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一、以德治校 势在必行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客观实际,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

3.“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实行以德治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呼唤,势在必行。

二、以德治校,系统施工

实行以德治校,涉及组织领导、内容构建、活动载体、督导评估和保障机制等正位、正德、正行方面因素的重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在加强学习、树立以德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应加强六大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组织,科学运作,精心施工,整体建设。

1.构建以德治校的领导体系

这是实行以德治校、摆正德育位置,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的统一调动与管理,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即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研等有关部门配合抓,校、系、班(队)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构建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

实行德治,必须先行治德,即正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应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体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学校公德,既要体现社会道德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干部教师道德,既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统一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要具有学校职业道德的特点。

制定学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具体安排实施细则,要体现并解决市场经济提出的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要体现正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德治传统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体现积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

3.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一般来讲,学校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伦理课及其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美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设计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入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香化、亮化等建设方面的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举办的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关于校内外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的活动;大学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联系活动。

4.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

建设德行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可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渴望圆满,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追求。建立导向机制,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人们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以激励先进,鼓舞高尚。要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形式,让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欺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而有信。如宣誓就职、宣誓入党入团,宣誓承诺、宣誓决心书,宣誓志愿某种活动,就是一些比较有效的举措。宣誓是自律机制,强调道德素质的内化,唤起人们的自觉,具有民主性、实效性、长效性,有普遍应用价值。

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需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化情愫。

5.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可使评判者依据道德评价指标,判断对象到达道德目标的状况,从而推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6.建设以德治校的教育队伍体系

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带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中小学还应重视家长德育队伍及社区德育队伍的建设,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家庭、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以德治校 重在驱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德治校,依改促教、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同属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动力系统的策略,实行以德治校,离不开依改促教、依法治校和科研兴校的有机结合与驱动。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改促教,坚持综合改革

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行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处理好德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是依靠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与法的结合

“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学校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有些校长对德治忽视,对法制重视,花很多钱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坐在办公室里监控学校员工,动辙以炒鱿鱼或下岗去“法治”教师,把校长与教师关系搞成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法治不是人治,人治也不是德治。没有了尊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就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实行以德治校,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所以,应将德治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对德治难题的研究,去解决德育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多元化。

干部、教师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德治实效的高低问题。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是“执政者”,其道德影响力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所以,在干部、教师队伍中亟待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和有效机制的建设,以规范干部教师的教育道德,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当前,教育科研兴校(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和托起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重要对策与实践,所以,实行以德治校需要教育法制与科研来加盟。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法治、德治研究成果去推进与提高以德治校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以德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是世界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的潮流,其实践经验尚待探索与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去实行、去实践,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以德治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能不断前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注释:

①《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一、以德治校 势在必行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江泽民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客观实际,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

3.“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实行以德治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呼唤,势在必行。

二、以德治校,系统施工

实行以德治校,涉及组织领导、内容构建、活动载体、督导评估和保障机制等正位、正德、正行方面因素的重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在加强学习、树立以德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应加强六大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组织,科学运作,精心施工,整体建设。

1.构建以德治校的领导体系

这是实行以德治校、摆正德育位置,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的统一调动与管理,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即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研等有关部门配合抓,校、系、班(队)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构建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

实行德治,必须先行治德,即正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应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体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学校公德,既要体现社会道德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干部教师道德,既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统一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要具有学校职业道德的特点。

制定学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具体安排实施细则,要体现并解决市场经济提出的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要体现正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德治传统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体现积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

3.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一般来讲,学校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伦理课及其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美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设计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入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香化、亮化等建设方面的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举办的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关于校内外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的活动;大学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联系活动。

4.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

建设德行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可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渴望圆满,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追求。建立导向机制,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人们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以激励先进,鼓舞高尚。要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形式,让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欺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而有信。如宣誓就职、宣誓入党入团,宣誓承诺、宣誓决心书,宣誓志愿某种活动,就是一些比较有效的举措。宣誓是自律机制,强调道德素质的内化,唤起人们的自觉,具有民主性、实效性、长效性,有普遍应用价值。

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需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化情愫。

5.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可使评判者依据道德评价指标,判断对象到达道德目标的状况,从而推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6.建设以德治校的教育队伍体系

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带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中小学还应重视家长德育队伍及社区德育队伍的建设,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家庭、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以德治校 重在驱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德治校,依改促教、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同属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动力系统的策略,实行以德治校,离不开依改促教、依法治校和科研兴校的有机结合与驱动。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改促教,坚持综合改革

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行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处理好德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是依靠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与法的结合

“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学校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有些校长对德治忽视,对法制重视,花很多钱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坐在办公室里监控学校员工,动辙以炒鱿鱼或下岗去“法治”教师,把校长与教师关系搞成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法治不是人治,人治也不是德治。没有了尊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就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实行以德治校,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所以,应将德治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对德治难题的研究,去解决德育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多元化。

干部、教师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德治实效的高低问题。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是“执政者”,其道德影响力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所以,在干部、教师队伍中亟待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和有效机制的建设,以规范干部教师的教育道德,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当前,教育科研兴校(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和托起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重要对策与实践,所以,实行以德治校需要教育法制与科研来加盟。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法治、德治研究成果去推进与提高以德治校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以德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是世界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的潮流,其实践经验尚待探索与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去实行、去实践,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以德治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能不断前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注释:

①《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1.“以德治校”,是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落实

同志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条件下,于2000年6月召开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先使用了德治的概念,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明确赋予德治以新的内容,把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他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①这是对治国理论的全面总结和阐述,也是对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批判继承和中国共产党治国学说的理论创新。宣传落实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德治。德治,即用德去治理,其有两层意思:一是要确立社会主体道德规范;二是要用它们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行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体现共产主义方向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提高其道德觉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德治国,落实到学校就是以德治校。所谓以德治校,就是贯彻“以德治国”的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来全面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是在学校里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2.“以德治校”,是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完成党的十五大制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特殊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以德治校的提出与加强,不仅是学校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所以,在学校实行以德治校,符合学校客观实际,符合教育本质与规律。

3.“以德治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②实行以德治校,就是要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实行以德治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践的呼唤,势在必行。

二、以德治校,系统施工

实行以德治校,涉及组织领导、内容构建、活动载体、督导评估和保障机制等正位、正德、正行方面因素的重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系统工程,重在规划好、建设好和管理好。在加强学习、树立以德治校理念的基础上,应加强六大体系的建设,做到系统组织,科学运作,精心施工,整体建设。

1.构建以德治校的领导体系

这是实行以德治校、摆正德育位置,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以德治校的决策与实施涉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的统一调动与管理,必须实行学校一把手工程责任制,即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青妇研等有关部门配合抓,校、系、班(队)层层落实。学校领导组织体系主要负责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德育目标的制定,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检查、指导、总结、表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校德治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2.构建以德治校的内容体系

实行德治,必须先行治德,即正德。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构建学校道德规范体系。一是通盘考虑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结合,坚持分层次、分系列,向综合运作要整体效益。二是构建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学校道德规范细则,应包括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学生道德等方面的规定。具体内容应体现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体系和框架。学校公德,既要体现社会道德关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干部教师道德,既要体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统一职业道德的要求,又要具有学校职业道德的特点。

制定学校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具体安排实施细则,要体现并解决市场经济提出的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要体现正确批判继承我国古代优良的德治传统与传统美德,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体现积极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中西融合。

3.构建以德治校的活动体系

德育活动就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开展具体有效的活动。德育活动是实行以德治校的重要的有效载体。德育活动的过程,既是抵制批判腐朽道德思想,实行德治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与德育目标要求和目标到达度之间的关系调整、内化、提高的实践过程。构建德育活动体系,既有各项活动连续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又有每项活动目的、内容、方法与条件等环节的有效设计与实施。

学校德育活动体系的建设很重要。一般来讲,学校德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思想品德政治伦理课及其学科课外德育活动;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丰富多彩的专题德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文体美教育活动;根据政治教育需要设计开展的社会调查以及深入工厂、农村的德育实践活动;校园的绿化、美化、文化、香化、亮化等建设方面的公益劳动活动以及科研部门、学术团体举办的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关于校内外结合,中小学、幼儿园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的活动;大学主要是设计搞好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的有机联系活动。

4.构建以德治校的保障机制体系

建设德行机制是实行德治的重要保障,可包括导向机制、宣誓机制、奖惩机制、养成机制、督评机制等等。

导向机制。追求崇高,渴望圆满,向往幸福,仰慕伟大,这是人的普遍心理倾向与远大理想追求。建立导向机制,要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根据人们仰慕高尚的心理倾向,制定远大的、高尚的具有吸引力、凝聚力的道德目标与规范,以激励先进,鼓舞高尚。要注意运用那些道德楷模、英雄志士的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和奉献精神去鼓舞、提升每一个人的道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道德诚信的实践。对待诚实守信的态度以及诚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民族道德水准高低的标志。借鉴古往今来的经验,实行德治,应建立宣誓机制,即通过一定形式,让个人发誓、宣誓,切实做到不说谎、不欺骗、不造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而有信。如宣誓就职、宣誓入党入团,宣誓承诺、宣誓决心书,宣誓志愿某种活动,就是一些比较有效的举措。宣誓是自律机制,强调道德素质的内化,唤起人们的自觉,具有民主性、实效性、长效性,有普遍应用价值。

养成机制。这是实行德治,实现德育内化的重要机制。自我养成,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建立自我养成机制,关键在于把道德养成作为追求道德圆满的内在理念,作为道德自我完善的内需目标,作为高尚道德人格建构的内化情愫。5.构建以德治校的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

这是实行德治,培养学生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有效机制。以德治校的目标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校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干部与教师的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学生的品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学生守则)。有了道德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就可依据评价标准评判检查自己达成目标的程度,可使评判者依据道德评价指标,判断对象到达道德目标的状况,从而推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关于道德评价测量方法,应根据评价目的与对象的特点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6.建设以德治校的教育队伍体系

学校能否坚持以德治校,实行德治与法治并举,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获得总体实效,关键要有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干部队伍与教师队伍。要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用领导干部的高尚道德素质去带动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用教师高尚的道德素质去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中小学还应重视家长德育队伍及社区德育队伍的建设,齐抓共管,搞好学校、家庭、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以德治校重在驱动

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应体现德治思想,坚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就要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以德治校,依改促教、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同属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动力系统的策略,实行以德治校,离不开依改促教、依法治校和科研兴校的有机结合与驱动。

1.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改促教,坚持综合改革

实行以德治校是学校教育的重大改革,涉及办学指导思想、德育定位、德治理念、德治内容、道德规范、德行制度、德育方法等等因素,对这些因素的陈旧观念及传统做法,不进行清理、改革与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德治。所以,实行以德治校应处理好德治与改革的关系。笔者认为,正确方法应是依靠综合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德治为内容,对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的系统的改革。

2.实行以德治校,必须依法治校,坚持德与法的结合

“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行以德治校,学校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达到学校总体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有些校长对德治忽视,对法制重视,花很多钱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坐在办公室里监控学校员工,动辙以炒鱿鱼或下岗去“法治”教师,把校长与教师关系搞成老板与打工仔之间的雇佣关系。法治不是人治,人治也不是德治。没有了尊重、民主、宽松、和谐的良好的氛围就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实行以德治校,必须坚持科研兴校发展战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探索与解决,所以,应将德治难题作为科研课题,通过对德治难题的研究,去解决德育如何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问题。目前,由于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多元化。

干部、教师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德治实效的高低问题。特别是学校领导干部是“执政者”,其道德影响力非常重要。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③所以,在干部、教师队伍中亟待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教育和有效机制的建设,以规范干部教师的教育道德,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当前,教育科研兴校(教)已经成为众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和托起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的重要对策与实践,所以,实行以德治校需要教育法制与科研来加盟。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用法治、德治研究成果去推进与提高以德治校的质量与水平。

实行以德治校,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是世界科学、民主与法治发展的潮流,其实践经验尚待探索与总结。相信只要我们勇于去实行、去实践,在以德治国思想的指导下,落实以德治校,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能不断前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注释:

①《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德治校 依法治校 和谐校园

大学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和谐校园是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只有规范才能有序,无序就不可能和谐。为此需要不断规范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行为,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把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

一、以德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措施

1.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树立为师生服务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功和“以德治校”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关键。学校的各级领导都应该亲自抓道德建设和道德监督,并且制定出学校道德建设的目标步骤和措施,把它们落实到日常工作与规划中,以便实现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真正落实“以德治校”,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2.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奠定以德治教的基础。教师工作的全过程都贯穿着道德观念的教育和灵魂的塑造。他们每天面对和接触的就是学生,他们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各种疑惑与困惑。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是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大问题。因此,它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十分注意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主观世界的改造,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召青年学生。

3.切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思想保证。在网络化时代,各种思想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它们无时无刻不在作用着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大学生趋利避害,学校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思想道德教育的软件,利用多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直观的思想交流,使思想道德教育不再是呆板的说教。

4.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是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基础性工程。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热爱祖国,向往进步。但毋庸讳言,由于受各种体制变革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严重缺失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前各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应从他律和自律着手,并将二者结合起来。文化教育主要有三个环节,即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每一环节都应当渗透着公德意识的培养。环境熏陶是文化教育的基础,所有文化育人的工作,最终都要创造一个适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文化环境,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开展的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操守。

5.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讲,和谐校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和谐。随着我国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大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就业压力。再加之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感受能力强,耐挫能力差。这些主客观因素的作用极易诱发心理疾患,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形成和睦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所以,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向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二、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对策

1.提高对依法治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依法治校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具体体现和积极实践。其次,依法治校是现代高校管理的重要理念和必然趋势,是完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推进民主管理,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再次,依法治校是维护师生合法权益,调动广大师生员工办学积极性,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保证。

2.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的关键在党,核心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保障,将这一体制的要求与依法治校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完善和健全学校的领导和工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办学。

3.建立和健全以章程为统领和核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首先,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学校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依法治校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战略选择,必须首先从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入手,核心是确保学校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学校应制订严格的党政会议议事决策规则,对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会议的议事决策原则、会议制度及决策范围、决策程序及规则等进行规范。其次,加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大学章程既是连接大学内外的纽带,具有高于大学本身的法律效力,又是大学内部治理的“基本法”,是依法管理学校的总纲,是学校法治进程的标志。学校应根据依法治校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的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及其内部治理结构。再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健全制约权利、规范管理的监督机制,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应十分重视教代会的作用。一要确保教代会定期召开;二要建立和健全教代会各专门工作机构,并成立基建、住房、物业、创收分配等管理监督小组,拓宽教代会的工作领域,强化教代会参与管理和依法监督的职能。

4.切实维护师生权益,确保师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尊重师生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维护好师生的正当权益。为此,各高校应成立教职工申诉委员会、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校有关学生工作的各类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和重新修订。由于受到校内外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交互作用,当前高校治安形势异常严峻。我们应当以建设平安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创建“全国安全文明校园”为抓手,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作为实现依法治校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校园各部位的防范守护和检查,建立预防预警机制,提高综合治理能力。实现校园BBS实名注册,有效保障学校网络安全。积极调解、疏导民事纠纷,预防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积极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为师生创造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5.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普法教育的实施途径。通过开辟和扩大普法阵地,设计和创新普法载体,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加强依法治校资源建设、目标建设和责任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机构地位和人员配置、财力支持;进一步明确依法治校建设的目标体系;进一步落实依法治校的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依法治校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之中。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我校自开展评议行风工作以来,严格按照xx市教育局关于“20**年xx市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加强行风建设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广泛宣传发动,认真组织领导,强化责任纪律,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切实改进作风,促进学校依法治教、规范管理,树立学校新的形象。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了行风建设工作,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校高度重视行风建设工作,成立了行风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了由xxx校长任组长,其他副校长为副组长、组员的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具体抓行风建设与民主评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学校行风工作计划,信息收集,宣传报道,情况上报,协调检查等日常工作。并制定了《20**年xx小学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二、广泛宣传,营造气氛

我校召开了行风评议动员会,并利用橱窗搞好宣传工作。积极宣传上级有关部门的行风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学校评议行风的实施方案,让全体教师对我校各项工作及行风建设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20**年6月16日召开行风评议动员大会,提出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大力宣传,使行风建设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

三、认真排查,规范管理

在加强领导、抓好学习、提高认识、作好宣传的基础上,学校认真做好排查工作。

(1)规范收费

学校领导把治理乱收费工作作为工作要点,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上级有关各部门下发的关于规范教育收费的若干规定,明确乱收费的危害性,能按文件精神和要求规范收费,坚持各项收费公开管理制度,开具正规票据,及时在“收费公开栏”、“校务公开栏”公布每学期各项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学生明白,让家长放心。一切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上做到及时上交财政专户,及时申请批拨支付,收入支出帐目公开。学生课本、教辅读物严格按上级标准及规定,禁止教师推销及代办学生教辅读物。把有限资金真正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校务公开

学校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校务公开栏、行风评议意见箱,设立监督电话。坚持实行公开办事规定程序,公开办事结果,虚心接受教师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学校教师职称晋升、评先选优等问题,按照客观、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张榜公示,增强透明度。

(3)师德建设

学校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倡导爱岗敬业、服务学生、奉献教育的职业道德。组织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xx市教育局关于政风行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结合学习“八荣八耻”活动的文件精神,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利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八荣八耻》和学习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师德建设意见的通知》等,并写出心得体会和学习笔记,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明白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了解评议工作的步骤与方法,弄清自己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并努力在教学中实践,通过自查互查,教职员工中没有违法乱纪现象,也没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做到了关爱学生、文明执教,展现了我校良好的师德师风。

四、强化措施,自查自纠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效能、树立行业新风为重点,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强化道德教育,解决突出问题,建立长效机制,引导全系统干部职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目标任务

教育治理主要解决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问题。针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高、社会关心关注的窗口行业,主要包括用地审批、土地登记、执法监察等方面存在的不讲诚信和“冷、硬、粗、拖”等职业道德缺失的问题。通过教育和治理,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在全系统树立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行为规范的良好形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为党的十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方法步骤

(一)动员学习阶段(6月下旬至7月上旬)

要做好教育治理活动的宣传动员,扩大影响,营造氛围,使广大干部职工明确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到教育治理活动中来。要把道德教育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活动始终。认真组织学习刘云山同志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视频会上的讲话,学习中央文明办印发的宣讲提纲,邀请专家学者举办道德讲座,在广大干部职工中集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服务教育、作风纪律教育,使干部职工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自觉修身律己,践行道德规范。

(二)组织实施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下旬)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开展自查活动。在动员学习的基础上,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认真查找和梳理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方面的问题,认真查找和梳理在履职尽责、遵章守纪、诚实守信、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效能、行为举止、践行承诺等方面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列出具体表现,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明确达到目标,并向干部职工通报。2、集中进行治理。要利用活动开展有利契机,对查找出的问题多措并举,集中治理。特别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寻求有效办法,及时解决整改。把教育治理活动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有机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工作标准,完善改进措施,兑现承诺事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专项教育治理活动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3、开展道德评议。要建立由干部群众推举出的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人组成的道德评议会,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卡)、问卷调查、民意测验、行风热线等形式,听取本单位干部职工以及服务对象的反映,也可开展新闻媒体“走进窗口单位”和“群众评服务”活动,征求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分析评议,形成阶段性道德评估意见,用道德评议的方式形成有力的道德约束,促进突出问题有效治理。要自觉接受、积极配合人民群众和志愿者的巡查,及时回应和解决发现的问题。4、大力选树典型。要注重树立正面典型,利用多种形式或借助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或采取记者专访的形式,集中宣传本单位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选树一批诚实守信、讲究公德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广好经验,加强评论引导,在全系统营造人人讲公德、人人重诚信的良好氛围。

(三)总结阶段(9月)

要对活动开展的主要做法、形成的经验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对下一步继续深化道德教育和治理作出部署。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党委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分管纪检的领导顾自明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股、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具体负责相关工作。

(二)提高认识。各股、所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教育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署的具体途径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任务,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实施。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国民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75-02

韩国地处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南部,是一个罕有的单一民族的国家。在那里,崇尚萨满教,敬重祖先,吸取儒、佛、道三教文化。近代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因而逐渐形成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主,广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独特的文化。较之日本,曾经统治过韩国的日本的道德教育将民族沙文主义色彩与封建色彩、军事色彩揉合在一起。较之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同伴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出相对的集中统一,灌输“国家意识”,形成“共同价值观”。韩国在实施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主题。

一、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韩国战后的道德教育,始终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主题。总体上,韩国道德教育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树立重视责任与荣誉的道德规范;二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信守互助、信任、互让、和解、妥协、协商的民主生活准则;三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体制优越性的信念,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的国家观,正确理解国家分裂的现状,以此为基点树立爱国统一与安全意识。

第一,萌芽阶段(1945~1962)。光复日本殖民统治之后,在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尽管受美国的左右,韩国还是欲求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教育上也是如此。1945年,韩国教育委员会按照“弘益人间”的理念将培育具有爱国精神的国民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基于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完善,并具有深切爱国精神的民主国家的国民。”在1948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将“社会科”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国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1954年,韩国开始在中小学中恢复道德课。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韩国在战后实现国家重建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第二,发展阶段(1962~1987)。韩国开始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列入国家综合发展计划之中,优先发展教育成为韩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经验,而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环节。作为这种思想的体现,韩国教育部在分别在1962年、1969年和1973年进行了道德课的全面改革。道德课一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领域之一。道德教育的基调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呼吁学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心全意投身国家建设。

第三,成熟阶段(1987至今)。1994年,韩国废除了《国民教育》的特殊地位,对道德课进行了改革。将其道德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从道德课的内容来看,在小学、初中“道德课”的内容为: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社会生活、国民和民族生活。高中“伦理”课的内容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大学开设公共课“国民伦理”和社科课,教育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和活动之中。

二、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一,强烈的政治倾向。1231年,高丽沦为蒙古的附属国。1910年,日本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1948年,韩国饱尝分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毫无疑问,悲情主义注定融入了韩国的骨髓。塑造“新韩国人”独立、顽强的形象成为了韩国统治阶级国民精神的主题。就学校思政教育而言,政府灌输强烈的政治倾向,试图以此达到使学生成为其阶级利益工具的政治目的。韩国第14任总统金泳三就任时,提出“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可见,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始终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鲜明的伦理观念。世宗统治(1418~1450)开始,儒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思想,社会的一切领域和制度,不但根据儒教的价值观加以规范,而且保持着宗教性质的正统性。由于上世纪60年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国家原有的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此外,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传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众的意识一直处在不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民教育》,重新确定了传统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并把德、体、智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三大指标,强调德育第一。使教育的社会效益直接显示在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经济起飞中。

第三,深刻的社会影响。韩国每年有超过一万次的公开示威活动,参加总人数超过300多万人次。与其他国家只是向抗议对象表达自己意愿的普通抗议不同,韩国的抗议活动多了另一重任务――感动社会。在2005年圣诞前夕的香港,韩国农民用蜡烛祈愿、三步一扣的方式抗议世贸组织开放大米市场。解释这些抗议方式的时候,韩国农民指出:请祝福我们,感谢给予我们幸福的土地,包括那些留下抗议氛围的土地。人们似乎更多的不是关注抗议的内容,而动容于在抗议活动中体现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怀。

第四,强大的宗教教化。正如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相融于韩国,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称誉的韩国是一个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外来宗教与民族宗教、一神教与多神教同时并存的多宗教国家。宗教在韩国现代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最具排他性却又积极入世的基督教,崇尚传统、重视家庭伦理的儒家,还是秉持生死超然态度的佛教,抑或神秘古老、基础广泛的萨满教,都按着自身的教义,规范着教徒的思

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构成韩国宗教多元共存、和谐相处的状态。

三、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习西方,强化意识形态。韩国政府提出用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提出“我们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教育青少年必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坚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坚定传统,传承美德习俗。韩国政府在强化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强调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为防止欧美价值观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过度冲击和侵蚀,以维护传统美德习俗世代相传,学校把学习传统的习俗、传统的美德作为重要的内容。

第三,迎接挑战,改革课程设置。韩国政府为适应新时期的挑战,改革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公开提出“”的问题;从对南北关系上看,出现不计前嫌而向前看的意向。翻开被废除了的《国民教育》,吟诵“爱国家爱民族才是我们的求生之道和构建自由世界的基石。展望祖国统一的伟大时刻,作为一个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国民,汇集民族智慧,创造崭新历史。”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谐校园

如何真正做到依法治校?近年来,洪塘中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建章立制,完善依法治校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凸显办学特色、实现洪塘中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2008年11月,学校教育工会第七届一次教代会率先审议并通过《宁波市洪塘中学三年(2009.01—2011.12)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学校今后三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之后三年内两次修订《洪塘中学管理制度汇编》,制订并实施了学校章程(包括校歌、校徽、校旗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政会议制度和教师政治学习制度的综合类制度、机构职能岗位责任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卫生安全及考核奖惩制度等,形成了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的基本局面。

二、民主监督,创新依法治校的载体

在工作中,推行校务公开,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测评与集中决策相统一的原则,确保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主要采用三条渠道:

1.定期举行会议。学校按规定每学年定时召开一次教代会、中层干部考评会、学生代表大会、家长代表大会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在日常管理中,定期召开行政会议、教师工作会议、主题教研活动、文理科备课活动等,广泛征求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师生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民主化。

2.畅通面面沟通平台。近年来,为了让每一位校领导都能倾听到教职工的心声、每一位教师都有与校领导面对面阐述建议的机会,我校工会每隔一周在校教工食堂小包厢开展“工作午餐交流会”,每次至少有1位校领导与10位以上的教师共进午餐。通过这一平台,校领导和教师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坦诚沟通,完善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此外,学校还建立教师和学生申诉制度,设置“校长信箱”“心理信箱”。

3.搭建隐性沟通平台。随着我区教育系统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我校在学校管理中,积极借用数字化校园网,进一步落实民主管理监督工作。在校园网上,学校将各项管理规章公开化、管理责任具体化、管理目标精细化、管理方法流程化、管理结果透明化。凡是涉及学校的重大事项都通过校园网及时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公布,并公布监督电话、监督邮箱等多个隐性平台,对学校各部门、各责任人的完成工作任务情况实施监督。

三、扎实践行,保证依法治校的实效

1.严格遵守上级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并接受公众监督。

2.通过签订《公开承诺书》、组织相关人员到监狱参观等措施,加强对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党风廉政、警示教育,使干部得到心灵上的洗礼,积极争创区级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

3.依法与教职工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同时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违法行为的现象。

4.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

5.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平安校园”快速反应组织,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创新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1.积极实施“导学稿”教学模式。为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改变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随意性、粗放性、效率低下等弊端,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在借鉴其他县市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施“导学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2.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在高校专家、教研室的指导下,积极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符合学校发展的“2332”课堂教学模式、“六底线”“五字法”(读、议、展、点、练为主线),小班化教育改革模式已初具雏形。

3.实施“立体德育”模式。本着“三全”(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展开)“三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三主”(学生为主、活动为主、渗透为主)的工作原则,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走出一条德育工作制度“全”、管理“细”、考核“严”、思路“新”、监督“实”的新路子,努力培养大气、自信、文明、智慧的阳光少年。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更新师德观念、规范师德行为、提升师德水平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爱与责任”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素质,建设一支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重任的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

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精神。以活动为主线,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落实好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开展“铸高尚师德师风,树良好教育形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使良好的师德师风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转化为教师的人格品质。

三、成立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为了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特成立我校的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全体教师应同心协力,携手并进,爱校如家。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全校教职工应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四、具体计划措施

(一)健全组织,强化师德师风。

学校要把教师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每周一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师风整治的紧迫感,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部署师德师风建设具体内容,以“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师德观。在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树立起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为主线,有效开展教育活动。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严格落实教师道德行为“十不准”。

“十不准”即:①不准参加邪教组织和迷信活动;②不准从事有偿家教和收费补课;③不准上课时吸烟和接打手机;④不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⑤不准在工作时间上网玩游戏、聊天以及其他娱乐活动;⑥不准利用任何形式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言论;⑦不准训斥、指责和羞辱学生家长;⑧不准私自向学生收费、摊派读物及推销商品;⑨不准、酗酒以及说脏话;⑩不准穿奇装异服、戴奇特饰品、浓妆艳抹,留怪发型。

学校要严格贯彻落实教师师德师风禁令及其他师德师风规范,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3、结合上级对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有关要求,全体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除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积极参加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上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本学期开展“铸高尚师德师风,树良好教育形象”主题教育。围绕树立师德典型,讲述身边故事,演绎“教师之歌”三个方面的内容,引导教师经常以师德规范对照自己言行,大力弘扬正气。通过板报、会议等大力宣传教职工在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教师队伍。铸师魂,强调教师要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育师德,强调教师要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强调教师要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2、强师德树新风,促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教职工的本职工作。学校通过本次活动,大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好各项教科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基本功、优质课、论文、文明班集体等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县、市级教学(科)能手、学科(术)带头人的申报与评比,促进教师向科研型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推进学校发展作出贡献。

(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实施。

学校将教师职业道德确立为年度考核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塑造教师师德群体的良好形象,使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落实到实处。

(五)展示学校风采,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开展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师德高尚的教师,树立师德典范,鼓励教师多发信息报道,展示我校教师师德风采,树立我校新形象。

五、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成立机构,安排部署阶段

1、成立机构:依照安排,积极成立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2、安排部署:召开全体教师关于深化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动员会,学习市、县教育局关于深化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关文件。

3、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相关文件和教育法律法规,确定每周一为集体学习时间,周二至周四为自我学习时间。

4、及时传达并组织学习县教育局文件精神,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教职工积极认真开展讨论。

第二阶段:查摆问题,深入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阶段日)

1、查找问题。在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查找自身突出问题。结合自身实际,主要突出以下方面:(1)、领导班子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2)、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影响教师整体形象,损害学校声誉的问题。(4)、个别教师存在的问题。

2、针对自身存在问题,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将全体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上来。

第三阶段:征求各方意见,切实整改并予以落实阶段。

1、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校长信箱,召开学生和家长会、问卷、个别谈话,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并将征求意见分析梳理后,如实向教职工反馈。

2、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立即解决,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3、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对所反映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后,建立相应的督察制度,并及时跟踪其落实情况,建立师德档案。

第四阶段:总结剖析,评比宣优阶段。

1、回顾总结。在学习、评议、整改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包括师德师风培训制度、承诺制度、考核制度、表彰制度、一票否决制度等在内的长效机制。使师德师风建设长期化、有效化。

2、对通过本次活动评选、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师德标兵进行表彰并大力宣传,把师德师风活动引向深入。

六、保障措施:

1、严格考核管理。

建立师德考评制度,由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带头,进行公开、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学校将在年终考核时,把师德表现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10篇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企,包括企业外在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规范运行,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行为的适法性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依法治企着重强调后者。具体点讲,就是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经营管理企业,领导和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内在需求和有效调节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客观需要,使依法治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需要和不可替代。首先,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需要有力的法治约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市场竞争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市场主体基于其利益趋向的不同,采取的经营策略会有很大差别,但其前提是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不是别的,就是法律规范。其次,企业体制改革需要法治。企业改组、改革、改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融合和重整,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法律才能成为各方认可的利益调节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变革,也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没有完备和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是不可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另外,企业行为规范运作需要法治。如规范经营管理者行为,规范职工行为,规范民主管理程序等,都需要依法办事。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化运作。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光讲法治不行,还必须强调德治。这是因为:

首先,企业的德治与法治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企业的德治与法治都是建立在共同经济基础之上,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都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支撑着干部、职工的文明行为、法制意识及廉洁自律,支撑着企业的文明生产、合法经营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企业的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它保障着企业道德规范的实现,保障着文明生产和合法经营。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使德治与法治并举。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德治与法治并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实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是有序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市场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但在经济转型的过渡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完善,不法行为往往趁虚而入,不时干扰甚至破坏了企业改革的正常进行,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使得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变得时不我待。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才能使之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合法操作。这就说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使法制与德治并举。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途径

近年来,我厂通过积极实践,初步探索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一些途径。

1、制定企业道德原则与规范,为德治奠定基础

道德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道德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企业以培育“四有”职工为目标,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标准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出《××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并把它与劳动考勤制度、职工奖惩条例、《文明职工评价标准》等制度汇编成《职工手册》,让全厂干部职工共同遵循,为企业推行德治奠定基础。

2、依靠职工“立法”,在“立法”中体现道德要求

在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时,坚持赋予职代会“立法”权,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立法”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民益,广泛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以及制定各项重要规章制度,须经职代会审议并通过,只有占半数以上的职工代表同意,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及规章制度才能生效实施。

在坚持依靠职工“立法”的同时,强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让干部职工在受到规章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厂坚持从法治与德治的要求出发,对广大职工告之以德,晓之以理,激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一是大力宣传企业道德规范,弘扬企业精神,激励职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习惯。二是培养职工的道德责任感:对国家,要爱党爱人民,具有民族精神;对企业,要爱岗敬业,具有主人翁精神;对社会,要自觉奉献,尊重他人,具有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是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全厂广泛开展宪法等法律知识和与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职工充分认识法律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觉地遵纪守法,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四是建立互控式民主管理机制,增强职工的民主管理思想,创造条件让广大职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职工依法管理企业的意识,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企业制定的各项重要规章制度,如《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干部管理考评办法》、《目标经济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不同程度反映了道德要求,有利于把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实在各项工作中。

3、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领导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

表率作用对实行德治极其重要。为此,首先着力建设学习好、道德好、团结好、廉洁好、勤政好的领导班子。学习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班子成员的头脑,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道德上,坚持贯彻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思想,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全面提高班子成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团结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廉洁上,除了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外,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勤政上,坚持经常深入车间、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妥善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切实为职工、为企业办实事。

其次,坚持抓好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德治教育。一方面,认真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和普法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干部依法经营的素质,依法管理企业的素质,依法保障企业利益的素质和依法解决企业间经营纠纷的素质,使之成为依法办事、依法治企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持抓好德育工作,使党员干部明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耐得住艰苦,顶得住诱惑,抗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成为道德上的标杆,人格上的榜样,专业上的高手,管理上的权威,思想上的先锋,政治上的强者,在各方面成为职工群众的表率。

三、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应处理好的问题

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务求实效,形成规范。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依法治企,民主为本,道德为基。依法治企必须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思想,而道德是民主与法治共同的思想基础。不讲民主,法治难以得人心;没有道德规范,真正的民主难于实现。企业推行法治,要在增强干部、职工法制观念,认真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行使民利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打好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基础,才能得到民主与法治的完美统一。

2、以德治企,必先“立德”。企业应结合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经营行为规范、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分层次抓好干部职工的德育工作,重在以德育人。同时,应把良好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注意去除封建道德糟粕,不要把道德与家道的概念相混淆,德治与儒家思想相等同。在继承传统道德观念时,要批判旧礼教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传统观念。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企业党政工团必须齐抓共管。党委加强对企业法治和德治工作的领导,行政重视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不能厂长抓法治,书记抓德治;或只抓法治,不抓德治;或只讲德治,不管法治,人为地把二者分开,形成“两张皮”,导致一手硬,一手软。德治与法治同属政治文明,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责无旁贷,谁也不推托责任。要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四、法律工作者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

多年来,我厂一直坚持外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和法律顾问资格的律师担当企业法律顾问,为维护企业权益,保证依法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聘请的律师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是: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进行咨询,提供法律建议和依据,保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二是负责审核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中的合同、协议以及其它有关法律事务的文书和规章制度,保证合同、制度、文件等的合法性;三是进行法律咨询服务和协助企业对职工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通过认真履行法律顾问职责,保证了我厂做到依法经营,较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后,我厂将结合“三改”设置法律专职岗位,进一步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五、对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制定普法教育计划,提高基层企业普法针对性。

2、适当举办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法制案例讲座或培训班,帮助基层企业领导和法律工作者提高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科学决策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11篇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企,包括企业外在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规范运行,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行为的适法性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依法治企着重强调后者。具体点讲,就是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经营管理企业,领导和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内在需求和有效调节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客观需要,使依法治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需要和不可替代。首先,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需要有力的法治约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市场竞争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市场主体基于其利益趋向的不同,采取的经营策略会有很大差别,但其前提是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不是别的,就是法律规范。其次,企业体制改革需要法治。企业改组、改革、改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融合和重整,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法律才能成为各方认可的利益调节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变革,也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没有完备和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是不可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另外,企业行为规范运作需要法治。如规范经营管理者行为,规范职工行为,规范民主管理程序等,都需要依法办事。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化运作。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光讲法治不行,还必须强调德治。这是因为:

首先,企业的德治与法治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企业的德治与法治都是建立在共同经济基础之上,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都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支撑着干部、职工的文明行为、法制意识及廉洁自律,支撑着企业的文明生产、合法经营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企业的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它保障着企业道德规范的实现,保障着文明生产和合法经营。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使德治与法治并举。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德治与法治并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实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是有序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市场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但在经济转型的过渡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完善,不法行为往往趁虚而入,不时干扰甚至破坏了企业改革的正常进行,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使得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变得时不我待。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才能使之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合法操作。这就说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使法制与德治并举。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途径

近年来,我厂通过积极实践,初步探索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一些途径。

1、制定企业道德原则与规范,为德治奠定基础

道德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道德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企业以培育“四有”职工为目标,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标准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出《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并把它与劳动考勤制度、职工奖惩条例、《文明职工评价标准》等制度汇编成《职工手册》,让全厂干部职工共同遵循,为企业推行德治奠定基础。

2、依靠职工“立法”,在“立法”中体现道德要求

在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时,坚持赋予职代会“立法”权,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立法”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民益,广泛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以及制定各项重要规章制度,须经职代会审议并通过,只有占半数以上的职工代表同意,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及规章制度才能生效实施。

在坚持依靠职工“立法”的同时,强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让干部职工在受到规章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厂坚持从法治与德治的要求出发,对广大职工告之以德,晓之以理,激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一是大力宣传企业道德规范,弘扬企业精神,激励职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习惯。二是培养职工的道德责任感:对国家,要爱党爱人民,具有民族精神;对企业,要爱岗敬业,具有主人翁精神;对社会,要自觉奉献,尊重他人,具有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是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全厂广泛开展宪法等法律知识和与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职工充分认识法律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觉地遵纪守法,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四是建立互控式民主管理机制,增强职工的民主管理思想,创造条件让广大职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职工依法管理企业的意识,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企业制定的各项重要规章制度,如《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干部管理考评办法》、《目标经济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不同程度反映了道德要求,有利于把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实在各项工作中。

3、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领导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

表率作用对实行德治极其重要。为此,首先着力建设学习好、道德好、团结好、廉洁好、勤政好的领导班子。学习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班子成员的头脑,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道德上,坚持贯彻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思想,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全面提高班子成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团结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廉洁上,除了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外,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勤政上,坚持经常深入车间、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妥善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切实为职工、为企业办实事。

其次,坚持抓好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德治教育。一方面,认真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和普法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干部依法经营的素质,依法管理企业的素质,依法保障企业利益的素质和依法解决企业间经营纠纷的素质,使之成为依法办事、依法治企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持抓好德育工作,使党员干部明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耐得住艰苦,顶得住诱惑,抗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成为道德上的标杆,人格上的榜样,专业上的高手,管理上的权威,思想上的先锋,政治上的强者,在各方面成为职工群众的表率。

三、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应处理好的问题

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务求实效,形成规范。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依法治企,民主为本,道德为基。依法治企必须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思想,而道德是民主与法治共同的思想基础。不讲民主,法治难以得人心;没有道德规范,真正的民主难于实现。企业推行法治,要在增强干部、职工法制观念,认真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行使民利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打好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基础,才能得到民主与法治的完美统一。

2、以德治企,必先“立德”。企业应结合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经营行为规范、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分层次抓好干部职工的德育工作,重在以德育人。同时,应把良好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注意去除封建道德糟粕,不要把道德与家道的概念相混淆,德治与儒家思想相等同。在继承传统道德观念时,要批判旧礼教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传统观念。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企业党政工团必须齐抓共管。党委加强对企业法治和德治工作的领导,行政重视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不能厂长抓法治,书记抓德治;或只抓法治,不抓德治;或只讲德治,不管法治,人为地把二者分开,形成“两张皮”,导致一手硬,一手软。德治与法治同属政治文明,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责无旁贷,谁也不推托责任。要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四、法律工作者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

多年来,我厂一直坚持外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和法律顾问资格的律师担当企业法律顾问,为维护企业权益,保证依法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聘请的律师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是: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进行咨询,提供法律建议和依据,保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二是负责审核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中的合同、协议以及其它有关法律事务的文书和规章制度,保证合同、制度、文件等的合法性;三是进行法律咨询服务和协助企业对职工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通过认真履行法律顾问职责,保证了我厂做到依法经营,较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后,我厂将结合“三改”设置法律专职岗位,进一步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五、对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制定普法教育计划,提高基层企业普法针对性。

2、适当举办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法制案例讲座或培训班,帮助基层企业领导和法律工作者提高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科学决策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12篇

一、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

依法治企,包括企业外在法律体系的建设和规范运行,也包括企业内部组织行为的适法性要求。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依法治企着重强调后者。具体点讲,就是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本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照规章制度经营管理企业,领导和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保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内在需求和有效调节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客观需要,使依法治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需要和不可替代。首先,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需要有力的法治约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市场竞争方式的多元化,不同的市场主体基于其利益趋向的不同,采取的经营策略会有很大差别,但其前提是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这个框架不是别的,就是法律规范。其次,企业体制改革需要法治。企业改组、改革、改制导致不同利益主体的融合和重整,必然会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法律才能成为各方认可的利益调节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市场化变革,也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没有完备和强有力的法治支撑是不可能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的。另外,企业行为规范运作需要法治。如规范经营管理者行为,规范职工行为,规范民主管理程序等,都需要依法办事。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理和规范员工行为,促进生产经营的规范化运作。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光讲法治不行,还必须强调德治。这是因为:

首先,企业的德治与法治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缺一不可。企业的德治与法治都是建立在共同经济基础之上,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调整内容,都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的重要机制和手段。企业的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德治支撑着干部、职工的文明行为、法制意识及廉洁自律,支撑着企业的文明生产、合法经营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企业的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它保障着企业道德规范的实现,保障着文明生产和合法经营。二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使德治与法治并举。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德治与法治并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国有企业改造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实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这种改革必须是有序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市场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但在经济转型的过渡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待建立和完善,不法行为往往趁虚而入,不时干扰甚至破坏了企业改革的正常进行,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使得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变得时不我待。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才能使之自觉做到诚实守信,合法操作。这就说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使法制与德治并举。

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途径

近年来,我厂通过积极实践,初步探索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一些途径。

1、制定企业道德原则与规范,为德治奠定基础

道德原则是调整个人与集体道德关系所遵循的根本原则。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道德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对人们行为基本要求的概括,也是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企业以培育“四有”职工为目标,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标准为重点,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出《××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并把它与劳动考勤制度、职工奖惩条例、《文明职工评价标准》等制度汇编成《职工手册》,让全厂干部职工共同遵循,为企业推行德治奠定基础。

2、依靠职工“立法”,在“立法”中体现道德要求

在制定重要规章制度时,坚持赋予职代会“立法”权,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立法”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维护职工的民益,广泛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以及制定各项重要规章制度,须经职代会审议并通过,只有占半数以上的职工代表同意,企业的各项重大决策及规章制度才能生效实施。

在坚持依靠职工“立法”的同时,强调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体现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让干部职工在受到规章制度约束的同时,也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厂坚持从法治与德治的要求出发,对广大职工告之以德,晓之以理,激之以情,导之以行,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一是大力宣传企业道德规范,弘扬企业精神,激励职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习惯。二是培养职工的道德责任感:对国家,要爱党爱人民,具有民族精神;对企业,要爱岗敬业,具有主人翁精神;对社会,要自觉奉献,尊重他人,具有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三是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全厂广泛开展宪法等法律知识和与职工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职工充分认识法律就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自觉地遵纪守法,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四是建立互控式民主管理机制,增强职工的民主管理思想,创造条件让广大职工直接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职工依法管理企业的意识,促进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企业制定的各项重要规章制度,如《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干部管理考评办法》、《目标经济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不同程度反映了道德要求,有利于把道德建设的任务落实在各项工作中。

3、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领导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遵纪守法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表率

表率作用对实行德治极其重要。为此,首先着力建设学习好、道德好、团结好、廉洁好、勤政好的领导班子。学习上,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班子成员的头脑,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道德上,坚持贯彻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的思想,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全面提高班子成员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团结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廉洁上,除了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外,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勤政上,坚持经常深入车间、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妥善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切实为职工、为企业办实事。

其次,坚持抓好党员干部的法制教育和德治教育。一方面,认真落实法制宣传教育计划和普法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干部依法经营的素质,依法管理企业的素质,依法保障企业利益的素质和依法解决企业间经营纠纷的素质,使之成为依法办事、依法治企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坚持抓好德育工作,使党员干部明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并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耐得住艰苦,顶得住诱惑,抗得住歪理,管得住小节,成为道德上的标杆,人格上的榜样,专业上的高手,管理上的权威,思想上的先锋,政治上的强者,在各方面成为职工群众的表率。

三、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应处理好的问题

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务求实效,形成规范。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依法治企,民主为本,道德为基。依法治企必须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思想,而道德是民主与法治共同的思想基础。不讲民主,法治难以得人心;没有道德规范,真正的民主难于实现。企业推行法治,要在增强干部、职工法制观念,认真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行使民利的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打好民主与法治的思想基础,才能得到民主与法治的完美统一。

2、以德治企,必先“立德”。企业应结合实际,尽快建立和完善与现代企业要求相适应的经营行为规范、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和职工道德行为规范,分层次抓好干部职工的德育工作,重在以德育人。同时,应把良好的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在弘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同时,注意去除封建道德糟粕,不要把道德与家道的概念相混淆,德治与儒家思想相等同。在继承传统道德观念时,要批判旧礼教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传统观念。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企业党政工团必须齐抓共管。党委加强对企业法治和德治工作的领导,行政重视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不能厂长抓法治,书记抓德治;或只抓法治,不抓德治;或只讲德治,不管法治,人为地把二者分开,形成“两张皮”,导致一手硬,一手软。德治与法治同属政治文明,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责无旁贷,谁也不推托责任。要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有步骤地进行实施。

四、法律工作者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

多年来,我厂一直坚持外聘具有律师执业资格和法律顾问资格的律师担当企业法律顾问,为维护企业权益,保证依法经营发挥了积极作用。聘请的律师参与企业重大经济活动的方式是:一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进行咨询,提供法律建议和依据,保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二是负责审核企业经营管理业务中的合同、协议以及其它有关法律事务的文书和规章制度,保证合同、制度、文件等的合法性;三是进行法律咨询服务和协助企业对职工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通过认真履行法律顾问职责,保证了我厂做到依法经营,较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今后,我厂将结合“三改”设置法律专职岗位,进一步加强法律事务工作。

五、对集团公司法律事务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制定普法教育计划,提高基层企业普法针对性。

2、适当举办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法制案例讲座或培训班,帮助基层企业领导和法律工作者提高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和依法科学决策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13篇

2020年,学校党支部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校教育的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学校“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按照“抓学习,促规范,提素质”的思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以及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进一步深化学校党建工作规范建设,凸显个性,争创特色,努力开创我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二、具体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建设,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1、加强对党员进行“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教育。利用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强国平台等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学习活动,把“深学、细做、抓常、创新”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始终。提高政治站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都能自觉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向这个核心看齐,向党中央看齐,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开展学习党章,遵守党章活动,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将新党章的学习纳入日常学习任务,每次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都见缝插针学习。每次学习联系学校和党员实际学,使全体党员增强了党章意识,能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做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的合格党员打下坚实基础。

3、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一是按期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学校“三重一大”制度,按《党政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规定的程序决策学校重大事务;三是在涉及学校人事、绩效、课程、基建、采购、师资队伍建设等各类重大事项,尤其是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上,党支部督促行政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提交教工代表大会予以审议。

4、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本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支部通过形势报告(《生动的轨迹,伟大的创造》)、专题培训(暑期培训、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日常会议引导教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传道授业解惑的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生命力。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学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大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依托学习载体,加强思想建设,提升理论素养。

1、坚持创新、因人、因时而异的原则,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增强思想理论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综合性。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实践,科学设置思想理论建设内容,扎实生动地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弄清"入党为什么、执政干什么",切实解决宗旨意识淡薄的问题。

(1)抓好中心组成员的学习。制定中心组学习计划,重点围绕理想信念和党的创新理论组织学习。坚持每月学习交流一次,做到带头抓、带头学、带头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心组学习做到定主题、定时间、定主讲,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工作实际,坚持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充分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上半年,因受疫情影响,未能开展。下半年,开始恢复正常,已举行了四次学习,分别为《<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之生态文明》、《<松江区教育系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要求向基层延伸的实施意见(试行)>(沪松教党工委[2020]27号)》、《依法治校》、《学习<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2)加强全体党员学习教育。制定党员学习计划,重点围绕理想信念和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组织学习。采取辅导讲座(包括书记上党课、专家辅导)、组织生活会、理论研讨会、报告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参观访问、网络学习(“学习强国”平台)等形式,使学习收到实效。全年共开展7次专题学习,学习内容有重要讲话、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2、加强教职工的师德师风建设。与建设学习型校园相结合,加强师德师风相关法律法规和改革的宣传教育,突出正面引导,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把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执教意识,树立教师廉洁从教、潜心育人的自觉意识,着力培养和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1)利用教工大会、暑假专题培训、定期小组会议等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及形势报告,使广大教职工自觉地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今年开展了“学习于漪老师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内容包括:1、开展《致敬先锋模范培育时代新人》人民教育家于漪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专题学习活动。2、开展“八个严禁”再学习活动。结合“八个严禁”和于漪老师的专题报告会,撰写感想。3、开展新教师“学于漪思想 谈教育信仰”活动。认真学习《上海教育特刊·人民教育家于漪》,通过学习,反观自身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开展演讲活动。4、开展“我和于漪老师的故事”征集分享活动。挖掘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和于漪老师的故事、受于漪老师影响的故事,并以微信推送形式进行宣传,营造学习于漪老师精神的浓厚氛围。5、开展“记录身边的师爱”摄影作品征集展评活动。学习于漪老师崇高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捕捉身边教师自然流露、感染力强的片段。

(2)建立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保障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丰富和完善师德考核细则,把师德考核成绩作为教师综合考评、职务评聘、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做到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3)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组织的优势,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师德建设活动,做到活动载体、内容和效果的有效统一。今年评选“年度之星”10名,并进行隆重表彰。

3、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依托政教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规范行为做起,培养良好道德行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打造德育特色项目。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开展了各类主题教育,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实践能力。有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安全自我防范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开展了各项仪式教育活动,如一年级入儿童团仪式、二年级入少先队仪式、五年级毕业典礼、六年级换大号红领巾仪式、初三学生离队仪式、毕业典礼等;结合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开展了特色鲜明、感染力强的主题教育。如学校利用田八样实践基地,以申报国际生态学校为契机,通过课程学习和劳动体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有机整合,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家乡的美丽、祖国的繁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生态行为规范的培养。同时根据青少年特点,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班主任队伍是主力军,德育课程是主渠道,同时重视学科渗透德育以及升旗仪式、道德实践、和谐校园氛围等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合力。

(三)加强教育管理,促进组织建设,提高组织能力。

1、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

支委会。凡支部重大事务都召开支委会讨论。召开会议程序规范,会前书记与支委会成员沟通会议议题,会中各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并经表决通过决议,由各委员分工落实决议。会议做到每月一次。

党员大会。以“主题党日”的形式呈现,包括党员学习、党课、组织生活会、党员发展、参观等会议形式。今年共召开不同形式的主题党日10次,分别为:3月,4月“把党旗扛在肩上,把承诺落在行动上”,5月“学‘四史’坚守初心使命,强担当夺取‘双胜利’”,6月“我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7月“信仰如山、信念如铁、信心如磐——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8月“决战‘创全’,党员力行”和党课“生动的轨迹,伟大的创造”,9月书记党课“全国抗得的击新得的冠得的肺得的炎疫得的情表得的彰大会精神专题学习”,10月“学好用好《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提高我校发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和“进博先锋,党员行动”,11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全年举行11次主题党日活动,基本达到每月一次。此外,杨华、鲁佳英、谢懿君、沈凤莲还分别录制了音频党课参加区音频党课征集活动。

党小组会。在党支部领导下,进一步发挥党小组的作用,拓宽党小组活动空间,提高党小组活动自主权。11月份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完全由党小组长策划、开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李慧同志在原党小组长请假的情况下,乐于承担任务,并出色完成,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风尚。

2、认真开展承诺践诺活动。年初,每位党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制订适切的承诺。在经群众评议,党支部审议通过后,在思远楼底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年末,结合上级关于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精神,以召开组织生活会的形式进行自评互评,评议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3、加强干部的培养、教育和管理

(1)加强干部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利用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外出考察等对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勤政廉洁教育、党的宗旨教育等,努力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管理水平;二是制定干部操守守则,让全体干部明确不能触碰的生活和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在哪里。

(2)加强后备干部的培养。及时发现青年教师的优秀才俊,给他们提要求、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对于可造之材,加大培养力度,给他们配备导师,让他们尽快成才。一旦成熟,要根据干部任用原则,通过规范的程序,大胆使用。今年,新增3位青年担任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干事,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

4、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一是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做到“三早”:即早选苗、早教育、早培养。重点做好教育教学和决战新冠疫情第一线优秀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养。二是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坚持党小组推荐、群众评议和“推优”制度。发展对象的确定先由各党小组党员讨论,推荐发展对象,然后由支部征求群众意见,根据党小组和群众的意见由支委集体讨论,确定上报年度发展计划。对在团员和青年中确定的发展对象,还必须经过团组织的“推优”程序。三是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的培养和考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培训,同时党支部定期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进行谈心谈话,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给予教育和引导。今年确定发展对象1名,积极分子1名,新递交入党申请书1名。

5、积极开展党建项目化建设。今年实施开展了《“荷护”党员服务驿站》项目,成立了分别由孙礼欣任队长的心理健康疏解服务队、谢懿君任队长的安全守护服务队、王小霞任队长的学生帮教服务队、钱凤萍任队长的师生生活困难服务队、周春任队长的新教师导师服务队和鲁佳英任队长的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队,并做到了基本正常开展,以项目带动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做好其他党务工作。做好党费核算、收缴工作,按时、主动、足额向上级党委交纳党费。维护好党员信息管理系统。

(四)健全监督机制,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健康发展。

1、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法制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防线。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积极解决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对有困难的教职工、学生给予更多关爱。

2、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要求,制定本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目标管理计划,落实责任到人,及时部署并组织实施。制定《党支部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建设方案》等,全体干部填写责任清单,做到治党管党职责明确。

3、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工作。巩固行风建设成果。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监督职责,健全监督程序,增强监督效果。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确保党员对党内事务和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发挥协调功能,调动积极因素,促进学校发展。

1、加强对学校工会工作的指导。积极支持工会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履行工会职责,把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会的基本职责,使工会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工会了解群众情况,征求群众意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通过工会关注、配合,帮助困难职工,构建和谐校园。

2、加强对团队工作的指导。围绕“五带一优化”认真开展党建带团建工作,即:1.带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党支部积极引导和带领团总支充分利用重大活动、重要节庆纪念日以及红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如五四节开展了“传承五四精神,绽放青春光彩”活动;一二–九开展“坚定跟党走,奋进新时代”活动等。2.带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党支部坚持带好队伍,使团员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相衔接,把积极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组织吸纳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3.带组织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党支部切实加强对团组织建设的领导,指导团组织在符合条件的学生中积极发展团员,提高团组织的覆盖面。今年团总支增选了2名委员,发展了12名新团员。4.带工作建设,促进工作开展。党组织指导团组织围绕党政工作大局开展各项工作,把团的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和目标管理。指导团组织根据团员的实际和特点,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青年先锋模范”等活动,使团的工作有载体、有平台、有抓手。5.带作风建设,强化运行机制。加强团干部的党性修养锻炼,教育团干部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路线,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作风,廉洁自律,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6.优化工作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加大青少年活动和培训阵地建设及管理力度。党组织将团员青年活动设施建设列入总体规划,特别是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行“党团共建共用”模式,综合解决团员活动场所问题。

3、重视退管工作。关心离退休老教师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退休生活,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

(六)重视文明创建,塑造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力。

1、落实师德规范,加强师德建设。以“师德承诺”为载体,深化师德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言行,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恪守职业道德。把师德建设的重点落实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真正建立平等、民主、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上来。开展争创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和优秀教师活动,把争做师德标兵活动,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

2、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思想,提高创建文明校园的水平。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为重点,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创建水平。

3、落实“和谐社会”思想,加强和谐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体规划初具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品位,使其更美化更优化。加强与居委会、派出所、社区及校园周边等单位的文明共建活动。积极发挥家委会、家长学校等作用,为学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14篇

摘 要:公民道德是公民基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公民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体认国家性质是公民道德的内在理据。无论公民美德在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主人翁意识,还是在于参与政治生活所具有的政治素养,根本上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和美德践行能够构建学生公民道德的精神品性。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道德的生成场域。公共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公共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公共生活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公共生活方式的培育。

关键词:《政治生活》教学 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培育

于世华,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市第十三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的内容标准是这样阐述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识发展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体会生活中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途径和方式;理解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由此,内容目标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单元,公民与政府;第三单元,我国的政治制度;第四单元,当代国际政治。教学中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大多停留在理性认知的层面,然而,课程目标中明确地写着有与之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个人关切与社会进步、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体验中,维护人格尊严,思考怎样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中学阶段必须具备哪些优秀品质。关注现代社会的变化,自觉遵循和维护社会秩序,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公民意识,培养合作意识。”显然,这些目标表明《政治生活》的教学应该具有公民道德建设功能。由此,公民道德的概念审视、公民道德的内容规范、公民道德的培育路径就成了《政治生活》教学中绕不过的话题。

一、体认国家性质:公民道德的内在理据

道德存在于一切社会生活之中,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在公共场合谈吐文明、举止得体、乐于助人是有道德的表现;在学校生活中遵守纪律、尊敬老师、惜时好学是有道德的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团结邻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是有道德的表现。所以说,公民的道德体现在广泛的社会道德层面。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体现了这种广泛的公民道德要求,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广义的公民道德。公民的道德不仅包括社会公德,还包括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当然,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在社会层面的公民道德培育,以内化国家倡导的道德要求,塑造公民的道德品行,但这种广义的公民道德主要通过公民的道德自律或一定的社会舆论约束而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却与学科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政治生活》教学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应该与学科教学内容相联系,并从学科教学内容中得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所以,我们需要对“公民道德”的概念做进一步审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民”的解释是,“具有或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人。”如果把公民概念与道德概念进行叠加,取它们的“交集”,我们发现,“公民道德”是嵌入了公民概念中的“公民身份”,同时又嵌入了道德概念中的“公共生活”。这两个要素的嵌入,使公民道德区别于广义的社会层面的公民道德。这样,我们可以尝试对公民道德进行界定,公民道德是公民基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公民身份参与政治生活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政治生活》教学中的公民道德培育是基于学生的公民身份,对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育。不难看出,公民道德具有三个特殊的性质。其一,具有公民身份的人是公民道德的主体;其二,建构国家与公民的价值关系是公民道德的内容;其三,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是公民道德的生成场域。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在《政治生活》教学中进行公民道德培育的理论前提。

公民身份认同是公民道德的主体建构。公民身份是建立在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基础上的。一个公民对国家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欣然接受,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能自觉履行,表明个人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由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所以说,公民身份认同在本质上是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的认同。对我国公民来说,公民身份认同在根本上就是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体认。学生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体认,既是公民身份的认可前提,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就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学生是国家的小主人,应该树立主人翁意识。作为国家的主人不仅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同时又要履行政治义务。以学生所处的家庭打比方,你家谁做主?父亲对家里的大事做主,就要对大事决策带来的后果负责;母亲掌管钱财,就要将家里的钱财用到家庭发展上,而不是只用在自己身上。家长拥有一个家庭的权威,就要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而不只是养活自己。同样,人民当家作主,就要求公民不仅关心个人利益,更要关心国家利益,这种责任感、义务感就是公民的美德。

有学者认为,“公民道德是一种关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价值同构的‘间性’道德。”①这就说明了公民道德不仅在于国家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定,而且在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价值同构。首先,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价值主体同构。对国家主体的价值认同而言,国家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对公民主体的价值认同而言,公民会进行一系列的理性反思:这个国家是谁的?谁是国家的主人?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我是怎样当家作主的?等等。所以,课标中《政治生活》的教学提示有:查阅宪法对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结合身边的事例,例举政治生活的现象。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以及考察所在社区,了解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这些教学提示实际上是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心理认同或道德(义务感)接纳。其次,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价值内容同构。对国家而言,主要表现在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各种管理与服务。对公民而言,就是对政府提供的管理与服务的认可和接受。所以,课标中《政治生活》的教学提示有:以“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为题,结合各种事例,如交通管理、公共设施的修建、市场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讨论政府行使各项职能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影响。结合自己或家人的感受,讨论日常生活中最可能接触到的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简单地说,公民道德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建构的,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公民就会具有热爱政府、信任政府、接受政府的管理的美德;政府依法行政,做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公民就会积极地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就具有内生的责任和担当。反过来,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才能真正享有国家法律所规定的民主权利。也就是说,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不仅需要国家法律规定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而且需要公民美德。

无论政府美德在于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还是在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根本上都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无论公民美德在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主人翁意识,还是在于参与政治生活所具有的政治素养,根本上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所以,体认国家性质是公民道德的内在的理论依据,这一点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的公民道德大多依赖宗教信仰来维持。

二、认同政治制度:公民道德的精神品性

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不仅需要国家法律规定广泛的、真实的民主权利,而且需要公民美德。具体而言,公民美德在静态层面上表现为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在动态层面上表现为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所生成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对于后者笔者将在本文第三部分阐述。认同政治制度,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知、情感体验和美德践行能够构建学生公民道德的精神品性。下面以《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所讲解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例加以阐述。

认知政治制度培育公民道德。认同政治制度不是建立在公民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而是基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理性认知。一方面,是对建立政治制度的历史事实的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是对政治制度所维护公民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例如,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讲解,教材中明确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讲解,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是,“用史实印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是历史形成的。”教材中也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讲解,教材中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

学生对上述政治制度的历史事实及其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而且认识到政治制度把公民和国家建构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维护的利益就是公民的共同利益,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公民责任的理性表达和行为动机,有利于学生生成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体验政治制度培育公民道德。对政治制度的情感体验是在理性认同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感悟中形成的。有学者认为,“一个对国家历史文化、伦理道德、共同生活信念充满热情、满怀信心的人,更愿意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自己所属国家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国家相接近、相同一。”笔者以为,学生对政治制度的情感体验与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历史文化素养有关,尤其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密切相连。但对高一学生来说,对国家政治制度的情感体验主要通过生活实例的内心感悟而获得的。例如,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农民工人大代表与西方议员中的石油大亨、金融寡头进行比对;通过走访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他们在人代会上提了哪些议案,这些议案是否关涉群众的切身利益;再通过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议论文:“假如我是人民代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对我国政党制度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充分显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能力。也可以通过“亚投行”的介绍,截至2015年4月15日,中国倡议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朋友圈”已达57个国家,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体验到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领导和执政能力。通过播放有关政协会议的视频,使学生了解政协的职能,感受多党合作的优越性。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情感体验,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有,“用援藏、援疆等实例印证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展出民族大团结,西藏成就等图片,使学生切实感觉到我国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对政治制度的情感体验之所以对公民道德有建构功能,是因为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的相互作用对公民品德具有调控、驱动、催化和激发的作用。情感体验是理性认知的前提,没有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就失去了心理内驱力;没有理性认知,情感体验也就失去了方向,情感体验与理性认知的交互作用,促进了学生对政治制度的认可,有利于实现公民权利与美德的统一,

践行政治制度培育公民道德。认同政治制度不仅在于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对政治制度的美德践行。没有美德践行的政治制度认同只是理性的纸上谈兵,或是空洞的情感浮萍。所以,对政治制度的美德践行是对政治制度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内在价值。《政治生活》教材有明确的编写说明,“每框均有三目组成;目与目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日是情景导入,第二目是情景分析,第三目是情景回归。”情景导入是初步的情感体验,情景分析侧重于理性认知,情景回归侧重于美德践行。例如,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美德践行,教材中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美德践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治制度,它不是什么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由此,阐述了我国政党制度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其内在的价值要求是坚持、拥护我国的政党制度。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美德践行是,“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为什么践行政治制度能培育公民道德?因为对政治制度的践行意味着学生必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意味着个人必须自觉履行政治义务才能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健康运行,同时也是个人生活融入公共生活的实践路径。比如,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由于我们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它既关系到国家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可以说,正是由于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对国家责任的担当,学生才有对共同利益的自觉维护的意愿、能力以及所必需的公益精神。所以,学生对政治制度践行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公民道德培育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三、参与政治生活:公民道德的生成场域

公民道德当然基于人性的“善端”,人的恻隐之心带来了同情、友善、仁爱等美德,羞恶之心带来了节制、责任、正义等美德,辞让之心会带来谦虚、宽容、慷慨等美德,是非之心会带来理智、坚毅、英勇等美德。但是,人性中既有“善端”也有“恶端”,“善端”与“恶端”只是善恶的端点,是形成善德或恶德的可能,而不是现实,人只有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才能成善或者变恶。所以,人的德性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于公民道德的形成来说,这种社会生活是公共生活,而不是私人生活。比如,儒家提出的“慎独”,就是在个体独处的环境中也要谨慎行事,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这种自我品德修养就是属于私人生活的“私德”,而公民道德是公民参与公共生活所具有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因此,公共生活才是公民道德的生成场域。以公民参与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例从三个方面作具体阐述。

首先,公共生活中面临的是公共问题,公共问题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关乎民众整体利益,因此,公共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课标中的教学提示就非常强调问题的公共性。比如,“以‘假如我是候选人’或‘我这一票投给谁’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是候选人,我发表的见解不是自己当选会给本人带来什么好处,而是要表达自己当选给民众带来什么好处。我是选民,我这一票应投给德才兼备的候选人,因为候选人的品行关乎民众的整体利益。再如,民主决策的教学提示是,“选择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模拟一次听证会。”民主管理的教学提示是,“在调查本社区生活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形成一项改进社区管理的建议。”民主监督的教学提示是,“搜集有关资料,比较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代价与结果,感受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的责任。”显然,民主监督的缺失,损害的不只是公民个人的利益,更是民众整体利益的受损。

其次,公共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公民参与的政治生活不仅是个人权利与义务的表现,更是如何融合个人权利与尊重他人权利,寻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公共性问题的形成不是某个人的利益受损,而是威胁到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公共生活需求和公共生活方式。例如,自来水费涨价问题,它就涉及到千家万户。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兼顾到自来水公司的利益,而且要兼顾到社会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保障。所以,公共问题解决一般要通过对话、协商和妥协等手段,这其中就包含着信任、宽容、同情等美德。学生通过自来水涨价的模拟听证会,学会尊重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需求,学会通过对话、协商、妥协等政治手段来解决问题,由此,提高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培育了学生参与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

第三,公共生活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公共生活方式的培育。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个体生活中的公共责任感越强,公民的个人生活就越倾向于公共生活,公共生活的场域就越大。随着公共生活场域的扩大,学生会逐步彰显公共生活品质所滋生的公民道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空间转化为公共生活的空间。笔者以为,其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善于走进公共生活。教学内容要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要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外部事件’。”①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关心生活问题,关注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民生建设,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教师要突破个人学科专业的教学生活,积极投身到学校、社会的公共事业,为学生公共生活的拓展做好榜样。其二,在师生关系上要善于构建基于教学共同体的公民伙伴关系,改变基于升学竞争的敌对关系。政治课教学是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教师的教要依赖于学生的学,师生的公民伙伴关系是一种教为了学,教帮助学,教促进学的教与学的共存关系。其三,在教学方式上要善于使用对话、协商、探究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公民身份的人,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赋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对教师见解提出质疑。教师尊重学生的公民权利,学生也就会自觉履行公民责任。正是教师将教学空间转化为公共生活空间,在教学生活的点滴中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共理性,学生在进入当代国际政治的生活空间才能深刻理解我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彰显大德中国。

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范文第15篇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学校班子充分认识行风评议工作的重要性。*月份,成立了民主评议行风领导小组,学校党支部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成员;设立了民主评议行风办公室,专门负责工作,把行风建设与廉政建设,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制定了《赤水中心小学*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聘请了以人大代表、分管领导、纪委、校董会成员、退休教师、学生家长、教师、学生组成的民主评议行风代表,并召开座谈会,向他们颁发聘请证书,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区党支部相继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办法》,党支部与每位党员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建立并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做到各校的校长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把行风建设与党建行政、业务工作有机结合,有措施,明目标,责任到人。学区设立了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建立领导接待制度,群众反映的问题立即处理,使行风建设落到实处。

二、重视学习宣传,认识到位。学校通过教代会、校长会、教师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行风建设、校务公开等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充分认识行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各学校加大宣传力度,从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入手,紧抓行风建设,健全政治学习制度,保证学习时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关于福建省中小学校行风建设及教师职业道德“六要六不准”的规定》等一系列有关行风建设的内容。学期初每位教师与学校签订《*~*学年度师德目标管理责任状》,促使全体教师明确当一名教师的光荣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思想,做到政治坚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学校行风建设与廉政建设提供根本的保证。

三、增强法制教育,依法治教到位。学校在学期初组织学习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并依法管理学校。通过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有效地杜绝溜生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为顺利通过市“两基”复查验收奠定基础。教师通过法规学习,全面领会政策、法规的各项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基本知识,增强了法制的观念,既享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又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教师中形成“人人知法、人人用法、人人守法”的良好局面。在教师队伍中没有出现过违法乱纪的行为。

四、完善规章制度,管理到位。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学校领导班子重视学校管理,认真实施《赤水中心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教师岗位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各校校长都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校的领头雁,把好教育教学管理关,促进学风、教风、校风建设。行政人员实行出勤登记,去向登记,准时上下班,办事及时认真,以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坚守岗位,规范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学校领导带头执行廉政建设有关规定,没有出现,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的现象。

各学校育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风气积极向上,教育教学秩序井然。学校通过开展“关爱学生,杜绝体罚”的师德承诺活动,教师们都进一步提高了师德水平,做到严以律己,安心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狠抓考风考纪,关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没有出现教师随意旷工缺课的现象,也没有存在歧视、侮辱、谩骂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学校还建立家访制度。教师们学期初进行一次全面性的家访活动。家访中,教师们尊重学生家长,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家访记录,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家校联系。

学校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按上级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收费,使用规范的收费票据,亮证收费;办公费合理开支,学生代办费按时结算公布。学校没有出现乱收费和搭车收费、收费不给票的行为。教师不搞有偿补习,也不存在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的现象。

1、推行校务公开,监督到位。学区与各校都设立校务公开栏,把学校人事制度、职称评定、工作方案、财务收支、年度目标任务和办学思想等内容贴上公开栏,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使学校管理工作增加了透明度,进一步改进了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