定《黄河河口管理法》,实行黄河河口的法制管理,笔者相信,只有法律、法规作支撑,一定能够有效对河口的综合治理发挥重大的作用。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6篇

然而,之美,尚有“美中”。水浊,水浊是因最近污染,河水质大不如前,与真正的绿水常流还有不小差距。本次调查灾的带领下,源头,实地,多方检查,寻求良方,在各的联动下,意图分析水浊,真正“还美与前”、“还水与民”。

一、河水环境现状

河流经贵阳市区党武乡、石板镇、乡和镇等乡镇。在水库河段,人口、工业均很少分布,水质,属于清洁。在水库下游,人口主要集聚在河段两岸和周边地区,段主要为生活污水的典型的有机(生活)污染,为DO(溶解氧)、总磷和大肠菌群均不达标。结果下游的贵阳市中曹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受到的污染,水质属于轻度污染。

为保护河,近年来,各级多次投资,共计1200多万元,建设了贵州省首家生活污水厂,使城市污水率92%。为此,污水工程被建设部和环保总局评为全国优秀项目,“十大成就”。该工程采用土地系统工艺,的主要工艺为截流将污水沉砂池,机械输入9.5公里的灌渠中不同的沉淀池,分别厌氧和氧化,水产养殖,最后农灌水排入农作土地。后的污水,其水质日本农灌水水质标准。

二、河环境治理对策

(一)治理。以“河安、水清、景美、人欢”为河环境治理总。河安河防洪设施要五十年一遇标准,防洪安全;水清要河溪水清澈、水质;景美要抓好河沿岸景观工程建设,绿化、亮化、硬化、美化等文章;人欢要人水环境,使市民傍水而欢、亲水而乐。

(二)治理思路。河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系统工程,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治标与治本方略兼顾,各和乡镇联合行动,综合措施,长效机制,计划3年努力使文溪水环境有,5年整治治理。

(三)对策。

1、健全管理机制。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包括防洪排涝、污水截流、水质监控日常管理等方面,需要水利、建设、环保、创建等及各乡镇的与支持。的整治工作主要在水利主管,难免势孤力单。为此建议,,成了文溪水环境综合治理,由各和新城区管委会、安文深泽等组成,各自职责,工作计划和任务,,齐抓共管。的措施,解决好整治与管理相脱节的矛盾。水环境管理内容多、任务重,既有堤防、橡胶坝等工程管理,又有蓄放水安全管理和防汛防洪职责,建议成立河环境管理机构(如河道管理站),编制和人员,管理的内容和职责,县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使管理工作长效有序。健全的可行的责任考核与激励机制,水利、城建、环保、创建等各及各乡镇在河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中的职责,整治工作,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尽快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以生态养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率为,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国务院《关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10〕63号)和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环办〔2010〕41号)要求,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农业农村污染整治的部署,对河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专项检查和整治。总的整治思路是“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

3、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主要有四点建议,考虑到河水质生活污染比重的情况,建议加大生活用水是餐饮及休闲服务业用水中水污染治理成本在总水价中的比重,使用成本,提倡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使用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建议老城区污水截流管网改造。老城区管网改造规划,健全污水截流管网,实施雨污分流,工业和生活污水不排入城区区河道,污水厂,努力城市污水率。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考虑到县城污水厂的日能力、新城区新建污水厂的成本等因素,今后磐安至深泽段公路的改造,建议深泽和新城区污水污水管网输送到台口污水厂。

4、污水排放监控。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把握好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策略,对列入淘汰目录中污染水环境的设备、工艺的监管,对违规建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化工、印染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责令停业、关闭或搬迁。注重以水定项目、定地点、定发展,实施水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要加大现有污染企业的治污。污染企业设备淘汰制度,检查、公布污染企业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期限,加大对严重超标排放污染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从严控制文溪沿岸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总量。

5、稳步文溪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城区堤防建设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建一段成一段,稳步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尽早实施小岭坑口橡胶坝和下宅桥橡胶坝改造工程,使城区河道得以绿水环绕;好文溪安保设施,警示提示标语,补充沿溪救生设备,打造好人水环境。

三、总结

很难设想,西子湖,有人间天堂之誉的杭州还会那么旖旎多姿;同样难以想象,河,被赞为高原明珠的贵阳还会妩媚动人。

河的现状虽令人担忧,但前景仍看好,该河上下落差大,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每年的山水足以对河流清洗,是夏天有很强的自净能力。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流域管理;区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01805

一、江河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分析

如何实现各流域的综合治理,彻底改变流域管理职能分割、职权分散行使的状态,是目前中国流域管理面临的大问题。2002年的《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为中国江河管理体制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引导下,2003年以来,各大江河管理系统纷纷搭建流域管理协商制度,如海河流域的《海河流域水协作宣言》、珠江流域的泛珠水事协作机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会议制度等。然而,尽管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相结合已经被确定为中国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但如何结合,以谁为主谁为辅,当前法律体系缺乏规定与引导。因此,新《水法》出台以来,关于如何理顺流域管理和区域行政管理的关系,已作为水利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被积极探索。2010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明确中国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1年,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权责分明、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在中央精神的引导下,各江河流域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从实践看,不论从地域特色、制度探索,还是从意义与影响来看,有三种改革模式更具代表性:一是以区域协调为主,流域管理为辅的珠江管理体制改革;二是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行政管理为辅的辽河管理体制改革;三是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并重的长江管理体制改革。文章试图通过对三种改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深入了解中国江河流域管理体制发展的最新动态与主要趋势,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中国江河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模式分析

(一)区域协调为主,流域管理为辅――珠江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流域总面积45.26万平方公里。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北江和东江水系几乎全部在广东境内。由于珠江支流繁多,流经省市众多,在广东境内流域面积大的原因,对于珠江的管理一直有着两个层次:一是省际层次,二是广东省内层次。“十一五”以来,特别是随着泛珠战略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珠江省际和省内管理都有了更好的平台,并逐步建立起省际、地市两个层次的区域行政管理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了“区域协调为主,流域管理为辅”的珠江管理体制模式。具体而言,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设立多层流域管理机构,但主要管理权限仍在省、地、市行政机构

珠江管理设立省际和广东省内两个层次的流域管理机构。在省际层次,由合署办公的珠江水资源保护局和水文局组成,两局受水利部、环保部和珠江水利委员会(简称珠江委)领导,是具有部分水行政管理职能的副厅级事业单位,负责珠江流域省际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文工作。在省内层次,成立于2008年的广东省流域管理委员会作为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广东省范围内各大流域水资源保护、管理的协调和决策工作。此外,广东省设立四大流域管理局:东江流域管理局、北江流域管理局、西江流域管理局及韩江流域管理局(图1)。这些流域管理局既受流域管理委员会领导,又归属广东省水利厅管辖,其主要任务是协助制订省内本流域各项规划、预案并监督实施等。

在实际运行中,珠江流域管理机构均属于派出机构:珠江水利委员会及其下设的珠江水资源保护局、水文局属于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四大流域管理局属于广东省水利厅的派出机构。它们都是中央和地方水行政部门职能的延伸,无法承担跨部门、跨区域性问题的综合性协调与管理任务。因此,珠江流域管理体制中,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是“指导不领导、监督不干扰、协办不取代”[1]。关于珠江水资源管理的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等,仍然主要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流域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做好信息披露与共享,促进地方协调沟通,参与规划与设计等。2.由省、市首长及地方水主管部门领导构成区域行政协商的牵头机构

为了促进珠江流域内各省、地市之间的沟通协调,珠江流域组织形式多样的省际、地市高层联席会议,为珠江不同区域行政的协商沟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证。首先,在省际层面,泛珠水利协作年度会议制度的建立,意味着珠江流域省际水利部门高层联席会议机制形成。2004年5月,由珠江委牵头,泛珠三角九省区和港澳地区水利部门领导参与的水利协作会议商定,各省、自治区派一位副厅(局)长作为协作会议联络员,每年定期由各省、自治区的水利厅(局)轮流承办会议,会议内容是研究解决当前水利协作中的突出问题。其次,在省内层面,广东省流域管理委员会和四大流域工作小组是省内流域协商的领导保障机构。流域管理委员会主任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省府办公厅、省水利厅、发放委、财政厅、环保局等单位代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省水利厅承担;各流域工作小组组长为水利厅分管各流域的副厅长,副组长为各流域管理局的局长,成员为流域内各地级以上市水利(水务)局长。

3.以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为契机,建立一系列行政区域协商机制

首先,以泛珠战略为平台,建立一系列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协商机制。例如,于2004年通过的《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中,水环境保护被视作跨地区合作的重要内容;2007年珠江委牵头广西、贵州两省区水利、环保部门搭建“黔、桂跨省河流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同年,珠江委联合云南、贵州、广东等省,签署《珠江流域跨省河流水事工作规约》,建立水事活动协商机制,以解决珠江流域跨省河流水事纠纷;等等。其次,以《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实施为契机,建立地市一级的水资源保护协商机制。2009年以来,珠三角各地市之间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合作框架协议》等。这些协议中,有多项举措涉及环境保护和珠江水资源治理,为省内流域治理提供合作平台。

4.通过统一规划、地方立法,明确权责分配,完善管理

首先,在规划方面,2010年12月,《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国务院审批。这意味着,地方性水资源相关规划需服从流域整体规划,需与《珠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保持一致。其次,广东出台多项地方立法,明确省内珠江流域管理中的权责分配。2006年以来,广东相继出台《广东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草案)》《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以此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所辖区域水资源管理的标准、责任与考核等。

(二)流域管理为主,区域行政管理为辅――辽河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辽河干流全长538公里,全部在辽宁省境内,沿岸城市密集,且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污染严重。2010年5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划定了辽河保护区,成立了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对辽河保护区实行统一管理。根据改革方案,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厅级建制,省政府直属事业编制,专门管理辽河保护区,推进辽河治理保护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出现的河流“划区设局”,它意味着“流域管理为主,区域行政管理为辅”的辽河管理体制的诞生。具体而言,该体制具有以下特征。

1.划区设局,成立职能集中的辽河保护管理局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辽宁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下称《通知》),省水利厅、环境保护厅、交通厅、农委、国土资源厅、林业厅、海洋与渔业厅7个部门承担的关于辽河保护区的相应职能均划归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图2)。统一管理后的辽河保护管理局的职能范围包括编制规划、水质量管理监督、水政执法、环境评价、项目审批与许可等。为保证其统一管理权力,辽宁省政府给予其充分的政策、资金和人员支持:《通知》明确其为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55名,经费由财政全部补助[2];同时设立辽河保护区公安局以保障其有效执法。

2.多项举措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的决策权、执法权与监督权

与珠江流域管理机构相比,辽河保护管理局不仅有协商沟通权限,而且具有流域管理中主要的决策权、执法权和监督权。首先,其内设机构的职权属性可以反映这一点。辽河保护管理局的内设机构有8个,除了办公室是针对内部管理而设外,其余处、室权属要么拥有项目的决策、监督与审批权,要么拥有水资源管理的执行权。其次,辽河保护区公安局的设立,也是其强化监督权、执行权的重要体现。在改革中,辽河保护区公安局作为省公安厅的直属机构,正处级建制,实行省公安厅和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双重管理。其主要职责是维护保护区内的安全与秩序,保障管理局行政执法工作。再次,通过辽河保护管理局与省水利厅、环保厅的职责分工,强化管理局的权限。在改革之前,辽河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水利、环保部门负责。改革后,省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保护区内水资源的监督管理,而省水利厅、省环境保护厅则负责技术性工作,并向管理局提供相关监测数据。即水利厅、环保厅逐渐演变为技术辅助、信息支持的角色。

3.通过地方法制,为流域管理机构理顺纵向和横向的权责关系

2010年12月实施的《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简称《条例》)为辽河保护管理局理顺了纵向和横向的权责关系。首先,纵向权责关系上,根据《条例》,省辽河保护管理局直接向省政府负责,并领导各市、县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市、县管理局负责本区域内保护区行政执法工作。其次,横向权责关系上,明确省、市、县的水利、环保、国土资源、交通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辽河保护区管理机构做好治理保护工作。此外,《条例》还规定地方政府在政策支持、资金保障方面的责任:省和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域水污染防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专项资金,增加治理投入。

(三)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并重――长江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从西到东约3 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针对长江流域贯穿省份地域多,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重大的特征,长江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国家统一管理与区域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江委)作为水利部派驻长江的流域机构,和沿江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相结合,对长江流域进行共同治理。“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并重”的长江管理体制具有以下特征。

1.以长江流域重大工程项目为切入点,强化流域管理

长江流域注重流域管理,但其并非以自然流域为流域管理立足点,而是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切入点,围绕工程建设,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在统一规划、监测、审批、协调等方面的权限(图3)。具体来说,长江流域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工程建设推进:(1)水资源保护工程。即通过长江委参与实施流域纳污能力核算、排污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审批等,强化其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监督权。(2)长江水资源统一调度工程。即通过长江委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用水需求,开展长江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强化其对全流域统一协调、联动的权限。(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即通过长江委设置了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相关地区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关停沿江污染项目,严格核定各种取水许可等,强化其在长江整体生态保护方面的统一管理权限。(4)水资源应急响应工程。即通过长江委建立与流域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应急协作机制,协调省际间工作,强化其在整合流域资源、统一应对突发事件的权限与能力。

2.用规划、制度、机制和行政指令等促进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的结合

首先,通过水资源管理的综合规划实现二者的结合。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和《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不但提出了未来20年长江水资源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总体布局,同时也明确了各地方区域的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其次,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实现二者的结合。从2001年颁布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到2006年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2008年颁布的《三峡水库调度和库区水资源与河道管理办法》,再到2011年颁布的《长江流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办法》,均以法制规范的形式分别从采砂、取水、水资源调度、生态保护等角度明确长江委及其下属机构与流域各省区的权责分配。再次,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实现结合。即长江委根据2011年中央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精神,建立流域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并指导地方把相关指标细化到各支流和各行政区域,同时,建立对各行政区域的监督考核制度,从而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3]的流域工作体系。最后,通过各省区之间的联动、协商、合作等机制促进二者的结合。例如,长江流域已经建有“水土保持委员会”和“长江防汛总指挥部”,均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参与,通过区域高层的沟通互动促进长江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

3.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呈现多重关系

长江流域改革中,流域管理机构与区域行政管理机构之间呈现多重关系。首先,服从关系。即在涉及流域宏观事项中,区域行政管理要服从流域整体管理。如长江流域范围内的省、区水资源规划应服从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其次,合作关系。即在涉及跨流域治理事项时,需要流域管理机构与省、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合作进行。如制定长江流域跨省水资源调度方案,需长江委与有关省人民政府合作完成。再次,分工关系。即流域管理机构与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各自按法定权限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关事项进行依法管理。最后,监督关系。即在调处省际边界水事活动和纠纷时,长江委对省、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具有监督、执行权责。如长江委有权对省际边界的违法取水、采砂工程进行查处。

三、中国江河流域体制改革的趋势分析

珠江、辽河、长江三大江河管理体制改革是中国江河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代表,从三种改革模式中,可以看出中国江河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存在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因地制宜,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

如何实现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的有效结合是各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珠江、辽河、长江的改革分别以“平等协商方式”、“统一集中方式”和“有选择性集中方式”实现二者之间的结合。不论是哪一种改革模式,其管理体制的形式均与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辽河之所以采取“统一集中方式”,对辽河进行“跨职能、跨部门”统一管理,是因为辽河干流全部在辽宁省境内,在一省之内实施行政职能调整、整合资源,容易形成治理合力,即改革阻力较小,成本较低。而对于跨越多个省、区的珠江和长江而言,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不适合,因为跨省河流涉及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各单位之间都是平等的行政主体,相对较难形成统一性的意见和建构统筹性的机构。珠江管理体制改革中充分利用“泛珠战略”和“珠三角规划”两个层次的区域合作政策环境,借助区域合作平台,促成省际和广东省内关于珠江流域治理的沟通协调机制。而长江在全流域范围内没有类似“泛珠”的多省、区合作基础,所以很难形成以自然流域为单位的管理体制,因此它在改革中围绕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水资源调度等重大工程强化流域整体管理,形成“有选择性集中”的流域管理体制。

(二)重视法制建设,以法制促进管理体制的顺利变革

无论是哪一种改革模式,都非常重视配套的法制建设,通过法律制度授权主体资格,确定职责分工,理顺部门关系等。《泛珠三角水利协作年度会议制度》《泛珠三角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协议》《珠江流域跨省河流水事工作规约》《广东省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等协议制度为珠江流域省际和省内两个层次的信息共享、沟通互动、协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辽宁省辽河保护区条例》作为辽河保护管理局统一行使流域管理职能的支撑依据,有力地保障了政令通达。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制,则明晰地划分了长江流域管理中流域管理机构与行政区域管理的职权界限。

(三)提升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地位,使其担当重要角色

珠江管理体制改革中,省际和省内流域管理机构通过平等协议,充分调动了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使决策的制定能够兼顾各方利益。在此当中,珠江水资源保护局、水文局、广东省流域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充当区域间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的牵头人、重要组织者的角色。正是由于流域管理机构的作用,珠江流域水资源的跨省、跨市治理得以走向常态化。而辽河保护管理局作为一个职能集中的流域管理机构,不但依法拥有流域管理的主要决策权、执法权和监督权,并且享有地方政府为其提供的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长江委及其下设机构在重大工程项目中的决策权、监督权、监测权、执行权、协调权不断提升和强化。

(四)建立并完善可供多方参与的平台机制

虽然三种改革模式均有相对明确的法制授权流域管理中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但实际运作中仍然会出现“职权交叉或管理空白的情况,各相关单位不能较好地配合”[4]。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各大江河流域管理体制改革都纷纷建立健全可供多方参与的平台机制。珠江流域以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契机,组织形式多样的省际、地市高层联系会议。辽河流域中,省政府正在筹备成立综合执法处,并以省分管领导和水利厅、环保厅、交通厅、农委等部门领导组成流域决策委员会,共同参与辽河流域的政策制定、规划设计和重大项目决策等。长江管理体制中,已经建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参与“水土保持委员会”和“长江防汛总指挥部”等高层参与平台机制,为长江治理中的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

四、总结与展望

新《水法》实施以来,珠江等流域逐步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开创了流域管理体制新思路,它们为其他流域管理创新指明了方向。只有从流域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法制建设,理顺流域管理机构与区域行政主管部门关系,并搭建多方参与的平台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水资源管理中流域管理与区域行政管理的结合,促进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水和谐的流域治理。参考文献:

[1]广东省水利厅.加快流域管理体制改革 开创流域管理工作新局面[R].全国水利人事劳动教育工作会议交流发言,2007.

[2]薛刚凌,邓勇.流域管理大部制改革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3):7-12.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8篇

xx河位于xx江的东上游,是xx江的一级支流。由东北向南流经汇xx的xxx、xx、xxx、xxx村汇入xx江河,河道全长10.15Km,流域面积48.2Km2。流域内汇xx境内有1座小(一)型水库,xxx 76口、小水电站1座、机组 2台(总装机容量 7200 千瓦)、石河堰 2 座。

二、组织体系建设情况

县发改局为xx河河长制联络员单位,成立了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有序开展相关工作。沿河村支部、村委会高度重视,根据河流自然属性,完善本行政区域xx河的基本信息,确定了辖区内河流段各分级名录乡、村级河长,设立了以村主任为河(段)长、库长。设置河长制办公室,落实办公室工作人员。乡、村二级河(段)长公示牌设置到位,明确了乡村二级管理职责。为改善河道垃圾污染严重的现状,设置河道保洁人员共 31 名。

三、制度建立情况

1.河长制工作会议制度。根据工作需要,结合实际,由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河段长会议由乡级河段长主持召开。

2.巡河制度。乡制定了《河段长巡河制度(暂行)》,乡级河段长每月巡河三次,村级河段长每10天巡河二次,并结合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巡河。河道保洁员每天开展巡河,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

3.明确河道保洁员,加大河道保洁力度。设置河道保洁人员共31名,河道保洁员专门负责巡河以及河道漂浮物和垃圾的清理。

四、工作任务细化实化情况

(一)开展了问题摸排。联络员单位与我乡一道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了摸排。目前,由各村报备以及xx河河长制办公室摸排的xx河流域的污染点源 2 处,主要涉及生活污染、企业污染二大类,初步形成xx河问题清单。其中,生活污水5处,生活垃圾2处,工矿企业2家。

(二)加强了巡河督导。市级河长带队巡河2次,县级领导带队巡河5次,县发改局巡河7次,乡主要领导不定期对河道进行抽查。

(三)突出了立行立改。结合现状问题,制定了《汇xxxx河环境治理整治作战图》,制发了《xx县汇xx河长制工作四张清单》。坚持立行立改,按照时间节点开展初期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金林煤矿、杉树坪、月台煤矿污水处理、河道护坡拦截煤碴,投入资金杉树坪煤矿近50万元、月台煤矿近70万元、金林煤矿80余万元。乡建立河面漂浮物打捞、河岸垃圾清理等工作机制。

五、开展河长制宣传活动情况

1.强化宣传教育。xx河流域各村组织召开了河长制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学习了《xx县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xx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会议制度(暂行)》等重要文件,在交通要道、河道旁悬挂河道环境保护标语30余幅,并通过会议等多种形式对河长制工作进行宣传,营造浓厚宣传氛围。通过乡、村、组的河长制专题会议,增强群众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共同关心河流保护和水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六、信息报送情况

xx河流域联络员单位及各村均按照相关文件及时、准确的报送信息。先后报送了《关于成立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xx河流域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xx河作战图》、《xx河四张清单》等,同时积极上报相关简报。

七、存在的问题

一是xx河流域内4个村没有建成污水处理站,污水无法处理。二是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虽然xx河流域各村组织人员对河道漂浮物打捞、公路沿线垃圾清运、保洁、秸秆等农作物和垃圾焚烧、农药化肥薄膜使用等逐步建立了长效机制,但由于群众环保素质和生活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扭转,环保监管面宽量大,任务还比较繁重。三是一河一策编制工作尚在启动中,没有进入编制环节。

八、下步工作

1、加强宣传引导势头。以村为单位,以村民为载体,做到全面参与,要多形式、多角度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通过对沿河村民发放公开信、倡议书、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居民爱河护河的自觉性,让群众及时了解河长制开展情况,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河长制管理中来,形成“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

2、加快建章立制步伐。继续按照总河长办公室相关工作要求,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和工作督察督办等一系列制度,以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确保河长制管理落到实处。加快一河一策的编制工作,力促河长制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国初期;曾希圣;皖北治淮;贡献

[作者简介]于永卿(1995-),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单位:湖南湘潭大学历史系,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04-0007-02

曾希圣是中共产党内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在其主政安徽期间,兴利除害,善于探索,尤其是在建国初期对淮河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治理,为安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囿于部分因素限制,学界对曾希圣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对其治理淮河的研究更是缺乏。因此,通过对现有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并基于对部分新史料的解读,结合曾希圣治理淮河的背景、措施和效果等方面论述其建国初期为治淮做出的贡献。

一、首提治淮建议,助力中央决策

(一)建国初期淮河水患的由来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其干流主要流经皖北,全长465公里,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

淮河原本并无水患,水流畅通,泽被两岸,甚至有“江淮稻梁肥”的谚语流传。但什么原因导致了它后来的严重水患呢?资料显示,淮河水患包含两大原因,一是其他河流的影响,历史上自1194年南宋时黄河夺淮入海,造成淮河下游排水不畅,河道泥沙淤积;1938年下令打开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水泛滥入淮,造成大面积的黄泛区,对淮河水系造成了严重破坏;洪湖大堤的修建造成了洪泽湖,“从大堤里溢出来的水又谛为高、宝湖,终年自涨自消,其结果使得皖北、苏北常遭受到洪水的灾害。”①二是人为的直接破坏,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开垦山地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泥沙淤积,河床升高。这些原因都使原本完好的淮河水系走向崩坏,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肆虐起来。

(二)提出治淮建议,得到中央采纳

新中国建立前夕,淮河流域遭受水灾,灾情严重,许多灾民流离失所。次年夏季,洪水再次降临,灾情十分严重,“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受灾人口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一半……由于这些原因,干群均极悲观,灾民遇到干部多抱头大哭。”②水灾之后人们财产尽失,疫病丛生,难民外逃,安徽人口锐减,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问题,阻碍了安徽的社会发展。

基于此,曾希圣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治理淮河的建议。1949年6月,曾希圣在一份综合报告中提出“皖北地处江淮之间,连年水灾,今后要发展生产必须解决江防与导淮问题”③,这也是首次提出治淮问题,具有开拓性。另外,这份报告还提出了治淮“要豫皖苏三省同时进行”、“三省协同办理”的方针,这些建议“对一年后中央的治淮决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④至此,中共中央开始关注淮河问题。1950年8月3日,曾希圣致电和董必武,就根治淮河再次提出意见,这次提出的建议经过了更为充分的思考,更加成熟、具体,坚定了中共中央根治淮河的决心,中共中央和“对皖北灾情和治水问题高度重视”。⑤后来的治淮会议以及最终形成的书面文件《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都表明,中央充分肯定和采纳了曾希圣的治淮方略。

此后,曾希圣担任治淮委员会副主任并主持治淮工作,他将自己的治淮思想真正付诸实践,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运用正确方针策略,积极组织治淮工作

(一)推迟,以治淮为中心任务

1950年6月以来,我国开始进行、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在此背景下,开展大规模的治淮运动困难重重。苏北在给中央的信中明确表示,“如今年即行导淮,则势必要动员苏北党政军民全部力量,苏北今年整个工作方针要重新考虑,既定的、复员等工作部署必须改变。”⑥由此可见,治淮工作的开展势必打乱原有的工作部署,需要重新调整政府的工作计划。在曾希圣的组织和协调下,皖北人民行署于1950年10月20日治淮动员令,紧急号召和动员群众积极投入治淮运动中。在协调等方面,“皖北区党委和行署把治淮工作提到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沿淮地区推迟了的进行,把治淮当成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⑦

(二)以工代赈,救灾与治淮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经济凋敝,淮河洪灾造成的大量灾民等待救济,而另一方面,治理淮河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国家很难同时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解决这些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曾希圣向中央提出救灾与治淮结合、以工代赈的策略。在治淮会议上,他充分阐释了以工代赈的优势及其必要性,“故必须采取大规模的以工代赈办法”。华东局在给中央的请示中也提出“两者⑧需要兼顾”。在曾希圣和华东局的提议和争取下,“到1950年1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共批准预拨治淮工程费原粮4亿5000万斤,小麦2000万斤。”⑨中央的支持确保了救灾和治淮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以工代赈的方略得以贯彻。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元代;黄河治理;河患;争论;冲突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012-04

历史上,黄河的决溢泛滥曾给周围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很多统治者带来了治理的难题。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开始,不同时期的人们围绕着黄河的治理,献谋献计,试图通过不同的工程手段来去除黄河所带来的灾患。因此,相对于历史上无数次黄河治理的工程,时人对如何治理黄河的思考更值得我们关注,这些言论中包含的信息丰富,是我们考察当时黄河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本文即以元人的治河言论为切入点,关注元代的黄河治理,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元代河患依旧严重,“据粗略统计自蒙古灭金至元亡的近110余年内,决溢地点有记载的有50余处,有时几十处同时决口”[1]。“黄河决溢,千里蒙害。浸城郭,漂室庐,坏禾稼,百姓已罹其毒。”[2]

一、元代治黄机构简介

元代“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3],都水监为元代主管水利建设的计划、施工、管理等专职机构,黄河治理自然也在其职责之内。早在至元七年(1270年)的时候,就有“以都水监隶大司农司”[4]的记载,后来可能罢废,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陈水利十有一事后,十二月,“复都水监,秩从三品”[5],“掌治河渠并堤防水利桥梁闸堰之事”[6],{6}大德九年(1305年)“升都水监为正三品”[7]。

都水监派驻地方或河道上的派出机构,又被称为行都水监,负责并协助地方官员一同治理河患。事实上,元代直到后期才开始设立行都水监来治理河患,如泰定二年(1325年)姚炜“以河水屡决,请立行都水监于汴梁,仿古法备捍,仍命濒河州、县正官皆兼知河防事”[8]。至正八年(1348)立行都水监于济宁郓城,九年(1349)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十一年(1351)设隶属于行都水监的河防提举司。

如上所言,元代河政实际上有两级管理体系,都水监作为水利建设的总负责机构,地方为派出机构行都水监,同时濒河州、县正官也兼知河防事。文献中并不乏地方与都水监合作治理河患的事,如至治年间,黄河于原武决口,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使买奴亲自督视堤防的修筑,这次工程“用役夫一万人,稍草六万束。命摘夫五百,裢颂惨吧芦苇,得十余万束,民不扰而河患息”。同时为了做好预防,“又令汴梁属邑预备稍草,连岁所积。至六十余万束,免取具与临时,人甚便之”[9]。再就是1307年秋,黄河再次决口原武东南,流入汴河,威胁汴梁城。地方官吏纷纷打算避逃,而百姓惊恐。官员王忱向省臣建议导水东下,“而省臣大家田畴多在汴、宋间,不用公言”。王忱亲自“乘舟行视河分,命决其壅塞,于以分流杀水,而汴城始完,其民至今以为德。水害既息,复大发民增筑堤防”[10]。

二、元人的治河言论

(一)王恽论黄河利害

王恽(1227-1304)是元人中较早论述黄河治理的。他曾在至元年间相视河患,发出“堤防不议四十年,河行虚壤任徙迁”的感叹。在此后,针对汴梁城所受到的威胁,王恽又作《论黄河利害事状》,{1}对当时的形势以及治理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汴梁城周边形势,强调对河患的预防工作。他指出:“北势既{,水性趋下,断无北泛之理。故识者云已隐犯京之势,似非过论也。”黄河的南流早已对汴梁城形成了比较大的威胁。

第二,指出官方在治理黄河上的不用心。他认为有司采取的“缕水筑堤以应一时,极其所至,仅能防备淹水”,透露出了当时在对待黄河治理的问题上,地方采取的措施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第三,强调治理河患的重要性,且形势已然紧迫。王恽认为,黄河“万一侵犯,岂惟使民居荡析,且废通漕控制之利,民之大命又所系有重焉者。盖开封、祥符、陈留、通许等数县之地,耕种不下数万余顷,若漫为淀泺,岁记先失,民何以生,此最可虑也”。

第四,提出自己治理河患的建议。王恽指出,“卑培薄分流杀势之议”不可待到河患发生之后,应尽早计划。王恽认为解决方案莫若“舍小就大,广为规制,……遮障奔冲使东过三汊,散为巨浸,可毋虑也”。如此“以D一劳永逸之举,实为便当”。还建议在要害去处建立祠庙,祈求神灵庇佑。

(二)蒲口塞与不塞之争

大德元年(1297),黄河在杞县蒲口决口,河水泛滥南北数郡县,造成大面积的破坏。于是第二年朝廷命大臣尚文“按视防河之策”,尚文看到当地河岸南高于北,认为“堤安得不坏,水安得不北”,于是上奏建议对蒲口河决之处不塞为便,其理由如下:

蒲口今决千有余步,迅疾东行,得河旧渎,行二百里,至归德横堤之下,复合正流。或强湮遏,上决下溃,功不可成。揆今之计,河西郡县,顺水之性,远筑长垣,以御泛滥。归德徐邳民避冲溃,听从安便,被患之家,宜于河南退滩地内,给付顷亩,以为永业。异时河决他所者,亦如之。信能行此,亦一时救荒之良策也。蒲口不塞便[11]。

尚文认为强行塞浦口的话会造成“上决下溃”,不易成功。他建议任由河水从浦口南流,以西郡县遥筑长堤,抵御河水,而下游徐、邳等地区受灾人口则迁离原地,另择黄河南边退滩地以给生业,以后河决之处亦如此法,显然是一种消极的治河。尚文的建议经过廷论之后被采纳,却遭到河南、山东地区的官员的强烈反对,“果然,则河北桑田尽化鱼鳖之区矣。塞之便”[12],最终蒲口被塞堵。围绕蒲口塞与不塞所展开的争论,让我们看到了元代在黄河水患治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一个总体上的规划,而只是徒劳的去应对,所收到的效果也就不可能长久。蒲口在大德三年(1299)再次被河水冲决,“障塞之役,无岁无之”。

(三)汴梁都水分监设立之争

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围绕如何有效地治理河患,在河北河南道廉访司、都水监和工部之间展开了一场争论。

问题首先由河北河南道廉访司(以下简称“廉访司”)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在治河方面所显露出来的诸多弊病。第一是容易延误时机,有“不预已然之弊”。廉访司指出,地方“访求修治之方,而且众议纷纭,互陈利害,当事者疑惑不决,必须上请朝省,比至议定,其害滋大”[13]。

正如沙克什《河防通议》中所记,“其有可行之事,为一人所沮,则遂为之罢。有不可兴之功,为一人所主,则或为之行。上下相制,因循败事”[14]。

第二是监官不懂水利。“水监之官,既非精选,知河之利害者百无一二。虽每年累驿而至,名为巡河,徒应故事,问地形之高下,则懵不知;访水势之利病,则非所习。既无实才,又不经练。乃或妄兴事端,劳民动众,阻逆水性,翻为后患。”[15]

为此廉访司建议朝廷在汴梁立分都水监,选派知水利之人专任其职,专一治理河患:“可疏者疏之,可堙者堙之,可防者防之。职掌既专,则事功可立。较之河已决溢,民已被害,然后卤莽修治以劳民者,乌可同日而语哉?”[16]

廉访司的建议遭到了都水监的反对,都水监认为专立分监治理河患,“难与会通河有坝闸漕运分监守治为比”,若设分监,则有碍御河之事,建议“黄河已有拘该有司正官提调,自今莫若分监官吏以十月往,与各处官司巡视缺破,会计工物督治,比年终完,来春分监新官至,则一一交割,然后代还,庶不相误”[17]。

鉴于大德九年因地方官司在治理黄河决口上的失误,工部认为“黄河危害,难同余水,欲为经远之计,非用通知古今水利之人专任其事,终无补益。河南宪司所言详悉,今都水监别无他见,止依旧例议拟未当。如量设官,精选廉干奉公、深知地形水势者,专任河防之职,往来巡视,以时疏塞,庶可除害”[18],批准设立都水分监专治河患。

(四)治河救汴议

延v元年,据河南等处行中书省上报,黄河自睢州等处决口数十,太常丞郭奉政、前都水监丞边承务、都水监卿朵儿只、河南行省石右丞、本道廉访副使站木赤、汴梁判官张承直一起,从河阴到陈州一路查看之后,认为若将决口处全部加以堵塞,“必移患邻郡。决上流南岸,则汴梁被害;决下流北岸,则山东可忧。事难两全,当遗小就大”。由此决定保留小黄口作为分水口,让一部分河水经此下泄到陈留、通许等地。

黄河水自杞县小黄口分泄而出,向东南淹没陈留、通许、太康多地,至延v五年,对开封城形成威胁,元人奥屯上治河救汴之说,其言:

今水迫汴城,远无数里,傥值霖雨水溢,仓卒何以防御!方今农隙,宜为讲究,使水归故道,达于江、淮,不惟陈、颍之民得遂其生,窃恐将来浸灌汴城,其害匪轻[19]。

小黄口离开封城太近,且黄河水泥沙含量多,因长期放任其南流,泥沙淤积之后使河水四处漫流,淹没附近膏腴之地,迫近并威胁到开封城的安全,因此才有奥屯治河救汴之议,最终朝廷令汴梁分监负责修治,自延v六年二月十一日至三月九日工毕。

(五)围绕至正决河的争论与治理

进入至正年间,黄河开始频繁的决溢,连续的决溢表明黄河大堤已经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在连续下了二十多天大雨之后,黄河水位上涨,“平地水二丈”,先决白茅堤,再决金堤。这次决口影响范围很广,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成为千里泽国。

至正八年,“河水北侵安山,沦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隳两漕司盐场,实妨国计”[20]。至此,朝廷开始重视,至正九年立山东河南等处行都水监,专治河患,五月即对黄河金堤进行修治。至正十年十二月,“以大司农秃鲁等兼领都水监,集河防正官议黄河便宜事”。

如何治理河决,众人意见不一,“或言当筑堤以遏水势,或言必疏南河故道以杀水势”,而时任漕运使的贾鲁则认为“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21]。鉴于治河意见不一,朝廷派工部尚书成遵与大司农秃鲁一起行视黄河,“议其疏塞之方以闻”。成遵等人于至正十一年春,“自济宁、曹、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形之高下,测岸以究水势之浅深,遍阅史籍,博采舆论,以谓河之故道,不可得复,其议有八”[22]。

丞相脱脱因“已先入贾鲁之言”,遭到了成遵等人的极力反对,“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自辰至酉,辨论终不能入。”第二日有人劝成遵,“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责矣,公其毋多言,幸为两可之议”[23]。成遵因坚持己见最终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盐使。

成遵、秃鲁就与丞相脱脱、贾鲁的意见针锋相对,前者经过实地勘测,认为河故道不可复,后者则极力主张使黄河归于故道。今人杜省吾称“贾鲁亦是急进之流”,不借鉴历史上治河之经验,“而只曰省功费之差,刺激脱脱之好大喜功,以企取堵筑决口,挽归旧河之方案,贾鲁之计亦已险矣”[24]。

贾鲁治河之后,黄河复故道东南流只持续了15年,到至正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5]。黄河复徙而东北流,结束了贾鲁治河的成绩,黄河在有元一代的历史至此也告一段落。

长久以来,提到元代对黄河的治理,谈的最多的就是元末贾鲁的治河,很容易忽略黄河从纳入元代版图到贾鲁治河,这中间相差的百余年时间。入元以后,黄河的决溢乃至改道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是黄河下游大w上承袭的仍是金时期遗留下来的旧道,黄河多东南汇淮入海,而黄淮之间在金末元初是主要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减少,生产凋零,自是无暇也无力顾及黄河的全面治理的。其次则是朝廷的被动治河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正如杜省吾用“有防无治”评价元代的河防一样,元人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应对黄河决溢改道对周边社会造成的影响,对于需要修补的地方都是尽量及时的去修复,然而缺少一种真正的、统筹治理之策,没有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让黄河下游能够顺畅起来,从而避免灾害频发的情况。

――――――――――

注 释:

{1}王恽.论黄河利害事状.秋涧集・卷九一.永,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以下引文若无特殊说明,皆出此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55.

〔2〕〔3〕〔4〕〔5〕〔6〕〔7〕〔8〕〔11〕〔12〕〔13〕〔15〕〔16〕〔17〕〔18〕〔19〕〔20〕〔21〕〔22〕〔23〕〔25〕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黄.宣徽使太保定国忠亮公神道第二碑.金华黄先生文集・卷二四.张无济.四部丛刊初编.商务印书馆,1919.

〔10〕苏天爵.元故参知政事王宪穆公行状.慈溪文稿・卷二三.中华书局,1997.382.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1篇

黄河北徙以后,向东注入大清河入海。据《清史稿》记载“黄河自北宋时一决滑州,再决澶州,分趋东南,合泗入淮。盖淮下游为河所夺者七百七十余年,河病而淮亦病。至是北徙,江南之患息。士民请复淮水故道者,岁有所闻”。黄河北徙后,社会上复淮的呼声日渐高涨,最早提出此议的是同治五年(1866年)山阳绅士丁显向朝廷上《议浚复淮故道疏》,提出:堵三河、辟清口、浚淮渠、开云梯关尾闾,以恢复淮河旧有河道,使淮河自行入海。同治六年(1867年)时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申请朝廷拨银10万两,试着疏浚云梯关以下淮河故道,并在清江浦设立导淮局,但曾国藩在此任时间不长,此项动议便胎死腹中。同治七年(1868年)宿迁蔡则V、山阳丁显再次带着复淮的愿望赴京,通过朝臣奏请朝廷浚复淮河故道。

同治八年(1869年),新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对张福口引河进行了疏浚,淮水于是由清口流入运河。同治九年(1870年),马新贻向朝廷奏告:经测量黄河底高于洪泽湖底丈余,要复淮必先浚淤黄、继开清口,修复盱堰石工,坚筑运河两堤,再堵三河。此项建议工程浩大,然而当时清廷财政已捉襟见肘,朝廷自然不会批准,马新贻的奏告无疾而终。

光绪七年(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考察淮河和运河河情,再设“导淮局”,计划开浚旧黄河,自杨庄起至安东(涟水)东门,计长14000余丈(2800余米),估算需要土方45万方,白银16800余两。因工程量巨大,也难以实施。

光绪八年(1882年),两江总督左宗棠建议清政府将淮北全部盐税收入用作复淮工程施工经费。不久左宗棠被调职他任,此事即不了了之。

1896年2月11日,两江总督张之洞向朝廷奏报:当时河患无穷,河事糜烂,各地区自行构筑的坝堰,成了社会冲突的根由。认为以社会稳定考量,必须对淮河进行导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提出“复淮、浚河,标本兼治”的主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接受张謇的建议,于清江浦(今淮安市区)设“筹议导淮局”,测量淮水故道。

可以说清末统辖淮河的官员都看到了导淮的重要性,但当时清廷统治已属强弩之末,导淮的建议只能束之高阁。

二、状元导淮历程

朝廷对导淮没有大的进展,民间的力量依然在强力呼吁。清末状元张謇就是当时推进导淮的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张謇把目光投向了淮河的导治,他把导淮视为“实业救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欲付诸实践。对于经费的筹集,张謇提出由“官为筹办上也;官若不能,由督抚敦请士绅劝集资本商办。”同时考虑到“淮治则湖涸,湖涸则淤地出,官办归官,商办归商”。张謇又建议导淮“尤愿即归商办以速其成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1岁的张謇发表了《淮水疏通入海议》。1904年又上《请速治淮疏》,认为治淮首在疏导其入海通道,改变其“入海路断”的现状,治理淮河,刻不容缓。张謇认为,经过十年治理,将彻底改变灾区面貌。两江总督端方同意张謇要求,成立“筹议导淮局”,让张謇担任“导淮局”总参议。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淮河再次发生水灾,苏北灾情严重。张謇再次上书端方,提出《复淮浚河标本兼治议》的建议,要求从测量做起,逐步为复淮规划创造条件。但端方认为张謇的方案需要经费巨大,难以筹措,因而加以拒绝。当时正好两广总督岑春萱请假在上海养病,张謇登门探望,偶然谈及治淮问题,张謇遂历数向两江总督端方几次陈情无效之情状,岑春萱言语表示赞同,张謇以为遇上了救星,于是连夜写了一封《代岑粤督拟淮北工赈请拨镑余疏》,他想通过岑春萱恳请朝廷将存于上海户部银行的180余万两赔款余款“移以救淮北百万之灾民,修河、淮千里之水利。”可当他将稿子送去后,岑以自己不是两江总督为由加以推诿,张謇只得离去。

张謇为导淮奔走呼吁,四处碰壁之后,便考虑像西方那样成立公司以筹资导淮。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张謇在《议办导淮公司纲要》中指出,导淮不限于“去灾之根”,而且求“ 大干一通(指淮水),旁支皆畅,脉络灌输,无有塑遏,昔之瘠区,必成腴壤”。据此,“ 舟楫通利,商业将兴,犹其余事”,阐述自己欲在淮河流域发展近代大农业,大办工商业的宗旨。

宣统元年(1909年),江苏省咨议局成立,张謇被选为议长,作为议长的张謇在江苏咨议局提出筹兴江淮水利公司为咨议局基本金案,“以咨议局负江淮水利公司之责”,决定集股借债导淮,将来再以公司运作盈利偿还。这在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无疑是非常先进的想法。另外,张謇甚至想到设立农业银行:“以为各地方河渠沟洫,堤岸闸坝之准备者。”以银行作为筹集调度和管理资金的载体:“人民得依赖此种银行,作其保证,资其周转,则关于水利之兴造,既无官吏之督促,亦必百废俱举矣。”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大胆的筹资构想。咨议局通过了张謇等人的治淮提案,在咨议局下设了江淮水利公司。张謇又在《代江督拟设导淮公司疏》、《筹兴水利为咨议局基本金之设备案》、《拟江北水利公司最初第一节之办法》中,对导淮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划,他准备通过筹办公司,“集股开办,众擎易举”,疏通淮河入江入海通道。1909年,为着手导淮,张謇率先在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成立了江淮水利测量局。1911年正月,测量局正式开测,开始对淮河、沂沭泗诸流、运河、湖泊的河道进行实地测量。

清宣统三年(1911年), 美国红十字会在美国政府支持下,提议派遣技术人员考察淮河流域。同年, 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向中国政府转达了美国红十字会的这一意图, 受到清廷的欢迎。中美双方并就此进行商谈,达成有关协议,规定中方为美国测量技术人员在淮河流域的工作提供一切便利和在华宿费、旅费, 美国红十字会负担美国测量技术人员的薪俸。7月16日,美国技师詹美生抵达北京, 随后他前往淮河流域, 在皖北和苏北一带进行实地考察。民国元年(1912年)6月14日,詹美生结束了在苏皖淮河流域的考察, 撰写《导淮视察报告书》, 提出综合治理淮河的建议。

1912年年底,张謇代安徽总督柏文蔚为导淮专门致电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提出裁兵导淮计划,恳请迅速实施导淮工程,并公布了导淮兴垦大纲。次年,北洋政府还在北京设立导淮局,委任张謇为督办,柏文蔚等为会办。

1913年,芮恩施出任美国驻华公使,他积极支持美国参与导淮工程,声称要使这一工程成为“在组织大的工程项目方面美国方式的效率的样板”。芮恩施多次与北京政府进行交涉后,中国与美国就美国承担导淮工程达成初步协议。1月31日,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作为美国红十字会代表,国民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作为中方代表,在《导淮借款草约》上分别签字。草约规定,美国红十字会或其代表,或其承续人向中国提供3000万美金贷款,年利5厘, 用于疏导淮河流域内河道,美方应在合同签订后1年内筹集这笔贷款;中国政府聘请美国工程师担任导淮总工程师, 中方贷款担保为开浚流域中所有政府土地上收入及将来导淮工程竣工后增加的收入、开浚地区的运河使用税, 如上列收入不敷支付债务, 中国政府将从他项收入中拨款支付本息。美国政府与红十字会先后派工程师锡伯德、詹美生等来华考察勘测。后来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美驻华公使正式通知,在欧战未停之前,美红十字会此款项不能兑现,这次借款治淮的计划,再一次落了空。

1915年,柏文蔚正式拟就《导淮意见书》,详细阐述了从洪泽湖下游经苏北盐田导淮入海的计划,并提出通过发行有奖公债等形式筹措治淮经费,两者均主张导淮三分入江,七分入海。但因袁世凯称帝和战乱,导淮事业再次受挫。1916年,淮河再发大水,复淮呼声再起。1918年夏季,张謇再度奋起,草拟《江淮水利计划第三次宣言书》,并上书段祺瑞要求导淮。次年,张謇制定了《江淮水利施工计划》,利用历年测量资料,修正先前主张,提出“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的建议。徐世昌总统设立运河工程局,委任张謇为督办,负责导淮工作。1920年,美国广益银公司水利工程师费礼门插手导淮,并从张謇手中拿到导淮资料,在美国发表《导淮计划书》,主张淮河水悉数入海,即从五河县经洪泽湖北端开挖河道,向东穿运河、盐河至临洪口直接入海。

1921年,淮河流域四省再次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为治理水患,复淮故道呼声再起。张謇于是再次修改了江海分流的导淮计划,提出了先治标、再治本的导淮方案,发表了《淮沂泗沭治标商榷书》,预算工程款603万元。但计划提出后,徐世昌总统推诿不办,导淮计划再次落空。1925年,张謇致电段祺瑞辞去江苏运河工程局督办职务。至此,北洋军阀时期的导淮事业宣告结束。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历时二十余年,张謇为导淮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他组织测量和绘制的淮河大量数据及图表,为以后各个时期治淮活动提供了价值连城的科学依据。

三、国民政府开始导淮

郑肇经在《中国水利史》中对国民政府成立前的“导淮”评价道:“综计国民政府成立以前,政局m扰,不遑建设,导淮之议,倡诸少数先知先觉, 卒以工款无着,有计划而无事功。”社会学家王培棠也说:“总计八十余年来,导淮建议,何止十数,其中有详细记载暨各种应用图表,而可为科学上研究者, 厥为美国红十字会工程团计划,前江淮水利局计划,前安徽测量水利局计划,美工程师费礼门计划,及全国水利局计划等五种。俱未能见诸实行。故八十年间,苏地大小淮灾,凡六十余次。”导淮并未取得任何实际进展。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这些规划和议论基本都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实施,正所谓“导淮之倡议,无年无之,而淮河之为患,愈演愈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原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安危,淮河流域安定就成为巩固统治秩序的重要条件,正如水利专家沈百先所说:“导淮无论就民生的角度还是治安的角度都应被列为首要工程”。面对社会各界对导淮的高亢呼声,为了政权的稳定和对社会有所交代,国民政府开始对导淮给予关注。1929年1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政府令,为筹备“导淮委员会”特派“蒋中正、黄郛、陈其采、陈仪、陈辉德、段锡朋、陈立夫”为导淮委员会常务委员。特任蒋中正为导淮委员会委员长。1月8日,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组织条例”。

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正式在南京宣布成立,就任导淮委员会委员长,他在宣誓就职时强调:“居于淮河人民,在八千万以上,如浚导成功,则民生问题即可解决;自历史上观察,由淮河流域人民之不安居乐业而引起纠纷者甚多,故今后对导淮工作当特别注意,并以建设工作,应知急缓轻重,故不辞繁重,兼任此职。”导淮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掌理导治淮河一切事务。以政府首脑兼任委员长,导淮委员会初时设立总务、公务、财务三个处,分别由国民政府任命杨永泰、李仪祉、陈其采为处长,委员会内部设总工程师办公室。

导淮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开展对淮河中下游各河道、湖区的查勘,以摸清各河道湖泊及水利工程等情况,为淮河洪水实施江、海分疏选择路线,为制定导淮工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国民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非常关心淮河的修浚,1921年在沪期间,曾亲自向柏文尉询问导淮方法,讨论导淮问题。孙中山认为“淮河在安徽、江苏二省北部通海口之淤塞,问题甚为严重,盖通海之口既经淤塞,洪泽湖消水之路全恃蒸发,于是一入大雨时期,洪水泛滥,沿湖广大区域,人民受其荼毒以百万计,故淮河之修浚,实为中国今日刻不容缓之问题”。并且对导淮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国父总理的孙中山对导淮的关注不能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产生影响。

1922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商务会议上,国际上对中国的“导淮”事业也予以高度的期望,认为“导淮”将是解决世界米荒问题的重要举措,把未来解决世界饥饿和粮食问题的眼光投向了淮河流域。

1929年8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召开会议,决定请拨庚子赔款建立导淮基金。1930年5月,中央政治会议第二二六次会议及第七十五次国务会议决议:决定“以英俄庚款余额三分之一内之百分之四十为导淮工程经费。”

1930年9月8日,导淮委员会主持召开《导淮工程计划》研讨会,经过核议认为此项工程计划可行,讨论结果及核议案分别刊印,呈报国民政府备案。1931年4月,第一期《导淮工程计划》经国民政府审议通过。这意味着过去对导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的终结,导淮已经从士绅民间呼吁、学者研究争鸣、民间和政府专门机构的勘查规划转变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建设计划。

导淮委员会成立后,1929年8月20日,导淮委员会工务处在淮阴县水北门省立第四工场旧址成立。8月21日,李仪祉总工程师即亲自率领工务处查勘队,前往苏北调查,这次查勘是国民政府对淮河进行的意义重大的面上考察,参加人员都是当时中国顶尖的水利科技权威。包括导淮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须恺,测绘主任工程师刘梦锡,设计主任工程师许心武,技正工程师汪胡桢、汪干夫,医师张之棠,事务员罗忠懋等10多人,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派副官胡镇同行,以便沿途接洽驻军保护事宜。

查勘队在李仪祉的带领下先后查勘了淮河下游及洪泽湖周边地区、淮河干流和沂沭泗地区。详细研究了运河、废黄河与淮河的现状关系。

导淮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热点,全社会对李仪祉等的查勘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央日报》、《大公报》派记者随查勘队跟踪采访,对查勘队每天行程和考察内容进行详细报道。

为了考察淮河入海工程线路,李仪祉除自己率队亲自查勘外,还于1929年11月27日和翌年2月,偕同导淮委员会顾问,德国哈诺佛大学水工教授方修斯先后两次赴淮阴、涟水、滨海、响水一带查勘运河、盐河、废黄河、灌河等苏北有关河道水势和地形情况,确定淮河入海水道路线。

导淮委员会成立后, 一方面组织了查勘队、测量队, 对淮河一些河道、泊现状进行了查勘、测量, 恢复和建立了一批水文站, 对淮河水文气候进行了测验;另一方面,在整理导淮图案委员会整编的《导淮图案报告》的基础上,对清末民初的导淮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经由工务处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 并与导淮委员会德籍顾问方修斯教授研究磋商, 于1930年5月编成导淮第一期技术报告,同年9月提交导淮计划讨论会审议。工务处又根据会议决议,加以整理, 以《导淮工程计划》上报国民政府,1931年1月正式公布。

“导淮工程倡议数十年来未见实行,推原其故,一则由于计划之莫衷一是,二则由于款巨难筹”。到1931年导淮规划问题基本解决,而当年发生在长江、淮河流域的大水灾更加彰显导淮的重要性,突出了导淮的紧迫性。“(民国)二十年夏,江淮并涨,淮域受灾尤烈,益觉原定计划,有急待实施之必要”。工程计划也根据实际情势所需,做了部分调整。《导淮工程计划》以江海分疏为原则,原拟先从入江水道着手,灾后国民政府以为开挖淮河入海水道为刻不容缓,乃责成导淮委员会加紧勘测设计,先行施工,并提前实施航运工程。

为了获得更多资金和国际上对“导淮”的重视和支持,1931年冬,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致函于国联运输交通组,请派专家来华, 研究治水、垦荒、防灾、港务诸问题。1932年1月,由法国巴黎道路桥梁局总工程师潘利尔、英国伦敦高维麦利工程师事务所主任高德、德国汉堡港务局局长西维京3位专家组成的国联专家组来华,开始对导淮工程计划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国联专家对考察情况专门做出一个有27条内容的详细报告,对导淮有实质上的借鉴作用。

四、捉襟见肘的导淮成果

导淮委员会成立时, 开办经费大部分由军队总司令部经理处借拨, 约36 万, 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部下拨, 也只有5万。导淮工程计划公布后,导淮委员会一些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按照计划要求,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对急需实施工程做了大量的设计和实施具体计划。但是国民政府财政经费中,没有导淮工程专款费用,主要是借用一部分中英庚子赔款作为导淮事业基金。

1931年夏, 淮河流域遭受特大水灾,导淮入海显得尤其迫切。1931年9月,导淮委员会提出提前提款用于导淮工程。但铁道部、交通部、实业部加以拒绝,这一计划没有得到落实。

1932年7月26日,陈果夫就任导淮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导淮具体工作。10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导淮委员会组织法》,赋予导淮委员会在淮河流域内对公私土地清丈、登记、征用、整理等处理全权。

1935年1月30日,“导淮委员会借用中央庚款保管委员会”成立,以慎重保管该项借款。导淮委员会实借中英庚款数目较为巨大,以年息五厘计息,定于1937年起开始还本。其中二年施工计划的工程借款,以工程完成后所征收航运货捐收入,还本付息,并限于签订契约满二年起的三十年内本息全数还清。

1933年1月,张福河疏浚工程开工,从此拉开了国民政府系统性导淮的大幕。在陈果夫的主持下,导淮工程终于开展起来,社会对导淮也有了好的反映。因导淮工程大多在淮河下游,为了便于导淮,提出陈果夫同时兼任江苏省主席一职。1933年10月,陈果夫被任命为江苏省政府主席。

1934年6月,导淮委员会咨请省政府征工开辟入海水道,江苏省政府同意除一些技术性工作归导淮委员会办理外,自淮阴废黄河至套子口的入海水道疏浚及筑堤工程等皆由江苏省办理。

1934年11月1日,导淮入海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在开工典礼上,陈果夫宣布:导淮入海工程“堪说系自民国以来,水利工程中之最大者”。 工程准备于两年内如期完成,“ 以一新中国水利建设之视听”。这一工程是开挖一条长176公里、底宽35米、两堤相距250米的运河,它从淮阴之西的杨庄起到海边长167公里,上与张福河相接。

1937 年4月,导淮入海工程完成,这一工程被陈果夫取名为“中山河”以纪念孙中山提出修浚淮河的愿望。导淮入海在民国时期的水利建设史上也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大规模工程。当时《大公报》以“导淮入海、大功告成”为标题,载文宣称:“将来淮水畅达,苏皖一带将永无水旱灾之虞,沿岸农田灌溉,受益极大,农村经济复兴有望”。1937年,导淮委员会又先后开工兴建周门活动坝、兴建刘老涧浅水坝、兴建中运河涵洞、开挖里运河浅段、 疏浚皖淮浅段等。但后来均因抗日战争爆发而相继停工,所有运到工地的钢材、水泥、涵管、石料等,均损失殆尽。

抗战爆发后,淮河流域置身战火之中,导淮工程中止。陈果夫向建议,仍然保存导淮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为了保证这些人有事做,将四川省内的一些水利工程交与导淮委员会承办,如綦江工程、乌江工程、赤水河工程等。这样,导淮委员会在实施这些工程中,集中了一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客观上为中国的水利事业保护和培养了人才。

虽然导淮工程问题诸多,但不能因此抹杀其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地位,这是中国在结束封建制度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治水行动,其工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灾防灾的作用。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2篇

一、互动节目的必要性:

互动节目的必要性主要基于以下两点来考虑:

(一)扭转长期以来公众对河流整治的误解,争取市民支持。市河流众多,主干河流就有231条,由于城区规划等原因,长期以来,河流整治就成了的一个软肋。由于媒体记者对河流治理并不了解,加之为了迎合受众的感观品味,媒体就成了百姓出气筒的代言人,负面新闻层出不断,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群众对河流整治实际情况的了解。互动节目就克服了这方面的局限,一方面,通过面对面,你问我答的交流方式,参与群众可第一时间,向最具权威的部门和个人了解河流整治的实际情况,也让他们了解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消除心中疑问,避免由于第三方理解不当产生的误解;另一方面,相关水务部门可以在节目中占据主动位置,通过正面舆论导向,积极引导群众向理解、支持河流整治工作的方向思考问题,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宣传水务投资集团企业文化。通过现场展示、人物访谈,将“上善若水”、“净化水质、造福人民”等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通过主流媒体宣传,增强集团影响力,塑造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集团及下属单位的发展奠定有利基调。

二、互动节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选址可行性:

本次互动节目选址进行创新,计划从截污和综合整治效果较为显着的河和河两条河流周边任选其一作为节目地点。主要原因一是河、河已被列入3月30日前见效果的重点整治河流,市民较为关注;二是在河边搞节目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直接向市民展示河流整治成绩,针对性强,节目效果容易体现。

1.河:河路经地几乎都独具水乡风貌,又途经村等人流相对密集区域。在此地举行活动的优点是,既能展现人文特色,又易招揽人气,扩大节目的影响面,增强宣传效果,缺点是节目录制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较多,不易采用直播形式。

河现已全部完成截污,其中,中约地段旁边区域计划兴建一座小型广场公园,预计年6-7月完工,建议可在此广场举行媒体互动节目。

2.河:河周围大多环境幽雅,风景优美,闹中取静,在此举行活动不易受外界干扰,但影响面不会太广。

河主干管电厂东路夏先段已截污完成。计划在街人工湖至电厂东路段建一绿化带,预计6月中旬可以完工。该绿化带也可作为该节目场地,但场地空间不一定能满足需要,需要待节目形式及绿化带规模确定后才能知晓。

(二)时间可行性:

建议该治水论坛定在6月举行。

1.两河虽然定为3月30日之前见效果,但由于其堤岸及周边绿化届时还在建设中,因此,需到年6月30日前,两河综合整治工作才基本完毕,时机比较成熟,有条件向外界展示成果,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宣传。

2.6月正值夏季,适宜户外活动,光线充足,节目录制质量容易保证。

(三)合作可行性:

为配合大型国际赛事会,河流整治为集团和媒体今年宣传的一大重点,由于治水较为分散,一直以来,媒体较难捕捉到较为准确、全面的治水信息,加之今年治水新闻媒体见光率明显增大,相关媒体在“城市论坛”中也涉及过治水内容,媒体也希望通过该项节目增加收视率和影响力,因此合作录制节目的成功率较大,共同打好这场“治水战役”。

(四)大环境的可行性:

治水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市委、市政府及水务部门已经排好时间表。从大环境上讲,该项工作得到全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此,录制治水访谈节目上得政力,下得民心,在邀请各级领导参与,诚招热心观众等方面应该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

三、治水互动访谈节目设计

(一)栏目描述:

1.播出形式为与嘉宾及现场观众交流互动形式,现场观众30人左右,录播,如果节目播出后反响不错,可考虑做成系列节目。

2.播出内容为:一是市水务部门嘉宾向市民讲述污水治理工作历史,近两年取得的治水成绩,存在的困难,业主代表讲述自己在治污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故事,选取能够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经历讲述;二是采取现场问答的形式接受观众提问,回答市民关心的问题,不过问题及提问观众最好提前指定;三是采用展板展示河和河两河的历史渊源,整治过程和整治效果;四是通过简单的文艺表演展现水务投资集团及其下属单位企业文化;五是穿插情景再现等影像资料,涉及河或河概况介绍,整治前、后对比照片,河流整治的简要过程,治理后前景展望。

3.播出时间:建议选择在周末黄金时间段(晚8:00—10:00)。

(二)节目特点:

本节目主要在于寓情于事,寓情于实,节目要能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能够吸引观众的积极参与,并且倡导市民珍惜、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生活观念。除此之外,与其他访谈节目不同的是,内容多样化,节目融入影像资料短片、文艺表演,使节目更具可观赏性。

(三)节目内容:

1.嘉宾与主持人面对面访谈(15-20分钟)

2.河或河史料回放(5-10分钟)

3.与现场观众交流(15分钟)

4.文艺表演(10分钟)

以上内容视情况可相互穿插,节目时间为45-60分钟,中间可以适当穿插广告。

四、人员设置:

(一)合作媒体:

电视台作为本土主要媒体,忠实观众相对较多,反映本土地方文化特色的节目较受欢迎,收视率较高,建议与其合作。

(二)人员设置:

现场人员分为四大部分:一是主持人1名,建议聘请专业主持人或由合作媒体指定,主持人应该能够充分引导嘉宾及调动观众的情感;二是受邀嘉宾4名,包括市水务局、市水投集团、污水治理公司相关领导及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者、群众代表;三是现场观众,建议先报名,后筛选,人数不超过30人;四是文艺表演人员。

五、节目宣传策略

建议采用栏目形象宣传片策略进行宣传,这是提升节目影响力的又一种重要手段,长度在20秒左右。栏目形象宣传片的立意要高,要能代表整个栏目的特色和地位。画面音乐也应非常讲究,视觉冲击力要强。形象宣传片有如栏目的广告,不仅要讲究创作手法,还要讲究创作主题。具体宣传渠道可以利用媒体优势,在电视台、城市电视等渠道进行宣传。

六、经费预算:

(一)场地租用:

(二)场地布置:

(三)主持人:

(四)展板: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环境立县战略和建设和谐*的总体部署,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前段,县政协对东潴龙河治理及环境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一、切实增强对东潴龙河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东潴龙河是流经我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对我县中部沿河的村、镇和企业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东潴龙河流域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事关全县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和谐*、平安*的建设,对此,全县上下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在,淄博市高新区已经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东潴龙河内进入*的客水已经达标。目前,东潴龙河*段内的污水主要是来自县内企业,因此,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必须统筹规划,全面整治,切实为东潴龙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东潴龙河的现状及治理情况

东潴龙河全程47公里,其中*境内长度21.5公里,贯通南北,流经中部6个镇22个村。长期以来,由于主客污水的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县内一些企业的污水排入,严重影响了沿岸镇村6万多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加大了对东潴龙河的治理力度,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2800万元实施了东潴龙河清淤综合治理工程,加强了对东潴龙河沿岸企业的监管力度,促使所有排污企业提高了认识,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治理成果。

三、对进一步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的建议

县政协认为,去年,县委、县政府对东潴龙河干流进行清淤、治理,是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护环境,解决东潴龙河长期污染而采取的果断措施。为了进一步巩固东潴龙河*段的治理成果,切实搞好环境保护,彻底解决前治后污的问题,使东潴龙河*段水质达到省、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要求,切实保护东潴龙河下游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治理后的东潴龙河*段实施综合整治。为此,县政协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人民尤其是东潴龙河沿岸群众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要从根本上转变只注重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只注重快不注重好的旧观念,树立没有环保就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发展不能只看既得利益,必须把环保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只有努力实现治污达标排放,才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加大行政管理力度,确保治污制度化。东潴龙河治理工程只是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步。治标必治本,治河先治污。建议县委、县政府把该河的治污作为全县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出台对治理后的东潴龙河*段综合整治、严格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或条例,做到有章可循,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三)严格落实防治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东潴龙河的污染防治,必须对沿途各镇实行辖区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制,哪一区段出现问题,就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新旧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大治污力度,确保污染企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到既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又通过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把各种产品的生产对水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来考核,重点发展科技先导型和水资源节约型产业。建立设备淘汰制度,定期检查、公布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落后工艺以及设备产品。对沿岸15家有污染的企业要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登记造册,提出整改时限。对现有污染企业,继续走"技术改造、扶大关小"的路子,加快企业污水治理步伐;对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尤其要加大对那些屡次严重超标排放的小化工、小造纸等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提高企业污水治理设施科技含量和治污水平,确保污水排放从源头上达标。对于我行我素,既不治理、又不达标的污染企业,要顶格处理,真正使东潴龙河水变清、地变绿、气变爽,成为*境内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五)严格把关新上项目,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进一步做好新上、改造和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从源头控制新的污染源。新上项目必须坚持环评第一关,未经环评的新项目一律不上,对有污染的项目绝不能批建。对新上的污水治理设施要确保正常运转。

(六)强化措施,下大气力解决东潴龙河沿岸垃圾污染问题。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沿岸镇、村、企业负责监管,严禁单位、企业、个人向东潴龙河倾倒各类垃圾,确保东潴龙河沿岸环境整洁卫生。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流域综合规划重点;亮点;难点;人工挖沙试验;西线南水北调

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当今社会是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最好时期, 总结 和谋划好流域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 科学 蓝图,也是指导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各类例会与主任专题会议中提出或探讨的观念、理念作了一些大致总结,试图分析其规划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在各专业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支流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黄河的特殊性最大特点,分析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亮点。

重点是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流域治理开发的“红线”、“底线”设置、限制性约束条件、流域管理能力建设等;难点滩区治理模式研究、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等。

亮点: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尤其水沙调控体系与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及限制性条件,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笔者还认为可在内蒙古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沙,一直是黄河治理很少使用的五字方针之一。

另外,西线南水北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点难点,继续开展前期工作不可有所放松。

1.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重点

围绕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特点,以“增水、减沙,调控水沙”为主线,统筹黄河防洪减淤、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要求,构建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和综合管理的框架体系。

1.1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应包括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七大骨干水库和支流泾河东庄水库、沁河河口村水库、伊洛河陆浑与故县水库等,非工程体系主要包括水沙预报系统、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沙调控调度模型等。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必须保证黄河水沙的多年调节、满足调水调沙对水流动力的要求、能够调节水库泥沙、满足小北干流放淤对水沙条件的要求、确保黄河不断流以及支持流域 经济 社会 发展 等。

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河情的要求,通过完善的调控体系协调好水沙关系的思路是对的。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试验说明,调水调沙可以减少下游河道淤积,恢复河道主槽的过流能力。但是,单靠小浪底水库既承担冲沙又解决供水很困难,目前利用异重流加大含沙量又受外界条件限制,如果有两个水库互相配合,就可使出库含沙量加大;另外上、下游问题不同,也需要不同的水库来解决。因此,建设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是必要的。

当前,要加快与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有关骨干工程前期工作步伐,主要包括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古贤、大柳树及黄河支流沁河河口村、泾河东庄等水库的前期工作。以便为工程的及时开工建设创造条件,加快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与相应的管理体制的建设。

1.2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

按照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任务书》(水规计[2007]320号),明确黄河治理开发利用的限制性条件和控制性指标为其主要内容之一。《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大纲》要求的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为:结合国家关于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划,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对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需求,统筹协调资源利用和保护,在防洪区划、水功能区划基础上,依法划定干、支流河段的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定位和目标,提出相应的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任务和控制性指标。

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红线”、“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要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围绕黄河不同河段可能涉及到的包括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岸线利用等主要任务,统筹考虑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支持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相互影响和制约,本着“概念明晰、相互独立、全面与重点结合、便于操作”等基本原则,筛选出12项可量化控制性指标。控制性指标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组成,其指标数值一般以上限、下限或一定限制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分析确定现状(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控制性指标的数值,作为制定不同河段规划方案和对此进行综合管理的定量控制指标。

平滩流量:表征河道主槽的行洪输沙能力,指在水流不漫滩时河道主槽可以通过的最大流量。主要针对黄河下游河段。平滩流量是与主槽横断面面积、主槽深度、主槽纵坡降和边壁糙率等有关的一个综合指标。

“红线”、“底线”设置与限制性条件或约束条件最终反映在规划报告相应的章节中。

1.3 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本次规划增加了流域综合管理规划的内容。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综合解决矛盾特殊的水事问题,又要统筹协调流域与区域之间的管理关系,以及流域内有关各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为此,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健全以《黄河法》为核心的黄河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管理体制要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管理能力加强,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滩区政策与立法。

2.流域综合规划中的难点

2.1 滩区治理模式研究

为了保障黄河下游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排部分资金进行了滩区安全建设。根据以往成功经验和教训,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工程措施包括三种方式,即外迁安置、滩内就地就近安置、临时撤离。滩内的避水工程投资主要靠群众负担,国家适当补助,外迁安置国家也给予部分补助,但总体规模都较小。截至2007年底,黄河下游滩区总人口189.5万人,其中已有1027个村(镇)、88.9万人有了避水设施,还有901个村(镇)、100.6万人没有避水设施。滩区现有避水村台面积8425.08万m2,道路1304.4km。

目前滩区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河段河道槽高、滩低、堤根洼,滩唇一般高于黄河大堤临河地面3m左右,最大达4~5m,“二级悬河”发育,河道横比降远大于纵比降,威胁滩区安全。二是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多,长期以来滩区安全建设投入少,进度缓慢,安全建设严重滞后,安全建设任务非常巨大。三是滩区洪灾风险大,自救能力差,而较大基础设施难以决策建设,发展速度与潜力很小,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低,已形成了沿黄的贫困带。四是淹没补偿政策缺位,滩区群众修筑生产堤以减少淹没损失,而生产堤阻碍了滩槽水沙交换条件,加剧了“二级悬河”的发育,是滩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治河矛盾突出的根源。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初稿)”提出多个拟定方案比较分析后规划推荐滩区治理采用逐步废除生产堤方案。

齐璞教授在“黄河下游滩区治理的最佳方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经过多年的研究,黄河大洪水发生的机会大幅度减少,部分河道经过双岸整治,形成稳定的窄深河槽,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将泥沙调节到洪水期输送,可以控制主槽不抬高。主槽过流能力增大了,漫滩机会减少了,“由窄河发展到窄槽宽滩,即窄槽用于排洪输沙,宽滩用于较大洪水时滞洪削峰”,滩区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认为,滩区和滞洪区特殊地理位置和生产生活环境的恶劣,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滩区实行补偿政策、加大对滩区和滞洪区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汲取近年来滩区治理的一些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滩区群众生产发展的途径,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2.2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

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有高坝与低坝多级开发的不同方案。

1992年水利部上报国务院的《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方案论证报告》和1997年完成的《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推荐黑山峡河段开发采用大柳树高坝一级开发方案。近年来,甘肃省从尽量减少水库淹没损失、减轻移民安置难度的角度出发,又提出黑山峡河段采用红山峡、五佛、小观音和大柳树低坝四级径流式开发的方案,并以甘政函[2005]10号文报送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

黑山峡河段的开发任务以反调节、协调水沙关系和防凌(防洪)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全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综合利用。

由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距离远,无法满足凌汛多发河段宁蒙河段的防凌与河道冲沙减淤,同时也应考虑未来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蓄水的需要,为将来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再造河套与治理荒漠化提供了可能,所以黑山峡河段开发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公益性利益。

2.3西线南水北调可行性研究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是“四横三纵”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供水范围覆盖黄河全流域及邻近的河西内陆河地区,其作用主要是缓解黄河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局面,为黄河上中游部分地区和相邻石羊河下游的生态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遏制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趋势。

根据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输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进入黄河上游。

根据项目建议书成果,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从雅砻江上游甘孜以上地区、雅砻江支流鲜水河的达曲和泥曲、大渡河西源绰斯甲河的色曲和杜柯河、大渡河东源足木足河的玛柯河和阿柯河直接调水到黄河干流。线路全长325.5km,隧洞段长320.9km,调水规模为80亿m3。调入水量与黄河自身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可全面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乃至全国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均具有重要作用。

3.流域综合规划中的亮点

3.1 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

黄河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亮点,也是与历次规划不同之处,即所谓本次规划的创新点。

水利部部长陈雷要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一制度核心是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水利部矫勇副部长在2007年7月18日召开的“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讲:控制性指标的确定,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不是很准确,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要从流域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高度出发,对存有争议的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的控制性指标从严控制,待今后认识统一后再作调整。

黄河水利委员会李国英主任在研究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控制性指标和限制性条件会议指出设置控制性指标的目的是为人类活动划定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前提下严格规范人类活动中的涉河事务。要区分清楚规划目标与控制性指标。规划目标范围广、内容多,控制性指标范围相对较窄、内容较少,刚性约束强。控制性指标的设置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关键性指标,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控制性指标的关键点,一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人类生存安全,二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河流生命安全,三是超过或达不到指标将危及流域或区域生态安全;第二,控制性指标按照重要和关键程度排列依次为干流控制性指标、支流控制性指标、区域控制性指标;第三,凡是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所规定的内容,不要再设立控制性指标,要突出法律法规没有涉及到的关键控制点。

控制性指标要体现空间、时间、数量三要素。

控制性指标的设置以体现黄河的突出问题为原则。可设置以下六类控制性指标:防洪防凌控制指标,输沙用水控制指标,供水安全控制指标,水质控制指标,生态安全控制指标,用水控制指标。

3.2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流域有别于其它流域机构独有的,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重点工作也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小浪底水利工程的运行和九次调水调沙伟大实践,调水调沙作为处理黄河泥沙、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水沙调控体系建设是黄河治理重要措施,本次规划重中之重。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其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是建设水沙调控体系,并藉此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

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把进入黄河下游不平衡的水沙关系塑造成协调的水沙过程,是提高黄河下游防洪减淤能力的有效途径。黄河水利委员会在2002~2009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和六次生产运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黄河水沙 规律 的认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孤军奋战是不够的。需要与水沙调控体系中的其它控制性工程相互配合,来共同完成这一使命。近期研究结果,在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上游,且距小浪底最近的古贤水利枢纽,可与小浪底水利枢纽联合运用,实现1+1>2的水沙调节效果。

规划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是为黄河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4.一些看法与思考

4.1充分认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本次规划安排主要包括水沙调控、防洪减淤、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及调度、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流域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4.1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模式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未来二十年的主要工程措施。

在输沙量和含沙量均居世界第一的河流上,要用有限的库容去适应相对无限的来沙,保持水库有效库容永续利用,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因此,黄河水利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地对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运行表示高度关切,认真研究其 科学 的调度运行方式,千方百计延长其淤积库容使用年限,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 经济 效益。

水沙调控体系关键之一是中常洪水的利用,也即“洪水资源化”的具体实施,黄河长治久安的人类 历史 的宏伟创举。调水调沙抓住并遵循利用 自然 规律与趋势而为之,不仅塑造洪水洪峰,还应抓住机会充分塑造与利用“中常洪水”挟沙。

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沙搭配协调,充分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可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延长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的时间,更多的利用小浪底有效库容冲沙与防洪。

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要建立完善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依据政策法规,增强流域执法能力、监督能力、信息能力,积极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要充分认识到古贤水利枢纽与黑山峡河段开发是公益性枢纽工程意义。

4.2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综合治理

在“拦、排、调、放、挖”,以调为核心的治河方略,优化水沙搭配。可以增加洪水的造床和输沙作用,只有把泥沙调到洪水期输送才能充分利用下游窄深河道“多来多排”、“多输沙入海”的输沙规律;只有把泥沙调节成含沙量较高时输送才能节省输沙用水。

着力构建治理黄河泥沙的“三道防线”,特别是粗泥沙的治理。第一道防线是黄土高原上的粗泥沙拦沙工程(现粗后细);第二道防线是水库拦沙(拦粗泄细);第三道防线是滩区放淤(淤粗排细)。

笔者还认为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控洪水和“拦、排、放、调、挖”综合处理泥沙的方针中的“挖”也可在宁夏内蒙古重要防凌河段开展人工挖沙试验性工作。内蒙古河段放淤由于没有洪水流量无法实施,可利用北岸的低洼建立“分凌滞洪区”,利用人工与机械化等挖出淤积河道的泥沙向低洼处堆积可望改良土地。通过内蒙古河段的试验性实践,如果效果较好可在中游潼关以及黄河下游如河口等处开展实施人工机械挖沙扰沙实验性探讨。

4.3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

黄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黄河又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三分之一用于黄河流域外用水,每年近百亿立方米的贡献于海河与淮河流域,其中包括天津、河北白洋淀。

2015年前南水北调中、东线将建成供水,到那时,我国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将没有了,正是西线南水北调建设的最佳时机;黄河流域以及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缺失将依赖于西线南水北调。因此,西线南水北调前期仍需不懈努力,不可放松。

4.5滩区要面对现实:洪水漫滩仍不可避免,建立滩区安全带(区)和利用滩区洼地人工放淤

滩区治理方案尽量减少财产的损失,同时也要客观看待滩区的治理难度,无论下游河道“宽河”、“窄河”,以及河口村水库的运用,黄河下游出现1万以上的大流量将可能大幅减少,但是,如果有超过1.2万至1.5万流量的洪水,滩区部分上水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特别要指出的是北方河流长期不来中常洪水,一旦特大洪水来时因河道的萎缩将造成更大的洪涝灾害,“大水出好河”是我们值得期待的。

当然滩区治理方案要有完善如滩区安全建设方案、滩区淹没补偿政策和“驼峰”段和“二级悬河”等治理方案。

在滩区内经济较发达的村镇或高滩老滩建立区域安全带(区)减少滩区漫滩的可能。利用滩区洼地临靠大堤的沟道进行人工放淤,标准化堤防的建设使黄河初步形成了“相对地下河”,滩区放淤将有可能部分河段出现的严重的“二级悬河”变为“一级悬河”。

人工放淤也为“泥沙资源化”提供的可能,泥沙淤积使荒滩变良田,建筑材料等。

4.6减沙目标的制定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造成的巨量泥沙入黄,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搞好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不仅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根本措施,而且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 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河流治理的建议范文第15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环境立县战略和建设和谐*的总体部署,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前段,县政协对东潴龙河治理及环境保护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就进一步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一、切实增强对东潴龙河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东潴龙河是流经我县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对我县中部沿河的村、镇和企业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东潴龙河流域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事关全县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和谐*、平安*的建设,对此,全县上下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在,淄博市高新区已经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东潴龙河内进入*的客水已经达标。目前,东潴龙河*段内的污水主要是来自县内企业,因此,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必须统筹规划,全面整治,切实为东潴龙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东潴龙河的现状及治理情况

东潴龙河全程47公里,其中*境内长度21.5公里,贯通南北,流经中部6个镇22个村。长期以来,由于主客污水的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县内一些企业的污水排入,严重影响了沿岸镇村6万多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加大了对东潴龙河的治理力度,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2800万元实施了东潴龙河清淤综合治理工程,加强了对东潴龙河沿岸企业的监管力度,促使所有排污企业提高了认识,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治理成果。

三、对进一步加强东潴龙河环境保护的建议

县政协认为,去年,县委、县政府对东潴龙河干流进行清淤、治理,是实施"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保护环境,解决东潴龙河长期污染而采取的果断措施。为了进一步巩固东潴龙河*段的治理成果,切实搞好环境保护,彻底解决前治后污的问题,使东潴龙河*段水质达到省、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要求,切实保护东潴龙河下游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治理后的东潴龙河*段实施综合整治。为此,县政协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县人民尤其是东潴龙河沿岸群众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要从根本上转变只注重发展不注重环境保护、只注重快不注重好的旧观念,树立没有环保就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发展不能只看既得利益,必须把环保放在发展的第一位,只有努力实现治污达标排放,才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才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真正含义所在。

(二)加大行政管理力度,确保治污制度化。东潴龙河治理工程只是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步。治标必治本,治河先治污。建议县委、县政府把该河的治污作为全县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出台对治理后的东潴龙河*段综合整治、严格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或条例,做到有章可循,真正从源头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

(三)严格落实防治责任制,理顺管理体制。东潴龙河的污染防治,必须对沿途各镇实行辖区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制,哪一区段出现问题,就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新旧设施的正常运行。

(四)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大治污力度,确保污染企业达标排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到既解决企业的污染问题,又通过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把各种产品的生产对水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来考核,重点发展科技先导型和水资源节约型产业。建立设备淘汰制度,定期检查、公布被限制或禁止生产的落后工艺以及设备产品。对沿岸15家有污染的企业要进行一次全面普查,登记造册,提出整改时限。对现有污染企业,继续走"技术改造、扶大关小"的路子,加快企业污水治理步伐;对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尤其要加大对那些屡次严重超标排放的小化工、小造纸等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提高企业污水治理设施科技含量和治污水平,确保污水排放从源头上达标。对于我行我素,既不治理、又不达标的污染企业,要顶格处理,真正使东潴龙河水变清、地变绿、气变爽,成为*境内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五)严格把关新上项目,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进一步做好新上、改造和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从源头控制新的污染源。新上项目必须坚持环评第一关,未经环评的新项目一律不上,对有污染的项目绝不能批建。对新上的污水治理设施要确保正常运转。

(六)强化措施,下大气力解决东潴龙河沿岸垃圾污染问题。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沿岸镇、村、企业负责监管,严禁单位、企业、个人向东潴龙河倾倒各类垃圾,确保东潴龙河沿岸环境整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