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1篇

观察这几年信托公司股东背景的变化,信托公司更多引入了央企、国企以及金融机构资本,其中也不乏海外资本的身影,地方政府背景逐渐淡化。华宝证券将信托公司控股股东分为4类:地方政府背景、央企国企背景、金融机构背景和民营企业背景,整体上仍可看出国有资本独大、民营资本势单的格局。

另外,华宝证券从信托公司的资产质量及风险角度进行研究后发现,虽然地方政府背景的信托公司先天占有多重优势,但金融人才匮乏及风险程度却最高。

地方政府背景逐渐淡出

事实上,信托公司的四类控股股东中,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央企国企均带有强烈的国有资本背景。

华宝证券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有产品发行纪录的信托公司有67家,其中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央企国企控股的信托公司合计达58家,占信托公司总数的86.57%。而民营资本控股的信托公司仅9家,其中包括2012年新成立的万向信托。

在国有资本中,地方政府背景控股又为其中最大,2012年,由地方政府背景控股的信托公司有29家,占信托公司总数的43.28%;其次为央企国企背景的,占比为28.36%;金融机构占比14.93%;民营资本控股占比为13.43%。

不过,在信托业第六次整顿后,随着不断的规范与清理,信托公司引入了更多的央企、国企等资本,地方政府背景控股其实在逐渐淡出。

华宝证券数据显示,2004年,33家公开年报的信托公司中,由地方政府背景控股的公司占信托公司总数的75.76%。与2012年时占比相比,已经大幅下滑。

控股股东之所以国有资本独大,原因有二。

第一是历史原因。信托业自诞生之初,便定位为发展地方经济、搞活银行业务。相应的,当时的信托公司几乎都由地方政府控制,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融资渠道。其后虽然几经整顿,信托公司历经重组并购,国有资本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依然成为被并购方及监管方的首选。

第二是过高的准入门槛。从监管政策来看,对民营资本入股信托公司并没有特殊限制,但信托业务的开展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律行为,民营控股的信托公司存在更大的监管难度和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信托行业作为金融的子行业,对风险控制能力、资本实力要求很高。因此两方面共同形成了高准入门槛,民营资本在信托业显得势单力薄。能够进军信托业的民营企业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经营实力,经营方向均为实业投资、资本运作、投资咨询,范围涵盖房地产、采矿、化工、贸易、旅游等,具备资本运作经验、项目来源、资金实力三要素。

例如,控股四川信托的四川宏达集团、控股万向信托的中国万向控股公司、控股云南国投的涌金实业集团、控股新华信托的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新时代信托的新时代远景投资公司等。

金融机构背景实力较强

尽管地方政府背景信托公司数量及占比最多,但其平均总资产却并没有拔得头筹,而是数量占比位列第三的金融机构背景信托公司位居首位。

根据信托公司的2011年报,金融机构背景信托公司的平均总资产为98亿元,地方政府背景信托公司的平均总资产为87亿元。

此外,信托资产规模也能体现出不同背景股东的项目资源和产品发行能力。

华宝证券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背景信托公司的平均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为1301亿元,雄踞榜首,由此看出金融机构入主信托后带来极大的协同效应。

央企国企背景信托公司的平均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为1007亿元,居于第二。该类公司管理规模大,一方面是由于央企将部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另一方面,央企国企在产业内巨大的影响力可以为信托公司带来大量优质项目资源。

地方政府背景的信托公司规模只有538亿元,也就是说虽然此类公司具有当地优势,但其开发产品能力严重不足。

民营企业背景信托公司管理规模仅为334亿元,体现出其身处较为不利竞争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信托资产脱离净资产快速增长,会酝酿风险;如果信托公司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跟不上,单体信托业务风险就可能发生。

根据2011年年报,信托资产/净资产最高的5家公司中,有三家是央企国企背景,排名第一的是国家电网的英大信托,指标高达80.26,远超32.33的平均值。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风景式茶园;设计理念;应用探讨

从茶园的经营内涵及经营业态上看,其实际上是整个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传承载体,而茶园中所具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和时代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大价值。

1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实施背景分析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完善的产业经营元素,成熟的产业经营思维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的成熟度与完善度。而在当前农业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经营思维,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最大效能。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行业,而随着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好整个农业产业要素,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化价值,能够实现农业经营效果的改革提升。不仅如此,现阶段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产业业态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度和完善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产业体系的完善度。对于当前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来说,科学化、市场化、生态化、产业化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想要破解农业产业发展难题,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市场元素的丰富诠释入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经营发展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上,其更关注的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整个农业经营体系中,想要实现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理想目标,就需要从创新产业经营机制,融入市场化元素入手,尤其是要将当前社会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对于农业发展来说,茶园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而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不仅是茶叶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承茶文化体系,融入茶叶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结合整个茶叶产业体系发展状况,可以看到其当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备受市场关注,当然从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实际看,其实际上与市场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整个茶园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需要将社会关注点融入其中。当前,人们对茶园的关注点,不仅是茶叶这一健康、生态、绿色要素,同时也是茶文化理念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而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设计理念,完善设计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活动的最大效能。

2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其实际上是一项整体性活动,无论是整个茶园中所具有价值元素,都需要传承与创新。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来说,其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其前提在于寻找到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基础定位,恰当准确的定位是实现最佳设计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茶园设计理念优化创新的前提和根本。与普通、大众茶园所完全不同的是,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其将生态、休闲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茶园的经营层级,还是整个茶园的经营要求,其需要结合设计活动开展的价值要求,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的最大价值。对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活动开展来说,其通过创新产业机制,完善产业元素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对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来说,提升产业价值,优化产业经营理念至关重要。从当前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要求看,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思维不仅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重要的是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发展层级的必然选择。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优化设计理念,将时展所需要的元素内容融入其中的重要要求,风景茶园在建设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将风景元素融入其中,尤其是通过创新茶园经营理念,完善茶园经营过程中所具有的业态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和效用。在开展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时,要注重创作设计理念,尤其是从动态化视角来认知整个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形式。

3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及风景式茶园内涵

现代农业产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相比,有着重要差别,无论是整个农业产业的经营理念,还是其具体的经营思维,实际上都是整个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从现代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体系化状况看,完善的产业理念不仅关系到整个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农业产业价值化的推动和实施,对于现代农业经营活动开展来说,风景式茶园无疑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极具特殊性的元素理念内涵。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实施过程中,其指的是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从整体视角出发实施产业整合。在现代农业产业理念创新与应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产业发展思维。实际上,对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来说,产业化、链条化、生态化、内涵化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随着现代农业经营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融入时展的具体元素,通过丰富价值理念,从而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茶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建设风景式茶园,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与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完善、生态化的心态、理念来开展茶园运营活动。风景式茶园在经营过程中,更要注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作为整个农业产业传承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整个茶园的经营内涵,还是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元素,实际上都值得我们全面探究。现代农业体系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无论是该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价值理念,还是时代元素,都需要结合具体要求进行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最佳效果。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仅是发展层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发展内涵的优化,结合整个时展背景来看,创新产业体系,不仅关系到产业理念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能够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效果。对于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来说,实现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最大化价值,从而满足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果。

4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背景下的风景式茶园设计思路

茶文化体系是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该文化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元素是基础,精神理念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创新的核心与关键。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体系不断成熟,如今茶文化元素与旅游等多样元素内容相结合,从而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内涵的价值元素。对于风景式茶园来说,也是如此,其整个茶园不仅是一种优美的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中融入了时展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其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这一大的时代背景相吻合,适应这一时代的体系化要求,更能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市场需求是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基础导向,其目的在于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专业化生产服务企业管理,创新服务形式就是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从而解决当前整个农业体系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产业经营过程中,需要探究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从而在促进和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对于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来说,规划设计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不仅仅是茶园自身经营理念的诠释和发挥,更重要的是在充分利用茶园自身资源基础上,通过融入市场发展的具体需要,以及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而实现整个风景式茶园经营效果的最佳呈现。风景式茶园在经营时,要注重内涵上的完善,尤其是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风景元素,在这一过程中,要从茶园所在地基本状况出发,不能盲目照抄。同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更要注重完善价值元素,特别是从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风景式茶园在进行设计优化时,要注重从时代特点出发,从而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建设的最佳效果。风景式茶园经营过程中,其不仅需要注重融入风景元素,更重要的是融入文化元素和内涵,特别是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理念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园的经营要素和发展层级,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为传统茶文化传承发展寻找到新的基础。

5结语

结合现代农业产业转型这一发展背景,可以看到传统的茶园经营设计理念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而想要实现整个茶园最大价值的利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茶园的时代价值和消费者自身的消费理念形成全面认知,其必然能实现整个茶园经营发展的最优化效果。农业产业转型,不仅为茶园经营设计提供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其为风景式茶园设计活动开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1]余庆来.大地艺术与当代景观设计的研究———体验中心景观区域的概念设计[J].福建茶叶,2014(9):207-208.

[2]崔丽娜.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19-121.

[3]李云歌.茶园规划设计中茶文化旅游的应用研究———以古蔺县马嘶乡建新茶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3):32-33.

[4]孙红霞.把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促成现代农业转型升级[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12):216-219.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市场营销;新思维

一、引言

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市场营销方式仅仅是一种对企业产品的单一销售方法,市场营销只是企业扩大销售市场的一种手段,方便将企业的产品更快速更多的销售到客户的手上,最重视的是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对于产品的包装、状态、服务以及文化内涵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新经济背景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1.促进了市场营销网络化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越来越趋于网络化,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避免了销售范围难以扩大的缺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达到大范围的销售,让营销人员与顾客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将企业的商品为人们所知,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市场营销的成本,利用信息化技术,营销人员可以更好的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可以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消费者的消费。

2.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很多消费者还提出了新的个性化的需求,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企业需要不断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并且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同时还要求很好的控制成本,在低成本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满足企业的发展,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所以,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应该不断的对市场营销进行创新。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路

1.树立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明确消费市场

在新经济背景下,人们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的理念就是企业的管理营销理念,消费者就是上帝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企业应该深入脑海的理念。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产品以及商品在质量上、包装上、功能上以及价格上的差异都不是很显著,而为了取得消费者的青睐,良好的营销服务理念是加快企业营销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在消费者的眼中,很多高科技的产品的功能都是消费者所不知晓的,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购买的产品在功能上都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差异,对产品的评价更多的会受到产品的销售服务的影响。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一定要将服务营销的理念灌入脑海,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另外,明确消费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销者一定要有足够的市场洞察力对于市场需求的改变要及时的发现,把市场进行细分,关注每一个细分的市场的需求变化,找到之前企业没有关注到的新的消费群体,对新的消费群体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进行市场开发促进营销的一个最有效地手段,因为对于已经存在的消费群体是比较难去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的。把市场细分后就可以根据市场的特点很容易地找出对自己有利的目标市场,明确消费市场,促进企业市场营销。

2.注重商品创新,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力,要注重商品的创新。企业首先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然后通过知名品牌带动这个企业的整体营销,使得销售市场得到开发扩大。打造知名品牌之后就要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创新,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要根据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的引进新技术以及新工艺,最后把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优势,争取在产品的质量上站在一个领先的水平。在打造了一个创新产品之后再对营销渠道进行拓宽,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就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企业应该对创新的商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得每一个员工都会重视对创新产品的建立。企业只有注重产品的创新,生产出独特的产品,才能使产品具有优势,从而更顺利的进行营销。

3.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为了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可以采取增加中间商的类型来实现,同时减少营销环节的中间环节,这样可以使得产品的流通速度更快,提高了整体的流通效率,使得产品可以快速的到达卖场,同时也能降低流通的成本,使得企业的利润得到保证,提高积极性,进而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对于大型的企业还可以尝试进行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可以成立自己的产品连锁店,这样大大的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并且也可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不但如此,由于大量地产品直接发货可以使得产品的价钱优惠,还可以采取一些促销方式,比如买一送一,买多减价等,进而大大提高销售数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其次就是应该加强宣传的力度,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可以进行广告销售,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电视以及报纸等都可以是宣传商品的媒介,从而使得促销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产品的销售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才能使产品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全范围的销售。

四、结语

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就应该创新市场营销战略,树立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明确消费市场,进行有针对的营销,注重商品创新,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不断创新营销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4篇

1劳动力多元化的原因

1.1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力多元化息息相关。首先,生产技术的发展如工业革命等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需要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到生产工作中,当原有生产能力大幅度飞跃使得原有劳动者群体不能满足需要时,生产者的范围就会扩大。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水平得到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会对社会问题如歧视等进行讨论和解决,各种歧视问题的解决和平等的推进也是劳动力队伍发展劳动力多元化的原因。

1.2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在价格较低或气候独特的地区采购原材料,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建厂进行生产制造,在市场需求巨大或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销售产品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并持有不同资本市场的产品进行投资等。这一系列行为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程度,不仅主动参与到国际市场中的企业会受到各种影响,未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也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及全球化的影响。

1.3人口老龄化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育儿费用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造成了生育率的不断下降,种种原因导致社会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而人口老龄化则带来了劳动力老龄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力的年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年轻人因为深造学业等原因而越来越迟的进入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中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则越来越高,这使劳动力在不同年龄段出现多样化。

1.4价值观的开放与包容

劳动力多元化中还有一种表现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所谓价值观多元化就是承认并尊重人在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意义。这也可以视为价值主体凸显的结果,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个体被巨大的意识形态所笼罩,自身的特征与个性显露不出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真正成为价值的主体,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人们的主体意识便得以充分觉醒,人们从多角度能更加注重自身内在的探索,发现自身的需要定位自己的价值,使不同的价值观出现和碰撞,人们也就更加可以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追求。

2劳动力多元化的利弊

劳动力多元化具有诸多有利之处。首先,从历史进程看劳动力多元化通过劳动力群体的增加提升了劳动生产能力,例如女性进入职场承担工作任务等。其次,不同群体在同一组织内工作可以增加组织的活力,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再者,劳动力多元化使具有不同背景的员工聚集在一个组织内,组织决策具有更丰富的思维和更开阔的视角,能提供创新的思路和见解,决策也会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创造力。但是劳动力多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员工来自不同的背景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小团体等非正式群体,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不同背景的员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沟通交往中要注意不同的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沟通的时间和成本。不同群体成员都希望获得公平的对待,但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同,这也为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难题。如何处理不同员工的待遇以及使举措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中均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也需要一定的管理技巧。因此劳动多元化既可以为组织带来好的发展,同时也会为组织提出新的难题。所以对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多元化劳动力的管理

3.1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其要发展的方向,是其生产经营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目标方向正确步骤清晰,有利于企业的全力发展和快速崛起,战略目标模糊会使企业没有努力方向而停滞不前,战略错误更会导致企业的衰败。而当一个企业为了其战略目标而采用了多元化的劳动力时,就需要对管理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采用多元化劳动力的企业一般具有国际化的经营业务或有向国际市场进发的战略目标,因此对不同背景的员工进行管理时要使每个员工都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将企业的目标同员工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在与员工进行战略目标的沟通时,应针对不同背景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本地员工如何沟通,与外来员工如何协调等,尽量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并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层级和每一个体上。

3.2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招聘与选拔

招聘与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落实到实务层面的第一环节,只有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后才有后期的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发展等后续环节。在招聘与选拔中,我们要根据所要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去寻找合适的人才。并且由于企业员工具有多元化背景,因此我们在招聘员工时同样应注意应聘者在人格性格方面的特点符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如包容性、外向性和适应能力等。只有个性特征更符合多元化的氛围才能在组织中更加自在更加有归属感,其能力也能更好的得到发挥,组织忠诚度也会得到提高。

3.3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生态旅游区;旅游者;社区

从业人员当今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流动迁移持续活跃。流动人口很大部分投身于旅游业中,他们来自不同地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我国著名生态旅游区的客源结构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国外客源市场占有较大比例,从发达国家间旅游向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会出现由旅游者、社区、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及碰撞,做好提前预防对于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管理问题

1.旅游者文化背景日益多元化。我国生态旅游地逐渐呈现国内与国际客源市场共同多元化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交通的日益优化,国内游客到各地旅游阻力减小,客源市场呈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丰富的入境客源带来的不仅是外汇收入,而且是多元的文化冲击。入境客源国主要遍布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五大洲,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因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可能表现出迥然相异的思维行为模式,不可避免的在生态旅游地发生冲突和矛盾。旅游冲突可能引发引发,甚至发展至社会冲突,这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丰富的客源市场可能为一些生态旅游地带来接待业务障碍与不同文化的客源管理问题。2.社区文化背景受外来文化冲击。生态旅游地的社区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多数游客极具吸引力。我国很多著名生态旅游地,如张家界风景名胜区与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都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很多国内外旅游者都被当地文化所吸引,把文化体验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部分。旅游目的地是出发地和接待地两种文化相遇和交流的场所,旅游活动可能使当地文化遗产遭破坏、文化特色消失、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消解。随着生态旅游地客源市场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尽可能保护当地文化本底就需要相关利益者予以思考重视。3.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文化背景差异性增强。随着国内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参与到第三产业的企业经营当中。生态旅游区的从业人员来自不同城市地区甚至不同国家,受宗教、教育程度、生活背景、社会经历等诸多因素影响,每位员工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形成了员工群体的跨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因素的作用作为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的方面,影响着整个旅游区的运行状态。不同文化因素间碰撞,可能会形成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引发管理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管理策略

1.对旅游者管理。生态旅游区在功能上区别于大众旅游区主要在于对旅游者具有环境保护教育功能。生态旅游区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在充分考虑旅游者文化背景的同时,使他们了解并学习生态旅游区当地文化。生态旅游区生产的部分商品是无形的服务,在进行具体业务处理时,可选择与服务对象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员工进行服务,这样的员工更容易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游客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要考虑多元文化因素,避免机械地参照固有的事件处理办法。处理时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更具文化特点的有效措施。2.对社区管理。社区作为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相关利益者,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生态旅游区经营中可授权居民自行决定旅游发展目标,倾听居民对旅游开发的希望与看法,并将这些意见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从而减少社区居民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减少与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冲击,降低多元文化因起的冲突可能性。政府与旅游企业应高度重视对当地文化的保护,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加强提高游客的文化保护意识。3.对生态旅游区从业人员管理。生态旅游区管理者应尊重员工多元化的文化背景,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批评和指责甚至歧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应增强员工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尽量减少或避免从业人员之间因文化背景差异引起的矛盾。出现问题时,管理者需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三、结语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入境游客数量与日俱增,我国的流动人口也不断增多。这些现象给生态旅游区的客源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带来一定变化,结构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同时给当地社区文化带来一定影响。只有生态旅游区相关利益者对旅游者、社区及旅游区从业人员积极采取可行性措施,才能避免和减少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礼娟,朱传耿,史春云,林杰,巫丹.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特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04).

[2]原亚飞.旅游冲突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6.

[3]王晞.旅游地社会文化潜移与可持续发展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

[4]诗颢,邢夫敏,黎宏宝.多元文化视域下酒店危机管理初探[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6篇

1.1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力多元化息息相关。首先,生产技术的发展如工业革命等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需要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到生产工作中,当原有生产能力大幅度飞跃使得原有劳动者群体不能满足需要时,生产者的范围就会扩大。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水平得到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会对社会问题如歧视等进行讨论和解决,各种歧视问题的解决和平等的推进也是劳动力队伍发展劳动力多元化的原因。

1.2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例如在价格较低或气候独特的地区采购原材料,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建厂进行生产制造,在市场需求巨大或具有竞争优势的地区销售产品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并持有不同资本市场的产品进行投资等。这一系列行为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程度,不仅主动参与到国际市场中的企业会受到各种影响,未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也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及全球化的影响。

1.3人口老龄化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育儿费用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加大,造成了生育率的不断下降,种种原因导致社会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现象,而人口老龄化则带来了劳动力老龄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力的年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年轻人因为深造学业等原因而越来越迟的进入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中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的比例则越来越高,这使劳动力在不同年龄段出现多样化。

1.4价值观的开放与包容

劳动力多元化中还有一种表现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所谓价值观多元化就是承认并尊重人在社会生活中多种多样的意义。这也可以视为价值主体凸显的结果,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个体被巨大的意识形态所笼罩,自身的特征与个性显露不出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真正成为价值的主体,社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人们的主体意识便得以充分觉醒,人们从多角度能更加注重自身内在的探索,发现自身的需要定位自己的价值,使不同的价值观出现和碰撞,人们也就更加可以容纳不同的价值标准和追求。

2劳动力多元化的利弊

劳动力多元化具有诸多有利之处。首先,从历史进程看劳动力多元化通过劳动力群体的增加提升了劳动生产能力,例如女性进入职场承担工作任务等。其次,不同群体在同一组织内工作可以增加组织的活力,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再者,劳动力多元化使具有不同背景的员工聚集在一个组织内,组织决策具有更丰富的思维和更开阔的视角,能提供创新的思路和见解,决策也会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创造力。但是劳动力多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员工来自不同的背景可能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小团体等非正式群体,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不同背景的员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沟通交往中要注意不同的习惯等,可能会增加沟通的时间和成本。不同群体成员都希望获得公平的对待,但每个人的衡量标准不同,这也为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出了难题。如何处理不同员工的待遇以及使举措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中均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也需要一定的管理技巧。因此劳动多元化既可以为组织带来好的发展,同时也会为组织提出新的难题。所以对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3多元化劳动力的管理

3.1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其要发展的方向,是其生产经营活动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战略目标方向正确步骤清晰,有利于企业的全力发展和快速崛起,战略目标模糊会使企业没有努力方向而停滞不前,战略错误更会导致企业的衰败。而当一个企业为了其战略目标而采用了多元化的劳动力时,就需要对管理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采用多元化劳动力的企业一般具有国际化的经营业务或有向国际市场进发的战略目标,因此对不同背景的员工进行管理时要使每个员工都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将企业的目标同员工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在与员工进行战略目标的沟通时,应针对不同背景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与本地员工如何沟通,与外来员工如何协调等,尽量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并将目标分解落实到每一层级和每一个体上。

3.2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招聘与选拔

招聘与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落实到实务层面的第一环节,只有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后才有后期的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员工发展等后续环节。在招聘与选拔中,我们要根据所要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去寻找合适的人才。并且由于企业员工具有多元化背景,因此我们在招聘员工时同样应注意应聘者在人格性格方面的特点符不符合我们的期望,如包容性、外向性和适应能力等。只有个性特征更符合多元化的氛围才能在组织中更加自在更加有归属感,其能力也能更好的得到发挥,组织忠诚度也会得到提高。

3.3劳动力多元化背景下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于跨文化管理的内涵、跨文化管理的特征及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www.133229.CoM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 “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跨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能否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对于跨文化管理的内涵、跨文化管理的特征及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来。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和发展的,文化不仅制约着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管理是因文化而异的,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管理模式的多样性。

一、跨文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オ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 影响因素 公司业绩 内部资本市场

国内多元化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二是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一、多元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多元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股权性质、股权结构、管理者特点、产业环境、公司特点和行业特点几个角度出发,研究这些因素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关于股权性质与股权结构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王化成和胡国柳等(2005)发现国有股比例与多元化正相关但不显著,而姜付秀(2006)得出的结果却相反,发现国有股比例与多元化负相关并在1%水平上显著,然而张翼等(2005)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与多元化经营呈“U”型关系。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 2005)从管理者股权分析其对多元化影响,发现管理者股权比例与多元化程度呈现先负后正的非线性关系,即管理者股权比例增加,多元化程度会降低,但当管理者股权比例超过某一边界值后,多元化程度开始上升。熊风华、彭珏(2011)发现产业环境与公司多元化存在相关关系。除此之外,管理者特点会影响到企业多元化选择(陈传明、孙俊华,2008),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拥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高,拥有财务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不是更高而是更低。大多数学者也发现不同行业多元化特点不同(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姜付秀,2006),指出不同产业的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具体说, 农林牧渔业的多元化程度最高,这可能与产业的市场空间有限具有一定的关系,综合类、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多元化程度也相对较高。那些具有垄断性的产业, 如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与服务业、石油化学塑料、非金属冶炼,以及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产业,如电子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多元化程度相对较低。姜付秀(2006)从多元化战略理论出发研究了公司特点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越大、上市时间越短的公司越倾向于专业化经营。反之,则越容易进行多元化。其他学者研究多元化经营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二、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关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主要存在四种情况:一是正相关(傅继波、杨朝军,2005;苏冬蔚,2005;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6),即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公司价值。二是负相关(张裕龙,1999;姚俊等,2004;张翼、刘巍、龚六堂,2005;洪道麟、熊德华,2006;石水平、周英顶、黄郡,2006;杨万荣、朱永飞,2009;曾春华、杨兴全,2012),即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平均给所有者带来的收益低于单一经营的公司平均给所有者带来的收益,多元化会损害公司绩效。也有的学者解释其中的原因,比如政府干预因素,认为政府干预下的公司多元化经营,由于更多地出于政治目标和社会职能的考虑,降低了企业的绩效(陈信元、黄俊,2007)。也有的学者从成本角度分析(杨兴全、陈跃东,2009)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整体上降低了公司的业绩,其原因在于多元化经营实现的协同效应不能弥补因冲突而产生的成本。三是不相关(刘力,1997;朱江,1999;姚俊等,2004;程勇、徐康宁,2006),即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绩效(ROE)关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四是“拐点论”。金晓斌等(2002)认为公司多元化确实存在一个度。然而,姜付秀等(2006)研究发现,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之间的拐点已经出现。程勇、徐康宁(2006)研究发现,无验证结果证实存在“最优多元化水平”。该观点还没有得到一致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还没有的统一的结论。

三、影响多元化经营效果的因素研究

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业绩关系的不确定性,引发学者从其他角度研究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业绩关系的影响,具体包括:制度因素、成本、经营周期、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资本成本和债务融资等。

有的学者试着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解释(杨艳、赵娟娟、陈收,2012),发现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企业,专业化比率、相关专业化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不同的相关关系。除此之外,有的学者探讨多元化经营的其他经济后果,比如: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王峰娟、邹存良,2009;吕洪雁、王立明,2012),前者研究发现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多元化程度对内部资本配置效率有直接影响。从专业化到多元化发展的初期,内部资本配置效率会得到提高;超过一定程度后,多元化上升会降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而后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整体上市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规模对企业集团多元化程度没有显著影响,或者说,整体上市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并不依赖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还比如:资本成本与债务,姜付秀,陆正飞(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程度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而与总资本成本负相关。有的学者从盈余管理角度解释了该原因(蔡正毅,2011),认为多元化公司由于操控性应计质量低,导致资本成本高于专业化公司。杨照江、王亚坤(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与外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外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发现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外部融资规模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增强。

四、研究局限及建议

1.研究局限

(1)多元化研究数据取得限制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要经过企业多年积累才可以体现出其效果。因此对于多元化行为研究从时间序列角度出发,对大量的详细分部数据分析和研究才较有意义和有价值。然而中国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分部报告是从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后,要求企业分别按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编制分部报表,作为利润表的附表。即2001年才有较为完整的分部信息披露。同时由于中国财务学者研究的数据大多来自国泰君安的CSMAR数据库、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推出的CCE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库起初没有财务报表附注的数据(CSMAR数据库已有2003年开始的报表附注数据),导致学者如果研究多元化经营,必须通过下载上市公司报表手工收集数据,限制了多元化样本数据的取得,使得已有多元化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2)多元化研究基础理论缺乏

贾良定等(2005)研究发现:在多元化动机、时机、产业选择西方与中国有较大的区别。动机方面,西方理论界比较强调资源论、交易费用论和论方面的动机因素、而中国企业界比较强调组合论、政府政策论和制度论方面的动机因素。时机选择:西方理论界比较强调当企业面临威胁时进行多元化,而中国企业界比较强调当企业有实力时进行多元化。对多元化产业选择的认识上,西方理论界非常强调产业选择的关联性,而中国企业界比较平衡地考虑关联性和吸引力。可以看出,不能单纯地照搬国外多元化理论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行为,要根据中国的制度环境、法律政策、企业发展特点等来探寻适用于中国公司的理论。

(3)多元化研究不系统

多元化研究范式基本为“动机 多元化行为 企业绩效(Hosikission&Hitt,1990),可以看出,多元化的动机与多元化绩效之间是通过多元化行为联在一起,不是孤立的,目前大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是独立与多元化动机的,导致研究结论之间的不一致,有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折价,有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溢价。

2.建议

(1)从动机出发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探寻多元化经营效果背后的原因

针对多元化行为带来的企业绩效会受到动机影响,即心理学理论提到的“动机与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建议从动机出发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探寻多元化经营效果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得出多元化经营导致“折价”或“溢价”。

(2)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

针对前述研究局限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找出公司多元化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必须通过大样本,时间序列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年样本,会出现有的公司处在多元化初始阶段,有的处在多元化上升期,也许有的处在多元化趋于集中化阶段等,会带来结论的局限性。

(3)发展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多元化经营理论

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行为,必须站在中国大环境下去分析和研究,才能对未来的企业多元化战略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很好的现象是陈信元等(2007)、杨兴全等(2009)引入中国制度因素变量,考虑多元化行为带来的经济后果,但还没有完善的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理论,因此建议在制度背景研究基础上能够发展出适用于中国制度背景下公司多元化发展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孙俊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5): 124-133.

[2]陈信元、黄俊,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 92-97

[3]洪道麟、熊德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分析[J].金融研究,2006(11):33-43

[4]贾良定、张君君、钱海燕、崔荣军、陈永霞,企业多元化的动机、时机和产业选择[J].管理世界,2005(8):94-104.

[5]姜付秀,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决定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6(5):128-135.

[6]姜付秀、刘志彪、 陆正飞,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与收益波动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实证研究 [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 27-35.

[7]吕洪雁、王立明,多元化程度、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规模及效率―基于整体上市企业集团的实证分析[C]. 国际工程与企业管理会议,2012,115-121.

[8]苏冬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5(增刊)(4): 135-158.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10篇

【關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经济多极化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加剧,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电子商务新兴行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经济贸易中存在的缺陷,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1],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解放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大大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因此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迅速崛起,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

现阶段对电子商务这一定义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最先经由全球信息社会标准大会上被提出。电子商务具体是指一种新型的网络商业运营模式,被应用于各种贸易交往活动中,交易双方完全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交易过程,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见面,依托计算机网络进行实时交易。总的来讲,电子商务运行的本质依赖于互联网完成,因此它具有全球性、区域性、开放性以及高效性等特征,以低成本的投入获得较高经济利益是其本质优点。与传统的商业贸易方式比较,电子商务降低了交易完成所需要的成本,在全球的范围内寻求合作对象,大大增加了交易机会,提高贸易交往的经济效益。此外,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具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随着电子虚拟市场的创建及现代先进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推动了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

(二)国际贸易运营的内涵

国际贸易,即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它实质上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务往来或者是商品交易活动,其劳务和商品间的国际转移均被认为是国际贸易活动。从组成结构来看,具体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大方面,因此国际贸易也被称为是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运营贯穿于交易的整个过程,根据公司对外发展的具体生产要求或服务系统来对整个流程实施规划、设计、总结及评价,实现国际贸易的管理。

二、电子商务背景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商务规模迅速扩大,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被认为是商业经济交往中划时代的渐次变革。传统国际贸易运营模式比较封闭、单一,深受市场空间的制约,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打破了国际贸易运营模式,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互联网等,大大增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此外,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丰富了人们的消费模式,改变了传统交易中的习惯,使得消费者不局限于任何时间、地点就可以完成贸易记录,从而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运营效率,简化了中间的流程,拓展了贸易交往的环境,并且不断缩短贸易交易时间[2],真正实现了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多极化和智能化。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行业进步,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国际贸易的贸易内容、贸易形式、贸易种类等方面都朝着多元化、丰富化、多样化趋势发展。

(一)贸易内容丰富化

基于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交往的各方面都发生变化,贸易内容不仅是产品本身,同时集合了物流、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内容。国际贸易在交易中的内容不断在丰富,其在发展中的重要载体集结了运输物流、信息交换、资金投入以及商品来往整个流程的传送。传统经济贸易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区的条件限制,在交易中无法完成商品的及时输送,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交易往来,但是电子商务凭借自身优势打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的限制性因素,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了贸易全方位内容的及时传递。此外,电子商务无限延展了贸易合作的区域,突破地理环境、发达程度在以往国际贸易中无法合作的局限,摆脱了以往贸易方式中的束缚,因此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内容向着丰富化趋势发展。

(二)贸易形式多元化

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最大影响方面之一就是贸易形式。首先,贸易媒介朝着多元化方向进展,电子商务形态下的国际贸易双方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各自的操作步骤,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同时在这种环境下联系,建立合作管理,不需要受到时空限制,便完成交易心理及交易信息的交换,微商及微店等多种贸易形式不断涌现,以后交易媒介也会在互联网发展中不断变得多元化。其次,现代手机支付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支付方式也在变得多元化,交易双方不仅可以利用以往的银行汇款、转账形式,更加可以依靠电子交易平台完成支付流程,支付宝、微信等多种第三方支付平台已经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应用。不仅有助于保证资金的快捷支付,而且使得交易资金流向更加透明化。最后贸易评价反馈形式多元化。以往国际贸易由于交易信息不畅通,使得交易评价的方式显得不透明、不开放,交易双方无法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体系,但是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交易双方的信用、评价、积分都得到公开化、透明化,全部展示在交易平台上,从而逐渐建立起一个电子商务的信用评价体系,可以说内容的多元化也决定了贸易形式的多元化。

(三)贸易种类多样化

电子商务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完全颠覆了以往国际贸易中的商务实物交易单一、循环种类。根据网络的《2015年中国跨境线上交易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数据化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催生出旅游、医疗、教育等多种领域的种类交易[3]。以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案例,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催生出了远程诊断系统,患者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就可以完成诊断操作,这在传统贸易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不断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逐渐完善以往国际贸易存在的缺陷和弊端,在未来国际贸易的贸易领域会得到更广范围的扩展,贸易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11篇

摘要:从当前整个时展的具体状况看,参与旅游活动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元素和习惯。结合当前社会大众的生活消费理念,不难看出参与旅游活动、融入文化休闲心态、满足社会大众绿色生态的追求,已经成为时展的新特点。本文拟从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内涵认知,通过融入新经济时代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特征及影响,从而分析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茶文化;旅游体系;发展机制;内涵研究

如果能够将生态开发、绿色提升这一理念融入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茶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最大价值。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创新茶文化资源应用理念,优化茶文化旅游产业经营思路就极为必要。

1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背景分析

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发与参与,实际上是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时代所期待的旅游产业内容进行研究,不难看出茶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关注点和消费内容内容。茶文化资源体系,实际上是茶叶产业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中,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物质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文化体系中,茶文化资源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行为规范也被有效诠释。因此,可以说,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和最大价值。因此,认知茶文化机制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发挥茶文化体系的资源内涵,能够有效提升茶文化的利用价值阐述和发挥。通过对长期以来的茶文化资源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整个茶文化资源应用时,无论是资源的内容应用,还是其中功能价值设置都相对较为局限,进而影响到茶文化旅游发展资源的有效应用,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可以说,茶文化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以茶文化资源为开发基础的旅游形态。而在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理念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时,必须认识到其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经营过程中,需要将传统茶文化、地域文化等各项内容融入其中。因此,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建设过程中。可以将游客体验和具体需求参与融入其中,比如通过引导游客实际感受产茶过程,从而不仅能够提升游客的具体参与程度,更重要的是实现茶文化自身的传播目的。

2茶文化旅游的具体内涵认知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可以说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是传统茶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应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满足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状况和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特点,不难看出走茶文化旅游发展道路,不仅是利用茶文化资源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现阶段整个时展特征的客观选择。首先,茶文化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以茶叶的生产等自然条件为依托,以茶文化体系的文化内涵要素为重要支撑的具体活动。因此,在实施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发过程中,通过创新经营形式,结合融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具体内涵,实施效益最大化开发。通过将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从而突破传统的茶文化产业经营理念。所以,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其实际上是茶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同时以旅游业发展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共融、创新机制。此外,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在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茶相关的物质元素不断发展,其作为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和基础。可以说,其对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作用,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其不能局限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应用,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整个茶叶产业的体系化视角来全面认知,通过将自然要素与文化要素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在整个茶文化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其必须注重时展与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全面融入其中,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参与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当然,在整个茶文化资源体系内,与茶相关的艺术资源也是展现茶文化体系内涵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茶文化资源开发,就必须注重利用好这一资源内涵,通过创新完善,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

3新经济时代对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特征及影响

随着当前整个社会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已经进入全新历史发展时期,在当前整个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具体的经济内涵,还是整个时展过程中的各项资源都实现了创新发展,尤其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更快,经济内涵更为全面,特别是互联网媒介的成熟应用,造就了新时期所独有的经济业态,在互联网经济模式影响下,各行各样也需要结合这一时代特征,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对新经济时代的具体特征和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该时代特点影响下,要创新发展业态,优化经营模式,特别是将时代新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满足时展要求。当然,新经济时代的影响,不仅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其消费需求等等也实现了相应创新和优化,也就是说现阶段,无论是消费者自身的消费元素,还是消费者自身消费需求的有效释放,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渠道来进行融入。而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消费者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消费内容元素也更为成熟,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发展效果,就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发展特点,通过具体探究和有效完善,从而满足新经济时代下消费者需求与产业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融入。对于茶文化旅游发展来说,无论是其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还是其中所具有的元素内涵,都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融入,尤其是从当前整个时展的特点和模式看,消费者希望整个产品能够得到有效创新与完善,所以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用好具体的时代资源,传承融入整个时展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从而为整个茶文化旅游发展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从当前社会大众的具体需求看,文化、休闲、养生与生态内涵已经成为社会大众新的消费方向和趋势,因此,结合新经济时代内涵要求,创新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整体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时代媒介形式,优化茶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从而满足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

4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构建思路

通过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经营主体中所具有的主要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茶文化旅游活动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做到:首先,细化社会大众的消费趋势和实际需求,在社会化成熟发展背景下,当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人们的生活元素和生活理念也实现了相应优化、调整,在人们生活体系中,参与旅游活动,消费旅游产品已经发展为社会大众重要的生活理念,因此在这一大的背景下,旅游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除了旅游、休闲消费理念外,健康养生也是人们重要的消费期待。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就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以及整个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要求。其次,当然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需要在认知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求的基础上,完善发展要素,提升发展内涵,同时更需要将社会自身大众需要融入到整个茶叶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当然,在整个茶叶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注重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将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进行诠释,通过彰显传统茶文化体系的内涵优势,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最佳效果。可以说,融入新经济时代背景,实施茶文化旅游发展必然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值。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内涵和元素内容,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元素和生态内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经营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而在当前整个时展背景下,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更高,只有诠释和融入人们的价值需求,从而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为茶文化理念传播提供了重要帮助。当然其也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来说,其中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就需要在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文化元素和生态理念内涵,特别是凸显茶文化的深远内涵。客观而言,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还要注重创新旅游元素,尤其是在整个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凸显自身特殊性,同时还应与时展相结合,特别是要注重对整个旅游产品的各个细节和具体元素内容进行挖掘,通过提升旅游产品的发展层级,从而在创新产品经营体系的同时,满足社会大众参与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具体需要。

5结语

在新的经济时代影响下,无论是具体的发展内涵,还是社会大众的层次化需求,都实现了全面提升,事实上,当前已经进入社会大众参与旅游的全新时期。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时展状况来说,目前整个旅游市场的需求,逐渐呈现层次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社会大众新的消费趋势,更重要的是人们回归自然、融入自然,实现自身旅游需求有效诠释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赵万芹.从文化感角度谈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设计创新[J].中国包装工业,2013(1):92-97.

[2]李付星;孙健.体验经济时代下川南盐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112-115.

[3]朱三元.浅谈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征———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7):205-208.

[4]沙春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福建土楼造型为元素的产品的思考与建议[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5(17):68-73.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12篇

所谓跨文化管理,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是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的管理过程。它要求管理者改变传统的单元文化的管理观念,把管理重心转向对企业所具有的多元文化的把握和文化差异的认识上,运用文化的协同作用,克服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国际企业具有生机和活力。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管理,决不是文化的同一化,而是在保持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断创新,建立既有自己特色又充分吸纳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企业外部的跨文化管理问题,即针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并且与企业打交道的供应者、顾客、竞争者、相关利益群体等的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文化管理,即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的管理。

二、跨文化管理的特征

跨文化管理比其它企业的管理要困难得多,这是由跨文化管理的以下特征决定的。

1.人员结构多元化

人员结构一般分为母国员工、外派员工、本地员工和第三国员工。这些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语言使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有很大差异。即使全新的跨文化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这种企业文化内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特征各异的各种民族文化模式。比如,欧美管理者的风格一般是开放和直截了当的,然而亚洲员工就会觉得这种风格不舒服。同样的要求和规定,不同文化的成员很可能按照不同的行为方式执行,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比如,同样是沉默,来自一种民族文化的成员可能以此来表示支持和理解,而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们则以此表示漠不关心,还有的文化很可能意味着反对。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与不同群体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以及存在的差异,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否则,就会引起沟通障碍,影响企业的发展。

2.经营环境的复杂性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其它企业相比有很大差别。一般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单纯,企业所属成员不存在文化隔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不存在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比较容易建立企业文化,也容易在管理方式、决策和执行方面取得共识。相反,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就要复杂得多,除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外,企业成员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中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的执行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即使建立起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差异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会继续存在。这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比较便宜的优势。

3.文化认同的过程性

跨文化企业中存在着差异较大甚至冲突的文化模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无论是心理还是行为都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认同心理,才能取得共识,建立全新的共同的企业文化。因此,跨文化企业想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了解对方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沟通以消除障碍,接受企业全新的特有文化。这个过程比较复杂。

4.管理难度增加

美国学者雷蒙德?A?诺伊等提出,在全球市场上,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文化、人力资本、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及政策的指定变得更加复杂。比如:是否要招聘本地人员;如何招聘到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训和管理外派人员;如何激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协调分属不同国家的两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5.管理风险加大

劳动关系问题是跨国企业经营的重要问题,因为各国的法律、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的背景都不同,因此,当管理人员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为员工所接受时,就有可能导致管理失败的风险。

另外,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有可能面临组织风险和沟通风险。组织风险是企业在开展国际化业务经营时,由于各子市场和分支机构的分散与独特性,使企业的管理、决策和协调变得复杂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和市场差异较大时,决策更为困难。沟通风险是管理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语言等沟通障碍,引起沟通误会,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沟通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三、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需要通过文化融合来规避和化解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寻找超越文化冲

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的独特文化。在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认识并协调文化差异

跨文化的认识具有两层基本涵义:第一,要认识他文化,必须首先理解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与变化、优势与不足。这是更好地认识、理解他文化,识别他文化之间差异的基础,以便扬己所长,补己之短。第二,寻找文化之间的“切点”。这就要求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本土文化的约束,站在不同的立场反观自身文化,并从中寻求本土文化和他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并且需要管理者作一个“文化差异最小化”的处理工作,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在企业内建立各种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有形或无形的跨文化传播组织或跨文化沟通渠道。

2.谨慎选择外派管理人员

跨文化管理要求管理人员不但要同具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员工打交道,而且还要对付各种政治、经济和法律因素。这些因素属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履行方式有影响。因此,跨国公司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便是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所在国的文化传统及其对商务活动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对其属下员工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能站在对方文化背景的立场上,来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因为许多劳动关系纠纷的产生、劳资矛盾的激化并非是简单的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博弈的失衡,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而这种文化上的不协调,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根据咨询公司的调查,对于跨国企业来说,一项失败的外派任职的直接损失在25-50万美元之间,而摩托罗拉公司估计的数字更高,一名失败的中层职员每年损失为7.5万美元,而3年期任职损失约为60-125万美元。除了在经济上损失之外,还有可能破坏跟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丢失业务机会。

这就要求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应大量学习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制度,特别是要了解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知识。最为根本的是,要求管理者必须摒弃狭隘主义,不能有民族自大的偏见,更不能用个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应当尊重他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差异,尊重异国文化。因此,企业必须采取严格的选择程序,对挑选出的外派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其跨文化工作能力。

3.实行管理本土化

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跨国公司在经营中可以采用“本土化战略”:即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市场来壮大自己的实力,并与东道国政府、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在人才使用上,除了包括尽可能雇佣本地员工,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感之外,最重要的是聘用能够胜任的当地经理,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避免文化冲突,有利于公司开展各种业务。比如日本三洋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公司,其中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是日本在中国的一家独资公司,就是实行本土化管理,尽量让本地优秀人才参与各种管理活动,目前本地员工已达到4500人。

4.跨文化培训

伦纳德·南德勒早就提出跨文化培训应当是人力资源发展的重心所在,它是解决文化差异、防止文化冲突的最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的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的环境,发挥正常作用;②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③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④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⑤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另外,公司对员工提供的培训,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培训。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两种基本的选择: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进行培训;二是利用外部培训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进行培训。因为跨文化的培训并不涉及到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少企业倾向于后一种选择。如果企业规模较小,或是一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多,采用这种方式可以降低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范静,秦霖:跨国公司文化管理[J].商业研究.2004(1)

[2]储冬红,郭睦庚:经济全球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4(1)

[3]张素峰:国际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J].长江论坛.2003(4)

[4]于俊秋:克服跨国公司中的管理障碍,做好跨文化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5]龙建辉:企业跨文化管理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6]杨晓玲:21世纪企业管理的创新--跨文化管理[J].企业经济.2004(9)

[7]杜娟:组织中的跨文化管理[J].新疆社会科学.2004(5)

[8]王帅,鲁浩,陈小毅:试论跨文化管理[J].江苏商论.2004(6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13篇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e-commerc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supplier, talent demand gap is also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t not only needs to be familiar with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supplier platform operating skills and traditional foreign trade transaction processes, but also needs foreign language found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to engage in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supplier business. The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he applied tal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lectricity supplier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互联网+;跨境电商;高职教育

Key words: Internet+;cross-border electricit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252-02

1 “互联网+电子商务”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困难

1.1 跨境电商实操平台的变化与局限 跨境电商实操平台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掌握跨境电商各类技能都需要凭借平台的助力。对于高职院校而言,x择适合学生特点的跨境电商平台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比国内外主要跨境电商平台,宁波城市学院在之前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选择阿里巴巴速卖通作为学生实践的跨境电商平台。通过紧紧围绕跨境电商产业的整个流程来进行具体的教学指导,涉及账号注册、店铺运营、产品、客服交流、物流方式、售后服务等环节。但是,跨境电商平台的转型升级与政策调整的速度与幅度都大大超出外界的预期。2015年12月,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开始实行年费制,给许多卖家增加了运营成本和进入门槛。2016年3月,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再次提高准入门槛,只允许企业进行注册[1]。这一平台政策使得普通个人无法拥有开店资格,将整个平台从C2C转变为注重品牌效益的B2C模式。学生实操成本与可行性大幅度降低,对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影响较大。

1.2 跨境电商师资队伍的薄弱与匮乏 跨境电商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发展迅速,但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师资的薄弱是制约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教师毕业于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强,但缺乏职业化教育的理念与经验,尤其针对跨境电商类课程,实操与案例比理论更为重要。同时,跨境电商的教学与学习对教师的外语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与国外客户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成为重要的基础,还有各国文化特点与习俗也是从事跨境电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波城市学院鼓励外语类教师以“语言+技能”为导向,将外语优势与跨境电商技能相结合,组成师资团队开发跨境电商类课程,将跨境电商融入外语专业模块课程,扩展了外语类教师的教学广度,提升了外语教师的职业化能力。通过培训,储备了科学化的师资梯队,有利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专业性与特色化成为高职院校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有效手段,跨境电商与外语类专业的结合,不仅符合市场对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成为解决高职外语类专业缺乏职业化与应用性的手段之一[2]。

1.3 跨境电商校企合作的程度与效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如何将跨境电商企业引入校园,使其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技能训练的平台,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但许多高职院校面临校企合作表面化、形式化、单一化等特点,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对于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的体制无法适应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将校企合作的效果达到双赢才是解决人才培养可持续化的关键。宁波开设跨境电商类课程的高校共有8所,其中5所谓高职院校,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有“入园办学”、“企业+基地”、“团队创业孵化反哺教学”等模式。

宁波城市学院主要采取冠名班模式,提前让跨境电商企业介入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操指导、企业文化介绍等各个层面引入企业人才与资源。大二英语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相关跨境电商类冠名班级,企业再进行面试选择模式,建立了四个冠名班,每个冠名班实行坐班制。小班化教学,给学生有更多的实操机会,提供电脑及教室,按照各企业文化布置教室,设立部门。跨境电商类课程的部分课时邀请合作企业承担教学工作,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大三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去该企业实习并提前签订入职意向书,提前作好职业规划并积累工作经验,使校企合作贯穿于整个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2 “互联网+电子商务”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分层分类培养模式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是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有别于传统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要根据跨境电商整体行业变化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同步,将教学模式与电商运营相适应。为此,宁波城市学院根据跨境电商课程教学实际,提出跨境电商分层分类培养模式,即技能型、运营型、多元型。

2.1 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跨境电商技能型人才培养

面对跨境电商平台的变化与准入门槛的提高,学生对于跨境电商技能实操机会大幅度减少。宁波城市学院积极与阿里巴巴开展合作项目,在速卖通跨境电商平台无法用个人身份注册与企业资质准入的背景下,阿里巴巴鑫校园提供平台使用教学账号。学生在跨境电商教学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跨境电商平台中所有技能模块的训练,涉及产品、运费设置、店铺营销、美工设计等多面向的操作实践,掌握基本的跨境电商知识。尽管教学账号无法正常出单,造成物流与客服环节的缺失,但作为基础性的电商操作技能都可以在平台内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跨境电商基础性操作课程之后,可以知道自身是否适合从事跨境电商相关产业的工作。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许多学生在操作环节并非积极参与,而是为了完成课程、获得学分的目的,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乏影响跨境电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基础性的跨境电商教学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学生能够利用教学账号熟练掌握跨境电商的各项操作技能。

2.2 以真实店铺为核心的跨境电商运营型人才培养

运营型跨境电商人才主要针对未来有意向从事跨境电商领域工作的学生,以真实跨境电商平台为基础,以项目化教学为导向,以实际订单为抓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低门槛的跨境电商操作平台,如敦煌网、WISH平台、兰亭集势等,开展实际运营,涉及跨境电商店铺运营的各个操作流程,在实际订单中处理进货、发货、客服、售后等遇到的问题。同时,运营型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学习与店铺运营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主观能动性,在运营过程中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获得运营经验。在掌握基础运营能力后,将校企合作引入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以兼职模式参与跨境电商类企业的业务内容,如各大跨境电商类平台上的产品分销类代销服务,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真正实现双赢与可持续性发展。所以,运营型跨境电商教学主要突出培养实操型人才,学生可以在运营真实店铺过程中积累跨境电商运营的各类经验。

2.3 以电商业务为核心的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

多元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更侧重于与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由于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一些基础性的平台操作技能已经无法满足跨境电商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针对跨境电商的店铺营销、数据分析、视觉美工、客服服务、跨境物流等方面,人才缺口巨大,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就是为了迎合市鲂枨螅积极培养与跨境电商有关的专业性与高层次人才。学生可以选择有兴趣的模块进行深度研究与学习,并根据实操经验提升相关跨境电商平台操作领域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以跨境电商运营管理中数据分析类专业人才为例,每天日常工作就包括利用“阿里指数”、“淘宝排行”对所经营的行业类目统计分析,准确判断所在行业的中远期市场走向与客户需求;利用“生意参谋”、“生意经”等进行后台大数据诊断,不断增加店铺产品的曝光量与客单价;利用“看店宝”、“魔镜”等进行产品分析,不断优化产品详情页与自然搜索排序,为打造爆款等营销活动进行数据支持与前期准备。总之,多元型跨境电商人才是基于技能型与运营型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深化跨境电商相关产业链中的专业性人才培养,为跨境电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

3 “互联网+电子商务”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意义

跨境电商的发展无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还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都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必须与企业需求与服务学生相结合。跨境电商人才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成果转化。

3.1 服务地方经济,培养短缺人才 宁波在2012年成为全国首批5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呈跨越式增长,2014年进口额仅为3.7亿元。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81.4亿元,其中进口额29.3亿元,出口额52.1亿元。2016年1至4月,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为85亿元,其中出口为67.3亿元,进口17.7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上年。到2018年,宁波将培育20个跨境电商产业集群、50个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3]。预计跨境电商年交易将超过150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贸易额的15%,高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宁波地方经济的发展。

3.2 基于高职特色,体现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就业型人才为主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高职教学目标相一致,注重学以致用,强调理实一体。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突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核心竞争力,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跨境电商平台掌握跨境电商操作的各项技能,为今后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积累良好的经验。在分层分类的教学理念背景下,能根据学生需求制定实操内容,突出教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3.3 改革教学模式,注重以生为本 在“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也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及平台,丰富高职教学的媒介与手段。通过慕课及跨境电商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兴趣特长,分层分类培养技能型、运营型、多元型跨境电商人才模式,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劳育聪.电商平台速卖通收年费 小卖家直呼吃不消[N].东南商报,2015-12-9.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新常态 多元化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传统的高资源投入、高污染转向新型的信息化与集约化生产,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针对这种宏观环境的改变,我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认识。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传统的单一业务发展模式已经无法为其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很多企业开始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整体现状。受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企业在传统单一方向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商务部在2016年的我国100家大型国有企业和30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主要大型企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的数量越来越多,从2011年的97家上升到2015年的126家,累计增长了29家,累计增长率为26.80%。从比例变化来看,在2011年多业务领域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量的比重为74.62%,而在2015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96.92%。根据商务部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数量占到了总数的75%以上,这说明当前企业整体上是趋向于多元化发展的。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行业现状。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同行业的企业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所采取的态度和力度也不一样。例如,有的企业为了保障其在传统领域发展中的优势和投入力度,即使有实力发展其它业务,也放弃了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径。而有的企业则比较热衷于多元化发展,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例如,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其主营业务是电子商务,但是目前,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势头强劲。商务部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比例是最高的。在每100家建筑行业类的企业中就有超过80家属于多元化经营,其次是金融行业企业,而零售行业的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则相对较少。

在新常态发展背景下,受我国经济转型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企业在传统单一方向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多元化发展日益普遍。但是,不同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比例不一,其中金融行业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表现较为明显,而零售行业中进行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低。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不足。资金支持不到位是影响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元化发展的直接资金支持不足。新常态背景下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做支持,如购买新的生产设备以及采用新的技术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来实现。第二,融资渠道窄。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企业在多元化的转型发展中所能够使用的融资渠道较窄。第三,融资申请条件高。市场上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其开展相关的信贷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利润。因此,这些金融机构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会将贷款的风险因素考虑进来,进而对申请贷款人进行筛选。当前对于企业而言,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除了额度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外,诸多限制条件也是影响其融资成功的主要因素。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的政府支持不足。新常态视角下,推动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具备高效的经济发展协调能力。但我国政府在协调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的资金支持上存在增长比例不稳定、增长不协调的状况。首先,政府经济决策能力不高。在我国的乡镇行政级别中,受行政管理职能和政府工作人员素质的限制,一般没有完善的科学决策体系,更缺乏“智囊团”,因而政府的决策往往依赖于领导的意见,或者是少数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其次,很多地方政府仍然不愿意放手让企业独立自主地开展多元化经营,在很多方面还继续推行着政府包办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政府并未能真正调动起企业内在的经济发展潜力。

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应对风险与挑战

强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多元化发展背景下,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风险,二是管理风险,三是企业文化与财务风险。为此,在新常态的视角下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应当做好以下风险防范措施:第一,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必须制定系统和科学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从而保障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是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开展的,避免可能出现的盲目现象。第二,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其自身所具有的资源状况相结合,尽可能选择与企业已有资源相关联的发展方向。第三,科学处理企业原有业务与新业务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强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能力。强化多元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能力,就必须在融资渠道上进行完善。一方面,政府需要修改和完善金融企业的市场准入政策和限制性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金融企业进入到金融市场;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模式,从而使得各类企业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能够找到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融资渠道。此外,政府应当适当增加对金融企业的补助,对于一些发生违约款项的金融机构,政府可以给予其一定补贴,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发挥政府职能,提升对多元化发展的支持能力。提升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可以安排相关工作人员进入高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经验交流。其次,从企业或者是高校中引入一些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以辅助决策。再次,建立起工作人员的问责追究机制,使相关工作人员不敢乱作为,也不敢不作为。让政府感受到更多压力,约束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要提高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能力和效果,就必须提高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水平。只有科学的决策加上民主的表达才能在决策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避免个人主义。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决策时要将决策建立在大量的实践数据基础上;其次,要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评,并不断进行修改;最后,将决策内容公布出来。

新常态视角下,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现,既面临着有利的促进条件,也遭遇着诸多不利的限制性条件。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持续下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不应当走传统“三高”的老路,而应当将发展的方向转移到绿色与循环经济领域。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实体的发展,还可以实现“虚拟”模式的发展。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极易给企业的整体经营带来风险,为此,必须对企业多元化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及时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必须创新融资方式,从而满足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金融需求;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政府职能提升对多元化发展的支持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①全淅玉:《经济多元化视角下我国贸易加工产业新常态发展趋势研究》,《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7期。

多元化经营的背景范文第15篇

传统的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市场营销方式仅仅是一种对企业产品的单一销售方法,市场营销只是企业扩大销售市场的一种手段,方便将企业的产品更快速更多的销售到客户的手上,最重视的是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对于产品的包装、状态、服务以及文化内涵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新经济背景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1.促进了市场营销网络化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运用越来越普及,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市场营销越来越趋于网络化,利用电子商务营销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避免了销售范围难以扩大的缺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达到大范围的销售,让营销人员与顾客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将企业的商品为人们所知,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市场营销的成本,利用信息化技术,营销人员可以更好的收集消费者的信息,可以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消费者的消费。

2.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很多消费者还提出了新的个性化的需求,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企业需要不断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并且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同时还要求很好的控制成本,在低成本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满足企业的发展,更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所以,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应该不断的对市场营销进行创新。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路

1.树立良好的服务营销理念,明确消费市场

在新经济背景下,人们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的理念就是企业的管理营销理念,消费者就是上帝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企业应该深入脑海的理念。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产品以及商品在质量上、包装上、功能上以及价格上的差异都不是很显著,而为了取得消费者的青睐,良好的营销服务理念是加快企业营销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在消费者的眼中,很多高科技的产品的功能都是消费者所不知晓的,在选择产品的时候,购买的产品在功能上都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差异,对产品的评价更多的会受到产品的销售服务的影响。由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一定要将服务营销的理念灌入脑海,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另外,明确消费市场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销者一定要有足够的市场洞察力对于市场需求的改变要及时的发现,把市场进行细分,关注每一个细分的市场的需求变化,找到之前企业没有关注到的新的消费群体,对新的消费群体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进行市场开发促进营销的一个最有效地手段,因为对于已经存在的消费群体是比较难去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的。把市场细分后就可以根据市场的特点很容易地找出对自己有利的目标市场,明确消费市场,促进企业市场营销。

2.注重商品创新,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为了提升企业的市场营销力,要注重商品的创新。企业首先打造一个知名品牌,然后通过知名品牌带动这个企业的整体营销,使得销售市场得到开发扩大。打造知名品牌之后就要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创新,所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并且要根据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的引进新技术以及新工艺,最后把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市场上的优势,争取在产品的质量上站在一个领先的水平。在打造了一个创新产品之后再对营销渠道进行拓宽,加大对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就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同时企业应该对创新的商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起到促进的作用,使得每一个员工都会重视对创新产品的建立。企业只有注重产品的创新,生产出独特的产品,才能使产品具有优势,从而更顺利的进行营销。

3.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为了开拓新的营销渠道,可以采取增加中间商的类型来实现,同时减少营销环节的中间环节,这样可以使得产品的流通速度更快,提高了整体的流通效率,使得产品可以快速的到达卖场,同时也能降低流通的成本,使得企业的利润得到保证,提高积极性,进而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对于大型的企业还可以尝试进行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可以成立自己的产品连锁店,这样大大的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并且也可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不但如此,由于大量地产品直接发货可以使得产品的价钱优惠,还可以采取一些促销方式,比如买一送一,买多减价等,进而大大提高销售数量,增加市场竞争力。其次就是应该加强宣传的力度,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可以进行广告销售,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电视以及报纸等都可以是宣传商品的媒介,从而使得促销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产品的销售受到了足够的重视,才能使产品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全范围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