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

文化资源的意义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22-0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泸州医学院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优良传统和具有“泸医”个性的精神特质,在塑造一代代“泸医人”、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也积淀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学校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校正处于一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夯实基础、乘势而上、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需要通过理念提升引领改革攻坚,通过文化创新带动机制创新,通过文化建设促进事业发展,通过以文化人构建和谐校园。通过有效整合大学校园文化资源,能够起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

一、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泸州医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整理、凝练、提升泸州医学院的校园文化,由先进的文化资源带动学校的快速发展,使泸州医学院在新一轮大学竞争中取胜,实现泸州医学院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资源整合有利于培育具有“泸医”特色的大学精神

分散的校园文化资源难以成就大的气势和格局,特色校园文化可形成差异性、独特性。但如果是单一性的校园文化,也可能由此带来较难推广传播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整合,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促进校园文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泸州医学院现在分为忠山、城北两个校区同时运行,老校区和新校区之间还没有达到完全的融合。新老校区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对于学校文化资源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校区办学高校,泸州医学院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在多个校区之间的文化宣传与辐射作用。例如,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资源整合可以实现多个校区之间的学风建设,促进校风的形成,最终形成各个校区之间的形象。在校园文化间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在各个校区之间建立起相互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员工的校区自豪感以及责任感;利用校区之间师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放松来发挥其内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例如,可以提议在各个校区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以及对外交流等活动。这样可以充分的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内涵,塑造良好的校区形象。而这种校区之间的文化建设工作还能够促进整个学校校园文化形象的形成,最终体现出“泸医”特有的大学精神。

三、现代世界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力的竞争,而大学之间的竞争尤其表现在文化力的竞争上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激发大学生活力之源泉,是构成高校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对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程序、人力资源等都可以引进,唯独其文化性格是独特的,是不能引进的。在大学硬件建设、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模式日益趋同的今天,校园文化性格是否鲜明,文化生命力是否旺盛,成为打造校园文化优质品牌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高校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的捷径。

与此同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必须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了该民族对生命、对世界历史的理解和感知,体现出了该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信仰和行动追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而在改革开放的不断实践过程中,当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以其与时俱进、开放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形成了当代大学生独有的“大校园文化”。就是在这种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交融过程中,实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独特的大学文化。

四、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对外展示形象、提升品牌,对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学校通过打造、整合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校园活动,参与全国、各地区大型的竞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有利于展现高校的良好形象,同时也为大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提供了一个参考值和比较值,能够发现自身差距和优势,提升自己的发展后劲和潜力。对于学校内部来讲,高品质的校园文化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五、整合校内和校外文化资源能够形成地方特色,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大学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承文化。大学相对来说是个封闭的个体,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一所大学封闭运行,孤芳自享,将会切断与外部的联系。所以大学要培育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必须要不断吸收校外文化资源,特别是整合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对立与统一的过程中发展的。泸州医学院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为了建立并弘扬良好的校园文化,在多校区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系统与多个子系统(各个校区)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通过协调均衡的方式实现了泸州医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文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多个校区办学的高校应该对各个校区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风气等进行融合;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各方的利益进行平衡,通过合理分配、相互协调的方式对各方利益进行均衡。学校作为这个统一的管理主体,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战略的目标指导下,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个体与整体的平衡与协调途径,实现泸医学院内部传统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相互平衡,使得科技服务和学术研究在学校环境中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

六、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和创新性强的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名目繁多,各种协会、社团组织的活动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但由此也产生一些了负面的影响。很多活动处于低档次、重复建设水平,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由此得到的效果却不明显。因此整合大学校园文化资源,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由此带动学生快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校园的建设,可以有效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提供全方位培育人才的合理平台,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莫定现代教育理念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时期 单位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230-01

一、单位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一)新时期下的文化背景

新时期经济迅猛发展,文化软实力作用凸显。“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的文化强国理念背景下,我们不仅要传承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要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一个单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要加大对文化的关注,单位文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呈现融合趋势,实现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单位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关系

(1)人力资源管理对单位文化的影响。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单位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多个板块,但核心是人的e极性的调动,最终目的是助力单位发展。单位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相似的目标,后者为前者奠定制度基础及环境基础,让文化在单位中更好地组织实施,发扬光大。

(2)单位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让职工观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其二进一步规范约束职工行为;其三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因此,必须关注单位文化,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

二、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现状和原因

(一)运用现状

文化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层面,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呈现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单位管理对文化的关注不够全面,不够重视,使得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不充分。

(二)难以发挥作用的原因

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局限及环境的瞬息万变是主要原因。我国多数企业和单位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沿袭传统,创新力不足,使得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社会环境瞬息万变,这也加剧了文化正面作用发挥的难度。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作用的难以发挥。

三、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观念,文化大背景下增强文化意识

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经济发展与事业助推作用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实现新时期单位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带动必须转变理念,在当前的文化大背景下做好文化意识的强化。一方面领导层必须提升文化关注意识,做好文化推广的示范者与引领者,让单位文化的价值在自上而下的推行中得到价值的发挥。单位领导对文化的忽视将带来文化价值导向的失衡。另一方面必须强化职工的文化意识,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方面。职工树立文化关注意识,将工作与文化学习联系起来,自觉激发文化学习与文化活动参与意识,这也是单位文化有序推行的基础。双管齐下做好文化意识的强化,让人力资源管理散发文化激励的魅力。

(二)加强文化知识培训,提高职工文化素质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服务人才的培养由两方面决定。分别为职工能力与职工态度。而实现职工能力与态度的提升,培训则必不可少。一方面要基于单位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致力于职工的长期发展,加强职工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开展培训体系的建构,建构包括制度规章建设、纪律奖惩建设及单位发展建设内在的多元培训体系,提升职工对单位培训体系的认同,激发其培训参与积极性。文化与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必须兼具职工的个性,职工对单位的忠诚度是最为核心的培训内容。除了培训内容的创新丰富,培训模式也应与时俱进,选择较为灵活并充满趣味性的模式,让培训成为职工分享交流的有效平台,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单位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职工行为,让职工自觉约束行为,做好本职工作并提升文化素养。

(三)开展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文化活动作为对职工工作的弹性补充,在文化氛围营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引导职工参与文化社会实践,从而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增强对单位文化的认同。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必须接地气,真正服务职工。单位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职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是人力资源管理价值的凸显,必须契合职工的心理认同,让职工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其二文化活动必须定期开展,落到实处。其三文化活动必须坚持正面性,其实这是单位文化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文化活动带来的是负面消极性的影响,不仅对工作起不到推动作用,还会形成不良的文化氛围,对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长远发展具有干扰甚至毁灭性影响。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奠定文化氛围与环境,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凸显。

参考文献: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结构合理,框架清晰,案例充实

本书共有5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中作者简要介绍了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在讲解农业生产文化的开发时,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特色农产品(特产)文化,作者进行了多次举例:沅江芦笋系列产品的开发、湘西腊肉的开发、富硒农产品的开发、豆制品的开发以及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发养蜂业等。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产品,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农业生活文化的开发,这其中包括乡村民俗生活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民居(民宿)生活文化的开发。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农业娱乐文化的开发,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不仅介绍了以庙会、节庆、集市为纽带的乡村旅游开发,还介绍了农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发以及农业专题的嘉年华活动介绍。第五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着重阐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可以说,本书逻辑框架清晰、结构合理且案例充实,有利于帮助相关人员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农业旅游,更有利于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二、转变观念,强调边开发边保护地方文化资源

长期以来,乡村旅游发展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创新性地提出边开发边保护的建议,不仅保护地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更要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在地理位置邻近、文化同源和资源同质的状况之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创新性和超前性则凸显出其重要性。河南是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之地,在古都洛阳周边有一重要文化瑰宝——龙门石窟,它是我国雕塑艺术之杰作,通过相关管理人员的保护与开发,吸引了无数游客,给当地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乡村农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即边开发边保护,有利于发挥地方文化资源实现由单一价值向复合价值的转变。

三、突出“互联网+”时代特色,重视体验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资源文化;美术素养;价值意义

一、立足教学生命的厚土,传承本土资源文化

连云港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遗存圣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遗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原始农业)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与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馆设有著名版画大家彦涵美术馆、市美术馆设有名家画廊并定期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数据库、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研究连云港的地方美术文化艺术,进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体会港城人民勤劳与智慧,引导学生珍惜、继承地方文化遗产,在学生时代造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铺垫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开拓地方美术资源,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是连云港地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术文化。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也都作为该地方的一分子,与其地方独特的传统、习俗、经济、社会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地方每个成员的审美及行为模式。把以上连云港美术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系列模块的选修内容,或作为连云港地方中小学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应用,丰富各个阶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自然会增强。

三、助推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特点,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术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丰富、助推、提升校园文化多样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增强文化遗产与环保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

将地方美术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后,通过参观、采风、考察、鉴赏、体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美术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实践,激励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学习和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文化现象和遗产保护、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进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始终以“美术遗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为主线,而它的内涵的是当地历史与神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的久远性、神话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而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可以丰富、深入挖掘其中内涵,为连云港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做好铺垫,也为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能力要求,即课程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不再仅仅利用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的教书匠,而是成长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资源、研究教学成果、研究自身学识优势与劣势的研究者、探索者,成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美术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较以往传统教学而言,教师要付出百倍的心血和努力,客观上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发展。所以,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实践和探索,可以达到培养一批研究型和实践型教师群体的目的,直接为当前的美术课程改革服务。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 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

四川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四川是红军长征的文化圣地,共和国将帅之乡,它集中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蕴涵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

1 长征丰碑: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圣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就有一万五千里。在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多个县市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四川境内60%以上的地方都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给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包括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两次大会师的成功实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中,还有数百次战役在四川境内激烈上演,如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伟大战迹。在长征期间的四川,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会理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重要会议,先后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等文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等都在四川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如今,屹立在川西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及四川人民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记忆的历史宝库,是长征文化的圣地,在四川的大部分地方存有长征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的革命故事。

2 将帅故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

四川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如邓小平、、、罗瑞卿、张爱萍等,同时也是、赵一曼、张思德等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故乡。在1955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授予了、、、、等10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中,四川籍元帅就有、、、聂荣臻四位,占十大元帅的40%。而在1955~1956年间,四川籍人物中被授予中国人民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共有99位。因此,四川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之乡。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四川还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3 川陕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四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建设苏维埃政权,先后有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四川建立,使四川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12月18日到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再到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最后于4月8日撤离南江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形成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各类战场遗址、英雄和革命烈士等的故居及遗物、各种会议举行的地点、军队的行军路线等,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的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川陕苏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政权建设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曾对川陕苏区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3]今天,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仍然是四川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1 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教育心理学显示,“学生对身边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深厚的兴趣,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四川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如:讲红军长征的胜利,把的“七律・长征”放在屏幕上,再依次结合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物精神崇高,革命故事生动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材相关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高校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区别之一,纲要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使该门课程真正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性,贴近学生情感。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上陵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7月,原名“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分12个墓区,共安葬红军烈士12000余人。此外,在四川通江县境内还有50人以上的烈士墓区40余处,共安葬红军烈士20000余人。这些都表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敢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激发出根植在每个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利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1 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正确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盲目使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运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时,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它放到国家、国际的大背景下,使教学环节有充实的活动内容,环环相扣。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引入地方红色文化,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体悟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讲,由于四川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四川,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源自学生的家乡,有些村庄或乡镇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引导学生来讲述它,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感染其他同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纲要课的学习中。

2 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由于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实行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教师及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地方教育资源,而且也使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性,为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纲要课程组教师要广泛开展各方面的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计划,各方面通力配合,增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把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暑期各社团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并且利用学生资源,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所在的地方,让他们充当向导,作好力所能及的前期工作。

3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聘请对当地地方红色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过某事件的亲历者、仍健在的老红军等来学校做报告、专题讲座或交流。通过与这些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闻,而且也能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4 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结合纲要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心得或是研究论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直接告诉问题和结论,而学生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人生成长的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地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提高纲要课的针对性、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各地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只是一种辅助方式,我们还应该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好纲要课的教学工作,让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苏维埃中国[M].北京:北京市印刷二厂,1957.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6篇

一四川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

四川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与丰富的价值资源,四川是红军长征的文化圣地,共和国将帅之乡,它集中体现了四川人民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蕴涵着强劲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价值资源。

1长征丰碑:红军长征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圣地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二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在四川就有一万五千里。在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在四川多个县市留下了革命的足迹,四川境内60%以上的地方都播下了红色文化的种子,给四川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其中包括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1936年,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两次大会师的成功实现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征中,还有数百次战役在四川境内激烈上演,如四渡赤水、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许多经典战役和伟大战迹。在长征期间的四川,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会理会议、毛儿盖会议、巴西会议等重要会议,先后通过了《关于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定》等文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在四川写下了许多光辉的篇章。如今,屹立在川西北的“红军长征纪念碑”向世人展示了四川及四川人民在长征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四川是红军长征记忆的历史宝库,是长征文化的圣地,在四川的大部分地方存有长征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传奇的革命故事。

2将帅故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与崇高精神

四川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如邓小平、朱德、陈毅、罗瑞卿、张爱萍等,同时也是黄继光、赵一曼、张思德等革命英雄和革命先烈的故乡。在1955年9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授予了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10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其中,四川籍元帅就有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四位,占十大元帅的40%。而在1955~1956年间,四川籍人物中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上将、中将、少将的共有99位。因此,四川又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帅之乡。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四川还涌现了无数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烈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四川人民为建设幸福生活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3川陕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四川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建设苏维埃政权,先后有4个省委、3个省苏维埃政权、近20个县委和近40个县的苏维埃革命政权在四川建立,使四川成为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932年12月18日到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通江两河口,再到红军强渡嘉陵江西征,最后于4月8日撤离南江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坚持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担当的豪迈气概和革命精神,形成了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品格。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从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川陕苏区时期各类战场遗址、英雄和革命烈士等的故居及遗物、各种会议举行的地点、军队的行军路线等,以及在这些纪念物上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川陕苏区的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川陕苏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国家政权建设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毛泽东曾对川陕苏区的实践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3]今天,川陕苏区红色文化仍然是四川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对纲要课程教学的意义

1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更加关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教育心理学显示,“学生对身边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更深厚的兴趣,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完全了解的东西”[4]。四川在革命战争年代所留下的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是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的,因此能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如:讲红军长征的胜利,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放在屏幕上,再依次结合金沙江、大渡河、岷江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人物精神崇高,革命故事生动感人,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能够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理解教材相关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纲要课的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高校纲要课与历史专业课程教学目的的区别之一,纲要课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仰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纲要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就必须使该门课程真正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个性,贴近学生情感。而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地方性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讲到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时,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上陵园”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建于1934年7月,原名“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墓”,分12个墓区,共安葬红军烈士12000余人。此外,在四川通江县境内还有50人以上的烈士墓区40余处,共安葬红军烈士20000余人。这些都表明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新中国敢于奉献、不怕牺牲、为崇高理想顽强拼搏的大无畏革命精神。通过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讲解,激发出根植在每个大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把这种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利用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路径探索

1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正确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避免盲目使用地方红色历史资源。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运用四川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时,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并把它放到国家、国际的大背景下,使教学环节有充实的活动内容,环环相扣。同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点,恰当引入地方红色文化,提出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体悟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员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脑想、开口讲,由于四川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四川,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大都源自学生的家乡,有些村庄或乡镇就是当时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在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引导学生来讲述它,通过他们自身的参与,感染其他同学,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纲要课的学习中。

2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目前,由于在高校纲要课的教学中,很多高校实行大班教学,人数众多,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很多教师及学校领导都不愿意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浪费了地方教育资源,而且也使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对增强纲要课程吸引力的重要性,为开展纲要课社会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纲要课程组教师要广泛开展各方面的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计划,各方面通力配合,增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各高校还可以把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暑期各社团的“三下乡”活动相结合,并且利用学生资源,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生所在的地方,让他们充当向导,作好力所能及的前期工作。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打造富有感染力的交流平台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聘请对当地地方红色历史文化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在革命战争年代亲身经历过某事件的亲历者、仍健在的老红军等来学校做报告、专题讲座或交流。通过与这些人面对面地交流,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闻,而且也能把历史与现实更好地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瞬间。

4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结合纲要课的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写出实践报告、心得或是研究论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多是教师直接告诉问题和结论,而学生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未来人生成长的经验。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开展纲要课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教材;地域特色;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8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成立了“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课题组,对我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根据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本人通过多年从事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的经验和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切感受到,在音乐教材中加入具有我省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内容正是发扬和继承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影响,若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始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一、地域特色浓厚

黑龙江自然山水独特,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使其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激发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并通过地域风情

歌曲等音乐内容表达出来。如《黑龙江好地方》、《对花》、《歌唱春天》、《青年参军》、《新货郎》等广泛流传的东北民歌;黑龙江皮影戏《秃尾巴老李》选段《怎么不见娇儿他》等地方戏曾被广泛传唱,具有浓厚的地

域特色。

二、历史悠久,文化融合

黑龙江省历史悠久,多民族聚居,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主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中间长期流传的歌曲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新课标音乐教材的编者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我省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这些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如满族的《摇篮曲》、《空齐曲》,鄂伦春族的《勇敢的鄂伦春》、《放马山歌》,俄罗斯族的《美丽的姑娘――阿妞妲》、《渔夫之歌》,鄂温克族的《剪羊毛》、《我们都是山里的人》,达斡尔族的《什么最美丽》、《快乐的达斡尔》,柯尔克孜族的《我的家乡》、《柯尔克孜人民歌唱》,锡伯族的《咱们锡伯人》、《田野歌》,赫哲族的《大顶子山高又高》、《我的家乡多美好》,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赞歌》,回族的《花儿与少年》、《回族同胞永远不推后》,朝鲜族的《水臼打令》、《长鼓舞歌》,这些音乐内容是黑龙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与展望

2002年8月来,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38个实验区蓬勃开展,各学科教材建设像雨后春笋,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但是,因为当时我省没有组织教材立项编写,致使目前没有部级课标教材,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使得我们无法在教材中融入我省的民族文化等特色内容。后来,我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把部分我省地方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加入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较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通过歌声让全省的中小学生了解黑龙江历史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黑龙江来好地方,粮满仓来,鱼满江,岸上红花开,百鸟林中唱,兴安高,黑水长,百业兴,牛羊壮,蝴蝶双双在飞舞,布谷鸟在歌唱,布谷,布谷,布谷,歌功颂德唱今天好时光。”这是一首来自我省黑河地区五家子农场的黑龙江满族民歌。让这样优美的民歌进入中小学课堂,使学生从小学就开始逐渐地、潜移默化地了解乡土文化,使出生、成长在黑龙江的孩子们,通过音乐这扇艺术之窗,从小接触、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这也是让孩子们了解黑龙江、热爱黑土地,传承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

这套音乐教材的编者们经过广泛地收集和整理,选取了分布在我省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十几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编入教材。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推广之下,这套音乐教材已在全省大范围使用。通过近六年的教学实验和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的客观全面的了解,我们欣喜地看到,这套教材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使音乐课堂教学丰富了、有活力了 。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套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改的意图,突出单元主题,图文并茂,较多地运用了图谱,注重音乐教学活动,特别是融入地方内容后让学生、老师都倍感亲切,成为我省新教材的一大亮点。

但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各地市使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版本不统一,有些地市使用的其他省份版本的音乐教材中并没有加入我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内容,这就失去了一次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和民族特色文化和历史的绝好机会,对孩子的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也是个不小的缺失。所以,建议教材选定的职能部门应该给我省广大学生选用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和民族内容的音乐教材,为保护和继承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大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关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调研报告》为新形势下做强做大我省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总体思路和目标构想。报告别指出了在中小学中开展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普及和教育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利用中,让地域的音乐地域歌声在青少年中更广泛持久地回荡。

Discussion about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usic teaching material in the protection

and excavation work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 in Heilongjiang

AN Yu-bin

(Education R&D center,Heilongjiang education press,Harbin 150001,China)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全国性的文化项目的目标及现状作了简要介绍,提出了这项工程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面简称共享工程)是部级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民族几千年保留下来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的精华,依托覆盖全国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先进文化,把优秀的文化传送到城市社区、边远山区、边防哨所等基层文化单位,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及现状

1.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定位是,建立中华文化数字资源的中心,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的文化资源,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它的宏观目标: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100万册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等。它的具体目标:建设文化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的数字资源库,建设海量的文化信息基础素材库。近期阶段性目标:对文化部所属机构和管辖机构内的可控文化资源进行建设与整合。

2.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为了迅速开展工作,在2002年7月下发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字资源建设。国家中心完成了500gb的资源建设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十大块:(1)传统文化篇;(2)民族文化篇;(3)舞台文化篇;(4)文学书籍篇;(5)名家讲坛篇;(6)影视文化篇;(7)衣食住行篇;(8)科普知识篇;(9)文化奖项篇;(10)名人篇。同时各省分中心也总共完成了200gb的资源建设。

3.“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及与一般文化网站的区别

“共享工程”就是数字图书馆理论探讨实践的产物.它是通过数字图书馆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构建的数字信息工程.与文化网站相比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者性质不同。有的文化网站是公司性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共享工程”是政府工程,坚持以公益性为主,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2)资源来源不同。“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工程形成的资源建设能力,以文化部可控资源为主,汇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突出文化特色。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3)资源组织方式不同。“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采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内容组织与管理办法,是按照用户需求挑选的高价值知识内容,经过分类、编辑、整理、加工,变成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一般文化网站上的资源内容是无序的。(4)运用的技术不同。“共享工程”在技术上运用的是xml软件平台,支持多媒体无缝连接.视频、音频、图文信息可以实现无缝跨库连接。这种支持分布式数据库无缝连接的软件平台,技术上显然比一般网站优越。(5)资源传输方式不同。“共享工程”采用多种资源传输方式,如通过网络、卫星、硬盘、镜像站点等。,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只能通过互联网传输资源。

二、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

国家中心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与国家版权局和有关法律界专家共同探讨海量资源的服务与使用问题;开展名人名作征集活动:与几十个作者签订了资源使用协议;专门编辑了《版权合同签署手册》供各省分中心的人员在操作时参考;同时国家中心研制了drm管理系统,通过高新技术解决上网资源的版权保护和使用平台。

三、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效应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为进一步深入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的指示精神以及“科教兴国,以德治国”的战略要求,而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恩路、新方法;是一条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以适应时晨的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是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一次全新尝试;是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市、县及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盘活全国文化系统宝贵资源,有效实现全国文化系统优秀文化资源共事、对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技术含量高,它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健康地发展“共享工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共享工程”“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

2.注重政府调控与各部门合作,“共享工程”属于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它由政府投资,政府调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目前“共享工程”的实施单位主要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各参与单位要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切忌搞形象工程、浮夸、不落实应用。

3.在进行“共享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共享工程”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4.“共享工程”是一项应用高科技来实现的,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但要抓紧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中涉及的众多技术课题,造就良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环境,而且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它涉及数字图书馆四大平台,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要均衡发展。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个全国性的文化项目的目标及现状作了简要介绍,提出了这项工程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面简称共享工程)是部级文化创新工程,它的宗旨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民族几千年保留下来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的精华,依托覆盖全国的网络传输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先进文化,把优秀的文化传送到城市社区、边远山区、边防哨所等基层文化单位,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一、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及现状

1.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目标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定位是,建立中华文化数字资源的中心,整合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的文化资源,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它的宏观目标: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与“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100万册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音乐作品、1000部优秀地方剧目、1000部优秀美术作品、1000件珍贵文物等。它的具体目标:建设文化领域门类比较齐全的数字资源库,建设海量的文化信息基础素材库。近期阶段性目标:对文化部所属机构和管辖机构内的可控文化资源进行建设与整合。

2.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为了迅速开展工作,在2002年7月下发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数字资源建设。国家中心完成了500GB的资源建设任务。主要内容包括十大块:(1)传统文化篇;(2)民族文化篇;(3)舞台文化篇;(4)文学书籍篇;(5)名家讲坛篇;(6)影视文化篇;(7)衣食住行篇;(8)科普知识篇;(9)文化奖项篇;(10)名人篇。同时各省分中心也总共完成了200GB的资源建设。

3.“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的关系及与一般文化网站的区别

“共享工程”就是数字图书馆理论探讨实践的产物.它是通过数字图书馆全新的信息资源组织模式构建的数字信息工程.与文化网站相比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者性质不同。有的文化网站是公司性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共享工程”是政府工程,坚持以公益性为主,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2)资源来源不同。“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工程形成的资源建设能力,以文化部可控资源为主,汇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突出文化特色。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实力。(3)资源组织方式不同。“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采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内容组织与管理办法,是按照用户需求挑选的高价值知识内容,经过分类、编辑、整理、加工,变成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一般文化网站上的资源内容是无序的。(4)运用的技术不同。“共享工程”在技术上运用的是XML软件平台,支持多媒体无缝连接.视频、音频、图文信息可以实现无缝跨库连接。这种支持分布式数据库无缝连接的软件平台,技术上显然比一般网站优越。(5)资源传输方式不同。“共享工程”采用多种资源传输方式,如通过网络、卫星、硬盘、镜像站点等。,而一般的文化网站则只能通过互联网传输资源。

二、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

国家中心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与国家版权局和有关法律界专家共同探讨海量资源的服务与使用问题;开展名人名作征集活动:与几十个作者签订了资源使用协议;专门编辑了《版权合同签署手册》供各省分中心的人员在操作时参考;同时国家中心研制了DRM管理系统,通过高新技术解决上网资源的版权保护和使用平台。

三、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效应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为进一步深入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的指示精神以及“科教兴国,以德治国”的战略要求,而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的文化阵地建设;探索繁荣城乡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恩路、新方法;是一条如何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以适应时晨的与时俱进的新途径:是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的一次全新尝试;是充分发挥文化系统整体优势,增强市、县及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盘活全国文化系统宝贵资源,有效实现全国文化系统优秀文化资源共事、对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技术含量高,它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持续、健康地发展“共享工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共享工程”“共享工程”,是一项依靠政府行为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这一工程的实施与发展有可靠的保障。

2.注重政府调控与各部门合作,“共享工程”属于政府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它由政府投资,政府调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共同建设。目前“共享工程”的实施单位主要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各参与单位要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进行整体化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切忌搞形象工程、浮夸、不落实应用。

3.在进行“共享工程”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共享工程”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4.“共享工程”是一项应用高科技来实现的,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但要抓紧研究数字图书馆领域中涉及的众多技术课题,造就良好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应用环境,而且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积极开展服务工作。它涉及数字图书馆四大平台,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平台要均衡发展。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地本资源;教学;意识形态;诉求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77-04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为“原理”)因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较多,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脱离社会现实,脱节于学生实际,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因此,“原理”课的教学,应该从特定区域以及存在于该区域的各种资源即“地本资源”出发,并以之作为教学的重要教辅资料,才能增强“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但“地本资源”因民族、时代、内涵以及价值意蕴等限制,其所赋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或有相左之处,势必会消解或遮蔽“原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探讨“原理”课运用“地本资源”的意识形态诉求,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发展,奠定社会共识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根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诉求

“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是促使大学生形成和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力、影响力、感召力、说服力的重要媒介。“原理”课教学固然离不开“灌输”路径,但纯粹的理性灌输对于已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者而言,会存在理论排斥或理论拒斥现象。毕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承传范式而言,是“舶来品”,其句式结构、表述方式、逻辑范式、论证依据等都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禀赋。因此,“原理”课教学应该在秉承教材理论旨趣的基础上,采用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历史特点、地域特质的“地本资源”进行理论阐释和解析,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特定时空界域的“地本资源”相结合,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理性的理论感性化,晦涩的理论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源自西方国家,其必然带有西方国家文化底蕴和表述范式等,“马克思主义一经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与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结合,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社会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教育对象所拥有的历史资源、民族资源、时代资源、人文资源等有机融合,降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难度,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祛魅”,提高大学生学习“原理”课的兴趣,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提高识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辨别力,免受它们的蛊惑和腐蚀,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毋庸讳言,“地本资源”因其滥觞和发展于特定的时空界域,因而难免会隐含着特定民族的文化理念、价值指向、思维方式等,也必然会隐含着与“原理”课教学旨趣和要求不相符甚至相对立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由此形成“原理”课教学的阻抗力。因此,在将特定时空界域和民族的“地本资源”应用于“原理”课教学时,必须明辨“地本资源”所隐含的诸类意识形态及其价值指向,辨清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或相对立之处,正确引导大学生科学地看待这些“地本资源”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属性及其价值指向,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审视“地本资源”所隐含的地本资源,这样才能使“地本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原理”课的教学。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经济区流传一个著名的“三婆(娘)石”传说,相传三娘湾原初只有苏、杨、李姓三个青年小伙子居住,他们以打鱼为生,随着生活水平渐好,他们便在海边建起了房子。一天,天堂三位仙女下凡,为风景优美的尘世海湾以及三位英俊勤劳的小伙子所吸引,遂留人家与他们结为秦晋之好。玉帝得知之后便命她们只能在尘世间住三年。三年后,玉帝见仙女未归,便在三个小伙子出海打鱼之际掀起狂风猛浪,使他们殁于海底。三位仙女顶风迎浪前往海边迎夫,久等未归,遂化为三柱并排而立的花岗岩石。此乃“三婆(娘)石”的由来。三娘湾也由此而得名。诸如此类的“地本资源”,无疑是运用于讲授“认识与实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等内容的好题材,藉以阐明“地本资源”所蕴藏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增强“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否则就会陷入非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窠臼里。

强调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地本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是“原理课”特殊的学科属性和教育目标使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影响力、感染力和赢得人民群众的崇高使命所趋。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上诸多迥异的意识形态会对人的思维领域和精神领域起着隐蔽性的复合性影响,且处于各种文化资源(如宗教文化资源、迷信文化资源、鬼神文化资源等)笼罩之下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未在其思想领域构建并指导其社会实践时,必然会受到隐藏于各种资源的意识形态先人性的“污染”和“诱导”,由此其思维方式和社会实践方式会潜意识地被支配,也会潜在地阻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接受和认同。“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地本资源”应用于“原理”课的教学,就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范式,明晰各种“地本资源”的意识形态蕴涵,切实保证“原理”课教学并非纯粹抽象性的理论灌输,而是能从特定界域的“地本资源”认知、感悟和践行,增强“原理”课的实践化和本土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诉求

“原理”课的教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属性和要求,但坚守属性和要求并不等于“照本宣科”地复制和灌输,而是应该把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难题进程中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也融汇于“原理”课教学中。毕竟“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在于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初始的基本原理,而是在理解和掌握初始原理的基础上,系统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唯此才能科学地解读和理解本区域和本民族的“地本资源”,从而理解党和国家为促进本区域和本民族发展所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逐步培育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8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原理”课教学毫无疑问必须立足和借助“地本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曾经在全国留下了许多光辉的红色资源,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足迹印证,也是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与各地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轨迹,为“原理”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地本资源”。

“原理”课应用“地本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诉求,既是理论回应实践和实践辉映理论的需要,也是“原理”课蕴含的基本原理“落地”的需要。从教材的总体性看,“原理”课多是结论性的知识,缺乏论证性。若在教学进程中缺乏运用“地本资源”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就会让学生有空泛而难以落地之感,教学效果欠佳。此外,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日趋频繁和隐秘,“地本资源”极有可能被别有用心地歪读和误解,、新自由主义等言论和现象就会弥漫难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理论根基等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诉求,就能坚持“原理”课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指向,确保“地本资源”正向价值彰显,服务于“原理”课的教学。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湾经济区汇聚着丰富的“地本资源”,如六峰山灵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六万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牛圩坡革命烈士墓、张世聪革命烈士纪念碑、官垌镇烈士陵园、北通镇烈士陵园等,这些“地本资源”都是讲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等内容的辅助材料,从而彰显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懈奋斗和探索的光辉足迹,由此导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原理”课应用“地本资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诉求,是抵制蔓延和泛滥的需要。理论掌握群众,扩大和巩固理论的群众基础,是理论的重要使命之一。“原理”课教学实质上就是为了确保青年学生能了解、理解、掌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高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或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鉴别力,增强对它们的抵制力,认同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诉求。但是,社会上存在着诸多与“原理”课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腐蚀和消解着特定时空界域的“地本资源”的正能量发挥,阻抗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提升。“原理”课作为灌输、普及和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应该敢于面对社会诸多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各种资源的解读,审视这些意识形态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构建起“地本资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解读范式,使“地本资源”的解读体现意识形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彪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识形态的科学引领,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代价值。

三、坚持“原理”课的实与虚相结合的意识形态诉求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是理论生命力之所系。真理总是以高度凝练的抽象形式展示于人,迫使人务必进行艰苦的思维探索活动,才能感悟和体现真理。“原理”课教学的指向和旨趣,预示着“原理”课教学必须坚持抽象性的“虚”以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普适性。“原理”课并非都是务虚的结果,而是无产阶级政党在追求革命和人类解放的伟大探索中形成的务实和务虚的结晶。因此,在运用“地本资源”进行“原理”课教学时,毫无疑问要坚持“原理”课虚与实相结合的意识形态诉求,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求。从“原理”课的学科性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旨趣来看,虚与实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和相互促进。实是虚的根基和源泉,虚是实的总结和凝练,虚依赖于实而又对实起指导作用。务虚废实,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使人对理论有空洞之感;务实废虚,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使人对实践有盲目之感。因此,“原理”课教学在运用“地本资源”时,只有坚持务虚与务实的辩证统一的意识形态诉求,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的规律性以及教育的有效性,也才能确保“地本资源”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遵义会议;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232-01

遵义及周边具有丰富的遵义会议特色资源,这些遵义会议精神相关的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开展共产党员教育培训具有重大意义。遵义会议精神的特色“红色”资源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党性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遵义地区特色资源的开发挖掘的必要性

目前,虽然遵义及其周边地区已有部分革命遗址得到了适当的保护和利用,但是,绝大部分的红色革命遗址仍然没能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普查统计出遵义革命遗址中,未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共334处,占遗址总数的85.4%,不够条件命名为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359处,占91.8%。遵义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其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教育作用,从而使得遵义会议精神的价值被低估,被错置。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利用遵义会议精神的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转化成为可供全体党员干部学校吸收的教学素材,以此对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进行突破和改革。

二、开发挖掘遵义及周边特色资源的主要思路

由于贵州既是一个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因而进行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工作任务繁重,确实困难较多。为进一步开发挖掘遵义及周边“红色”资源的主要思路可以做如下考虑:

第一、建议制定并颁布实施《遵义会议精神遗址保护条例》。

遵义会议精神特色资源中涉及的不少革命遗址保护不力,流失、损毁严重,个人与国家的权责不明,产权关系不清晰,制定相应法规加强对遵义会议精神相关特色资源遗址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各地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都要增强法律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对之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要落实好濒危状态的革命遗址的维修资金,对它们的抢救维修应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完成。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根据普查结果,分类排队。对暂时尚未进行开发建设的革命遗址,应当由当地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设立纪念标志,告知世人注意保护。

第二、加强遵义及其周边特色资源挖掘和整合的系统性。

由于遵义地区“红色”资源散布,较为分散,因此,对于这些资源的整合有一个系统化的问题。首先,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作用,就必须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使之形成一个红色资源的系统的大资源库。

第三、打破遵义及其周边特色资源挖掘和整合的区域壁垒。

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特色资源的教育效果,就必须打破遵义及其周边特色资源挖掘和整合的区域壁垒。由于遵义会议相关资源不仅分布于省内,还涉及湖南、云南、四川等省份,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划分为省内和省际合作两个部分:

1.省内合作应坚持政府主导,打破市域、县域等区域壁垒、解除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的束缚,加强涉及的省内各行政区块之间、各红色教育资源地区之间的合作。由遵义牵头,带动全省各地其他红色资源地区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叠加优势,共树“大遵义会议”红色教育资源区,共同开发“遵义会议精神”红色教育资源品牌。

2.省际合作在以“大遵义会议”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教育资源的省际合作。重点是:黔川湘三省的合作,共创“大遵义会议”红色教育品牌。遵义会议作为红军长征中最重要地转折点,亦可参与红军长征沿线各省(市区)之间的协作关系,共塑“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品牌。

第四、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进行遵义会议精神相关特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建设。

保护和开发建设遵义会议精神相关特色资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贵州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财力有限,为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要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战略。一是省、市、县各级财政要加大对遵义会议精神相关特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投资;二是要抓住中央《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战略机遇,积极拓展以遵义会议精神为核心的干部教育范围,力图把党史国史教育与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全力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三是充分利用好中央扶持老区发展资金,遵义会议精神相关特色资源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和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央给贵州革命老区的转移资金支付,应该拿出一部分来,用于遵义会议精神相关特色资源的保护、挖掘和开发,以此来促进其发展;四是增加非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

参考文献:

[1]张岚岚,魏代强.深度开发红色资源丰瞻红色校园文化[J].扬州大学学报,2009(12).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浅析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壮丽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上,红色资源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概述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实践中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红色资源功能浅析

1、思想导引功能

红色资源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本质,这决定了它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导引功能。

(1)凝聚人心。由于战争年代离今天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较为久远,致使他们无法亲历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但是红色资源中真实而生动的人、事、物、魂等可让今天的民众了解革命的艰苦,了解民主、自由和独立的来之不易,从而凝聚起人心,珍惜和维护和平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

(2)统一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质资源,红色资源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能使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3)鼓舞斗志。红色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以昂扬的斗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2、文化传承功能

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红色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并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中国革命作为题材的作品和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受大众欢迎。因此,红色资源的文化传承功能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一座桥梁。

3、道德示范功能

道德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因素,红色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的先进伦理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弘扬优良道德风范具有较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教育法,是通过典型的人和事,及其体现的精神进行示范,促使人们学习经验或吸取教训,达到提高认识、升华精神、调适行为的目的。

(1)培育艰苦奋斗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目前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要求我们秉承红色资源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不讲排场,不搞奢侈浪费。

(2)培育忧患风险意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养成了一种包含强烈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在内的忧患意识。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应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应对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培育诚实守信品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留下了许多诚实守信的革命故事。今天良好党风的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取得,需要发扬开诚布公、取信于民的道德价值观。

4、教育功能

红色资源因其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所以它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其他教育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可弥补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红色资源强烈的时代感、地域感和直观、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的特点,可使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这是现有思想政治课程无法做到的。其次,运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中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5、意识形态功能

红色资源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重大理论飞跃。红色资源作为与中国共产党结伴而生的产物,必然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需要。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在大革命失败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党的最高纲领的实现而英勇奋斗。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写下了“为主义而牺牲”的伟大史诗,也谱写了红色资源的不朽乐章。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思想的形成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这是红色资源意识形态功能的最显著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理论飞跃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体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东方世界的胜利。正是在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才从挫折中奋起,从胜利走向胜利。

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是一个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用红色资源蕴涵的符合现时代要求的理念如和谐理念、创新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先进性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合理价值与指导意义,是发挥红色资源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体现,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发生.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 红色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存,它以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为内涵,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高校文化建设重要的优质教育资源。

红色资源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

红色资源是高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和性质决定的,也是由红色资源具有鲜活性、区域性、感染力强等特点所决定的。红色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

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丰富充实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高校文化建设应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进行,不能够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校内资源。红色资源的内容,表面看来虽然它们年代久远,但是离学生最近,有的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发生在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身上,是他们“看得见”,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教学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

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改进高校文化建设的教学方式。高校文化建设应该而且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进行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当今,高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重校内课堂理论灌输而轻课外实践的问题。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是共识,必须加强课外资源的利用,以缩小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高校文化建设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本土文化,关注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根,这是地方高校坚持“二为”教育方针的职责所系。

一方面,高校文化建设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红色文化要经过整理、包装和宣传,才能很好地走向社会。高校在文化的传承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文化建设要利用红色资源,利用自身人才方面的优势,在调查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础之上,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经过挖掘、整理、筛选,能够使地方文化得到优化和系统化,这种有意识的培养和应用,更有利于其传承。

另一方面,这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高校文化建设利用和培育红色资源,能够使大学生看到各地红色文化的优势,增强对各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自己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把红色文明带回家乡,向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进行回执性教育,产生家庭效应和社会效应,进而形成全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各地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高校文化建设可资开发利用的红色资源内容

红色资源内容丰富,涉及到思想、道德、政治、礼仪文化等方方面面。不同的高校在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进行开发利用。主要应该包括以下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红色资源的首要亮点是爱国主义。如20世纪20年代以来,百色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正是在百色这块红土地上,邓小平、韦拔群建立了红七军,领导和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集体主义教育资源。红色资源反映的就是一部以中国共产党人为首的集体创造的英雄历史,中国革命每一次取得的胜利,都是集体努力、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正如元帅曾经说过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百万农民用手推车推出来的,单靠军队是无法成功的。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最宝贵、最有效的资源。

廉政文化教育资源。当今不少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上不思进取,工作中怕脏怕累,生活上贪图享乐、攀比风气严重,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障碍。红色资源中有许多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教育资源,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理想信念教育资源。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长期解决不理想的问题就是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正全面迈入小康社会,社会上不思进取的思想已经影响到在校学生,他们当中或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模糊不清,或理想信念功利化、庸俗化等现象并不少见,在学生当中亟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利用红色资源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做好红色资源进高校、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丰富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做好红色资源进高校工作,就是要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造红色校园景观,使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广大师生的思想意识,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终达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指导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并促进精神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循环。

做好红色资源进教材工作,就是在课堂上不断应用红色资源开展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用红色资源素材来论证课堂上的某一个观点,提高其说服力。例如,爱国主义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线。爱国是个大道理、大原理,要向学生讲好“热爱祖国”这个大原理,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正所谓“知史知国才能更深切地爱国”。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及海外爱国人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英勇奋斗换来的。

二是对红色资源进行加工提炼,使之专题化,再整合运用到高校文化建设当中去。如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是空穴来风,不是空洞的说教,要使高校文化建设既有理论深度,也有实践高度,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是构建适时性的内容体系,编写高校教育乡土教材,形成时代性的教育成果,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辅导读物。如百色学院从百色起义的实际出发,组织编写了《百色起义光照千秋》、《百色起义・红色记忆》,通过在学生当中开设以上课堂,使学生对百色起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的了解,从而对百色起义精神、对邓小平早期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做好红色资源进学生头脑工作,就是要求各级高校要把红色资源开发纳入高校先进文化建设全过程,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大众传媒对红色资源进行包装,以方便、有趣、快捷和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加以广泛宣传,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有条件的高校要通过开设主题网站或相关专栏、专题等形式,抢占歌坛、网络、宿舍等阵地,构建高校文化建设红色资源网站,同时开展各种红色文化建设活动,例如开设“红城讲坛”,举办“红色歌曲”卡拉OK歌手选拔大赛,积极开展各种以红色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影视创作活动和演艺活动,不断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精神产品,使学生在喜闻乐见中随时接受教育,在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主流政治文化教育目的和效果。

依托红色资源,构建高校文化建设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把红色资源纳入到校园高校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校园红色文化建设不能够代替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因为红色资源的重要载体是其所在地的各种文物、实物以及由此组成的环境,为了增强高校文化建设的效果,必须要依托和利用红色资源,构建高校文化建设课外实践教育基地。目前,国家已经将200多处红色资源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省、市、县也从本地文化教育资源的实际出发,建立了相应的、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就为高校文化建设课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地保障条件。

把红色资源纳入学生活实践。高校文化建设应当采取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学生高校文化生活必须延伸到社会上,与社会接轨,才能使高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为此,要把红色资源纳入学生活实践中去,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体验红色资源的巨大魅力。比如,可以利用假日或者假期,组织学生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史实、开展红色旅游、体验红军生活、重温红色历史、重走红色革命之路等活动,促进大学生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升华思想境界。(作者为广西百色学院党委副书记、社科部副教授;本文系广西“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0B65)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4篇

一、孝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价值

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既有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需要,也有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更有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迫切要求得到保护的现实紧迫性。

第一,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合理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保护孝文化资源是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的前提和基础。从文化建设上看,任何新文化的创造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孝文化正是现代文化创新的不竭的源泉,对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由此可见,发挥孝文化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应重视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第二,孝文化资源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动力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是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重要而有效的基础。孝文化资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孝文化资源对于维护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孝文化资源遭破坏敲响保护警钟。孝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现状:自然的磨损、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流失和消亡严重;被过度地利用和滥用。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有保护意识缺乏、市场经济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挑战等。在孝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因民族知识缺乏的开发,导致文化失真和利用过度造成破坏。

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原则

第一,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对象大体上分为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和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包括语言、礼仪、节日活动、习俗等)两类。对物质孝文化遗产与非物质孝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应有区别。对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应以移植性保护和开发性保护为主,同时与博物馆保护相结合;对非物质的孝文化遗产,可采取研究型保护、建民族风情园和生态博物馆等方式,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采用确立传承人的办法。

第二,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是开发的基础,努力促进孝文化资源开发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相结合,以保护保证开发的持续性,以开发促进保护的效能性。保护并不意味着封闭,是开放性的保护;开发并不意味着耗竭,是保护性的开发。孝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是一种有积极意义且具效益的保护方式。它既使孝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能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孝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孝文化产业优势和新经济优势。

第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在保护孝文化资源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社会的广泛参与则使孝文化资源保护得到可靠的落实。这个原则要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孝文化资源的保护。政府要成立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负责部门,持之以恒地抓好孝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到孝文化资源的保护中去;汇聚各方力量,全面推动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

三、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策略措施

针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工作,必须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

第一,编制保护规划,实施整体保护。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对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编制内容和成果做出明确规定。编制保护规划,强调近期性与长远性、战略性与策略性相结合,健全和完善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建立一套有规制标准和规范约束的完整保护体系。分级保护,可分为世界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孝文化资源保护以及珍稀、濒危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分类保护,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孝文化资源保护。对有形的孝文化资源要注意建立遗址显示、标示物标示和博物馆(或展示中心)展示等保护管理方式。对无形的孝文化资源则应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方法进行记录、储存和整理出版,建立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第二,制订专项法规,健全保护机制。孝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的原因,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天灾难测,人祸可料;天灾难挡,人祸可防。孝文化资源遭人为破坏,重要问题之一在于缺乏法制规范和约束。因此,既要健全和完善孝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依法打击破坏孝文化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根据法律规范严明执法和严格监管,依法强化孝文化资源保护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如出台《孝文化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深化孝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保护措施、备案管理和监督管理等具体操作办法。

第三,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重视孝文化的传统教育,把孝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把保护孝文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孝文化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保障孝文化资源的可持性开发利用。编制《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知识读本》,在全民中进行孝文化资源保护的广泛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孝文化资源科学保护的对象、意义、方法、措施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的手段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开展专题宣传,还可通过开展孝文化资源保护的知识讲座、竞赛、咨询和发放宣传资料等针对性较强的活动,营造全社会保护孝文化资源的舆论氛围。宣传教育的途径可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切实提高全民保护孝文化资源的意识,并形成共识。

文化资源的意义范文第15篇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摘 要: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新时期新形式下的必然要求。为了使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积极挖掘开发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从意识形态上去认识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探讨一些具体的实践途径,促进红色资源潜在价值的开发。

关键词 :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38-02

红色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资源,其不仅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而且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一笔重要的资源。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强大使命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如果缺少了红色资源,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红色资源也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铸造出来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革命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为物质载体。倘若能够将这些载体充分运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去,以红色资源的学习为主线,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就指日可待。但是现有的红色资源在具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很多人无法深入理解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对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作用的描述也不是很具体;另一方面,对未来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的途径也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关键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以使得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来源,主要是高校。高校可以说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在运用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扮演着思想政治教育倡导者的角色;一方面又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高校通过一些课程来进行测试,这些都是监督者角色的具体表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设置过程中,其课程设置的目的主要在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积极运用这些思想来武装大学生头脑,关键还要对中国共产党开展的一系列革命、建设和改革进行深入学习,以此树立责任意识,增强使命感。这些思想、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内容的学习,离不开红色资源,红色资源在这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1]。高校通过开展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另外,通过红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能够增强主人公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增加主体意识,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总而言之,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践行。当今的社会,在各个方面,尤其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行动上有着明显的盲目性,对目标的确定也不具体,整体表现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不成熟性”,他们更需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学习,养成正确的心态,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但是,高校往往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味重视过多的形式主义,忽略了具体重要的实践内容。针对大学生思想上的不成熟性,行动上的依赖性的特点,以及目前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严重的特点,既要充分也要善于运用红色资源来引导大学生践行正确的人生观。高校学生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红色资源的深刻内涵之后,将这种思想上的震撼转化为行动上的动力,自觉增强个人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能认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促进理论方面的深入学习。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活动,在各个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在具体活动中出现频率较高[2]。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社会是个不断发展的社会,我国要不断增加文化包容性,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国外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观也慢慢渗透到我们国内,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有碍社会和谐进程的事件,借此也得到了滋生与蔓延,这严重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为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提出,认真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红色资源是最恰当的资源,通过运用红色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红色资源也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方式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方式。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每一位当代大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心态,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同时又具有感恩意识,能够通过实际行动,回报于社会。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些是再好不过的素材。红色资源的核心是一种红色精神,展现了中华名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这些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趣味性和整体认同感,对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方式也具有着积极推动的作用。通过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曾经的艰苦奋斗的历史,进一步了解中国现状,深知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为红色资源有很多载体,例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址,这些载体,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为授课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进行授课,同时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观看一些红色电影,对红色遗址进行参观,听“老红军”讲故事等等。这种灵活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同感,避免了以往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方式的过于枯燥单一。

三、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途径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具体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红色资源融入其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很多,例如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杂志、校报等,一些生动活泼的“红色”活动,一些党史知识竞赛等等,这些都与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才能为红色资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了重要途径[3]。另外,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多样性,而且还要积极创造一些丰富校园“红色”文化的文艺活动,在一些传统的文艺活动中,积极穿插一些“红色”元素,打开创新的活动形式,深化“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要扩大诸如红色雕塑、画像等“红色”文化的代表,扩大红色经典的覆盖面。最后,还要充分利用一些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去积极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2.积极创造把红色资源纳入系统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条件。系统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不具有完善性,一些创造完善性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要积极创造把红色资源纳入系统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条件,将红色资源充分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条件的创造,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作风,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一味跃进,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师资力量,构建适合本学校的与红色教育资源相关的课程,真正地实现红色资源与实际条件相结合,创办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多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3.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潜在的价值。各个高校在对红色资源的分析整理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未被开发完全的情况,因此造成了红色资源浪费的情况,为此,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这就要求各高校坚持必要的合理的原则,使得各个地区的红色资源能够充分合理利用,始终坚持红色资源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统一[4]。重点改进红色资源教育运行机制,促进红色资源潜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对于红色资源运行机制的构建,要积极推进领导责任制,对于一些任务,要承包到各个部门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积极配合、相互协调的特点,稳步推进红色资源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只有在制度上有了规范,那么才有可能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潜在价值。

4.充分加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的沟通合作的力度。红色资源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作为,不仅仅取决于高校本身的课程安排过程中,还取决与社会相关部门和政府部门的相互协作,只有发挥好政、社会和高校三者的合力。红色资源才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作为,才能使政府部门和社会相关部门,充分意识到红色资源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所在,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社会相关部门也会进一步以高校为纽带,做好与政府、高校之间的有机联合,最终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的通力合作,将红色资源充分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薛一飞,邢海晶.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及运用[J].学理论,2014(32):267-268.

〔2〕卢凯.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的有机结合[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37-38.

〔3〕李源锋.试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92-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