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

农业信息化前景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

0引言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类数据潜在的价值已具备充分挖掘的可能,通过搜索、分析、总结等过程,数据产生的价值将不可估量。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包括农业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但我国农机水平起步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应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大数据背景下农机行业该如何发展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相关部委都对我国发展智慧农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农业机械的研发、购买等进行补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已经和能源、材料等共同成为驱动国家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已经成了各个传统行业发展的驱动剂。如,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环节的漏洞,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农业机械不按时年检、逃检等问题。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功能,让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具备定位、测量、计算、管理、自动调度等功能,使得农业机械使用和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

2大数据在农机方面的应用前景

2.1开展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控制

我们可以开发专门的系统,利用遥感、传感等技术手段,采集农业地理、土壤、气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并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归类、分析等实现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再将这些数据作为农业机械操作的决策依据,帮助实现精准的农业种植和养殖。如,可以根据土地的肥力等因素,进行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变量喷灌等,大大减少了农业资源的浪费,节约了成本。也可以用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业机械的操作提供决策。以收割作业为例,运用信息技术,不需要人工对作业的场地进行测量,只需通过GPS的定位就可以得出农业机械的运动轨迹,把经纬度进行计算,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参与收割作业的机械的行驶速度、割台、脱粒等零部件的参数进行动态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收割物的掉籽率、机械故障率。还可以对收割作业的仓库进行监控测量,不仅可以精确计算出收割地的产量,还可以有效评估农业机械操作员的效率。

2.2对大规模机械作业提供调度决策

信息化技术可以对各类农业机械进行定位、导航和联动调度,大大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的自动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在大规模的农业机械系统作业时,如果没有借助信息技术,管理者很难对作业的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很容易造成农业机械的闲置或冲突,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影响协同效率。如果借助发达的信息技术,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个农业机械的工作情况,通过专门的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根据作业场景的模板给出决策数据,帮助管理员对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管理,可以对各个参与作业的机械进行评估,为提高作业效率,减少空驶率提供帮助。

3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应用的建议

3.1为农业机械信息化制定行业标准

为了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为行业量身定做产业链标准,如统一数据格式、编写数据接口规范等。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农业机械的作业信息与农业地理信息、气候信息、土壤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为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开发一个便捷、直观、数据可管理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系统,并引入虚拟管理技术,让管理系统具备智能化、网络化,对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实施集中化管理。

3.2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

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将农业机械化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加大科研院所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力度,多给一下政策性引导。大力发展农业高等院校中农业信息类和农业机械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高层次人才的的培养,要支持和鼓励产学研联合技术研发,从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突破瓶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现有农业机械化设备操作人员的水平,安排一些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

3.3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

要重视农业机械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信息化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和相关农业化机械产品的供给能力。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多引导和鼓励相关行业国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对产业链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数据采集器、数据传感器、B/S平台、3S技术(GPS、CIS、RS)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促进行业的技术革新。同时,也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和大型、高端农业机械化装备的补贴力度,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的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忠富.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2]李到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2(1):1-6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农信通 云计算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039-02

1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类在农业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以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更加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

对于农民而言,其需要价格低、信息及时、质量有保障,具体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如农资信息、农产品栽培、畜牧养殖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农资及农产品买卖信息如产品价格信息、就业信息等。政府和涉农企业也希望通过农业信息化增强时效、降低成本。

2 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

当前,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分别以“农信通”、“农科在线”、“信息田园”平台为依托,开展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已实现一定收入规模。

其中,“农信通”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信息化服务,其业务基于手机移动终端,通过短信、彩信、语音、手机上网、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产供销、农村政务管理和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等信息化服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保障农务畅通、方便了解民生信息,从而解决农村“数字鸿沟”,推进农村信息化。图1是肇庆特色的政府主导、企业助推、媒体宣传、渠道互动四合一的信息化田园运作模式。

以肇庆移动公司为例,其12316非值守无线专家系统,该热线提供人工以及自助语音服务,内容包括:三农政策咨询、接受投诉以及处理、专家咨询、农产品市场行情、病虫害预报与防治、种养技术等。其系统方案如图2所示。

尽管国内三家运营商都已经建立农村信息化平台,但是其服务水平和层次还难以充分满足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需求。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出现,对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 新技术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前景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方式获得所需服务。中国三大运营商有自己的云平台,中国移动“大云”、中国联通“沃云”、中国电信“天翼云”。运营商可在自己云平台上建立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而言通过按需使用,运营商通过虚拟化、云调度等一系列技术的运用,从而减少减少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并惠及农民、政府和涉农企业的,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挖掘、地图搜索、视频会议、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支付等更高层次的服务。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就是万物都接入到互联网,物体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红外感应器、GPS或其他方式进行连接,然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联网,最终形成智能网络,通过电脑或手机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物联网技术可通过3G手机或电脑对农业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进行远程监控;也可对自然灾害、农业运输车辆等定位和视频监控;用户可通过3G手机和电脑实时对粮库进行温湿度监控,还可对农产品加工阶段,对绿色食品的加工监控、乳品的溯源、出口农产品的溯源及交易跟踪等。未来的农业在以移动通信为承载网络的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4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运营商在农业信息化的应用现状,以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于运营商深化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前景展望。未来三大运营商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 李小娟,钟蔚.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运营商发展思路建议[J].信息通信技术,2012(5):18-21.

[2] 胡文岭,张荣梅.浅议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3):76-78.

[3] 崔文顺.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2012,2(1):40-43.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产业融合 信息技术 三农经济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建立在乡土资源旅游产品基础之上,标定农、林、牧、副、渔等自然媒介,在繁荣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宣扬农村文化,开发农村景观。一般来讲,农村文化旅游经济表现为优美的田园风光、舒缓的生活节奏、区别于中心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基于民俗文化的传统手工艺等,这些尤其对处于巨大压力下的城市工作者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可以调动城乡间贸易流通和经济要素对流。对于普通消费者,农村文化旅游需要考虑旅行费用和时间等因素,然而我国农村地区受制于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等原因,长期以来无法深度开发旅游经济产业,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落后,要想改变这种消极的被动式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就要抓住信息技术时代的政策性机遇,超越常规思维,通过产业融合来实现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产业经济的复合型发展。

农村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信息化产业与农村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建立在城乡信息化基础设施质变的基础上,2005年以后,中央有关农业发展问题的“一号文件”都连续性的强调了信息化建设在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突出作用,工信部主导下的五部委联合署名文件《(2010-2012)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中指出“农村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育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素质、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现实选择”,我国发展乡村旅游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的“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战略使得农村地区数字化媒体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广播电视技术实现了“村村通”,信息化体系趋于健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县级信息服务机构、乡级信息站、村级信息点”的信息产业组成格局,全部省级农业部门设立完成专门性信息工作职能机构,地市级和县级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完成率超过80%,农村地区达到70%,有超过100万个信息服务基站和70余万信息员服务主体信息化战略。

在产业融合消费环境方面,国内网络覆盖人口在2010年突破40%,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五亿,居民信息化消费意向增长明显,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增长速率远超网民增长速度。2012年网上旅游预订用户平均规模达到4000万人次,相比2008年增幅超过100%,2012年末,携程旅游网对网站超过10000名用户进行了实名出行计划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96.6%的受访者表示出游前会通过互联网搜集旅游信息,72%的游客习惯于网络预订旅游产品。上海市旅游局在线旅游信息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达到590亿元,相比2011年同比增长33%,预计未来两年全国旅游电子商务市场年增长率均保持最低20%速率,2013年全年有望达到750亿元规模,显示了巨大的商机和行业发展潜力。

以信息技术开拓农村文化旅游市场

信息科学技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要代表,构成电子通信模式下的科学发展主导领域,涵盖技术群体十分广泛,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感测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控制显示技术等多个方面,在网络经济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借助互联网通信技术而得到迅速的传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向乡村地区转移的趋势愈发明显。以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旅游经济的主要客源来自于地理位置较近的周边省市地区,客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特征,组织形式多以家庭和单位团体为主,专业化的农村旅行社规模较小,且不构成主流旅游发展形式。

一方面,在年轻人群体中,互联网构成主要信息获取渠道,旅游经营者也因此将主要精力投放于互联网宣传市场,通过网站、微博、论坛以及聊天软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旅游广告植入,相比之下,官方旅游网站具有更加透明和权威的特点而受到游客青睐,这方面已经具有成功的先例。例如,延安市旅游局在2011年5月开立并运营“新浪微博企业平台”,截止2013年9月30日,已经有超过66万粉丝数量,综合排名全国城市旅游局官方微博粉丝数量第一位,显示了良好的宣传和营销影响力,极大的提升了“全民微博”时代的延安地区旅游经济形象,由此可见信息化条件下的电子旅游传播平台公众性效应。旅游信息化正是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于一体的市场拓展经济组织形式,在旅游信息传播速度、旅游质量组织优化以及交互旅游形象等方面日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与农村旅游产业的经济发展融合方面,消费者影响力和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十分重要。由于农村旅游经济开发主要以村镇为组织单位,区域内的统一性规划较为困难,产业融合要以“不牺牲生态环境”为发展原则,农田、民居以及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率等信息都要进行动态监控,这些都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遥感技术的应用却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既可以丰富农村旅游信息度,清晰旅游全景图像,又可以较为直观、现实和立体性的获得旅游景观的重复观测和宽视野优势,方便旅游资源调查,并且在景区规划过程中有助于提升规划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农村旅游设计方案的艺术性与创造性,科学的加强对农村地区旅游景观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力度,突出“产业融合不破坏环境、景区规划不浪费资源、经济增长加注技术因素”的现代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原则。

信息技术提升农村旅游产业服务管理水平

农村地区旅游经济不同于都市旅游的主要方面在于城乡文化的二元特征,传统乡村原生态自然景观与城市钢筋水泥文明的巨大差异构成吸引旅游消费者的核心营销点,因此,农村文化旅游要减少机械化和现代化元素,最大程度的保持质朴宁静的天然属性,这就要求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农村地区的旅游经济管理服务水平,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外来游客的旅游体验,减少原始生活方式下的不适应现象。信息技术下的农村旅游经济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可以通过建设乡土资源数据库而得到实现,注重监控型安全设备的投入和应用力度,以便于在更大的平台上实现旅游信息化管理,为大区域旅游经济技术合作提供现实基础。

信息化对于提升农村地区旅游产业服务管理水平最显著的方面在于移动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引入,在此方面,四川省北川地区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化发展道路(如表1),北川地区的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色文化和地震文化都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向全国进行了展示,极大的带动了旅游文化市场的发展。北川地区文化旅游产品交易所和韦斯特商品交易所的成功表明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发展对于提振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外溢作用,前者对繁荣偏远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是集产业经济、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和金融经济于一身的交集空间;后者为北川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创造了良好的伴随机遇,电子交易平台的成功运行也推动了周边地区的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既发展了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村企业绩效,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灾后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多媒体虚拟技术展示农村旅游产业资源

农村地区旅游包含互有联系的两个渐进式目标,旅游消费者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会进一步的从中体会和领悟到农耕文化和原始民族风俗特点,了解民族聚居历史与地区灿烂文化,较之传统大众旅游形式具备更加鲜明的个性。然而,在乡土文化日益远离现代都市人视野的今天,口头相传型信息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全面满足游客的乡土文化认知需求,导游讲解的知识和经验局限也会阻碍旅游经济的信息互换,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应运而生。

多媒体虚拟展示技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宣扬农村特色旅游文化,并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导支撑,具有代表性的措施便是“三维虚拟景区”,通过三维互动技术真实还原现实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旅游信息展示服务,实现与“虚拟游客”之间的心得互谈,在到达真实景点之前最大限度的做好信息搜集工作,综合而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典型的旅游经济融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景观与外来消费者的一站式宣传展示。旅游经济较之其他实体经济的最大特点在于资源不可移动性,多媒体平台下的景观展示和创意互动可以活跃景区固化景观,使得分布式景点连接成流动性风景,增加消费者的旅游经济体验,促进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

农村旅游景区的多媒体嵌入式应用。消费者对于旅游景区的感知仅仅停留在传统纸质媒介上是远远不够的,基于移动平台如IOS、Android以及Windows iPhone等的众多应用是集合旅游文化构思、手法创新、创新设计以及游览观光知名度的重要媒介,是“去纸化”经济趋势的今天农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微观着力点。

电子化旅游纪念品应用于偏远地区旅游特色的后续跟进式宣传。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化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出版物成为可能,农村风光可以直接以数据形式植入多媒体光盘,使得旅游消费者可以实现旅游体验回顾,并分享给周围的家人和朋友,有助于进行新客户源的开发和引入。

多媒体架构下的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作用。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要格外注意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支持,借助于多媒体平台,以乡、社为单位的“农家乐”经济组织可以实现及时的信息互通,实时了解散布式景观动态,通过多媒体工具如电视会议等来实现统分结合的地区旅游资源协调,实现旅游业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异化的生态反思[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4)

2.何艳琳.论政府在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中的作用[J].商业时代,2012(5)

3.闫立媛.区域性旅游城市旅游广告投放策略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12)

4.李伟.E时代旅游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素质探讨-基于面向旅游者的旅游信息服务分析[J].企业经济,2011(16)

5.高海生.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10(27)

6.张补宏.浅析旅游新经济-旅游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提升[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1)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31-01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 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 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r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 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农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加强重视及投入,应当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基础,积极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原材料生产加工,从而使农产品原理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且要保证这些新建工程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有关需求。另外,对于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因素之间能够加强联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应当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提高与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2.3 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3 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使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敏.浅谈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2016(7).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景感知技术;农业物联网;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 TP391.4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3.063

计算机现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中,在这种计算机资源的广泛分布下也催生了情景感知技术。情景感知技术是对信息的处理技术,而物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丰富性,情景感知技术利用物联网的特点为用户提供服务。2000年在全国各省、市成立的农业科技园区,就是代表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将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之中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搭建先进智能科技的致富平台。

1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分析

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的应用主要以情景感知计算为主,而情景感知计算又包括数据的获取、处理以及提供服务三个部分。本文以玉米的生长过程为例进行监测。首先进行数据的获取,在这一环节需要在田间装置各种湿度、温度、光照的传感器以及视频监控设备,并采用网络传输的方式把监测的实时数据进行传输;在信息处理环节,要把之前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识别并进行有用信息的提取,并将这些信息结合玉米生长的模型进行适应性的分析。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信息收集,大多是视频数据以及图像信息,这就需要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将收集到的视频、图像信息转化为语义理解,以此来分析玉米的具体长势,具体包括株高、整齐度、株行距等参数。最后就是将这些信息建立综合计算模式来对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2情景感知技术的应用论述

2.1三维数据场和农业科学计算可视化

目前,在农业领域发展中,科学研究正在逐步向数字化、信息化方面进行转变,农业科研机构已经构建起农业科研发展环境,尤其是在大数据发展形式下,农业物联网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为展开农业科研工作提供大量的数据,同时以数据为中心农业科研模式体系也在发展中,农业科学计算作为数字化农业科研发展中心,可视化作为计算科学的主要趋势,所以三维数据与农业科研计算可视化将会成为农业物联网感知情感与计算的主要发展形式。环境和作物作为科学计算和三维数据场所包括的两个对象。一方面,从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方面来讲,在采集过程中,主要采集土壤、光照、气候等各方面的信息,在一般状况下,传感器是以特殊形式展开设置的,所以根据其设置状况,与有关模型发展体系相结合,能够实现二维数据场的可视化。另一方面,根据农作物发展自身来讲,很多技术手段为支持农作物性状信息以及获取微观组织信息模式,也为农作物自身的三维数据发展提供基本信息保障。

2.2认知、感知的一体化

随着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的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的情境感知也得到了发展,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采集传统信息与处理模式是对感知环节展开的,在采集数据过程中和处理数据过程中,主要包括视频图像、气候环境、遥感影像等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感知,但是根据在解析感知信息时以及认知信息时仍然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对认识环境这一环节需产生很大的作用和需求,在这一环节中,也会不同程度上推进感知信息认知环节的发展,主要包括科学计算、理解语义、融合信息、分析数据、知识转型等等方面上,可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与数据之间的转换。在采集物联网数据和传输数据中以及处理信息中,需要使感知体系与认知体系有效结合,从农业生产管理等工作中,可建立起数据准确性高、信息反馈机制强等机制。所以,需要以感知数据作为基础条件,以三维可视化物环境模型和数字化形式作为主要载体,实现感知与认知统一协调计算发展模式。

2.3网络三维交互式服务

从现代农业发展角度来讲,定位功能不但限制在生产环节上,而且还需要体现在农业园区、农业会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生态旅游、娱乐休闲等等服务上,尤其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方面上的需求更大。提高网络的访问数量是为实现农业有关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应用目标提供了保障体系,在网络上发展起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应用程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网络三维交互的综合服务形式,俨然已经成为农业物联网情境的计算发展形式,也是对上文所讲的三维数据模型的融合以及植物数字为基本核心的综合计算统一应用。为依据网络三维交互的果树生产过程中仿真应用服务管理界面,此系统是以农业物联网情境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支点,对玉米真实环境的增长作为感知信息,实现网络三维的互动和展示。根据三维网络实景交互状况,在不同程度上为消费人员建设起在线虚拟环境,主要包括农事体验、认种认养、虚拟漫游等典型代表服务,这样可加强农业综合服务功能,同时也能提升农业的价值,推进农业快速转型。

3结语

总之,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情景感知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可以看出,未来的农业是集生产、销售、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情景感知技术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旭.信息技术与当代农业科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03).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104-0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农村信用社也与信息技术紧密联合,大多数农村信用社都已开发出自己的网银等电子支付工具。但无论从电子化信息含量还是客户数量角度来看,较之商业银行还是有很大差距。这也侧面说明我国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中的关键应具备自有整体规划策略,提高电子信息在相关业务领域内的应用率,从而加快电子建设进程,进一步缩小与商业银行等电子化应用水平高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

一、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1、农村信用社电子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信用社电子化水平也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东部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和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农村信用社经营范围广泛,业务种类多,不仅包括传统的存贷业务,在业务范围也有较好的发展,如借记卡、信用卡等,电子支付业务也较为发达,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等新兴支付手段也广被当地民众接受和使用。仅以深圳市农村信用社为例,全市的农村信用社ATM机达到200台以上,其发放的各种银行卡,在香港和澳门也实现了与本土ATM联通,可以随意支取。相较于以上发达地区,在中西部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最基本的区内联通尚未实现,更遑论跨区域、跨机构的支付和结算业务,电子化建设也处于“一穷二白”状态,甚至部分经营网点还处于手工业务处理阶段。

2、电子化建设和发展没有人才作为基础,无法进行有效管理

与商业银行等较先进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人才储备单薄,科技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业务水平和能力也相对不足,甚至大多数都非科班专业出身,专业基础薄弱,学历相对较低,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少,而既有信息技术背景又有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才更是大量缺乏,也导致农村信用社无法实现电子技术与金融业务无缝接合,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也无法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机制也不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还处于自我管理状态,大部分信用社领到仍采用管理农业产业的办法对信用社进行管理,并未真正考虑到金融机构的特殊性。

3、电子金融产品落后,科技含量低

农村信用社的电子金融产品落后,是由其自身特殊原因导致的。首先,农村信用社作为带有强烈区域性质的金融机构,体制的特性导致其不能作为全国性的金融业务集散中心而存在,例如它无法做到通存通兑等;其次,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也无法让其对电子产品研发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因为电子产品研发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以发达的电子信息技术为后盾,这两种关键要素的缺失导致农村信用社缺少品牌的电子金融产品。最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落后于时展,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现今大部分农村信用社仍采用传统的经营发展理念,认为基本的存贷款业务才是发展之根本,达到存贷的各项指标考核是重中之重,对电子金融产品的创新没有形成全面认识,从而忽略电子金融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

二、针对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关键问题的几点建议

1、认清自身发展优势与劣势,尽快实现自我定位

发展的前提是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农村信用社要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将自身发展建立在精准的定位基础上,才能事半功倍。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为占我国人口部分绝大多数的农民,潜在客户基数大,这是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优势。然而正是由于服务对象大都是农民,也就决定了其在电子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先天缺陷”,使农村信用社在考量电子化建设时,选择更趋于保守、划算的方式进行投入,造成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经营水平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既存在极大的优势,同时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劣势,所以在进行定位时,要综合考虑其自身优势、劣势,同时结合当前的新政策和经济发展新特点,不能将自身定位过于保守,也不可过于激进。例如,虽然农村信用社客户基础为农民,普遍对电子金融产品需求不大,但在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进一步缩小与城市经济差距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完全可以将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于“新形势下的新农民”,即接受过初等教育、对电子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农民群体,针对他们研发出一批含有一定技术含量、功能较强、操作界面精简的电子金融产品,以此为基础逐步发展。

2、重视对有专业交叉背景的人才的培育

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离不开有专业交叉背景的人才,所以要重视对其培育。可以在大专院校范围内选取具有电子信息技术背景的毕业生,同时要对金融知识有一定兴趣,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定向培训后,在农村信用社轮岗一年以上时间,让其充分了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业务范围、相关电子技术水平,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研发工作。也可面向社会招聘有深厚技术背景的高级技术人员,让其全面参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工作,从而提出一套细化的电子化建设方案。

3、变革经营理念,认识到电子化建设的真正力量

实现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经营,最根本要从经营理念上变革,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会给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巨大助力,不仅能提高经营效率,扩大经营范围,更能吸引众多城镇背景客户。变革经营理念,要多与商业银行等电子化水平高的金融机构交流沟通,借鉴商业银行的经验,参考它们的发展思路;同时多参加关于金融机构管理的课程培训,认识到新形势下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充分储备理论知识,以便在发展道路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能“仅知其形而不知其神”。

三、结论

在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时代,农村信用社要在充分认清阻碍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与自身特点结合,走出独具特色的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胡素青.后生崛起——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电子化发展历程[J].金融科技时代,2011(3):87-88

[2]潘维振.电子化建设与信用社经营发展[J].科技信息,2010(31):94—95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现代农业产业链;商业模式解构

在现有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互联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互联网也在农业产业链的各环节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农业化的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有互联网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其具体的一些作用点。

一、“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基础分析

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内在优势是不断促进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经济现在正处于需要进行转型升级的一个背景,而现代农业应该怎样做出转型,跟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一)农业生产规模的提高,需要得到互联网技术的支持随着相关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土地集约化是农村粮食生产的一个主要趋势。土地的流转已经进入了非常规范的状态,所以农业生产经营将会更加规模化,而如果规模化经营成了当下农业生产的主要发展趋势,那么将会使得原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得到改变。与传统的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相比,规模化的经营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以及需要大批量的采购农用物质,而在这时如果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将会给以上这些过程提供很多的便利,并且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因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政府对于信息化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较高我国现代农业主要面对的两大重要问题是粮食以及食品的安全问题。首先是粮食安全方面,因为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损害,而相关的农业资源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紧缺,所以这给粮食安全问题带来了很多的挑战。相关会议指出,粮食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要保证粮食的绝对安全。目前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相对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而人均所拥有的土地数量也相对降低,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高种植以及养殖的效率,就必须要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这也是保证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法。各级政府都对农村电商的发展有非常高的重视,并提出了相关政策来积极地配合农村电商的发展,积极地鼓励农民群众利用电子商务来实现产品的交易,并且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进一步地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不断的推广电子商务在农村中的应用。在“互联网+”农业技术不断推广的现在,其中一个最大的阻碍因素就是物流问题,但是相关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扫清了前方的障碍,为其发展过程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三)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基础农村已经完全具备了基础信息设备,这些设备在不断地完善下,已经相比从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并且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乡村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建立,目前关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项目已经全面开展,覆盖了大量的乡镇地区,而农村地区的群众拥有计算机的人均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并且随着手机的普及化,能够利用手机来进行上网的农民群众数量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关于农业信息的采集,农业农村部也开阔了很多的渠道,设立了大量的采集点。这些信息采集渠道以及采集点的覆盖范围非常广阔,能够基本上满足农业人员所需要的农业信息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信息,从以上可以看出,当下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资源以及信息采集渠道都已经基本完善。很多新兴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农村农业行业中,比如说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但是从总体上来讲,农业生产的总体情况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发展只能依靠传统的一些技术。但是在实际上,数据分析以及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早就已经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应用与探索,而且这些技术手段都在不断地完善中,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地丰富,而这些技术所能发挥的效果也更加的明显,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虚拟网络中的经济与实体之间的融合是当下信息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下农村网民数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根据相关的数据表示,农村网民的数量正在不断地提升,其覆盖率越来越高。并且在未来的这几年中,农村地区很有可能成为当下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手机慢慢地也将成为普及互联网技术以及促进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媒介。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将会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优势,使得互联网与农业之间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结合。同时也能够解决农村信息化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基础问题,为今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便利。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农业产业链的具体影响分析

(一)提高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产业要想得到真正的规模化必须要制定土地的流转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过程来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向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推动着自身的收入及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发展,农业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会进一步的推动农业金融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政府政策扶持“互联网+”的农业发展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的保障,现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也给食品的安全和粮食的安全带来了一些威胁,目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粮食的安全保障问题已经成为现有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水平非常低,现有的人均土地占有量非常的少且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地使这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粮食的安全问题。目前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进一步的推动农村电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用互联网技术来积极地鼓励农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各种政策的实施也为农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互联网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农业产业链的活动主要包括了农业的生产流通等一些其他的工作流程,互联网是现有农业操作流程的核心关键点所在,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农业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各种各样人才进入到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地改变农业市场的现行效率,互联网技术可以进一步地推动农业产业链的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进行改善。

三、“互联网+”推动农业产业链经营模式改革的具体体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计算机系统已经在各个领域和专业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产业链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互联网技术进步地推动了现有农业产业链形成了一定的商业模式,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发展的可能性。

(一)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运行,我国现有的土地经营模式朝着更加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地扩建和形成的过程中,这种经营模式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产品的供给量,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也在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市场比较广阔,且市场发展前景很好,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化肥、饲料这些种类的农业附属产品销量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也带了一些经济效益,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进一步地推动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也会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也会进一步地对农业信息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地把现有的农业生产商朝着一个更加综合型的农业服务平台进行转变。这种转变更加有利于农业市场的进步和发展。农业产业链的生产资料模式的改变也为农业市场的进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农产品营销向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变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营销方式也在向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转变,农业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农业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模式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各种权利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就表现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小型零售规模比较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流程太过繁琐和复杂,传统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流程非常的复杂,各种销售及分售模式极度的不平衡,农业的很多批发商的权利和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出现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产品的营销与现有的商业体系不符合,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随着现有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各种产品的生产模式都在不断地拓宽和发展,这种新型的市场模式也进一步的对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了保障,这种新型的消费模式能够进一步的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三)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金融模式运行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链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金融业也处在不断地成型及发展的历史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比如说信用的缺乏也会导致现有金融行业开展比较困难,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靠互联网的数据能力,用互联网的技术进一步增强金融行业可信度。第二,对于一些小型的借贷金额方式,这种新的借贷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利息比较高且管理比较困难,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利用一定的方式来构建一个更加社会化、微型化的平台来解决。第三,仅仅依靠信用来维持担保抵押的方式在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可以推荐一种新的方式来实行,比如说可以用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做一个监督管理的中介者,通过一个基层的担保点来实施担保过程中的各个活动,通过实际的活动来开展租赁等各种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对农民的利益进行更切实的保护。

四、“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各领域的经营模式变革

农业生产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发展空间大,现有产业比较落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常见,因此,现有的农业产业被互联网技术改变的可能性非常大,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化程度,现有的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成立也都进一步的预示着农业互联网时代已经慢慢地到来,互联网技术正在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一个全新的构建,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正在进行一个全新的变革,互联网技术在推动着农业产业链各环节在进行全新的布局,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的生产规模模式。

(一)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平台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现有农业现代化生产模式的推进和改变,我国的土地流转速度和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改变,农业产业也不断地朝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这种新型的生产规模模式也为产品的工艺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的农业物资市场发展非常的迅速,一些化肥种子等农业产品的销售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互联网技术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也有利于进一步的激发农村产业的活力。这种新型的经营模式也会进一步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产品,更加丰富的农业产品物资供应方式和渠道,更加优秀和优质的服务方式和技术,这种新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也会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农业物资向更加商业化的方向转型和发展。我国目前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模式,现在比较成熟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第三方的网络销售平台模式,与国外的一些发展经验相比,国内的模式仍旧存在很大的漏洞,国外的现有农业产品的销售模式有更加一体化的服务能力,因此,我国的农业企业的模式也应当进一步地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现代农业物资企业发展将会朝着更加一体化、专业的方向发展。

(二)农业服务企业更好的发展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革命技术,互联网的出现构建了信息化生产的主要模型,互联网能够真正地实现所需要的交流和沟通,对各种农业生产信息进行传递。农业信息化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将传统的劳动力工作方式转变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控制的生产模式。这是一种更加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结合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国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模式主要包括零售、批发等。传统的加工生产模式利润比较小且难度比较大,在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下,一些小中型的农业生产者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消费者是被动的购买产品,很多消费者的利益不能够得到最有效的保护。产生这种现象的最真实原因就是农产品的属性与信用的流通模式之间不协调,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尽快建立一种更加新型的销售流通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到来标志着这种新型模式的建立,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更多的新型技术和设施,为新型模式的建立带来了技术性的支持,这种新要素的出现和设施的建立也为产品的流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

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关系着国计民生,更是农业经济面临的难逢机遇。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核心,在农业经济管理中,要以质量为前提,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新目标与新任务的指导下,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加强各方面的管控,坚持农业优先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只有以质量为前提寻求新的解决思路,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才会转化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遵循绿色发展理念,融合培育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平稳完善转变经营机制。

二、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技术投入成本高许多农村经济组织对于网络技术的理解缺乏深度,同时受政府的投入不足的影响,导致很多地区现代化的设备以及技术严重不足,为此覆盖率较低。此外受定期维护和时效性的制约,信息化管理内容资源开发能力不强。

(二)农业经济信息与需求差异性显著由于农民群体信息化意识薄弱,农业经济信息的渗透和拓展缺少综合性分析,不对等的信息服务,难以满足区域化的发展需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只有加强综合性分析,逐步缩减农业经济信息与需求差异性,才会提升信息化管理质量。

(三)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执行能力不足农村经济文化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结构不合理,基础工作执行能力较低,经济信息缺少有效性,不利于农业信息的共享,没有实现充分利用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受农业信息化建设队伍执行能力不足的影响,信息化科技方面创新机制屡屡受阻,信息应用水平很难提升。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农产品和工业的关联对于农村经济而言,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通过引进加工厂商,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打造营销农业信息一体化,提供一些实践机会,提高农产品市场价值,进行信息化教育与培训保证农民收益,凸显农业经济信息的优势及意义。

(二)适当整合信息资源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发展多条销售渠道,让农业信息实现共享,加速农村经济增长,创新并完善经济管理机制,转变传统管理模式执行制度规划,加强现代信息化增长状态,借助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高建设效率及质量,力争经济管理与时俱进,吸引更多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加人平台创建与开发。

(三)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要完善相关设备,应用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科学的农业指导,提升农业信息化的投资比重,推广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注重专业技术信息化意识的培养,适应农村建设需要,优化资金监管体系,促进信息化发展处理尽快发挥实效。

(四)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工作原则,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在原有优势不变的基础上不断朝着产业化趋势发展,积极对其进行创新建立特色产业园,完善原料生产、生物工程、种植等优惠政策,形成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实现农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技术研发的有机互补。总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为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水平滞后、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诸多弊病,为此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结合,实施先进的经济管理体系,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全体农民综合素质,寻找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积极探索调整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明确制定应对措施,从各方面入手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同步协调。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应用现状 发展前景 探索

信息化的现代农业是利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来对土壤、天气、农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作出数据分析和整理,对各种可能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进行科学预测,形成现代化的田间管理和农业生产作业,并通过卫星遥感系统等技术来调整资源的输出,节省投入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1.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IrDA技术是利用红外线技术来实现短距离通信的一项无线通信技术,成本低廉,且传输的安全性较高,在农业生产的短距离通信上已经被广大农业生产用户所采用。

WiFi技术是因特网的一种无线扩展,覆盖面较广,有利于将农业数据信息与网络进行有效链接。但是尤其安装程序和使用方法较为复杂,没有被农业生产者普遍使用。

Bluetooth蓝牙技术是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蓝牙功能的传输频段与全球通用的传输频段相同,在传输过程中方便、快捷,但是信号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成本比其他技术较高。

ZigBee技术相比于其他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其频段适应全球通用频段,传输速度较快,传输距离较长,具有成本低廉、耗能较少、性能优良等优点,已经为广大农业生产者所接受,并在短距离的信息传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GPRS技术是现代GSM系统向移动通信转变的一种过渡技术,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在农业生产上的突出优势。比如,目前的GSM系统覆盖范围十分广阔,网络信号遍布全球,基本不存在信息盲区;传输速率高,如果通过GPRS技术完成向移动通信技术的转变,就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数据通信服务;登陆便捷,省时省工,GPRS技术接受等待的时间短,建立网络链按的速度快,只需几秒钟的时间就可完成确认和登陆,节省了其应用、查找的时间;具有及时的在线服务功能,访问服务全面,如果农业用户长期在线,就可以通过在线访问,及时解答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很快解决,提高生产效率;按GPRS流量来计费,节省了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投入资金,农业用户只有在访问、发送和接受数据时才占用资源,耗费流量,根据农业用户的资源数据包数量来计费,减少了用户成本输出。

GPRS技术的这些优点使它非常适用于突发性的、间歇性的、流量小、出现频繁的各种数据传输,对于具有突发性质的大规模、大流量数据也同样适用,因此,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远程信息监控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另外,GPRS技术能够快速的向农业用户提供各种位置、数据分析等信息,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可有效地对目标位置进行定位、定向,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导航作用,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都可以有效的解决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卫星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传感器来侦测目标物体的各种信息数据,再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具体判定和识别目标物体的一种现代化通信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覆盖范围较广、信息量丰富、分辨率识别率高、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方便农业用户的农业生产。

2 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前景

无线通信技术所搜集和传达的信息快速、精确,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预测分析功能,这些都有利于指导农业用户的生产实践,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无线通线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技术水平,但与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准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和农业生产者都要认识到这种差距,对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创新新技术,并通过技术的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0篇

“所谓反映或认识,实质上是一个获得信息的过程。当人们说对某种事物有了某种认识时,就意味着获得了关于该种事物的某种信息。”农民是从一定的信息来认识行业,并依据一定的信息进行行业选择的,并且行业认识和行业选择一旦形成,不仅影响农民个人的收入、发展前景,还影响农村、区域、国家的行业结构、经济发展等。那么,目前农村信息是如何影响农民的行业了解和选择的?从对“了解行业程度”的调查统计看:17%的农民认为“很清楚”自己所从事的行业,64.5%的认为“知道一点”,18.5%的“不知道”,可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知道一点”的农民占了大多数;从“选择行业依据”的调查统计看:42.2%的农民是“看到别人赚钱后才开始做的”,33.4%的是“进行详细论证后选择的”,23.9%的是“听了别人建议后的选择”,盲目的行业选择比例较高。调查统计显示:“接受信息方式”对“了解行业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主动获取”信息的农民“很清楚”和“知道一点”行业情况的(90.7%)要明显多于“被动得到”信息的(70.8%);而“主动获取”信息的农民“不知道”行业情况(9.3%)却要明显低于“被动得到”信息的(29.2%)。

对“了解行业程度”与“接受信息渠道”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行业了解的程度与通过“上网”、“读书看报”等深入的专业渠道了解信息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电视”这个目前农村最广泛的大众传媒呈负相关关系(表3)。“了解行业程度”与“选择行业依据”的内在关系见表4。调查统计表明:行业了解的程度与科学地、理性地“进行详细论证后选择”行业呈正相关关系,与盲目地、感性地“看到别人赚钱后才开始做的”呈负相关关系。综合上述可以确定:接受信息的方式对行业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信息渠道的深入、专业与行业的了解程度,与科学地、理性地选择行业呈正相关性关系;越主动地获取信息,就越能深入地、专业地获取行业信息,从而就越能深入地了解行业情况,因此就能越科学地、理性地选择行业。可见,获取信息的态度影响了行业信息的了解程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科学的行业选择,所以为了科学地选择行业,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即培养农民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态度。

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的电脑、互联网的普及、培训和效用性引导工作,因为通讯工具对“接受信息渠道”有较大影响,而在关于“通讯工具情况”的调查统计时发现:只有17.9%的农民接入了互联网,造成没上网的客观原因占52.9%,其中因为费用太贵占41.6%,“居住地没光缆线”只占11.3%;造成没上网的主观原因占30.2%,其中认为上网没有用的竟到占19.1%,不会用的占11.1%。最后,还要扩大图书、报刊、杂志的种类、数量和阅读量。因为在关于“文化消费的投向”的调查统计时发现:在农民的消费投向中,“买报纸、杂志或书”居第1位,表明农民这方面的需求比较强烈,而这些又恰恰是农民科学地、理性地选择行业的信息渠道依托。

2行业、生产技术信息与投资的内在关联性

“人还有超前反映的能力,可以预先知道未来将会发生的某些事件的状况。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在现存的事件中包含着某些未来事件的征兆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人们建立关于未来事件的科学假说、观念模型,作出关于实践行动的决策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获得的一切信息,最终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

目前农村、农民所获得的信息对其以未来收益为目的的投资影响如何?调查统计表明:当收入增加时,45.2%的农民选择先投资,40.1%的选择先储蓄,只有14.7%的选择先消费。在进行具体的投资决策时,“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占46.2%,“根据往年投资成本效益决定”占25.6%,“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共占27.7%,可见,目前农民的投资决策比较理性、谨慎、科学。“接受信息方式”对“投资方向”有影响。“主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52.1%的“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22.6%的“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而“被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39.3%的“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33.8%的“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可见,“主动获得”信息的比“被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更趋向科学、理性;而“被动获得”信息的比“主动获得”信息的农民,在进行投资时更趋向感性、盲目。

“了解行业程度”与“投资方向”的内在关系见表5。调查统计显示:随着“了解行业程度”的加深,“根据往年投资成本效益决定”、“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在递增,尤其是“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增幅较大,可见,“了解行业程度”与科学、理性地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了解行业程度”的加深,“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投资的比例在递减,可见,“了解行业程度”与主观、盲目的投资呈负相关关系。对“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投资方向”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着“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的加深,“根据往年投资成本效益决定”、“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在递增,尤其是“根据投资成本效益及投资前景分析决定”投资的比例增幅较大,可见,“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科学、理性地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的加深,“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邻居怎么办我就怎么办”、“大多数人怎么办我就怎么办”投资的比例在递减(表6),可见,“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主观、盲目地投资呈负相关关系。综观之,积极、主动的信息接受态度,是进行科学投资的态度前提;比较清晰的行业和生产技术信息掌握,是进行科学投资的信息前提。

3行业、生产技术信息与家庭收入的内在关联性

获取一定效益是一切经济行为的根本目的,但这一目的的实现却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信息是其中之一。因为效益是对经济活动认识、决策、行动的结果,而人的一切认识和决策又都是建立在其掌握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那么,农村、农民所掌握的信息又是如何影响其收入的?“了解行业程度”与“家庭收入”的内在关系见表7。调查统计显示:年均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下时,行业的了解情况与收入基本没有相关性,但年均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以上以后,随着“了解行业程度”的加深,年均家庭收入在递增,并且增幅比较大,可见,行业了解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对“了解行业生产技术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年均家庭收入在3万元以下时,行业生产技术的了解情况与收入基本没有相关性,但年均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以上以后,行业生产技术的了解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就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表8)。

综合上述可以确定:年均家庭收入超过3万元以上以后,行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了解情况与年均家庭收入明显地呈正相关关系。所以,为了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经济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网络的构筑力度。从调查统计看:山东省农民所获取的生产信息,40.8%来自“自己经验积累”,26.5%“咨询已采用的人”,12.2%来自“大众媒体”,不足10%的是来自“农业部门”、“专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而先进的生产技术往往集中掌握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农业部门”、“专业协会”这里,所以,农民、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农业部门”、“专业协会”等都不得不做出决绝的行动———迅速加快农村、农民的生产技术的培训和信息的网络的构筑。从调查统计看:目前农民最想了解的信息是“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优良农业品种、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信息”、“打工就业信息”,这是农民的呼声,是农民之急需,是农村发展的真实切入点。

4家庭收入与最想了解的信息、培训的内在关联性

调查统计表明:58.6%的农民对目前的收入“不满意”,这是来自农村发展主体———农民的心声,是农村生产、经济进一步大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前面的研究业已表明:信息影响、制约收入。那么,为了不断增加收入,农村、农民又有哪些信息需求?这些信息与农民的家庭收入又有何内在联系?在“您接受过的培训”的调查统计中:37.4%的人表示“没有接受过”培训,而在关于农民文化消费类型的调查中,只有3.8%的人把“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列为了文化消费类型,两方面的调查都证实了山东省农民实际接受的实用技术培训比较少;而在关于培训的调查中,比例最高的、占41.6%的人希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这也就是说农民有比较高的愿望接受“实用技术培训”,但实际却较少接受到培训,愿望与实际的矛盾如此突出的根源是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但不论原因何在,这种巨大的差距本身就是问题,就是工作,就是急需,就是市场。

在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49.5%的农民认为是自身的因素如资金、技术、市场眼光、健康状况等影响,38.7%的农民认为是环境因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见农民认为目前影响其收入的第1位的原因是自身因素,其次才是环境因素。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占28.4%,自然环境占10.3%,在环境因素中社会环境是主要因素。在自身因素中,缺乏技术(占22.9%)是最主要的因素,缺乏资金(占15.5%)是第2位的因素,缺乏市场眼光(占6.9%)是第3位的因素。并且男女对影响收入的主要因素的认识是有所差别的,男性(41.9%)较之女性(34.5%)更多一些地认为是环境因素影响了收入,而女性(52.9%)较之男性(47.0%)更多一些地认为是自身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探寻影响农民收入的第1位的自身因素发现:年龄与影响收入的市场眼光呈正相关关系,但却与影响收入的健康因素呈负相关关系;年均文化消费支出与影响收入的技术因素呈正相关关系;在文化消费类型与影响收入主要因素的相关分析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在文化消费中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是所有文化消费类型中比例最低的认为是技术因素影响自己的收入,可见,实用技术培训对减少其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对“家庭收入”与“目前最想了解信息”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看(表9):家庭收入3万元以下的较之以上的更关注具体的致富信息,如“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优良农业品种、优质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信息”、“短平快致富项目信息”、“打工就业信息”等;而家庭收入3万元以上的较之以下的更关注宏观的、生活质量等信息,如“社会化服务信息”、“国家惠农政策信息”、“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信息”、“民主、法律、婚姻、育子等方面信息”。

综观之,在影响农民收入的诸多因素中,目前技术是最主要的因素,技术培训是解决的最为有效的手段,积极的文化消费也能够有效地获取技术;收入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有所差别,因此,在信息传播时,要有所区别,有所侧重。

5结论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青年 科技素质培养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背景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增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国民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途径。信息化背景既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培养问题,已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信息化背景的特点和对农村青年提出的新要求

(一)精细化和流程化工作

精细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因为信息化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推行的过程,通过不同层级的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数据操作岗位,并规定操作的规则、职权、稽核机制等,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个性工作要求更为严格,更趋向于精细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精细化之外,信息化背景下还需要突出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强调流程化,信息化提得最多的业务流程优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清晰的梳理;更高层就是流程的优化。在一个企业,流程的效率就代表企业运作的效率,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大程度都体现在流程的优化上。信息系统上线的过程就是流程的梳理和优化过程。

(二)标准化和系统化工作

除此之外,标准化也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信息化的一大表现形式就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本质上是逻辑计算的工具,尽管逻辑可能很复杂。计算机永远在执行程序员设定的处理标准,所以在任何节点都要清晰定义处理人的职责、权限,以及输入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权责的一个标准化过程。计算机的使用注定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就是系统化,信息化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必须超前规划,如果一个系统不能保证至少3-5年的应用,那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

(三)高效化和扁平化工作

信息化背景下要求将表现出来的问题,把相关的问题系统化解决。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活生产的速度,因此高效率也成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对农村青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挑战,规范化、标准化带来高效率,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高效率,流程化带来的高?效率。一个好的信息系统会有一个好的追溯机制,正向来讲高效执行,逆向可进行总结和?检查,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升的管理过程。信息系统已经转向高度的系统集成,信息的传递将越过组织的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层次体现在信息化的区别只是信息整合的需求不同而已。

三、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大业的成败。正如水与舟的关系,水涨则船高,要造就一支宏大的农村青年科技创新队伍,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领导干部和当事人的科学素养水平,科学素养程度往往决定着对此认识的高度和措施的力度。科学素养水平对农村青年的世界观影响十分大。一个科学素质缺乏的农村青年很难对客观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更不具备掌握科学世界观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架构、法律制度、执政水准等影响重大。政体和法律是否与经济基础适应并不断体现其先进一面对社会的促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能够切实增强农村青年的政治观念。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荣辱观等,也无不受一定时期人们世界观和科学素养水平的影响。先进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的辩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有利于增强农村青年的思想素质。

四、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青年科技素质

(一)加强科学技术培养

加强科学技术培养是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一项最为基础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我们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青年的科学文化教育,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从农村青年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接受程度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突出科学实践环节

加强科学实践环节是巩固科技理论知识的一项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增强农村青年科技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方式。在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为农村青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农村青年更多的贴近科技实践,对科技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身到科技文化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三)充分发挥网络力量

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在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使农村青年更好的掌握科技发展动态,开拓知识眼界,更好的把握和运用科技知识,增强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

五、小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背景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需要根据从农村青年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接受能力出发,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信息化 农村青年 科技素质培养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背景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增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我国国民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途径。信息化背景既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培养问题,已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信息化背景的特点和对农村青年提出的新要求

(一)精细化和流程化工作

精细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因为信息化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推行的过程,通过不同层级的分解,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数据操作岗位,并规定操作的规则、职权、稽核机制等,因此,信息化背景下的个性工作要求更为严格,更趋向于精细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精细化之外,信息化背景下还需要突出流程化,信息化管理强调流程化,信息化提得最多的业务流程优化,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清晰的梳理;更高层就是流程的优化。在一个企业,流程的效率就代表企业运作的效率,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大程度都体现在流程的优化上。信息系统上线的过程就是流程的梳理和优化过程。

(二)标准化和系统化工作

除此之外,标准化也是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信息化的一大表现形式就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本质上是逻辑计算的工具,尽管逻辑可能很复杂。计算机永远在执行程序员设定的处理标准,所以在任何节点都要清晰定义处理人的职责、权限,以及输入输出。在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管理权责的一个标准化过程。计算机的使用注定了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就是系统化,信息化严密的逻辑性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必须超前规划,如果一个系统不能保证至少3-5年的应用,那就是一个失败的规划。

(三)高效化和扁平化工作

信息化背景下要求将表现出来的问题,把相关的问题系统化解决。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活生产的速度,因此高效率也成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对农村青年提出的一项重要挑战,规范化、标准化带来高效率,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高效率,流程化带来的高?效率。一个好的信息系统会有一个好的追溯机制,正向来讲高效执行,逆向可进行总结和?检查,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升的管理过程。信息系统已经转向高度的系统集成,信息的传递将越过组织的层次实现扁平化,管理层次体现在信息化的区别只是信息整合的需求不同而已。

三、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大业的成败。正如水与舟的关系,水涨则船高,要造就一支宏大的农村青年科技创新队伍,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创新型国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取决于领导干部和当事人的科学素养水平,科学素养程度往往决定着对此认识的高度和措施的力度。科学素养水平对农村青年的世界观影响十分大。一个科学素质缺乏的农村青年很难对客观规律有科学的认识,更不具备掌握科学世界观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架构、法律制度、执政水准等影响重大。政体和法律是否与经济基础适应并不断体现其先进一面对社会的促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能够切实增强农村青年的政治观念。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核心所在。社会主义的道德观、荣辱观等,也无不受一定时期人们世界观和科学素养水平的影响。先进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有利于增强农村青年的思想素质。

四、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村青年科技素质

(一)加强科学技术培养

加强科学技术培养是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一项最为基础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我们需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青年的科学文化教育,要及时更新理论知识,从农村青年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接受程度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突出科学实践环节

加强科学实践环节是巩固科技理论知识的一项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增强农村青年科技动手能力的一项重要方式。在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为农村青年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农村青年更多的贴近科技实践,对科技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投身到科技文化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三)充分发挥网络力量

信息化背景下的一大特点就是计算机的使用。在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力量,使农村青年更好的掌握科技发展动态,开拓知识眼界,更好的把握和运用科技知识,增强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

五、小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背景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科技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我们需要根据从农村青年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接受能力出发,采用合理的方式加强农村青年科技素质培养,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信息手段;农业部门;高效运作;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S126 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1-0088-03

1 农业部门运行的新时代背景

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信息经济特征的日益凸显,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农业部门工作运行进入了全新的时代背景,具有如下明显的新特征。

1.1 农村改革导出的特征

一是生产组织由集中变为分散。农户分散经营替代了生产队集中劳动;二是服务对象由少数变为多数。从服务生产队转换为服务千家万户;三是生产内容由单一变为多元。农户不同内容的经营替代了生产队统一安排生产;四是统一指挥生产变为自主经营。农户自主经营替代了生产队统一安排劳动。

1.2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带来的特征

一是农业生产由产品生产变为商品生产,生产成效的不确定性增大;二是农业生产目标指向由重产量到重效益和收入,市场因素对生产目标实现的制约增大;三是农业部门的工作由直接指挥变为间接服务,农业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生产行为对接难度增大;四是农业生产运行的利益机制强化,农民行为的利益导向明显,农业部门服务的供需对接难度增大。

1.3 信息经济时代伴生的特征

一是信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深刻影响着农业农村农民各个方面。信息和知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举足轻重的增长因素;二是信息对称水平成为一切社会经济行为产生理性效果的重要因素,信息服务已成为农业产业运行效益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三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结合已成为农业产业有效运行的技术支撑形式;四是信息化手段成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的最有效手段。

2 新时期农业部门高效运行的制约因素

在农村深化改革、市场经济、信息经济交织运行的新背景下,政府农业部门的工作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挑战。一是服务对象广泛化、分散化。农业部门的服务涉及生产经营全过程和消费、产业化等多层面且分散的对象;二是服务内容多样化、个性化。在需求导向下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内容不断趋向优化、细化,要求农业部门提供多样性而对接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三是服务对象需求多元化、效益化。市场机制作用使涉农服务需求趋于多向性和多元化,且日益要求服务给予服务对象带来的现实效益;四是服务对接远程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时代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五是服务实现复杂化、间接化。分散自主经营、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综合作用,使农业部门服务运行的影响因素增多且复杂,增加了服务实现的不确定性;六是现实服务手段的滞后性。目前,农业部门工作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较低,仍没真正摆脱传统化、简陋化的传统格局。

3 农业部门现实的基本运行模式

3.1 计划经济的基本构架未根本改变

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的机构设置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改革,但总体上,基本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3.2 计划经济运行方式的烙印仍较清晰

现实运作中,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模式、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计划经济印记。

4 农业部门现实的基本运行内容

疏理目前农业部门的常态工作,可归类为七大基本内容:一是调查研究,做出决策;二是召开会议,传达政令、讲解政策、部署工作、交流工作;三是制发文件,传递信息、部署工作、指导工作,通报情况;四是创建示范样板,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实地培训指导;五是教育培训农民。开展集中办班培训、农家课堂、田头培训等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六是下乡推广农业技术,指导农民应用农业实用技术;七是办理机关日常政务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农业部门内部建设。勿需置疑,以上工作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很好成效。但也应该看到,对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新时期“三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说,农业部门的服务与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可拓展的空间。

5 农业部门服务与“三农”发展需求仍有较大缺口

从服务方式、服务数量和质量来看,现实中农业部门的服务与服务对象的需求有以下方面的不足:

5.1 服务覆盖面与需求差距较大

面对着分散经营、数量众多的农户,农业部门服务覆盖率仍较低,远未满足需要。

5.2 服务内容与需求对接度较低

市场农业对接复杂的市场和多元化需求,要求的服务内容多样且具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农业部门目前的服务与需求的适应程度仍不充分。

5.3 服务方式与需求适应度不高

目前农业部门主要还是直接服务方式,与要求间接服务为主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仍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5.4 服务效果与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度仍有较大差距

农业部门服务带来的增收效果与农民要求的满足程度仍不高。

6 信息技术手段是新时期农业部门有效运行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时代背景下各领域、各行业的各个方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实现手段。

6.1 信息手段与信息农业

信息手段是运用信息理念、信息网络、信息网站平台、信息和通讯技术来决策、运作、完成一定目标任务的方式和技巧。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控制以及现代的一些传媒技术)是农业产业高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农业是信息农业,即以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产业运行全过程起着基础支撑作用的现代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充分结合,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运行和农业发展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信息手段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运行的全过程。

6.2 信息手段在农业部门运行中的五大基础作用

一是网络服务。提供农业部门服务通向终端的网络高速通道,包括互联网、电话网(手机网)、电视网、广播网;二是决策支持。运用信息手段可为“三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科学化、智能化决策手段支持,减少决策中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性;三是导向生产。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信息导向服务,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四是智能化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五是平台服务。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政令传达、农技服务、农民培训、信息、互动交流、产品交易等方面服务,有效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六是窗口服务。通过各级涉农网站的窗口,可及时、广泛地了解区域外以至国外相关信息和展示本区域“三农”优势和亮点,打造区域“三农”品牌。以上六个方面的作用基本涵盖了农业产业运行的全过程内容,充分应用信息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政府农业部门高效运行的客观需求,才能实现政府涉农服务与广大农民需求的充分对接。

6.3 应用信息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信息农业发展

应用信息手段是提升新时期农业部门服务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信息农业发展的必然措施。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6.3.1 以“金农工程”建设为基础,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平台以及信息采集体系、传输通道的完善和提升建设,强化作用功能。重点加快在“三电合一”基础上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6.3.2 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加强信息采集,丰富信息数量、优化信息结构、强化个性化服务的信息资源保障。

6.3.3 对接需求,加强信息服务。围绕农业产业运行效益的充分实现,做好以产业运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的信息服务,提升“三农”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水平和农业产业运行的信息对称水平。

6.3.4 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水平。一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二是积极开发应用相配套的系列农业专家系统,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智能化水平。

6.3.5 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知识及技能培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应用水平。信息接触量少导致思路不活、视野不阔是制约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新型农民培养的关键点是激活思路、拓展眼界,而最有效之措施是推进信息服务,让广大农民常态地获得大量的信息。

6.3.6 加快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应用,充分利用宽广无边、高速畅快、全天候运行的网络平台和通道开展农产品流通和农业招商工作。

6.3.7 积极开展部门合作,整合多方力量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提升发展。一是拓展与电信运营公司合作范围和内容,充分运用电信部门的通道和平台资源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二是加强与组织、文化、教育部门合作,整合农村党员教育、农村文化共享工程、农村运程教育资源开展涉农信息服务;三是整合农业部门内部信息服务资源,提升涉农信息服务水平,深度变革传统的农业服务手段和方式。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庄改造;生态;效率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6]宣千云.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J].江苏建筑,2012(6):111

农业信息化前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乡土景观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实践来看,建设美丽乡村,体现“四美”“三宜”“两园”的目标要求,离不开充分挖掘乡土特色。这是美丽乡村的魅力所在,是“美丽乡村”名实相符、形神俱备的关键。今年省里进一步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加强历史文化村落(包括自然生态村落、古建筑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种类型)保护利用,实际上更是对乡土景观资源的聚焦、凸显。自去年以来,黄岩区以“中华橘源·山水黄岩”为主题,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妥善处理好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更新与发展?本文试从分析黄岩乡土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不利因素后,提出若干条建设意见。

一、乡土景观的内涵及其构成

“乡土”一词意为“家乡、故土”、 亦泛指“地方”。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与生产中产生的原生态的生存艺术,如选择良好的栖居环境建造屋舍形成聚落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景观,根据自然条件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种植与饲养,形成农田、果园、鱼塘等丰富的农业景观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劳作景观。

农村乡土景观主要由农村的自然景观、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人文景观等构成。黄岩区山水兼胜,农业产业资源丰富,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可供利用的乡土景观十分丰富。

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主要指人类干扰较少并基本维持自然状态的景观,主要由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要素组成。自然景观是农村乡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前提条件。黄岩地理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西部山区有多处幽谷飞瀑景观,环长潭湖风光旖旎,沿线村庄如散落于水墨画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村落景观

村落景观是容纳人们居住生活、邻里交往和游憩活动的场所,也是形成农村乡土景观地域特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村落布局、民居建筑、宗祠寺庙、街道巷弄、井泉池塘等景观要素。

3、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类劳作在大地上留下的烙印,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性活动的景观类型,是农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方面。从中观层面看,黄岩区几大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了成片的农业景观。如柑橘等果树林,花开时节如香雪海,成熟季节满树金黄,极具感官冲击力。又如甘蔗、茭白、水稻等作物及各类四时蔬菜,交替在大地上绘形绘色,形成丰富的大地景观。

4、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为满足物质与精神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是农村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艺术等方面。

二、目前乡土景观面临的几个不利因素

1、 农民层面。一是在房屋建造上,求“洋”求“新”,传统建筑式样无立足之地。如在装饰上大量使用罗马柱,色彩上大红大绿,建筑材料选择上,木材、石材等乡土材质普遍被钢混、砖混取而代之。二是在基础设施配套上,追求城市市政效果,庭院及边角地均用水泥抹平,过度硬化,缺乏生机。村庄绿化喜欢外来树种,草坪泛滥,对乡土作物视而不见。

2、政府层面。一是新农村建设中几项工程对乡土景观造成破坏。如农房改造,出现了不少兵营式的村庄。中心村建设,强调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但也粗暴地割裂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河塘整治中将堤岸、渠道用水泥封死,了无生趣。二是理念与乡土实际脱节。如村庄建设规划照搬城市小区做法,以容积率、日照间距等概念知道农房建设,只考虑宅基地的充分利用,忽视了传统村落肌理,缺乏村庄的有机性和系统性,造成千村一面,死板僵化。

3、规划层面。一是片面追求景观化,把村庄作为旅游景点、公园来设计,设置一些与村民生活格格不入的假大空的广场、标志等建筑。二是设计手段低劣化,如对立面改造简单采取墙面粉刷,或者硬生生地每幢房屋都加上马头墙。或者不深入村庄内部量体裁衣,而以一些照片进行PS处理,敷衍了事。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延续

1、保护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农村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乡土景观的基底与背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尽力维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从而保持生态平衡。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等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在此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形成特定的产业与特定的农业景观。考虑农业景观的变化,合理调整农田整体布局,使景观趋于和谐美观。在此过程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既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又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农村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2、延续村落原有的肌理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传统村落肌理是经过悠久岁月的浸润和积淀而形成的,是对村落构成要素与整体格局的描述,是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它蕴含着丰富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乡土生活及乡村历史信息,决定着村落整体乡土风貌及特色。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延续传统村落肌理尤为重要。首先,保护村落肌理整体布局,包括村落建筑、水系、街巷、广场、绿地等肌理结构,对其进行梳理、继承,而不是简单地大拆大建、彻底翻新。其次,充分利用乡土材料和工艺,主要表现在乡土植物、乡土建筑材料和传统营造技艺等。乡土材料是构成传统村落肌理最基本的元素,不但成本低,获取方便,而且还可以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的景观。同时应该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民居很多方面已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造与完善。根据建筑具体情况,在不改变民居建筑乡土特色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当修复、改造、更新,满足现代功能需求,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