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

道德经教育思想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德经;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生命教育

《道德经》被誉为“生命的大智慧”,它强调尊道贵德、贵生重生、无为自化、利而不害,这不仅与现代生命伦理学“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多有相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质量作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并具体落实为“见素抱朴”、“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以图教育人类通过修德悟道的实践活动,超越如同“白马过隙”般短暂和有限的自然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建构人的道德生命,实现“死而不亡”、与道合真的人生理想,从种种对于生命的糟蹋、浪费和无知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道德地安排生命,让我们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更为精彩!

一、道生德蓄,尊道贵德

道德与人的生命有何种内在联系,人何以应当道德地对待生命,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加合乎道德,从而让短暂、有限的自然生命获得道德之滋润而在时空中绵延并激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这是古往今来的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对此,蕴含着生命大智慧的《道德经》作出了凝炼、深刻且极富启示意义的回答: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文说的“道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范畴。“道”乃是人类以及宇宙万物造化之本源和根本规律,是一种本源性、生长性的力量,它生长万物,而又分化于、内在于万物之中。“道”分化于万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贯通于事事物物而展现出来的内在本性,是“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原则和彰显于各种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正当之行,体现为人类遵“道”、从“道”而行的品行。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第二十一章。]可见,“道”和“德”是二而一的关系,故老子将“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的特性又称之为“玄德”。

人既然由“道”所生,受“道”所支配,故人若希望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合“道”而行,遵循自然、社会以及各类事物的客观法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种对“道德”的“尊”和“贵”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要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自律原则,顺之则生,逆之则亡;亦是行为主体对于自身内在生命根源和自我本性的崇尚。因此,所谓尊道,即是尊奉“道“这一世界本源和根本规律;所谓贵德,即是因任“道”贯通于个体生命而展现出来的本然之性,遵循“道”落实于个体道德实践层面及社会生活层面的道德要求。“尊道贵德”的主张是针对封建仁义礼法所产生的人性扭曲以及道德的外在化、功利化和虚伪化等弊病进行反思而提出来的,它反映出老子试图纠偏补弊、回归道德之源头的期盼,更是老子对于生命本质和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的精辟诠释。

“道生之”对于人的存在体现为一种生长,而“德蓄之”则体现为一种蓄养、护卫的功能,“德”是维护、保养人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道德经》中,“德”具体表现为柔弱不争、俭啬寡欲、抱朴守真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道德要求。而尊道贵德即是要人们自觉地遵循这些道德要求。但与通常外在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有所区别的是,它们是“道”这一生命本源的本质特性,是保持身心健康所必需,是发自内在生命的需求。因此具有“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特点。以下我们对其分而论之。

二、返朴归真,防微杜渐

让生命合乎“道德”的要求,避免非“道”的状态,这是《道德经》生命伦理的核心。而抱朴守真则是合道的首要原则,因为“朴”是道的基本属性。《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文所说的“朴”、“自然”皆是指未经雕凿装饰的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实际上也就是生命诞生之初身体内信息系统和谐有序、阴阳平衡的状态。

但是,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外在物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感官欲望的牵引,人的行为常常违背道、德,与道日益相隔,离道越来越远,故体内的和谐有序状态日益遭到破坏,日积月累,演化成各种疾病,遂至不可收拾。故老子告诫人们,养护身体必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注:第六十四章。]。当事物还处于安定时容易把持,未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解,微小时容易消散。故要在平日注意保养身体,将疾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修养,恢复到出生之时的和谐有序状态,“复归于婴儿”[注:第二十八章。],“见素抱朴”[注:第十九章。],“复归于朴”[注:二十八章。],才能够达到与“道”相合的生命理想境界,成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注:第三十八章。]

返朴归真、“治于未乱”等思想后来被中医学和养生学发展为“不治已病治未病”、“养元保精”、“调和阴阳“等调治原则,充分体现出《道德经》生命智慧之高妙和实践价值。返朴归真、防微杜渐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养生作用。临床经验证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洁身自好、真诚质朴、无欺无诈,才能无疚无愧、心志平和、阴阳平衡,形成健全的免疫机制,远离疾患的侵扰。同时,在与他人交往时,以诚相待,与人为善,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置身于这种环境,必然心情愉悦轻快,有益于身心健康。相反,虚伪狡诈,好用心机,或者矫情曲性,故作姿态,必将导致焦虑、烦恼、后悔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精神衰弱症,侵害人的免疫系统。现代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在说谎之时,心跳加快,情绪紧张不安;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猜忌等不良心态亦将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可见,虚伪欺骗,猜忌无信,无异于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是养生之大害。

三、柔弱不争,慈让利人

《道德经》认为,柔弱是“道”发挥其功用的方式,体现出“道”所具有的柔性力量,此即所谓“弱者道之用”;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不争之德亦是“道”所体现出来的最高的“玄德”。

柔弱是老子基于对生命的生长兴灭过程的观察而总结

出来的辩证智慧。《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注:第七十六章。]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硬刚强的一类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柔弱的反而能胜过刚强的:“强梁者不得其死”[注:第四十二章。],“柔弱胜刚强”[注:第三十六章。]。从心理调节的角度来看,守柔更优于执刚。唯其“柔”,才能保持恬静安适、心平气和;而执刚则往往使人逞强好斗,激化矛盾,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引起各种心理障碍。不争又是老子从天地自然中体悟出来的哲理。老子认为,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成就自己:“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注:第七章。]天地的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通过天地“不自生”却能“长且久”、“不争而善胜"这一事例,引导人们体悟无私、利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于个体的养生延寿、拓展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注:第七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注:第八十一章。]这就启发人们,付出和奉献才能更好地充实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和谐发展的人际环境。

从生物学层面的意义来看,慈让不争之德亦有利于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现身心之间、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有序,促进躯体健康。相反,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必然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引起诸多烦恼和心理问题。

可见,《道德经》柔弱不争的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明智地对待个人利益,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不仅对于身心健康和生命的健全、发展十分重要,更有助于个体认识有限的个体与人类乃至天地万物在本源层次上的相通一致,从而对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人类与天地宇宙的本质联系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

四、身重于物,俭啬寡欲

老子将俭啬奉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将“少私寡欲”作为日常饮食起居的重要养生保健原则。应该指出,老子所要节制的“欲”是指感官享乐、名利财富等欲望。他们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或个人私欲。

老子更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注:第十二章。]这种激烈而极端的话语指出了感官享乐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且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为了防止人们孜孜于名利财富而伤害身心健康,老子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注:第四十四章。]众所周知,私欲膨胀乃是促使人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的内驱力,而动机是与需要密切相联系的。《道德经》的上述话语启示人们,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这是从人们贵生、养生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要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与精神的自由,正如《道德经》所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注:第十三章。]如此,才可望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可见,俭啬寡欲等道德要求不只是简单地服从规范,而是直接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它们与人的内在生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内生性的道德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对于这些道德要求的践履正是一个趋道、近道、悟道的过程,是实现得道、合道之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亦是蓄养和呵护由“道”所生之性命的必由之路。

《道德经》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的生命智慧将道德要求与保持身心健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正确地揭示了人的道德状况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现代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多有相通,更为当今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道德需要,促使抱朴守真、俭啬寡欲、柔弱不争等道德要求不仅依赖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得以恪守,而且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愉纳。这不仅能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注入中华民族的智慧,为建构具有中国气质的生命伦理学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且有助于世人更为自觉地、合乎道德地安顿自己的生命,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整体健康观念,促进从个体心灵的和谐到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道德经;尊道贵德;返朴归真;生命教育

    《道德经》被誉为“生命的大智慧”,它强调尊道贵德、贵生重生、无为自化、利而不害,这不仅与现代生命伦理学“尊重生命”的宗旨和“自主”、“有利”、“不伤害”等基本原则多有相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质量作出了富有启示的论述,深刻地阐发了道德与生命的内在联系,并具体落实为“见素抱朴”、“柔弱不争”、“俭啬寡欲”等养生之“德”,以图教育人类通过修德悟道的实践活动,超越如同“白马过隙”般短暂和有限的自然生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建构人的道德生命,实现“死而不亡”、与道合真的人生理想,从种种对于生命的糟蹋、浪费和无知的“失道”状态中觉醒,珍爱生命,善待生命,道德地安排生命,让我们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更为精彩!

    一、道生德蓄,尊道贵德

    道德与人的生命有何种内在联系,人何以应当道德地对待生命,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活动更加合乎道德,从而让短暂、有限的自然生命获得道德之滋润而在时空中绵延并激发出更灿烂的光芒?这是古往今来的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课题。对此,蕴含着生命大智慧的《道德经》作出了凝炼、深刻且极富启示意义的回答: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上文说的“道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范畴。“道”乃是人类以及宇宙万物造化之本源和根本规律,是一种本源性、生长性的力量,它生长万物,而又分化于、内在于万物之中。“道”分化于万物之中的本性即是“德”。“德”是“道”贯通于事事物物而展现出来的内在本性,是“道”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原则和彰显于各种具体道德情境中的正当之行,体现为人类遵“道”、从“道”而行的品行。正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注:第二十一章。]可见,“道”和“德”是二而一的关系,故老子将“道”所具有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的特性又称之为“玄德”。

    人既然由“道”所生,受“道”所支配,故人若希望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合“道”而行,遵循自然、社会以及各类事物的客观法则——“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这种对“道德”的“尊”和“贵”不是由于外在的强制,而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要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理所当然的自律原则,顺之则生,逆之则亡;亦是行为主体对于自身内在生命根源和自我本性的崇尚。因此,所谓尊道,即是尊奉“道“这一世界本源和根本规律;所谓贵德,即是因任“道”贯通于个体生命而展现出来的本然之性,遵循“道”落实于个体道德实践层面及社会生活层面的道德要求。“尊道贵德”的主张是针对封建仁义礼法所产生的人性扭曲以及道德的外在化、功利化和虚伪化等弊病进行反思而提出来的,它反映出老子试图纠偏补弊、回归道德之源头的期盼,更是老子对于生命本质和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的精辟诠释。

    “道生之”对于人的存在体现为一种生长性功能,而“德蓄之”则体现为一种蓄养、护卫的功能,“德”是维护、保养人的生命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在《道德经》中,“德”具体表现为柔弱不争、俭啬寡欲、抱朴守真以及“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道德要求。而尊道贵德即是要人们自觉地遵循这些道德要求。但与通常外在的、具有某种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有所区别的是,它们是“道”这一生命本源的本质特性,是保持身心健康所必需,是发自内在生命的需求。因此具有“莫之命而常自然”的特点。以下我们对其分而论之。

    二、返朴归真,防微杜渐

    让生命合乎“道德”的要求,避免非“道”的状态,这是《道德经》生命伦理的核心。而抱朴守真则是合道的首要原则,因为“朴”是道的基本属性。《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文所说的“朴”、“自然”皆是指未经雕凿装饰的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实际上也就是生命诞生之初身体内信息系统和谐有序、阴阳平衡的状态。

    但是,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外在物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感官欲望的牵引,人的行为常常违背道、德,与道日益相隔,离道越来越远,故体内的和谐有序状态日益遭到破坏,日积月累,演化成各种疾病,遂至不可收拾。故老子告诫人们,养护身体必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注:第六十四章。]。当事物还处于安定时容易把持,未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解,微小时容易消散。故要在平日注意保养身体,将疾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修养,恢复到出生之时的和谐有序状态,“复归于婴儿”[注:第二十八章。],“见素抱朴”[注:第十九章。],“复归于朴”[注:二十八章。],才能够达到与“道”相合的生命理想境界,成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注:第三十八章。]

    返朴归真、“治于未乱”等思想后来被中医学和养生学发展为“不治已病治未病”、“养元保精”、“调和阴阳“等调治原则,充分体现出《道德经》生命智慧之高妙和实践价值。返朴归真、防微杜渐等思想具有重要的养生作用。临床经验证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合理的生活方式,洁身自好、真诚质朴、无欺无诈,才能无疚无愧、心志平和、阴阳平衡,形成健全的免疫机制,远离疾患的侵扰。同时,在与他人交往时,以诚相待,与人为善,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置身于这种环境,必然心情愉悦轻快,有益于身心健康。相反,虚伪狡诈,好用心机,或者矫情曲性,故作姿态,必将导致焦虑、烦恼、后悔等不良情绪甚至产生精神衰弱症,侵害人的免疫系统。现代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在说谎之时,心跳加快,情绪紧张不安;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或猜忌等不良心态亦将直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可见,虚伪欺骗,猜忌无信,无异于给自己套上精神枷锁,是养生之大害。

    三、柔弱不争,慈让利人

    《道德经》认为,柔弱是“道”发挥其功用的方式,体现出“道”所具有的柔性力量,此即所谓“弱者道之用”;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不争之德亦是“道”所体现出来的最高的“玄德”。

    柔弱是老子基于对生命的生长兴灭过程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辩证智慧。《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注:第七十六章。]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而坚硬刚强的一类事物往往容易被毁坏;柔弱的反而能胜过刚强的:“强梁者不得其死”[注:第四十二章。],“柔弱胜刚强”[注:第三十六章。]。从心理调节的角度来看,守柔更优于执刚。唯其“柔”,才能保持恬静安适、心平气和;而执刚则往往使人逞强好斗,激化矛盾,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引起各种心理障碍。不争又是老子从天地自然中体悟出来的哲理。老子认为,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成就自己:“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注:第七章。]天地的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注:第十章。]。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通过天地“不自生”却能“长且久”、“不争而善胜"这一事例,引导人们体悟无私、利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于个体的养生延寿、拓展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注:第七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注:第八十一章。]这就启发人们,付出和奉献才能更好地充实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和谐发展的人际环境。

    从生物学层面的意义来看,慈让不争之德亦有利于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现身心之间、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有序,促进躯体健康。相反,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必然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引起诸多烦恼和心理问题。

    可见,《道德经》柔弱不争的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明智地对待个人利益,保持心态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不仅对于身心健康和生命的健全、发展十分重要,更有助于个体认识有限的个体与人类乃至天地万物在本源层次上的相通一致,从而对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人类与天地宇宙的本质联系有更为深刻的把握,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

    四、身重于物,俭啬寡欲

    老子将俭啬奉为立身处世的“三宝”之一,将“少私寡欲”作为日常饮食起居的重要养生保健原则。应该指出,老子所要节制的“欲”是指感官享乐、名利财富等欲望。他们认为,沉溺于声色滋味等感官享受,受制于名缰利锁,不仅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更会妨碍体悟大道。因此,老子倡导“少私寡欲”,恬淡俭啬,节制物质欲望或个人私欲。

    老子更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注:第十二章。]这种激烈而极端的话语指出了感官享乐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并且提出了“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为了防止人们孜孜于名利财富而伤害身心健康,老子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注:第四十四章。]众所周知,私欲膨胀乃是促使人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的内驱力,而动机是与需要密切相联系的。《道德经》的上述话语启示人们,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这是从人们贵生、养生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要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与精神的自由,正如《道德经》所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注:第十三章。]如此,才可望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可见,俭啬寡欲等道德要求不只是简单地服从规范,而是直接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理想追求紧密相联的。它们与人的内在生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内生性的道德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规范,对于这些道德要求的践履正是一个趋道、近道、悟道的过程,是实现得道、合道之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亦是蓄养和呵护由“道”所生之性命的必由之路。

    《道德经》道生德蓄、尊道贵德的生命智慧将道德要求与保持身心健康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正确地揭示了人的道德状况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与现代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多有相通,更为当今改革道德教育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起人们的道德需要,促使抱朴守真、俭啬寡欲、柔弱不争等道德要求不仅依赖于人们的道德自觉得以恪守,而且依托于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和热爱而得以愉纳。这不仅能为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注入中华民族的智慧,为建构具有中国气质的生命伦理学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且有助于世人更为自觉地、合乎道德地安顿自己的生命,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整体健康观念,促进从个体心灵的和谐到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不言之教;无为而教;赏识教育

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道德经》也是中国哲学与文学的经典。虽然250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老子的思想仍在延续。老子十分强调"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天地人当效法"道"的自然性。《道德经》的思想要点可以概括为三个词:自然、无为、道,通俗地讲就是无为顺应自然。作为一名教师,闲暇时读《道德经》主要有以下感悟:

一、教育要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2章中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圣人之教的经典表达。可惜道家这一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只是被当做"言传不如身教"的另类脚本,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它表征的是"无为"之教、"自然"之教,倡导的是自觉、自悟、自化的教学方法。尽管人们的教育活动千差万别,教学手段五花八门,但"不言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所谓"不言之教"并不是真的不言,而是言应合乎自然原则,要言的少、言的精。因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第43章)。一个最好的教育者一定是个"善言"、"善行"的人。他的言行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有形教育活动,并升华到了一种"知者不言"的境界,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自然"的教育,它是依循人性之本而教,依循人性之本而育,即"无为而教"。就是施教者不擅自妄为,采取不妄自干涉之道,能够使学生依循其朴素自然、真率无伪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展现自我,自然而然地成就自我。

教师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要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常与善人"赏识教育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49章)。这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恶人,而是因为善于不善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一味的指责不善,则无助于把不善转化为善,只有以包容万物的胸怀去善待不善,甚至以德报怨,才有可能是不善者向善。

想到一则小故事: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学生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第27章)。无论学生素质高低成绩好坏出身贵贱,老师都应平等对待,在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老师眼里,没有任何学生是一无是处的,没有任何学生是无可救药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使他们各适其性、各尽其才。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区区五千余字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辟,它博大精深,包藏宇宙,几千年来流传于世,给人以无穷的启发和教诲。我们老师不仅需要多读,更需要多思考,把《道德经》中蕴含的做人做事及管理经验用于工作中去,净化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修养,开启我们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12.

[2]周广宇.《道德经》品读[M].朝华出版社,2010:1.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道德经 女性主义 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52-02

霍夫斯泰德在其文化维度理论中,曾用男性度指数(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刚性/柔性倾向。中国属于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楚,且具有强烈的社会竞争意识,崇尚用一决雌雄的方式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①以此方式考察,可以发现在诸子百家之中,儒家学派体现的是一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主义情怀,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宿命,因而具有男性的阳刚与责任担当意识。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男性也一直是家庭的权威,从而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产生了“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

然而女性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影响却更为直接。首先,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考察,女性与其子女的关系才是世界上最为亲近的。因此,可以说母亲是儿童启蒙教育中第一位人生导师,为儿童将来成功地实现“社会化”提供了最原初的指导。其次,自古以来,大多数儿童在幼年时期与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远长于父亲,因此母亲的一言一行更容易在下意识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第三,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母系社会的存在时间远大于父系社会存在的时间,人类祖先受母系社会的影响所保留下来的“文化基因”始终潜藏在人类的潜意识行为之中。

综上,尽管女性在一个家庭之中所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总体上少于男性,但她们却在家庭中承担了基础生产者的角色,是家庭坚实的后备军。所以,女性主义伦理思想对儿童启蒙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老子在其所著的《道德经》中体现了丰富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被誉为是与《第二性》并驾齐驱的中国女性哲学开山之作。因此,探究老子是如何将女性主义的智慧融入现代启蒙教育之中,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现代教育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一、女性的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原始的母系社会开始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并在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确立等一系列变迁之后,最终确立了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母系社会的瓦解,意味着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原始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于是,一个充满男女两性对立的漫长时代开始了。吴怡先生曾经对这个两性对立的时代作过如此评价:“中国男性用很多漂亮的字眼去称颂女性的形体之美,而在暗地里,却把女性之德借去,运用在政治上、战争上、人生上。”②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哲学的研究领域中,中国男性总是在有意无意地隐去女性之德,或者将其掠夺走,并转化为可以为己所用的一种男性占主导的思维模式。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去解读,如果将中国的文明史比作一个正在成长的儿童,那么春秋的华夏文明正是处在刚刚脱离恋母情结的幼年阶段而开始意识到父性力量的强大,进而将对父性的恐惧转化为崇拜与敬仰,而这种崇拜是基于对自然奥秘的敬畏与反思。

与儒家对待女性的排斥与冷漠态度相对应,老庄学派更懂得从传统的东方女性中吸取经验与智慧,并将这些思想融合进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

二、对家庭启蒙教育的启示

启蒙教育的特点在于用被启蒙者已知的知识类似知识来说明道理,而不讲述科学证明过程。为了破解“道可道,非常道”的语言难题,老子没有简单地遵从语言逻辑常态,“在言与意之间加入一个中介——‘象’,即事言理,设象达意,建构一种富有象征意味的比喻机制。”③其中的一个独到之处在于它与女性相关的比喻十分丰富。据笔者统计,在《道德经》中,有11处提到“柔”,7处提到“母”,3处提到“牝”,两处提到“雌”,此外还有一些词语诸如“弱”“慈”“水”等。这些与女性相关的词可以归为两类,一类直接体现了女性的性别,如“雌”“牝”“母”;另一类则体现了女性的阴柔特质,即女性之德,如“弱”“慈”“水”“柔”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若世界总似母亲以甜蜜的眼睛看着儿童的内心,假若儿童在未来生活的道路上一切都像慈祥母亲似的那样善良和甜蜜,那么就会减少悲哀、犯罪和悲剧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提倡情感教育、美德教育,是儿童走向社会的立足之本。

老子认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见老子认为“道”是德的基础,德性的根本就在于顺应自然大道。那么道是何以产生的呢?老子在开篇中就指出,“无”是天地的原始,“有”是万物的根源,因而我们应当从万物的原始状态中去观察这难以言说的道。万物的原始状态即是“无”——这种“无”不是彻底的虚无,而是包含着一切生的“无”。接下来,老子这样写道:“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说的则是虽然我不确定道的确切来源,但它应该是天帝的祖先,意味着尽管老子用了很多的篇幅强调道的不可名状性,但它却是一切万物的母性本源。可见,老子眼中的道是包含万物根源的母性思想,是永恒的、跃动的孕育生命法则。

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天长地久”(第六章)一句中,老子说的更为直接。首先,此处的“神”亦非指鬼神之神,而是指化用神无所不能的本领。谷神之“谷”是与象征阳性的丘陵的“凸”所相对的象征阴性的“凹”,其空虚的性质正符合虚无的道,因而谷神得以成为“道”的别名。其次,《说文》道:“牝,畜母也。”“牝”专指雌性的禽兽,突出的是一切雌性动物所具有的生殖力。因而“玄牝”就是那个玄妙的母体产门,是生殖天地万物的总的场所。全章通过层层深入的意象表明了“道”的母性特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的演进过程:“玄牝之门—天地之根—万物之母—玄德—人之道—天之道。”④

可见,道的起点可以追溯到神秘莫测的“玄牝之门”。而通过万物之母产生的玄德,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种超越性的回归,因而得以再衍生出人道与天道。所以,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是对母性的回归与呼唤。

在家庭启蒙教育中,与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同,母亲不会倾向于通过理论与规则的强化来教育孩子,更多时候是以女性的温柔去照顾孩子,以亲密的语言去激励孩子——这样的方式将更容易引起儿童心灵的共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想传授“道”,就不能过多诉诸于物化的手段,比如给儿童以物质奖励来表扬其行为,或者如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虎妈”“狼爸”式以严格粗暴的方式强化儿童的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儿童的心理需求将逐渐异化,而真正对情感的需求将被掩盖而无法得到满足,从而产生诸多心理与社会问题。要想真正将“道”的本义传达给儿童,就应当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回归自然,通过实际行动与真挚的情感去感化儿童。

三、对社会启蒙教育的启示

尽管苏霍姆林斯基希望世界都如母亲般善良,这样儿童的善良天性就得以充分发挥,但是残酷的现实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只不过是教育家们美好的愿望。那么在社会生活中,是不是说我们就应当舍弃阴柔的女性主义思想,而完全按男性主义的法则行事呢?答案是否的。

因为在老子看来,尽管在力量上,雄强雌弱,已有高下之分,但雌和雄却并非完全对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可见老子认为选择雌的前提是对雄的强大力量有充分的认识,而后偏居于雌的一方,在看似弱的立场上对境况做全局性地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不失常德,才能回到婴儿那充满生命力的状态。为什么要在明明认识到强者的情况下选择弱的一方?因为雌有着雄所不具备的品质。

首先,“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只知夸耀自己强的一面是轻浮而不自然的,是注定无法长久和失败的。应当如女性一般不骄傲,不居功,自然而然地孕育着万物长生。

其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自然界中,尽管许多物体如水般柔弱,却能不拘常形,变化无常,贯穿于如岩石般坚硬的物体之上,无所不至,无物不克。因而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只要有回旋余地,就有无限的可能性。

其三,“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非常推崇水的品质。水柔和、就下、沉静并且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这些富有女性气质的特征就是对“道”的描述。除此之外,老子认为女性不是作为男性的工具性“他者”的存在,而是精神上完整且独立的个体。

老子也期望把这些品质运用于社会的构建之中。在《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中,老子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首先我们应当看到,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母系社会的存在时间远大于父系社会存在的时间,因而老子对母系社会的回归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情节。然而事实上,老子所崇尚的并非复古式的原始社会,因为并不是没有舟舆、甲兵,只是已无需再用,甚至连文字都不需要,而只需要结绳记事即可。这便是老子眼中的“至治之极”,一种乌托邦式的,以人的道德本能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社会。反观现代社会,如果确能做到老子所提倡的自然之道,那么所谓的能源问题将很大程度上得以有效解决,因为能源问题的实质依然是政治经济问题。

正如黄仁宇曾对道家思想做出的评论:“道家对世俗的权威无好感,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所以道家有支持泛神主义、抒情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趋向。这些思潮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以后道家以一种‘到自然去’的指向,策励艺术家和诗人。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合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⑤道家之所以愿意回到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是因为传统的二叉思维诸如内和外、和混乱等局限了政治概念的定义和表述,从而具有局限性。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基本物质需求问题的重要性也远远大于战争和权力问题,只是前者往往被同样含有偏见的媒体所掩盖。因而老子主张“柔”政,尽管“柔弱胜刚强”并不具有绝对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是他已看到强大的事物往往会遭致失败。

总之,老子充分肯定了“道”的女性特质。这种特质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体现为一种“圣人为而不争”的超然的心态。如果教育者片面地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受教育者自身身心发展特点,忽视对兴趣的培养,那么这种教育观即使暂时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却终将会因为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而适得其反。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家就是个人的放大,时至今日,无论是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还是提出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思想,都吸收了老子女性主义式的社会观,强调以一种不争强好胜的方式来赢得长久的生命力,而非以功利的心态关注眼前的短暂利益。

老子提出的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处处充满剥削与压迫的考察之上的。通过在分析老子《道德经》所蕴含的女性主义哲学,我们可以发现老子始终强调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国家,都应当顺应自然,学习女性的智慧。从教育观的角度考察,在物质文明越来越丰富,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失落的现代社会,顺应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独立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

注释:

①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著),李原,孙敏健(译).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6.

②吴怡.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83.

③杨义.老子还原[M].北京:中华书局.2011:76.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对策

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社会成员在感受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原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又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普遍的,自然也会对学校产生影响。大学作为一个青年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其间大学生开始独立地生活并尝试接触社会,这一阶段对其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思想日渐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市场经济最大的冲击就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因此,在市场经济这个思想价值多元化的体系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就成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我国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很重视的,不仅有统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还同时开设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素质,着力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则主要体现为课程知识点的统一传授模式,即教学模式和手段一体化。这一类似于专业课教学的模式实际上沿袭了传统的德育模式,不仅不符合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德育带来的新要求。作为主观意识形态的范畴,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往往具有个体性和自我选择性的发展色彩。而这种要求全体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教育方法,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缺憾和偏差:教师不问教学对象是否接受,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情况,掩盖了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学的刻板规定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1]如果继续坚持理论知识的灌输教育模式,并无法消除大学生在商品经济大发展下的迷茫与困惑,反而导致了大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漠视和反感,最终使高校德育流于形式而缺少实效。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改进,特别是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力求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

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1.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价值观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的直接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有限,使得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即青年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处于不稳定状态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青年学生对成才的设计和期望是多视角、多方位的,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这个时候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往往对涉世不深、心理普遍不成熟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影响。其负面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比如,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特点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使不少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和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四重四轻”的消极价值观。[3]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少学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滋长,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学校中蔓延。比如许多大学生在处理学习和勤工俭学问题时,往往形成挣钱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认识,热衷于兼职打工、做小生意赚钱,更有甚者从事一些非法的经营活动。如充当“”、出售“考试答案”等行为。此外,经济水平不等的学生之间相互攀比,往往使学生只重金钱而忘记内涵的重要,只重吃穿放松和忽视自身的修养。这些不良风气都容易使青年学生忽视了大学是理论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全面发展阶段,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2.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滞后性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和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就大学生而言,由于受众群体广大,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要快得多。因此,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当大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3.市场经济造成大学生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修养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与竞争意识增强,成才意识驱使大学生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当代大学生学习欲望强烈,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多样化,显现出较为浓厚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在此影响下学生更偏重专业课的学习,往往忽视道德素质修养,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应付考试合格和拿到学分。同时,大学生个人主体意识增强,不少青年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普遍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取决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社会评价人的标准是财富的多少,因此与人的品德无关,出现了忽视或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所采取的对策

第一,完善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建设。首先,思想道德课程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使教学内容紧扣时代。德育教师应关注社会时事,与时俱进,及时将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社会思潮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深刻的理论剖析。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以便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理念,使得德育具有时效性。其次,应当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内容尽量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4]实现德育的专业渗透,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解决德育的实效性。而坚持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的结合,适当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在心理、社会、人生方面的障碍,则可以作为德育课程的补充。最后,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最重要和决定性的途径还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应提供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现实的问题不断促使他们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高度。

第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德育理念。在市场经济大趋势下,大学生往往形成了学好专业知识、找个好工作的功利化思想,轻视甚至不屑于思想道德修养。并且许多高校不经意间也附和了这种意识,认为德育课只是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基于此种观点,必须要纠正大学生的德育理念和高校重专业教学轻道德素质培养的痼疾。高校的教育虽然紧扣就业,但就业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并非高校的终极目的,大学最根本目的还在于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其本质是素质教育。并且在大学生年年扩招的国情下,就更不能以功利的思想看待大学的教育。大学教育作为专业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个体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阶段。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竞争,更是主体人格品德和全面素质的一个长期竞争,德育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长期发展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良好校园环境。高校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态,其既受到外环境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屏蔽外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个与外环境有较大差异的内环境。高校作为一个文化建设和素质培养的基地,应当构建一个有良好风气的和谐校园,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道德复兴的外部环境。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德育的良好校园环境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首先,要清理和截断不良校园信息的入侵途径。其具体措施可为:采用网络技术屏蔽不良信息网站;清理整顿校内出租书屋,禁止不良书刊进入校园;严厉打击“”、“考试答案”、“假文凭”等垃圾广告;联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一些不良场所;等等。其次,构建校内正面信息的宣传体系,建立符合现实又切实可行的校内道德和行为规范体系,对不好的行为和现象形成道德上的压力和制度上的强制力,对好的行为和现象进行宣传和引导,使之能成为一种校内的道德和行为认同。再次,建立统一的社会实践部门,统一指导学生外出兼职、经商活动,规范和管理校内的各种促销、商演等各种商业活动。由专门的部门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有序化,这样既能形成学生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又有利于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还能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最后,强化高校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规范教职员工的工作行为。高校作为青年学生走向职业生活的最后一站,大学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准无疑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5]因此,对大学教职员工道德和行为的规范和提高,是建设良好校园环境的重要一环。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新.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的个体教育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2):197.

[2]李生敏,席端平.浅谈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创新[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3):94-95.

[3]朱嘉浩.影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08-110.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红色经典影视 道德熏陶 思想教育

随着科技与信息的发展进步,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已不再是仅仅依靠书本、静态模具之类的工具,而是越来越多地利用影视作品来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高校教育的一种新型手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其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对大学生的道德熏陶和思想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作为道德熏陶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经典影视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

当代信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影视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载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而在这之中尤以红色经典影视的作用最为显著,它承载着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整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规范,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传达出高尚的思想品德信息和积极进步的价值观。从对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熏陶和思想教育来讲,红色经典影视饱含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这是一种忘我和奉献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大学生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影视内容产生感性的认知,更会由此升华到理性的感悟,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觉悟。红色经典影视这一载体融合了革命者的理想和信念,既能够让当代大学生对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又能通过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教学方式得到思想上的影响,起到熏陶和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以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向其灌输大量的长篇理论。虽然这种方式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求。这是由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不仅形式单一,还脱离了生活实际,起不到激励和熏陶的效果,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乐趣可言,不能激发大学生学习和领悟的兴趣,这种方式下的教学氛围和环境是陈旧的、毫无生气和不符合实际的。而利用红色经典影视进行教育则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其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具有生动鲜明的特点,教学形式也灵活多变,并以走进生活、贴近实际的方式消除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弊病,它所形成的良好氛围是积极向上、灵活多样的,通过直观的观看进而产生联想,潜移默化地丰富并改善了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思想状况。

二、红色经典影视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前进

红色经典影视对大学生积极践行思想道德教育内涵有动态引导的作用。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行动来表现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这是红色经典影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些影视作品里的人物都有着英雄式的形象,他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同时他们本身又都是实干家,不畏艰难,不怕险阻,抛头颅、洒热血,为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奋斗,这种行动能对大学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例如《焦裕禄》《刘胡兰》《》等歌颂人物的红色经典影视,都是将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以直观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这些影片中焦裕禄、刘胡兰、等的革命经历和事迹感人至深,他们以行动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深刻真理,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他们的精神所触动,体会到影片的真谛。影片正是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直观生动地将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有的信念和真理传递给高校的大学生们,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洗礼,引导着大学生积极创造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进步,进而促使他们改善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红色经典影视对大学生有着内在的精神激励作用

首先,红色经典影视是一项独特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红色经典影视之所以激励着人们,不仅在于影片中人物的伟大英雄形象,更在于影片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的内在精神气息。如经典红色影片《我的法兰西岁月》和《恰同学少年》等,它们是对无产阶级领袖们早期生活和学习情况的再现。影片《青春之歌》《闪闪的红星》《王进喜》等,描写的也都是平凡的人物和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却有着潜在的精神在推动人物的前进和进步,这些内在的精神对观看影片的大学生们能够产生深深的影响,这些都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充满着强大的精神激励。也正是这些平凡却有着进步思想做指引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成为大学生们累积自身素养的基础和源泉,使其自觉、主动、积极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其次,红色经典影视中蕴含的思想伦理价值尤其是民族精神对大学生道德熏陶和思想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如《英雄儿女》《保卫延安》《党的女儿》等红色经典影片都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解放、取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而终身奋斗的爱国爱党事迹,他们英勇大义、甘于为国捐躯的行为体现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大学生们在观看中时刻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感动的同时又在无形之中被这些民族精神所感染,在激励中更加坚定了信心和信念,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柳礼泉,张红明.“红色影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8(2).

[2]林小芸. “红色影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3]郝英杰,赵治,王集令. 谈红色影视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4]何玲玲.大学生红色经典教育的实施途径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7篇

目前,从国内开展培训的情况看,不论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的层次,还是技术工人岗位的不同分工,但从岗位培训的类型看,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范性的岗位培训;另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岗位培训。这两类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类型不同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异处。

1.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企业内各级各类技术工人进行本岗位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培训。由于这类培训受企业内部工种繁多和技术等级层次的影响,而且由于各技术等级内工人的年龄、文化、思想政治、职业技术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因工种因人而宜;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依据其技术等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途径除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外,还可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育人的途径,采取自我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就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讲学活动和操作技术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以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方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发挥企业群众组织和各种宣传阵地、文化设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培养企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以文化熏陶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五、现场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中的现场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业务技术、操作技术技能及产品的难点、重点项目和环节的应急性培训。由于现场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而且办班时间较其它培训时间极短。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育人的途径,采取随机性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随机性教育,就是根据现场教育的课题,依据受培人员思维走向的重大变化及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变化及现状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受培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全面发展引导矛盾

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及整个社会体系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结合著者的工作经验,个人以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采用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和实践锻炼相统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将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只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更何况教育的对象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中,不仅是被教育、被影响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主体。学生接受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到什么程度,是否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感情活动转变为道德行为,这都要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在同一教育环境中,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是不相同的,有的进步快,有的进步慢,这主要取决于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尊重和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这个特点,采取“我讲你听”、“我管你服”的办法,压抑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误,使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正面施教、渗透熏陶、科学管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正面施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转化。渗透熏陶是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人认为,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就不要管理了,这是一种误解,某些大学生由于道德认识局限,情感不稳定,易冲动,控制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不强,更需要教育者的管理,但这种管理不是动辄训斥,不是把学生的思想管“死”,而是要把学生的思想管“活”。因此,教师必须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最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教导必须统一在实践锻炼中,才能最后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决不能停留在教师的长时间说教,否则,不管教师讲得如何动听、感人,实际效果仍将不能落实。只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统一在实践锻炼中才能完成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才能达到完满的德育效果。

二、要采用引导学生开展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的矛盾,这个矛盾推动着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发展。学生在出生以后,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已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对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对有的要求能接受,经过自己的积极的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内化为自己的良好品德;对有的要求可能产生抗拒的情绪,当消极因素占了上风时,就不能转化为学生良好品德,甚至成为不良品德。因此,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当旧的矛盾解决了,个体的思想道德就能逐步得到完善。在学生中产生的矛盾通常有以下几种:

(1)认识性质的矛盾,即由于缺乏道德知识而产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要勇敢,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勇敢,把粗野行为当成是勇敢,犯了错误。解决这类矛盾,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以指导道德行为。

(2)能力性质的矛盾。

学生知道道德规范是什么,自己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但遇到某种特殊情景,学生自己言行缺乏控制能力,经不起外界引诱,以导致犯错误。如有的学生与同学发生冲突,知道不能骂人、打人,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破口大骂,甚至打人。对于这种矛盾,应及时指导学生总结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并对他们加强道德行为的事迹锻炼,使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以解决能力性质的矛盾

(3)思想性质的矛盾。

由于学生已经染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自己又不愿意遵循道德规范,因而犯了错误。对于这种矛盾,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地晓之以理,使学生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质,以后不再做类似的错事,同时也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改正了错误,同样是个好学生,使他有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切忌采用讽刺挖苦的办法,是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是矛盾加剧。当然,我们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要相一致,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要指导学生在团体和个人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道德。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离不开活动和交往。

在人类社会中,道德规范的传递不能自动作用于人,也不能只用间接的经验传授于人,而必须让人们在活动和交往中,亲身去感受它,才能掌握它。对于儿童来说,开始接触父母、亲属、邻居,以后接触教师、同学,逐步深入社会,参与各种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这些活动和交往中吸取了道德认识,形成了辨明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培养了好恶、爱憎等道德情感,养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如果学生离开了社会的活动和交往,心理得不到发展,思想道德也不可能得以形成。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9篇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和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太重视。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重成绩轻品德的现象在教育界十分普遍,往往是学生出了问题,才会引起学校对思想品德的重视,等事情平息后又恢复如初。第二,缺乏完备的思想品德考核标准和机制,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大。第三,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教学中存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假大空”的现象,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前两个问题需要社会、学校管理者共同努力去解决,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1.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德育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我们做人做事所需秉承的基本常识和道德礼仪。这些曾经影响而且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社会上已经掀起了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有些学校已经开始让学生背诵《三字经》、《大学》等传统经典著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全盘继承,要有所选择,而且还要把其中的精髓用现代观念重新包装起来,以符合现代人的认知。

2.思想道德教育要生活化。

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指的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光讲大道理,还要注重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制订贴近中学生真实生活的教学目标,注重围绕中学生的切身利益进行人性化教学,让思想品德教育变成能够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做得到的东西,切忌追求那些空头教育口号。其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生活化,即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和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要有理论魅力和教育意义,又要丰富多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生活。再次,要求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生活化,即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教育设备和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增强教育的通俗性和趣味性。另外,还要求教师尽量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或公益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3.分层推进法。

分层推进就是根据学生的思想水平、理想志向、个性心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德育工作中的体现。分层推进法的关键就体现在分层的标准上,分层的标准要以学生的思想素质为依据,而非成绩。在平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到那些爱调皮捣蛋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优等生。这是因为教师在潜意识里把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画上了等号,认为学习好思想水平也会高。其实优等生也可能在思想上存在一些问题,而学困生或许在品德上更加优秀。所以,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抛开成绩这个有色眼镜,平等对待学生。

4.自我教育管理法。

自我教育管理法指的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现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其实是自主学习理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只有在思想上认同了某个道德价值观,其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 内涵 启示

在当前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受现代西方国家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面临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有下降的危机。科学理解和领会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持续开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用的研究,能促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思想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包含四个方面含义,即思想、道、德和教育。“思想”即人的社会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原则、人生价值取向;“道”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行为准则;“德”则是人的主体的德性自我、道德自我,是人守“道”的自觉性、自律性表现。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根本,“道”是人们的理想和行为准则,“德”则是“道”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1]。黑格尔认为,伦理是社会的,道德是个体的,思想则主要反映的是社会要求,是社会的政治规范、伦理规范,而道德主要反映的是对个人的要求,是个人的德性规范。个人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接受社会的政治目标、政治规范和伦理规范,并落实到道德自我的建构,在现实的政治、人伦关系中达到道德实现和人格提升。现代社会普遍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而形成人们的信仰信念方式来维持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具体来说,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通过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来调节社会关系,由此保证社会存在的稳定性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作为一种意识形式,道德与其他意识形式诸如政治、法律、宗教等相比尤以道德遵守的自律性为特征。道德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起作用的,而是靠人们内心信念的自律,通过人及社会扬善惩恶的思想、言行要求,舆论的善恶评价,使人们的行为实现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教育”则是依照一定的教育模式,将思想、道、德的要求施加于人,传授于人,并将其内化为人的精神和意识并自觉遵守的过程。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也即思想道德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一个包容性广泛而又使用频率高的概念,成为超越时代、革新传统思想的代名词。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现代化”是指社会和人的现代特性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活动,具有发展、创造、创新和前沿化特性。

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发展创新三个方面。从“时间”上可以把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解为是相对于古代的、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性质”上可以把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解为从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继承、发展、转变而来,它与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包含着“现时代的性质”内涵。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接受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2]邓小平同志也在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伟人们的讲话已明确指明了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质,也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现代化教育地位的全面审视和战略思考,对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教育,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道德教育方面主要是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誉观为核心,以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校要紧紧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深入研究新时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发展。

二、高校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内涵的阐述和理解,我们知道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其实质就是当前我国思想道德教育在观念、体制、内容、手段等各方面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实践和前沿化研究探索,最终实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终极目标。

(一)努力实现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现代化

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现代化是高校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其他环节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在当前科技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正处在积极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的阶段,思想活跃,独立性强,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最容易受到西方思想道德意识渗透。因此作为高校教育者要不断研究当前学生思想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实现教育者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面开放的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世界科技经济成区域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各国文化相互激荡,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相互渗透,大大影响了高校大学生思想的开放程度和社会化程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开放的大舞台,因此高校教育者一定要具有开放的思想观念。既要认真研究在开放现状下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应对多元化道德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还必须研究怎样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打破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校园文化等的界限,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前缘化的开放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与现代社会全面开放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第二,科学发展的观念。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的发展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不但要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精神和优良传统,还要赋予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以新的活力,要不断创造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第三,多元化观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思想观念的多层次性,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必然成为现代社会多样化发展的一个侧面,使大学生思想道德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高校教育者要立足思想道德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观念,永远保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格局。第四,创新观念。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现代社会的开放性、竞争性和发展性,客观地对教育者提出了创新性要求。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灌输、传达、解释、认识、理解,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和高校学生的实际,创造、创新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大力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教育潜能,提高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二)要努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

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直接决定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因此,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着力点。现阶段我国高校要在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及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誉观为核心,在培养具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四有新人”基本要求下开展传统内容教育的同时,注重研究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现代化必须以目标现代化为前提。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怎样紧跟时展的步伐,实现有力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效建立现代条件下的社会公秩良俗,是每一位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二是要立足传统放眼世界,具有前瞻性、前沿化。既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绝不放弃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团结友爱、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又要广泛研究世界各国尤其是主流国家的思想道德内容和发展趋势,如西方国家推崇的民主、自由、人权及等,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三是要不断研究敌对国家和反动势力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渗透,研究在全球化的开放、竞争、信息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抵制反动思想道德意识侵蚀能力的内容。如美国为达到西化、分化中国,全面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于1999年由中央情报局制定并由美国政府组织实施战略性西化分化中国的计划《十条诫令》,其内容有:“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为他们制造对色情产生兴趣的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耻,一定要毁掉他们一直强调的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其刻苦耐劳的民族精神。”[3]等,针对这种裸的文化、道德战略进攻,我们怎样思考和应对这一问题,如何让青年大学生提高认知能力和抵制能力,如何做到“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心”,这都是在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时代高校必须深入研究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新内容。

(三)努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现代化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现代化,不仅是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而且是实现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制,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决策与管理体制、运行与监督体系。要通过体制现代化,实现教育决策、管理的现代化。其一要充分尊重、发挥教育者在教育决策、管理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更多的人关心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要依靠群众,广开言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的创造智慧。其二要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按照受教育者的思想态势要求,依照思想道德教育规律办事,改变过去凭经验办事的传统方式,克服主观性和盲目性。其三要使思想道德教育适应法制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使之系统化、规范化。要形成体系完善、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环节配套的系统,即既要有研究、决策、咨询系统,有实施、执行、协调、环境影响系统,又要有反馈、调节、检测评估系统,以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系统、有序、高效运行。要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政策、队伍建设等有章可循,有制可行,对特别突发事件,有多种预案应对。其四要符合现代社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即各种教育机构设置、人员、经费、设备投入都能充分合理调配,发挥最佳教育功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四)要努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现代化

思想道德教育手段,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传递、接受思想道德信息的工具及其使用的方法。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如课堂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虽然也能发挥相当好的效果,但手段单一,方法单调,储存、加工、传播的信息量少,效能低。与网络、卫星电视、广播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影响已不相称,与大量思想道德信息传播要求的广泛性、及时性、渗透性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要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地在教育中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载体,改造教育信息的传递介质和途径,以实现教育手段的科技化、信息化、前沿化,最终达到效果最佳化,如互联网化、“天地合一”传媒化、高科技光电声动漫实景模拟演示教学等,通过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手段现代化,使之成为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有效推动力量。

总之,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现代化是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在坚持和发扬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基础上,深刻领会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不断研究和探索现代条件下思想道德教育要求,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这一核心,让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始终紧跟形势发展,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卢有志.略论道德信仰的含义特征及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12):60-63.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11篇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每一个大学生都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的结果造成道德情感冷漠,心理问题增多;面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样一种新兴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应对其教育方式特殊性引起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弱化,如何解决学生在面对社会用“有色眼光”看待高职教育的时的困惑,并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心理问题;怎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高职院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混乱与无序。本文旨在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求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和教育主体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新时代的变化给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收新的冲击。

首先,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日益显露。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增加竞争力,高职高专学生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

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作为学生学费来源的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较严重。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与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相适应,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做到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力度,但却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作为教育主体,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生源类型层次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毕业的学生等。虽然同样是作为计划录取的学生,但从成绩上看仅仅是普通高校招生的最后一个层次。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等。

其次,从学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国家教育政策上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兴起和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看,高职教育一直在低层次教育中徘徊,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学生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无奈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这种观念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形成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了道德知行分离。

第三,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作为青年大学生,他们同样处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日渐提高、自我意识、人生观日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道德观念日益增强,道德评价能力逐步提高,但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一些高职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从而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综上所述,从高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

教育方式方法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三、加强和改善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基础性环节: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全部德育的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因袭或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实施教学。比如,在教学内容上,在“理论够用”、课时压缩的情况下,不仅要深化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根据时代要求进行专题性教育:根据社会发展加强对学生的市场经济理论教育,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创新教育等等;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组织教学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动嘴讲,动手做,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时代感。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和完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凸现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二)加大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笔者在高职院校从教经历发现,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由心理问题引起,比如由于对环境不适引起的孤独、郁闷;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引起的忧虑、抑郁;由于其他人的观念等引起的自卑或者自负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甚至对社会产生敌视,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便是触目惊心的例子。因此目前只有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保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在硬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美化校园,绿化环境,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在软环境方面,学院要重于提倡一定的文化理念,在无形中积淀文化氛围;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倡导学生实行自我管理;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文明创建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主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重心,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个为人师表,具有很强威信的班主任、一个能做到自我管理并能起到火车头作用的班委、良好的班风班貌都能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以社会大课堂为载体,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也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让枯燥、空乏的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魅力,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这种形式已经为大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所共识。如通过不定期的专业实习实训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可以以此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参观革命根据地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对企业工厂的参观考察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中让时代的主流精神和社会的进步要求走进学生的心灵,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五)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保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时间普遍较短,各项制度处于摸索阶段。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条件的限制,要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要做到严格、规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更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正如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周济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高职院校只有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职教论坛,2002(3).

②胡新华,邓小平人才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③网络资源:德育“三化”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search/eval/9881.shtml.

④网络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special/special.htm.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_丁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探析英美思想道德教育,以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美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问题

美国高校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有相当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

1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使得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第一,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在多样化的基础上也保持着自身的主旋律,主要内容为: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公民教育;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美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美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利用宗教、博物馆、纪念馆、节日庆典以及政党活动,并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校园中通过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来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第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美国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历届政府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这也使美国思想道德教育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广泛性与间接性。美国的历届政府对教育都非常重视,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宣传教育政策,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和学校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想宣传,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广泛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呈现出间接性的特点,通过持续的渗透,使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强大的作用。(2)思想道德教育的阶级性与社会适应性。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必然会体现出教育的阶级性,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其教育的内容和政策又不尽相同,体现出了与社会相适应的特点。(3)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指导性。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尊重个体的国家,这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表现为政府对道德教育不横加十预,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要求安排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4)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理论性,其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化、学科化程度相当高,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各种理论加以应用,使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2 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严格的措施。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教育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显现出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二,对个体和自主的强调,可能会纵容某些学生的恶劣行径。美国教育过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自由发展,使得美国教育更趋向于自由式教育,也就是一种没有教育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可能会纵容部分学生的恶劣行径。第三,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存在问题。美国教师队伍也存在由于工作繁重、薪金较低而出现的不稳定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问题

1 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第一,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宗教传统。从1912年颁布的英国公立学校德育大纲来看,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个人的责任义务;(2)关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就业问题、消费问题以及婚姻、爱情和家庭的问题;(3)一些英雄和名人的情操;(4)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5)参与社会服务及福利事业;(6)其他与道德不相符合的内容。

第二,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英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下五种形式予以实施:(1)通过宗教教育来实施。开设相关宗教课程和各种集体礼拜活动,来宣传相关的内容。(2)通过设置专门课程及学科渗透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3)通过举办各种社会活动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4)校园文化熏陶。英国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德行的熏陶作用。(5)制度养成。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养成学生道德行为。

第三,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1)宗教性与科学性并存。英国很多学校都是教会开办的,宗教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活动是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科学化教育形式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使得英国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宗教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特点。(2)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并重。英国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又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渗透。(3)内容的多样性和社会性。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这些内容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4)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还利用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各种社会机构,充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5)严格的管理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制定督导制度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转贴于

2 英国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削弱。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英国的宗教传统也受到了其他价值观的冲击,传统的宗教影响不断削弱。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英国要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仍需要时日,因而英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削弱。第二,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罚的现象较为普遍。英国学校的体罚现象比较普遍。这也说明英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处在由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向科学思想道德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第三,政府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这与英国教育的传统有关,英国政府在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上,长期采用放任态度,虽然英国政府现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政府的表现和客观要求仍有差距,这也要求政府管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更科学化,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政府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第四,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少对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导致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而造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美英思想道德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英两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和问题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与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改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我们要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需要,建立起为现实服务的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挥政治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层次性和延续性。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安排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起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增强其公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强化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4 扩展教育途径,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手段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现状,通过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又要运用其他载体的育人功能,并打造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机构在内的育人共同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要采用一些技巧和艺术化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 思想道德教育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核心问题,而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滞后,致使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建立专门农村道德教育机构,深化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主力军。

一、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立论基础

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规范和道德准则,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自觉能动性和主人翁地位,这就要求不断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

1.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推动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人是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农村生产力能否得到进一步解放,农村经济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优越性,还取决于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可以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其不断摆脱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等传统思想定式的束缚,具备现代新型农民意识,从而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及信仰教育,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氛围和伦理秩序的社会环境,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和途径。[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仅追求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生活的宽裕,还要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乡风文明、充满活力的新风尚,这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推进。广大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把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放在新农村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具有当代新风貌的新型农民,才能促使农村文明新风尚的树立,最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3.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是建立农民文明生活方式的客观需要。马克思在阐述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的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时,指出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2]P24。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忽视,对农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缺乏必要的培养和引导,受农村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社会旧道德、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的消极影响,广大农村低俗生活方式的死灰复燃,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这些封建腐朽的农村群体活动和低俗生活方式侵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而且有损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安定秩序。因此,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关照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逐步进入到改革深水区和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必然会引起农民思想道德状况新的变化,使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1.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新特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特点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正逐步由封闭向开放、由传统到现代转变,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公平意识、法制意识不断深入人心,并开始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与此同时,农民的责任意识逐渐高涨,权利意识得到彰显,其行为日益做到了履行责任与行使权利的统一。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集体观念淡薄,个人主义严重,社会公德意识淡化。二是人生价值取向扭曲,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有所滋长,农民价值取向功利化。三是理想信念淡化,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一些地方农村地界、房界和邻里纠纷不断;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3],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严重缺失。四是封建腐朽社会恶习沉渣泛起,农村社会风气败坏。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封建思想有所滋长,宗族、地域观念有所强化,“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重新抬头,建庙宇、修族谱、烧香拜佛、婚丧和其他喜庆大操大办在农村屡见不鲜”[4]。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

2.农民思想道德变化的成因分析。在改革攻坚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思想道德变化所呈现出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元性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5]P335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了农民的道德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农民在价值取向中发生了重个人轻集体、重物质轻精神、重实惠轻道义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价值观,形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5]P434其次,社会转型促使农民的思想道德发生嬗变。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内在运行机制出现了新变化,而社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从而使社会矛盾不断发生,道德失范、公平缺失等不和谐现象不断出现,加之低俗文化不断侵袭农村文化市场,农村优良的道德传统受到严重冲击,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深受影响。最后,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脱节。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相对滞后。一是农村干部对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二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宗族势力抬头和黑恶势力猖獗,从而导致思想道德建设遇到巨大阻力。三是一些农村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一些农村干部不仅没有起到模范作用,还出现了权力腐败、等丑恶现象,导致公信力不断下降,道德教育难以奏效。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失效。传统方法体系通常表现为“经验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局面。粗暴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产生不信任感,甚至是阻抗心理,这势必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6]。

三、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成败。思想道德教育执行着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艰巨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改善农村的思想道德状况,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进农民道德观念生长的土壤。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道德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思想道德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产生的。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生产力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许多农村地区还处于新旧杂陈状态。管子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繁荣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彻底改变我国农村绵延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肃清残留在农民头脑中的封建腐朽意识,使农村的社会状态由封闭走向开放,进而建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农民道德情操。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繁荣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和目标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方法。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第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力度。要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图书室、文化娱乐活动等相关设施,重点解决农民群众看书报、看戏、看电影电视、参加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和文体活动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第二,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引导。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事关文化建设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要着力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多挖掘农村题材,多创作反映新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小品相声,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这些文艺作品中。第三,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健康快乐的文化活动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营造和谐乡村、培养农民健康情趣的有效手段。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从而培养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

3.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创新农民道德教育方法。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由农村党员干部具体负责,农村干部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农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在于他们能否起表率作用。在推进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提高,加强他们的“三观”教育。当前,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处于非正规的状态,需要在县或者乡镇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机构专司其职,开展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道德教育。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机构,这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度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价值不是教育人们获得真理之类的知识,而是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的意识形态化。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但离开意识形态,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将无法实现。“一个人只有通过教化与一种意识形态认同,才可能与以这种意识形态为主导思想的社会认同。”[7]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农村干部必须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模式,灵活运用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理论灌输。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当前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农村干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对广大农民进行理论灌输和显性的或隐性的道德说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灌输给广大农民,才能有效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良好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农村干部与广大农民形成良性互动,要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和道德示范,把道德观念广泛渗透到实践领域中,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高素质的农民。

参考文献:

[1]唐奇林,刘镇江.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范大平.当代中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4,(4).

[4]贺先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当代农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14篇

美国高校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是有相当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

1.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多民族、多种族的融合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使得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独特的特点。第一,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在多样化的基础上也保持着自身的主旋律,主要内容为:宣扬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公民教育;公民的权利义务教育;美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第二,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美国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利用宗教、博物馆、纪念馆、节日庆典以及政党活动,并充分发挥媒体力量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校园中通过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示范作用来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第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美国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历届政府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清楚的认识,这也使美国思想道德教育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的特点:(1)广泛性与间接性。美国的历届政府对教育都非常重视,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宣传教育政策,无论是政党还是宗教团体,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和学校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思想宣传,使得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广泛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呈现出间接性的特点,通过持续的渗透,使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着强大的作用。(2)思想道德教育的阶级性与社会适应性。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必然会体现出教育的阶级性,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其教育的内容和政策又不尽相同。体现出了与社会相适应的特点。(3)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和指导性。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尊重个体的国家,这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表现为政府对道德教育不横加干预,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科研要求安排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引导为主。(4)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很强的理论性,其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化、学科化程度相当高,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各种理论加以应用,使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

2.美国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严格的措施。美国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教育发展不平衡,这就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显现出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二,对个体和自主的强调,可能会纵容某些学生的恶劣行径。美国教育过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自由发展,使得美国教育更趋向于自由式教育,也就是一种没有教育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可能会纵容部分学生的恶劣行径。第三,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存在问题。美国教师队伍也存在由于工作繁重、薪金较低而出现的不稳定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特点及问题

1.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第一,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宗教传统。从1912年颁布的英国公立学校德育大纲来看,英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个人的责任义务;(2)关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就业问题、消费问题以及婚姻、爱情和家庭的问题;(3)一些英雄和名人的情操;(4)本国的文化传统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5)参与社会服务及福利事业;(6)其他与道德不相符合的内容。第二,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英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下五种形式予以实施:(1)通过宗教教育来实施。开设相关宗教课程和各种集体礼拜活动,来宣传相关的内容。(2)通过设置专门课程及学科渗透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3)通过举办各种社会活动来实施思想道德教育。(4)校园文化熏陶。英国大学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德行的熏陶作用。(5)制度养成。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养成学生道德行为。第三,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1)宗教性与科学性并存。英国很多学校都是教会开办的,宗教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活动是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科学化教育形式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使得英国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宗教性与科学性并存的特点。(2)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并重。英国学校设置了专门的课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又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行渗透。(3)内容的多样性和社会性。英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这些内容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4)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化。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外,还利用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各种社会机构,充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5)严格的管理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制定督导制度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2.英国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削弱。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英国的宗教传统也受到了其他价值观的冲击,传统的宗教影响不断削弱。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英国要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仍需要时日,因而英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有所削弱。第二,思想道德教育中体罚的现象较为普遍。英国学校的体罚现象比较普遍。这也说明英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处在由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向科学思想道德教育转变的过渡阶段。第三,政府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这与英国教育的传统有关,英国政府在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上,长期采用放任态度,虽然英国政府现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政府的表现和客观要求仍有差距,这也要求政府管理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更科学化,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政府的作用得到充分地发挥和体现。第四,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少对思想道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导致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进而造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美英思想道德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美英两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和问题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与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同样改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我们要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需要,建立起为现实服务的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关心学生的精神需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发挥政治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层次性和延续性。要针对不同第3期(总第715期)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安排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起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有层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深入。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来增强其公民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强化其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经教育思想范文第15篇

1.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信息十分发达,人们的思想信息来源多样化,传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且实效性低迷,局限性凸显。第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脱节。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比较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而不太重视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对于处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群体来说,能够关注思想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从宏观整体角度透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毕竟占少数,这就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不太贴合实际、贴合青少年,脱离了青少年群体最迫切的思想道德需求。第二,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忽视间接的、非正式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只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共青团等这些正式组织直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一些间接的非正式的因素被忽略了,比如同龄群体的影响。虽然他们不直接从事思想道德教育,但他们的活动间接地促进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事实上,青少年并不仅仅生活在一个正式的、有组织的和条理化非常充分的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十分丰富灵活的朋辈教育方式,对这些因素的忽视将严重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第三,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缺少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从总体来说是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等机构实施的,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社会价值观念而展开,要求青少年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缺乏对青少年必要的人文关怀,使青少年始终处于被塑造的地位,主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2.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十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中心任务长抓不懈,从现时代社会快速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两个方面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有了极大的提高。一方面,中国要发展、要前进,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同时还有赖于整体文明程度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从“最美”现象喷涌、道德模范受推崇,到十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能够感受到从公民个体到国家、社会层面,对道德提升的需求和呼唤。另一方面,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相伴而来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对人们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加大,有部分人开始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冷漠和抵触情绪“,德育无用论”、“德育次要论”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使得现阶段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十八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一个心灵层面的“美丽中国”,建设一个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美丽中国”。其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青少年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层次性越来越明显,为了给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不能不顾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客观差异,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青少年。面对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切要求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知行合一。但是我们的社会道德领域却存在着一些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一方面抱怨“人心冷漠”,一方面又告诫自己“少管闲事”;一方面抱怨别人不守公德,一方面又时常纵容自己。这种相互矛盾的“双重标准”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从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来看,推进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内容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内容涉及众多方面,笔者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中,就必须“以青少年为本”。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而是把思想道德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强调它对人的约束和驯化,这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无德的教育”,把人当成物的“物性化教育”“、无人的教育”,它偏离了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而我们要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物性化的、无人的教育,把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的位置。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要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就是要提升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如果没有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就无法体现其主体性。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手段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把具有主体性的人当作灌输的容器。如果只是以一种思想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限制人们独立思考的权利、自主判断的自由,那就使人物化、工具化,其结果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异化。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前提是要求教育者要把青少年看成是有能力实现自我的人,其目的不在于看青少年是否掌握了最高的道德标准,而是看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2.教育内容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且包括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对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却有所忽视,以致部分青少年入团、入党很积极,但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心理问题时有发生。近些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思想道德教育日益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要,但离青少年的现实需求还相距甚远。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很少涉及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内容。高校虽然开设了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法制和心理困惑的排解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最近发生的复旦大学学生投毒导致室友死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因口角捅死室友等悲剧可以看出,改革和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3.教育方法

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方法,从效用关系角度看,主要包括灌输引导法和实践体验法。由于长期受“无人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育方法上,有些教育者缺乏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兴趣、需要及身心发展规律、特点的遵循,过分强调思想道德的灌输。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些学者指出灌输法虽然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实施方法,但是其适应性是有限的。在现代社会,它在价值观方面是一元的,容易造成教条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完全抛弃灌输也是不正确的,应该使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教育者应该在理论上泾渭分明,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地面对各种道德难题,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反复经受锻炼,从而养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习惯。只有经由青少年自己认真思考并认可的道德,才可能内化为青少年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自愿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途径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必须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进行整体综合建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探寻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路径,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建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和家庭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因此,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就必须整合这三者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1)搭建学校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平台。

建设学校网站,使家长通过学校网站,既可以了解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建设短信平台,学校和班主任可以通过短信向家长学校的德育信息和反映学生的最新表现,争取家长的配合;建设班级QQ群,便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家长互动,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

(2)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德育活动机制,学校与社会机构共同开展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活动,如义工活动等;建立环境净化机制,尤其是网络环境的净化,使活跃于网络的青少年从网络中呼吸到更多的清新空气、见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如过滤和屏蔽网络不良信息等;建立榜样导向机制,如社会道德榜样进校园与学生互动等。

(3)建设家庭与社会合作互动的阵地。

比如,从社区建设入手,举办社区论坛,充分挖掘社区自身教育资源,请法律人士介绍法律知识、教育人士介绍教育方法、成功人士介绍奋斗经历等;编辑社区简报,社区成员互助的供求信息,报道社区邻里互助的好人好事等;组织家长和小孩开展爱我社区活动,使青少年从身边做起,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缺乏良好的联系与互动,无法形成合力。只有建构学校、社会和家庭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资源和力量的优化配置,才能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建构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二是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和有效衔接,表现为:目标混乱,内容重叠,顺序颠倒,形式单一。要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中小学德育的一体化。

(1)目标清晰、层次分明。

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理论思维能力较差,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备一定的规范意识(法律意识)、心理健康;中学生心智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心智比较成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其教育目标应该是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国家观、政治观、公民观。

(2)内容适度、安排合理。

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度,即符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根据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中学阶段根据学生思想观念培育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思想教育为主;大学阶段根据学生作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需要,教育内容应以政治教育为主。

(3)形式多样、方法得当。

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即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操作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活动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生活德育;中学生形象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故事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社区德育;大学生抽象思维发达,在学校适合开展理论德育,在家庭和社会适合开展体验德育。只有实现目标、内容、形式相互衔接的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立一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改善和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