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注重内容的教育性和思想性

教室的布置对学生起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室环境布置时要注意其中的教育性和思想性。选择的内容要有积极向上的主题,体现正确的奋斗方向,对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起到正面的引导。可以考虑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宣传英模人物的思想、事迹;宣传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宣传班上的好人好事等。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接受,可尽量减少传统口号性、教条性的标语,以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语句或漫画代替,和谐教室整体气氛,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坚持在整体和谐中追求美观

“美”是衡量教室环境布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有人认为将教室布置得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热闹缤纷就是美。其实这样不但不美,更会使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上课时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布置教室时,要在整体、和谐中追求美观。要有总体的设计方案,不能零敲碎打,只管局部不管整体。布置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适当加以美化。美化时可以选用学生的优秀绘画、手工、摄影、书法等作品作为装饰,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用学生自己的或身边同学的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的情趣。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室的布置不该由班主任包办,应听取学生的意见,由师生共同设计和完成。学生是主要执行者,老师从旁辅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师生共同决定布置的主题后,可以发动学生提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比,选定最佳的内容和形式,予以实施。各项具体布置任务,也尽量发动有兴趣、有特长的同学去承担。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升班级的向心力。

四、根据学生特点体现班级特色

在学校里,每个班级因成员的不同,各有各的特色,在教室布置时,也应改掉过去单调乏味、内容固定的形式,创作出有着自己班级特色的教室来。各班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强项,设计并制作班徽、口号,设置学习园地等,彰显班级个性。如有些班级擅长书画,就可以打造有书画特色的教室布置,可以在黑板报上根据不同主题创作相应内容的书画作品;可以创设班级艺术角,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还可以在学习园地中,介绍班上的艺术之星,这样不但能美化教室环境,突出班级特色,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

五、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

提到教室环境布置,人们往往有一个思维定势,认为这是低龄儿童教育的特色与专利,只有幼儿园和低年级的教室才需要精心美化和布置,高年级的教室环境就不重要了。高年级的教室也因此一般就只有简单的“黑板+白墙”,内容固定,形式单一,缺乏文化性和教育性。其实,任何年龄阶段的学习者都存在着对教育环境设计的需求,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布置相应的教室环境。如低年级可以大量地使用鲜亮的色彩,卡通的图案,打造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高年级就可以布置更有文化气息的书法、绘画作品,让教室环境更富有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需要,达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六、保持材料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教室布置由于要经常更换,需要许多材料和资源,因此,在布置教室环境时也要考虑经济性和环保性。尽可能以废物利用或手工自制为主,由师生共同设计,减少成品购置,以达到经济与环保的效果。在进行班级布置前,可以号召学生分组搜集,想想身边有什么材料可以使用,甚至有些还可以废物利用,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搜集不到的可以由师生共同制作,这样学生在做中学,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意识,而且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东西会更加爱惜,逐渐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注意装饰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在教室环境布置过程中,安全、有序也是必须考虑的。如果所布置的物品材质容易破损,或具有危险性,一定要特别注明,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各种张贴物或悬挂物,不仅要求端正美观,也要注意高矮适中,确保牢固结实,稳妥安全。除了安全,装饰的位置也有讲究,要做到放之有序,避免杂乱,如“学习园地”“竞赛图表”“艺术角”等都应布置在教室的后方。教室前面的墙壁,黑板四周,应尽量避免布置一些太显眼的东西,以免分散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

八、依照不同主题需要定期更换

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教室环境布置如果长期不变,他们就会失去兴趣,对其熟视无睹,这样的教室环境也就失去了育人的功能。因此,教室的布置应适时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不断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有新鲜感,从而使教室环境不间断地起到育人的作用。如可以根据重大节日进行更换:新年时贴春联;六一时挂彩带;端午时画龙舟;中秋时画月亮……这样的环境布置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可以配合教学需要,适时布置与教材有关的内容,既符合时效性,又达到实用性。如课上讲到某位名人,就可以将这位名人的图片、生平或者相关的小故事,张贴在教室的后面墙上,让学生课后观看,起到一个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的作用。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对班级环境创设策略

班级环境创设指的是活动室教学情境的设计,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活动室是师幼进行教与学的场所,也是师幼生活的场所,在此,我从活动室环境布置和班级氛围营造来讨论班级环境创设策略。

(一)活动室环境布置。

理想的活动室布置应该动态与静态并重,内涵和美化兼备。下面我们从布置原则、布置内容及布置方法等三方面来讨论活动室环境布置。

1 布置原则。

(1)教育性。琳琅满目、热闹异常并不一定具有教育意义。要使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就要强调活动室布置的教育性。

(2)生动性。活动室布置不可能一劳永逸,应随教学需要不断更新,以丰富的刺激诱发幼儿快乐学习的情绪,并安定幼儿的情绪。

(3)安全性。活动室布置除了要考虑空间因素外,还要格外注意所陈列物品的安全性,危险物品或具有潜在危害的物品应放在幼儿触及不到的地方,以免幼儿因好奇、好动而发生意外。

(4)实用性。活动室布置的目的之一是为教学活动服务,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所以,理想的活动室环境不在于华丽的装饰,而在于能配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帮助幼儿观察、思考和实践,具有实用价值。

(5)美观性。活动室的色彩和团体氛围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在造型设计和色彩选择上要力求简洁、美观、协调,让人感到舒适、愉悦。

2 布置内容。

(1)主题墙:可将有关主题学习内容再现于活动室一角,让幼儿有重温的机会。

(2)作品展示区:让幼儿随时看到自己的作品,激发幼儿不断学习的兴趣。展示内容可随课程的发展而更换,

(3)家园栏:传达班级小朋友、家长和教师的有关信息,宣传育儿知识等,以起到提醒或鼓励的作用。

(4)评比栏:激发个人荣誉感和团体向心力,促进幼儿道德意识的发展。

(5)图书柜:提供适合幼儿实际阅读水平的书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与兴趣。

(6)建筑区:在活动区角摆放益智玩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7)植物角:可用盆景、插花、吊饰等形式布置活动室,使活动室生机盎然。

3 布置方法。

(1)师幼共同参与:活动室是师幼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因而布置时不应由教师独揽或少数幼儿承担,而应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因为这一过程有自己的耕耘,幼儿会更喜爱自己的班级。

(2)有生命感的布置:活动室布置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可使活动室成为有生命感的生态活动室,让幼儿体验生命的意义。

(3)展现班级特色:可根据班级儿童的差异、需要合理规划,使其富有特色。它能增进幼儿爱自己班级的情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二)班级氛围营造。

教师有责任提供一个有助于幼儿学习的良好活动室氛围,让幼儿乐在其中。以下几条原则可供参考。

1 人性化原则。教师要深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要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它要求教师站在幼儿的视角看世界,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和需要。

2 快乐原则。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乐园般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幼儿需要师幼间、同伴间的情感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享受学习乐趣。

3 爱心原则。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真诚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努力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使活动室成为充满爱心的幸福乐园。

4 生动原则。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方法。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体验到挫折或失败。

5 安全感原则。活动室气氛融洽,处处充满师幼情爱。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幼儿有安定的学习情绪,能安心地学习。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

一、目前幼儿园室内墙面环境创设的现状

1.平面创设单一

这里的平面创设主要是指平铺在墙上的装饰。有些老师或者直接打印字贴上去,感觉很单一,幼儿看了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室里的布置也就显得简单。由于这种布置手段比较单一,故对环境创设的内容也有一定限制。

2.区域界限模糊,没有建立合理的关系

幼儿在区域的活动,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具有自主选择性的活动,是能够满足幼儿个别需要的、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活动形式。很多幼儿园室内的区域界限很模糊,有的幼儿园仅在边墙上悬挂几个玩具或者在桌上投放几样操作物品就算区域,区域之间几乎没有界限。

3.环境布置有时缺少教育意义

幼儿园一般都比较重视室内墙壁的布置,但追求美观的多,注重教育意义的少。环境的设置固然需要美观,但有些幼儿园只一味讲究美观,却远离幼儿生活实际。然而,幼儿园的一切环境创设,都是为幼儿教育服务的,布置应认真研究幼儿的兴趣、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应追求在环境的创设中给幼儿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对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的一些想法

1.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环境

(1)在墙面色彩上,应以色彩艳丽的纯色为主。例如,王小月老师在某幼儿园看到的室内环境就是广袤无边的绿色草原上可爱的小动物们,这些源于自然的色彩,容易和幼儿产生共鸣。

(2)在造型上,应以稚拙、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造型圆浑、敦实、稚拙、简洁的美术最能吸引幼儿。例如,王小月老师为迎接大三班小朋友入园,画的班级标示,可爱的青蛙形象生动,幼儿进教室也倍感温馨。(见图1)

图1

(3)内容上,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环境。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例如,王小月老师为了让中班升大班幼儿提早适应班级氛围,感受自己已是大班小朋友,长了一岁了,会在教室里,贴些标志性的东西,王小月老师就画了,“我是大班小朋友”来迎接幼儿入园。(见图2)

图2

2.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与墙面环境产生互动

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把墙面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例如,夏天王小月老师布置主题墙面“夏天真快乐”,王小月老师先设计了一个大太阳,表示夏天的炎热,随后可以适时地启发幼儿集体讨论,然后定出他们想在墙面上画些什么内容。

3.考虑环境创设时,还不能忽视“标志”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以一些形象生动、贴近幼儿生活的标志影响他们,这样可以丰富幼儿知识,为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标志能用自身生动形象、有趣的特点吸引幼儿,也可以在某些场合代替教师告诉或提示幼儿的言行举止,督促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例如,王小月老师为盥洗室中的墙面上设计的“当心滑倒”的画,形象而生动,幼儿一看就懂,这样能使他们印象深刻,并且去盥洗室也能注意脚下,防止滑倒。

4.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地进行环境创设

在进行环境创设时,无论是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条件看,我们都应该考虑到园有园的特点,班有班的特点,室有室的特点,不能统一规划。例如,若有的活动室的建构有一凹凸的地方或相对偏僻的角落,可根据该班幼儿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用“挂藤”或“门帘”隔离开来,例如王小月老师在教室的每个区域设计的“娃娃家”“糖果屋”“冷饮店”“图书专柜”。字体形象生动,幼儿即使不认字,但是看了拟人化的字体也会懂得里面是干什么的。

幼儿园室内墙面设计已经越来越受幼儿园的重视。布置的环境也多姿多彩。教师不仅是要把室内墙面环境布置的漂亮,还要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环境,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孙菡.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思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布置;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27-01

作为幼儿教育中一门重要课程和教学内容,环境布置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成长、塑造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可以说,环境布置已渐渐成为当前幼儿园工作的热点之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

从上可见,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把幼儿园环境当作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创设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场景。本文浅谈了幼儿园环境布置对幼儿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做好幼儿园环境布置、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一、幼儿园环境布置的定义和意义

幼儿园环境布置指的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园可见的、有形的外在环境,如外墙、走廊、门厅、窗户、天花板、区角、教室等,进行设计与布置,从而对幼儿产业潜移默化的教育的过程和活动。环境布置中不应是教师单独的活动,这种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忙碌、布置并完成,最后把幼儿置身其中的做法,只会在无形中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该由教师与幼儿集体合作,让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充分发挥这一过程的教育意义。这样做,虽然会比老师独立完成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就教育效果来说,这样更能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使幼儿具有改变环境的成功感和责任感,也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二、幼儿园环境布置的措施和方法

1.重视环境布置中幼儿的参与性

环境是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活动的起始,有时是活动的延伸。在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布置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发表见解,提出主题,参与实践,学习、思考、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参与墙饰的设计,让他们决定墙面环境的内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创设活动室的环境。还可以发动幼儿收集有关材料,并要和幼儿一起进行制作,让他们不断地与环境材料进行相互作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放开幼儿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尝试,能做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能想到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想,决不包办代替。

2.重视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面布置

墙面是幼儿园环境布置的重要内容之一,墙面布置与孩子的视线应该是适宜的,基本上在1米左右,孩子平视即可看到。另外,墙面的布置要配合教育内容,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要使墙面成为幼儿的经验、想法表达表现的空间,不断与幼儿对话。最后,墙面的布置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幼儿可随着学习活动的变化、知识经验的增长,不断对墙面环境进行充实、组合。总之,墙面的布置要让幼儿参与,用来布置墙面的东西,不能全是教师的作品,或买来的贴画,应有幼儿的参与,幼儿与教师一样也是幼儿园班级生活的主人,墙面如何布置,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让幼儿参与讨论,发表观点与意见,从而促进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幼儿园活动室内的墙面布置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一个方面,它创设得是否科学、有效,往往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进程及目标的达成,所以应以新的教育理念来创设它、丰富它,并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与完善它。

3.环境布置中应创造幼儿主动探究的机会

我们过去只注重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让孩子尝试,不给他们任何的机会,教师的话是真理,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一种依赖和迎合心理,他们关注的是教师的态度,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新纲要的实施,要求我们教师改变这种现象,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参与教育活动。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幼儿主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再到“自己寻找答案”,逐步培养幼儿形成尊重客观事实、依据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在环境布置中,也应该坚持这一做法。

4.重视幼儿园环境装饰中的色彩特点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 社会性 教育目标 心理发展

(一)室内环境布置的意义

1. 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布置与教学的互动性

室内环境是幼儿教育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有时是教育活动的起始,有时是教育活动的延伸。为了让幼儿对学习活动有所了解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所要学的知识在环境中透露出来,以便能让幼儿对所学的内容,翘首以待、积极关注、尝试。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进一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学力不足的幼儿有一个更长的消化知识的过程我们在环境中将知识保留,并将其适当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我们的环境中的许多作品是教育、教学所用。例如作品《我帮妈妈晾衣服》晾杆上的毛巾、衣服,长短不一,可放在区角活动中,作为计算教具,可用来认识上下、长短、数数。在室内环境与教学活动中,二者互为一体又互相促进,环境不再是一种摆设,而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一部分。

2. 室内环境的布置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室内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室内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对幼儿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1)智能的启发

室内环境的建设应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一些级幼儿园结合教育目标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墙面的的主题栏,内容丰富:有庆祝各幼儿园结合教育目标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墙面的的主题栏,内容丰富:有庆祝各种节日的主题,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有反映四季特征的主题,也有孩子们所喜爱的故事主题等。丰富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不但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而且通过他们的参与布置和看看讲讲,也很大程度上获得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再如,室内师生共同创设的各个活动角、自然角使孩子们了解了许多科学常识;生活劳动角,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等。孩子们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探索,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 情感的感染性

首先,室内环境的美化,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和能力。我们力求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进行室内环境的创设。对于每一个教育主题的室内环境布置,我们除了用它丰富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幼儿外,也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

其次,教室环境建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如:中班的孩子对生动有趣的小动物特别喜欢,在喂养小兔子的时候,他们会突然问老师:"为什么小兔子的前腿短,后腿长?"在照顾小乌龟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小乌龟不吃也不动了。老师的回答才使他们焦急的心情慢慢地松下来,原来小乌龟开始冬眠了。种植和饲养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此外,教室环境建设还能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爱同伴,爱集体的情感。如,我们布置的生日栏,就营造了教室内温馨友爱的氛围。生日栏内,孩子们把自己的像片或自画像贴在自己生日的相应月份内,平时孩子们会经常去关心生日栏,互相告诉这个月该谁过生日的消息,一起分享这快乐的时光。

(3)行为的激励

虽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各有差异,但环境建设应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不断向上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教室内的作品栏上,有我们每个孩子的作品,如果谁到我们的教室做客,孩子们会争先恐后地向他介绍自己的作品,他们对自己的每一幅画,每一件手工作品都非常的得意,作品栏是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用武之地

(4)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规程》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创设了区角活动环境。区角活动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区角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操作、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5) 社会性的发展

形成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人际心理环境前提条件是建立成人与幼儿之间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精神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感受到师生及同伴之间的关爱、重视、接纳和理解,这样,幼儿才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见解,乐于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尝试表现。

幼儿的交往态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自身特征决定的,通过室内环

境的布置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环境,从儿有效地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所以,通过一些积极,健康的图片,漫画等来布置室内环境,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6)在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方面

建立宽松的、民主的、关爱的、支持的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和身体健康发展的室内环 境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喜悦、 宽松、自主的心态面对一切,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宽松、愉快、积极、自主的游戏、生活、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幼儿生活质量提高的具体现。

(二)室内环境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视,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幼儿园的室内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人们注重了环境构建能否发挥环境的最大效用。首先是要提高使用者对环境教育功能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设环境、利用环境的自觉意识,积极提高现有室内环境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加强环境的管理,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环境进行科学的创设,不断优化。

1. 全面性原则

要求使用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全面性的特点,幼儿园环境创设也必须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而应从整体上设计安排,并把它渗透在整个幼儿园保教工作中,使幼儿园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整体效应。

2. 效用性原则

充分利用环境设备发挥教育效应。任何环境的创设都必需服从于内容需要,不能为创设而创设,充分发挥环境的综合功能和内在潜能,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已有的条件构建。

3.主体性的原则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必须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幼儿熟悉、喜爱和积极投入的环境,让幼儿感觉到自已是环境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并从参与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幼儿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

4. 安全卫生性原则

要使幼儿在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环境中生活。安全、卫生是重要的条件,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服从于卫生和安全的要求,以保证 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5. 发展性原则

室内环境的发展性是根据当前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现有水平,分期变换创设的。如:教师要积极热情的共同和孩子合作创设室内环境,老师画树,孩子画树

叶、小草、水果等。到了中班,孩子们的绘画技能有所提高,作品也很丰富,可以开设“个人小画展”,增加孩子们的绘画热情和兴趣,体验到成功感和自豪感。到了大班,孩子们对个人的画展不感兴趣了,老师针对有的孩子会照相,提议孩子们开设“个人摄影展”,使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又有所提高,并且这一活动也能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总之,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不能随意、盲目,而且应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现有水平做整体考虑,使室内环境的创设服务于课程环境的发展。

6. 动态性原则

室内环境的动态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室内环境的创设要根据教育和幼儿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环境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创设帮助幼儿认识四季变化规律和特点的壁画时,有的老师采用留、变、添、减的方法。如表现树木的变化,春天让幼儿用皱纹纸拧迎春花、将桃花粘在树干上;随着气温的升高,让幼儿取下迎春花、桃花,添上叶子、补上桃子表示夏季枝叶繁茂,花结了果;到了秋季,再让幼儿将绿叶变黄、红、棕的叶子,并表示叶子飘落的情景;到了冬季。让幼儿取下叶子,换上白色的棉花,表示积雪。这样,四季的景色在幼儿不断的参与下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布置室内环境,幼儿容易接受,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 室内环境布置中应注意的事项

1. 室内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年龄较小,缺乏最起码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认知最初只能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对室内环境的感知。因此,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如:在色彩上,应以色彩艳丽的纯色为主。图画色泽宜单纯,接近自然,这样的色彩令纯洁的孩子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广袤的草原、密密的森林、辽阔的天空、漂浮的白云、蔚蓝的海洋、可爱的小动物们。在内容上,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符合心理要求的室内环境。幼儿往往对不熟悉的环境感到害怕,他们喜爱熟悉的环境。

2. 室内环境的创设要注重年量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年龄的不同幼儿的需要

福禄培尔说:“教育的任务要面向全体幼儿。”而幼儿有年龄、性别、个性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幼儿对环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小班的活动室的墙上布置多种不同情态的拟人化的动物比布置山水画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喜爱的程度。中班大班的墙面以“我长大了”、“升班了”为主题,配以自己穿衣服、自己系鞋带等画面,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班还针对自己班孩子的兴趣、爱好,创设了“每日一句”,每天学说一句完整话或者礼貌用语等;不同的环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表现及发展,促进每个人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

(四)幼儿园室内环境布置的评价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最近频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室内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室内环境的创设是盲目的、不合理的,不能为幼儿提供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怎么样创设室内环境才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室内环境,这是作为未来的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值得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总之,室内环境的建设意义不仅因为它影响幼儿的发长的条件,更是因为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幼儿的 积极参与而产生的互动效应。所以,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室内环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并采取措施塑造环境以更好的塑造人。

参考文献

石筠涛.《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金梅.学前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华爱华.《试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育取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庞丽娟.《论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创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6篇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很广泛,我认为,包括生态环境布置(绿化、生物角等)、装饰环境布置(教室、 周围环境、墙面布置等)、文字环境布置(墙报、标语等)、语言音乐环境布置(广播系统布置)。通过环境 创设,让幼儿在一种美好的、易于接受的氛围之中,陶冶情趣,养成良好习惯,长大后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幼儿环保教育相互渗透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是通过环境的潜移墨化作用和影响获得的。试想想,如果一个幼儿园果皮乱扔, 到处是脏水、垃圾,家长、老师熟视无睹,孩子耳闻目睹,长大后又怎么会成为一个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人 呢?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两者相互渗透,即在进行各项环境创设时 要处处考虑安排环保教育的内容,而进行环保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环境,发挥其特殊作用。

1.1生态环境创设方面。

人的生命太需要绿色了,孩子们更是如此。给孩子们一块绿地,一个水池,一 个花园,室外尽量开辟草坪、花园、菜地,利用自然角、动物角,让幼儿亲身体验植树、栽花、养草、种菜的 乐趣,努力创设净化、美化的育人环境,如我园因地制宜地设置了“天台花园”、“绿上云霄”、“云台叠翠 ”等绿化环境,这些都成为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直观教具,使他们萌发了爱护环境的感情。

1.2装饰环境布置方面。

可以在幼儿园的每个角落加以利用,设计有关环保的宣传画等,从而使幼儿在 欣赏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在室外、梯间的墙壁、走廊、墙裙等地方设计环保题材的壁画等,如设计壁画《小鸭 子找家》,画出被污染的河流和没有被污染的河流,让幼儿思考小鸭子该走哪条水路才能回家,通过观察让幼 儿知道为什么水被污染,以及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让幼儿学会思考、学会保护环境从我做 起。又如在周围多制作一些美丽的花、草、树木,让幼儿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氛围之中,产生热爱之情。在室 内,可以考虑在音乐室、美工室布置中突出环保内容。让动物、植物和人生存在同一空间,在课室内可以根据 《我和动、植物》、《我和大自然》等题材进行环境创设。水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怎样培养幼儿的良 好行为和习惯,让幼儿知道节约用水呢?可以在幼儿洗手的地方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图案、标志,告诉幼儿节 约用水的方法,懂得珍惜每一滴水。

1.3文字环境布置。

利用橱窗及张贴标语,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宣传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 地球日、臭氧日等环保节日的意义和内容。

1.4语言、音乐环境布置方面。

利用广播系统的合理布局和设置也可起到较好的环保宣传教育效果。通 过室内外的广播,播放小鸟的声音、动物的叫声、环保歌曲、环保小故事等,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立体空间 环保教育网。

我们既然创设了环保教育环境,教师在课堂或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 作用,把环保教育融入幼儿园创设的环保教育环境之中,把环境布置作为环保教育的教具。如认知活动《自来 水从哪里来?》,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可带幼儿参观墙壁画,讲述江河的水如何进入大水池,进入自来水厂, 进入水塔和千家万户的迁移过程,直接观看,使幼儿印象更加深刻。又如带幼儿在餐后、课间休息等时间,参 观生态环境方面的布置让幼儿更多接触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让他们了解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互存关系。

二、环境布置必须适合幼儿的特点

幼儿的特点是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好奇多问,活泼好动。而我们进行环境布置时往往容易以成人的观点 代替幼儿的观点,以成人的眼光代替幼儿的眼光,特别是在环保教育时,如果只讲大道理,孩子们难以理解, 收不到教育效果。

环境创设如何适应幼儿环保教育的特点呢?

2.1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环境布置要让幼儿易于理解,所以,设计时要图文并茂,以画为主 ,并且运用各种材料,特别是废旧材料。如设计墙报《创建绿色乐园》,就用了挂历纸、旧竹签、棉花等多种 材料,使用浅显易懂的图案,力求做到色彩丰富、图文并茂来吸引幼儿。设计环保教育内容应该以幼儿熟悉的 小草、小花和喜闻乐见的动物为主,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亲切感,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2.2要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

设计画面应该带有童趣、童真,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如设计幼儿在花丛 中荡秋千,这样既有童趣又具环保特色,幼儿活泼好动,老师可带领幼儿到设置的生态环境中亲自栽种植物、 喂养小动物。又如在课室环境布置中,可让幼儿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参与制作,这样,幼儿在操作中学习, 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增强了环保的意识。

2.3要以幼儿的情感为出发点。

环保教育要在幼儿面前显现最美好的画卷,让幼儿置身于最美丽的情境 之中,从而培养和激发幼儿热爱世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特别是创设环境时,应以各种手段提高其艺术 性,让幼儿生活在充满自然、和谐色彩的世界里面,将来长大才懂得去爱、去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加强环保教育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小学;优化;教室布置

农村小学因远离市镇,交通不便,信息十分闭塞。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畅通农村小学的信息渠道,扩充信息容量,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在学校建设中显得举足轻重。教育是农村发展的长久大计,不容漠视。面对有限的资源和艰苦的条件,我个人认为,在农村小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集体参与,优化教室布置,搜集信息、展示信息、利用信息,能弥补农村小学信息闭塞的部分不足,同时还具备其它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般而言,优化教室布置是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的主要办法,教室布置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还要紧贴课程内容,力求简洁高雅,常换常新,重点是要分区分类办好墙报。可设置各个学科的展示台,以展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和优秀作品。设置文史区以丰富文史知识,陶冶文化情操;设置学科区以强化科普宣传,培养科学兴趣;设置文艺区以开展美学教育,渗透审美意识。其次办好图书角,设置专门书柜,领取学校藏书,发动师生借书捐书,鼓励自主购书,扩充书柜藏书量,保证学生阅读需求。设置专人管理,从小培养阅读习惯,为未来学习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再次办好生态角。利用生活废弃瓶罐设计花盆、培养皿,种植花草树木乃至粮食作物与中药材等。让学生走近自然,感受生命,体验生态。从而让学生从小热爱生命、热爱自然。通过以上举措,就会使教室不在是有限的空间,而是一处无限的资源。

一、优化教室布置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举措

文化是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和永生常存的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学校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校建筑布局、学校管理、人际关系、到学校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均为社会文化的折射,都反映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现代学校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上一代的文化内容经过价值判断和取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传播给下一代,学校文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特定要求及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学生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年轻一代文化,主要来自学校团体中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语汇、价值观念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和化有区别,是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学校文化最终表达的是这样一些内容,教育的理想或追求;对学校功能及其社会责任的理解,对人性的理解;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集体的看法等。农村小学在当地是一块文化高地,无论学校建筑还是师生言行都深远地影响着学校里的每个人,村庄里的每个人,因而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意义极为重大,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教室布置是关键,优化的教室布置方案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又要反映学生自己的文化。百花齐放才能欣欣向荣,一个考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而又内容丰富的教室布置一定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增色不少。

二、优化教室布置益于学生自主性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性情的陶冶

在教室布置过程中,教师是设计者、引领者,参与的主体是学生。根据课程推进以及周次推移规定布置周期,不同周期,不同主题,不同方案,师生齐心协力,集思广益设计方案,划片包干,分组行动搜集资料,实施方案,展示成果,整个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都是以班级主人的身份在行动,自己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对知识的不同层面的自主性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渐渐增强。表现为小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与良好个性的形成。

1.自学能力的提高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自学能力包括自觉学习的愿望和求知欲,以及以此为基础并在一定学习方法指引下的学习实践。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自主性探索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时间上要有连续性,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在教室布置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设计者、引领者总会授予学生一定实施方案的方法,在这种方法指引下学生开始自主行动,初步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伴随教室布置的一次次更新,这种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就会演化为自学能力,随着方案的一次次实施这种能力也会一步步提升。另外,当每一次教室布置完成后,孩子们肯定会留意自己喜欢的内容,或流连忘返,或手不释卷,或款款而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这种在兴趣作用下的自主学习无疑会让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动力十足。

2.良好个性的形成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个别心理特征的总和,孩子的个性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交替作用下形成的。环境在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特别是个性中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受环境影响较大,一个被孩子们亲手布置的文化浓郁、趣味十足的学习生活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孩子们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教室布置过程中光靠自主性是远远不够的,得与小组成员或班级成员协同合作,达成共识,互帮互助方能使设计方案得以实现。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交际能力培养,更主要的是伴随方案的一次次实施,孩子的协作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

孩子们生活在自己亲手营造的知识空间里,面对或耳熟能详,或赏心悦目,或精广深邃,或引人入胜的知识点中,倍感劳动的喜悦和知识的亲切,深受文化的浸润和思维的激荡,这难道不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吗?

三、优化教师布置能有效辅助教师课堂教学

前文提到优化教师布置要考量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同时教室布置要紧贴课程内容。就是说把所开设课程中的一些衔接内容展示在墙报中,既可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又可作为课后的复习资料,更主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积极作用,在农村小学信息化条件较为落后的情况下,墙报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媒体,能很好的配合教师的课堂讲解以及学生的小组活动。让教师的讲解更透彻,学生的理解更深入,从而使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8篇

例如,很多中小学对课室布置、环境布局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评比,旨在促进班级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好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个性化的环境布置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课室评比过犹不及,存在诸多缺陷,应辩证的加以分析与践行。笔者认为,从课室评比走向课室环境建设是发展的方向。

一、课室评比“三是”

我校在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了全校性的温馨课室评比,建构资源性课室、绿色性课室和生成性课室是这次温馨课室评比的亮点。

1.资源性课室

好的课室应该赋予文化内涵,含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或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共建。学生沐浴其中,思想受到启迪,知识得到拓展,技能得到提升,情感得以陶冶。这种资源性表现为学习性、生成性,情境性的统一。在温馨课室评比过程中,很多班级利用古诗书画、各学科园地、名人格言、学生作品等等装饰其间,学生沉浸其中,必将受到感染,为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资源、人文环境。

2.绿色性课室

绿色性也即生态性,集中表现为设计美观,布局合理,整洁舒适,环保生态,颜色适切,手工操作。课室的建设一方面包括硬件的建设,另外是软件的构建。软件也即广义上的环境,或曰文化。绿色代表的是一种功能性文化中的生理文化、符号文化、心理文化。优美静雅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郁。绿色性还表现为整洁干净、充满生机、整齐划一、主题鲜明、安全舒适。评比中部分课室在有棱角的地方加上了涂有美丽图案、文字的泡沫,使学生能快活的玩耍、学习。

3.生成性课室

生成性课室集中表现为动态性、可持续性,生成性、开放性和多元性课室布置。首先课室的布置必须凸显动态性和可持续发展。固定不变的内容、尘封不动的布局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个性化成长和创新性激发背道而驰。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而且设计好更新机制(包括资料来源、布局更替体制等)才能有规有矩,彰显方圆。这种生成性还诉求于师生的共建性,家校的合作性,家长学生的互动性。通过温馨课室的前期准备、设计、布置、维护工作促进主体交流,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发展集体荣誉,激发班级认同感,发展学生幸福感。这些都是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外部环境,甚至也是内部活力。

另外,生成性还表现为个性化和多元性。传统的课室太强调整齐划一,太强调完美无瑕,其实具有文化内涵、教育意义的环境应该是个性化的,有学生参与的,师生共建的。这种个性化不应该有太苛刻、量性的评价标准,而非要说有标准的话,那就是为了学生发展奠基,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利于学生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所以,或许在评比的奖项中不是直接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而是评出个性化的奖项。如绿色课室、生态课室、博雅课室、趣味课室、知海课室等等。

二、课室评比“三非”

课室评比如果变成了家长全权包办、广告商之间的“军备竞赛”,可能其潜在的一些教育价值、文化发展意蕴就消失了。毕竟课室的环境布置不是居家设计,也不是“艺术博物馆”。太完美的课室、太整齐的课室实际上不利于提升学习效率,特别是当这种美丽包含着炫丽和花哨时,往往适得其反。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稍微杂乱的环境还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

有些课室表现在老师操作太多、内容陈旧、资源废旧。有部分班级把往年学生的作品也派上用场,但忘记了上面的签名是二年级,而学生现在是三年级。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不能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坏的印象――知识是假的、虚的。这为以后学生的随性、投机取巧埋下了伏笔。文化、教育、体制为投机取巧、暗度陈仓提供了便利与甜头。总体来说,课室评比暴露出以下一些弊端与缺陷,值得反思与改进。

1. 越俎代庖

课室环境最好让置身其中的主体自身去建设,这里面蕴含了主体的智慧与劳动力,实现交流、分享,还能促进课室环境的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学生和老师协作,根据自己的设想共同布局板块、展开内容,必定渗透了师生的情感、文化因素,这才能彰显出环境的生命力。也只有生命力得以活化,才能实现学生主体与环境的融通、联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美的欣赏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教育中的一切活动不能因为暂时的“美”与“对”而被其他成人或其他团体占有制动权,老师、家长、社会只能是学生成长的伴侣,不能剥夺他们对文化建设、生命优化的主体地位。课室评比中,本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的活动因为家长的部分包办而失去了良好的教育契机和资源,实在可惜。其实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深挖其间的“教育宝藏”。这种越俎代庖最直观的表现是贴上一些类似广告牌的“壁纸”,虽美观精致,但却显得过于完美而没有发掘教育本应的美。

2. 固步自封

环境必须凸显动态性的文化生成意蕴,才能激发出环境自身的生命活力,变死的布置、素材、资源为活灵活现、富有生气的学习因素,为学生的成长带去源源不断的素材,变功利性的竞赛拿奖为常态性的环境优化,才能变环境的被动布置为主动建构,才能激发出建设主体的智慧、激情和情感。

这种固步自封突出的表现为僵化性,“一次性文化”和“快餐性文化”太明显,循环性较差。有些好的环境素材,可以留给下次再用,但有的素材却不能用上次的,如作品展示,很难想象学生风采板块的内容在六年级还用着一年级写的书法会是什么样子。有些老师变得“聪明”,简化了操作,一次收集学生的作品可以用两三年。这与课室评比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评比是形式,建设才是关键,而如何激发师生共建意识,并转化为行为,且主动出击呢?事实上,那就是变集中的评比为常态的检查、不定期的抽查。当然,如果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尝到甜头,就会从被抽查变成主动优化,由临时行为变成常态的习惯。这样才是课室建设的旨趣。

3. 缺乏新意

新意集中表现为个性化与创新性。毕竟因为太多越俎代庖,或许都到同一个广告商处打印,显得十分美观,但新意缺乏。在课室评比的过程中,较少看到立体画、生态环境这样富有创新的课室环境建设。有的还显得主题凌乱,东拼西凑,缺乏主动性。新意的缺乏一方面表现为形式、外显的布局、素材呈现。另一方面突出表现为内容的陈旧、超前、无趣、重复等。引用学生两三年前的作文是对学生创新性的抹杀,也是为师生的懒惰找到借口。温馨课室的好与差应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因为他们是最直接的使用者和建设人。

三、从课室评比走向课室环境建设

1. 还原环境建设的主体地位

把环境的建设还原给环境享用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改变他们的认识,于此,才能真正融他们的智慧、汗水、幸福于环境建设过程中和环境成效展现、环境更替更新中。这种主体不仅指学生,还包括家长和教师,甚至也可以借用某些公益团体、科技团体组织的力量,但这种合力与合作不是越俎代庖,而是通力协作。其中师生是核心组成部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建设和课室环境的育人功能、美化功能、安全功能、信息功能、媒介功能、平台功能等。

2. 深掘环境建设的教育资源

环境建设的主题诚然包括绿化功能、美感熏陶、安全舒适,但更为重要的是其教育功能。好的环境往往透析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出生动活泼的发展劲头,渗透着主体的创新品质。我校环境建设中,充分考虑师生的成长之需、发展要求、心灵感受、幸福夙愿、资源使用等方面,挖掘与建设和谐、博雅、文明、安全、数字化、创新、绿色的校园。这种学校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引渡到课室环境的建设中来,表现多元教育主题,以图最大限度的发挥环境的价值。

3. 展现环境建设的开放多元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身心

一、环境创设体现多层次、多元化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两方面决定的。温暖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性格活泼,行为具有理性,并善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存条件。

(一)走廊文化利用三维空间,体现立体化、平衡化、动态化。

环境价值不分大小,只要是可以利用并能发挥作用的,我们都充分用来提供教育信息。

1、立体化

在幼儿园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为引导培养幼儿提供教育契机,因此幼儿园中的墙壁、地面乃至空间都可以成为教师与幼儿发挥想象与创造的场地,大至一个主题,小至一幅单画,随处可见,随时随地提醒幼儿,切实增强了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平衡化

日常环境布置是幼儿美术活动与美化环境相结合的一种日常美术活动,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乐趣,对于自己布置的“杰作”,也会倍加爱护与珍惜。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教师与幼儿的动手是平衡的,每幅画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结果。这对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让“环境布置儿童化”这一教育原则落到实处,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美化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

3、动态化

环境布置可以结合每一阶段的教育主题,组织幼儿制作相应的美术作品来进行,也可以利用幼儿在基本美术活动和日常美术活动中的作品进行随机的环境布置。对于大班幼儿,教师还可以发动他们独立地设计、制作和布置。如水果主题,可以鼓励幼儿将吃过、见过的水果制作出来,对环境进行合理布局,从中体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鲜明特点。

(二)室内文化结合活动内容,体现主题、特色

我们注重创设活动室的育人环境,对每一个班的室内装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个活动室以鲜明的格调陶冶幼儿的情操。大一班的主题装饰是毛线,在这里,织、勾、粘贴等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 大到主题画“春游”、“小蝌蚪找妈妈”,小到一串串葡萄、惟妙惟肖的狐狸,无不体现着教师的独具匠心。她们利用室内四个挑梁,合理发挥,依次装扮成温馨洋溢的春、热情奔放的夏、成熟丰韵的秋、素洁端庄的冬,别有一番滋味。

二、区角活动突出互动性、自主性

活动区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利用空间为幼儿创设的学习、游戏和自由活动的区角,开展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需要,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好区角活动的设置

由于区角活动多数是自选活动,所以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特点设置。为使区角活动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我园教师多方搜集资料,外出参观学习,在已有传统的区角活动项目基础上,挖掘出民间的一些活动内容进行填充,并将两者进行了良好的融会贯通。如用秫秸编织各种物品,用尼龙绳织鱼网、刺绣等,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参与兴趣,而且弘扬了民问文化艺术。在活动结构上,我们将活动室用桌、椅、橱、隔档分隔成大大小小若干个活动区域,让幼儿选择和专注于游戏之中。同时,还考虑到了空间位置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例如:角色区不宜与益智区相邻而置,因为角色区里幼儿来来往往的喧闹会影响益智区幼儿的安静操 作,动静反差太大。在设置上使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活动区活动的规模通常不大,三五个人一组,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各区角分别设有标志图形,借助图形了解区角内容,避免直接接触词义引起的不便,激发了幼儿的参与兴趣,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在时问安排上,每天下午固定30分钟,其它课余时间各班自行调配。总之,力求使不同的区角从不同的侧面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全方位投入,确保区角活动全面展开与实施

1、材料投放是基础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隐含在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交互作用中;也就是说,幼儿是在操作材料中得到发展的,因此,活动区材料的提供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1)突出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区角材料的投放不仅要花样繁多,更要有难度上的区分。我园大班的区角投放了玉米秆,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再进行整理上色,逐次过渡到排序、比较长短,进而进行手工制作,如眼镜、灯笼、小马等各种小动物,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充分体现了层次的递进。

(2)体现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兴趣与能力提供材料,科学发现区里,海绵吸水性强与木块形成对比,直观形象,适宜小班幼儿;灯泡为什么会发亮;从尝试中发现接通电路的方法,了解电池有正负极,了解电能使灯泡发光。鼓励幼儿用各种方法尝试,从而将电池两极用电线与灯泡相连才能使灯泡发亮,在获得一定经验后,可鼓励幼儿用两节或三节电池进行尝试;发现灯泡会更亮,但如果电池两极放得不一致,灯泡就不会亮。

(3)力求材料投放的可操作性

教师对于提供的材料应事先考虑到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如为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训练手部小肌肉动作而创设的“刺绣” 活动区,就应为其准备相匹配的撑子,以利于幼儿左手拿布,右手拿针,进行一针上,一针下的刺绣活动。否则,此活动便无法进行,使之行同虚设,失去了创设这一区角的意义。

2、各种有效指导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视觉文化 教室文化布置

当第一次听到视觉文化这一名词后,觉得很是奇怪和陌生,什么是视觉,它不就是通过眼睛去看吗?又如何蕴含着文化,怎样来理解这一词语。通过张老师的一番讲解,理解了视觉文化就是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人们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视觉文化一课告诉我们: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通过眼睛看了,但并不等于看懂,看懂了并不等于看好。生活在这个处处充满符号的空间里,我们如何来解读那些符号,并受符号的所指对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受符号的所指对内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句话联想到:学校是个教书育人的地方,处处都应体现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面貌。现今学校很讲求校园文化布置,希望通过学生视觉的解读起到育人的作用。而教室是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的主要生活场所,无一例外,更要充分利用好它,美化布置好教室这一块阵地,使学生对其所指能在内心产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西方学者杜威认为:“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文化布置即是美化教室环境,将教室的墙壁当作创作的画布,发挥其育人作用。如今,各学校各班级纷纷对教室的墙壁动起了手脚,一改其以往冷冰的面孔,呈现出百花齐放、形式各异的装扮。

那么教室里的符号有哪些?又如何来呈现,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领悟,达到内心震撼,促使其健康成长?

一、板块布局美

所谓板块布局,其实就是空间层次感,也可以称为视觉效应。进入你眼帘的第一视觉如何?有没有让你回味?

教室文化布置主要是对教室的四周墙壁,前后两块黑板、四周墙壁,中间的桌凳排放,在这里主要指对墙壁和后面黑板的布置美化。我们应追求板块布局美,当一走进教室,给人能产生一种舒适、整齐、美的视觉效应。

前面黑板两边划分小块区域用来张贴一些整齐的表格、图画,其余以洁白的墙面为好,从视觉角度来说,不再是刺激吸引学生的眼球而影响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室左右、后黑板左右的墙面部分,划分板块,切忌是单调或凌乱,当前的教室布置多是内容特别“丰富”,几乎不留空白,显得特别拥挤,似乎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多的养分,而堆挤一大堆的东西,让人没有一个呼吸、休息的空间,且没有眼睛停顿的地方,引起视觉疲劳。

如何做到满而不乱,根据教室的布局合理安排。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设定栏目板块,应讲求整体协调,上下、左右对称美,板块分割比例均衡,注意好空间层次感,各个板块的造型不再是那么生硬、刻板的,而是生动活泼。可根据板块主题思想,利用不同材质,设计各种造型、图案,如围绕爱心教育的主题设计出爱心、托起的双手这样的板块;有体现绿色环保的绿色大树、和平鸟的造型;有农家小屋、有简洁朴素的线条组合加花草点缀的。我们不仅从整体视觉上感知美的享受,同时让学生从远处通过看外观造型上能获知此栏目的可能信息,以此产生进一步去探究栏目的详细内容,获取有效养分。

二、文字、色彩搭配、图形点缀美

一学期中学校总要求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文化布置,而每次布置完毕后,通常都选派学生对其评价打分。在学生的眼里,打分的高低最关键就在于:文字、色彩搭配、图形点缀的恰当与否,一个外在美的评价。让人第一感觉看上去很舒服、很协调,这样的打分是高的。虽然这种评价的方法不客观,但对视觉解读能力水平有限的学生来说,也只能处于这个层次。由此,在对教室文化布置过程中,必须对人的第一视觉效应上花一些工夫,即追求文字、色彩搭配、图形点缀美。

1.说一下文字,文字是整个内容的精化部分,其直接影响阅读效果。所以文字的字体规格要统一,大小适中,行距妥当,边字与框线距离适中,不宜过近,其颜色选用适宜,排列有规律、整齐,便以阅读。因很多在设计时,为了更引人注目,而不考虑实际需要,对主题文字的字形、大小选用上特别夸张,有的还把标题镶嵌在主要内容中,使其难以分辨。

2.色彩搭配就是要运用最简单的色彩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后墙黑板报上的粉笔用色、墙壁上装饰用色要恰当选用,以免造成色彩的混乱。色彩的魅力是无限的,它可以让本身很平淡无味的东西,瞬间就能变得多姿多彩。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情和含义,比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玫瑰、喜庆、兴奋。白色联想到纯洁、干净、简洁;紫色象征着女性化、高雅、浪漫;蓝色象征高科技、稳重、理智;橙色代表了欢快、甜美、收获;绿色代表了充满青春的活力、舒适、希望等等。在特定的场合下,同种色彩又可以代表不同的含义。

至于图形,在教室文化布置时,总要辅助一些图形点缀,图形的运用不在其本身的美,而在于它是否能被恰当地添加在某个位置,起到衬托文字的作用。在后墙的黑板上,学生的粉笔画选用上,大幅文字的边角上,加上一束小花或是小型与文字相配的图案,起到了缓解视觉疲劳甚至点睛作用;还有画上一幅本身具有解读意义的图画来替代文字说明,以使画面更生动活泼,如画上一幅漫画、一个故事、一个标志、一个宣传广告,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三、主题思想美

主题思想美即集同学们的智慧,创造出美的教室、美的环境,享受美的熏陶,在形式多样、板块造型别致、个性鲜明的栏目设计、颜色搭配、图案贴切点缀下,学生们的眼球被吸引着,在这种强烈的视觉效应刺激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让学生们从眼睛到心灵。通过看,让学生们看明白是什么;通过看,让学生们知道它的所指意义在哪里;通过看,让学生们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

因此,在教室文化布置上,除了注重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也就是要根据班级理念和目标,可以是鼓励上进、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名言警句,修身养性的箴言;可以是梦想的倾诉,信念的体现;可以是小组之间竞争的PK台,个人座右铭或口号,陈列荣誉;可以是学习园地、黑板报、优秀作业展览;也可以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描绘,家乡巨变的写真等。对设置的形式和内容,教师有必要给学生讲解或提示,以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其内涵,避免学生对其不甚了了或视而不见。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地去理解班级布置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情感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室布置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网页设计中排版与布局小基础..

[3]搭配的艺术..

[4]宋宏雄.《教室育人环境与班级文化建设刍议》.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教学楼;建筑;环境;交流场所;交往空间

建筑都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并有其独特的场所意义和空间属性。建筑总是离不开环境,它必须植根于特定的场所环境中,空间才有特定的意味。不同场所环境的各要素对于建筑的空间形态、行为模式等起着不同的关联和制约作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等多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把人们对建筑功能的需要物化成一种主体精神或地域精神,融入到场所的内涵和形态之中,使场所不仅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空间,还具有表现生活中特定的空间逻辑结构生成,从而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提升建筑的空间品质。

1 建筑、环境、场所

场所是建筑所处的客观自然环境与主观人文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力场”,其本质就是环境中各主客观要素的特性。建筑的场所性要求建筑是生长于其所处的环境中的,能够回应其所处环境中的多个要素(诸如地形地貌、地理气候、文化背景等)的特性。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是为适应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建设的一栋教学综合楼,其功能设置有大中教室、400人多功能厅等。该教学楼建筑面积约12000m2,位置在校区最北端,城市3号路和河滨路交叉处,学院主大门北侧,从客观自然环境和主观的人文环境两方面入手分析基地的场所环境所表现的特征:(图1)

建筑基地位于三峡职业学院最北端角部,地段呈三角形,东西两面均为城市道路,且向西与学院主校门相邻,南侧为学院规划教学楼群。这些制约条件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关联性的影响;

作为学院与城市的界面,教学建筑应考虑布局、功能安排如何适应基地的周围环境需要并积极应对,使其合理化。

基于以上分析,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采取以下策略:

适应自然地形,活跃建筑界面。由于基地呈三角形,又位于城市交叉路,建筑对城市形象具有较大影响,且考虑朝向因素,新教学楼呈院落式布局,主体部分平行呈南北向布置;根据城市规划和转角视线分析,在北侧建筑前留出大片绿化地,种植高大乔木,既美化教学环境与城市街景,又有效隔离交通噪声,同时在临学院大门一侧,建筑呈曲线展开且设计成退台,避免对大门造成压抑感,并活跃了学院大门区域建筑与城市的界面,空间层次感强。

重视学生行为心理的分析研究。我们在设计中考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交往与交流,设置不同层级的开敞空间,如在规划教学楼群与教学楼之间、以及利用内庭院设置共享交流广场,动静相得益彰。

2 建筑空间意义的生成

建筑最终目的是多种对象活动需求的物质性空间的实现,而建筑物的空间意义则是因环境场所各要素制约而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体现空间的存在意味,创造一种生活情境模式。 转贴于

2.1 功能空间布局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新教学楼建筑功能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室包括50人、100人、120人、160人、200人等多种规模的大教室,适合多种形式教学,400人多功能厅:教师办公室等。根据功能要求,建筑呈三合院布局,主要教室均呈南北向布置,两排教室之间设400人报告厅、教师办公室、卫生间,临学院大门方向退台设置120人教室,沿道路曲线形布局,增加了校园入口建筑趣味,建筑内部庭院可供学生开展多层次交流,拓展为开放的交往空间,形成教学、走廊、庭院三个层级的过渡性交往空间,全方位交流。(图2)

2.2 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安排

空间物质特征适合于人们的行为,人们便产生场所感。在该设计中,内院、退台屋面、花园和各种交往空间组织到设计理念中,形成了教学楼各部分互为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点,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模式。

建筑临学院大门方向退台式布局,加上400人报告厅的屋面,形成多重屋顶花园和观景活动平台,立体式设计学生活动空间。建筑内庭院通过连廊与外部环境既相互联系又有机隔离,在视觉上连为一体,具有通透性。庭院的设置解决了自然采光和教室间距问题,同时,人们步行和停留在走廊时,形成人景互动。

建筑的外走廊临城市干道一侧采用竖向隔栅,既解决了对交通噪声的隔离,又能通风,强烈的光影效果与西晒的解决得到兼顾,半开放式和无遮挡的外廊互为补充。(图2)

3 场所精神的塑造

场所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特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自身的特征,因此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建筑的场所精神要求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反映出场所环境的特性,并创造出容纳人们活动的具有强烈人文气氛的空间,场所具有领域感。

3.1 开放交往性

建筑采用单面走廊布置成南北两主楼,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形成教室环绕的大客厅式交往空间,这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如何使课堂之外的“课堂”更加具有“人气”是交往空间设计的根本目的,行为环境理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依据。

“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们闲暇时间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看人与被看这方面。只要有人存在,无论是建筑室内或室外空间,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多是浅层次的,大多是被动式接触,但这种活动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在该建筑中,我们以楼梯、回廊、天桥、挑台、休息角组合成多层次空间,与庭院合为一体,使学生们在行进中无意间已经成为交往活动的参与者了。这种“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关系充分诱发着“人看人”现象的发生。诗人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的诗句,道出了景观和观景的辩证法。凯文·林奇将25m左右的空间尺度作为社会环境中最舒适和得当的尺度,这一尺度是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表情与心绪的界限,在这种空间中的见面才会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2 公共性与私密性

这是人的基本需要,所有聚居地与建筑都是这两者间矛盾平衡的体现。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研究称为接近学,并总结出个人空间大小、分类及影响因素。对每个人来说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与别人接触交流的机会,良好的交往环境既可支持也可阻止这些需求的实现。交往空间设计中的一个基本点在于创造条件求得两者间的平衡,满足两方面的需要,即私密性与公共性。

教学楼庭院的交往空间设计中大量采用绿化、花台、挡墙围合成许多大小不同、有较强限定感的半封闭空间,与外界保持视线交流但又不致使他人贸然侵入,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心理需求。

师生在教室之外交往空间中的活动多为没有组织的聚集,一般是学生之间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交谈,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如果小群扩大至约10人以上在一起交谈,则多半是有所组织或涉及一个大家都十分关心的中心议题。

门厅、过厅、走道、天桥等很好地满足了小范围的交往模式需要。而教学楼的内庭院、2~4层的空中花园平台、屋顶露天平台则为有组织成规模的聚会、研讨提供了最佳场所。同时新建教学楼出人口的设置有效整合了校园入口交通及与已有办公建筑的空间关系。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幼儿园环境 环境色彩 幼儿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是3--6岁儿童受保育、教育的社会公共场所,主要承担学龄前儿童在体、智、德、美方面的培养训练。幼儿入托单位的时间里,孩子所受的教育必然由引起有意注意形式(如授课教学、游戏……等)和无意注意(环境的刺激)两部分共同组成。

目前,幼儿园学前教育侧重点多在有意注意的正面方面,对于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影响则大多依靠教师多年的感性经验。如何利用环境因素科学地引导幼儿进行教育,在教育中发挥无意注意来双效刺激幼儿达到教学呢?本文将从环境、色彩、心理、学前教育几大方面重点探讨环境色彩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以期在幼儿园色彩的环境布置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环境与环境色彩

环境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包围人类,并对其生活和活动给予各种各样影响的外部条件的总和,是由若干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有机构成,并与生存其内的人类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

可以看出,对于活动于其中的人来说,环境有其物质功能性的一面,即能够满足人生理的需求(安全、庇护,活动实用……),也有精神影响的方面,即能够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需求(如交往、尊重、自我实现……)

环境色彩附着在环境的各物质上,是环境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除了能反映物质的色彩属性外,还担负着影响人心理活动的任务(对此,有专门的学科:色彩心理学,主要研究各年龄层次人群对色彩的心理反应),它区别于美术学中的审美性色彩,不把研究色彩效果的美学价值作为重点,即:不仅仅是红、绿、蓝、紫……的视觉反应。因其附在各种材料的物质上,同一色彩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同一张蓝色桌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明度会有所提高,呈浅色,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明度又会降低,呈深色,用反光涂料和哑光涂料刷出的效果都会有所区别。

所以,环境色彩是多变、丰富的,且在事实上,它仍然是对环境的研究,而不是单纯的色彩分析。

1.幼儿园环境分析:

(1)界定:

室外环境――操场、园地

室内环境――教室、走廊

子环境――包含于室内外环境中,有其独立的功能性,如室外的操场区、绿化区、娱乐区,室内的图书角、科技角等。

(2)室外环境:是相对意义上的自然环境,其中,有人工因素,如建筑物、大型玩具等。但在这一空间内的环境可变因素较少(比如:不可能随意改变建筑物、大型玩具的样式、色彩),相对于室内来说,它是一个“公开”区域,为幼儿提供展示玩耍天性,自由发展的活动空间。同时,某些教学课程也会选择在室外进行,又需要保证一定的安全性以便对幼儿实施管理,因此室外又得是“封闭”的,实用的。因此,这里的色彩实际上是以自然色彩为主导,装饰色彩为辅助。

(3)室内环境:幼儿的教室实际上是多功能的。教师上课时,它用于教学,是给幼儿提供知识、技能、娱乐的场所;课间,是小型的游乐场,幼儿做角色游戏时,又充当医院、商店……吃饭时,又成为临时的小食堂。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划分,有的幼儿园还体现了不同的桌椅摆放方法,如小班和中班没有固定的桌椅位置,孩子的座位是随机的,而大班的桌椅就开始类似小学整齐的列行摆放式。这部分的环境色彩是装饰色彩为主,自然色彩为辅。

2.环境色彩与心理

(1)色彩与心理

根据色彩心理学的测试结果而知:每种色彩都有其抽象联想,也就是观者看到后产生的心理感受。如

红:热情、革命、危险、热烈

绿:永远、新鲜、理想、公平、和平

蓝:无限、永恒、理智、冷淡、悠远

黑:死亡、刚健、悲戚、严肃、阴沉

灰:忧郁、绝望、荒废、沉没、死灭

冷色系列普遍带有严肃、清醒、安静的心理感受,暖色则是跳跃、活泼、动感的感受。

也是冷暖色调的这种心理结果,许多学校、办公室为使学生、职员形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将环境色彩(如墙裙、窗帘、桌布等)设计成冷色。

当然,幼儿心理和成人心理是有区别的:成人的色彩联想来源于生活经验转化后形成的抽象联想,久而久之,抽象联想在人脑海中“固定”下来的感受可以跳过生活经验直接对成人行为构成影响。而幼儿,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则没有抽象联想,他们对色彩的体会只是具体的生活实际,如:

红:苹果、太阳、演出服装

绿:树叶、山、草

蓝:天空、海水、水

黑:炭、黑夜、头发

灰:老鼠、云空

那么,是不是说色彩、环境色彩就不对幼儿心理、行为造成影响,从而无法进行有益的教学帮助呢?

让我们看看以下由色彩学家所做的实验:

将比赛后的两匹赛马,分别放入冷色调和暖色调两个马厩,结果,冷色调中的马很快就安静下来,而暖色调中的马所需时间就要久一些。

同理,幼儿在没有形成抽象联想之前,对色彩的感知同动物一样,也是凭借生理的“本能”去实现的,冷暖色调的心理影响在这一点上是共通的。

(2)环境与心理需求

人对环境的需求是广泛、具体而细致的,且因人、因地、因时、因目的的需求而异。

室外环境是相对“动”的空间,对幼儿来说,要满足“可交往性”、“公开性”,获得身心的“自由开放”。对教师来说,室外环境要能够提供幼儿活动的便利,其次是必要的安全与“可控性”。

室内环境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庇护”,使人不受侵袭与干扰,其次要有“场所感,识别感”,要有变化,能与自然接近等。

当然,室内环境也要有“公共空间”的“可交往性”。这种交往是相对广泛的,如:幼儿与教师、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具之间等。这样的场所应该提供予人“愉快”的享受。

三、幼儿园色彩现状

在多年的幼儿园实习指导工作中,我注意到以下一些现象:

1.教师在对班级、走廊进行装饰的工作中,色彩的选择大多只针对某一具体内容而定,只考虑物体“本身”用色(如人画黄色,灯用绿色,桌子用粉色……)这样的结果一是缺乏整体规划,二是只从教师本人的喜好出发,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2.色彩的选用侧重于对色相的区别使用,忽略了附着在物质上的色彩由于材料的差异,而形成的明度和纯度变化,也就是说剥离了色彩和环境间的关系,不能灵活把握不同环境下的色彩。

3.忽视了色彩环境对幼儿色彩的影响,不能科学地用环境色彩引导幼儿。

四、幼儿园环境色彩布置建议:

分析了以上环境、环境色彩和色彩的诸关系,针对幼儿园环境布置现状,我认为教师若能在如下几方面注重观察、实践,会起到有益教学的帮助。

1.使用鲜艳明亮的颜色打造幼儿园环境。

鲜艳、明亮的颜色指纯度和明度较高的色彩。对幼儿来说,鲜艳的色彩来源于对生活的美好体验,如:苹果是红的,香蕉是黄的,草地是绿的……因此,代表这些事物的色彩也会相应产生愉悦的心理;相反幼儿在受到惩罚,天气转变不能出游等,都会和阴暗的系列色进行联系。所以,布置幼儿园色彩时,教师应该改变固有的用色习惯,大胆使用装饰色彩,比如原本棕色的熊,可以画成柠檬黄,灰色的乌云画成蓝色等。使用装饰色彩时,不用担心幼儿在认知方面会出现错误理解,因为幼儿在感受画面色彩时,受情境的影响,会认同经过处理的色彩,而不会单纯地依靠生活常识来判断色彩的对错。

2.注重子环境用色的区分。

由于具有独立的功能性,子环境的色彩布置应该有别于周围的“大环境”,但在其内部,又要求色彩统一。简单来说,如果教室的总体色彩为绿色,包含于其中的图书角就是一个“子环境”,图书角的总体色彩为了表现其独立的功能性,就可以是蓝色、黄色等其他色彩,但步入图书角内部,总体的色调关系又得保持一致、统一。教师控制子环境色调时,可以借助冷暖色调的心理感受来实施:冷色系列普遍带有严肃、清醒、安静的心理感受,暖色则是跳跃、活泼、动感的感受。比如:有的教师习惯将脸绘制成黄色,但此时的人物如果出现在蓝色调的图书角内,脸的颜色就可换成粉色以调节图书角的冷色调。用这样的色彩关系布置环境,可以有效避免习惯用色和片面用色的问题,使整体色彩环境显得既有变化又有联系。

当然,子环境内部也有重点装饰部位,堪称是设计中的眼睛。比如:每个班级都会利用一整面墙做主体装饰墙(用多种材质装饰,既能凸显每个班级的特色,又能利用材料的多样性激活幼儿感官,是功能性与装饰化的统一,这里暂用装饰墙的说法代替)。可以说,装饰墙色调统领教室总体色调,如前所述,这面墙的布置应避免用过冷、过暗、过花(如色彩过于繁杂,在视觉上会形成“混色”的效果,也会降低其总体的明度、纯度形成灰调)。

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幼儿园学前班的装饰墙:教师采用蓝色调,制作了“海洋”题材的色彩装饰,进入这个班,明显感觉到孩子上课的积极性不如其他平行班,对老师的提问也没有积极的反应,可下课后,孩子冲到操场上玩耍的活泼劲儿,一点也不比其他班差。注意到这个情况,就应该在环境色彩上找找原因了。学前班阶段的幼儿,经过两到三年的幼儿园教育,有了一定的自控自理分析能力,过分的“色彩压抑”,在教学上没有太大的必要,教室的色彩布置大可不必过于沉闷、严肃。加之本班位于楼层底部,碰到阴雨天,蓝色调的明度又有所降低,长久以往,教师上班的情绪也不会好。

并不是说,教室装饰墙不能采用冷色,如果真这样,关于海洋、天空、森林的题材都要摒弃了。那么,该怎样处理冷色调呢?好的方法是:合理应用对比色,次对比色,如:在蓝色的海洋中多用柠檬黄色和橙色的鱼相互配合。由于对比关系强烈,色彩的感受会“调动”心理的感受。

再如,教室内部黑板、讲台为重点地带,是传授知识的“阵地”,色彩处理上明度、纯度可适当高些,以吸引幼儿不自觉的注意。“黑板”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完全可以采用橙色、蓝、等彩色,如果黑板的深色无法改变,就应保持此处部位光线的明亮、畅通,切不可常年蒙着厚厚的窗帘。

后排学生距离教师视线较远,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可以借助空间延伸的色彩变化,逐步改变色彩的明度纯度关系。如,从后到前的窗帘可以采用过渡色:蓝――浅绿――浅黄,或者桌套的颜色也可进行这样的处理,以色彩的明度来自觉迁移后排学生视线向前看。

同理,教师着装的颜色,也可从这个角度上进行考虑。大多数教师在职业装色彩选择上,都倾向于普蓝、烟灰等色衬托教师职业特征的颜色,但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除了教师所占据的位置能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选择明亮的着装色,也会不由自主地吸引学生的视线,帮助达到教学目的。如中黄和柠檬黄两色,柠檬黄的效果会好于中黄,因为后者的纯度过高,长久地观看会有一定的焦躁情绪产生。柠檬黄在色感上略有“贫乏”之感,材料的选择就要避免高反光性面料。同理,大红和玫红相比,大红的效果也要好于玫红。

再如中绿,绿色是一种青春的颜色,也有一些人认为绿色是跳跃、活泼的颜色,实际上,根据心理研究的测定可知:绿色是冷暖过渡的中间色,带有两阶段性,开始阶段观察,会有“青春、活跃”的感受,但长久观察,又会转变为“低落、厌倦”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室墙饰的色彩布置正可利用绿色的两面性来达到良好的心理辅助作用:既可形成积极、向上的活动情绪,又打消了学生因思想不集中而过分关注墙饰的负作用。

三、结合幼儿心理应用色彩

先从室外环境色彩的应用说起:如前所述,室外是相对“动”的空间,对幼儿来说,要满足“可交往性”、“公开性”,来获得身心的“自由开放”。对教师来说,室外环境首先要能够提供幼儿活动的便利,其次是必要的安全与“可控性”。

但在这一区域内,自然因素多于人工因素,色彩的可变因素较少(比如:不可能随意改变建筑物、大型玩具及植物群的样式、色彩)。这样,围墙色彩就成了是室外最“人工”的部分,它的色彩布置应考虑到教师在上户外课程时,不能用过多的凌乱效果干扰孩子的注意力。而统一、连贯的底色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墙面饰画可以表现其功能性,美化装饰环境、配合幼儿活动,供家长、外界人士欣赏、宣传(因此,内容可以以体现幼儿园自身特点、和一些指导性画面为题材,供幼儿在活动时“不自觉”地参考);由于色彩的连贯性,也能产生“连续、停留、非运动”的心理反应,因此,对要在幼儿园度过一天生活的教师来说,也能起到“安心工作”的影响。同样由于色调统一的连贯性,长时间的观赏又会引起人心理上的疲惫,从而缩短观赏时间,这样,上课容易四处张望的幼儿就能很快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向授课教师。

操场的色彩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做大幅度改动,但可以在上方做一些布置,以物质本身带有的色彩营造有利于幼儿的环境。如:为方便幼儿感知列队,有的幼儿园别具匠心在操场上方拉线,将风车或彩旗串接其中,这样,对风车、彩旗色彩的配用就要花些心思:

两种色彩的风车排列,图一的方法较好,因为每条线上的风车色一致,整体感连成“线性”的延伸,幼儿抬头观看时,会自然的排成整齐的列队,如果将平行的线索换成放射状线索,领操员站在线索起头处,还可起到引导幼儿视线的作用,如图所示:

再说说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庇护”,使人不受侵袭与干扰,其次要有“场所感”,“识别感”,要有变化及能与自然接近等效果。

当然,室内环境也要有“公共空间”应具备的“可交往性”。这种交往是相对多元的,如:幼儿与教师、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具等。这样的场所应该提供予人“愉快”的享受。比如,根据各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划分,幼儿园体现了不同的桌椅摆放方法:小班和中班没有固定的桌椅位置,孩子的座位是随机的,使得物体色彩呈现无规律性,幼儿不受色彩的导向,可以自由活动,体现自由的“可交往性”。而大班的桌椅就开始类似小学整齐的列行摆放,使桌椅色彩呈现线型的视觉牵引,方便上课时实施教学。

由于教室的功能是随时转变的,色彩也能起到良好的帮助,比如,中午进餐时间,教室充当餐厅,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卫生习惯,白色是较好的选择,有“干净、安心”的感受,但教室色彩不可能迅速改变,这时,教师可以用白色桌布“铺色”,同时,放下半透明的羽纱白窗帘。

总的来说:对不同阶段的幼儿用色可有所区别:

小班:选择纯度高的色为主,教室光线充足

中班:选择明度高的色为主

大班:除了用冷色系配合对比色使用外,还可以选择空间大,屋顶高的教室教学(心理学表明:人处在空旷的空间里,会有自身渺小,受“压抑”的感觉,借此,实施对大一些孩子的管理,以方便和小学教学形式衔接)

环境色彩的应用是一门复杂的学科,以上只针对实践作一些简单的探讨,相信幼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能用爱心、关心、细心得出更多体会。

参考文献:

[1][日]琢田敢.色彩美的创造[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1984.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3篇

常州市北郊小学多年来致力于新型信息化教学实践,积极建设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徐清校长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建设并应用了多种类型的智慧教室,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如何理解智慧教室的内涵

智慧教室是在传统教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富媒体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教室能优化教学内容呈现、便利学习资源获取、促进课堂交互开展,具有情境感知和环境管理功能。平板电脑是智慧教室的核心设备,其多点触控、流程运行、便于携带、超长续航和高分辨率等特点,给学生以良好的用户体验,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问世,宣告数字化学习进入了新阶段,其广泛应用必将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引发对教学资源的新需求。无线投影、多屏显示是智慧教室的重要特征,利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师生的任意画面均可投射到屏幕上。按照黄教授对智慧教室的定义,其“智慧性”可概括为内容呈现、环境管理、资源获取、及时互动、情境感知五个维度。如果分别从内容呈现、资源获取和及时交互三个维度来增强教室的设计,可把教室建成高清晰型、深体验型和强交互型三种典型的智慧教室。

高清晰型智慧教室的课堂形态

高清晰型智慧教室主要支持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学生座位布局以“秧苗式”固定座位为主,听课人数为45人左右。它支持无线投影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室空间大小来配置屏幕尺寸及个数,双屏显示应成为教室的标准配置,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根据分组设置多屏。师生可将电脑的画面投射到教室内的任意屏幕上。课堂中利用iTeach软件及后台支持系统,师生便可以无线网络的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在线储存学习记录,进行师生交互,学生还可通过平板电脑以电子投票、问题反馈的方式给予反馈。

深体验型智慧教室的课堂形态

深体验型智慧教室支持以个人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座位布局相对灵活,“秧苗式”、“圆形”、“马蹄形”等布局均可。它要求学生每人配备一台平板电脑,内容呈现以学生的平板电脑为主,教室内的屏幕呈现为辅。学生可利用平板电脑记录笔记或反馈信息,并可将其画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在丰富的资源和教学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便利地获取和应用虚拟实验、仿真教学等在线资源和学习分析工具。交互方式以生机交互为主,以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为辅。

强交互型智慧教室的课堂形态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幼儿;墙面;色彩

幼儿园班级墙面创设对幼儿的作用性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良好的班级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现根据工作经验就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色彩搭配,统一和谐

协调统一的色彩环境会给幼儿以美的视觉享受,帮助幼儿精神放松、集中注意力。目前,幼儿园80%以上都是用红黄蓝绿。很多老师在环境布置中,哪怕一个小小的通知也会用红绿色。老师觉得幼儿就是喜欢五颜六色的,真的是这样吗?五颜六色是三岁前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尤其是出生前半年,四、五个月后的孩子需要色彩来刺激视觉神经,使视觉神经得到发展。三岁以后的孩子已经有性格了,对色调有偏向,要相对比较宁静的色彩,不仅是审美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幼儿在儿童阶段接受的是一种审美教育,要给他们美的、协调的色彩。怎样打造一个和谐统一色彩的教室墙面环境呢?教师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基本色打底的原则

在教室墙面创设中,应该首先选用同一种颜色作为整个教室的基本色。如,想让教室体现蓝色的氛围,可以用同一种蓝色贯穿教室各个墙面。在我们幼儿园有教师以废旧纸箱作为各个墙面的衬底,由于纸箱的颜色是统一的,教室的整体颜色看来就比较协调,在此基础上再使用色彩对比、跳跃的颜色,教室既有整体协调感又有局部色彩的变化。

(二)两原色使用的原则

红黄蓝是三原色,在同一个环境下如果三原色同时使用,布置出来的墙面就会显得色彩杂乱,幼儿在这种环境下活动情绪易燥、易怒。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同一个环境下以两种原色为基础,从中找同色系的颜色进行搭配。如以红、蓝两种原色为主的色彩环境中,把大红、粉红、橘红、深蓝、浅蓝、深紫、浅紫等相近的颜色进行搭配,出来的效果就会温柔和谐安宁舒适,能解决教室因颜色过多而产生的色彩污染。

(三)区域标记色彩统一的原则

班级环境墙面幼儿活动区域的名称或内容标志,把这些名称或内容标志用相同的色彩、相同的字体呈现出来。如:美术区、图书区、智力区等标题都用幼圆字体,字的颜色用黄色,为了使色彩丰满,衬字的底色用深蓝色,这样全部统一,在细节上也能体现出教室色彩的整体美。

二、墙面是幼儿的无声督导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班级墙面创设来给幼儿一些暗示,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提高各方面能力。如小班的主题墙“我真棒”,对幼儿自己会吃饭、会穿鞋、会穿衣服等自我服务能力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大中班“今天我值日”主题墙面是提醒通过图画直观地告诉幼儿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值日生,培养幼儿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全勤宝宝”督促幼儿每天按时来园,不会无故请假;卡通形象将洗手步骤张贴在镜子上方,幼儿洗手时可以根据图片提示完成洗手步骤等。

三、让墙面环境与幼儿“对话”

幼儿园班级墙面创设十分重要,是课程实施的一个有机部分。在布置班级墙面时,要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让墙面环境与幼儿“对话”。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有效发挥班级墙面的教育功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幼儿是墙面创设的主人

班级墙面创设内容要来自幼儿的生活,教师要多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坚持师生共同讨论主题,共同设置布局,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如:大班幼儿参观动物园,回来后老师与幼儿共同开展主题活动:

1.谈话。我们到动物园的行走路线是什么样的?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这些动物都在干什么?请幼儿分别学他们的动作。

2.画参观动物园图。请幼儿分组分工绘画:有画路线的,画树的,画展馆的,有画各种动态猴子、斑马、孔雀的。

3.师生共同创设主题墙面。在共同商量布局的基础上,幼儿把画好的内容用剪刀剪好,再在墙上重新组合、粘贴。老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同时把全过程拍照并打印出来,再由幼儿设计装饰相框,布置其中。幼儿对于有自己参与创作的墙面很感兴趣,对有展示自己作品的墙面有特殊的感情。因为这样的墙面会引起幼儿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参与创设墙面环境的过程也使他们感到满足,感到有趣,对幼儿而言,这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幼儿始终在有序、投入的过程中进行,看到布置好的墙面,幼儿高兴地欢呼鼓掌。

(二)幼儿在布置墙面中成长

墙面创设的内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随季节、节日主题、安全主题、养成教育主题等活动的开展不断地进行更换。如:如“三八”节主题墙面布置,可以分三块来布置,第一块是幼儿与家长搜集“三八”节日资料;第二块是幼儿绘画“我要给妈妈(捶捶背、洗洗脚、端杯水……);第三块是用心形卡片记录下每位幼儿想对妈妈说的话。这些主题墙面的布置都能突出幼儿的个性化,积极引导幼儿以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他们自身对世界、对自然的理解。通过创设一个墙面环境,让幼儿将心里想说的话,或者将良好的表现行为通过画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

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能发挥教育意义的班级墙面,使幼儿从中寻找快乐,得到情感体验,智慧启迪,这样的墙面布置才有意义!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幼儿园墙饰 幼儿立场 互动性

“环境可以影响幼儿的发展,对于幼儿个体成长非常重要。”近几年来,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已得到了十分重视,取得了全社会的共识。幼儿园及幼儿教师把很大精力放在了开发幼儿园环境特别是幼儿园墙面环境装饰上,但都潜意识里认为墙饰只是装饰,人们忽视了墙面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因此如何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其核心就在于建立“幼儿立场”教育理念,创设适合幼儿兴趣与发展的互动性墙饰。

一、当前幼儿园“墙饰”存在的普遍问题

1内容上过分注重表面的可看性,忽略了内在的教育性

当前幼儿园墙饰存在普遍存在不正确的观念,不是从幼儿成长出发,只是表现为装饰的整洁、有序、美观,追求外在的形式,多注重其色彩艳丽、美观明朗,把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艺术内容等同于艺术欣赏。正因为如此,就会忽视墙饰的隐性教育价值及显性教育功能。一些幼儿教师只许幼儿观赏布置,不许触摸;一些幼儿园的活动区域整整齐齐,以致幼儿会说“那儿我们不能去”;一些“自然角”布置得很精致,但幼儿却不知道那里有什么。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教师应该更多地从幼儿立场考虑,让环境有更多的“教育性”要素。

2观念上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幼儿立场

每学期的放假期间是幼儿园布置墙饰的最好时机,教师们也凭个人的立场、兴趣、认识、喜好来装点墙面。教师“自编、白导、自演”,很少让幼儿参与。幼儿们开学来到自己班级时都会觉得很漂亮、整洁、素雅,但没有幼儿亲自参与的环境,其产生的教育意义不是很大。这样的墙饰以教师为中心,会出现很多弊端,体现在设置的“无序性”:“难易”“简繁”一般考虑不到位;设置的一劳永逸性:一学年不更新成了“永久牌”;效果上的易忽略性:长期一成不变会给幼儿心理压抑,也因为没有变化容易让幼儿忽略其存在。意大利著名教育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应是为儿童的,应为儿童使用”,环境脱离了儿童的立场将会失去教育的真正价值。幼儿园墙面环境应以“幼儿立场”理念指导摆脱装饰的地位,凸显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幼儿立场”理念下互动性墙饰的创设

只有当墙面展示及时反映儿童的兴趣点,符合儿童的学习水平时,儿童才会关注墙面展示的内容。同时他的实验发现,超过90%的5-12岁儿童虽然不能回忆以前的墙面展示内容,但是对自己动手参与的能重新体验到当时的情绪。因此,我们幼儿园的墙饰必须从以幼儿为中心出发,站在儿童的视角,让儿童操作、让儿童参与,设计创造出一些"Tf动性”的形式与内容。“幼儿立场”是墙饰创设的核心理念,互动性可以让墙饰教育的功能得以真正发挥。

1墙饰要轻平面式,重立体式

墙饰可以分为平面创设和立体创设。平面创设是指紧贴墙面的设置,而立体布置是指突出于面的设置。传统的墙面展示以平面为主,由于这种布置手段比较单一,仅仅给幼儿以视觉刺激。然而,实际上幼儿最喜欢的是立体式的展示。就如布置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可以是图片平面式的,打印一张图片可以,挂一幅画也可以,但假如在一个活动室的角落墙面上贴一只立体的绒毛制品大熊猫,凹凸有致,更为生动真实。这样幼儿一定会更加喜欢,幼儿会不自觉经常去看、去摸、去嗅等,互动性的增强,教育性也会渐显。

2“墙饰”要轻静态式,重动态式

从墙面的更换情况来看,“墙饰”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幼儿园室外的一些彩喷、雕塑是静态的,不会更换。但在活动室内的墙面就要设计经常能更换的动态式,一般以两周或一个月为期。

动态式墙饰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记录式墙饰:这是幼儿园常用的,用红星、小苹果或者其他幼儿喜欢的象征图案记录每天幼儿的学习状态、幼儿进步。可以是表格式,也可以是象征意义的图案式。主题式墙饰:每个阶段有一个主题,配合每一个主题活动室内就要更换一次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介绍、艺术赏析、内容拓展、作品展示等,让幼儿能在动态的环境中接受更丰满的教育。填空式墙饰:设计一些框架式的墙面展示区,让幼儿在不同的时间配合教育活动自主放上一些墙饰内容。教师给大致的内容框架,每块小内容分配给幼儿小组,由几个幼儿负责更换填空。因为幼儿在动,墙饰就在变,教育意义更加明显。还可以设计展览式墙饰:可以在活动室区域,也可以在走廊或者家长等待区域展示给幼儿、教师、家长、甚至是社会公众。

动态式墙饰的特点是互动性,是从幼儿立场出发的,其核心是“动”。因为是动态的,所以给幼儿的h境是变化而丰富的;因为是动态的,所以孩子与家长就会更加关注;因为是动态的,而且是引导幼儿“动”中自主,在“变”中展示,所以它不仅能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还能强化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可以满足幼儿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墙饰要轻观赏式,重参与式

一位幼教专家指出“只有幼儿全感官参与回应墙面展示时,效果才最好”。国秀华认为“没有幼儿参与的墙面只是让幼儿被动地欣赏,而让幼儿参与墙饰布置的过程可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获得成功体验”,还认为“既然墙面的服务对象是幼儿,那么幼儿就有权参与讨论、选择、制作墙面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做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所以,幼儿园活动室墙饰应该要特别注重幼儿“参与式”墙饰,因为“参与式”墙饰才是真正从幼儿立场出发的。因此,教师应从墙面材料的准备、内容与主题、布局与制作等多方面来让幼儿积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