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

探究性课题研究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一、问题设置,重点突出

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务必要达到学生对文本主动探究的目的,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偏离文本,一定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先生的优美散文,也是公开课的热门课题。从教几年,听过多次,大多数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文章描绘了几幅图画?给每幅画拟个小标题”上,而我认为《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最有价值的就是它散文化的语言以及郁达夫身处战争年代的诗意情怀。所以我把课堂的重点放在了品鉴语言和探究情怀上,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江南的冬景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与郁先生的语言是分不开的,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言细细品味;结合时代背景,1935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调呢?从此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二、层层深入,抽丝剥茧

课堂提问就是文本研读的线索,每个问题都可以看成研读思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梯级。课堂探究性提问的设计应该方向明确,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形成梯度、逐步推进,从而达到高潮,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因此,语文课堂探究性问题设置要重视层次性的设计。如《雷雨》(选段)这课中,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周朴园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要使学生对其性格特征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就要先回答第一层面上的三个问题:第一,周朴园如何对待少女时代的侍萍?第二,周朴园如何对待刚为他生过孩子的侍萍?第三,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侍萍?这三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都可回答得很充分,这时教师再抛出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的辩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从而更加深刻地体悟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三、预设生成,智慧课堂

语文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生成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一定是有问题生成的课堂。有效问题的设计在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启发和引导。因为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课堂最大的闪光点,教师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与文本内容紧密相连的问题展开探究,让学生实现从“带着问题读”到“读出问题来”的转变。学生生成问题来自他们对文本的扣问,来自他们对教师权威的解读,来自师生对话的思维撞击。

四、拓展延伸,价值引领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课题研究 探究式学习 劳技教学

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在实践中创造,从而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与劳动技能,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创新型劳动者,这是当今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小课题”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用寓有儿童情趣的科学研究方式去主动研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选择课题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因此课题选择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课题从哪里来?主要来自学生的劳动实践、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可以是劳技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在对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是劳技单科性问题,也可以是与劳技学科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在组织学生选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小课题”原则。这里说的“小课题”,是指不要涉及过多的相关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深奥理论,不需要许多复杂的验证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课题。(2)创新性原则。通过研究能探明或揭示某一事物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3)实用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某种需要,或者说研究结果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如我校在全国创新大赛中的获奖作品《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只要等薄荷花开了,苍蝇在薄荷花上活动时,就可以进行观察实验。这个题目很小,不需要很多的器材设备,也从没有人研究过,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制订计划

为使小课题研究有目的有步骤进行,活动之前必须制订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应包括:①研究的目的。目的正确,实践操作才能正确,取得的结果才能达到研究的本意。②研究时间。预计研究时间多长、何时完成。特别是劳技类研究项目季节性很强,要搞好研究必须准确安排时间。③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的核心。它包括:研究前的材料准备、研究在什么环境下进行、研究采取什么技术手段等。我还是以《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为例。研究的目的,用薄荷的花去诱灭苍蝇;研究的时间,这个课题时间的选择很有讲究,什么时候种植薄荷要计算好,保证薄荷花开了,苍蝇成虫正好开始活动;研究方法,像这类课题要分阶段进行效果较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薄荷花引诱实验,第二阶段,进行薄荷花诱灭苍蝇实验。因此,一个完善的研究计划预示着成功的一半,作为指导老师一定要抓实抓好这一环节。

三、实施步骤

在制订好选题实施计划以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步骤中去。首先,要让课题组的同学明确研究目的,了解研究计划;其次,要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奠定有关知识基础;然后,再进行观察、实验、访谈、调查;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这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一步步地深入,做到不遗漏每一个步骤,不忽视每一个细节。实施过程中要随时与研究目的相比较,哪些达到了要求,哪些还需要补充;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不完全,采取什么方法补救。既要注意观察预想之内的情况,又要观察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预想之内的情况是满足预定的目的所必须的;预想之外的特殊现象是意外收获,是新发现,往往这种收获具有更大的价值。如《种薄荷诱灭苍蝇》这个课题,学生发现很多苍蝇喜欢在薄荷的花蕊上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有关昆虫专家后,推测花粉有引诱苍蝇作用,因此,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就先预设花粉有引诱苍蝇的作用。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学生发现把薄荷叶的汁液与花粉混合使用更能引诱苍蝇,这一有价值的发现让有些专家都感到意外。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放任自流,而要与他们一起,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导;还要告诫他们,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不依赖老师,不依赖家长,把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重视多种知识与技能的灵活应用、综合运用;重视学生个体、小组之间的交流、协同学习。

四、成果交流

学生的研究成果出来后,首先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指导修改。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成果共享,信息互补。通过相互评议,可以使学生思维碰撞,彼此启发,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进一步改进或深化自己的研究成果。

小课题的成果交流还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平台进行网上交流。我校是科技劳技教育特色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上,很多有新意的设想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小课题成果也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亮点。

小课题的成果还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有机会和各行业专家学习和交流。如我校学生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参加全国24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中,有机会与植物学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夹竹桃叶子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成果评价

学生研究的成果经过展示交流并经修改完善后,指导教师要组织有关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答辩评价。答辩评价时,一要看学生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二要看整个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观察记录、数据统计表、重要环节的照片等)。

评价以开放式、激励式评价为主,不对研究成果作孰是孰非的简单结论,彻底打破传统评价中教师设置好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结果往里套的束缚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做法。主要看学生对调查、观察、实验、材料检索与整理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否有所掌握,对所学的知识是否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有所发现与创造等。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分出论文报告或方案设计的水平高下,而在于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参与和学习目标的达成,重视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重视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研究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可持续研究与创造的后劲。

总之,小课题研究是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更多的空间“消化”、“吸收”知识,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和实践,有更多的时间发展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1)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2)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第二,引导孩子树立课外阅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确立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着这样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所以应“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图书,自己确定在多长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自己选择读书的时间,自己选择阅读后成果的展示形式(目前我们的展示形式有阅读笔记积累、美文背诵比赛、讲故事、预备铃前十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等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督促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计划,学会确定目标。虽然仅仅半年时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我拟想从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目前评价机制还没有落实。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课题立项研究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探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探究教学作为与知识授受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方式,由来已久。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制性灌输与培养、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出来的。由此可见,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就教学体系相比,探究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均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要实施好探究教学却并非一件易事,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经常出现教学目标制定都是探究式教学理念,课堂实践中则是“穿新鞋,走老路”。灌输、记诵、被动接的本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样想要达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恐怕很难达到了。这中间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是我们老师的观念没有根本转变。正是基于这种事实,我校于2010年12月申报了――空间与几何领域中“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得以立项。旨在真正解决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领域中几何概念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的问题,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得以改变;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二)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课题围绕五个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即:“空间与几何”探究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对 “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 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讨,不断完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从而构建我校“学科教学特色”,真正凸现我校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学特色,塑造富有个性的品牌学校形象。

(三)研究目标

1、成果目标

以课题研究引领学校特色的发展,全面构建我校的“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特色。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揭示自主探究性学习与发展学生能力的关系。进一步凸现我校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特色:探索自主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继续优化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性、探究性、智慧性。构建自主探究性评价体系框架。

2、教师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真正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学生观、教学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促进教师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研究中实现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3、学生目标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学习、大自然中的有价值的思维对象及问题;具有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愿望,能掌握独立解决问题一般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合作能力,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成长会学习会创造的智慧型人才。

(四)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建构;分享;反思

1.问题解决与能力提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并不是只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研究我们也认识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习乐趣提高的过程。

2.问题解决教学流程

(1)问题

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了学生动手搭建、探索因果的天生能力,以及他们在问题解决中进行探索的天资,以此作为建立认知世界的理想途径,将学生创造与有效学习经验联系起来,教师根据自己选定的活动主题,以问题为起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面临一个开放式的挑战或任务,将自己置身于问题解决方案寻找者的角色。在此阶段,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在他们开始动手之前探索各种想法。他们的好奇心被唤醒,挑战就在他们可解决的范围内,即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此阶段教师的价值是基于学生的起点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核心问题,基于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构建问题系统,基于问题系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通路,课堂所要经历的,就是源源不断的自由、热情、智慧与能量所迸发的激动人心的过程。

网络在线模拟行车

(2)建构

每一个课外探究性实验学习任务都有建构活动,当学生建构现实或虚拟世界中的物体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建构知识。在建构阶段,我们主张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学生乐在其中,可以用教具和计算机程序来建构真实、有意义的物体,由此试验和体验物体的因果关系,观察事与物之间的联系,给学生提供了“涉身认知”的机会,当学生在使用身体,尤其是双手时,大脑的高级思维潜能被激发,认知过程更具创造性,这对有效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3)分享

建构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实施与探索中大胆假设、独立验证,从而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独立建构完成后,教师让学生以互学或小组方式,在竞赛、游戏、实验等活动中进行目标任务的讨论、构思、设计、实施、探索,在合作学习中分享彼此的想法、策略乃至最后的成果,即分享阶段。分享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方案,必要时,优化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允许学生回到建构阶段获取更多的知识。

(4)反思

反思是让学生从分享中拥有回顾与反思自我知识建构过程的机会,从而使得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更加贴近事物的实质。反思阶段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往往和分享过程相伴而生,通过汲取别人好的做法、观点,自我调整自己的建构过程。反思常常发生在学生回顾、描述建构阶段经历的时候,并自觉的完成。

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他们获得知识的经历。学生通过思考、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生沟通、分享建构成果等活动,对遇到的问题有更深的探究,加深理解和巩固建构的知识,并把这些转换为能够和他人交流的、能够应用到其他情境中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们通过方案分享与反思,重新思考,对初始方案进行优化升级。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观察学生不同方面的差异,明确下一个学习任务的设置。

3.小结

在中学课外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问题、建构、分享、反思”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注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思维,由学生独立进行设计和自我建构,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学习、解决新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是对中学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次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天容等主编.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

[2]李志刚等主编.课堂风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3]张卫星.“目标导向教学单”设计与应用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7

[4]张训生.大学物理实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6-221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化学实验设计;探究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109-03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实验可以收集解决问题的证据,还可以运用实验检验结论的合理性,并能从中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科学探究引入了化学课堂,力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这一途径,全面体现化学新课程的全新理念,探索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1 人教社新、旧版化学教材中实验的变化

1.1增加“探究性”实验栏目

较旧版教材,2007年版人教社高中化学新教材增加了“科学探究”实验栏目,并且比例较大,“科学探究”实验占实验总数的25%。新教材没有严格区分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在设置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提倡“以生为本”,采取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实验、亲自体验的教学形式。教材中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实验呈现方式,如:实验活动陈述式、实验情境创设式、激励质疑式、引导探究式、总结提炼式等,可见新教材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1.2强调学生要更多的参与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作为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工具,更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重要动力。旧教材在每个实验后面都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和解释,所以设置的表格非常少,而新教材中许多实验现象和数据必须在实验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实验结束后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这说明新教材为了发挥实验在培养未来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采用预先设置大量过程性客观题的方式,“强制性”的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获得第一手数据。

1.3新教材化学实验呈现鲜明的探究性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当成为学生探索、发现、验证知识的重要手段。旧版本教材中有关实验探究的内容基本属于验证性实验,而新教材中的实验则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不仅做到了探究性活动内容与知识内容结合,更加注意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实验探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之一。例如: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旧版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工业上利用该反应制硝酸时,为了提高吸收效率,同时避免污染,需要补充过量氧气,多次氧化NO、多次吸收。学生对此理解不深刻,印象肤浅。新教材将该实验更改为设计实验:提供一试管NO2气体,其他药品和仪器自选,实验要求尽可能多地使NO2被水吸收,通过该实验设计,对工业生产硝酸有哪些启示?通过这一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对原料(NO2)的充分利用、为保护环境要减少有害气体(NO)的排放等道理,还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2 实验设计与探究试题的特点

2.1创设情境、体现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纵观新课标高考中各省份的化学实验试题,多数以创设新颖情景为出题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多数高考试题虽然取材于教材,但在药品使用、仪器拓展、实验操作、实验步骤等方面做了优化和创新,有时则是对教材上多个实验进行“组团”式考查(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实验题);二是关注实验过程的创新。如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的创新,实验途径及步骤的创新(如2008年新课标全国理综卷测定铁元素含量、2009年探究碱式碳酸铜组成的两种方法)等;三是大多数探究性试题的情景都是目前社会生活、科技、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这就意味着学生中学化学知识考查不仅要有“知识性”、“学术性”,还要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2.2考查基础、侧重综合

从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来看,所考查知识源于教材中的典型实验,但“立足教材、高于教材”。中学最基础的内容依旧是考查的重点,但试题的综合性更强。考查要点包括重要物质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原理、基本实验操作、重要仪器的使用等。命题经常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将实验原理、计算、设计、评价、推断融合在其中,把能力的考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在新课标高考中定量实验更是高频考点。

2.3重视能力、提高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高考中的实验题着重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1)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在实验设计方面重点考查实验操作、仪器的选择与连接、局部装置的优化、化学原理的验证、实验步骤的补充与设计等。在评价方面侧重考查局部实验装置的优、缺点并进行改进,实验原理的评价,实验数据误差分析等;(2)实验表达能力。命题人往往要求学生把设计目的、具体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用语言表达出来。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叙述的有序性,为了完成某个操作需要几步进行,观察到某些实验现象,要把每一步叙述到位,如检查气密性,一般要有构造密闭体系、改变压强、产生相关现象、得出结论四步。二是要用规范的化学语言叙述,杜绝使用口头语,如“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不能说成“加入二氧化硫气体”;少量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应为“溶液变浑浊”,而不能表述成“溶液变白”;(3)计算能力。从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来看,定量实验是考查的高频考点。考查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据的测量一数据的处理一得出结论”型;二是“给出数据一分析数据一发现规律”型。无论是哪种题型都可能会涉及数据的处理和对计算能力的考查。

3 实验设计与探究题的解题策略

3.1思考问题的顺序

1)思考实验考察的核心问题。如为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实验路线、方法是否恰当;实验原理是否科学、合理;所选用药品与仪器是否简单合理;实验现象是否直观、明显(是否有干扰);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2)思考常规实验操作。回顾与本实验有关物质的制备、净化、吸收、存放、环保、安全等问题,还要注意实验的具体目的:是否需驱赶空气装置、需防止空气中的CO2、H2O进入装置等具体问题。

3)思考常规实验仪器及装置的连接顺序。一般为气体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干燥、净化、除杂)-主体实验装置-尾气处理。有些实验还需要增加驱赶空气装置、防倒吸装置、防止空气中有关气体进入等装置。

4)思考实验操作的顺序以及要求注意的相关问题。实验操作顺序一般为: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装药品-进行实验。仪器连接一般按照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在整套仪器连接完毕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依装置的特点而定,然后装入药品进行后续操作。

5)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合理结论。为了答题’全面,回答实验现象时一般也是按照实验装置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

3.2结合具体类型科学作答

1)物质制备型。单纯从应试角度来看,所见到的制备类实验,从左到右,一般会出现下列几部分装置:气体(物质)制备-除杂-干燥-主体实验-(尾气处理)-(收集)-(净化)。括号中的装置不同的实验会有所取舍。遇到具体实验问题时,只要对照上述装置路线进行适当的取舍,就可以理清命题人的目的了。就近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看,制备实验中实验装置除了上面这几部分基本装置外,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完美,经常出现改进、优化类装置,如水浴加热装置、防倒吸的装置、平衡压强的装置、不同气体充分混合装置、冷凝回流的装置、冷却收集的装置等。应该扎实地记住上面这几部分装置,当题中给出装置时,可以对照上述顺序把整套装置划分为几个模块,便于理清思路。当需要自己设计制备装置时,可以把它作为路线图,便于设计最佳的制备方案。物质的制备中往往涉及到多个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起始物质到最终产物的实现可能存在多种途径,如何从这几种途径中选择最佳方案?关键是对制备原理的选择,此选择以原料和产物的性质为基础,以操作过程的简捷与可操作性为前提,以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出率为终极目标。

2)性质验证型。此类问题一般解题思路为:分析物质的结构确定所属类型-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推测其可能具有的性质-推测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利用反应产生的现象证明是否具备这样的性质。此类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条件限制型的,即对实验试剂、检验方法、实验装置做了限定,需要根据命题人的思路进行探究并作答。作为应试题目,限制型的题目是考查的重点;另一种是开放型的,即不论哪种实验方法只要能达到验证目的即可。解决限制型的试题首先要根据题设条件综合分析命题人的意图,弄清整体思路,然后再具体作答,切忌自己主观臆断,否则得到的答案往往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其次要注意验证某性质一般应通过某个具体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来达到验证目的,因此做这类题目时要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验证的影响。如探究二氧化硫与过氧化钠的反应: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上具有相似性,于是可以推测二氧化硫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但考虑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与过氧化钠反应时还可能生成硫酸钠,因此,就可以根据亚硫酸钠与硫酸钠的性质,设计合适的化学反应,从而验证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可能发生的反应。

3)定量探究型。定量实验的核心是“定量”,因而实验的设计应围绕定什么量、如何定量、如何精确定量等一系列问题设计简单定量实验方案。高中定量实验教学可分为定量验证和定量分析。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测定,这类实验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属于定量验证类实验。其实验原理是已有的概念和相关的定义式,因此需要测定的目标量是十分明确的。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等属于定量分析类实验,实验中实验原理的设计需要先找到合适的相关反应并确定计量关系,然后围绕实现实验原理、准确测量展开关于操作原理和仪器原理的讨论,完成实验设计。定量探究实验的重点是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分析要注意不仅要看数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还要就数据的测定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气体体积数据,在多个反应共存时,往往用守恒法或关系式法处理数据。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7篇

一、研究到课程的定位

有研究者提出;所谓研究型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1)在这个描述性的定义中,研究者将研究型课程的课程目标仅仅归结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并且将课程与学习者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混淆了起来。研究型课程的开展一般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式的学习来进行的,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大超出这个“学习活动”的范围。就最一般的课程构成要素来说,课程由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所构成,在描述某一课程时,应交待清南在这些方面的规范,就是在描述研究型课程时,应就该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作出回答。这样,要定义研究型课程,我们可以从分析研究型课程的特征入手。

在由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一些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就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

观点一: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

观点二;研究型课程是一种通过儿童对研究型课题作业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与发展儿童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及问题进行主动地、积极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观点三: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旨在为儿童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时间,使儿童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观点四:研究到课程不仅仅在于使儿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些观点中,共同的一点在于“探究”,包括深究的学习过程、探究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探究的体验等等。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上,研究型课程指向培养儿童或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课程的内容上,它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中,它主要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在课程的评价上,研究型课程主要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进行。虽然研究到课程在实施中,提倡通过学习者的探究(研究)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提倡儿童开展探究性学习,但它又不同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学校中所出现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式学习,后者强调通过严格的、按照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来发现某种知识,从而掌握这一知识。从课程的性质来看,研究型课程归属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研究到江程的特点

考察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特点的研究有多种表述。

(-)从课程的构成要素来考察

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要素。研究型课程在上述四方面中,都有不同于以往其他课程的特点。

1.课程目标上的特点。

研究型课程在目标上的特点表现为目标的开放性,课程目标不仅指向某种知识内容,而且指向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指向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儿童所发展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指向儿童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探究过程的情感体验。并且这些目标指向在不同的课题探究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除探究能力和探究粮神外,儿童在探究过程中所达成的知识目标是开放的。

2.课程内容上的特点。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出综合、开放、弹性大的特点。其中综合性与弹性是体现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此类课程的内容弹性非常强,在保证一定的学习量的前提下,儿童所探究的内容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甚至不同的学习小组,都可以进行不同的选择。

3.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点。

以开展合作性的、综合探究性的课题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应体现出合作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特点。儿童的探究过程既有个体的活动,也有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既有体现独立性的个体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合作的小组活动的过程,也有体现集体性的全班交流活动。在某一个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这几种形式都会出现。4.课程评价上的特点。

由于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评价中,不适宜运用目标评价,而应该运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这样,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就具有了过程性这个特点。

(二)从课程的编制和设计来考察

探究型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体现了“校本课程”的思想。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课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机会。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载体。各个学校可以根据“以学习者、以社会发展为中心”等原则,开发适合学校实际教育条件和具体特点的课程。这就涉及课程的设计问题。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成形式和组织结构。它一般取决于两种不同层次的课程编制的决策。一是广义层次的决策,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另一是具体的层次决策,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等。在研究型课程中,课程的设计者除课程方面的专家、专门的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部门人员之外,学校和教师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这是研究型课程的一个最典型的特点之一。

三、研究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难点问题

(一)关于研究型环送的设计问民

研究型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的编制上的特点,即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确立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编制的过程,课程的编制者由单一的课程设计者扩大到学校繁育中的各方面的人员,这种编制方式不同于以往的课程编制。学校和教师已习惯于实施现成的课程,按照现成的教材和教参,组织教学、实施课程。因此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甚至学生是否能很顺利地参与到研究型课程的编制活动中,并使课程的价值得到体现,是在进行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学校和教 师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学生是否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此类过程中?从一些尝试性的实践中发现,儿童对于研究型的活动的价值上的认识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它不重要,原因在于它与考试没关系(这是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贯关注于考试这一惯性所造成的);另一是觉得它很有趣,自己感兴趣(该学校在开展此类活动前,就儿童感兴趣的问题作过调查)。从学习者这一方面来看,儿童是否能积极投入到此类课程的学习,是由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所决定的。就学校和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地、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编制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培训,以提高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被动的服从者,教师不会也不敢对课程、教材、教参中的问题提出看法和修改意见。在这种状况下,教师能否适应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那样,参与到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这是在研究型课程实施中首先会遇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二)关于研究型课程教材中的潜能开发

所谓研究型课程教材中的潜能,是指课程编制者的价值观和意图以及意图以外的东西。由于教学情境的变化,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同的价值观和实践经验有可能导致教师发现课程教材中新的课程潜能。研究型课程教材潜能的实现通常取决于学生的需要以及教师的能力和喜好。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也是课程编制者和课程潜能的开发者。在这个层面上,对于研究型课程的有效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对研究型课程教材的课程潜能的识别和发展能力。教师的学科知识基础、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开放态度、对课堂情境的感受能力以及组织课程教材、课题研究的经验都有助于教师对研究型教材的课程潜能的识别。

如何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潜能的发现和利用能力,在有效实施研究型课程中也是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要提高教师发现和利用研究型课程潜能的能力,需要进行特殊的培训。原因在于教师对于原有的教学经验的认同和习惯,使得教师容易按照旧的教学信性来实施新的课程,旧的教学习惯也阻碍了教师对于新的研究型课程的课程潜能的认识和利用。

(三)关于学生的全员参与问题

由于研究型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每个儿童都能参与。但这类课程学习,无法通过大规模的集体授课来完成,而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小组指导来完成,其活动的开展形式也主要是小组形式。而我们的学校中,班级单位学生数相对来说较多,需要配备较多的教师才能实现。对于教师来说,还涉及教师的文化、学术的领域、水平、研究指导能力等问题;对于学校教学管理来说,怎样评定教师的指导工作成效和工作量;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研究活动,学校的场地、设备、仪器等是否充足;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着研究型课程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而有效开展,否则又将会出现实施活动课程中的一些异化做法(将学习材料“朗读”一遍,就算“活动”过了)。

(四)关于研究型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问题

在初步尝试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和课程设计者提出的一些研究到课题大多涉及自然和社会领目的知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与基础型课程中向自然、社会等一些科目的教学相互区别和协调。在自然和社会科目的教学中,也倡导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使儿童对于自然和社会加以了解,并运用这些科自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一些印时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相容易与研究型课程中的内容相冲突。研究型课程中所探究的课题与自然、社会等科目的学习内容相重负,在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8篇

子课题探究

“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多样化的探究形式与探究内容选择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是物理新课程的一大突出特征。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是与科学内容并列并处于上位的内容,因而,科学探究贯穿于新课程始终。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 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03年9月~2004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04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04年9月~2006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06年6月~2006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06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06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您正浏览的文章由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9篇

新课改变革了语文的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特别强调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对文化论著研读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中,也多次强调合作学习、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以适应学生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协作性等特点,符合《先秦诸子选读》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学习,同时也符合新课标对《先秦诸子选读》的相关要求,在实施《先秦诸子选读》教学时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研究性学习可以容纳丰富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知识

《先秦诸子选读》是以专题的形式编排的,分七个专题,几乎涵盖了先秦诸子散文的精华,这本教材容量大,文化含量高,蕴含了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对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高中生来说具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教育意义。但从课时安排上看,选修课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容量如此大的课本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可以打破课堂狭隘的空间,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搜集和论文的撰写等学习环节都可以放在课下完成,这样既可以有效利用课上时间,又可以充分利用课下的时间,能有效的解决课上时间有限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探究的形式获取知识,研究课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有价值的,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的知识都是系统性的。《先秦诸子选读》以专题形式呈现,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某一专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先秦诸子的思想,有效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造成知识的支离破碎的弊端,使学生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系统、深入的认知。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先秦诸子散文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蕴含深刻的哲理,有很强的现代意义,但因其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一些语言也比较艰涩,学生虽然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但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有畏难心理。又因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指向性很强,只注重结果,最终归于标准答案,往往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区,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己对知识的构建过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研究的课题从学生中来,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充满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维持较强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得到提升。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探究方法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自主制定研究方案、自主分配工作和开展研究,自主交流研究成果,自主评价,反思研究过程。教师负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学生研究创设有力条件,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全面充分的表现和发展。研究性学习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设计研究过程、自己控制学习行为,自己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探究。所有知识都靠自己积极主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研读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探究问题,自己在研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必须要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所学的新知识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构,只有经过学习者自身的探究活动,新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学生主动的完成了知识结构的重构活动,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能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有利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研究性学习可拓展相关的学习资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扩展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实验;课堂研究性学习

生物学科具有极强的生活性,要求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以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生物实验为基础框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学也需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目标,因此,高中生物要促进课堂研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的有机结合,要促使学生在学好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外实验的参与程度,提高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

一、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的课外实验突破了课堂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外实验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爱动、爱操作的本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户外场地的广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也是立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其主要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材料往往是从课外或社会生活中的素材中取得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点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探究性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由重视教学结果转向重视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和探究性人才的培养。

二、促进高中生物课外实验与课堂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1.注重探究性实验方式,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课外实验在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课外实验也应当重视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不能单纯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进行课外实验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步骤的确定,对整个实验过程负责,要重视实验过程中探究性学习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一节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树叶中色素的含量和种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过程的设计,指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以进一步研究不同颜色的植物叶子中所含有的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菜市场和植物园找到几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到实验室中准备器材。最后通过适当的分组,让学生根据制订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鼓励,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2.精心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引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生物实验教学往往受到地域性条件或时间性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实验结果。教师必须在实验开始之前做好实验准备,并提前制订实验计划,根据地域性和季节性的条件对实验过程做出调整。同时,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也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实验准备,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要针对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遭遇的失败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整。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基础知识、培养探究精神。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实验、反复操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行为,保证学生实验的成功率,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发挥。

3.重视课外实验的可行性,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实效

课外实验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分析,要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找出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科研需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分析,因此,生物课外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学习都要立足于实际社会生活制订研究课题。例如,面对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空气污染监控”研究;面对不断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研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影响”课题等。总之,生物课外实验与探究性学习都要以已知知识为基础,以实际生活问题为指导,注重实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高中生物教学通过课外实验强化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同时要将课堂探究性学习与课外实验有机结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11篇

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不断发现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并不断询问“为什么”,研究的目的是提出新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指出:“教育力图达到的目标不是完备的知识,而是充分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说得更精辟且形象:教学应“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

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模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简言之,培养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呢?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始是知识探索型学习,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研究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社会阅历较丰富后,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分三步进行(前两步为第一层次,第三步为第二层次,才是综合性课题研究):

一、从教材切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的研究思维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遵循大纲、教材,但又不拘泥于大纲、教材”的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地加深、加宽,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如:在讲复数的概念的引入时,告诉学生数的发展是由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和解方程的需要推动的,是科学实际和生产、生活相结合的产物,然后让学生解方程:x3-1=0。学生一定会说无解或无实数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无解”和“无实数解”的区别,要学生探讨是不是有新的方式?如果有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探求及讨论发现此方程有解但不是实数,教师要求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学生往往会感觉困难,教师就要问学生为什么困难?学生会说无法求,教师要求学生探求一个新的方式出来解决。

通过问题的层层揭示,并通过联系数的开方知识、解方程知识等手段来突破难点。这一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研究之中,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自然地掌握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把提出的新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上面这节课对要求学生解方程:x3-1=0。这样处理能再次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悟到在数学研究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后教师可以再布置几个探究性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探究方法和思路,拓展和活跃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这样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渗透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数学知识探索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用类似科学的研究方式,让学生置于探索和研究的气氛之中,亲身参与研究,体会知识及规律的探索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研究性讨论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

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一些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极值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软件的应用》、《复数的几种不同的表示及运算》等。

对于这些课题,在学生通过第一步的课本中探究切入点的教学后,在体验了探究的方法和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准备逐步进行。比如,最近我们在高二年级进行了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研究活动。在学生学过多面体的概念后,布置了《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课题研究。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指导阶段

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一般过程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布置课题。需时一节课。课前争取班主任配合,进行动员,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设计、研究阶段

让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各种多面体(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原子结构分析),动手进行实验,记下数据,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利用课余时间,则需时约半个多月。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3.交流、评价和论证阶段

将学生写出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师生中传阅,在此基础上,对每份报告写出评价结论,同时归纳学生研究报告中的方法和结果,归类成组。以组为单位,进一步修改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最后汇编成册,人手一份;或者以出墙报、办展版、编刊物等方式展示学生开展活动的成果。强调学生重在参与,学生的研究结果都要加以肯定,避免挫伤他们的激情,让学生有研究成功的感受,增强研究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找课题,进行综合研究性探索。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选好课题。对于自选课题,教师可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有效地进行。引导他们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社区中及校园内引发的问题、社会热点的问题、科学前沿的问题、即兴所思的问题等中去选取课题。可以研究一个问题、设计一份产品、改进一种工艺、改革一项方案,也可以策划一次活动、进行一项调查、讨论一项成果。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12篇

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不断发现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并不断询问为什么,研究的目的是提出新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指出:“教育力图达到的目标不是完备的知识,而是充分的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家说得更精辟且形象:教学中应“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

所以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目的不仅是我们教与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育模式。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学会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培养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能力。这也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

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教学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始是知识探索型学习,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研究能力、组织合作能力、社会阅历较丰富后,再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分三步进行(前二步为第一层次,第三步为第二层次)。

一、从教材切入让学生体验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的研究思维过程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材料可切入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遵循大纲、教材,但又不拘泥于大纲、教材”的原则,结合生产、生活实际适当地加深、加宽,选出探究的切入点,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初步培养。如:在讲复数的概念的引入时,告诉学生数的发展是由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和解方程的需要推动的,是科学实际和生产、生活相结合的产物,然后让学生解方程:x3-1=0。学生一定会说无解或无实数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无解”和“无实数解”的区别,要学生探讨是不是有什么新的东西?如果有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会通过探求及讨论发现此方程的解有但不是实数从而就会想到是虚的,教师要求学生用已有的方法求出方程的解,学生往往会感觉困难,教师就要问学生为什么困难?学生会说无法求,教师要求学生探求一个新的东西出来解决。

通过问题的层层揭示,并通过联系数的开方知识、解方程知识等手段来突破难点。这一过程使学生亲历数学研究之中,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自然地掌握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把提出的新东西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然后提出新的问题。如上面这节课要求学生解方程:x3-1=0。这样处理能再次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悟到在数学学研究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课后教师可以再布置几个探究性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外进一步巩固课堂上的探究方法和思路,拓展和活跃学生思维。

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这样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渗透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灵活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数学知识探索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用类似科学的研究方式,让学生置于探索和研究的气氛之中,亲身参与研究,体会知识及规律的探索方法,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研究性讨论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

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一些课题:

《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极值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软件的应用》、《复数的几种不同的表示及运算》等。

对于这些课题,在学生通过第一步的课本中探究切入点的教学后,体验了探究的方法和思路的基础上,认真准备逐步进行。比如,最近我们在高二年级进行了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研究活动。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多面体的概念后,布置了《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的课题研究。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指导阶段:介绍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研究一般过程及应该注意的事项,然后布置课题。需时一节课。课前争取班主任配合,进行动员,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设计、研究阶段:让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各种多面体(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原子结构分析),进行动手进行实验,记下数据,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利用课余时间,则需时约半个多月。在这阶段中,教师可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3)交流、评价和论证阶段:将学生写出的课题研究报告在师生中传阅,在此基础上,对每份报告写出评价结论,同时归纳学生研究报告中的方法和结果,归类成组。以组为单位,进一步修改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最后汇编成册,人手一份;或者以出墙报、办展版、编刊物等方式以展示学生开展活动的成果。强调学生重在参与,学生的研究结果都要加以肯定,避免挫伤他们的激情,让学生有研究成功的感受,增强研究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找课题,进行综合研究性探索。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选好课题。对于自选课题,教师可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有效地进行。引导他们从生活及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社区中及校园内引发的问题、社会热点的问题、科学前沿的问题、即兴所思的问题等去选取课题。可以研究一个问题、设计一份产品、改进一种工艺、改革一项方案,也可以策划一次活动、进行一项调查、讨论一项成果。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13篇

关于探究性学习,众多的学者已有较多相关的论述。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在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而是如何更实际、更有效地实施它。本人根据探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成本会计教育教学的特点,对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一、探究性学习与成本会计新课程的天然联系

 

探究性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获得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成本会计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是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之后会计专业的又一门主要专业课。它不仅费用分配方法多,成本计算公式多,而且表与表之间的勾结关系也较复杂。因此,科学探究在成本会计新课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科学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成本会计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师生互教互学,相互对话,使获得成本会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成本会计、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科学探究性学习处于“内容标准”的首位,并渗透在会计课程内容之中。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行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和“成本报表和成本分析”等5个一级主题,其中科学探究位于这5个一级主题的首位。

 

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激发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增进对成本会计的情感,理解其本质,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正因为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显然成本会计的能力素质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通过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正是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成本会计课程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对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探究性学习课程是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成果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讲,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探究性学习课程

 

适当地使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背景、目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在学生选题之前,应该介绍当今我国教育改革动向及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大意义,介绍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可以向学生介绍成本会计的研究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计划设计实训结构设计生产步骤实训并记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二)研究课题的选择

 

可结合成本会计教学的实际,也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或本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课题选择的价值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选择适宜的课题。例如学到品种法,可以结合品种法的特点,介绍涉及品种法的相关企业,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的步骤和特点,以及如何应用成本会计原理来解释;还可以从现有的实施品种法的企业入手引导他们学习,以兴趣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活跃思维,掌握研究的程序和要求。由于选题的重要性,后文将做进一步说明。

 

(三)组织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

 

每个课题小组一般5-8人。建组之后,每一个课题组要明确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卷、提纲、实训方案的编制等,使探究性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四)实施方案、信息处理、得出结论和课题评价

 

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企业搞调查、实地考察记录、上网等方式收集有关信息。老师与学生共同研究,定期检查课题研究的情况,及时总结,使课题逐步深人,落到实处。然后把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概括,以小论文、图表、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个人的建议。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对话比较各自的研究结果,或把他们的结果与教师或教材提出的结果相比较评价各种可能的解释。

 

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提高实施策略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详细的流程图:

 

三、探究性课题选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会计人才,着重于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根据课程特点与目标,综合考虑学生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因此,在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选题的启动模式

 

学生启动模式:动员阶段后,学生完全没有限制地提出自己想探究的课题。其最大的优点是:学生的选题空间特别大。但是此模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选择的题目过大;研究的内容过于抽象;没有充分考虑研究课题的可行性等等。

 

教师启动模式:动员阶段后,教师自报研究专题(供学生选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专题进行选题,确定研究课题;按课题分组,选出组长。此模式较好地克服了学生启动模式的缺点,但常常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热情和学生在以后几个阶段的主体地位发生冲突。

 

根据实施经验,一个更好的启动模式为:师生共同启动模式。学生大胆设想教师总体规划课题小组分解任务。学生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原则方法,结合现有的研究条件,大胆提出侯选课题(学生用统一的文挡格式提交材料,教师建立学生课题库)。教师对侯选课题进行初审,合并相近题目,制定出总体规划并公布初选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组,选举组长,共同设计研究方案,把整个课题研究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若干个阶段,分期、分批、分层次、有计划地完成任务。

 

这种课题启动模式克服了前两种模式的缺点,同时学生课题库的建立为下一轮探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使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开放性。该模式可表示如下:

 

(二)选题的内容

 

选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学科知识型选题。收集教学中可以深化、拓展、探讨的知识点,可改进的成本方法等。例如,学了“分配标准”这个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去探讨某一要素费用的分配标准,如:企业购买的原材料,原材料投入企业后应该用哪一个标准作为分配的依据,这个标准应更经济和合理的反映材料的实际分配成本,可以结合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分配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2.热点型课题。如企业环境成本会计问题,可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研究讨论设计方案,而后展示各组的方案并最后确立正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在探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问题出现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给予肯定,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去解决问题的所在。

 

3.对成本会计重点难点知识的专项探究。通过对成本会计重难点的专项探究,可以促进和拓展对现有课本知识的学习,达到对重点知识深层理解,对难点知识的有效突破。例如,分步法下综合结转分步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由于该方法不能反映成本结构的真实构成,在进行成本分析时要进行成本还原,那么如何还原怎样还原,让学生亲自去研究这一过程。

 

4.对前沿知识的拓展性探究。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拓展性探究。例如可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资源消耗会计,为什么要进行资源耗费会计的研究,它作为一种新的成本会计方法有什么好处。

 

5.联系实际进行专题探究,特别是注意校企合作教育资源的开发。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许多课题值得探究。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或是学校的模拟实验进行专题研究。进企业后,首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企业各种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仓库的材料物资的收、发、存的核算与管理,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类型的特点,从中体验到流水线上工序的操作。其次,请生产财务主管介绍企业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方法,成本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相关的职业道德在成本会计岗位的应用。通过参观学习为学生开拓专业视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确定其小组研究的方向。

 

四、结论

 

当然,在成本会计教育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科研成果的鉴定、评价与推广等问题。它对高职成本会计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行为两个层面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不仅要做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者,更要做积极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时利导,进一步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工作者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推广将给成本会计教育改革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14篇

基础课的课堂教学应当也必然是开展探究活动重要阵地。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并不能等同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观察、分类、比较等等。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学生很难重复体验科学家当年的科学发现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可能只涉及科学探究的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学生需要探究过程的体验来激发兴趣、感受方法,学生也需要探究的结果来获得愉悦,满足成就感。

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不是忽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而是注重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科学探究与知识的建构是在同一过程中发生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合作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协作完成,凭借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大脑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学习,不断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使学习内容有更强的内在联系、更容易理解,同时实现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

所以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需要设计的,这种设计并不是将学生带入一个固有的套路中,而是教师要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素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所思考和估计,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多样化的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实现课改新课标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无疑是有很大现实意义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实用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

杜威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探究式教学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开辟了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引起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极大关注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反思。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中:⑴明确“以学生为中心”;⑵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⑷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⑸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⑹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探究式教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科学在本质上是探究,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果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把实验仅当作验证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方法去教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绝对化的科学知识观、错误的科学方法论和片面的科学发展观。从信息处理过程出发,认为教学与其着眼于知识的掌握,毋宁更注意教学信息处理过程本身,并建立了与此种思想相对应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4、人本主义的探究式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而且为了使科学教师能切实开展探究式教学,《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用的主要做法。”反对把探究式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学术活动,使其脱离社会和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而是围绕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设计高中物理的教学探究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唤起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想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敢探究;注重方法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爱探究。

②设计物理教学的探究重在增加学生体验性的探究机会、通过交流合作式的方式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设计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2、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原则和切入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开放式的实践探索研究方法: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自定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交流。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⑴课题研究的准备(20*年9月~20*年3月)

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中外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每个成员都花较长时间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⑵课题开题报告会(20*年5月)

课题组成员及全体物理教师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⑶课题实验(20*年9月~20*年6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近两年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经常挑灯夜战,见缝插针,不厌其烦,带病工作,为教研课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⑷汇报成果阶段(20*年6月~20*年9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⑸修改完善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⑹上交专家评审(20*年11月)

⑺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年12月)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

1、课题成员的保障。

成立由校长、主任、副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参加的骨干教研成员,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保障。

在校长的统一部署下,各处室和漳平市进校领导也都大力支持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为课题组的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打下基础。

3、学校网络资源的保障。

学校电教中心,电子备课室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课题组教师的精诚团结和团队精神奉献精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九、课题研究成果

1、探索尝试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其课堂结构是“情景激趣问题导引活动探究反馈交流应用活化”。

具体概括如下:

(1)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或现象引发学习兴趣,教师设法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提出探究问题;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问题,形成和检验假设,解决问题,解释观察结果;

(3)学生分析、解释数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

(4)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与评价所学内容与学习方法;

(5)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境,以拓宽理解,形成新技能。

2、设计探究课的教学时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直接脱胎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的特色。因此,整个教学设计必须非常严密,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2)多样性原和选择性则

课堂探究中不可能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应该具有探究过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教师应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而不是将其形式化和程式化。

(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最显著的特性,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4)问题性原则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精心设置探究情景,使情景中隐含着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动机是应该关注的设计原则。

(5)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动机,要保证整个探究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

(6)激发兴趣原则

学生对探究内容的兴趣是探究活动进行下去的动力源泉。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与物理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探究,会增强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和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兴奋,产生探究的欲望

3、设计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为切入点着手进行:

(1)选取适当的物理情景,以“激疑导问”为切入点,培养探究意识和探究态度。

(2)选择适当的物理问题,以“竞猜遐想”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3)选取适当的物理实验,以“自主设计”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4)联系生活和技术,以“学会应用”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课题研究范文第15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知识的交融渗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学方式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促其快速成长的平台;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教师担负起脊梁的中坚作用,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课题的开题报告。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内容,既没有给出探究的方法,也没有给出探究的结论,我们的教学该怎么办才好?这种提问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需要学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个体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实施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

本课题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刘志伟老师在2010年(第35卷)第5期《生物学教学》中发表的论文《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中介绍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学习-巩固拓展-创新发展,开题报告《课题的开题报告》。

二、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组织引领我校全体生物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拟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2、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联系;

3、通过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4个: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2、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来优化新教学模式;

3、生物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4、研究如何检测生物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调查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行动研究法:用于研究在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与阶段(含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课题准备论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课题组导师审定、指导、论证;课题组研究小组的成立;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本阶段要组织和引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的指导下,紧密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本阶段要对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发表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如果我们的课题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可以期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可能会取得如下几方面的预期成果:

1、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