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4.总结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8).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教育改革;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深入思考和研究。

1 智力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但每个人又有其独特性。在八种智能方面每个人所拥有的量是不同的,八种智能的组合与协作方式各有特色。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强调语文和数理化等学科的教学,而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方面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传统的教育中不能受到尊重,他们的特长可能难以被发现,这对于学校和社会都可能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智力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音乐、体育、美术、历史、地理、社会常识等学科,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多方面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狭隘的智力观必然导致狭隘的教育内容,而狭隘的教育内容只可能培养出片面发展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甚至扼杀学生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从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教师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对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使他们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才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

3 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和局限的,它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教师应从多方面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为依据设计和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不同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测验的目的不应该是对学生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是帮助教师和家长认识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应当明确智力测验是手段,不是目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综合体。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当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的智能的培养,应加大情景化考试力度,以发现每个学生在环境测试中显露的区别于他人的智能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智力测验中发现自我的价值,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更加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不同潜能特征,从而把握和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4 学生观。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式千差万别。加德纳所倡导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多元智能学校教育理论,有以下原则:(1)所有学生都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发展潜质,学校教育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建构一种可选择性的教育以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习方式和不同发展需求;( 2)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学校教育的每项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最大效益;(3)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广泛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使学生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建立真实而完善的联系。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应当能够将学生的智力特点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Campbell etal, 1998)。同时,多元智力理论也为教师们构建了健康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所在学校的教育不适合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强势智能没有被激活并在学习中自如地运用造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他们最强项的智力和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需求,保障每位学生学习、享受教育资源和发展的权利。

5 发展观。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而这种追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熟练地掌握学科原理和创造发明所必备的品质。按照“短路理论”,如果缺乏创设相关环境和给予强化而不去唤醒我们的潜在能力,相关的神经功能就会衰退,这些能力就会自我衰退,甚至会消失。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校当局及教师应明确在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了哪些在学生身上可以培养的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理解智能和教育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开阔的思路和前景。尤其在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设置方面,不仅应重视学生不同的智力倾向,而且应拓展学生智力发展的空间,开发、挖掘和促进学生各方面智力的发展,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217-02

一、智力和智能的内涵

(一)智力的内涵:

智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等思维能力。

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和风格。总之,智力可被看作是个体的各种认知能力的综合,特别强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学习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

(二)智能的内涵:

智能是智慧和能力,是智力和能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而智力是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是头脑中思维活动的具体体现。智能是较智力技能更为综合、更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完成任务的主观条件,是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实行广泛迁移和运用而逐步形成起来的。智能集中表现为反应客观事物的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质量突出表现为灵活思考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3]

近些年来,随着脑科学、神经心理学等研究的进展,人们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认识,但对整个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机制,特别是脑的功能原理还没有认识清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很难对智能给出确切的定义。

二、传统智力理论在挑战中不断完善仍然有广大的市场

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最早的智力理论:“二因素说”,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出第一套智力测验量表, 传统智力理论便开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关于传统智力的主要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种一般因素与一组特殊因素构成;[5]

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的核心不是单一的g因素,而是由七个不同的心理能力构成;[6]

3,吉尔福德的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他认为应从智力活动的操作、内容、成果三个维度去分析,并且发散思维是重要因素;[7]

4,卡罗尔的认知能力层级模型,该模型指出智力由三个层级组成,最低一层是各种特殊因素,最高的层级是一般智力因素g,居于二者之间的是受g因素影响的中间层级,由流体智力、晶体智力、记忆容量、视知觉、听知觉、一般流畅性、一般加工速度七个因素构成。[8]

(二)传统智力理论阵营内部分歧渐小并趋向统一

随着智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新兴智力理论的挑战,传统智力的各种理论的分歧正逐渐缩小,主张上也趋于一致。斯皮尔曼在晚年的研究中承认除了一般智力因素和特殊智力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些类似于瑟斯顿所谓的群因素的能力。而瑟斯顿在大量的研究的支持下,进一步修正了自己的理论,认为群因素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存在正相关。这样斯皮尔曼和瑟斯顿的理论主张更加相近。特别是卡罗尔的认知能力层级模型的提出,得到大多数学派的认可,被认为是传统智力理论的最新发展的代表。

(三)传统智力理论不断创新

1993年,卡罗尔提出认知能力层级模型,他的的理论受到了大多数该派学者的拥护,被认为代表了该派理论的最新发展。

三、成功智力理论

(一)理论的提出

1996年三元智力理论的创造者斯滕伯格在对智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之后,在三元智力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以全新的模式展现出了更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智力理论,它不仅涉及学业,而且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指向真实世界的成功或者说生活的目标和结果。与斯滕伯格先前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领域特殊性;将创造性纳入智力,丰富了智力的内涵;注重实践性智力,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能力的认识;是一种否定之否定。

(二)理论的内涵

br>

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是对个体的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

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9]

(三)理论的意义

成功智力理论它大大地拓宽了传统智力理论的狭窄视野,使得人们对智力内涵、智力测量和评估都有了新认识,而且该理论有坚实的实验研究基础,理论的许多方面都已得到很好的证明,得到大多数学术界人士的认可。把智力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使智力的概念更具现实意义, 大大拓展了智力的内涵, 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人才观、教育观以及教育实践, 这一理论对于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以及对学生的评估等各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多元智力理论不断的丰富发展

(一)理论的提出

1983年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这一次提出七个相互独立的一组能力;1996他又提出提八种能力:认识自然的能力;后来又提出第九种能力:存在智力。至此,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得以完善。  (二)理论内涵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传统智力理论只是窄化到适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多元智力不仅表现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至少包括九种不同的智力: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10]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特征:强调多元性;强调差异性;强调创造性;强调开发性;强调实践性。

(四)理论的意义

多元智力理论所提出的新的智力观,已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赞同,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拥护,并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日益深刻的 影响 。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来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因而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观念的变革、对教学本质的重新解读、对教学评价的多样化思考都已经或即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1,在多元智力的指导下,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愉快教学、成功教学。

2,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智力观强调学生智力的多元性、差异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多元智力理论对于当前教学改革观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的,它动摇了传统的智力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成才观等。

总之,多元智力理论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为我们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参考框架。[11]

五、智力理论近20多年大体的发展趋势

(一)各理论学派相互争鸣的同时,各派内部的观点也趋于统一

随着神经医学、基因学、心理学的发展,在对传统智力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现代智力理论,包括成功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情感智力理论等著名理论。与此同时,各派内部的理论主张也趋于一致,以应对其他派别的冲击,更好的适应指导实践的需求。

(二)智力理论更加注重实践性,突出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对传统智力理论实践性弱的批判的同时,现代智力理论更加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比如,成功智力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改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三)智力理论越来越重视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而不仅是关注智力是什么。

(四)智力理论越来越注重智力的“非理性”方面与智力“理性”的整合。

(五)智力

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六)智力理论由一元走向多元,对元成分的认识更加深入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现代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是多元性的。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一组相互独立的九种智力。

六、结论

智力理论经过近几十年发展,在传统智力理论之外涌现出更多的现代智力理论。尽管这些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智力理论正由狭隘的、一元的的智力观向宽泛的、多元的智力观发展。这些智力理论不再认为智力与社会文化背景无关,并且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证明改进自己的理论,同时也用自己的理论指导着实践。

最后我相信,随着医学、神经学等其它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实践的深入,智力理论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改进和完善,智力理论将会繁荣发展,智力理论的内涵将会更加准确、丰富;智力的研究范围将更加广泛;智力理论将更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丁芳.智力的本质是什么?略论多元智力观与一元智力观之对立与统一[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3): 1.

[3]刘卫.传统智力概念的缺陷及情绪智力对智力概念的贡献[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8): 116.

[4]杨立昊,许远理,罗明英. 传统智力与情绪智力的区别与联系[j]. 怀化学院学报,2011; (10):40-42.

[5]张进辅. 智力理论的最近发展[j]. 心理学动态,2001;(4):330-334.

[6]匡小明1,韩辉2,周爱保2. 传统智力概念的超越:多元智力理论探析[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1):17-19.

[7]郝雁丽. 传统智力与情绪智力[j]. 唐都学刊,2002; (3):117-119.

[8]许燕梅. 成功智力理论对传统智力理论的超越及其实践意义[j]. 教育学研究,2008.

[9]赵笑梅.成功智力理论: 内涵、实践及启示[m].比较教育研究, 2005;(8).

[10]林崇德, 白学军, 李庆安.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n].北师大学报, 2004;(1).

[11]于国庆, 李奇维.从智力的三元理论到成功智力:是对iq的再次超越吗? [j].心理科学, 2003;(4).

[12]高岩, 王久华.成功智力—智力研究的新视角[j].教育探索, 2001;(9).

[13]周 菲. 从传统智力观到成功智力理论:特殊教育发展的契机[j]. 教育学研究,2007:79-80.

[14]刘卫. 传统智力概念的缺陷及情绪智力对智力概念的贡献[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18):115-117.

[15]赵笑梅. 智为理论的最新发潺探拆[j]. 教育探索,2005; (4):97-99.

[16]王 蕾. 现代智力发展理论的新走向:建立多元智力理论模型----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发展理论述评*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107-111.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多元智能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进行了不同对象的人脑与智能研究,进而对传统的职能理论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新的职能理论中,修正了智能的定义,智能即指在单元或多元环境中解决问题并创造一定价值的能力,它还包括一整套使人们能够在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及人们在发现问题或寻求解决办法时不断积累新知识的能力。

新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智能等多种智能。新的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智能理论,将人作为一个复杂得多智能个体。多元智能的开发需要不同的潜力开发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亦是如此。如果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将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潜力、兴趣等进行职业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职能都具有普遍性、发展性、差异性、组合型。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

1.多元智能理论对于教学的指导意义

基于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教育为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应用平台;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与中职教育中能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产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人们普遍认为考试中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差生。中职教育就是针对差生的文化水平及专业技能的专门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不同于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秀学生的语言职能与逻辑智能较高。根据中国的教育侧重点,语言与逻辑智能突出的学生适应从小学到大学的应试教育,所以他们的教育一般都是紧跟国家教育模式的理想途径。对于不能正常进人大学而进人职业学校学生,他们不是智能不高,而是他们的职能侧重于空间、音乐、人际等方面,也就是说他们的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较为突出。这种学生进人职业学校,会直接有利于中职教育的发展。他们在中职教育中能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多元智能化理论对人的多项智能机智能的开发都做了探讨。这对于专门进行智能开发的职业教育来说起到大纲的作用,可以说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中职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际应用

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教育、语言教育等各学科都有应用,本文就多元智能理论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其应用说明。

逻辑-数学智能在物流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方面,逻辑-数学智能即指数字与推理能力。不论是计算机专用或物专业都需要逻辑-数字智能。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数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所以在数字-逻辑智能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在这方面很有天赋的。要开发学生在这方面的智能,需要先要设计好课程,进行智能的细化引导。然后再以兴趣小组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兴趣学习。

语言智能在物流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语言智能是指阅读、写作及语言沟通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一位在日常生活中寡言的人,可能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具有高语言智能,他只是习惯借助网络发表见解。同时善于运用符号、图像、声音等的学生同样可能具有高语言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也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应用。根据物流管理的教学,人际智能也是需要开发的。人际关系智能是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关注他人情绪、动机和技能等方面并且能够与其进行有效交往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来开发、锻炼发展人际关系智能。例如物流管理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合作小组进行物流方案探讨,进而在合作中开发学生的交际智能。

空间智能的教学开发中,首先明确空间智能即指能以三维空间思考而且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内在的空间世界表现出来的能力。该能力在社会的发展中作用不断凸显。当前的运输方案制定中都加人了多媒体技术,物流管理中也离不开空间智能,这就需要具有出众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该方面的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并利用具体的素材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老师也可以激励学生自行利用空间想象智能进行设计。

中职教育中也有音乐智能相关的开发应用。音乐智能是指能觉察、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这项智能显得不太重要,但是其中的原理却是可以在其他领域应用的。比如一种设计感觉能力,在音乐智能开发中更多注重的是一种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3-01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

(1)多元智能理论是一套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美国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著作已有40多部,分别从不同层面与角度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理论研究[1]。因此,具有较为完备理论体系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保证幼儿教育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更具意义与价值。

(2)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相吻合: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几乎相同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元智能理论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了完备的理论基础,而且更容易本土化,保证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更具推广空间与开展市场。

(3)多元智能理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外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已经非常成熟,总结出了一系列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且现有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可以为我国幼儿教育提供指导、参考与借鉴,保证了其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应用与实践的可能性。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对策

(一)树立全新的幼儿教育观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想推进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幼儿都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与学习方法。因此,在幼儿园里就再不应该有“笨小孩”的存在,而是具有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学习类型与不同智力特点的可造就的“小幼苗”。幼儿教师应该承认幼儿智能的特殊性与差异性,摒弃传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偏见,透过多元智能,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只有具备了这样积极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幼儿教师才能避免消极教育行为,积极的做好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二)创建多元开放的幼儿教育环境

(1)丰富教学材料:操作材料是学习的媒介,幼儿通过对操作材料的反复操作与把玩,运用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学习路线与学习方法探索未知,不断积累经验。因此,幼儿园必须为幼儿提供可以激发单一智能或者多种智能的操作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大量不同的学习探索机会。比如可以为幼儿提供各式各样的玩具汽车与模拟汽车跑道,就可以激发幼儿不同的活动兴趣与学习方式,有的幼儿在车道两边不停跳来跳去,一会单腿跳,一会双腿跳,这表明这类幼儿的动作智能发展良好;而有的幼儿喜欢将汽车玩具按照颜色、型号、大小等进行分类,表明这类幼儿的数学逻辑智能良好;还有的幼儿一起玩赛车或者售车游戏,并在共同游戏中进行大量的语言交流,表明这类幼儿的语言智能与交往互动智能良好。由此可见,丰富的教学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不同的玩法,也会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2)丰富幼儿园环境:智能潜能能否被激发,也有赖于特定的教育环境。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善于创设不同的教育环境,也激发幼儿多种智能潜能。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创建“图书角”,以激发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等等;也可以带领幼儿种植花草,饲养小兔子,以发展幼儿感官的敏锐性、自然观察力等等。

(三)有效运用多元智能评价

(1)教育评价应该成为自然学习环境的一部分,评价应该在教育活动中进行评价,教育也应该在评价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真实情况,而不是传统评价理论那样将教育与评价孤立、分离开来。

(2)评价应该在自然的、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

(3)为了更加准确的评估幼儿,评价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也要在社区与整个社会中进行,只有联系日常实际生活,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多元智能评价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家长、社区、社会与幼儿园的合作,促进多元智能评价的社会化。

(4)多元智能评价应该“以人为本”。每个幼儿都具备相对独立的8种智能,而且这8种智能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在每个幼儿身上进行组合,使每个幼儿具备不同特点的智能水平[2]。如果评价方案不考虑幼儿智能的差异性,就会阻碍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幼儿教师应该给予幼儿发挥各自所长的机会,并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智能优势作为其他弱势智能发展的切入点,实现智能的多元、全面发展。

三、结论

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应用是可行的,而且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做好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就必须树立全新的幼儿教育观、创设多元开放的教育环境、有效运用多元智能评价,以促进幼儿智能的多元化、全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6篇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加德纳对“智能”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这大大不同于智力测验所探寻的信息,在智力测验中往往偏重“知识的掌握”,而对“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则不予以重视,很少能估价出一个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决新难题的能力。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使我们认识到,教育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儿童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多地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所论及的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学大多是围绕着这两种智能进行的,而对其他几种智能很少涉及。教育被简单地等同于智育,智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以培养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教育,而这两种智能又简单地同读书、考试和升学划上等号。这样一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就成了以狭隘的知识教育为主,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精英”教育。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我国基础教育极大压制了很大一部分儿童多方面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埋没了社会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该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各领域在智能的整体结构中都占有主要的位置,正如加德纳指出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这种观点与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新课程实验所要求的“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谋而合。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并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影响

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采取了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儿童观、教学观、评价观等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多元智能理论恰好契合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从理论上诠释了我国教育目标定位的科学性、正确性,对我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给予的启示和产生的借鉴作用,已经在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尤其明显。

(一)多元智能理论儿童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上,其目的就是要促进学校教育面向每一位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全面发展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让每一位儿童各项素质都得到发展;二是所有儿童的共同发展。

1.注重儿童多元智能开发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多元发展,而不是实践低能、应试高手。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落实到学前教育阶段注重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学习智力的发展,因而,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儿童的多元发展,注重儿童多元智能的开发,应该成为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2.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为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以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和儿童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分不开的,通过多元开发儿童的智能,延展儿童的思维空间,促进儿童不断由善于解答问题朝着善于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

3.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的儿童观是努力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让人人都能成功的儿童观。多元智能的儿童观,关注的不是哪一位儿童聪明,而是某位儿童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强调的是每位儿童都要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每位儿童都能成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将努力发展每一个儿童的优势智能,提升每一位儿童的弱势智能,为每一位儿童都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的影响

多元智能的教学观是因人而异和因内容而异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智能领域有其不同的符号系统和交互方式,同一领域内因人与人智能结构不同也存在着学习的差异。因而,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育领域,灵活多变地采用适合不同智能领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同一类教学内容,教师也会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现状。

1.“为多元智能而教”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推行新的活动设计而改变传统活动设计,改变了对原有教育目的的认识。在传统的活动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能而教,主要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样的学校课程使得我们培养的儿童不仅是片面发展的儿童,而且是循规蹈矩的、缺乏个性和创造性的儿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根据不同儿童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特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手段,通过多元化、个性化活动的开展,实现“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多元智能人才观。

2“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摒弃了原来的以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为中心的惯有思路,把儿童多种智能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样的观点,与我们新课程中设置的生成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所要求的实行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整合的观点是一致的。教师在原有知识经验的指导下,基于对本班儿童个体情况的了解,充分认识到不同儿童有着不同的智力和个性特点,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想法充分渗入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从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强项出发,带动其他各种智能领域,特别是智能弱项的发展。

3“通过多元智能来学”

随着教师教育目的的改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儿童有了更自由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做中学”。教师能随时抓住儿童思维的变化,根据儿童兴趣点的变化,临时生成教育目标,改变教育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每个儿童在活动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获得最优的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的影响

评价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不同的评价观对教育的发展和儿童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就教育评价而言,只有充分注意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发展性,评价才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每一个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是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动态的评价观,个性的评价观,注重的是被评价主体的发展,强调的是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正是我们目前需要借鉴的、贴近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科学的评价观。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对儿童所实施的评价主要由教师进行,家长等其他人员很少参与对儿童发展的评价。而实际上,正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管理人员、教师、儿童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新的儿童发展评价应由教师、儿童自己、同伴、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操作,只有将涉及儿童的所有人(包括儿童自己)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儿童发展的真实水平;只有通过各方的对话,儿童才能不断地成长。这种评价不再是教师对儿童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教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过程。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就评价内容而言,新的儿童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儿童在各学习领域知识技能的获得,也要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既要关注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发展儿童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儿童发展中的需求。

3.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它所研究的关于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的成果,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当前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项研究理论成果来探讨其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非智力因素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价值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凡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非智力因素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引导作用。创新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崇高的理想、正确的动机,不仅会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而且还会把创新引导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

第二,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和兴趣,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兴趣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人们去感知、想象、创造。

第三,调节作用。调节作用是指在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和创新活动中,非智力因素能够使主体支配自己的行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增强或削弱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能量,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使其始终指向预定的目标。

第四,维持作用。创新是一项艰苦的探求活动,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来维持。创新的成功与否与成就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志力的高低。[1]

另外,非智力因素自身固有的功能对我们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产生着重大影响。首先,非智力因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只有当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性格、自信心等心理状态被充分激活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得以展现,改造自己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得以调动,创新精神才能被激发,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其次,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人格。非智力因素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力、责任感、荣誉感及自信心,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自我塑造、自我修养不可缺少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所必须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哈沃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包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种智力,如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以及自我反省智力等。

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创新品格。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一)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加德纳从脑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指出,凡是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结合而成的有机体,即“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些智能的潜能,我们可以依照各自的倾向或所处文化的偏好去动员或连结这些智能。”[2]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各种智能的生理基础,具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多元智能理论还揭示了全面开发学生各种智能的必要性,因为“一种智力便打开了一种可能性,各种智力的结合便造成了多种可能性。”[3]就学生个体而言,全面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就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更何况现在的人类“生存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环境中,而在这环境里需要多种智能的组合。”[4]加德纳经过研究认为,各种智能对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加德纳考察了众多人才后指出:“事实上几乎具有任何程度的文化背景的人,都需要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来解决问题。因此,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个体,显得十分重要。”[5]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只有全面发展人的智能,才能取得创造性的成果,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利用多种途径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促使学生的各种智能协调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系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定义为“解决问题和创造具有某种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科学地揭示了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面对新问题、新情况不可能找到固有的模式去解决,需要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灵活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本身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加德纳还认为“一个人可能在任何一种智能上都没有特别的天赋,但如果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和技艺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说不定他或她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因此,创新能力是一种人的多种潜能优化组合的结果,它与智能有高度的相关性,只不过由于以前人们对智能的认识和评价的局限,导致对智能和创新能力关系认识的局限。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启示

在我们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习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创新能力是多元的,应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创造力表现的各个方面,识别学生多元的创新潜能,并加以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结合,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结合,以满足不同潜能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应建立素质教育的氛围,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只强调学科中心或某方面能力培养的单一的片面的发展模式的局限,把学校教育的目光从关注少数升学尖子转移到关注全体受教育者,客观地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的现实,体现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时代要求。

2.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受的教育、遗传的不同表现出发展水平、程度、出现时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创造力的表现也必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创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得到发挥,从而使其在某一个领域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3.建立多元评价和管理体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精心策划的评估过程,能使学生根据充足的资讯证明作出适当的职业或副业领域的选择,也有可能使学生在发生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寻求补救方法。这样,评估在教育中扮演了中心的角色。在教育实践中,每个儿童的智力特长是不同的,因而我们不能依据固定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不同的学生,应该以学生智能特点为基础,提供更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建立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和管理体系。

三、建构主义理论揭示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理解、自主与合作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以及普遍性和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而且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建构主义理论对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启示是:

(一)理解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建构主义关于认知建构的原则是以强调学生理解为基础的。对于需要理解的学习活动,如果不是建立在主体建构的基础上,那就不能促进学习者有意义地学习,就必然是机械的、形式主义的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是师生双边理解的活动,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习者“学”的基础上。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教”的活动不能“传授”给学生任何知识,它只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能否理解,能否把书本上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自己展开建构活动,达到真正的理解。

要使学生产生理解,就不能盲目地追求教学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建构式教学宁愿以追求学习质量来求得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教学效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地教,而建构式教学则要求,教学一开始不应当直接教科学理论,而是创造机会激发学生自己思考。有人说,按照这种教学方式,学习一个科学概念或理论要费很多时间。教师们在应付课程表上上课的压力都已经无能为力时,哪有时间顾及学生进行思考呢?诚然,不是学习所有课程内容都要这么费时费力。建构式教学强调内容要少而精,学生能举一反三,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旦学生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学习别的相关内容时速度就会加快。

(二)自主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

在建构式教学中,学生是自由的,他们可以在学习某一概念、现象或理论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讨论这些观点,并动手实验,检验这些观点。在这种自由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动手操作。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迄今为止,最容易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他们正在思考什么。言语行为需要事先想一想说些什么。这种想一想的行为就是一种反思的形式,它使思绪中不一致的地方或漏洞显现出来。需要解决问题时引出学生说话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解释给老师或同学听。两种方式都引起学生的反思,是所谓操作意识的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养成了习惯,然后他们一到要解决问题时就变成与自己对话起来。”这种自由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修正错误,更重要的是激发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三)合作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

在建构式科学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研讨、交流、创新的集体。这就是社会性建构主义所强调的群体建构对发挥学生集体智慧的积极意义。由于“他人”对意义建构具有重要作用,他人是我们经验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在建构式学习中,合作学习是教学的主要策略。

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群体和主体间性在知识建构和创新中的显著作用,这已经在日常经验中得到充分的证明。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即是说明群体的互相激发在解决问题或创新活动中的重要影响。在学习中,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一起讨论问题、形成科学概念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想的碰撞是创新思维产生所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 李明良,曾方.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2] 加德纳,李心莹(译).再建多元智慧[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77.

[3] 加德纳,兰金仁(译).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365.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幼儿教育;整体观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涵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 1983 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加德纳教授及同事们考察、研究和汇总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一个新的智能定义,即“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 加德纳的这一智能定义特别强调了智能是个体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能并不是像传统的智能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 同时,强调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智能发展的决定作用。《多元智能》(MultipleIntelligences)一书中指出: “解决问题的每一种技能都与生物本能有关。 但实际解决某种特定形式的问题时, 生物的本能还必须与这一领域的文化教育相结合。 ”根据新的智能定义,加德纳针对智能一元论提出了智能的新理论—— — — — 多元智能理论。 他认为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 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每个正常人至少拥有相对独立存在的七种智能,这七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认识智能和人际智能。这七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各具特点。

 

二、幼儿教育整体观的多元智能视角

虞永平教授在《幼儿教育整体观》一文中说: “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 幼儿教育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都是一个整体。 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的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 坚持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坚持幼儿教育的系统观和效益观,使幼儿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效。 强调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要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而多元智能理论对树立和实践幼儿教育整体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树立幼儿教育目标整合观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幼儿的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独特的智能组合,都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和风格,都有可以被挖掘和发展的潜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树立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全体幼儿发展的目标,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相信每位幼儿都有优势领域,都有被挖掘的潜能,都是聪明的。 只要我们给幼儿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他们都是可造之才。 教师在思考和设计教育活动时要从全体幼儿出发,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每位幼儿都能获得体验和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使每位幼儿优势智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发展,最终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幼儿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每一种智能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智能也是多方面的。 而当今幼儿面临的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共荣的世界,面对的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更需要有多种能力来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树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在重视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幼儿发展的全面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尽量提供具有丰富、开放式材料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以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在促进幼儿优势智能最大化发展的同时,帮助幼儿将优势智能领域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品质迁移到其他弱势智能领域,以改善幼儿的弱势智能,实现扬长补短。 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地发展。

 

(二)要树立幼儿教育内容、形式的整合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幼儿的智能是多元的,同时幼儿个体的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幼儿都有一种或数种适合自身心理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可以在自己适当的智能优势领域内发展一种或数种独特的才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中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启蒙性”和各方面的“相互渗透”,反映了幼儿教育整体观念的导向。 因此,要开发幼儿的多种智能,发展幼儿的优势智能,就有必要加强教学内容、形式的整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育环境,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内容有机地进行整合、互相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中综合地实施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主题活动形式和领域课程模式,利用各种游戏活动,整合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将各领域知识综合地、统整地呈现在幼儿的生活与各种活动中。幼儿通过反复的、多方面的、丰富的感知、刺激和体验,从而获得对各种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掌握各种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引导我们树立从目标、内容、形式、资源、评价到实施时空上的全方位的幼儿教育整合观,是符合幼儿的智能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也是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和趋势的。 我们要全方位地、整体地把握幼儿教育的实施,整合各种教育因素,使各种因素发挥整体的影响,促使幼儿教育形成一个良性系统,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能。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9篇

摘 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以及沙洛维和梅耶的情绪智力理论并称为现代智力理论。这是相对于以智商为测量标准的传统智力理论的革新。其中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便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就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原因、理论结构、评估方法、现存问题及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评估方法;现存问题;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力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出的,迄今为止已有30年的历史。该理论革新了我们对已有智力概念的理解,挑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让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反思。所以,理论一经提出便在心理学界与教育界引起了严峻的挑战和深远的影响。

1.简述多元智能理论

1.1多元智能理论在古代中国

提起多元智能理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理论。但其实早在我国曹魏明帝统治(公元227年-239年)的时期,当时的思想家刘劭也对智力与能力进行了探索,并著书《人物志》。其中,刘劭根据当时已有的智能相对独立论为根据,也就是认为智力与能力是两个独立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提出了四种智力论,并在后来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十种能力论和十四种智能[1],在这里不再进一步赘述。可见,多元智能论是古之已有,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教育家和思想家在对人的教育方面的发展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1.2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因

加德纳幼年时生活窘迫,但出于其对音乐的喜爱,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支持他学习钢琴演奏。这也成为后来他能构建多元智能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自幼对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喜爱所赋予他的启迪与灵感[2]。

加德纳本人是美国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在1961年成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后,正赶上哈佛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时代。所谓通识教育[3]就是指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育,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也是这样的通识教育,给了加德纳跨学科的视野和对学科交叉研究的兴趣和实力,使他进入了大脑神经学的研究领域[4]。

1.3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

基于多年来的大量实验研究,加德纳认为,所谓智能[5]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据此,加德纳确定了每个人都至少拥有的相对独立存在且同等重要的最基本的七种智能: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 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在提出以上七种智能的十年后,加德纳又提出了八又二分之一智能[6],所谓的第八种智能就是博物学家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所谓的二分之一指的就是存在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2.多元智能的学生评估方法

“学生必须尽可能地学习相同课程,并尽可能以相同方式,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所有的学生”。而可以测试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所达到的水平就是纸笔考试。加德纳反对这种被称作“学校教育统一观点[5]”的理论,他认为这样的测验方式无形中给每个人贴上了标签,并成为了判断人短处和弱项的重要手段。多元智能的评估方法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演变成较为重要的两类,多元智能评估问卷和课堂评估项目[7]。

对于多元智能的评估,我们始终应该遵循三个原则[8]。一是评估的多元化原则。二是评估的真实性原则。三是评估的发展性原则。

基于这样的评估原则,我们发现问卷形式的评估方法使用起来经济,简便,适合对大规模样本同时施测。但就目前来说,还没有适合于幼儿园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水平的问卷,题目的设计还不能有效的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9]。

对于课堂评估项目的评估方法来说,还可以再分为四种[10]。1.智能多元评估是从个体智能差异入手,细化对每一种智能进行评估。2.智能展示评估用于发现个体的长处。3.作品及评估,也被称作“档案袋”评估[11],用于关注个体的成长历程,这是记录丰富人生的有效手段,但对于这种手段的评估标准很难确定,且效率低,花费大。4.情景化评估,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这种评估方法带来的经济成本过高,计分方法的主观性也过强。

通过对以上两种评估方法的比较,不难发现,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我们需要将这两种评估方法相结合,将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相结合,灵活使用[12],才能对学生的多元智能作出既全面又公正的评价。

3.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

3.1多元智能理论的现实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代表了智力结构的多元性已被人重视[13],是信息加工心理学影响下智力研究的一种新趋势[14]。该理论产生的初级阶段,有效的克服了西方主义、精英主义和测试主义三大不良视角[16]。它拓宽了智能的概念,揭示了个体间智力差异的内在本质,拓展了多维看待智力的方法,使智能观察和研究带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性[15]。它所采用的分层设计项目模式的评估方法,使评估手段更具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从时代精神来看,多元智能理论契合了重视差异与多元的后现代精神[17]。适合人们正确看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和名人的缺陷,也促使人们更加正确的看待社会上的行业问题[18]。

3.2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9]。”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发掘并引领学生的智能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而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就是超越我们自己天生的优点,去了解我们并不熟悉的长处。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教师更努力做到全面地观察学生的素质,综合客观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理论整合了现代教育理论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为学校开展学生智力开发的教学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不断形成了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和对症下药的教学观。伴随教学方法的改变,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课程观,并分化成“为多元智能而教”和“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两种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提高,这也因此成为了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加德纳曾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智力测验的方法将来有一天不为人们所需要的时候,没有人会替它惋惜[5]。”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选择了更为多元化和情景化的评价模式,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组合的整体提高。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学校中的实践应用,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深化对教育理论的体会提高了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家长觉得孩子在知识的学习和情感的熏陶上都有了进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并且渴望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绩。

4.多元智能理论现存的问题

自多元智能产生之日起,就被很多人看做是个天才的理论,是因为该理论本身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加德纳对智能的筛选缺乏科学性,各种智能很难用相应的智能测验方法加以施测,操作性差且测验方法的针对性也不是很强,这给人带来了不确定感。并且多元智能理论本身的文化视角不够彻底,让人分不清多元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发展间的差[15]。

应用于学校教育改革中,并不是得到了所有学校的支持。配合改革的教师没有完备性的教学方案,极有可能因改革导致了学生在接受传统科目学习上的失败[8]。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的主观因素会为学生设立新的标签,很难避免个人的主观臆断行[13]。

参考文献

[1] 燕国材.评刘劭的多元智能[J].心理科学,2008,31(1):2-4.

[2] 沈致隆.跨学科的心理学家和哈佛的通识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9,27-31.

[3] 李曼丽.通识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4]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二十年[J].沈致隆译.人民教育,2003(17).

[5]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6] (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最新修订版)[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7] 边玉芳,任碧翔.两种多元智能评估方法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4,11,19-20.

[8] 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3,6,36-39.

[9] 王月莲.幼儿多元智能测评现状分析[J].牡丹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2,1,116-117.

[10] 李亚东,田凌晖.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学生评估[J].全球教育展望,2002,9(31),27-30.

[11] 张其志.一元智力测验及多元智力评价管窥[J].2009,7(30),112-116.

[12] David Tzuriel,Dynamic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 educational and intervention perspective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0,12,4.

[13] 彭娅.浅谈多元智能理论的进步性与革命性[J].新学术理论战线,2008,2,187-189.

[14] 李建平.智能多元:挑战传统评价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1-03-31(4).

[15] 曹欣.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8(3),5-7.

[16] 郭晓飞.多元智能理论的贡献、局限及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5),103-106.

[17] 张玲.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到底何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21(1),44-52.

[18] 兰茂景.论多元智能理论的现实意义[J].固原师专学报,2005,7,26(4),111-113.

[19] 原海霞.多元智能理论对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学园地,2009,6,182.

[20] Linda Campbell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1] 张冬梅.多元智能理论述评[J].新课程学习,2010,130-131.

[22] 佚名.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40-41.

[23] 冷英.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及其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1.

[24] 杨丽.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3,48-49.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0篇

李旭杰,男,(1986.12),山东平度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

摘要:当前语文学科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针对这个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初步探索此问题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智力理论; 因材施教

笔者的访谈对象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已从教9年,现为文学院教育硕士。针对笔者的问题(您在教学中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位老师的回答为:学生类型多种多样,很难把握他们的个性,在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搜集和查阅资料,依据教育心理学中学过的多元智力理论,初步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所谓“学生类型多样”指的是学生在心理上的个性差异,包括性格、兴趣、能力等,表现为在学习中主要就是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结果上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加上客观上我国班级人数相对较多,教师才难以准确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就难以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进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至于造成部分学生的“边缘化”和严重的课堂教学不公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十分有必要加深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和学习,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帮助教师贯彻因材施教有一定的启发。

一、 多元智力理论

(一)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给出了智力的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所需要的能力”。在加德纳看来,智力并非传统智力的定义所指的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而是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智力的类型和特点虽然各不相同,但至少具有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并且这九中智力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学生也都是有个性的个体。只有适当的教育可以使每种智力都能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三)多元智力理论的特点

1.多元性

这九种智力要素是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应给予同等的关注,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靠某一两种智力是无法完成任务的。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语言、抽象逻辑智力。

2.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但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程度等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力类型各具特征。这表明了,学生之间不存在智力的高低问题,只是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

3.开发性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和制约,人的多元智力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开发。因此,要想帮助一个学生开发其潜能,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组织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和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帮助学生发现其优势智力,促进全面发展。

4.实践性

从本质上讲,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它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智力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无例可循的新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及其重要的。

二、 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各尽其能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九种智力,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天才”和“弱智”。教师要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学生都会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其特殊的潜力,只要给予恰当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平等、全面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二)教师应建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要求教育教学围绕九种智力展开,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发掘和展示其多种智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个人的潜力,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那么就要增设选修课或组织课外活动等,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智力组合的课程和学习方式。

(三)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教师依据学生各种智力的特点,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发现他们的智力特长,找到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力求给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机会。

(四)教师应构建发展性评价机制

首先要对学生发展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探索各种智力评价方法,力图给学生公正和积极的评价。其次,建立“在学中评”的评价机制,即全过程评价制度,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多元智力理论对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启示

(一)以内容为导向指导教学

语文教师在每次授课时最好确立一个主题,决定该次授课应着力发展哪些学生的哪些潜能。例如,要发展言语―语言智力,就要重点引导这样的学生多体会文学经典中的高雅语言,反复揣摩字词句,总结语言现象规律和使用技巧等;发展视觉―空间智力和自然观察力,就要把雄峰峻岭、长河落日、秀木繁花等图片插入到教学课件中;要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任务的命运和悲欢离合,以达到心灵的陶冶、性情的磨砺。

(二)以学生为中心确立教学方法

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方法。语文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兼顾多领域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元智力理论营造有利于多种智力开发的情境,并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能协调发展。

(三)及时肯定学习成果,注重综合性、发展性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倾向不同智力的学生以展示的场合和时间,在学生通过其优势智力体验到成功时,要及时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肯定。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交互化、评价过程的个别化与评价结果的模糊化。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成果,多元智力理论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

[3] 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

[4] 汪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实施语文因材施教[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

[5] 万学勤.略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J].教育探索,2003(5)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多元智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智力理论和学习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智力理论领域,以传统的智力测验为基础的智力观逐渐被多元智力观所取代。在学习理论方面,20世纪初叶产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日渐衰弱,取而代之的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两种理论都对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在指导当今世界范围之内的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体系中,左边是多元智力,右边是建构主义。多元智力理论导致了学生观的变化,建构主义则引起了学习观的变革。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引发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运动之一,即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智力的结构》一书,书中批判了传统的运用智力测验检验人的智力的做法。他提出智力就是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并进一步指出了人的智力主要包括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知智力等7种,后来加德纳又增加了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两种智力,智力的种类达到9种。当然,所有的智力都能够应用于创造发明,但在事实上,多数人都只能在一两种智力上有出色的表现。但传统的智力测量理论注重的是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忽视了其它的7种智力,因而在传统的学校中,大多数儿童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的智力测量并不能发现所有儿童的潜能。

从多元智力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假设:只要我们能发现其智力上的闪光点,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能获得成功。我们不能根据一次或几次智力测量的结果,就给儿童贴上天才或弱智的标签,而应该在实践活动中辨别儿童智力发展的优势并加以恰当的引导,这样,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获得成功。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上和多元智力兴起于同一个时期。其兴起的根源也是对传统学习理论或智力理论的否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兴起后至今的这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的观点,甚至可以说在建构主义理论内部,各派别所持的观点也是各不相同的。但这并不能否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发挥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建构、协商、提升”,建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认知问题上,并提供了关注导致理解的解释过程的新的观点。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发展的,是内在建构的,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自己的知识的,知识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走进学校之前就已经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教师既是知识的呈现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真实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从旁协助。

由此可见,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二、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不同于传统的智力理论和学习理论,在理论界和实践应用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基于此,笔者认为,若能将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用以指导教育改革实践,必然会在人才培养进而在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两种现代心理学理论,其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但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这些相似性,使得二者的结合成为可能并最终变为现实。

1.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点的一致性

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点都是建立在对人的发展可能性的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多元智力认为,每个具有不同类型智力的人都是能够成功的。建构主义则相信每个人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的,每个人走进学校和课堂之前已经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这为他们的知识建构提供了基础。对于每个具有个体发展潜能的新人共同构成了多元智力和建构主义的共同的理论基点,这为二者的有效结合提供了可能。

2.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实践背景的相同性

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来看,二者在理论和实践背景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一致之处。

首先是理论基础。多元智力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的智力群因素理论。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则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原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点。这两种现代心理学理论都是在继承过去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对智力及其本质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尽管观点有分歧,但对于智力的重视确实是一致的。

转贴于

其次是实践背景。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两种理论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都把重点放在了实践应用上。尽管二者都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但它们都非常重视心理学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同时也对传统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批判和反省,是在揭露和批判传统教育不利于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心理学理论。

3.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对现实教育改革影响的长久性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2l世纪,全面应对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以及国际竞争不断深化所带来的挑战,世界各国对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认识获得空前的一致:只有培养出现代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便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次全球范围的教育改革,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而发起的,如同前几次影响较大的教育改革一样,同样也是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多元智力和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之后,被人们广泛接受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影响当代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柱。可以预见,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存在。

4.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点——环境

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环境中才得以实现的。多元智力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二者都十分强调环境的布置。在我们看来,这种环境应该是多元的,这样才能适应每个具有不同潜能的人的发展需要。同时,这种环境也应该是有利于建构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个体主动建构的需要。多元智力和建构主义的观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对于环境的重视却构成了二者的最佳的结合点。

三、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首先,这种环境应该是多元的。所谓多元的环境,也就是尽量创设能够适应并促进每种智力发展的环境。“每一种智力发展的自然痕迹,都来源于原生的模仿能力”,“在后续阶段中,智力会通过符号系统来表现。”“随着智力的发展,每一种智力连带着相关的符号系统,将由另一种体系的标记或记号所代表。”“在青春期和成人阶段,智力则是通过对理想的职业和业余爱好的追求来表现的。”纵观智力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在相应的环境中才得以实现的。很难想象,没有相应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即使是音乐智力再发达,也很难获得相应的发展。

其次,这种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这里所说的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指在环境中无原则地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而是指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环境的创设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来展开。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和发展的效果自然不会明显。

最后,这种环境是有利于学生的建构的。环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理解、探索和发现,而不是被动消极地等待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这样的环境符合了发展主体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能够激发个体强烈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强的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并发展相应的智能。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对学生进行鉴别、帮助、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 教育 教学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方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它克服了传统智能理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关于智能本质的认识,并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智能的概念。多元智能理论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内涵和模式,重新制定教育目标,对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解读多元智能

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从基本结构来讲,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也就是说,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加德纳把构成多元智能理论基本结构的智力类型划分为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智能。这些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九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哪一种智能更重要,哪一种智能更优越的问题,九种智能在个体的智能结构中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是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在一事实上程度上拥有其中的多项能力,人类个体的不同只是在于所拥有的能力的程度和组合不同。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将来可能有杰出表现的倾向,从而挖掘潜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2.1 教育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主要目标

传统教育独断地将焦点放在语文与数理逻辑智能能力的培养上,并且只重视与这两种能力有关的学科,敛使学生在其他领域的智能难以获得充分发展。在这样的应试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智能结构往往是不健全的,走上社会后往往表现为高分低能,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创造性。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要围绕这九种智能全面展开,通过发挥不同智能活动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学校在完成同家规定的统一课程,使学生普遍达到某种基本要求的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建立和完善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举的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力求有创意、有特色,使整个课程计划和内容具有均衡性、创造性、灵活性与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尽可能地开发智力潜能。

2.2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学科,最后以统一的标准化测试甄别学生。这种教育看似公平,实则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有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小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他们的智能特长,从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教育应有针对性,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智力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个别教育计划,要让每位学生不同程度地在不同领域得到发展,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弱势领域的智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3 教育应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传统的教育,单纯依靠纸笔考试来考察教学效果,这种以测验为本的评价只片面关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对其他智能,如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有所忽略。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超越了传统教学评价的范围。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教育应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将评价和教学过程相结合,评价内容应涵盖各个智能领域,并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为每个学生确定个体的发展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实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手段。

3 多元智能的误用与滥用:来自实践的反思

3.1 多元智能理论被随意拔高

随着多元智能热的一再起伏,这一理论在实践的方方面面不同程度地被夸大,在许多似懂非懂该理论的人看来,多元智能理论似乎成了教育中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同其他新的教育理念在产生之初的遭遇一样,“多元智能”也成了一个“筐”。

当一个新的理论出现的时候,对于这一理论的学习和借鉴,我们首先需要保持一种合理、正确的态度,让理论为我所用,在研究、发展、创造中学习和借鉴,而不是论证它的真伪与合理程度,不是为它提供佐证,更不是照抄照搬;其次,对于一个自身尚待成熟完善的理论,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不是一个万能的完善的理论,不能包治百病,因此我们不能对其盲目崇拜与迷信。

3.2 对“智能”表面化、简单化理解

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理论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在这个理论中,蕴含着两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一个是“多元”,一个是“智能”。“多元”针对的是传统智能理论的一元化弊端,“智能”针对的是以往智能理论的知识化倾向。

而当前,多种简单化的做法已经将多元智能理论降格到了模仿和操作的层次。在这些做法的背后,问题的真正实质就是智能被形式化、表面化了。而智能的本质和核心――思维却被忽视和遗忘了。失去了思维作为智能的核心,不包含思维的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总之。无论哪一种智能的培养,都离不开智能的核心要素――思维,都必须从思维开始。没有了思维,没有了思考,等于失去了个性和自我,失去了假设和创造,也就谈不上任何一种智能的发展了。

3.3 操作中的断章取义和生搬硬套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放一些节奏和旋律不同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些人便认为这是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一些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比如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相互交流”的活动,让学生更多一些主动的参与,有人说这样做是“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等等。这些是对多元智能表面化、简单化理解的另一种表现,即对理论的断章取义和在实践操作中的生搬硬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对理论本身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在运用中又没有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建设性的重构。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应率先考量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现状。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可知,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封建帝制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虽因朝代更选改制多次,其应试教育本质却并未扭转,时间跨越民国行至现代,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理念因时展逐步向现代化、科学化、实效化方向迈进,因此,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刻不容缓。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其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素质培养为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受教群体在素质教育下有效提高个人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发展需求。在众多素质教育门类中,体育作为保障受教群体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逐步演化出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等概念。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共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必不可少。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包括身与心、思想与交流等多种元素,是丰富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全民化、终身化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应时发展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对于素质教育时代全民素质培养而言意义重大。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应用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在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其并非满足于受教群体的单一素质培养,而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真正实现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利用多元思维,打造全智能教学理论,从而实现受教群体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因此,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科学融合,对体育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其不但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教育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项教学融合,将体育真切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可以有效促进多学科之间共同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有机融合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教育更科学地开展意义重大。其科学落实以人为本,重点侧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地确保了受教群体发展的科学与自愿。而其多元化丰富的教学策略,则可大大促进受教群体对教育本身的认同与参与,从而行之有效地保证了受教群体在教育引导下科学稳定发展,积极提升个人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应率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原则。通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有效落实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培养受教群体的各项素养的目的。对此,本文认为,行之有效地落实教育内容多元化原则,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积极发挥学习迁移作用,以使体育教育与文理教育、艺术教育充分融合,从而丰富自身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2.教师素养多元化

教育内容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手段,而教师素养多元化则是多元职能理论科学落实的核心。教师素养只有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需求,才能实现理论的科学开展,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课程教学。故此,本文认为,培养多元化素养的体育教师,并构建教师合作机制,以联动办学、学习迁移手段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的紧密结合,才是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选拔及培养多元素养及多元思维的教师,积极营造学习迁移环境,确保教师素养多元化原则得到落实,是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落实及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将促进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保证素质教育落实于我国的基础教学之中,保证全民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牛蔚林.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110-112.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多元智能 理论探究

幼儿期是人成长和发展的起始阶段,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但是多年来,我国幼儿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老师和家长们都是用传统的狭隘的智力观去衡量和教导孩子,一些幼儿园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科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把幼儿教育僵化为“一刀切”的教育,束缚了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进行幼儿个性化教学,就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多元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认为,人有7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他把智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是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

二、多元智力的幼儿个性化教学观点

多元智力提倡个性化教育教学理念,为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拓宽了幼儿个性化教学的思路。

1.对幼儿差异的认同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多元智能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学生,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强项得到加强,弱项得到弥补,获得个人最优化的发展空间。

2.提倡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多元智能提倡对幼儿个性化的教学,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力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幼儿的智力特点;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来选择一定教学方法。

3.多元化的评价观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力,因此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排序、贴标签,而是要通过评价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对幼儿的评价方法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创造与思考技能的开发。

4.个性化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提倡重点是对幼儿多元智能的确认和培养,时刻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对幼儿实施实用的智能项目训练,将学术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促使学生校内校外表现出色,获得成功。

5.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力的教学观强调,由于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力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力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方向吻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幼儿教育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教学观点认为,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所以依照多元智能的理论要想精确化地制订出一份实施幼儿多元智力发展的方案,是不太现实和理智的。我们只能大致描述幼儿多元智力发展方案的轮廓。对幼儿教育实践而言,应该从教学策略、学习风格、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来实现幼儿教育的个性化要求。

1.教学策略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幼儿的学习策略主要是自主性学习策略、主动性学习策略和互助合作性学习策略。自主性学习策略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策略,主动性学习策略是积极自愿的学习策略,互助合作性学习策略是通过合作探求知识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灵活选择和运用已有的教学策略,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智能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八种智力所提供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强势智力,优化教的过程,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学。

2.个性化教学需要学习风格整合

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与8种知识或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风格强调人在思维、解决问题时的情感、产品创造和人际互动方式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个别化的学习历程,却不特别注意学习内容。显然,学习风格与多元智力需要彼此整合。没有多元智力,学习风格将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内容;没有学习风格,多元智力也不能顾及思考与感受等不同的学习历程,这两种模式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学习风格和多元智力的融合可以把人的各自的局限性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人的智力强项,从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形成学习风格奠定基础。

3.课程设计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理念

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课程目标狭窄,只围绕语言和逻辑组织教学。课程就也就是由专家和行政人员制订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忽视课程实施的情景性。在幼儿园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课程评价往往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基于这样的问题考虑,课程设计上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1)课程内容上要创造更多的幼儿解决问题的情景和机会;

(2)课程设置要利于从多角度地识别儿智力强项;

(3)课程设置要利于以优势智力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

(4)课程实施上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4.评价体系的改造

传统智力评价是一元的认为,人的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是最重要的,常常使用终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拔,很少估计其它智力的发展,必然缺少科学的预见性。基于多元智力的幼儿表现评价是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参与、操作、实验、观察等之后,以分组活动或个别思考的形式进行问题解决,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和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要使评价体系能够合乎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对传统的评价系统进行改革,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

四、结束语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的幼儿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实施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的多元智力表现出很大的个人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与弱势智力。通过整合多元智力与课程、学习风格、项目学习和智力评定,能使幼儿个性化教学取得较好的预期目标。在未来,继续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探究多元智力与课程、学习风格、项目学习和智力评定的整合问题,为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卫倩平.审视与超越:教师权威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回归[J].教育探索,2009,(12).

[2]边霞.试论个性化的幼儿艺术教育[J].早期教育,2004,(7).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的意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幼儿教学;作用;教育

G612

如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智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如何在早期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长处与缺点,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提升有优势弥补缺点,要在什么时间段对孩子进行多元智能教育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人们对多元智能的概念开始重视起来,也使幼儿教育机构对多元智能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产生的作用有了极大的关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内容

1.多元智能的含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这套理论的核心含义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并不是一元化的,存在着至少八种智能的多元化智能。大部分人在智力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只有在智力优势、组合与发展上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在一种或者两种智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就是人们优秀特征的集中表现。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根据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分为了8个方面:

语言智能: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可有效的通过口头表述的能力将事件的经过、自我的想法表述。

数学逻辑能力:可以有效的运用数字已经推理的智能,喜欢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习惯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

音乐智能:对音调、旋律、节奏有着敏感的直觉,可以有效的通过旋律、音调唱歌、谱曲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可以有效的控制身体,对外界事物可以做出有效的身体反应,并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与人交流。

人际交往智能:可以有效的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与他人成为亲密朋友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对事物的形状、色彩、方向、位置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以通过改变事物空间位置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自省智能: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可以有效的了解到自身的长处与短处,控制自己想法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可以有效的对事物进行详细的观察测量,辨别事物的差异的,利用事物的能力。

不同的个体根据这八种智能可以形成不同的智能结构,也就形成了不同个体的自我优势。

二、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特点

1.非传统的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儿教学中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单一的教学课程、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张,必须开展多元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让幼儿在教学活动当中掌握各种知识、了解生活的普通技能,让孩子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实践。激发幼儿的独特智能,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独特智能,不断的强化其智能,或是通过将幼儿的不同智能组合,发挥加有效的作用,@将使得幼儿在未来成为一个富有个性优秀的人才。在教学环境上已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多元智能的教学环境内容更加多样化,融合了不同的知识与事物,就如同博物馆一般,让孩子们在多元的环境中开发多元智能。

2.正确观念的教学团队

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建立,必须拥有具备多元智能教育观念的教学团队,对多元智能教育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的落实建设多元智能教育观念。教学团队是对幼儿传授知识与开启其智能的引导者,必须具有多元的能力才能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将幼儿的多元智能强化与融合。

3.家长与教师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

多元智能教育需要家长与教师之家积极的互动,才能有效的对孩子的智能进行评估,可以更好的长期监督幼儿的智能发展,双方的互动交流促进了对幼儿教学发展,让教学团队在进行教学时有着更加明确的针对性,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三、多元智能教育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1.构建了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教育的发展,让幼儿教育必须采取符合全面平衡发展的教学活动符合平衡发展的。在多元智能教育理想观念的影响之下,幼儿教育机构开始构建完整的学习模式。幼儿通过足够专业的课程以及学习方式对生活进行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发展全面的有益的智能特征。其次通过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非传统教学模式来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

2.强化“个别化”教学模式

对于不同的幼儿的兴趣、观点意识和智能倾向要开展“个别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第一的学习方法,将所有的幼儿通过统一的教学方式实行教育计划,阻碍了幼儿的智能的多元发展,使得不能将自身优秀的智能展现出来。所以要对不同幼儿进行不同教学模式,从而激发不同幼儿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使得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建立“社区化”学习方式

多元智能教育使得幼儿教学机构的内容和环境变得丰富多彩,环境和教学模式更加倾向于现实中的社区,让幼儿在这里体验正在的生活方式学习生活技能,帮助孩子适应未来的世界,这里就像一个大的社区环境。

在这里幼儿可以与不同的个体进行接触,进行了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从中拓展自己的社区意识,从而可以更好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获得货真价实的生活经验,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

4.提高幼儿的自由探索能力

幼儿的自由的探索能力是十分的重要的,这种探索能力有助于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现不同的规律,从而启发幼儿的智能。提高幼儿的逻辑、推理以及观察能力,通过自由的讨论探索,与环境他人产生互动,培养人际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

四、总结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对智能观念的改变,素质教育的深入,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也由国外流传进来,为越来越多的幼教人士所接受。纵观幼儿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学习的弹性化,明显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兴趣和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希望幼儿园提供给幼儿丰富多彩的机会,并以社会的需要做有意义的智能培养,以帮助孩子发展个人潜能,充分培养他们的多元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瑞玲.强化幼儿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谈对《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应用后的体会[J].学周刊:A,2014,(1):218.

[2]王梅,全.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多元智能功能和模式解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