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篇

高校后勤集团高校食堂管理服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作为满足师生一日三餐的高校后勤食堂,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就餐压力,同时在管理上也承载着众多的关注。随着高校后勤集团化、公司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后勤食堂在服务师生、服务商户方面还存在一些矛盾,学生对餐饮的需求与餐饮部门提供的餐饮服务不一致,高校后勤集团对餐饮部门的要求与餐饮部门提供的服务效果存在不对称。如何提高高校食堂的服务水平,如何及时有效解决在高校食堂餐饮供应商户提出的问题,对稳定高校后勤改革、发展大局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将结合当前高校后勤食堂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当前我国高校后勤食堂管理现状及特点

高校食堂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它在高校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食堂不仅为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业务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校学生人数激增,给高校食堂带来巨大的餐饮压力和管理压力。高校食堂作为高校后勤的龙头产业,如何进行正确的定位,如何在物价上涨,面对学生对饮食多样化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个干净、卫生、味美价廉的饮食服务,高校后勤食堂和后勤管理部门都在进行尝试。

当前高校食堂一般有对外承包和自供两种方式,由于其隶属关系不同因此管理特点各有优劣。外包食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经济效益来核算自己的成本,在管理模式上追求成本经营理念,精细化管理手段,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要比自供食堂效率更高。但随着承包费用的不断提高,物价上涨,竞争加剧,导致饭菜质量有所下降,致使经营户利润锐减,压力比较大。

而自供食堂由于基本沿袭高校后勤集团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在人员构成上比较复杂,有事业编制,也有合同工、临时工等,在管理上由于采用任命制,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问题和矛盾频现,有人事关系上的矛盾,有菜品采购上的漏洞,有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不当的问题,有资源浪费的现象……

二、实现对高校食堂管理理念转变

1.高校食堂管理者应该树立科学的服务校园的理念

树立“学校食堂为师生”的理念,广开言路,通过向全校师生征集高校食堂建议,比如借助于网站,建立一套以师生、后勤、商户三方和谐发展的稳定餐饮服务机制,既要通过网络来征集好的建议,也能通过网络来对高校食堂进行评议,改进其餐饮服务水平。通过学校统一制定对外承包的协议,为商户提供部分费用减免,结合政府给予的补助和政策上的支持,切实保障高校食堂为师生的福利性和公益性。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饮食消费问题,倡导健康的饮食观,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注重健康,合理饮食。同时,结合高校食堂实际,面向学生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吸引更多的学生餐饮到高校食堂的服务中去。

2.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内部监督

以人为本,服务师生,不断改善高校食堂的硬件设施,比如桌椅,餐厅消毒设施等,为学生就餐营造整洁、卫生、温馨的环境。增加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既可以减轻贫困生生活负担,又可以减缓食堂用工难题。对餐饮管理强化监督管理,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减少浪费,合理控制成本。严把米、面、油、菜品等物资供货渠道,确保原材料供应安全、卫生、价格合理。对员工管理实施岗位制度,量化指标,量化成本考核。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公示市场信息,做到各类食品价格公平合理,为师生提供满意的餐饮服务。

三、对高校食堂管理的探索与建议

结合高校后勤管理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创新,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卫生、公平、合理的就餐服务。为此,需要高校后勤食堂管理部门做到以下几点。

1.健全后勤食堂餐饮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抓好高校食堂餐饮工作,不仅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添光彩,也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办好后勤工作的光辉使命。高校后勤食堂相关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来完善后勤食堂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餐饮服务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对各食堂商户和负责人进行统一检查,积极落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餐饮卫生、饭菜质量、价格水平等进行评比,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者,强制取缔其经营。对高校后勤食堂必须抓规范、抓标准、抓制度,对食堂管理目标实施责任制,规范用工劳动,规范食品安全措施,定期组织培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确保后勤食堂统一规范,安全可靠。

2.建立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适应师生多样化需求

对高校后勤食堂管理应该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多样化餐饮服务标准,以满足高校师生对饮食的不同需求。比如引入不同口味的个性化餐饮公司,快餐、特色餐厅、民族餐厅等,既要考虑到不同收入师生的饮食要求,又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师生的饮食习惯,真正做到“以人文本”的餐饮服务。

3.加强对高校后勤食堂的人员科学选拔,提高管理者文化水平

对高校食堂管理者进行科学选拔,选择优秀的人员担任管理,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实际条件,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因此,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竞聘上岗,适时调整后勤食堂的人员结构,因才适用。

4.广泛吸纳学生参与管理

高校后勤食堂要建立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代表来参与到学校食堂的管理中去,比如参与餐饮服务评选,学生建议征集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认识食堂管理,比如通过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让学生和食堂师傅一起采购食材,为食堂的管理制度提出合理建设性的建议等。

总之,高校后勤食堂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全面的工作,需要后勤食堂管理者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用博大的胸怀迎接师生的评议。逐步建立相关的制度措施,不断改善管理思路和理念,因校制宜,努力将高校餐饮工作推向更高的标准,为全校师生提供满意的、优质的餐饮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斌.高校食堂向管理要效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6).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后勤产业; 规范化建设; 思考与实践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前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在2005年10月下发了《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2005)2号文件,在2007年5月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直属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07)1号文件,期间还召开了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和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教育部直属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自查,并由有关专家组对高校自查报告进行审查,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几年来,各地高校科技产业的规范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对今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必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而作为高校教育、科研和师生后勤保障服务的高校后勤产业,在进一步的发展进程中也应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高校后勤产业加强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部提出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重点是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具体要求是:第一,建立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第二,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第三,严格管理高校产业活动和投资行为。文件还指出高校其他非科技型产业的改革和改制,可参照执行。

高校后勤改革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学校的支持关心下,已解决了制约高校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几年来,高教园区、新校区兴建起来了,招生规模扩大了,高校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高校后勤产业(实体)的路如何走?如何才能持续发展,逐步走向社会?高校后勤队伍如何稳定?这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笔者认为只有纳入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思路之中,按教育部文件精神去改革、去规范管理,高校后勤产业才有新的活力。

2005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后,浙江大学党政领导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使学校的领导层对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产业规范化建设、资产经营公司组建、经营性资产划拨等形成了一致意见;多次研究并制订了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年底,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成立了浙江大学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统一规划和领导学校的产业规范化建设,同时通过调研,于2005年12月“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作为学校的资产经营公司)在工商机关登记。控股公司成立后,与浙江大学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按账面值协议受让浙江大学持有的浙大四大集团的股权(其中含后勤集团),并办理了股权变更手续。通过以上产业管理模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了新型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架构,见图1。

二、更新观念,加强高校后勤产业规范化建设的管理

(一)成立推进后勤产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

为规范高校后勤产业规范化建设,促进后勤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2005)2号文件精神,经后勤集团领导班子研究,成立了推进后勤产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由集团总裁担任组长,成员由集团有关领导和财务投资部、总裁办主任等人员组成,下设工作小组,由有关下属公司总经理和财务人员组成。由推进后勤产业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后勤集团下属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工作,以促进后勤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展开和深化。

(二)制订有关政策性文件,规范后勤产业的管理

为了使后勤集团对下属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序化,依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后勤产业管理的实际,制订了《关于任免、委派、推荐下属公司(含参股)董事、监事的暂行规定》。文件规定了任免、委派、推荐董事、监事的原则、范围和条件;规定了任免、委派、推荐董事、监事的程序、任期和职责。结合两年多来后勤产业改制、重组、调整过程的实践,认识到只有按暂行规定去实施,后勤产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为进一步加强后勤产业内部财务监督和管理,防范风险,经调研并结合后勤产业几年来管理的实践,下发了《关于重申严格执行投资、贷款、担保等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后勤产业下属企业经营班子和财务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通知》有关内容:如企业对外投资、贷款、担保必须经企业董事会研究后,报集团审批同意后才能执行;企业购置、报损、报废固定资产(5万元以上)和进行零星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应报集团审批同意;企业应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票据管理、应收款项管理、预算管理等;并提出各企业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和“谁签字,谁负责”的职权,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造成损失的人员,应追究相应的责任,并给予党政纪处分,违法犯罪的,将移交司法厅部门处理。

(三)加强对各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董事会秘书的培训

随着后勤产业的发展,结合近两年后勤产业的调整和重组及目前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工作的进展,在召开企业董事会秘书、监事会成员工作会议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理顺内部关系,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更好地做好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一流的后勤保障工作,在2007年初又召开了由后勤下属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董事会秘书参加的管理工作会议,以加强对这部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强调了教育培训的意义,重新学习了教育部有关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的文件精神,要求各企业董事、监事和董事会秘书必须认真学习《公司法》的有关内容,各行其职,严格履行董事、监事和董事会秘书的工作职责,关心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做好监督管理。

(四)加强企业负责人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根据“加强审计检查,整改提高,规范经营管理,服务学校”的思路,后勤集团管理层十分注重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检查,除了每年进行年报、所得税汇算清缴审计外,对企业负责人因各种原因离任,都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效益,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目前,这项审计工作已作为后勤产业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形成制度并纳入日常管理范围。近几年,后勤产业已对29位企业负责人因各种原因离任、调任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检查工作不是为了打击谁,而是为了防范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是对管理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五)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做好加强后勤产业规范化建设的其他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内部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育、职工队伍的培训和安全工作防范等等(略)

三、理顺体制,促进高校后勤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规范对从学校行政部门分离出来的企业的管理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今后学校不得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进行投资,在学校逐步理顺校级资产经营公司的前提下,学校又将大批游离于学校四大集团之外的各类学科性公司(企业)统一划归为四大集团进行管理。同时禁止学校机关部处兴办、经营企业和企业化管理单位。后勤集团在此状况下,根据学校领导的要求,接纳了涉及为师生员工提供各类后勤服务的企业或企业化管理单位。对这些新纳入的企业和部门,集团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加强规范化建设的管理。首先,选派有一定工作能力、在原基层经过锻炼、作风正派、年轻的同志担任一把手;其次,在划归过程中,严格按《公司法》重组、调整和组建好有关后勤企业;第三,加强思想工作,教育这部分从学校机关过来的同志转变观念,不能“等、靠、要”,要“干、拼、创”;第四,在有关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鼓励他们逐步适应后勤产业的各项管理和要求。实践证明,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划归纳入后勤产业的几个企业目前运行正常,广大管理干部和员工积极性都比较高,企业也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从企业改制入手,防范经济风险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后勤集团在1999年四校合并基础上组建,包括集团母公司在内有不少原非公司制公司,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从法律上讲,这些企业如经营不善,造成亏损或破产,将承担无限责任,甚至会涉及学校,这类例子在其他高校已有发生。为此,集团乘此次加强规范化建设的东风,在学校和控股公司支持下,决定对这类企业进行改制。第一,集团成立了由总裁任组长,校国资办负责人、副总裁任副组长,需改制企业老总等人员组成的后勤企业改制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布置后勤产业的改制工作。各需改制企业也成立改制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第二,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认真做好改制方案的研究和制订。第三,多次召开有关企业经营班子和广大职工参加的各类座谈会,宣传企业改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等,涉及集团母公司的改制工作,还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对改制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问题和推选职工监事,按法律程序,通过民主选举表决形式。第四,按改制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后勤产业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按《公司法》规定,正确处理新老股东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委派和任命改制后后勤企业的董事、监事会成员,根据学校和控股公司要求,与经营班子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明确责、权、利。

四、完善架构,建立高校后勤产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一,学习和宣传在后勤产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培育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新知识,使各级管理人员与广大职工逐步认识和实践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精神。

第二,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高校后勤产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各负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机制灵活的管理体系。

第三,高校后勤产业在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的条例严格执行,逐步使高校后勤产业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3篇

各位代表:

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第八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今天在浙江大学召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向对本次会议给予大力支持的浙江省教育厅、浙江大学等高校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工作在高校后勤战线的全体干部和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

我们这次会议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认真学习同志重要讲话,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时候召开的,在这样的时刻召开本次会议对于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统领全局,把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坚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年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中国高校后勤工作全局,认真总结2004年工作成绩,研究部署2005年工作及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等工作;讨论研究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换届事宜,为推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努力工作。

现在,我代表本届理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列席代表审议。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全国高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过去的一年,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在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在湖北省教育厅及各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依靠各专业部和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研究会,认真履行各项职责,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后勤管理分会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国高校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态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大力拓展高校后勤资源分配方式,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高校后勤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服务市场逐步放开,高校后勤正在成为社会大市场的一部份。管理企业化、法制化、“契约化”,使高校后勤实体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实力增长较快,高校后勤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增强,涌现出一批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后勤骨干企业。

??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21世纪中国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构想》课题组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理论研究尉然成风、成果显著。

一年来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研究会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构

根据各省研究会换届及相关高校领导的人事变化,适时对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理事长进行调整。各省市研究会认真开展工作,北京、山西、江西、新疆、福建、海南、内蒙等任期以满的省市研究会认真组织换届,积极推进研究会工作保证了机构正常有序的运转。全国大多数省市区研究会、专业部坚持开好各种工作会,不断加强研究会自身建设,使研究会的工作有了较强的组织保证。

(二)认真组织各种工作会,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1、2004年3月2日?4日在湖南省中南大学召开了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全国高校常务理事、正副秘书长、专业部主任共70余人参加会议。

湖南省教育厅、中南大学的领导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湖南省教育厅助理巡视员范松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作了题为《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工作新局面》的报告。秘书长沈晓春在会上报告了2004年后勤管理分会的计划要点。各专业部、两刊、网站向大会报告工作并提出2004年工作计划。大会分组对理事长工作报告及2004年工作计划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同时对后勤管理分会二十周年庆典的具体事宜进行了具体研究。会议根据后勤管理分会的章程,在各省市自治区研究会提名的基础上,通过了理事会部分人员调整的决定。本次会议始终在认真、热烈、团结、有序的氛围中进行。会议得到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中南大学的大力支持,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2、2004年6月在四川大学、大学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2004年秘书长工作会议暨对口支援大学会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正副秘书长,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后勤研究会秘书长、各专业部秘书长50人参加了会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后勤处处长朱宝铜,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绍勇,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出席了会议并讲话。会议传达了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第八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的精神并就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20周年庆祝大会方案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和讨论。提出了机构提名及相关活动计划,并对四川大学新校区进行参观。会议得到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四川大学的大力支持,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3、成都会议结束后,全国各省市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一行35人,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及各省市区研究会赴对大学后勤进行对口支援。6月20日下午赴藏代表稍事休息即不顾高原反映在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对口支援大学仪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多吉次旺、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庆慧等领导参加了仪式。会议由大学副书记、副校长房灵持;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刘庆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全国各省市高校后勤对大学的支持表示感谢;沈晓春秘书长宣读了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支援大学后勤首批名单和金额,并代表管理分会提出下一步要求,要求各省市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要进一步组织落实,争取给大学后勤更多的支援。18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组织高校捐款,首次资金35.1万元,其中:上海捐款8.5万元、湖北捐款8万元、浙江捐款3.7万元、重庆捐款2.2万元、陕西捐款1.8万元、黑龙江捐款1.7万元、四川捐款1.6万元、北京捐款1.2万元,河北、山西、云南、湖南、福建、河南、天津分别捐款1万元,新疆捐款5千元、宁夏捐款3千元、辽宁捐款2千元。

4、3月20日?2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300多所高校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教育部和国资委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会上还有来自十几所高校的代表介绍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种典型模式,给代表们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于坚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5、12月3日与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高校后勤节能工作研讨交流暨世行项目推介会”在云南昆明召开,就“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在节能项目中的应用和商务动作模式,以及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在电梯、空调节器制冷、灯光照明、电量控制和锅炉采暖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进行了讲解及案例分析。学校代表对这种不用学校投资而能为学校带来节能技术、设备和资金,又能有效降低学校大量能源消耗的节能新机制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开展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对全国高校后勤实体来说将迎来巨大的商机。

6、2005是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为了系统回顾学会为推动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广泛宣传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生动展现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建设和后勤服务工作的时代风采,与时俱进,努力把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经教育部同意,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决定开展20周年纪念活动,并筹备编辑出版大型画册《纪念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一路辉煌一路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就集萃》。该活动受到高校后勤同志的欢迎。

(三)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工作,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当好参谋。

加强管理分会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系,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的支持和帮助,重视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制定相关政策和相关措施的建议。协助政府及职能部门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有关办法,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当好参谋。

例:2004年3.15时期及米、面、油、肉等大宗食品价格涨价之时,全国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协助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应对措施,积极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相关动态、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提供合理建议,为平稳过渡伙食价格涨价,确保饮食安全,保证高校及社会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安全工作方面,各省高校后勤研究会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布置安全工作,把安全问题作为重要议题,反复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具体要求,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分别组织高校后勤开展安全检查,消除隐患,在机制上使高校师生的安全有了更好的保障

(四)注重理论研究,各省市(区)研究会专业部积极工作。

为了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后勤管理分会不定期组织了各类研讨会和理论研究;各省市后勤相互组成考察团跨省市进行学习和交流,就高校后勤实体的组建、注册与运行经验、高校后勤计算机网络管理经验等情况进行学习和调研;各考察团在规定的范围内写出考察报告,为进行应用型课题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为了鼓励各校进行理论研究,有些省高校后勤研究会拨出部分经费进行重点课题研究。如:湖北省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拿出部分经费鼓励高校进行课题研究,华中科技大、武汉理工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8所院校课题研究已经立项。同时,各省市研究会根据省市实际拟定理论研究课题,涌现出一大批理论成果。

2004年11月18日?19日,配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了“21世纪中国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构想”研究报告结题会。研究报告分四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基本估价和问题分析;构建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理论思考和总体构想;当前构建新体系的主要任务;深化改革和构建新体系的政策措施。当前,深化改革必须要有强大的外推力,政府应当继续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提出改革的方向、任务和制定全国性的政策措施。与会同志积极评价研究报告,认为该报告将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下一步改革规划和指导高校后勤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后会、各专业委员会根据各自的工作条例和年度工作计划,采取不同的形式,认真组织各种工作会,积极组织各类活动;针对各专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通过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现场考察、对口学习和培训提高等形式,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真正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各省市区高校后勤研究会及专业部的工作请见会议交流材料)

(五)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根据研究会2004年工作安排,组织了8期不同类型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

①2004年3月在南京举办“2004年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

②4月在桂林举办“2004年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工作交流研讨会”。

③4月在昆明市举办“全国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改革与管理创新交流研讨会”。

④6月在重庆举办“全国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研讨和演示交流会”。

⑤7月在乌鲁木齐举办“全国院校后勤服务安全管理与应对突发事态建设研修班”。

⑥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全国推进院校后勤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交流研讨会”。

⑦10月在兰州举办“全国推进院校后勤标准化管理工作交流研讨会”。

⑧12月在昆明举办“全国高校后勤节能工作研讨交流暨世行项目推介会”。

二、2005年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新局面。

工作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提高后勤管理分会工作质量和水平,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的参谋、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全体理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各专业部、各大区协作会、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高校后勤研究会的作用,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不断学习、扎实工作。使各项工作上新台阶。

(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年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学习宣传力度,推动工作创新。

2005年是教育部进一步推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年,也是高等学校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工作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年。深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市场推动和企业方式运作的机构,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进一步改善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关心学生生活,办好学生食堂,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各项政策措施,推行大学生按班组住宿和辅导员进学生公寓,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抓好基础建设和植树绿化工作,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这是教育部2005年工作会议给我们提出的工作任务。后勤管理分会的全体理事、常务理事、各专业部主任及各省市研究会应深入领会教育部2005年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思考工作思路,不懈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后勤管理分会要进一步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后勤研究、通讯、网站及各级宣传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六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要思想,切实发挥各级高校媒体的信息交流功能,通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沟通信息,传播经验、交流工作,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推动工作创新。

(二)继续贯彻政府主导,因校制宜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高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世界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潮流。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许多观念、体制、政策没有解决,前进中的高校后勤还存在许多困惑。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高校后勤应该怎样进行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既要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又要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坚定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进一步贯彻政府主导,因校制宜的方针、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观,才能巩固改革成果,解决好当前改革中遇到的各矛盾与问题。使改革健康发展。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把高校后勤改革绝对化,搞一刀切。要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因校、因后勤基础、因领导认识差异选择不同的模式稳妥推进;要不断提高认识,着力消除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观念、政策和体制,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服务体制,引入社会优质企业,把好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实力较强的高校后勤实体,应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勇敢地走向市场,主动为社会服务。要真正实践经营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新的宝贵经验。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后勤理论研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韩进司长在北京高教学会后勤管理研究会第十届理事长成立大会上指出“高校后勤工作受到影响的因素比较复杂,受到各外部边界条件的制约比较直接,同时我们面对的又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的群体,因此这项改革在通过政府的加大力度推进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我们还需要用一段时间来研究深层次问题,还要研究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并且在局部进行创新尝试。”正是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受到国家管理政策及产权政策、学校体制改革、干部职工思想认识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以此为基础来研究高校后勤阶段性改革和长远目标、分段实施,注意研究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理论研究是后勤管理分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体现后勤管理分会作用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抓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力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理清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清楚制约改革的不利因素,加以分析研究,为政府制定改革政策提供依据。各专业部、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要抓好重点课题的选定和规划,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难点和新问题列出具体课题,组织调查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分工负责、具体到人,确保每一课题的完成。各专业部要结合行业特点开展应用课题研究,针对各专业在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与途径。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二十周年庆祝活动论文征稿工作已经开始,希望各省市高校后勤研究会、各专业部认真筛选出较高水平的理论文章,积极参与丛书的汇编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研究会自身建设,做好研究会工作。

巩固高校后勤成果,化解改革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从而进步深化改革,是今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抓好研究会的工作对于加速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及为高校及其实体提供经验、标准、规范和指导都有重要意义。各省市自治区高校后勤研究会应主动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精心组织和安排各项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积极配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中心主动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研究会自身建设,注意加强各省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吸收好的做法与经验,为政府辅政当好参谋,为高校后勤发展服好务。

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研究八届理事会换届工作。希望全体常务理事、列席代表集思广益,提出换届的最佳方案,做好换届工作的前期准备和沟通,真正把换届工作办成一件推动后勤管理分会工作上新台阶的大事。

积极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和研讨,提高后勤干部和职工的整体素质,不断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结构;支持各专业部根据行业特点开展岗位培训,提高职工的理论素质和职业技能,开展行业技能,逐步实行岗位培训上岗制度,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要求。

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通过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升高校后勤内部管理水平,增强造血功能,壮大后勤实力,使高校后勤逐步走向市场,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入。

(五)切实做好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工作。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4篇

2008年是“品牌后勤”建设实施的第一年。通过“品牌后勤”建设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推动后勤管理升级,是今年乃至未来几年后勤工作的重点。

总公司将继续以“建设师生满意的后勤服务”为工作目标,以品牌建设为工作重心,结合后勤实际,努力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优化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在后勤整体管理的系统性、二级服务实体管理的精细化、服务流程的科学化、服务产品的专业化等方面下足功夫,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后勤管理升级。后勤党委重视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后勤”建设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推动后勤管理升级,为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最佳保障作用。

公司党委重视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型”后勤建设,在管理理念上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员工价值和价值提升,重视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激发出了员工的创造性和活力,初步实现后勤事业与员工的双赢。在服务理念上始终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思想,加强了与师生的沟通,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提高了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满意度。自2005年第二学期起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六期骨干员工培训班和三期后勤干部学习班,后勤干部学习班重点强化干部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骨干员工培训班重点强化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执行能力。以公司领导授课、外出实地考察学习(先后赴海尔总部、海尔工业园、青啤总部、前湾港、保税区等优秀企业、单位参观学习)、视频资料学习、创意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丰富的学习沟通形式展开培训,注重针对性,不断优化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通过举办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的带头示范作用,引导和促进广大后勤员工对工作的思考,培养广大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自2007年4月起后勤服务总公司推出了《品牌后勤》内部期刊,至今已连续刊出四期。为“品牌后勤”的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园地,是后勤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大后勤员工的喜爱与关注。同时也得到学校院系、机关同仁及校领导的重视和亲睐。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学校所在地方的党政领导机关要把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责任担当起来。”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已有近三十几年的时间,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小有成就,但依然客观存在诸多亟需深化的地方。

一、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现状

后勤管理是高校日常运转的保障部门,主要服务于师生生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繁杂性特点。市场经济条件,我国高校后勤管理进行了社会化改革尝试,整体竞争水平有所提升,并取得了诸多可喜成果。但客观上讲,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还存有不少问题,集中表现为运行机制缺失。具体而言,现阶段的后勤管理依然从属于高校领导,缺乏独立决策权,类如人事安排、对外融资等重大事项必须经由高校审批决定,改革只是流于表象,其管理实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此外,我国高校既有后勤管理体制只有决策体制、执行体制,却甚少设置专门的监督反馈体制,对员工的约束、激励不足,导致工作懈怠、投机取巧等现象频生,直到师生非常不满意了才后知后觉,影响了后勤管理工作实施,服务水准亟待提升。

二、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建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上升的”。因此,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但需要客观、积极应对,利用一切可行办法予以解决。作者基于上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点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理顺校企关系

在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校企和谐、平衡关系建设至关重要。国外成功经验表明,高校后勤管理势将走向现代企业化运作的道路,相关体制改革首选股份制,如此可以有效解决明晰产权、顺利融资、完善运营等现实问题。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以资产为纽带,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科学划定校企后勤管理产权确定,明晰双方权责,依照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原则,赋予股东企业适度人事调动、工资核发、对外融资等权限,保证经营决策独立性。深化变革高校与后勤集团之间的关系,即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化为产权关系,有利于推动社会化建设进程,对提高后勤管理服务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校企双方合作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投资建设、运营监督等,保证彼此良好的互动关系,立足师生服务满意程度,充分整合、利用相关信息资源,循序渐进地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二)完善监督反馈

完善的监督反馈对促进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可靠性。时至今日,高校后勤市场已然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同样需要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对此,高校应善于利用政府专业力量优势,主动申请、配合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绿化环卫等部门检验,及时纠察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修缮工作。同时,新的后勤管理体制下,高校作为项目发包方和被服务方,代表着广大师生群体的利益,必须力担监督职责,认真审查企业服务行为,严格履行合约章程,一旦发现问题既可予以指正或其他处理。此外,高校还需充分发挥师生主体地位,利用互联网优势,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其搜集匿名建议或意见,在作出理性判断之后,运用到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当中,提高后勤服务与师生需求的契合度。

(三)加强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资本,是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重助力因素,其相关建设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参与企业应定期组织培训教育工作,明确人才建设目标,制定系统的实施规划,包括内容、方式、步骤以及措施等,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优势,两者通力合作,及时更新后勤管理员工的思想理念,不断丰富他们的学识涵养,分享国内外成功行业经验,强化其创新改革意识及能力,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上多做共享。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育阵地,有着企业无所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所以,高校要充分发动师生力量,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后勤管理,以服务主体的视角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如此,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如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是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基地。

三、结语

总而言之,深化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之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构成繁杂,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动态,综合剖释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现状,结合教育实际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深化改革建议,从而改善高校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才培养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正彬,翟玉霞,资源,李天俊,张圣康,叶文真.国外高校后勤运作模式对深化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启示[J].中国市场,2016,(20):228-230.[2017-08-02].

[2]邱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革新[J].高校后勤研究,2017,(06):9-11.[2017-08-02].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后勤管理;工作改善

一 农村小学后勤工作概述

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性。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开展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只有细致严肃,认真努力地做好学校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可以说,后勤工作为学校的其他工作提供保障与动力。要想提高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就要首先意识到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与意义作用。

1.学校后勤工作有利于培育学生。在学校后勤人员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直接或者间接地和学生进行接触与打交道。除了在这种过程中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展现后勤工作人员优质的服务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来感染与影响学生。这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企及与达到的效果。后勤管理工作所创造的环境是校园环境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达到育人的效果。

2.后勤工作是学校体育、智育、德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学校的后勤工作是学校体育、智育、德育的重要物质保证。学校的体育器械设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德育处的办公用品等一些列关于学校的物质财产都是后勤部门管辖的范围与责任。保证这些物品处于良好使用状态是后勤部门的职责。比如,如果学校教室里面的窗户、灯等物品坏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物品,但是窗户发出的沙沙的声音,以及灰暗的环境上无论对于老师的智育教学还是学生的正常学习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不理影响。只有后勤管理人员一门心思想方设法的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才能为学校的体育、智育、德育教学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加大对于后勤工作的投入,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积极调动学校教学工作者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后勤工作者为老师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排忧解难,增加他们教书育人的干劲与信心。

二 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措施

1.培养后勤工作者的认真负责、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根据目前的调查研究,在一些地区的一些学校,由于有些领导同志没有充分意识到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一些后勤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态度不够端正。所以要想做好后勤管理工作,首先先要摒弃忽视后勤人员与后勤工作的错误观念思想。在具体环境中,将后勤工作人员与学校的教学人员同等看待,一视同仁,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与和谐。同时要加大对于后勤工作人员的经费支出,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生活工作福利,建立后勤工作人员工作正常增长机制,关怀后勤工作的人员的衣食住行,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就后勤工作人员而言,也要端正工作态度,不能将过且过、麻痹大意。举例来说,对于学校负责安全保卫人员来说要提高工作责任感,有防范意识,防范于未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要有预测危机的能力。针对学校在楼梯走廊推搡打闹等现象,要及时劝阻,劝告不听应该报备与班主任或者是学校主要负责人等。制定好预防踩踏事故等现象预案。对于学校食堂,要及时检查食堂事务安全问题,防止食物中毒等频发现象。这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后勤工作人员是现在学校后勤管理部门需要的人才与业界良心。

2.建立健全学校后勤管理的规章制度。科学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后勤管理工作的制度基础,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着手,坚持用规章制度来管人,用规章制度来管事。首先应该建立以办公会议或者是行政会议为主的议事选举制度,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科学、有效的处理与解决学校后勤工作中各项重大的事务与议程。发挥群众的智慧、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后勤员工最切实的利益需求,增强后勤管理的领导机构的内部团结合作,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在制定完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后要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学会用规章制度来规范约束自己,杜绝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的散漫作风。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后勤员工应该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还要建立相应的工作职位责任制,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使得后勤管理工作能够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正常轨道上,使得每一项工作尽量出现的是都有人负责,并且都没有人重复负责一项工作。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效率的最程度的提高。最大的激发后勤员工工作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3.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后勤管理队伍。首先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事杂、人多、摊大”等特点,因此后勤管理的工作难度很大。如果后勤管理内部形成不了合力,领导组织能力不够,就很容易发生人心涣散、内耗现象,这样就容易出现后勤工作出现失控与混乱局面。所以领导班子队伍是决定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成败关键因素。要认真选拔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能够秉公办理解决事务、富有真才实干精神的管理出人才进入领导班子,发挥其带头与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在员工内部引入正常竞争机制,坚持因岗设置人员,因事情设置岗位的机制,优化后勤员工队伍,努力精简机构人员,不要雍容繁杂,同时打破员工任职终身制的制度。

4.打理好钱财物。众所周知,钱财物是一个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血液,没有钱财物,各项工作也无从考虑与开展。因为学校的各项经费来源主要是生均公用经费,而且国家对于这项经费的监管力度大,所以要保障这项经费的每一笔钱都用在用在实处,用在刀刃上面。做好各项物品出入库登记,加强对学校物品的管理,注重勤俭节约。由于当前教育新机制刚刚运行,特别是经费相对短缺的农村学校来说,教学设施不足、经费不够仍然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个因素,所以要注重勤俭,对于每一根粉笔、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都要节约利用。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且感染带动身边的人。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BOT;高校;公寓;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33-02

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公寓的兴起

从1999年起,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中国高等学校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教育部的《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 663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0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3%[1]。

1999年高校扩招后,制约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其中后勤保障问题最为迫切。随着高校学生数的不断增加,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与学生床位资源相对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来看,后勤社会化、特别是学生宿舍(公寓)的社会化管理是一大趋势。1999年起,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政府都开始考虑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问题。1999―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武汉、西安、北京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相关问题。

二、BOT模式与高校学生公寓建设

为缓解高校后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纷纷引入社会资金进行学生公寓等基础建设,这改变了高校后勤建设资金来源和建设模式单一的局面。BOT模式就是中国很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1.何谓“BOT”?BOT的概念由土耳其总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思是:建设―经营―转让[2]。BOT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方式,主要特点是利用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具体到高校后勤领域,BOT则指地方政府或高校特许授权协议,授权企业承担高校基础设施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特许期限内,企业拥有其投资建造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允许企业向高校(或学生)收取适当的费用,用来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2]。

2.BOT模式在高校学生公寓建设中的积极意义。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作为高校学生公寓的必要补充,尽管实施时间不长,但实践证明,BOT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尤其是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高校学生公寓建设面积有了巨大增长,较好地解决了高校扩招后的学生的住宿问题,保持了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据1999年的统计,全国高校学生宿舍总面积仅为3 160万平方米[3],而从1999―2009年,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这一数字已变为162 311 411平方米,增长了413.64%,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学生宿舍系采用BOT模式建造[4]。第二,全国高校在探索过程中建立了各种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实现了“管人”与“管物”的分离。在BOT模式下建造的学生公寓,往往位于学校周边地区,与主校区有一定的距离,学校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各高校先后建立了一些新型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第三,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能按企业化或准企业化运作,有的还注册成独立法人实体,实现了运行机制的转变。长期以来,高校习惯于关起门来搞自己的“小而全”的后勤服务,许多本该由社会办的事情也由学校包揽。自1999年11月起,随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深入,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纷纷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以资产多元化组合为纽带,以标准化规范管理为桥梁,组建新型的后勤服务集团,承担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第四,校外学生公寓的建造和发展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文环境的建设。校外学生公寓及超市、食堂、医院等后勤配套设施的设立,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入住校外学生公寓后,改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结构,有利于社区人文环境的改进。

三、BOT模式与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

(一)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特殊性

1.BOT模式下建造的高校学生公寓一般都建在校外,使得学生住宿与学校教学、科研场所相对分离,学生从宿舍到教室、实验室的距离加大,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2.学生公寓建在校外,使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新生事物的影响,既有积极的、健康的,也有消极、不健康的。社会上各种新生事物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别是社会上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观念的形成。

3.BOT模式下的高校学生公寓,开发商往往采用商业运作的思维来管理学生公寓。开发商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一切服务均是收费交易,这与学生头脑中教育是公益事业的传统理念相冲突,也容易导致学生与开发商、服务商之间的矛盾。

4.学生公寓建在校外,远离学校行政办公部门,使得学生在心理层面对学校的管理产生一种距离感,加之独生子女入学后自律意识差,自律能力低,在思想上、行为上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二)BOT模式下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两种模式

经过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国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模式由以往的单纯靠学校管理变为由物业公司管理或两者共同管理。目前大体分为两种管理模式:一是学校实行全面、统一的管理;二是由学校聘请的物业公司主要负责物的管理,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管理。

1.校方统一管理。传统的学生公寓一直沿用的是校方统一管理的方式,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这种管理模式日渐减少。这种由校方统一管理的模式是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模式,其实质是高校组建后勤服务企业,事企分开。

2.学校与社会共同管理。当前比较流行的做法就是政治辅导员参与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化物业管理三结合的模式:即各校分别选派优秀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公寓开发单位组建物业管理公司,完成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工作;成立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学生组织,积极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活动。

(三)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模式

1.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厦门理工学院现在学生公寓分四期建设而成,共16栋楼。这些公寓管理模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投资方自己管理,如二期公寓;二是由学校委托后勤集团代为管理,如三期公寓;三是由学校聘请物业公司进行管理,如一期、四期公寓。

2.厦门理工学院现有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公寓是采用BOT模式建造的,根据当初的协议,学生公寓的管理权由开发商下属的物业公司负责。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急于获取回报的利益动机驱动着管理者时刻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大学生公寓管理中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社会企业由于受其经营观念、经营思想的制约,加之管理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使得他们在学生公寓管理中常感力不从心,对管理、服务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多数不是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而是从学生身上找理由,找借口。

四、加强学生公寓管理的思考

1.理顺关系,构建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不论是用什么方式建造的学生公寓,科学管理应是一致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要贯彻物业部门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可以由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或其他部分(单位)管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和日常行为管理主要由高等学校负责。

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建设的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公寓,学校应在公寓管理体制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公寓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关系问题上,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学校要主动关心公寓的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物业管理规章制度和监督、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学生权益。

2.加强大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建设。陈至立同志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5]。

第一,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公寓党团组织建设。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提出的要求,按学生人数的比例,选派优秀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道德规范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同时要积极促进党团组织进公寓,扩大党团组织的辐射面、影响力。第二,要加强公寓学生自律队伍建设,强调学生自律组织进公寓。学生自律组织作为一支由学生代表组成,由学生工作部门直接指导的组织,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第三,要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员队伍建设。学生公寓管理员队伍是学生公寓管理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公寓管理员对学生生活的接触最深入,对学生生活了解最全面、最及时。公寓管理员通过自身积极的工作,可以影响和教育在思想、行为上存在问题的学生。第四,要加强公寓安全保卫队伍建设。学生公寓的安全保卫工作,事关学校的发展稳定,关系到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校的正常的教育秩序。一旦发生社会闲杂人员到学校或者学生公寓寻衅滋事,公寓安全保卫人员可以迅速作出反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news.省略/edu/2009-07/21/content_11741791_1.htm.

[2]赵桂燕.BOT――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陈至立.在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moe.省略/zhuanti/houqin/7.htm.

[4].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49610459599815&infoid=1249444101124351&title=校舍情况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 设施建设 BOT模式运作 制度效应 政府管制

一、BOT与高校后勤投融资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土耳其总理奥托尔在1984年首创,主要功能是融资、建设与经营、风险分担与转让。它是指政府给项目发起人建设和经营特许权,由项目发起人负责修建、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的设施,并向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用以回收项目的融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取得一定回报收益;合同终了将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无偿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机构。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后勤设施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后勤设施投资规模进入了空前发展阶段,过去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高校投资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后勤设施投资经费出现严重短缺。这也为高校后勤投融资实施BOT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资金市场化配置为高校后勤建设融资提供了平台。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是建立在经济活动的“商品性”和“生产性”基础之上的,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特征的经济活动,才可能获得资本投入或融资资格,而高校后勤建设正是具有这样的特征,这为BOT投融资进入高校后勤创造了条件。我国积极推进的资本市场改革和先后出台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高校后勤设施投资提供了融资的法律保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兴起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集体和私人财富有了很大积累,众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和民间资本需要寻求投资市场,而高校是尚待开放的投资市场,具有巨大的投资需求,特别是学生公寓、食堂、澡堂等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已从高校成建制剥离,便于BOT项目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建设所需投资规模也不是很大,价格、市场等商业性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稳定,激发了BOT投资商的投资热情。

二、高校后勤BOT投融资模式的运作

高校后勤建设BOT项目一般运作程序为项目确定、项目建设、项目运营、项目移交四个阶段。

1.项目确定阶段

项目确定阶段是采用BOT模式的基础,主要流程是:高校后勤建设计划/拟建项目确定采用BOT模式的项目项目招标/谈判准备编制招标文件投资者市场调研项目招标/谈判合同谈判签订特许经营协议。

高校后勤建设项目并非都可以采用BOT模式。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后勤建设投资而言,除非有特殊的政策,否则非经营性高校后勤项目是不可能采用BOT模式的。因为非经营性项目不存在收费机制,也就不可能产生财务效益,对投资者也就没有吸引力。因此,在对具体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如果项目可行并且具有较好的财务效益,则可考虑采取BOT投资模式。高校后勤BOT项目的立项程序可用下图表示。

2.项目建设阶段

中标投资者可以根据特许经营合同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组建项目公司,同时对项目资金筹措、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债务偿还和资产管理全过程负责。在该阶段项目公司就项目设计、施工进行相应招投标,并通过合同管理形式进行建设管理、政府部门也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建设各方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3.项目运营阶段

在整个项目运营期间,应按协议要求对项目设施进行维护。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经营期满后,组织项目鉴定。项目投资者按照特许权协议向学校无偿移交项目。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找到高校后勤BOT项目的移交案例。

高校后勤BOT项目的立项程序三、高校后勤BOT投资建设模式的制度效应

高校后勤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BOT模式引入我国高校后勤领域,必将对高校后勤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产生一定影响。

1.高校后勤BOT项目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和民间资本甚至境外资金建设运营,实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需求与社会资金供给有效对接,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后勤设施建设由政府投入的单一格局,弥补了国家财政投资不足,解决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资金匮乏的难题,突破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促进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项目投资者在建设运营中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率并产生了良好的资源配置效应。由于采取项目融资方式,由项目发起人自行筹资并承担投资风险,无需政府提供融资担保,有利于分散高校后勤投资建设的风险。

2.高校后勤BOT项目实行建设―经营―移交的方式,投资商出于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的动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主客观因素对工程造价控制的不利影响,努力降低工程造价,也改变了长期以来高校后勤设施建设不计成本的格局。BOT由投资者承担所有费用,学校节省了管理和后勤人员相关的工资、住房、医疗等福利性支出,BOT期满后项目归学校所有,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BOT项目由有经验的专业化建设者来论证、建设和管理,投资更准确、有效,造价低且建设更快,BOT项目在特许期间经营和维护全部由项目投资商负责,学校不再参与这一过程,可以确保高校领导能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

4.高校后勤BOT模式对我国有关政策法规及项目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BOT法律法规体系,使BOT项目在具体实施中缺乏法律依据。BOT项目实施过程中既涉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又牵涉到财政、税收、土地、市政、交通等部门,以及BOT项目公司、项目经营管理公司、贷款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即涉及投资、金融、税收等经济问题,也包括法律、社会公众利益、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成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管理,在征地、金融财税政策、物资保障、后勤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目前许多人还不知道BOT是怎样一种模式,更不用说如何积极运作。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大教育培训项目管理人才的力度,为实施BOT创造人才条件。

5.高校后勤BOT模式替代了传统高校后勤投资建设中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管理者的双重“委托―”关系,具有一定的制度创新效应。高校后勤BOT模式可以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高校后勤等基础设施建设,活跃了社会资本,符合国家发展民营经济的大政方针。

参考文献:

[1]张欣,忠. BOT模式与我国基础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3):47-48.

[2]郑文谦.BOT投资方式与高校后勤投资制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68-69.

[3]朱学红,黄健柏.高校后勤设施建设与BOT投资模式[J].教育与经济, 2004,(1):46-48.

[4]宋翔,王江平,陈宽民.公路BOT投资模式的运作及制度效应[J].综合运输,2006,(4):35-37.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后勤管理;职业素养;勤俭节约

一、当前小学学校后勤管理的工作现状

1.管理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足

学校的后勤管理服务于广大师生,在工作过程中要明确工作目的和工作重点,能保证后勤工作可以正常有效地开展。在现如今的大部分小学学校中,教育工作者对于后勤服务并不是十分关注,对后勤工作也无法做到合理分配,还有的学校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后勤管理。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很多后勤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后勤工作也无法有效开展。许多后勤工作人员认为小学教学任务比较简单,在工作环节中也一直保持一种松懈的态度,对于后勤工作的落实缺乏关注。学校方面把工作重心也一直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没有真正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没有对后勤工作做出真正的支持,导致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2.人员成分混杂,缺乏职业素养

因为诸如工资福利、工作性质、职位升迁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很多年轻人对投身后勤管理工作的意愿不强烈,后勤部门没有人才的支持,工作开展也只能依照以往落后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创新。目前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组成较为杂乱,甚至还有许多退休教师以及社会临时工,对学校的后勤管理也带来负面作用: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管理人员的离开从而导致岗位空缺,已经安排好的工作就不能及时完成,影响整体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是很强,因为人员组成复杂,无法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后勤工作的进行也会受到阻力。

3.缺乏监督机制,管理工作混乱

长期以来,学校后勤作为独立的部门,既没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约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例如,学校后勤经费的使用一直是制约后勤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小学学校,本身的职能结构相对简单,人员配备数量不足,因此很难在编制之内成立专门管理监督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后勤管理经费的使用不够透明,加上部分后勤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后勤管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内的许多工作也就不能正常开展。

二、做好学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措施

1.要建好一套制度

要明确后勤工作的理念,后勤工作的完成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要对其中的每个人都做好分工安排,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特点进行不同的工作定位和工作安排,要把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做一个有效的规范,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完成最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过程中制定行为准则,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后勤工作的有力支持,制度的建立要关注以下方面:议事制度、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议事制度要求在工作环节中保证民主科学,在对后勤工作的处理提议时能进行民主的交流,集合大家想法进行工作改良。工作制度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纪律要求,让工作人员能够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岗位责任制就是对工作人员有一个细致的分工,明确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义务。在此管理体系之下,工作人员都能够对工作保持热情,发挥个人最大的工作能力,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要加强后勤工作队伍建设

后勤工作涉及的层面十分广泛,而且工作内容细节性很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工作不到位,就会导致工作环节破碎,后勤团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下降,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才要加强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改善。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第一要全面完善后勤领导班子,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引入一些负责的工作人员,构建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加强团队建设,保证每个人员都能够完成岗位任务,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特质来进行岗位分配和工作安排,根据岗位来进行人员的安排。

3.要善于管好钱和物,要注重勤俭节约

在后勤工作的进行中要控制资金的支出,对于一些农村小学,后勤工作的资金支出更要谨慎。后勤工作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还要对学校的物资财产做好管理,要节约,很多学校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后勤工作更要注重勤俭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一切物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注意废物利用,提升物资的重复利用率。

作者:袁华 单位:四川省崇州市格力巴蜀文井小学校

参考文献:

[1]孟凡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浅谈小学后勤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0篇

一、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后勤企业工作具有特殊性

高校后勤工作有别于一般企业,主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后勤服务与保障,不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同时,高校后勤职工虽不是教师,但也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企业管理中的细微问题将影响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学校发展的稳定。

(二)后勤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功能弱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人力资源多头、多层管理,人事管理随意性较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停留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整日忙于具体事务,对于许多事情通常都是按领导意图办事,被动做出反应。其工作可概括为“抄抄写写、调调配配、进进出出、上上下下”16个字。对于工作分析、教育培训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离“以人为本,注重潜能开发,讲求投入产出,进入决策过程”的主动开发型工作相距甚远。

(三)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高校后勤企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人员队伍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从其人员构成来看,存在着“两多一少”现象,即文化素质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的土地征用工多、合同工多,大约占后勤队伍的80%,而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和骨干员工少。

(四)忽视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后勤的工作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劳动,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由此缺乏对后勤企业文化的建设。一个没有自己企业文化的集体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集体,后勤职工将缺乏归属感。建立成功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适应后勤社会改革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发展企业先进文化。高校后勤职工队伍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预见性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意识不强;职工的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有待提高,职工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后勤队伍,克服以上不适应的问题,一定要加强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二、《劳动合同法》实施对高校后勤企业用工带来的影响

(一)《劳动合同法》凸显维权亮点,传统用工方式受到挑战

一直以来,高校后勤企业普遍存在用工不规范的现象,自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显著加大了执行《劳动法》的力度,对后勤企业传统用工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劳动合同法》凸显维权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后勤企业职工的维权意识,显著加大了单位违法用工的责任风险。2008年1月1日起,高校后勤靠人工低成本运行的状况发生了改变,《劳动合同法》彻底结束了“用工无标准,辞工无依据”的“人治”时代,要求用工必须有标准,讲“法治”。《劳动合同法》的明确规定迫使高校后勤企业改变违规用工的做法,这无疑增大了后勤企业的违法风险和用工成本。

(二)《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提高了使用成本、保险成本,降低了离职成本

1、使用成本和保险成本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前,高校后勤为了规避用人成本风险,一般都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在支付工资时弹性也很小,基本上都是按照当地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干得好坏一个样。尤其是像食堂员工和宿管中心的管理员等临时工拿的基本上都是劳动市场规定的最低标准,加班工资的计算方法也极不规范,一般按照平时工资的100%计算甚至更少,社会保险也难以到位。新劳动法实行以后,高校后勤企业必须进一步规范用工关系,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法》。工资、加班工资和社会保险必须足额到位,据笔者测算,高校后勤的劳动用工成本将成倍增加。

2、离职成本

在实行《劳动合同法》之后,高校后勤职工在签订合同后利益得到了保障,收入也将有所提高,劳资关系得到改善,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了离职率,减少了离职成本。

(三)《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催生高校后勤企业多种用工模式

1、劳务派遣模式

这是一种新用人方式,可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工作和发展需求,通过正规劳务服务公司派遣所需要的各类人员。实行劳务派遣后,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组织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组织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只有使用关系,没有聘用合同关系。派遣员工由派遣机构实施专业化管理,一方面可大大减少劳动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劳动纠纷,一般由与派遣员工建立劳动关系的派遣机构处理,用人单位只需要予以协助,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人单位处理劳动纠纷的麻烦。

2、人事模式

人事是指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接受用人单位或个人委托,对其人事业务实行集中、规范、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和系列服务的一种人事管理方式。人事的当事人为方和委托方,方一般是县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委托方为需要人事服务的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委托的方式由委托方与方商定,并以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此种模式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后,为全国各高校普遍采用,大学生及骨干员工都采用人事的模式。

3、服务外包模式

服务外包是企业或社会组织将其非核心业务模块转让给其它外部专门从事这种业务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去经营,通过相互优势组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能力等以提高本企业或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后勤服务来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将部分服务内容转让给社会企业经营,同时也将一部分劳务用工转让给社会企业。此种形式在《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后为多数高校后勤实体所采用,成为应对用工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正确认识《劳动合同法》,树立依法用工观念

《劳动合同法》是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的又一部重要劳动法律,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符合我国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劳动争议案件频繁发生的现实,用法律的强制性手段规范劳动关系,有利于有效规制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行为,为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甚至是传承和创造文明的众多高校,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也被扭曲,劳动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相应的权利。如今,党中央倡导“改善民生”,高等学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自觉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切实以实际行动与员工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良好关系,对管理员工的制度设计和执行,应更具有人性化、灵活性和动态性,在利益分配上要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关心每一位员工的生存与发展。

(二)重建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自身的知识体系

必须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高等教育、行为科学、心理学和服务业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必须熟悉并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劳动合同法》,依法建立企业劳动关系。把好招聘录用关,对招聘录用程序、 录用条件、 面试人员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和周密的安排。要注意区别与使用实习协议、就业协议、劳务协议、聘用退休人员协议、岗位聘用协议等, 掌握国家对于特殊人员的录用规定, 从源头上降低法律风险, 减轻法律责任。

(三)完善配套法规制度

后勤企业要认真组织全面清理《劳动合同法》生效之前制定的有关劳动合同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对需要废止的予以废止, 对需要修改的予以修改,重新合理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同时, 要全面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清理检查工作, 准确摸清本单位临时性用工、劳务工、劳务派遣工等各类人员的具体情况,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用工风险, 后勤企业统一安排, 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新法实施之后, 劳动争议案的审理更多的是对企业行政管理职权程序性的审查, 所以后勤企业必须重视对规章制度和行政管理程序性的规范, 做到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修改规章制度, 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 并向劳动者公示, 这样企业的劳动制度才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合法依据。

(四)保持用人机制的灵活性,科学设计薪酬制度

后勤企业内部可以实行科学的人才流动,实现人才资本的置换,让员工时刻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后勤企业可以采用人员派遣、人才租赁等多种新兴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模式和现有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员工聘用和管理, 通过第三方的合作公司提供的服务来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同时保持企业用人机制的灵活性。建立具有激励功能的薪酬体系,对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合同法颁布后, 许多条款涉及到工资的问题。所以后勤企业的工资需要规范, 特别对于节日补贴、高温补贴等费用的发放更需注意。对于劳务派遣员工的使用上,在工资支付,对劳务人员的管理处罚,派遣劳务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都由劳务派遣公司负责,由劳务公司办理并承担责任,后勤企业只与劳务公司存在合同关系。

(五)健全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推进学习型后勤建设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1篇

--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同志们:

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在全国人民认真落实“十五”计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国务院办公厅在西安召开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学习贯彻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各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参观学习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成功做法,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部署、推动明年全国的改革工作。明天会议将组织与会代表分组进行现场参观。后天,李岚清副总理将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专门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进行座谈,并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岚清同志讲话精神。

陕西作为位于西部的一个省,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狠抓落实,不仅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创造了宝贵的经验,而且还为这次会议作了精心、周到的安排,我谨代表教育部和与会代表向陕西省和西安市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进一步抓紧抓好明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两年来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积累了经验,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99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标志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了一个大力推进的新阶段。去年12月召开的武汉会议,在总结了上海会议之后,全国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两年来,各地参照上海、湖北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推动本地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改革工作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主要体现在:

1.学生公寓和食堂等后勤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武汉会议以后,各地以多种形式,普遍加快了后勤设施建设进度。预计今年全国新建学生公寓可达1200万平方米,改造220万平方米。去年和今年两年累计可完成新建学生公寓1900多万平方米,改造450万平方米;今年全国可新建学生食堂160万平方米,改造40万平方米,去年和今年累计完成新建学生食堂260多万平方米,改造81万平方米,约可解决200多万学生的食宿问题,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后勤保障条件。

2.各地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改革的领导统筹

全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认真学习上海、湖北的经验,切实加强了省级政府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领导、统筹力度,加大了省和省会城市两级政府对改革的推动力度。陕西省坚持“政府统筹规划,社会支持参与,市场带动推进,企业机制运作”的做法,在西安市的积极参与配合之下,后来居上,改革工作进展迅速。上海市继续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在保证新组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稳健、持久经营和发展方面创造了新的经验。湖北省、武汉市的改革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四川省层层落实改革目标责任,把各项工作分解到人。在此基础上,省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改革进展情况按月进行督办。黑龙江省政府在武汉会议之后连续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落实推动改革的各项措施,牢牢把握改革方向,推动改革健康发展。重庆市委、市政府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渝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理清大学生公寓建设的思路并积极组织实施。湖南省主要领导今年以来连续八次主持召开会议,专门研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使改革出现了新局面。辽宁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优惠政策,确定相关实施方案,有关部门对学生公寓建设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服务,大大加快了学生公寓建设的步伐。山东、河南、浙江、天津、北京等省、直辖市政府,也都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政府领导统筹、各方齐心协力,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政策和措施。

3.在探索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新鲜经验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的规范分离。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高校在坚持为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方向的前提下,围绕如何运用社会化的机制和产业化的形式、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制这个重要课题,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因校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探索。在后勤服务实体的组建、运营,学生公寓和食堂的建设与管理、高校后勤物资的配送和采购、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资金筹措等方面进一步积累了经验,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不断规范

在一年的改革过程中,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重视并认真研究新组建的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和管理问题。及时纠正各种不健康倾向,注意明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责任与义务,正确处理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的责、权、利关系,努力保证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稳健经营;高度重视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利益,在制度与机制方面不断有所创造和创新。华中科技大学选择优秀干部出任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总 经理,抽调6名博士、13名硕士进入实体领导班子,并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保证新组建后勤服务实体顺利运行。目前,从全国来看,尽管这些新组建的后勤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但对于保证后勤社会化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5.社会各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同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深刻变化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委托经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97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2

党校系统后勤保障服务实行社会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中央党校多次在全国党校系统行政后勤工作会议上提出,有条件的党校应努力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Y市委党校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创新党校后勤保障工作的体制机制,实行社会化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 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实践

1.1 Y市委党校的基本情况

Y市委党校创建于1938年,经市政府批准先后兼办了行政学院、厂长经理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形成了“一校三院”的办学格局,承担了党务干部、国家公务员、企业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训任务。

2013年,Y市委党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新校区规划用地11.3公顷,总建筑面积60 220平方米,主要包括学员公寓、教学楼、图书馆、信息中心楼、综合办公用房、学员餐厅、报告厅、后勤用房及其他设施。在会务接待方面,拥有容纳600余人的报告厅1个、大中小型会议室6个、各类教室20个、客房床位620个,餐厅可容纳1 000人就餐。

1.2 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做法

多年来,Y市委党校立足自身实际,把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探索党校后勤保障工作社会化管理新模式。Y市委党校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后,通过委托经营的模式,实现了党校后勤由提供服务向监督管理转变,由传统成本管理向利润管理转变,党校的后勤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保障能力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党校培训工作提供了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保障。

1.2.1 科学分析评估

在新校建设进入后期阶段,为保证新党校的正常运行,Y市委党校提早开始进行确定适应管理方式、选择合适管理方法的工作。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后勤工作社会化管理、委托经营的建设思路。

在借鉴省内外党校在后勤保障社会化管理、委托经营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后,Y市委党校坚持了四大评估原则:一是坚持服务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以会议和培训为主的原则,体现党校的特殊性要求;二是坚持“社会形象好、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回报效益高”的原则,进行基础性评估;三是坚持新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的原则,进行适应性评估;四是根据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进行可行性评估。

1.2.2 明确管理范围

通过签订委托经营合同,对委托经营范围、委托期限、管理范围、双方权利与义务、承包经营费用、产权及其处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规定。

一是明确经营项目:主要为餐饮、住宿、会议和培训等,乙方在确保满足甲方提报的年度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的前提下,自主对外经营。

二是成立一个机构:成立由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各自授权代表及相关人员组成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5人组成,党校方面代表3人。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如经营项目、制度规范、重大维修项目等,必须经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三是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甲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8项,其中规定,甲方审核批准乙方经营管理团队的组建方案;有权随时对乙方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和监督,等等。乙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13项,其中规定,乙方具体负责合同约定的经营管理工作,遵纪守法;不得改变经营项目,不得转租甲方资产,不得以甲方资产作为任何形式的担保及债务抵押;严格规范管理,保证委托经营区域的运营,等等。

1.2.3 党校成立对接机构

为了更好地实现党校后勤部门对委托经营的监督和管理,Y市委党校整合后勤资源,理顺职能机构,抽调相关方面专业人员,成立监管办公室,隶属党校行政处,直接对行政处长、分管校长负责。监管办公室下设财务、餐饮、住宿、物业等对口岗位,全方位进行监督管理。其中,财务监管进驻公司财务部,负责审核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并对接保障市财政局、审计局的国有资产核查审计工作;餐饮、住宿监管负责统计教职员工就餐、学员就餐住宿明细,确定标准、天数,按季度定期结算餐费和住宿费;物业监管负责审核结算基本营运费用支出以及协调其他物业服务管理事项。

1.2.4 完善管理制度

Y市委党校始终把规章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在理顺委托经营合同权利与义务的同时,校监管办先后出台了《委托经营监督考核实施办法》等多项工作标准和考核制度,坚持巡查制度,定期召开后勤工作协调会。后勤服务基本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合同办事,确保了党校后勤管理逐步走向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1.3 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在委托经营的两年多时间里,Y市委党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由于党校的后勤服务模式,既不同于一般党政机关,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且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又基本无成例可循,一切工作都是在监管实践中进行探索与总结。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3.1 委托经营机制有待理顺

依据委托经营合同规定,受托方在保障党校干训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对外进行商业经营。在这个过程中,对内的党校服务保障与对外的商业经营实际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比如,商业接待量过大导致党校学员的食宿服务质量下降,承接商务会议与党校教学工作安排在时间、场地上产生冲突,等等。

1.3.2 监督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Y市委党校已初步建立起了后勤服务的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考核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奖惩措施落实不到位,易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1.3.3 后勤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党校后勤管理人员创新意识薄弱,对市场化的后勤服务管理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不适应,出现了党校对委托经营方的监督管理断层和真空。

2 党校推进后勤保障服务社会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2.1 坚持以我为主,维护党校核心利益

党校后勤保障的中心任务是服务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就是更好地服务于这个中心,即通过受托经营方的专业化管理,提升后勤管理层次和服务质量,进而将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上来,最终为学员营造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生活条件便利的校园环境。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党校与委托经营方的关系,即服务与被服务、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党校作为委托经营方,必须把更高的后勤保障服务水平作为评价委托经营的首要标准,把更高的学员、教职工满意度作为考核委托经营的重要标志。因此,党校后勤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党校的主体作用,明确后勤改革中的核心定位。

2.2 创新共建思路,践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理念

推行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要充分考虑党校的特殊性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不能简单地照搬市场经济模式,而要以服务党校工作大局为主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

对于党校后勤服务能够实现服务外包的项目,应积极推进专业化管理,加强合作与监管,采用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理顺党校与外包服务方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最终形成“专业管理团队负责运营管理,行使日常管理权、经营权;党校负责监督管理,拥有资产产权、收益权”的共建运营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管理质量和水平,促进党校各项工作协同发展。

2.3 切实加强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委托经营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后勤服务优质的有效途径。但是,作为营利性组织的受托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党校公益性的宗旨并不完全契合。因此,党校可以授权受托经营方在确保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培训计划外的闲置资源开展对外经营,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合同双方的互利共赢,但根本前提是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一,选择有资质、懂经营、会管理、有实力的委托经营方,党校必须对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评估,特别要坚持“社会形象好、管理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回报效益高”的原则。第二,受托经营单位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必须严格履行合同,明确权利义务,在双方协商的框架内进行经营活动。第三,党校必须切实维护自身权利,严格履行涉及质量监管、成本监管和节能监管等各个方面的监管责任。

2.4 完善服务模式,优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机制

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是一个单位后勤服务保障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有了好的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服务体系的效能。

在推行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必须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进一步优化党校后勤资源配置,精简监管层级机构,打造高效有力的后勤监管部门,牢牢把握住管理和服务的主动权、控制权和决策权,真正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实现后勤服务效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行关键在于理顺运行机制,后勤部门的职能要逐渐实现由服务向管理的转变,即从服务为主到服务、监管并重再到监管为主的三步转变。进一步提升后勤核心治理能力,优化服务管理机制,实现对受托方的有效监督和科学管理,最终实现工作重心向国有资产监管、服务项目招标、服务质量评估等宏观层面的转移,为党校后勤服务管理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5 强化人才战略,提升后勤服务社会化软实力

党校后勤服务工作的发展关键靠人,队伍建设始终是做好后勤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党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行,对党校后勤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党校必须逐步建立起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后勤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后勤服务管理的软实力。

第一,充分发挥“党校姓党”这一政治优势,培育党校后勤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思想观念转变,提升后勤服务社会化意识,进一步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新的理论精神与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以党建推动后勤工作不断发展。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后勤人员;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11-01

党的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在2013年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院审议时强调,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上来。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也为了更够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文章就从当今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来寻找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改革方向和创新点。从管理、服务和资源配置三方面,对后勤工作提出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打破传统,深入管理队伍

后勤管理中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比如: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队伍建设差强人意、职工身份难以转变、后勤职工缺乏创新意识、后勤改革内涵和重要性认识高度不一、相关政策不够到位、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缺乏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后勤管理者深入后勤管理团队,从管理层开始打破这种传统,知人善任。首先,部门领导要重视。认真选拔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管理岗位,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其次,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更新观念。要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营造内外良好的内部环境、增强主动发展的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的理念。第二,要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层次、造就高素质的后勤职工队伍,制定规章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包括:人事任免制度、目标责任书、各部门管理办法等。第三,对于工作本身,领导层要利用会议、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去鼓励和激励员工多提出科学的、实用的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和方案。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改革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要注重改革的长期性、深入性、防止表面性、短期性等行为的发生,才能确保后勤改革顺利的进行。

二、以人为本、改善服务。

后勤部门属于高校的服务机构之一。后勤工作是教学、科研服务中的基础与粘合剂。因此,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才能让后勤部门有更好的发展。一切管理都是对人的管理,所以归根到底,人才是后勤改革的核心所在,人事管理才是创新所在。纵观全国各大高校,其内部机构设置数量多、设置滥的问题普遍存在。机构冗余必然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陈本的加大,降低了办学效益。据计算,高校人均人都费在5万元以上。据了解,很多民办院校不再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进入了管理机构精、办事效率高、办学效果好的良性管理轨道。为我们搞好高校后勤机构设置提供了经验。其次,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后期职工中临时工、技术工人占比较大,正式工的文化素质相对教学口员工呈偏低事态。其中。因此,建立健全一直高素质的梯队,以点带线,来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可以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后勤人的综合素质进行检验。

但是,无论改革怎样进行,服务始终是目的,但是服务是以人为本的一部分,员工心理疏导是另一部分,只有多为员工考虑的组织才能凝聚人心,才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富激情和原动力,有时效性的完成他们的工作。

三、美国企业管理文化对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的启示

从现有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和文化氛围看,已经不能适应今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的发展收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和阻碍,与外国高校后勤管理相差甚远。在现代化程度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化管理的缺失,已经成为了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注意加强与师生间信息的有效存储、更新和利用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现代化技术与师生、员工及时进行沟通与反馈,在发现问题后,能及时解决问题,并做好回复工作,以期提供最佳服务。

四、结论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4篇

1 提高后勤工作的思想认识

总务处坚持为学校教学、为全体师生服务的宗旨,加强后勤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在新的一学期里要使全体职工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明确,责任清楚、共同提高、真抓实干、求实创新。长期以来,在一些中小学校,后勤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同志认为做后勤工作低人一等,这种观念显然是极其错误的。如果以这种不正确的思想指导学校工作,在人员的任用选拔、工作业绩的考核评比、职称评定、奖金、福利等方面就会出现不公正的现象,其结果必然严重挫伤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必须摒弃那些轻视后勤工作和后勤人员的陈旧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对教学人员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他们,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发展。认真做好开源节流、艰苦创业,从而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要求总务工作人员在思想作风上要廉洁自律,进一步牢固树立“双服务”的观念,加强学校后勤管理,使学校的总务后勤管理有特色、上水平。后勤人员除了在其工作中可以利用同学生的接触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外,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耐心细致的工作和优质的服务去感染学生。同时,后勤工作人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优美环境,也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也就是所谓的服务育人功能。加强学校后勤工作,也是充分调动教师献身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环节。后勤部门按照有关教育法规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保证教师的生活福利待遇,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为教师排忧解难,才能增强他们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信心和干劲。

2 要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

后勤管理者要办事公道,作风正派。所谓公道,就是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待人处事公平合理,不偏不倚。所谓正派,就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举止行为,端庄正派。作为后勤管理者必须思想解放、头脑灵活,要善于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社会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要敢于出点子、当参谋,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以推动学校工作的发展。因此,开拓精神就成为学校后勤管理者必备的又一个重要心理素质。后勤管理干部要做好后勤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墨守成规是行不通的。每一个后勤人员都要树立主人翁责任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优质的服务态度、灵活多样的服务形式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职工排忧解难。学校后勤工作摊子大,任务重,困难多,而服务对象往往又是要求高,体谅少。后勤人员虽然整天辛辛苦苦,忙忙碌碌,还是“众口难调”。因此,后勤人员应当具备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甘当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正确对待名与利、苦与乐、荣誉与地位,才能把后勤工作做好。

3 具体实施措施

3.1 要建好一套后勤管理制度。从建章立制入手,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一是健全以行政会议或办公会议为主的议事制度。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科学、民主、有效地处理后勤工作中的重要、重大事务,增进班子内部的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完善照章办事的工作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应该学会并习惯于用工作规定、规程来约束自己,绝不能我行我素;还要严格执行制度,对违反制度者,必须进行相应的制裁。三是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益。

3.2 要善于管好钱和物。财务开支方面严格执行上级的收费规定,不随意增加或减少收费项目,不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和变相收费现象,坚持校长“一支笔”签批制度,严格采购进仓、出仓等一系列手续,健全规章制度,防止学校的校产物资的浪费和流失。建立健全赔偿制度,做到用管相结合,严格财务管理,对大批物品的采购、工程、实行招标制度。

对学校后勤管理的建议范文第15篇

1.管理理念落后,重视程度不足

学校的后勤管理服务于广大师生,在工作过程中要明确工作目的和工作重点,能保证后勤工作可以正常有效地开展。在现如今的大部分小学学校中,教育工作者对于后勤服务并不是十分关注,对后勤工作也无法做到合理分配,还有的学校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后勤管理。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很多后勤管理人员并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的责任义务,后勤工作也无法有效开展。许多后勤工作人员认为小学教学任务比较简单,在工作环节中也一直保持一种松懈的态度,对于后勤工作的落实缺乏关注。学校方面把工作重心也一直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没有真正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没有对后勤工作做出真正的支持,导致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2.人员成分混杂,缺乏职业素养

因为诸如工资福利、工作性质、职位升迁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很多年轻人对投身后勤管理工作的意愿不强烈,后勤部门没有人才的支持,工作開展也只能依照以往落后的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和创新。目前学校的后勤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组成较为杂乱,甚至还有许多退休教师以及社会临时工,对学校的后勤管理也带来负面作用:一方面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管理人员的离开从而导致岗位空缺,已经安排好的工作就不能及时完成,影响整体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是很强,因为人员组成复杂,无法对其进行统一培训,后勤工作的进行也会受到阻力。

3.缺乏监督机制,管理工作混乱

长期以来,学校后勤作为独立的部门,既没有专门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监督机构,导致后勤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约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例如,学校后勤经费的使用一直是制约后勤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小学学校,本身的职能结构相对简单,人员配备数量不足,因此很难在编制之内成立专门管理监督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后勤管理经费的使用不够透明,加上部分后勤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后勤管理工作得不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内的许多工作也就不能正常开展。

二、做好学校后勤管理的主要措施

1.要建好一套制度

要明确后勤工作的理念,后勤工作的完成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要对其中的每个人都做好分工安排,制定一个完善的工作制度体系。根据每个人的能力特点进行不同的工作定位和工作安排,要把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做一个有效的规范,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确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完成最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过程中制定行为准则,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后勤工作的有力支持,制度的建立要关注以下方面:议事制度、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议事制度要求在工作环节中保证民主科学,在对后勤工作的处理提议时能进行民主的交流,集合大家想法进行工作改良。工作制度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纪律要求,让工作人员能够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岗位责任制就是对工作人员有一个细致的分工,明确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义务。在此管理体系之下,工作人员都能够对工作保持热情,发挥个人最大的工作能力,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要加强后勤工作队伍建设

后勤工作涉及的层面十分广泛,而且工作内容细节性很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工作不到位,就会导致工作环节破碎,后勤团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凝聚力下降,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学校才要加强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改善。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团队,第一要全面完善后勤领导班子,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引入一些负责的工作人员,构建一个良好的管理体制,加强团队建设,保证每个人员都能够完成岗位任务,要根据工作人员的不同特质来进行岗位分配和工作安排,根据岗位来进行人员的安排。

3.要善于管好钱和物,要注重勤俭节约

在后勤工作的进行中要控制资金的支出,对于一些农村小学,后勤工作的资金支出更要谨慎。后勤工作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还要对学校的物资财产做好管理,要节约,很多学校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后勤工作更要注重勤俭节约,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一切物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要注意废物利用,提升物资的重复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孟凡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浅谈小学后勤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

[2]张仁先.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育人环境:记王家岗小学后勤管理与勤工俭学[J].成功(教育),2010(8).

[3]江樱.浅谈小学学校后勤综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