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

保护环境的策略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

1 前言

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按性质、规模及技术难易程度,可划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大修和改善,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公路及其设施完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防治结合,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改善和增加原技术标准低的路段和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逐步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公路养护工程也在增加。但公路建设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繁荣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公路养护上仍普遍缺少环保设计和环保措施。因此,为了做好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本文将主要谈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

2 公路养护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资源污染

在公路养护中,由于路基排水不畅、植被覆盖率过低、养护不及时或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水资源的污染。如施工中砍伐树木,弃置土方,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公路营运期间,由汽车所携带的有机质溶剂、化学储剂、石油及其制品等,因滴漏或其他原因进入河内及土壤,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在养护中因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粉煤灰,其也会对地下水有一定影响。

2.2 空气环境污染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加热沥青和行车粉尘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路养护的大、中修工程中,都要耗用大量沥青,在加热沥青时,其产生的属有害气体,直接散发到空气中,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危害了养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公路养护中的粉尘污染,一是因砂石路面上的面砂在行车的碾压作用下被碾压成粉状,随着汽车行驶的搅动飞散到周边环境及沿线居民区造成污染,二是汽车运输过程中,一些散装材料因震动掉落路面,如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到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声污染

公路养护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公路养护期间的施工噪声、车辆噪声及路况和车流量。在公路养护期间,作业机械运行时在距声源15m的噪声值在75db一105db(a)之间,在距打桩机15m处声级范围为95 db~105 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车辆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拌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而言,由于路况不同,车速不同,因此在相同车流量时,其产生的噪声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2.4 生态环境污染

主要指对周边动、植物环境影响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如在养护中,为改善不适应交通量和载重需要的部分公路线形或拓宽路基、新铺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施工中经常要砍伐树木、占用土地、弃置土方、改变天然排水系统和水域面积等,就会出现某些区域的动物活动范围受限,被迫迁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另外,在养护中,因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为节省造价和施工方便,养护人员往往沿线就地开采,从而对原有山体、绿化、天然景物地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策略

3.1 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应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养护生产单位中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其重视环境保护,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护施工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公路养护中对环境的破坏,如营造防尘、防噪、防眩的公路绿化林带,设置服务区污水排放处理装置,逐步完善公路沿线的大气、噪声、地面水监测系统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公路环保措施等。

3.2 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合理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应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与公路日常管理统一起来,设立公路环境管理监督执行机构,陆续制定公路环保行业规范、标准,使其真正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应根据不同公路的特点来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依据公路总体功能、公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交通量及发展趋势及季节性等特点,来合理提出环保预算投入、公路绿化规划、环保设施的建设维护、养护作业方式改进、突发情况环保应急措施等。

3.3 加强公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如在沿线路堤边坡、弃土等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周围景物、环境特点、边坡地质情况与土壤性质,选用最佳的绿化形式、达到层次分明,尽量减少边坡裸露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沿线环境的同时,还可改善景观和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吸收汽车尾气,吸附微尘,防止环境污染,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

3.4 统一规划.集中采石料

石料是公路养护中用量最大的主要原材料,因此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即加强对公路沿线石料管理,由报辖公路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并具有一定规模和产量,以杜绝到处开采,减少石料点,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沿线私人料场的管理,将其严格控制在公路界以外,同时限制新设石料场出料口岔道,作好料场边沟排水系统配套设施,减少石料场开采,严格运输过程中对路面的损害,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3.5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推广沥青路面稀浆封层修补、喷射法补塘、灌缝等新工艺,加铺低噪声路面;同时增加养护机械的投入,推行养护作业机械化;提高路面铺装率,逐步消灭砂石路,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推行公路维修旧料的回收利用,如沥青再生技术,既可节约资金,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3.6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较为有效的方法可分为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渗滤系统和湿地。道路养护期间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可采用简单的、经济的处理方法。如公路的排水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结合进行;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施工结束将这些池清理掩埋;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7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3.8 公路噪声防治

加强交通管理,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在噪声可能较大的公路两侧应增设禁鸣笛标志、隔声墙、噪声反射板等降噪装置;对敏感点还要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改进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无特殊情况禁止机械深夜作业,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扰民的问题;还可通过控制路线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利用障碍物对噪声传播的附加衰减,改善公路行车条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道路交通噪声扰民。

3.9 路政管理措施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

1 前言

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按性质、规模及技术难易程度,可划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大修和改善,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公路及其设施完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防治结合,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改善和增加原技术标准低的路段和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逐步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公路养护工程也在增加。但公路建设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繁荣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公路养护上仍普遍缺少环保设计和环保措施。因此,为了做好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本文将主要谈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

2 公路养护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资源污染

在公路养护中,由于路基排水不畅、植被覆盖率过低、养护不及时或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水资源的污染。如施工中砍伐树木,弃置土方,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公路营运期间,由汽车所携带的有机质溶剂、化学储剂、石油及其制品等,因滴漏或其他原因进入河内及土壤,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在养护中因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粉煤灰,其也会对地下水有一定影响。

2.2 空气环境污染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加热沥青和行车粉尘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路养护的大、中修工程中,都要耗用大量沥青,在加热沥青时,其产生的属有害气体,直接散发到空气中,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危害了养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公路养护中的粉尘污染,一是因砂石路面上的面砂在行车的碾压作用下被碾压成粉状,随着汽车行驶的搅动飞散到周边环境及沿线居民区造成污染,二是汽车运输过程中,一些散装材料因震动掉落路面,如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到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声污染

公路养护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公路养护期间的施工噪声、车辆噪声及路况和车流量。在公路养护期间,作业机械运行时在距声源15m的噪声值在75dB一105dB(A)之间,在距打桩机15m处声级范围为95 dB~105 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车辆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拌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而言,由于路况不同,车速不同,因此在相同车流量时,其产生的噪声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2.4 生态环境污染

主要指对周边动、植物环境影响及自然景观的影响,如在养护中,为改善不适应交通量和载重需要的部分公路线形或拓宽路基、新铺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施工中经常要砍伐树木、占用土地、弃置土方、改变天然排水系统和水域面积等,就会出现某些区域的动物活动范围受限,被迫迁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另外,在养护中,因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为节省造价和施工方便,养护人员往往沿线就地开采,从而对原有山体、绿化、天然景物地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策略

3.1 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应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养护生产单位中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其重视环境保护,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护施工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公路养护中对环境的破坏,如营造防尘、防噪、防眩的公路绿化林带,设置服务区污水排放处理装置,逐步完善公路沿线的大气、噪声、地面水监测系统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公路环保措施等。

3.2 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合理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应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与公路日常管理统一起来,设立公路环境管理监督执行机构,陆续制定公路环保行业规范、标准,使其真正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应根据不同公路的特点来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依据公路总体功能、公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交通量及发展趋势及季节性等特点,来合理提出环保预算投入、公路绿化规划、环保设施的建设维护、养护作业方式改进、突发情况环保应急措施等。

3.3 加强公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如在沿线路堤边坡、弃土等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周围景物、环境特点、边坡地质情况与土壤性质,选用最佳的绿化形式、达到层次分明,尽量减少边坡裸露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沿线环境的同时,还可改善景观和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吸收汽车尾气,吸附微尘,防止环境污染,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

3.4 统一规划.集中采石料

石料是公路养护中用量最大的主要原材料,因此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即加强对公路沿线石料管理,由报辖公路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并具有一定规模和产量,以杜绝到处开采,减少石料点,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沿线私人料场的管理,将其严格控制在公路界以外,同时限制新设石料场出料口岔道,作好料场边沟排水系统配套设施,减少石料场开采,严格运输过程中对路面的损害,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3.5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推广沥青路面稀浆封层修补、喷射法补塘、灌缝等新工艺,加铺低噪声路面;同时增加养护机械的投入,推行养护作业机械化;提高路面铺装率,逐步消灭砂石路,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推行公路维修旧料的回收利用,如沥青再生技术,既可节约资金,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3.6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较为有效的方法可分为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渗滤系统和湿地。道路养护期间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可采用简单的、经济的处理方法。如公路的排水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结合进行;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施工结束将这些池清理掩埋;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7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3.8 公路噪声防治

加强交通管理,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在噪声可能较大的公路两侧应增设禁鸣笛标志、隔声墙、噪声反射板等降噪装置;对敏感点还要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改进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无特殊情况禁止机械深夜作业,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扰民的问题;还可通过控制路线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利用障碍物对噪声传播的附加衰减,改善公路行车条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道路交通噪声扰民。

3.9 路政管理措施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养护;环境保护

1 前言

公路养护的主要内容按性质、规模及技术难易程度,可划分为保养、小修、中修、大修和改善,其主要任务是保持公路及其设施完好,及时修复损坏部分;防治结合,逐步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改善和增加原技术标准低的路段和构造物以及沿线设施,逐步提高使用质量和服务水平。随着我国国民 经济 的蓬勃 发展 ,公路建设步伐越来越大,公路养护工程也在增加。但公路建设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繁荣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公路养护上仍普遍缺少环保设计和环保措施。因此,为了做好公路养护环境保护,本文将主要谈谈基于环境保护的公路养护策略。

2 公路养护对环境的影响

2.1 水资源污染

在公路养护中,由于路基排水不畅、植被覆盖率过低、养护不及时或不合理,都有可能引起水资源的污染。如施工中砍伐树木,弃置土方,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公路营运期间,由汽车所携带的有机质溶剂、化学储剂、石油及其制品等,因滴漏或其他原因进入河内及土壤,则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污染;在养护中因大量使用重金属含量较高的粉煤灰,其也会对地下水有一定影响。

2.2 空气环境污染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加热沥青和行车粉尘污染。汽车排放的尾气是产生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路养护的大、中修工程中,都要耗用大量沥青,在加热沥青时,其产生的属有害气体,直接散发到空气中,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危害了养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公路养护中的粉尘污染,一是因砂石路面上的面砂在行车的碾压作用下被碾压成粉状,随着汽车行驶的搅动飞散到周边环境及沿线居民区造成污染,二是汽车运输过程中,一些散装材料因震动掉落路面,如大量的土石在运输中散落到地面,经行车碾压和快速带动,所形成的大量粉尘飘散到空中,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声污染

公路养护的噪声主要来自于公路养护期间的施工噪声、车辆噪声及路况和车流量。在公路养护期间,作业机械运行时在距声源15m的噪声值在75db一105db(a)之间,在距打桩机15m处声级范围为95 db~105 db(a),这些突发性非稳态噪声源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公路路面平整度等原因,在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等部件均会产生噪声,车辆行驶中引起的气流湍动、拌气系统、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等也会产生噪声;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而言,由于路况不同,车速不同,因此在相同车流量时,其产生的噪声和影响范围也有所不同。

2.4 生态环境污染

主要指对周边动、植物环境影响及 自然 景观的影响,如在养护中,为改善不适应 交通 量和载重需要的部分公路线形或拓宽路基、新铺筑路面,提高通行能力,施工中经常要砍伐树木、占用土地、弃置土方、改变天然排水系统和水域面积等,就会出现某些区域的动物活动范围受限,被迫迁移;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等情况。另外,在养护中,因工程需要大量石料,为节省造价和施工方便,养护人员往往沿线就地开采,从而对原有山体、绿化、天然景物地貌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 公路养护环境保护策略

3.1 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

应在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养护生产单位中普及环境保护意识,使其重视环境保护,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养护施工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并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公路养护中对环境的破坏,如营造防尘、防噪、防眩的公路绿化林带,设置服务区污水排放处理装置,逐步完善公路沿线的大气、噪声、地面水监测系统等,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公路环保措施等。

3.2 建立健全公路环保规章制度。合理编制公路养护环保规划

应将公路养护环境保护与公路日常管理统一起来,设立公路环境管理监督执行机构,陆续制定公路环保行业规范、标准,使其真正纳入公路长效管理范畴;应根据不同公路的特点来编制相应的环保规划,依据公路总体功能、公路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 交通 量及 发展 趋势及季节性等特点,来合理提出环保预算投入、公路绿化规划、环保设施的建设维护、养护作业方式改进、突发情况环保应急措施等。

3.3 加强公路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加强公路沿线的绿化建设,如在沿线路堤边坡、弃土等植花草、树木,并根据周围景物、环境特点、边坡地质情况与土壤性质,选用最佳的绿化形式、达到层次分明,尽量减少边坡裸露面积、防止水土流失,美化沿线环境的同时,还可改善景观和交通条件,为高速行车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声干扰,吸收汽车尾气,吸附微尘,防止环境污染,对公路起到保护作用。

3.4 统一规划.集中采石料

石料是公路养护中用量最大的主要原材料,因此须采用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即加强对公路沿线石料管理,由报辖公路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并具有一定规模和产量,以杜绝到处开采,减少石料点,降低对 自然 环境的破坏;加强沿线私人料场的管理,将其严格控制在公路界以外,同时限制新设石料场出料口岔道,作好料场边沟排水系统配套设施,减少石料场开采,严格运输过程中对路面的损害,保护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

3.5 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推广沥青路面稀浆封层修补、喷射法补塘、灌缝等新工艺,加铺低噪声路面;同时增加养护机械的投入,推行养护作业机械化;提高路面铺装率,逐步消灭砂石路,硬化路肩,消除公路自身污染;推行公路维修旧料的回收利用,如沥青再生技术,既可节约资金,节约能源,又保护了环境。

3.6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

公路水环境的防治较为有效的方法可分为植被控制、湿式滞留池、渗滤系统和湿地。道路养护期间无论是施工废水,还是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都是暂时性的,可采用简单的、 经济 的处理方法。如公路的排水应与当地农田水利结合进行;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施工废水设小型蒸发池收集,施工结束将这些池清理掩埋;沥青、油料、化学用品不堆放在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防范措施,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在洪涝期要加强公路水污染防治,一旦发生后应及时组织抢修,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

3.7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

公路空气污染防治有:采用新的汽车能源、采用新燃料、对现有燃料改进及前处理、改进发动机结构及有关系统、在发动机外安装废气净化装置,控制油料蒸发排放、加强和改进道路交通管理。同时,应建立地方法规,降低各类污染物的单车排放因子标准值或强制性规定加装排气净化装置等;实行汽车尾气排放检查制度,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禁止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另外,公路养护中,沥青烟也是一个主要的空气污染源,对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场的沥青烟散发可用吸附法、洗涤法、静电捕集器和焚烧法处理。

3.8 公路噪声防治

加强交通管理,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在噪声可能较大的公路两侧应增设禁鸣笛标志、隔声墙、噪声反射板等降噪装置;对敏感点还要进行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改进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施工期间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无特殊情况禁止机械深夜作业,减少施工机械噪声扰民的问题;还可通过控制路线距环境敏感点的距离,利用障碍物对噪声传播的附加衰减,改善公路行车条件等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道路交通噪声扰民。

3.9 路政管理措施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保护;策略

1引言

为林业生态资源环境可以有效的发展,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使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发挥作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应顺应时代不断地自主去理解和学习环保、低碳、生态平衡等保护环境的相关理念知识,以推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和谐发展[1]。

2林业生态自然环境发展现状

树木成长受温度、风力、阳光以及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树木的成长因素也受人为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增加了对林产品的需求,导致加工材料与林木原料的价格大幅度提升。林业生态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然而林木在生长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如空间、时间、降水、土地以及阳光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林木的生长。这些因素使林木生态资源的生长数量相对固定,林木生态资源的使用数量应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我国林业生态资源,应该进行科学合理控制,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相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把控我国林木生态资源,颁布了一些控制林木生态资源的相关政策,在控制林木生态资源数量方面初步建立了规模化以及集体化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管理方式。但对于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数量以及质量上的发展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2]。

3林业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林业生态资源经济效益存在着局限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发展我国林业生态发展速度上比其他国家相对缓慢,我国的林木生态资源的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林业资源的整体实施计划是并不明确,林业生态资源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将经济效益作为林木生态资源管理部门的最重要部分,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没有意识到发展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最终导致林业生态资源在整体上出现失衡状态。另外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常常忽视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评估和对林木生态资源的评估数据进行归纳整理。我国很多林业生态区域实际的林木生长情况不能及时地得到反映,导致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在进行核查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违规占地等会遇到很大的阻碍,这种现象不利于推动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健康发展,阻碍了我国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状态[3]。

3.2种植育苗技术落后

由于在种植林木时应该考虑到降水、温度、气候等多方面因素,在种植林木时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区域由于气候、土地等原因种植不同的林木品种。由于地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应该选择与当地土地资源情况更为适宜的林种进行种植。林木种植时,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并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每个区域都采用了统一的林木树苗进行种植。采用这种单一的树苗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林业育苗种植技术的发展需求,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单一林业育苗种植技术,则会严重地影响到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平衡发展,长时间林业生态资源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会阻碍我国林业整体的发展。

3.3林业生态资源队伍单一

由于我国在造林栽培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在林业生态资源方面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林业生态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造林栽培的重要性,但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与需要发展的林业生态资源的实际环境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林业生态资源队伍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在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团队当中,存在着部分造林栽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不够,对造林栽培方面缺乏成熟的专业知识。部分区域在种植林木育苗时,会临时地雇佣一些造林栽培人员,这些临时的造林栽培人员在树苗栽培方面缺乏栽培实践经验,同时也缺少专业的树木栽培知识。这对创新发展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以及培养新技术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产生了很大的阻碍。由于当前林业的栽培技术,在实际的栽培过程当中仍然沿用着以往的林业栽培方式,严重地影响着林木实际产量[4]。

4林业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策略

4.1对林业生态资源采取科学的保护策略

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应该坚持以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为主要原则,进行可持续的生态资源保护,对生态资源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有效开采,逐渐实现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林业生态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区域特征,以及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林业资源保护政策,建立一个专门对林业生态资源进行保护的管理部门。林业管理人员在工作当中应该对林业生态资源保护进行大力宣传,并积极引导人们提高保护林业生态资源环境意识,并不断提高保护林业资源的后续相关工作。在管理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应该采用灵活的方式去逐渐提升林木产量,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林业生态资源,保证了林业的生产平衡,针对林业种植栽培应该采用科学的方式,在栽培林木育苗时应该做好本区域的封林保护相关工作。在进行种植育苗时还应该考虑到当地的沙漠、盐碱地等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养林、护林工作[5]。

4.2采用多样化的育林技术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不断创新种植栽培技术。在种植林木时应根据当地土地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育苗,从而提高林木质量。技术人员在进行栽培时,应该对不同种类的树苗进行深入研究,以培养出更为优质的林木,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栽培,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采用多样化育林技术的同时,还应该逐渐提高整体林业生态资源队伍,逐渐提升团队的专业素养,对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养,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林业生态资源管理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逐渐提升团队整体的专业素质[6]。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5篇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环境内涵及现状

198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二条说明,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环境管理制度比技术更重要

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研究治污防污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等;管理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如排污企业、受污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中曾有过争论:技术与制度哪个更重要?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抑制高效率的环保技术的产生,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本文的分析侧重从制度层面研究环境保护问题,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是制订有效的制度,并确保制度得到执行。

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根源:都是制度惹的祸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从相克到相生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发展及人口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增大了。人类经济发展所能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优势,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变量,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对传统环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应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尽管目前各国治理环境污染仍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但令人欣慰的是,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在国际社会中已取得了共识 ,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世界性合作先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6月5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会上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 一部被视为“绿色圣经”的里程碑似的宣言;1991年6月18日,发展中国家在北京召开部长级会议,并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在里约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环境的策略与手段,提倡环境策略的创新,里约会议后世界银行曾组织出版了《里约后五年》一书,对里约会议后五年期间各国所采取的一些环境保护的创新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创新与交流。

2、对国民收人的狂热追求与扭曲的GDP核算制度

对国民收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中。马歇尔最早在经济学文献中使用国民收入这一名称,但国民收入在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理论中得到重要的应用,成为福利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庇古将福利解释为可按顺序衡量的,并且能够与货币的标尺联系起来的主观的心理状态。在客观上用国民收入的概念来衡量福利状况。并提出了国民收入规模的扩大及其有效分配与稳定性三个福利标准。此后,庇古又提出了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的概念,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开来考虑,并进一步提出了外部性概念。当一个人的消费或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人的效用或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产生一种原非本义的影响时,就会出现一种外部性,当这一企业不必承担其生产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时,即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时,这种外部性我们称其为负的外部性;反之,如果企业不能获得其生产的全部收益时,即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时,称为正的外部性。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特征的行为,而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行为。当存在负外部性时,企业就会形成过度投资,而存在正外部时,企业投资就会相对不足,因此外部性的存在反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失灵。同时也就说明如果不将外部性的影响纳入到国民收入核算之中,那么就无法真实反映居民的福利状况。庇古理论成为当今用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生活质量指标的依据,但庇古所提出的外部性却并没有反映在国民收入的核算之中。

作为评价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GDP,是广义国民收入指标之一,虽然考虑了对资源产品的中间消耗,即,GDP二总产出―中间消耗:最终产品价值量之和,但它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多、生态环境永远良好的假设之下。在这样一种假设下将GDP的增长与居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是合理的,GDP数值越大,那么生活水平就越高,较高的GDP被视为富裕的标志,因此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就表现为对GDP增长速度的追求,这是庇古的三个福利指标之一,即国民收入的规模大小。而未考虑环境破坏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这导致不必要的消费,物欲横流,而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现行的GDP核算指标就无法再恰当的充当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反而会扭曲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向。对GDP的追求就不再是提高社会福利,而是由于损耗环境、破坏生态而限制减少了社会福利。

因此,从客观上说现存的GDP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破坏。

3.现存环境保护制度缺乏减少环境破坏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可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经济主体行为自觉的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实施的成本。

目前某些地方的环境保护制度规定,环境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中有一部分可用于环保部门的行政经费。这种制度设计对于环保部门治理污染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一个地区污染程度越轻,环保部门征收的排污费就越少,可用于支配的经费就会越少,那么从环保部门职员自身利益角度看就不如不治理所获得的收益高,因此其理性的选择就是对环境污染姑息迁就,甚至坐视不管,因此将环保部门利益与排污费如此联结的制度安排对于环境就是一种灾难,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是低效率的。

制度设计的另外一个例证是世界范围的禁止象牙贸易运动。这一运动是资源保护人士近年在世界各地极力推动的,认为是市场对象牙的过度需求导致了象的减少,因此要通过禁止象牙贸易来保护野生动物――非洲象。但事实表明这一做法并没有保护非洲象,反而加速了其灭绝。仅以肯尼亚为例,肯尼亚政府明令禁止象牙贸易,但在最近10年中,由于偷猎行为的泛滥,大象从65000头减少到19000头。但其邻国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却规定象牙贸易是合法的,这一规定不但没有导致大象数量的减少,反而以5%的速度猛增,与肯尼亚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因就在于当地人保护象群、防范偷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在津巴布韦,象牙和兽皮的收入与狩猎许可证的收入可以归附近社区所有,因此本地居民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有动力保护象群,这使得象的数量从30000头增加至40000头。

上述事例说明相对于僵化的行政命令,经济激励能够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由此可以联想到我国的藏羚羊保护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使本地居民可以从保护藏羚羊行动中获利,激励其行动起来保护藏羚羊,并从法律上保护其收益权,那么藏羚羊的处境就会有所改善。不同的制度设计对环境所起到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早期的“32字方针”,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付费),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三大基本原则,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 ”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制度、城市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八项环保制度,我国环境保护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体制。

上述环境保护制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治理环境污染,避免环境恶化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行政命令式的制度规定己无法有效治理环境问题,而且部分环保制度所带来的巨额监管与实施成本已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国家是政府的事,而消费者和企业则是制度的被动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并且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还会纷纷钻政策的空子,谋取私利。现实中一些排污企业与监管部门玩 “捉迷藏 ”游戏,一方面说明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但同时也说明部分现行环境保护制度确实需要完善与创新了,否则只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行为继续屡禁不止,而制度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

因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过关,而是我们的制度设计有问题,没有使经济与环保策略达到一种共生的状态。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思考现行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从制度设计上保证经济主体会从自身效用或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4.与环境保护目标相背离的产业政策加剧了环境恶化

环境问题与经济中各产业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因此不仅环境制度本身会产生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会间接的对环境系统产生影响。有些旨在发展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在客观上却给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扶持政策。下面一些事例足以生动有力的说明部分产业政策对环境的破坏。

美国农业部的农业补贴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6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农业政策决定着美国3亿到3.4亿英亩私有农田的管理方式。不幸的是,这些政府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却是个悲剧。过去的几十年中,野鸭、野兔等小动物种群大大减少了,它们曾在灌木丛、小溪及沼泽边茂盛的草丛中生长。而目前,它们的栖息地已经非常稀少了。仅剩的沼泽地也被农民排干积水,改为农田,大量喷洒化肥农药,使原来充满生机的广阔沃野成为毫无生机的田地,使野生动物几乎无法生存。造成美国农村景色荒凉的主要原因是联邦政府的农业政策。这些政策诱使农民将没有价值的土地勉强投入生产。农业政策中的 “基准面积 ”制度也对野生动物生存与环境保护带来不利影响,这一制度规定,农民接受补贴的多少取决于他前5年平均种植面积。基准面积越多,接受的补贴也越多,激励农民开发土质更差的土地,以增加种植面积,将来得到更多政府补贴。有人认为,这种情况是实施政策的行政人员的品质造成的。但这种批评忽略了一个事实,在与共和党执政时期都存在类似问题,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农产品补贴和其它激励制度则始于本世纪30年代。关键在制度问题。政府机构官员的动机就是争取更大的权力和更高的预算,却无需顾及其成本和效益。如果服务对象是单一群体(如农业部之于农民),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目标,即使存在环境问题也不予理会。

地区支柱产业选择与产业扶持政策不当也会对环境造成有害影响。广东省贵屿镇是一个一直以废旧物品回收为主要产业的小镇,近几年来,该镇兴起了一个新产业――回收废电脑。每个月都会有上万台废旧电脑运达该镇,由当地居民进行拆解,由于回收工艺与技术极其落后,对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水源污染严重,己无法饮用,本地居民以买水为生。该产业的兴起,使本地人的腰包鼓了起来,但却给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2003年12月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以 “祸起废电脑”为题作了报导,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反思贵屿镇这一事件中,我们要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在选择地方支柱产业时,应把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不能以 “饮鸩止渴”的危险方式来发展经济,否则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长期来看会影响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生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错综复杂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在依赖技术进步的同时,更需要进行制度上的创新,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变现存的GDP为“绿色 GDP”,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引进到GDP的核算中,如果环境污染,则予以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核算制度,设计一套直接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并有助于促进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指标体系,以便为实际的工作及理论研究提供指导。

2.进行环境保护制度本身的创新,将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主体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一致。

3.实现环境保护制度与产业政策的配套协调。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方方面面制度的配合,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要把环境影 响考虑进去,对环境不利的产业政策则应缓行。

4、重新考虑和安排经济发展的重点及先后次序,积极调整按传统战略所确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方向,增加对环境安全的投资,加快有助于改善自然生态和保护自然资源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使之真正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最为重要的产业部。

5、加强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领导机构和资源、生态、环境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

1、课本《发展经济学》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5402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实施和发展,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地创造奇迹。快速增长的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城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伴随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接踵而来,且攻势迅猛。过度的人工发展已经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随之带来的各种环境的污染,噪音污染的增强,空气污染的增强,水污染的不断产生,引起了许多城市聚集地居住环境发生不良反应,阻碍了人们今后的发展和生存。因此,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协调人地和谐、保护环境成了重要的待解决问题。由于我国在政策管理的观念上缺乏整体考虑,没有结合未来效应,一度盲目发展,问题都是在发生后才酌情解决,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效果欠佳,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所以,如何在工业发展初期就解决环境的问题,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

2工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工业起步阶段起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工业起步时期的特点是,起步晚、底子薄、基础设施薄弱,总之基本属于零起步阶段。随着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改革开放的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的工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发展迅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富有潜力的“金砖四国”之一,“中国制造”一时间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但是需要认清的是,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工业制造的发展需要的是技术的支持,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大量的先进高科技都是引进于国外,包括重要的信息产业、系统软件、核心技术和先进设备,大多数都依赖于外国进口。尤其是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高技术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在国外都被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联合明令严禁出售给中国,重工业是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最先进最好的。故而我国在工业技术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据统计我国的重工业平均落后世界很多年。比如我国西北某家生产厂里的从德国引进的一个国内目前最先进的钛合金钢板轧制机器,距离当时引进已经有了20的历史了,德国方面已经有了更新的、更先进的技术产生,而我国目前却还在使用这个机器,由此可见差距的明显。在重工业发展方面我国落后欧美等发达国家至少几十年时间,并且30年来重工业几乎没怎么发展。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产业总体规模还是产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产品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在技术研发方面却略显薄弱,环境的破坏也是一大问题。

3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地球是我们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她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为我们奉献出各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物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逐渐被各种垃圾废物所包围。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绝非一蹴而就,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国际等因素息息相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目前比较突出的污染问题有:大气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水资源污染、白色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加快,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问题遭到忽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造成了各种城市污染,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系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

近些年产生的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夏季;

(3)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

(4)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

(5)水俣病事件,1953年、1956年;

(6)骨痛病事件,1955、1972年;

(7)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

(8)因帕尔事件,1984年;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11月1日。

由此可见,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必须同时注意自然界的“报复”,环境污染不仅会给生物界带来破坏,最终还会使人类自己自食恶果!注意发展生产给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影响,而不能超过某一个限度。人类在发展的初衷上,不断扩展自己的利益,罔顾生态环境和谐,侵蚀耕地、河流、生物栖息地、畜牧场等,虽然发展了社会经济提高了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糟糕局面。

我国计划在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社会,在2030年基本完成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我国顶着强大的环境压力去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想要按照预期计划完成发展目标,必须要时刻保持着高度的发展速度。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由于消费带来的污染逐日增加,我国又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担负着十几亿人的吃穿用度问题,等到我国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阶段,人口又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了那时资源和环境还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和限制。我国所面临的环境等压力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严重,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也是一大问题。所以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宏观和微观多层战略方面结合研究,“先污染、后治理”,“先生态破坏,后生态建设”的老路是行不通的,等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是不科学的。长期的环境保护实践也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把环境目标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各项政策有机地协调统一在一起,必须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金建琼:浅议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策略环境与安全

4发展低碳、环保工业的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分析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根本上发展战略措施,采取有效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当前的情况,我国应该从两方面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一个是保持生态平衡。生态环境本身拥有较强的净化能力,根据生物净化的速度,应该把垃圾污染物控制到生态环境净化的速度范围内。另一个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科学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发展清洁能源等对环境有益的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4.1对工业污染实施定期清理

大量的工业企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其污染物会产生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空气污染,例如钢铁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石油工业等。依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必须作出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调整或搬迁。”企业按期定时清理其内部所产生的工业废物,防止垃圾废物的乱排乱放,对废物的污染指标进行检测,对于不同的污染实行不同的治理措施。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垃圾废物进行分类集合,综合处理,开发替代能源,运用新技术进行污染物净化。

4.2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征收排污费

对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是防止污染进一步加剧的重要措施。对每个企业的排污量进行数据统计,分类向环境管理部门申报,并附交各种有关技术资料和文件说明。超标排污费是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排放浓度,按国务院关于《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的规定收取排污费。对各个生产部门企业部门所排的垃圾废弃物按照所处地的经济情况、环境特征、污染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收取排污费。统计出来垃圾废弃物的名称、性质、地点、种类、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地点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分析后下达命令才可安全地排放,以免产生污染。

我国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实施这项制度以来,已取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是进行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的一项有效措施。

5结语

当地球母亲带着伤痛与沉重的生态创伤告别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1世纪。但是进入新世纪伊始,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经济的发展、工业的生产以及各种各样便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物品仪器的诞生,有形无形的各种污染危害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全球变暖、生物灭绝、极地冰川融化、全年温度异常等极限问题在近年来不断涌现,人们已经出现了担忧。不能为

经济的发展就牺牲了环境。目前世界各国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呼吁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研发新技术开发绿色能源,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的发展。参考文献:

[1]张长元.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模式[j].环境科学动态,1997(1).

[2]鲍强.中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及对策[j].环境科学,1996(1).

[3]唐孝炎.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2):33~34.

[4]黄顺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5]姜红,许晓毅.环境问题的制度因素探析[j].中国环境管理,2003(6):11~12.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措施

引言

当前阶段的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主要体现在在对污染源的控制、排放指标的控制以及循环用水、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显然环保保护工程建设过程中,上述水污染治理目標还没有达成,改进治理对策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以提升国内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1.水污染危害概述

水污染现象的存在会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危害,其主要体现在:

(1)威胁饮用水健康。人类一切生理活动都需要依靠水来完成,如果饮用水存在污染现象,就会让人体吸收有毒物质、有害物质,对人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如地下水源污染、饮用水管网污染、二次供水设施污染等,居民饮用水健康已经受到威胁,如饮用污染水导致化学中毒事件屡屡出现。

(2)影响社会生产。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很多生产内容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撑,水污染问题的存在会让社会生产产品质量受到不利影响,进而可能会因此出现经济损失。在工业方面,水污染情况的存在需要工业用水过程中投入较大的处理成本;在农业方面,水污染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对农作物土壤造成破坏,让农作物减产[1]。

2.环境保护中水污染的治理策略分析

2.1完善治理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的高位协调机制,以临时领导小组为管理主体的情况下,保证管理小组可以发挥高位协调和决策作用,使水污染治理范畴可以涵盖住建、财政、城管以及水利等多个领域,落实垂直一体管理目标,明确管理责任,让管理工作有层次、有目的;其次,建设起例会制度,每月定期组织召开例会,解决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促进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构建高效信息协同机制,建立起专班制度以及交流制度,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沟通水污染治理工作进展和下一步的规划。

2.2信息协作共享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信息协作共享机制建设可以帮助实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目标,保证水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速度。以信息技术发展作为基础,我们在组织水污染治理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使工作数据形成共享,此外建立畅通的部门沟通机制,保证水污染治理过程可视化、便捷化,建立专业的工作交流群,项目实施过程中共享实践经验,积极开展问题讨论活动,打破“信息孤岛”[2]。

2.3科学选取治理方法

水污染治理方法的选择应该结合治理工作需求和水污染的实际情况。首先,明确污染源,对治理区域内的废水排放量进行严格控制,此外,引导企业使用先进的过滤设备,提升废水排放标准,最大限度实现工业用水的循坏利用;其次,鼓励企业建立水循环系统,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引进前沿生产工艺;然后,不断加大水源治理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为水资源保护提供基本物质保障;最后,针对化学治理、物理治理、生物治理措施展开综合考核,科学选择应用,展开治理工作之前,要在治理区域开展水污染治理技术应用试验。如在2009年,我国新疆环境治理工作中,为保证环境治理效率及质量,就对人力投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组织了多次国外培训以及国内培训,并举办了专家讲座,保证了治理人员专业水平、合同管理专业水平。

2.4重视公众参与

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水污染治理活动中,公众参与其实是重要一环。首先,提升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活动的积极性,主管部门要做好水污染治理宣传工作,一方面利用网络宣传、讲座宣传等方式开展水污染治理重要性的宣教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拓展宣传渠道,让公众可以在水污染治理活动中成为参与主体,献计献策,发挥监督作用[3];其次,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水污染治理活动的渠道,通过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媒介对公众意见予以及时反馈,同时,也可以邀请部分市民代表参与水污染治理听证会,针对公众所提出的意见予以认真考量,保证水污染治理工作的为民服务。最后,为了避免发生“边污染边治理”的窘况,主管部门要积极建设监督举报机制,给群众监督权利,构建举报专线,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扩大水污染治理范围。

2.5完善考评体系

完善的考评体系建设需要结合项目治理目标、责任主体,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大规模水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列入全市重点项目,以此来完成考核工作、督办工作,在年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可以纳入水污染治理成效、项目实施进度等内容,让水污染治理工作效果与干部提拔、目标管理考核密切相关,让水污染治理工作中的各个主体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让项目实施进度得到保证。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资源 生态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不同程度的存在供水不足问题,而水资源的污染和对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我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5个,可见,我国我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仍是粗放型的,是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 而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调查排序,中国居世界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我国1t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保证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 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又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 都来自于燃煤。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

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

能源既是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污染来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浪费不但束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且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发展先进的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

二、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资源利用过程。这样一种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节约了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1972年开始, 德国制定了多部法律规范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办法。自1995年7月1日起,德国法律规定,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1996年德国又公布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受德国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其质量的8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许多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更要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的策略和建议

(1)积极推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管理。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就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对流域和区域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以流域管理为龙头,加强区域的水务一体化建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各方面强化流域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流域机构建设。

(2)推行监督机制,倡导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进行: 其一,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强化环境影响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分别明确评价报告的编制单位、评审专家、审批单位的法律责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当然,为确保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要强化公众参与。

(3)注重生态安全理念, 强抓流域规划的修订。流域规划是水资源管理的依据。首先,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角度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统筹开发与保护。在满足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有序、合理进行水工程建设。例如,河道整治要突破原有片面加高加固堤防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固滩护堤,恢复部分洪泛区。其次,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坚决废止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的些许利益。

四、加强环保立法及执法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然而,当自身的短期利益与环保发生冲突时, 人们往往选择了前者。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无度的开发和破坏地球,使后人无以为继,因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需要法律来规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仍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涉及到的空白;第二,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有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空白的同时,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情况.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改善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扯皮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五、结束语

人们是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地球, 但也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欲望而留给后代一个资源枯竭、满目疮痍的地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借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辐射技术;理论问题;应用策略

Abstract: the current period, in order to fully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the country further increased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echnology, and has many advantages as the processing method, begins to get the favour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ersonnel. This paper is to radia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the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adiation technology related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solid waste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flue pollution in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strateg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adiation technology; Theoretical issues; Appli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X-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1世纪,时代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而且,在工业生产中电气自动化产品的应用也逐步地增多。这既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带来了极大的助力,同时也造成了工业生产活动以及电子产品污染等严重的问题,使得我国环境状况每况愈下,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为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的有效达成,国家当前时期开始大力使用辐射的技术手段来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其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果。

一、环境保护中应用的辐射技术的理论问题分析

辐射技术是以核物理技术的研发以及应用作为基础,而逐步地实现了发展及完善,到目前为止,辐射技术已经形成了独立、系统的分支学科,且各学科中的知识理论的使用,为人们的各项活动发挥着重大的辅助作用。在当今时期,辐射技术的应用尤其对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助益。本文下面就对辐射技术相关的理论问题加以分析:

1、辐射技术含义

辐射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是以辐射化学理论作为支撑、以发射自辐射源的射线与高速的粒子为工作的载体,来具体开展各项工作。具体来讲,此技术通过借助射线与粒子对环境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辐射照耀,以使污染物内部的各种化学或者物理成分产生变化,进而诱发污染物的物理变化或是化学反应的产生,从而使污染物被氧化或者分解,进而达到将污染物去除的目的。

2、辐射作用原理

辐射技术通过辐射照耀使污染物被去除的整个反应过程,是通过以下原理来实现的,即用于进行辐射的射线或粒子渗入到物质中,被物质所吸收,而物质中的原子或是分子被这些东西所激发、电离,进而在物质中出现被激发的分子或者离子,这些分子与离子会与其他自由基进行结合,从而诱发出链化的化学反应,最终在化学反应中完全消解。

3、辐射源的分类

3.1 γ射线。这种γ射线从本质上是一种电磁波,它发自于发射性的核元素,由核元素的衰变反应(其衰变定律如下图1所示)引起。γ射线的出现可能释放出多种能量,也可能散发单一的能量,但是,其放射的强度A(t)越高,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就越明显。因此,目前环境保护人员多用60Co型号的辐射源,以保证其辐射强度。

图1

3.2 电子束。这种电子束发挥作用,主要是借助两种途径来实现,第一种是直接借助自身所具有的高穿透性介质,对污染物进行击穿处理,而第二种是利用其自身的高能量对高原子的金属物质进行轰击,以产生X光或其他辐射再积习进行处理。而高能量的存在,一般是借助加速器来实现的,它一般更适用于存在毒害污染性质的水污染问题的处理。

二、辐射技术对于几种环境污染的具体治理策略

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借助辐射技术来处理污染问题,呈现为越来越多的方面,此种技术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逐步增高的作用。本文下面就具体地对固体废弃物、水、烟道三方面污染的治理对于辐射技术的应用加以分析:

1、辐射技术应用于固体废弃物治理

某些(半)固态或者是以容器进行储存的气态物体,在人们的各种生存活动中,可能因而逐步地失去其自身原有的价值而成为废弃物,也可能尚存在价值但不再被人们所需要而直接被抛弃成为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多数都是难以讲解或无法讲解的物质,这就使得自然环境中出现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根据一项调查(如下图2)显示,我国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国家为了彻底地解决这种污染问题,逐步地将辐射技术引入到治理工作中。

目前,辐射技术对于污泥、医疗器械等的消毒处理,以及废气的塑料、橡胶等的回收处理,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固体废弃物治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就污泥的治理来讲,污泥中存在的重金属、病原体、有机污染物等,都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其中存在的生物分子以及能量,又可以造福于农田种植或是土壤改良,环保人员利用辐射技术将污泥中的病毒、病菌杀死,将有毒害的除草剂、杀虫剂等变为易降解物质,同时提升污泥的脱水性等,使污水可以充分进行再利用。

2、辐射技术应用于水污染问题的治理

废水往往存在较强的毒性,以及难以被降解的苯酚、氯苯等物质,且其整体的物理性质较为稳定,环保人员以传统手段对废水进行处理,普遍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辐射技术开始被用来对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的毒害物质进行降解。而且,从其具体的废水处理工作实践来看,辐射技术处理废水污染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目前越来越多的环保人员都加强了对于此种技术应用的关注。

具体来讲,辐射技术对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病毒、病菌等都具有较好的治理作用。以治理有机污染物为例,辐射技术通过诱发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反应,进而使化合物被辐射净化,而且,其处理过程中,氧气的含量一直被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对还原性的物质进行有效抑制,进而达到对于水中有机污染的有效去除(如以PCE为主的γ射线降解实际效果图2)

图2

辐射技术对于水污染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工作,主要是依照以下原理来发挥作用,首先,水体被辐射而发生分解反应,OH·(氧化活性)以及H·(还原活性)等具有极高活性的物质会被分解出来成为水体中的自由基。其次,具有较高氧化活性的OH·自由基可用作氧化剂,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进一步地氧化处理,而具有较高还原活性的H·基等则会脱去有机物的卤代基,进而逐步地达到对于污染物的消解。

3、辐射技术应用于烟道污染的治理

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烟道,会通过各种物质尤其是煤炭的燃烧,而产生较高的氮氧化物或是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进而形成对于大气环境的破坏性污染。其中,氮氧化物在排放过量的情况下,可以诱发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问题,且这种二氧化氮具有较低的反应活性,一般的治理措施都难以达到对于此种污染的彻底有效治理。而二氧化硫危害地性能也非常高,它可以诱发酸雨现象的出现,且同样难以实现全面的脱硫治理,从而造成自然环境中的酸雨污染。

目前,环境保护人员在对这些烟道污染物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辐射技术的功效尤为显著,它能够实现极高的脱除反应。具体来讲,辐射技术对于烟道污染治理的原理如下:电子束的辐照能量会被氮、氧、二氧化硫等物质所吸收,在吸收能量之后,这些物质便会出现被激发或分离的分子、离子,同时产生诸多自由基,而自由基又会与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进一步反应,进而出现硝酸或硫酸等物质,最终环保人员可以利用收集器将这些酸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对于环境的保护。

三、结语:

我国当前时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要想积极地做好对于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形成对于自然环境的全面保护,环保人员应当进一步做好对辐射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以辐射技术来辅助自身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 刘萍,王永刚.辐射技术处理环境污染物的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2] 刘秀华,雷家荣,杨宇川. 辐射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化工进展. 2010(05)

[3] 钟丽琼. 超声波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0(07)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10篇

计算机网络安全就是网络设备的安全及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主要目标是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使网络系统连续可靠地正常运行,网络服务正常有序,它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物理安全即系统设备及相关设施受到物理保护,免于破坏、丢失。逻辑安全即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可使用性受到保护。网络安全主要任务是使用各种监控和管理技术,保护计算机网络中的网络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及对信息数据资源进行保护。网络安全主要有两个方面:

1)对于网络系统的硬件通信设备进行保护,主要是对网络中实体的安全保护,包括机房、线路和主机的安全。

2)网络与信息安全,包括网络的畅通、准确以及网上信息的安全。而大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主要指后者。

2计算机网络主要面临的安全威胁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共享应用日益广泛与深入。但是信息在公共通信网络上存储、共享和传输,会被非法窃听、截取、篡改或毁坏,而导致不可量的损失。造成这些威胁的原因有多种。

1)电脑黑客,黑客原意为热衷于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者,但随着黑客工具的开发与传播,许多电脑爱好者也可轻松地使用黑客工具对网络系统中的其它主机进行非法访问,所以黑客指利用通信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截获或篡改计算机数据,危害信息安全的计算机入侵者。

2)木马程序,木马程序是指潜伏在电脑中,可受外部用户控制以窃取本机信息或控制权的程序。木马程序危害在于多数有恶意企图,例如占用系统资源,降低电脑效能危害本机信息安全(盗取QQ帐号,游戏帐号等)将本机作为工具来攻击其它设备等。

3)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广泛使用的条件下,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已成为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在恶意病毒的感染下,计算机网络中的程序和数据资源被篡改、窃取、破坏是造成信息资源损失的主要原因。

3基于网络安全技术的网络安全策略

针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信息安全面临的安全威胁,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的保护技术主要有:

1)数据加密技术,为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及联接网络的计算机主机中的重要数据使用适当的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使试图窃取数据的目的难以达到。

2)防火墙技术,所谓防火墙指的是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的屏障,是一种获取安全性方法的形象说法,intert-net和intranet之间建立起一个安全网关,从而保护内部网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防火墙可方便地将不合法的访问被拒绝,从而使内部网络设备中的数据不会遭到非法的修改,窃取和破坏。

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是对恶意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进行访问行为的识别技术。在网络环境中,所有对计算机的操作访问信息都会以文件形式保护在操作系统的工作日志中。使用工作日志查看所有网络操作发生的事件,可甄别出恶意操作的信息。当网络操作带有恶意企图时,应采用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以达到保护计算机系统的目的。

4)网络防病毒技术,网络环境下,防病毒尤为重要,因为网络中病毒传播更加迅速,系统恢复更加困难。网络防病毒可有效地制止病毒的传播和保护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为保护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可采用以上网络安全技术制定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策略。

3.1检测系统安全漏洞

及时检查计算机系统中的安全漏洞,设置多个类别的用户,为不同的用户授予不同权限。按权限逐一排除可能对系统资源造成损失的安全隐患。按照使用安全漏洞扫描技术,结合操作系统日志对权限设置进行及时调整,以防范由权限设置过低造成的信息资源的损失。

3.2防火墙的应用

防火墙可对访问起到控制限制的作用,过滤掉非法的入侵源,保护计算机网络,使其正常运行,对计算机网络及信息资源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3.3加密保护

对重要数据的存储、传输使用适当的加密算法进行保护。对于系统用户使用的账号、密码进行加密保护。系统用户的相关信息使用较为复杂的密码。可增加黑客用户使用暴力破解密码的难度。加密过的数据使被窃取信息资源变得无意义。

3.4网络防病毒

建立系统的网络防病毒系统。在网络中的各个工作站及服务器中建立病毒实时监测系统,对病毒的传播执行进行实时的监测,防范病毒的传播和对数据的破坏。服务器是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对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存储,网络服务的提供起到重要作用。建立基于服务器防病毒系统,使病毒失去传播途径,杜绝病毒在网络上蔓延。

3.5检测非法入侵入侵检测系统监控和检测整个网络系统所包含的各项数据。入侵源被检测到后,检测系统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信息数据的安全。

4结束语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11篇

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非常重视,政府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水资源开发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工程,近些年来,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些问题目前已经引起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的重视,并且将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

 

一、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一)造成地面沉降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我国的沿海地区每年的降雨量比较充足,浙东地区年降雨量1400-1800mm,属于降雨量较为充足的地区,而我国的淮北地区年降雨量800-900mm,属于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因此,我国南方地区的水资源拥有量要明显高于北方地区【1】。再比如,我国的宁波、上海等城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在开发水资源的过程中很好的避免环境破坏,而我国合肥、蚌埠等城市的水资源持有量较少,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对自然环境构成破坏【2】。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系统的主要水资源来源为地下水,有些城市如我国的淮北市,虽然地表水的含量有限,但是淮北市的地下水具备很好的富水性,因此,可以保证水资源的充沛。我国的阜阳市地下水的深度在100m以上,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开发比较容易对环境构成影响,而过多的开发地下水资源有可能造成地面的沉降。地面的沉降严重威胁城市的建设工程,也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浙江省宁波市是著名的沿海城市,拥有较为充沛的水资源,在这一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开发比较容易避免地面沉降的问题。而一些北方缺水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比较容易导致地面沉降我国北方著名景区呼伦贝尔草原,就是因为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造成许多美丽的草原出现坑洞,而这些坑洞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修复,影响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影响生物多样性

 

水资源的开发很容易威胁生物的多样性,目前,我国很多大型河道修建了堤坝,以便实现水资源发电的目的,但是,堤坝的修建对河道的通畅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很多河流中的生物因此不能得到正常的流通,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较大的威胁【3】。目前,我国很多河道的自然生物数量急剧减少,例如,我国稀有野生动物中华鲟的生存现状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堤坝的建设使得河道水位与正常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野生动物或是被暴露在水面上影响了正常的呼吸,或是被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了正常生长。还有些鱼类被堤坝阻隔无法实现正常的优胜劣汰。一些稀有鱼类因为水资源的开发失去了产卵的理想场地,使得野生鱼类无法正常繁衍,减少了野生鱼类的数量,还有一些水利工程在施工之前没有对施工地点的野生动植物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使得施工过程影响了当地野生动植物的正常生活,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图一,水资源开发造成地面变化的示意图

 

(三)影响河床稳定性

 

水资源开发的主要形式就是修建堤坝,堤坝的修建使得我国水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堤坝不仅能够阻挡水资源,也阻碍了河道内泥沙的正常流通,而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尚且无法人为的实现大型河道泥沙的人工调整。因此,一些河道的泥沙流通规律和洪峰规律被水利工程打破,导致河水洪峰时间与正常的时间存在差异,防洪人员无法根据正常的洪峰规律进行防洪工作,严重影响河道周边公民的生民财产安全。

二、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改良水资源开发地区环境保护体制,避免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开发机构必须同当地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合作,对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对制度进行改良,以便达到避免水资源开发地区地面沉降的目的。制度的制定要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水资源保有量充沛的地区和水资源保有量较少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开发措施,并且保证水资源开发地区的流域管理工作与区域管理工作能够在制度的影响下更加完美的配合,要将避免地面沉降作为制度制定的重点,制度的制定者要尤其关注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权力划分的科学性,促进区域水务一体化建设,并且协调水资源开发团队各个部门的关系,并且提高管理部门的权威性,使制度具备更强的执行力。

 

图二,水资源不合理开发造成的问题的检测图

 

(二)改良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机制,保证生物多样性

 

要将水利工程的生态调度工作作为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首先,环境保护部门,水资源开发部门与国家防汛减灾部门要在工作中保持密切的配合,共同制定生态调度方案。要加强对区域内大型水电站的统一调度,深入的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保护措施,并且以合理的统一调度保证区域生态平衡,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生态环境的研究工作是调度工作的基础,只有研究人员确定了区域生态健康基准点,生态调度工作才能在正确的信息数据指导下进行。生态调度工作还要完善调度补偿机制,很多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保证调查工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生态调度的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区域生态恢复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的进行调度补偿,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稳定。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水权与水市场的研究,以便改良供水市场价格,节约水资源,还要注意水资源的污染尤其是工业生产造成的水资源污染,保证水资源开发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三)加强环保理念宣传,保证河床稳定性

 

各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地区的重视,并主动与水资源开发部门取得联系,进行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环境保护部门要对水资源开发机构开展公益课程讲座,详细的宣讲水资源不合理开发可能产生的河床稳定性受损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人类生存构成的严重影响,以便提升水资源开发部门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认识,将保证河床稳定性作为工作的重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规划的趋于合理。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要结合水资源开发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开发地区的自然资源科学的进行整合,以便开发工作与防洪工作有机结合。例如,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扩建堤坝的方式,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对河滩进行加固,并且预留足够的洪泛区,避免洪水泛滥对附近居民造成影响,在对规划方案进行改良的过程中,要保证水资源开发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始终保持密切的沟通协调,将环境保护措施作为水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原则,确保水资源的开发不会影响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我国很多城市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工作已经是我国很多城市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重要工作。但是,不科学的水资源开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最终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深入的分析当前水资源开发工作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水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程度,实现水资源开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12篇

本文结合宜昌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对2013年新版《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中制定的 “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进行分析解读,最后提出了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

宜昌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1宜昌市生态环境概述

宜昌地处我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的过渡带,具有特定的地貌条件和水热条件,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宜昌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区,为我国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宜昌处于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的过渡带。因此,宜昌的生态环境保育显得极为重要,要努力防止宜昌市的生态环境衰退。宜昌处于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带上,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域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其西部主要是山区,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在全国自然灾害危害性评估里,大体是中等水平。

2宜昌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宜昌市新版总体规划提出到2030年末,将宜昌市中心城区建成占地300平方公里,拥有300万常住人口的现代化特大城市。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步激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

2.1库区源头存在的问题

本文所指的源头主要是三峡库区,三峡库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源头,是宜昌生态环境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自三峡水库建成以来,随着人工的调控,库区的水位涨落速度、幅度和频率都与原来的天然河道有着明显的不同,增加了消落带的不稳定性,对三峡库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2.2生态屏障存在的问题

生态屏障既是宜昌生态服务功能的源头区之一,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屏障的具体生态服务功能在于氧气制造、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水土保持和城市景观营造等。

宜昌长江两岸的山体区域与自然保护及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宜昌市的生态屏障,护卫着宜昌的发展。但是宜昌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且多数地区坡度较大,土地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坡耕地极易加剧水土流失。

2.3长江流域(宜昌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三峡库区的长江江段已由天然河道变成了水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河床下切。

在水体污染方面,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自净能力变弱,流速的急剧减小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在排污口附近易出现高浓度的污染区。同时宜昌市沿江磷化工企业群的污水排放,更加剧了长江的污染。

在长江河床方面,葛洲坝下泄水量含沙量减少,宜昌以下河床没有泥沙补充,使原河床泥沙下移导致河床下切,再加上航道违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河床下切更为严重。

2.4生态廊道及绿楔存在的问题

宜昌的廊道主要有山体廊道和水系廊道两大类。绿楔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主要是由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城外的绿色郊野引入到城市组团间和城市中间而形成的。宜昌的生态廊道和绿楔主要分布在宜昌的各山脉、河流及渗入城市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带。

新生城中村的违章建筑破坏生态廊道问题:城市用地扩张过程中,原来的农村被城市包围形成新生的城中村,挖山平地私搭乱建的违章情况很多,对原有生态廊道破坏加剧。

城市建设阻断绿楔渗入:宜昌主城区组团感不强,连成一片,渗入城市的绿楔被城市建设活动阻断。

河堤生态廊道的破坏和公园绿地空间的缺失:宜昌水域较多,河堤堤岸长,水域廊道保护和河堤加固修复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考虑到河堤生态廊道中公园绿地空间的建设。

3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针对以上的问题,新版规划将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的应对策略制定为:“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如下图)。具体来讲就是要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为抓手,提升森林覆盖率,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地质灾害敏感点的监控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续性。

图:规划区生态功能结构图

资料来源:《宜昌市总体规划(2011-2030)》

3.1育源头

源头区应当实施以保育为主、防治为辅的对策,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御。

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盖率,尽可能的降低地面;加强小流域的治理,通过对小流域的治理,缩小水土流失面积,阻拦由水土流失而损失的土壤颗粒物质;尽可能不在三峡库区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由此减少由开发不当而造成的水土流失。

地质灾害防治:定期对地质灾害敏感点进行普查,理清地质灾害敏感点的分布,对其可能的危害大小做出评估;对特定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预报;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地质灾害处,以工程措施或其它方法进行加固、拆除、改造等。

3.2厚围屏

加大林地保育,扩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和加大生物多样性保育力度是生态屏障的保护的重点。加大林地保育,是宜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宜昌长江两岸的生态屏障来说,提高围屏的林地覆盖率,是保障宜昌生态屏障,巩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是增强这一地区水土保持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大林地建设,是保障水源涵养的重要途径。

3.3清长江

宜昌段长江流域整治的重点是水体污染治理和河床保底护底等问题。

水体环境污染:通过立法根治长江的污染问题,保护长江流域环境。目前长江流域重建设、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重行政手段、轻法治管理的倾向比较明显。同时,对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必须实行专门性、综合性的法律约束。

河床下切方面:应采取护沙、保沙的河床护底措施改善河床下切现象,加大长江采砂监管力度,杜绝违法采砂现象。

3.4保廊道

宜昌市沿江发展,是典型的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各组团间多为没有开发的自然和半自然状况山地、农田等,大山余脉穿城抵江,构成了山体廊道。宜昌山体廊道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有意识保留一些山体不予开发,以连续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形式将山体廊道保留下来。

长江在宜昌穿城而过,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中华鲟保护区所在地和宜昌主要的饮用水源地。长江既是宜昌和湖北发展的重要经济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廊道,保护好长江,对我国和宜昌当地,都有极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宜昌水系廊道建设的重点是:保障水环境质量,加强水源涵养地建设,整治水土流失。

3.5留绿楔

绿楔建设的重点是强化植被建设,保持植被的连续性;基础是加强城郊山体的绿化;关键点是避免人造的各种构筑物对绿楔用地的占用。

宜昌不宜建设太多的城市广场,控制城市广场的数量,代之以城市公园,以绿芯代替广场,这也是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的手段之一。对城市道路的建设,在市外,通过桥梁和涵洞,保障绿楔的联通,市内部分,通过路边绿化、城市街心花园,保持绿楔的联通。

4宜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启示

结合宜昌市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笔者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方法总结如下:

4.1综合分析,明确问题

在编制总体规划制定生态保护环境策略前,需要对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城市经济、社会、空间、制度等要素来综合分析研究,得出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的真实现状情况,发现主要问题。

4.2整体考虑,分区治理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生态环境策略也必须把握全局,整体考虑。根据分析得出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结合相关规划原理制定出统一的规划总体策略,为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大方向,然后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总体策略,对城市各片区进行分区考虑,一一提出合理的分区策略。

4.3政策先行,法制保障

城市政策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法定性规划,政府应当在编制规划前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用法制的形式保障规划策略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得以实施。

5总结

城市的发展必须以生态与环境资源作为前提,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结合宜昌市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宜昌市总体规划采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提出了“育源头、厚围屏、清长江、保廊道、留绿楔”五条生态环境策略,集中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中的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制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上对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2013,3.

[2]叶兴平,陈燕飞.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探讨――以拉萨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9,9.

[3]蒋贵国,周介铭,张志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安县为例[J]. 西南农业学报,2012,03:989-992.

[4]饶戎. 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01:11-33.

[5]杨月兰,唐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反思及启示[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1:18-22.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设 环境 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的根本和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建制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规划是为城市的发展制定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和计划,既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也为城市建设提供管理依据。

1 环保节能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1.1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贯彻环保节能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规划,保证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更加均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还应促进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市民健康与教育共同发展。不断关注城市环境质量,采用先进管理技术、优化管理手段,积极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1.2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城市的经济发展。贯穿环保节能理念,打破传统城市建设规划,深入研究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实现城市经济空间合理化、科学化的布置,促进城市城市经济迅猛发展。

1.3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多城市规划中都存在着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城市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浪费资源为前提。这种城市发展模式,会使人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进而严重阻碍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提高。在城市规划中贯穿环保节能理念,将会不断改善城市环境,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

2 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2.1 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首先,水体污染严重。城市人口较多,且人口增长快速,城市工业发展迅猛,城市生活与生产排放的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而且近年来,我国水体污染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其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由于目前工业、交通的发展需要及化石燃料的使用,大气层排入了如碳氧化物、臭氧、硫氧化物、粉尘等诸多有害物质,导致大气质量大不如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各个城市空气普遍污染,部分城市污染严重。众所周知,近几年常提到大气污染会导致的温室效应及臭氧层的破坏可以直接威胁到全世界人民的生存。再则就是噪声污染。我国城市在交通、文化娱乐、工业、建筑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噪声扰民的情况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噪声超出标准范围的问题。

2.2 城市发展中基础设施现状

首先,公路下面的管线纵横交错。城市规划管理不善,各部门规划没有协调一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通常可以看到,修路在前,水、电、热、通信、排污等建设紧随其后,导致城市路面天天在修整。其次,忽视建筑住宅节能。很多市民对房屋的外观和结构很关心,但是却不注意节能,没有环保节能意识,造成居住用能的浪费。住宅与一般的消耗性物品不同,资金含量高、持久性强、耐用性好,应从宏观调控着手、科学规划,从建筑保温、管网系统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方面加强改进。

3 环保节能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3.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城市环境保护前期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搜集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了解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调查分析环境状况等工作,即了解城市的具体地理位置、生态化境、水文状况、气象条件;明确城市的人口发展状况、国民生产总值;研究大气、水体、噪声的质量状况,做到对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状况的彻底掌握。

3.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使用落后的燃煤方式产生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因而主要的污染物就是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由此可得大气综合治理规划的长远目标应是改变落后的燃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可能地使用那些污染小或无污染的能源,如气体燃料、太阳能、地热能等;实行城市区域集中供热、增强道路硬化、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污染源的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选择抗污染性强的树木,提高城市绿化率。

在综合整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区能源结构组成和交通状况调查分析,通过取样确定浓度高、危害大、涉及范围广的大气污染成分,以助于在治理过程中对症下药,提高政治的效率。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市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主要由于落后的燃料燃烧方式引起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和汽车尾气。由此可见,大气中主要污染成分多为二氧化硫和漂浮颗粒,因此,为了长远规划考虑,应该在科技领域着手,通过科技手段提高燃烧效率,使得燃料充分燃烧。另外,还可以采用新能源,开发天然气燃料,光能、太阳能及电力能源等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能源。

3.3 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

对水污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由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算出最大限度的排放量作为依据,制定最佳治理方案。我国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应不断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采取少废、无废的工艺进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水排放量,强化对生产、生活污水的治理,更新、完善污水处理的设施,从而真正有效地保护水资源。

对于水体污染的规划方针应该根据水体污染目前状况进行分析,在排入水体的合理污染范围内指定规划方案。目前我国主要排入水体污染情况日渐加剧,污染范围也越来越广,近年来排入含有重金属、化学物质等污染物质的污水数以万吨。对于指定水污染的规划方针应当沿用过去落后的方法,使用无废、少废的方法进行生产生活,提高处理污水的工艺,并且重视对可回收资源的再利用,降低污水的排放数量,修葺现代化完善的处理污水的设施,对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可以有效治理,最后达到让我们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应有的保护。

3.4 建筑设计体现环保节能理念

使用新型材料、创新施工技术,采用先进施工工艺,如使用先进的建筑材料、新型的墙体设计、新型屋顶材料,有效实现环保节能的目的。

创新、改进供热系统、通风系统,以提高室内空气清新度。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小区住宅建筑,避免浪费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材料的利用率,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达到节能的目的。在建筑设计中贯彻环保节能理念,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途径之一,同时积极推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5 道路设计体现环保节能理念

道路施工竣工后,及时将树木栽种,积极发挥树木对空气的净化功能。设计道路配套基础设施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提高利用率,如设计道路雨水排,不能与下水通道相连,应单独进行设计,以便于回收来用于园林及道路的绿化带。

4 结语

城市的发展需要城市规划的科学指导。应对现阶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城市规划应体现环保节能理念,进而保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本文所提到的城市规划、环保方面的问题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人类与自然环境相处和谐,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得到保护。在城市规划中为环保留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提高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更造福我们每一个人。

参考文献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环境难题,如果不及时的对我国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并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必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各个方面。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当下,我国正在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程度已经急剧上升,并且还有更加恶化的情况。在此主要从水资源、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水资源。当下我国水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呈现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被污染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都在南方,北方所拥有的淡水资源还不足南方的1/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6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情况,但是就当下发展趋势而言,这一数字还会上升,还会有大量的城市缺水。除此之外,面临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浪费,由于工业化生产,大量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1]。

(二)土地沙漠化。实际上土地沙漠化与水资源缺少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水资源的缺少。除此之外,大量的砍伐、建筑使得绿化面积减少,也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当下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正在急速上升,受伤没化影响的人口也随之增加,同同时农田和草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更加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

(三)大气污染。近几年来,我国工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强大,而工业发展的背后是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尤其是在工业集聚地经常会出现雾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干成立均匀的分布在空气中,使得空气十分污浊、有害。大气的污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2]。

除了以上几点,我国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而且这些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可以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十分不到位,直接侵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而且从更大的一个方面来讲,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正预示着我国正在走,环境保护治理的下坡路,如果长此以往必将会降低我国综合国力,影响我国综合建设。

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人民永远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破坏者,人民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所以对此一定要积极的提高我国人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首先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从思想上影响人民的态度和行为,下到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宣传,上到政府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其次是要采取强硬手段,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加以惩治,大力提倡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必要时可给予物质奖励。最后,一定要让人民从思想上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组织、有纪律、科学的制定思想教育帮扶,以“结对子”的方式来进一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进行。

(二)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强大的科技足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快其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一定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家先进的科技,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大科技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此所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点一定要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发展生产的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并不是人才大国,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其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第二点是加大绿色科技投入,绿色的科技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太阳能发电绿色无害,既没有资源的浪费,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这就是绿色科技的亮点[3]。第三点是推动科技发展,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我国生态环境中说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加大资源保护和利用是我国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更有可能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一定要加强此方面的意识,保护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比如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粉尘等都不能够直接排放,所以可以想方设法对工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尽可能的实现循环经济,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指经济增长由不可持续转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模式,由技术引进型转为自主创新型,由忽略環境型转为环境友好型,由高碳生活型转为低碳生活型,由第二产业带动经济模式转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模式,由少数人致富转变为共同致富。当下我国许多领域仍然没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尚未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这种情况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4]。所以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一定要积极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进行绿色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郭越龙. 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韩长赋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基础[J].现代畜牧兽医,2015(08):61-62. 

[3]朱天龙. 草原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保护环境的策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环保 建筑设计 责任与要求 生态建筑

1 前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今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低碳环保节能的建筑设计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建筑设计的主体脱离不了环境,它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表现形式之一进入了环境,带给环境新的生气,建筑艺术需要环境来升华,环境需要建筑来渲染,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建筑设计只有遵从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二者才能可持续发展。

2 环保思想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不是使用了某种绿色环保的建筑设计的技术方法,一个建筑就可以称为绿色建筑了,绿色建筑的界定原则是看建筑物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在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建筑是否考虑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二,在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使用功能上,建筑是否考虑了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只有满足了这两个原则的建筑体系,才能做到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可循环率大,才能称的上是节约型、低消耗、少排放、低污染、重复利用、可再生的绿色建筑。因此,我们可以说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绿色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大大减少或消除建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外已经有一些公认的绿色建筑,如被世人称为“生态之塔”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以及低成本的荷兰林业与自然研究院办公楼(IBN-DLO)。我国的第一栋绿色生态建筑也已经在上海莘庄建成了。经过十余年的探讨与实践,对于绿色建筑体系的各种评估标准已经制定了。评估标准的制定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综合考虑气候、资源,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的原则认可生态建筑,不能一味的进行商业炒作。国际上,生态建筑的主要评价体系有: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法国的ESCALE,加拿大的GB Tool,荷兰的Eco-Quantum以及挪威的Eco Profile等。国际绿色建筑评价目标一般包三个方面:括环境、健康、经济。环境主要考虑建筑消耗的自然资源和破坏的自然环境,其中涉及能源、水、材料、土地,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健康主要考虑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室内环境质量等;经济主要涉及的评价项目是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投资和回报等,对于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重点内容。目前我国现有的评估标准有两种:《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奥运绿色建筑评估标准》,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会逐渐受到建筑师和开发商的关注。实际上,评估的建立与发展是人们对生态建筑的理性认识。生态建筑在我国这样一个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的国家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绿色生态建筑可以达到节能、节水、减少废弃物和减低污染物排放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建筑设计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而且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在住宅建筑过度商业化的今天,建筑设计成为了鼓动人们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在这种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建筑设计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师的职责和作用,作为建筑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他们有义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在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建筑设计师更应该尊重环境,做到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的责任与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建筑设计师在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具有强烈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生态环境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其承载和支撑能力是有限的,过度的利用和破坏自然环境,迟早会遭到自然环境的惩罚。人类生于自然,源于自然,人类的建筑同样应该回归自然,所以说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应有高度的谐调共融,而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基础来达到建筑的奢华目标。因此,建筑设计师应该保护环境,尊重环境,在环境保护的思想下进行建筑设计。

(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浓烈的文化观

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对众多矛盾分析基础之上的逻辑过程,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建筑设计师只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会更好的保护环境,服务社会。建筑艺术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沉淀和传承,建筑设计工程师应该具备浓烈的文化观。建筑设计应该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建筑设计师的个性内涵,表现出艺术美学的形态,具有教育启迪之功效。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才能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

(三)具有扎实的科技知识

建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涉及物理、艺术、历史等等。但是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才是建筑发展的永恒动力,在科技的推动下,诞生了诸多新的材料,这些新材料用到建筑上使得建筑的外形和功效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时代的建筑都体现了当时背景下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建筑必将迈入一个更新的领域。因此,建筑工程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科技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时刻关注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用于创新,才能够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的今天创造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建筑杰作。

4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理念与建筑设计策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人类必须有节制的利用自然环境,开发自然资源。我们的建筑活动应该基于环境保护思想,坚持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时积极探索基于环境保护思想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4.1 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

建筑活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不仅如此,我们还会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有害物和污染物的无节制排放一旦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环境的退化与恶化,严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不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所以,基于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建筑设计策略,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和污染物进入环境。

4.2 基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建筑设计策略

对人类历史有重大贡献的自然资源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目前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面临枯竭。因此我们的建筑活动必须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建筑材料、能量和环境系统都应该为循环状态,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自然资源,合理审慎地利用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4.3 基于环境保护思想的生态建筑设计内涵

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共生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保护,避免资源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