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

旅游管理的知识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一、 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二、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必然的选择

   1、外部环境激励: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型经济和旅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广泛渗透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导致生产服务的成本下降快速发展,使网上业务,网上消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产业性质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3、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1、知识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生成。内部产生的形式,包括实际工作中,自我学习,企业信息传播,培训等;外部产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通过招聘人员,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企业和学校知识联盟。旅游企业的合作之间很强的相关性,使一个不错的选择,做他们的发展,公司形成了劳动分工,并在一个固定的,具体的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合作,甚至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被设置为顺序“模块化”在行业内部的网络结构,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交流和应用的基础上。我们的目标是产生知识,所获得的知识在保护和安全管理,并及时交换和应用程序创建系统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安全管理知识,知识管理,旅游企业要树立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设置权限,以限制商业知识的流动,以确保人类接触不同层次的相应部分的知识,以确保公司的核心机密不泄露。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特点,也应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有关知识,以防止“知识流失。”

   3、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件中提到的旅游业务的专门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管理负责,这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基于对知识管理的规范。知识的收集和分析,创新和知识管理,知识结果的报告和保护,企业环保及循环再造组织,以及其他具体工作,以促进实施管理过程中,需要有统一的程序和方法,这就需要特殊的一个部门。

   2、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信息从网络上的所有工作平台支持,所以要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援助是必要的。的网络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处理信息和决策信息三通的作用。旅游企业,以改善功能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编码的知识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3、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组织结构的网络,扁平化,柔性,虚拟,超文本模型的结构。旅游公司需要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打破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来源,降低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的传递速度,效率和外部的抗风险能力,以回应。组织旅游企业不应只考虑垂直单位,也应与旅游企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项目的工作特点,工作队,组织创新,并行工程组织,流程再造等,努力营造阿米巴型组织结构。

   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注意知识管理战略的组织,组织学习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当组织文化就是力量,知识管理,以促进当流量,反之亦然当一个逐步改变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低,如此严重,所以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实施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员工的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格,并要求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培训。员工的薪金和知识管理,绩效挂钩,直接参与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的员工。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五、结论

   中国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并与业界转型的性质,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目前旅游企业应尽快转变其战略重点,以适应知识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所以形成了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一、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二、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

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五、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一、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二、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wwW.133229.COm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

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五、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4篇

[摘 要] 本文根据旅游电子商务目前的状况是旅游业的一个瓶颈,将知识管理引入到旅游电子商务,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旅游电子商务 知识管理 管理策略

旅游业被公认为是发展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行业。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在于简化贸易环节,节约交易成本。旅游业属于服务贸易,所经营的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储藏性和信息供应量大的特点。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

旅游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蓬勃兴起。200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国内网上旅游年交易额为40亿元~5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国内旅游业市场份额的1%左右,而占全部互联网电子商务总量的20%,说明旅游电子商务在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预计未来一两年内旅游电子商务在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比重将提至30%。这充分说明,在线旅游服务已经成为21世纪电子商务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二、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组织从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wWw.133229.CoM企业知识管理的兴起,正在引发商务环境的变化和商务模式的变革。

知识管理首先最重要的是树立一种知识管理理念。知识管理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的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体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经营战略等,敏捷、快速和高效地统—起来,为企业保持和发展优势服务。

知识管理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三、知识管理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旅游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都是依托与信息技术的产物,因此,在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遇到各种瓶颈时,通过应用知识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知识管理策略

(1)技术知识管理。网上传递与接收信息;网上订购、付款、客户服务等网上销售, 网上售前推介与售后服务;利用因特网开展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等多种商业活动内容。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过程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战略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把握住工作流程,公司在管理流程中,应尽量的具体详细,指明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核心活动,及活动的功能。而且这种流程管理还应具有动态性,并考虑将来的流程变化。

2.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1)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为了充分利用知识使用的外因性,提高企业对相关知识的互动利用,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网络建设。

(2)知识仓库的建构。通过知识仓库可以把企业内部知识、外部知识、员工的知识以及员工的隐性知识储存起来,并加以整理,最后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即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3)知识的共享和利用。从简单地利用信息到分析信息,到主动的产生新的信息,保证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流通起来,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使企业基层到顶层对信息的收集与使用规范化,提高企业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能力与专业化程度。

(4)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创新。

3.具体的实践措施

(1)模拟试验。在旅游电子商务中,要进行网上市场调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信息沟通渠道实施调查活动。以此得到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信息来分析网上消费者的特征和旅游偏好,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组织旅游线路,以扩大市场份额,更有效进行管理。

(2)测试试验。旅游电子商务面对的是需求趋向于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消费群体,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服务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个性张扬的自主型旅游人群,要求旅游电子商务必须与旅游资源接轨,开展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搜寻和获取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和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或者让旅游者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行程,旅游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订单服务,这种网络导航和网际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凸现了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信息化和时代化的气息。

(3)优化试验。旅游电子商务运作是物流、客流和信息流在各旅游相关产业中流动的过程,而各参与方的经营投入与利益获取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相互依存与竞争要求各方必须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的网络生物链,这种生物链可以运用资本纽带来结网,通过控股和参股建成一个利益共享体;也可以能够明确各自角色规范和责任要求的合同为联系纽带,建立旨在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利益共同体。由这种网络生物链铸造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旅游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运作效率的最优化,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知识管理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规模的旅游行业以及相关部门流程重组的过程。从旅游企业、交通、酒店、旅游景点和娱乐场所等等这些旅游业相关的产业进行知识共享,建构一个规模较大,比较完善齐全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现代旅游企业;企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35-02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运营为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作为新的经济形态的知识经济,在中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其所著的《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和《对称经济学丛书》中第一次提出并加以系统的阐述。

旅游企业,即利用历史文化、地方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旅游服务业务实现其盈利目的的企业。其经营活动是由本企业与各相关部门、其他行业等共同协调完成的。因此,具体旅游企业可以大致分为:(1)以旅行社、餐馆、景点、娱乐场所为主的直接服务行业;(2)以管理公司、宣传公司、通讯、食品生产、运输等为主的辅旅游服务行业;(3)以政府机构、建设公司、投资公司、人才培养机构等为主的开发性协助组织。当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为:旅行社、住宿、交通。以此三大支柱为主体,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旅游相关业务。

一、知识经济为旅游企业带来的冲击

1.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世界性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下,特别是“世界非物质遗产”、“地区非物质遗产”及“生态环保”两项重要举措的促进,使得旅游行业所面临的环境逐渐产生变化。一是消费者数量的增加,部分旅游景点因为网络、电视等宣传手段而令旅游爱好者向往,如中国少林寺、青城山、黄果树瀑布等,不但因为电影和广告而被本国消费者广泛知晓,甚至在国外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近年来接待的游客数量较20世纪有巨大突破,与日俱增的消费者群体,不但是对旅游企业接待能力的挑战,也是旅游企业发展的机遇。二是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旅游企业的了解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印象中的知名对象;另一方面,诸多其他企业组织或是个人在旅游业蕴含的利益驱使下,开始定位于旅游事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或是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比如几年来不断涌现的“生态旅游”、“农家乐”等。三是消费者观念的转变,庞大的社会信息促进人群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健康、安全、舒心等新式的旅游目的,相对单一的“观光”而言,更为消费者所推崇。加上节假日时间的限制,消费者组建形成了快捷的交通运输、人性化的服务、安全环保的实物、干净宜人的环境等要求。这些都是对现今旅游企业的新要求。

2.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创新。旅游企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实现经营效益的增长,就必须要了解社会新兴的社会技术和理念,引以为己用。(1)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较快,民用航空在近年来飞行线路增多,而航空事业的发展,及国家石油加工行业的推动下,飞机乘坐费用也逐渐呈大众化趋势。火车的提速,为长距离经济型出游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动车组的适用,更能够节约将近一半的乘车时间。而高速路的大量兴建、各水域航线的升级,都使消费者出外旅游及商品、原料的运输更加快捷。(2)随着人们对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客观联系的深入认知,一些企业经营管理的要领逐渐被剥离出来,形成了诸多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以信息化管理和人文管理为主,对旅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帮助。(3)横向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理念的生成。(4)以信息网络建设和计算机设备、技术为依托,实现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交流,通过虚拟化操作促进资金流通等。

二、旅游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管理创新方案

1.创新管理结构,突出团队精神。首先,传统的管理制度采用分层管理办法,企业内部呈金字塔式的权力管理模式。从上至下是管理指令的传达,从下至上是信息反馈。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加强企业集权化管理力度,但是各层工作人员之间只能做到初级的业务配合,难以发挥出员工整体的能力,员工之间关系淡漠,企业向心力得不到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开展一定的企业内部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在企业内部开展普遍监督,或是通过变动企业内部人员设置,激发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其次,优化人力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比如,导游、销售、财务人员、日常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等,不但要培养其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为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另一方面,要对人才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根据个人能力的长短,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此外,还应当健全奖励机制,利用物质奖励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最后,要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活动的关键环节,不但要保障旅游企业收支账目明确,还应当为旅游设备的完善,及新型投资等提供助力,保证企业建设能够得到及时、足够的资金注入。

2.健全网络连接,实现网络经营和信息交流。(1)健全信息化网络体系,实现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在传统的旅游市场,消费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因为空间限制而相对闭塞。而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信息网络为旅游市场搭建了及时交流平台,旅游企业与消费者能够实现“及时”“动态”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消费者能够了解目的地的消费水准、特色项目、交通条件、历史文化情况,甚至是天气近况等具体信息,便于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删选。旅游企业通过网络,也能够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了解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创新成就;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继而为企业调整服务项目,改变经营战略做好准备工作。(2)建立销售和运输网络。在销售方面,主要是以周边地域为基本,实现旅游服务的点、面式扩张,实行“走出地区面向全国、走出中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通过网络自主宣传、政府支持、寻找合作伙伴等方式,将地区品牌推向更广的消费者群体。运输方面,则应当配套适用“游客接送”、“多种形式的运输”、“兼顾成本节约和运输效率”等原则,有效利用水、陆、空等方式,增强游客流动性,增加商品更换速度。利用销售网络与运输网络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企业的市场占有力和市场竞争力,以网络结构合理规划市场,进行市场激励。(3)建立行业经纬网。即在横向上,加强旅游企业与周边行业的联系,统一购、销意见,在消费者引导,信息反馈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经济共同增长。在纵向上,加强旅游企业与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联系,保障旅游服务和延伸服务的协调性,让游客得到全程化照顾。(4)实现多元化经营管理。旅游企业同样分为许多部门,各个部门的工作性质不一,就需要有各个专业的员工。因此要做到财务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后勤人员的多元化聘用,实现专人专用。除了原本的旅游服务之外,还应当建设性地开发与旅游相关的交通、产品生产、文化培训等业务,实现风险的负荷分担。在上述两个方面的推动下,建立以信息化管理和人文管理为主的,结合性管理模式。

3.发展企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以长期积累知识资源为条件,以知识的创新发展为基本保障,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增长。因此,要建立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达成高度的群体共识,充分利用旅游企业中文化网络的沟通功能与碰撞效应,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而知识的激活是旅游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企业应当大力倡导创新价值,积极鼓励个人创新和部门创新,注重对员工个人能力的开发,努力塑造各个工作层的创新型员工,使员工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体。所以,第一,要以“创新”和“服务”为主流,创造出适合旅游行业的企业文化,将旅游业的经营标准和理念贯穿于日常管理中去,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员工的熏陶。第二,要以旅游景点为基础,配合地区性风俗文化特色,在宣扬传统旅游文化的同时,科学引用外来元素进行旅游文化创新,以“特点”和“亮点”来吸引消费者。第三,实现企业文化与旅游文化的交融,在宣传企业经营项目的同时打造企业品牌,发展新时代旅游知识。

三、创新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遵守环境规律。旅游业在寻求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环境的承载力,有效防治次生环境问题的产生。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应当遵守国家和地区政府的规定,在既定框架下开展良性竞争,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注意风险防范。风险的大小与投资注入资金大小呈反比,因此在规划新项目投资时,应当考虑企业资金的现状,量力而行。

3.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工作人员,只有科学兼顾企业员工的需求和感受,尊重员工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而作为服务行业来讲,顾客的主观意向是服务的根本目的,因此,要尊重消费者的意愿,照顾消费者的情绪,尽量营造轻松、欢愉的旅游气氛。

四、总结

当今时代是知识结构为主体下的信息化经济时代,无论是文化发展,还是经济增长抑或是各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活动,具呈现出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等因为网络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冲击。在全球化趋势强力推进下,旅游企业也应当放开思维和眼光,立足长远的发展,不断借鉴和创新管理理念,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合理配置可利用的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建设,以此保障企业发展的合理性,从而实现效益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刘肖梅.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问题研究[J].经济师,2004,(4).

[2]刘耿大.中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障碍、问题与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3]刘维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J].旅游科学,2000,(2).

[4]张捷,温明华,吕淑菲.知识经济与21世纪旅游、闲暇业[J].旅游学刊,1998,(4).[责任编辑 王晓燕]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一、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二、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

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五、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 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7篇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解析,紧紧围绕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方式和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着手,分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机制,为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8篇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解析,紧紧围绕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方式和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着手,分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机制,为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9篇

一、案例教学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导课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随着我国国际和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国家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加之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带薪假期政策的实施,假日旅游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满足学生对旅游知识的了解。我院管理系在所有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了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等。

由于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非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对旅游知识的认识,及对相关旅游企业管理问题的掌握。而案例教学法对实现这一目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非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和研究相关案例,解释旅游现象及管理知识的一种辅教学方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相比,在非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合于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在我校非旅游管理专业中是以选修课形式设置的,因此相对于其自身专业而言,学生缺乏相应的兴趣点,在课程学习上花费的精力也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等同,在重视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案例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旅游企业管理知识和概念具体化甚至生活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旅游现象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从而能够很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案例导学课程的设置特点更为适合案例教学方法

作为非专业选修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课程设置特点是课时少,课程紧、知识量大。这些都是在案例导学课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单纯采用讲授的方式显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吸收,或者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准备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旅游知识,在课堂上只需要将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并结合案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同样的时间里可以介绍大量的信息,使教学进度大大加快,也会比传统单纯讲授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方法更为适合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应用型学习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其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目的并不是掌握专业的旅游管理理论或者培养旅游服务操作能力,他们的学习目的更有实用性――通过对所学的管理专业知识在旅游企业管理上的应用及了解相关的旅游管理知识。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旅游管理案例导学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运用到旅游企业中来。案例教学可以很好的实现这个目的。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学生既掌握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又能够了解管理知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管理知识在各种不同企业的运用能力,并可以大大开拓他们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案例教学非常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教学特点,但如果采用不当,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

(一)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与教学案例内容的雷同性出现矛盾

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其对案例教学的需求呈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得以用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分析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希望案例内容尽量和企业配送物流相关;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则要求案例尽量是关于连锁旅游企业的分析等。如果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案例,不仅学生会感到针对性差,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应当说,在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导学课教学中,对学生案例教学需求呈现出的差异性特点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如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不同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相同的教案轮流使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无法满足学生教学需求的差异性,从而无法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忽视“情景案例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性

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中的案例一般源自于旅游经营管理活动中。情景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上课不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而是直接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情景案例,提出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学生通过大量的情景案例分析来了解并解决旅游企业的服务与管理问题。情景案例教学法的操作具有其特定的事件情景,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的目,同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背景。

对于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知识非常欠缺,不能和旅游管理专业那样选取专业性情景案例。这决定了我们在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案例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情景案例教学的方式,要求我们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尽量与旅游企业管理相关,而不是与旅游活动管理情景案例。

三、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应用的思考

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一书中曾将教师教学的专业特点概括为:“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性。”应当说,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管理导学课的学习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充分地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特点,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一)教师在选择案例方面应更加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

案例教学法是从案例入手,并以案例为对象,以有关旅游管理现象为准绳,经过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因此案例是这一教学法的核心。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对案例教学的成功与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非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管理导学课的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案例进行选择.

1、选择针对教学对象专业特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学生在对案例教学所呈现的差异性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并针对这些需求采用不同的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对非专业课程的导学课教育改革的目的:“教与学――应该使大学生对职业活动领域有所准备,并按照相关课程设置传授给他们这一领域所需了解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方法,以使其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及对此领域作出贡献。”因此,在案例选择上注重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结合,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旅游相关案例相互衔接,融会贯通。

2、尽量选择旅游企业管理方面并相对容易理解和分析的案例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不强,他们更注重于实用性,因此要求他们对于旅游管理知识过于专业的案例分析是不现实的,真实的并相对容易理解的案例可以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旅游企业的了解并容易使他们运用已有的相关管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比如选取迪斯尼乐园,希尔顿酒店,广之旅旅行社等大家比较熟悉的旅游企业作为背景案例。

3、尽量选择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案例。

针对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案例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选取的案例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与市场营销管理结合等。

(二)非旅游管理专业导学课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

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教师,大多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因此从思维方式、教学方式及案例选取上大都带有专业教学特点。但这种教学特点并不能完全适应非旅游管理专业,希望能够将旅游的基本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

因此,作为非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学课的教师,不仅应精通旅游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这样不仅在案例选择方面能够更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同时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使案例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同时,授课教师强调一些非纯旅游管理的知识,比如旅游企业时常出现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这完善了非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管理知识的了解,体现了非旅游管理导学课的特色。同时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对旅游管理学生也是需要掌握的。旅游管理不再是一门可以自给自足的学科。

(三)充分认识案例导学教学的局限性,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 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 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 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 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 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 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 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 [9]。

图1 旅游企业显隐性知识保存示意图

3.3 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图2 知识传递形式图

3.4 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图3 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流程图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 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 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 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 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 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 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5 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 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3] christine williams, john buswell. service quality in leisure and tourism[m].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3:p168-170

[4] 郭华.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社会科学家[j].2000,6:p48-51

[5] 王广宁.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1-44

[6] 肖拥军.我国旅游饭店知识管理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1,1:p101-103

[7] 李晓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2000,5:p45-48

[8] 洪秋兰.公共事业组织知识馆奴隶的实施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p48-51

[9] 王素珍,刘戈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管理[j].商业研究.2001,234(10):p52-54

[10]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123-124

[11] 罗繁明.论知识管理维度与组织环境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07,4:p72-78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1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旅游业起步,中国旅游教育开始发展,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院校开始兴办旅游专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2055所,在校学生为75.33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122所,在校生43.5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33所,在校学生31.81万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将旅游业提升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各地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呈增长趋势,旅游直接就业2779.4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19%。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为旅游行业发展服务是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专业论文学生的直接目标,但目前旅游企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有业不就”现象。为深入分析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本文以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深层原因。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调查 

伊犁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为2012年,目前,已毕业一届专科学生,本科生尚未毕业,在校本科生共四届:2012级、2013级、2014级、2015级,共调查四届学生140人,以其为例,从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及就业意向方面说明。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大四21人,占15%,大三28人,占20%,大二34人,占24.3%,大一57人,占40.7%,男生24人占17.1%,女生116人,占82.9%,民族组成中,汉族74人,占52.9%,维吾尔族38人,占27.1%,哈萨克族22人,占15.7%,其余为回族、蒙古族6人,占4%。在新疆14地州中均有生源,其中南疆42人,占30.1%,北疆(天山以北)98人,占69.9%。被调查学生中,有74人家长为农民,占52.9%,工人14人,占10%,其余有教师、干部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其次为非旅游行业的工作,再次为自主创业,仅仅66%的学生愿意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工作,汉族学生较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从事旅游企业相关工作,民族学生较倾向于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相关工作。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态度分析 

总体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比较乐观占半数以上,1/3表示一般;不同年级、不同民族学生所持态度不同,大四学生持不乐观、一般态度的占2/3,大一学生4/5学生持乐观或一般态度。不同民族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态度差异不大,持比较乐观态度者居多。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借助spss19.0分析影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的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就业意向,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认知显著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年级、家庭经济、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等因素。 

(一)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就业的选择倾向不同 

调查显示,高年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企业相关工作,说明随着学生对本专业认知的增加,其对旅游行业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就业选择时也较多地考虑旅游相关行业。2015级学生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旅游行业相关工作,这与新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知不够、存在故有的偏见有关。2013级学生较倾向于自主创业,这与目前国家的高校自主创业政策及学校相关政策有关,学生独立意识、创业意识增强,大三学生有一定的实习经验,人际网络较密,使其产生独立自主创业的想法。2014级学生倾向于旅行社工作,这与大二学生刚刚结束的旅行社、景区实习有关,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使学生对旅游行业有了较深的认识,通过亲自旅行社、景区实践,对其工作流程较为熟悉,在现有的选择中,无疑是最能掌握的一个,这也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其就业选择具有影响。 

(二)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影响其就业认知 

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的直接体现为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若学生主动选择该专业则其对旅游管理专业较为感兴趣,也倾向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不同年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原因呈现一定差异,2012级学生有多于1/2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1/3是因为被调剂;2015级多于1/2是因为被调剂,1/3是因为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2013级、2014级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的稍多于被调剂的,各年级学生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时较少受家人、老师、朋友影响,出于自愿或被迫的情况较多。汉族和少数民族因热爱旅游、喜欢旅游职业或被调剂而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当。不同年级均有一半以上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感兴趣,很不感兴趣共2位学生,一位为汉族学生、一位为维吾尔族学生,分析原因两位都是被调剂的学生。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就业认知 

从不同年级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看,感觉课程设置一般的学生57人,大四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不太满意态度的接近半数,大一至大三学生由于没有完全接触课程,大部分学生感觉满意。从不同民族学生看,汉族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一般态度的接近半数,有23人持不满意态度,少数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大部分感觉比较满意,维吾尔族学生持满意态度的人数最多,可见,在民汉合堂教学中平衡不同民族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是一个重要课题。专业课程是学生了解本学科、本行业的重要窗口,由于高年级学生对本专业了解较为全面,学校学习的知识与行业需要的知识之间有一定认识,若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行业需要知识之间难以对接时,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意向将会重新考虑。民族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满意,其对未来就业较倾向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见目前学校所设专业课程较符合民族学生需要,也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知识需要对接。

(四)家庭状况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 

调查分析显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较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大,对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也较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就业。被调查对象中,半数以上学生父母职业为农民,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及较差,可见,大部分被调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旅游的安全性体验较差,对旅游相关行业的信赖度较低,不能完全接受旅游这一新兴产业。分析家庭经济较好、父母职业为教师、干部、工人等的学生,其对旅游管理专业感兴趣程度明显较高,对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明显看好,倾向于选择旅游企业等相关旅游职业。 

四、做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认知引导 

(一)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强化专业认知 

高年级学生在经过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课程之后,具有较深刻的专业认知,其对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开展年级间学生交流,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快速认识本专业及未来的可能方向,并结合自身条件作出适当调整,从而探索较适合自我发展的学习与实习之路。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可以使高年级学生提出自身面对的困惑,与教师一起探讨,使教师对学生的困惑有全面掌握,并积极向学校反映,需要学校层面出面解决的,由学校层面解决,需要学生自身克服的,由学生自身克服,需要家长配合的,积极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合作,需要社会给予共同的关注的由社会共同面对。 

(二)树立旅游管理专业在高中生中的良好形象 

目前,高中生在备战高考中面临较大压力,没有时间思考走进大学的专业选择,高中教师也多为数理化政史语文英语等专业的师范生,鲜有旅游管理毕业生,因此,高中生对旅游的认知为零,又由于旅游中一些不好事件的影响,使得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持有偏见。绝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均不会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或者迫于高考分数,即使高考志愿是主动选择旅游管理专业,也多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分数在同类高校中选择旅游管理专业较合理;或者是被调剂。在高中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一无所知情况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必然困难,学生对旅游管理就业前景的认知较少故而不乐观。高校可以定期到高中开展宣讲,或者与高中教师交流,通过高中教师增加高中生对旅游管理的认识,使高中生正确认识旅游管理专业,从而增加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进而倾向于选择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 

(三)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专业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起点,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为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要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对旅游行业有一清晰认识,对国家、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对旅游企业发展状况及对居民对旅游的需求等方面有全面的认识。这就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教学上,更要放在科学研究上,研究旅游业发展演变历程,研究居民生活水平及需求,把握宏观环境,研究学科发展历程等。只有在全面、深刻、准确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设置出符合当代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行业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并做长期规划。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 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 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 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wwW.133229.COm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 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 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 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 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 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 [9]。

图1 旅游企业显隐性知识保存示意图

3.3 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图2 知识传递形式图

3.4 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图3 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流程图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 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 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 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 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 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 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5 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 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3] christine williams, john buswell. service quality in leisure and tourism[m].nankai university press.2003:p168-170

[4] 郭华.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社会科学家[j].2000,6:p48-51

[5] 王广宁.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1-44

[6] 肖拥军.我国旅游饭店知识管理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1,1:p101-103

[7] 李晓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2000,5:p45-48

[8] 洪秋兰.公共事业组织知识馆奴隶的实施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p48-51

[9] 王素珍,刘戈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管理[j].商业研究.2001,234(10):p52-54

[10]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123-124

[11] 罗繁明.论知识管理维度与组织环境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07,4:p72-78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3篇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最早的一批旅游法教材的问世,各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相继开设了《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并设为专业必修课。《旅游政策法规》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理解、记忆,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适应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和旅游业的发展

趋势。

一、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不是法律研究或者担当律师等,而大多是和旅游行业有关的职业,如旅行社工作、导游员、酒店服务或是旅游教育等工作。有鉴于此,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是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备服务、商务、公关、营销、管理等业务能力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院校从事经营管理教学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学内容大多涵盖面太广,没有完全立足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过于面面俱到。同时其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基本技能。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法教程》(第三版)一书为例,全书共有十六个章节,涉及到旅游与旅游法制建设、旅游法律关系、旅游保险、旅游交通、食品安全以及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管理、导游与领队人员等法律法规,同时还包括有关市场规制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税收、价格等法律制度,如此宽泛和专业的法律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二)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大学一年级时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但这种思品政治类的通识课程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和专业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所要求的法学基础知识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的,而且彼此之间也缺乏衔接。这样导致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旅游政策法规的一些法律条款、进行法理分析时确实存在相当的困难,自然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师缺乏法学专业背景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是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客房管理等等。教师们的专业方向大多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或是酒店管理专业还有就是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因为涉及到法律的课程就是《旅游政策法规》,学院没有必要为了这一两门课专门聘请法学专业的老师,也基本没有法学专业的人员来应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岗位。这就导致只有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讲授《旅游政策法规》这门课,虽然说旅游涉及的范围很广,但要上好这门课还是需要非常专业的法学知识才能结合旅游政策法规和本专业的教学目标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全面把握好这门课,否则老师都不是能很好解释清楚相关的法律条款,学生更是如坠云里,一头雾水。

(四)教学模式传统缺乏创新

与旅游管理专业其他课程不同的是,《旅游政策法规》涉及到旅游业六大构成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的法律知识,学习这些法律知识必须要先解释清楚法律条款,才谈得上运用它们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这一课程内容和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讲授式。虽然有些部分可结合案例、分组讨论、集体辩论等措施,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但仍无法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学习心理。

二、高等院校《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根据高校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具体体现,是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基本保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是以旅游为业,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无需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而应当是结合旅游专业,有选择地重点学习旅游政策法规律的相关知识。例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价格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内容就没有必要作为教师讲授时必讲的内容,可以安排学生自行学习了解,如有疑问可以请教老师解惑。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现行旅游法律的规定,又可以使对法律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得到了扩展,这种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安排值得一试。

同时对于必讲的现行的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模块设置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即按照旅游业的六大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设置六大模块,再加上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旅游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和旅游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一共九个模块来进行教学。总之,构建《旅游政策法规》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以旅游者为中心,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景点为支点,旅游者的旅游行程作为串连线,搭建《旅游政策法规》的教材内容。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1、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让学生或教师在模拟情

景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按照教学过程进行演练,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本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设计场景扮演角色,以课堂表演的形式展现。如旅行社的设立、导游证的申领、旅游合同的订立、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旅游投诉、旅游纠纷等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申请设立旅行社的个人,导游员,旅行社工作人员和游客,旅游者,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工商、公安等行政管理人员这些相关角色,模拟处理问题的整个流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熟悉。

2、案件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旅游法规实践互动式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案例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其典型性,又要考虑其时效性和实用性。如:每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十大旅游案例就可以引用。还有一些影响比较大,引起行业关注的真实事件或情景也可以引用。

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配合角色扮演使情景再现,如导游小张在一次带团过程中,兜售物品,索要小费而受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惩罚,同时还牵累了旅行社,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导游、旅行社经理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导游小张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争论过程、旅行社经理的自我辩解以及处罚的法律依据、处罚结果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相应规定的印象,也提高了学生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图表展示教学法

所谓图表展示教学法就是把一些需要识记的知识点通过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本课程的很多的法律条款都是知识点,对于这些知识点光靠死记硬背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就发现学生刚刚才背下的法规条款,下节课一提问就已经忘了一大半了,或是记忆的不清楚。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利用图表的方式来让学生记忆知识点,既一目了然,有直观的映像,也可以对知识点有宏观的把握,便于记忆掌握。在本课程中可以设计成图表形式的知识点,如导游人员的职责及行为规范,领队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导游人员的计分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图表分别就扣10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8分的情形归纳列出,扣6分的情形归纳列出等以此类推。其他的还有如,旅游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旅游安全事故处理,旅游出入境主要证件及申办程序,旅游消费者的权益类型。

本课程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本着因材施法,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自己则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引导者或者指

导者。

(三)有针对性的增加教师培训进修项目

教师的培训进修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在高校而言,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在高等院校面向教师的进修培训机会还是很多的,一般来说,平均每年有两次去外省高校学习进修的机会,在本省完成的也不少。但进修的内容一部分是针对语言能力的提高,如笔者所在学校贵州师范大学安排教师去西安外国语学院培训外语。一部分是教学技能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专业讲座培训。而针对教师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进修并不多,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层面可以考虑根据教师所教授课程来为广大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这样起码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教授《旅游政策法规》的教师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完善和补充法学知识的不足,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考核评价方式

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因此大多数院校对于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因此显得比较单一,存在重结果、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其实在教学中本课程也有很强的实践性环节,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法学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也是教学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所以在对本课程的考核中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进行,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本课程应本着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并重的考核原则,来设置考核方式。可以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运用知识与学习知识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即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10%+课堂评价(含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师提问等活动中的表现)×30%+期末卷面成绩×60%。

三、小结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4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 Research for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YANG Shangying, DU Zhongchao, ZHANG Man

(Tourism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hool, XianYang Normal College, Xianyang, Shaanxi 712000)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of demanding for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alent,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market for tourism talents, to optimize teaching plan of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 and propose that a 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al teaching should be"4 Levels layered management mode for college, institution, department, and enterprise", 5 levels layer mode of "cognitive internships - campus practice - short-term practice - long-term practice - research practice" for and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e;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 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 (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知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旅游教学 问题与现象 手段与措施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对专业教学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改变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专业课程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以后灿烂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旅游专业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的旅游专业课堂上教学单一,导致学生对旅游专业课态度消极。这表明旅游专业课教学方式中仍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1]

2.旅游教育院校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旅游培养行业迅速兴起,在各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也火热展开。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前沿阵地,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各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承担着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如何进行有效的实践培养教学是学生重视的,也是学院对旅游管理教学的重视部分,保证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性。

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1.教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不能进行正常的实践培养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重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教导,只灌输知识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更深的知识研究造成了阻碍。专业教学应该贯彻“能力本位”理念,实践能力训练应该占有极大地比重,将学生带入到旅游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去,让他们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才是教育中应有的旅游管理教学。教师对实践能力教学的认识不高,认为灌输知识才是教学的重点,没有认识到实践技能的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技能的掌控,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能力方面的保障。所以教师应该改革自身的思想,对旅游管理教学中实践能力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2.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不过关

课堂考核是实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及考核,有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总结,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理解程度的了解,推动课堂进度,让学生在考核中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学生能够进行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教学,但是却忽略了课堂考核,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影响教学进度,使学生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与使用也不能深入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不深入,对旅游管理教学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3.调整旅游管理专业结构

对应于旅游业不同的从业要求和管理层次,旅游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也需建立不同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但是有些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立,并不是在合理的计划和谨慎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而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的因互,而且在层次结构上也欠合理。为促进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为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手段与措施

1.注重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发掘学生的潜力

在生源质量下降的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多数自身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不牢固,但是社交能力较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较深,所以在学校中要充分将旅游管理知识与旅游管理实践相结合,锻炼更熟练的人际能力,有利于以后直接进入旅游管理行业进行工作,但是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大的挑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生硬的讲解,对学生传授知识,灌输思想,以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仅仅是死记硬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程度相当高,在学习中也积极要求个性,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愈加明显。教师如果能做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发掘每个人心中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就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能力技能培训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再由教师灵活的解读教材与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生动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对旅游管理学习产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

2.积极进行教法改革,带动旅游管理教育的发展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将旅游管理的知识注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属于半强迫性教学模式,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会不充分,让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计划,逐步进行教学。还有教师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而不是纯粹的灌输知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兴趣与劲头,这是最不妥善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从初步的旅游管理知识与职业操守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服务思想先教育,再将那些不易理解的抽象的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具体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图画,声音等高科技教具的方式对学生的头脑内感官造成记忆的刺激,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完善我国旅游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业院校人才模式改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者切实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教学改革来实现。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 《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湘政办发[2012]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