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瓷器造型;美学风格;文化

一、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

任何艺术的诞生发展都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陶瓷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朝国策强调对文人的优待,所以全国很快形成了重文抑武的风气。同时,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影响了城市消费的各个层面,给瓷器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而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化教育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社会文化素质高于前代。“程朱理学”所倡导的“究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 的道德导向使宋人自上而下普遍重视道德修养,并使宋人性格更加、超脱、冷静、沉稳、内向。这种性格也自然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和造物观。

更为重要的是,宋人不再“席地而坐”。全国上下普遍使用桌椅、床榻、凳、台案等家具。生活起居方式的改变为瓷器的生产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瓷器种类的增多和和瓷器形制的丰富等。

另一方面,由于元朝统治的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及外来民族的文化和商业交流的频繁,元代的陶瓷形成了富有自身时代特征的审美特点,而正是这一审美特点的形成开启了日后中国陶瓷审美以彩瓷为主流的先河。

二、宋元时期瓷器的美学风格与特征

(一)宋代瓷器造型的美学风格与特征。中国的历史上向来有雅文化和俗文化之分。雅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合流中产生的,在意识形态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在审美情趣上,则是以道家和禅宗的追求为意境的。从历代瓷器的美学特点来说,追求的是温文尔雅、含蓄内蕴、自然天成的意境美,这种追求在宋代的瓷器表现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高峰就是不同色泽的青瓷、白瓷、黑瓷及窑变钧瓷、兔毫、油滴、玳瑁等的出现。这些不同色泽的美丽的瓷器大都是以釉质本身的质感取胜,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鸟虫鱼等为主,造型,色彩,纹样追求完整、意境、气韵。很少采用繁杂的纹样装饰,即使有装饰也是在釉质的本色上刻画和镂雕,很少采用绘画的形式,少有图案,一般都以釉质本身的质感来体现瓷器本身的特色。这种尚朴素,重意态的思想使宋瓷展现了极为清远的意象世界。

综上所述,宋代瓷器的美学风格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则体现在瓷器造型上的优美多姿;二则体现在装饰技巧和纹案图样的丰富多彩;三则表现所饰瓷釉的晶莹润泽。

宋瓷之美文静而含蓄,温润而内秀,不论在造型、装饰、釉饰等方面都蕴涵着宋代人特有的文化品位、艺术境界和崇高的美学精神追求。

(二)元代瓷器造型的美学风格与特征。中国文化史上以雅文化为主导地位的局面至元代宣告结束,俗文化逐渐上升为主流,这种交替是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先兆。表现在陶瓷艺术上,宋瓷中体现的以釉色变化所作的哲学玄想,以及秀丽柔美的造型开始被造型粗犷,画面直白的元代瓷器代替,这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大转折。

1. 元瓷造型厚实敦重,釉质厚重沉稳。由于蒙古人的生产方式与宋不同,对瓷器的需求不再是以精细轻薄为尚,而要求质粗耐用、尺寸较大的器皿,以适应其生活习性。此外,海外贸易同样要求大型的厚实瓷器,这就造成了元瓷的基本形象。较之宋代轻巧薄透的青白釉瓷,元代的青白釉厚重沉稳。胚体与釉色都较厚。

2. 元瓷装饰技法多样化,构图繁复饱满。在元代,戏曲艺术极度繁荣。因此陶瓷工艺也深受影响。瓷器早期的装饰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受元曲和小说影响出现了人物题材。与宋瓷相比,元瓷在装饰上更加华丽直白,装饰手法也更加丰富。如罐、瓶、壶等器皿上的纹样有的多达十层之多。这是元代瓷器突出的特征之一。

元瓷图案上常采用伊斯兰的莲纹,中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当时频繁的民族文化交流。不重视釉面本身的质地,而重视表面的装饰纹样与效果,装饰的手段与技法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宋代的追求阴柔之美和含蓄之美,开始转变为吸纳异族的粗犷之美和华丽之美,成为这一时期手工艺术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上得到一致的赞誉的高度的评价,以及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工艺特点著称于世界,是因为中国陶瓷有其独特的整体风貌和各个时期、不同地区的艺术风格。并且都有着新的形式和特定的艺术内涵。中国传统陶瓷不管是从技术还是艺术,装饰纹样还是造型艺术,都以自己独特的体系和文化形态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是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的交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社会风尚带来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影响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宋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不尽相同,因而也表现出迥异的艺术风格。宋代尚文,理学思想盛行。宋瓷的精美在于蕴含内在,造型挺拔俊秀,图案低调而大方,通过釉色的变化来展现典雅清秀的印象。元代尚武,民族文化交流频繁。瓷器则追求繁美富丽的外在装饰与厚重大方的器型,让人感到绚丽新颖。通过对宋元瓷器美学风格的对比,我们不仅看到了当时制瓷业的辉煌,也触摸到了历史所承载的厚重文化。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中间感受到可资再造的空间与财富。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刻领悟与不断学习,我们才能更好的创造出具有独特设计又兼具民族内涵的作品。为推动中国设计的不断发展而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赵宏.中国古代艺术陶瓷[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2篇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西周硬陶的出现,为瓷器的出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原始瓷器是以瓷石为制胎原料,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吸水性很弱,器表层有釉。从考古发现的原始瓷器更加普遍,比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和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都有发现,表明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屯溪、句容等地的西周墓中,大量出土原始瓷器,器形也较丰富(见屯溪西周墓),表明南方的原始瓷器远比北方发达。战国时期的瓷器相比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无论是制瓷工艺、烧结温度、釉层的厚度和均匀度,以及装饰手法都有极大的进步。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青瓷官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战国时期的瓷器已经达到成熟。器型之大、制瓷工艺之精、瓷胎烧结质量之高、釉层之完美令人赞叹。

战国时期不但瓷器发展趋于成熟,还发明了铅釉陶器,低温彩釉的的使用,使得陶器装饰得到美化。秦汉时期对陶器更是重视,甚至超过对瓷器的重视。这也为唐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三彩釉陶进行大批生产、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础。宋代以后,由于审美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对瓷器的推崇,使得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此后,釉陶器物虽然不占主角,但从未间断。并且从造型和装饰上,数千年以来相互借鉴。

从战国、秦代、汉代、三国、两晋时期,青瓷发展到黑瓷和褐彩瓷,制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极具审美艺术的瓷器领域。南方青瓷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革命性的发明了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南方的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四川邓窑;北方的邢窑、巩义窑、鲁山窑、磁州窑、黄堡窑等都独具特色。

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枢府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成为中国陶瓷大放异彩的集中阵地。尤其明清时期的瓷器,官窑制度的建立,官窑不惜代价在为皇室和官贸机构烧制官窑瓷器的同时,也间接促进民窑瓷器的蓬勃发展。元展起来的青花瓷器,经历明清和民国发展,广泛的走向世界各国。元明清瓷器也成为世界各个博物馆、文物收藏家、拍卖公司收藏和关注的对象。

从我国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陶器和瓷器发展是两架快慢行走而相伴的马车,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的发展。陶器的成熟和精湛的装饰工艺,为瓷器的诞生到成熟奠定了基础。中国陶瓷在各个时期,都倾注了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思想,人们将自然材质进行整体构思和组合,根据生活需要,创作各种器型,根据器型和审美要求,采用塑、划、刻、绘、剔等手段,利用釉的不同颜色和窑变,赋予丰富多彩的装饰,成为人们使用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产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日用意识、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甚至是帝王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无形中陶瓷成为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使之真正的具有了文物的巨大价值。比如马家窑彩陶被誉为史前彩陶之冠,被历史学家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当陕西、河南、山西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晚期时,彩陶已开始衰落、消亡。而甘肃的彩陶到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开始由东向西发展延续了近3000年。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彩陶,直至夏、商、周青铜的鼎盛时期,马家窑彩陶才逐渐没落。这反映出彩陶文化的发展成熟,不光对原始瓷器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青铜文化的成熟具有重大影响。从早期青铜器器形、纹饰与彩陶的器形、纹饰比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传承关系。

陶瓷在各个时期,都有它的文物价值,时代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审美的不同,反映到陶瓷的器型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以陶瓷的特性,承载了这些文化信息。所以我们在收藏和欣赏这些各个时期陶瓷的时候,要有贯穿历史的视角,去体会隐藏其中的不同的文化艺术内涵。

比如新石器之前的陶器,单纯用现代美学去看,显得很“古拙”缺乏成熟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但这些陶器是祖先创造的直接“物证”,你甚至能感受到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祖先遗留的远古气息,他们真实的印记和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直接展现在你面前,有一种穿越历史长河的感慨。所以你就不能用外表去审视它们。其实陶器是文物艺术的祖先,是原始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所以“收藏中国古代的陶器,乃收藏了文物艺术之母”这句话是非常经典的。

但现在一般收藏和研究高古陶瓷器的,对宋代以后的瓷器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元代之前为高古范围,元代以后为划分明清和现代),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中国主体文化的割裂所致。元代之前中国文化一直保持了一个完整的传承性,并且元代之前的各个朝代在继承前代工艺基础的同时,也在陶瓷的器形和装饰上不断从原始社会的古陶器和商、周、战国青铜器以及汉代漆器上大量直接借鉴其精华。汉代和两宋两个时期的文物艺术品,都是回到原点借鉴成功的典范,这也使得两个朝代的漆器和瓷器文化艺术价值最高,内涵最丰富。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重大的转折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正统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的落差、价值观的不同、艺术审美观的差异、思想意识的碰撞,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熔炉。这种文化融合,是对中国几千年正统文化的摧毁。因为主导“大融合”的国家权力阶层恰巧不具备对中国正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中国文化价值趋于俗文化发展方向。但也有好的一面,各种文化的综合,直接促成元代陶瓷艺术的新格局。比如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主流瓷器,就是民族大融合产生的代表。虽然唐代已经诞生唐青花瓷器(唐代巩县黄冶窑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唐代长沙铜官窑釉下红彩)但它们在那个时期都不是陶瓷主流,仅仅属于萌芽状态。

有人说:“元青花是外来装饰和审美意识在元代瓷器上的一种表现,把它放在中国高古瓷器里边,甚俗。”其实这种看法也不是原创,明代的《格古要论》的编撰者曹昭也在论述元代陶瓷是说过:“新烧者足大,素着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我们正确理解曹昭的记述,是新烧质量欠佳、发色不好的青花瓷器“且俗甚矣”并没有说原来好的青花瓷器很俗。否则明代官窑还烧什么青花瓷器呢?包括以后,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民国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都是对曹昭记述的断章取义,甚至是曲解。这也导致元青花一度被历史埋没。

什么是外来装饰和外来审美?这是对元代青花瓷器真正缺乏认识。其实元青花瓷器的器形和装饰纹饰基本都是我们传统器形纹饰(包含藏传佛教纹饰)和传统文化题材。那我们的唐三彩、唐青花、宋代红绿彩陶瓷呢?所以,我们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看我们的陶瓷发展历程。我们要包容任何艺术的存在,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去欣赏那个时期的陶瓷艺术。

元代陶瓷的种类,就景德镇地区而言,如影青、白釉、乳白釉、蟹青、枢府、青花、釉里红、红釉、祭蓝釉、翠蓝釉、孔雀蓝釉、青花釉里红、红绿彩、五彩、褐彩、积釉套色、模印、划刻、剔刻、沥线堆彩、串珠、描金、暗刻、点刻、塑贴、镂雕等。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独特的新品种接连出世,也给明清瓷器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以至于几百年前到现在,我国的陶瓷艺术还在元代陶瓷的范围之中还未真正突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元代陶瓷,不但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也开启了明清陶瓷发展的大门。它也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由于元代文化的复杂因素,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儒家、藏佛、道家、伊斯兰教等文化意识的融合。就拿元青花绘画来说,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来体现儒家文人绘画的一种特质和所表现的文化美学意识,这种融合的创新,也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存世量稀少而价格昂贵。欧美、日本一些古陶瓷研究专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的研究比我们要早半个世纪。导致这一原因的因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全面的去审视中国陶瓷的发展与演变的视角,更缺乏去洞察那个时代的艺术演变和传承的特定的历史审美眼光。

从收藏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明白:首先收藏的是文化,其次才是陶瓷艺术。无论是远古陶器、新石器早期的素纹陶器、新石器中晚期的彩陶、夏商时期的硬陶、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战国时期的成熟青瓷、汉唐时期的釉彩陶和青瓷白瓷以及宋代的瓷器,还是金元陶瓷和明清瓷器,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国陶瓷的发展,也许我们的审美价值观会更具包容性。历史是不会改变的。每个时期的陶瓷应该都有其艺术精华,这种精华的文化概念,我们只能从其所在的文化范畴去审视。不能用我们的审美习惯去评判它们整体的艺术价值比。比如说元明清的瓷器的造型、釉色质感相比唐宋瓷来说,缺乏内敛和雅气。但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陶瓷,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时期,也是器物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求新求变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放在大的文化范围来审视这个发展过程。我们要用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视角,去审视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本身就是全维的审美观念,与西方单一的焦点透视审美体系是有本质区别的。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元代;青花瓷;装饰艺术

一、元代青花瓷兴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元代青花瓷兴起的历史背景陶瓷业能够在元代取得辉煌的成就,最大程度上取决于元代繁荣发展的手工业。元帝国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局面,促使国内市场迅速统一,东西交流也更加频繁,加速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了元代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元代青花瓷兴起的文化背景1)蒙古族“国俗尚白”的审美意识。元朝建国初在景德镇设立了管理瓷业的行政机构—浮梁瓷局,景德镇窑由于青花瓷的烧造而蜚声中外,其中文化背景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蒙古族“国俗尚白”的审美意识,使青花瓷在元代得以取得辉煌的成就。2)汉族传统的色彩观。元代在蒙古人统治下,汉族被置于社会的最低层,多数汉族文人在悲凉、苦闷的精神状态下选择了隐逸,一部分崇尚儒家思想的文人进入艺术的表现领域中,减缓自己的消极情绪。汉族的传统色彩观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五行五色观,“青是东方正”是五行五色中的重要观念,因青色更加正宗,所以选用青色料,烧制了青花瓷。在汉族传统色彩观理念的指导下,青花瓷上的青色纹样很好的地契合了汉族儒家审美的理念和文人的心境。3)对外交流增强。14世纪时期元代的青花瓷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其中古波斯人向中国输入氧化钴料“苏泥勃青”,用以制作他们所追求的通透亮丽如蓝宝石般的景德镇瓷器,他们甚至提供了带有伊斯兰风格的器皿,所以部分元代的青花瓷在装饰和造型上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当然主流依然是坚持我们的民族特性。

二、元代青花瓷整体装饰艺术风格

1、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纹样特征和内涵1)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纹样特征。元青花装饰纹样的整体特点是由主题纹样和辅助纹样构成,主题纹样一般在器物的直观面上,辅助纹饰一般在主题纹饰的画面中或者周围,用以衬托场景。主题纹样可以涵盖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植物、动物、人物、历史故事都可以成为主题纹样。元青花的辅助纹饰的基本构成方式比较固定,变化不大,它们起到协调各层主体纹饰、增加美感的作用。2)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纹样的内涵。元代青花纹样的文化内涵,可以用文化的交融来总结,我从蒙古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中西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艺术与宗教的融合三个方面分析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纹样的内涵。虽然元代蒙古族统治了大片疆域,但是中原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根深蒂固,是蒙古族撼动不了的,所以元代时期蒙古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都被强大的汉儒文化所同化和融合。元代青花瓷纹样中的主题就是中国汉人所长期使用的图案,比如对鱼戏图、龙纹、凤纹、缠枝牡丹、昭君出塞等纹样的使用。元青花瓷的整体上构图严谨、和谐完美、富丽典雅,细节上层次繁复、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不留空白的装饰风格,正是受古波斯审美意识的影响,所以元青花瓷是中西亚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元青花瓷为了方便出口,使部分青花瓷的纹样甚至造型融合了伊斯兰教的装饰特点,也蕴含了伊斯兰教的某些教义。2、元代青花瓷美学形态1)造型美。由于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好饮,因此青花瓷中盛酒器皿最多,而且形体巨大。青花器的主要造型主要有罐、瓶、执壶、盘、碗和高足杯,其中玉壶春瓶和梅瓶就是较为常见的两种……2)装饰美。青花瓷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把中国绘画艺术和瓷器的装饰方式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的视觉形式和艺术载体。而且元代青花装饰使用了广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题材,使用色彩单纯、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3)工艺美。青花是釉下彩绘瓷器,制作过程是使用钻料在瓷胎上绘画,后施透明釉,在1200度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白底蓝花的晶莹亮丽的效果。

三、异域艺术对元代青花瓷的影响

1、西亚的艺术风格推动了元青花装饰的多元化元代青花瓷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部分青花瓷的纹样具有伊斯兰审美特点。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他们的装饰主题主要是植物纹饰和几何纹饰,显然元代青花瓷深受伊斯兰纹样影响,植物纹样的青花瓷占据很大的比重。同样元青花纹样中多层横向装饰带也是受到了西亚追求块面分割审美情趣的影响。蒙古族和伊斯兰都崇尚蓝白两色,伊斯兰的传统“喜色”就是蓝色,崇尚蓝色的伊斯兰人把“苏泥勃青”的用氧化钻原料输入中国,用于元代蒙古人烧制青花瓷器。很可能伊斯兰的崇尚蓝白色对元代蒙古人产生了影响,或者两者共同的价值认同成为元青花瓷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2、印度的佛教文化艺术丰富了元青花装饰印度佛教自从东汉末年传人中国后很快便融人了中国社会,在社会各阶层久盛不衰。佛教的装饰纹样被选用到中国器物的艺术装饰中,并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相互融合。于拿带的青花瓷中的很多辅助纹样源自佛教。从元青花装饰纹样中最具特色、最常见的莲花纹样就来源于佛教艺术。莲花是佛教的圣洁物,在佛教中占有特殊地位。莲花纹饰图案从东汉时期一直在使用中演变,元代青花瓷上的莲瓣多绘瘦长、有空隙、瓣中绘有其它纹样。

四、元代青花瓷装饰艺术中蕴含造物思想

每个朝代的器物的器型反映的都是当时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元青花器型和丰富,主要包括:瓶、盘、碗、壶、罐等,其中元代器皿最有代表性的是大壶、扁壶、玉壶春瓶、高足杯、各种便于携带的多系器皿。前面仔细论述了元代青花瓷的装饰特征和主题纹样,结合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虽然伊斯兰和印度文化都对青花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在元代的青花瓷中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物思想对元代青花瓷产生的影响。五、结语元代统一了众多不同的民族,为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繁荣。元代青花瓷明净、高雅、受外域文化影响的装饰艺术风格,广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影响及其广泛。可见中国陶瓷艺术在吸收了异域文化艺术精髓基础的同时也把这种装饰艺术形式依靠青花瓷器特有的美感而展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邓欢琴,《元代青花瓷的整体艺术风格及其装饰特点考证》,[J]《兰台世界》2014第22期

[2]张春浪,《论元代青花瓷构图形式与情感表达》,[J]《景德镇陶瓷》2011第21卷第6期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符号学;元代青花瓷;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13-02

众所周知,中国的英语是“China”,若将第一个字母小写,词意就是陶瓷。由此可见,西方世界对于中国这一概念的认识和感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陶瓷。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其本身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的制造技术也影响着全世界陶瓷技术的发展,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相结合的产物,是无数古代中国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作为古代中西文明交汇的介质,瓷器具有显而易见的符号学研究价值。当代符号学对于符号的定义是“被认为携带者意义的感知”,陶瓷这一符号就携带着关于东方文明的意义进入到西方视野中,瓷器的器型、色彩、纹饰等风格特征无不带给西半球关于中国神秘、高贵、典雅的想象和记忆。

一、元青花瓷器概述

青花瓷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制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因此称为青花。中国的青花瓷开创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繁盛于明、清之际。元代(1271~1368)虽立国时间不长,但是它是中国经过长期分裂后又一次出现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北方落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之间发生碰撞,文化上的交流不断加强,民族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这种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使得元代瓷器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元代瓷器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论是瓷器的创新还是生产规模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明、清两代瓷器的发展和创新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青花瓷是元代的一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倍受世人关注。元代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出产的青花瓷器大量出口海外,主要销售到今天的菲律宾、非洲东海岸以及阿拉伯波斯湾地区,再通过不同的海陆途径深入欧洲、亚非。

二、 元青花瓷器的符号性特征

(一) 器型

元青花瓷器器型硕大、胎质厚重、浑圆饱满,其风格粗犷、气势磅礴。形成这种艺术风格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元青花的主产地景德镇,其产出瓷器的用途大多用于出口,目标消费者更多的是海外受众,除日常使用外更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价值,所以器型并不类似适用于中原地区百姓实际生活中的用器,大盘、大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等大件器型都颇为常见,但是也用很多针对南洋市场的小件生活用器;另一方面,源于元朝统治阶层尚武并且好饮酒的时代特征,所以很多针对达官贵族的定制瓷器都遵循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例如高足大碗、执壶、扁壶等,或适于席地而坐、共盛肉分享,或适于行军打仗、随身携带、盛酒助兴。

(二) 色彩

青花瓷器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古人在较早的时候就意识到借助融入钴元素烧制的蓝色完美地进行艺术创作,但这种蓝花白底的瓷器的盛产高潮还是在元朝时期的景德镇。元青花较之明、清瓷器的青花色彩具有比较明显的鉴定特征。元青花色彩比较艳丽,但不失洒脱清丽,不同于后来者康熙青花瓷的清秀雅致或宣德青花瓷的浓丽凝重,是青花瓷器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朝创作者为何偏爱青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外部需求,青花色彩简洁大方,气质高贵典雅,这种色彩符号对于西方人而言,是神秘东方文化的最佳代言者,故在海外市场广受欢迎;其二是元朝统治者具有崇青尚白的审美偏好,这一说法至今还在学界具有权威地位;其三是在实际烧制过程中,天然钴矿的产量丰富,原料易得。但对于钴矿的具体产地目前学界还未给出确切的答案,值得科学和艺术研究者们继续了解。

(三) 纹饰

元青花的纹饰以画面层次丰富、纹饰精美古朴、题材巧妙多变,与器型浑然一体而著称。主要的类型包括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以及几何纹饰。不同的纹饰根据器型形状排列有序、层次分明、主次相宜,构成了整合效果清丽洒脱、装饰效果很强的流畅画风。常见的具体图形包括代表着花开富贵的牡丹、具有佛教意涵的莲花纹、象征如意吉祥的云纹、暗喻年年有余的鱼藻纹、甚至内容明确的书法纹饰等。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元青花的人物题材纹饰,不同于动植物纹饰作为器型边角的辅纹,此类纹饰往往占据器型的主画面,传递着故事内涵,大多取材于元剧杂曲的人物故事内容,使得此类元青花题材的表现生动形象,近来也在拍卖市场上一路走高,广受收藏界欢迎。

三、 元青花瓷器的符号学解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符号学大国,自赵元任确认“符号学”一词以来,中外学者们就针对周易、孔孟、老庄、汉字等中国哲学和文本元素进行符号学研究,但是总体还是停留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模式内,陶瓷作为中国文明的典型代表,不应该在中国符号学的研究范围内缺席。

下文将根据皮尔斯符号学,从理据性角度出发探讨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将符号学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分别在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三种关系下探讨元青花瓷器。

(一) 像似性

一个符号代替另一个东西,称之为像似。在像似关系下,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呈现的非常直观而自然。从共时性的观察角度看待元青花瓷器就会发现,在元青花于景德镇大放异彩名扬海外的同时,当时元朝的统治中心,即今天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占据贵族和百姓餐桌的生活主流用器其实是白釉、青釉瓷器。青花瓷器的绘制工艺较为复杂精细,注定这种昂贵的消费品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元朝的统治阶层尚武轻文,元青花所表现出的瑰丽别致的艺术风格并未被贵族广泛推崇,故只能选择远走海外,作为体现国力的礼品或者宣扬文明价值的文化符号。从历时性角度再看元青花就会发现,事实上较之前朝的瓷器,元青花已经倾向元朝统治者的审美意识,例如元青花中的典型器型梅瓶。梅瓶在宋朝时已经出现,但是元青花的梅瓶形状更粗壮,胎质更厚实,肩部更丰满,图案线条的风格更大气恣意,这点在景德镇窑产的龙纹梅瓶等形制上都有所体现。

(二) 指示性

按照皮尔斯的说法,“指示符号是在物理上与对象联系,构成有机的一对,但是解释者的心智无须关心这种联系,只是在这种联系形成之后注意到它”。指示符号的最根本性质,是把解释者的注意引向符号对象。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陈健毛、肖绚在《基于符号学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研究》一文中重点关注了纹饰题材这一符号背后的意涵,认为救世英才的题材表达了汉民族对于元朝统治者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满,借青花瓷这一能指符号期待救世英雄的出现。这一层关系是比较明确的指示性关系。走出创作者心态,从收藏者心态来讲,近年来,元青花人物题材的瓷器在海内外收藏市场上受到热捧,例如以2.7亿元人民币落锤的稀世珍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其价值至此,不仅是因为元青花人物题材的瓷器存世量珍稀,同样也有其背后的隐喻符号价值受到收藏者认可,收藏者理解到的意义亦是元青花瓷器符号指示关系达成的内容。

(三) 归约性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如果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话,我们称之为一种归约性关系。这在元青花瓷器中也有所体现。元青花瓷器中大量出现的莲瓣纹、串珠纹、垂云纹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被学界一致认为是受元朝藏传佛教的影响;又例如青花以蓝、白二色为全部表现色彩,受到统治者推崇,元朝统治者崇青尚白的审美情结也可以说是规约关系的作用,蒙古族信奉的萨满教也视蓝色、白色为神圣的颜色,至今还体现在哈达上。元青花淡雅大气的艺术风格好比草原上蓝天白云的景致,被认为是具有典型美感的色彩组合。

四、从符号学角度看元青花瓷器的艺术价值

元青花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扶摇直上,令人惊诧,成为收藏界近年瞩目的焦点之一。据笔者初步统计,超过1000万的已知藏品就超过八件,在这种现象背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元青花身上是否有文化艺术价值需要得到我们再度审视。

元朝是多元文化急剧融合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精品势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元青花瓷器视为符号,运用符号学理论从多角度观察其背后的意义,定能得到答案。目前,瓷器符号学还停留在注重文本表意本身的解读,忽略了意义规律的分析和归纳,若通过陶瓷符号学研究了解艺术品的时代特征,掌握其文化艺术价值的规律所在,可以对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收藏价值有更确切理性的解读,亦能对当今过热的收藏市场的规律走向产生积极的指导或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幼蒸. 理论符号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2]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方李莉.中国陶瓷研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4]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

[5]杨俊艳.青花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谢本贵.浅谈元代青花瓷兴起的文化背景[J].陶瓷研究,2006,(2).

[7]陈健毛,肖绚. 基于符号学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研究[J]. 中国陶瓷,2013,(4).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德化陶瓷;艺术传承;陶瓷雕塑

1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

贞元年间,福建省德化县开始建窑生产瓷器,到了宋代,德化陶瓷产业已臻于成熟,出现了许多风格特色各异的名窑,这也使得福建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

德化陶瓷的年代特征明显,不同时期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唐代瓷器釉厚而器型圆润,呈淡青色;北宋青白瓷装饰丰富,构图有序,并广泛使用纹饰和文字;南宋青白瓷讲究体量形态的均匀,改变了唐代瓷器矮胖的审美情趣;至于到了元代,烧成工艺的变化使得烧造的瓷塑作品光亮晶莹、简洁精美;明代是德化窑发展的鼎盛期,尤其是中国白瓷的出现,使世界陶瓷业得到推动与发展,一直到了清代,白瓷仍然在雕塑产品中被广泛使用,但清代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后期还出现了各种新工艺。

2德化陶瓷不同时代的艺术特点

2.1唐代德化陶瓷艺术的特点

从商周一直到唐代的较长历史时期中,德化窑的产品主要是青瓷和原始青瓷,器物呈现出釉色淡青,或是青黄、青蓝的特点,釉面光滑明亮,在实际使用后,常常会出现冰裂纹。但就是这种烧成后出现的色彩上的变化和自然而成的纹路,使得这一时期的德化窑产品呈现出优雅、自然的艺术特点。在造型上,德化窑有的捏出花口,有的线条流畅、整体的效果和局部的搭配都表现的较好,陶瓷器物显得实用而大方。陶瓷的装饰性当时还未被重视,主要为在陶瓷器物上贴上双耳。这个时期的德化窑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只有深刻的了解这一时期的德化窑瓷艺术特色,才能从艺术的角度上,认识其历史价值。

2.2宋代德化陶瓷艺术的特点

北宋的瓷器在原来的青瓷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配制出了青白瓷器,造型上既有粗犷的一面,也有精细的地方,并且为了满足外销的需要,造型上有一些改变,装饰也从简单的堆、贴,发展到了比较细致的刻画,并开始重视构图。到了南宋时期,德化窑的制作工艺全面的兴盛起来,釉的色调变得丰富,这是温度不同产生的窑变,也是人为使用不同配方导致的结构,南宋窑瓷新增进了影青、酱釉等,造型也由低矮、大口变为高瘦、小口。除了北宋出现的刻、划等技法,南宋还出现了雕和塑,并且在印制装饰图案的时候,还使用了模印法,并且还开创了德化窑历史上彩绘技艺的先河。

2.3元代德化陶瓷艺术的特点

元朝时期的德化窑无论是釉、造型还是装饰,艺术特点都比较鲜明。龙窑的烧造工艺在元朝得到了改进,分室龙窑开始被使用,以前的还原焰也被变为氧化焰,烧成率因此也得到了提升。使用氧化焰来烧造的瓷器,釉面晶莹而略带牙黄,被称作象牙白。造型虽矮小但稳重,露胎处有裂痕,釉层厚,具有温润的艺术特点。这一时期的装饰往往以宗教性的题材来进行创作,图案的线条浮出器物表面,十分精美。

2.4明代德化陶瓷艺术的特点

明代的德化窑无论是瓷器生产还是艺术创作,都进入到鼎盛时期。明代生产的白瓷胎体密致、叩击如磬,代表了当时我国白瓷的最高水平。这一陶瓷生产的黄金时期中,不管烧造水平、工艺技术、造型艺术、瓷器品种和装饰等,都远远高于宋元时期。与同时期的其他瓷器相比,德化白瓷也有着自己的特色,瓷胎所用的瓷土中,氧化硅的含量比较高,这就使得烧成后的白瓷透光度很好。同时期的景德镇烧制的甜白釉中,泛着些微微的青色,而德化白瓷却是非常纯净的白色釉器,白如凝脂,只有在光照下,才会显出淡淡的肉红或者乳白色。明代的德化瓷在造型上主要有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个大类。器物不管是日常使用还是陈设用品,线条都简洁生动,人物塑造中,则通过衣服纹路的处理和对手、眼等细部特征的描绘来表达艺术魅力,如对观音的刻画等。德化白瓷的胎釉较厚,以至于釉层和胎质几乎不可分清,其晶莹圆润的特点,也使得那一时期德化瓷显得特别的高雅别致,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2.5清代德化陶瓷艺术的特点

清代早期所烧制的白瓷仍然保留了一些明代晚期的特点,质地洁白,呈现糯米胎;釉面厚、器物内部叠烧支钉痕比较明显,装饰也采用印花、透雕等方式。但是清代中晚期的瓷器,由于对配方和烧制工艺进行了改进,烧制时多使用还原焰,烧出的白瓷坚硬而微有泛青。康乾时期的德化窑,使用国产青为发色料,因含石墨比例较多,稍有灰暗,随着金门青、苏泥麻青的引进,中后期的德化窑就色彩清亮,并且出现的粉彩瓷器大方自然,还有在器釉上的满彩,也是清代白瓷彩绘的一种创新。

3当代德化陶瓷雕塑的发展

3.1当代德化陶瓷的风格

明代是德化陶瓷的生产高峰,当时的何朝宗、张寿山、林希宗等瓷塑大师,将德化瓷器的创作推到了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他们所制作的瓷雕作品,使“天下共宝之”。那一时期的各种工艺技法,数百年来一直被延续,独特的艺术精神也一直被传承,当代德化瓷雕中,大量的吸取了传统技艺的精华,并在传承先辈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力求以“中国白”为载体,通过多元化、写实性的创作,来展现陶瓷雕塑的艺术风采。

3.2德化陶瓷雕塑的继承与发展

(1)题材的创新。德化瓷雕中佛教题材的作品非常多,并且培育出了何朝宗这样的瓷塑大师,丰富了德化瓷的文化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不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也会不同。现在的德化陶瓷艺术家们,在不断的努力挖掘能够被市场所接受,被现代社会所认可的陶塑题材,这些陶塑作品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的众多方面,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对瓷雕产品的需要,当代的德化陶艺人,不仅继承了古人的瓷雕风格,并处处能够看到创新的影子。(2)技法的创新。传统的瓷雕手法,采用的是何朝宗大师所创的“八字法”,如今,现代德化人在继承先辈艺术结晶的基础之上,将这些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在瓷雕中大胆的运用了写实性很强的工艺制作手段,如瓷花卉、瓷毛巾等的工艺塑造、能够以假乱真,视觉效果十分震撼,在全球的瓷雕行业中,也具有较高地位。(3)以市场促繁荣。德化陶瓷业在发展历史中一直重视市场需求,1999年发现于南中国海的清代“泰兴”号,就搭载着35万件之多的德化瓷器,当时的出口贸易之繁荣可见一斑。在世界各地多个国家,目前仍然保存着德化古代陶瓷器,这说明德化瓷的兴盛离不开对市场的开拓,现代的德化陶瓷,也要与艺术消费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生存和发展。(4)对当代德化陶瓷的思考。目前的德化陶瓷雕塑创造中,陶艺人往往过于追求制作工艺上的繁杂,却忽视了艺术创造水平的提高,“用工太过”反而破坏了瓷雕艺术形象的丰满性,但随着一些创新者的不懈努力,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被引入德化瓷雕,这些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再结合先辈们的经验和技法,德化瓷雕艺术定会走进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林鸿福.德化陶瓷艺术特色的历史考察[J].中国市场,2011(26):176-177.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6篇

本次会议是海内外首次举办的大型古代黑釉瓷器和吉州窑国际学术研讨会,著名古陶瓷学者刘新园先生,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女士,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先生,博物院器物处处长、研究员蔡玫芬女士,原博物院顾问、上海震旦博物馆副馆长廖宝秀女士,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先生,香港敏求精舍葛师科先生,以及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出川哲朗先生等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参与讨论。

言州窑和历代黑釉珍品展览受到高度评价

黑釉瓷是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的高温釉瓷。黑釉瓷给人以幽深、玄远和浑厚的美感;因黑釉瓷烧造过程中不受焰烧限制,不仅能创造出丰富的窑变效果,而且又能遮盖坯体上因杂质而常常出现的瑕疵,故而成为南北各大窑场的流行产品。中国古代黑釉瓷器历史悠久,产地遍布南北,装饰多样,工艺精湛,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高的科技与艺术成就,在中国陶瓷史和社会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黑瓷研究是古陶瓷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鉴于此,深圳博物馆积极整合公私收藏资源,于2011年9月至12月先后隆重推出了“融会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和“玄色之美——中国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两大专题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220余件,以及一批重要的窑址、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黑釉瓷器标本资料。其中大多数吉州窑瓷和黑釉瓷器珍品均属首次亮相,堪称海内外迄今体系最完备、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且最具艺术美感的黑釉瓷器展览。参展方包括深圳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婺源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以及上海高梧楼、观叶楼、九砚山房,广州红苒精舍、暂得楼、乐道堂,深圳宝光艺术、无住斋,两庆书屋、在川草堂等多家公私收藏机构,可谓整合公私文物策划学术展览之典范。这两个展览已先于研讨会推出,引起海内外文博学界和收藏界的热烈反响,得到国际知名学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吉州窑所在地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受吉州地区浓厚的禅宗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其陶瓷艺术特色鲜明,以具有禅意之美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工艺、夺造化之美的玳瑁釉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产品涉及宗教生活、士人逸趣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融会释儒、法效百工一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以严谨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突出禅宗、儒学以及相关工艺美术的内涵,深具学术分量。本次特展分为“禅茶一味”“士人逸趣”“世俗风情”“法效百工”“蒙元新象”“南粤余响”六个单元,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展品大部分都是首次展出,让人耳目一新。展览力图通过对吉州窑瓷器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的挖掘,揭示吉州窑与宋元时期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的深层关系,并具体展示其制作工艺的来源、艺术特色及其影响,使观众充分领略吉州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创造力。展览受到文博学界的高度肯定,港澳台乃至日本、英国等地的学者、收藏家纷纷前来参观。原博物院研究员、著名茶器与茶文化研究专家廖宝秀女士这样评价吉州窑专题展:“不仅名称取的好,而且内容丰富,文化性强,观后令我感动莫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有深度的展览了。”

“玄色之美—历代黑釉瓷器珍品展”全面展示了历代黑釉瓷器的独特艺术魅力,是海内外首个系统展示古代黑釉成就的专题展览。展览主要分为四个单元:鸿蒙初开——汉魏六朝时期的黑瓷、盛世气象——隋唐五代的黑瓷、各擅胜场——宋辽金元的黑瓷、玄色余韵——明清时期的黑瓷。为了让观众能够真正领略到黑瓷的玄色之美,深圳博物馆从各地精选了众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美感的文物,既有东晋士族所欣赏的鸡首壶,也有充满盛唐气象的鲁山花瓷;既有借鉴外来文化、浑厚大气的唐代巩义窑黑釉凤首执壶,也有宋代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乃至禅僧释子喜爱的各色建窑兔毫盏;既有自然洒脱、行云流水般的宋代耀州窑酱斑装饰,也有金代北方草原文明影响下的粗犷率性的剔花瓷器等,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在技术和艺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为嘉惠学林,深圳博物馆特别编辑出版了此次参展的吉州窑和历代黑釉瓷器文物图录。会议期间,来自北京收藏界、南京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收藏家还带来了许多从城市遗址采集的黑釉标本。特别是北京收藏家带来的定州地区采集的诸多重要的定窑黑釉标本,印证了《格古要论》中所记“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俱出定州”的说法。这些定窑黑定标本中有一组器底墨书“方丈”“堂头”“茶口”等的茶盏残片,为研究定窑黑瓷与北宋禅院茶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成为本次黑釉展览和学术会议的一大亮点。

研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青花瓷;人文精神;审美

一、中国的青花艺术

青花,一般学者认为起源于唐宋,但由于工艺的不成熟等诸多因素,保存至今的实物极少,图饰也较为简单。而到了元代青花的制作工艺便已趋向成熟,官府督造的景德镇窑出现了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卵白釉瓷器。针对海外贸易的特殊需要,生产了大量青花瓷器,且远销外邦,蜚声海外。明清时期,显著的变化开始在诸瓷器窑出现,各大瓷窑逐渐衰落,只有景德镇窑作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长盛不衰。在康乾盛世更是发展到顶峰,其中尤以白地青花瓷占主要地位。青花瓷的装饰纹样有吉祥纹样、花卉纹样、山水纹样、人物纹样、花鸟纹样等,这些装饰花纹都代表着一定的人文精神,花纹装饰在洁白的器皿上审美研究极高。

二、中东地区的青花艺术

元服阿拉伯地区,伊拉克、土耳其、伊朗等都属于元代藩属国范围。同时,元代早期北方诸窑(钧窑、磁州窑等)和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和少量福建窑和吉州窑)仍然出口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但由于这些产品的一成不变,导致出口销量逐渐疲软。元代中期大约仁宗时期也只有龙泉窑和景德镇青花瓷是大宗出口商品,其次北方磁州窑也有零星出口(海外喜欢有图画的瓷品),其他窑口基本转向国内市场。而阿拉伯地区的色釉陶器相比唐、宋同时期产品已经有很大进步。尤其装饰上普遍受到推荐(尤其伊朗地区的青花陶器)。元代政府为了拉动海外的巨大市场,也为了捍卫中国瓷器的世界独特地位,为了宗教和文化产品对海外藩属国的文化影响力,结合蒙古统治者自身尚蓝尚白的一些民族习惯,必须考虑推出代表国家实力和文化(宗教)影响力的载体物,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是瓷器。在这种背景下,元青花在元代中期逐渐试验成功,虽然有阿拉伯影响的因素,除青花钴料依赖进口而外,元青花的文化背景、装饰构图、纹饰绘画、瓷器工艺都属于本土发掘,大量借鉴和结合中国历代传统工艺和传统纹饰基础上进行创新。人们不禁要问:元青花受到阿拉伯青花彩绘陶器的影响没有?阿拉伯工匠来中国景德镇参与的机会有没有呢?我想阿拉伯地区与中国从唐代就开始文化交流,元代时期的阿拉伯人很多穿梭于两个地区,影响自然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因素。因为,从核心利益、政治、宗教、文化战略考虑,参与的程度很有限。我们都知道,古代对瓷器制作和烧制工艺是极其保密的,这是中国称为瓷国唯一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和民生利益的重要内容之一。否则,元青花从诞生到成熟就不会经历28年漫长的摸索期和发展期了。如果有阿拉伯的烧制青花陶器工匠参与,能用得了28年时间吗?

三、人们赋予青花瓷的人文精神及审美研究

元青花瓷器和中东国家的关系有很多问题,要深入研究,但元朝的青花瓷图案花纹具有中国固有的传统动物纹特点,这也是反映了中国本土的人文精神及审美研究,而缠枝莲和回文、水波纹等等,也被历代所应用,多见的仰覆莲纹饰在唐代已经出现。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青花瓷团中的莲池水禽、芭蕉竹石、庭院花鸟等,都强烈反映了中国江南地区所有的景色,表达了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古代青花瓷上绘制的江南景色,对我们研究江南美景提供了很好的活化石。此外,元青花的人物故事装饰图案也很多,主要来源于元曲剧本的版画图及《三国演义》的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以及岳阳楼、唐太宗、百花亭和前面提到的鬼谷子下山等等。因此,元青花的图纹基本上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装饰有的是表现人的忠义精神、有的是对统治者的敬畏之情,这都是把人们的精神寄托于青花瓷上。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具备对先人作品的美能欣赏,研究装饰艺术和图文特点。现代的青花瓷装饰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巨大变迁。上世纪时期青花装饰突变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青花大王王步先生,他的泼墨分水技法把中国写意画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当代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陆如先生,他的青花艺术采用写意国画入瓷,写意画中有墨分五彩之笔韵,陆如先生画青花也能做到青花分五色的精彩,青花一笔下去也有浓淡干湿焦。陆如先生最具代表的作品当属梅兰竹菊四君子,这表达了陆先生高风亮节的精神。陆先生的作品用笔娴熟,线条优美,井字八法的构图,主次分明的布局堪称完美。

四、总结

我们在研究先辈们的青花瓷作品时,既要欣赏也要对其装饰所赋予的人文精神进行剖析。吸收精华,这样则能利于自己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吴莉.中西结合[J].陶瓷研究,2014(07):62—62.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8篇

中高档瓷器精品的价格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成交价多未达到应有的价位。“有迹象表明,艺术品投资类资金、市场流资开始撤离,往年经常出现在拍卖场上的新面孔买家,今年消失大半,资深行家的老面孔重新主导着行情起伏。”行家竞拍,出价谨慎,眼光理智。这对艺术品收藏而言,或许倒是件好事,泡沫的消除使那些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品味、值得收藏、玩赏的艺术品脱颖而出,给收藏者一个购买的良机,往往会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高价,这种情况今年非常突出。春拍结束后,本刊走访了像梁晓新这样的几位业内资深人士,请他们就今春纽约、香港、伦敦、北京瓷器拍卖行情略作点评,一探市场走向。

纽约:紫砂器、文房珍玩表现非凡

纽约每年三月的亚洲艺术周,是全球艺术品交易的晴雨表。今春,纽约市场走出了一轮独立于香港、伦敦、北京和巴黎市场的行情,但优异的表现并未带领市场走出低迷,其他市场的拍卖连连受挫。纽约拍场陶瓷方面有佳士得、苏富比、邦瀚斯、朵尔、爱嘉福等公司涉足,唯佳士得、苏富比规模较大。

佳士得瓷器工艺品数量超过其他门类艺术品,649件拍出71.65%,成交额3135.69万美元。有69件价超十万美元,但陶瓷行情远不如杂项工艺品,196件陶瓷成交144件,11件价超十万美元,高价者多为雍乾官窑瓷器,未见价超百万美元者。普孟菲藏文房珍玩专场紫砂文玩器行情较好,长14厘米的“陈鸣远”款宜兴莲瓣式水丞(图一)拍至50.65万美元,为全场最高价。18件唐代至元代高古瓷器两件流拍,高94.5厘米的唐代三彩马(图二)拍至19.45万美元,高27.9厘米的元明青白釉布袋和尚像(图三)估价6万至8万美元,拍至24.25万美元。

苏富比318件瓷器工艺品成交69.18%,成交额2055.34万美元。亲临现场的行家说气氛热烈,明清宫廷风格的瓷器工艺品受追捧。近20件两汉陶器、唐代三彩陶、宋元高古瓷器成交过半,宋瓷价格较高。数量、品种占绝对优势的明清瓷器,清代御制瓷器价格高昂,美国马萨诸塞州私人藏家收藏的高12.1厘米的两件清乾隆粉轧道江崖海水瑞兽凤纹八卦纹笔洗(图四),被一位电话委托买家分别以198.65万美元、153.85万美元竞得,超出估价十余倍。数件明代龙泉青瓷成交价超过估价数倍。

点睛:行家指出,成熟的纽约市场擅长运作中国陶瓷拍卖,西方藏家对中国陶瓷的价值有着理性判断,注重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收藏视角宽广,陶器、青瓷及宋元名瓷的知识储备和收藏经验都远较中国内地藏家丰富。每季拍卖都会尽量展示陶瓷史的宏大一面,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买家,不单纯推介热门货。

梁晓新认为,“纽约是四大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中心,货源、品类丰富,品质也较高,且估价低,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历年纽约拍卖的成交都是最好的,伦敦、北京、巴黎都不能与其相比。”

艺术品市场板块轮动速度越来越快。犀角雕刻、铜炉、象牙雕刻相继登场。对这类热得快、消得快的艺术品,要保持一定的警惕。近年纽约、香港、北京等地紫砂器拍得热火朝天,而鉴定总是老大难问题。通行的规则是不以年代定价格,而以制作者名头大小来判定,由此而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不可低估的陷阱。刻着陈鸣远款的紫砂壶,名字就代表壶的价值、价格,而不论壶的真正制作年代。这给未来埋下一个致命隐患,鉴定困难时,最好选购可信的名家旧藏,这也是邦瀚斯好善簃紫砂专场受热捧的根源。紫砂器热与消费市场普及度高有关,茶文化、艺术品投资的流行,使紫砂器深入人心,客观上给紫砂器提供了市场环境。“内地流行一种风气,总好像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流行一类艺术品,恨不得玩尽杀绝,恨不得都玩得大家内出血才好。”

伦敦:精品罕见,明清瓷乏善可陈

五月伦敦拍场焦点在清代官窑瓷器以及玉器上,拍品量少而精。有行家认为,“显然是在大势不被看好的环境下,所采取的安全运作模式。毕竟明清瓷玉市场盘面大,人气旺。”伦敦市场以明清艺术品为主导的局势,说明中国买家的影响力全面影响到了伦敦拍卖公司的决策,特别是对清代宫廷艺术品的推介,拍卖公司打出了香港常用的“宫廷御制”手法,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等公司今春的拍卖重点皆集中于此。伦敦市场并没有出现此前三月份纽约的火热行情,许多拍前被广泛看好的艺术品并没有拍到理想价位,成交率下滑的迹象明显。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9篇

在中国陶瓷历史中,青花瓷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两朝,经过元明清的鼎盛发展,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也确立了其在我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下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及社会审美观,分述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的发展特点与风格。

一、元青花瓷

元代青花题材众多,纹饰丰富,取材广泛,色彩鲜艳,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等,早期的大致都是花卉、翎毛走兽、龙凤,后期由于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戏剧故事及人物题材的作品。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青花人物图器物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鬼谷下山”青花罐、“昭君出塞”罐、“三顾茅庐”图罐、“西厢记”人物图罐、“尉迟恭救主”图罐等。画面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用山石芭蕉、松竹梅兰、大片云点缀,如果将这些画面展开,每一幅都是非常完美的艺术画卷。

元青花瓷的造型多为模制,所以八方瓶、六方瓶、扁瓶特别多。且大多造型硕大,较大的器物纹饰装饰层数非常之多。受波斯国家的影响,这些纹饰不仅多,而且琐碎,一般都把元青花中纹饰层次丰富的称为“至正型”青花。当时的匠师们在烧制青花的基础上,利用钴蓝进行器物绘饰,这种钴蓝色料主要是从波斯输入的,很能代表元代文化的特点。

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与风格,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元代文化的多元性。同时,元朝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开展海外贸易,对瓷器的外销非常重视。元青花瓷的外销主要是在四个地区,即北非与西亚、东非及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和日本。

中国陶瓷的发展在宋代登上了第一座高峰,所有的陶瓷体系都是各领。但元青花的出现与骤然兴起,改变了宋代所建立的含蓄的美学观,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的特点,与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情趣也不无联系。可以说,后来能够撼动青花地位的瓷器,大概只有清代中后期出现的粉彩。

二、明青花瓷

明朝是中国瓷器烧制的全盛时代,并以其突出的贡献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青花瓷在元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不仅把青花瓷的生产推向一个高峰,而且还创烧出色釉青花和青花加彩的新品种。

明早期青花瓷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种类繁多,并以其胎釉精细,色调浓艳,造型多样,纹饰精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期。永、宣时期瓷器的烧造,给青花瓷器定了一个基调:首先瓷器的尺寸要大;第二,永乐瓷器的形制,受到波斯文化的影响;第三,永乐瓷器的纹饰内容呈现出强盛的态势,彰显出开国时期的一种精神。

永乐时期,明朝与波斯的贸易,可能是导致永乐瓷器波斯造型、纹样众多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永乐青花瓷具有优美俊秀、厚薄适度、器型轻盈、色泽浓艳、纹饰舒朗的特征,在胎料上比元青花更注重选料、淘炼,故胎质细腻洁白,壁较薄。瓷釉色白中闪青、肥厚、莹润、光亮和平滑,少有开片。且永乐青花瓷除大盘、扁壶等少数大器外,多数器物的底部均已施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特征。永乐青花瓷纹饰流畅,取材于自然,多样而生动,一改元青花多层次而又繁富的特点,构图严谨而笔意自然,其主题纹饰仍以折枝、缠枝花卉为主。

宣德时期,青花瓷器就逐渐摆脱了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造型逐渐减少。宣德青花瓷数量大,质量好,且造型敦厚凝重,制作精致,器型较大。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肥厚,青花色泽鲜艳,是其主要特征。

永宣时期青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进口青料“苏麻离青”的运用,这种青料绘在瓷器上,有深有浅,层次分明。总之,永乐到宣德时期,瓷器高速发展,其质量和品种,被后世公认为是青花瓷器的巅峰之作。

明中期青花瓷

明中期的青花瓷,造型上从敦厚豪放变为轻巧俊秀;青料也开始采用国产的平等青,色调淡雅清新;绘画风格又以疏朗为主。与之前永乐、宣德,后之嘉靖、万历相比,在制作格调上均有所不同,成为明代青花瓷发展的第二阶段。

成化时期的青花瓷,造型玲珑秀丽,胎体细润晶莹,绘画淡雅幽婉,以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树一帜。成化青花中期后已改用平等青,所以青花瓷器青色淡雅、花草疏淡,强调平涂和线条,摆脱了苏麻离青的浓艳。且成化青花基本没有大件,多是极其规整精细灵巧秀美的小件。“成化少器”是其突出特点,而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具有艺术上的线条美。成化青花在纹饰方面舍弃前期粗笔、重彩、厚釉的形式,改以薄釉、工笔、勾染的画法,精心构图,纤细线条,均匀渲染,配上诗情画意题材,构成一种清新脱俗、洋溢生活情趣的艺术画面。装饰题材主要有花卉、禽兽花鸟、人物等,其中人物纹饰非常有特点,除了大量的婴戏纹,“成化一件衣”也是其主要特征。而弘治青花纹饰在布局上较之成化青花更为纤巧细柔,舒展流畅,画面显见收缩,留白较多,这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正德时期的青花瓷,与前两朝的清淡相比,渐渐变得青翠起来,在造型和工艺上,也逐步改变了前两朝时盛烧小器和以盘、碗为主的单调风格,大型器物逐渐增多,品种更为多样,纹饰题材也更加丰富多彩,装饰阿拉伯文字的青花瓷器此时也大量出现。

明代官窑青花瓷年款,成化时已成定制,字体、书法、位置排列都为后代典范。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亦有横行书,但绝无四字款。款外有双圆圈或双方框。排列不够整齐,色泽浓重深沉,透入胎骨,绝无漂浮感。正德时青花瓷款识与成化、弘治时期稍有不同,即以“正德年制”四字双行居多,字体略大于弘治款,笔道刚劲有力。

明晚期青花瓷

明代至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政治、经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阶段,也影响到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质量明显下降,大部分产品制作较为粗糙,工艺不精,其风格与前代差异很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嘉靖时期的青花瓷开始使用回青(又称回回青),所以纹饰也更幽浓,也出现了制瓷的崭新景象。

嘉靖时期的青花瓷,色调鲜美浓艳、器型粗犷、烧造数量多,造型以浑厚敦实风格为主。纹样极其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道教题材的青花瓷器集中在嘉靖时期大量出现,如纹饰中的八卦纹、云鹤纹、葫芦纹、回纹、灵芝纹等都是典型的道教题材,造型有葫芦瓶、香炉等。嘉靖青花款识全为楷体,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均有,还有其它排列的,字体瘦长、笔划较粗,刚劲中藏秀逸,布局往往斜行不齐。

隆庆时期的青花颜色最为浓艳,人物纹饰的典型特征即是长腰短腿,款识也由“大明某某年制”改为“大明隆庆年造”。这是隆庆青花的三个典型特征。

万历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就是装饰繁缛,密不透风,主题不明,比例失调,道教题材更为流行。但器型多种多样,烧制数量大,同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镂孔透雕与塑雕的工艺手法,使作品显得非常丰满。万历青花款识又改隆庆时的“造”字为“制”字,六字款多于四字款。字体上也改变了前朝楷书为主,而用楷、篆、隶、行,笔法刚劲有力,端庄工整,书法颇似颜体。

纵观来看,明代青花瓷有这样一个过程:浓艳,疏淡,又到浓艳;画风从繁复到疏朗,又到繁复。资本主义的萌芽,大大刺激了中国瓷器的生产,尤其是青花瓷器,充分显现出商品的特性,并超过了最早的艺术特性。永宣瓷器艺术特性明确,而嘉、万瓷器商品特性明确。

三、清青花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乾隆以后,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与社会动乱,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景德镇官窑瓷的质量急剧下降,到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更是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质量下降且数量锐减。

康熙年间,青花瓷呈一种自由开放的态势,不仅制作质量高,且色调古雅幽艳,层次分明,有“料分五色”之说,如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康熙青花瓷的发展亦可分作几个时期,由于原料的不同、工匠技术的提高,胎质渐趋变薄,色泽愈发细腻润白,纹饰风格由早期的粗犷、浑朴渐至中晚期的纤细,而每一期瓷器造型都丰富多样。

雍正时期的青花风格突变,十分规范、收敛,毫不张扬,并烧制了大量“仿古”瓷器。雍正青花的风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追明永宣青花瓷器,仿得几乎一模一样;另一种风格就是淡描,直追成化。淡描青花是受万历铁线描的影响,用细线表现图案,用很淡的色彩渲染一种艺术效果,追求淡雅的艺术风格。

乾隆青花瓷传世品种十分丰富,多强调形体比例,造型端庄规整,追求新颖奇特和风格上的华丽秀美,大小器物都做得非常精致。纹饰也极其丰富,仅常见纹饰就有五、六十种。但总体而言,浑厚不如康熙,秀美不如雍正。乾隆青花瓷造型的“精巧新奇”,跟其高质量的胚胎是有很大关系的,乾隆青花瓷整体注重制瓷质量,胎质洁白细腻,修胎工艺精细,致使器型规整,厚薄适度。乾隆晚期,胚胎制作渐趋粗糙,胎质略软,色泽微泛灰,与康熙、雍正时相比,胎体略厚,这已是整个清代瓷业走向衰落的先兆。

元、明、清青花的总体发展脉络,或多或少地折射出各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与审美观。换言之,元代文化的多元化,明代社会的商品化趋势与视觉领域的新发展,清代西洋文化对于中国人艺术视野的影响与中外艺术的彼此沟通,这些社会背景、文化特征的差异,也是导致青花瓷在各时期形成不同的特点与风格的重要原因。

注 释:

[1]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2]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

参考文献:

1. 马希桂:《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2. 张浦生:《青花瓷器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

3. 冯先铭:《青花瓷器的起源与发展》,《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0篇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自中国人美版《美术鉴赏》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5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陶瓷艺术鉴赏部分。本课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特以《人面鱼纹彩陶盆》、《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巨大成就和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课本中文字讲解简洁、精练,配图少而精,8张图片中有4张是青花瓷器,可见青花瓷的魅力和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前面14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美术鉴赏知识和方法,他们喜爱美术欣赏,学习充满热情,一部分学生能主动、独立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较为专业、全面的鉴赏和分析。但是由于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的积累有限,所以教学设计应以基础知识为本,用深入浅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识和审美方法,用以引导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

三、教学设计理念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以视觉艺术鉴赏为主要内容,透过视觉形式来理解人文背景、形成原因、情感诉求,并进行艺术再创作的课程。美术鉴赏课是一种文化学习传播,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性格、素养的形成。

本课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方法、爱国情怀、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音乐导入:以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青花瓷》吸引注意力,适时导入主题。

2.欣赏环节:紧扣主题,以精选的青花瓷图片进行深入欣赏,找出其特点、价值,实现教学目标。

3.知识拓展:学生运用青花瓷的装饰风格进行创作。

四、教学内容

1.鉴赏知识:元青花的特点、创烧的历史背景、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艺术价值。中国各历史时期瓷器简介。

2.专业技能学习:掌握基本的鉴赏、观察、比较、分析方法;学会提炼青花瓷的装饰纹来进行创作。

3.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知识拓展:积极地师生互动学习,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其他自然学科知识独立深入思考艺术作品与科学、历史、文化、情感的关系(即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学习)。

五、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地观察、欣赏中国瓷器艺术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中国传统艺术学习的兴趣。

2.学生初步认识元代青花瓷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并能独立思考与分析艺术现象,举一反三。

3.学生基本掌握一种青花瓷装饰图案画法,设计制作一件现代青花风格的物品。

4.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和分享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生发现元青花瓷器的艺术特点,理解其形成原因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审美方法的掌握及运用。

六、教法设计

1.多媒体展示:制作图、文、音同步的教学课件,其中大量的精选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审美震撼,配以优美的乐曲,使整堂课产生不间断的审美行为,强化美术欣赏课的特点。

2.互动教学:设计关键问题,师生互动问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表达、创作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3.启发教学:引导学生用仔细观察、比较、探究、联想、归纳、情感品味等方法进行独立学习。

4.实践:学以致用,手工制作。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歌曲《青花瓷》,引入主题(配图欣赏)

教师介绍中国陶瓷史,导出本课的主题:元代青花瓷。

(三)“人世间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进入元青花的世界(课件展示)

1.欣赏元青花瓷器《鬼谷下山》,一件创世界拍卖纪录的瓷器(2.3亿人民币),题材简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原因——引出元青花瓷的艺术特点。(配图欣赏)

互动提问:

A.元青花为什么是蓝色?(配图欣赏)

学生观察作答,教师归纳,讲解它的烧制时间、历史原因、基本制作过程、清新独特的图案风格、特殊的青料。(配图欣赏)

B.元青花的纹饰图案有什么特点?(配图欣赏)

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案的内容有: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戏剧故事等。(题材丰富多样)

历史、文化的原因: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有情节。元后期,朱元璋在景德镇对陶瓷生产一定的影响。

纹饰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

纹饰色彩:蓝白对比鲜亮,把艳丽和清雅完美结合。

纹样设计:缠枝花卉纹有大花、大叶的特点,主宾协调、繁而不乱,尽显高雅气质。

引导学生分析元青花纹饰特点生成的原因。

C.元青花为什么大器特别多?(配图欣赏)

以元青花高足杯上写的字“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为线索,教师分析、讲解元青花的造型特点及形成原因。

2.图片欣赏几件元青花中的精品,认识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A.《鬼谷下山》等系列高价的原因(配图欣赏):是由它的题材、历史背景决定的。

B.元青花开中国陶瓷装饰的先河:强烈的色彩、画意、质量都是登峰造极的。

C.“天方夜谭的故事”——元青花葫芦瓶欣赏。学生独立鉴赏,谈谈对元青花价值的认识。

(四)青花瓷的艺术风格在现代社会的运用(配图欣赏)

1.现代陶瓷中的青花瓷。

2.其他领域的青花艺术。

(五)学生互动学习、创作(配图、音乐)

1.学生搜寻自己喜欢的青花图案,并思考如何运用。

2.学生设计制作一件青花瓷装饰风格的现代物品。

(教师巡视指导绘画技法,点评作业)

(六)教师总结:为什么元青花在中国陶瓷中能形成霸主的地位

1.它是汉族文化、波斯文化、蒙古族文化的一个结晶。

2.市场的青睐也是元青花繁荣的一个动力。

A.优雅悦目的蓝色,为陶瓷开辟了装饰新路。

B.质地优良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C.确立了景德镇瓷都的地位,700年来无法撼动。

D.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惊人的现代商业价值。

3.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国经典的传统工艺美术。

(七)课外阅读、知识拓展

1.明清青花瓷。

2.古代波斯艺术。

3.钴料——苏麻离青。

课程结束。

(八)课后小结

综合评价本课教学目的、实践程度,总结教学中的得失,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1篇

民国瓷器主要是指1912年-1949年制作的瓷器,短短38年间的民国瓷器呈现出花样繁多、技术进步的特点,其最大特点则是仿古。

对于民国瓷器的价值,收藏界的看法不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手工制瓷的最后阶段,民国瓷得到了几千年积累的传统工艺的滋润,代表了近百年来瓷器的最高水平。有关专家分析,辛亥革命后,清廷瓦解,大批从事皇家制瓷的高手纷纷流落民间。由于皇权禁令已废除,原先供职于官窑场的工匠便与民间匠人结合,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了传统官窑瓷器细腻精美的风格。同时也创烧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新瓷,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

比如,民国瓷器中光彩夺目的“洪宪瓷”,相当于民国时期的官窑瓷。“居仁堂制”款瓷器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活动的需要,命郭葆昌为陶务署监督,赴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再如,新粉彩瓷也是民国瓷中的一大亮点。其画师都出身艺匠,吸收了近代画的技法,涌现出汪晓棠以及“珠山八友”等新粉彩大师。此外,民国时期仿制的清雍正、乾隆两朝的彩绘瓷器也是民国瓷器中的精品。因为没有了官方限制,民国仿古瓷中随意书写明清两代纪年款的瓷器大量出现,而且有的款识仿写得惟妙惟肖。

材料与工艺的发展,也造就了民国瓷器的特色。具体来说,民国时期的各窑场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制作出来的坯体更容易达到厚薄均匀、切割精准的程度。釉料则均由机械处理,因此成品的釉面均匀明净,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气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一致。彩料方面,民国瓷器通常采用化学配料而不是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更高。

当然,有另一种观点认为,民国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与历代瓷器相比较仍然差距很大。并且,由于民国瓷器大多是仿制前朝的器形,在制作工艺上也没有太多的独特创新,因此民国瓷器总的工艺水平不是很高。

近五年来,民国瓷器每年的整体涨幅达到了20%。四五年前,在中国嘉德四季这种档次的拍卖会上,民国瓷器拍卖前的估价多为几万元,最终的成交价一般能达到十多万元。到了2009年,一件来自于王锡良的粉彩瓷板画《黄山四千仞》拍出了782万元的高价,这是迄今为止当代陶瓷在公开拍卖中的取得的最好成绩,也使民国瓷版画,特别是“珠山八友”的作品重新被人们认识和关注。王锡良是“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弟子。“珠山八友”作为一个瓷绘流派,汇集了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人。2011年春,在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品拍卖周的中国瓷器及艺术珍品专场上,一件类属民国时期的瓷器“描金印花粉彩壶”估价仅在800美元,却以1800.25万美元的高价落槌。尽管对这件拍卖品的时代存在着争议,但是这件被归为民国时期的瓷器也足以让人们眼前一亮。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德化;陶瓷;艺术特色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把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国素以陶瓷蜚声世界,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在八十多年陶瓷历史长河中,陶瓷大师们点石成金,创造了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这些陶瓷产品既是中国历代社会的重要工业品,又是当时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日用品和观赏品。它不但在物质方面起到改善人类特定时代生活条件的作用,而且以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唤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永恒的社会效果,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已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德化瓷传统技艺自德化窑烧制开始就已经形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并在吸纳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我们下面展开探讨。

1 德化陶瓷艺术历史沿革

商周至唐代德化窑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好,釉层比其他时期厚,釉呈淡青色或青色。器形矮小,圆胖。北宋以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青瓷,器形表面装饰丰富,有阳纹和阴纹,纹饰题材较广,常见的有缠枝纹、卷草、流云、篦纹、篦点纹、团花、莲花、莲瓣、牡丹及釉下文字,构图疏密有序,变化大。改变了唐代器物素面的做法。南宋的年代特征有纪年器作为参照,这一时期仍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瓶和军持在结构上改变了矮胖的审美观,讲究颈部高度与体量的匀称统一,器物开始由“矮胖”变为“苗条”。南宋晚期至元代,器物除延续南宋生产的青白釉瓷外,且采用了氧化焰烧成工艺,使器物釉面莹润、光亮,釉层厚、呈牙黄色;图案简洁、精美,以宗教图案为多。

明代是德化窑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在生产工艺、烧成工艺、产品质量、品种、工艺水平等方面都远在宋元之上,其主要标志是白瓷被誉为“中国白”而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推动了世界陶瓷业的创新革命。明代德化窑瓷器质地洁白细坚,烧结度高,釉色匀称,釉质细腻,光泽莹润,如脂似玉,个性化时代特征明显。

清代早中期,德化窑白瓷延续明代风格;青花瓷达到全盛,五彩瓷画面有所提高,出现了粉彩瓷;各种色釉瓷不断产生。清代中晚期,白瓷产量开始减少,只保留部分雕塑产品;青花瓷占据主导地位;五彩瓷和色釉瓷工艺特色形成。民国时期青花瓷产量减少,白瓷产品增多,釉上彩装饰手法有所创新,主要有五彩、墨彩,还出现了金彩、黑花、电光、贴花等工艺。

清代、民国时期,德化窑瓷的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独具特色,在器物上留下了这一时期独有的制作、烧成工艺痕迹,为后世提供了辨别的依据。

2 德化陶瓷艺术特色分析

(1)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艺术特色。商周至唐代德化窑器物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色淡青,或青色,或青黄,或青蓝,釉面光亮,使用后常出现冰裂纹。青釉瓷烧成出现的色调变化加上自然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色调幽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整体效果上,早期德化窑有的口沿捏成花口,有的讲究各部位的搭配,有的讲究线条流畅,这些都是表现造型艺术的做法,使器物产生一种造型简朴实用、稳重大方的艺术效果。装饰艺术是对器物进行打扮的一种手法,对整体器物的艺术效果影响十分重要。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还处于萌发阶段,主要体现在对器物上所贴的双耳。通过对早期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分析,才能发现唐代德化窑瓷与其他窑口的区别,才能从艺术的角度认识早期德化窑瓷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2)宋代德化窑瓷器的艺术特色。北宋釉的艺术在原有青瓷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配制了青白瓷;造型艺术讲究粗犷与精细的有机结合,器物造型迎合外销,特别是华人海外驻足地市场的需求;装饰艺术由堆贴发展到细致的刻、划,讲究刻画构图的精美。南宋德化窑的工艺全面兴盛,艺术成就显著,釉的艺术丰富,色调变化多,有的是窑内温度不同造成的窑变现象,有的是人为配方的结果,这一时期新增的釉色有影青、酱釉、青黄釉等;造型艺术也有很大的变化,由北宋时期的大口、低矮改进到小口、高瘦,整体造型“苗条”。装饰艺术在北宋刻、划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雕、塑。刻划讲究精致,并运用了模印法印制各种装饰图案,使装饰艺术又有了新的内容;雕、塑手法是在堆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宋的雕、塑工艺是德化窑雕、塑工艺的初始阶段。彩绘艺术,这一时期主要是釉下用酱釉或黑釉色料写上文字记号,或简单图案,这一做法开德化窑彩绘艺术的先河。

(3)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元代德化窑瓷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釉、造型、装饰等几个方面。元代德化窑改进了以前龙窑的烧成工艺,开始使用分室龙窑,分室龙窑把以前龙窑的还原焰烧成改为氧化焰烧成,提高了烧成率。氧化焰烧成的器物釉面莹润、白中微带黄,呈牙黄色,俗称象牙白。釉层厚、温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造型矮小稳重,模印成型,露胎处有明显的粗裂痕,造型艺术讲究线条的变化。装饰手法以模印为主,同时还沿用前期雕、塑、刻、划等手法;装饰图案以宗教题材为主,图案线条浮出器表,构图精美。

(4)明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明代德化窑的白瓷、釉上彩、釉下彩瓷的艺术虽然时有体现宫廷等上层社会的生活,但更主要的是体现民间的气息;雕塑瓷主要体现宗教的艺术;外销瓷主要体现域外文化风情。

明代德化陶瓷的造型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和人物两大类。器物从日常器物、器具到陈设用具都讲究线条简洁,内涵厚实,生动活泼,如碗、杯、盘、壶、炉、罐等。人物讲究神态与所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有机结合,通过衣纹线条的处理来表现东方艺术的魅力,如观音、文昌、达摩等。胎釉艺术主要体现在器物的表面,通过莹厚透明的釉药对器物表面和造型的烘托来增强器物的艺术效果,从而使器物具有一种独到的艺术魅力,即莹润感增强,线条圆润流畅,光线下流光溢彩,使人感觉有一种高雅别致的艺术效果,如象牙白釉、猪油白釉器物等。雕塑艺术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精雕细镂。通过刻、雕、捏等手法在作品线条、眼、手、脚等细部的综合运用,加上胎釉的艺术效果,使作品栩栩如生,如观音、缠龙壶等。装饰艺术包括范围较广泛,主要通过堆贴、彩绘、浮雕、刻画等装饰手法来体现作品的特色艺术内涵。白瓷上的釉下青花彩绘和釉上五彩在另一个层次上体现装饰的艺术效果,特别是民间题材图案的选用、推广,为后来德化民窑青花瓷、五彩瓷艺术特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装饰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艺术欣赏价值。如龙瓶、梅花壶、八仙杯、五彩罐、青花瓷等。

(5)清代德化窑陶瓷的艺术特色。清代白瓷,早期仍保留明代晚期的特征,质地洁白,温润,呈糯米胎;釉面较厚、莹润,猪油感强,俗称猪油白;或清白如葱根,俗称葱根白;器内叠烧支钉痕明显;足圈满釉或露胎有模印的水纹;装饰仍采用印花、贴花、透雕等手法。中晚期由于烧成工艺和瓷土配方的改进,德化窑瓷多数采用还原焰烧成,白瓷质地坚硬,表面时微有泛灰。釉面白,明亮,时微泛青,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

清代早期,特别是康乾时期,德化窑的青花瓷采用的发色料为国产青,含土钴(即石墨)比例较大,发色带有灰暗感;配料时如果添加的泥浆浓度高,或青花料浓缩,绘画在器物的坯胎上常出现积釉现象,上釉烧成后出现积釉的不规则纹状,俗称“蚯蚓走泥纹”。随着苏黎麻青和金门青的进入,德化窑的青花瓷发色青亮,色阶清晰。德化窑清代粉彩瓷色彩鲜艳,构图大方,用笔自然随意。在白瓷器釉上满彩,是这一时期釉上彩绘的又一新的尝试。

3 德化陶瓷艺术的现实意义

陶瓷文化是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陶瓷文化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原有面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一个法文的特定名词,让一座山区小县走进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这就是“Blanc de Chine(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德化陶瓷在中国陶瓷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印迹,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作为我国陶瓷的重要代表,2003年,德化县人民政府正式启动“德化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搞好德化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对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陶瓷传统艺术,推动我国陶瓷艺术加强与世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德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从留下印纹陶器他们的足迹,一直到今天千年炉火从未中断,千年文化流传有序,实为奇迹。它面向大众,品种繁多,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天地,开拓出古代陶瓷美学新境界。德化陶瓷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国白”。德化陶瓷作为我国著名的陶瓷代表,它以民间大众淳朴的艺术风格和简练的工艺特点,博得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均有德化陶瓷的精品珍藏。随着德化制瓷业的发展,而用独有原材料生产的瓷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打出了“德化”品牌,提升了这一山区小县在世界的知名度,而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古瓷都。

参考文献:

[1]郑小平.德化青花瓷器装饰艺术浅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饶媛媛,张玲霞.试论现代青花艺术的时代性[J].南昌高专学报,2010(6).

[3]苏友.德瓷雕观音艺术的历史与创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4).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3篇

一、青花釉里红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原因

元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界定为异族入侵和外来政权,在政治上是极其残暴和黑暗的,在文化上与正统的汉文化即儒家文化又时刻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正所谓“政教之旨趣既殊,人民之心理亦变,其影响于艺术也,顿成特殊之现象。”这是一种历史的悖论,正如中世纪的欧洲,当政治上处于极其残暴和黑暗时期,在科学、文化、艺术以至工艺上往往极富创造性,元代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为什么青花釉里红会不失时机地出现在元代呢?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元代统治者的重商主义传统,是催生青花釉里红的社会原因。当时海上贸易非常发达,大宗贸易货物即包括瓷器。其次,元代统治者对于工艺手技之生产甚为重视,招募各地的工匠以供其造作,同时颁布相关的法律规定:凡系官匠户之地位皆世袭,有利于工艺的传承和技术的积累提高。这种对手工业者的特殊政策激发了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催生青花釉里红的政策原因。第三,元代景德镇瓷业高度发达,是催生青花釉里红的行业原因。从元代开始,凡皇室内廷宗庙官府所需的瓷器,都是由政府派遣官员到景德镇监督制造。当时的景德镇已成为瓷业发达的大都会。青花烧制工艺在元泰定年间(即1324—1327年)已完全成熟并形成规模化生产,为青花釉里红的创烧奠定了工艺技术基础。此外,由于宋代统治者尚文,在艺术上追求恬淡静穆的美,折射到瓷器上,主要表现在五大名窑汝、官、哥、均、定无不表现静态的、收敛的、淡雅的美,从而抑制了釉下彩的发展。而元代统治者尚武,在艺术上则表现为热烈张扬、反叛扩张,这种反叛扩张的世代精神必然会选择与之匹配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结果是促成了釉下彩瓷的灿烂绽放,而青花釉里红是其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珍藏于博物院的《元世祖出猎图》中元世祖的时装秀或许透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画中的元世祖忽必烈骑黑色骏马,身披纯白色羊羔皮大衣,里着大红色龙袍,头戴红帽,脚蹬红靴。整个画面透露出的信息是元世祖忽必烈偏爱白、蓝、红、黑四色,和谐而热烈,构成了元朝色彩审美的主调。在此,特别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画面中元世祖头戴红帽、身着大红色龙袍、脚蹬红靴的套装打扮,视觉冲击力尤为强烈,白、蓝、黑三色退居次要成为点缀,红色则居于中心突出地位。作为元代开国之君的元世祖的这种色彩偏好有其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心理基础,传达的审美信息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和普通大众,从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底层老百姓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青花釉里红这种划时代的釉下彩装饰手法何以会创烧于元代的原因了。

二、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情况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是青花、釉里红二者同施于一器烧成的装饰方法。青花的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的着色剂是铜,“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难度极高,由于铜元素甚为敏感,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底釉成分、铜元素比例或焙烧温度,都必须达到最精确的水平,稍有偏差,便往往导致其不能达到预期的一抹艳红。所以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不同,两者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两者同样用笔在胎上绘画,但用料铜、钴有别。两者同样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青花对窑室中气氛的要求也严格,但比釉里红对窑室气氛的要求稍宽。这对于青花釉里红烧制成功殊为不易。而要把青花与釉里红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的艺术精品,这不是两项制瓷工艺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掌握了两项制瓷工艺的基础上,怎样在制瓷工艺上统一起来的问题,其别是在烧成工艺上,要把不同的烧成气氛统一起来,对工匠而言更是极大的挑战, 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直到清雍正时期才成功烧制出青花釉里红器物。唐英《陶成纪事碑》:“釉里红器皿,有通用红釉绘画者,有青叶红花者”,即指青花画叶,釉里红绘花(果)的青花釉里红品种。乾隆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色调稳定鲜艳,釉里红有深浅不同的层次。

三、青花釉里红在瓷器装饰上的广泛应用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4篇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1.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导入:

提问:

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3.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 放映录象

元代瓷器的艺术特点范文第15篇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

. 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 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教学难点:

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导入:

提问:

.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三.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 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重点介绍《白釉象首龙柄壶》)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 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四. 放映录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