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1篇

1.对象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135人,发放问卷135份,回收问卷135份,有效问卷122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0%。其中男教师48名,女教师74名。年龄范围24~57岁,其中24~34岁64人,占52.5%;35~45岁54人,占44.3%;46~57岁4人,占3.2%。

2.方法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协助个体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在主试的统一指导下一次完成所有问题。

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SCL-90得分比较(X)。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躯体化35~45岁得分最高、抑郁46~57岁得分最高,其余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越低得分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分逐渐降低。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较少。

2.不同年龄段多重比较的显著性检验

通过不同年龄段间的多重比较,尽管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较少。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24~34岁与46~57岁在焦虑方面差异显著;在偏执方面前面两个年龄段均与46~57岁差异显著。

三、结果与讨论

从调查中发现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多,专职少,135人中只有5人是专职,其他的全是兼职,专职率仅约为4%,所以教师专门接触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机会较少,因为接触较少,所以较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因为与问题学生接触少,这样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会较小一些。另外南江县城镇化率较低,生活比较闲散,这种生活氛围对学校的影响较大,学校教师竞争较小,在工作和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不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总体问题不大。然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5~45岁躯体化比其他两个年龄段高,这种现象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正处于事业和职称评定的高峰阶段,家庭和工作的压力都比较大,这种负担导致身体的负荷也就较大,所以对身体的不适感更严重一些。而抑郁46~57岁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4~34岁,得分最低的是35~45岁,这种特征可能是因为46~57岁的教师在工作中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上跟不上教育的改革,而学习能力又不够,所以不免情绪低落,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抑郁的平均分数就会很高;24~34岁的年轻教师作为初任教师,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教学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又面临组建和经营家庭,这样对他们的要求就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很多教师都是“8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自身有所欠缺,因此在适应学校的工作和家庭的生活、承受和调节心理方面能力较差,当他们出现负面情绪时,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或网络,然而这些方式本身会加剧负面情绪发展,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抑郁得分也较高。其他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段越低,得分越高。其中焦虑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偏执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这表明年龄段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应该受到关注,其别是焦虑和偏执。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24~34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基本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他们要么是独生子女,要么是超生子女。不管是独生、还是超生,这部分孩子大部分在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又在社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生存,因此他们存在着个性与压力的矛盾性。个性品质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手机控”、“网络成瘾”、懒惰、意志力不够坚强等,特别是意志力中的坚持性、果断性;而面对经验不足的工作,渴望作出成就的动机初任教师都非常强烈,同时要交友、结婚、生子,所以的压力像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所以焦虑与偏执显著高于46~57岁。而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家庭负担较重,工作上也正处于上升期。

四、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2篇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⑴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⑵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⑶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⑷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⑸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⑹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⑺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⑻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⑼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可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人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等方面。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二、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四、人际关系和谐。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五、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⑴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⑵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六、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为导航。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出发,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以平等、双向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教师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而平等双向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想当然下结论;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只依据成人世界的观点;要在尊重孩子的氛围中教育孩子,不能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作为教育手段。

三、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有效的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意识到亲子关系是任何关系无法代替的,要求与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3篇

通过我市开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动,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更好的给学生们提供适合身心发展的成长环境,我们的心理辅导活动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的,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自从参加我区开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动以来,全校教师围绕关于在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通过互相学习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动员大家积极参到活动中来。经过大家多次讨论一致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及时的,它不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家长、教师的共同需要。

二、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领导小组。我们认为要把工作更好的开展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领导小组。因此,我们在全体班主任中经推选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知识面全教学能力强的年轻教师担任组长,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水平高的中年老师任副组长及咨询老师,各班其他任课老师任小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及时向全校学生进行了公布。

三、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辅导室。为了使受辅导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准备了一间室内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标准较高的教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室。“心语室”建好之后,我们在此进行数次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十几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答复,几十次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每次辅导都能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在这里学生学到了怎样做人,学到了怎样求知,还学到了怎样健体和审美。

四、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安装在“心语室”旁边,让学生把心里话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倾吐,把自己的成长烦恼和疑惑,把自己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学方面的建议向老师提出,把心里迷惑不解的问题向老师咨询,几年来,共收到学生的咨询信件多封,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利用课间操及辅导课及时把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答复,帮助学生们走出困惑,走向健康的生活,使他们的成长足迹更阳光更美好。

五、校内室内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充分发挥了校内墙报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及时教育,各班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把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能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和各班的班情的变化进行更新和改版,对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点出现象,使学生学习有了榜样,前进有了方向。

六、注重学生的心理转化。抓受挫折学生的心理转化。学生受挫,人之常情,学生受挫以后一般情绪低落,心态不好。我们注重如何对待受挫的学生呢。为此,我们做了专题研究探讨,我们的想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受挫学生的反常现象,并认真分析受挫原因。然后因人制宜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其倾吐内心的痛苦,解开心理上的疙瘩。”逐渐帮助受挫折学生走出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4篇

一、体育课上学生不良心理状况及成因: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竞快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比如,在换物接力赛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所换的物体都必须立起来,不得倒下,否则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队伍时,一定要从右边归队,一次错就扣该队一分,这时,各组前后同学纷纷互相提醒,增强了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生之间关系也很融洽,抛弃了那种不愉快的情绪。又如,让体育素质较差、但责任心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担任裁判,通过他秉公执法,同学也不会轻视他,让学生养成尊重裁判,遵守规则的习惯。使这些学生不会因为体育素质较差而有自卑感心理。在这些活动中,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团结一致过黄河,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课后小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高校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时注重思想政治干部队伍自身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修养等,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以及思想政治干部队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将其渗透入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日趋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多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就容易在工作实践中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是思想政治问题。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时,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发展、完善的时期,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也处在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难实现对学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动态把握和全面了解。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有益成果,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如果一个学生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都离不开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正是要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素质品质,它包括健康的心智、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起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就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症下药,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使学生个性协调发展,达到使学生健康成才的教育目标。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且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背熟了理论,却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造成知行脱节。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是协助者,以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助人自助的精神,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容易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自愿进行实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够吸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来做工作,就可以减低不少工作的阻力,同时更加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政治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我们工作的效果,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社会要求和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必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此外,思想政治队伍成员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有利于和谐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是针对学生,也应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高校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领航标;而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了良好心理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实效性,促进其更全面的开展。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为促进此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拓展,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辅相成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促进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科的专业建设,也应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心理健康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走思想政治与心理相结合的规范化、专业化路子,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心理双重资格认定体系。在学科建设上,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两专人才,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结合,以及共同发展促进的具体方式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和论证。在重视培养具有双专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专家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广大学生政工干部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其二、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更应明确两者助长的意义,树立双专意识,紧密配合、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及各方面素质修养的完善,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有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如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任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各有所专、有所兼,都能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8]周觉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途径》,《黑龙江教育》2004年第4期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的指导下,“教育健康”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有关部门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高校体育教育课堂正是学生们放松心情、自我调节、满足兴趣、增强自信心、克服某些心理障碍的场所。所以结合体育课堂教学特点,适时、适地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营造和谐、友善的教学氛围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

友善、活跃的教学气氛,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亲近、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前提。活跃的课堂教学无形中给学生创造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环境,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愉快教学情境中消除紧张、压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心理因素,同时使他们逐渐朝着朝气蓬勃、勇于创新、主动积极的心理素质方向发展。

1.关心帮助学生。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交往形成了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两者的和谐默契主要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上。这种关心和帮助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例如,在排球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因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考试标准而产生了厌倦、恐惧、自卑、焦虑的心理,尤其是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解决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困难,消除她们紧张的心理,及时和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技术问题,在课内外单独地辅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从那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种进步不仅仅是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关爱,使学生们对学习有了信心和动力。

2.理解尊重学生。理解和相互尊重是师生具备健康心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师生双边活动和谐融洽的心理基础。学生需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学过程没有理解、尊重、信赖、平等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得不到发展,即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某些不当行为,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所在。诸如学生没能按照教师布置的练习和方法去认真完成任务,纪律涣散,有时甚至和教师发生冲突。一旦发生这些情况,教师应冷静地分析,尽可能地运用友善和蔼的语言去说服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卑心,消除隔阂,使他们感到教师的真诚相待是一片爱心和温情。反之,若用挖苦或过于严厉的语言训斥,甚至进行体罚,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其紧张的学习心理就难以消除。

二、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过程具有时空性的特点,它由过程的开始、发展、结束三部分组成。整个过程所采用的组织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蕴藏着诸多的心理健康因素,只要教师能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无形中可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以缓解乃至消除。

1.利用开始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调动内需。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是在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运动动机障碍,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仅注意知识技术的传授,而缺乏动机激发的意识和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需力,致使他们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体育课的开始阶段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时机,这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可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内在需要感,也使一些原来不愿参加活动或对体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消除某些主观干扰,逐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一般应采用诱导学生情绪的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积极心态,利用考试标准作为学习的杠杆,给学生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达到了目标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学生们的自信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积极的表情,良好的情感,活跃的教学气氛来诱发学生内在的动因,引发学生的欲望与兴趣。

2.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与创设情境,减轻心理压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沿用旧的传统的运动竞技项目,一般以田径、球类项目为主。这些教材竞技性强,技术难度大,对一些从未从事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轻松愉快掌握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运动性心理障碍。为了减轻因教材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根据教材特点:一是有针对性地利用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教学情境,从不同角度的信息传递去刺激和感染学生。如在教学生正确掌握篮球“跳投”技术时,利用教学录像带、多媒体教学片,让学生重复多次地观看对照,了解该复杂技术的结构、重点以至动作的各个细节,启发思维。又如,在健美操和艺术体操的教学中,教师们把音乐和技术动作完全地融合在一起,创设了一种轻松快乐、赏心悦目的教学情境。二是教师有目的地、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在游戏、小组竞赛、分析讨论等多种课堂情境中去体验学习体育的乐趣。

3.采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使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消除运动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生理的状况,将学生按一定层次水平,进行分组教学,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由低到高,使绝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能在这些具体目标的引导下,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采取的办法是:多安排练习的时间和锻炼机会,在他们学习有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使其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达到教学的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使较高水平的学生也不至于过分骄傲自满,从而培养他们勇攀高峰的精神。

4.用诱导联系的方法可以缓解学习中紧张害怕的心理。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可知,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初始阶段,对那些结构严密、难度较大而肌体一时不能适应却又不易分开的动作,一般采用诱导练习。使动作的难度降低、强度变小,容易消除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如: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篮球行进中传接球技术,在教学中,首先,在原地做传球动作;然后,在做行进中侧身跑传球的模仿动作,并逐步过渡到用较慢速度的跑动传接球;最后,在中等速度的跑动中完成整个技术过程。又如,排球中防守教学,对大学生来说要完成好防守动作谈何容易,原因是害怕心理占了主导地位。为了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尽快使学生掌握技术,我们常选用抛球、轻扣球等;最后,做完整的防守教学过程。这一系列的诱导性练习,能够缓解学生的害怕心理。

5.在游戏中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教学中的游戏和比赛不仅是学生的身体和运动技能的竞争,更是双方心理、智慧、意志等综合素质的较量。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情节和思想性,并具有竞争中的娱乐性;能充分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才智和创造力。它还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体育知、技术技能的能力。显然,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选用一种结合学生热身的活动,编制轻松愉快的游戏内容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抢球和护球”的游戏,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或发展某方面的身体素质,它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对抗性;再如“进攻与防守”对抗性的游戏,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对抗性比较强的情况下,利用身体素质和已掌握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培养意志品质。这种方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强烈而复杂的心理波动,让他们感受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三、重视学习情况反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体育教学中,由于一些运动项目技术要求高,或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而影响他们对动作要领的理解。一个旧的技术教学未掌握而新的技术教学又接踵而来,旧的心理障碍尚未消除,新的障碍又产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时,我们始终注意从各个方面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巧妙地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比如,排球专项课上,有的男同学就连发球最基本的技术也不会,发球的动作不协调,引起班里一部分同学的哄笑,处于极力尴尬的境地,紧张、压抑的心理油然而生。发现这种情况,让这几位学生到一旁,单独地从徒手模仿到有球的连接,再通过简明、形象、口诀化语言的疏导、纠正以及对比,做出肯定和鼓励,逐步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如,我们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平时练习比较好,一旦考试成功率明显下降,问题原因可以归结为有紧张心理的压力,出现手脚的控制力明显下降,因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够理想,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倾听意见、分析原因。通过多种途径反馈信息,改进考核中的不当方法,使学生在心理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完成考试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8篇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却存在着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课和心理学课相混淆、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就要力求教学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与方法;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课程内容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寻找切入点;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生活;课程;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自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干预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途径。[1]且以班级心理辅导为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2]新课改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为了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表现在忽视学生实际问题,课程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直接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在当前的形势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原则,怎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细致的探索。如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者们的强烈愿望。[3]

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

(1)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德育课。

思想品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社会的要求和思想品德教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思想品质,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及文明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基于个体的“人”的自我完善,这里的人是不受时代、国家和种族限制的纯粹意义上的主体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强调体验和感悟。两种课程在理论依据、内容、任务、工作原则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2)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

有的学校尽管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却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一般的心理学课程等同起来,生搬硬套心理学概念,以传授心理学知识为主。[4]心理学课是以讲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为主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心理学课,因此不是空泛地讲授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而是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规律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立足学生实际。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高境界是能“顶天立地”———既有理论,又能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运用理论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容易忽略实践,授课时脱离学生具体实际,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容易导致学生遇到现实的心理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4)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现实情境的创设。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生活的历练中成长,要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上获得真知、激发思考,就应该创设生活情境。情境的重要性就如同:“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和道理也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视频呈现、角色扮演、场景渲染与主题游戏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5)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保持价值中立。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是价值灌输,而是经由活动和特定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的讨论、合作、思考、体验,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和理念传递给学生,重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成长,教师在其中是引导者。

3.基于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问题和困惑来源于生活,也应在生活情境中解决,无论学生的自我体验、还是教师立足学生实际问题,创设具体情境,保持价值中立,都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实践。因此,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有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探索,本文提出应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适应学生的多元化、复杂化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非单纯的体验式教学,而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形式、课程内容甚至是引导形式上都应贯穿生活化的理念,体现生活化的特征。

二、基于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

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征,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是全方位的生活化,它包括了课程目标的生活化、课程形式的生活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以及引导形式的生活化。

1.课程目标: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和方法

课程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魂,在设计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初,就要去思考,本堂课要传递给学生一个怎样的理念,或者要教会学生一种怎样的方法。如果抛弃了理念和方法,就容易陷入心理学课的误区中,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失去方向,缺少“灵魂”。而此处的“灵魂”就是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理念和希望教会学生的方法,有了灵魂才能变心理学课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学理论中有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如思维定势、情绪ABC、合理归因等。将心理学理论转换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益素材需要立足生活进行思考和升华,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例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思维定势”为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多数教师会从阐述“思维定势”这一心理学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告诉学生何谓“思维定势”,这些活动包括心理学上经典的量水问题、“穿越A4”的剪纸游戏等。这一设计看似生动有趣,但仔细一想,这节课并没有一个生活化的理念或方法,没有立足学生实际,只是流于活动形式。要生活化“思维定势”这一主题,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而非心理学概念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以借用心理学中的“思维定势”来引入主题,重点放在如何破除生活中的思维定势。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将思维定势比做一个框框,如果人在框里,他是思维的囚徒,但更是生活的囚徒(“囚”字即“人”在“框”中)。如果跳出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就破“框”(思维定势)成“人”(更完善的人)。如此一来,立意高远而生活化。又如,一节以高一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催眠”为内容的心理课,多数教师会着重讲解催眠的知识,如催眠是什么?催眠能做什么?催眠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这一设计或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不是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将催眠这一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传递一个有关催眠的理念以及教会学生运用催眠的方法,这也是上好本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难点。如何将催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呢?我们可以先去思考:催眠的本质是心理暗示,催眠又可以分为狭义的催眠和广义的催眠,狭义的催眠是指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而广义的催眠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说,广义的催眠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有益影响体现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上。从狭义催眠导入,立足生活,着眼于教会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学课就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2.课程形式:强调体验,创设生活化课堂

知识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才能充分显示出知识的活力。就如同我们学习物理而没有具体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物理知识,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僵化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如此。一部分心理教师将心理课堂变成活动的拼凑而忽略了创设情境。简单的拼凑活动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多元化、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越来越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教师的讲授灌输,再好的心理健康理念也无法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对个体心理来讲,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也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5]因此,设计活动时应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应贴近生活,强调体验。角色扮演、团体活动、辩论、象征游戏等都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将这些形式生活化后呈现出来,让学生的视角得以生活化,从体验中获得启迪。如能创造性地思考,善于运用这些形式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程内容:立足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目标和形式固然重要,但课程内容仍需精心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这就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生活化的内容就要选取贴近学生心理生活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来组织教学材料,探索学生的实际需求,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切入点,真正做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如经了解,某高中体育班的学生对自己的身高、体型等劣势感到自卑,对学习失去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关于提升自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又如某小学的男女生关系紧张,矛盾较多,可以设计能够使男女生换位思考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具体课例如下。学情分析:在学校的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男生和女生的相互排挤和相互不接纳引发诸多矛盾。本课主要通过心理画像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差异性思考。教学目标:本课以五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差异•融合”为题,主要解决五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问题,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视角和他人的视角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促进差异的融合。教学过程:将全班男女学生分成四个组,两组男生,两组女生;以活动“亲密圈”导入,并请同学谈一谈感受;画像。(1)自由画像。请A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请B组同学(男)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C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女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女生的画像;请D组同学(女)用几个词概括出本班男生的特点,再以此画出男生的画像。(2)展示画像。(3)发现差异。优点画像:让学生再画一次:(1)发现优点;(2)画像展示;(3)发现融合。全课总结:本课是在深入了解五年级学生实际问题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来的,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巧妙利用画像让学生换位思考,发现“差异”,最终实现“融合”。在自由画像环节,A组同学和D组同学、B组同学和C组同学都是画同一对象,但却出现了巨大的差异:男生丑化了女生,女生也丑化了男生,却美化自己。教师将画像展示出来,启发学生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促进了换位思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只看到了对方的缺点,看不到优点。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去思考他人的优点,并通过再次画像让学生将发现的优点展示出来,最终促进男生女生的“融合”。形式和内容良好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才是有效的,这离不开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现学生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4.课程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有的中立

生活的可贵之处在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价值选择,而生活又不会立即告诉我们这些选择的答案,它会让我们在“体验———思考———再体验———再思考”的循环中获得启迪。如果过于强调教师的价值观,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如一节以高二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情绪ABC理论”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情绪,并学会使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情绪。教师通常会在导入阶段就告诉学生正性情绪是有益的,而负性情绪是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学习调控负性情绪,引出情绪ABC理论。这并非价值中立,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如果遵循价值中立,则是引导学生,负性情绪和正性情绪一样,都有其积极意义,负性情绪如恐惧对个体生存具有保护意义。情绪的钟摆效应也告诉我们,要体验正性情绪,必然要具备体验到相同程度的负性情绪的能力。而我们不能改变负性情绪,只能改变我们自己以适应负性情绪的存在,因此才需要进行情绪ABC。这样一来,我们不是让学生一味去唾弃负性情绪,而是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寻找负性情绪的价值,让他们在讨论和思考中明白负性情绪也是有其存在的价值,接纳负性情绪,改变我们的认知而非改变负性情绪本身来解决情绪问题,最终实现悦纳自我。

三、结语

本文提出了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这一理念,并深入探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当中,如何从目标、形式、内容、引导方式上创设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使学生能从中更好地体验和思考,提高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设计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其研究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去获得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希望通过研究启迪新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索。

作者:吴际 罗伟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苏月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3):297-300.

[2]崔海荣,王利玲.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J].中华临床与卫生,2004(2):57-58.

[3]辛峰,李俊青.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0(6):118-120.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9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特殊的教育目的

它以心理保健、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己任以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之目的。

2特殊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生学习心理指导、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个性教育、人际关系指导、性心理卫生指导以及学生的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这些都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学生做一个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个性等方面都正常的“正常人”或“凡人”。除此之外,别无它求。

3特殊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除借助课堂教育渠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心理常识外,更多地结合活动课、各科教学、心理测量、心理辅导与咨询、优化环境、榜样示范等途径,并采取活动课和团体辅导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实际操练以及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情绪释放、聆听、共情、行为矫正、认知改变等特殊的方法来实施。

4特殊的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它直接关注学生人体心理上的保健、适应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与此相应的一些心理上的困惑、烦恼和障碍,直接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教育学生自知与知人、自爱与爱人、自助与助人以及培养学生耐挫、乐群、敬业等方面的育人功能。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1、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中、小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据一些研究表明,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甚至留级,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

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恰恰相反,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存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作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体育运动,也许一个从不曾发现的天地,一种全新的感觉,会使人流连忘返,尽享其中乐趣!

3、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

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

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4、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作人是第一重要的。

三、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

1害怕心理;2逆反心理;3依赖心理;4焦虑心理;5孤独心理;6自责心理;7过敏心理;8冲动心理;9反感心理;10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

四、体育教学中促进“心育”的方法

1、激趣法。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这对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

2、沟通法。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3、互助法。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疏导法。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5、竞赛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因此,人的能力适应挑战性是人产生快乐并坚持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的学生其运动能力也往往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有抑郁、焦虑心理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6、冷却法。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强烈动荡时,教师必须制怒,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7、温暖法。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8、鼓励表扬法。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9、规则法。体育教学中合理、及时运用竞赛这一形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平衡竞争对手,可适当改变些条件,制定特殊细则,从而有效地增强竞争意识。

10、诱导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她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11、感染法。有一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示范,但有的学生心里还犯嘀咕,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一技术动作。这是不好的自我暗示。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去做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一技术练习时,能很快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地自信心。

12、磨炼法。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教师设置一定的困难,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10篇

在了解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必要性之后,我们要对孩子们的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从而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接触到的层面,来更好的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幼儿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独生子女

这类孩子缺少一起玩耍的同伴,与同龄的孩子交流较少,经常独自一人或与长辈玩耍,进入幼儿园后会比较内向胆小,与同学们的互动交流缺乏,从而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内向,缺乏交流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

2.隔代教育

由于孩子家长忙于事业,将孩子交与老人看管,缺少了与孩子的交流,而老人们对孩子疼爱较多,孩子们在心理情感上的交流就出现了空缺,而且也剥夺了孩子们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孩子们在独立自主能力方面出现欠缺。

3.溺爱过多

由于现阶段家庭条件普遍较为富足,所以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基本上都能满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光也越来越高,造成孩子们都想当然的认为需求应该得到满足,致使孩子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且要求也越来越高。

4.家长期望值太高

家长的高期望值,会导致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的错误,使孩子遭到压迫,而到幼儿园之后,难免产生解放的感觉,从而使孩子们在幼儿园更加调皮任性。这些方面往往是大人们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忽视,从而导致孩子们心理上的问题,甚至导致孩子性格的扭曲。所以我们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有目的的去了解并引导孩子们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们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建议

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得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顺利进行,为了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施行,这里有一些很不错的建议:

1.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指的是多多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例如“找朋友”、“猫抓老鼠”之类的游戏,让同学们都参与进去,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培养孩子们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

2.以身作则

孩子们常常会将大人们的做法看在眼里,并且会模仿,所以这就需要大人们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们面前注意言行举止,并且要尊重孩子们。这样,孩子们才会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的也会更加友好和谐。

3.建立关系

不管是家长与孩子之间还是老师与孩子之间都应该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不能够盲目的去对孩子进行管教,应该与孩子之间建立充满爱意的亲子或师生情谊。大人们的一些善意的言语或者举动,都能够使孩子们感到亲切和温暖,特别是那些内向孤僻的孩子,会使他们拾起自信,变得开朗活泼。对于一些调皮的的孩子,当他们犯错之后,不能进行严厉的教训或者体罚,大人们应该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应该善意的去引导孩子们,多些鼓励,为孩子们建议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4.利用榜样

当孩子们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只是灌输一些解决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其他的一些孩子们也一定会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应该给孩子们说一些其他孩子们解决难题的事情,在孩子们的心中建立一些榜样,让孩子们能够拥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孩子们变得自强。一些挫折也会很好的去教育孩子们,给孩子们一些人生启示,让孩子们更好的成长和面对以后的生活。能够做到这些,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想必会更加的健康和快乐。能够使孩子们的心里成长更加的健康和良好。

三、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11篇

二十世纪末,心理学研究领域逐渐出现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研究人们心理问题的同时,相关人员更加注重对人们的美德、力量等积极方面的研究。高校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更加注重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这对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策略

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有了新的视角,也就是积极心理学,这主要是注重开发和应用人们身体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力量,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培养学生构建自身积极健康的心理,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随着心理问题出现逐渐的低龄化、极端化,我国的各个高校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也提高了与之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目前,在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向学生介绍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心理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解析各种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问题的现象,向学生传授进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心理问题的预防,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不定期地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和主体活动宣传。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这种教育模式,更多的是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质上属于一种“消极心理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教育以及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及时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和积极人格,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约束着整个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观要求和理性认识。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逐渐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下,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预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们会对心理教育产生误解和偏见,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健康的问题直接等同于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就是为了处理和鉴别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这种理念是典型的问题取向,没有正确、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出学生固有的、潜在的积极力量。通过让学生不断地体验积极地情绪,培养出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转变传统的心理学教育理念,需要做到的是在知识观方面的转变,通过在高校中全面的普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意识到积极心理学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自我认识、常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防治、心理健康的标准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来,目前更加注重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下,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的情绪包括爱、感激、自豪、兴趣、满意、快乐等,主要是人体感受到愉悦,可以是受到身体内或者是外部的刺激以及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预防疾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能够让人们充满幸福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高校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使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增加学生在积极情绪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

3.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和心理品质,教师需要注重拓展心理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多渠道对向学生灌输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首先,教师是要注重课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完善,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次,在其余的时间,教师可以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掘朋辈资源,在日常的沟通中促进互相之间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指导和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是时代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下,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最后,教师需要对心理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拓展,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屠鸣,李晓彧,魏春燕,邱建国,王媛.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米豆豆.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途径探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12篇

一、 教育的关键在于尊重

教育家孙晓说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影响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还要帮助他们建立自尊,这样,他们才会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与兴趣。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想象,尊重他们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他们的情感意志及思想行为。

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体魄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与思想品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自身潜能,自主发现、保持和发展其自身优势,树立起自信,有利于其勤奋进取与提高。

二、 深入开展心理恳谈,进行心灵沟通

3000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多塔戈说:“头脑不应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角色特点和工作特点,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选择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去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遵循教学规律,通过教学情感的创设、师生关系的处理等方面执行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

通过心灵沟通可排除种种障碍,使之成为学生奋飞的起点。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教师只有对学生公正、坦诚,才更有利于与学生沟通。教师可与学生经常进行面对面的个别交谈,这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沟通变得简单易行;有时通过与学生或家长的侧面了解也可以充分地掌握情况,然后再对症下药,将问题及时解决;书面交流也会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建议,也可向学生询问、解释、说明情况等,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存在价值,促进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并不是只有奇花异草才值得欣赏,并不是只有珍稀鸟兽才值得称道。对于中差等生,教师更应用心去呵护他们,教师的一个眼神,还有那充满爱意的抚摸,一个慈爱的微笑,都可以化做暖暖的热流,流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很多,关键是沟通的结果,而不是方式的模式化。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处处为学生着想,事事从学生出发,与学生心灵相通,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

良好的心理、健康的人格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发挥,若其放弃追求,畏惧困难,就会窒息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成功越多,自信心就越强。另外,教师要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上进,树立远大志向,在学校或班内营造一个维护学生尊严、发展自信心的良好氛围。

教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培养互助互爱的精神,还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从而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要知道,人生、友谊、大自然,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品德与情操。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会知晓许多道理,一定会变得热情奔放,他们坚信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一定会取得收获。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13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3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14号),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在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德育开拓途径、丰富内容和改善方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现代德育体系,提高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广东加快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年前,各市、县(区)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般应设在高校或科研、教研部门,尚未按此要求设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领导,又要充分发挥专家业务指导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工作的标准和原则,切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科化和医学化。工作要立足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心理素质。当前主要是立足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工作要坚持科学严谨、规范运作、定期检查、有序推进的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校提供服务,切忌以营利为目的。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确定工作发展目标,做好推进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检查和指导。要切实抓好师资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建设等项工作,指导中小学校逐步推进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加强协调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决策和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要主动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再组织实施。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明确工作目标与任务,把握工作内容与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富有韧性、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以发展性教育为主,预防性教育为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流、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教育活动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心理教育。切忌把心理健康教育只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二是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情感体验,讨论分析,沟通交流,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是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拓宽工作途径,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之中,渗透到教师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与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既不能用德育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上从地方课程课时和班会课、团队活动时间按平均每学期3课时安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三)开展心理辅导*年前,省、市一级学校要逐步建立心理辅导室。提倡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

中小学校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

一是注重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抓落实。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

二是注重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广大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发展为重的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改革教育方法和途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心理品质。

三是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要以优雅的环境、怡人的景色帮助学生调适心情,陶冶情操。

四是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营造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力度。*年前,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培训的学时与学分管理由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委托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各地对师资培训工作要给予支持和配合。尚未组织培训的市在近年内要加大工作力度。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级培训工作,要规范管理,做到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述评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稳定的标准样式。模式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是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范型。本文对近几年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梳理、概括,并提出了以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类

(一)从学科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

从学科角度出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四类:医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

1、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是指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目前,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少数已患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医学治疗和心理治疗消除其心理疾患。

2、社会学模式

社会模式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国家群体根据国家的基本国情,扎根于民族文化价值标准,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的发展道路和调节运行机制的式样。制定适应于本国国情的、适应现实状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心理学模式

心理模式是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对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1]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心理宣传周活动等各种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使学生高度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4、教育学模式

教育学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张冲、孟万金等[2]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为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教育辅导式、四结合式、五结合式、六结合式、系统式。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包括发展性辅导式、辅导一的式、辅导一心理教育式、辅导一全员服务式。

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类从学科角度出发,宏观上把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立体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也可归类为以上模式。

(二)从研究对象角度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

有些研究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根据年龄提出了大学生、中小学生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据被试特征提出了特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高校贫困生、高职残疾学生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出发点是针对特定人群设计的,其中加入了对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的理解和考虑,更加极有针对性。但其基本模式是与基于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似的。

(三)从媒介出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类

目前可分为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人与人在真实的世界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则是在虚拟网络中建构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型。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它速度快、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让更多的师生受益,而且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更有助于学生心灵上的开放。如,“教师-学生-家庭”有机结合与开发模式包括教师、学生、家庭三大心理健康系统[5]。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健康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与展望

以上不同角度分类的模式各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首先,在教育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最初的心理矫治发展为心理预防,然后发展到现在的心理发展。目前的模式都是以心理发展为中心,兼顾心理矫治与预防。这反映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就是,在基本的模式上,重视了对特殊群体的研究和关注。如,对贫困生、学困生单独的有针对的辅导。

其次,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单一向多模式逐渐融合发展。在日常的教育途径上,大都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内个人、宿舍、班级、院系组成系统。学校外个人、学校、家庭、社区组成系统。心育、德育、学科教育和校园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心理咨询(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课外心理实践活动三种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切实组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最后,为了符合实际的需要,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以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中会进行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和本土化心理教育模式的探索。这将大大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发扬中国的优良文化,结合实际因材施教,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结合前人研究整理出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心理咨询与治疗层、心理健康知识层、心理潜能开发层、心理健康研究层。心理咨询与治疗层主要是医学与社会模式,针对的是个体心理疾病的治疗和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面向的是已存在问题的小部分群体。心理健康知识层主要是心理学和教育学模式,主要是学生获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面向的是全体,是一种知识的普及。心理潜能开发层主要是心理模式,是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面向全体学生,也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心理健康研究层不能脱离以上三层存在,它是在以上三层的基础上存在的。它通过对以上三层的研究,形成相关理论成果;以上三层则通过实践检验并修改研究,从而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P18

[2]张冲,孟万金. 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3):34-37

[3]贺欣荣.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D].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傅君芳,林建君.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2):91-9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由于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并且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缺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的心理疾病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存在更大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水平。

2.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虽然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正是因为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性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没有充分掌握,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表面形式,从而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的方法不够合理,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应该实现专业化。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简单

这主要体现在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淡薄;还体现在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简单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加重,无法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简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非常不利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

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效率。高校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谈心、咨询、小组讨论、邀请心理专家讲座以及利用网络平台等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校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应该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教师对心理学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非常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克服挫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高校通过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提高认识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09).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