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

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更新。然而,从现在的许多课堂教学活动来看,不少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念还比较落后,如对那些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注重课堂灌输忽视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只要能按照常规,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彻,就看作是好课。有人评课,主要看教师的“讲功”,只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讲得流利、清楚、精彩,就是好课,却不分析其讲的内容如何。有的主要看学生的反映,学生说听得懂、记得牢、对老师的讲课满意,就是好课。而对那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如让学生讨论、提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学等,却看成教师讲得太少,或认为没讲透,学生记不住,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低等等,是不成功的课。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呢?我认为,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是否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导学机制谈点认识:

一、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

对于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就题论题、机械传授、照本宣科,往往是讲得很详细,出力不少,但教学效果不佳。有经验的教师则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衡量问题质量高低的标准应包括难易程度、思维容量大小、思维强度、刺激强度等。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足够的思维量,坚持运用让学生“翘脚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也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偏易。如果难度过大,超越了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学生将茫然无知而失去信心,甚至干脆放弃不学;如果问题偏易,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的陋习,就会泯灭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并非教材内容简单的习题化

有些教师认为,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情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材内容习题化,只要把教学内容编制成习题,并让学生答完这些题就算完成了任务。要在探索中学,克服简单答题、死记硬背、机械地去找答案的不良现象。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又是新知识的重点,学生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得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如在新课上过多地安排复习旧知识,结果耽误了学习新内容的宝贵时间。还有的因问题安排不当,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歧途。

三、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都要提高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教师两眼只盯着“尖子生”,设计教学方案总是以少数优等生为标准,起点较高,难度偏大,结果抓了少数人,丢了一大片,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不利于中差生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尽可能为全体学生创设适宜的自学情境,按照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一定梯度。

四、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工业革命中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时,提问:为什么说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样的设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讲解,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性品格,而且还大大活化了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能力。

五、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创造条件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储存知识,而是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看,把学生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偏重传授,忽视对知识迁移应用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主要是人们往往将知识的应用看成了纯粹的“用”而不是“学”。其实,用的过程也是学的继续,不仅是改变了形式的学,而且“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通过“用”而使学生学得更具体、更深刻、更有效。

具体说要做到:

一是注重知识应用的训练。即对所学知识要多举应用的实例,如学习某一原理或概念,不能仅停留在学懂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具体应用。试想,如果对知识仅是学会了,而不具体应用,能达到举一反三吗?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顺利的迁移应用,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地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点,准确地进行归类,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就要努力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当前的新课题。因此,教学中要开创一切条件,培养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如学习某一新的原理或概念时,一般不要讲出来,或不全讲完,而应引导学生学,多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养成善于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答案的良好习惯。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经常让学生写知识性小论文、学习心得等,也能提高概括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假说”运用的简单方法

“假说”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未知事物或运动规律的预测性解释。“假说”的科研作用,在于它立足已知,探索未知。从现有知识和理论出发,建立与未知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当授予学生“假说”运用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科研环节与方法,其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信息收集、综合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等思维过程,学会发散思维、整体思维,继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假说”的研究方法大体经历如下几个步骤:“假说的孕育”“假说的提出”“假说的验证”“形成的结论”。

例1,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请设计一组实验,证明铁在潮湿空气里的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设计实验,画出简图),现象和结论用文字表述。

根据铁与潮湿空气接触这一特定信息目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放置于潮湿处的铁器易生锈,而干燥的铁器则不易生锈;表面涂了油漆的铁器不生锈,不涂油漆的铁器在空气中则不易生锈……,鼓励学生思维由一点向外辐射,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想象,大胆提出各种新颖的猜想和实验方案。这就是“假说”运作的第一道程序――“假说的孕育”。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综合提出关于铁生锈的3个猜想:①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锈;②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而生锈;③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上述猜想,做如下逻辑推论:若猜想①成立,则铁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生锈;若猜想②成立,则铁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时能生锈;若猜想③成立,则铁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才能生锈。

该阶段是“假说的提出”,随后是“假说的验证”。根据上述3种猜想引发的3个“假说”,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集思广议设计出既简单又符合要求的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实验装置,见图1。

静置3~5天,观察各试管中铁钉表面,其中A,B所置铁钉无明显变化,C管中铁钉表面覆盖一层褐色铁锈。结论:铁生锈是水和空气与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化学教学中引入“假说”方法,其深层次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主动探索,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思维活动,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总结出规律或作出合理的解释。

例2,钠置于CuSO4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①CuSO4+2Na == Na2SO4+Cu

②CuSO4+2NaOH == Cu(OH)2+Na2SO4

③Na+2H2O == 2NaOH+H2

④Cu(OH)2 == CuO+H2O

A.①B.①④C.④D.②③

这是一道设计独特的试题,争议焦点在于反应生成的Cu(OH)2在水溶液中能否分解?

处理方法有两种:其一由教师作出定性的回答;其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假说的方法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前者虽省时省事,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倘若选择后者,将如何操作?

(1)“假说的孕育”:指导学生查阅高一化学课本知识:金属钠的熔点较低(97.81℃);钠与水的置换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反应热促使固态的钠熔为液态的银白色小球;查化学手册Cu(OH)2相关数据,得知Cu(OH)2的热稳定性低,一般受热至70℃~90℃,即可分解为黑色难溶性的CuO和H2O。

(2)“假说的提出”:依据收集到的信息,大胆猜想:反应生成的Cu(OH)2在水溶液中能分解。

(3)“假说的验证”:让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钠浮在液面上,剧烈与水反应放出无色无味的气体;钠迅速熔成银白色小球在液面上四处游动;溶液中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局部变黑;银白色小球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4)“结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热,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反应④是可以发生的。故,该试题正确选项应为A。

二、运用“假说”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假说的孕育。提出问题,确立研究的课题方向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规定了探究的方向和内容,是进行实验探究的首要步骤,一般是试题所赋予的问题。来源于:①对教材实验片段的深入分析;②在实验或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困惑。原创题设计时,问题的设计难度应适宜、预设回答的范围要明确。探究性实验的问题不要设计得过于繁杂或开放,尽量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一个面上,达到培养学生某一种或某一方面科学探究方法或能力即可。此外预计问题的解决方法要有可行性。充分估计到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生活经验不很丰富,思维模式尚处于转型期,可能对于某些化学现象尚不具备解决的能力。

2.“假说的提出”。科学猜想不是“胡乱猜”,它要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理论加以支持,为了避免“放养式”的猜想,引导学生科学猜想,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素材,逐步使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和联想进行有根据的猜想。鼓励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猜想并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假说的验证”。验证猜想,可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多种探究方法来找到正确的结论,其中实验法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主要形式,也是实验探究学习模式的基本程序之一,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开放式的实验能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方法,能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感性的知识。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课算是好课呢?我认为,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能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去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是否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导学机制谈点认识:

一、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

对于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教师采取的是就题论题、机械传授、照本宣科,往往是讲得很详细,出力不少,但教学效果不佳。有经验的教师则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课堂效果显著提高。

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的,衡量问题质量高低的标准应包括难易程度、思维容量大小、思维强度、刺激强度等。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足够的思维量,坚持运用让学生“翘脚摘果子”的原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也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偏易。如果难度过大,超越了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学生将茫然无知而失去信心,甚至干脆放弃不学;如果问题偏易,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的陋习,就会泯灭他们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并非教材内容简单的习题化

有些教师认为,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情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材内容习题化,只要把教学内容编制成习题,并让学生答完这些题就算完成了任务。要在探索中学,克服简单答题、死记硬背、机械地去找答案的不良现象。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是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又是新知识的重点,学生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得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如在新课上过多地安排复习旧知识,结果耽误了学习新内容的宝贵时间。还有的因问题安排不当,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歧途。

三、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都要提高

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教师两眼只盯着“尖子生”,设计教学方案总是以少数优等生为标准,起点较高,难度偏大,结果抓了少数人,丢了一大片,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不利于中差生的发展与提高。因此,创设自主学习情境,要尽可能为全体学生创设适宜的自学情境,按照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一定梯度。

四、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和条件。如在学习工业革命中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时,提问:为什么说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时代”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样的设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让他们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和讲解,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性品格,而且还大大活化了他们的思维方法,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能力。

五、创设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情境,要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创造条件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储存知识,而是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但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看,把学生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偏重传授,忽视对知识迁移应用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主要是人们往往将知识的应用看成了纯粹的“用”而不是“学”。其实,用的过程也是学的继续,不仅是改变了形式的学,而且“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通过“用”而使学生学得更具体、更深刻、更有效。

具体说要做到:

一是注重知识应用的训练。即对所学知识要多举应用的实例,如学习某一原理或概念,不能仅停留在学懂了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具体应用。试想,如果对知识仅是学会了,而不具体应用,能达到举一反三吗?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顺利的迁移应用,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地发现新知识的本质特点,准确地进行归类,把它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这就要努力提高对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用已有知识去理解当前的新课题。因此,教学中要开创一切条件,培养学生高度概括的能力。如学习某一新的原理或概念时,一般不要讲出来,或不全讲完,而应引导学生学,多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养成善于总结规律、寻找正确答案的良好习惯。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经常让学生写知识性小论文、学习心得等,也能提高概括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提升;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了解能力,也可以解释为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新知识的探索与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站在教心学研究的角度,探究能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促进思维活动不断深入,是激发学生创造精神与创新艺术的重要前提。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作为突破点,全面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实践之中也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作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一、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初中数学教师首先得将自身的思想扭转过来,以开放进步的心态来进行教学,顺应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育方式使得多数学生对于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让学生无法自主进行正确的学习行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逐步更新自身教育理念,改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将学习重点从单纯的知识获取上转移到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分析上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开发其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往日求“量”的教学,而要开始追求课堂教学的“质”。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边长问题时,有定理:组成三角形的条件是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照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学习,只需要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定理,并且结合习题让学生加深记忆即可,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定理,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些小木棒,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在小组中共同探讨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的关系。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之后让学生提出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与升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作为主体存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假设

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模式中,有一项步骤是:假设――检验,需要学习者对其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然后提出相应的假设,再通过思考与讨论,以事实作为依据来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修正,如此反复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及概括。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不断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在“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等条件中,哪个条件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再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不断的证明与修正,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轻松地实现研究讨论,在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有效发展探究能力。

三、采用情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少,所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组织者,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这一角色的作用,通过组织教学内容与形式,结合数学具体知识点为学生营造情景教学的环境不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要实现通过情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要将数学知识点回归到实际生活中。

在讲授频率直方图这一知识点时,我先向学生讲解了频数、频率的具体定义,在确保学生掌握了频率直方图的意义与画法之后,我让学生一起统计在课堂上长头发扎辫子的同学有几个,并根据统计结果绘制频率直方图。这种方法相对来说简单易行,并且课堂秩序容易控制。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为学生布置的课下作业为以小组为单位,确定一个统计项目,并绘制频率直方图。

四、采用问题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问题教学在我国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就。任何一项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的。初中数学承担这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将小学数学知识点综合起来,并培养学生学习较为深入的知识点的能力。探究也是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可以说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开端。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以具体的问题为教学中心进行教学。

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节知识点时,我没有直接向学生讲授具体的课程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图案,随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寻答案。随后给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进行知识点讲解。通过问题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五、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定理、数学概念等是相对来说难度稍大的教学难点,教学生对其的掌握能力比较差,教师讲解不够透彻,这部分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单纯采用课堂讲解的方法其教学不会收到较好的成果。所以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根据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过于呆板,导致教学效果较差,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距离最短”这一知识点时,我向学生讲解完这一定律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证明这一定律。由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对学生的论证方法不必过于严谨。通过这个论证来提高学生对这个定律的理解度,并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虽然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但是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最终教学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讲授圆的相关知识点时,我让学生将圆的证明歌熟记:圆的证明并不难,常把半径直径连;有弦可做弦心距,它定垂直平分弦;直径是圆最大弦,直圆周角边上立,它若垂直平分弦……学生在学习教我枯燥的定理时学习兴趣较小,所以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比较差,而通过熟记这种朗朗上口的歌谣可以巩固相关知识点,并且通过这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在歌谣的运用中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授课更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世界。让学生对知识有渴望,只有自身对知识具有渴望,才能主动获取新知识。这种能够自我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一种探究,这是在教学中必须要教授给学生的最基本技能。探究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他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去发现,而不是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被动的接收。

参考文献: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激发兴趣,张扬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识字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识字兴趣。识字兴趣是识字能力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是识字能力的萌芽阶段。真正的兴趣能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力,能成功地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自制力差,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分钟左右。依据这样的身心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避难而易,让学生先借助汉语拼音读生字的字音,这时他们就会想,这个宇会读了,又该怎么写呢?此时教师要巩固并提高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对生字的学习欲望,并及时鼓励、肯定他们的一些独特的想法和做法,学生会因此而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心,享受学习和成功的快乐。

二、渗透规律,探究方法

汉字是一个严密而丰富的整体,是世界上最为特殊的文字之一,它是具有表意体系的古老文字。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意,因意而音,其中蕴藏着许多造字的规律。教学时,在有意无意间渗透这些规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生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选择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6篇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也不易保持注意力投入学习,但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这能使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相对比较熟悉,也就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和数学应用的重要意义。二者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由抽象化为形象,由深刻化为通俗,由陌生化为熟悉。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打破传统单一情境的格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学习数学,积极地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效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功能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使学生“爱学”“要学”“会学”,从而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乐趣。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确定未知量和寻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由于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熟悉,因此很感兴趣,在解决过程中也非常投入,学习效果明显。

二、实行多元评价机制,保障学生的探究动力

如果说导学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过程,那么评价则是一种提升性的学习过程,也是联结和促进导学的重要枢纽。通俗点说,如果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的指导,而忽视运用评价手段来激励、反馈,那么学生学习的效果必然难以保证,学生探究的动力也必然难以保持。由此可见,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学环节,必须注重运用智慧和艺术灵活地加以处理,切实发挥好评价的诊断与导向功能,从而为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学生的数学训练把好脉,守好关。笔者倡导多元化的、机智的评价机制,要注重针对不同的对象,关注不同的环境,把握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定位。要让学生既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并乐意接受和改正。因此,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艺术,不是轻易能做好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一分为二地评价学生,注重以鼓励、引导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定位自己,找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例如,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学生在解方程组时选择了不同的方法,都找到了答案,评价时教师可以侧重于关注解决过程的简易程度来提示学生,发现方法与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

三、注重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7篇

[1

].所以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问题的机会,使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都得以提高,从而全面发展.本文就当前我国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探究能力;现状;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刻板压抑的课堂气氛,使初中生缺少应有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学校的教学环境压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在考试和作业的包围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创造力都不能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在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等诸多方面都有欠缺,综合素质不高.

1.教师的教学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习惯性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的教学观念是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此外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讲授知识,而忽略了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和启发,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不能真正的掌握,对于学习他们是被动的,也严重影响了对他们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2.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对于解析数学的完整性相当重视,而且不断地在课堂上进行强调,解题步骤有相应的模版,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严谨的学风,但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刻板单调,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此外,一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笼统,他们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缺少必要的针对性,这样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使得教学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3.学生的学习动机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很多初中生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无论是在学校里面学习知识,还是在校外学习各种技能都处于被动状态.由于学生没有主动自由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他们不能健康有活力的成长与发展.被动学习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而导致他们缺少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1.初中的数学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中的要求是学生应该作为教学课堂的主体存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变主体为客体,在课堂上扮演引导学生学习的角色.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课堂上也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分析以及解决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出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几何,从而加深他们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2.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课堂变得丰富多样,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刻板单调的特点,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上去.

3.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要设立问题情境

根据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创立问题情景有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无处不在的,所以学生必须要具备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设立问题情景对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讲解圆形的有关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圆形的东西有哪些;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系列的问题,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于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探究实际生活中有关数学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4.学生要在反思中提升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的体现是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不是照搬照抄,要通过思考活学活用.注重培养学生课后的反思,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反思是相当重要的,反思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从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将教材中的丰富内涵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探究能力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将他们自身的个性发挥出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探究能力还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知识,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教学的核心。通过化学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必备的化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抓实化学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亲自参与实验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有一些肤浅的认识,现简单总结概括如下:

一、通过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通过合理分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达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合作中,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分析,形式实验方案,在探究活动中,分工明确,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便于总结概括实验结论,形成实验报告。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氧气的制取装置,得出制取气体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让各组自行设计组装一套装置,并推荐一名同学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教师做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问题,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协调发展。所以,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而是要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到实验改进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的演示实验“用 5% 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产生氧气”时,用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试管中,能观察到小木条复燃,而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往往看不到小木条复燃,这是为什么呢? 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的原因进行合理猜想。同学们猜想出如下原因:因为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太稀? 氧气中有大量水蒸气? 利用这个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分别浓度为 10%、15%、20% 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实验;另一组仍用 5% 的过氧化氢溶液但加长导管,让生成的水蒸气冷凝,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测。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原因都有。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方案进行合理改进。方案一:使用 2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尽量减少水分蒸发,加热温度不要太高,有大量气泡冒出时,立刻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方案二:把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两种方案的实验现象都非常明显,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充分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演示实验,更应该突出学生的分组实验。从苏教版化学学科教材编写的特点看,教材中设计大量的必做实验并通过分组实验完成,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实验课进行分组实验活动,将学生置身于实验探究活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装置等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学会气体的检验。以此为基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并提出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进而解决“做什么”及探索“怎么做”等问题,让抽象的化学知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

四、将课内实验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9篇

【关键词】自主 探究 学习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42-02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完成的,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教师的任务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教学活动必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都有不同的阶段,而“最近发展期”是我们创设情境,实施情境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求知欲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从而激发探究意识。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生活资源,创设一种身临其境、触物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其通过观察、求知、实践激发学语文的欲望,进而开启创新之门。

例如:教学第一册《菜园里》一课,课前,可带学生参观学校附近菜地的蔬菜,要求家长带孩子走访市场,鼓励孩子收集有关蔬菜图片资料。课上,先让学生自学儿歌,后设疑:“同学们,通过自学儿歌和课前参观走访,你知道了什么?”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通过参观菜地、走访市场、收集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知蔬菜的有关知识,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读书情况,进行课程资源调查情况交流,即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提高探究兴趣

著名的法国诗人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教师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呆板,像“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而有的问题又常常过于宽、泛,使学生不知如何应对。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我们要学会把儿童生活、生活中的自然、活动中的生活搬进课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讲生活、议生活、演生活、写生活。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兴趣,使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活动化、儿童化,变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中的资源。

例如:教学《荷花》时,教师可以采取“依景设境、诱情拓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夏天,公园里荷花绽放,阵阵清香,教师应抓住这一生活资源,巧施迁移,带领学生到公园身临其境,尽情感受,放飞的“小鸟”在荷池边,欢呼雀跃、体验、感悟、观察、想象。回到课堂后,学生灵性大发,写作欲望强烈,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凭借《荷花》的写作特点,诱导习作。其结果:文路清晰,是仿写,却自然,是写景,却充满童真童趣,展示出各自的语言魅力。

三、实践操作,体验探究历程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实践操作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思维在活动中发生,并伴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探究操作中,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体验探究历程,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大胆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性、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感性素材,促使他们去分析、综合,从而体验自主探究的历程。

例如:语文活动课《水果拼盘》的教学,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操作探究:(1)认识自备的各种水果。(2)说说你最爱吃的水果外形有什么特点。(3)动手操作,切一切,尝一尝,你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滋味。(4)小组合作,制作水果拼盘。(5)分组介绍自制水果拼盘的构思和特点。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交流中,理清了思路,激活了思维,实现了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而体验了自主探究的历程。

四、拓展空间,形成探究合力

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凸现出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良好的探究心向,是调动语文学习积极性、增强内动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一蹴而就的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适时指导,在探究活动中适时点拨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递进。每个知识点的课堂探究活动结束后,除安排一些作业外,还应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捕捉与课文知识有关的内容,引动激趣,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扩展,探究能力在拓展的活动中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第一册《比尾巴》时,课后可安排学生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第二课时举行一个别开生的“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准备好自己带来的动物尾巴的资料,上台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各个方面、各种媒体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即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认识世界的机会,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都得到培植。

总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探索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袁丹丹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回族小学

[2]张 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探索》中山市实验高级中学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0篇

验观察;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70—01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改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方法。下面我就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探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质疑的能力和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授“遗传基因”这一知识点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眼皮的遗传性状很不明显,但为什么又是显性基因所控制的,而不像有无耳垂的性状那样明显呢?为什么有的学生是双眼皮,有的学生是单眼皮?这样的问题很切合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进而产生实际行动。有的学生在课后查资料,而有的学生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调查,得出结果——“双眼皮”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多,这说明班级中有的学生可能是双眼皮,而现阶段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次,我认为学生光有“质疑”还不够,还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和变通思维从多个侧面去大胆地猜测和设想,激发质疑,促进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认为应鼓励学生“互问激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接受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又是有思想、有知识的自我追求者和与别人进行思想沟通的信息交流者。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能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所以学生也应该是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环节动物”时,课本上讲“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主要靠环带”,而我告诉学生只有性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那么同学提问道:“如何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呢?”我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发现,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前端很灵活,后端很木讷,前端的前叶颜色较浅,和后端的处的颜色有明显的不同。”很多资料上写到“蚯蚓在玻璃板上根本不能运动,原因是不能插入玻璃中,从而失去了辅助作用。”但在实验中学生们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是可以运动的,只是速度慢了许多。针对资料上的结论和实际观察结果的不同,我解释到:“同学们,相信自己的观察是正确的,不能完全相信资料。这说明蚯蚓身体和玻璃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摩擦力。”

三、 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学法指导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1篇

一、激发问题意识,夯实自主探究的基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自主探究的基础。数学探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在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上下大力气。

1.揭示知识背景,激发数学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善于广泛地收集资料,揭示知识背景。比如在数与代数部分,教师可以穿插介绍代数及代数语言的历史,并将促成代数兴起与发展的重要人物和有关史迹的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正负数和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与方程及其解法有关的材料(如《九章算术》、秦九韶法)、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与演变等内容。又如在空间与图形部分,可以通过以下线索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介绍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著名证法(如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等)及其有关的一些著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介绍机器证明的有关内容及我国数学家的突出贡献;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如π值精确计算已经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等等。此外,在统计与概率部分,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概率论的起源、掷硬币试验、布丰(Buffon)投针问题与几何概率等历史事实,使学生对人类把握随机现象的历程有一个了解,对于学生的数学探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2.创设数学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数学问题情景能使学生在数学认知活动中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能够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实际情景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引领新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主人翁的责任感,有效激发内部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例如,在引导学生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重要的数学工具时,我提出:“你记得在电影院是怎样找座位的?”等等,利用这些现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直角坐标系”的迹象。当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时,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中竟然蕴涵着许多有用的数学知识。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实践表明,数学的探究活动需要深入钻研的集中力和随时反思调整的矫正力。因此,要培养数学探究能力,教师首先要重视学法指导,从一些简单易行的自主活动着手,逐渐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1.紧扣学习环节,养成认真探究的习惯。

我们要抓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一是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在方法上,教师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二是对听课方法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着重处理好“听”与“思”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教师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此外,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指导学生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以及指导学生与他人、与老师交流、合作的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排除外界干扰,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操作活动,从学会到会学,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达到领悟的境界。

2.鼓励独立思考,养成自觉探究的习惯。

学生学会数学探究的重要标志是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因此,在学法指导中,首先,教师要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然而,由于独立思考问题是学生自我控制的内隐过程,教师只能通过观察其外在表现,大概推测和评估思考过程的情况,这样做出的诊断性分析和矫正措施难免会缺少针对性,这就更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比如对学生自己编制、提出的问题应以肯定、褒扬为主;比如善待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的“非标准思路”,容忍其不同于常规的、出乎意料的思考方式(包括对问题的独特思路、奇思怪想、甚至一些幼稚、荒诞的念头),等等。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提升思维品质。学生要真正理解以致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必须学会对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问题的形成,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比如讲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变换成菱形、正方形。接着鼓励他们自己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性质,然后进行书面或口头的归纳总结。还有其他许多问题,比如圆的垂径定理、切割线定理等,都可以设计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从而养成对任何一个数学知识或问题都能自觉分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为提高数学探究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开展课堂探究,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数学课堂探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注重数学体验,鼓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索。

课堂探究首先要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要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努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问题必须由学生独立探索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索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要巡回并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去,依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索的价值。在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探索结论正确的要鼓励,错误的也应该尽量让学生阐述完自己的观点。

2.优化呈现形式,促使学生探究有的放矢。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意义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科学的探究性思维。良好的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探究性思维是在上述良好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主体性、发展性和潜在创造性的思维。探究性思维对于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理性驱动作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三、创设化学实验情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实验探究问题主要是书本知识的升华,通常也应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

通过实验倡导学生勇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指导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解决新的、较为复杂的化学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等,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角色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的主导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主导性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探究实验的选题方向、可行性及探究过程中思维方法的评价;鼓励学生在成功中发现不足、在失败中寻找希望;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指导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3篇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 世纪90 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探究式课题”(12课题),并给出了教学目标。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前期调查

        笔者以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各年级分层抽样的方式)和数据分析,笔者将高中生探究学习的现状归纳如下:

        1.学生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

        在调查的学生中, 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只占21.6% , 认为无所谓的占55.1 %, 而有23.3%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 会主动去收集信息, 查阅资料, 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仅占17.8% , 会去试试, 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占72.3% , 还有9.9% 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年级越高, 探究学习开展的越少

        本来, 随着年级的增高,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独立探究能力都相应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应该更可以进行探究学习。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高一年级中, 教师在一学期中还会专门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而高二、高三由于分别要应付会考和高考, 课堂教学中专门的探究性活动就不再安排,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讲题目, 分析试卷。 而在课外。 高一学生中, 有25. 3% 的学生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而高二, 高三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 6% 和6. 8% 。

        3.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

        首先, 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调查发现, 能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同学只有32.3% , 认为能收集到有用信息的占25.8% 。能对收集来的信息, 资料加以合理归类, 分析提炼的同学占23.5% 。其次, 缺乏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就一些探究式问题去请教老师时, 老师或是敷衍了事, 或是告诉学生不要深钻, 还是多做几个与考试有关的题目。 更不用说在探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了。 教师的不重视, 也导致了学生渐渐地对探究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结果分析

        1.数学课堂缺乏真正的探究学习活动

        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里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做的是听讲, 记忆, 模仿, 机械的练习, 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2.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较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在深入的开展, 探究学习也已被广大师生所熟知。 可相应的教材改革显得有些滞后, 尤其是适合开展探究学习的教材更是不多, 不少数学教材还是太注重形式化。

        3.过大的考试压力和过重的教学任务阻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师生和家长都特别关注数学成绩,为了所谓的决战高考成功, 教学任务不得不加重,书上的内容远远不够, 还得加入许多参考书中的知识、技巧、方法。 这样, 学生的负担也相应的加重, 45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除了机械的记忆、模仿、练习, 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学习、探索的空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 这么重的教学任务, 教师会引导学生开展“费时又费力”的探究性学习吗?久而久之, 教师愿灌, 学生愿受,师生的探究激情都消失殆尽, 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

        三、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对策及实践

        我们数学教研组从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有计划地进行了教学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期成果,教研成果获四川省德阳市教科所校本科研成果一等奖。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学习从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方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接受学习方式, 以趣引探,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我们在“分期付款买房”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做市场调查、访谈、上网查资料等,从而建立数列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二、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我们在进行“三棱锥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查金字塔的资料;到图书馆查相关图书资料等。),再教给学生分析信息的方法,最后由学生探究出三棱锥的有关性质。

        第三、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和交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题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研究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中,面数f、棱数e、顶点数v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容易得出v+f=e+2的关系。我们把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要求各组在一周内,利用互联网或阅读与数学家欧拉有关的科普文章,探索出“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完整证明过程,最后由各小组长作交流发言,通过对比,探索出比较好的证明方法。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评价的思考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4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探究式课题”(12课题),并给出了教学目标。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前期调查

笔者以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各年级分层抽样的方式)和数据分析,笔者将高中生探究学习的现状归纳如下:

1.学生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

在调查的学生中,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只占21.6%,认为无所谓的占55.1%,而有23.3%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Www.lw881.com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仅占17.8%,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占72.3%,还有9.9%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年级越高,探究学习开展的越少

本来,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独立探究能力都相应得到较大的提高,学生应该更可以进行探究学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高一年级中,教师在一学期中还会专门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高二、高三由于分别要应付会考和高考,课堂教学中专门的探究性活动就不再安排,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讲题目,分析试卷。而在课外。高一学生中,有25.3%的学生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而高二,高三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6%和6.8%。

3.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

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调查发现,能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同学只有32.3%,认为能收集到有用信息的占25.8%。能对收集来的信息,资料加以合理归类,分析提炼的同学占23.5%。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就一些探究式问题去请教老师时,老师或是敷衍了事,或是告诉学生不要深钻,还是多做几个与考试有关的题目。更不用说在探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了。教师的不重视,也导致了学生渐渐地对探究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结果分析

1.数学课堂缺乏真正的探究学习活动

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里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做的是听讲,记忆,模仿,机械的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2.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较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在深入的开展,探究学习也已被广大师生所熟知。可相应的教材改革显得有些滞后,尤其是适合开展探究学习的教材更是不多,不少数学教材还是太注重形式化。

3.过大的考试压力和过重的教学任务阻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师生和家长都特别关注数学成绩,为了所谓的决战高考成功,教学任务不得不加重,书上的内容远远不够,还得加入许多参考书中的知识、技巧、方法。这样,学生的负担也相应的加重,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机械的记忆、模仿、练习,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学习、探索的空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这么重的教学任务,教师会引导学生开展“费时又费力”的探究性学习吗?久而久之,教师愿灌,学生愿受,师生的探究激情都消失殆尽,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

三、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对策及实践

我们数学教研组从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有计划地进行了教学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期成果,教研成果获四川省德阳市教科所校本科研成果一等奖。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学习从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方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接受学习方式,以趣引探,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我们在“分期付款买房”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做市场调查、访谈、上网查资料等,从而建立数列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二、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我们在进行“三棱锥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查金字塔的资料;到图书馆查相关图书资料等。),再教给学生分析信息的方法,最后由学生探究出三棱锥的有关性质。

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和交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研究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中,面数f、棱数e、顶点数v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容易得出v+f=e+2的关系。我们把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要求各组在一周内,利用互联网或阅读与数学家欧拉有关的科普文章,探索出“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完整证明过程,最后由各小组长作交流发言,通过对比,探索出比较好的证明方法。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评价的思考

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5篇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已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到20 世纪90 年代,各国将探究性学习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主要手段。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探究式课题”(12课题),并给出了教学目标。快速

        二、培养高中生数学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前期调查

        笔者以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各年级分层抽样的方式)和数据分析,笔者将高中生探究学习的现状归纳如下:

        1.学生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快速

        在调查的学生中, 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只占21.6% , 认为无所谓的占55.1 %, 而有23.3%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中开展的探究活动。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 会主动去收集信息, 查阅资料, 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仅占17.8% , 会去试试, 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占72.3% , 还有9.9% 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年级越高, 探究学习开展的越少

        本来, 随着年级的增高,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独立探究能力都相应得到较大的提高, 学生应该更可以进行探究学习。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高一年级中, 教师在一学期中还会专门安排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而高二、高三由于分别要应付会考和高考, 课堂教学中专门的探究性活动就不再安排,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讲题目, 分析试卷。 而在课外。 高一学生中, 有25. 3% 的学生会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而高二, 高三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只有15. 6% 和6. 8% 。

        3.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

        首先, 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调查发现, 能多渠道收集信息的同学只有32.3% , 认为能收集到有用信息的占25.8% 。能对收集来的信息, 资料加以合理归类, 分析提炼的同学占23.5% 。其次, 缺乏必要的指导。当学生就一些探究式问题去请教老师时, 老师或是敷衍了事, 或是告诉学生不要深钻, 还是多做几个与考试有关的题目。 更不用说在探究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了。 教师的不重视, 也导致了学生渐渐地对探究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结果分析

        1.数学课堂缺乏真正的探究学习活动

        我国传统的数学课堂里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做的是听讲, 记忆, 模仿, 机械的练习, 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2.适宜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素材较少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正在深入的开展, 探究学习也已被广大师生所熟知。 可相应的教材改革显得有些滞后, 尤其是适合开展探究学习的教材更是不多, 不少数学教材还是太注重形式化。

        3.过大的考试压力和过重的教学任务阻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师生和家长都特别关注数学成绩,为了所谓的决战高考成功, 教学任务不得不加重,书上的内容远远不够, 还得加入许多参考书中的知识、技巧、方法。 这样, 学生的负担也相应的加重, 45 分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除了机械的记忆、模仿、练习, 没有多少可以自己学习、探索的空间。这么短的教学时间, 这么重的教学任务, 教师会引导学生开展“费时又费力”的探究性学习吗?久而久之, 教师愿灌, 学生愿受,师生的探究激情都消失殆尽, 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

        三、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对策及实践

        我们数学教研组从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有计划地进行了教学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期成果,教研成果获四川省德阳市教科所校本科研成果一等奖。为了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倡导探究学习从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方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改革接受学习方式, 以趣引探,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我们在“分期付款买房”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做市场调查、访谈、上网查资料等,从而建立数列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二、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探究方法。我们在进行“三棱锥的性质”学习时,首先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查金字塔的资料;到图书馆查相关图书资料等。),再教给学生分析信息的方法,最后由学生探究出三棱锥的有关性质。

        第三、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和交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题 “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教学中,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研究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中,面数F、棱数E、顶点数V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容易得出V+F=E+2的关系。我们把学生每5人分成一组,要求各组在一周内,利用互联网或阅读与数学家欧拉有关的科普文章,探索出“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完整证明过程,最后由各小组长作交流发言,通过对比,探索出比较好的证明方法。

        四、开展探究式学习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