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

体能训练的要求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1篇

2009年,新的跆拳道竞赛规则颁布施行。其中,新规则对跆拳道得分分值进行了较大改动,由以前的击头得2分、击躯干得1分、重击致对手倒地加1分的分值,变化为现今的击头得3分、旋转性技术击躯干得2分、一般性技术击躯干得1分。同年,在跆拳道世界杯比赛中开始使用电子护具计分。在采用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的情况下,跆拳道的技战术应用出现了变化。首先,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使3分击头技术的得分次数、得分种类增加,创新击头技术大量涌现;其次,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使用使横踢的得分比例下降,前横踢技术的得分比例略有上升,2分技术中的旋转踢得分比例没受到新规则和电子护具的影响;再次,肋部失分次数最多,头部失分次数排第二位。但由于新规则规定击头得3分,因此,实际上头部失分要高于肋部失分。

显然,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是关键。但是,要提高这些技术,则必须首先加强相关的体能训练。因此,本研究计划根据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情况下的技战术变化特征,结合国内外常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设计相应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主要研究对象

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和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主要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网上检索相关跆拳道新规则和使用电子护具情况下的技战术变化特征及国内外常用提高技战术水平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2访谈法:通过对高水平的教练员访谈,结合国内外常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手段,设计、筛选一些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2.2.3逻辑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结合专项理论知识进行逻辑分析,为体能训练方法和手段提供专业理论依据。

3.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跆拳道运动的基本特征

跆拳道运动属搏击类运动项目,通过同场对抗,利用拳和脚进行搏击的一种运动形式。跆拳道运动项目中的“跆(TA)”指用下肢踩、踏、踢;“拳(KWON)”意为用拳击打;“道(DO)”是指方法与道理。跆拳道所有的技术,均是以自我防卫的本能为基础,并逐渐发展成为在防卫的前提下向对手发起攻击的技术。运动中无论进攻与防守、主动与被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道”在对抗中自始至终主导着搏击者的行为与意念。跆拳道的运动方式、运动竞赛的规则、裁判方法、习练中的要求和各种礼仪规定,等等,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充分体现出该套拳道运动的深厚文化内涵与儒雅的东方文化魅力,使跆拳道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地普及与快速地发展。

3.1.1跆拳道运动项目特征

跆拳道在比赛中根据运动员的体重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比赛会有不同的体重级别设置,例如,奥运会和全运会的体重级别设置包括:男子:58公斤以下、58公斤~68公斤、68公斤~80公斤、80公斤以上,共4个级别;女子:49公斤以下、49公斤~57公斤、57公斤~67公斤、67公斤以上,共4个级别。

跆拳道运动是一项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竞赛双方在12米×12米的垫子上,主要通过腿部各种踢摆技术并击中对方有效部位得分,最后以得分多者为胜方。跆拳道比赛的基本规则是:每一赛次均为3局,每局比赛时间为2分钟,局间休息l分钟。若终局仍是平分时,则进行加时赛,并以先得分者为胜方。得分的关键是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及步法的配合,因此,跆拳道运动是一项对运动员技术、战术、体能要求都很高的运动项目。

从跆拳道运动比赛中的供能情况来分析,跆拳道运动主要是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作为优秀跆拳道的运动员,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ATP-CP系统和糖酵解功能系统的供能能力,以保证在比赛中具备优异的击打速度和力量,以及连续攻防的能力。其次,跆拳道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训练也不容忽视,它不仅能促使运动员在短暂的l分钟局间休息时间内尽可能地恢复体能,而且在一局比赛中能延缓运动员乳酸积累的速度和强度。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也是运动员赛后和训练后迅速恢复的基础。

3.1.2跆拳道运动员体能特征

根据目前对体能论述材料来看,体能一般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心理几个方面。但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变化最明显的是身体素质。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是: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机体运动系统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的活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基本素质,还包括灵敏、协调、平衡等复合素质。由于跆拳道运动具有较高的竞技性和对抗性,因此对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综合多位学者的研究,一般认为跆拳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具有反应速度灵敏、动作速度敏捷,快速击打力量大,弹跳力强,站立时启动速度快,运动系统的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好等主要特征。

3.2针对提高击头、前横踢技术和头部、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3.2.1针对提高击头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3.2.1.1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种击头技术

多掌握一种击头技术,就多一种得分手段。因此,在训练中应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全面掌握各种击头技术。在横踢、后横踢、后踢、后旋踢、下劈、摆踢、双飞踢、旋风踢、推踢、侧踢等各种击头技术练习中,不仅力求多掌握几种击头技术,而且要掌握分前后腿的踢击技术和旋转击头技术。在体能达到一定训练水平的情况下,还应掌握技术相近的击头技术之间的空中变换技术(比如,下劈改摆踢、横踢改下劈等)。

3.2.1.2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

通过某一种击头技术1-3次的反应、计时练习,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必要时可将提膝、踢击或下劈进行动作分解,对分解动作进行1-3次的反应、计时练习。

3.2.1.3将击头技术作为体能训练的一种手段

通过某一种击头技术5-10次的反应、计时,进行连续的踢击练习,努力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和速度耐力。必要时可将提膝、踢击或下劈进行动作分解,对分解动作进行5-10次的反应、计时练习。这种练习不仅能提高击头技术的动作速度和速度耐力,而且能提高相应部位的肌肉力量。

3.2.1.4加强核心力量训练

击头技术的主要用力肌群是股四头肌、髂腰肌、腹肌和股二头肌,另外,旋转击头技术还要有较强的腰背力量和快速转体能力。因此,要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重复次数较少的大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绝对力量;重复次数较少的轻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快速力量;重复次数较多的轻负荷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力量耐力。

另外,可通过原地或上步的转体练习、以旋转击头技术为练习手段的反应、计时练习,提高运动员的旋转动作速度。

3.2.2针对提高前横踢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提高前横踢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主要有:前腿重复提膝、单个或多次重复的前横踢练习。根据提高动作速度或提高动作速度耐力等不同训练目的,可采用1-3次或5-10次的空踢、踢脚靶、踢护具等不同练习方法。除把这些专项练习手段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也应加强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

3.2.3针对提高头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针对提高头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时,除了把步法躲闪、头部及上体躲闪、上格挡、内格挡、外格挡等专项技术动作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还应加强踝关节力量和上体的躲闪练习。建议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多采用单摇和双摇得跳绳练习;多进行“拍背”游戏(即:两队员相对站立,用手拍击对方背部一次得1分,尽量不让对方拍击到自己的背部。在一定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

3.2.4针对提高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方法、手段

针对提高肋部防守技术的体能训练时,除了把前后侧移动的步法防守、下格挡、外格挡、内格挡等专项技术动作作为体能训练手段之外,还应加强踝关节力量。建议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中,多采用单摇和双摇得跳绳练习。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竞技网球 运动员 体能 训练特征 要求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31-01

竞技网球运动是一项非连续性、强度不断变化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一场正规的网球比赛少则一个多小时,多则超过四个小时,耗时较长,比赛中的运动员在场上需要不断快速移动、击球,精神还要高度集中,根据对手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守与进攻策略,这些都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体能训练是重要的一部分。

1 正确认识体能训练的作用

竞技网球运动训练的四大内容为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四大内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体能训练是重要的基础部分,没有相应的体能作基础,一切的技能、战术训练都会成为空谈,没有高效的体能基础,网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实现。

1.1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

竞技网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但构成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虽然技能、战术能力属于主导因素,但体能、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一样不可忽视。所以,在日常的专项训练中,教练员应该让运动员清楚网球比赛不仅仅是在比技术和战术,还是在比体能和心理。没有良好的体能条件作为基础,不可能在现代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掌握的技战术能力,竞技能力得不到良好体现。现时的竞技网球比赛中,特别是顶级男选手之间的较量,一场比赛要用到三小时以上,体力消耗非常大,没有很好的体能作基础,想取胜是不可能的。

1.2 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

世界著名网球运动员阿加西说过:“没有一定的体能,就谈不上意志品质”。体能训练与意志品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提高体能所进行的一般或专项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也在训练中不断得到提高。另外,运动员意志品质的提高,可以促使运动员自动积极去承受更大强度的体能训练。但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一个运动员如果体能水平很低,无论是在训练场还是在比赛场上都不可能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

2 竞技网球运动的特征

2.1 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

虽然竞技网球比赛耗时较长,但其是由许多不同的回合组成。根据统计,每一个回合的运动时间多在10秒以内,整场比赛10秒以内的回合占到80%左右,并且每一回合的强度大,需要动用ATP—CP供能系统来供能。但是,随着比赛时间的增长,身体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的供能系统要不继满足肌肉对能量的需求,这就要求具有超强的有氧能力,在每一局和局间休息的时候需要有氧代谢帮助再合成ATP和CP。

2.2 竞技网球运动的力量要求的特征

竞技网球比赛中的球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需要足够的力量才能完成爆发力挥拍的高速度击球。再者,在比赛中,运动员在攻防过程中,经常需要快速蹬地起动、到位后急停,快速引拍等,因此良好的力量素质是竞技网球运动员的重要特点,是运动员完成快速移动、急起急停、发球、击球技术环节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力量素质,不可能在竞技网球比赛中有上乘表现。再者,良好的力量也是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寿命的重要条件。所以,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网球运动对运动员柔韧要求的特征

运动员柔韧素质的良好发展,有助于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其它素质的综合发展,要想成为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在技术与力量中的含量是不可否认和替代的。在激烈的竞技网球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运动员为救一个球,做出大胆大幅度的动作,如大劈叉救球等;运动员为了击出速度更快的球,经常大幅度引挥球拍,这些都要求网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素质要过关,否则不但救不到球或发不出更高速度的球,可能还会造成肌肉拉伤,以至影响运动寿命。所以,良好的身体柔韧素质对网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提高也至关重要。

3 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体能训练是竞技网球运动的四大训练内容之一,良好的体能水平是提高网球技战术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所以在竞技网球的体能训练中,体能训练应与技战术的训练相一致,主要目的就是为技战术的提高打好基础。同时,在有效的训练时间内,应该最大限度地去挖掘体能训练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该对竞技网球项目特点、运动员特点和场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

3.1 结合项目特点

体能训练要有针对性才能有高效率,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必须考虑到竞技网球的项目供能特点,对网球动作技术结构以及参与工作的肌肉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另外对各肌肉群参与工作性质和比例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竞技网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才能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有整体宏观的控制,并且在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依据有所指向,使所选择的训练方法手段更具有高效性。例如,从对网球比赛各个回合的分析来看,竞技网球比赛以ATP—CP供能和有氧代谢能力交替进行的供能方式,那么在进行耐力训练时,就应该多进行类似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来提高网球运动员这方面的供能能力。

3.2 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发展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除了根据项目特点之外,还需要根据运动员个人具体情况来安排,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更需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做到发挥其优点,弥补其缺点。

3.3 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

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前,必须对训练场地的好坏、器材的质量与数量、恢复条件有全面清楚的了解,因为它们都是组织实施训练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某些训练设备较差的地方,要充分考虑用当地条件的实际性,寻求可替代性的练习方法。

4 结语

良好的体能条件是竞技网球比赛取胜的基础,进行体能训练,既训练身体又锻炼意志品质。在安排体能训练时,要掌握竞技网球运动供能属有氧代谢和ATP混合性供能的特点,结合项目特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以及充分考虑到训练条件,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使体能训练更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皮划艇 运动员 体能训练 特点与实践

一、皮划艇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

作为一个重要的体育项目,皮划艇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与其竞技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所说的竞技能力可以将其解释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运动项目的不同该种竞技能力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它通常是由运动员的体能、项目技能、比赛中的战术应用能力及一定的智能和心理素质构成的,上述诸种因素在某一专项运动中综合体现出来。而运动员的体能则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与其身体形态及其身体素质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所指的是他的机体外部形态,而身体的机能则是对于其机体器官功能的关注,而身体素质则是在其活动的时候所表现的各种基本的运动能力。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评价,我们常关注力量、耐力及其速度和灵敏度等相关指标要素,以此来判断其素质的好坏。身体的形态、机能和素质,三者间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对运动员的整体技能产生影响。

对于皮划艇运动员来讲,其身体特征是运动员选拔和训练时所要监控的主要内容。一般而言,皮划艇运动员会有身材高大、体型较为粗壮、其膀较宽、手臂较长等特征,并且身高也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符合该种身体特征的运动员,才能够在皮划艇项目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从身体的技能特征来讲,连续的长时间耐力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它要求对运动员的机体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使其能够储备更多的能量,并且提高其代谢能力,实现耐力水平的提升。而从身体素质来看,皮划艇需要高强度的有氧能力基础,在运动的过程中以无支点桨的滑动来带动船体的运动,它要求运动员能够完成一定的肌肉工作,实现身体力量的协调运用。皮划艇项目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点,便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以满足皮划艇运动中对于力量和速度的要求。

二、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

皮划艇运动是一个速度与技术有机结合的项目,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竞技技术,在日常训练中,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也便有一些针对性的特征。

在训练时,结合项目竞技的特点,运动员训练时会有针对静速起航的体能训练。皮划艇静速起航所需要的是力量所带来的速度,在通关该种初始的力量给予来获得船体运动的初始速度后,持续的力量给予是速度增加的重要保证。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要关注的是运动员的力量锻炼及其力量转化为速度的最快途径。训练中,以力量和速度的最快获取作为训练目标,最大限度的锻炼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对于身体机能的训练也是皮划艇运动员训练的重要内容,在比赛中对于运能员身体机能的要求也是相对较高的,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以专项训练的形式来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以奔跑联系等来提高其摄氧水平,使其能够具备竞赛所要求的身体机能条件。

皮划艇运动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较好的身体协调性,在日常的训练中,将协调性训练与其他的体能训练相结合,实现协调能力与专项技术训练的紧密结合。在运动员整体素质训练的同时,注重其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其综合技术展现的形式来考察该种训练效果,实现身体素质训练和协调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体能训练的目标。此外,体能训练中还应注重运动员柔韧性的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对于其动作的完成及其比赛结果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日常训练中,将柔韧性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等相结合,实现其身体肌肉群的协调运动,从而使其身体机能得到全面提升。

三、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实现

皮划艇项目对于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及其素质有着较高的影响,其日常的体能训练也是多方面且相互联系的,在运动员体能训练时,便要结合该项目对于运动员体能的要求及其训练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皮划艇项目对于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要求较高,在体能训练中,要加强有氧训练项目,并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运动量,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比赛中的力量要求。通过增加力量训练,增强运动员的肌肉运动能力,增强其瞬间力量的突破应用。同时,将各项训练进行有机组合,以有序的形式展开身体机能训练,实现运动员自身体能的全面提升。

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注意训练的安全。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样的,对于身体耐力等也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在训练时应该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员的训练量,实现一种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在训练过程中,针对比赛不同环节对于身体素质和力量的不同要求,展开针对性的专项训练,在这过程中使得各项技能和身体机能的训练都能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每个环节的训练有机结合,提高运动员的整体体能水平。

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皮划艇运动不仅仅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体能条件,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技能水平,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将技能训练与之结合,将不同的技能体现在体能训练中,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实现运动员体能和技能的综合提升。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使训练的更具目标性和指导性,使得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各个环节更具专业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其更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在体能训练中,针对运动员的身体特点和机能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从量到质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体能,使其在竞赛过程中呈现出较好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姜泳,洪静.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点与实践[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3(12)

[2]王季春,邵军.我国皮划艇运动员体能训练提高途径探究[J].运动,2012(14)

[3]叶小平.皮划艇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体能训练模式构建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1)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4篇

编写体系

北师大本

听说读写训练材料的选择,指导文字和思考练习题的编写,均兼顾语文训练的价值和思想教育的价值。听、说、读、写训练,根据各自的规律,自成系列。各单元按听、说、读、写的次序排列,几项内容互相照应,相互渗透。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语文训练。四个年级分成三个阶段,六个层次。初中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该段与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中三年级为第二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扩充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初中四年级为第三阶段,使初中三年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到系统整理,综合运用,发展语文能力。以语文训练为主线,语文知识为辅线,根据语文训练的需要安排语文知识。注意加强开发学生智力的训练内容。

北京市本

依据总的思路设计编写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阅读。和写作训练程序基本一致,有明确的阶段性和系统性。阶段性主要体现为初中三个年级各自的教学重点明确,各自是一个较完整的子系统。系列性主要体现为读、写、听、说训练和汉语知识教学各自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纵向系列。这个系列不仅体现于年级之间的梯度,而且体现于单元内容的逐步加深。

上海H本

听、说、读、写,读是基础。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技能都应该有一定的训练序列,以求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突出训练的主线,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不求系统,务求实用”,不要求系统学习语法知识,不写知识短文,而将有关知识编写在训练题中;表达教材自成系列,加强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阅读教材与表达教材相辅相成;在每册课本中安排一个“视听单元”,形成视听体系,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视听能力。课本中只出现训练提示,另有音像制品作为教材。

上海S本

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质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而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训练为途径,因此,这套教材在编排体例上,以能力训练为基本线索。为了使训练序列清晰而又便于操作,将每册教材分编为“阅读”与“表达”两部分。

辽宁本

编写体系基本上由如下三部分构成: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形成四条训练线平行展开(听、说两线较短,读、写两线较长),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把课本编为两套,一是以培养理解能力为主线的(阅读)教程,着重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另一是以培养表达能力为主线的(写作)教程,着重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全套教材把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分解为训练点,把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编排为专题,以能力训练为经线,以知识传授为纬线,形成教学训练的单元。

江苏本

努力按着科学性与实用性统一,系列性和整体性统一的要求,建立“单元合成,整体训练”新体系;全套六册书,内部包含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知识系统力求简化,范文系统力求优化,作业系统力求精化,助读系统力求强化。语文知识采取“单元小集中”的方法,编写若干系列知识点,并从相关课文中提取出语言材料。第一至第四册的文言课文,分散与现代文混合组元,并采取原文与译文相对照的形式编写,第五、六册的文言课文集中两个单元,适当编入最基本的文言常识;贯穿全套教材的是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线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心理发展线)。

广东本

读、写、听、说与思维能力全面训练。在重视读和写的同时,在每一册中,为听说训练独立设一单元。把思维能力看作是听、说、读、写的基础,除了在课文的分析和练习中加强思维训练外,还专设了“观察与感受”“联想与现象”“分析与综合”等单元。每一册都设有听说、阅读方法、文艺作品的理解、思维方法以文章结构与表达方式的分析,文言文阅读等不同中心,使各种能力得到螺旋式的提高。

广西本

课文把初中作为一个学习整体,与小学衔接,以分解训练为主,以综合训练为主,以整理巩固为主的四个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结构分为章单元课文(例文)三个层次。章是总体纲要,发挥宏观导向作用;单元是纲上的目,是教学的具体单位;课文是进行单元训练的例子,在本书中不再是具有独立性的选文。这种序列体系为教学提供了纲举目张有例证的整体优化条件。

四川本

教材将语文学习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起来,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架构起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训练体系。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分段要求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合理分布;编排的项目标志鲜明,虽是综合组元,但疏朗清晰,达到了分之则序列清楚,合之则相互为用的要求。基础知识内容简化,突出实用,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提出不同要求进行训练;基本能力训练以读写听说能力为主,相互有机配合,循序渐进,训练落实。

浙江本

注意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从根本上一改过去的课文型,而成为以课文为凭借的训练型。这部教材的纵横联结,形成一张科学的、系统的训练网络。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主线,做到寓知识教学于能力训练之中。训练序列清晰,要求明确、具体。

编写体例

北师大本

听说读写各有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步骤、方法。听话训练和说话训练设;“训练要求”、“听话(说话)指导”、“训练材料”、“思考练习题”等项。阅读训练设:“训练要求”、“阅读指导”、“教读课文”、“自读课文”等项,并附“课外阅读”。教读课文之前有“初读指导”,之后有“巩固、运用、扩展”练习题,自读课文前有“自读指导”,课外阅读后有“自测试题”。写作训练设:“训练要求”、“写作指导”、“写作例文”、“练习题目”。练习题目分“片断练习”和“作文练习”两项。智力训练分布在全套课本之中,贯穿于语文训练的始终。

北京市本

每册课文约30篇,分别构成7或8个单元。单元开头是“单元提要”,这是本单元的教学纲要。然后是一组课文。每篇教材由五个部分组成,即“提示”、“预习”(自读)、“课文”“课堂讨论”和“练习”,然后是“单元综合性知识与练习”(这部分要在计划出版的修订本才有,现行教材未印)。文言文独立组成单元,着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对古代汉语知识不提出系统要求。 每册有附录。

上海H本

各册课本中编入一个“课外阅读指导”单元,系统地介绍阅读知识,指导阅读方法;各册教材每个单元之后附有“每周一诗”,选用历代著名诗歌,提供注释,让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陶冶情操;各册和各单元的要求明确集中,有利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文不分文体、语体编排。阅读教材的单元教学要求明确集中,便于教和学的操作。单元的设立层次清楚、循序渐进,又适当反复。

上海S本

每册教材,“阅读”与“表达”都安排7个单元。在阅读过程中做一些书面作业;在写作过程中,在构思、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从课文中得到一些启示或进行直接的借鉴、模仿。共有4条语文知识序列。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标点符号知识,编写在“阅读”这一训练系统之中;文章知识,则分散编写在“阅读”和“表达”两个训练系统之中。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00-01

1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要求

1.1 力量素质的要求: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规则的完善,篮球已不再是一项没有身体对抗的运动。已有的统计表明,当今篮球技术的运用71%是在强身体对抗下完成的。激烈、凶猛、有节制、有规律的身体对抗增强了比赛观赏性的同时,也对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量素质是技战术快速多变的物质基础。

1.2 耐力素质的要求: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和抵抗疲劳的能力。它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篮球运动激烈争夺,攻防转换极快,其特点强度大、密度高、时间长,致使心血管系统的负担量很大,因而该项目对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耐力要求都很高,它的耐力主要体现在保持反复的、高强度、短距离、持续运动的能力。

1.3 速度素质的要求: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的快慢,或者在单位时间内移动某一段距离或完成某一动作的技能,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动作速度,速度是篮球运动的灵魂,是其生命力所在。

1.4 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的要求:要全面提高与灵敏素质相关的反应速度、柔韧、爆发力,改善肌肉的弹性和关节、韧带的伸展性,使篮球运动员的素质能力均衡、协调发展。

2 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2.1 要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 全面的身体训练可以促进机体机能全面发展,使身体各项素质得到相当提高,为最大限度提高身体专项素质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可有效延长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2.2 要进行系统训练 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必须要贯彻在每个训练阶段,体能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体能不断地巩固与提高,以适应比赛要求。

2.3 要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篮球运动比赛时间长、活动量大。拼抢激烈、技术动作难度大。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机体潜能,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也能训练思想作风,培养坚韧意志。大运动量训练主要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因素,具体包括训练时间、练习密度、强度等因素,离开这些因素就不可能保证大运动量。

2.4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在体能训练中专项身体训练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运动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的,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运动员应具有迅速反应能力,良好的速度,高度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耐力。在训练中应注意身体训练要与技战术训练密切结合起来,是在训练中获得的良好身体素质在比赛中能被充分发挥出来。

3 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篮球力量的训练应符合篮球运动的力量特点,在训练过程中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的训练水平,不同的训练时期和不同训练任务合理安排力量训练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侧重动力性练习,要与速度、弹跳、灵敏等素质和篮球技术联系相结合进行,是力量成为活力,要注意集中与分散安排相结合,避免局部负担过重,注意大小肌群的平衡发展。力量训练的安排应遵循全面发展原则、共同作用原则、系统训练原则。

3.2 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耐力训练应当注意选择正确的运动姿势和呼吸方式,注意训练中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同时学会用脉搏来控制运动员的负荷量,注意练习手段的渐进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应当重视耐力训练以后的放松运动,加速恢复,消除疲劳。耐力素质训练应贯彻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的原则,随时注意观察运动员的反应,以便根据情况调整运动量,应把耐力训练放在保证专项技术动作要求的前提下完成。专门速度耐力训练时,要注意结合篮球反应速度快、起动突然快速的特点,选择练习方法。

3.3 篮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速度决定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以及力量、协调、灵敏和柔韧等多种因素,因此,要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专项速度素质训练必须与技术相结合,还要注意有球速度和无球速度相结合。速度素质训练应多采用对抗性和竞赛性的练习,因为运动员兴奋,才可发挥最快的速度,适应比赛的需要;应多采用信号的练习手段,有效地训练运动员的观察、判断、反应速度;要严格要求,要求运动员以最快的速度、正确地完成练习,在反复练习中严格注意掌握间隔时间等。

3.4 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灵敏和柔韧素质是一项综合素质,它有助于掌握运用各种复杂技战术和提高场上的应变能力,对篮球运动有着重要作用。灵敏和柔韧素质的发展以其它素质的发展为基础,练习中可广泛采用发展其它素质的练习来发展灵敏素质。灵敏素质练习要结合各种信号进行,提高运动员的观察判断和反应能力。发展灵敏素质练习时,时间不宜过长,练习的重复次数不宜过多,可多变化一些练习形式。练习一般安排在练习课的前一部分,因为此时体力比较充沛。身体疲劳时,不宜进行训练,要着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同时要提高脚步、腰、胯的灵活性。加大移动和旋转难度,以提高控制身体平衡能力。柔韧素质容易消退,因此,需要坚持经常练习,巩固与发展已取得的训练成果,进行柔韧素质练习时,应做好准备活动,循序渐进,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用力要柔和,以防止撕裂和拉伤肌肉与韧带。在训练中还要注意与放松练习交替进行,防止因肌肉拉长而失掉弹性。在大运动量训练后或在疲劳的情况下,不宜做柔韧素质训练。

参考文献:

[1]王树金,翟强,窦洪茵.对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1).

[2]刘喜友.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及其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9,(7).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6篇

1.1训练内容立足于一般技能

训练内容是卫勤训练的核心要素,必须紧贴实际保障需求,随实际保障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军队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的训练内容,其中共同科目的训练内容相对具体和细化,能按纲施训,但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训练保障痕迹明显,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训练保障内容较少。专业训练内容比较宽泛,实施难度大。仅能基于平时各医院实验室的检测内容,结合急救需求,综合设备各方面的性能,立足常规的专业技能训练。

1.2训练层次局限于平时保障

卫勤力量的训练层次,与其实际保障水平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其战时完成使命和任务的能力。军队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的卫勤训练层次,一直处于较低的层面。首先是缺少作战卫勤一体化演练,各训练体系之间的协同得不到磨合,确定训练要素对实际保障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强;其次是训练设施不足,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训练条件,训练基于平时的保障形式;另外对长距离拉练和残酷环境的训练较少,使参训人员的整体素质、设备的机动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得不到很好的检验。

1.3训练效果满足于常规考核

卫勤训练的考核,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检验,为评估各专业的保障能力提供量化依据。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的卫勤训练考核,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考场设置基本上以平时训练场所为主,缺少实战背景和高科技手段。考核内容多为预定内容,在训练过程中,形成考核内容重点训,其他内容一般训,使训练内容重心向考核内容偏移。

2医学检验卫勤训练存在的问题

2.1工训矛盾突出

训练与日常医疗工作的冲突,是军队卫勤训练的普遍现象,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瓶颈”问题。军队基层医院现行的保障体制,实行平战结合,实际上更侧重平时保障。医学检验专业人员编制少,仅限于满足平时的保障需要,参训人员大多承担着繁重的平时日常工作。由于训练与工作时间重叠,很难做到训练与工作两不误,不能全员参训的状况较为常见。

2.2设备性能落后

医学检验的卫勤训练,较其他专业对设备的需求数量多、性能要求高。随着作战模式的不断转变,医学检验卫勤训练设备的性能与实际保障需求的匹配程度差距逐渐拉大。如训练配置的血球计数仪(SYsmexpocH-80i),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其体积大,需要外接电源,光学元件易破碎,液体试剂不利于携运行;又如急救需要的血液分析仪(i-STAT1),虽然其体积适中,检测项目多,携运行方便,配备内置电源,但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导致其不能工作。由于装备的训练设备存在高科技含量不够、机动性差、对环境的适应性弱等缺点,使基层医院医学检验卫勤保障训练难以贴近实际保障要求。

2.3实践经验缺乏

长期的和平环境,导致卫勤力量的实际保障经验缺乏,对各专业训什么、怎么训才能更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问题,难以得到较为准确具体的答案。基层医院的医学检验专业,由于受专业性质的限制,平时参加灾害医学救援的机会都不多,即使被抽组参加救援工作,其专业工作开展也很有限,或是被安排进行其他非专业的任务,获得本专业实际救援经验甚少。平时医学检验卫勤训练贴近实战的训练内容、训练方法等要素,缺少实践经验的支撑,与实际保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2.4训练模式滞后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推动了现代战争模式的改变,战争对卫勤保障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卫勤保障训练模式也必须从作战训练的角度向贴近实战转换。军队基层医院医学检验专业,受思想观念、科技转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其训练模式的转换缓慢,仍然延续较多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训练模式,如人员、设备等的机动训练,还是以地面输送训练为主体,没有陆海空一体化输送的训练模式;专业训练相对独立,缺少上下级卫勤力量、作战部队等体系的联动训练模式。医学检验训练模式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其保障能力的提升。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训练体制

训练体制的完善,必须从根本上做好训练体制与编制体制、保障体制的衔接。编制体制对训练体制要具备针对性,保障体制对训练体制要具备可行性。在军队基层医院各专业的人员编制上,既要满足平时保障的需要,又要保证卫勤训练的需要。在保障体制上,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战结合,使平时的保障力量充足,保障过程顺畅,卫勤训练能把参训人员从日常工作中完全剥离出来,做到全员全装全训。训练机制上,对参训人员的抽组,不能以凑足数量为目的,要按照“平战一体、训战一致”的原则,充分考虑被抽组人员的军事素质、业务水平、完成使命任务的能力。要具备基地化的专业体系训练平台,进行高科技知识的学习,先进保障设备的操练,与作战部队一体化的演练。

3.2提高设备性能

设备性能是影响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作用存在于卫勤保障的全过程。针对军队基层医院医学检验卫勤训练设备落后的状况,一是要提高设备的机动性,减小设备体积,增强设备模块化程度,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目的,使设备适合各种方式的输送和投放;二是要提高设备的实用性,综合实战保障设备需求,对设备复杂环境适应能力、易操作性、耐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完善;三是要提高设备的科技含量,加快高新技术的转化,保证设备的精密度。通过设备性能的提高,使医学检验设备高度整合,具有机动性好、耐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性,从整体上有效促进基层医院医学检验卫勤保障能力的提高。

3.3总结实践经验

卫勤保障的实践经验,对卫勤训练的各要素的确定,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总结实践经验,第一是要吸取医学检验在各场现代化战争中的保障经验,依照对应保障梯级的保障要素,积累实战保障经验,从而更新训练要素。第二是总结医学检验在平时实际救援中的经验,掌握各类型救援的针对性和特殊性,把可行性经验应用于训练中。第三是在训练中总结经验,通过基地化训练、与作战部队的一体化训练,找出训练中存在的不足,缩小训练要素与实际保障需求的差距,提高医学检验的保障能力。

3.4转变训练模式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7篇

Jia Jinlun;Han Xuemin

(①Yan'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an 716000,China;②Puyang No.3 Middle School,Puyang 457100,China)

摘要: 通过分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作用,在把握篮球运动员体能特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以期为提高我国篮球运动的经济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role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player, based on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ketball player, the paper in-depth studied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means of physica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athlete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economic level of Chinese basketball.

关键词: 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 竞技水平

Key words: physical training; basketball; level of competition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308-02

0引言

通过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顽强的表现,我国的篮球运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爱,但遗憾的是我国的篮球运动竞技水平始终没有质的突破(没有突破第八名)。究其原因,就像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胡加时副主任谈到的“根本问题在于中国球员的体能储备不足”。中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差到底是教练员不行,还是运动员不行,伴随着每一次失败,人们都会发出这样的诘问。但有一个至关重要事实可以说清楚,中国队员的体能是可以练出来的,如:姚明当初去NBA时体能也不怎样,可如今呢?姚明的崛起的基础就在于他体能上去了。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篮球体能教练的科学化、系统化的训练能力,对运动员的体能全面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1],我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能够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

1篮球体能训练的作用

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体能的优劣对其竞技能力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观念认为:良好的体能是提高技战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基础,也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2]。

1.1 篮球体能是篮球技、战术的基础体能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依据专项本质规律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对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机地整合与协调,使其具备从事专项运动的能力。不同位置对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有不同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仅靠专项技、战术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才能使运动员具备掌握复杂、先进技战术的基础。

1.2 篮球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现代篮球场上的比赛越来越激烈,球队要取得胜利,除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技术、战术素养外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由于现代篮球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建立在运动员良好体能基础上的[3]。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果敢、坚韧、自信、好强、忍耐力等意志品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1.3 篮球体能训练有利于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通过科学的体能训练,运动员的机能水平不仅会持续提高,或保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且还可以延缓疲劳与衰退,从而使专项技术、战术的发挥和保持更长的时间。许多优秀的运动员所创造的优异运动成绩正是体能训练水平高度发展的结果。

2提高体能训练的措施

2.1 用辩证的方法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正确认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体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在比赛中夺取胜利,而要胜利,就必须遵循制胜规律。所谓制胜规律,是指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需遵循的客观规律[4]。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动之中,绝对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同样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练员不断的探索和发现篮球运动的新特点、新趋势、新变化,在动态之中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从而能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训练观念,变更训练计划,创新训练方法,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灵活处理赛、练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赛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2.2 正确认识篮球运动员的体能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主要由专项速度、整体力量、耐力和心理机能构成[5]。我国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外在表现主要是:过分注重下肢力量训练,而忽视上肢,特别是对肩背部肌肉力量的训练十分薄弱;忽视小肌肉群的训练,不注重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单一、枯燥,没有新意不灵活,如速度和耐力都在田径场跑,这大大影响了训练的质量和效率。

2.2.1 对篮球运动员速度训练需要重新认识篮球运动的速度具有应变性、节奏性和突然性的专项性特点,起动速度及加速跑的速度是篮球运动专项速度的核心。篮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主要包括:起动、反应、动作、进攻、防守、防守反击速度和攻守转换速度。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必须符合比赛强对抗、高速度的要求,才能保证技战术的发挥。所以,对于身体直接对抗的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应在尽可能模拟比赛、满足比赛需求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不论发展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基本原则是:用最大强度的重复完成练习,要打破以往“速度障碍”的模式化训练,即速度耐力训练所建立的慢速的动力定型;动作速度上力求“快”主要体现在摆脱对手快、半场突破快、出手投篮快、传球快、战术变化快、回防退守快等,尤其在比赛的僵持阶段,各队的攻防转换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篮球比赛。在发展速度时,既要提高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又要专门提高反应速度。

2.2.2 加强整体力量的训练,重视核心稳定性理论的研究目前国内力量训练主要有负重抗阻练习p客服弹性物体的练习p客服外部环境阻力等,这种稳定状态下的力量训练,对于提高核心部位的运动肌的力量有着一定的效果,但这种训练却存在着两点弊端:第一,篮球比赛过程中运动员身体姿势处于不断变动甚至是失衡的状态,这种不稳定状态破坏了我们在稳定状态下培养独立了作用的条件,使我们在稳定支撑状态下培养的力量难以最好的发挥;第二,这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的小肌肉群却是难以实现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弥补这些弊端,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p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6]。核心稳定力量与传统的腰腹力量训练有很大的不同,在练习方式上不仅采用一端固定的向心收缩,而且强调两端固定的静力性收缩,在运动方向上不仅进行一维的运动,而且重视两维和三维的运动。由于核心稳定力量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增强运动员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良好的动态稳定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基础,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我国运动员基本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中缺少了身体稳定能力的研究,所以应重视核心稳定性理论的研究。

2.2.3 重视有氧耐力和速度的结合速度是训练的核心,有氧耐力训练是速度训练的基础,它们有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特征,专项耐力训练后必须有一组或多组速度训练,刺激肌肉保持兴奋,耐力训练中要注重肌群力量和技术。

2.2.4 重视柔韧p灵敏和协调性训练国内教练员通常把协调训练设为灵敏性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方法有一定区别。国外柔韧性和灵敏性的篮球专项训练也十分重视,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每天坚持柔韧p拉伸练习之外,灵敏性练习甚至放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之中。此外对协调性的训练有许多独到之处,比较注重实战性和比赛的需求来从事训练。而国内篮球运动员的上述训练比较传统,往往将身体灵敏p柔韧性训练和技术训练分开进行。这也许是为什么外国的运动员训练与比赛的状态都是一样,练什么,比赛就出什么。而国内队员练的在好,一到比赛就变形,这确实是因为国内外练习方法和真对性的不同,而显出较大的差距。

2.3 篮球体能训练要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现在很多教练员已经清楚的认识到,对篮球运动员体能“最好的训练形式是竞赛”,因此,合理的比赛制度已经成为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正是为达到训练目的,运动队参加比赛越来越频繁,并提出了体能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体能符合实战的训练理论主要体现在: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增强体能,提高运动员的观察与交流能力;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不可分割;注重力量与速度的相互转换,专项肌群与技术的结合,加大力量训练的比重[7];篮球体能训练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以提高无氧爆发力为核心;高强度、高速度、高对抗,紧密联系实际是篮球体能训练的核心;详细的训练计划并强调针对性;攻守体系设计的完整性;心智训练的贯穿性;1对1的攻守训练是篮球体能训练的基础。

2.4 在训练过程中要对运动员体现全方位的人文关怀运动员在攀登运动高峰的艰苦训练和激烈竞争中,困难、矛盾和挫折无处不在,需要教练员及时给予多方面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包括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性格特点运动员实施激励、信任、批评、鞭策很督促。所谓“人文关怀”,即是对运动员训练意外的生活作息制度,社会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以帮助解决实际训练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中国的体能训练往往过于强调训练的时间,但美国的训练方式则是正常的训练之外,留出更多的时间让队员们学习其他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保持对篮球运动持久的激情。

2.5 重视训练的细节和个性化

2.5.1 重视训练的细节在目前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不可能再有什么秘密的训练方法或手段别人不知道,也就是说,大家几乎都互相知道各自在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方法。从我们对国外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内容和安排的了解来看,在绝大多数方面与我们是非常相似的,因此许多人就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现代的或者是先进的训练方法或手段,但其中非常重的一点被他们忽视了,这就是大家都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要求不同,那么,所获得的训练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时甚至会达到完全相反的效果。如练习下蹲,以往中国教练要求屈膝角度为90度,而国外则要求双脚与肩同宽,成自然八字站立,下蹲至70度即可,这样不但能练到位,而且能更好的保护膝盖。中国的上肢训练只重视练卧推向外伸的力量,然而恰恰是收的力量才有利于抢篮板球。

2.5.2 重视个性化训练个性化训练是指教练员针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和成功参赛不同任务需求,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心特点和训练目标,全面的、整体的选择适宜的训练内容、负荷、方法和安排的训练行为。个性化训练要求教练员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运动员甚至同一运动员不同的身体状态等,制定出不同的训练计划,安排不同的训练负荷,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从而使训练目的明确,训练内容更有针对性,训练效果更显著。训练成功经验证明,运动训练只有强调个性化过程,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国外教练体能训练针对性极强,他们多是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后,为队员量身打造体能训练计划,甚至对队员的每块肌肉练到什么程度都有具体的数据和要求,很值的国内教练借鉴学习。

2.6 加快体能教练队伍建设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各行各业走上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的前提下,从教练员个体到教练员群体的发展过程是教练员综合能力要求逐渐增高,原来的教练员训练模式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教练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也将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能教练是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应运而生的队伍,体能训练是走向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必由之路,我国要加快建立专业体能教练队伍,这是竞技体育教练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的总结中,篮协总结各方的意见,决定在新赛季的CBA联赛中,规定每一个俱乐部都将配备一名体能教练。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只是用一名助理教练兼体能教练,并且这些“体能教练”大都是具有经验的运动员担任,知识比较单一,以“师带徒”的形式执教,很难达到互补的效果。国外的高水平运动队大都配备专业的体能教练,甚至有的明星队员有自己的专门体能教练。很多国家有自己的专门体能训练组织结构,美国就有专门体能训练的组织机构:美国国家体能协会和美国运动医学学院。而美国的专职体能教练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的学历(有许多是研究生和博士生)、运动实践的经历和持有NSCA的CSCS资格证书这三个条件[8]。

2.7 注重训练后的恢复和运动损伤的预防现代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必将更加注重疲劳的恢复,只有疲劳恢复的越快,才能增加训练的量和强度,训练才有更好的效果。加大训练的强度和量,才能提高运动的成绩,达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训练中要避免损伤,一次损伤不但影响训练进度,还会影响原先技术的发挥,甚至错过大型赛事。现代竞技体育要在提高训练的科学化上多下功夫,特别要注意训练后的疲劳恢复和预防,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科学化训练,才有可能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9]。

2.8 加强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近年来,通过各种派出去p请进来等技术培训,我国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然而,学习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固然重要,一味的效仿p学习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后面爬行。学习新的理论,了解我国运动员的特点而进行篮球体能训练手段p方法的创新就变的更为重要了。许多成功的战例告诉我们,训练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新的训练方法是万万不行的。所以需要教练员、科研人员协调配合,因人而异的注重运动员不同的特点p不同位置加强篮球体能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3结论

①用辩证的方法把握篮球运动的制胜规律,把握篮球体能训练本质和发展趋势;②篮球体能训练要与实用、实战相结合;②因人而异,建立符合个人特点的训练方法和手段;④加快体能教练的职业化和专业化;⑤提高恢复手段、预防损伤;⑥与时俱进,加强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谭朕斌.篮球训练计划精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78-80.

[2]刘玉林.从篮球后备力量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8):32-35.

[3]杨桦,池建.竞技体育实战制胜案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0:54-57.

[4]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0-20.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5-47.

[6]中国篮球协会.篮球[J].北京:中国体育报业总社,2007,05,21.

[7]刘志伟.提高我国男篮对抗水平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4,1:15-16.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8篇

摘 要 体能训练是体育运动中不可缺少的提高运动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作为射击运动项目中的基础训练,掌握体能训练方法的要点并科学实施对提高运动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射击运动项目主要训练内容、体能训练的阶段和体能训练策略,期望能给人们对提高射击运动体能训练质量方面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射击运动 训练内容 训练阶段 体能训练策略

射击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能力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射击运动员要有高水平的核心力量和竞技能力,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就很难提高射击运动员的能力。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体能训练来提高射击运动员的能力和稳定性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下面就此进行讨论分析。

一、关于射击运动项目中的主要训练内容

(一)对肌肉力量的训练

大部分人眼里,射击运动仅是一项静力状态下的运动项目,训练项目也是静止的,不需在力量方面做过多训练,但事实上,射击运动项目训练中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肌肉的收缩与放松的训练使肌肉力量得到加强,从而提高身体素质,从而实现长时间的持续活动,提高对关键动作的掌握能力,以及加强对身体平衡的控制力。体育运动中射击运动基础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手部力量、肩部力量、腰部和腹部力量以及腿部力量。在射击运动中,力量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射击命中的高低。

在射击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方面,尤其要注重站立动作中的力量,它对射击运动中技术动作的掌握和整体平衡力的掌握都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加强对上肢的平衡力量,腰腹部的重心力量以及下肢的支撑力量的训练,从而满足射击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的基础性要求。

(二)对耐力的训练

耐力训练是运动训练的一项必备训练,进行足够的耐力训练才能在运动过程中保持长时间的肌肉运动能力,射击运动项目中对运动员的一般耐力训练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对神经系统中抗疲劳训练的要求比较高。通过长时间重复对大脑内部单一动作模式的刺激,达到该动作抗疲劳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在射击运动中对耐力训练的要求。

(三)对协调力的训练

在射击运动中,运动员身体各项部位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是在射击运动项目中的一项非常特殊的要求。射击运动员在射击运动过程中应该具备高度的动作稳定性和准确性,使思想意识与射击运动技能在进行射击运动项目中表现出高度的协调一致性和稳定性。使稳、扣、瞄三者的协调达到最佳状态。在射击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举枪姿势,正确平正关系和瞄准,与扣压扳机的动作幅度以及时间都保持高度一致性,实现稳、扣、瞄这三项基本操作的高度一致。同时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以下的训练要领:

1.加强稳定性训练,平时在射击运动中应该经常注重训练举枪的稳定性,和扣扳机的稳定性。使枪支在尽量小的晃动范围内达到击发。2.重视预压扳机训练,在射击运动过程中,食指单独加力,用适当的力度压倒位。为适时击发做充足的准备。3.强调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在射击运动过程中使运动员保持平和的心态,不焦虑不急躁。4.不强求射击的百分之百准确。

二、关于射击运动项目中体能训练的阶段

射击运动中的体能训练是一个长久坚持的过程,射击运动员的体能素质也必然是在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之后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身体素质。因此,体能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坚持与反复的锻炼而形成的。体能训练达到一定的预期中的结果后则需要继续进行巩固强化以达到使体能训练的结果变成一种基本的身体素质,从而在实际运动中将体能训练的能力转化成射击比赛的能力。因此,在不同的体能训练阶段都应该循序渐进,根据各阶段的特点制定合适的体能训练计划。

(一)在射击运动中的体能强化阶段

在这个射击运动的体能训练阶段,运动中普通运动的肌肉运动平衡将会被打破,这个阶段的训练会给运动员的肌体造成比较强烈的肌肉反应。在这一体能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很有必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技术措施将体能训练中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射击技能的妨碍程度减到最低。同时进行适当的射击项目的心理训练,使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达到射击运动项目所要求的水平。以及使运动员在射击运动过程中心理承受能力达到可以适应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可能的突发事件。

(二)在射击运动中的体力保持阶段

射击运动的体力保持阶段对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没有更多的突破性的要求,只需要在体能训练的体力保持阶段中每天保持适当的运动,使之前通过体能强化训练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体能水平和身体素质保持下来就可以。在射击运动比赛过程中,前期经过训练的体能水平发生降低或者提高的情况都会对射击运动的心理和体能素质造成影响,同时影响到前期已经形成的射击体能技术和水平。所以在这一阶段,只要维持好前一阶段的训练成果即可。

(三)在射击运动中的体能训练的弥补阶段

在射击运动的体能弥补训练阶段中要因人而异的进行体能训练的弥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体能素质和射击技术水平,对射击运动员做出适合自己的体能弥补训练计划,在体能弥补训练阶段要根据射击运动员在射击运动项目中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和训练,以此来帮助运动员的各项体能素质都达到最佳状态和最理想的水平,从而提高射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射击水平,在射击比赛中发挥水平。

三、关于射击运动项目中体能训练策略

对射击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是射击运动技术训练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体能训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着射击运动中的射击技术动作和射击成绩,因此在射击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制定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体能训练策略,最大限度的发挥射击运动中体能训练的最佳效果,才能使射击运动员在射击比赛中展现出最佳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发挥出最佳的射击成绩。

(一)注重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的结合

在射击运动的训练过程中,射击技术的训练和射击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射击运动项目中的所特有的体能训练锻炼出较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射击技术的必要条件。在射击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过程中,如果一味注重射击技术的训练或者一味只追求体能训练的话都是不平衡的,不可取的。要想实现射击技术的更大突破,必须要坚持射击运动过程中技术动作的训练和射击运动体能训练相结合,相互穿插训练,以达到射击运动中射击技术和体能素质的整体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训练氛围

良好的训练氛围对射击运动项目的训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训练氛围不仅可以鼓励激发射击运动员的潜力,更能使射击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最佳的训练状态。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干净的训练场地,以及用张贴标语和名言警句的形式使运动员充满积极性,时刻都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充足的精力。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也是一项循序渐渐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拔苗助长。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合理,逐步强化的原则。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针对性的训练,教练员在制定射击训练的整体训练计划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射击技术能力因人而异的为其制定独特而合理的训练计划。使整体训练计划与运动员的个体训练计划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使射击技术实现质的突破。

(四)重视体能测试的反馈信息

体能测试的反馈信息包括体能测试的成绩,以及教练员和队友对其体能素质的评价。这些成绩和评价都是对运动员上段时间体能训练所取得的成绩的评定,同时也能反映出来运动员近期体能训练的成绩。运动员应该针对体能测试的反馈信息,找出自身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且针对不足之处采取弥补性措施,同时进行强化训练,使运动员在下一次的体能训练测试时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结语

总的来说,体能训练对于射击运动项目来说十分重要。在射击运动不断发展和得到人们重视的现代,我们一定要做好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将其作为训练的重点,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射击运动项目中的体能训练,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射击训练中的体能训练要求,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射击运动人才。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能训练;平台;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当前,体能训练与考核已经作为军队院校军事共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范,各个军事院校都重视抓好学员的体能素质。随着我军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整体转变,军事教育训练模式转变的迫切性更加凸显。我军院校的体能训练普遍状况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各种原因,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军队和一部分地方院校的发展步伐,与军委提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在我军的军队院校中,体能训练模式亟待发展创新。

1我院体能教学训练现状

我院本科学员在校四年要完成生长干部的学历教育过程,经过四年的培养锻造,力求达到全面发展。体能训练贯穿于本科学员学历教育阶段四年全过程,不仅是学员身体素质增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开展其它军事体育与军事技能科目训练的基础训练和前提条件。体能训练的考核成绩评定关乎到学员能否升学与毕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员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入学入伍强化训练、军事体育课教学训练、课外一小时体能锻炼和毕业强化训练等,这些训练与培养的过程,将学员四年的训练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既有持续性又注重间断性的训练框架。学员能够在这个框架范围内形成、发展并且完善自身的体能素质,满足上级、学院以及自身的体能发展需求。

我院的体能训练状况虽然从学院历史上看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目前看,我院学员军事素质基础,特别是体能训练水平,在同类院校中已没有优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11年12月《人民网》发表学院徐航院长参加“中外院校长研讨交流活动”的体会感悟)。

2我院体能教学模式创新的需求

随着我军军事体育训练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深入,军事体育训练、教学的强度、难度不断加大,如何利用先进的训练理念,灵活的训练方法,科学的训练手段,合理的训练机制,创建出高效实用的体能训练平台,从而提高学员体能,已成为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

由于体能训练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处理好运动负荷和训练恢复这两者的关系,要做到计划性与针对性的有效结合。现在我院基层学员队的体能训练,存在着突击性强、随意性大等现象;很多训练都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学员无法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使体能训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造成体能训练效果不理想,这是制约基层学员队体能训练水平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院现有的体能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上还存在误区和欠缺。如忽视体能教学的系统性,部分单位习惯于考核前突击加练,整体训练水平不稳定,考核过后迅速下滑的现象时有存在;再如轻视教学训练的科学性,认为“只要猛练、多练,成绩肯定能上的去”的思维定式屡见不鲜,简单粗野式的训练不仅造成学员身体上训练损伤频发,而且给部分体能弱势学员带来了身体、心理双方面的伤害;还有军体课教学学时有限,各教学模块间的内在结构不甚合理,这些都制约着体能训练的效果。

部分学员营的体能训练只针对考核项目进行训练,而非考核项目则是少练,甚至不练。如体能训练中,只重视加强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的训练,而忽视柔韧素质和灵敏素质的发展;力量训练中,只重视上、下肢的肌肉力量训练,而忽视了对腰腹肌等躯干肌群的发展等。这种不合理内容设置容易造成学员身体发展不平衡,训练中易出现运动损伤,也误导学员对军事体能训练的认识。

加强对课外时间体能训练的科学指导。院校拥有大量专业的优秀的军事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基层学员队的体能训练中,应积极与军事体育教员沟通,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在体能训练中的优势与作用,为学员队学员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学员体能素质的关键是体能训练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模式的运行情况决定了体能训练的最终效果。目前我院的体能训练效果若想再上一个台阶,要“在模式中求效益,在创新中谋发展”。现实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体能课程课内学时有限,该模式可以解决课内教学内容、课外锻炼以及第二课堂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脱节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当前教员只关注课内教学、学员营干部难以实施科学组训,课上教学与课下训练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

3搭建体能教学训练平台

新设想的体能教学训练平台,提出利用“军事体育课程”、“每日7-8节体能训练课”、“第二课堂活动”三个现有的体能教学训练平台,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通过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各个模块有机组合形成联动,共同致力于学员的体能素质提高,此体系称之为“三课联动”体能教学模式。

新体能教学训练平台由教员包干到营,机关参谋、教员、队干部三方联合拟定训练计划,教员在课后的体能训练时间必须到训练场进行理论指导,并在训练计划的控制上进行把关。教员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主导作用,除完成好课堂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职责是教给学员课外训练和组织的方法,让学员在课外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我体能训练,利用指导机会,认真讲解考核要求与训练技巧,培养学员自觉提高体能的意识。教员为教学模式的施训主体,通过培训、试讲、实操、考核等形式使营干部、学员骨干具备一定程度的教学能力,共同参与体能教学与管理。同时,队干部要掌握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计划、组织、评价等方法,提高平时科学组织实施学员训练效果。利用“三课”平台为体能教学服务。

3.1新的体能教学训练平台需要建立监控组织机构

组建由院校训练部教学管理层面、教研室管理层面和学员队管理层面参加,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军事体能与训练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制定各层次管理的相应规定,确立各层次就履行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力求职责明确化、具体化。

3.2新的体能教学训练平台需要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

完善运行机制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细则,及时将监控信息逐级反馈至教学管理层面,推进评价体系运行的有效实施,保证体系运行的高效。将质量监控结果纳入学校教学督查和学员队争优评选活动,并与奖惩挂钩;受训者质量监控评价结果与毕业评优评先挂钩;施训者质量监控评价结果与评优、职称评定、晋级晋衔挂钩,进一步促进和提高质量监控体系的效率和效果。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练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动力定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 G8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36-02

一、把握时机也是速度

速度在竞技体育中的灵魂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摔跤训练中如何体现速度呢?

绝不是有了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就能取胜,平日我们教练总爱喊“快点”“太慢了”。可是运动员往往在训练和比赛中,不能完成教练员的要求。我认为是教练员没能把怎样“快”理解透彻的缘故。

“快”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共同追求的,在训练和比赛中如何快起来,却要认真分析。

一般来讲,大家都在追求单纯的“快”,这是很重要的。只能称这种“快”为即时速度,却忽略了另一种“快”――时机。因为摔跤是两个人直接对抗的,而又是在瞬间随时变化的。在这样急迅的变化中,通过规则允许使用的技术动作,表现自身的各种技能。

因为它是通过对方来体现的,是相互的,也是均等的,正因为是相互在瞬间随时变化的对抗中,通过技术动作制服对手,才更体现了要把握许多瞬间出现的机会。我们称之为“时机速度”。也就是在对抗运动的瞬间把握上步、进身发力的时间。

我们大多数教练员重视即时速度,也能采用许多方法手面去提高它。但对如何把握这种时机、恰到好处的运用技术动作,想的不深。在训练中,往往以即时速度要求运动员再快点,去替代时机速度。

还往往意识不到为什么运动员冲的又快又猛还是进不去呢?这就要求我们认识时机速度如何去获得。时机速度需要即时速度作保证。更需要知道,在不断深化、对抗的短暂机会中,去把握运用相应的技术动作。

于是我们提出了在日常训练中,应随着训练的不断深化,对技术动作的全面性、熟练性和运用能力常抓不懈,逐步形成高速度、强对抗、瞬间运用技术动作的自动化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高度熟练的自动化速度,就会出现根据对手身体瞬间状态,形成步法抢点的自动化,也是时机速度的全部含义。

它告诉我们,全面技术的熟练要贯彻训练的全过程,逐步在运动员身上出现更多技术动作的自动化定型,就会出现更多的抢点自动化。训练的进一步深化,在即时速度的保证下,把握更多的运用技术动作的机会。

二、建立动力定型的最终目的

1.抢、夺、拿、插、捧、掏不是目的,它只是为运用技术动作的重要辅助手段。

它要通过各种具体的技术动作去实现攻击对方的目的。但抢、夺、拿、插、捧、掏一定要在运动中,变化中的瞬间去选择具体的技术动作,完成攻击的目的。

这种特定要求形式和技术动作完整的结合,才是完整的进攻。它要求教练员首先要弄清楚在抢、夺、拿、插、捧、掏的运动变化中,在什么样的瞬间状态和哪个技术动作,或是和哪些技术动作能做完整的结合。才能在训练中引导运动员有目标的去实践,并且在反复的重复中去摸索结合的规律性。才能逐步在快速、变化和连续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种结合,还要不断的强度和快速连接中,继续深化,才可能建立起一定的动作定型。教练员必须认识建立定型的操作规律,才能带领运动员,在越来越艰苦的强度要求中,以高度的自觉性坚持下去,最终获得在强对抗状态变化下,技术动作能完美的结合,形成动力定型。

2.千锤百炼。

勤与苦是根本,思考则是勤与苦的升华。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摔跤运动员,其根本的差别就在于会不会善于思考。对于教练员同样如此。那些成功的教练员就是由于善于思考,才能把握方向,少走弯路。

这种深化的过程,就是向运动员自身的惰性和有意安排的困难面前,向怯意心理作顽强争斗获得的,它也是以教练员克服自身惰性的顽强精神作保证。否则就会被运动员的惰性所同化,而走较大的弯路。

3.任何合格的产品都有其本身特定的要求,也只有按其规定的要求完成的产品才能合格。

我们摔跤是在运动和变化中对抗的,你所用动作的路线、时机、发力等,都要符合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技术本身在运用中,所要求的力量、速度、柔韧、心理等都要相应的储备。在平日训练中,要有计划的一丝不苟的练习。技术动作的路线、时机、发力及相应的力量、柔韧、速度、胆量等,都要在日常训练中一点一滴的去积累,最后达到在特定条件下运用各种技术动作的能力。

这个积累的过程,就是产品是否合格的过程。比如胆量,平日训练就不敢大胆实践、想赢怕输。长此下去,心理素质绝不会高。依此类推,在发力、力量等等方面,训练中达不到要求,或是不规范,也会出现不同方面的不合格。那么你很难在特定的竞赛条件下,取得好成绩。因为在特定条件下会出现不同方面的变形。

三、规则变化对训练方向的影响

国际摔联为了使摔跤争取更多的观众,使对抗的双方更能表现自我,在规则上是每年一小变,四年一大变。我们对每一次规则的变化,都需要认真地研究。因为规则的演变,必然导致的是发展方向,对抗的激烈程度,训练的要求有所变化。在四年一大变后,其变化很可能引起训练上的变革。

我认为规则的演变,只能向更加激烈的对抗发展,向鼓励运动员运用技术动作发展,向以力量为基础的技术发展,向以速度和连续进攻方向发展,向迅速变向用力运用技术方向发展,使训练向更艰苦的方向发展。

在训练中,对运动员的要求高了,对教练员的要求则更高了。教练员在训练中能否认清这个趋势,并发挥其组织和指挥才能,是能否带领运动员向新的方向发展的关键,也就是能否适应规则变化后的新要求,走在其他运动队前面的关键。

四、智力的开发是训练良性循环的关键

运动员除少部分人理解的多一些外,大部分人还处于仅按教练员说一点做一点。一时不说,一会就忘的局面。一些旧的习惯时时出现,使要求难以贯彻到底。所以今后要努力作到让运动员在理解中投入训练,去改变旧的习惯。训练的自觉性、刻苦性和理解能力,是一个运动员必不可少的成长因素。所以在今后挑选运动员时,除了思想、身体上的条件外,这三方面应是主要条件。理解能力又是国手向高水平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智力的开发在摔跤训练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摔跤运动在我国的普及,我国摔跤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业余队、省队乃至国家队的训练中,把智力开发放在重要地位的时刻应该到了。因为摔跤运动员水平的高低,不是短跑运动员的个人表现。他是通过对手来表现自己水平高低,只有在技战术上、体能上、心理上、意志上均超过对手,才能战胜之。在特定竞赛条件下战胜对手,那只是一种结果,在结果的背后――训练场上才是真正较量的战场。

这个战场较量的主体是运动员和教练员,而教练员则是这个战场的主导者。就像一个战役中,战士是一个战役的主体,而指挥员则是主导者。一个战役的胜负,要主体――战士的冲锋陷阵去实现胜利,但没有主导者――指挥员的周密调查,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战术,以及他们平日严格的练兵,就不可能取得战役的胜利。运动队的教练员在特定的重大比赛中,运动员的表现就直接反映了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这个训练水平的高低就是教练员的智力结晶。运动队的训练方向要教练员制定,全面技术的掌握和熟练要教练员有层次的去安排。技术动作的相关联系,它们有哪些技术可逆反运用,哪些技术动作可相互连接达到连续进攻。规则的不断变化后,要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技术训练中哪些能力要相应安排,以保证技术动作的高质量完成等等,都需要教练员认真思考和科学的安排,才能引导运动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训练安排的节奏弹性

训练要讲求实效,不能单纯追求大运动量。训练过程就是挖掘运动员潜在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恢复,不提倡疲劳战术。因为训练的过程就是疲劳与恢复的过程,没有恢复就谈不上是好的训练。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负荷造成不同程度的疲劳,并利用不同的消除疲劳手段,获得超量恢复。这种负荷――疲劳――超量恢复的完整过程就是训练的全过程。

随着运动员运动水平和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过程也要不断的深化,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才会不断的提高。随着不断的深化和强化的训练,要在每次训练的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根据运动员的潜在能力,则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练员就要挖掘队伍的实际状态,在每个训练周期内,合理的安排强度、练习量和恢复的节奏,以确保运动员始终能以饱满的身体和心理投入每一次训练。

六、手、身、步法有机的统一

手、身、步法在训练中,应和技术同样重要。因为手、身、步法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使用什么动作,或是变化什么动作。技术动作完成的整个过程也离不开手、身、步法的相互协调配合。手、身、步法可分成使用技术动作前和使用技术动作时。

1.使用动作前

在对抗的双方,要运用技术动作时,首先接触的就是手。手在抓、握、拿的变化中,又必须和步法不停移动的变化协调一致。才能利用肘、肩、胸、大臂、头达到控制对方的一瞬间,造成进攻的瞬间局部优势并及时把握它。之后才是运用技术动作的手、身、法协调配合。这里特别体现的是“要在步法不停移动的变化中制造瞬间的进攻机会”。这个步法不停移动变化,不仅是使身体跟上,协调和维持平衡,而且是在规则允许之下,起到限制对方,破坏对方重心,声东击西,争取更有利的瞬间去运用技术动作。这种使用动作前的手、身、步法的协调配合是具有战术意识的。

2.使用动作时

技术动作在使用过程中的手、身、步法的协调配合和使用前的一切是有所不同的。

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提出了上步是取胜的关键,贴身是取胜的保证,旋转是取胜的核心。因为上步才能贴身,贴身才能抱紧,抱紧才能强制对方随着自己旋转,完成技术动作的全过程。

在对抗和比赛中往往会出现,在使用过程中,对方上步或其他防守反应时,手、身、步法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如:使用抱肩颈夹颈背时,在横腰转体过程中,对方向前迈出一步要反攻时,就要及时顺上步的斜前方迈出一步,两臂抱紧,上体及时跟随步法方向追压下去,形成第二次发力。这就是抱肩颈夹颈背的变异动作。在高水平的对抗比赛中,每一种技术动作的完成中,都有可能出现类似状态。

教练员清楚了解每一个技术动作,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防守或反攻瞬间状态。如何利用手法、身法、步法的某种相应改变,实施第二次进攻。但无论是第一、第二甚至第三次进攻都不能离开上步、贴身、旋转三个要素。

七、训练计划的规律性应用

经过多年训练的总结整理和综合的比较,认识到任何体育项目的训练都有其特殊的规律。随着现代训练手段的多样化,现代科技在体育训练中的渗透,比赛的频繁化,训练模式和训练要求都要随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而有所相应的变化。必须跟上新的要求,但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各层次运动队的训练,根据大型比赛要求,每年应划分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在年与年之间应是螺旋式的重复上升,所以我认为:首先,在冬训中应以提高全面实力素质和全面技术熟练,井逐年在速度上提出新的要求,在技术的相互转化上,提出相应的要求,提高其熟练性和速度。其二,在春训中,加强对抗能力的提高,和在对抗中的技术运用的转化能力。力争在春训中,将冬训中获得的全面实力素质和技术结合向专项能力转化,并带有强化战术变化的要求,以高强度的要求去达此目的,以迎接五月左右的锦标赛。其三,在夏训中,要以专项耐力和技、战术的总体要求,让运动员强化巩固专项能力,技战术的变化和临场的应变能力。并在专项的对抗能力和耐力上,力求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训练要求上,速度和速率要贯彻始终,以提高运动员的最终运用技术动作的高成功率,在不同层次的比赛中才会出现好成绩。

八、训练内容与训练要求的和谐

训练的系统性,对提高运动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参加不同层次比赛的年龄段,其训练的系统性都有其不同的训练内容。

不少的教练员只满足于完成训练内容。虽然运动员的水平也在提高,但从训练角度上讲,我认为还远远不够。因为摔跤在我国已经恢复20多年了,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是冠军却总与我们无缘。

在回顾以往的训练中认识到,能否缩短训练周期,提前2年左右训练出一批优秀运动员,从而延长高水平运动员的使用周期,其关键就是对训练内容提出科学的要求。这种要求应是运动员运动水平的超前要求,这种超前要求,是根据比赛的需要而提出的。

这种超前要求又可定名为目标要求,这种目标是在定量、定时、定组数、定次数、定标准上提出具体的量化,让运动员在训练中去追求的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具体量化指标。并且能在不断的提高中,随时再提出一定高度的具体量化要求。

这样的训练要求,教练员必须要全面的了解运动员的各方面的具体状况,才能恰如其分的提出具体的、经过努力、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量化标准。所以说训练内容必须在科学的要求下,才能较好的完成。

当然训练内容,也必须是根据运动员的不足和优势相互弥补中去制定,再和具体量化要求紧密结合,就可获得较大的训练效果,从而缩短训练周期。

九、速度、速率在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教练员都承认速度是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的灵魂。然而在训练中,应如何把它放在真正的位置上,往往意识不是很强烈。在自然界中,我们认识到高速度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那么,我们教练员就要在技术的训练中,从速度上着手,以速度为核心,逐步提高技术运用的速度。因为速度不但具备破坏对方牢固的防守,而且遇到的反攻机会也会大大降低,所以说速度在训练中应贯彻始终。

速度在前面曾将其划分为即时速度 (启动速度)和机会速度(时机速度),这里讲的速度就是它们的总和。

在运动员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机会速度占的比量会越来越大。而专项的机会速度,就是要在技术的高度熟练中获得。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11篇

摘 要 地处高原的部队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和周边不稳定因素相对繁多,对部队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战斗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部队官兵体能素质提出挑战。那么如何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探索适应高原特色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官兵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增强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提高高原环境下体能训练质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高原 体能训练 质量

军人的体能水平直接影响其战斗力。强体能既是作战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也是保证其他素质得以正常发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军人不论是在过去的冷兵器时代、火器时代还是在现代化的战争中,都需要有强健的体魄。高原部队由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和周边不稳定因素相对增多,对部队的战斗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必须高度重视探索高原特色的体能训练方法,提高官兵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一、要全面掌握高原部队的特点及体能训练质量的要求

高原武警担负着执勤、处突和维护地方稳定的任务。随着当前的社会形势日趋复杂,加之高原部队多处于少数民族聚集地,由于文化和习俗的差异,高原部队更多的参与维稳、处突的任务,必然对高原战士的战斗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体能是战斗力生成的最基本的条件,那么对体能训练的质量有何要求呢?

(一)具备进行长时间、大强度连续作战所必须的强壮体力。体力既是过去传统意义上体能概念的主题,同时也是现代化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体能新概念中的重要成分,是发展其它体能的重要基础。

(二)具备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连续作战所必须的强健脑力。增强军人大脑细胞对长时间、大强度、高负荷工作的承受能力,提高大脑的抗疲劳潜力,是现实条件下对军人体能的必然要求和挑战。

(三)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动作敏捷性。

二、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情状况对体能训练的影响

(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体能训练的质量。例如中国西部,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多风沙,辐射强,温差大,这些因素都会对体能素质的增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就部队来说,高原地区对体能要求的标准就低于内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第一,高海拔地区,气候过于干燥,在运动过后,机体组织失水迅速,加快了皮肤收缩速度,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不利于完全发挥运动质量。第二,高原空气稀薄,在运动过程中肌肉能量不能得到完全发挥,而且运动过后的肌肉需要足够的氧元素来缓解,这就导致运动产生的疲劳不易完全消除,容易造成过度疲劳。并且一旦过度疲劳,恢复非常缓慢,对下一次的训练形成障碍,素质的提高受到阻碍。第三,高原气压低,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对机体组织也造成一定的损伤。这些无一不是制约高原体能训练质量提高的因素,而这种客观因素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

(二)特殊的民情状况影响体能训练的水平。地理环境可能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民情状况却时刻处在复杂多变的运动状态之中,这就对武警部队的职责使命量化、细化到最切合实际之中。体能训练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这一职责使命完成的是否圆满。

三、必须立足高原实际,切实提高体能训练的质量

(一)要立足兵源特点,制定训练目标。从兵源结构来看,来自农村、城镇、在外打工经商、在校学生等,体质基础参差不齐。从思想结构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战士的思想日益活跃,民主、平等、竞争、进取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自我教育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加之部队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训练手段的进一步革新,这些变化都对一线带兵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训练模式,探索和运用适合当今高原部队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是新时期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高原军事训练水平的重要课题。面对新的问题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结合高原地理环境的特点,对体能教学进行周密的计划部署,制定从战士入伍新训到基层义务兵两个阶段训练的大目标,即:入伍后的强化训练、基层服役的提高训练两个阶段。首先,对入伍训练的战士进行体能测试,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战士体能训练测试情况,制定战士体能考核成绩曲线图,即:对于周期性的考核情况依次予以登记绘图,以函数图象式展现出来,从而对战士周期性的体能训练情况则有了全面的掌握。其次根据战士的体能、技能和健康水平状况,确立明确具体的训练目标,把抓紧抓好义务兵服役期间的体能训练作为体能教学的关键,进而使战士由打基础、强体能,逐步向关键环节——生技能,再向核心环节智能的转变,从而达到整体体能的提升,提高部队战斗力。

(二)要结合训练实际,讲求科学组训。在海拔较高地区,空气密度相对较小,体能运动体力消耗容易透支。针对这一实际,在体能教学的原则上,一是每年对新入伍的战士一一进行肺活量、脉搏和血压的测试、登记,按身体素质强弱统一分配编班编组,进行优化合理组合,区分层次,进行分级训练。训练中坚持做到大、中、小负荷结合,理论与操作穿插,体力与技巧互补,大运动量后必须进行放松整理运动等方法。二是在训练中注意做到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加大训练强度的方法对新战士进行适应性训练。如在五公里武装越野训练中,对素质较弱的战士,规定以30分钟完成为最低标准,每周进行三次测试,并登记。经过2-3个月的训练,再进行肺活量、脉搏、血压的测试,根据测量的情况重新确定训练标准,重新编组进行训练。三是采取“渐进式加强法”和“有分有合,先分后和”的训练原则。“渐进式加强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受训者的身体素质、训练基础等方面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质量指标,对每个科目训练结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进入下一个科目的训练,不合格的继续进行原科目的训练,待经过一段时间考核合格后再进入下一科目的训练。“有分有合,先分后和”的训练方法中,“分”即根据测试的结果及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标准,在某个阶段上达到预定的目标;“合”即在“分”的基础上,受训者的基点相同了,训练层次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再进行整体平推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要避免“吃大锅饭”和“一刀切”的训法。采取“整体训,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整体训”就是针对战士特点,根据不同的训练重点和训练时间、任务进行共同科目的训练。“抓两头,促中间”即抓较差的目的是使其跟上队伍,同时他们的进步也会对中间人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鞭策作用。但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两点:一是在训练安排上要克服兵龄长的士官的复训期和共同训练阶段不必要的长时间的重复训练。避免训练者产生厌烦情绪,或者在低档次徘徊。二是在训练过程中克服偏训、粗训和漏训的现象。这样不仅提高了士官的训练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义务兵的训练积极性。

在根据训练实际和训练时间上,一是减少了一般性训练和简单操作的时间,保障重点,提高了训练时效;二是战士的训练时间侧重于重难点科目,依据《大纲》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根据训练实际制定训练计划。在训练方法上,应采取“按素质分级编组、过关升级、个别专训”的方法施训。过去的教学法虽有,但不普及、不系统规范。“按素质分级编组”是指对受训者素质进行分级编组,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过关升级”是指训练训练达到科目的标准者,进入高一级的组别训练,或者转入下一科目训练; “个别专训”是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对素质差的要单独指导训练,以尽快提高军事素质。同时,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训练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从内容上要做到从易到难、先简后繁、合理搭配。比如,整个上午都安排体能训练,这样提不起大家的训练兴趣,又浪费时间,就不合理。二是训练过程克服一阵热,一阵冷的现象,全面的安排好训练骨干,把组织训练方法落到实处。三是注意把体能、智能和技能结合起来训练,结合起来考,有效促进三能合一。

(三)要依据运动规律,调整训练内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只有身体各器官和系统普遍提高,才能有效提高自身技能的总体水平。由于体能训练比较枯燥、单调,而且负荷大。因此,在训练中应合理安排训练进度和强度,按照先弱后强、先小后大的循序渐进原则进行;在组织实施体能训练时按照先准备活动后正式练习、先短距离后长距离、先分段后连贯、先徒手后负重顺序进行。还要依据训练科目的难易程度,受训者的素质基础、保障条件、天气等情况,按照先易后难、难易穿插、室内外搭配、体能技能结合、技术战术互补的原则,将所训科目合理安排。首先,根据战士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安排负荷的大小,并通过心率来调控运动负荷。(准确地测算运动时的心率,必须在运动后的5秒内开始进行测量,测量15秒再乘以4,为运动时一分钟的心率)。其次,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形成“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训练过程。同时,始终遵循“百分之十”的原则,它是指导训练者既运用超负荷原则,又避免因过度运动而损伤的一种监控方法。其含义为:每周的运动强度或时间的增加不得超过前一周的10%。在安排大强度的负荷时,如有连续几天进行大强度的训练,每周大强度训练最多不超过两次,中间应有足够的休息或适度安排中、小强度的训练作为调整,使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第三,正确处理好量与度的关系。负荷强度大则量小,强度小则量大。在一个周期训练中,通常是从量上增加,适应后再增加强度,当再次增加量时,强度适当降低,而再次增加强度时量则减少,使训练质量与强度呈现波浪状态。实践证明,这样的训练方式效果更佳。

(四)要加强目标管理,激发训练热情。一是强化监控机制,坚持能级管理。训练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逐级逐项检查体能训练情况,对战士体能达标情况进行摸底排队,准确把握训练底数,结合排名区分层次。在训练要求上,本着素质好的注重精品、求规范,素质差的注重打基础、教方法的原则,抓好训练落实。同时,还借助网络优势,建立健全体能训练数据库,随时调阅、检查、考核和评判体能训练情况,定期将考核成绩记录在案,分析体能训练开展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体能训练实施更有效的全方位监控。二是健全激励机制。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积极完善训练激励机制,通过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政策制度的鞭策作用,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把训练达标与战士立功受奖、评选优秀士兵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责、权、利有机结合的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体能训练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完善保障机制。在部队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从全方位入手,重点投入保训练,倾斜资金建设施,因地制宜建场地,因陋就简制器材,努力完成体能教学的保障工作。通过各个击破,整体推进的方法。四是加强安全防范。始终把预防训练事故放在抓体能训练质量提高的首位,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用制度规范体能训练的全过程,确保体能训练的良性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体育 高考 术科训练

一、高考生术科训练

1.获得了解

术科训练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每个学生身体素质、原有训练强度均存在不同,如果训练教师只是以同一个标准要求学生会使得高中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这方面来讲高中生的术科训练诉求要求能够获得了解。这种了解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获得身体状态的了解,训练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身体状态就会对学生的逐步训练做出合理的挑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训练任务完成是可行的。(2)获得心理状态的了解。对于繁重的学习任务,训练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在学生学习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完成高难度的训练任务。

2.科学训练

不论你是初学者,还是运动员,都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训练水平,科学地安排训练,逐步调整和加大运动量。虽然术科训练时间短,要求完成的任务重,但是也必须要实现科学训练的目的,因为如果训练不科学造成的训练伤会伤害较大,反之如果开展科学训练就可以让学生喜欢体能训练,使每名同学都针对自己的弱项训练。

3.模式诉求

现行阶段,高考仍然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指挥棒,因此学生对于高考模式的诉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线教师必须综合参照学生的实际学情,分析其心理诉求,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模式诉求“身体素质”术科测试模式下的术科测试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对制度变革存在普遍诉求,体育教育专业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收益大于制度变迁的预期总成本,存在较大的获利空间;“身体素质”术科模式下术科测试内容的科学性较差,难以考查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特长,不利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也不利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优化术科训练的方法

1.全面解决学生诉求

优化术科成绩训练的方法必须要全面解决目前高中生的主要诉求内容,具体来讲如下:(1)全面了解学生。让学生填写问卷,通过基础信息和问卷内容了解学生的运动经历和身体状态;和其他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2)正确处理好文化课与训练课的关系。训练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根据训练、学习、高考的实际需要及特点,必须确保文化学习为主,坚持课余训练为辅的原则。(3)开展科学训练。科学的训练开展要保证两方面:一是训练讲科学,保证体育考生的营养,通过网络沟通让学生家长更重视学生的饮食;二是要预防体育生运动损伤,专门开设运动损伤防止教学。

2.优化专门练习

体育术科教学的内容较多,包括100米跑,立定跳远,原地双手后抛实心球(男子6公斤,女子5公斤),800米跑等。针对这些训练内容必须要设立定期的专门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成绩也更为理想。例如,100米跑的专门训练要做到:半高抬腿小步跑,练习中强化摆动腿屈髋前摆和快速伸髋下压大腿,加快脚着地的速度;下压式高抬腿跑:主要强调伸髋的动作与速度,练习中强化摆动腿上摆结束后快速伸髋,加快大腿下摆速度。优化专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专门研究各类训练方法,让学生增强体能,同时在专项训练前要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运动注意事项,保证训练能够保护身体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

3.发展心肺功能

发挥心肺功能能够保证学生的测试成绩,同时对学生体能训练也至关重要。心肺功能的训练的优化对策包括:(1)阶段训练。阶段训练能够起到逐步增强强度的目的,保护心肺功能的同时完成目标训练。例如,800米跑的训练,可以依据考生个体800米最好成绩的一半和400米最好成绩,取算术平均值,再加上3~5秒,来确定800米节奏跑训练时跑400米的合理时间。(2)分项目训练。对于体育训练来讲,可以分为不同身体部位的训练。例如,100米跑最快速度的摆臂练习,持续时间5~10~20秒;最高频率的各种形式高抬腿跑,持续时间5~10秒;最快频率的小步跑、半高抬腿跑,距离30~40米。(3)音乐训练方法。准备4~6首你自己喜欢的音乐。选择一首节奏不是特别强烈的音乐,时长5~7分钟,利用踏步、短步幅以及中步幅跨步进行热身,目标心率是最大心率的60%~70%。训练目标是让身体预热,为下一步高强度训练做好准备。(4)运动后的调整。运动后的调整有利于调整心肺功能,保证训练能够更为科学。

4.强化心理训练

在高考体育项目考核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因为紧张而不能表现出良好的运动状态,进而影响了成绩。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强化考生的心理训练,保证学生能够转变降低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形成心理稳定感,取得更为理想的考核成绩。第一,要通过阶梯式训练增强自信心。训练过程中要保证训练内容从易到难,逐步提升难度的同时,让学生在心理层面认识到“我行”,进而形成自信心。第二,自我暗示训练。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能够避免出现考核失误。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时随时在开始比赛时回忆自己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心理暗示自己要专心对待比赛。这样能够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如在运动员上场前反复提示队员不要计较比赛的结果,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去,认真完成每一个技术动作。

参考文献: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13篇

摘要:重点阐述了民航飞行大学生航空体育教学训练基本原则以及对五个基本原则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航空体育;教学训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

Basic Principles of Stamina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Flight Technology

LI Jin-hua SONG Pei-shuang

(PE Department of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Shandong,256603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amina training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flight technology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and the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se principles are stated sa well.

Key Words:stamina training;basic principle;basic requirements

强健的身体素质是飞行员的职业生命,是保证飞行安全、提高飞行质量、延长飞行寿命的物质基础。因此,做好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是达到强健的身体素质的关键。本研究根据飞行技术专业的客观要求,以及体能训练的内、外部规律。结合飞行学院学生体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下五条基本原则。愿同仁提出宝贵建议。

一、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原则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原则是指在教学和体能训练中,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用有利于增进学生健康训练的措施,并且通过增进健康来提高学生体能和促进对飞行素质技能练习的掌握。

体能是人类赖以正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和能力,健康是人们体能状况内在反映和良好活动效能的表现,二者都是飞行员执行飞行任务的基本物质保障[1]。因此,在体能和教学训练中,发展学生体能的同时必须牢牢把握健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贯彻运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全面理解和贯彻体能训练的目的。飞行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体能训练的指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内容与要求均应体现在训练目的之中,所以,这是贯彻本原则的根本。第二,训练中加强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要求学生在不怕苦、不怕累的基础上树立健康意识。只有自己意识到位,才会有自觉的健康行为。因此,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是落实健康原则的关键。第三,健康教育要贯穿于体能训练的全过程。健康意识的建立和行为的产生,不是几次训练课就能解决的,而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把健康教育融入发展体能训练中。体能训练中要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有些项目训练如固滚、浪木、双杠等训练,要做好保护与帮助,

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再者,训练中严禁对抗激烈的训练,如足球等。确保训练项目、环境既符合训练要求,又符合健康、卫生要求。

二、贯彻终身体育意识原则

贯彻终身体育意识原则是指在教学和体能训练中,教材的选编以健身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为主,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之养成自觉、自愿体育锻炼的习惯,并终身受益。

终身体育教育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是终身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的运用和扩展。学校体育应以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学习者和锻炼者为终极目标。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都要不断从事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成为终身体育的学习者和锻炼者。

贯彻终身体育意识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体能训练中,思想教育为先。生命在于运动,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长飞行寿命,强健的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而强健的身体素质则是长期体育锻炼的结果,因此,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是达到此目标的内存动力。第二,体能训练要多选些健身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娱乐性、趣味性是学生在体能训练中的调味品、强心剂。学生产生了兴趣,会自觉自愿地去完成体能训练任务,从而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自我养成。第三,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体育教育的全过程。要完成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目标,关键在于学校。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单靠学校体育、课程性教学是不够的,还应校内外结合,充分发挥课外体育、社会体育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三、注重实效少而精原则

注重实效少而精原则是指教学和体能训练中,训练内容要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做到少而精。

训练内容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体能训练的要求任务来选定。讲究科学性、系统性、注重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结合,培养飞行职业身体素质与全面身体素质相结合,区别主次、把握重点、循序渐进地选编教材,使之成为体能训练的指导性内容。

注重实效少而精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体能训练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针对飞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体能要求,科学、系统地选定训练内容。如飞行耐力跑可选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等跑的项目,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第二,体能训练要突出重点,针对性强。结合飞行专业学生身体素质要求,针对性的进行体能训练,如灵敏反应练习,平衡机能稳定性素质练习等,重点突出,针对性强,这样才尽快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体能训练的要求,完成体能训练的任务。第三,体能训练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能情况选定内容。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能训练,这样才能做到安全训练,尽快提高体能。

四、现代体育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原则

现代体育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原则,是指吸取现代体育的新内容,根据飞行专业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在教学和体能训练中要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体能训练中应充分体现出培养和提高飞行学生必备的专项素质这个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要注意体能训练内容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一致性。训练中二者必须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能训练的任务。

现代体育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吸取现代体育的新内容,要根据飞行学院对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特点进行。所选现代体育的新内容,要适合飞行学生体能训练的要求。第二,体能训练所选内容应充分体现出培养和提高飞行学生必备的专项素质这个基本要求,同时也要遵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二者的结合更能体现出当代飞行员所应具备的高强素质。第三,体能训练所选内容要被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经过练习,效果好,效率高。学生的体能提高快,这是吸取现代体育的新内容应达到的效果。

五、育人的原则

育人的原则是指教学和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使之成为技术、体能兼备,思想品德高尚的合格飞行员。

体能训练中要重视育人问题,结合训练内容进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心理素质,增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具有责任感、心理素质强的思想素质。

育人的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训练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如进行耐力训练时,要进行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教育,进行浪木训练时,要进行勇敢性、相互帮助等方面的教育等。第二,体能训练中进行教育时,要区别对待。针对有些学生来自大城市,家庭条件优越,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第三,体能训练中进行教育要有耐心、细心。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思想意识的形成,是长期的认识过程。因此,施教者必须有耐心、细心,只有这样,才能育好人。

总之,飞行技术专业体能训练的基本原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训练理论的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训练场地、器材的改善而得到不断完善[2]。在体能训练中,应经常总结成功的经验,及时吸取失败的教训。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训练原则,使之更加完善。以充分达到指导体能训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艾华著,当代中国军队的正规化训练[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8.

[2]沈志峰等,论军事体能训练基本原则[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39-41.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14篇

拳击初级训练的工作主要在于使初学者了解、掌握基本的拳击运动知识和基本的技术,使初学者从不会到会,并且要达到符合正确要求的标准。而进入中级训练阶段的工作则主要在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和娴熟地运用拳击运动的技战术能力。

拳击运动的训练原则与其它运动项目的训练有着相同的共性,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在训练方法与训练手段上必须从这一特性出发,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加以严格的选择和运用,这样才能避免在拳击训练和比赛中伤害事故的发生,使训练工作顺利进行。它对拳击运动的科学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施,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为了达到拳击训练的目的,提高拳击训练的效果,除了遵循拳击运动的客观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守下述拳击训练的原则。

一、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是进行拳击训练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参加拳击运动,不仅能强健身体,增进健康,同时还能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目的,那种只讲技术,不顾思想品德教育的单纯追求技术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没有正确的训练目的,随着训练的深化,就很难持之以恒。

拳击运动的训练过程,也是不断加强思想修养的过程。思想、品德、性格、情操总是表现于拳击训练的实践活动中,这也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极好机会。

二、循序渐进,提高训练负荷、动作难度和适应能力

根据掌握动作和技能的生理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这就需要拳击训练者从容易掌握的动作技术开始做起,这样才能使训练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术动作的方法与细节上,认真体会和精确掌握时间和空间,通过感受器官,用较为准确的力量、速度,并按着一定的时间和顺序完成动作,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动作定型。

所以,在参加拳击训练时,必须循序渐进,要求针对个人体质状况,由小到大逐步增强训练的难度和负荷量,渐进时间和每次渐进的量应按照负荷和有效价值阈所规定的时间和量来确定渐进的指标,并且按照这个指标来严格安排渐进的幅度和阶段时间。比如在提高训练负荷时,宜先加量,后增强度;在每次训练时,必须做好热身活动和伸展放松活动。而不能好高鹜远,急于求成,或盲目、草率地进行训练。否则,都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三、系统训练,严格要求动作质量,使技术精益求精

在拳击训练过程中,不论是初练者,还是进入中级训练阶段的人,都必须按计划、有步骤、不间断地进行系统的训练和科学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训练效果,不断地提高拳击训练的水平,最后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

在拳击训练中,急于求成,只想带手套进行对打而忽视对基本技术的要求,或是只注意使用方法,只注重出拳的力量而不注意动作的正确性,这些错误的作法如不改正,将影响训练者掌握动作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掌握一个正确的动作,要经过一个多次反复并不断改进的过程,同时还要在实践中进行纠正与提高。如果开始就不注意动作是否正确,想提高技术往往是徒劳的。对训练者必须严格要求,对初学者动作中的错误,要进行认真的纠正,避免形成错误动作,否则是很难改正的,进入中级训练阶段后还会影响掌握其它的技、战术。

严要严在对动作的要求与完成动作的标准上,对错误动作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进行纠正和改进,使技术精益求精。

在贯彻拳击运动的系统性原则时,首先是要制定好拳击训练计划。即每个人自己的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和阶段训练计划以及每周、每一节课的拳击训练计划。这些训练计划应周密而系统,要注意前后的连贯性,使每个环节紧密相连。其次是运动量的安排要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有计划地逐步加大。要根据恢复和超量恢复的原理来安排运动量。一般来说,要在拳击训练者有机体得到相应的恢复和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训练中应避免量的变化不大或突然加大量而影响训练效果。最后是训练内容的安排要有内在联系。项目本身的内容前后要连贯系统。项目之间学习内容的安排要前后互相衔接,使动作技能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在拳击训练中,人们往往有以下几种倾向:有的人在训练中不能吃苦,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结果不能如愿以偿;有的人不了解拳击运动的规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训练效果不明显,并怀疑自己练不出来,因而丧失了信心,结果半途而废;有的人凭一时的兴趣,搞短期的突击训练,高兴时练一下,不高兴时就不练,不能坚持长期、不间断地训练,结果也不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还有的人,一时练的好,一时练的不好,续断续练,完全缺乏拳击训练的规律性和系统性,结果同样达不到好的效果。上述情况说明,这样的短期训练和时断时续的训练,即使训练年限再长,也收效甚微,既不能使有机体产生良好的适应性变化和积累,也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只能是前功尽弃。这是由于拳击运动训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有机联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们必须经过不间断的系统训练和科学安排才能达到。

四、全面发展,提高综合性训练水平

拳击是一项训练与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运动。为了适应运动的需要,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战术以及身体的机能提出了较高和较为全面的要求,在训练中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综合性训练的原则。所谓综合性,就不单单是技术、速度、力量等某一方面的身体素质,而是包括作风(思想修养和意志品质等)、技战术、心理素质与体质(或称体能)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内容与特点,在训练中不能偏废或侧重某一方面。

在训练或比赛中,任何行动,都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技术的运用总是与战术的需要相结合,战术的实现又必然依赖于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完成每个动作或战术行动时,必须依赖于肌肉活动的能力、内脏器官的配合、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而每个行动又受思维与当时心理活动的支配。因此说,这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必须有机地联系成一体。这种联系正是训练中所要遵循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上述四个方面在训练的不同时期可能出现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对这四个方面也要有不同的要求。训练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排,使各个部分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当某一方面出现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应当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把作风训练贯穿到技术、战术及身体训练中去

作风不是抽象的,是通过技术、战术和身体的体能表现出来的,但作风又能促进技术和技能的提高、战术以及其他素质的发展。也可以说,作风是运动员认真克服主客观困难的表现。

拳击运动员的作风,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会勇敢、果断,就会克服困难,就会顽强地进行抗争。可以说,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有了胜利的希望。

这对拳击运动员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在训练中应注意有意识地把作风的训练贯穿在每一个环节中。

六、把战术意识与技术训练相结合

运动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水平以及他的作风、风格都集中地表现在同对手比赛时的战术打法和战术意识中。一个优秀的拳击运动员,不仅有着正确、熟练的拳法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更重要的是头脑要清醒、机智,临场运用技术和战术的能力要强,要求运动员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在千变万化的情况下,能迅速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打法与措施。也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体力、拳法与战略战术,掌握主动,扬长避短,制胜对手。这种应变的能力主要依赖于战术意识。这种战术意识一方面是通过实战、比赛来积累,另一方面是通过平日的训练来培养。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除去安排专门的战术训练外,必须注意把战术意识的培养与其它方面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

七、技术训练要与实战相结合

运动员掌握技术,提高动作的技巧,不是为了表演,而是为着提高比赛的能力。如果技术失去在对抗中的实用价值,那也完全失去了训练的意义。这是一个不应忽略的重要原则。应在与对手进行对抗的情况下改进技术,提高运用的水平,并在复杂的情况下完成技术动作。在训练中,不仅个人练习时要求从实战出发,而且在与同伴对抗情况下,也不能只是形式上对抗,而必须是全力以赴地进行实质性的对抗。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和改进技、战术,掌握过硬的本领。

八、注意发挥与培养运动员的技术特长

每个运动员由于体重、身高、神经类型与身体素质的差异,在技术、战术的运用以及比赛时的风格和打法等方面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具体情况,注意充分地发挥个人的特长,逐步形成带有个人特点的技、战术风格,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个别对待的原则。其关键是教练员要充分了解每个运动员的情况,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九、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

拳击比赛时,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更加剧了对抗时的激烈程度,因而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提高身体机能的适应性,进行身体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体能训练的要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基层教练员 年度训练计划 课时教案制定

训练是艺术,更是科学。有效的训练首要是科学训练计划、课时教案,虽然训练过程受教练员、运动员情绪、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千变万化、难以预料,教案的预见性、计划性和指导性有一定局限,但不能因此而否认训练教案,而是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案、设计教案、制定教案。当代竞技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归因于科学训练质量的提高,新的训练《大纲》会带来全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冲击着传统的训练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训练计划、教案的同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前者指训练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后者指训练过程的计划和安排,即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首先对本项目运动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机能水平、意志品质、整体实力、比赛对象的技战术特点以及训练条件和设备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诊断,为制定训练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训练计划制定的原则

制定训练计划必须做好起始状态的诊断,一般应通过对运动员的观察、相互交流,进行必要的技战术和身体素质测验和生理功能的测试,同时还要根据各自项目训练《大纲》要求,结合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身体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而制定。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训练计划制定的四个原则即: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和五个环节即:现状诊断环节、设计训练计划环节、确定训练指标环节、实施计划环节、测验考核环节。

二、训练计划的内涵

训练计划内容的制定,按国家体育总局“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6]7号)文件精神要求,结合2008年6月以出版的“全国青少年奥运项目教学训练大纲”(1)、(2)、(3)、(4)册,可分为五大类、十五小项。

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的训练过程,都是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来完成目标任务的。训练过程的结构形式归纳为“五个环节”。

1.现状诊断环节

现状诊断环节,好比医生看病一样,对照病人的病情开处方。我们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对所要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战术意识、运动成绩、发展潜力以及原来训练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包括新进队运动员的招生选材测试的原始数据),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现状,以科学的依据设计制订各类训练计划。

2.设计训练计划环节

通过对运动员现状诊断后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就应设计制订各类行之有效,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计划。训练计划的制订后面专门介绍。

3.确定训练指标环节

在设计制定训练计划的同时,要依据现状诊断的综合情况,确定运动员各项训练指标。这些指标应包括有运动素质的、专项技术的等方面。确定训练指标要尽可能的定量化,以便在测验、考核、比赛中检查比较。训练中要努力完成确定的目标,只有这些指标的实现,才能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4.实施计划环节

计划的实施是整个训练过程中最具体、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计划的完成、指标的实现,目的达到,都要通过具体的实施计划时,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严格执行每一次训练课的计划,并督促运动员努力完成计划中的各项指标和任务。

5.测验考核环节

计划实施训练一段时间后,要通过专门进行的测验、考核来检查,评定训练的实际效果,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综合分析后,这些问题是哪个环节出现的,就要及时地反馈给哪个环节,并进行调整,逐步向训练目标通过,而最终实现期望的目标。

以上五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联。这五个环节同时说明了设计和制订训练计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三、训练计划的周期和阶段划分

训练计划有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

1.全年训练计划

结合省周期(省运会)训练计划的进度任务和年度比赛任务及上一年度的训练、比赛情况,制定的全年训练工作计划。市、县两级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中级和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

(1)对运动员个体现状的基本分析。在基层教练员中,参加训练者少则8-10人,多则十几、20人,甚至更多,不可能都是重点队员。但在他们中间应根据训练时间长短、训练水平高低、运动成绩好坏,培养前途大小来确定是否为重点队员。一个队3-5人即可。对他们现状诊断的情况进行分析,为其全面和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主项与副项成绩,技战术和心理、作风等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2)全年训练的基本任务、目标。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是从事少年儿童基础训练工作的,属训练的初级和中级阶段。在此阶段,训练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促进有机体全面协调的发展;打好全面技术基础,逐步增加专项的基本技术、战术训练和专项运动素质训练。同时,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成绩指标,应选择具有专项特点,有代表性、有可能性,能量化的指标,以便在今后的测验、考核中对照检查和比较。

2.阶段训练计划

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全年训练计划,将训练任务、内容、负荷、进度、要求落实到各个特定时间范围的具体安排。如冬训、夏季及赛前、赛中、赛后阶段;调整、恢复、提高阶段。周期的划分,从传统的观念和我们基层体校的初级、中级阶段训练情况来讲,一般将全年的训练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准备期(大约是11月下旬到第二年的四月下旬。或者是十二月初到第二年的五月初),竞赛期(大约五月中、下旬到十月底),休整期,也称过渡期(大约十月底到十一月)。2008年底,“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专家统评组对全国所有“基地”学校明确要求,在教练员的全年训练计划中增添冬训训练计划和冬训总结。根据这一新的精神要求,我们也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和训练模式,重新调整周期的划分。

全年阶段训练一般大至分为:冬训期(12~3);准备期(4~6);比赛期(7~9);调整期;(10~11)。

阶段不同,训练任务、内容、手段、组织方法、训练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科学地划分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科学地组织训练,有助于队员形成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比赛时发挥其最高的训练水平,取得最好成绩。

3.周训练计划

周训练计划是根据一个周期或阶段训练计划对一周的训练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周训练计划内容包括:一周的训练任务、要求、次数、时间、运动量、恢复措施及每次训练课的具体内容、要求、时间、运动量等。

周训练计划安排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技术、战术训练内容为主体进行安排;另一种是以训练负荷为主体进行安排。

制定周训练计划要注意本周训练在全年、各时期、前后周训练计划所处地位和作用及系统性。周训练计划是实施全年和各个时期训练计划的具体分支计划。他是训练周期结构体系中的小周期。全年训练和比赛应有46周以上。周训练负荷安排应大、中、小 相结合,根据每周一场训练比赛的需要,应使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波浪”式变化。

4.课时训练计划

课时训练计划,也称“教案”。是根据周训练计划对每次训练课做出的具体安排,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训练计划就不可能完成一系列训练任务,因此没有教案就无资格授课。

课训练计划主要内容有: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时间,训练课的结构,训练课运动负荷,训练课的组织;训练手段方法;恢复措施等。

(1)训练课的任务。安排训练课首先应确定训练课的任务。训练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对各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心理及意志品质等训练任务,应明确:是“复习”还是“学习”、“巩固”、“掌握”、“改进”、“提高”。切不要把计划简单化成 年年一样、队队可用的“身体”、“技术”、“战术”、“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空头计划。

(2)训练课时间。训练课时间是根据周训练计划时数和课的任务、运动量确定课的时间。训练课时间是实施一系列训练计划的最基本条件。没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就不可能达到必要的运动量及技、战术重复练习的数量、质量。一次训练课的时间一般在90~180分钟。

5.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应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1)准备部分。首先讲解本课任务、内容、训练方法与要求,然后根据本课的训练项目进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和专门性准备活动。目的是为球员进入基本部分训练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一般两个小时左右的训练课,准备活动时间为25~30分钟,冬季准备活动应长些,夏季可短些。

准备活动应从易到难,从慢到快,也可用专项器械进行。准备活动一定要使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肌肉、关节得到充分活动。调整心理状态,为进入基本部分激烈活动做好准备。

(2)基本部分。训练课的基本部分是完成课的任务的主要部分,基本部分时间应占全课时间的80%左右。基本部分的训练内容应集中,不宜过多。一般每项训练内容练习30分钟左右为好。训练安排上应先进行技术训练,后进行战术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最好把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揉在一起进行综合性训练。训练课的基本部分也要重视扬长避短的个别训练。

(3)结束部分。训练课结束部分的任务是:进行有效的放松整理活动、按摩等,积极消除基本部分积累的疲劳,使机体逐渐恢复,讲评本次训练课任务完成情况及表扬先进、指出不足,提出下次训练课改进要求和措施;提示下次训练课的任务及要求。结束部分时间不宜长,一般5分钟左右,逢雨天或较寒冷的天气应尽量缩短,以防受凉。

四、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

1.训练课的运动负荷

课的负荷一般根据周的训练负荷计划安排,但也要视运动员体能恢复实际情况,在必要时做适当调整。

课的负荷安排有;全课的平均负荷;负荷量变化曲线;大负荷高峰出现的次数、时间及持续时间,调整的依据和方法;结束部分放松与恢复。

2.训练课的组织

训练课的组织应根据课时计划确定的任务及运动员技术能力、实战需要,组织运动员个人、小组、全队进行练习。课的组织必须要发挥每个教练员的指导才能和指导作用,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设备、课的时间,使每个运动员在训练时间内能得到更多、更切合实际的指导和训练。

教练员卓越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对提高训练质量极为重要。在拟定课时计划时,应十分重视训练课的组织教法,准确地选择、设计训练手段方法。

3.整理活动

训练后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积累,使肌肉酸痛、僵硬,运动能力降低,因此,训练间歇和结束时认真做整理活动。一般采用放松慢跑、深呼吸运动、全身性的伸展与放松活动,促使机体血乳酸尽快排除,使机体逐渐恢复到相对的安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