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面临的困惑

对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惑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方向,也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指导。部分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表示,甚至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基础知识严重不足的情况,甚至没有系统的学习拼音知识,个别学生会出现写错韵母和声调等情况,对教学活动产生严重的阻碍[1]。并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经过书法训练,在进入到初中阶段后字迹潦草,不能进行规范化书写,也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造句成篇这种应该掌握的基础能力,农村初中学生造病句的情况时有出现,给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其二,农村地区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再加上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有限,在教师执教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其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但是由于农村初中教师所接受的教学指导有所不足,造成教师难以对自身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迷茫感,无法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和引导学生的尺度,会影响教学实效。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改善教学现状,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措施

针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新时期在探索教学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教学指导。

(一)利用多方资源,加强自身教学素养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困惑,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执教能力不足,无法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寻求利用多方资源比如教学论文、教学杂志、教学网络论坛以及周边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等,帮助自己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促进自己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正确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合理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保证其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指导。

(二)设置层次性教学,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

针对农村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基础知识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层次性教学法,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多层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学习,争取逐步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如在对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怀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课文阅读和理解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在设置教学引导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让学生阅读课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谈一谈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其二,综合考察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史铁生的创作造背景,探索“秋天的怀念”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其三,对比史铁生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章,探索“秋天的怀念”的思想情感以及创作风格等。这样就能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指导,彰显教学针对性。

(三)突出教学趣味性,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和学习态度不端正是影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兴趣激发也是教师在探索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加强兴趣激发,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例如在对七年级下册《阿长与》课文时,结合学生对神秘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现实情况,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山海经》相关片段,并让学生结合《山海经》的描写简单的将自己所想象的神秘生物绘制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营造的场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教学 困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15-01

在新课标的改革下,主要强调了初中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指导者,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加重视实践性的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但是在教育改革的环境下,教师们在英语教学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和问题。

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存在的困惑

仁爱版的初中英语教材分成了四个模块,由各个话题所组成,每一个话题经过了很多形式设计而成,主要是按照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的交流活动。如,分组讨论、两个学生进行对话练习等。在教材中还配有了相关的练习册。教师主要有这样的困惑:

(一)学生的英语基础不牢固、层次不同,造成了实际的教学进度和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情况与方法无法达到统一。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教材版本不同,学习的程度也不同,所以,在这样参差不齐的学习状况下,教师就有了一些困惑。如果从最基础的英语知识开始教起,那么那些英语比较好的学生就会耽误了学习时间,而从教材的情景开始教起,英语程度比较差的学生又听不懂。一些英语教师认为对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提出比较高的标准,就可以促进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进度,但是如果这样做了,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就会出现两极化。因此,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给基础差的学生补上进度来预防英语学习的分化。从这个方面来看,需要在小学的教育中开设英语科目以及提升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最急需做的事情。

(二)学生需要接触新单词的数量太多,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进度。在每一英语章节的教学里,通常需要掌握的新单词就有二十个左右,而这些单词数量只是一节课时需要掌握的。那么一个星期的单词量就非常地多了。对初中学生来说要记住那么多的单词、发音以及解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在学习的科目上增加了好多,已经不能够完全地适应,还要每天背那么多的单词,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些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一些单词不进行讲解,也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但是,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就出现了单词障碍。在这一方面,教师还在寻找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教师在语法的归纳上出现了凌乱的现象,这样对学生在进行复习与练习的时候是没有好处的。在每一个主题结束后的课时通常都是一些复习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和理解重点的英语句型、词组以及语法。但是教师在讲解语法的时候,规律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对英语语法的系统性学习。

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困惑的原因

(一)有的教师比较墨守成规,对新课标提出的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处理得不好。一些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能力同新课标中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评价系统的陈旧,会导致教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教材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正是因为这样的改变,造成了教师的茫然,把握不好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目标。

(二)现在的英语课时与新教材中的要求不匹配,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定要仔细地了解好新课标,英语课程的基本观念,才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掌握好教材的重点内容。

三、在英语教学中解决困惑的策略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处理与使用,才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任何一本教材都存在着其优点和缺陷,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而不是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而应用的标准就是英语的课程教学准则,一个初中英语教师就需要研读英语课程标准,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益。

(一)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英语来说,要先产生了兴趣才能够学好。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教师要根据这个年龄特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堂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利用教学课件,教授重点和难点知识。

进行初中英语的教学时,采用种类多样的图画是教材的特点。通过课本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并且使英语语言更加地生动化、形象化、创新化。这样可以突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如,教师在教授in和on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一只鸽子由笼子中飞出来,飞了一会儿最后又落在笼子上。这样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鸽子在哪里,来引出in和on的使用方法和区别。不但非常地形象,还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教师还需要把握好每一个单元中的重点语法。

要是这个语法不是单元中的重点,就不许进行重点讲解。如,八年级Unit 2中的Topic 3 Section B部分中出现完成时态的语法,它只是在这个单元中以句子的形式出现了,但并不是这个章节的重点讲解范围,就不用进行重点学习,只是让学生了解这个句子中使用的是完成时态就可以了。

总结:

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学出现的困惑与对策,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给初中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努力适应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今后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帮助学生打好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曾晓明.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

[2]刘玲.湘教版仁爱初中英语教学反思[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3]张小梅.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困惑及其对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2(9)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英语教学;困惑;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由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好帮手和引路人。在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十几年来,遇到了许多困惑与难处,深深体会到了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难度。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的尝试和摸索,试图把自己的经验和成果与大家分享。把自己教学上遇到的困惑与大家一块儿探讨。笔者相信,只要通过努力,这种局面定会改变。本文试图浅谈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困惑及造成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一、产生困惑的原因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老师们经常听到学生抱怨高中英语难学:词汇量大、知识点细、语篇长、语法难。面对这种情形,尤其是普通高中的英语老师更加无所适从。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呢?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困惑,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要领还需要我们从产生困惑的根本原因上下工夫。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总结原因如下:

1.招生体制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普通高中在学生录取上占劣势。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先从重点学校录取,最后才是普通高中,导致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刚过普高录取线或大部分学生在录取线以下。这样普通高中的老师们在英语教学中就显得疲惫不堪。

2.初中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刚过普高线的学生大多都是严重的“跛子腿”学生,英语学科显得尤为突出。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英语底子薄、单词量少、句型掌握不多,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更显得苦不堪言。

3.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厚

小学和初中刚接触英语的时候,学生兴趣较高,教学要求相对较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是,进入高中后,学科较多,并且随着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逐步减退,产生厌恶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放弃,无形中就给英语教师带来了难度。

4.学生认识偏低,认为学英语无用

笔者所在的高中地处城乡交界,随着城中村改造,农村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随之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许多孩子受家长错误认识的影响,认为上大学没用,毕业难找工作,大多数学生认为拿到高中毕业证即可。这样就给广大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和障碍。

二、教学的实际困惑

针对教学中产生困惑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英语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也面临着种种困惑与挑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历练,总结了作为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诸多困惑: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内容太多、要求太高、课时太紧、任务太重。笔者作为多年从事英语教研组组长的英语教师,各种酸甜苦辣,深有体会,下面就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谈几点感受:

1.新教材带来的挑战与困扰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新教材给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难度:新教材的生词量、阅读量、话题量大、单元板块多、教学步骤多。这样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教学中普遍出现“课时紧”的困扰。无形中英语教师要面临如何重组教材?如何教会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让学生不反感英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和兴趣?等问题。

2.学习方法的不得当

随着教学容量加大,高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的工作更富于指导性,学生的学习也更趋于个体化。但是,有些学生并没有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不去进一步地挖掘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这样,致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不会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与别人的差距愈来愈大,无形中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3.学生由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迁移的能力不足

高中英语检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中试题侧重语篇阅读、短文改错与短文写作,与初中试题相比,难度大大增加。这些难题是高一新生始料不及的,因为初中学生从未练习过,这样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做好迁移工作的确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个过渡期,学生一定会产生放弃学习英语的念头。

4.班额过大,不适合语言操练和分层教学

语言学习是信息输出和信息输入的过程,需要大量反复地操练,而我们目前高中的班级人数均在五六十人以上,老师根本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的英语学习状态,更谈不上有效地交流了;另一方面,学生练习的机会也不多,致使许多学生索性养成了不开口的坏习惯,运用英语的能力得不到锻炼。笔者到大连保税区高级中学学习孟氏的“第六种教学方式”有效教育,发现孟教授提倡小班教学,班额一般不超过30人。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所学的知识能得到反复的操练。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更有利于分层教学,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和能动性。

三、解决困惑的措施

面对种种困惑与挑战,解决问题是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作为普通高中的一名一线英语教师,做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要想提高英语教学成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彻底转变家长和学生传统的观念

教师应该跟他们讲道理、举实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让家长、学生们目光长远,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学英语是大势所趋,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让家长和学生站在统一战线上。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易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2.呼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采取适当措施

笔者认为教育资源要想得到很好的协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重要举措。应该按照就近上学的原则,不要只抓所谓的重点名校高中,而忘了其他普通高中学校。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看,普通高中学校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显得特别重要。同时,我们也要呼吁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作相应的改变,与时俱进。

3.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上课时,要注重将知识传授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防止搞花架子,搞花架子只会使学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耽误时间,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找到适合普通高中现状的教学方法,努力寻求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组织教学。

4.大胆重组教材,重视初高中之间的衔接

在教学中,要尽量保持原有教材的特点与亮点,努力重组教材的不足之处。我们没有必要全部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我们应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简化教学步骤,增补和拓展教材内容。基于教材的不配套,我们必须努力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使学生过渡自然。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钻研和了解初中教材,这就需要我们在高一时就要对学生进行摸底考试,找出学生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为他们扫除英语知识不全面的障碍,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学得轻松,老师也教得轻松。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样做,教师这个纷繁复杂的工作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普通高中的英语教学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但只要我们找到教学中的困惑并能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并且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重视,我们焕然一新的日子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丁往道,吴冰.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本社,1994.

[2]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

[3]武月明.英语写作教程(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

[4]汪东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方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0).

[5]王丽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考[J].外语研究,2006(10).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4篇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新课改困惑思考本人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面对当前的新课改以及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形成了很多困惑。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困惑一:面对新课改,课堂互动该怎么办

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确实让学生耳目一新、热情高涨。但是,在课堂上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只是少部分个性张扬、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逐渐形成了一部分学、一部分看、一部分在玩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严重。

困惑二:面对农村学生,阅读空间该如何拓展

阅读能力提高带来的影响就是学生的阅读空间将会更加广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所需求的阅读信息是成正比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农村初中非常有限的阅读条件和相对闭塞的信息渠道已严重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缺少城市学校所具有的阅读资源,学生回到家也没有相应的阅读兴趣,家长从自身的知识素质上也没有让孩子阅读的意识。再加上现在媒介的发达,孩子的兴趣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移,所以农村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窄。

困惑三: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新课标在学习方法上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同班学生存在着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在课堂交流活动中,那些性格内向,生性胆怯,基础差的学生,表现很不主动,学习动机明显不强。久而久之,成为课堂活动中的旁观者。另外,由于学校多数班级是超额大班,老师为节约时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偏向那些活跃的学生,以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性格相对内向、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出现了比传统教育更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弱势群体增多。而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困惑四:面对新课改,作文教学怎么教

提起作文,老师们就感到头痛,目前,我们的学生害怕作文,一布置写作文,他们就愁眉苦脸。编造作文,抄袭作文现象较为普遍,加之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基本功较差,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干瘪,语句平淡,没有一点真情实感。教学中老师们也尝试了许多方法,如积累好词好句好段、范文引路、讲解写作技巧、开展活动、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有一定提高,但对少数特困生收效甚微,怎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全面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老师们还在进一步探究。

以上的困惑,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真切感受,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新课程要求与现实情况的距离。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让新课程带我们更多惊喜?我们值得深刻思考:

思考一:与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不如倡导师生互动学习

现在说到“自主性学习”,教师便不敢“多言”,唯恐因循了“满堂灌”“满堂问”的老路。其实与学生生活相重叠的选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疑、自己解答,或者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学习,然而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有距离的课文还是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语言放在特定的语境和课文背景中去解读,必须要教师“扶上马送一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既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也不是学习者盲人,原地打转,而是要在教师桥梁作用的引导下建构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学习者自己的见解。否则,就会形成缘木求鱼。

思考二:挖掘校本资源,充实阅读教材

新课程让我们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教材的变化。与过去的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浓郁的人文气息,选文的精美时尚,编排体系的别具一格,都深深吸引了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但是新课程的高能力要求,绝不可能通过有限的教材训练来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自主提高的过程。作为边远农村初中,提供阅读的条件有限,作为农村初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是我们一线教师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来研究,让师生在专题研究中共同寻找,解决信息渠道会有许多。首先是办好学校图书室,还有就是利用好电脑室。如果教师能根据阅读信息补充,那会更直接,学生的收效又会因其较强的针对性而更大一些。

思考三: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因人施教

教学模式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创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才能形成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增强。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5篇

教学反思有大反思和小反思之分,这里只谈小反思的重要性。

一、“以镜照人”,反思自己教学活动

(一)反思能使教师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里的“困”就是困惑。具体来说就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是艺术,这种艺术要求教学具有谋篇布局意识,这种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延伸的重要意义。开多大的局,才有多大的反思面。写教案只关注局部的逻辑关系,不考虑教育的阶段性、知识的螺旋递进性、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教学展开的火力搭配。常态的教案流于教学形式和教学的机械组织,忘了教案设计的原点宗旨,行至中途,常常迷失方向。故这里的困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的困惑;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困惑。

1.学生的困惑。学生的困惑包括学习内容的困惑和学法的困惑。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科学化的追求过程中,语文知识、能力体系为应试教育行为提供了简单、易操作的平台,使人们过分的注重语文教育的显性目标。就这个角度而言,每节课下来,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某些知识上的疑问,这些问题在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教师若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不但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和复习,也可以作为以后教学中探索的方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加强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学习。教师应通过教学反思,对课内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学生错误所在,对症下药。不能误以为语文能力可以由机械、重复、繁琐的基础训练转化而来,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试题中被淹没,被异化。

2.教师的困惑。教师的困惑也包括知识理解的困惑和教法的困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作为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的把握和理解,也不能一下子就十分全面透彻。尤其是初上讲台的教师,对有些知识点的理解似是而非,有些知识点甚至兼顾不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常会感觉到这些,如果在课堂结束后,不能把它记下来,加以规整,那么在一段时间后,教学活动中的那些感觉也就消失了。那些问题也就成了永远的问题了。可见,及时反思,找准问题并积极解决,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教师教法极高的要求。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及时传授给学生。这得结合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困惑,但学生的学习状况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难题。美国教育学家杜维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思考,总结,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无论是学识还是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

(二)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成长

不断地反思,能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对师者的要求。“授业、解惑”要求教师将灌输知识与探究教法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反思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堂课不只有困惑,也一定有让自己满意的地方,或者是对某个知识点精炼的指点,或者是对课堂突发情况的完美处理,或者是对某个后进生恰到好处的鼓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应及时捕获信息,勤于笔耕,将它记录下来,持之以恒,并经常翻阅,加以规整,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语文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有传承文化、承袭精神的功能,语文对“立人”的意义等学科核心价值,这些都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传道”是其极重要的职责。要做到“传道”,首先得明白“人”。人一生汇聚的东西包括经历、经验和方法,最后合成心力、心神、心魄,教学相传根本上而言传达的就是由这三者构成的精神追求。然后由形而上统摄形而下衍生出知识、学养,真正完成对学生成长的真切关注。这也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反思是否制定了合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是否在教学活动中达成了这样的目标。

(三)反思有利于教师育人水平的提高

语文教学,承担的育人功能更强烈一些,尤其是一个时代,发展到它的瓶颈期,更需要让人从精神上警醒,振作。清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也是时代风云急剧动荡的时代,明王朝的腐朽堕落,清王朝的残忍暴虐以及由时代变化带来的各种观念的冲撞与融汇,都无不强烈地撞击了明末清初文人的心扉,特别在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更是深切地感到自己不能做无用之书生,不能只写一些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文字,而应该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能更大程度地激发意志的诗歌,而对诗歌艺术性探讨则放到次要的位置。

所以课程改革中,很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要教师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能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起到一定的帮助,引导的作用。关注人性,是教育的初衷,也是教育的归宿。然而现在,为了满足应试教育下人们的心理需求,语文教学已经脱离,或者说正在脱离它的轨道。急功近利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不懂敬畏,不会忍让。那些学生顶撞教师,学生不尊重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教育的失败,虽然不能说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责任,至少我们难辞其咎。然而在今天,为了自保,教师开始淡漠育人这一层,长此以往,结果是可怕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度,我们的孩子对文明不了解,不敬畏,实在是难以启齿的事情。

所以,为了完成我们育人的职责,教师更应该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理智分析自己的育人方法,结合成功者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让教研有话可说

教研的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教研并不是每周一次的学科内老师的简单聚会,也不是学科带头人自说自话,更不是学校策略上的一个环节。教研的基本点就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上,将教师教学中的实际与教学理论结合,从具体的实践中提取,规整实际的教学问题,在优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经验,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达到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教师要想融入教研活动,将其作为自己反刍的平台,让自己的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就必须在教后积极反思,对自己的备课、课堂、评价等进行自查,将自己的问题,困惑整理归纳,分析总结。

二、“以镜照镜”,用别人的课堂比照自己的课堂

天下之大,万物之博,事理之繁,亲历毕竟有限。经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如果只是固执地要躬耕行事,注定会比别人多走很多路。

以诗歌创作为例。要想创作出有分量、可信度高、可补史之阙的诗歌,诗人们势必要对前朝故实、本朝时事乃至经史子集、金石方志等方面作全面而系统的钻研和涉猎,这些或古或今的材料经过诗人精心的裁剪、嫁接被大量地写入诗歌,使清诗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厚度,这就是一个学习别人经验的过程。

教学也是如此。能让别人观摩的课堂,一定是经过执教者认真准备过的,在观摩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人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生成的处理,课堂语言的使用等等,做到“见贤思齐”。当然再成功的课堂,也一定有瑕疵,那也要认真记录,理性思考,做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别人的课堂反照自己的课堂,就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就做到了“以镜照镜”。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困惑;反思

一直以来初中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教育也带来的新的面貌。每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遵循着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并改变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样,初中数学教师也是如此。在初中教育众多科目的教学工作中,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一直都是每个教师都考虑过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只顾自己的想法,要时刻的顾及学生的感受与思维,在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形式有所反思。在走进新课程实施的这段时间,我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也进一步地作了总结,那就是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这一困惑作了分析。其次,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对曾经视为宝贵的教学经验的观点与做法也对其进行了重新审视,总结了几点教学反思,在接下来的分析与描述中希望与大家共同分享。对此,本文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这一困惑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教学反思做了几点阐述,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描述:

一、教学中的困惑

1、构建高效课堂学生方面存在的困惑

首先,很多学生缺少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其次,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上运用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只是对单一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进行记忆,这种学习方式缺少思维练习,在解题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不遵循步骤解题,整个过程缺少逻辑性,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多肥大帮助。再次还有很多学生缺少自信心,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以及自信心极为重要,但因学生在这几方面都有缺陷,因此,一直困扰着每位教师。

2、教师方面存在的困惑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积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力求创新,把书本的知识面面俱到的传授给学生,时刻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还有一些教师通过表面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氛围也很活跃,可学生却没有抓住该学的重点。正是因为教师对新课改的要求理解的不够深入,导致教学中,学习学到的重点不同。另外,很多教师过分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最重要,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就直接否定这个学生。忽视了学生进步的整个过程。对于差生来说,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那就是胜利,不要以最终的高成绩来评价每个学生。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责任心不强,疲于应付。数学科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差,基础的掌握不了,更谈不上拔高,因此教学内容无法有效实施.致使很多教师根本不需要在能力的题型上下功夫,基础的东西看一眼就可以进课堂,只是做到了程序化的应付。

二、教学中的反思

1、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习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2、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得不偿失。结束语总之,新课改的实施,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新课改前所唯有力量的冲击,每一位教师都在不断的按照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新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虽然在整个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会有一些困惑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数学教师,同时也伴有一些惊喜带给每一位教师,那么,各位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更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与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利与弊,只有这样,才会做好这项工作。而本文只是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做了简单的分析与描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得到各位同行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青伟.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9年03期

[2]刘建国,张慧媛,冯艳茹.反思性教学在解题中的应用浅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郭喜山.反思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08年30期

[4]唐新秋.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1期

[5]胥春兰.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教育.2002年07期

[6]姜淦萍.对化学反思性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学.2004年03期

[7]罗艳《.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反思性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7篇

困惑一:单词记忆

单词记忆是英语学习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同学在小学时多少学了些口语,在游戏中学,很有兴趣,但上了初中,一旦老师要求背单词、听写单词,一些懒散又不得要领的同学就背不好,记不下来。而单词一旦背不下来,继续学英语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是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策:

1. 找出构词规则,坚持每日过关

英语是一种拼音语言,大多数单词按其发音都有一定的拼读规则,在教单词的时候重视各单词的发音,慢慢找出这些规则,记忆单词就会轻松得多。另外,英语中的许多单词是由词根加前缀派生而成的,注意观察词缀构成的规律性,不仅能轻松记忆,而且还可以扩大词汇量,如形容天气状况的单词rainy、 cloudy、 windy、 sunny、 foggy都是在原来的名词基础上加后缀“y”而形成的。学生对英语单词的构词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背起单词来就会轻松多了。

2. 培养学习兴趣,矫正不良习惯

记忆单词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新学期最初的几节课,在课堂上教完一个生词后可以比赛谁先记住,最快背会拼对的给予奖励,这样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学生会对记单词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如读单词的时候不爱去认音标,而用汉字谐音来代替,记单词时只动手不动口等都要及时予以纠正。

困惑二: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也是各种英语考试的必考题型,因此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历来备受英语教师的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许多学生不懂如何去做这类题型,对此望而生畏。如不加以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将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

对策:

1. 克服畏难情绪

阅读理解主要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因此,在短文中出现若干生词是很正常的,有的学生遇到一个生词就胆怯、害怕、放弃了,认为文章很难,这是做阅读短文时的大忌。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不影响理解句子或全文的生词,可以先放过,不必强求理解,而对于理解全文意思很重要的生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来猜测词义,另外要掌握好解题速度,对于确实很难的题目,不要钻牛角尖,要果断舍去,先做较有把握的题目,如果有剩余时间再回头思考这些题目。

2. 杜绝以偏概全

有的学生在做阅读题时,过分谨小慎微,一词一词地阅读,重复去读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不能很好地把握全段、全文的意思,思路很零乱。解题时可以先阅读题目,带着问题看短文目的性更明确,能快速抓住问题的关键,但不能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找答案,而应浏览全文,记住文中的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另外,英语的小短文都有个特点,每篇文章都有出其不易的结局或画龙点睛的句子,一定要抓住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篇短文,从而顺利完成所提出的问题。

3. 了解相关知识,创新阅读方式

做好阅读题,除了掌握阅读技巧和进行大量阅读训练外,还要注意不要做一个孤陋寡闻的人,阅读短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时事更是有着敏锐的嗅觉,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学习,是新世纪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困惑三:听力训练

锻炼听力能力是学好英语的必修课,听力一直是困扰师生们的一个严峻的话题,特别是在偏远的县城、乡村学校,因为缺乏相应的语言交流环境,听力更是觉得困难重重。

对策:

1. 强化听说测试,提高适应能力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因为读得不是很流利或不太准确,怕人笑话,不敢张口,这对听力的提高是及其有害的,应该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积极背诵范文、精彩段落和习惯用语,以此掌握英语的发音技巧,如:连续、爆破、同化、重读、节奏等,从而提高听说能力。另外,还可以定期进行口语测试,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朗读课文,与老师对话问答等形式进行。而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准备不同的卷子,以鼓励为主,通过测试,提高他们适应考试的能力。

2. 改进训练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掉队原因;补救策略

在初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学生的掉队现象。在这些学生当中,大部分的学生因为不断地掉队而逐步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厌恶和恐惧心理,使英语的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造成在学习英语方面,一直处于劣势当中。那么如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这一问题,使这些学生逐步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跟上来,就值得我们的探究和讨论。本文就针对上述问题作以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

一、英语学习掉队的原因探析

(一)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科。在学习英语之前,学生们一直掌握着对母语的学习和运用,形成了重要的语言习惯。当接触一个和母语语言相差迥然的语言时,就变得素手无策起来。母语的构成和形式与英语截然不同,面对一个极其陌生的内容,一些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上的畏惧心理,这就妨碍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和接受。在具体学习中,因为得不到良好方法的指导,学生们往往习惯于用学习语文的思维面对英语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能够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就是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英语的一个重要缘由。

(二)学生能否学习好英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培养。然而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的总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在方法的运用上,也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改进,使得学生在接受学习时,根本无法紧跟教师的思维和步伐,逐步的退落下来。逐步落后的学生在心理上开始产生强大的困惑和压力,教师对这些也并不关心,在思想上也松于对学生的引导和宽慰。反而一味的注重知识的传授,或者干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它一些重要的课程参与进来。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改进策略的探究。

(三)我们的教学在编制英语教材内容时,将技能的掌握要求定制的很高,内容的份量也非常的重。在教学中,英语的掌握能力不能只靠听和说的训练来培养,也需要其它一些知识内容的辅助。初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学生讲授知识,一方面也要逐步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英语中的困惑和恐惧。除此之外,还有教师因为教学的内容多而完不成教学计划,往往采用加课时的方法解决问题,也有一些教师运用赶课时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情况就更加影响了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使教师的教学被讲授充的满满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培养。把英语学习变成一种负重单一的教学内容,缺乏了丰富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四)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掉队以后,在后期的学习中仍是改变不了以往的现状,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坚持固有的形式,并未有什么改变和促进。一般而言,学生掉队除自身原因外,还因为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慢慢的在学习中落后下来。然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并未在教学形式上做一些改进,而是以固定的模式继续进行教学,学生们跟不上老师,也自然成了一种定式。

二、补救策略的探讨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种种困难,当然是很普遍的。针对这一问题,只要找出好的改进方法,就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本文就补救英语掉队的方法进行以下一些策略的探讨:

(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的因素往往不是导致学生落后的主要因素,反而是情感因素起的作用相对大一些。在英语的学习中,一些初中学生可能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而产生了一些困难,渐渐地在学习上落后下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就变得退缩起来,从而失去了再次学习的动力,这是导致他们落后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其实是他们学习之前应该要有的准备工作。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容易落后的学生一般没有养成这些好的习惯。他们在学习中,不重视对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在学习中自然得不到大的改进。这一点上,教师就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更多的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也没有主动性。学英语,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学生要肯下功夫,善于学习。所以,教师在补救落后的学生时,要积极运用正确的方法使他们很好的掌握英语并逐渐前进起来。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最首要的还是学生对英语音标的掌握,英语音标相当于汉语中的拼音字母,学会了音标就如掌握了英语的“拼音”,学起英语来,自然就容易多了。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48个因素的拼读,并结合字母组合引导他们对单词的学习和认识。学生们在良好的方法中懂得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以后的单词学习中就非常容易上手。在以后的学习中,单词积累多了,英语学习也就容易了许多。面对阅读理解和作文,也不会素手无策,反而变的游刃有余了。

(三)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切忘固守住自己的教学模式,要积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以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教学的计划和实施。此外,学生的特点各具不同,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也有差距,这就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使每一个学生在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形式中能够更好的学习英语知识。这一过程,要非常注意的是,教师不得过分给好学生“开小灶”,而应该充分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视同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他们渡过学习英语的种种难关。

三、结束语

总之,作为我们的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学习英语方面,要充分面向所有的学生,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对优等生的重点培养外,更要注重那些落后的学生。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用宽慰的心灵安慰他们,让这些学生能够拥有好的学习方法和空间,逐渐的改变自身的落后现象,不断地通过努力前进起来。

【参考文献】

[1]温在成.英语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J].新校园.2010(10)

[2]赵锐.英语学习掉队原因分析及其解决方法[J].考试周刊.2011(17)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77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是自主学习习惯最好的体现。

一、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已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手。”

课前预习是一个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十分复杂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既可以将要学的知识进行整体疏理,准确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又可以锻炼学生发现、提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特点,课前对文本的疏理更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效、事半功倍。

但目前大多数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对于预习仍是无从着手,易陷于茫然,即走走形式,把课文读一读,生字念一念,缺少系统和层次性。笔者就语文课前预习对本校97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预习的认知现状;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1. 学生对预习的认知

2. 预习的主动性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承认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少学生预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参与预习的动机原因分析见下表:

由表二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才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极不利。能够自觉预习的仅占25.8%,而63.9%的学生不懂得主动去学习。

3. 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从第三方面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预多数在范围上只局限于教科书,在方法上止于读读书,看看字词,很少有去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困惑。所达到的效果相应地也就在于能流利朗读,能了解大意,对文章的个性阅读极少。

由上述调查统计可知: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仍不够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普遍只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评价比较低,态度大多较马虎,效率比较低。学生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1)有预习的意识,但预习的活动仍很表层,不过就是停留在看看书,认认字上;(2)中学科目多,作业也多,相比作业,觉得没有必要花在这不用上交,教师无有效方法检查的预习作业上;(3)预习过后,教师也不会进行评价,只要课前了解大意,上课听得懂就可以,效果差不多。这些原因致使学生未能从观念上和行动上重视课前预习。

二、探寻预习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是经过长期的体会、感悟与改善才得到的,它能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高效。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有效的预习方法,所以教师的早期介入有其重要性,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和选择有效方法。

1. 持续预习,形成习惯

美国教育家曼恩曾经说过:“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根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养成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同时能有加强平常教学中方法的指导。

(1)材料提示法。就是借助一定的资料,针对文本内容给予学生预习的帮助,或通过一些文本学习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角度和方向。在这种提示下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看书,任务明确,有的放矢。同时,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背景材料和作者简介后,更好地悟读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使学生能生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批注文本法。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文本中划找重点词句,能做一些段落等简单的标记,并且在反复读中,标注不懂疑难之处。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上点评批注,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加上恰当的点评批注,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这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大有好处。建议教师在这种方法使用初期,可以采用当堂训练、同学相互分享等方法,使更多本来批注迷惘的同学,在同学所用方法的刺激中产生并形成自己的方法,逐渐学会圈划知识要点,标记各类知识等。

(3)习题练习法。对于一些简单新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文本内容后,在适当把握难度,设计检验预习效果的相关知识问题,使其完成定量的练习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预习的专注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在解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动力,在题目一道道攻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并非难事,通过预习就可以排除一定的困难,以此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根据以上方法,笔者尝试采用让预习单来引领课前预习。预习单是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导向,以此来激励个体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载体。它让预习的进行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展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问题意识,促发成就感

目标导向,学习者在一个个的成就基础上不断前行,在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是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学习帮助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因此,在预习单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推动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之一。

首先,应该营造宽松的环境。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强探究欲。鼓励、奖励参与提问。如此学生才会自由地表达感受、提出疑问。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同学要学会尊重提问在的同学,民主平等的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探索努力、创新不断。

其次,引导探寻预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思维的障碍,于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课,更能充分发挥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听课会更专注,思考会更积极,对新课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在预学习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较浅显,质疑的能力大多仍处于表层。因此,教师在设计预学习单中的质疑环节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角度,以增强学生更深入去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质疑和学习文本的突破口。如从课题入手;在朗读中质疑;从重点词句处质疑;从标点符号处质疑等。知识无涯,工具在手,因时而用之,熟练成技能。教材实则例子,从例子出发进而举一反三才是教和学的共同目的。

再次,发挥预学习单的作用。如果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设计预学习单时可以逐步细化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中去提出自己的困惑。例如设计《岳阳楼记》的预学习单时,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步骤,主要设计了作者及相关背景的简介、简单的字词音义梳理、文章整体感知的理解、我的困惑几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培养课前自主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学水平和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困惑的能力。

最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一个学习团队中,学生学习能力难免高低不平,教师不仅要意识到这一点,更要在实际组织学习和指导中重视这一现象。因此,所提问题也会深浅不一,教师分层指导这些问题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3. 有效组织,学会交流共享

现在许多课前预习存在有预习无检查、无反馈、无评价,教师仍按预设教案进行;对学生无了解,无把握,谈不上人为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应至少做到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1)要有必要和及时的评价。在多元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评价、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学习,或因肯定的评价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前预习效果大大提高。

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幻灯形式,归类实名展示学生所提困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问题被认可,被重视。一方面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兴趣和决心做好下一次的课前预习提惑环节;另一方面能让其他同学分享别人的困惑,或已能解答,或不能解答,都将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就能对文本有自己的概念和需求点,也形成了多维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校班级制的教学条件下,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是重要学习过程。分享,可以获得成就和认同感,是继续学习的强大推动力之一;在贡献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将及时收集反馈,不断修正、补充所取得的知识,这是学习方法不断得到操练,在失败和困惑中自我调整,学习因之而不断前进。因此,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学生对预学习成果分享环节,有时很有必要。

在《小石潭记》预习提疑中,有多位学生提出对为什么花了整段来写游鱼的不解。在幻灯片呈现、学生交流之后,产生了三种被大多学生认同的解答。第一类学生认为:写游鱼的生动是为了写出水的清澈,从而表达此处环境的清冷和凄凉。第二类学生认为:写游鱼更多是想借助有生命的东西来表达作者在此环境中对生命的渴望。第三类学生认为:写鱼是在影射诗人及与诗人有着同样境遇的有学之士,他们可能安静生存于某个角落,一旦被发现、受关注会展现出超凡的才华。以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渴望受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这种解读还受到一部分学生的赞同,并有学生助读“皆若空游无所依”是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无依的外化体现、悲愤无助的表现。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0篇

一、观念上的困惑

凡是新的就一定好吗?教学是否该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我们在丢弃传统的时候,是否也落下了“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的笑话?

二、教材上的困惑

1.学校把选修课当必修课教,选修课目标究竟如何定位?

2.新教材注解与旧教材有出入。如《鸿门宴》中的“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按课下注解译为“称王”,课后答案却是“使……称王”。

3.初、高中教材衔接有所欠缺。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的差别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明显:初中只讲基本内容,淡化语法;高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词、句式、理解内容,掌握写法等,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三、教法上的困惑

1.教师知识与教材要求的矛盾。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掌握教知识和技能,还要随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多数教师难以适应。

2.课标规划与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课时,却未减少内容,加上选修模块,教学时间更少。

3.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怎样行之有效?

①新课改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无法按进度教学。

②新课改强调过程,淡化结果,国家选拔人才和评价教师能力是否也多元化?

③分组划块是不是合作学习?学生进行讨论,成绩出众的口若悬河,其他人成了看客;有时由于巧合,组内性格外向的学生占了多数,交流声太大,影响其他小组讨论。

④火爆热闹是不是互动?有的老师上课放得开,但收不拢,学生谈天说地;有的课堂学生嘻嘻哈哈,看似活跃,实则不着边际;有的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⑤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4.什么样的语言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课堂评价从以前的“好”“很好”“真好”到“你真棒!”, 再到现在“你读得真感人,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你的见解真独特”等,究竟什么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 ?

5.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怎样教?以前逐字逐句翻译,现在学生自主学习,一旦考试出现如何应对?

6.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从导课、授课、板书到总结,都用画面代替,学生眼花缭乱,而对实质性的内容知之甚少。

7.作文教学怎么教?目前学生写作文愁眉苦脸,编造抄袭现象较为普遍,写的内容干瘪,语句平淡,缺乏真情。怎样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8.如何使新教材与考试有机结合。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师?这些问题是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

新课改带给我们太高的期望,我们渴望飞翔,总感到翅膀沉重,真正的出路在哪里?本人探索如下:

一、坚定信念,实现角色转换

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对话者、学习的激励者;做育人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二、创建形式科学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1.活动内容应与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

2.让学生独立思考,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不同要求,让学生在探究中将知识优化组合。

三、精心组织探究性学习

1.组织好学生自学,培养其合作技能。

2.精心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

四、多媒体教学的改进措施

调整摄像机和投影仪,使光线适中,图像清晰,以达到理想效果。课堂中教师要随时巡视,督促学生听课、记笔记。

五、作文教学要勇于突破

1.注重练笔,关注眼前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注重语言积累,鼓励学生课外欣赏佳作并摘抄。

3.传授作文技法。

六、努力提升自我修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困惑;对策

新课标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课本上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素材及思考机会,并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从单一僵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笔者在下文中谈谈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解决对策。

一、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标的许多教学方式已逐渐完善并走向更新,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有教材内容的原因,也有教法革新与学生适应性的原因。

(一)问题情境创设方面的困惑

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新课标要求情境需要注重实践,在创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还要联系实际体现出新世纪的气息。教材中有一些知识点难以从生活的素材中寻觅,如果强制性地在生活中找素材进行教学活动,就会严重损害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如: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这样的难点根本没必要在生活中进行素材的积累,因为这是一个硬性的知识点,只能靠学生自己揣摩、理解。但有些学生依然不会做,那么这种情况就引发了困惑,这些知识点是否应该创设情境,如何创设?在硬性知识点中,如何让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渠道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吸收,这些问题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

(二)教学中师生关系之间的困惑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个要求让教师从主导变成指导,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让学生通过活动对事物进行观察、发现并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他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体得到发挥,教师教学方式进行了转化,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时侯却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如教师教学观念将如何改变、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教师的主导变为指导,是否适应师生双方?这对教师的地位和社会观念均提出了挑战。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应如何合理安排

自主探究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探究过程中,如无计划、无目标、无铺垫,学生的自主性也就难以得到发挥,即无意义的诱导,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是一门严谨系统科学的课程,对相关知识及新旧知识的融汇、过渡都需要一定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差异性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的上升。由此就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即如何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如何把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之间的矛盾进行把握?在课程内容上,哪些需要探究,哪些需要合作?这都是对教师的要求。假如在探究的活动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学生讨论不断,其结果往往是学生发表自己意见而极少吸纳小组讨论结果意见,造成了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却无探究结果,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以教学新思路和新导向来进行课程教学

针对以上困惑,数学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新课标理念,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思考这些困惑,有效结合实践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境

知识情景是以多线性的问题进行选择性的情景把握。

1.以层次性与系列性问题进行知识引导,创设情景。此类创设方式能有效对学生易于混淆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转化,通过问题的连续性设置,使学生通过参与问答,掌握其内在联系,并自我领悟。

2.对不同情景进行协调。在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多样化,其实往往体现在教与学之间的协调、教学进程与教学时限之间的协调、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的协调。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有效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分配讲解,在分解知识结构与教材结构的过程中进行协调,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默契的应该是相互之间要有心的交流和心的互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交流。为此,教师和学生应该互为载体,相互促进。在交流中,一般有口语与肢体交流两种形式,这要求教师要强化口语训练,灵活运用肢体,让学生热切盼望接受,进而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二者之间的有效共处,达到高效、高质的效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及学习目标。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自主性及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传统教学忽略学生求异思维,甚至对学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思维进行批判,这样严重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思想,淡化创新思维,由此造成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认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审视教学课堂,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思维得到解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思维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教师会在教学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勇敢面对,以教学新思路和新导向来进行课程教学,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2篇

在政治教学中,政治课本是基础,教师需要在掌握政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需要挖掘政治课本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掌握具体的政治内容,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只是把课本当作授课的基础,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却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挖掘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渗透点,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渐提高。例如,在初中政治课本第三单元第八课《学会拒绝》中,教师需要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拒绝身边的诱惑,也可以以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讲解的内容。在讲解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用故事引入新课,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教师也可以在讲解完课程之后,讲述身边的诱惑,从而从侧面调动学生回答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抛出问题,“同学们,在每天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诱惑着我们,让我们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课下的真实状况,从而为讲授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会拒绝》这节课,向学生传递抵制诱惑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增强自信,认真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自信是学生成功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充足的自信心,才能够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出现自信心缺乏,容易依赖他人的情况。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一旦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依赖他人,从他人那里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情况直接地表明,当代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无法增强自信心,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讲授政治课本知识时,穿插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初中生能够有勇气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勇于迎接挑战。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教师要学会把这一过程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把具体的政治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属于自己的自信。例如在教学初一下册政治课本第一单元第二课《扬起自信的风帆》时,教师可以先以一个假设例子作为材料来导入本节课: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这时候他非常沮丧,选择了逃避,认为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从而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他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最终造成了辍学的局面。通过对这种情况的假设,向学生提出“假如你是这位同学,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你会怎么做”的问题,在提出问题后,采取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积极地交流,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在这种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下也能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勇敢地迎接挑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还需要教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赞赏,用赞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就学生而言,他们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老师的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都可能改变学生的整个命运,所以在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这一点,尽自己的努力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家长也不例外,家长需要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和表扬,减少对孩子的束缚和批评,让孩子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丢失的自信,成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佼佼者。

三、注重实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政治活动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3篇

一、 英语学习掉队的原因探析

1. 英语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科。在学习英语之前,学生一直掌握着对母语的学习和运用,形成了重要的语言习惯。当接触一个和母语语言相差迥然的语言,就变得束手无策。母语的构成和形式与英语截然不同,面对一个及其陌生的内容,一些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学习上的畏惧心理,这就防碍了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和接受。在具体学习中,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方法指导,学生往往习惯于用学习语文的思维面对英语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能够真正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也就是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英语的一个重要缘由。

2. 学生能否学习好英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培养。然而,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的总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和训练,而没有方法上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接受学习时,根本无法紧跟教师的思维和步伐,逐步地退落下来。逐步落后的学生在心理上开始产生强大的困惑和压力,教师对这些也并不关心,在思想上也疏于对学生的引导和宽慰,反而一味地注重着知识的传授,这样就影响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

3. 我们在编制英语教材内容时,将技能的掌握要求定制得很高,使技能性内容的份量也非常重。在教学中,英语的掌握能力不能只靠听和说的训练来培养,也需要其它一些知识内容的辅助。初中英语老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学生讲授知识,一方面也要逐步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习英语中的困惑和恐惧。除此之外,还由于教师因为教学的内容多而完不成教学计划时,往往采用加课时的方法解决问题,也有一些教师运用赶课时来解决这一问题。这种情况就更加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培养,使教师的教学被讲授充得满满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在兴趣和能力上的培养。这样,英语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负重单一的教学内容,缺乏丰富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4. 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掉队以后,在后期的学习中仍是改变不了以往的现状,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坚守固有的形式,没有改变和创新。一般而言,学生掉队除自身原因外,最主要的是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模式,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伐。然而,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并未在教学形式上做一些改进,而是以固有的模式继续进行教学,学生们跟不上老师,也自然成了一种定式。

二、 补救策略的探讨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种种困难,当然是很普遍的。针对这一问题,只要找出好的改进方法,就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本文就补救英语掉队的方法进行以下一些策略的探讨。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的因素往往不是导致学生落后的主要因素,反而是情感因素起的作用相对大一些。在英语学习中,一些初中学生可能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了一些困难,渐渐地在学习上落后下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他们在学习中,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就变得退缩起来,从而失去了再次学习的动力,这是导致他们落后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他们学习之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2.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容易落后的学生一般没有养成这些好习惯。他们在学习中,不重视预习和复习,自然在学习中,不会有大的改进。因此,教师应该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更多的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也没有主动性。学英语,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学生要肯下功夫,善于学习。所以,教师在补救落后的学生时,要积极运用正确的方法使他们很好地掌握英语并逐渐前进起来。在初中英语的学习中,最首要的还是学生对英语音标的掌握,英语音标相当于汉语中的拼音字母,学会了音标就如掌握了英语的“拼音”,学起英语来,自然就容易多了。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48个因素的拼读,并结合字母组合引导他们对单词的学习和认识。学生在良好的方法中懂得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以后的单词学习中就非常容易上手,单词积累多了,英语学习也就容易了许多,面对阅读理解和作文,也不会再束手无策,反而变得游刃有余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朗读 “预热” “加温” “沸腾”

一、师者困惑

很多初中语文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小学原本还能大声诵读、大胆表演的孩子上了初中,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强迫学生读书,但效果甚微。后来索性改为自由朗读,给学生自主安排,这时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不在状态,发呆、讲话,效果更加糟糕。朗读为何在初中生中遭此冷遇呢?

二、课堂观察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观摩了初一老师的语文课,并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表现,确实是表情呆滞,情感缺失,个别学生还结结巴巴,顿句都成问题,正如鲁迅笔下九斤老太常说的那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一语道出了学生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初一孩子才刚刚跨入中学大门,朗读的热情就没有了,这到底是谁之过呢?学生对朗读没了热情,就如“鱼儿没有水”一般,如何在文学海洋里畅游呢?

病因解剖:针对上述问题,我请教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也访问了很多学生,在反复思考后,总结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表面上是学生不愿意读,其实是学生已经适应了哑巴语文的学习状态,这一问题的根源,可追溯到小学五六年级,面临升学的压力,语文课堂过多地以题目训练为主,以求达到提分的目的,而淡化了朗读、诵读这一环节,学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朗读兴趣也被扼杀。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进入初中以后,思想日趋成熟,认为自己朗读不好,担心同学嘲笑,便羞于开口,以至于课堂沉闷、没有一丝活气。其实,正是这种朗读教学的断层现象,让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我们的眼中日渐消失。加之学生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情绪,老师越是强调朗读,学生越是反感,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的局面。

带着这个困惑与难题,我深入大师的课堂学习,我发现大师的课堂书生朗朗、学生兴趣盎然,朗读教学占据主导,只是少了教师过多讲解与分析,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课后,我又作了全面的分析,在众多课堂模式的对比中,我总结出这一现象:很多教师的课堂讲解分析和肢解式琐碎提问占据了过多时间,教师因为担心课时不够、“讲不完”或“讲不透”,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读和朗读时间,急于让学生“掌握”课文分析的若干结论,忽略了通过朗读体味文章情感、形象和语言的重要性,学生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很难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环节安排上更是缺少老师朗读指导与示范,哑巴式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长期训练出来的。

三、拯救措施

朗读亦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综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问题,我以《羚羊木雕》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例文训练点呈现:分角色朗读第1—15节,要求:读出人物性格特点,读出人物复杂内心,读出情感波澜。

当看到这一问题时,我感到疑惑重重,这一朗读训练,远远高出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呢?带着这个谜团,我仔细倾听,认真记录,课后反思归纳出三步朗读指导法,即“预热”、“加温”、“沸腾”。

步骤一:“预热”前奏曲

在我的研究阶段,“预热”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原点,以方法指导为手段,有序地展开朗读教学的过程。活动开始,教师花了不少时间在朗读技法上作精细化指导,如“重音、停连、语气、节奏、情感”等问题,都一一剖析,并结合例句加以分析,作朗读示范,最后让学生试读。在反复训练中,学生提高了朗读水平,自信心也被唤醒。

如:师问:“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这句话怎么读?

一生读后,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答:“内心的胆怯、紧张。”

师微笑着表扬:“你真了不起,可以洞察人物的内心!”

教师的鼓励激发了更多学生的朗读热情,学生纷纷举手,在书声琅琅中我感受到了课堂的活力与灵动。

步骤二:“加温”进行时

“预热”主要是以“散读”训练为主,而“加温”训练的高效实施基于“散读”训练之上。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教师才能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进行“整合”训练,学生积极参与,动情的朗读真实地再现了这场家庭矛盾,语气、语态、情感把握都很到位。

表演结束后,教师追问:“他们的表演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该如何纠正?”学生点评后,教师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同时指出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您已经给我了”这处该用委屈的口吻读,应区别于“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这句胆怯、紧张的语气,并告诉学生要联系上下文语境体悟人物的内心,以此辨别正确的语气语调与情感。学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有所顿悟,在巩固操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提升,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加温”即是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

步骤三:“沸腾”效应中

“沸腾”效应是一个催化过程,催化学生和文本的理解反应,催化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共鸣,是朗读教学的至高境界。

在“加温”中,学生对文本理解更深一层,在此基础上,老师又提出更高要求,不加旁白表演,可以加入适当的想象,补白人物内心,配以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一要求刚出口,学生如炸锅的蚂蚁般喧闹不已,整个课堂“沸腾”了,你争我抢,都想来表演,一个个可爱极了。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同学们之间认真演练,互相提醒,最后推荐一组展示,学生精彩的演技,合理的台词,丰富的联想,折服了台下的师生,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融学生感情和作者感情为一炉,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且把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引向纵深,助推课堂的高潮气氛与精彩生成。

在“预热”、“加温”、“沸腾”三步朗读教学指导下,教师完美地演绎了一节动态而鲜活的生命课堂,真正让朗读教学扎根于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思维困惑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119-01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最宝贵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对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对儿时的权威观念持以怀疑的态度,由此,这也造成了他们的情绪易变、缺乏耐性和叛逆的心理特点。高中生对身边重要的人和事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其中尤其是师生关系,即教师的表现,以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学习中,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但这并非全是由于他们的思维迟钝造成的,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由于他们的数学思维遇到了障碍,产生了思维困惑。因此,把握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助高中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不仅会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会对他们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师如何介入学生学习的过程,有效消除他们的思维困惑,以期为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而献计献策。

1 想学生所想,探索高中生思维困惑的具体成因

思维困惑是一种在学习或解题时茫然失措的心理,这种心理导致学生的学习思路遭遇了障碍,难以逾越,如任由学生的思维困惑延伸而不进行辅导,久而久之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产生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从而使其成为易于吸收的信息渗透到记忆表象中,最后经过巩固再次成为旧知识。严格来说,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为调动学生的原有知识提供了动力,这种动力促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最终形成新知识。而思维困惑是产生于新旧知识交替的整个过程中,当学生对旧知识的表象记忆认知模糊、新知识容量过大超越原有认知结构的范畴、或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新知与旧知之间缺乏连通的“媒介点”,新知识则会被“排斥”在外,此时学生的表现为找不到学习思路,对新知识的概念认识极其模糊,或无从学起。

同时,教师也是导致学生形成思维困惑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和实际水平,一味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这种理念和模式会导致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出现断层,表面来看学生学到了新知识,实际上学生的内部知识结构已将新知识排斥在外,由此,学生的当堂表现可能会让教师满意,但实际上,对新知识的认识不会长久,课堂过后学生可能就已经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尽数忘记。此外,学生内部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连通的“媒介点”也是教师易于或略的部分,因此,要除上述之外,搭建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也是教师消除学生的思维困惑、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1]。

2 急学生所急,解决高中生思维困惑的有效对策

2.1实时掌握学生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受心理和生理影响,高中生是情绪易变和学习难以专注的一个群体,他们心理上的不稳定性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因材施教,消除学生的思维困惑。

例如“函数的概念及图像”一课,学习该课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初三数学课程中的二次函数,为了了解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认识和学习水平,笔者在课堂开篇设计了三道例题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摸底。

题1:求出下列函数在x∈[0,3]时的最大和最小值:

(1) y=(x-1)2+1

(2) y=(x+1)2+1

(3) y=(x-4)2+1;

题2:求函数y=x2-2ax+a2+2,x∈[0,3]时的最小值;

题3:求函数y=x2-2x+2,x∈[t,t+1]的最小值。

三道例题的设计理念是检验高中生对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和最小值求法是否正确,对函数的概念认识是否明确。如此,通过这样的了解方式,掌握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为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2.2搭建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

通过诱导来暴露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消除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搭建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是解决学生思维困惑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使学生暴露内部知识结构的方式有很多,如师生合作解决一个难题和出题测试等等,关键是如何搭建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对此,笔者的做法是,在运用上节所讨论的方法了解学生内在知识结构之后,首先向学生明确课题,让学生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其次对课题的核心知识进行快速提取,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当学生在解答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那么,这些难点即是学生的思维困惑,同时也是连接学生新旧知识的“媒介点”。最后以学生的“媒介点”为核心,重点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此,则有效搭建了学生内在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使新知识能够顺利过渡,被学生吸收、消化,最终被学生所掌握。

3 结语

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应全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帮助学生攻克难题,消除学生的思维困惑和障碍,使学生能够稳健成长,快速成材,从而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