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1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

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介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为了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依照一定程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范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具体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或技术的总和。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模式研究是近几年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主要是以介绍当代教学模式理论特别是美国当代教学模式理论,并结合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实际特别是中小学实际进行教学模式理论探索。然而不论是教师,还是一些教育行政管理者,乃至是一些学者和重要报纸的评论员,一谈到教学模式改革,往往容易把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这个概念混为一谈。乃至许多的教学论著这看似把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分为两章来叙述,仔细读来两章内容并无甚差异,反而使读者和听者产生误解。这不仅给教学理论造成了混乱,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造成了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

一、教学模式的特征和概念的界定

“模式”一词是外来词,亦译为“范型”。《现代汉语词典》中注明:模式是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世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是这样定义模式的“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迈奎尔和瑞典人斯文德尔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模式是对经验的概括、抽象和升华,是理论思维的半成品。

而作为教学论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教学模式”,自有它特别的含义,一般以美国学者乔以斯(BruceJoyce)和威尔(MarshaWeil)为经典研究的先驱。在他们所著《教学模式》一书,将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部分来描述:第一部分,模式的指向(orientationtothemodel),包括模式的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原则和主要概念。第二部分,模式的内容(themodelofteaching),包括模式的操作程序、社会系统、反应原则、和支持系统。第三部分,应用(application),提供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境。第四部分,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instructionalandnurturanteffect),即模式本身可能产生的直接或潜在的作用。概括地说,“教学目标、理论假设、操作程序和操作模式”四大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框架。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用于形成课程、设计教材和在课堂及其他场合指导教学的计划或范型”。受其影响,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各种认识不断出现。

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发展和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引进,教学模式问题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

谢利民主编的《现代教学论纲要》中虽然没有给教学模式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有一些有关教学模式的语句,如:“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模式一般要比概念化的理论更为具体。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总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体和明确的目标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完整结构。教学模式一般都包含着可供教学实施的操作程序和授课的基本策略”。

因而,模式首先,不是方法,它与具体的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显然有不属同一层次;第二,模式不是计划,计划是他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涵的教学思想或意向;第三,如前所述,模式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包含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东西。方法、计划、程序、理论、结构等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抓住其中任何一个来定义模式,显然削足适履。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独特性等五个特点。

“教学模式”如定义为:教学模式又称为微型教学论。是在特定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下,介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按照一定系统的、相对稳定的、可操作的程序进行的基本范式。”似乎更为合理。

二、教学方法特征和概念的界定

战后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首先集中反映在各国教学论专家对教学方法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界定。从国外和我国的教学理论的著作中,很难找到对“教学方法”做完全一致的解说,把众多的定义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我们首先看苏联教学论专家对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养任务而进行理论和实践认识活动的途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领导的学生工作方式,借助于这些工作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还可以形成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2.我们再看西方学者对教学方法的界说。“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的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已促成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大多数教师能够充分加以运用并适合多学科反复使用的教学步骤或程序”。

3.我国教学论专家又是如何解释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呢?“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有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面对这些定义,我们不能武断的地评判孰优孰劣,因为人们对教学方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此外,不同的学者,处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东西方教学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阐述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学者所下的定义主要是描述性的和操作性的,而前苏联和我国学者则更侧重于对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本质分析和内涵的揭示。尽管各家之言众说不一,但仔细分析和比较,我们仍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特性。1.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无论是明确论述,还是隐含其中,各种解说定义都体现出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思想。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表现为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方法的定义无一例外都是以此为核心而阐述的。布鲁纳一语中的:“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现代教学方法包含着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3..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的体系。教学方法一般应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等一系列行为动作的总和,表现出教师和学生动作的外部行为特点。

依据上述三方面的内容表述,我们不妨对教学方法所这样的表述: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具体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又不尽相同。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近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法概念,但他又不是教学法的拷贝,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法概念发展和丰富。它的外延比教学法小,但内涵比教学法丰富。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如练习法、演示法、课堂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操作性和具体程度与教学模式相比更高。教学方法只是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稳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是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所参考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俗称教学大方法。而实际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又是决定着教学模式运用得与改革的成败。很多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之所以没有导致课堂模式化,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就是在于他们运用和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之所以在运用时出现“模式化”的倾向,问题恰恰是出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上。

期望通过浅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对发展适合自己的、本校的、本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胡学增沈勉荣郭强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新的教育思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提出,成绩斐然。如此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力。

“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创新”,探究式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性能力,任何教育方法的应用都有两面性,我们发扬它的积极性,但同时还应在应用中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方式,此种教学观念是极为滞后性的。中国古代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近代中国的创造发明少了,其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在学科教学中,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在考试中分数很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强,即所谓“高分低能”。探究式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情境中,用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二,探究式教学中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知识理顺,识记、理解,然后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这样“外行也可以干内行”,这是接受性学习,掌握教材知识就是目的。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教材只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支撑,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去整合教材,引申教材,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追求新知识与未知。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转变教育理念。

第三,探究式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些专题研究课,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知识能全面理解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在讲解秦汉、隋唐、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相关的教材,让学生自己整合,而后得出阶段性的特征概要,即走向世界的秦汉,全面开放的隋唐,逐步闭关的明清,然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几方面去分析,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时提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1)对外交往频频的原因是: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交通便利;国家统一,经济稳定且相对繁荣;文化先进。(2)对外交往的基本途径是:生产技术和文化交流;人员和贸易往来。(3)对外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睦邻友好;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取长补短。(4)对外交往的影响是:推动周边国家社会制度进步,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联系和友谊;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最后对知识进行引伸,如联系汉、唐、明三朝对外友好往来的事实,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第四,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探究的起点。探究式教学应概括教学目标设计好中心议题,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发同学的询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并通过听讲、讨论,反思,最后推导出结论,即需经历寻疑——质疑——议疑——解疑等环节。探究式教学中设疑要有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质疑议疑、解疑要有法,也就是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否则,疑还是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五,探究式教学中应联系实践,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寻疑、议疑和释疑。商鞅…“移本立信”的典故,目的是争取民众支持和信任,教师可以联系“诚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树立“诚信”意识,这样驱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才能步步深化,能力才能节节提高。

第六,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历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史学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等。

第七,探究式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环境。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放一个声形并茂的录像片断,用历史典故或生动有趣的语言,有意设计知识上的悬念提供阅读提纲,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由几道高考题看探究式教法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

 

2005年,高考文综第28题、32、33题和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均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第28题对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作品的认识,考查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第32、33题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问题,考查学生对矛盾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是借《新唐书魏征传》中的“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教育论文,思所以亡则存矣。”并结合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时事背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2009年,江苏高考27题“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这几道题从出题角度来看涉及漫画、古代名人名言、现实重大时事问题。从考查知识角度来看既涉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灵活、全面掌握,又要求学生要多问、多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而这些方面的素质的培养给予探究式教学法以重大的作用。

(1)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本性,有利于抓住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遵循哲学的发展规律。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如果教师把哲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传授,即使向学生讲的“清清楚楚”,也难以体现出智慧来。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究,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学生才能增长智慧。哲学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智慧的无限热爱和永恒追求的精神。对智慧“热爱”之情极其纯真教育论文,对智慧“追求”之意不可遏止,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所以,“爱智慧”比“智慧”还重要。这就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去探究,要多问。如果离开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离开主动的探究,哲学教育的“效益”就会降低。

(2)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思维要求,有利于贯彻哲学的思维原则。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学习哲学知识与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方式,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学习哲学知识当然需要思考,而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则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思考,依靠自己的探究。黑格尔认为,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殊性教育论文,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毛泽东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有辨证的理论思维方式,主要地不仅是教师精讲解知识,而是学生自觉进入思维过程,通过自身的探究逐步地养成。如:32、33和30题就要求学生多思、多想。不仅知道矛盾的含义,而且对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涵义及关系要理解的清清楚楚。

(3)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哲学教育应当给人“挖的深,站的高,看的远”的思维启示,这同样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哲学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智慧最具有开放性,最具有创新性。自有哲学以来,就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论。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允许讨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教育论文,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学生亲历探究,对问题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进行各种争论,恰恰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2009年,江苏27题必须清楚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区别和联系。2005年,第28题不仅要求教师要讲清楚“逻辑矛盾”和“辨证矛盾”的区别,而且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由几道高考题看探究式教法在哲学教学中的作用

 

2005年,高考文综第28题、32、33题和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均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第28题对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作品的认识,考查辨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第32、33题是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问题,考查学生对矛盾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2006年,高考文综第30题是借《新唐书魏征传》中的“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教育论文,思所以亡则存矣。”并结合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时事背景,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矛盾的含义。2009年,江苏高考27题“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这几道题从出题角度来看涉及漫画、古代名人名言、现实重大时事问题。从考查知识角度来看既涉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准确、灵活、全面掌握,又要求学生要多问、多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而这些方面的素质的培养给予探究式教学法以重大的作用论文网。

(1)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本性,有利于抓住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遵循哲学的发展规律。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知识不等于智慧,如果教师把哲学作为既成的知识来传授,即使向学生讲的“清清楚楚”,也难以体现出智慧来。只有在学习知识和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究,通过亲身体验,长期积累,学生才能增长智慧。哲学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对智慧的无限热爱和永恒追求的精神。对智慧“热爱”之情极其纯真教育论文,对智慧“追求”之意不可遏止,才能激荡出无穷的智慧。所以,“爱智慧”比“智慧”还重要。这就更需要学生主动的去探究,要多问。如果离开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离开主动的探究,哲学教育的“效益”就会降低。

(2)探究式教学法符合哲学的思维要求,有利于贯彻哲学的思维原则。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方式。学习哲学知识与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方式,虽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学习哲学知识当然需要思考,而领悟哲学思想,体验哲学思维则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思考,依靠自己的探究。黑格尔认为,认识矛盾,并且认识对象的这种矛盾特殊性教育论文,就是哲学思考的本质。毛泽东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有辨证的理论思维方式,主要地不仅是教师精讲解知识,而是学生自觉进入思维过程,通过自身的探究逐步地养成。如:32、33和30题就要求学生多思、多想。不仅知道矛盾的含义,而且对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涵义及关系要理解的清清楚楚论文网。

(3)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哲学教育应当给人“挖的深,站的高,看的远”的思维启示,这同样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哲学思维是批判性思维,智慧最具有开放性,最具有创新性。自有哲学以来,就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论。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允许讨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教育论文,而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学生亲历探究,对问题作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进行各种争论,恰恰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2009年,江苏27题必须清楚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区别和联系。2005年,第28题不仅要求教师要讲清楚“逻辑矛盾”和“辨证矛盾”的区别,而且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要根据活动要求给学生创设质疑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与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问题犹如一块磁石,会吸引学生主动思考,进而探究事实真相。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善于利用教材、善于引导学生、善于“留白”。所谓“留白”,就是教师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与尝试留有余地。应注意启发学生通过尝试与探究去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活动“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下列情形下黄豆能发芽吗?干黄豆埋在干燥的土壤中()。一直泡在水中的黄豆()。煮熟的黄豆()。放在冰箱中已经泡过水的黄豆()。被给予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的放在暗处的黄豆()。被给予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的放在阳光下的黄豆()。放在适宜的温度下,被装在没有空气的塑料袋中的黄豆()。2.下面哪几项是种子萌发必需的条件?A.土壤B.阳光C.水D.空气E.适宜的温度F.养料。简单而有趣的疑问判断会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二、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课,教师总是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授课,即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知识虽然掌握了,却不能灵活运用。因为他们只是死板地记住了这些知识,并没有主动思考,从而就不能创造性的应用。因此,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例如,在“种子萌发条件探究”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物栽培去发现探究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可以十分方便且相对独立地查询和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多媒体,交互式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信息表达方式,还大大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比如在探究植物叶子形状时发现叶缘有锯齿联系到了鲁班造锯,这些古代的许多发明家的故事教师在活动中是不可能一一例举的,而学生却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那些发明家的优秀事迹;通过网络还可以查到智力开发类的趣味小知识。这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之间合作交流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种协作与交流的实践与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利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每组都总结出一个结论,最后再让各组派出代表陈述自己的结论,并接受其他组的评价与建议。这样通过讨论,学生不但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了解到自己不同的想法和别人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学会分析别人的观点,发现别人的错误。

五、体验挫折与成功

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与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例如,在“种子萌发条件探究”过程中,学生由于选种失误(不是人为的失误,而是种子本身有问题),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也会受益匪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探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我以前就听说过科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只有那些在崎岖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忍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可是对于探索需要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这一点,今天通过这次挫折与失败,我才真正有些初步的感受和体验了。”“艰辛之后的成功更快乐、更迷人。”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地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的。

六、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探究式式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必须树立“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统一”的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师要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巩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向善,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个性,这一切的形成就需要老师们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的动力功能,使学生的心智活动加速运转并保持最佳的学习激情”。高职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乐于学习。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

“师傅引进门,学艺在个人。”这是一句我国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

现代教育学的探究式教学法也体现了这个道理。探究式教学”理论是著名教育家杜威和施瓦布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也是一种过程和方法,主张教学应当遵循设置疑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等步骤。它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探究,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充实。一位教育学家也说过“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发现真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得。探究式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是一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特征

(一)和谐性。教和学的人际和谐,是教学系统一切和谐的基础;探究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获得知识,学习不再是一种对学生外在的强加的行为,而是学生们自觉的体验过程,因此,这一过程,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他们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是愉悦的。这样,原本填鸭式教学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教与学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

为教学系统处于和谐状态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最根本的一个理念是对教学功能的重新定位,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教学行为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反应有何区别;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创新性因素和开展创新性教与学的活动,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努力去营造最适合人才成长的一切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能最大限度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去思索,去创新。这一切,正是探究教学的独特之处。

(三)具有兼容性,探究教学不是中外教学理论的堆积,而是对各种优秀教学理论的消化吸收、独熔一体。这种兼容的特点既体现在探究式教学法论的提出,也体现在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例如: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教学中的“三主”,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探究教学法绝不是孤立的一个教学理论,它的产生,发展都需要博采众长,内涵众多的教学改革的

三、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探索

英国哲学家约翰?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大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去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一步一步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获得结论。学生通过自我探索的方法获得的学习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

1、 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教学是语文思维活动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功霍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它给我们以启迪: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创设诱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多边活动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困此,好的设疑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度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唤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选择。

2、 设置形象情境。

知识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必要的材料主动获得。设置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环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题学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环节设置“动”境,诱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主动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其实质就是“形象情境”的创设。

四、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探究大致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方案、整合资料、得出结论、评价交流等几个要素,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涉及多侧面的复杂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是否任何一个探究都一定要由学生独立完成,都一定要完整,即包括探究的各个要素,这就是一个探究的深度问题。怎样的深度是合适的,这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即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桃子”到尺度,探究的深度要视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有关知识的要求程度,要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学生一听就会、一看就知、无深度、无新意的内容调动不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样过难过深的内容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地参与自我活动,探究式教学恰恰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用整个身体去活动、用全部心灵去体验;在活动中强化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探究式教学时落实新课改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开拓型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

参考文献:

[1] 谢永.“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文科,2007(11)

[2] 黄安成.学案教学法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教学,2003(4)

[3] 张熊飞.诱思探究——发展素质的教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4]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咏慧.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综合探究课;探究方法

根据教育部2004年3月颁发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出版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门必修课实验教材,按照教材编写体例,四本教材都分为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之后都设置了一个“综合探究”。

从综合探究课本身讲,一方面,它是该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即它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通过学生思维活动贯穿或拓展本单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它有益于培育学生收集资料的实践能力以及整理资料、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无论是从完成学科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设计好、完成好每单元的综合探究课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怎样上好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综合探究课,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下面,我将我在综合探究课实践中尝试的几种探究方法总结一下,以抛砖引玉。

“探究”一词意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讨”,即研究讨论,要两人以上合作。“研究”即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课堂综合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综合探究课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用以下的几种探究方法来进行探究,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探究。

一、辨论式探究

1.辨论式探究的含义:辩论式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研究专题,从辩证的正反两方向出发,综合地灵活地利用各种学习方式做研究,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学习方法。

2.辨论式探究的范围和界定。对那些大家有争议性的问题,进行辨论,在辨论中形成共识。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这一内容时,可用辨论式,辨题:金钱是魔鬼还是天使?在辨论中使大家形成共识,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金钱,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也是不行。又如哲学模块《走进哲学、问辨人生》,这个探究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通过让学生设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组织、协调能力。

3.辨论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为了探究活动的进行有针对性,教师对其进行要进行深入的筹划,让学生很有学习秩序的情况下进行。

确定辨题――分正反两方小组――分工负责――有组织性搜集材料――整理汇总――活动开展

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之间合作成为了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合作中又体现个人能力。在这里,教师好象就是一名“看客”,为他们进行服务与指导,如需要打印资料、个别知识性的探讨、学生关注问题的方向与范围等。在辩论会上,同学们将自己劳动成果通过语言辩论、讲解等形式得以展示,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研究”成果后的爽气。

笔者认为把辩论带入课堂,应该注意几点:(1)不要为辩论而辩论,忌流于形式。(2)在辩论前,要教给学生辩论的方法等。(3)挖掘教材,哪些问题最适合辩论。

二、沙龙式探究

1.沙龙式探究的含义

沙龙式探究就是在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师生、生生对某一主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的观点碰撞、兼容、对接,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新的观点。文化模块《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哲学模块《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可采取沙龙式探究。

2.沙龙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沙龙动员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了解沙龙、认同沙龙,产生积极参与沙龙的欲望。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动、组织、竞岗、培训。

沙龙准备阶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为全体沙龙做好精神上、物质上的准备。

选择主题――设计角度――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制作卡片

沙龙活动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自教自育、共同提高。

沙龙总结阶段: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反思,提升质量,完善沙龙。

三、情景模拟式探究

1.情景模拟式探究的含义

情景,指情形、景象、场景,即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状况。模拟,又称模仿,指照着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情景模拟式教学,是指通过学生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如经济模块《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类探究活动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注重为启发学生思维提供路径,可采取模拟活动的方式。如通过模拟职业招聘会、投资理财方案等探究活动,能引导学生养成合理科学的金钱观念、竞争就业观念、合理投资观念。

2.操作步骤:情景模拟式的一般流程

确定主题――情景构思――情景模拟――再现问题――解决问题

(1)选择主题中需探究的问题进行情景构思。

(2)设计制作情景模拟所需的多媒体课件(如:背景画面等),还可准备一些实物,适当增强仿真效果。

(3)让学生选择扮演、担任角色,教师布置有针对性的观察、思索的任务。

(4)从情景模拟中再现问题,引出问题,展开解决方案的讨论。

3.使用建议

“情景模拟法”适用于我们在解决一些探究难点问题时使用,让学生从现场的情景中获得心理体验,产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探究问题变得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为了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求教师事先作好精心的准备,从内容的选择确定,到画面情景的设计,再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需教师精巧构思,细心钻研。此方法既可用于再现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现象,也可用于问题解决之后的反思拓展,即展示问题解决的主要过程。

运用“情景模拟式教学”,能够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模拟是由学生去做的,这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兴趣。

四、调研式探究

1.调研式探究的含义

就是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深入生活,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以社会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讨论交流的方式。如政治模块《政府权威从何而来》、经济模块的《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可采取调研式探究。

2.调研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确定主题――调查访问――资料整理――交流讨论――效果评价

三大步骤:第一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确定好主题。第二步,每个小组分工负责不同项目的调查。第三步,对学生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进行讨论,作好小结评价。调研讨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抓好以下环节:总体设计,选题定点;编拟提钢,明确目标;深入社会,调查访问;信息反馈,总结成文;引入课堂,交流讨论;效果检验,考核评分。

五、小论文式探究

1.小论文式探究的含义

论文式探究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挖掘学生的独到的见解,培养发散式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模式。文化模块《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聚焦文化竞争力》可采取此模式。

2.小论文式探究的一般流程

总体分工――建立信息库――指导写作――论文展评

具体操作过程:

(1)总体分工

为了保证这种方式的深入进行,我们教师从总体上分为三大块进行负责,有专门负责理论研究的,有专门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新闻制作与资料收集的,有专门负责论文评选的,并定期进行各部分的汇总交流与完善。

(2)建立信息库

为保证学生对国内外重大问题的了解和掌握,我组织学生通过报栏、图书馆、网络等收集时事新闻,建立充足的信息源。

(3)指导写作

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各抒已见,写出自己的思想。写作前,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首先,要求主题思想要新颖。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去积极地思考,要敢想,只要合情合理就行。其次,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敢想不等于乱想,要有理有据。面对实际问题和社会现象,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经济、哲学、政治等各种理论,去思考,去分析。

刚开始,有的同学不愿写,我就分别进行指导。先给他一些启示,引导他们去分析材料,去思考。只要有点滴成绩,我通过写评语的方式,提出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就这样,在成就感的激励下,逐渐增强了他们写小论文的勇气和信心,并且写作水平也逐步提高。

(4)论文展评

对于小论文,我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评。一方面,我对小论文进行批改,写评语,找出优点和不足。另一方面,由专门负责论文评选的老师,评出比较好的小论文,张贴到学校的宣传《学生风采》。并定期将它们装订成册,供大家传阅。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论文的热情,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最后,在综合探究课实施过程中,我还要提醒两点:

一是,在探究课上,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领会现代教育理论,重新建构知识体系,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实现由教书到育人的转变,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二是对学生来说,综合探究课的设置意味着一种锻炼,一种尝试,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一种学习方式的革新。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因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要积极地“动”起来:动手收集资料、动脑整理资料、交流辩论、撰写小论文、总结报告等,学生再也不能上课背着手只专心听老师讲就万事大吉了。

最后,综合探究课强调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不可能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这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的问题,少部分的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对待活动的态度、与同学的关系,再加上时间问题,有些学生会抱着“搭便车”的心理应付综合探究课所搞的活动,甚至“坐享其成”。没有积极的参与,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真正自主自愿听探究。对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应该作多元化的评价,例如有些学生活动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学生在活动中所得到的教训也是非常宝贵的,因此也应该肯定。作为新课程,大家都在积极探索之中,不管怎么样,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真正“以生为本”,才能使新课程的探究活动课得到落实。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讨论探究;交通工程;课程改革

本课题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1、前言

对于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般高校来说,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和知名度的必经阶段。交通工程学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对于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该教学方法在国外知名大学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方式,而在我国一般高校教学课题中,讨论探究式这种教学方法还没能推广开。通过初步试验可知,学生非常喜欢此教学方法,这对于下一步实施会很容易推进。

国内有关交通工程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实践课教学体系方面上,没有人提出针对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及其有关定性定量考核评定方法[1、2、3]。

国外大学在教学方面研究的文献资料体现的主要是是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怎样教,如何教得更好,同时提供有效的方法[4]。

2、方法过程

主要研究内容: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以及相应定性定量考核方式和方法;在交通工程学课程中实施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方案检验并不断完善。

研究目标:通过对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交通运输专业其他专业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供参考蓝本,为我国其他一般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实施教改提供实践例证。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交通工程学课程的讨论探究式教学可行方案制定;在讨论探究式教学课堂中及时准确的记录相应定性定量化指标。

研究方法:在全面把握专业现有师资、试验仪器设备和交通工程学教学现状,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关大学专业课教改文献资料,制定交通工程学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确定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定性定量考核指标,最后给出课程教改可实施方案,并在在交通工程学课程实际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并不断完善,及在交通运输专业中进行推广。

3、方案制定

3.1现状条件

交通工程方面师资的薄弱,仪器设备简单。交通工程学教学主要靠课堂讲授,方法单一。学生交通感性知识非常欠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3.2方案制定

针对现状条件,制定课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可行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教材的选取是结合多年各个版本的交通工程学教材,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以培养学生技能、增加知识含量、拓宽知识面为主,自己开发教材。

表1 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方案表

注: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没有把交通工程学各个章节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案都放上面,只是节选几个章节。

4、考核指标确定

考核指标采用定性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考核指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组织配合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总结概述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图设计技能等。

定量考核目标:高质量地完成小文章数量、高质量地完成交通实验次数、准确翻译有关外文资料字数、根据所学交通工程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个数、正确高效地完成作业数量、数量、申请或参与科研项目数量等。

定量考核方面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作业、小论文成绩、卷面成绩,这些方面给出具体的分数比例和评定办法。

5、教学实施检验

交通运输专业的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交通工程学》课程采用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效果及完成成果:校园交通标志标线设计及应用研究;对校园停车场进行了设计;市区交通拥堵交叉通组织、实际调查交通数据资料、初步翻译了英文版的《交通工程学》教材。

6、结论

从我校交通运输专业2010级、2011级两个班级中的授课实践情况看,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成效。交通工程学课程中采用了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后,对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检验学生实践环节中运用情况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面对面”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于枯燥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实践中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通过课堂讨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究专业技术的前沿,让学生对对未来工作充满了极大的憧憬和动力。最重要一点是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了巨大的专业实践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 孙耀东等;交通工程理论与实践互动教学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年01期

[2] 朱明轩等;建立科学合理的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探究式学习 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探究式学习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如下几种基本模式:

一、明确目标,自学探究

明确目标是指一节新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边读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当然学生由于自身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会各不相同。简单的能识记、理解的内容,学生通过自读就能够完成,而无法理解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材料尽力寻求答案。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上)《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全班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李树”的顺序来安排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七年级语文(上)第八课《伟人细胞》时,学生第一遍自读,提出: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里?第二遍自读,提出: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提出: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心中的疑问,就必须认真研究书上的知识,查阅相关的资料。而通过独立自学探究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知识运用的过程。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觉探究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讲解清楚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讲解。如在教七年级语文《说真话、抒真情》写作课时,可采用如下合作探究方法,第一步:将全班学生按优、中、差均匀搭配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第二步:每组确定一名学生做记录人。第三步:小组集体讨论评改分配的作文,评改的内容包括作文是否说了真话,抒了真情,以及对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不足提出修改意见。第四步: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评改情况。第五步:执笔人根据小组评改的意见写出二稿。第六步:组长根据小组成员在本次作文的表现,给每个人评定等级,并负责把集体讨论的内容、素材、初稿、修改意见、二稿等材料按顺序装订好,交教师审阅或各小组交换评改。

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的讨论回答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会相互模仿、带动、提高。学生在讨论中还会发生争论,不肯退让,这是正常的,是好现象。在合作探究中,除了实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外,学生还学会了认真观察,分析判断,模仿优点,并在模仿的基础上提高,最后完善为创新。通过讨论无法解决而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可以作为学生课后探究的课题,绝不能不了了之。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获得方法。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刊物、网络、社区调查、专业咨询等途径探究答案。在学习《大自然警号长鸣》学生了解了我国严峻的自然生态环境之后,根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实践,我们上了一节以“守护我们共有家园”为主题的活动课,其小组活动如下:

一组:对母亲河长江进行调查,该组学生对流经我县境内的长江段进行了调查,拍来了正在排放污水和大量生活垃圾堆放在江岸以及漂浮在江面的照片,并用中、英文书写了小论文。由两名学生用流利的英文宣读论文,并用屏幕打出中文字幕,其用英文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环境保护不仅是中国人的事,而且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事”。

二组:利用自制课件展示校园环境建设情况,以及学校已经做出的各项环保宣传和同学们的环保行动。组织并收集同学们自制的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海报,对全班学生进行环保宣传。

三组:学生采访了环保局局长,并进行了录像。通过局长的讲话把八步区环境状况以及采取的环保举措介绍给同学。

四组:通过网络探究,搜索出中国环保网址大全。并向同学们推荐中国环保网,了解国内外最新环保动态;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通过网络超越时空的功能,带领同学们参观爱立信环保展览;通过网络的交互,在网上论坛中留言等。

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课题是本组经过讨论普遍关心而无法解决或是想进行实践检验的问题,所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而把自己探究的成果在活动课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是一次明理强化的过程,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可以模仿优点相互学习,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路。

对于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评价。针对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可自由地谈感受,谈新问题,或者对前边组的问题展开辩论,把问题深入。教师和学生要对各组打分,通过评价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总的说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内容,探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选用探究式能破除“教师中心”,促进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知识面亟待扩展,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只是在探究教学实施中的第一步,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探究式学习才能逐步地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旭彤.换一种方式学语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梁达雄.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4).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内涵;功能作用;要点综合

教学方法是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产物,因而关于“桥与船”的命题是永恒的,思政课教学方法也是如此的,人们在摒弃或者说扬弃传统方法的时候,便在深入探讨一种更适宜、更具有效率效益的教学方法,即探究式教学方法。

一、内涵探微

对于教学方法表达的理念,在教育史上,从反思注入式教学方法开始,人们广泛而深入地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探索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多不同的主张,进行了不少的实验与改革。那么,思政课教学方法,其一要凸显建构主义情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二要凸显知识探索的主体角色: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列宁也曾指出,每个想认真思考和独立领会这个问题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研究,从各个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学生不只是记住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还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知道结论是怎样来的,知道每个概念、范畴、规律、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个思考过程,也就是模仿发现者探究、寻得新认识的过程;换言之,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因而,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方法,既要从有利教学与探究出发,在结合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强调师生的平等、民主、合作;又要注重集体讨论,注重在探究、切磋、碰撞中去发现新知;其本质就是基于触发性和设定性的情境、问题进行研讨,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科学探究能力、思维方法,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质量评价与政策,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都提出了改革要求。

二、功能作用剖析

总的说来,开展思政课探究式教学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在探究的活动中获取教学规定的知识,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反作用于教师对教学形式的调控、对教学理论深度的拓展以及德育实效性针对性的提升。具体来说:

(一)能突出对主客体互动、教学相长的促进

首先,对于思政课探究式教学方法,既不能把其绝对化、凝固化,也不能把它封闭化。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其次,在这一教学方法中,讨论、辩论、参与等形式,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受益,能提供一个比较民主的平台,重视各参与者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同时能相互之间倾听、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主客体互动,教学相长。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在讨论发育中,理论联系实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的独到见解,讲了许多大家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阐述了一些理论观点,既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也为教师备课、教学与探究提供了可贵的信息资料,并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从教师方面来看,在讨论和辩论中,教师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厚积薄发,条理分析,使理论闪现出科学的魅力以及人文的价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能突出对大学生精神和意识在认识论上“惑”的解决

由于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具有使教学双边活动活跃,且能够加强这一教学法的论辩性以及加强教师指导的针对性,所以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形成的思想认识上疑惑、困惑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在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元化的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中国自身的改革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大学生肯定会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很多疑惑、困惑,这就需要认真去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思政课中,这一教学方法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解决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困惑的机会。如在研讨中,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有些学生偏向于理性认识,认识程度可能深一些,甚至就阐述的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但另一些学生,可能就对这个问题了解不多,或者说还处在一种感性阶段。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论辩性以及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就能使了解不多的人、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的人,通过研讨而逐步达到了解较多和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们就是利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将自己头脑中的疑点、难点抛给大家,然后在研讨辩论中得益;讨论、辩论还没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深入探究加深大学生对疑点、难点的认识和理解。

(三)能突出对大学生理论抽象能力、基于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理论抽象能力是通过其判断、概括、推理这些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教学双方的讨论性、辩论性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这些探究式教学方法所具有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抽象能力,促使大学生认识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升,或者波浪型或者螺旋型的向前推进。开展讨论,进而辩论,可以使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和矛盾通过一个群体的平台明了化、清晰化。在思政课中,高校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特征在讨论、辩论中得到发挥,这种发挥在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正是这种思维的独创性特征,保证了学生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探究式教学方法之所以能够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是由这个方法所具有的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强的特征所决定的。同时,探究式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基于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基于问题的实践能力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法因其方法论辩性与注重学生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特征能够为大学生们提供发扬优势、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在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会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现象的理解和对表面枝节的认识,会在讨论和辩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本溯源,深入探讨本质的全面的东西,通过思考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规定学生怎样思考,学生头脑中装着许许多多从实践中带来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式教学平台给出适宜的答案。

(四)能突出大学生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发挥

在思政课中,探究式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从教当中汲取,更要强调教师从学当中倾听,注重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相比单向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容易出现以教师单边活动为重心,教师站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学生围绕教师讲授内容和思路转,缺少自己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探究式教学方法则可以改变这一状况,通过重视在参与的平台推进探究式教与学做到研讨主要是学生研讨,问题主要由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自己谈对问题的看法、见解,亮自己的观点,这种参与包括个人积极主动性的个体主体性参与以及与同学的交流、对话与合作的主体间性参与,从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中,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恰当设疑;阅读解疑;学生释疑;教师答疑;深思省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037-02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和新闻、文秘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以“五四”以来的我国的文学史和作家的作品为教学内容,其中贯穿了该时期我国文艺思潮的发展和论争等内容。通过对这一时期我国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还原该时期文学存在的图景,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丰富的想象能力、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时,“探究”是目的,“讨论”是方法。所以,若缺乏“探究”精神,“讨论”就可能只是聊天。

一、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1.恰当质疑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在讲授某一文学史或作品前给学生布置供他们思考的习题,以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资料。针对某一文学现象或某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只能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一到两个适合学生的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不能像采用讲授法那样面面俱到。这是因为,问题多了,学生的精力会分散,会抓不住重点,最后实质问题会得不到解决。比如在讲授经典戏剧《雷雨》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谁是《雷雨》的主人公?这看起来只是一道题,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雷雨》中的人物进行认真的分析,同时其中还必然兼有对于《雷雨》主题的分析。再如在讲授《游园惊梦》时,我也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游园惊梦》中的意识流的手法是如何体现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懂《游园惊梦》的内容,然后才能知道其中的对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的运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看似只需教师在下课前用几分钟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对问题加以展示即可,实则体现了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十分成熟的理解,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游园惊梦》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

2.阅读解疑

阅读解疑由阅读文本、随机讨论和最后形成文字材料等环节组成。认真阅读文本是学生参与讨论的前提,只这一个环节就实现了对于以往的讲授法的质的超越。讲授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学生只要记好笔记并在考前对之加以背诵就能拿到高分,看不看文本都无关紧要。这自然激不起学生看书的兴趣。相反,使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法,讨论时每个学生都要或都可以展示自己的观点,会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由此阅读作品也自然就成了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因为教师要的答案并不是文学史教材已经归纳好的,所以即使学生能认真阅读作品,他们也未必能得出自己非常确定的结论。此时,随机讨论便自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了。有时候,针对某个重点问题学生们会展开热烈的争论,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争论本身就是一个或肯定、或质疑、或反驳的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讨论或争论,学生们思考成熟了,观点明确了,就可以动笔形成文字材料,就可以用这种材料在课堂上发言。

3.学生释疑

学生释疑即学生在课堂上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实施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这个环节经常会冷场,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而不愿发言。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以鼓励,尤其是要设法让没有准备发言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当同时,教师也一定要做好“无人喝彩”的准备,即真的“干启不发”的状况出现时,自己也不能急躁,不能放弃,要一边讲授相关内容,一边鼓励学生发言。在通常情况下,冷场是不会持续很久的,只要教师能循循善诱,僵局总是会被打破的。教师还应该具备在现场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讲评或总结的能力,对于正确的观点要加以肯定,并提示其他同学予以记录;对于错误的、有分歧观点,则应组织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在此环节中,如果学生能积极踊跃地发言,教师一定要对之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沿着正确的思路由浅入深地予以探讨,不能四面出击,否则会劳而无功。比如在讲授《锻炼锻炼》时,我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杨小四?”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根据杨小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进行分析,吃不饱时的狡猾、小腿疼时的蛮横和支书的“和事佬”作风等都只能作为论证杨小四性格的佐证材料,不能突出加以强调。

4.教师答疑

教师答疑就是教师要针对学生释疑过程中的错误加以纠正或解释,其中也包括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也包括教师对问题的必要的画龙点睛。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想给人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钻研文本,然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同时教师还要设想学生对问题的可能产生的看法,还要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只有经过这种较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应付自如,才能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例如在讲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学生一般不能从一开始就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学生会认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海子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此时,教师若提示学生再看一看海子的生平,再进一步了解他仅25年的生命历程,同时也说明此诗的创作时间是海子自杀前的两个月,那么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受到触动,就会对该诗中的一些字眼再进行玩味,比如进一步玩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之后,再经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给出的一个参考性的结论,即本诗是海子自杀前的宣言,是海子伤心的绝笔。如此之后,就会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5.深思省疑

深思省疑就是要求学生在课下对问题再作进一步的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要想使学生对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还必须有课下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为此,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发言或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如果是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就要及时形成论文,以供大家共同赏阅;如果是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更要及时地将它记录下来,以供进一步探讨。这个“省疑”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的每一次思考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他的下一次思考的开始,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的环节。“省疑”过程是学生论文形成的过程。有了这个收束的过程,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才真正能以“讨论”达到“探究”的目的。

二、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的长处

首先,探究与讨论式教学符合人本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性质也是契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真正的“人的文学”,它实践着“五四”精神,即“人本思想”。“‘五四’文学革命是一次地地道道的革命,它不仅画出了旧文学与新文学的明确分界,还初步确立了作为新文学主体的‘新人’的本体精神。换句话说,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贡献”[2]。因此,学习这样一门课程我们自然要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要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作为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探索人生的真谛。只有将这种“五四”精神体现在中国现当文学的讲授中,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本学科的学科内涵。探究与讨论式教学能给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运用这种展示,他们会亲手绘制出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地图。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视学生为课堂的核心,尊重学生的意愿,首先重视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这种环境里,学生不会产生危机感,不会惧怕受到批评。其次,在这种环境里,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会使他们敢于探索,乐于找到论据来充实自己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也会让学生逐步学会有效的学习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最后,坚持不懈地采用探究与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独自阅读和思考,然后将自己的所得表达出来,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讨论法通过引发问题激荡人的思维,把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的才能激发出来,把每一个人都视为是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创造者,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我、表达自我、开发自我,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握自己的思想,主动地发展自己”[3]。

第三,学生将自己思考成熟的看法形成论文,有助于学生的就业。俗语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写出论文也就是“收口”。没有最后这个”收口”的过程,他们以前的思考和所得很快就会被遗忘的;相反,如果收好了这个“口”,则会获益无穷。实践证明,写作过专业论文的学生,他们在写作毕业论文时就会知道如何构思、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围绕中心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能力在答考研试卷时会让导师另眼相看。就因为有这一条,所以我院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考取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三、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其一,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得课堂的涵盖量变得较小,一般只能讨论一个到两个问题。但这个缺憾比较容易解决,解决的办法就是教师可将探究与讨论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结合起来。

其二,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善于表达、基础较好的学生会从中尝到甜头;不愿认真准备的学生,则往往会在课堂上被边缘化。这是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时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也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

其三,目前学生课业压力较大,有效阅读时间有限,所以就导致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容易流于表面。运用探究与讨论式教学法是需要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的,但目前文学院学生每周都要上30多个学时的课。披星戴月地上课使学生甚感疲劳,经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所以课堂讨论就往往没有深度,没有内容。每当这个时候,教师便有些进退两难:终止讨论,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任由没有实质内容的讨论讨论下去,又怕耽误时间。这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金学,张宝歌. 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11(23).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3篇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部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4篇

探究的范畴不明确

许多语文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误解成为“任意的延伸和拓展”,让大量非语文的内容涌进课堂,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出现了“荒了自己的地,抢种别人的田”的现象,忘记了语文是姓“语”的。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文化素养,不能将语文课程的任务外延到无限扩大的大文化范畴。语文学科虽然有“综合性”、“社会性”特征,值得探讨研究的内容很多,但语文学习应是从语言出发理解主题领悟精神,然后进一步学习语言的一个基本过程。无论怎样探究,语文教师都要注意准确的界定学科知识范畴,仔细研究探究学习的方向,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搭建一方提升语文素养的平台并使他们找到爱上语文的理由。

探究的要义不理解

有的语文老师狭义理解探究的要义,总是把探究和讨论划等号。实际上,探究活动包含了个体思考、师生和生生研讨,这种综合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方式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及时而广泛地联系交汇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网。它使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学习实现相互启迪、相互助力,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并且,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因此,“探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相互研讨活动,表演作秀的“花架子”教学,故设圈套问题引导不是探究。

探究的内容不实用

许多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过于唯美或高深,探究的结论从理论上和现实生活脱节严重,让只有中学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的学生无从把握。长此以往,学生找不到探究的快乐便失去了探究的兴趣。要真正的学好语文,必须有学、有思、有用。学语文有学、有思的过程就叫语文探究。而探究的内容和目的则应该“有用”,能让学生觉得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帮助作用。科学探究及探究对应用于生活的科学性应该是探究教学的“神”。所以探究语文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要理论联系实际,服务民生,不能空谈,要活学活用。

探究的途径不丰富

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探究教学浅尝辄止,不讲究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创新,不研究教材特点,不讲究教学策略,导致了课堂探究教学的途径落入肤浅与俗套。教材不是一本“死书”,对于教师而言需要的不是去教教材,而是运用智慧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与方法努力吸引学生探究出“活”的教材资源,使课堂教学真正“动”起来。语文教学就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该表演的表演,该辩论的辩论。易中天说:“为了避免收视疲劳,在必要时设置悬念,抛出问题,还要有出彩的语言,或者要有‘包袱’。”探究教材不仅不限制教师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而且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教出特色,智慧的预约一些精彩,想方设法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激趣探究途径和方法。

探究的过程不实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然而,老师为了赶进度,或担心学生的探究“天马行空”,难以驾驭,往往在短短的几分钟“合作探究”后,便开始越俎代庖,导致探究不能建立在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基础之上。另外,“交流少”的现象也制约着课堂探究教学的效率提高。有的老师缺乏对所有成员的关注,让交流活动成了少部分优秀同学的独角戏,而更多的同学沦落为观众。表面上看,探究的环节有了,可事实上探究仅是象征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也努力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敏锐地捕捉学生探究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本能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探究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探究的结论不个性

鼓励创新,关注学生个性,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有些老师往往是“统一多,个性少”,在探究活动中不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强行将学生的思维和自己的思维“并轨”。这不仅妨碍了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甚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注入”。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展示学生个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每个教师都该明确: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师“规划”出来的。当然,“个性”探究并不是主张老师对探究活动不加以引导,完全任其自为。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但不排斥教师的学习指导。在语文初学阶段,教师不仅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更要教授探究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5篇

职业学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将是不错的选择。

一、探究式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职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能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实施探究式教学。只有充分地了解教学和学生的心理,做好师生协调,铸就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说过,“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二、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职业学校因为注重专业课教学,所以文化课教学学生重视的不够,而教语文的教师,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教学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消极现象,表现为机械记忆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上的绝对缺欠,以致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平衡。有些语文教师因为年龄偏大,从教的时间长,传统的语文教学驾轻就熟,难以挥之而去,对探究式学习抱有成见,牢骚满腹,对于从教时间较短,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热情很高,但是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便心灰意冷,毫无激情,还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因为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开展进行探究活动,埋怨条件不成熟。

2、学生的心理特点

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年龄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有一部分学生心理发展有迟滞迹象,刚步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其心理发展特点,伴随着个性差异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思维定势,思辨能力差,保留着农村的幼稚刁气,以及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他们对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显得六神无主,一头雾水,有些学生因平时对语文教师的误解、冷漠、粗暴而消极甚至产生抵触和反抗的情绪,对老师的探究式学习抱有偏见、嘲讽,甚至还从中捣乱。

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协调

职业学校要实施探究式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探讨和研究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心理。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教与学的配合需要处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得到正视,从而沟通师生的心理活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的课堂心理协调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协调好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呢?

(一)教师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教师要有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紧迫感,主动探讨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全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过去对学生的看法,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厌学,思辨能力差,缺少独立思考的依赖心理,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按照这样的教学程序: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心理沟通最重要,因此教师要适时进行心理指导。

2、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要克服职业学校学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好,家长没有面子,所有在语文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讨论,畏惧心理的弱点,在教学中,可以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引导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方法和成果,从不同的角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认识,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正确理解所获得的知识。

4、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多向交流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色彩鲜艳、图象逼真等特点,能向学生真实地展现所学的背景和场所,为其提供生动活泼的真实语言环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学生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1、摒弃依赖心理,养成独立意识。这一点,对于职校学生最难做到,有些学生由于接受式学习而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少独立思考,无法主动独立去探究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坚信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读出来的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2、改变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兴趣

学生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挂图,以及把语文课的内容编成小话剧等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浅入深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学习语文主动性增加,成绩也好了,知识面也宽了,打破了以往被动、单一、枯燥、乏味的学习状态。

3、学生见互相合作,养成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