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自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将“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贯彻于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之中,并最终提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如何增加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它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价值情感的体验。课程的特点要求高校注重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理论,深刻理解,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经过2015年全面修订之后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并成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系统地落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中。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外化于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题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有效实施和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一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各章、节、目的教学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如何更加鲜明地体现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六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专题一”:人生蓝图的畅想与描绘。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来自绪论部分,在这一专题中,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核心价值观建立整体认识。课时可选择两个学时,主要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了解的教学目标。“专题二”: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在这一专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正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使大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专题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公正问题,这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平等、公正”这两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专题四”: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创造。在这一专题中,课程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创造人生价值提出了思考。这其实也是在解答“人的一生如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正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价值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由”的理念引入人生观中。“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这个专题,可以说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正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修养,与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倡导体现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专题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一专题,包括教材的最后三章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内容是基础,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是否适合也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发展,一个好的形式当然会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形成系统性、全方位、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空间。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既指课堂内开展的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演讲朗诵展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需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得到拓展,必须超越课堂,走出课堂,最后回归课堂,着力构建内外兼修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集体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微视频。实践活动安排在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中,活动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活动由教研室统一策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在任课班级进行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身边的真人真事,要能寓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刻意伪装,不弄虚作假。(2)将全班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策划、收集素材、拍摄、剪辑等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为拍摄主题,完成时间为一周。(3)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负责阐释作品寓意。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爱国”这一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又如,在“友善”这个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这种情景式的体验,留给大学生触及内心的感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真实。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育合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机组合。(1)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需要集中共享校内或校外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需要各个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机制。(2)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多个领域,除了学校之外,实践活动更需要社会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3)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有力保障,校方应切实从制度、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最大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与教学研究互动共进,教学研究成为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动力和手段,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实现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玲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自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将“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贯彻于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之中,并最终提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如何增加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它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价值情感的体验。课程的特点要求高校注重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理论,深刻理解,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经过2015年全面修订之后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并成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系统地落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中。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外化于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题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有效实施和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一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各章、节、目的教学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如何更加鲜明地体现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六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专题一”:人生蓝图的畅想与描绘。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来自绪论部分,在这一专题中,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核心价值观建立整体认识。课时可选择两个学时,主要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了解的教学目标。“专题二”: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在这一专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正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使大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专题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公正问题,这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平等、公正”这两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专题四”: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创造。在这一专题中,课程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创造人生价值提出了思考。这其实也是在解答“人的一生如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正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价值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由”的理念引入人生观中。“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这个专题,可以说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正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修养,与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倡导体现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专题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一专题,包括教材的最后三章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内容是基础,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是否适合也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发展,一个好的形式当然会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形成系统性、全方位、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空间。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既指课堂内开展的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演讲朗诵展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需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得到拓展,必须超越课堂,走出课堂,最后回归课堂,着力构建内外兼修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集体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微视频。实践活动安排在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中,活动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活动由教研室统一策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在任课班级进行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身边的真人真事,要能寓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刻意伪装,不弄虚作假。(2)将全班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策划、收集素材、拍摄、剪辑等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为拍摄主题,完成时间为一周。(3)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负责阐释作品寓意。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爱国”这一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又如,在“友善”这个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这种情景式的体验,留给大学生触及内心的感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真实。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育合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机组合。(1)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需要集中共享校内或校外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需要各个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机制。(2)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多个领域,除了学校之外,实践活动更需要社会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3)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有力保障,校方应切实从制度、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最大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与教学研究互动共进,教学研究成为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动力和手段,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实现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玲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56-02

“修养”的含义很广泛,概括说,主要指一个人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进行的学习、磨炼和陶冶的功夫,以及经过长久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素质。引申到课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这一概念则主要指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主体在教学言语道德意识和教学言语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教学言语道德品质和达到的教学言语道德境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师生言语道德水平的内在条件,而师生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言语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本人的主观努力,因此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具有自律性和自觉性。

一、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

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言语行为质量,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教师要使自己具有完美的教师素质,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师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这是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也是教师自身作为生命体不断成长的需要。由于社会的前进,任何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都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需要发展变化的,教师也不例外。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水平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而这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对自己的影响,必须通过教师自身在具体的教学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自我修养才能发挥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业道德方面问题也会不断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中的言语行为中,如言语歧视、言语侮辱、言语冷漠等,不但伤害了学生的利益,也有损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利益,更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利益。必须加强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只有做到了言语道德修养,就会更好地在职业道德上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教师。

2.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

教学中师生的言语道德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乃至智慧提升的作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要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师生的言语道德修养不可少。一是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才,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等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是极具可塑性和仿效性的。教师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故而,教师的言语道德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的言语道德水平。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最基本的言语道德修养,那么很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你的学生自我教育要求你有一定的教育作风……如果老师不时对这个或那个学生大力恼恨并让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表现为大声呵叱和气愤下随意惩罚学生,力图最厉害地训斥他,那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我教育。”[1]如果一个教师缺乏言语道德修养,怎么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呢?更怎么能教化学生呢?二是学生的言语道德修养对自身言语道德的影响。言语道德水平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好坏的重要部分。如果说教师的言语道德修养是影响学生自身言语道德水平的外在条件之一的话,那么课堂上学生自身的言语道德修养是提高学生言语道德水平的内在条件。因此,要真正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具有言语道德的时代新人,还必须有一定的言语道德修养。

3.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与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传统应试教育区分开来,体现了注重人伦精神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师生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体现,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途径,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师生提高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没有一定的科学理论知识做指导,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将很难进行。赞可夫在谈到对教师的要求时也说道:“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受过很好的师范训练,具备很高的一般文化水平和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性。”[2]而对于学生来说,正确的理论知识是指导自己言语道德健康成长的方向。因此师生在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时,必须要学好一定理论。

首先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为作为一门研究伦理道德起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必然包含着对言语伦理道德的科学研究,它指导着教学言语伦理道德的研究方向。学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师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前提内容。它不仅是师生学习、理解教学言语道德要求的重要依据,而且能够帮助师生加深对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意义的认识,进而增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自觉意识。其次是语言学尤其是教学言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教师来说通过学习语义学、修辞学、语境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不但能够帮助教师打好语言的功底,提高职业技能,还能更好地使教师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言语道德修养更好地进行。而对于学生来说,语言学理论知识不但是其整个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和关键部分,还能帮助他们深刻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律,提高自身言语修养。再次是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这是直接影响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师生要认真学习教学言语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容,并经常用这些原则和规范来评价自己、审察自己在课堂中的言语表现,从而积极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除了学习以上理论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与教育伦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也是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内容。

2.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实践

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过程,不仅是学习教学言语伦理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积极在教学实践中锻炼的过程。课堂教学实践是理论学习的基础,是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路径。虽然从理论上掌握一些关于教学言语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重要的,但实践的作用更为重大。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学而于行之而止矣”。(《荀子・性恶》)指出学习了以后还要实践躬行,用实践结果来检查自己的言语道德意识和言语道德行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自己在教学中的弱点,才能不断深化自身的言语道德修养。蔡元培也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3]实行才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根本标准。因此,师生只有在课堂教学言语互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言语行为的是非善恶,认识到进行言语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进而才能真正提高自身教学言语的道德素养,这也是进行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目的。这就要求师生双方都积极参入课堂教学互动实践中,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言语修养。

3.加强教学言语道德的内省意识

所谓内省就是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有无过失。我国自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就重视这种内省的道德修养方法。《论语・颜渊》中提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提倡“内省”、“自论”。孟子用“存心”对内省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宋明理学家继承了孔孟的“内省”的修养方法。程颐提倡“诚敬”、“致和”、“集义”,王守仁主张“致良知”的方法。虽然这些都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但它强调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今天我们强调加强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内省意识,正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到,教学言语道德修养不但离不开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也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它是不断提升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推动力。内省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一个很高的境界,只有做到内省才能在教学言语道德修养过程中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其修养的自觉本质。它使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从外化变为内化,是教学言语道德不断成长的表现和结果。

做到内省首先要在学习和实践前做到自查,自查自己的教学言语行为的善恶现状。其次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言语行为是否符合教学言语道德标准,再次就是在学习和实践后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合理妥当。内省对于教师来说更是至关重要。衡量一名教师的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他的内省程度如何。在对教师的修养水平的看法时,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4]因此,内省是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学生若没有一定的言语道德内省意识,不但很难提升自己的言语道德修养,而且会影响其言语道德的成长。

总之,加强教学言语道德内省意识是进行师生教学言语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教学言语道德修养关键的一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加强内省意识,敢于攀登这言语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08-209.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33-234.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说课

一、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中说课概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过去高校“两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它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把自己培养成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使用的是全国通用教材,因而为高职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学生专业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作深入的探索。

二、说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改中的意义

其一,说课有助于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实现个人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提升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提高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研实效;其二,说课有助于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活动,实现青年教师在专业教学教育水平和能力上较快提升;其三,说课有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掌握课程标准,熟练驾驭教材,服务专业,灵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口头语言表述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实现教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四,说课有助于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提高教学教育科研能力。通过说课活动的深入开展,可以纠正这些错误认识,为教研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关于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中的说课

(1)说课涵义。说课是指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2)说课的目的与步骤。说课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用好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实现其教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说课的步骤一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述和PPT演示,呈现其对具体课程(一门课或一次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二是参加说课活动的同行或教研人员进行评议、研讨,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三是由任课教师改进、完善教学设计。(3)说课的方法与技巧。一是说“准”教材;二是说“明”教法;三是说“会”学法;四是说“透”教学意图;五是说“清”练习与思考层次。(4)说课的基本原则与内容。说课的基本原则一是说理的精辟性;二是实践的可操作性;三是形式的多样性。说课的基本内容包括说一门课或一次课,以一门课为例,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说课主要内容有:一是说本课程目标与定位;二是内容与载体(包括:选取内容的依据、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载体、教学资源等);三是方法与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考核与反馈)。以一次课为例,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说课主要内容有:一是说教学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专业要求;本课程目标;本次课要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课教学目标);二是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重点难点);三是教学组织;四是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等);五是学习指导;六是考核与反馈。

需要强调的是,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说课一定要着力突出其与学生专业课结合并为专业课服务的特色,同时还应精心设计实践性教学方式,以实现其教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黄敏,刘娜.高职课程说课内涵浅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思想道德修养 创新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思想道德修养都应紧紧抓住职业性这一鲜明特色,这是我们探索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成为一种客观必然。促使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必须重视以人为本、必须突出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主体性,讲求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内涵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就是思想道德修养观念创新、思想道德修养内容创新以及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手段、方法、途径的创新,就是对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式的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理论方面遵循思想道德修养自身的逻辑规律有所创新,在内容上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方法手段和途径上使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动性参与转化,形成内外力的整合性进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内涵,具有进取、奉献、敬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深化传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教育研究与创新,把握新形势,树立新观念,找准新突破,探索有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新路子,大力推进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创新。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的途径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工作者观念创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念,树立新的思想道德修养观和人才观,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育培养方法,加强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开展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工作的同时兼顾高职学生的个性,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动性,培育高职生的独立自主精神。要树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学教育观。目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环境的改善首先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应该通过优化自身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实现。要建立一个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职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育人”观念,重点加强隐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围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思想道德修养资源,弘扬主旋律,在内容、形式上更具广泛性。通过红色之旅、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加强养成教育,使高职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养和人文素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内容的创新分为两部分:“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一方面要为他们开设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工作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必须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学生理解人的使命和归宿,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并在投身科技活动中,形成一种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烛照人的终极价值的人生态度。

创新教育,就是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精神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的能力。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在敬业精神教育,勤业精神教育,精业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要教育学生珍惜和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把职业的发展前景与自己的理想前途结合起来,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在为社会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服务的本质和现实需要,培养他们立足岗位、真诚服务、勤于工作、勤于学习、勤于敬业的良好品质。最后要针对学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陷,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挫折教育、社会责任和职业理想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途径创新,即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自身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络思想道德修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建网上思想道德修养队伍,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借助于社会各种思想道德修养资源,营造思想道德修养氛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信息的多样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高职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创新,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变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参与式,贯彻疏导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还要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能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大思想道德修养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立体化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模式,使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有自己特色及优势的学生,使学生自觉以社会导向、职业导向来修正自己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创新的思考[J].职教与成教.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6篇

今年秋季,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实施新方案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7t~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弘扬和尊崇,以及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和贬斥,非常具体地为我们指明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发展什么、反对什么的时代标尺,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贯

穿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根本任务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

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应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确定价值标准、道德尺度,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基本内容决定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落爱国主义教育、劳动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

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体

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对新

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时代感

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赋予

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

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把引导学生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中去,使他们

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

二、将“三贴近”原则贯穿于教学始终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坚持

“三贴近”原则,把教学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

达到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

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的目的。

1.贴近实际。贴近实际的本质就是贴近以人民群众为

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长期以来影

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其造成的直接后果

是,非但不能使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反而造成道

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扭曲。”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教学一定要贴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

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要坚持具体生动、贴近实

际、针对性强的原则,从社会的现实性出发,紧紧围绕社会

上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组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解惑释疑,提

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指导他们解决在人生观、价

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荣辱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

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三下乡”、志愿服

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20__.1l学校党建s晷椽教育

使学生融人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净化心

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2.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融人到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去。要从大学生的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人手,把学生

生活中有实际感受的道德教育素材纳入教学中,使生活过

程德育化,把教育培养融人生活细节中,使德育过程生活

化,使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自觉升华道德境界。要引导学生

反思自己的生活,内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

事,进而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进行悔悟,把社会道德

要求从外在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在的主动追求,不断完善人

格。要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做起,从细节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八荣八耻”内

化为荣辱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自觉扬荣抑耻,做当荣之

事,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根本点在于贴近学生的心灵。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只有真正触及心

灵、引领精神成长,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一方面,要注

意抓住学生的心理,深入发掘足以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和心

灵震撼的素材,尽可能人情入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

感受到社会道德与他们息息相关,是他们情感和内心世界

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道德

要与选择。大学生作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

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和追求,有丰富自己和

发展自己的需要。但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学生遇

到了许多适应性困难,特别是需要与选择、判断与认可上的

困难。所以,要把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

况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要尽量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

择,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统一要求,今年秋季,高校将使用全

国统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教材非常重

要,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

系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形式,真正实现

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1.创新教学观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

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实施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体现在教学对象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

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

用;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

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对学生需求的重视,以学生是否接受

和欢迎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

2.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创新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

o20__.1l学皎党建与器幔教育

面,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内容融人到“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换言之,就是要以社会主义荣

辱观为核心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道德

观、法制观和荣辱观的内容,切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

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是整体融人。“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教材已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作为绪论中的一节着

重地加以论述。虽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内容在以

往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随处可见,但是,“八荣八耻”更

为全面系统和深刻,每对荣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

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充分

体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整体性目标。另外,“八荣八

耻”以荣辱对立的形式表达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给人以强烈

的震撼力,因而也更具有警示作用。二是有机融合。根据“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不影

响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

荣辱观的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的有关章节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教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科学内涵,解答学生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疑难和困惑,从

而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耳、人脑、人心,达到使学生牢

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

3.创新教学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不仅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观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

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自觉提高道德修

养,将正确的理论观点内化为心灵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觉

的道德行为,真正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

。因此,在考核上要加大平时学习考核和道德实践考察的

比重,建立“理论知识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 道德实践考察”

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

观点的正确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程度;平时学习

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外作业等1、课

堂讨论(包括发言、辩论、演讲等)情况;道德实践考核主要考

察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书面总结。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__,(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述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o6,(7).

[3】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__,(19).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

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策略 具体阐释 个案分析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重点课题“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编号:JYKGZD20140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可以提升相关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因此,任何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任课教师或相关的研究者都有必要结合目前这一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对这一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策略

与其它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一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研究应该有一个科学而实用的研究与实践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考他人的研究结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应该坚持以下的研究策略:

1、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既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又是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无论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实践,还是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理论研究,它们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性特点。正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具体课堂教学改革及其相关研究中应该坚持综合性的研究策略。对于此处所提到的综合策略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在教学层面上的综合性。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践会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即有课程本身的问题,如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而无论这些内容哪一项都既可以成为其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又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所以说,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在其实践的层面上需要有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其次,作为一项理论研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综合性策略的指导。例如,作为一项理论研究,它的综合性策略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即,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具体问题所需的理论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需要教学理论的指导,又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甚至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能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另一个层面分析,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对象,它可以丰富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例如,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对这一教学实践的阐释丰富自己的理论,教学方法理论的内容也可以从这一教学对象的研究中获得启示。如情景教学法、个案教学法等都可以从这一教学实践中获得相关的启示。

2、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需要具有系统而全面的思维策略。对于这个研究策略可以进行这样的分析:课堂教学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阐释一定要运用系统而全面的思维才能分析得清楚。例如,在研究个案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问题时,一定要结合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定结合课程教材的编写、一定结合目前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因为,无论是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的确定、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都会影响到对个案教学法运用问题的分析。所以在具体的研究与阐释中,一定要把系统而全面的思维作为一项研究策略并贯彻在具体的研究与分析之中。

3、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虽然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既可以作为一理论研究而存在,但对其的相关研究却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实践。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地分析与阐释。所以在相关的研究中一定要坚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只有把具体的措施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探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只有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评价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一定要实施与评价结合的策略。

二、理论研究的分析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需要进行理论的研究。在理论的研究中,由于各地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不同,由于各个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所用的教材的不同,包括校本教材编写内容的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种教育教学理论能够完成对各地所有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而与此相对的是,对于各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也不可能只丰富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因此,在此只从宏观的层面上对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

1、理论的选择

对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所需要的理论选择一定要注意以下的问题:首先,要根据本校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其次,在选择了某一个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之后,一定要结合相关期刊上关于这一理论运用问题的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参考依据,对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理论的运用

在运用某一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一定要对运用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性地分析。这样的分析既可以补充研究的不足,又可以纠正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脱节问题。

三、实践研究

1、措施的制定

在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改革者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无论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的;也无论是关于教材编写的,还是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都应该有具体的措施进行保障。

2、实践的评价

教学改革是一项具体的教学实践,而对教学实践的评价,既可以纠正指导这项教育教学理论中存在的不足,又可以纠正教育教学理论在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与具体教学改革方法体系的建立应该具有同步性。

四、个案分析

下边以建构主义指导下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教学个案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说明:

在201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第二章里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根据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本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以下三个教学内容: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在这三个教学内容中,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是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本节其它两个内容的学习,而且还关系到对本单元其它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选择了以下几个案例进行补充教学: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现代的助人为乐的模范郭明义。

首先,根据建构主义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天祥及其故事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原来对爱国主义的感性理解建构“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特别是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这首诗作,更能帮助学生建构“爱国主义”这个术语的科学内涵。尤其是对诗作中的最后两句的拓展性例举,对于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每一位能够按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汗青”的人,都是历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都是能够践行“爱国主义”内涵的人物。

其次,结合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即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进行具体评价。在评价中一般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对这个术语的理解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教学内容的体现。虽然在和平的年代里,学生不可能像文天祥那样具有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在平常的岗位上,现代的学生依然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爱国思想。如,通过弘扬祖国的文化达到爱国的目的。就连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对环境的保护这样的细小的行为也是其爱国思想的表现。

再次,结合这样的教学过程和对这个过程的具体评价,分析在运用建构主义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这个案例可以在理论上为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行建构,尤其从感性的到理性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而运用这样的案例,由于学生对案例的事实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他们对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总之,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了使相关的阐释与说明更符合教学实践,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分析的过程上,一定要坚持综合性的策略、系统而全面的研究策略以及实施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韦青松.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6)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举措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实践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课程。它主要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实践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高职院校一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精品课建设,是实践教学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一般要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课程建设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明辨是非、规范行为、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境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总体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要突出高职特色,“要精,要管用”。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努力把我国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总的目标是“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为主线,以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为核心,遵循高职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引导高职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需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正确理论导向

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使受教育者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力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建设要紧密结合高职学生思想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综合素质能力要求,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学生所关注、接触和理解的学习生活事例开展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理论,达到“内化”的程度。

(三)正面疏导引导

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循循善诱、积极引导、启发自觉,避免简单粗暴、消极禁止、压服强制、强迫行动。坚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四)强调统一连贯

统一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避免矛盾和脱节,以增强教育的合力。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的变化,注意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使学生能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教育中健康成长。

6.实施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采取不同的方法。尤其要注意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高职学生的特点,注意积累资料,观察发展变化,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9篇

一、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实质和意义

(一)党员道德修养的实质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等维持的行为规范。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传统美德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前的殷周时代,我国就有研究道德的“人伦”学问。“修养”是一个合成词。“修”的本意是修理,整治,“养”的本意是培育、长养。“修养”通常可以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一是指有涵养的人待人处世的态度;二是指“修身养性”的方法;三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和达到的水平。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等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共产党员的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和公而忘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的道德价值取向,不断地向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乃至腐败的不道德行为作坚决斗争。

在社会转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的道德建设正在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制度论理成了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当前,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进而使不具有强制性的道德约束力弱化。因此,推动制度道德建设,首先要求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以高尚的道德行为,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上出现的所谓“道德失范”现象做出有效的回应,帮助克服道德危机,唤醒道德觉悟,恢复道德权威。这也是道德修养的实质内容。

(二)党员道德修养的意义。

第一,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是党性要求

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共产党人阶级性、思想性和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党性与道德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保持先进性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把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坚定的党性原则统一起来形成了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高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这主要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克己奉公,敬业奉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热爱劳动,崇尚科学等等。共产主义道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加强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绝大多数党员及其领导干部也非常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视道德修养为“小节问题”,放松了思想改造,思想道德滑坡。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腐败案件看,大都是从道德品质异变开始的。因此,我们必须以、雷锋、焦裕禄等先烈和英模为榜样,以反面典型为教材,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增强党性观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第二,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当今时代,我们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对改革开放和长期执政的两个考验,需要不断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经受住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

应当承认,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民主性、平等性等特点,对我们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一时代涌现出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英模人物,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旗增添了光彩,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但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趋利性、自由性等特点,无疑对党员的道德修养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一些党员唯利是图,少数党员及其领导干部以权(职)谋私、贪污受贿,接受商业贿赂,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侵害了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玷污了党的声誉,影响了党风、政风、民风。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中出现的所谓“道德失范”现象作出积极反应,这就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做到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加强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是领导干部的官德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官德教育,尽快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不仅关系个人品行,而且关系党的整体形象。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是加强道德建设的核心。做人要讲道德,为官要讲官德。人品不好的人,官德更不会好。人们常说: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所谓官德,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道德品质则是人们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所表现出的一种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的品性和素质。

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并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如果党员领导干部道德修养不好,有什么资格领导以德治国呢?同志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讲的就是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官德。

今天,我们党处于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要以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品质的定向效应、示范效应、凝聚效应,对社会“道德失缺”,进行积极的补缺,以克服社会上的道德危机,恢复道德权威,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轨道上来。

二、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内容和境界

(一)党员道德修养的内容

党员道德修养的内容一般可以概括为增强党的意识、公仆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从形成共产党员高尚道德品质的关键来看,其修养内容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共产党员道德认识的修养、道德情感的修养和道德意志的修养。

党员道德认识的修养,是指党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评价和道德理论学习以及道德观念的斗争,从而在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认识的修养,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善恶观、荣辱观。

党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党员来说,实际上也是道德再认识的修养过程。

党员道德情感的修养,是党员道德修养的又一重要内容。人的行为不仅要受观念的支配,而且还有受情感的驱使。道德情感的修养主要包括正义感、责任感、良心感、幸福感和荣誉感等,其中正义感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情感。

党员道德意志的修养也是党员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意志的修养,主要是培养党员道德操守上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

党员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这三个方面的修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必须同时下功夫,才能培养和锻炼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党员道德修养的境界

道德境界,是指人们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达到的高低不同的觉悟水平。它是全面衡量一名党员道德水平的尺度。

党员的道德境界,当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以社会公德为标准

这一层面上的人们坚持“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抱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和“公私兼顾”的思想待人处世,树立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的思想。这是党员中较为普遍、又是最起码的道德境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也是党员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

第二、以集体主义为标准

这是党员道德修养的原则,也是一种较高的道德境界。要求党员有人本主义,团队精神和先公后私的思想,具有集体荣誉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标准

这是党员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党员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要求党员及其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公而忘私,见义勇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影响,做人民的好公仆。

这三种道德境界,同属一体系,但又互相区别,并逐步递进。

三、共产党员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党员道德修养的途径。按照中国古代伦理学家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党员道德修养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内省”,二是“外求”。

所谓“内省”:就是要求党员加强学习,苦练内功。“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有过而内自讼”,独善其身,见贤思齐,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凡事经得起检查。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党员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取决于自身的修炼。因此,要牢记“两个务必”,牢牢把住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底线,规矩工作圈,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管住八小时以外的活动圈。

所谓“外求”:就是要求党员通过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完善制度建设和党纪条规监督机制。制定各种职业不同岗位人群的职业道德准则,用以规范党员的道德行为。

(二)党员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课;教学实录

3月×日,上午,1-3节,302教室,2014级展示与设计一、二班。

课前与该班辅导员进行了简短交流。辅导员告知,数人转专业手续未搞定,实到人数80人。

教学内容:

一、教师介绍

我叫陈老师,简称陈老或老陈。同学见我别喊李老师张老师,我不理的,我是陈老师,大写的陈CHEN――老师。PPT上有我的手机和邮箱。

二、同学介绍

大家认识一下,先请一班班委自我介绍,然后二班班委,随机再请五位同学自我介绍。机会均等,大家都有露脸出彩的机会。来,跟同学们打个招呼。一女生姓魏,魏国的魏。陈:张口就历史,厚重!一女生姓杨。陈:姓杨好呀,杨家将一门忠烈。支部书记同学忘了介绍自己是什么地方人。陈:不要问,肯定地球人。该生说合肥人。“合肥不错,居皖之中”。其实,芜湖、蚌埠作省会都不错,面江临河,人类自古就逐水而居,安庆也作过省会呢。一句话把省会定在了合肥,老人家要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一男生介绍姓唐。陈:姓唐好,唐,广大、浩荡、伟大,大唐,大国上国浩荡之国,说到大唐国人就提气来神,汉唐气象、八方来贺。二班班委没选出?空缺?过!好,下面请五位同学自我介绍。介绍完毕。

三、课程介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执行33+15方案,33是理论学时,15是实践学时,十五周结束,闭卷考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包括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知识三部分。先说“修养”,同学们翻开教材第十三页,最下边一行写道:“修,以求其萃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修养”是指党员的共产主义思想和觉悟。说某某没修养,污言秽语,假大空,思想、行为都不符合标准。做有修养之人,温文儒雅,文质彬彬,文明礼貌。

第一个内容――思想修养,即前三章内容,第一章讲“理想、信念”,只有人有理想、有信念。有同学说自己没有理想、信念,太谦虚就假了。歌德说“哪个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中国思维,中国传统,当婚不婚,当嫁不嫁,感觉不正常。第二章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中国精神”,也是思想修养重要内容。相信,在座的都是爱国者,国家为什么值得爱,要知道怎样爱,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中国精神的内容是什么?内涵又是什么?我们以后会讲。第三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即常讲的“三观”,有人讲“三观”很随意,“世界观”不是“社会观”,一定要准确。“观”是“观点”、“主张”,就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看法。编句顺口溜“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就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和主张。“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看法,活着好呀!尤其在人年轻的时候。佛家的“人生苦短,回头是岸”是悲观主义人生观,我主张儒家倡导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简单说,就是对什么是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观点和主张,人生要实现价值,就要积极进取。

第二个内容――道德修养。什么是道德?同学讲的不集中,没有说到点子上。简单说,道德即“是非”,有道德就是“明是非”。餐厅该不该排队,你认为该排队,就是“明是非”,有“公德心”。吃饭做到“光盘行动”,就是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公德、私德都达标。道德分层次,原始人有道德,封建时代有道德,资本主义时代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最高道德类型,雷锋就践行了共产主义道德,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普通人应该具备和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

第三个内容―学习法律基础。中国已建成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正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同学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立规矩:按时上课,不准无故旷课。不来上课,不要怪我不讲情面。13级有位男生,打耳洞,带耳钉。问我:为啥不让他及格?我说你心里清楚。开学见个面,随后就失联,你凭啥及格?你及格就是对同学的不公平,我照章办事。总之,希望同学做到有头脑、有道德、守法纪。

四、播放“开学第一课”视频

包括四个内容:“孝”、“爱”、“礼”、“强”。这次看前三个,下节课看完。

五、布置作业,

1、陈老师印象。2、我的“开学第一课”。3、“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要求:三选一。一星期后交作业,手写、电子都可以。

六、总结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1篇

摘要: 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信,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具有示范、导向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完善道德立法,健全道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加强对党政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党政干部 道德建设 现实意义 问题 路径 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对社会道德的进步具有示范、导向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一个具有自主、自觉追求,在行动上践行道德准则的党政干部,才是真正合格的党政干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他又强调,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些都为我们加强党政干部的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一、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政干部必须具有为时代所需的,为当好“人民公仆”所需的基本道德修养,才能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党和人民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1.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政干部的人品官德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加强党政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可以规范党政干部的言行,强化国家法规制度的权威.从而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党政干部的道德规范有很多直接来源于国家的法规制度,他们的从政道德实践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法规制权威的高低,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动来观察和评价党和政府的形象。 2.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对社会道德的建设与进步具示范、导向作用。由于党政领导干部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职责,其言行举止、道德取向,不仅社会各界所瞩目。而且成为社会效仿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各级党政干部道德素质提高了,就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3.党政干部的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也为党政干部加强道德养,提高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提供了行动指南。党政领干部重品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践行共产党人的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德品行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加强道德修养,遵守从政准则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

二、加强党政干部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1.加强理论学习和道德实践,为党政干部道德素质高确立前进方向。党政干部道德本质上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而且自律更重要。党政干部要将外在的强制变为内在的自觉,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内心世界人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党政干部要提高道德素质,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其次要注重道德的实践锻炼,在道德实践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检验自己的道德观念,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健全和完善干部道德立法,为党政干部道德素质提高确立法治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党政干部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这在客观上要求道德建设法制化。只有加强道德立法,对党政干部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强制性的道德规范,才能强化道德的权威性。加强道德立法,应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严格规范党政干部的从政行为。党和国家已经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一系列规定,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修正案第三十四条关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中又增写了“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这对于从制度上强化党政干部道德修养,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恿义。 3.构建干部道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为党政干部道德素质确立评价依据。提高党政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的积极性.离不开明确、具体的道德素质测评体系。党政干部素质的外在多表现在政治、思想、作风、业务、道德等方面,党政干部道德素质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如对待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对待权力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3-0041-02

自 2006 年以来,我国对于“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鼓励高校积极探索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也日益成为各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重点关注的领域。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本文写作之前,以哈尔滨学院2012、2013级部分学生为调查主体,针对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方法改革的态度及对课堂教学的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97份。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认识。有 56.3%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问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时,有81.2%的学生认为其是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

2.在教学方法方面,34.5%的同学认为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提问,且提问缺乏吸引力;而且34.5%的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或中立。

3.在教学评价方面,73.6%的学生赞成过程考核代替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78.2%的学生赞同将平时上课的表现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

调查表明,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期望和要求与课程本身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差距。在课堂教学环节,大多数教师采用比较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缺乏针对性及多样性,教学评价环节设置不合理、不系统,影响了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只有13.2%的同学在没有任何强制的时候,不会主动去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另外45.2%的同学表示会根据老师的讲课情况而定是否主动去听课。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被学生“边缘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主要原因除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功能被工具化外,还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传统课堂一味强调讲授的教学方法差强人意,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要求。

首先,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倾向于严格按照教材体系设定,认可教材的内容安排,由此,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就会出现缺乏针对性设计,内容呈现较为单调等现象。对于部分理论知识学生只是实用性记忆,但并不理解,很难做到融会贯通。

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相比传统意义上知识传输式的灌输,更注重润物细无声的内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讲授法仍然是主要手段。在教学环境中过多的使用讲授法,容易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33.5%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再次,在考评方式上,传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评价方式为:总分 100 分,平时成绩(期中包括出勤情况以及课堂作业)占40%;期末考试占 60%。这样的考核方式直接导致了以下问题:首先,考试的内容受到教材范围的限制,注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对于学生来说,面对期末考核不仅要记住大量的知识点,还要在此基础上准备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考试中相关的材料分析,压力很大。而对于老师来讲,要从众多知识点中确定合适进行考核的考点,并且设计合适的题型,精力和实践花费相对较大。考核方式多以书面答题的方式进行,缺乏践行道德和法律认识的有效考核,难以反映道德和法律知识在学生身体力行中的内化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道德和法律的真实水平,显然达不到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成效评价的目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实践教学目标全面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制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目标通常以教材的重点、难点作为重要的依据。但同时,教材往往也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由于指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知识点众多,完成教材上规定内容的讲授已经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教师很难在此基础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其他延伸目标。合理整合教学目标,使之更适应学生实际需要。通过将理论知识整合,制定合理实践教学目标,不仅可以达到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目标,也可以实际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影响学生的行为,从而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性和理性目标。

(二)系统整合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内容专项化

受传统课程资源观的影响,人们认为教科书是课程资源来源的主要途径。这种传统意义上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使课程资源处于一种封闭、单一的状态,极大地妨碍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学生在对这类文化资料的学习和认识过程中,既可以深入挖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应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载体、平台、手段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解决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将实践教学内容专项化,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化,实践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经过实际尝试,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的实际应用性有所增强,能确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59.4%的同学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科学、生动、丰富,确实是一门成人成材的必修课。

(三)合理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丰富教学内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思想道德方面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达到科学引导思想、完成信仰塑造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能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实践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在实践中加深理论以及理论知识的内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让课堂教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到进一步深入和内化,将书本知识和多种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制定详尽的实践活动计划以及实践活动成绩评定方式,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把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表现综合起来进行测评。高等学校的思政课不仅要给予学生新知识,更要加强学生道德修养的实践内化,既要注意基本理论传授,又要不断陶冶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努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以此为目标,我部门实行了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共同作为修业内容的实践教学改革。在实践课时中,设立课程特色小组活动、读书活动、公益活动以及参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等内容。在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的积极性的同时,突出的发展了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发扬个性、展现自我、完善素养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实现教学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动态结合,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推动和导向作用。

(四)逐步完善教学指标体系,实践教学评价多元化

每位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由传统考核方式改变为多样化考核方式。目前的考核方式主要有100%过程考核、60%实践成绩加上40%平时表现成绩等多种考核方式。在以过程考核方式考量学生平时表现时,日常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和实践活动手册三个部分构成学生的综合成绩。这三个部分的评分比例为各占百分的20、20、60。这三项就是综合考核平时学习情况,加大了对平时学生表现的测评,缩小了期末考核的比分。取消期末笔试的考核方式。其中端正的学习态度是思修课考核的首项内容。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的考核,体现了对学生知识、情感、行为的道德要求。平时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以书面形式上交。每学期按照实际情况至少安排两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大学期间规划、实践调查报告等。以个人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成绩是以该小组的综合表现为依据进行评价。以实践手册为依托和体现成绩的主要载体,在课堂展示的活动如:小组研究课题的汇报展示、道德建设手抄报、读书交流会等,由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在活动中的合作程度和研究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合计评分。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 ,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而设置的教学环节。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形成了有规划、有实施、有评价、有反馈的实践教学特色。经过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形成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制作了实践教学手册。做到了实践教学有成果,留痕迹。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3篇

人类社会由于分工的不同,使得职业和职业道德林林总总。在数不胜数的职业道德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世人关注的则应首推官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官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官”这种社会阶层和职业的特殊性。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道德,就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言,都不及官德来得直接而明显、广泛而深刻、久远而恒新。官德,主要是指为官者在其领导或管理活动以及权力运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格品质、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要素的总和。显然,为官者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的成败,及其在社会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形象与威信的高低。

在我国,官德如何,历来为社会关注,为百姓瞩目。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德治,轻法治;重人伦,轻理性的原因,还在于作为维系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得以绵延两千余年的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基调和凸现的文化核心。这就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并为自汉武帝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奉行的一整套包括仁、义、礼、智、信在内的儒家学说。我们通常讲的优良的道德传统,一般来说,就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道德,曾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并规范着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同时也规范和指导着历代统治阶层——上至皇帝、诸侯,下至州县小吏的为官之道。尽管在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伦理道德时,不难发现其中的良莠互陈,鱼龙相间,精华和糟粕同在的复杂情况,但我们也应该肯定,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我国世代的老百姓和知识人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它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方面,是起过和正在起着积极的作用的。因此,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人伦道德和思想感情的民族。我们评价任何人,道德都是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来使用的。所以,人品重于文品,人品重于艺品的观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心领神会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人们都是用道德这一标准来衡量每一位为官者,只不过是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对德的要求内容不同罢了。今天,我们党在选拔任用干部的问题上,总的原则是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即便是在考核干部时,也是坚持德、能、勤、绩的标准。

官德状况引起的社会关注和百姓瞩目。一方面,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历史沿革使然;另一方面,则是由“官”这一特殊职业和为官者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决定的。因为大凡是官都意味着权威,二者有着不解之缘。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指出:所谓权威,是把一部分人的意志强加给另一部分人。它是以服从为前提的。罗伯特·A·达尔在其《现代政治分析》中指出:“如果Y承认X控制Y的合法性,X就对Y有权威。或者,如果Y承认有义务服从X,X对Y也有权威”。我们知道,凡是官,无论是高层的,中层的,基层的,其手中都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需要指出的是,权力并不等于权威。权威是有威望的权力。官的权威表现在为官者与百姓的关系上,它既反映为官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着老百姓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和服从。从一定意义上讲,为官者的权力是通过法定权实现的,而其威望则凭借为官者品德人格和意志诸因素去得到。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领导者在群众中都享有权威的,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群众的印象也并不都是满意称心的。因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职时,仅仅只能凭借权力中的法定权去主观地、强制性地展开效率低下、群众口服心不服的领导或管理活动。显然,这种领导或管理活动是很难达到最佳状态,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领导的目标。一旦这些领导者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没有过去的权力,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就由原来的口服心不服转变成了不理不睬。这样的领导者当然只能算一个平庸的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谈官德修养不能不注意到领导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和法制观念同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先说政治立场和态度。一般地讲,道德操守良好,修养功底深厚的领导者,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到态度坚定,旗帜鲜明。这是由于这样的领导者其日常的学习和理论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日积月累的道德修养,为其领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厚实的思想基础和坚强的精神支柱。即便是面临纷繁复杂的局势,他们也能驾轻就熟,稳定大局。那些缺乏道德修养,素质平平甚至低下的领导者在他们面前就相形见绌。因此,我们可以说,为官者,不论其职位高低,也不论其资历深浅,如果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就会有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就会常常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处处把为百姓苍生办实事、好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就会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冷暖安危和祸福系于一身。否则,就会被老百姓诟病,遭历史淘汰。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当地的官的另一种称呼为“父母官”。“父母官”就是要牵挂百姓,爱护百姓,保护百姓。比如,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人的楷模焦裕禄和孔繁森,等等。他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将百代流芳。这些不同时代的优秀领导们秉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并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规范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和为官处世的原则,使得他们在为国为民建立功勋,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的官德修养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和永久的魅力。因此,我认为,官德修养对为官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都起着一种潜在的、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积极作用。

再看为官者法制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历史上,许多法律规范都体现着一定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的某些要求;道德规范也往往表现着法律规范的某些内容。这样,我们认为为官者的道德修养,必须与一定时代的法制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自己所承担的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统一起来。因此,官德修养不能不与法制观念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当然,官德修养是既不能也无法替代为官者的法制观念,也不能脱离当今这个八面来风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就后者而言,我们提倡的官德修养,决不能回到封建社会的那种所谓“闭门思过”、“面壁自省”的过了时的修养模式中去,而应该使这种道德修养紧密结合我们的社会和时代,结合我们当前所要进行的伟大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不断提高层次,充实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官德修养才能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也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就前者而言,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某些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法权关系,也往往包含着一定的道德关系。我们从许多事例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那些曾经为群众做过一些工作、办过一些好事,且“风光一时”、“红极一时”的官员们,最后却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受到法律的制裁,或琅铛入狱,或被判极刑,他们中没有一个不是放弃了自身的学习、思想改造和道德品质修养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些领导者走上犯罪道路,一般都是从其自身的道德沦丧、法制观念淡化开始,继而迷恋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后走向腐败,触犯党纪国法的。因此,官德修养是加强领导者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的前提和保证。没有执法者特别是领导者的良好道德素质,再健全的法制也将是束之高阁。道理很简单,法律是靠包括各级官员在内的全体公民去遵守和贯彻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社会而言,健全的法制体系,公民极强的法制观念,又将为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官德的完善提供健康而积极向上的外部环境。目前,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官德状况及其修养已成为全社会和各级领导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官德既然是一种职业道德,那么,它就如同一般意义上的道德品质一样,其构成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概而言之,即:知、情、意、行四个字。要形成和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官者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要素。就是说,各级官员的道德品质修养应当包括道德认识的修养;道德情感的修养;道德意志的修养;道德行为的修养。各级官员通过这些修养把社会道德要求、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品质。

官德修养目标的崇高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官德修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在我国现阶段,官德修养的内容一般地说来,大致包括:一是社会主义道德。二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感召力的人格力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它既包含对社会成员的一般要求,又包含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既有较低层次的要求,又有较高层次和最高层次的要求;既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又包含着理想的成分。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对人们的最高要求。作为群众的表率和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精英成员,广大官员的道德要求应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就越快,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官德修养和其他职业道德修养一样,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主要的修养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一般言之,官德修养的主要方法有下列三种。“”版权所有

[NextPage]

首先,是“内省”和“慎独”。“内省”和“慎独”,都是中国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修养方法。我们这里讲的“内省”,当然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提出的“内省”,是经过改造后、并赋予它新的内容的“内省”。即:领导者通过“内省”,揭露自己思想上的缺点和行为上的错误。“内省”作为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强调领导者在自己的工作中,紧密结合实际,自觉地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的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廉洁与腐败的斗争,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这种自我审判的方法,在伦理学上称为“内省”法则。这一法则对领导者非常重要。领导者自觉自愿地以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作为镜子,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灵魂和言行举止,对于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扬弃自身非道德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言行,是一种清醒剂,对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强领导的影响力,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因素。

如果说,“内省”是为官者的修养方法和良心的表现形态之一,那么,“慎独”就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或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环境、条件和可能的时候,能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不做不道德的事情。在道德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为官者在人前或公众面前,尚能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坏事,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舆论谴责,怕丢掉乌纱帽;而当他们在人后、无人在场的时候,做些不符道德规范的事情却处之泰然,不会感到丝毫内疚。“慎独”作为官德的修养方法之一,体现着为官者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作为道德境界,它体现着为官者内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的坚定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场合,都能够把握住自身的言行,并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道德信念始终不渝地贯彻于自己一切言行的全过程;使道德行为和习惯持之以恒地伴随着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以及一切日常活动。就是说,领导者要使自己的道德行为选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理智,服从意志,并能克制不良动机,克制不良情绪,始终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调节能力,做一个有理智,有涵养,善于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领导者。

第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之一,也是各级领导者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方法。相互批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错误的言行要敢于进行批评;二是要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领导者的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另一方面还要对歪风邪气敢于作斗争。对于同志的错误言行要敢于批评,这是对同志、以革命事业负责任的表现。当然,批评要讲究方法,要与人为善,要从爱护和帮助同志的动机出发,实事求是,合情合理,而不是冷嘲热讽,甚至挖苦、搞人身攻击,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侮辱别人的人格。而对于别人的批评,包括来自下属和人民群众的批评,领导者应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采取正确的态度,决不能给提意见和批评自己的人“穿小鞋”,或当面点头,背后搞打击报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虚怀若谷,闻过则喜;能大度容人,不斤斤计较;做到“头上可跑马,肚里能行船”。实践证明,能否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对别人的逆耳忠言采取何种态度,往往是衡量领导者综合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无论自我批评还是开展相互批评,或是接受别人批评,都是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最终都要落实到改正错误、缺点上,这种修养,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进行。同志曾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形象地比喻为洗脸和扫地,要求我们天天坚持。他说,“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了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也就会灰尘满面。我们同志的思想,我们党的工作,也会沾染灰尘的,也应该打扫和洗涤。”“”版权所有

[NextPage]

第三、接受监督。道德修养不能也无法脱离社会和主体的实践活动。它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吸纳优秀的道德传统,注入时代的活力,并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鲜明地体现在道德主体的一切言行之中,并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活动等参照系中发挥道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道德修养主要是依靠内心信念的坚定、社会舆论的监督,以及传统习惯的践履才得以进行的。人们对于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一般比较容易理解,此不赘述。这里着重讲讲社会舆论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主要指政府的宣传媒体舆论监督和群众舆论监督两方面。前者的监督具有政府性的行为,而后者的监督则属于民间性的举措。这两种监督无论是对社会道德风尚还是对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体道德,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英国著名思想家赫胥黎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他们并不是出于对于法律的畏惧,而怕的是社会舆论。这就是说,对于人们的某些言行,社会舆论能在法律失去制约的时候起到有效的监控,这也是道德的功能特征之一。

无数事实证明,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就会自我膨胀,就会导致腐败。权力是靠人去实施和运用的,这样,它才能发挥作用。我们这里强调的监督和制约,主要是对权力的实施者(领导干部)而言的。因此,领导者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必须切实履行好权力所赋予的义务,也必须自觉地接受监督。把自身的言行置于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不仅可以使领导者避免错误或少犯错误,而且还能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及时改正工作作风。国家的新闻媒体是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心声,其监督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很强的指导性、原则性。领导者应自觉将自身的道德修养置于其监督之下,使之在严格的监督和规范中不断提高。即便是自己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或是言行中出现了非道德或违反道德的现象,受到了传媒的曝光,领导者也应有勇气真心面对,弃旧图新。

比起新闻媒体的监督,群众舆论的监督来得更直接、更全面。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于我们的领导干部,广大群众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的秤。领导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群众中产生相应的影响。就是在日常工作和公共活动中,领导者也自然而然地成为群众关注或仿效的目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流行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顺口溜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形象和威信实际上是其自身的言行在群众的监督中不断地树立起来的。这种对领导者言行的监督往往能够弥补上级党政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其监控的缺陷或不足,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民主性。下监督上,民监督官,这不仅是我们党的组织活动和政府行政事务中实行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促进领导者个人提高道德品质修养的可行方法。领导者应主动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这方面的修养置于群众的监督、评判之中:自觉自愿地接受群众的意见和批评,向群众敞开自己的心扉,公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随时了解群众对自己的要求,以便在道德品质修养中吐故纳新,扬长避短。

领导者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三种外,还有其他种种,例如,树立信心,积极实践;环境磨炼,艰苦奋斗等等。这些方法或途径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对于领导者道德品质修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志于把自己锻炼成为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的同志,应根据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修养方法,并付诸道德实践,使自己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提升。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4篇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作为价值文化传承,并且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

传统孝道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

(1)西方文化冲击的外部原因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与西方思潮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传统孝道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重新调整和国人在此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构孝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运行的内部原因有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盲目追求“高标准”,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忽视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造成高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爱祖国、爱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笔者曾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开展“讲感动故事”活动,约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讲述的是亲情故事,尤其是母爱的故事不仅被学生反复讲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

(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偶尔联系也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此情况进一步恶化,带来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滑坡,成为影响公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构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我国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孝治天下”。

(2)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3)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

如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介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孝道意识

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更新孝道观念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专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也有浓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孝道为切入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孝道情感

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4践行孝道行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遵守孝道应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坚定孝道意志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不愿意尽孝道,因为尽孝既无功更无利,只有无穷的义务、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偶尔尽孝,不是真正的尽孝;认为此时尽孝会占便宜,便尽孝,否则便不尽孝,也不是真正的尽孝;看别人不尽孝,自己便也不尽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尽孝。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28,6,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范文第15篇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西安710300)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是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大学生跨入校门后所接触的第一门树立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课程。因此,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更好的教学规划,从而进一步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教学资源;教学模式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19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42—02

收稿日期:2014—09—12

作者简介:沈惠(1967— ),女,陕西户县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针对我国现代教育现状而提出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响应了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的战略思想。通过加强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确保我国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坚定性和法律基础过硬的双重保证,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法律基础的重要推动力,是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含义

(一)教学实效性的内涵。本文所说的教学实效性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学校教育者自身通过道德化实践,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言传身教等活动形式,传达、灌输和教会学生应具备的社会思想、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等;二是指受教育者的道德接受实践,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出于道德需要的目的,对于教育者传授、灌输给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整合与内化,并运用于外化践行中。所以,政治课的手段是道德教化,而政治课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接受道德教化。大学生上政治课的最终目的是要了解国家的国情,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含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是指在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客观要求、客观发展规律,在实施有效措施的基础上提高教学实效性,以尽量少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念和法律观念,使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2014年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的第二十二年,参考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都有所提高,90%的高校大学生认为做人比做事和学习知识更重要;与过去六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中国特色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感一直都保持在高水平,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有普法教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资料显示,一些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满意度和兴趣不高。在高职院校调查中发现有31%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真正做到贴合实际;39%的大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因而提不起兴趣;还有32%的大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较差,并没有具体突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在哪里;还有49%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缺乏社会实践内容。

四、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

(一)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转化不到位。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并未与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实际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其逻辑的严密性和在思想指导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高度统一。设置的课程内容是否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能否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思想上的问题,能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联系,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这些都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空洞,对学生思想上的问题与困惑不能进行有效的解答。

(二)考核手段不够全面与科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中,设置的考试内容不够合理,而且考试手段也较为单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试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的是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原则性的内容,并未根据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法律基础的养成而设定考查内容。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试中还是重视理论考查,一张考卷定高低,而并未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进行实践考查,而且几乎没有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把握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材体系就是

授课教师

根据具体教学实际构建的有关教材教学的实际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是由国家教育部审定与专家参与审定而成,它代表的是国内教材的最高学术水平。教师如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能把握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就能将这本教材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把这门课程的最大作用发挥出来,还能显示出实效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二)创新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进行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模式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法律素质的增强为最终目的。加强实效性教学就是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启发学生,将社会热点与典型案例准确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引发学生探讨,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让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在现代化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更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各种资源,在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教育新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课程、两种内容,因此,更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为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支撑。

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因为实践教学环节更能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这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使其法律素质快速养成的有效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法律基础的重要推动力,是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桂枝.从教师素质的视角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J].世纪桥,2009(15).

[2]郭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效研究[D].郑州大学,2010.

[3]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