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51―01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且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在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分析,并且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思考、分析,让学生经历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然,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 情感性。情感教育现已经发展成为了教学体系的关键,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学习能动性的关键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 创新、实践性。从教学角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主要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与整合,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探究,且可以采取自主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创新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知识的引导,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敢创新,如此才能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便是与生活相关、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虽然从属性上分析数学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科目,但是确实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情景教学的时候,可以积极融入生活化,并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顾客,顾客进入超市买了一个书包,一盒铅笔,一个笔记本,价格分别是25元、5元、2.5元,顾客给了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并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在整个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探索,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入了解。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空间,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满足学习的需求,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在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出发,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231-01

一、关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缘起

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首先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

从词源学的角度讲,探究式教学的英文表达inquiry leaning中“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Nqueerer(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其相应的中文翻译有“探问”、“质疑”、“调查”及“探究”等多种。与“研究”比较,在科学领域人们普遍接受的“探究”一词和英文原意更为贴切。就语义而言,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研究”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究”则指“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根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数学探究式教学则是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大家也认为,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理念、策略和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教学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信息,猜测、论证和改进所得结论,从而实际感受和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新奇感和探究欲,把科学探究活动引入数学教学活动,将使学生经历类似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结论的获得也不是由老师传授或从书本上能够直接得到,而是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2、学生具有高度的主体性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在学生的发展潜能无限的理念下提出的,相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力。因此数学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在学习活动中有很大的自由度。在学习内容中,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课题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种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主动探索和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课题的特征,不断改进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再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结论,而是学生自己提出和整理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3、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开放性

与一般的数学教学活动相比,数学探究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首先,客体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各自感兴趣的课题;其次,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可以是数学课内知识的扩广,可以是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数学实验、动手制作等;再次,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最后,学习的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数学探究式教学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所掌握的资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结论。

4、数学课题学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与常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课题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与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是头等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探究学习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在探究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获得丰富的非结构性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大量地依靠直觉与顿悟,这些都有益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数学探究教学的出发点。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探究新问题需要知识的固着点,问题本身与固着点的“潜在距离”愈远,一般说来探究的难度就愈高,关键是要把握探究的新问题与学生原有知识固着点之间的距离“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但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有效学习的兴趣。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还可以将教材中的先定理后应用的实际问题,调换为从应用题开始的问题情境创设,以突出“问题解决――建构数学――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等等。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有效性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能有所启发,教学活动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对学生传输现成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的应该是怎样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增强学生自身的主动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与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数学的探究式策略在这种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什么是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就是指在教学中多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具体点说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与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占据主要地位。使学生通过探讨、观察、具体操作来得出具体结果,并从中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达到理解数学概念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对数学概念活学活用。

二、为什么要进行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

1.从本质上说,这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的结果,新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彻底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受教育者的各方面的发展。

2.除了素质教育的进行外,小学数学教学新标准同样要求我们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如知识与技能、教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在这三个教学目标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情感与态度”了,那么怎样的表现才算是符合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呢?第一,在于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较强的学习欲望。第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能获得较多的经验,经得起挫折,敢于挑战学习中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自信心。第三,从学习中,能体会到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性,从中体验到数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与创新性。第四,在数学教学中,树立严谨的学习及生活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并且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及能力。

三、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须重新认识探究式教学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对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有着认识误区,他们简单地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提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问、学生答的场面,一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只能不断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从中发现的问题,最后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完全在于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知错误。为了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的探究式策略教学,首先,教师必须重新全面的认识探究式策略教学。其次,教师还应该去借鉴其他教师成功运用探究式策略教学的经验,并从其他科目教学中,体会到数学教学的重要精髓。

2.创建良好的探究式教学环境

小学生处在教育的基础阶段,他们活泼好动,知识少,阅历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环境的设立,用此来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构建问题情境,在小学生的认知中,形象思维占据着优势地位,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渴望学习的环境中,但是问题情境并不是简单的提问题,在建立问题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所设情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与其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课堂的活跃性,让课堂推动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注重教学互动

教学互动并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着课堂主体地位,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还课堂于学生,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空间。在这种学习空间中,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对问题的探讨、研究,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了解,并且从学生的互相探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

4.有选择地进行探究式教学

除了这些外,要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探究式策略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如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方式、探究式教学后的评价体系等。要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探究式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准确运用。在探究式教学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突出数学的严谨性与确定性,达到素质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云娟.探究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8).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应积极改变呆板、教条式的数学课堂,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高效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开门见山”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融入相关的情境中,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关的问题情境。如,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然后,引导学生将白纸对折,并重复“对折”这一动作,直至无法对折。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探究问题,如:“你能写出这张纸对折后的层数(y)与对折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吗?”“如果将这张白纸的面积单位设置为1,对折后每层纸的面积(S)与对折次数(x)的关系是什么?”问题设置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这样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课堂,组织学生探究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多是一位教师面对多个学生,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互动”的重要性,师生、生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优化课堂,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内容时,为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与学习效率,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以4人为一组,“同组异质”的形式进行分组,尽量保证组组之间平均能力相近。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实物)为学生展示一组立体图形,要求各小组成员互相分工,画出各组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要求学生在画完图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时,在学生画图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积极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另外,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改变传统的“注入”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注重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在于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需要师生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发现、思考、探究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掌握相关的学习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学生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知识。如:“目前,网络在我国已经逐渐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的一种工具。我想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现在网吧都是怎么收费的吗?”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看来大家经常去,但是尽量不要沉迷。现在有两家网吧,A每小时收费……B每小时收费……请问在什么时间内A比B网吧划算?”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督,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单向”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探究中发现并找出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探究能力与创造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李梅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江录.探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5(21):257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 提出问题的策略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由于教材的特殊地位,其中的问题多为陈述性的问题,一般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教师的作用恰好要在这里体现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

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有些问题表面看学生好像没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就出现问题,实质是学生自觉无疑问,实则有疑问。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

如:“质量守恒定律”一课中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是“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什么关系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变换角度提问,除了可以反过来问之外,还可以采取变换问题的方法。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要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创设丰富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渠道,可以采用源于学生生活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用“见怪不怪”的生活经验形成问题;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形成问题;以意料之外的计算结果形成问题;以真实可信的化学史实形成问题;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形成问题等等。

如,教师在讲“分子和原子”一课时,问学生我们生物课用到的显微镜 观察到分子吗?大家见识过“扫描隧道显微镜吗”?它可以看到分子。这个问题是学生前所未闻,很容易一起他们的兴趣,自然学生也就很快进入教学要引导探究问题之中。

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铁树开花”画面。学生觉得很惊奇,就想知道铁树是如何开花的了?

2.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

如在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节课时,教师提出了看看哪一组有更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这一句话调动了各组组员的的积极性。交流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机会的策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 听辨的技能: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分析,判断,同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 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

(3)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 合作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6篇

摘要: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探究式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施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创造性思维得以提高。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使用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和思考,不断对阶梯模式和解答方法进行探索,更多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该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和探究性思维,使高中生的个性、语言和思维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施教策略

(一)利用典故趣闻,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数学发展的新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起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时,可以先安排如下趣闻轶事。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并要求相应的赏赐是,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国王爽快地答应了,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通过这一典故,学生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的兴趣被激发,探究欲望被激起。

(二)通过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创设探究情境,带动探究兴趣

探究通常情况下从发现问题开始。创设性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兴趣进行学生,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以基本现实为依据设立合适的情境,并设定合适的问题,以此作为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起始点,进而带动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圆锥曲线时,可以利用手电筒作为道具,演示光照射镜面时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入射角是否等于反射角。进一步地演示光照射曲面时产生的现象,追问为什么一只小灯泡发出的光会分散地射向各方,但在圆柱形手电筒里就能射出一束比较强的平行光线?再比如,食品、饮料中的细菌是否超过标准?电视台的某个栏目的收视率是多少?每天城市里的垃圾有多少被收回了?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收集数据作出回答,由此引出学生对“随机抽样”这一概念的学习兴趣。

(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学生在探索中提高

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变式在教学之中,往往能起到一座桥的作用,能把学生从已知的彼岸渡到未知的彼岸,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面对新问题敢于联想分析予以解决的意识。比如,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解答此题的方法比较多,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思想方法,以作示例。

解法一:(函数思想)x2+y2=x2+(1—x)2=2(x—12 )2+12 ,由于x∈[0,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当x=12 时,取最小值12 ;当x=0或1时,取最大值1。

解法二:(三角换元思想)设x=cos2θ,y=sin2θ,其中θ∈[0,π2 ]

则x2+y2=cos4θ+sin4θ=(cos2θ+sin2θ)2—2cos2θsin2θ=1—12 (2sinθcosθ)2

=1—12 ×1—cos4θ2 =34 +14 cos4θ,于是,最小值为12 ;最小值为1。

解法三:(对称换元思想)设x=12 +t,y=12 —t,其中t∈[—12 ,12 ]。于是,x2+y2=(12 +t)2+(12 —t)2=12 +2t2,t2∈[0,14 ]。所以,当t2=0时,取最小值12 ;当t2=14 时,取最大值1。

(四)留有空白,拓展空间,延伸探究内容

“留有空白”就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给予学生自,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等留有空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深入地探究教学内容,不但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可以为数学知识的转化提供有力条件。比如,在学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把该章的知识结构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以增加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其次,根据学生画出的知识结构框架图,师生共同探讨有关集合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应当是确定的、互异的、无序的,能否结合具体实例说明集合的这些基本要求?类比两个数的关系,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类比两个数的运算,思考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最后,当学生掌握了集合的基础知识之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下述问题: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集合、函数的概念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留有空白”,延伸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巩固了学生的探究结果。

三、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

在探究式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之中,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在合适的时机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探究式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

探究式数学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促使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见解,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争论,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使探究顺利进行。

(三)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使用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基础充分的掌握,把握住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心,使教学重点突出,在设计合理的探究内容和探究题目时,教师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思维的多样性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工作,以全体学生为基准点,确保问题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晓静.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微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8(8)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147-01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科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研究学科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探究式教学,通常是教师设置一些情境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知识的应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一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的原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学,需要把握好以下四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数学课堂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要树立始终将学生放置在主体地位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活动,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知识。

2.把握实践性原则

教师在制订活动方案时,一定要理性分析方案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是否适用于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另外,要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对方案及时进行修订,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提高探究式教学方案的科学性。

3.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式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要大胆突破现有的教学条件,有效利用教学地点和设备等,全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原则

在对探究式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资源配置时,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出发,主张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和谐的集体环境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二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巧妙设置数学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把教学知识准备好,还要创造合适的课堂教学切入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探究数学世界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悬念或教学情境,为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做铺垫。将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将一个破损的圆形硬纸片发给学生,并设置一个情境引入教学:一台机器的皮带轮破碎了,现在想制作一个和原来大小一样的皮带轮,要求学生画出与这个皮带轮相对应的圆,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利用圆规、量角器等工具进行实验性探索。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此次教学的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通常是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中是不适用的。发现问题是探究问题的基础,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这个环节,安排好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进一步的突出,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测,进行相应的实验和推理,与其他同学及时交流等。教师还要给予正确的指导,以免学生偏离了对问题探讨的方向,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

3.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式交流

探究式教学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看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与学生平等地进行知识的探讨,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同时,初中生的心理还比较敏感、脆弱,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

由于各个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性格、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式教学中来,都能在此过程中学到知识。应理性地对待学生对不同问题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于见解比较深入的学生要提出表扬;对于学习程度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要特别注意引导,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与这类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4.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点到为止”,鼓励学生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完成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倾听不同意见的胸襟,在数学能力得到增强的同时,精神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三 结束语

数学探究式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存在不足,实力不同的初中学校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的经验水平还存在差距,这种教学方法还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万斌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J].新西部,2009(12)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式 教学探索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首先,指导性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种指导更多地表现在教师的引领、促进、合作、监控和评价上。这表现在:在学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创设特殊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种能够发现和胜任的感觉,做好各种探究材料的准备。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对探究问题的提出、探究方法的选择、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成果展示等各方面加以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诊断学生的思维,指出错误或不足,促进其转变;对于学生知识缺失的地方,要及时弥补。其次,建构性是学习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结构。在探究学习中,重视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差异性,强调知识建构的主动性和联系实际的客观性,不能走徒有形式没有探究内容的虚探究。同时,教师要注重选择好真实、复杂的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再次,自主性。主动性指教师扶着学生走路,学生毕竟还有自己走,教师把学生是为有个性、有潜力的人,根据其年龄水平和心理特征给予适当的指导或干预。最后,协同性。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还要强调不同主体间的协商、交流和对话,这样多种观点得以比较、被考虑。

二、探究式教学的培养目标

1.良好的交流能力

良好的交流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它包括接受、加工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即用数学进行交流、思考的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交流活动。正是师生、生生的相互对话、交流和合作才能使学生的自助建构的意义更加完善。学生在探究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观念、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别人协商交流等,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得到提高。

2.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态度是决定个体外部行为的内部准备状态。观察和模仿对于儿童态度的学习发挥关键的作用。当学生作为一个新成员进入探究共同体时,会观察和模仿共同体的态度和价值观,再以共同体为参照,在参与共同体活动中,学科共同体的态度和价值观会内化并组成个体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

三、小学数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学探究

创设情景包括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与问题情景两个方面。教学氛围主要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宽容、鼓励创新、敢于提问的教学氛围。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

唤起学生的好奇信和求知欲,所以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进行大胆探究,学生就会认真地听,认真地做,用心地想。这样掌握知识牢固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创设情景主要方法有: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景、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景、为加深概念理解,创设直观性问题情景、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景、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景等。

2.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帮助者。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个性差异等来组织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必要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指导帮助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及时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探究式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是可贵的财富,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善于激趣、设疑、引导鼓励、帮助、调节,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学时要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增强学生自信心,获得进步的动力。在课堂改革中,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究式学习,把握课改理念,创造新形式,新方法。

3.建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它的主要形式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汇报。

(1)自主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操作、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归纳。对自己的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对尚未理解的知识或理解不够够的知识提交小组讨论。

(2)小组合作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或疑问,展开讨论探究,各抒已见。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交流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探讨

新时期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新时期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物理老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运用故事、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物理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要想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关实验曾经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的世界都有着自己的理解需要,尽管初中学生对于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认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生活背后的道理却知之甚少。为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运用故事、生活实例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引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情景创设:首先,老师在进入教室时,注重教室开门的动作,通过开教室的门,让学生认识到这不是普通的门,而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到物理学的世界中。其次,老师可以根据时事热点,例如奥运会。分析奥运会中的物理知识:举重、游泳与力学有关,射击与光学有关,通过运动项目讲述物理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二、创设手脑并用的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一些新颖、有趣以及奇特的实验,可以进行教学引入,进而提高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有关实验分析曾经指出,物理学教学效果与实验情景创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验情景创设越生动越丰富,物理学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实验教学情景创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好动以及好玩、好胜的心理,从而唤醒学生对于物理学知识的渴望与思考。例如,在学气压强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先进行瓶吞鸡蛋、复杯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对于鸡蛋进入到小瓶口的杯子以及水不会流出来等现象极为好奇,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而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第二,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景。还是举例来讲,在学习浮力这一课题时,学生往往认为浮力与物体的密度、体积、质量以及重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问题引入到海底世界,为何海水可以托起万吨轮船,但是拖不起小小铁薄片?浮力到底与哪些因素相关?正是这样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以及学习中获得答案。

三、巧用各种偶发事件,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初中学生相比于高中以及大学生,其学习意志还是比较薄弱的,初中学生开小差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老师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运用风趣、形象以及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进行处理。例如,在学习能量转化这一课题时,有一只黑色的燕子飞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肯定都回到了燕子身上,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老师可以针对燕子提出能量转化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燕子实验,燕子在能量转化过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能量变化?这其中包含着那些特殊的物理知识?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将力与频率的平衡、能量的转化等问题分析出来。再如,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老师可以根据市场中常见的扣称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组讨论等研究扣称主要是利用了那些原理以及手段,怎样避免出现扣称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将学生的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课题进行深化加固,从而使得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优化,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初中物理老师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深入研究物理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与不足,创新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是今后初中物理老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方面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聂桂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状况及推进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03)

[2]马明朋.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3(05)

[3]周通洲.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06)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设疑;导学案;合作讨论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课改强调,变我们的“传授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变学生的“接受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便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根源。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有疑问和困惑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疑,创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与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神奇的镜子》一课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我非绘画家,来者被我画,绘画不用笔,胜过绘画家”,“是镜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没错,是镜子,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用镜子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爱迪生究竟用镜子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都想知道镜子神奇在哪,于是,都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对课文的阅读和探索中。

二、编制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机会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走,即以自身为主体,向学生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机会,而导学案则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文本内容编制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让学生参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自主阅读,并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探究,在课文中找出导学案上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凡卡》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编制了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上的内容为参照,对课文进行阅读,导学案上的内容大致如下:(1)了解作者和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楚作品中的人物关系;(3)思考问题: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有着怎样的身世?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是哪几个自然段?哪些段落是描写凡卡的学徒生活的?读了凡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部分你有什么体会?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线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仔细阅读与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节课都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讨论,寻找出合理的方法与答案。

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更嬴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即“更嬴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就掉了下来’”这段话,而后,我又继续提出了问题:“更嬴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继续合作讨论,如此,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会一直处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意见,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策略;新型教研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45-02

笔者发现,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要想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就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为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实际,积极实践,不断探索教学研究策略,努力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实验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并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做到了教材与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的有机整合,才能达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体验中学习道德的目标。在操作方式上,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热情,张扬学生的个性,展示他们的风格,才能改变以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品德课中应构建生活化探究型课堂教学的策略模式。例如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注意交通安全》一课,我设计了3个活动:(1)找一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等等;(2)查一查,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父母或其他人,查找我们周围还存在哪些交通安全隐患和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3)展一展。主要是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交通事故的图片等展示出来,介绍给班里的同学。

二、实施了开放化教学策略

实验教材并不是静态的文本,它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为我们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实施开放性教学策略,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如执教《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秋天的发现》时,我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大自然的资源,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公园,寻找秋天的足迹,感受秋天的气息。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乐于把自己的收获与他人分享。

三、实施了活动化教学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活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儿童只有在环境中活动才能触摸世界,感知万物,才能导致认知结构的发展。”《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式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品德课教学改革十分明显地呈现活动化教学的趋势。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品德教学活动化,力争以动态的课堂教学、开放的活动时空、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如在教学《风儿吹呀吹》这一内容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风是空气的流动,学生肯定印象不深甚至不明白,如果能设计成小实验:让学生将纸拿在手中,观察用口吹和不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将课本拿在手中,摇动和不摇动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风、感受风,从而体会到风是怎么一回事,既有趣味性又有可操作性,把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亲身的感受中享受风,认识风。如教《我是一个小帮手》一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争获“自理星”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钉纽扣,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比赛,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鼓励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学会做。

四、实施了综合化教学策略

在今天的品德与生活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运用其他学科学到的方法,协助一些教学内容的完成。如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或秋天,学生就会用绘画的形式(美术)、用诗歌的形式(语文)、用唱歌的形式(音乐)、用叶贴画的形式(劳动)等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到了用照相的形式来赞美,将摄影艺术也引入到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给学生提供了宽松和谐的实践环境。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教师还经常性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开展实地调查,专题采访,劳动体验等课外活动。

五、实施开放的评价化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式教学;教学环境;开放式问题;语文课堂

在新时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引入“开放式教学”的概念和方法,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层次和质量。所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指的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思维和手段的开放,借此激发高中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发育和综合语文技能。总体而言,面对高中语文教学形势的不断变化,采取多种“开放式教学”策略,其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一、打造高中语文的“开放式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语文的教学主要都是在课堂内完成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想方设法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生机,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把握的工作要点。既然说到课堂教学,就不能回避课堂气氛和氛围对于教学工作的关键性影响。简言之,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好地拓展课堂教学的范畴与层次,提升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基于此,打造和谐、科学的“开放式语文课堂”,可以为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应用提供前提和保障。通俗意义上的“开放式课堂”,指的就是课堂氛围的开放与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即学生真正作为课堂的主人,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对语文学习的喜爱和认知。

例如,日常的语文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预留出“学生自学”时间,将这个时间段交给学生们。在此期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开展学习活动,进行彼此的讨论与问答。同时,类似的时间段内学生们要勤加思考、多与老师互动,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想见,在这样的良好课堂气氛中,师生都心情愉悦,教学的推进自然更加顺畅,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开放式课堂的打造还可以借助诸如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方法,最终形成完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开放式课堂”的带动下,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一定可以再上一层楼。

二、广泛开展“开放式问题”和“开放式探究”教学,提升教学活力

平时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大都以教学大纲和课程为基准,很少会充分考量教学层次深化的问题。其实,搭建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平台,必须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措施两个方面入手,有条不紊地推进。其中,“开放式问题”的创设与运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对语文的好奇和探索欲,进而培养学生们语文思维的习惯,并提升他们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其次,“开放式探究”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方法,即学生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和“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努力探索遇到的各类语文问题和疑难知识点。也只有这样,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才不是一句空话,高中生才能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真正的爱上语文课。

例如,在每堂语文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3~5个问题,大致涵盖本篇课文或本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学习,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们一种探究的准备。比如,“本篇课文的主要人物关系如何?”“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本文给你的启发?”等问题,都可以作为开放式问题提给学生们,让他们可以更具针对性地投入学习。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针对课前的问题进行解答、解析,然后教师给予评点和分析,帮助他们找出不足之处。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探究模式”正是高中语文“开放式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活力和效果。

三、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构建完整的“开放式语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优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十分重大,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决定教学工作的走向。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物质环境即实体环境,包含教室、校园、教学器具等多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能够为开放式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其次,精神环境也可以理解为心理环境,即开放式教学中营造出的一种教学氛围和“气质”,对于教学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综合来看,高中语文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和开放性的教学气氛。在高中语文课堂空间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模式。同时,仅仅在课内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还不够,高中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将学习带出课堂,将活动引向课外。比如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考察、实地采访、社会调查等,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阅读与鉴赏,2011(1).

[2]张静.建构知识体系,深化探究能力——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

学策略[J]. 文理导航,2011(5).

[3]杨文.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J].文理导

航,2011(5).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88-01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那如何进行探究教学呢?

通过对目前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的考察,笔者认为普遍存在下列问题:①探究方式过于单调,弱化讲授;②探究过程只重形式,忽视实质;③探究结果只重成功,轻视失败。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教学呢? 研究探究教学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 探究问题的选择策略

1.探究问题的选择要符合认知适度原则,这一方面指的是工作量上的适度:探究的内容既不能过于复杂,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探究;也不能太过简单,学生很容易得出结果,失去探究的兴趣。每一次探究中,一般只含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一次探究循环过程即可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度性原则是指难度上的适宜。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究问题的难度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即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的提取和综合,可以进行探究并得到结果。

2.探究问题必须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知识建构价值,或具有能力发展价值,或具有社会发展价值。

二 探究问题的形成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模拟,无论是探究的广度、深度、复杂程度或耗时长度,都难以与科学探究比拟。探究式教学中的很多现象和规律通常是人们已发现的,只是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目标。

“疑问是提升求知欲的催化剂,是放飞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是那么神秘,尤其是对于高中学生,我们不要求他们提出的问题像科学家提出的那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在高中阶段倡导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只要学生有体验、有实践就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充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善于捕捉现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把新现象和自己的认识相联系,增强质疑意识。在课堂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是使学生发现和提出一系列有价值问题的突破口。

如探究课题“探究食盐(或海带)中碘元素的存在及存在形式”问题的形成,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资料片给学生展示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碘是人体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碘缺乏可导致多种严重疾病,海产中含碘量高,适量食用可防碘缺乏病。为了人民的健康,国家规定在缺碘地区售加碘盐。但社会上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将一些不加碘的食盐在市场上销售,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些问题:“加碘盐中碘的存在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食用的加碘盐会不会是假盐?如何验证?”

三 猜想假设的提出策略

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经历猜想假设过程、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猜想假设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一定事实和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尝试性解释。假设的基本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观察、发现的事实,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该事实的成因或结果做出推测,进行解释的过程。也可以从大量的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材料中推断产生,故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考虑:①选取恰当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事物做出相应的假设,掌握假设的基本方法。②提供必要的辅助资料,让学生经历依据一定的事实进行假设的过程,进而明白“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如上述课例中的猜想、假设与解释是:

猜想1:食盐中含有碘。

假设1:食盐中碘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碘单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且加热容易升华,若食盐中含碘单质,则烹调时碘容易遇热升华而流失。仔细观察食盐,取少量加入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

假设2:食盐的碘以碘化物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化钾或碘化钠等,碘化物中的碘元素为-1价,易受多种氧化剂作用而产生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显蓝色,此时淀粉起指示作用。

假设3:食盐的碘成分一般是以碘酸盐形式存在。则食盐中含有碘酸钾或碘酸钠等,碘酸盐中碘元素为+5价,起氧化剂作用,能与多种还原剂反应。

猜想2:食盐中不含碘。

假设4:与淀粉反应不显色,与假设2、假设3所用的试剂不反应。

四 探究方案的论证策略

探究论证过程实际上是各成员合作寻找实证、同化、顺应的过程,比如可以上网查阅资料或查阅文献,还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设计实验来检验猜想与假设。

还是举上面的课例为例,在进行猜想和假设后可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碘淀粉指示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因此可以用淀粉作为本实验的指示剂:①用淀粉溶液可检验食盐中是否有碘单质存在。②碘化物的检验:选择高锰酸钾、双氧水为氧化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氧化生成。并可用碘化钾溶液与氧化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③碘酸盐的检验:选择亚硫酸钠等为还原剂,滴加在食盐上,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有碘单质被还原生成。并可用碘酸钾溶液与还原剂反应后,滴加淀粉溶液做对比实验。

当探究的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关键是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实验。要想全面认识某一问题,仅凭个人的力量一时难以解决或难免以偏盖全,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合作探究实验,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加以点拨和诱导,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深入和拓广,以达到解决问题的问题。在上述课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来完成①②③,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要到下面去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的错误操作,在学生实验中遇到困难时且无法克服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一步印证。

五 探究总结的交流策略

课堂上以小组内讨论,推选中心发言人为模式,使课堂教学形成层次性和阶梯性的链状结构。这样就可使每个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判断,拓展了自我的视野。同时,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在控制讨论交流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大放小,老师要有很强烈主次的意识,即抓主干,理枝干,放掉细枝末节。

(2)要学生暴露出他们自己的原有认识、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然后在交流研讨时充分利用。

(3)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用板书把学生众多的观点记录下来,使学生注意力能集中到这些观点上进行讨论、引发思维冲突。

(4)交流研讨时,一旦学生的思维出现空白,老师要及时给予点拨。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二项式定理;探究式教学;认知规律;教学难点;猜想;归纳

引言:二项式定理的推导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传统教法比较呆板、单调,如果直接给出定理,或者是先给出一个 用组合知识来求展开式系数的例子,然后推广到一般形式,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繁琐的推导过程必然让学生感到被动,其结果认知水平较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构建。那如何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呢?

正文:二项式定理是在计数原理之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可以看成是计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然而从知识的长远学习来看,他是开启微分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对于多项式乘法知识的开发和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辉煌的数学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行推导出的二项展开式,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猜想-归纳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设计问题,完成从乘法法则到计数原理分析该问题的过渡,循序渐进的提出问题,突破难点,不直接告诉学生定理,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合情推理猜测结论,进一步证实结论,获得定理。教学关键是如何突破学生探究的难点(1)用组合数来表示二项式定理中各项的系数;(2)展开式的形式归结到以字母b进行分类处理上面。

在教学处理过程中应寻找什么样的课题引入方法更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探究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下面结合我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这节课在处理方法上的选择。

首先,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上看这节课的教学策略。我们从结果上去看过程,这个定理的形式是组合数做系数的单项式的和,视觉上看是比较复杂而且抽象的一种形式。如果直接从各项的形式上入手,在学生的认知上会产生含参的系数障碍,所以先不急于给出这种形式,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猜测展开后会有哪些项,学生根据以往的乘法展开式的经验,很容易说出有这样的项,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人能够说出这样一些形式的项,然而大多数的同学说不出或者说不完整。继而,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方向展开探索和讨论,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关于次数n,我们可以先从最简单的2开始探究,研究他的展开式形式,观察各项的构成,验证我们上面关于展开后各项形式特点上面的猜测,因为这里展开项比较少,只要让学生在大体上了解计数原理的应用就可以了,不必在这里一定找出组合数形式的系数。

接下来,我们从教学难点的突破上看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学生已经有了用计数原理来分析的二项展开式的意识,接着讨论的展开式,注意这里一定要突破两个教学难点,即(1)用组合数来表示二项式定理中各项的系数;(2)展开式的形式归结到以字母b进行分类处理上面。

,每个括号中都含有两项,即a和b,根据乘法法则,要从每个括号中选择一项乘在一起,才能构成展开式的每一项。这就是我们要完成的“一件事”,引导学生到计数原理的应用上。那么,要完成这件事,我们应该分步还是分类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要分步处理,从每个括号中取出一项项,接着考虑合并同类项的问题,有哪些同类项呢?这里学生常常会不自主的从a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时,老师千万不能打断学生的思路,往b上面引导,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要允许学生存疑,然后我们在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去解惑,这个过程就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对知识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对老师的能力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教材,对知识有个宏观的,横向的了解。学生从a的角度去考虑了,教师不妨按照学生的思路引导下去,按a的个数进行分类,把各项的系数用组合数的形式表示出来。这里先不急于以字母b进行分类处理。之后让学生自行写出的展开式,目的是要检验和加深对于这种方法的理解。

接着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的二项展开式,有了以上的铺垫,这里学生也一定是按照字母a进行分类讨论,得出与书本不同形式的的二项展开式,即,接下来着手处理换字母的讨论方法了,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按照字母b分类,得出的另一种二项展开式,他的展开方法完全与字母a的方法类似,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应是轻而易举的了。之后,大家得到共识,这两种展开式都是正确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展开式,哪个更好?此时学生肯定还是选择以a分类的那种,因为他更符合自己认知规律。那么再问学生一个问题:请写出展开式的地32项,学生会发现,用第二种展开式,更容易找出这一项,第一种要逆向思维,而第二种很容易看出项和系数的关系。基于这种方便性,学生以后会心服口服的选择第二种表示方法。

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博客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韩超(1978- ),男,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教育技术。(河南开封 475004)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84-01

博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软件,近年来风靡网络,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网络交流形式。但目前博客在高等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因此还需要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博客的含义

“博客”一词是由英文Blog音译而来,源于单词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博客是一种简易的网络空间管理系统,是指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网络上发表或转载文章。Blog的构想开始于1998年,2002年8月开始在我国全面引入Blog概念和理念,并给它正式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博客。

二、博客的特征

(一)开放性

相对于其他的网络交流工具和传统的教育媒介,博客具有显著的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博客为高等学校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完全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而且通过网络链接与聚合内容(RSS),还可以对文章与网站进行分类管理,节省了教师和学生寻找有价值信息的宝贵时间。

(二)灵活性

与电子布告栏系统(BBS)相对比,我们会发现博客更加灵活、更为个性化。在BBS中,各个帖子之间并无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帖子,这使得网页的内容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并带有非常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导致许多学生无法通过混乱的帖子进行知识的汲取。而教师们在博客中的帖子则是按照学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分别进行归类管理,并设置超级链接,不仅方便了信息的获取,而且还增强了教学的科学性。

(三)简易性

个人网站技术门槛非常高,需要我们懂得图形处理、网页制作等多种网络知识,这使得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拥有自己的网站。并且个人网站的成本非常高,需要租用个人空间、域名等。而博客的优越性在于简单、快速,只要我们会上网打字就可以,几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申请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私人博客空间,并快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因此,博客具有零编辑、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等特点。

三、基于博客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调整教学策略,转变教师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基于博客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

基于博客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相关教学材料为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博客自己获取知识,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优点是灵活多变,不受任何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基于博客的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其选材的内容十分广泛。在基于博客的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确定。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现有的教学材料中选择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重新组织,以利于学生接受与吸收;也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来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三)基于博客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在基于博客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学过程,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营造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知识和问题的探究中。

1.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问题,通过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引入相关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将最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旧知识相互联系。

创设学习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好符合实际问题的任务情境。一个适合探究的教学任务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还必须充满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解西方国家概况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地理环境、文化热点等话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并对接下来老师将要提出的问题与学习任务充满了期盼。

2.搜集相关资料,展开自主探究式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相应的学习情境及自身的学习程度,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并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但由于网络学习资源繁多,存在很多杂乱的信息,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也不是很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博客尽量提供相关信息的来源或网络链接,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料,并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成果展示。学习研究结果是研究成效的重要标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问题和学习资料的剖析和整合,是衡量自主探究式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学生教学效率的关键。

例如,学生通过从讲座、书籍、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到的金融信息,使他们逐渐了解到银行的储蓄、贷款、投资、理财等各项业务。在拟定个人资产评估与理财计划后,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学习研究结果到博客上,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小组讨论,并对学习研究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

4.评价反馈,自我反思。博客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时间与空间,是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博客参与回复与讨论,不但能够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学习研究成果,而且还能够随时向老师、同学请教,查看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和老师、同学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也有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巧玲.“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探究,2009(9).

[2]郭晓英.博客环境下大学英语写作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现代外语,2009(3).

[3]黄燕,汪健.基于博客平台的写作教学探究[J].文教资料,2011(4).

[4]孙鹏.探究式学习模式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12).

[5]齐雪林.浅析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大学课堂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2011(2).

[6]王红梅.基于博客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开放教育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

[7]王强.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价值工程,2010(11).

[8]张翠英,张英.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9]张剑锋.自主探究式外语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7).

[10]张全民.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