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多媒体技术;旅游管理

1引言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引进苏联教育的教材体系,高等数学课程逐渐形成了现有的、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虽然经过1958年和1978年的两次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运动,高等数学课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课程的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学数学改革浪潮,西方发达国家,也都争先恐后地对大学数学的教育体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国家教育部于1996年启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1998年10月教育部又在北京香山召集了部分大学数学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举办了“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的研讨会。此后,大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受到各方面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重视[1,2]。

自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的高校招生扩招政策以来,全国的高等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各个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大幅增加,而教师数量并没有相应地得到同步增加,因此就造成高等院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的普遍短缺,数学教师尤为严重。为了保证学生有课上、课程有人讲,像高等数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不得不采用大班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人数一般都在150人左右,有时多达200人。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来保证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成为一个值得高校有关各方认真考虑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借助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思想,从数学的教育作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几个方面,来研究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并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能有效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新建议。

2数学与数学教育

数学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就从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并形成了“数”和“形”的概念,但是真正产生数学理论还是从古希腊人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00年)开始的。

2000多年以来,数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17世纪以前是数学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常量数学,如初等几何,初等代数;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数学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变量数学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微积分、解析几何、高等代数;从19世纪开始,数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近代数学阶段,这一时期产生出实变函数、复变函数、泛函分析、微分方程、近世代数、非欧几何、拓扑学、计算数学、数理逻辑、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一大批新的数学分支。到目前为止,数学已发展成为拥有100多个学科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然而现代数学的内容已经大大超出一般意义下的“形”与“数”的范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数学,特别是现代数学,在他们的印象中往往只是一大堆符号和公式,而并不真正了解数学为何物。为简单起见,我们可以用较为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数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共同语言,数学是一把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数学是一种思维的工具,数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不仅如此,数学还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是十分有用的,而且对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观点也会产生影响,它满足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对美妙音乐的冥想,甚至以难以觉察到的方式无可置疑地影响着现代历史的进程。

数学作为一门教育课程进入学校,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时期,至今已有2400年左右的时间。柏拉图曾规定不懂几何学的人就不得进他的哲学学校。他甚至认为:“如果说不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和边是不能用同一单位度量的,那他就不值得人的称号”。由此可以看出,那时人类就已经把数学与教育、数学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了。

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1996年经合组织明确给出这一概念的定义,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要真正有知识,联合国系统曾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的个人基本知识做过一个总结———高等数学;在研究与发展的某一领域中的实践;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现代管理方法;外语知识;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所列的基本知识当中高等数学被放置于首位,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高等数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数学教育在提高人才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是任何其它训练都无法代替的。

3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教学型大学。高等数学是旅游管理学院和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国际传播学院、法政学院以及外语类各系的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涉及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4门不同的数学课程,教学计划144学时,实际教学课时约为120学时。

就旅游管理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会议展览专业而言,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目前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1)国内具有同类专业的一流高等院校大都设置250学时左右的大学数学课程,相对来说上述专业的数学课程存在严重的学时不足问题。

(2)由于大学扩招而兴起的大班课堂教学,以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视课堂教学的传统,而导致了“注入式”教学方法更加流行。

(3)由于同一专业实行文理科招生制,再加上生源地的不同,造成学生入学数学水平的差距增大,这就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4)由于数学教师的缺乏,造成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从而导致教师长期无暇接触科学研究,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更严重的是数学教师看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前景。

(5)由于教学学时的不足,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赶进度,致使习题课名存实亡,只能在课堂上找时间多讲几个例题来代替。

(6)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形成了对大学数学教育的片面理解,在人们的观念里,认为数学只是“为专业服务”的工具仍然根深蒂固,严重忽视大学数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作用。

4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从数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借助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和思想[3],来研究多媒体技术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便克服和改善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堂板书教学是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个特点。符号语言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同音乐利用符号来代表和传播声音一样,数学也是利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符号语言与日常讲话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因为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运动的产物,而数学符号语言是经过慎重地、有意地和精心地设计的。借助于数学符号语言的严密性、简洁性和精确性,数学家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思想,而这些思想如果用普通语言来表达的话,就会显得非常冗长不堪。另外,数学符号语言的这种简洁性还有助于提高思维的效率。数学符号语言中含有大量的符号和几何图形,这些符号和图形常使得不懂其意义的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要想完整准确地表达和传递数学信息,仅仅依靠普通人类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数学的符号语言才能办到。由此可见,数学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大量的说,而且需要大量的写和大量的画。这就决定了数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借助大量的板书来组织课堂教学。

创建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的客观环境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起码条件。神经生物学家的实验研究已经表明,人类自然接受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来进行的,其中视觉和听觉起着最重要的作用。通过视觉获得的信息占83%,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占11%,因此来自视觉和听觉的信息就达到94%。对于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视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2%,3天后下降到20%。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3天后下降到10%。如果视觉和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85%,3天后下降到65%。因此从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效率来讲,创建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高等数学课程是以大班方式组织教学的,每班合计人数约为140人(4×35=140),这主要是由于专职数学教师数量不足而造成的。如果数学教师不能在近期内有效地增加的话,那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由大课堂教学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清黑(白)板上老师的板书、听不清老师的声音之类问题,就会更加严重。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是走出这一困境的一个最合适的办法。

随着办学设施的逐步改善,学校已经建成一些多媒体教室,配置了计算机、多功能投影仪、视频展台、有线话筒、高保真音响、影碟机以及录像机,这就为开展高等数学的多媒体教学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对于高等数学课程来说,借助多媒体技术来组织课堂教学,会弥补传统教学法的某些缺陷,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良好的视听环境。电子教案经多媒体演示后,文字规范,字体可大可小,图形直观清晰,色彩丰富,并可设置动画,视觉效果较好且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另外,高保真的话筒和音响,更增加了声音的立体效果。这些优势基本上可以解决学生在课堂上看不清板书和听不清声音的问题,使学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达的抽象数学概念和思想,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如极限概念,从图形上通过计算机对极限过程的动画演示,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这个抽象的极限概念。对于定积分和二重积分的概念,经过动画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割、近似代替、求和以及取极限这个重要思想。

精确直观的空间图形。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演示的空间图形和形成过程,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精确直观地展示出来。三维空间的几何图形,如柱面、二次曲面、旋转体、曲面的截痕、球体被柱面所截得立体等等,这些特殊的曲面和立体的图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以想象出全貌的。通过计算机的三维动画软件,能够直观地演示这些难以想象的几何图形的形成过程,并精确地展示出来。借助图形的直观效果,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思想、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电子板书的合理演示,节省了数学教师的大量板书时间,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教学内容的讲授上,进而有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全面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带来的良好的视听环境、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和精确直观的空间图形,极大地增强了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愿望,继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积极性。

提高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数学教师也是一种挑战,从认真备课到吃透教材,从钻研教学课件到制作体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电子教案,都需要去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另外,对于一般的数学老师来说,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电子教案的制作工具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个准备的过程无疑会大大提高数学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辅助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工具,它也具有两面性。如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恰到好处,那么就能够成功解决目前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如果使用不合理得当,也会出现一些传统教学中的常见的问题,如满堂灌现象,特别是由于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加大和节奏加快,容易使学生眼花缭乱,难以真正吸收和消化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数学思想和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心。

5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建议

翻开国内的学术期刊,不难见到有关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章,但这些文章大多数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很少有人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来有效地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部门、院校主管、数学教师、接受教育的学生,各施其职,各尽其力,通力合作才能够奏效。

具体需要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有关各方对数学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高等数学是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主要课程,而数学工具可用来处理和解决本学科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化问题和逻辑推理问题;数学是学生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而理性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数学是学生接受美感熏陶的一条途径,而美学四大中心构架(诗词、音乐、造型和数学)之一就是数学;数学是学生从事一切科学研究的共同语言,而数学语言会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二是各级管理机构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教师积极从事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使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使通识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是数学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自觉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指导数学的教学活动,敬岗敬业热爱学生,设法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真正地认识到学习高等数学对他们日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树立终身不断追求学问的理想。

四是学生要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并能够认识到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渐养成探求问题的习惯。如果这些前提条件能够满足或大部分满足的话,那么经过有关各方的努力,有效地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为加快我校向多学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速度,跟上国家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尽快提高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建议有关各方转变对数学教育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更新大学数学的教育观念,大力倡导数学素质教育,健全大学数学教育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大对大学数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大学数学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配套政策,使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保证大学数学课程必要的教学课时,设置数学课堂合理的学生人数,为数学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萧树铁,谭泽光,曹之江,朱学贤.面向21世纪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教数学研究,2000,3(3):5-9;2000,3(4):6-11;2001,4(1):4-12;2001,4(2):6-10.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在进行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尝试,也取得了相对良好的效果。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为未来高等数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人们看到,必须冲破传统数学教育观念的束缚,重新审视高等数学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目标,推进高等数学教育模式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虽然在一些学校中,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很多学生受益。但目前总体来说,这类课程还处于不断地革新和完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目前,高等数学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数学实验类课程是孤立于原有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之外的,实验内容没有和原有的教学内容形成有机的结合,没有真正的起到实验辅助教学的作用。(2)现有的大部分数学实验类课程的设计片面追求自成体系,遍地开花、内容臃肿,冲淡了这类课程实践性的特点,也使得很多专业不愿开设相关课程。(3)目前大部分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完全由数学教师完成。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采用了相同的实验设计,缺乏针对性,完全为了实验而实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笔者结合自己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以及和相关教师探讨,认为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验课程设计应有侧重点

实验课程是辅的,是对原有高等数学教学的有益补充,不追求自成体系,应集中在高等数学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高等数学原有的体系是经过多年积累的,实验课程的融入不应打破原有的体系结构,它应该成为“山路上”的风景,使人在“登山”的路上忘记疲惫,而不是成为山脚下的一处花园,让人忘记“登山”。

2.实验课程的设计应分层次、立体化

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方式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缺乏直观的理解,抑或是学生不了解一些数学工具的具体作用,进而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实验课程的设计应重点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考虑。(1)设计一些演示实验对一些抽象概念给予直观形象的描述;(2)对一些有着重要应用背景的概念、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学会通过软件计算相关的问题;(3)可以结合数学建模的内容,设计一些探索性综合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课程的设计应“因地制宜”

实验的内容应与专业相结合,不应由数学教师独立完成。以往的数学实验课完全由数学老师独立设计完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以及未来的应用领域。而这些方面对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有着重要关系。因而在高等数学实验课程设计中,应征求不同专业背景教师的意见。

4.实验课程设计应有实效性

要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角度来设计高等数学实验课程体系。实验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知识,因而实验课程的设计不能流于表面,应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等数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基本方案

1.教学内容

在保持原有高等数学教学的基本框架下,从三个层次设计高等数学实验内容。第一,针对一些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设计相关的演示实验,这一部分的内容直接嵌入原有的课堂教学当中,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其目的是增加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直观认识,不需要增加学时。第二,针对高等数学中一些重要的内容,围绕目前广泛应用的Matlab软件,设计一些实验使学生能够顺畅的应用数学软件完成诸如求导数、积分、傅里叶变换、解微分方程等的计算方法。这一部分的内容应结合高等数学理论课程的进程,以实验课形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对相关软件编程的掌握。这部分是数学教师能够直接完成的,相关专业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对实验课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删减。这一部分Matlab基础教学和练习需要4~6个学时,高等数学相关的一些计算可以控制在6~10个学时。第三,结合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相关试题,以及和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探讨,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综合性实验,这一部分课程可采用相对开放性的方式开设。教师在课堂通过2~4个学时讲述相关实验内容的核心模型,具体内容的完成可让学生课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最终完成。

2.教学模式

实验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除了演示实验外,更应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在软件辅助下完成一些复杂的数学运算,处理相关的数学问题。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考。实验过程可采用分组的形式,而对于教学内容可进行分块处理,把思想方法接近的实验结合到一起来做。实验教学应该与理论教学相协调,实验课程的安排应该围绕理论课程的进程来进行。

四、开设高等数学实验课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正确处理学习数学基础理论课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学习数学基础理论和相关软件使用的关系,需要时刻铭记实验课程是辅的,不能因软件强大的计算能力而忽视对数学基础的学习,避免学生过分依赖数学软件。

2.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再好的方案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任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最终实验课程改革的成败。要促成教师观念的转变,对于一些长期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人员,尤为重要。新的教学模式对一些老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掌握通用的数学软件并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

3.要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下硬功夫

近年来,一些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有人因此而否定数学实验课程。数学实验课程有它固有的优势,而实验中出现的某些弊端,多数是因为选材不当造成的。因此,要想更好地开展数学实验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事高等数学教育的人不懈努力。

五、结束语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分层教学; 相关性; Mann

Whitney U检验 高等数学课程是医学类院校各个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一方面它可以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如物理、化学、统计学等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它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熟练的数学运算能力等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各个高校的扩招,使得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这导致了同一学校甚至同一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相较甚大,如果现在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大多数同学为基准进行教学,势必会产生部分同学认为进度慢,内容少而感到抑制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另一部分同学听不懂,感到消化不良而逃课的矛盾[1]。高等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我们不能只考虑到大多数人的需求,为了既使基础好的同学能发挥他们的潜能,同时又照顾到基础不好同学,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进行分层教学。

1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主要基于个体差异之上。学生的入学成绩基本能体现出该生的数学基础,下面我们以某高校吉林地区的部分08级学生为例,取其高考数学成绩与其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成绩为样本数据,利用两种统计方法,结合SPSS软件作统计分析。

1.1 相关性的检验

相关性检验方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与其他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因此,可以通过相应的统计方法来计算变量间两两相关的相关系数,即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来对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设 X和Y 是两个随机变量,如果相关系数是根据总体全部数据计算的,称为总体相关系数;如果是根据样本数据计算而来的,则称为样本相关系数,样本相关系数记为r ,计算公式为:

r=Cov(X,Y)D(X)·D(Y)

在统计学中,由于总体含有的个体非常多,不易计算,因此一般用样本相关系数来推断总体相关系数,方法是对样本相关系数的计算其 统计量,计算公式为:

t=rn-21-r2

其中,r 统计量服从n-2 个自由度的t 分布[2]。

基于以上的理论知识,结合SPSS统计软件,我们将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看成是随机变量X ,将高等数学期末成绩看成是随机变量Y ,共取171对样本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两个变量作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表1 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注:**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等数学成绩与高考数学成绩的样本相关系数为0.453。在这个数据的旁边有两个星号,表示用户指定的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即高等数学成绩与高考成绩显著相关,且为正相关,代表学生入学后的数学成绩是与其高考成绩是有直接关系的,高考成绩好的同学,相对数学基础要好些,因此高等数学的成绩也较高;反之,高考成绩较低的同学,其高等数学成绩也较低,因此可以说明,大学入学成绩与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息息相关。

1.2 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为了进一步说明入学后的高等数学成绩与入学时的高考数学成绩之间的关联性,下面我们将171个样本按照高考数学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抽出成绩最高的55人作为一组样本,占所有样本数量的1/3左右,成绩最低的55人作为另一组样本,同样约占1/3,然后对两组独立样本所对应的高等数学成绩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推断样本来自的两个独立总体分布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这两组样本分别代表的是入学成绩的较高水平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比较的目的是看两组同学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后,高等数学成绩是否有明显的差别。

显然,如果没有显著的差别,则代表入学成绩不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分层教学就没有必要了,反之,若有显著的差别,则说明产生了影响,分层教学就有理有据了。在这里,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两独立样本的Mann瞁hitney U检验。

两独立样本的Mann瞁hitney U检验的零假设H0 为样本来自的两独立总体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对平均秩的研究来实现推断。秩简单的说就是名次。如果将数据按照升序进行排序,这时每一个具体数据都会有一个在整个数据中的位置或名次,这就是该数据的秩。实现的方法是:首先将两组样本数据混合并按升序排列,求出每个数据各自的秩,然后,分别对两组数据的秩求平均,得到两个平均秩。如果这两个平均秩相差很大,则零假设就不一定成立了[3]。利用SPSS软件可以实现上述过程,检验统计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Z=U-mn2112mn(m+n)1

其中,Z 统计量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结合上面所说的两组数据进行检验,所得结果见表2和表3。表2 Mann瞁hiney检验秩次表表3 Mann瞁hiney统计检验表

结果表明,第一组数据的平均秩次为48.09,第二组数据的平均秩次为62.91,Z 的值为-2.438,相伴概率为0.015,小于显著水平0.05,可以认为应该拒绝零假设,即认为两组高等数学成绩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综合以上两种统计方法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后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入学时的数学是有关联的,如果不考虑入学成绩的影响,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授课,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只强调统一,施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那么势必会阻碍基础好的同学的发展,也会使得基础不好的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2 分层教学方法的探索

目前,分层教学方法已经在很多高校实现了,分层的方式可能各有不同,但其基本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在入学初期,按照学生的不同入学成绩,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授课。基于以上的原则,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可以参考他们的高考成绩和个人对数学的兴趣,分成A、B两个班。

A班为提高班,占所有学生总数的1/3,由于这部分同学基础较好,并且对于数学的学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基础的概念不用过于重复,点到即可,除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外,还要讲一些带有启发性和综合性的习题,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在高等数学的学习中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B班为普通班,占所有学生总数的2/3,由于这部分同学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对于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要详细的、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综合各种教学手段,如板书、多媒体课件等,授课过程中语速要慢,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课外多增加一些习题课,重点偏向于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掌握以后所需的基本的数学方法即可。

3 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所提出的一个新的命题,它体现了大学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但同时对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教学方法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次改革,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绪论课;内容设计;工科本科院校

一、绪论课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绪论是对于一门课程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思想方法的概括,是从整体上了解、认识这门课程的关键;同时,它也为学生如何学习这门课程指明了方向.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农、医、经济、管理等类专业以及文科部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学学物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电工基础等课程的基础,因此,对工科院校的学生尤其重要.但是,由于高等数学所包含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给这门课程的教与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首先,高等数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这门课程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此,学生会存在很大的疑问.其次,我们知道,在中学,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往往从直观入手,循序渐进地去理解课程的内容,比如,学习三角形,老师首先通过一个三角形的实物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而高等数学的学习则需要将直观认识和严密的理论推导相结合,比如极限理论的学习,曲线、曲面积分理论、级数理论均是如此.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学习高等数学?它的思想方法是什么?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另外,学生往往也有这样的疑问,学了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呢?有利于我将来的发展吗?

那么,高等数学绪论课的教学就是要解决上面的这些问题,或者解除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疑问.

二、高等数学绪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面所提出的问题,我们认为,高等数学绪论课的教学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什么是高等数学

鉴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应该向学生简要说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在西方大学相应的对应课程是微积分(英文:calculus).其次,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历程.微积分思想的诞生可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在我国,微积分思想的出现则在公元前4世纪,春秋战国时的惠施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矣”,其中就蕴含了极限的思想; 公元3世纪,三国魏人刘徽在《九章算术》中提出的“割圆术”则包含了积分的雏形.微积分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是在17世纪,英国数学家牛顿和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为微积分的创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外,在微积分的创立、完善的过程中,笛卡尔、费马、巴罗、柯西、魏尔斯特拉斯等人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关于微积分的发展历程这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只介绍微积分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即前期准备阶段、创立阶段以及后期完善阶段,语言尽可能的简洁,不必过于详细地去阐述.同时,把与微积分发展历程相关的比较经典的资料放在本门课程的主页上,让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学习.最后,介绍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将会包含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此,可以从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入手进行说明.那么,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从总体上讲,高等数学是关于运动和变化的数学,是研究关于速度、加速度、切线、斜率、面积、体积、弧长、质心、曲率以及无限和等问题的一门数学.它以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刻画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因此,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变量.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极限理论、微分学、积分学、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以及级数理论,其中主体是微积分理论,其他内容为辅.

到此,学生可能会有一些疑问:在中学的时候,他们也学习过函数,也研究过速度、切线、面积、体积等问题,那么,高等数学在研究内容、思想方法上与中学所学习的数学(初等数学)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2.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比较

从总体上讲:初等数学可以认为是一种静态的数学,以常量作为研究对象.初等数学只考虑现实世界中最简单的量的关系,只考虑常量与固定图形,使用形式逻辑的方法进行推理.

而高等数学是一种动态的数学,以变量作为研究对象.高等数学研究的是变量与图形的变化规律,使用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动态的、联系的,因而也是辩证的.

例如:当物体以恒定(静态,常量)的速度运动的时候,它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初等数学来描述;但是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是连续变化(动态,变量)的时候,它的运动规律则需要高等数学的知识来描述.

另外,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更加清晰地给学生展示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在此基础上,指出高等数学主要的思想方法:以初等数学为基础,利用极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对比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常量vs变量;研究方法也不一样:静止的观点vs运动的、辩证的观点.很多用初等数学方法无法求解的问题,在高等数学中可以获得求解.那么,学生可能会问,在高等数学中,究竟是如何求解上述这些问题的呢?

3.高等数学的主要思想方法

为此,可以通过简要叙述微积分基本问题——切线问题和求积问题的求解思路来说明高等数学主要的思想方法.在高等数学中,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主要思想方法是:以初等数学为基础,利用极限过程求解.

切线问题(将极限过程应用于直线的斜率):这个问题本身是纯几何的,但它对于科学应用有着巨大的重要性,包括天文、物理等领域.求已知曲线在点M0处的切线,本质上是想找一条直线,使得该直线在点M0处与曲线一致并且在点M0的附近与曲线最接近.除去切线垂直于x轴的情况外,这个问题就是计算在点x0处的切线的斜率.为此,在曲线上取M0之外的另外一点M1,作连接M0和M1的直线,得割线.割线的斜率可以按照初等数学的方法求得,让M1沿着曲线向M0逼近;可以发现,在M1逼近M0的过程中,割线无限地接近切线,这时候,如果割线的极限位置存在,则取极限位置处割线的斜率为切线的斜率.

这个问题的圆满解决首先需要将“割线向切线逼近的过程”用精确的方式描述出来,也就是需要建立极限理论;其次,切线的斜率的求解则需要建立导数(或者微分)理论,这些都属于微分学的研究内容.

求积问题(将极限过程应用于矩形面积):求解由光滑曲线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也是一个与很多科学实践问题关系密切的重要的问题.最简单的情形:曲边梯形.为了求出曲边梯形的面积,取曲线上位于区间[a,b]上的一点,作矩形;可以发现,随着矩形个数的增加,这些矩形面积的和无限地接近于曲边梯形的面积.

这里,矩形面积的和逼近于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的描述需要极限理论,曲边梯形面积的求解则依赖于积分理论的建立,这些都属于积分学的研究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等数学可以看成是将极限理论应用于初等数学所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因此,初等数学是高等数学的基础,“极限”是高等数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没有极限理论,就没有高等数学.

学习高等数学不是简单地记忆高等数学中的各种数学公式,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极限的思想,并学会用极限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4.高等数学的应用领域

在绪论课中介绍高等数学的应用领域,对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是绪论课,因此只需要介绍高等数学所涉及的应用领域以及应用结果,不需要介绍应用的过程,至于如何应用,则可作为悬念提出.高等数学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物理学领域,包括水库的容积、浮力的计算、地震强度的计算、桥梁的设计、卫星轨道的离心率、高速公路的设计、草地洒水装置的设计等.(2)商业和金融领域,包括养老金问题、收支平衡分析、消费价格指数、最大利润、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3)社会和行为科学领域,包括国防经费的预算、人口增长的预测、学习曲线的建立等.(4)生命科学领域,包括血液的流动、细菌的增长、二氧化碳的浓度、转染病模型的建立等.(5)其他领域:牙齿的镶嵌(向量代数)、排队模型的建立等.更详细的内容可参考文献[1,4].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工科院校的本科学生,因此,在讲授高等数学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将高等数学的理论与工程实践问题相结合,特别是在选择例题的时候,应尽可能选择与工程实践问题密切相关的实例,同时也可以以一些实际的工程实践问题作为高等数学课程的课后作业,这样也可以发挥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在高等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三、总 结

高等数学是以极限作为工具研究函数的一门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农、医、经济、管理等类专业以及文科部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学学物理、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电工基础等课程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学习高等数学首先要熟悉初等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学好高等数学重要的是要掌握它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由于绪论课课时有限,本文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不需要全部都包含在一堂高等数学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这里我们只是提出一种绪论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供读者参考.另外,文献[2,3]在我们准备高等数学绪论课教学的过程中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注释】

本文为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成果.课题名称:工科研究型大学公共数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Gary Hosler Meisters.Tooth Tables: Solution of a Dental Problem by Vector Algebra,1982,55:274-280.

[2]李心灿.试谈数学绪论课的讲授.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1):47-48.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南联大;算学系;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7-0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虽然只仅仅存在的了九年(包括长沙临时大学时期)。但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学术成就。而其中以理科科系最具代表系,如今很多早已经成名的科学家都出自联大理学院,如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邓稼先。联大理学院算学系为数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得不说与算学系独特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本文就联大算学系的师资、教材选取、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的做一研究,探索算学系办学特色。

一、算学系师资力量

西南联大的算学系由北大(数学系)、清华和南开算学系组成。这三个算学系占据当时算学研究中心的一半。据1943年统计当时算学系任教的教师共有24人,其中教授10人(北大4人,清华4人、南开3人),副教授一人(北大),讲师2人,教员3人,助教9人。教授中全部具有留学背景,这其中留美7人,留德4人,留英1人。从学历上看,教授中有10人获得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而讲师和助教大多是三校优秀的毕业生(含研究生)。从教师年龄结构分析,年过50的只有姜立夫一人,过40岁的也只有3人,大多数教师30-40岁,整个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7岁,可谓年富力强。

算学系的教师在数学科研领域各有专长。姜立夫教授主要微分几何学与函数论,他的学生中很多成为了数学家,如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杨武之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江泽涵教授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创始人。著名数学家是华罗庚教授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被冠以他名字如:“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等。陈省身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许宝騄教授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通过对算学系教师队伍的梳理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师中,教授所占比例接近整个教师数量的一半,而教授大多有留学背景且多有博士学位,这些经历使得算学系在教学风格上更接近于欧美,也保障了算学系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余素质。这些教授又分别在不同的数学研究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全面的知识。同期算学系的学生只有31人,教师与学生数量上也很接近,使得算学系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点对点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

二、教材选取

算学系的教材选取基本上是欧美原版的数学教材与自编教材,这点与教育部材的政策相悖,也体现了联大学术自由的精神。联大算学系使用欧美原版教材情况见表1:

上表所列课程多为算学系必修课,由此可见算学系必修课使用教材的重点是国外数学专家的专著。而算学系选修课大多数都是教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开设的,其教材也多是教师自己所编。如:华罗庚教授开设的解析数论、素数分布及ζ函数、行列式及方阵、连续群论、多元函数论等课程。陈省身教授关于几何学、拓扑学的课开设了6门选修:黎曼几何、射影微分几何、高等微分几何、投影几何、罗网几何、形势几何等。这些课程都是教师研究的专长,其教材也是教师对于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

算学系教材和参考书多选取欧美原版,体现了算学系双语教学特色。当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数学教育领域在中国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尚没有这方面较高的学术成果,故算学系选择欧美原著教材与国际高等数学教育接轨。算学系教授几乎全部为欧美留学生,精通英、德、法等几国语言。能够精确的讲解欧美原著的内容,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如批语和考试中也使用英文。这样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最新的国际数学研究动态和成果,而且对于学生了解欧美文化和提高外语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据联大算学系学生徐利治回忆联大算学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用英文写数学论文,可见双语教学对于算学系学生的影响之大。

三、课程设置特色

算学系的的课程遵循联大的课程设置模式包括三部分:共同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除了上述三方面外算学系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讨论班。

算学系必修课程有共同必修课:国文、英文、普通物理学、微积分、中国通史、伦理学、经济学概论、普通化学,体育等。这些课程大多开设在算学系一二年级。专业必修课有:高等算学、高等几何、高等代数、微积方程、高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复变函数论、近世代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式论。

从算学系的必修课程可以看出,第一,算学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必修课有8门是非算学专业的,这8门课分别涉及了文、史、理、商四大学科,共50个学分,而算学系四年总共修满132学分。可见算学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其他基础学科,使学生能够文理互溶,不仅能够成为数学方面的专家,而且具有广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算学系的通识教育对学生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算学系毕业生徐利治谈到国文课曾说“我觉得学一些国文是有好处的。一般情况下,高中毕业后一个人的文笔好坏就已定了下来。大学时代为理工科学生安排国文课,当然可以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而,我认为将国文课列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算学系重视基础教育。作为数学基础的“三高”的高等代数、高等几何、高等微积分是算学系就最重视的课程,在必修课的学分比重也很高。这些的课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分布于这三个分支的其他高深数学的基础,而且对新兴的数学学科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课程的基础的代课老师都是该专业非常有成就的,如高等几何课教师就是陈省身教授。由于重视基础教育使得算学系后来的学习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算学系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算学系的选修课非常多,可分为5个大类,分别是: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概率、理论力学。据统计算学系先后开设过31门选修课,这在理学院各科系中也是最多的。

算学系选课原则是学生根据的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但对于选课的学分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学生须在本科阶段保证选到足够的选修课才可以的毕业。这样的选课制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又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由于这些课程的是任课老师的专长,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才能,通过自编教材和讲义使得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授课内容,所以算学系的选修课深受学生的欢迎。

算学系的选课还表现出灵活性。这个灵活性不仅表现在系内的选课上还体现在外系学生对算学系课程的选择,以及算学系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选择。由于学生对于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很大,也促使学生在学生中积极性很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渐养成了。总得来说这种学习行为与学习目也为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算学系的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连续而不重复的特点。对于一个类型的课程往往是从基础逐渐扩展,所以一个大类的课程每年都开设不同的课。如陈省身教授陈省身教授关于几何学、拓扑学的课开设了6门,这6门课从1937年开始到1943年,每年几乎只开一门新课。黎曼几何(1937-1938)、射影微分几何(1940-1941)、高等微分几何(1941-1942)、投影几何(1941下学期)、罗网几何(1942-1943)、形势几何(1941-1942)。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对该领域知识递进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算学系除了必修和选修课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讨论班。讨论班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在整个理学院也只有算学系开设过。讨论班不是常设的,是教师对某个专题的讲座,参加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对这个专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结语

通过对联大算学系办学特色的梳理,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有许多反思。

(一)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实行了文理分科,这就导致了很多的理科学生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不足。而在目前大学本科阶段的理科主要的课程任然是以本专业和自然科学为主,但作为母语的中文水平未得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缺失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极不利的.因此,高校理科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二)很多高校也在倡导与国际接轨采用双语教学,但成效却并不显著。原因当然有很多的方面,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对于使用外语教授该课程时把握不足,有的是外语水平导致的,有的则是对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导致的。这种形式上的双语教学自然不能有良好的效果。反观联大算学系的双语教学,由于老师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使得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算学系的讨论班对于现在的高校研究生课程有很大的启示。以笔者所在专业的课程为例,目前的课程主要还是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讨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大家可以对于知识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的课程更具价值。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大合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徐利治.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2,(3).

[3]徐利治.回顾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J].中国科技史料,2004,25(2).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Liu Jing

(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摘要: “数学教学论”对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师数学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设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案例实践教学的建议。

Abstract: Mathematics Pedagogy is characterized by teacher cultivation, which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 Pedagogy,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curriculum position and design,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关键词: 师范院校 数学教学论 课程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Mathematics Pedagogy;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191-01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呼声不断高涨,不少“师范学院”摘除了“师范”的称谓以吸引生源,出现师范特色弱化的现象,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转型变革。然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高等师院院校仍是培养教师的主体。因此,在寻求自身有效发展的同时,注重突显原有的师范教育优势是师范类院校赖以生存的基础。

1“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数学教学论”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帮助学生了解数学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数学教学技能、熟悉数学教材编写与逻辑体系,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师范院校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上有着非师范院校难以比拟的优势,如师资力量和教材资源储备方面。然而,高师院校中不同程度的课程定位迷失,使得“数学教学论”难以摆脱尴尬困境。其课程弱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教材内容陈旧。现今12年基础教育已发生重大变化,数学教学论所举案例缺乏时代性。虽然部分繁难内容已经弱化,但是在课本中仍着重强调,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脱节。二、数学教学论没有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大部分以普通教育学理论为主。过多的文字陈述使学生认为数学教学论与一般教学论课程无太多区别,游离于“教育学”、“心理学”之间。三、学时不足。据调查,一般占师范院校总课时量的8%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5%左右。因此,数学教学论课程改革是不容缓。

2“数学教学论”课程的设计思路

重视“数学教学论”课程建设,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对师资培养的要求,既有助于强化师范专业优势,又增强毕业生的有效就业竞争力。

2.1 课程定位关于“数学教学论”的课程定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该课程应偏重理论,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的数学教育理论素养。另一种则偏重实践,认为合格教师必须具备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学技能。通过研究表明,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学实践性知识,包括教育信念、自我认知、对学生的知识、教学策略性知识与批判反思知识。因此,“数学教学论”逐渐代替了“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程,由以往的注重“教材教法”转变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此可见,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也是通向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2.2 课程内容设计“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动因、基本理念、全日制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对从事数学教学的兴趣。“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确立应考虑结合典型案例呈现教学理论,突出数学学科特点。传统教科书中理论过于泛化,有些教材只注重面面俱到地描述教育学一般原理而脱离实际课堂。因此,现有教材内容应精选反映数学学科特点的数学教育理论,配以教学范例加以呈现,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找到支持数学课程改革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理论,增进学生对数学教育教学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体验。“数学教学论”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可分为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简介。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课程改革的沿革和趋势;第二部分是数学教育学基本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讲授该内容的目的在于将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教育过程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学教学原则时,将案例材料用PPT展示给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供思考:“关于数学教学原则有哪些阐述?为什么数学教学原则的阐述各有不同?案例片段中遵循了哪些数学教学原则?”。提问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案例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第三部分是数学学习心理、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技能。通过数学教育经典理论、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观摩和教学研究等,增进学生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系统理解,加强创造性教学设计的能力,培养基本的数学教育研究能力;第四部分是数学文化与数学史。通过对数学文化、数学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是打上人类烙印的文明成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而不是单板的逻辑演绎体系,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2.3 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经研究表明,准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得到的经验对于今后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数学教学论”课程应充分运用课外实践、微格教学等手段开展教学实习、说课等活动。上述实践环节的内容包括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教学技能演练。例如,在“教学模式与数学教学方法”这部分中,教材中选用了5个案例。比如:弗赖登塔尔“巨大的手”和“平行四边形教学”等。“教学设计”这部分则选用了7个案例,如“一节拖堂的公开课”、“同一个教学内容的不同命运”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选用了5个案例,如“为什么扣两分”、“一次意外的导入”等。通过上述案例引导学生体悟案例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甚至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形成自身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林全.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1,(5):88-90.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设置,发展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诸多方面还尚不尽如人意。如以往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层单位的执行落实不到位;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等。在这种大的氛围下,作为基础课的数学课程设置当然也会受到冲击。如何进行数学课程的设置才能更好的适应专业需要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抓住机遇,以发展的观念给数学课以定位

2005年11月14日在全国高教会上温家宝总理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这将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将有一个空前的发展。论文参考网。这种发展不只是招生人数的扩大,而是多方位的发展。它包括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提高与发展;对高职办学理念的认识与发展;对高职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整体改革与实践的探索等等。

如果从发展观看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即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数学课的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这些知识要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2. 数学课的内容设置

(1)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要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数学课的内容。论文参考网。作为理工科必备的《高等数学》课,可设置在60学时左右,讲授微积分的主体内容;财经类可开设《经济数学》课,学时在80左右,侧重经济类数学问题;外语、新闻、法律等文科类专业可开设《文科高等数学》,学时在50左右,旨在了解高等数学知识,掌握其运算方法和技能。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需要,相应地可在测量等专业开设《概率与统计》及《线性代数》课程,约60学时;控制专业可开设《工程数学》课程,约60学时。以上的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均是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弹性设置的。通过与专业课的协调设置课程,使数学课的设置更能适应发展观。

(2)伴随着高职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意味着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决定了高职数学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课程。上面已根据专业需要从内容设置上做到了这一点。但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因此,高职数学课程还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出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一方面,传统的数学理论有其严密的系统结构和体系。要避开纯理论的内容或对必要的理论和知识作通俗、直观、浅显的介绍,做到必需、够用即可。另一方面,必须从应用性的角度出发,适当地降低理论性或对内容作适当的整合,使课程内容以应用的形态出现。论文参考网。目前,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实验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种生存方式,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精神。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不能超然于这一时代潮流之外。

它们是近年数学教学改革推出的重要课程,既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也是科学研究的导引和支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软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和软件,通过自己设计和动手,体验数学发现的快乐和挫折,提出自己的猜测并找出支持论据,从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既能增强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设置,发展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诸多方面还尚不尽如人意。如以往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层单位的执行落实不到位;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等。在这种大的氛围下,作为基础课的数学课程设置当然也会受到冲击。如何进行数学课程的设置才能更好的适应专业需要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抓住机遇,以发展的观念给数学课以定位

2005年11月14日在全国高教会上温家宝总理关于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这将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将有一个空前的发展。论文参考网。这种发展不只是招生人数的扩大,而是多方位的发展。它包括对高职教育认识的提高与发展;对高职办学理念的认识与发展;对高职教学内容及模式的整体改革与实践的探索等等。

如果从发展观看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即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高职数学课的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主要在于能够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层次,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这些知识要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2. 数学课的内容设置

(1)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要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原则,根据各专业的发展需要设置数学课的内容。论文参考网。作为理工科必备的《高等数学》课,可设置在60学时左右,讲授微积分的主体内容;财经类可开设《经济数学》课,学时在80左右,侧重经济类数学问题;外语、新闻、法律等文科类专业可开设《文科高等数学》,学时在50左右,旨在了解高等数学知识,掌握其运算方法和技能。同时,针对各专业的不同需要,相应地可在测量等专业开设《概率与统计》及《线性代数》课程,约60学时;控制专业可开设《工程数学》课程,约60学时。以上的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均是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弹性设置的。通过与专业课的协调设置课程,使数学课的设置更能适应发展观。

(2)伴随着高职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趋势,意味着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决定了高职数学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课程。上面已根据专业需要从内容设置上做到了这一点。但对于培养第一线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而言,应适当侧重第一线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技术的教育。这是由高职教育类型所决定的,是特色所在。因此,高职数学课程还必须在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张力间作出选择,做到极强的实践性和必要的理论性相结合。一方面,传统的数学理论有其严密的系统结构和体系。要避开纯理论的内容或对必要的理论和知识作通俗、直观、浅显的介绍,做到必需、够用即可。另一方面,必须从应用性的角度出发,适当地降低理论性或对内容作适当的整合,使课程内容以应用的形态出现。论文参考网。目前,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和数学实验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种生存方式,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精神。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也不能超然于这一时代潮流之外。

它们是近年数学教学改革推出的重要课程,既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也是科学研究的导引和支持,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软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实际问题出发,借助计算机和软件,通过自己设计和动手,体验数学发现的快乐和挫折,提出自己的猜测并找出支持论据,从实验中学习、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既能增强相关课程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16-03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等学校的招生及就业形势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如何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复杂的,就本专业而言,其根源主要是因为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课程设置过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和规范,目前的课程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书本和教师所限定的框框内;再次,缺乏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最好诠释;最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现行评价学生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学习成绩的优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现象,而忽视了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以新一轮的修定本科生培养方案为契机,介绍了本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

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数学是研究量、空间模型、Y构、变化的学科以及利用逻辑形式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以运用数学来阐明概念的科学性、现象的规律性为目的,从而推动数学的新发展,它是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中数学问题及其理论的一个基础性专业,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注重基础训练和广泛的应用,面向宽口径培养,在充分体现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的基础上,以科学与信息计算作为专业的发展方向。

2.培养目标。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5年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预测了今后社会需求的五类数学人才:①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主要来源是博士及博士后;②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金融数学、精算保险、生物信息、信息处理等)的研究人员,其来源一部分是数学学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更多的是数学及相关方向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③高等教育的数学教师,主要来源是数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④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国民经济各领域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有不同层次的需求,除了硕士、博士外,对本科生有也一定的需求量;⑤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这是接收数学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渠道。据此,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创新型人才。

3.培养思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近几十年来,随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新的交叉学科不断产生和发展,使得经典数学,不论是分析学、代数学还是几何学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进展,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经典数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必要的现代数学的基本知识;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及时更新该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多元化人才首先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并以优质课程建设为核心,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

1.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在新一轮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先从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入手,通过分析上一轮培养方案及其实施的优缺点,借鉴了国内其他重点院校本专业培养方案的经验,并就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征求本专业教师对方案初稿的意见,汇总后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最终形成新版的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课程整体优化、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更新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具体措施体现为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层次分明的“442”理论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分别约占课堂教学总学分的40%、40%和20%,增加通识选修课比重,使学生依托于本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从课程特性和能力培养出发优化了课程体系,同时体现了现代数学的特点。按专业课程的类型,新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系列:分析系列课程、代数系列课程、几何系列课程、应用系列课程。学生将分别得到分析、代数、几何、微分方程、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数学建模以及物理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数学素养,并且具有较强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新的培养方案在课程的学期安排上,按照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考虑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衔接,同时充分兼顾均匀分布学生的学习负担,做到合理安排课程学期、学时及进度。具体的做法如下。(1)在一、二年级强化学科基础教学。数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微积分、矩阵论、空间理论的基础地位牢不可破,学科基础教学对数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仍然非常重要,所以一、二年级在以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等课程为核心的学科基础课程体系,投入足够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以厚实的学科基础课程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得到有力的加强。(2)在三、四年级加强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基础数学”模块培养以数学为职业的数学人才,设置“应用数学”模块培养能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工作的人才,以精干的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3)构建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三年级的暑假,开设暑期实践性课程,注重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一个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环境。

2.组建课程组,抓好教学环节。为了进一步抓好教学环节,我们以组建课程组的形式来提高不同课程系列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整合教研室的师资力量,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分析、代数、几何、应用四个课程系列为核心,分别组建分析课程组、代数课程组、几何课程组及应用课程组,并确定课程组的负责人。其次,以课程组为中心,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进行题库建设;推行考教分离,为保证本科教学考核的科学合理性,我们在组建课程组、确定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要求对每门课程做到大纲、命题、阅卷“三个统一”,确定了以课程负责人为责任人的课程质量监督小组,由课程组负责人统一协调教学进度、组织考试命题、建设统一题库、组织流水评卷等。

3.新课程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应用型数学人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课的教学特点是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在创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创新课程设计,优化课程内容。树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营造鼓励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第二,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打破传统的课外作业做习题的单一模式,通过自主预习、课外阅读、课题研究等多种途径以及主讲教师指导、课程助教辅导的指导体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讨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4.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现有学时学分框架内,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增设“MATLAB基础与应用”、“数学建模实验”以及“统计分析软件”等实践类教学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自行建立的数学模型,并可到计算机机房进行求解和验证,将教学从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的掌握和理解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优化本专业实验课程设置,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活动,构建本科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设“数学建模”必修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以数学建模暑期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的第二课堂,及时总结竞赛经验,并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成果进一步促进数学建模和数学建模实验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对复杂方程的数值求解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同时首次开设新生研讨课、专业导论课和系列创业课程,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与教师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的学术前沿;在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加强对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5.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严格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加强学习的过程考核,实行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施行考试时间的自主化,通过作专题报告、撰写学术论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培养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专业的教学质量。针对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毕业论文选题中追求大而全以及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实行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先由教师拟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指导教师,每人一题,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通过这种灵活的题目选择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积极性。第二,注重提高毕业论文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的题目尽量选择新的研究方向、新方法和新思维,对于论文内容的选取可以不必求广、求全,但是要对所选的研究内容要求做到深入细致、体现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第三,加强毕业论文过程中的管理。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并将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答辩等过程记录在案。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专业师资结构。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数学教研室按照“内培外引,提高整体素质,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一方面引进具有良好科研基础的学术骨干和具有数学教学研究基础的教学、教研骨干;另一方面,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保障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师的进修提高,如通过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短期学习培训、出国访问等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改善数学教研室的学缘结构。经过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支教学水平高、整体结构合理、博士为主、科研成果突出,能满足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并且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四、结束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是多方面的,更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课题。这里针对优化该专业的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及创新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初步实践,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不断的深化和完善,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1)以精品课程为标准分批、分层次进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打造优秀的教学学术团队。(2)建设数学专业实验室,增加专业图书资料,建设高效的网络教学平台。(3)有效组合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探讨构建差异化的自主学习模式。

我们将结合我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把这些工作深入进行下去,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D].2005.

[2]瞧剑陈学敏.加强通识教育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武汉大学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主要做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7,(6):73-74.

[3]朱长江,等.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方案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2):30-33.

[4]周永务,等.关于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些思考与体会[J].大学数学,2003,(2):29-33.

[5]张松艳,陶祥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07-109.

[6]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24-26.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of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WANG Cui-xiang,CHU Bao-ze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School of Science,Beijing 100083,China)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机电专业 高等数学 教学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166-01

高等数学教学设计是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间的桥梁。高等数学教学是否成功与高等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劣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以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对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应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实现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机电专业的必修课程高等数学是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大量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好的教学设计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能为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下面结合自己多年讲授机电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经验,谈谈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1 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1.1 学生来源调查

学院近几年在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高职学生来源分三类:一是通过高考考入职院,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入职院,三是通过对口升学考入职院,面对这三类学生,在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2 认知情况调查

上课前,进行问卷调查,由学院组织召开师生见面会,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行业了解很少,对数学在专业中的用途了解更少,虽然高等数学中有些内容在高中涉略过,如极限和导数等内容,但是学生只是会套用简单公式,仅限于表层的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于以上情况,在教学设计时侧重于高等数学课程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分析,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步骤,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2 从职业岗位需求设计课程目标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理工类机电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和工具课。高等数学课程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求,集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提高与发展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职业技能,为学生的后续课程学习提供支撑。通过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高等数学最基本的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及较熟练的运算技能,培养学生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从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设计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体系应突出“应用”的主旨,从而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应充分遵循“学有所用、学有所需”的原则,在一切教学过程中,都要从培养职业能力出发,发掘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

通过对职业能力目标认真分析,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把握以下原则:(1)优化课程内容,构建高等数学三维立体的课程体系,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4)加强数学软件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教、学、做融为一体,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构建本课程新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

自主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以生活和专业背景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教学案例通俗化、生活化、趣味化、专业化,紧密联系专业知识,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突出应用与实践,让数学走进学生的认知领域,走进学生的生活。

为实现职业能力目标,教学时数安排72学时。教学内容设计为5个模块: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及应用、一元函数积分学及应用、行列式与矩阵、概率论基础与统计推断。每个模块进行教学设计时以专业案例或实际生活案例驱动,采取引、思、探、练相结合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4 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设计

4.1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法

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了用常规的讲授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外,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法、设疑讨论法和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采取实验教学法。借助计算机及数学软件,通过学生亲自设计和动手,在教师指导下,将实际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计算机软件寻求解决问题。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边学边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小老师”方法,学生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自然全神贯注,积极投入,竭尽所能。让学生把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变观众为参与者,变听讲为传授。学生在敢说、能说、会说、愿意说中,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

4.2 选择恰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将高等数学中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又增加教学容量,达到了抽象问题形象化、枯燥问题生动化的效果。

建立课程网络交互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运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 突出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设计

在评价体系中突出能力考核,突破知识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占40%,终结性评价占60%。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参与授课与讨论、撰写数学建模论文和专业相关的论文及报告等。终结性评价实行闭卷笔试,聘请校外专家分别出题,实行教考分离制。

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机电专业高等数学教学设计日趋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教学设计永无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打造出具有高职特色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效果 统计分析 美术类理论课

美术体现人的经验,负载人的情感,直呈人的思想,这些都共同表征为“人文”内涵。在高等院校,美术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不能只注重技法的传承,还应该关注未来美术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培养,“艺而不文则鄙”。较高的人文素质、丰富的艺术文化知识是现代人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高等美术教育之所以为高等教育的原因所在。

目前,各大高校的美术类理论课程担负了培养美术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任务。毋庸置疑,这些课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其教学效果也是相互关联的。那么,了解并分析公共基础理论课程成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成绩、专业技法理论课程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加强教学成绩测评的导向和反馈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我校2011级美术学本科学生的公共基础理论课程《艺术学概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专业技法理论课程《透视解剖》的学习成绩进行统计,并分析其相关性。

我院美术系美术学专业2011级同学共73人,分为两个班级,他们的理论课程均安排在同一时间上课,由相同教师讲授,并用同一试卷进行闭卷考试。采用考查方式来考核的课程(如《色彩构成》)不列入分析范围。

在收集学生公共基础理论课程《艺术学概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专业技法理论课程《透视解剖》的学习成绩之后,按照总评成绩进行分组。其中,首先对《艺术学概论》的成绩进行分组,找出总评成绩取得高分(分数在90分以上,含90分)的学生名单,再找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透视解剖》各门课程取得高分的学生名单,将他们列为高分组。用同样的办法,将各门课程取得良好分数(分数在80~89区间)的学生分为良好组;将各门课程取得中等分数(分数在70~79区间)的学生分为中等组;将各门成绩取得较低分数(69分及以下)的学生分为低分组。最后统计每门课程各组别的总人数。因各种原因缺考、重考或补考者的成绩不列入分析范围。(《透视解剖》美术学2011级有一人缺考。)

表1 各门课程的成绩比较

从总体样本来看,《外国美术史》课程的考试情况并不呈正态分布。《艺术学概论》在高分组的13人中,有10人同时在《中国美术史》高分组,有9人在《透视解剖》高分组。而在《艺术学概论》低分组中的学生,有8人在《中国美术史》低分组,有12人在《透视解剖》低分组。

统计分析采用Sigmastat软件,对各门课程的成绩进行统计学描述。相关系数为r。

表2 各门课程成绩的统计值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2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4000字(一):“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助性)。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学校和市、区培训,继续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新观点、新理念指导教学。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以自学为主,不断地搜集新信息,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根据阶段性的教育教学有针对性地教学理论知识,了解教研改信息,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一学期来,数学教研组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人人写教学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并收入汇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认真学习了“教学论新编”,“成功教育理论”。“数学教学论”等教学理论,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不光如此,我们还注意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其中,谭晓春、庄晓燕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白奕波老师的论文获市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潘宇、王斌老师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顾海燕老师的论文获区年会论文评比三等奖。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老师们积极参加市、区、校各级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们积极开设公开课,如校级的每人开了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全学期共开公开课6节。为了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老师们认真地参加听课,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到培优补差。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校内举行高一、高二年级数学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4篇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就经济问题定量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立足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对该课程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并从教师、学生及教学等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4-0162-02

随着中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高速发展,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逐步与国际高校接轨。计量经济学则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也是国内对经济类问题定量研究的需要,对于我国经济类研究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首次列入经济学门类核心课程(李南成,张卫东,2003)。此后,国内各高校经济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并加强了经济数学、统计学等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有重要支撑课程的建设,鼓励运用计量建模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快速发展。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最受关注、最后欢迎的重要课程之一。

但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仍不容乐观,且不同高校间存在较大的差别。在本科教学课程整体设计、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建设及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选取上,均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为此,本文基于对计量经济学这一学科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分析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不断增强。

1计量经济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费里希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李子奈,潘文卿,2010),体现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方法、重实证分析以及数学运用等特征(黄犚,张台秋,2008)。整体而言,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主要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和良好的运用经济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线性代数及计算机工具的能力,是对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并运用于经济理论分析能力提出的要求。

(2)对数据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计量建模基础上,大多需要采用样本数据进行计量估计,这就需要采集数据并进行处理。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对计量估计有较强的影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据搜索和处理技术。其中,数据的处理同样需要基于经济理论采集原始数据,并按照设定的变量要求对数据进行处理。

(3)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计量经济学本身有着完善的理论,包括模型建立、参数估计及检验等;同时,也最终要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完成经济检验、预测等任务,回归到经济学研究本身。所以说,该学科是一门源于实践,形成完善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的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计量经济学良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但是,同时也决定了计量经济学较高的学习难度。此外,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就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2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当。这里的课程设置主要指课程开设的时间及内容两部分。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应该是在学生完成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课程学习之后,并且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所以放在大学三年级时最为合适。实际的课程设置中,部分高校将该课程放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这不利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由20世纪30年代计量经济学诞生开始,计量经济学发展迅猛,然而,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却是“一如既往”。在针对本科生的计量教学中,大多集中讲授简单线性回归、违背经典假设的不同情况的分析与处理等,对于动态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面板估计、因果关系检验等高等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缺少最起码的了解。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总是滞后于学科的最新发展,不利于学生计量经济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方雯,2010)。

(2)对计量经济学中数学类内容的讲授方式不当。随着高校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高校课堂中板书讲授的方式逐渐被幻灯片代替。诚然,对于很多课程尤其是文科类课程,幻灯片为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学生可以边看、边听、边学。但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数学、统计学的公式推导,该内容的讲授如果仍以幻灯片快速播放,则学生思维的进度是难以跟上的,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也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基础知识难以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统计、数学及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计量经济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的建模是以对经济现象清晰、透彻的认识为前提的;同时,计量模型变量的设定、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模型检验等部分全部需要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而且,在模型构建、假设检验、模型估计等部分则对学生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并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理论。因此,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好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首先具备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并能灵活地应用于经济问题分析,同时也为日后高等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数学、统计学基础薄弱,对计量经济学原理及方法理解困难,特别是对文科学生更是如此(姚福寿,刘泽仁,袁春梅,2010)。此外,部分学生经济学原理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也直接影响了对经济问题的分析、经济建模和变量的设定。

(4)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质量是制约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较强的数据收集能力是计量研究的有力保障;同时,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对数据短缺、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的处理均直接关系到估计结果的成败。然而,学生在进行计量研究时往往忽视了数据的处理,直接导致了回归结果的偏差。

(5)学生对计量软件的操作能力差。由于课时有限,大部分教师将计量经济学学时放在了课堂理论讲授和机房案例演示、操作,对于计量软件使用的介绍有限,导致学生对计量软件不熟悉,操作能力较差,这也直接影响了计量经济学上机的效果(郑兵云,2010)。同时,如Eviews、Sdata、SAS等计量软件均拥有较强大的功能,学生对计量软件的了解仅限于老师讲授的部分功能,这也不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对高等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6)评价制度传统、单一。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对学生计量经济学学习情况的检测仍以卷面测试为主,违背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也未能全面真实的反应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3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首先,从整体上,将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学、高等数学及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设置综合规划、考虑,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其次,将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开设置于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支撑课程学习之后;再次,在以初等计量经济学为教学重点的同时,以专题模块的方式适度开设高等计量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介绍,引导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了解。

(2)有重点的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针对应用面广的高等数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要通过课程设置、内容优化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基础性学科知识的掌握,为计量经济学等应用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3)分配上机课时,加强学生对于计量软件的学习。鉴于计量经济学软件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应通过课堂演示、软件操作集中学习、计量软件帮助文档学习等多个途径,促进学生对计量软件功能的了解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4)对计量经济学中不同内容的讲授方式区别对待。鉴于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不同学科知识具有不同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知识,尤其是对数学、统计学的公式推导等相关内容的讲授,应以教师课堂推导最为适宜,引导学生共同思考,促进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5)从内容选取、课程教学及评价制度几个方面,促进对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针对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中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在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的重点等方面,侧重于将计量经济学应用于经济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同时,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考察中,加强就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检验及预测分析能力的考察,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计量经济学,提高学生计量经济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黄犚,张台秋.论计量经济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统计与咨询,2008(3):52-53.

[4]方雯.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59-160.

高等数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论文式合作学习 高等数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28-02

合作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主张的“和而不同”就是一种合作关系。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自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合作能力与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如今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小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

在我国高校,目前讲授法还是一枝独秀,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大量在新课改下培养的学生进入高校,势必也需要我们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与时俱进,以适应目前新的形势。根据《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教学任务和学生特点建构最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我们要做的具体工作。该文介绍一种具体的数学合作学习方法―― 论文式合作学习,以期对教师更好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现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1 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

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不仅是学生进校后首先面临的一门重要课程,而且大学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很多后继课程在本质上都可以视为它的延伸,深化和应用。它的课程特点融基础性、应用性为一体,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教学的角度看,高等数学这门课有如下特点。

1.1 内容抽象

初等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常量,以静止的观点研究问题,而高等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变量,运动和辩证法进入了数学。相对中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而言,高等数学中的数学概念较为抽象。比如,数列极限的epsilon语言是高等数学课程中最先接触的一个概念,亦是课程最基础、最难理解的一个基本概念,往往学生在开学前几周的学习中,既不知道老师在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

1.2 识点多

中学数学的学习,往往是讲完一个知识点,接着配合大量的练习,对同一个问题反复讲解多次,直到班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再开始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反观大学数学的教学,由于内容多,课时少,经常是一节课要完成多个知识点的讲授,而且下一次课又要开始学习新的知识点,较少对一个问题反反复复多次讲解。

1.3 教学课时少

由于客观原因,目前高等数学的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相比较明显偏少。以广西师范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为例,《高等数学》一类,计划课时90,要求完成同济第六版高等数学第一章至第六章的课程内容。如果还要考虑一些假期及学校活动,要完成上述教学任务是非常紧张的,这势必导致教师,马不停蹄的赶课。

2 论文式合作学习

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其特点为:一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不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培养学生查阅科学文献,完成论文的能力。在此就论文式合作学习的步骤进行介绍。

2.1 选题

选题是论文式合作学习的关键之一,这一部分的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在选题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所选的课题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能脱离课本;二是,要能引发学生的足够兴趣,并具有一定的难点,但是这些难点是可以工作小组之间的密切合作突破的,单独一个成员尝试探索能取得一部分的进展,但不能轻而易举解决该问题。根据在高等数学中的实际教学经验,我们选择“投资的效益和风险”作为题目。该题目与课本第三章第五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并且包含如何进行组合投资的实际问题,能引起多大数学生的兴趣。

2.2 训练

布置题目后,需要对学生如何利用科学文献,完成论文进行必要的训练。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如何利用学校学术资源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科学文献;二是,一个合格的论文应该包括几个部分及各个部分的写作规范;三是,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工具软件。

2.3 分组

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集体的缩影。因此,在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性别等综合评价,然后搭配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由组员民主选举产生。根据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经验,选定3人形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数学能力强、会应用计算机、写作好的学生组成。

2.4 课外辅导

在完成研究内容布置、训练和分组后,教师还应当在课外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这是因为对大一新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以合作完成论文形式开展学习,需要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提示。

2.5 学习评价

学生以提交论文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观察者、评估者应对完成论文给出评价。评价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合格。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控制优秀率,杜绝论文抄袭现象,对未完成论文的学习小组,教师应了解其中的原因,但不给予任何的惩罚。

3 对论文式合作学习的思考

论文式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灵活,不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这有助于在有限的教学课时情况下,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提高他们的论文写作技能。通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普遍表示欢迎。但是,如果想成功地通过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改进高等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如果想利用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有效地服务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应该在发挥其特点的同时思考、改善其中的一些问题。在这里,主要就3个问题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也希望同行能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从而在教学中成功的运用论文式合作学习方法。

3.1 学习任务的类型

合作学习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学生小组活动。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思维水平毕竟还是有限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无法独立的完成论文的写作任务。由此,数学概念和基础定理证明等较抽象的内容是不适宜作为论文的选题。我们建议学习任务应该遵循如下两点:一是,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是应用型、实践型的数学知识,比如,函数的极值问题;二是,学习任务要与社会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完成学习任务最大的推动力。目前,大学新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知道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如果学生能自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那么对他们后续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3.2 合理的分组

对学生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在实践中,我们结合数学建模的经验,从学生的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和写作能力3个方面出发,建议以3人为一组,开展论文式合作学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现在高等数学教学普遍是合班上课,一般情况下,一个普通教学班人数在100人上下,那么3人为一组的分发,势必导致组数较多,教师在课外辅导的压力增大,而增加每组人数也会存在少数学生出工不出力,吃大锅饭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开学初期就有必要迅速的对全班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计算机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较好的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我们建议在开学初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完成学生数学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了解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

3.3 教师的作用

与目前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有重大变化的一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观念应当转变,教师不再是统包一切的权威,而是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另一方面,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权威、顾问、同伴3种角色[1]。我们认为,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都是不可轻视的。在论文式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1)教师是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在合作学习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便实现合作学习目标例如,最适合学习材料的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等等[2]。

(2)教师是学生的顾问。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顾问工作,在课外辅导中,需要耐心给予相关数学知识的解释,传授科学文献的阅读的技巧和经验,及时了解每个小组论文完成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3)教师是论文的评价者。由于学生是独立的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论文工作,因此,教师在评价中不必对论文的质量作过高的要求,主要以学生是否完成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一定要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总之,教师就是要保证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论文式合作学习,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考,解决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