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结合面向21世纪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组织人员分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进行“中医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素质改革”的调研,征询和学习这些院校的教学改革经验,同时分别两次召开课题的专题研讨会,在研讨会中,邀请在沪的中科院院士及部分教师、教学管理干部等进行专题报告,提高和认清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启发研究思路,并且查阅了有关课程体系改革的论著和论文,研究中医药专门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一、中医药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教育改革的回顾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在50年代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影响下,又沿用了古代和近代中医药教育传统形成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4次统一修订教学计划,经历了以知识教育为主向知识,能力教育的转变。我校于1965年、1979年两度制订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基本功训练项目》.经当时中央卫生部转发全国各高等中医院校,但中医药课程设置基本上没有变化。在文革中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趋于停止状态;在文革后的改革,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恢复、整顿阶段:自恢复高考招生后、1978年国家卫生部中医司颁发了指令性计划,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计划、统一课程、统一大纲、统编教材,这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逐步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在1978年修订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一门由内经分化出来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其次是调整、充实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鼓励各校办出特色,国家教委高教司在1986年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研讨。于1987年颁发了《专业目录》。并制定了教学计划指导性文件和各专业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强化了宏观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各专业主要课程要求。同时各地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进行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改革的探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牵头组织了《中医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优化方案研讨会课题规划》研究,就中医基础学科新体系、中医基础学科课程设置的优化方案和教学目标、中医基础学科为中医临床学科眼务的方案,途径.中医基础学科建设方向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前后由14所院校自编或协编了中医基础学科分化教材13种23门,曾在12所院校投入使用。但仍缺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教学计划安排也几乎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这种单一行业化的培养棋式,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分离的顺·向,长期以来阻碍着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虽然也都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这种传统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三是深化改革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加快和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现象。各校相继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探索和重新思考,力求从当今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中医药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的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正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普遍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等全面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来的.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教育思想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是一次从以经济〔科技)为本位的教育转变为以人的全面素质为本位的教育,是从知识一能力教育转变为知识一能力一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的经济 (科技)本位与教育的人本位的辩证统一:是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在更深的层面、更广阔的视野上体现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医学学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涌现出大世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从而使医学课程体系越来越庞大.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二〕教育思怒的更断。

    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把知识传授和智能培养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任务的转变、教育思想的更新,向高等中医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

      〔三)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教育的模式是与一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井随若医学模式的发展而演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人看作生物学上的人,过分强调生物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忽视了病人的心理因素和杜会因素。随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它不可避免地向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不但要有较丰富的知识与较强的能力,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五)国外医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2篇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回顾我国高等医药学院发展过程和发现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去寻求未来的发展对策,最终能够使我国药学教育发展迅速.因此需要根据国情,探索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以适应药学事业发展的发展.

关键词 :药学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36-02

随着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经历每天在大幅度变化,药学领域也每天有着新面貌,在药学领域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回顾我国药学发展的历史,尽快的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方面的观念和制度,这样才能满足药学事业发展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回顾自高等药学教育创办以来的发展情况,分析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为我国药学的教育事业,提供有效的发展思路.

1 我国高等教育在药学方面的总体发展

从开始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药学方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06年至1950年)、调整阶段(1950年至1970年)和发展阶段(1970年至今).

1.1 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在药学院校数量的发展

从1911的辛亥革命到1949年,大概40年间,我国先先后后创建了九所高中等药学教育的校、系(科).但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中国处于战争年代,兴办教育非常困难.至1949年,仅8所院校招收药学学生.

全国教育机构被党和政府接管后,上述8所学校合并为6所.1961年开始,整改部分院校,停止该专业的招生,整改是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高教60条”而进行的.被迫停止的院校是在1958年至1960年间开设药学类专业的,整整改了4年,结束之后,整个中国设有药学类专业的学校,只剩下13所.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不管是从招生学校数、招生人数还是从校生学生人数来看,数量都飞速增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通过政策扶持教育事业,经济发展也促使了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迈向更高的台阶.此外,高等学校兴办教育事业的活力以及学校及主管部门的办学积极性,都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如专业设置及审批权限的下放得到提升.基于此我国药学专业办学点急速增加,至上世纪末,全国设有药学类专业的院校已高达158所.

1.2 药学专业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到解放初期,药学教育分为5个专业,这些专业包括:制药工程、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化学以及分析鉴定.1952年,药学经过第一次调整,制药工程、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分析鉴定归并为药学、化学制药、抗生素.1961年,药学经过第二次专业调整后,有原来的抗生素、药学、化学制药改为抗生素、中药学、药学、药物化学、化学制药.

1978年以后,由于新专业的设立使药学类专业数迅速增加,这些新专业是各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的需求自行设立的.一次截至到1985年,全国仅药学类本科这一专业就高达14个子专业.为规范学校专业,我国教育委员会在1987年颁发新改订的“专业目录”,以此确定了药学类本科专业总共有11个专业,它们是: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鉴定、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和药理.除此之外,部分院校还办有与医药有关的16个专业,如:临床药学、中药药理、中药资源和企业管理.

国家教委为统一各学校专业的不同,规范招生,于1993年7月印发了修订后的“专业目录”.在其中所确定的药学类专业中,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微生物制药、药物制剂、中药制药属于工学门类;农学门类包括:药用植物、动物药学;药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临床药学、中药学、中药鉴定、中药药理学、中药资源属于医学门类;企业管理(含医药国际贸易、医药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应用化学共计18种属于经济学、理学门类.1997年4月,针对高等教育专业过多、分类复杂的情况,因此,我国教委下达《关于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对此进行深入论证,以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998年7月,鉴于药学专业的纷繁复杂,以及各个专业的错综复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被教育部正式颁布,从而确定不同学科的招生专业.属于医学门类的是:药学、中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此时制药工程属于医学类别);属于工学门类的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微生物制药)、工商管理(医药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医药贸易)、农学(药用植物).

1.3 招生规模的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到1950年,我国高等药学专业的院校共计在校生1013人.在同时两次整改期间,药学招生规模是高是低,发展不稳定.截止到1965年全国拥有3807名药学类专业在校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通过相关办法,如政策鼓励和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学生,使得药学类专业数、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有明显增加.随着高等医药院校(系)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各院校增招合同代培生、自费走读生、干部专修科等学生,使1985年的招生人数比1983年增加65%,在校生人数分增加41%.

上世纪末,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尤其是专科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不仅设置的专业数量增多、专业点迅速增长,同时各院校招生规模也迅速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后五十年间,高等药学教育为医药事业发展输送的药学人才共计14万6千余人.

2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2.1 扩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1950年,全国8所招收高等药学专业的院校共计在校生1013人,而到1965年全国药学类专业在校生便增加了2794人,致使到1965年底在校人数暴增到3807人.转眼到2006年,总体人数较1950年增加了20倍,其中本专科学生共计11104人,函授生7747人,硕士、博士生2944名.通过在校人数暴增20倍我们可以得知,虽然我国高等药学教育起步晚,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发展前景广阔.从1950年学科刚兴起,到世纪初,由于市场的需求,学校招收人数上也在扩大.考虑经济利益以及盲从心理的驱使下,大部分院校开始大规模的扩大招生,势必导致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不成熟的培养定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在很多新开设的专业中层出不穷,由此导致学生素质不高,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2.2 人才培养不达标

当今,由于市场需求不高,本科学生面临就业难,为缓解就业压力,选择读研,导致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增长.但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制度滞后,培养目标缺乏具体性,考核制度一成不变,使得研究生缺乏创新能力合并社会适应性差,导致高学历药学人才的培养不达标,偏离了我国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目标.

2.3 地区学质量差异性大

如今,由于我国经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药学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差异逐年增大.由于经济对于教育的从今作用,对于那些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如沿海地区和大部分中东部省市,药学教育发展比较好.而交通比较闭塞,资源相对滞后的西部省市,比如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并不能很好的培养药学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设施、设备和相关专业人才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

2.4 缺乏实践能力

药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不能只存在与脑子里,我们要把致使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迄今为止我国的药学教育仍旧以学科教育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拥有较少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实习期间,不能进入关键岗位,缺少真正的锻炼机会,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就业还是面临很大的困难.

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药学方面的发展策略

3.1 加大力度宏观调控

政府着手于我国高等药学院校的研究,应该是全面的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研究应该包括药学人才的数量、各校药学教育水平以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等.某些市场已经饱和的、不需要的人才的专业,在短时间内可以不招生;政府应适当控制某些新办专业,特别是那些办学条件不足的院校.国家应建立相应的评估系统,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对各个高校的综合办学质量予以评价,找出不足,继续改进,得以发展.

3.2 提升综合素质

第一,严格把握入学关,要保证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第一关是招生,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是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严要求,择优选择生源.第二,学习期间进行改革,根据学科需要,对于不同专业给予不同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不要拘泥死板,要学会创新.第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学历药学人才,学校应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

3.3 平衡地区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教学质量的不平衡,而西部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落后,使当地社会发展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家应专项拨款,重点扶持西部地区发展药学教育,比如制定相关的特殊政策,列入国家基础设施工程之中.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可以培养自己所需要的药学人才,主攻自己本地区的发展,对于那种需求较少的专业,可以不设置.此外,积极鼓励药学人才开发西部,支援西部,把自己的知识,才能用于西部地区的建设中去.

3.4 实践能力的提成

增加实习比重,在保证药学理论课程达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实习.到药房了解不同类别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价格资料;去临床了解用药效果;去企业了解药物生产过程中的流程,与此同时老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根据自己在不同部门的实践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深入研究,争取有所成果.

4 结语

我国高等药学院校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认清当下形势、明确发展方向、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药学人才,这些药学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关于医学的基本知识、相关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完整丰富的实践技能.他们能够熟练胜任的工作包括:临床用药、新药临床评价、治疗药物的检测及其他药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司延斌,赵志刚.美国、日本临床药学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药品评价,2010,7(22):7-8.

〔2〕颜晓燕,杨明,周王月,等.美国临床药学教育发展概况[J].西部医学,2009,21(7):1254-1256.

〔3〕郑俊.英国药学教育及医疗体制的启示[J].中国执业药师,2010,7(10):46-49.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药学教育;创新团队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2012年8月,为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教育部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必将成为投资的洼地、创业的热土。高等药学院校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创业教育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多措并举,多方努力,多管齐下,把教师素质提升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推动药学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培养创业型药学人才。

一、强化师德引领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魂。高校要充分发挥师德在教师素质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勇于创新是新时期师德内涵的新发展,也是推进药学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医药产业创新能力赋予高等药学院校教师的新使命。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要全方位激励教师的创新精神。一是完善制度设计。鼓励教师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到教育全过程,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更新育人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二是建立健全师德考核监督制度。要把比较原则、抽象的师德规范按指标评价范式要求进行具体化的处理,避免主观因素的误导,探讨形成性、开放性评价方法,构建柔性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增强考评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同时,要注意区分“学高”与“德高”,不能“一俊遮百丑”,不能简单地把“学高”等同于“德高”。三是强化教师的自觉意识。选树身边的师德先进典型,激励教师严谨笃学、淡泊名利、敬业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形成崇高的职业理想、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精神饱满地对待工作,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一岗、爱一岗、钻一岗,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努力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俗语说得好:“根深才能叶茂,水厚方能载舟。”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当前,随着我国医药科技的迅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为药学教育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高校要着力强化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育人者必先育己”的理念,完善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体系,通过攻读学位、交流研讨、顶岗挂职、社会实践、专项训练、联合攻关、项目资助、榜样示范等途径,引导和鼓励教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不断进取,不懈追求,终身学习,跟踪把握药学前沿和最新动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提升教师解决药学现实问题和服务医药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结合药学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动互融、相得益彰。广大教师也要有“教然后知困”的危机感和崇尚科学的精神,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自勉,始终保持一种定力,言有物、行有格,远离庸俗,远离浮躁,远离奢侈,持续优化知识结构,追求学问的至高境界。“伸开指头辨长短,立足岗位见高低。”教师要以饱满的激情和认真的态度,结合自己的岗位需要,时常盘点自己的知识储备,自觉加强自省、自审、自律,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适应新要求,增长新本领,止于至善。

三、积极拓展师资来源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又提出:“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药学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又要有必要的行业或企业实践经历,具备“教师+工程师”的素质。但是,当前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在学校这一单一背景下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劳动者)转变的,缺少企业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多属于理论上的“高手”、实践中的“矮子”、市场上的“盲人”,与药学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的期待有较大差距。为适应创业教育需要,药学院校要拓宽师资来源,从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监管、科研、社团等实际工作一线选聘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组建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他们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扎实的专业积淀、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与社会各界广泛的联系等,无疑是药学创业教育非常宝贵的资源。他们在启迪药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药学院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药学院学生创业的实战技能方面,具有高校一般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河南大学药学院开展的“教学骨干进企业、企业骨干进课堂”活动,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国外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德国十分重视高校教师的选拔,工科类教授要在全国、全世界范围内公开选拔,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在高校以外有五年工作经历、做过技术领导,这样人才有资格成为高校教师。

四、大力培育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领军人才或团队带头人为核心,以团队成员密切协作为基础,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依托一定科研平台和项目,进行持续创新创造活动的人才群体。创新团队建设是高校推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组织和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具有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现代药物研发实践证明,药学研究正更多地走向综合化、集成化,个人单打独斗正让位于合作研究,团队攻关已成为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科技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成果创新与突破越来越依靠多学科、跨学科合作,依靠团队协同作战和联合攻关。高等药学院校要把创新团队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是搭建创新平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成长离不开适宜的土壤,高校应立足学校和学科实际,整合优势资源,着眼于长远发展,调整研究方向,从“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感兴趣、学校最有优势、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为创新团队培育和高素质教师培养提供空间。

二是选好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带头人的力量是特殊的、无穷的,要坚持五湖四海原则,解放思想,不拘一格,把真正有实力、肯奉献、能够满足团队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团队领头人的岗位上。

三是建设良好的团队文化。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通俗地理解,团队就是团结的队伍,没有文化的团队是没有凝聚力、战斗力的,也不会有大的成就。要在团队内部营造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担当、携手成长的良好氛围,打造高效团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N].人民日报,2013-03-02.

[4]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

[5]臧知非.注说论语[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03-16.

[7]谢纳泽.创新型高等药学人才培养的多维路径探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开展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研究,是规范教学要求、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主要围绕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内容及特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该体系系统、完整、规范,可操作性强,对提高高等中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开展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课堂讲授、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围绕科学的质量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需要的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1.1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拙和依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而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依据培养目标,在制定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同时,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各个要素合理的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领导、教师、管理、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监察、监督,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2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化、现代化、高水平的、富于创新的、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效益更好、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有力保证。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从而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办出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方法

2.1收集资料、调研规划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术交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到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部分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教授就“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研讨,开展“国内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内容的专题讨论。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行业内外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我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

2.2反复酝酿、修仃标准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互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初步完成了《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考试环节质量标准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六个部分。并将初稿下发到各二级学院,由其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初稿。

2.3实践探索、不断完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修订、完善、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加强与院校间的互访和沟通交流,丰富《标准》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有效地指导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过程,有力地保障和监控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体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基础,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开展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研究,是规范教学要求、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主要围绕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内容及特点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该体系系统、完整、规范,可操作性强,对提高高等中医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开展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课堂讲授、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围绕科学的质量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需要的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1.1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拙和依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而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依据培养目标,在制定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同时,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各个要素合理的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领导、教师、管理、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监察、监督,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2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中国加人wto和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化、现代化、高水平的、富于创新的、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效益更好、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有力保证。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从而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办出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方法

2.1收集资料、调研规划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术交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到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部分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教授就“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研讨,开展“国内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内容的专题讨论。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行业内外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我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

2.2反复酝酿、修仃标准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互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初步完成了《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考试环节质量标准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六个部分。并将初稿下发到各二级学院,由其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初稿。

2.3实践探索、不断完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修订、完善、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加强与院校间的互访和沟通交流,丰富《标准》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有效地指导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过程,有力地保障和监控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体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基础,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6篇

明晰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核心,确定临床中药学的学术内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过程。临床中药学是在大中药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学二级学科,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学术特色与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科具备以下三个学术特点:首先,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医药交叉的学科。大中药学科经过分化,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一系列二级学科。同时,随着临床用药问题的大量涌现,病患呼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促进了药学服务理念逐步深入,要求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面向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这种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同样对实现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医药交叉学科———临床中药学的建立。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中,临床中药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中药基本理论等中药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药物警戒等中药临床使用知识;它既为中药研发提供理论和临床支撑,同时更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知识体系。第二,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专业基础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临床中药学继承发扬中药学基本理论,强调医药交叉、基础与临床交叉的学术特色,具备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目的是实现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性,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与中药应用理论两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医临床医师和药师,而且还面向药品生产及管理部门。第三,临床中药学是中医中药的纽带学科。临床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交叉,但临床中药学是以指导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根本目的的学科,具有链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特点,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的桥梁。

2界定学科外延,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

随着临床中药学科的成熟与发展,明晰其学术外延,推动学科的次级分化是必然趋势。首先,临床中药学科具有医药交叉的学术特点,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术联系密切。应该明确的是,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学为基础,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换言之,中药性能理论与应用理论是临床中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依靠这些理论辨识中药性效特征;同时中医学病生理观、辨证论证是临床中药学认识人体、指导用药的前提。第二,在学术外延上,临床中药学科与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药学有学术交叉,但又有显著区别。如临床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相比,中药药理学侧重于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病原性生物及实验动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但临床中药学立足于发展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旨在阐明中药及其配伍功效的现代药理学含义,用以深化传统认识并拓展临床应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药物的全部药理作用和机制。再如临床中药学与现代临床药学从内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之处是都是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为核心,均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临床中药学以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现代临床药学则以化学药品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第三,根据临床中药学科特点与研究任务,可逐渐次级分化为中药基础理论、中药临床监测与评价、中药临床治疗学、中药临床信息学等三级学科。相关分支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为临床中药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临床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临床工作需要是确定临床中药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临床工作对临床中药学的要求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鉴于学术特点与临床需要,确定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对于发展临床中药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与指导原则,是中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将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根本。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继承挖掘与科学实质研究,阐释中药药性基本理论和中药应用特点与实质。第二,中药药物警戒是现代药物警戒理论与传统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体系,是与中药安全相关的科学与活动,是临床安全使用中药的保障。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药物警戒具体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药传统的安全用药思想,探讨中药临床安全用药理论与中药安全性实验研究,开展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进行中药安全用药普及宣传等。第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采用先进手段,阐释某类中药在临床优势领域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进行中药疗效评价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将中药防治相关优势病种的基础研究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应用,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第四,中药的经济学评价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医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中药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传统的西药经济学评价模式,没有体现中药的特色。中药经济学评价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符合中药特色的经济学评价模式,全面衡量中药的价值,促进中药应用经济性。

4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4.1完善临床中药学科学术思想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全程化药学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药学观念、理论、策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临床中药学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以“全程化药学服务”为宗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临床中药学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临床中药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好时机,临床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抓好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完善与发展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加强学术对话与交流,继续深入探讨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内涵与外延,完善学科的次级分化,打造学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临床中药学科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参考国外临床药师标准化训练模式,并结合中医药学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①设置医学相关课程。适当增加医学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较好地与患者和医师交流沟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②调整药学相关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医药交叉的实用性课程,如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中药药物警戒等。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④增加法规、信息与沟通交流类课程。使学生熟悉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培养学生评价临床用药的能力和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3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提高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撑。临床中药学科应积极与生物信息学、药物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学科合作开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药学科学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科学研究在多学科交融中绽放新的活力,推动临床中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应用研究,增强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临床中药学科可以与信息学结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临床决策、处方挖掘、药性探索等领域研究;可以与药物流行病学结合,开展具有中药临床特色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可以与循证医学结合,开展体现中药特色的循证药学研究,对中药有效性进行评价。

4.4探索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来,包括临床中药学在内的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临床中药学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医药特色,凸显临床药学特点的研究方法是进一步促进学科研究发展,完善学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应在服务临床原则的指导下,借鉴现代临床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与特色的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鉴药物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等研究方法,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开展中药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索这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特色元素的结合点,逐步形成中药流行病学、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新方法。换言之,欲真正形成体现临床中药学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将中医药元素植入这些现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虑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探索形成中药循证药学、中药流行病学等独特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实现和推动临床中药学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

4.5促进临床中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思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writer reviewe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connected practices,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approache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Current situation;Thinking

中医药学是一门科技含量极高的传统医学,其完整的学科体系、博大精深的理论和科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发展价值。大力发展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保证。

1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

1978年首次招收中医药研究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已达到一定规模,实现了与国家学位制度的接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着我国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1.1 大学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1999 年以来我国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升级”,研究生教育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这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数量多和层次高的现实国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同时由于教育投资机制不健全、教育资源投入有限,在研究生数量扩大的同时,其质量并未同比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幅度不尽如人意,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1.2 生员素质的缺陷

目前的中医药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着中医药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中医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无法深入,这就使得学生在中医药学术视野、基础知识的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上,都与研究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相去甚远。同时受经济条件、就业形势的影响,很多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学习是一种权宜之计,其选择考研,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功利主义的表现。由于这些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深入研究的热情。

1.3 导师素质的差异

研究生导师能否按照教育规定施教,将主要精力有效地注入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学术界学风浮躁的影响,有些导师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则整日忙于兼职或者繁重的行政事务,同时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不断扩大,许多导师负担过重,没时间潜心于学问,以致自身的科研能力止步不前[1]。

1.4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中医药研究生课程还存在不少缺点:内容落伍,跟不上学科发展;课程设置过分狭窄,只关注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缺乏了对人发展的关注;和本科内容重复过多,甚至是本科课程的翻版;对研究生的重要评价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发展,关键在教育。为了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的需要,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应顺应目前的形势,把握机遇,培养各种外向型中医药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以便适应目前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这些除了知识需要长时间积淀和融合这一因素之外,我们需要对中国的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一些思考。

2.1 提高导师素质要想培养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首先要有一支治学严谨、学风正派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提高导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和学术能力。引入评估淘汰机制 , 严格导师遴选条件, 进行任期考评, 打破导师职务“终身制”;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 承担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等形式, 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大力做好中青年导师的培养工作, 切实保证新老导师正常交替;推行集体指导和联合指导研究生制度, 发挥每个导师之长, 使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使研究生在治学和为人两个方面都达到中医药人才的要求[2]。

2.2 开办七年制本硕连读教育根据新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等相关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和健全中医药专业学位教育与学科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将传统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硕连读的后期实践教育融为一体;按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改革,加强其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探究,搭建研究生实践教育的平台,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相衔接,培养适应性强的专科应用型人才。

2.3 建立评估制度 为有效地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打破学位授权点的终身制,促进学位授予单位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巩固和提高教学水平,国家应定期开展对研究生授权点的评估工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社会评估机构也应对学校进行的评估,并且将评估名次向社会公布。授权点应经常性的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每一年或间隔一年评估一次,把评估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性工作长抓不懈。在自评工作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具有自我完善功能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约束体制,以保障研究生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2.4 调整课程体系知识经济呼唤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尤其是大力发展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知识越丰富,基础越宽厚,就越有利于创新。因此学生在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有关的相邻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下,中医学院校要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调整创新,将中医学研究生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

3 小结

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改革,努力提高中医药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医药学术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建兴,苏小康. 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教育初探[J].医学综述,2007,13(24):2059.

[2]詹秀菊,刘秀峰.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J].中医教育,2008,27(2):64.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8篇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四川多民族的地域优势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学科的背景优势条件下,创建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藏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民族医药学院结合研究生社会需求调研,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工作,努力探索藏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途径,开拓了多种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在为教学创新改革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开展藏医药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藏藏医学院和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由于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各高校的情况各自不同,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都在探索最适合各自院校的培养模式。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至今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较少;生源比例单一,学缘结构较差;科研、临床教学能力不足;±音养方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发现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方面现代院校教育的大课堂,使得学生包括研究生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之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藏医药课程的特殊性,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晶珠本草选/概论》,之前未储备该理论知识的研究生,即本科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很难把握藏医学立体、复杂、抽象的意象思维。因此,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

另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存在与名医经验传承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名医所在分散,学校、医院、药厂、私人诊所和寺庙都有他们的身影,这导致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难以传承和发扬。藏医药的研究生人才相对匮乏,而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又迫在眉睫。所以,如能缩短高水平藏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加快藏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治疗高原病及其他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2.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的探索

    2.1广泛调研确立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为了确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时代社会需求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先后对甘孜州、阿i贝州州藏医院和白玉县、松潘县、木里藏族自治县、若尔盖县等部分县(中)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藏医学院;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藏医学院;甘肃甘南地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山南地区藏药厂、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金珠藏药等单位(除云南外的五省藏区的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八邦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藏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藏医行业发展需求调研,并拜望、聆听了著名藏医专家阿嘎?旦科老师的意见,制定出培养藏医基础(思维-诊疗-传承-藏文化)扎实,能够到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保健行业以及藏区基层行政管理岗位就业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2.2采用专兼并用引聘结合的方式构建师资队伍,突破师资短缺瓶颈近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民族医药界,“网罗”了一批知名藏医师、科研人员和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在特殊办学条件下积极寻求多渠道援助,已采用“以专职教师为授课主体,辅以聘用兼职教师讲座、授课、担任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地域和品牌优势,本着“双赢”原则,聘任了藏医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迄今巳请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在相应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阿坝卫校伟科主任医师、康巴藏语卫视编辑益西多吉、巴塘康宁寺住持堪布阿珠格西、阿坝州藏医院华尔江主治医师、西藏藏医学院藏医系主任次仁教授、青海省藏医院院长昂青才旦教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魏立新教授等为学生授课或讲座,让研究生通过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学习的方式提升藏医学研究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

3.1发挥地域优势借鉴学校多重点学科发展经验完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一方面积极利用甘孜、阿坝两州自然、人文和医疗资源,组织学生在藏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并根据除藏医院外,民间、寺庙也有众多,藏医大师行医的事实,对跟师观摩对象不作限制,但在制度建设中,为学生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学习记录表格,观摩学习记录考核审查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确保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利用学校品牌优势,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展;另外,还与西藏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软环境提供了有利保障。

3.2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实效性较强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并征询了大量专家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将藏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板块(如图1):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实践实训课程群、综合创新知识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群均分为藏医和相关医学两部分。课程的开设注重藏医思维、传承能力的培养,为藏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

研究生课程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如必修课有〈漏珠本草选/概论》《藏药学选/概论>〉等,选修课有《藏文化基础》《藏传佛教基础》等;而综合创新知识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则主要体现在跟师学习过程中。由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发现,在跟师学习中同时考虑到“家传”和“寺庙因素,应将二者融合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中,增加人文精神因素在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影响,以培养出智、法、能、德兼备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的现代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3.3注重教学效果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成都

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了加强对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学院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学位委员会,作为教学和培养质量监督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诚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研究生教学监督和学位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使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监督工作进入了制度化管理轨道。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委员会定期抽査研究生教学质量及课题进行程度,由研究生向委员会汇报课题进展,并对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纠正,最终由委员会专家给出综合意见反馈给学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考核之一。

3.4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搭建科研信息平台提髙研

究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藏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育院校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藏医学研究生存在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上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不足,信息利用滞后,造成许多科研仅停留在低层次研究水平上,创新、超越甚少。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搭建科研信息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人力、数据、计算、网络通信、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全面共享,±音养出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能力的研究生,推动藏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创新。

4.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曰,正在进行藏医学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等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首次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的特色藏医思维和藏族文化,变单纯的知识灌注为藏医思维提升及藏族文化储备的训练,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手来完善藏医学本科的院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考虑将“家传”和“寺庙”因素加人藏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藏医学研究生提供软环境支持。

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尚属起步时期,在某些方面虽然可以借鉴中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但藏医学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佛学思想和天文历算等的教育培养,同样需要重视;在藏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培养方面,必须要增加硬件条件的建设,如临床培养基地、科研实验基地等,但这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适合各高校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还需不断探索。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藏医学教学经验虽然不够深厚,但作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通过教育改革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藏医药人才,从始至终都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利用学校的多重点学科背景、藏医药师资力量和区域优势,发挥藏医药教学科研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在稳步推动教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推动藏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9篇

1.1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势头下,近年来也持续保持着高速率增长,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中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中药学(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变化、转变战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完善学位类型结构,积极开展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应对。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药学(药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现代社会和市场对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例,在美国,药学教育已呈职业化,设有医院药学硕士学位、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学位、Pharm.D.等多种专业学位[2]。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药学院校实行职业型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据统计,2006年在全境获得Pharm.D.学位的9,500余人中,仅有440余人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和理学硕士(M.S.)学位[3]。德国高等药学教育培养的也是职业性药学应用型人才,2004年,84.45%的德国药剂师在社会药房工作,其他工作于医院药房、制药企业等,少部分在科研单位工作[4]。英国和日本也越来越注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6]。由此可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中药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现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1.2国、内外药学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3]。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5]。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4]。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7],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8];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10]。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0篇

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专业目录(本科)中的医药院校,登陆每个院校网站,得到所需数据;若网站上无法获得,再联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询院校与专业相关的专家。调研过程中同时

查阅《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1版)、教育部网站、卫生部网站、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研究部/中国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网站,汇总截止2013年5月我国批准设立临床药学专业以及自主设置临床药学方向的院校,逐一登陆高校网站查询以及与针对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收集资料和数据,进而统计分析。经调研,截止2013年5月我国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或开设临床药学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全日制高校一共有35所(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的临床药学专业为长学制,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与其他药学专业基本相似,直到进入研究生阶段时才开始临床药学专业的培养,因此将这两所高校纳入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部分的研究),占全国开设药学专业本科高校总数的22%左右。这个比例与目前Pharm.D培养占药学教育总规模的90%以上的美国相比,有较大差距,其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具体情况见表1(表中审批时间为教育部备案认可后公告的时间。“—”表示未经教育部审批备案,由院校自主开设的临床药学方向)。

1.1高校类型招收本科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等院校中,医科院校有24所,综合性大学有6所,药科院校有3所,还有2所中医院校。这与临床药学教育需要与医学紧密结合,进行临床实践有关;同时,也体现了其作为综合性学科的特征。中医院校的开设,也意味着临床药学也开始逐渐涉足中医领域。

1.2批准专业设置时间根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对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临床药学成为近年来国家人才培养特殊需求的特设专业,也是国家控制布点的62种专业之一[1]。上述高校中,24所高校的临床药学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或审批同意设置的,其余11所高校为药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2所为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开设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高校数量从2006年教育部恢复临床药学专业设置开始,以每年1所到每年6所的速度增加,这不仅与近40年来对我国对临床药学学科的宣传及国外临床药学学科发展有关,更与卫生部于2002年1月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密切相关,该《暂行规定》第10条规定:“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第17条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并规定了临床药师7条职责。为落实上述规定,卫生部从2003年起召开了一系列专家研讨会,积极为临床药师制体系建设作思想和组织准备,在此基础上,卫生部于2005年发文开展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又发文开始实施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制体系建设的实施促使药学教育重点的全面转变,而这种转变及发展趋势也得到了多数医药学专业人士的认可。

1.3地区分布这31所高校分布在我国19个省市。安徽省2所、北京市2所、福建省1所、广东省1所、广西省1所、河北省1所、黑龙江省2所、湖北省1所、吉林省2所、江苏省5所、江西省1所、辽宁省3所、山东省2所、陕西省1所、四川省2所、天津市1所、云南省1所、浙江省1所,内蒙古1所、贵州省1所以及重庆市1所。从分布上看,我国一半以上的省、市地区都有设置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高校,但地区分布与发展仍有较大差异,特别是西北五省仅有1所高校设置了临床药学方向。

1.4学制与学位根据各高校网站截止2013年5月的专业介绍,可以把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学制设置分为普通学制(5年及以下)和长学制(6年及以上)两类。但由于长学制临床药学教育前期与普通药学教育课程基本相同,直到后期才进行专业划分,因此长学制的临床药学教育纳入研究生教育讨论。由表1可知,我国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多为4~5年。这不同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全面实施Pharm.D长学制专业教育,我国目前仍然以普通学制的临床药学培养模式为主。学位授予方面,完成长学制培养可授予医学硕士或理学硕士学位;完成普通学制培养可授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学位,其中以理学学士占绝对多数。

1.5招生与就业招生就业方面,近几年来临床药学专业招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2006-2010年临床药学专业/方向共计划招收学生共约1370人,具体人数见表2。然而,临床药学专业招生仍然存在地域缺陷:以新疆自治区为例,从2006年至2011年,未见有学校向新疆考生提供临床药学本科专业名额。根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2010版的统计,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较好,达到100%,就业去向以医疗单位为主。依照2011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对医院临床药师配备数量的要求[6]:三级医院不得少于5名、二级医院不得少于3名,平均按4名计算;而截止2012年7月底,我国现有二、三级公立医院8059所[7],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至少需要临床药师32236名。显然,临床药师人才培养的数量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1.6培养方案关于临床药学本科培养方案,各个院校存在一些共性课程。虽然课程分类名目的说法各异,例如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核心课、专业课、主干课、实践课、毕业实习等,但总体来说理论以及实践课程两大类,具体见表3。从教学学时角度来看,各院校相对以前的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上缩短了化学课程的教学,其中比重最轻的是中国医科大学占总教学学时的1/10,小于所有课程;其余大部分院校化学基础课程比重均在所有课程1/4左右[8]。调查显示,各院校针对临床药学专业都逐渐增加了部分医学课程,但事实上,临床药学专业并不是医学和药学的简单相加,原有的药学课程与部分针对临床医学的医学课程不能简单组合成临床药学教育的内涵与教学内容,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就针对临床药学学科特点设置了更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的专业课程(具体见表3中加粗字体的部分)。临床实践多在教学学年的倒数第2年进行,即四年制在5,6学期,五年制在7,8学期较为普遍。平均总学时数多在30个学时以上,也有少部分院校仅进行10个学时以下的临床实践课程[8]。

2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

本部分调研,通过查询中国研究生信息网(国家研究生报名和调剂指定网站),检索招生简章栏目下所有的医药院校;登陆每个院校网站,得到所需数据;若网站上无法获得,再联系院校研究生院或咨询院校与专业相关的专家。

2.1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截止2013年5月我国一共有35所高等院校招收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硕士,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6个招生单位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临床药学硕士点,其余24所是在其他专业下设置临床药学方向,具体招生情况见表4(“—”表示因研究条件限制,数据暂缺)。由表4可见,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招生单位以医药学院校为主、也有综合性大学和中医药大学。其中,将临床药学专业/方向设置在招生单位的药学和医学院、系的比例相当,也有1所招生单位在其基础医学院设置了临床药学方向,这与临床药学为综合性应用学科的特点不无关系。20所有临床药学方向的招生单位,多将其设置在药理学、药剂学、药学专业硕士以及药物分析学专业下,也有设在中药学、老年医学专业下。目前,全国具有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硕士招生资格的导师约140名(一名导师在多个高校招生的情况已排除),师生比例初步估计基本达到1∶1。各校招生目录标识的研究方向情况具体见图1。学位方面,完成临床药学硕士学业可授予医学硕士、理学硕士以及药学硕士3种学位,其中医学硕士和理学硕士为科学学位。众所周知,科学学位的获得要求研究生必须进行具有一定理论性、创新性的科研课题研究,并通过严格的硕士论文答辩。而临床药学工作则要求学生拥有相当的临床用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临床实践要求较多,过多的科研课题研究势必占用临床实践的时间。因此,临床药学专业硕士培养满足临床实践的需要,是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2临床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我国临床药学博士教育始于21世纪初,前华西医科大学、前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高校成为我国最早的临床药学博士学位授予点,这意味着临床药学教育从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完整体系的确立。从2008年至今,我国一直保持有5个临床药学博士点,分别设立在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共有博士生导师14位,平均每年累计招生名额为6名。这5所院校都遵循我国统一的博士招生模式,将取得硕士学位作为博士招生的入学条件,除了对同等学力硕士考生有发表文章的要求外,都无明确硕士阶段成绩以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截止2012年,我国目前仍在招生的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平均年龄52岁,其中45岁及以下的青年导师的比例为13.3%,45~59岁的比例为73.3%,60岁以上的导师占13.3%,可见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的年轻化优势比较明显。在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队伍里,绝大多数人(约66.7%)拥有博士学历,这顺应了临床药学教育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同时,对高层次、高素质的博士教育师资队伍的需求。导师队伍的专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临床药学这个融合药学、医学以及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需要借鉴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从导师的专业背景来看,临床药学博士生导师分属药学和医学两个领域,且医学专业背景的导师均为兼职,这样的专业背景相较临床药学服务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我国临床药学博士培养采用了单一导师负责制,不同于美国Pharm.D培养所采用的集体负责制,这使得导师个人的专业领域对临床药学博士能否真正进行临床药学专业领域研究有很大的影响。我国临床药学博士培养方向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药物临床应用、药动学研究、药学基础以及药品政策与监管。这些方向基本涵盖了临床药学专业所涉及的内容,特别是在药物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方向具体到了疾病的药物治疗评价,不仅与临床专业的紧密结合,也显示了临床药学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发展,也是相关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1树立临床药学学科理念临床药学学科是最具活力的药学领域之一,临床药学的产生和发展完善了药学学科体系,扩展了药学的范畴,促进了药学学科的整体发展。临床药学学科作为研究与实践药物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需要涉及临床药学教育的卫生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管理者、教学人员以及学生等,都能树立成熟的临床药学学科理念,从学科的目标体系(如人才标准、教学效果)、工具体系(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应用体系(如学生的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自己在临床药学教育体系构建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2优化临床药学教学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疾病的改变,以及人们对临床药学认识的改变,临床药学学科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临床药师工作的专业特色、探索临床药学教育的专业特色。临床药学应该具有显著地专业特色,不是临床医学和药学的简单相加。应当针对药学服务的终极目标,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药学课程体系。这种以患者为中心,不仅仅是以患者的疾病状况为中心。同时,应该考虑到患者作为社会人,其认知水平、经济能力、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而提供一种个体化、易于被患者接受的临床药学服务。

3重视实践教学的效果临床药学的学校教育中,药学服务实践环节教学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在强化学校与临床实践机构的结合,建设临床实践基地,为临床药学学生提供临床相关课程见习、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条件,师资的培养方面以及淡化毕业论文中学术研究的要求,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如何具体衡量这些进展是有效性,使这种实践教学措施流于形式;或者说,怎样评价临床药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且以此促进未来的。

4关注由学生到临床用药实践者的角色转变,重视毕业后教育事实上,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执业资格来说,临床药学学校教育并不能完成直接参与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则是实现由学生到临床用药实践者的角色转变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不能将临床药学教育仅仅看作是学校教育,相关人士更应该重视临床药学毕业后教育,以专科临床药师培养为目标,坚持临床途径,通过临床实践,将教育获得的知识转化为临床药物应用的技能。

5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具有扎实的临床药学系统理论知识和临床药物治疗实践技能的学科带头人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则是培养临床药学高层次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确保临床药学学科梯队建设的有效途径。临床药学研究生培养应定位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方式以及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等方面具体细化临床药学专业学位培养的路径与思路,以便有针对性地培养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

6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各级、各类临床药学教育相互联系的要素要形成有序的组合,以构建合理的临床药学教育体系。虽然,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临床药学学校教育,但仍然不能忽略临床药学毕业后教育。临床药学本科教育为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教育则在此之上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领导力的临床药学学科带头人;毕业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毕业学生成长为专业的临床药师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继续教育则为临床药师提供了不断提高、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机会。只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开放的教育体系能够充分开发利用潜在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临床药师素质与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科研能力 中药学 课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科研的提高为基础,对医学生加强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1]。尤其对中药学这一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学科而言,必须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为学生的科研思维奠定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中药本科专业中开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地理解中药知识。

2.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应用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须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订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

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部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 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单位:张彦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

汪兴军 魏彩霞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医药教育;中药产业;医药院校;协同发展;国际市场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118-05

Profound reflections 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and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WANG Jie1 GUO Hongwei2 LIU Xia2 ZHU Dan3 WEI Jinbin3

1.Phamaceutical Factory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China; 2.Center for Translational Medicine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China; 3.College of Pharmaceutical,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 China

[Abstract]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we should analyze the med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nd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in-depth, put forward medical colleges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and deepen cooperation,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and form a new platform and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promote Chinese enterprises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gradual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Pharmaceut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market

随着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政府将中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给予大力支持,提出系列调整、加强和加快中药产业和事业发展政策法规和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等,增大投入,中药产业已较大进步,激发潜能、带动农业和农村、民族地区脱贫、扩大就业、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拓展国际市场和促进国家综合发展等。然而我国中药产业从生产大国到强国还有较长路要走,面临困难,医药教育尚存不足,医药教育和中药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呈现,引起学界、产业界及社会关注和思考[1-9]。现分析现状和不足,结合已有研究实践,提出若干积极措施。

1 中药产业发展对人才教育、科研创新和开拓国际市场需求迫切

1.1 中药产业发展

中药“一带一路”发展源远流长,中药产业伴随我国经济、文化、政治、国际往来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而渐进,如今不仅是对中药的开发、经营、流通和使用,且包括对壮药、维吾尔药、哈药、藏药、蒙药、瑶药、苗药、侗药、仫佬药、京药、彝药、傣药等民族药的开发、经营、流通和使用,呈现中药和民族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在世界医药扮演重要角色。中药产业广义包括中药相关的农渔林养殖业、加工业和工业、商业、医疗业、医疗器械业、知识产权、药事管理等以及利用中药的长寿养生保健、美发美容美肤、观光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等。不同地方经历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各自特色中药产业。全球流行性疾病防控,新医改,基本药物;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和基地;中药行业商标保护;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完善中药注册管理,体现中药特点,提高质量和疗效;加强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流通监管;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广西壮药质量标准第1~2卷已发行;《发改委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目录》推广高质低价药,解决药贵、低价药中标死、廉价药物短缺等难题,企业在规定范围内按成本匹配价格,促进企业做人力和科研投入,推动中药新产品研发和升级。中药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有深刻变化和广阔发展前景。

1.2 不足之处

哲学体系差异、文化背景差异、医疗体系差异、法规限制、贸易壁垒等使我国中药至今很难通^FDA,难以进入世界医药主流。中医药人才缺乏、重西药轻中药、错误将中药现代化等同中药西化等又使中药很难为13亿中国人医疗保健服务。国外洋中药即西方植物药,抢占和蚕食市场,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发展受很大威胁。20世纪60年代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较高的美国、欧洲国家从中国古老树种银杏里提取银杏黄酮与银杏内酯,对银杏果和叶化学成分、药理、制剂和临床等研究,至今许多国家地区销售银杏类制剂。近年跨国公司提供人才技术资金,与我国高校合作开展植物成分提取纯化、合成改造、制剂应用等。通过挖掘汉方,日韩占世界医药市场营业额远超中国。东盟受制于基础设施资源,产能不足,品种局限,依赖进口。东盟华人较多,有草药传统,使中药对东盟出口有较大增长,但我国出口以药材为主,制剂很少,而欧美出口以制剂为主。国内一些企业加大投入,与国外高校及机构学者合作,按西药要求,获得成分指纹图谱和新用途等专利,然而中药不等同植物药,中药从宏观入手,西药从微观入手,中药体系涵盖西药体系,质优价廉的优势显著的中药面临削足适履和何去何从的尴尬处境。

2 医药教育发展现状和不足

2.1 医药教育发展

随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生源扩大,医药院校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兴办新校区,扩大办学和研究规模,实施教改,转变思想,调整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于2005年成立,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施药学方向的专业双语教育,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高级药学人才。政府支持和推动高校研究中药,研究深度和广度拓展,难度加大,学术交流活跃,涉及药物作用复杂机制研究,新药研究、信息服务、示范基地、技术设备、人才培养、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国际交流和合作等。八桂学者是广西政府批准设置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广西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为首批广西八桂学者岗位。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有省部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广西医学科学实验中心有生物制剂研发平台。

2.2 不足之处

一方面,中药产业及企业发展遭遇困难多,面临药品不断降价而物价成本不断攀升的艰难困境[10],各领域限制门槛不断加高,质量标准不断升级,创新难度不断加大,如:GMP、GSP、GLP、GCP、GPP、GAP、GUP等以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有大量工作空白需要人去完成;新产品研发和创新,开拓和扩大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亟需大批现代化人才,却总招不到合适人,创新停滞,难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医药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许多药学生找不到工作,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除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综合素质、自身能力准确评估和定位、在校教育、用人单位人才需要、福利待遇、社会身份等级偏见等,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也较突出[11];医药院校科研规模不断扩大,学术交流活跃,成果较多,却未能及时产业转化[12],国外高价药及洋中药趁机大量涌入我国,即医药教育和中药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呈现,严重制约医药教育进步和中药产业发展。

3 积极措施

3.1 思想更新

医药院校应以中华优秀传统中和谐文化和当今社会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和根本依据,增强协同发展意识,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落实国家发展新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合作共赢,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我国政府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政策、人力和财力支持力度,以项目为载体, 提供良好创新环境。教育部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高校凭借学科优势、优质人才资源及社会服务功能,在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肩负时代创新厚望和重任。依托优势学科群和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产业、政府和其它国家等建立多层次合作构成协同创新有机整体和长效机制,共同解决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需求,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不断科技创新。企业和产业科技创新需求是无限的,专门科研机构是有限的, 高校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提升,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备受关注的中药产业是我国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医药院校和中药企业要善于吸引利用活跃的社会力量和民间无穷智慧,取长补短,提高产学研合作主动性和实效性,教育理念应和坚定的行业理想信念、以人为本、面向低收入群体、社会责任战略观、品牌化、绿色生态药业、与时俱进等企业新观念保持一致,推动共同发展。

3.2 加强人文和民族医药教育

古往今来中医药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授,且重视学生成长与发展。人文精神、健全人格、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基本要求,现代中医药教育与人文教育水融,现代中医药教育是专业和成才教育、成人和做人教育等。许多高校针对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重科学轻人文现象,出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多种措施,开设人文教育专门课程、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和教学氛围、开展社会实践、参加企业项目、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13-15],不断满足产业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中药产业大发展和积极应对西方医药学革新发展背景下,中药学专业课程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尤显重要。在本科教育中普及民族医药适用技术,增加疗效同时减少费用,增加治疗手段;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民族药特色,不同民族医药体现不同民族特色,壮医药有毒虚致病和调气解毒补虚治疗原则,避免雷同,重视学习借鉴古籍和创新等;人文教育。激发药学生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药学生珍惜光阴,勤勉求学,广泛学习丰富知识,贯穿融合古今中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阅历和人生,培养艰苦奋斗、积极乐观、扎根基层、忠于岗位、求真务实、遵纪守法、规范正派和感恩奉献等精神作风,更多实践,去看去听去想去做,吸收、领悟和创新。地方民族医药发展较慢,实施民族医药教育和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大力支持,充实办学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以及互联网加教育技术等。

3.3 教育科研特色和产业特色结合

3.3.1 调整教育结构和教学方式 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教学方式调整以适应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出发点。中药产业大发展需大量中药学人才资源保证,不仅对学术型人才有需求,也急需技术型、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学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少,这种结构特征不适应目前中药产业发展,只有政府、高校、医院、企业和产业等共同努力,才可保证教育结构和方式适应中药产业发展[16-1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大量药学人才开展服务。我国中药学队伍存在人才紧缺、分布不均等现象,基层和社区人才尤缺乏。药学服务是企业、医疗机构、药店及社区中心防治疾病的关键,基层药学人员大多缺乏中医和医学相关知识,难适应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导致资源浪费和药物滥用,和精准化个性化医疗趋势要求相距甚远。处于市场竞争的企业期盼毕业生适应力强,能力提升快、素质较高、服从和忠诚度高,行内认可、员工欢迎,心态稳定、积极阳光。高校对接产业共建长效机制,完善企业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包括岗位设置分布、适应能力、升职空间、表现比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待遇、岗位能力评价、素质综合评价、发展前景评价等,形式多样化,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回访、选择不同规模和类型企业调研等。高校建立专业建设指导、人才需培规划、教案等灵活联动,根据产业趋势和岗位需求,讨论重大建设与合作项目,制定发展规划,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关注新动态,使学生就业广。实习模式多元性有效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缓解其经济困难和负担,既利于教育和人才选培,又利于学生自身管理和就业。由药学院和药厂及某公司组队到百色靖西县(贫困县)晚史屯麒麟山进行野生资源实地考察,利用自身特长,发现许多民族药野生植物和适当采挖,学生将所学知识带到课外运用,教学、研究和生产等部门通过考察,完善教学科研生产。高校增强协同发展意识,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促进,将有更大更多发展机会、空间和前景。

3.3.2 组成新平台,成果及时转化 我国中药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与国际规则差距大,可借鉴欧美日韩发展植物药成功之处,但不可照搬硬套。企业和高校通过联合申报课题获得更多支持,成果及时转化。企业合法生产、经营和管理,对经受漫长岁月考验的特色产品,不断完善和打造百年老字号,这是高校及研究机构无法做到的,故利益分配时避免向企业过高要价,否则严重阻碍成果及时转化。我国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低等。广西中药和海洋药物5000多种,约占全国药用资源的三分之一,但开发不足,面临新药研究成本和风险高,企业难定前进方向和新的盈利增长点。我国提高科技投入,正建立和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按照安全、有效、稳定和可控要求,发挥中药优势,开发治疗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抗衰老、补益和养生药;鼓励中药提取集中加工、产地加工、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和商品化。鼓励企业和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选择重点产品建立较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标准,采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工艺,提高工艺水平,促进重点产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基地,目标明确,优势互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合资源组成开放平台,针对中药产业特点和科研薄弱环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支持科研攻关,成果及时转化[18-19]。广西医科大学凭借优势,获政府科研资助居于广西高校前列。药学院教研实力雄厚,学科建设成绩显著,科研硕果累累,积极扩大对外合作。转化中心是以从美英大学引进高端人才为主体,率先在中西部地区组建的转化医学研究机构,是一个自主创新、国际水平的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平台,瞄准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领域,以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老年相关疾病,代谢相关疾病以及感染传染性疾病为重点,组织多学科协作攻关,更重要的是对人类重大疾病的认识和研究新的诊断技术及治疗方法和药物。医学实验中心是集科研、教学、临床检测于一体的大型对外开放性实验室,涉及地中海贫血防治研究、区域性高发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分子药理研究、蛇毒及生物制剂研发等,为教学、科研、企业提供先进技术平台支撑。一些高校校办企业不断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业化,取得良好效益,提供可靠经验。广西医科大学制药厂经历40年现已成为一定规模的现代化制药企业,主要产品胃乐胶囊、安神养血口服液、归芪补血口服液等39个国药准字号产品远销,组建中药民族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抗艾滋病中药制剂研l基地和海洋生物技术研发基地等,作为理想实训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促进师资水平提高,促进中药产业发展,不仅增强高校综合实力,也让高校更好服务经济[20]。

3.4 民族特色和国际特色结合,促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我国企业要把握有利因素。东盟已成为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市场,东盟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医药出口贸易伙伴,我国企业走出去,不能忽视东盟市场,东盟市场是中国企业攻占国际市场的桥头堡。我国中药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质量、品牌和专利观念增强,推进国际化,通过东盟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东盟各国开放程度扩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议全面落实,医疗服务输出和境外营销渠道扩大。一带一路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从中国一直经过西北、西南、俄罗斯、中亚、中东,到欧洲,然后从东南沿海下海,经过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一直到东非海岸,欧亚大陆以及半个非洲都被覆盖在这庞大计划,打造中华体系,扩大自身经济、市场腹地。中药面临更多机遇。通过政府、高校及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在东盟开辟新基地,开发适合东盟市场或国际市场的中药,不仅为中药进入东盟创造有利条件,也推动东盟至亚洲医药产业发展。然而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21],我国企业要克服困难,防范风险。我国对东盟出口高附加值的制剂在东盟进口中所占比重仍较低,东盟国家每年药品进口采购仍偏重欧美。东盟各国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相同,有的国家市场经济不成熟,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有的对进口注册和监管法律法规趋严,程序繁多,文件体系要求较高,相关标准至今尚未形成互认,上市难度仍较高,一般通过当地商注册,商资质较难把控,注册时间较长,营销渠道建设困难,各国市场充斥假劣药品和抢注我国商标,欧美日韩洋中药和印度医药竞争等增添我国企业建立营销渠道和销售药品难度,风险极高。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应联合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实地调研,加强东盟各国经济和市场需求、医疗体系、营销渠道、技术法规、注册程序和合法性等学习、研究和实践,稳妥开拓东盟医药市场。

综上所述,在中药文化趋热的当今,人们既要冷静慎思,又要活跃砥砺,面对以科学为名的无端质疑、畏难和退缩,秉持对中药的热诚和笃定。丰富的中药赋予我国医药经济发展深厚的软实力。医药院校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和经济新常态,紧紧把握21世纪大健康事业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及中药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然而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医药院校践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谐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协同发展意识、深化合作,形成教育、科研、民族、国际、人才等特色和产业特色和谐相融,化被动为主动,推进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剑锋,李俊伟.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战略转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6):26-27.

[2] 冯春贵,杨峥.行业特色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8(2):12-16.

[3]潘锡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5.

[4] 黄正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5] 薛岩松,张正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3):13-17.

[6] 彭成.发挥四川资源优势,实施中药产业扶贫[J].中药与临床,2015,6(5):1-4.

[7] 马昊楠.充分继承后才有资格谈进步[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1):33-34.

[8] 谭甲文.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功能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3(7):56-58.

[9] 王水清.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背景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34-135.

[10] 陈业光,李德潮,王捷.制药企业面临药品不断降价困境的应对策略[J].中国药业,2014,23(24):17-18.

[11] 郭禹.苏北地区高校药学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探讨[J].科技风,2013(23):268.

[12] 李永明,杨翊,张颖珍,等.科研院所专利管理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7):142-143,172.

[13] 朱丹,林军,王捷.生药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l:299-300.

[14] 梁秋云,谭珍媛,王捷,等.学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l3,30:150-151.

[15] 韦锦斌,林兴,王捷.高等医药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视阈下的药理学教学[J].高教论坛,2014(6):51-53.

[16] 李纯净,王纯杰.吉林省的本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49-50.

[17] 曾朝辉,侯胜鹏,陈叶兰,等.地方高校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互动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与安化黑茶产业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6,16(6):6-10.

[18] 王勇,谢雪梅.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特色分析与定位[J].教育现代化,2015(1):31-38.

[19] 韦锦斌,王捷,黄仁彬,等.加强药学院和校办药企合作互动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l4,31:114-117.

[20] 王捷,韦锦斌,苏志恒,等.产学研合作机制下校办药企发展对策思考[J].中国药业,2015,24(12):7-10.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3篇

针对“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远远没有能够跟上数量发展”的现状,本文通过探索实践“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培养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

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强国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1],因为其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知识结构的创新以及学术水平的提升[2-4]。因此,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当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5]。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日益增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远远没有能够跟上数量的发展,因此研究生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6],那么,如何保障并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难题[7,8]。从2010年6月国务院所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开始了对于产学研合作培养教育的重视,可以说,经过这些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其理念和实践已经逐步获得了国家高等院校的广泛认可[9]。而“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政府和相关政策调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不同部门在功能和资源上优势协同互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绕人才市场的需求,形成资源上的强强联合,从而有效的改善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形成科学研究成果和当今实际社会需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9-11]。对于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框架培养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为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依托于牡丹江医学院的医药研究中心,利用此研究平台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社会实践等,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培养学术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现报道如下。

1教育模式开展方式

1.1建立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

在牡丹江市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与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在牡丹江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建立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牡丹江医学院医药研究中心是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北药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黑龙江省高校组织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生物制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所在基地,以此平台为载体,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医学、生物等相关实验技能,着重解决生物技术药物科研成果转化瓶颈,对基础研究成果进行优化和工程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1.2研究生到药厂锻炼

自2012年开始每年挑选5~8名优秀硕士研究生到合作药厂实习锻炼,反响较好。这些研究生不仅参与了生产车间、质检等方面的工作,还参与企业申请了多项基金项目及国家专利,使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的到进一步提高,主要获益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强化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参与药厂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技术和管理实际问题,锻炼了研究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学习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第二,使学生认识到学校培养与进入工作单位之后的区别,通过具体的工作,适应了团队合作、不同部门协作以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等,拉近了研究生与社会现实的距离,真切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增强了学习动力。

2优势与不足

2.1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的优势

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许多研究生在毕业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在研究生阶段所从事的学习或者是研究与实际工作脱节,因而产生读研无用的看法[12,13]。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了寻找各个领域对于人才培养的一致性需求,形成一个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基础,让学生的培养工作从理论到实践、由单纯的人才培养到社会实践应用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期达到互利互赢的效果[14]。学术型医学类研究生的就业方向通常为高校、研究所、药厂等,因此为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开展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将学生知识资源的获取的渠道,不仅仅是来源于课堂,更可以通过政府、科研单位、药厂企业等多个部门来获取,避免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局限性。在校内外优势资源整合的合作教育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并参与到研究所、药厂企业的产品开发、行业管理、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社会实践过程中,及时了解当前行业中最新的技术、工艺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将在校内学习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学以致用。政府方面主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为医学院校、研究所、药厂以及其它研发机构或用人单位提供培养和合作的良好的政策环境;研究所、药厂方面提供最新的人才需求方向的信息,为医学院校在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提供咨询,并选派一些企业中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参与到指导研究生学习的过程;研究所和药厂与医学院校还可以积极开发合作项目,并让研究生直接或间接参与标书的撰写、项目的开展等工作,在此过程中研究所和药厂等相关用人单位应及时向学校反馈研究生参与的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并对学生本人知识结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给予综合评价,使学校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创新合作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内容,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机对接,有利于大力发展学生的对社会适应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学术型医学研究生教育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对于参与市场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力地增强了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将这些具备实践经验和研发能力的研究人员充实到企业或科研院所,可极大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及节约生产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科研成果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迅速增加[15,16],但也因为研究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伴随而来许多问题,如培养经费和科研经费的短缺、教学资源逐年减少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等,使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空间愈来愈小[17]。同时,教育方式、方法及目标比较单一、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尽管各个部门、领域都已经认识到了“政产学研”联合共同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意义,但是具体的合作方法或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17],虽然在既有的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8],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各领域在合作过程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针对医学研究生政产学研合作的起步较晚等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能够长期、稳定、完善、制度化的运行机制;第二,合作单位对于培养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性,并且相对应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评价体系也未完整建立。第三,合作单位性质构成不合理,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科研院所、药厂等机构企业单位较少,使这种合作教育模式开展并不顺利。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发展机遇[19]。政产学研合作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推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20]。如何将“政产学研”教育与学术型医学硕士生的培养结合起来,如何将其纳入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应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给予重视和研究,是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需要拓展和反思的空白点,也是一个值得尝试和探索的创新点。

作者:武艳 袁晓环 刘洁婷 郭艳芹 张春雷 初彦辉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56-62.

[2]姚若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9-121.

[3]何勇涛,张雪,秦永杰,等.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129-132.

[4]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5-6.

[5]姜颖.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思考———以我校研究生教育为例[J].亚太教育,2016,(32):288.

[6]仲文晶,袁军.浅析影响我国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99.

[7]宋红,段丽萍,王晓军.从博士生导师选聘标准谈医学院校导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41-42.

[8]李增森.我国研究生教育转型发展及应对策略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6):11-14,36.

[9]朱琰.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3):123,125.

[10]张磊,王京,史大斌,等.“政产学研用”背景下贵州药学专业建设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6,(20):21-22.

[11]秦琴.中国工程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与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22):52-54.

[12]周舫,王娜,张振亚.日本研究生教育模式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133-134.

[13]崔立晶,吕颖,陈玉丙.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导师的作用发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1):189-191.

[14]刘思源,谢清.美日产学研合作机制对广西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4,(266):3-5.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6-05].

[17]张文栋.政产学研联动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0-24.

[18]沈晨,李萍萍,施卫东,等.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中权变理论的应用.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11(2):83-86.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思考

我国社会经济和医药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医药界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尽管我国已有数百所院校设置了药学专业,面向新药研发、生产、营销、合理用药等领域培养药学人才,但还远不能满足新药研发和临床服务方面的需要。用人单位希望药学专业的毕业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高校药学本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仍较差,存在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备,难以达到用人单位要求。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实践教学对提高药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它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训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岗位意识、服务意识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高校药学专业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本文分析国内外高校药学本科教育和实践教学的现状,找出我国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药学本科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

一、国内外药学本科起点教育和实践教学现状

1. 美国和日本

美国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学制6年,授予Pharm. D.学位,Pharm. D.后的研究生教育可以进一步培养毕业生成为科研人员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日本借鉴美国的做法进行了药学教育的改革,从2006起,将药学的本科教育设置为“新4年制”和“6年制”2种。“新4年制”旨在培养科研、技术人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这类学生不能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一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6年制”的毕业生为本科学历,有参加日本执业药师考试的资格,培养目标是药剂师,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临床药学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在医院和药局等处的长期实习课程,使学生成为医疗现场的实战型人才[1,2]。

2. 欧洲

英国的本科起点高等药学教育提供的学位有药学及相关的科研型学士学位和培养职业人才的药学硕士学位[3]。德国的高等药学教育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社会药房的药师,药学实践贯穿整个本科教育的始终,而且一半时间是在社会药房进行的[4]。

3. 中国

我国的高等药学教育始于1906年,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药学类、制药工程类高等院校472所,居世界第一[5]。医药产业是2l世纪的朝阳产业,培养高等药学人才的药学教育被众多院校所看好,以致我国药学院校在高校扩招和自主设置专业的政策影响下盲目扩招,出现办学规模与办学条件不相适应的现象。传统的药学本科培养方案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药学实践领域的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用人单位进行二次培训。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患者要求医院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用药服务,而不是仅提供药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临床药师,而现有的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胜任临床药师工作的药学人才。高等药学教育是药学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临床药师的重任。然而由于国内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处在探讨阶段,《执业药师法》也还在立法进程中,在我国高校培养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尚无法可依,使得该项工作开展艰难、进展缓慢。

二、我国药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课程教学中联系实践不够。在药学本科的课程教学中,我国大部分院校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教学、实地教学。教师队伍均为学校的全职教师,不了解工厂生产与企业应用实践,学生也因此不能真正了解学习的目的,只知应付考试。

二是实践教学的时间不够充足。大部分院校的药学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偏短,一般仅为20周左右,且这期间不少学生要参加考研、求职、学校的各类考试等,真正投入到实习实践工作中的时间严重不足[6]。

三是实践基地较少且高校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实习基地被动地接收高校的实习生,与高校缺乏互动。实习基地觉得未从带教中获得收益,纯粹是帮助学校完成教学,这导致实习基地应付式地接收实习生,缺乏对高校的融入感。

四是实践考核流于形式以及对带教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实践考核的主要形式往往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对教师缺乏考核和激励。有些教师精力主要放在科研和课堂教学上,对实习教学的重视不够,评语和打分比较草率。同时由于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接触不够,也影响了其带教的积极性。

2. 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是将实践教学提前并加大比重。四年制药学本科生往往在三年级才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因此,有必要将一些到实践基地见习为主的实践环节设置在前期课程中,以加深学生对药学的了解,培养专业兴趣。在药学专业实习中,可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将课程提前上完,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的时间。临床药学专业或方向的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应充分保障学生在医院和社区药房的实习实践。

二是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建设实践教学的示范基地,以这些示范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其它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包括各学科的实验室、模拟车间、模拟药房,校外实践基地包括制药企业、药监部门、医药公司、医院药剂科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积极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开拓国外实践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

三是加强与实践教学基地的联系。在学院与教学基地之间,通过学科建设紧密联结起来,学院为基地提供技术与项目的支持,基地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机会和就业机会。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学院可利用开放基金、设立子课题、设立产业化基地和学科建设基地等载体,使教学基地参与到相关项目研究中来[6]。对学术水平较高的实践基地,可通过邀请专家开展讲座的形式加强联系。总之,学院可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基地参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药学本科实践教学带来活力。

四是改革实践教学的双向考核和激励模式。依托实习基地的师资力量,实习期结束后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分类考核,考核成绩量化,未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通过考核的导向,提高师生对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实践基地和带教教师也引入考核激励机制,给予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带教教师相应的奖励,如给予科研合作机会、输出优秀本科实习生等。

三、药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 实验室教学改革

第一,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同一个实验,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科研发展的需求。可将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入本科实验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压缩、淘汰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大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多门专业课程实验通过药物研发链整合在一起,形成综合药学实验。同时,促进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以科研促进教学,让学生接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形成科研创新意识[7]。

第二,扩大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平台。各院校除了本科教学实验中心,还可开放各科研实验中心和实验室为本科生教学所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充分利用实验中心设备购置经费和学科建设经费,并鼓励利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加快实验中心平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主要场地。充分利用这些多层次的实践平台,积极推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初步建立科研思路,培养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使优秀者脱颖而出[8]。

2. 药学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

第一,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让学生尽早了解和接触药学科研实践活动。目前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师可以通过各类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接触科研,然后鼓励、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或者参与导师自己的专项科研项目。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引导学生进入各研究室和实验中心开展实践教育,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的设计、可行性分析和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系统科研能力。

第二,通过开拓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药学社会实践的机会。药学院校可通过与制药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接收学生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需要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可安排在暑期进行。通过基地建设,将实践教学真正延伸到社会,实践与创新并举。通过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师生发明创造,符合条件的申报专利,形成一种人人争创科技创新的局面[8]。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将实践基地向国外拓展,如我院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医科大学药学院签订了本科生暑期实习协议,先后输送三批十几名本科生到美国的药房、实验室进行实践。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为向社会输出药学通科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第三,通过加强毕业实习平台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科研素质的提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环节。除了本校实践基地外,还可与国内外药学研究水平较高的单位共建毕业实习基地,如我院近年来输送优秀本科生赴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本科生与实习单位的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工作,感受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3. 临床实践教学

我国的临床药学专业教育历程可谓一波三折,鉴于国内临床药师需求和国际药学教育形势,近年又掀起一股专业申报热潮。然而由于药学专业学位制度尚未形成,执业药师法尚未颁布,临床药师的专业培养一时还难以与国际接轨。国外临床药学专业充分考虑临床实践环节,一般学制为六年,至少保证一年的临床轮转实习。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药学院校应加大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力度。此外,综合性大学的药学院校可以发挥自身多学科的优势,在药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社科、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内容,改革现有的高等药学教育模式。应考虑打破传统医学和药学教育模式,构建以疾病药物治疗为线索的模块式课程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将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的能力,以便将来胜任临床药师的职责要求[3]。有条件的院校还可考虑国际合作办学,建立国际化的临床实习基地,为我国高端临床药师的培养做出努力。

当前我国药学院校的实践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向主要还是通用型药学人才,教育基本上仍是化学模式,而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体系缺乏。药学本科教育学制多数还是四年,实习时间偏短,主要还是以实验研究为主,无临床轮转实习安排,无法满足医院药学、社区药学、促进合理用药等相应岗位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未来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在药学实践教育方面加强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尤其应在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以适应我国新时期对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欣.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高等药学教育[J]. 中国药事,2009,23(11):1141-1143,1153.

[2] 林以宁,瞿融,马世平. 日本药学大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略探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51-52.

[3] 梁海珊,张新平. 国外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对我国药学教育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11,24(3):94-96.

[4] 杨丽英. 德国药学教育及药剂师分布概况[J]. 中国药事,2007,21(1):63-64.

[5] 徐晓媛,吴晓明.中国高等药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26.

[6] 蔡琳,张翼,叶发青等. 构建“大药学院”药学实践教学体系[J]. 药学教育,2012,28(3):54-57.

[7] 姚彤炜,胡永洲,袁弘等. 构建具有科研特色的药学实验教学新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5):129-131.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海洋药学 美国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

海洋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整体性地转向海洋的世纪。我党提出了海洋兴国战略,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方针政策。近年来,随着海洋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海洋生物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并将其开发成新型药物得到了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海洋药物研究已成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和市场前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各国具有相似性:扩展和强化研究生教育;使研究生不仅在学术领域,而是在比较广泛的职业领域受到训练;教育培养能够在比较广泛的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问题相互交叉的背景下提出问题的高质量的专业人才[1]。海洋药学高等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研究生培养人才的重任。本文通过剖析美国研究生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浅谈对我国海洋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1. 美国研究生的教育[2-3]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生教育在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方面有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繁荣与政治强盛根植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将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看作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推动力,也是美国在研究与创新方面领导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强化支持关键领域的研究生教育是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美国研究生教育如下特点:

1.1 注重创新合作

基于认识到未来的劳动力必须包括受过研究生水平训练的人员,他们将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未来的改革者,这些未来的领导者不仅要具有技术的竞争力,还要擅长处理全球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问题,许多美国研究生院经常就研究生教育与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合作。美国研究生院、企业和政府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形式,有各种水平的合作。为适应需要,美国出现了1年的专业科学硕士计划,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数据分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企业提供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毕业生。此外,北卡罗来纳州许多银行、制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大型企业都在其运行过程中应用高级分析技术,因此这样的研究生很受欢迎。

1.2 加强培育企业

美国教育机构认为研究生水平的创业计划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创新,这对于延续美国的经济繁荣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关于创业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成功例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企业创新研究所与高级技术发展中心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帮助企业更具竞争力。例如,这所大学提供能够帮助企业家建立成功公司的课程计划。Vivonetics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它是一家由佐治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创建的纳米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开发分子信号灯技术并使其商业化,用于检测和诊断癌症及其他疾病。这种合作推进了科学进步,孵化了新企业并改善了人民生活。

1.3 强化社会实践

美国的专业硕士是1997年创立的新研究生学位,这个学位可以使学生接受科学与数学方面的高级训练,同时还发展被雇主看中的实际工作技能。专业硕士一般设置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学制为两年的学术训练和包括实习和交叉训练的专业训练。学生主要在非学术领域就业,一般不做论文。目前美国在21个州的51所大学设有100多个专业硕士计划。专业硕士学位是应对工商企业、非盈利部门及政府部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很有前途的新创造。

1.4 优化和强化资助

美国许多成就的取得都是通过对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的投入取得的。目前,美国研究生通过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奖学金以他们对教学与研究机构使命的贡献获得资助;也通过联邦政府或州政府按学科设立的研究员薪金和培训奖学金获得资助。很大一部分研究生通过教授的研究项目获得资助,由于研究生构成了美国研究实验室中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形式的资助是一种研究创新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研究助理职位不仅使研究生有机会在前沿领域作出贡献,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完成学业的关键资助。联邦政府始终是学术研究与研发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和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支持者,其他的联邦机构和政府各部也有给研究生提供资助的计划,通过高等教育帮助更多的人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公民的进步。

1.5 强调交叉学科的培养

知识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促使研究人员研究单独一个学科是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紧迫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大学越来越多地和企业及联邦机构共同对国家面临的挑战负责。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往往从这种合作伙伴关系中产生,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有形的,典型的,它是设置在大学之中的一个研究机构。

2. 思考与启迪

我国海洋人才资源存在总量不足、结构欠优,尤其是海洋药物研究人才数量严重匮乏。据统计全国各海洋专业专本科生、硕士、博士的供给比例为1:1.3:23,与较佳能级结构1:6:14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事海洋药物研究的技术人员比重远远落后于世界海洋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对比美国研究生教育,对于我国海洋药物研究生教育从几个方面培养。

2.1 注重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但我国海洋研究和开发的力量和水平相对比较薄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国家的海洋教育和海洋研究,与我国海洋发展的要求还极不相称。海洋类研究生的培养担负着为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但是海洋药物研究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是跨学科招收的研究生,近几年不少海洋类研究生培养单位也是有苦难言。为此,在培养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培养是首要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更新的基石,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海洋的资源本身比较复杂、多样、深奥,海洋药物研究更是一个艰辛探索的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大胆的探索能力才能将稀少、稀有、特殊药效活性的药物应用于人类,为人类造福。

2.2 完善交叉学科的教育和培养

海洋生物制药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利用海洋生物的独特的药物资源来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海洋药物人才”。海洋药物研究领域已成为当今医药科学最引人注目、最具有生命力的前沿学科之一。海洋药物专业相对是一门比较强的课程,又由于海洋生物、植物的药用部分比较复杂,对于海洋药物研究生的培养要考虑全面发展,在课程上设立基础课题的同时,交叉设立相关的专业课,如: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等基础课,还要设立计算机课、专业英语、海洋药物学、海洋植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等,同时还要企业、工厂实践课程学习,完善学科交叉培养的和教育,具有全面的知识体系,加之强势的科研动手能力、探索能力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发展,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贡献。

2.3 增加培养经费的投入

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的好坏,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的原因是科研经费投入的的不足。我国大学的科研经费来源单一,海洋大学也如此,专门资助研究生的科研基金只有设在教育部的硕士点、博士点基金等,额度很小。研究生是一个国家科研力量的生力军,尤其适合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海洋药物的研究是其中之一。据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校的高档次的论文和专利产出率较之科研机构高许多,而且高校专利产出对经费增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速率,同时,高等院校也是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生产主体,而研究生是其中的科研生力军。为此,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真正起到引领社会发展。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必须和投入到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只有将全国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各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数量和科研经费挂起钩来,才能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4强化和重视企业合作

海洋药物研究相对专业性比较强,在学校里进行的书本上的学习、教育不能适应于海洋药物研究的才人需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欧美不同,企业及政府各部门有少数设有独立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招收少量的研究生,只有少数政府部门在大学设有联合研究机构。同时,学生也很少到企业去,很多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学到的书本知识无法应用与社会实践中。为此今后,我国应该提倡政府和企业部门在海洋大学设立合作研究机构。这种合作,即培养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又对合作双方及社会具有高效、多赢的特征,可有效避免高校科研力量的“空转”,发挥引领社会的作用。

项目基金:浙江海洋学院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年)。

参考文献:

[1] Johson JM, Coward R. Summary of proceedings [C]//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 Asia and the Americas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Arlington,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