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多终端;会议签到

引言

“十二五”规划以来,高校在校园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及应用、高性能计算平台及专业队伍等各方面逐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高效稳定的计算机网络、高性能计算环境和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大幅提高了高校的信息支撑和科学管理水平,为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些年来,高校的办公自动化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师生对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利越来越依赖。其中,高校会议越来越多,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会议规模也越来越大,加速凸显了现有传统会议签到模式的不足。目前为止,一般高校会议签到都是纸质签到,导致会议开始前,参会人员都挤在一起在签到表上找自己的名字实现签到,操作不便,会前会场一片混乱,效率不高。会后会议管理员会议签到明细及统计情况无法及时提取、汇总,会议统计情况不够一目了然。建设一个有效、快捷、处理简单、提高会议签到效率、深受广大用户欢迎的会议签到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建设工作。

1 研究意义

随着移动应用技术蓬勃发展,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逐渐普及,无线网络带宽的不断增加以及成本的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技术在学校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即建设学校移动数字校园的时机已经成熟。如何应用移动技术扩展出虚拟化的校园,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能方便、灵活、有效的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享受校园的数据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扩大学校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是移动数字校园建设所需要涉及的范围。

“微信”的使用已经覆盖的全国近80%的用户,“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企业服务账号,针对企业内部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从侧面很好的解决了App在不同手机操作系统上的兼容性问题,为了给予高校师生提供更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提出建设“微信门户”。

本文的目标是研究“移动端会议签到”,将传统解决方案业务场景,通过碎片化应用改造会议签到服务、变革管理模式、创新移动工作体验,从而提升校园信息服务技术含量,给教师全新的服务感受。

2 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议签到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变迁,经历了从纸质签到到智能签到的变更。现在人们基本抛弃了效率低的纸质签到,都用上了不易代签、效率高、易保存的智能卡签到技术、二维码签到技术、生物识别签到技术。

本文提到的会议签到系统是现有OA自动化办公系统基础上应用扩展和延伸,将依托学校现有的数字化校园系统,以数据中心和各个业务信息系统基础数据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进一步的将会议管理日常功能可使用碎片化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为教师提供一系列基于查询统计等应用服务。会议签到系统要在高校得到很好的推广和运用,需要实现多终端的考勤签到功能,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接高校校园卡系统。高校校园卡已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的两个方面包括校园卡消费及校园卡身份识别功能。高校师生每个人都有且仅有一张代表自己身份的校园卡。会议签到系统对接学校的校园卡系统实现通过校园卡完成自助签到,签到信息及时入库是必须且需优先考虑的方式。目前为止,支持校园卡签到的设备有很多种,但是考虑到稳定、易用、携带便捷,本文介绍的是工业物联网手持终端。会议签到系统实现校园卡签到,需利用该手持终端设备的NFC识别功能,通过设备提供的相关接口,获取数据,完成校园卡签到功能。

(2)在“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内部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通过高校企业号通讯录严格的控制人员的信息,仅在通讯录中的人员才可以进行关注使用平台的功能。集成统一身份认证通过“微信门户”进行“轻”应用的使用,并可进行多角度的信息统计汇总,更方便的为在校教师提供日常工作方面的服务。

(3)在“微信”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外部人员的会议签到应用。如上所述,本文的会议签到系统是在“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号”的基础上进行高校内部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高校内部私有化,对校内师生来说,可以通过内置在会议签到系统里面的“扫码签到”进行签到,而并不需要因为浏览了会议一些比较重要的功能,如:会议详情展示,资料,请假,等一系列功能,而再返回到微信首页扫码。但是,对于校外人员来说,他们就看不到被私有化的会议签到应用,于是只能通过微信自带的扫码完成签到。会议签到系统必须区分开扫码的用户是校内还是校外用户。不能混淆了用户。

(4)多终端考勤设备,用户考勤状态及数据的实时联动。对于参会人员来说,可以通过扫码签到也可以通过校园卡刷卡签到;对于会议管理员来说可以通过扫签、手工签等多种方式帮助参会人员完成签到。因此,会议签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需要考虑到多方式数据的实时同步。

(5)会议签到系统移动端展现通过H5页面的形式展现。为集成在OpenPortal客户端、微信企业号、第三方APP等多样的API接口提供技术支撑。

3 系统设计

根据浙江某高校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现状,结合该高校会议签到系统建设过程的研究,遵循“统一架构管理、开放与资源共享、智能与精细运营、绿色与节能减排”的原则,凝练出一套适用于大多数高校的会议签到系统网络拓扑图和功能需求。

3.1 网络拓扑图

3.2 功能需求

充分考虑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高校现有信息系统和已有数据库情况,以用户为中心、方便易用、给师生以良好的用户体验,满足校内师生迫切需求为宗旨,同时为管理服务人员提供便捷使用的操作界面,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3.2.1 PC管理端

(1)系统登录。与高校信息门户集成,使用单点登录技术,使得用户只需通过输入统一身份认证的账号和密码登录高校信息门户之后,即可登入到会议签到系统管理平台。

(2)会议管理。会议管理分为:会议、会议列表、会议签到信息和会议类型四个子菜单,每个子菜单对应着不同的功能。用户可查看自己创建的所有会议列表,并能对会议进行查询、新增、修改、移除、投影等操作。查询,可根据会议名称、主题、会议地点进行全字段模糊查询;新增,可跳转至会议页面;修改,可跳转至会议基本信息页面进行修改会议信息;移除,移除该会议;投影,显示大屏幕投影签到页面。

会议:对于不在OA系统中的会议,可编辑会议名称、会议主题、会议开始时间、会议结束时间、会议需到人数、会议举办地址、会议内容等信息。

会议参会人员:会议参会人员可从通讯录导入(集成校内数据中心,获取校内组织架构)。对于校外参会人员,也可先下载模板,然后对模板进行维护,维护好后,导入到参会人员中。可把已选择的参会人员从参会人员列表中删除,删除后可重新添加。可对已选择的参会人员进行授权,分配模块的管理权限,可增加或减少会议的管理模块使用权限。可把参会人员名单维护到通录中,下次可直接通过通讯录进行人员的维护。

会议资料:可添加、修改会议资料及相关附件。

会议日程:可添加、修改会议日程。

增加模块:可选择是否增加问卷调查、投票表决、意见反馈等模块。

会议投影:可查看会议的投影页面。

会议上墙:可进入到签到上墙页面,签到的信息会动态的显示在该页面,页面上的二维码动态刷新,签到的信息会依次显示。

会议统计:可查看会议的签到统计信息,汇总统计报表。

会议签到信息:可查询每个会议的签到明细,可对签到信息进行导出或修改签到状态。

(3)组织机构管理:包含角色设置、机构及用户设置、角色权限设置。

机构及用户设置:集成高校共享数据中心,同步获取组织机构基本信息。

角色权限设置:可勾选该角色可用模块,达到权限控制。

3.2.2 移动端

(1)会议列表。对接学校的企业号平台,关注并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验证的高校企业号参会者点击“会议签到”应用,可浏览到待自己参加的所有会议列表,可浏览具体的会议详情信息。

(2)会议详情。点击对应的会议列表,可浏览会议的基本信息,以及相应的功能模块,如会议签到、会议资料、会议请假、会议反馈、我的二维码。此页面的功能模块会根据管理员的配置而进行调整变化。

会议签到:校内参会者点击对应会议详情页的扫码签到,将扫一扫镜头对准会议二维码,然后进行识别,识别通过后即可完成签到。校外参会者可通过微信的扫一扫,直接进行扫描会议二维码,跳转到基本信息填写页面,信息填写完成,校验参会信息成功后,即可完成签到。

我的二维码:弹出我的二维码,找到对应的会议管理员进行扫码签到。

(3)管理员功能。管理员可在移动端进入到手工签到页面,选择或搜索要签到的人员,点击签到即可完成该参会人员的签到。也可通过“扫签”,扫参会者的身份二维码进行签到。

4 结束语

“互联网+会议”概念下的会议签到系统建设,不仅实现了会前(会议发起、参会人员邀请通知、现场会议签到)、会中(资料分发、问卷调查、投票表决、会议反馈)以及会后丰富的多维度统计表的会议全周期管理,也可以为高校提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建设与应用下,满足教育数据采集要求的多端应用入口。建设移动校园在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丽,张巍,刘春瑞.校园一卡通会议签到系统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6,1:22-24.

[2]徐锋,许彩娥,厉晓华.基于校园卡的无线Wi-Fi会议签到系统[J].中国教育网络,2015,4:69-71.

[3]刘翔,胡 ,韩书.基于二维码的会议签到系统设计[J].电子器件,2014,5:1013-1016.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信息化; 美国; EDUCAUSE; 十大议题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蒋科蔚(1978—),女,江苏泰兴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E-mail:。

“绿色知识”概念是Andrew Jamisom在研究环境保护运动、生态社会时对环境知识形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绿色运动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减少资源浪费,摈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绿色知识范式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绿色教育、生态教育的出现,“绿色化”是未来教育的新理念。2008年可谓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进入“绿色化”时代,专业化机构开始大力宣传“我们必须想办法降低能源消耗,通过新方式发挥自己的力量,处理好我们创造、使用和废弃的那些电子产品:电子垃圾”(Cynthia Golden, 2008)。 [3]

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很高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秀的理念,深入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绿色范式及其发展脉络,对我国绿色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作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权威性专业组织,EDUCAUSER见证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历史变迁,每年EDUCAUSE都会开展一项面向全美高校的大规模调查,旨在了解当年美国高校的领导者在建设本校教育信息化时最关注的十个方面的议题(以下简称十大议题),至今已有12个年头。而EDUCAUSE每年的十大议题调查报告,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12年EDUCAUSE十大议题的调查,揭示美国高校数字校园从传统范式向绿色范式转换的路径,了解美国高校数字校园的绿色范式的建设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期望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所启迪。

一、2000—2011年度“EDUCAUSE

十大议题调查”的数据统计

EDUCAUSE是一个主要由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组成的,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为使命的非营利性专业协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4]截止2011年9月,该组织成员包括2200多家高等教育机构和250多家信息技术企业。[5]从2000年起,每年EDUCAUSE以E-mail的形式邀请其成员院校的首席代表填写EDUCAUSE网站上的调查问卷。平均数据回收率高于32%。问卷提供了30多项议题和一个开放性选项供首席代表们选择,并从四个方面开展调查:Q1,对学校战略的成功起取决性作用的是哪些议题?Q2,对学校未来战略发展最具潜在影响力的是哪些议题?Q3,最耗费信息技术部门领导者或管理者时间的是哪些议题?Q4,最耗费学校人力物力资源的是哪些议题?要求被访者在每个方面从30多项议题中挑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5项(2000年为3项),也可以在开放性选项里直接填写一项自己认为重要的但没有被列举的议题。调查结束后,EDUCAUSE对每一议题的得票数进行汇总,并将Q1中得票数最高的前10项议题列为当年的十大议题公布在《EDUCAUSE Review》上。

在2000—2011的12年十大议题调查里,进入十大议题的个数共有24个,具体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行政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信息系统,移动技术,学习管理系统,企业级门户网站,新兴的网络技术,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安全,灾难恢复/业务连续性(DR/BC),身份认证/登录管理(I/AM),灵活性/适应性/响应性(在2008年及以前该项议题命名为变化管理),Web系统与服务,在线学生服务,基于需求的服务,治理、资产组合/项目管理(在2010年及以前该项议题命名为治理、组织和领导力),战略规划,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更新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学习/分布式教与学,远程教育,数字化教室/技术的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人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2007年及以前该项议题命名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培训),信息技术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议题共涉及资金、软件系统、教学策略、安全、管理、基础设施、服务等七个方面。这些议题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实践中备受关注的热点,同样也是教育信息化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要方面。在这些议题中,资金和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统两项议题连续十二年进入十大议题,除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统在2000年排名第五之外,两项议题均排名十大议题的前三位。其他进入十大议题频率较高的有:安全和战略规划10次,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人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两项9次,治理、资产组合/项目管理和身份认证/登录管理两项8次,灾难恢复/业务连续性7次,这些议题则主要集中在安全、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见表1。

二、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的绿色范式转换路径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不同的维度都不同程度、不同轨迹、以不同方式向绿色范式递进,下面从七大维度来具体考察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绿色化”,探究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绿色范式转换路径。

(一)资金投入的“绿色化”

关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问题一直是美国高校最为关注和困扰的议题,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不可预测性,更体现在它与美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资金议题连续十二年进入十大议题行列,且均位列前三甲,其中有8年位居议题榜首。此外,资金投入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全貌。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绿色化”经历了四个阶段,总体上呈现了从最初的资金配给充分到现在的资金大幅度缩减的变化过程,在这一主动力的作用下,迫使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走向“节约”之路。

1. 第一阶段:资金配给充分的初级阶段

2000年至2001年间,美国各级政府和机构在逐年降低IT商业投资的同时,却积极提高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这为美国高校迅速融入技术经济浪潮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一时期,美国高校积极更新校园内的信息化装备,包括计算机、管理系统、网络基础设施、教学支持系统等,并通过对员工进行高层次培训和提供高薪吸引IT人才以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需求。这一阶段由于资金的配给及时,使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崭新阶段,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初级阶段的不成熟,例如,各自为政,管理机构、IT企业、学校乃至学校内各部门缺乏系统观,割裂地、孤立地看待和处理自己所面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

2. 第二阶段:资金走低的危机阶段

2002年至2005年间,由于美国经济的持续走低,直接导致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减少,但在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机构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却在井喷式增长,IT基础设施的更新和运行成本不断增加,在双重压力之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出现了首次危机。美国高校开始反思信息化进程,开始意识到IT整体战略的价值所在,并对IT服务所伴随的风险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信息化风险意识开始酝酿,这正是这一阶段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大贡献。

3. 第三阶段:收支失衡的突破阶段

2006年至2008年间,各州政府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由于高等教育的整体需求和支出也大幅度提升,相对分配到的IT资金并没有显著增加,虽然IT技术的成本有所降低,但IT资源和服务的成本每年却在加速增长,再加之政府的资金政策不够灵活,综合起来,所增加的IT资金显得杯水车薪。美国各高等教育机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降低开支的情况下如何创新地应对不断涌现的IT需求,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落实问责制、调整资金使用的优先级、加大财政的灵活度来支持创新、创建结构化和透明化的IT预算过程、重新分配资源以提高利用率、基于远景的IT规划、基于共享的技术开发视域、推动良好的校内沟通等。值得注意的是,首席信息官(CIO)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步进入了高等教育机构的最高决策层,这一变化使得高校规划与管理中也越来越重视平衡IT战略与未来发展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积极寻找新的发展范式,“绿色化”理念浮出水面。

4. 第四阶段:绿色范式的转型阶段

2008年9月9日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毫无例外地也影响了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2009年至2011年间,美国高校也遭受到了IT资金缩减的窘境,由于对经济状况的不乐观,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IT资金将在较长的时期内较为匮乏,因而对IT资金的关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CIO们已然接受了当前IT资金的状况,不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寻找获得资金的方法,转而关注如何在现有的资金状况下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借机发展内涵建设,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探究新的发展路径,对IT战略进行更细致有效的评估,以快速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绿色化”

事实上,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受资金变化的影响并不大,而与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紧密相连,基础设施进入十大议题的频次虽然极高,但与资金相比其关注度显然要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设施在IT投入中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基础设施的“绿色化”之路突出地表现在从实在到虚拟的典型发展特性。

1. 实在阶段

在2004年及以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上所占有的资金和人力资源较多,这个时期较为重视基础网络建设,包括高速处理器、大容量内存、服务器的QoS功能、多层网络、快速千兆以太网、VoIP等新兴网络技术、工作带宽提速等,强调基础设施对高校机构科研和管理的支持。建设中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实实在在的硬件设备上。

2. 虚化阶段

从2005年开始,基础设施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定位为建立安全、可靠、灵活、便捷、可扩展的IT系统,战略性数据的膨胀也催生了对大容量、高带宽、高性能、集成技术网络环境的追求。在这一发展趋势下,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基础设施内涵的虚化,对网络基础设施的理解有了质的改变,延展了基础设施的范畴,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了基于其上所提供的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等;其次体现在技术的虚化,在IT产品加速开发的同时,对各项产品和技术进行整合,使技术本身更加透明,应用更加简便,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和安全需求,如端到端服务与基础设施元件的整合管理、服务层协议(SLAs)的开发等。

3. 虚拟阶段

从2008年,基础设施首次跃至十大议题第四位,并在2009年延续这一“战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与网络入侵、安全破坏等网络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之用户对无处不在的网络的需求不断提高与资金不足间的矛盾激化,使基础设施成为焦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网络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云计算颠覆了传统网络应用模式,高校不再需要通过机构认证接入高教网络,再在自己购买的服务器上提供校园IT服务,而更多的是采用新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网络应用模式,即将基础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或云平台,如E-mail、LMS(学习管理系统)、ERP以及高校管理功能等,而本地基础设施的作用则用来连接本地设备和接入云平台,SaaS避免了高校为了追求新应用而购买新硬件。此外,Sakai、Moodle等开源社区促进了机构间的软件共享,教师不再是等待IT机构新的学习应用平台,而是采用更便捷的Web2.0合作工具。网络基础设施进入虚拟阶段,可以这么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范式就是体现在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当然云技术在高校网络中的蔓延,对校园网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校园网络需要覆盖整个校园,提供更多的网络接入点,允许更多的终端设备更方便地进入校园网络,尤其是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手持无线设备、游戏机等,同时还需提供校园网络的超带宽应用以及安全的防火墙技术来保障网络的速度与安全

等,事实上,2011年开始4G校园网络已经在美国高校中悄然而生。值得注意的是,时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出了绿色计算的理念,即通过共享数据设备、虚拟技术、合并战略和能源管理等各种技术和战略在提高服务的同时大幅度降低能耗,许多高校已签订了降低能耗的协议。

(三)软件系统的“绿色化”

由于基础设施概念和范畴的延展,软件系统与之的边界也随着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变得模糊。在所有软件系统中除了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统在十大议题中位列前三甲,而其他所有的议题都在十大议题的最后几位。因而,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对狭义的软件系统或平台的关注相对较弱。但有几个方面的转变和理念值得关注。

1. 关注行政管理/ERP/信息系统的建设

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思维对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ERP系统在美国商业领域的成功给美国高校的领导者们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面对越来越错综复杂的高校管理现状,期望通过应用ERP系统来帮助解决高校管理中的现实事务,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全面掌控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组织绩效的最大化,使高校管理者更有效地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21世纪的头几年,ERP迅速地聚集了高校管理者的目光,2003年45%的美国高校已经或将要引入ERP系统,200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60%,2005年为63%,2006年达到70%。但2007年则出现许多高校放弃使用ERP系统的现象,因为在此之前所引进的ERP系统的应用较为低层次,没能达到校方期望利用系统方法提高整体绩效的目的,供应商开始从关注商业价值转向开始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再加上开源资源的不断丰富,使得ERP在美国高校中又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2009年至今,校园ERP系统又逐步吸纳了新的软件应用系统,如商务智能系统、Web2.0技术、移动技术等。

2. 关注用户需求

2002年新兴网络技术替代了先进网络进入十大议题,而随后企业级门户网站又替代了新兴网络技术,2007年学习管理系统又再次替代了企业级门户网站;2003年数字化学习替代了远程教育。这些软件系统和技术的相互衔接,是在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技术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中攻克了一个个难题,使那些成为焦点的难题不再是焦点,但随后又出现了新的用户需求,推动着技术向新一轮发展迈进。正如2005年第三代门户网站技术以及随后的第四代门户网站技术实现了统一门户网站框架,成功实现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无缝链接,解决了不同系统之间门户网站解决方案不兼容的问题,因此,人们对门户网站的关注也止步于2005年;2007年开始,软件系统的建设开始关注学习/课程管理系统(LMS/CMS),事实上,LMS/CMS并不是2007年才有的新技术,但网络应用理念的转变,带动了用户需求的变化,从2007年开始,LMS/CMS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转向了以学生应用为中心;2001年之后,随着虚拟学校的兴起,也使得高校将目光从基于远距离学习者的远程教育转向了基于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

3. 移动技术的异军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技术只有在2011年的十大议题中出现,但却一下跃至第五位。移动设备的兴起,苹果公司的成功,无疑对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而高校领导者们也意识到这一趋势,并高度关注移动设备和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IT机构也积极实现为用户提供更为融合的服务,兼容不同的设备、平台、软件等,移动技术将会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轻视微观信息化建设

从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来看,美国一直都不是十分重视教室内的微观信息化建设,如在教室里安装互动电子白板、视频会议系统、摄像头、屏幕和投影系统、桌上触摸屏等设备,和宏观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鲜明对比。数字化教室/技术的构建这一议题仅在2001年成为十大议题的第十名,在其他年份并未出现。值得感叹的是,在美国这个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度,却还有不少高校的教室里没有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信息化设备,甚至于有的教室都没有配备计算机。可见,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十分强调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而对教学工具的信息化却没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信息化管理的“绿色化”

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就重视机构内的IT管理,2001年的纳斯达克股灾,更是让美国高校绷紧了IT管理这根弦,因而,IT管理方面的议题12年来一直是十大议题中的固定选项。信息化管理的“绿色范式”转换路径可谓是最为平坦的维度,从建设初期到现在没有太大的起伏,有的是不断的丰实和清晰。

经过实践和探索,美国高校IT管理有着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即战略性IT管理,认为理性的IT战略规划是有效降低风险的手段;认为IT是机构文化的一部分,IT管理亦是受学校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同时关注目前和未来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需求;在IT管理中引入项目资产管理、知识管理等理念;重视CIO的领导力,推崇建立“新常态”IT管理模式;重视机构内各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利用IT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IT与人力资源管理相互融合等。

(五)信息化安全的“绿色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越来越普及,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对于安全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安全、DR/BC、I/AM等议题自2002年首次进入十大议题以来一直稳居十大议题行列。2003年8月14日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大范围停电事故以及网络入侵事件的频发,更是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重视推向了新的高度。信息化安全的“绿色化”正经历着从危机处理到危机预防的转变之路。

2006年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安全的第一个关键发展点,安全管理第一次荣升十大议题榜首,DR/BC也首次进入前五。首先突出地表现在风险意识的提升,CIO们普遍意识到降低风险是安全管理的关键,除了尽可能降低技术上的风险外,提升各层面人员的风险意识显得更为重要。DR/BC解决的是技术上的风险问题,BC包含系统日常运行过程中以及危机事件出现后的风险控制,后者就是DR。从2008年开始,风险控制的研究重点由DR转向了如何预防危机的发生,在投资前就开始评估风险,并在整个系统的规划和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风险控制,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不论是在意识上还是行动上都渐趋成熟。具体举措包括增加机构的弹性、数据镜像技术、虚拟服务器技术等,联邦政府提供的NIMS(国家事务管理系统)和各州政府提供的COOP/COG(业务连续性/政府连续性)计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机构实施风险控制。其次,高等教育机构的关键数据和服务均已数字化,如何在这些数字化信息的获取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点是CIO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至2010年,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对数据资源都进行了保护,包括学生信息、财务科研数据和其他所有机构内部资源,限制了非授权用户的访问,对于授权用户也设置了在一定时期内才有效的机构角色,试图实现“给适合的人适合的服务”的理念。美国政府还在法律上添加相应的条款来限制对非公开资源的访问。一些新兴的标准或技术为用户身份的数字化提供了工具,如公钥基础设施(PKI)、数字证书、令牌技术等。事实上,用户数字化身份管理在美国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评估一些州级和联邦法律法规对身份信息的监管力度,如《家庭教育权利和隐私法案》(FERPA)、《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和《现代化金融服务法案》等。再次,重视合作与交流。安全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再是单一部门或单一机构的孤立的问题,它已然成为一个庞杂的问题系统,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普遍达成共识,良好的部门、机构、团体、地区间的合作与沟通才能应对这一严峻问题。

2011年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安全的第二个关键发展点,软件外包、敏感数据第三方存储、智能手机和新一代平板电脑的井喷式发展,再加之由于网络教学和科研资源的培育追求开放、宽松的数据使用环境,这些都对当前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是直接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六)信息化教学策略的“绿色化”

2009年,技术支持的教与学第一次出现在十大议题之列,并奇迹般地出现在了第五位,2010年升为第四位,2011年列在第三位,这样稳健的进步和巨大的改变,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从强调技术对教学的变革转向了基于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自身的变革。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迎合信息化,鼓励和提倡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等方面的变革,是重视教学的信息化过程;而后者则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用与不用信息技术或用什么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讨论的重点,而如何提升教学内涵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绿色范式”的又一特征。

从强调技术本身到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说,这一转变是最具进步性的转变,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七)信息化服务的“绿色化”

事实上,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中,提供信息化服务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再次讨论和服务密切相关的变化管理以及灵活性/适应性/响应性这些议题,充分体现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不仅强调提供服务,更强调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即强调服务意识。为了保障各个层面的服务,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和环境需求,CIO们普遍倾向于应用变化管理的服务机制。2009年,在经济动荡的大背景下,将变化管理的概念扩展为应对一切未来可能发生的改变,包括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并强调变化管理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响应性。2011年,iPad、电子书、智能手机、云计算等技术和设备必将颠覆传统的网络用户需求,如何面对这些新挑战使得变化管理(灵活性/适应性/响应性)迅速跃居2011年度十大议题第六位。

从以上七大维度来看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绿色范式”,不难看出,其强调的是“崇尚节约”、“绿色计算”、“战略规划”、“宏观管理”、“风险意识”、“以人为本”、“沟通协作”等理念,有些理念在建设之初就有所体现,但大部分理念都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番曲折后才逐步形成的。纵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绿色范式”转换路径,期望对我国今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所借鉴,吸取经验,尽可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 回归本源

重新审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与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美国是最早将ERP系统引入教育管理中,根据数据反映,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中一直都十分关注ERP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对ERP系统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最高,但收效甚微,尤其到今年的调查中显示,移动技术是潜在最重要的方面,但基于移动技术的ERP系统却备受冷落。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应该开始反思ERP系统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奥尔特加(2001)认为,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让几乎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18]

要实现这一点,大学应当具有“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19]等三项职能。而ERP系统是否能够帮助大学实现这些功能和目标?或者说,ERP系统在高等教育机构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作用究竟有多大?与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否成正比?这些都应当是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者急需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继续盲目地追求和挖掘ERP系统的功能和应用。

2. 深化以人为本

对技术与教学的不断重视体现了绿色范式的以人为本理念,但需要进一步深化。是要研究支持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的更新换代,还是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和升华?

笔者认为,前者固然十分重要,这也是当前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十分关注的方面,但后者的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才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才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关键。要做到深化以人为本,就必须以后者的研究为根本,以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建设为纲,拓展信息化的教与学方式,整合信息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选择和开发相应的教学技术。

3. 服务于办学理念

美国的许多名校都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例如耶鲁大学的“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20]同样,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也应当围绕着本校的办学理念来规划和发展,脱离办学理念的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不会有太大的帮助,甚至有可能造成阻碍。

美国在资源共建、沟通协作、校际合作等方面都有着 卓越的成就,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出现了趋同性的趋势,脱离学校办学理念的支撑,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极有可能出现偏离学校发展轨道的危险。

四、结 语

纵观美国12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已然发生了质的变化,基本完成从传统范式向“绿色范式”的转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设理念。这不仅得益于美国高校领导者自身的领导力,EDUCAUSE对此更是功不可没。正是EDUCAUSE这样权威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定期对高校信息技术主管和专家开展调查,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梳理、研讨,对其价值和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定期公开研究成果,促进和保证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决策的科学性、政策的连续性,并有助于高校领导、教师、IT人员、公众舆论等在最复杂的教育信息化问题上取得共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研究的地位和教育研究者的公信度及社会影响力,加速了教育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从而充分彰显了研究的价值。[21]

[参考文献]

[1] Andrew Jamisom. The Making of Green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1: 8.

[2] [德]萨克塞著. 生态哲学[M]. 文韬, 佩云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1991: 21.

[3] 郑旭东,余青兰.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实与挑战——对“EDUCAUSE 2009年度当前议题调查”的解读[J]. 开放教育研究, 2010,(4): 108~112.

[4] 郑旭东, 桑新民. 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窗口——EDUCAUSE的使命及其启示[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4): 99~104.

[5] EDUCAUSE. About EDUCAUSE[DB/OL].(2012-8-11)[2013-2-22]. http://educause.edu/membership.

[6] Paul B. Gandel. Top 10 IT Challenges of 2000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02a.pdf.

[7] Roberta L. Lembke and Julia A. Rudy. Top Campus IT Challenges for 2001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1211.pdf.

[8] Julia A. Rudy. Top Campus IT Challenges for 2002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222.pdf.

[9] Grant Crawford and Julia A. Rudy. Fourth Annual EDUCAUSE Survey Identifies Current IT Issues [DB/OL]. [2012-7-22]. 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eqm0322.pdf.

[10] Spicer, D.Z. and P.B. DeBlois. CURRENT IT ISSUES 2004[J]. EDUCAUSE Review, 2004, 39(3): 12~26.

[11] Maltz, L. and P.B. DeBlois. TOP-TEN IT ISSUES 2005[J]. EDUCAUSE Review, 2005, 40(3): 14~28.

[12] Dewey, B.I. and P. DeBlois. TOP-10 IT ISSUES 2006[J]. EDUCAUSE Review, 2006, 41(3): 58~79.

[13] Camp, J.S., P.B. DeBlois, and A. et. TOP 10 IT ISSUES 2007[J]. EDUCAUSE Review, 2007, 42(3): 12~32.

[14] Allison, D.H. and P.B. DeBlois. TOP 10 IT ISSUES 2008[J]. EDUCAUSE Review, 2008. 43(3): 36.

[15] Agee, A.S. and C. Yang. TOP-TEN IT Issues 2009[J]. EDUCAUSE Review, 2009, 44(4): 45.

[16] Ingerman, B.L. and C. Yang. TOP-10 IT Issues 2010[J]. EDUCAUSE Review, 2010, 45(3): 46.

[17] Ingerman, B.L. and C. Yang. Top-Ten IT Issues, 2011[J]. EDUCAUSE Review, 2011, 46(3): 24.

[18] [19] [西班牙]奥尔托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 徐小洲, 陈军译.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1,74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信息化建设;移动信息化;短信业务系统;系统对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5-7263-03

The Discussion of Mobil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ZHANG Ning, ZHU Jun

(Network Centre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s is chang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is base on network of campus has already begun to take a shape. Recently,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mostly rely on the network in university, the important way that people can get the information is almost from searching online, however, almost everyone has cell phone but hardly have the good application from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So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how to import the concept of mobi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and how to combine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nd other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let they can match their benefit to each other, and let the mobi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ay a role in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to discuss on the curr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 and research ideas about the mobil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and also will discuss how to make the application to come true.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hort text message system; information connection

1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各单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人们更多的关注转向了网络应用的拓展和信息化建设。在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近阶段网络建设的主要任务。目前多数高校已建设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及网络应用系统有: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校园一卡通系统、上网安全计费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这表明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且信息系统基于业务部门的不同而相对独立,数量较多。如何使这些信息系统之间建立关联,消除信息孤岛现象,目前的做法主要是依托信息化建设的三大基础平台,即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和公共数据交换平台这三大基础平台建设。

基于上述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上网查询。也就是说,网上的信息是被动地由用户查询来提供服务的,信息不能主动提供给用户。显然,这种方式对于非实时信息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一些有实时特性的信息,如:图书借阅到期提醒、上网欠费提醒等各类提醒业务,还有诸如:会议通知、学术报告、学生成绩等各类通知信息等,这种方式就美中不足了,如果用户没有主动上网查询,一些重要信息就有可能被忽视,甚至会带来一些不便。由此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象这类实时信息如何能快速主动地告知用户。这种需求可能对每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或应用系统都存在,即在某一时刻,系统实时信息需要实时提供给相关的用户。

2 移动信息化概述

提到实时信息及时主动地发送给用户,自然会联想到目前应用广泛的手机和手机短信业务。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们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对于手机短信,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如果能将手机短信业务与高校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对接起来,借助手机短信业务实现系统实时信息的及时准确地发送给用户,这将有助于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拓展,使应用系统的推广使用更加深得人心,从而提升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性能。简而言之,让应用系统的实时信息利用手机短信业务移动起来,主动为用户提供实时服务,这就是移动信息化最初的朴实的想法。

关于移动信息化,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可以这样来理解移动信息化: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融入基于移动信息的管理理念,将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网络管理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通过短信、彩信、WAP等移动通信方式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使网络信息系统真正移动起来。

3 移动信息化建设思路

有需求便能带动相关的应用研发,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体系架构中引入一个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与这个平台的对接实现移动信息化功能,将实时信息以手机短信方式发送给相关用户。系统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根据图示,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负责提供各应用系统的移动短信服务,该平台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功能:一是能够与校内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无缝对接,接受并处理来自内部各应用系统的移动短信业务;二是能够与外部移动通信网络连接,实现外部手机用户与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准确发送相关短信到用户手机。

4 移动信息化应用实现

以安徽某高校移动信息化建设为例,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拟采用两台服务器,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图中,服务器A是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主系统,提供各应用系统移动短信服务相关处理程序(如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上网安全计费系统等短信服务处理模块)、与各应用系统无缝连接的接口、用户移动手机账号数据库等,并通过服务器B与移动通信网络连接,实现各应用系统的实时短信发送。服务器B通常选用由移动通信行业提供的专用服务器,以方便与GSM网络的连接。

4.1 系统功能及模块

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是一个将移动短信业务与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集成的软件和接口套件,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短信公用模块

主要负责短信分发和短信接收服务,包括以下功能:

短信基本配置:包括手机号码调用接口、设置有效短信命令字、提示语管理和调用、手机账号黑名单管理等。

a)短信分发服务:包括设置短信发送方式、短信单条或多条即时/定时/重复发送等。

b)短信接收服务:提供短信解析/短信过滤/短信分类存储/短信订制和注销业务等处理接口。

c)短信查询:查询发送成功/未成功/无法确定是否成功的短信等。

2)短信业务系统

主要负责相关业务系统的短信服务。每一个与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对接的应用系统都有与之对应的一个短信业务系统,如:电子图书管理短信业务系统、教育电子政务短信业务系统、上网安全计费短信业务系统等。短信业务系统相当于是对应的应用系统扩展的一项功能,它负责向应用系统提供短信服务相关接口,从而实现应用系统的移动信息化功能。

4.2短信业务系统功能实现

下面以教育电子政务系统为例,给出与之对应的短信业务系统的功能实现,其他应用系统的短信业务系统的功能实现与具体系统及短信服务需求有关,方法类似,不再赘述。

目前,我省高校使用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软件多数为育软(Edoas)电子政务平台,该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校内各部门、学校与教育厅以及高校之间的公文传递。基于此,教育电子政务短信业务系统的功能设计如下:

1)公文分发短信通知业务

主要功能是当有电子公文分发时,以短信方式通知相关公文接收人。主要包括以下接口模块:

a) 公文流程嵌入接口:由于公文处理过程基于工作流技术,因此,将短信通知功能集成在分发事件工作流中。

b) 公文短信通知模块接口:负责读取公文标题和分发人的手机号码列表,并调用公用模块中的短信分发服务,以短信方式分发公文标题信息。

c)公文格式转换接口:由于短信内容只能是文本信息,因此,系统提供公文格式转换接口。

2)会议通知和查询短信业务

主要功能是将会议通知以短信方式通知相关参会者,并提供会议查询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接口模块:

a) 会议通知接口:负责读取参会者的手机号码,并通过调用公用模块中的短信查询和短信定时发送功能,将会议时间、地点和议题等信息发送给用户。

b) 会议查询接口:对于某些学术会议、讲座和学校组织的培训等,由于没有参与者的限制,允许设置为可查询状态。系统将回复会议的时间、地点和议题等信息。

c) 会议变更通知:如果会议被取消,或者会议时间或参会者发生改变,系统提供相应的通知功能。

3)即时消息提醒业务

主要包括即时消息提醒接口。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办理的业务,如临时停电、部门内部通知等信息,系统提供即时消息提醒业务,以短信形式将发送人、消息内容等信息发送给用户。

4)短信业务系统管理

主要功能是对教育电子政务短信业务系统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接口模块:

a) 短信命令字设置接口:设置教育电子政务短信业务系统的短信命令字;

b) 手机号码变更接口:当用户手机号码更换时,提供用户信息中的手机号码变更;

c) 公文分发短信查询接口;

d) 用户短信服务禁用和开通接口;

e) 短信业务服务的启用和中止。

5 结束语

如何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为基于网络的高校信息化增加移动信息化功能,让高校群体几乎人人都有的移动手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客户端,这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通过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架构中增加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将移动特性融入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并与各应用系统无缝对接,从而实现应用系统的移动信息化功能,增加各应用系统信息服务的实时性,提升应用系统服务的主动性。本文还就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架构进行了探讨,并以教育电子政务系统为例,给出了短信业务系统的相关功能模块设计。希望本文能对相关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扩展移动特性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昌邑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昌邑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1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昌邑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昌邑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昌邑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建议

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档案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高校建设和服务的有效途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在此阐述了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实施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希望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共同促进高校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力度不够。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化、信息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专业的管理人员及规范的信息化标准体系等等各方面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档案信息化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观念上的偏差,校领导对数字化档案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高校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较少,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是现行资金的投入仍不能满足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2、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素质偏低,业务不精。

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但应具有档案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然而,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档案管理意识不明晰、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完善、创新意识不突出等问题,导致档案工作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创新和发展,影响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3、档案信息化资源相对分散,利用不充分。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办公也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不同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和网站,每年将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这些数据涉及到教学、科研、行政、财务、后勤,是非常珍贵的资源。然而这些电子文件大多散落于各个部门,由于各个部门对电子文件的不重视,所以并没有及时上交于档案馆,因此时间一长这些电子文件就大部分丢失,导致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中对电子文件的利用很不充分,造成严重的信息资源浪费。

4、数字信息的安全性存在隐患。

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但电子文件对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依赖,不能直读、易更改、信息与载体相分离的自身局限性对电子文件的长期保管和安全保存构成了极大地威胁,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的攻击也是档案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同时,操作失误、网络系统软硬件故障的偶发因素也是不可避免的。总之,这些网络的破坏因素和工作人员技术的限制都加大了档案信息化、网络化的不安全成分,所以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高校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同时购置适当的新的技术设备。有了硬件设备的支持,才能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配备相应的软件系统,优化数据库,规范档案信息化的标准,充分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管理、统计和利用等服务。

2、重视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高科技项目,要根据建设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档案工作队伍,确保档案馆建设正常运行。首先,提高现有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大培训力度, 通过对外学习交流、档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培训等方式拓宽知识面,加强他们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方面的运用能力,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其次,根据本校档案馆(室)人员配备的具体情况,引进高素质现代化管理人才, 尽量招聘一些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充实档案队伍。

3、完善电子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档案管理的标准化。

各高校档案机构必须根据国家《普通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尤其要制订电子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如电子文件管理实施办法、电子档案保密制度、电子档案利用规范要求等等,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实现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

4、整合信息资源,使高校丰富的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高校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首先,利用数据库技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数码处理等方式有重点、有选择地对纸质档案、声像档案、实物档案等馆藏各类档案数字化,扩大数字信息资源总量。其次,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按照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归档、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档案数据库。再次,积极参与电子校务建设。档案馆可以牵头对校内的数字资源统一协调和指导。依托校园网,将档案管理系统与学校其他系统如OA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有效衔接。使档案部门的管理者通过校园网收集到这些系统形成的电子数据,其他部门亦可以借助网络共享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形成档案信息化服务的良性循环。

5、构建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使信息安全威胁最小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的信息化也同样面临着一个信息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信息安全问题,从技术层面上应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硬件防火墙,配备或培训合格的网络管理员;从制度方面讲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杜绝非法操作;同时从管理层面上网络管理员应定期对硬件进行维护、定期升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总之,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及网络为依托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广大档案管理工作者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促进信息化建设,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工作中也要积极与其他业务部门交流,共同促进高档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冰.浅议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2]吴淑鑫.浅议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J].华章,2012.06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 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用于教学的计算机房(教室)以及计算机应用方面,仅限于对财务简单数据处理(如:打印职工工资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院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了校园网,同时图书馆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创建了学院网站。到目前为止,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学院有了教务管理系统和精品课程资源库、中国海事远程考试系统和远程考场。

2 旧的网络结构与存在的问题

过去网络中心交换机是老式普通交换机,只能起到对院内各部门普通接入交换机的汇聚作用。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只能够划分为一个基本网段。该网段的IP地址最多只能够容许250台左右的计算机设备(包括路由器、服务器、各部门计算机等)在线,并且还会严重影响整个校园网的稳定性和网速。如图1。

3 信息化的建设思路

我院信息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2006~20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中国长航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规范为依据,以教育教学不断创新发展为动力,大力推进学院信息化,促进教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我院目前新校区规划筹建在即,老校区继续在用的实际情况。我院信息化基本任务也区分为两部分,一是将老校区尽快实施校园网络改造,以满足教学和管理的应用需要,促进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抓紧机构和信息化队伍建设,为后续发展做好铺垫。改造后的校园网应具有高速性、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能够实现网络的三层交换管理,具有多种路由策略。支持静态路由和多种动态路由协议及多种组播路由协议。具备一定的硬件级别和网络安全管理功能。如抗病毒攻击功能,有智能转发策略,具有对病毒攻击完全的防御能力。核心交换机要求有足够的背板带宽,方便实现不同网段多达数百台计算机的100 兆互联和资源共享。二是新校区构建一个实用新型的数字化校园。

4 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不断发展的教学和管理需要为导向,构建好安全适用、适度先进、可扩展、覆盖全校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抓好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核心建设,逐步推进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抓紧信息化机构和信息技术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我院核心竞争力,促进我院又好又快发展。

我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合理规划,分步实施。(2)完善基础,协调发展。(3)统一数据库、标准、开发平台和管理。(4)突出应用、有效节约。

5老校区网络改造方案

改造后的校园网应具有高速性、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实现网络资源共享。能够实现网络的三层交换管理,具有多种路由策略。支持静态路由和多种动态路由协议及多种组播路由协议。能够具备一定的硬件级别和网络安全管理功能。如抗ARP地址攻击功能,有智能转发策略,具有对“红码病毒”和“冲击波病毒”攻击完全的防御能力。核心交换机要求有足够的背板带宽,方便实现不同网段多达数百台计算机的100M互联和资源共享。系统使用维护方便,适当增加出口带宽。不改变现有终端机现状。改造后的网络如图2所示。

6数字化新校园框架

6.1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标准

考虑到校园网建设的应用性和多样性,核心网设备采用高密度、模块化、多业务功能、性能稳定并具有更高带宽的扩展能力,可提高密度端口的高速无阻塞数据交换。

6.2可实现的应用系统

(1)校园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校园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电子邮件、通知通报、电子公告、公议纪要、校园新闻、公文流转、电子论坛、综合信息、公共服务等功能;建设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网络防病毒系统;建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数据中心、提供多媒体应用平台、精品课程点播、建设教学资源库。

(2)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电子阅览室、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图书馆智能管理系统。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校园网校校通网上教研视频会议

**市共有8处镇、街道,69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7处,在校生73319人,教职工5385人。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的紧迫感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建设数字化教育,促进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1.发展数字化教育具有现实迫切性

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实现现代化,教育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建设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硬件加软件的校园信息化模式远远不能发挥校园的优势,更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对全新教育模式的构建。要想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设施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的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建设数字化学校。即:配齐计算机,建成校园网仅仅是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构建数字化学校成为实现学校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3.数字化学校建设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化配套项目、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高投入,并没有带来教育效益的高产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正是从改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结构、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适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效益评估长效机制以及建设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是适合我市解决教育信息化应用问题的最佳方案。为此,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二、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数字化学校建设工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一是要从长远着想,制定一个长远而系统的整体规划。二是要把数字化学校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分步、分层次逐步实施,逐渐完善。三是要全体师生积极参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奠定基础

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我市从4个方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一是计算机的配备。通过政府投入、社会各界赞助和厂校共建等方式,在不到两年的时问里投资4000多万元,配备计算机11000多台,基本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1机,学生近10人1机。二是“校校通工程”。从2002年开始,全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市教育信息中心和46处校园网,并借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采取“村校”联建的形式为所有农村中小学建设了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5年我市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校校通”工程。三是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投资近1000万元,先后建起了300多个多媒体投影教室。四是加强软件建设。借助电教教材收费政策,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为教育局信息中心、学校校园网配备了办公平台、信息平台、教育教学资源库及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软件,建起了全市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为数字化学校建设搭建起了较好的软、硬件平台。

2.强化队伍建设,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保障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通力合作。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强化队伍建设。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教育局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学校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市里成立技术保障和建设应用两个项目组,建立了以相关业务科室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小组责任制。技术保障组由电教站技术人员和各学校网管员组成,负责网络的安全、维护、更新及软件平台的开发、应用和培训等,为其他科室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提供服务。建设应用组由教研室、普教科、政工科、职教科和装备站等业务科室组成。教研室负责教研网站的管理及各学科网上教研工作:普教科主要负责网上学籍管理、中考招生录取及**德育网管理;职教科开展了网上教师学历进修、业务技能培训;装备站开展了信息技术学科网上教研。三是建立培训机制。为抓好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我市依托教研室成立了教学研究培训中心:依托装备站成立了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依托进修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在每学期的开始,通过教育网本学期培训菜单,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通过面授或网络课堂进行学习,每学期完成60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搞好本市培训的同时,我们还组织大量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参加网管员培训100多人次,计算机制作培训200多人次,机器人教育培训100多人次,信息学奥赛120多人次,教材培训l100多人次。另外,每学年我市都要组织一次全市教职工教育信息化技能大比武,比武分教育行政干部、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4个组别,内容涉及数字化管理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件制作、网站建设、常用软件的使用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保障。

3.狠抓设施应用,增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实效性

以数字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本着“边建边用,以用促建”的原则,在抓好信息化常规应用的同时,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采取“面向一线教师,立足教学实际,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建设思路,成立了由装备站、教研室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资源建设工作小组。装备站负责主题网站建设软件、网站系统的培训、资源建设任务的分工、收集及合格资源的编目、入库和。教研室负责主题资源内容的审查和评比。骨干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制作主题资源。运用阶段性评价和重点点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完善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应用。先后多次召开点评会和研讨会,解决了栏目设置不科学、资源内容不全面、网站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使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工作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狠抓了主题资源网站应用工作。大部分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常态课堂教学,许多学生借助主题资源网站进行了网上自主学习,发挥了主题资源网站在教育教学中作用。

(2)扎实做好网上教研工作。我市在2005年就依托教育信息网建设了教研网站——“**教研在线”。开通了校园网的学校也建立了校本教研网站和学科教研专栏。各学科教研员都建有本学科教研专栏,通过专栏宣传学科课程标准,报道学科教研活动,展示共享教学方法、教学论文、案例、课件、优质课等教研成果。所有教研员和部分教师建立了博客网站,开设网上专题研究,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使上级的教育教学方针、政策能够及时贯彻到基层,同时教研员也能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发掘教育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推广或纠正,弥补了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研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3)开通视频会议,实施网上办公。我市在所有市直学校和乡镇驻地小学开通了视频会议系统,利用该系统召开面向全市的各种会议,有计划地组织了示范观摩课、研讨培训等活动。实行网上办公。教育局所有公文、各科室的通知和有关报送的材料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送,方便了基层,节约了经费,提高了办事效能。

(4)抓好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与应用。在征订方面,分学段、分学科成立了由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育技术软件征订专家组,每次征订之前,先由专家组成员组织本校本学科教师,通过目录和公司网站了解软件性能,根据教学实际,提出实用的软件推荐意见,由教育局汇总后形成我市的推荐意见。然后由学校根据推荐意见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征订。对于大型软件,采取“先试用,后征订”的办法。在管理方面,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各学校都建立电子音像室,做到专人管理,专橱存放,制度健全,账目清楚,账、卡、物相符。对教育技术软件的管理使用实行过程性评价,促进了软件的日常管理与使用。

(5)积极开展机器人教育活动。我市专门设立了机器人教学教研组,由机器人教育教研员和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指导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先后共投资120多万元,建成7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6处机器人教育示范校,20多所学校共配备机器人100多台。开展了全方位培训,并按要求开设了机器人教育课程,机器人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96个代表队分别在国家、省、市获奖。

4.实施课题带动,推动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在22处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开展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建设等方面的课题实验。“十一五”以来,又确立了以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机器人教育、校园一卡通等内容的“十一五”课题实验项目,共立项国家、省、市级课题44个。在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开展了“建立学生成长数字档案”的实验研究,便于家长通过网络实时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学习情况,方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第一中学、文山中学开展了“校园一卡通”实验研究,教师和学生可以用“校园卡”在学校内用餐、借书、考勤和身份识别,方便了学校管理。在外国语学校、奎聚小学开展了“家校通”实验,为学校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渠道,教师随时为家长各种信息和建议。90%的学科教师都确立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如:“信息技术与阅读兴趣的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多媒体与问题情景设计”等,使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实验的良好实验氛围。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了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的做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数字化学校建设模式和方法。

5.建立评价体系,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活力

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是促进信息化设施管理与应用的关键,为此,我市在2004年制定了《**市现代教育技术考核评价办法》,从“校园网的管理与使用”“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化办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电教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建设”“计算机、多媒体的配备”“竞赛及成果”等几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要求和评价标准。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计入各单位每年一度的综合督导成绩。从2006年开始,为推动创建数字化学校建设,又制定了《**市数字化学校建设与应用评价标准》。从环境建设(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建设(图书、教学设计和课件等)到活动过程(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几个环节实行了多元化评价,针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分别设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领导与管理、环境与条件、应用与研究、成果与效益,每一个三级指标均对应一个工作点,都有相应的评估要点及打分办法。如: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教研网页、教师博客和学生个人网页等采取评选的办法;教师信息素养通过技能比赛进行测试,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抽考和计算机作品来进行评价。将数字化学校建设和应用工作也纳入了全市一年一度的教育综合督导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信息化设施的管理与应用,激发了学校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热情,为数字化学校建设增添了活力。

三、取得的成绩及建议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建议;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4-0000-01

Informatization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Zhang Hui

(Yunyi Advanced Technical School,Gejiu661000,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mpus network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the basic tasks and goals for the campus and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o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buil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dern,intelligent campus education platform,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information on the feasibility of proposed campus building,hoping in the future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Keywords:Campus network;Recommendations;Information technology

建设良好的校园网络能够为校园的建设和教育提供更好的交流和教育的平台,运用一些可行性建议让校园的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施教,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认知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氛围,通过校园网络的建设让教学管理和信息管理能够及时的掌握这样我们就能够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和教师创造更有力的条件。

一、科学规划校园建设

信息化校园网的建设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让校园网络能够更好的为校园发展做出贡献,那么我们在校园网的建设中一定要科学的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在科学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广泛的征集和可行性建议和方式,只有通过实际的情况了解才能够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不断的参考和吸取优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从优秀的校园网建设中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实际方案,这样才能够适应科学规划校园建设的目标。

二、信息化校园网建设中层层深入

信息化校园网的建设中一定要通过多方面的层次和方案进行合理的建设和发展,在建设中一定要层次性质比较强,覆盖的范围一定要广,这样才能够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和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科学的方式和手段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深入,采用路由器和互联网双联的方式,进行校园网络的连接和运用。

在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开放性一定要强,让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课下之于还能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交流,让校园网络能够通过网络在家和网上进行学习和沟通,它在建设中扩展性也一定要强,根据校园建设的相关信息和模式,进行知识面深入和发展,为学校的网络建设进行校园的控制和校园网站的维护,通过维护和建设才能够让学校的网络建设得到发展,在校园网的应用和运行过程中,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通过网上的管理模式,对校园网络管理和运用,及时的做好校园网络的查毒和杀毒的工作,在信息化的校园网络中一定要将相互联系的机器进行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安装,为信息化校园网建立好的保护平台,及时做好杀毒软件的更新和安装工作,这样才能够及时的控制和防止网络黑客的侵害和攻击,在信息化校园网的额建设中还要注意信息上的共享和备份,让学生的教师还有校园内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和了解信息的变化以及知识的更新和改革。在校园网的建设中还要注意的是在成本上的控制,校园网的建设是一项比较大的网络工程,所以在所需要的费用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建设中一定要控制成本的金额,做到资金的节约,让节约下来的资金能够用在其他的校园建设之中,促进校园的发展和建设。

三、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在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之中,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校园网络的整合工作,让校园网络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好的学习平台,首先在校园网资源信息的运用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做好信息的更新以及合理的学习,我们不能够盲目的追求建设的速度,一定要注意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这样才能够让校园网的建设稳健的发展,为学校服务,在教学中尽量实现班班通的形式,让教师能够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进行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实施,其次在学校校园网络的管理人员中,必须要掌握好的网络技术,尽量减少办事的手续,能够少花钱多办事,方便教师的使用,提高教学运用的质量和速度,管理者必须对网络进行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在出现问题之首能够第一时间的解决问题和控制问题,尽快恢复校园网络的使用和建设。

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和老师通过运用信息化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建立系统的师生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模式,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校园网内信息的建设应当依赖于校本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内的设备和程序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优化,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需要,作为网络人员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建设,能够为校园网络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只有以科学的培训方法作为基础,才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另外,在学校内也应当经常通过公开课等手段,提高教师对校园网络信息使用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信息设备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教师也应当将不同学科使用信息设备的情况科学、及时的上报到相关的部门,以此促进校园网络不断的优化和更新。

四、结束语

信息化校园网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和方式,为了能够让信息化校园网络更好的为学生和教师服务,我们在文章中对信息化校园网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在论述中为现代化的校园网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立君.校园网与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9篇

张 明:从北京市信息化整体发展框架来看,近些年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了一定积淀,从班班通、校校通,到后来的无线网络全覆盖,包括各学校到教委到互联网的连接带宽,北京市都达到了较高标准。在平台建设的应用层面,视频会议系统、名师课堂、数字校园、教育服务在线、学生卡应用都展现了信息化为教育改革提供的有效支撑,以及实践促进应用的积极探索。

从我们房山区来讲,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着区教委整体部署来开展,从区域建设的实际建设效果来看,我们有着自身的建设特点。例如:我们十二五期间从教委层面提出了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三个抓手――教师研训平台、教育综合管理平台和学校门户网站,即“两台一站”建设。如今这一战略目标的建设任务已完成,但是完成建设和使用推广是两个层级的工作,如何深度融合、深度挖掘、实现可持续应用是我们面临的新命题。从有效管理到技术跟进、经验总结,都需要一个特别的沉淀期做保障。

“十三五”时期,我们在教委提出的“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的育人理念指引下,开启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征程。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联盟的确立,房山教育大厦实现的应用部门的立体式融合,中高考改革的历史机遇,以及优秀建设项目的普及与推广,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都成为了新发展周期的呈现点。特别是今年开始实施的房山区山区校信息化发展能力提升工程,真正开启了区域信息化建设走向深度应用的新征程。结合以往的建设经验,我们的所有信息化建设还将以课题研究为导向,特别是平台式的应用项目。我认为信息化建设投入很简单,但是没有一个研究性的思维做支撑,是很难做下去,很难走得远的。

记 者: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正在深度融合,信息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使信息化建设真正满足学校的需求?

张 明:我们在完成教委“两台一站”建设的基础上,实际上是在突出实践中的个性化发展。从建设层面来看,我们遵循的是从小到大的建设原则。在我们的管理体系内,有一个产品测评中心,企业需要经过测评才能进入产品展示阶段。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应用软件五花八门,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与考量,从而保障展示产品的优质化。信息化硬件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向软件应用过渡时,需要我们信息中心扮演正确的角色。

首先,小应用资源的准入应该是百花齐放的状态,这就需要信息中心充当“把关者”的角色,不再是一个大项目统一部署,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满足学校个性化的需求。其次,发展学校的自主需求。“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怎么让一群人一起走?就是要跟着国家、区域的发展战略走。现在信息化很明显地从建设在向应用过渡,那么从管理者和参与者角度来讲,我们的想法就是要整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来搞信息化。

原来信息化建设是单打独斗式的,是一个个的个体在做。我们怎样融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新的汇聚呢,这是我们一个新的思考。这群人里面包括领导、校长、一线教师、企业人员和媒体等,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就要有步骤和方法。从信息中心的角度来讲,我们将产品的遴选和调动学校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作为新的切入点。2015-2016年,我把资金放到学校去,让学校自主选择应用项目,上报信息中心。结合学校的合理性需求和信息中心对产品质量的考核,支持学校进一步的建设与应用,并且把对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当成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来抓。

记 者: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方面,信息中心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张 明:从区域信息化应用层面来讲,房山教育信息中心近两年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结合“公车改革”,我们建设了房山区的视频会议系统。目前这套视频会议系统在我们的行政管理体系中使用率最高、效果最好。我们为此系统的建设足足研磨了两年,它是因应教育管理的需求和具备时展的特征的建设,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也汲取了各区的建设经验,包括对产品的遴选、考察、座谈、走访、实验,在应用环节中,为了让所有基层学校都能了解功效、熟练使用视频会议系统,我们的培训铺天盖地,甚至涵盖了教委的所有科室。组织管理是推进应用的核心环节,视频会议系统建完之后一定要实际应用来体现其建设价值,实际上,项目硬件部署完成只是整个工作的三分之一,后续的组织管理、培训仍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包括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问题的研讨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中心既是一个组织管理者,更是第一信息的传递者,不仅是做服务,更是做好疏通协调。视频会议系统从2016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使用了上百次,现在全区的应用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包括全系统的行政会,部门业务科室的专题会,以及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座谈、讲座、培训都能够自发地按需组会。

第二件事就是建设全区的录播教室,也就是我们说的“课例室”。在选择课例室建设项目时,我们的建设初衷是将教师的主流业务和资源建设、专业发展通过一个直播平台连接起来,实现数字资源共享,教研活动一体化。在这个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改以往的建设模式,先从学校个体开始分批建设,每半年建设10所学校“课例室”。在半年时间里,我们就专注于这10所学校,从建设标准、用材,到培训、录课评选、课题,一点点完成。课题用于研究如何使用、如何管理,形成资源后如何推动、为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等问题。我们共有三类课题,包括建设、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我们每年提供的10个名额,学校都抢着报名建设,报名后信息中心与学校签订协议,按照信息中心的标准使用并考量。这样的分批建设既调动了学校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厂家的积极性,4年时间完成所有中心校、初高中校的课例室。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的体验、比对、修正、完善、积累,形成了一整套的管理、应用、协调、统筹的实践经验,培养出了一批才技双全的骨干力量,生成了值得信赖的课题研究成果。去年我们完成区域总平台建设,使研修部门真正参与到系统的整合应用。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要继续建设下去,还要普及到完小、幼儿园,将来我们的课例教室不但是课堂交流,也是研讨交流,还是补充视频会议的一个形式。二者未来可以相互打通,相互补充。

在现在的应用模式下,课上教师上完课后视频将自动传到平台,全区所有教师都可以在网上观摩,也可现场直播,还可以远程同步课堂教学。面对面的说课评课也可以用视频会议系统,所以两者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又是并列的关系。视频会议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而课例室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现在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类教研活动和学校的教研活动形成了贯通与融合,更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 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用就是一个难题,信息中心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让信息化系统和平_真正地用起来?

张 明:我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已有十几年了,在国家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日渐成熟的当下,我看到信息化在教育以外的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结出了累累硕果。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冷静期,如果找不到落脚点,将会很迷茫。所谓的瓶颈和迷茫,就是建设完之后的应用问题。建设完了,应用是信息中心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必须解决“一群人”的问题。必须把一群人裹进来,把企业、信息中心、学校和老师都裹在一起,形成成功经验,然后从管理经验到模式都可以进行推广。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老兵,我梳理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几个策略。

一是在心理上要接受它。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性标志。顺则有为,逆则有违,是不争的事实,用和不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用实在的行动靠近它。实现教育信息化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跟年龄和学历基础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影响最大的是人们接受的态度。克服心理障碍和认识上的禁锢是关键。

三是从“小应用”服务生活的尝试开始。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在生活中感知和触摸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这也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应该呈现的效果。不久的将来,不仅会真正实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更会出现“常人不出门,干尽天下事”的常态生活。

四是在学校内部做好顶层设计,营造应用氛围。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广定会成为促进现代学校建设的新引擎,因此,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的制定将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新添内容,并且要贯穿学校的各个部门,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

五是发现和鼓励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主动选取、大胆尝试。现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盲从、贪大是信息化应用推广的最大积垢。首先要敢于把现有的人才用起来,把现有的设备用起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能;再就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考察、实验、定制小应用,实现全员持久的应用,并不断地发展推进,让教师、家长、孩子受益,最终呈现智慧校园,提升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

六是形成理性认知和思考。在应用推进的过程中,以课题做引领,反复的交流、研讨、总结、提升产品与人的粘合度是最为重要的。

七是形成幸福指数,拥抱时代的召唤。一旦真正体验到信息化应用的,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欲望会一发不可收拾,你会看到一个多彩和别样的世界。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区域;中小学;政策措施

为进一步掌握南阳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县区、学校的应用需求,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笔者一行分别对内乡县和西峡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研范围

内乡县:县教育信息化部门,内乡初中,桃溪镇初中;

西峡县:县教育信息化部门,一高中,城关镇一小。

二、调研方式

听取县教育信息化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

三、调研情况

近年来,内乡县、西峡县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两县教育信息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0年以来,内乡县投入资金近千万元,新增学生用机1216台,教师用机682台,多媒体设备159套,目前,全县中小学共装备学生用机4377台,教师办公用机2789台,16个乡镇的中心小学包括城区四所小学,都新装备了一个30台以上的标准计算机教室,全县高中及初中三年级班班都装备了多媒体,一部分初中实现了三个年级班班都有多媒体设备。为提高应用管理能力,县教育信息化部门还对教育城域网[1]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购买了防火墙,服务器和网上阅卷系统等设备。

西峡县在教育城域网和农远项目覆盖率100%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应用工作,上好远教示范课、优质课,多次举办远教培训班和基本功竞赛活动,切实搞好远教资源的应用。对西峡教育网全面改版,增加“局长信箱”和“教师论坛”两个栏目,提高了服务水平。为保障电教设备稳定运行,县教体局协调专业公司全程负责全县中小学校电教设备的维护维修,无论哪所学校的设备出现故障,该公司都能提供24小时内的上门专业技术服务。

今年,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后,两县都发文件、开会议向学校传达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各项应用管理工作。在走访中,笔者感到多数学校对市里今年的工作安排非常熟悉,有比较明确的工作思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

(一)本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安排落实情况

1.教育城域网各级机房设备情况调查。两县已对县中心机房和入网学校主要信息化设备摸底排查,并将统计表上报。

2.教育类网站网校前置审批和登记备案。今年两县都没有新的教育网站申请备案,已备案的网站已经按照要求通过了网上预审并提交纸质年审材料,其中内乡县4家,西峡县1家。

3.南阳教育网“教育社区”栏目建设。西峡县5月上报名校1所(已)、名师2人,6月上报名校1所、名师2人。内乡县未报送名师名校材料。

4.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评审专家队伍。两县已于6月15日前按照学校类别和学科将有关教师材料报市教育信息化部门,其中内乡县4人,西峡县1人。

5.网络夏令营活动。两县大力组织实施,并定期赛况,督促学校参与,截止6月22日,内乡县、西峡县参赛人数分别达到22814、5061,列所有县区第1名、第4名。

6.网络教学优质课评选、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两县正在收集整理网络教学优质课和教育信息化论文,预计6月底前可以上报。

(二)教育城域网设备维护维修机制建立问题

两县认为应尽快出台有关教育城域网设备维护维修工作的文件,明确各单位职责,充分发挥县教育信息化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学校网管人员的作用,将部分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在基层,提高管理效率。内乡县提出因网络设备专业性强、档次高,本地很多公司要么没有能力维修,要么要价太高,建议市里统一联系一个专业维修公司,统领维修工作,以使设备得到及时维修,收费也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教育城域网入网学校电路租用费收缴问题

市里和联通公司的新协议降低了学校的电路租用费,受到了两县和学校的欢迎,西峡县提出可以按照学校规模、联网终端数划分几个层次,进一步降低规模较小的学校的电路租用费,减轻学校负担。两县都转发了市教育信息化部门关于收缴电路租用费的通知,但没有组织统一收缴,费用由入网学校自筹,县联通公司直接对准学校收取。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本次调研和近两年在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还存在的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1.市中心应用平台尚不完善。几年来,在教育城域网建设的基础上,经过数次软硬件投入,教育城域网市中心应用平台不断进步升级,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核心设备都是05左右的产品,在功能和技术上已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加上多年不间断运行,服务器等设备已严重老化、性能下降,制约了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深入开展。

2.县校信息化设施比较落后。教育城域网县区中心机房和学校的网络设备普遍存在陈旧、老化问题,而且没有冗余,一旦出现故障,将导致全县区、全校教育网络瘫痪,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也是多年前购买,配置较低、运行速度很慢,完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3.网络流量剧增、带宽严重不足。虽然城域网总出口和市县互联链路都是千兆带宽,但由于城域网规模巨大,内部联网终端持续增多,越来越丰富的视频及下载应用大量吞噬网络带宽,使网络变得拥堵不堪,上网速度缓慢。

(二)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4.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不同县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差异明显,这其中虽然有当地经济社会背景等客观原因,但也与该县区、该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有很大关系。以网络夏令营活动为例,多数县都很重视,能够广泛组织发动,取得了不错的活动成绩,而个别县区尽管经济状况和基础设施并不算差,但对此项工作却漠不关心,导致活动参与率很低。

5.网络设备维护维修情况混乱。部分县区与一些等公司签订了维修协议,但维修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的计算机设备,对于网络方面涉及很少,在网络设备出现问题后,不少学校都是自行联系公司或者个人维修及购买,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也无人把关,随意性很强,使设备的档次和功能性能都难以保证。

(三)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6.建设经费匮乏。没有持续稳定的经费来源仍然是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难题,由于资金短缺,必要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无力购置,老化、损坏的设备无法更新,即便当初费尽周折花大价钱买来的设备也可能因维护管理麻烦、电费负担太重而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县区尤其严重。

7.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因为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很多学校都存在信息技术教师不足、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使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和校园网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个别学校的校园网的甚至处于长期无人问津的境地。

五、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结合县校反馈的意见,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出台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县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一是立足南阳实际,制定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建设标准,强化政策导向,突出标准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使之稳定高效,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避免重复性、低水平建设。建立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项审批制度,校园网工程、中心机房改造等重要项目必须经县教育信息化部门审核、市教育信息化部门审批;二是建立并完善全市教育城域网设备维护维修机制,改变目前各县区、各学校维护维修工作混乱无序、各自为政的局面,坚持全市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工作原则,确立市级主导的设备维护维修技术服务体系,规范维护维修管理,保证教育城域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多策并举,实施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严格按照南阳市教育局、财政局、物价局《关于加强全市教育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将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各项开支列入教育事业费专项预算,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费要规范合理使用,不得挪用,加强督导检查,确保专款专用;二是现阶段在财政资金支持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采取银行贷款、社会捐赠、引进外资、合作共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市场化机制运作,增强发展活力。

(三)完善应用平台,打造市、县教育数据中心。一是对教育城域网市、县中心机房的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根据现有条件和未来发展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或是采购新设备,同时要向电信运营商申请一定数量的公网IP地址,确保每县区至少分配一个;二是增加出口链路,拓宽网络出口,另外也要扩大市、县间链路带宽或是增加互联链路,避免在内部形成网络瓶颈,实现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三是构建的功能齐全、类型多样的应用系统,尽快落实视频会议和办公系统的安装部署,继续充实教育教学资源,在满足网络核心层功能的基础上,为各级教育机构提供网站及其它数据应用服务,不断提高市、县数据中心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面对现有信息技术教师和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偏低的现实情况,要大力开展培训活动,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计算机操作到网络管理、从课件制作到网站建设等等,凡是大家在信息化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需求最迫切的知识、技术,都可以进行专项培训。培训时间可以灵活确定,以不扰乱教育教学正常秩序为宜,培训方式可以选择现场集中授课、视频系统授课或网上自学等。建立培训量化考评制度,将培训出勤率和考试成绩与县校教育信息化目标考评及教师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培训成效。

六、结束语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发展的一大趋势,且逐渐成为当前教育模式的主流。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受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教学资源也从传统的纸质资源逐渐转变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资源。因此,为迎合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大潮流,做好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

1.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

近几年,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覆盖,部分高校建设了拥有自己特设的IPV6网站,如六维空间、北邮人、饮水思源、山大之家等;我国高校几乎全部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际标准多媒体建设。随着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也逐渐正规化。但是,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我国高校还存在技术不规范,平台建设不统一,资源安全性低,而且在集成性、开放性等方面建设不够科学合理[1]。

随着近几年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发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已经在各个方面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由于现代社会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且能够利用校园教学资源平台获取教学资源;有些老师还利用校园网络组建学习讨论小组,改变传统教学辅导方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完善,学生学习、生活好多方面都能通过高校网络平成,利用校园卡这一媒介能够做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如吃饭、洗澡、打水、选课、成绩查询、借还书、信息查询等等。但是,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还不够充分。有研究部门统计:对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感兴趣的教师只占46.1%[2]。有些教师思维模式固化,不愿意打破传统工作和思维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只是具有浏览网页、使用办公软件、收发邮件等简单的网络运用能力,对于更高深的网络资源开发、整合等信息技术不能熟练的运用,导致他们不愿意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2.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我国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1完善、学资源技术规范

由于教学资源种类多、属性不同,因此在教学资源分类、命名、编码等技术方面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标准化、规范化的教学资源技术建设有利于降低教学资源管理难度,减少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等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开发、查询、共享等功能的实现;有利于简化操作,让教师能够更有效的获得有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2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统一化

为了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就应该具有立体、互动、开放等特点。统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最大程度地开放,针对该平台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为建设统一平台,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体系,完善的分类体系有助于对信息查找提供有效指导,能够让使用者快速的链接到目标信息;由于学科专业种类繁多,因此科学化的分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在制定标准化的分类体系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科专业的个性和特色。其次,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还要进行一体化及可选择性设计,在媒体形式的选择方面,要让需求和课程特点相结合,同时教学资源也要对学习对象、目标和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教学资源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

2.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和保障建设

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光要注重其规则、内容、平台的建设,还要加强资源管理和保障建设。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并配备专门的人员对教学资源进行后期的管理和维护,要定期对系统、资源进行升级、更新。由于教学资源的管理需要网络、教学等不同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因此要注重教学资源管理团队建设。再者,管理部门为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和资源更新速度,要设立激励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考核,对于先进的教师给以一定的物质和福利待遇奖励。对于保障性建设,主要是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部门对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的安全提供保障,让师生在使用时没有后顾之忧。

2.4建设过程中要注重集成性、扩展性、安全性和开放性

随着网络发展,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种类内容多、规模数量大,如果不能对教学资源进行集成化处理,将会加大资源管理的难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要注重后期的系统的维护升级和资源内容的更新,确保教学资源与时展保持同步,同时能够做到去伪存真。为保障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和长效性,就应注重资源平台的可扩展性。开放性是保障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吸纳优质改进建议的前提;在保证开放性的同时为防止教学资源被滥用、盗用、破坏等问题的发生,因此还要注重资源平台安全性建设。

3.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后,为提高其应用率,实现其应用价值,要对其应用加强推广,要通过大力的宣传工作让师生了解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包含的内容,认识到使用该平台的便捷性;通过普及系统使用方法和使用规范,让师生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目标资源,然后才能让师生将信息化资源应用到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为了让信息化教学资源在师生中普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教学资源板块;二、开展专门的培训讲座;三、校园海报、电子屏宣传。

4.结束语

迎合信息技术发展大潮,加强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一定能够使高校信息化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24-03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关注信息化在提升办学质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职业教育思想、体制、观念、模式等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一、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02年9月,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0年7月,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和示范引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近十年,领导的讲话、国家、教育部和省的文件精神,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充分理解和有效贯彻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规划

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学校现已建成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教学、财务系统、网站群系统和VPN等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些应用系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部门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各部门业务需求情况的复杂化,使得现有业务系统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已有应用系统对业务发展、新一代IT通信技术的应用上,缺乏应对能力;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和服务融合的进程。

面对这种情况,迫切地需要在传统校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坚持以服务为目标,以师生为核心,在“技术”与“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打造一个既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又贴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校园。

三、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队伍建设,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一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部门和每位师生。信息化校园建设必定会引起管理机构的变革和工作流程的重组。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把“信息化”作为学校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2013年12月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由部门信息化主管和部门信息员等组成的“纵向三级”和“横向三维”的信息化队伍。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各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1.全员重视,进一步明确应用需求是建设工作的动力源头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各级部门要从源头采集信息化建设应用需求;全校师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调研论证,进一步细化建设方案是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

精心谋划,拟定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同力协作,制定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强化管理,紧跟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

3.服务引导,进一步强化系统应用是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

加强宣传,及时推广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化系统应用问题;加强培训,及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服务,及时处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盲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细化实施过程,搭建开放融合的基础框架和支撑平台

1.搭建基础网络平台。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石。学校的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出口带宽为2.6G,基本满足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加强校园网络统一管理、对运营商在校所有网络设备统一配置、对全校网络设备和配置进行清查、对部门楼宇信息点位进行梳理、对网络认证账号进行清查、对弱电间进行巡检整治。建立常规检查制度,梳理网络常规事务的处理流程,规范台账制度。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各种终端的上网需求。目前,学校有线信息点达8500个,校园无线网络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已经覆盖整个教学办公及生活区,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搭建了安全稳定的网络基础平台。

2.拓宽信息化合作渠道。学校成立“运营商信息化合作洽谈工作组”,与三家运营商开展信息化建设合作洽谈。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签署“信息化校园建设合作协议”。探索深度多层次的新型信息化项目的合作,实现合作多赢。

3.建设集成数据中心。建设集中高效的数据中心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为了收集、处理和存储学校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存储集中、数据集成,提高数据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利用率,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学校于2012年实施了数据中心项目改造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4.整合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基础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ISO9000的流程化管理理念,在综合分析、调整优化学校核心业务流的基础上,解决“信息孤岛”,实行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系统。按需要建设部分新的应用系统(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系统、校友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同期对图书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原有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各部门管理流程和业务数据,统一数据标准,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供集中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应用集成与单点登录,相关应用数据实现一站式访问。

5.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现有入网计算机6000多台,学术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16个。近几年,大力改善升级教学设施,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创建完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模式提供了良好地信息化环境。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00多间,座位数达到8000多座。

6.增设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学校现建有具备录播功能的教室25间,配备高清摄像机6台,有图形工作站、非编系统14台(套)。通过录播制作设备,实现教学、学习过程同步直播和摄制,为优质资源的智能化制作提供保障。做好录播教室使用规划,按照学院规模进行录播计划分配,做好微课大赛、教师业务能力大赛、市级以上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录课工作。

7.构建网络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网、微课竞赛网、视频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多个教学资源库。数字资源平台的搭建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教学和学习在学校渐成了主流。这些网络课程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全课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空间。学习平台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互动教学、便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环境。重点技术支持学校规划建设的百门精品资源课程,给予课程设计、微课录制、交流互动技术指导。

8.做实课程学习平台。教育信息化重点就是教学信息化,学校一直将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作为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开始构建基于Moodle的网络学习平台,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现有网络课程834门,用31209个,日均访问量达2500人次。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商院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Moodle网络课程设计》培训课程,基本满足师生对Moodle平台的基础应用培训。同时开通在线互动,解决师生具体问题。

9.做好信息化保障。保障学校网络、设备等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转,配合教务处、招生办等相关部门和院(部)做好考试、录取、比赛等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加强对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细化多媒体教室应用,满足不同专业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需求。加强对学校公共会议室的协调、管理、保障功能。做好各级各类重大活动、会议等公务活动的录像保障工作。

(三)强化建用结合,普及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建设成果普惠于全校师生,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经组织申报、专家审核和教育厅批准,学校于2011年成为无锡高职院校首家“江苏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14名教师经考核成为培训讲师。以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为契机,做好学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计划开展信息化培训。组织开展“新生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校园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专题讲座”、“二级信息员专题培训讲座”、“上门服务月活动”等,有效地引导师生使用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引导师生积极利用校园信息化资源方便快捷地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务,大力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校园网 信息技术教育 资源建设 学科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近年获得飞速发展,已经遍布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网络也在教育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校园网是学校内部专用网络,学校的教育可利用网络通信和资源的共享来进行,教育资源的检索、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辅助教育、虚拟会议以及远程教育等,校园网是一个对内对外互联的、彼此独立的系统,为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提供有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基于以上认识,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广泛了解Internet的最新发展和国内外校园网建设动态。利用学校有限资金,分阶段逐步满足教学教研、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对校园网的需求。用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校园网建设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工作学习环境的持久形成过程,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我们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抓住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建设是校园网建设的灵魂这条主线,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做了如下工作

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技能、服务于教学

只有培训好一大批熟练使用计算机网络技能的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出校园网的巨大潜能,使校园网建设更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为了让教师及时掌握此门技能,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培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办了初、中、高级培训班。根据人员不同分工开办了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领导人员培训班、教学软件应用人员培训班,还聘请一些建网、用网较成熟的兄弟学校教师到我校介绍经验、传授技能。我们还通过各种讲座、示范教学等形式,来提高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整合能力。

2.广开渠道,发挥网络功能,建好教学资源库

创建一个方便灵活,信息量丰富,适合广大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一个快速获得信息,快速处理信息的便捷环境。我们做了几方面的努力:

⑴建设可供教师学习的资源库

我们把购买的教学资源库结合本校的实际再经二次开发、整合后,充实到教师资源库中。利用互联网下载、克隆各类教育站点的有用信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供教师学习、评议、分析和讨论。教师自主创作的课件经小组讨论,修改后也收入到资源库中。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的资源库已经初具规模。

⑵建设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库

创建学生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资料,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3.以人为本,科研提高

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人力资源自身的提高和完善尤为重要,他决定着校园网的发展趋向。网络的人力资源建设应该是在建网、用网的过程中实现的,网上的合作创新应该成为网络的人力资源建设的最大推动力。

首先,我们十分注重专业人员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提高。抓好一支高素质的电教师资队伍,我校有专业电教老师5人,尽管他们从事电教工作多年,但还是要让他们采用自学、外出参观培训、听讲座等多种形式,学识网络知识、运用网络知识,以电教老师为基础构建网络教学管理的精英层。

其次,通过全体教师职工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在各学科中发展运用网络的积极分子,使他们在自己的学科应用中起带头作用,同时也能促使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同学科教学紧密结合。

再次,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人力资源的丰富和提高。

二、我校校园网建设的远景设想

目前,我校已建成一个具有初步功能的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每一间教室,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校内教育中开始普及和应用。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手段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但是,对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要求,我校校园网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我们的设想如下:

1.制定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

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网络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分年度完成校园网建设实施方案。

2.健全学校各学科信息资源库

在现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各学科的信息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在建网――建库――建队伍的同步和交叉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我们的校园网,促成师生的应用水平更好的提高,改良并探索新的开放式学习、管理和实验的模式途径。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4.扩充校园网的功能

我们力争将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和信息化科研系统融合,并入到现有校园网中,实现一网多能。

三、校园网建设中的考虑和建议

1.服务教育教学

要建立明确的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和使用的总体框架,各网络模块服务于教学和管理的各个过程,显然要更重视和考虑教学应用软件、学校管理软件的选择和二次开发。

2.校园网信息维护、管理人才库的准储备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建立,校园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的培训和提高,新设备技术的关注和利用,都需要专门人才,而这里人才的准储备和提高也是校园网本身资源及服务提高的重要方面和可靠保障。

3.对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⑴尽快解决学校间的资源共享问题。实现学校间的信息资源集中建设和共享交流,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重复建设。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38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02

1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必要性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的发展同样如此,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经济业务活动通过网络实现了无纸化,使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些变化使审计对象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信息系统,而且审计线索和程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为适应环境变化,满足自身需要,审计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

审计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得益于审计署的“金审工程”,起步较早,资金投入较大,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的社会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更早,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功能全面强大。而内部审计本身发展就比较晚,而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些单位就没有设立内审部门,即使设立也是摆设,没有很好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非常滞后,尤其是事业单位,比如高等学校。

近些年国家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对高校的投入逐年增加,除教育事业拨款外,科研经费的投入也迅速增长,但财政拨款所占高校资金来源比重日益减少,科研经费、社会捐赠、社会服务收入等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方面。此外,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兴建新校区,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资金需求也随之增长迅速。作为高校“保健医生”的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领导重视,而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显然不能满足需要,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三阶段

笔者通过借鉴审计署“金审工程”成功案例再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高校内审信息化发展状况,提出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三阶段构想。笔者建议由教育部下属中国教育审计学会统一领导构建高校内审信息化平台,由各省级教育厅设立高校内审信息化分平台,对各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实行标准化管理。

2.1 第一阶段:高校内审软件阶段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还停留在利用Office软件对财务数据进行简单加工和处理的阶段。一小部分高校开始使用各种审计软件,目前市面上的审计软件不仅种类少,而且很多都是在企业审计软件的基础上改动而成,其功能大多是企业审计的套用,因此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高校一线内审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用性不强。还有一小部分高校独立研发内审软件,但往往由于对技术力量要求高、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等因素的局限,在软件的成熟度和后期维护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很难在高校中推广并形成规模效益。

高校内审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开发出一套适用于高校的内部审计软件,笔者建议由各高校内审业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联合开发,资金由教育部统一拨付,统一管理。

完成本阶段可以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预算执行审计等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同时还能拓展计算机审计在高校的应用领域。

2.2 第二阶段:高校内审系统阶段

第一阶段重点关注的是高校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等情况。然而近几年,高校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加大了对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基本建设、国有资产及后勤等方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而上述各方面恰恰是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被审计对象越来越依赖于各类信息系统,这就是第二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内审信息化第二阶段要建立以审计软件为基础的高校审计信息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直接对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基本建设、国有资产及后勤等信息系统进行监督,评估信息系统的风险和获取必要的数据。

完成本阶段可以实现现场审计、远程审计、实时审计。由于被审计对象越来越依赖于各类审计系统,而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显然不能满足信息化日益发展的需要,本阶段可以实现信息系统审计。

2.3 第三阶段:高校内审信息平台共享阶段

第二阶段实现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阶段,但是无法和上级部门和兄弟高校之间实现很好地信息沟通和交流。

高校内审信息化第三阶段将建立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再到各高校的一个内审信息平台网,如图1所示。

以下是在这一阶段要实现的具体目标。

第一,建立一个专业高校内部审计网站,及时和更新审计信息,面向公众监督,及时收集高校内外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各种建议和意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完善。

第二,建立丰富的高校内部审计业务数据库。分步分级收集和完善高校各种专业审计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比如审计统计数据库、审计案例库、审计专家经验库及审计法律法规数据库等,从而实现各高校信息共享、技术共享。

第三,建立远程审计操作平台。可以实现各高校远程审计互帮互助,同时也方便上级主管部门抽调各高校内审人员参加一些审计项目,可以实现远程协助审计。

完成本阶段可以建立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各地方高校的内审信息网,可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高校和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共享。

3 实现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三阶段的建议

3.1 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重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内部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全面履行监督和评价职责的必然要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审计信息化不只是个技术方法的问题,它对审计工作的技术、方法、程序、质量和管理,乃至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思维方式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实现“数字化审计”不仅涉及技术问题,更涉及管理问题,比如管理方式的改变、相关制度准则修订。因此,只有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重视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经费保障、人员安排和制度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才能为审计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图1 教育部高校内审信息管理平台

3.2 制定和完善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标准和准则

尽管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先后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信息系统审计》《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等有关审计信息化的准则和规范,但还是缺乏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和系统功能审计方面的实施细则,总的来看较为概括和笼统,也不够完善。因此上级主管部门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体的指南或细则以及与高校内部计算机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

3.3 加大高校内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要想推动高校内审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内审信息化建设不仅仅硬件设备要跟上,更需要配备懂信息技术的人员队伍。为加强信息系统审计人才的培养,对外可以引进人才,对内要善于培养人才,双管齐下加快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人才。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参加信息系统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以问题促学习,使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此外,也可尝试将内部审计人员送到社会中介机构或审计软件开发部门学习,通过与专业计算机审计人员和软件技术服务人员的沟通,提高其计算机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浩.从系统论的视角谈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经济师,2013(12).

[2]徐剑.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5).

[3]苏丽男.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经济师,2015(2).

[4]彭胜华. 计算机审计的内涵和目标[J]. 审计与理财,2007(5).

[5] 李国明,王琳. 审计信息系统论――对审计本质的另一种探讨[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6] 余效明,曹慧明.中美审计比较研究──兼论中国审计现代化[J]. 审计研究资料,1998(5) .

[7]王京文.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思考[J]. 现代交际,2015(12).

[8]韩意,谢卫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2015(6).

[9]赵红卫.高校内部审计规制错位反思与消弭策略[J]. 高校教育管

理, 2016(1).

[10]高幼怀. 风险导向下高校内部审计实践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6).

[11]周淑伟. 新财务会计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J].中国内部审计,2016(1).

[12]马宏双,王佳越.浅议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电子制作,2015(3).

[13]赵佩春.走出高校内部审计的误区[J].中国集体经济,2015(21).

[14]荣欣,陈金波.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提升的瓶颈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5(10).

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信息化 系统平台 网络建设 政策导向

1.引言

近日,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东北大学开幕。来自200多所高校的主要校领导、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网络中心工作人员,以及企业代表共计50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建议及意见。本次大会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牵头、十多位来自全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分析报告,介绍了十二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基本调研状况,并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和预测。由此可见,高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1]-[2]。

2.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3]-[4]。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信息技术对大学的影响正日益加剧,并且是深刻、非连续且复杂的,将影响大学功能的方方面面(教学、科研、办公等),影响大学组织结构和文化变革[6]。

3.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加强高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存在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网速缓慢等现状。在国家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议的倡导下,可以采用新技术、更换新设备,与国际接轨[7]-[8]。将服务器集中管理,采用虚拟化分配资源;建立整合的数据中心提供高速信息查询等业务;采用高可靠性的系统架构,保证处理业务连续、高效;建立高保障性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护数据安全;建立高安全认证体系,保证用户、数据可信。

(2)加强视频、音频等数字资源建设。

建立数据资源库,不仅可以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而且可以为行政工作方面提供便利。将分散的视频、音频、资料等整合到一起形成中心数据资料库,利用校园网络,随时随地查阅资料、处理公务、批改作业、回放视频等。既能降低信息化教学门槛,又可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方便师生使用。

(3)加强各类型应用系统软件、平台建设。

高校应以集成、整合的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平台、数据交互为基础,在此之上发展各行政部门、各功能类型的系统软件,如教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校平台、办公自动化平台等,将学习、科研、办公协同融合,提高教学科研办公效率。高校信息化整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强调个性化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4)加强标准、接口等规范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应着眼于现有功能需求,还应具有前瞻性。考虑未来学校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师生数量、校区建设与系统平台开发等因素,规范现有系统软件接口,着重规范基础信息编码、管理、业务与运维服务等方面,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加强思想、体制、机制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从国家层面予以要求,更主要的是各高校领导班子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形成完整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整合的运维服务体系,并建立相关工作小组,完成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

4.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复杂性、前瞻性与长期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化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而且要加强高校领导思想导向、理念、广大师生参与热情,集思广益,才能将这项工程做好、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蒋东兴,宓,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2]胡晓玲.高校信息化规划基本流程及其绩效评估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14.5.

[3]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2010.1.

[4]李逢庆,桑新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CIO角色研究及启示.2009.7.

[5]梁培,韩锡斌,胡华,吴庚生.高校信息化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4.

[6]王婷婷,阳征.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