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

农业模块化发展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师资队伍模块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模块化的建构谈一点肤浅之见,为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作一浅入探讨。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师资队伍模块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模块化的建构谈一点肤浅之见,为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作一浅入探讨。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就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师资队伍模块化、培训内容模块化、培训方式模块化的建构谈一点肤浅之见,为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作一浅入探讨。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职工“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全社会已向学习型社会转移和网络环境基本普及的背景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理想途径之一,它能适应每一个团体、每一个个人具体的和根本的目标,在各个教育水平上,塑造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进步、变革的生活。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块化的建构,在形成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所谓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环境,围绕农村社区教育的主题,组织相关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对社区教育内容进行细化、分层、分类,加强社区教育工作之间的链接,最终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综合化。它的设计原则就是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以主体来组织内容的模块。它由相对独立的几部分内容模块组成,同时通过几部分内容模块的分别实施来达到模块化,进而实现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最大有效性和最终目标。以下就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模块化的方式作出探讨。

一、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的整体思路应该是:政府领导统筹,学院主抓培训,成教指导管理,社区整合协调,群众参与推动,网络基地共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需求导向,全员全面全程。因此,建立合理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模块,是推进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县长、教育局局长要亲自带头,亲历亲行,要建好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三大模块:一是县府—教育局—乡镇—村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块,负责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制定和经费保障,并对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部署;二是市社区大学—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乡镇成校—村校为主的培训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三是建立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计划与管理制度模块,各个管理模块必须制订完善的社区教育规范的实施计划和管理规章。如:制订《专项技能培训实施计划》《科技农业培训实施计划》《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培训计划》等培训计划和《培训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文书档案建立、保管、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院务公开制度》《居民培训卡制度》《考勤点名制度》等管理制度,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样由行政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计划制度模块等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模块化,可以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二、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模块化

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革新理念,大胆探索,积极实施“能人培训”工程,力求培养选拔出一大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的“五强”型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全县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提供强劲的和丰富的人才资源。而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是实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措施。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构建人才内选模块。社区学院要制定培训教师任职条件,选拔具有专业性、技能性、责任性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培训教师。二是构建人才外聘模块。在实际的工作中,争取让有经验的县部、委、办、局的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乡镇村的技能人才,科技致富能手、务工经商、企业经营主等担任兼职教师。三是构建人才回聘模块。应当积极聘请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有一技之长的复退军人,高等院校有技能的相关专业教师,虽是本地但在外地有一技之长、发财致富的“能人”任客座教师。通过上述的人才内选、外聘、回聘三个模块,形成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块化。

三、建构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和“面向全员,兼顾精英,突出农村”的原则,针对农村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展开不同内容的培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此外,社区学院和乡镇成校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居民报名参加的培训内容,采用下列五种模块实施:一是分线培训模块,即把企业、科技农业、商业、管理类四条线实行分工培训;二是分项目培训模块,即把分专业培训、管理培训、科技培训、技能培训、服务业培训等分类型、分层次组织培训,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理念培训模块,即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发财致富理念教育,政策法规、文明礼仪、八荣八耻、安全等教育;四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培训模块,即对社区居民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精于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艰苦创业等一系列的教育,促使社区居民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上述的分线培训、分项目培训、理念培训、职业道德培训模块,构建成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内容模块化,促使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深层次地开展。

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社区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开展有效的教育培训活动。具体来说,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方式,并结合不同类型的需求,着重探索以下三种社区教育模块。

1.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乡镇经济特色,依托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成人教育学校、村校,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为重点,探索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根据农村实用人才需求,积极鼓励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参与进修,依托电大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后备人才的素质;二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上加大力度,积极开展“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农民实用技术和“双证制”教育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三是积极开展乡镇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函大”培训、外来务工人群各项培训。应努力做到内容多样,时间超前,对象广泛。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乡镇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起集学历证书、绿色证书、技能证书培训于一体的培训模块。

2.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根据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一是加强与县公安局、财政局、环境保护局、县妇联、县总工会、县机关工委等单位的联系,开展会计上岗证,电算化会计、单证员,建筑业、矿山四大员,旅馆从业人员,美容美发从业人员,危险品货物运输员,浴室服务人员,酒店服务业人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普通话、旅游从业人员,废旧物品协会业主,再就业人员等行业型学习培训;二是专项开展心理健康、老年养生保健、孕妇保健、文明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休闲、国家时政等休闲型学习培训;三是各社区教育中心要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热心社区教育的单位和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如文化馆、图书馆、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健身中心等,积极开展各类文明修身,文化培训,娱乐修身、健身等活动型学习培训。通过各类型学习培训的开展,把“学习型组织”活动作为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各乡镇要评选出典型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村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通过开展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力度,探索具有针对性、吸引力的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

3.整合资源型社区教育模块

指开展社区教育要构建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形式,应依托县社区学院网站,建立和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访问教育网站。县社区学院网站要具有资源功能、办班报名功能、作业提交功能、教育博客功能、在线交流功能、远程视频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教学资源库功能等,便于社区居民自主上网学习,必要时也可以相对集中上网学习。二是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库。县社区教育网站应设置“视频点播”“教育博客”,建立各种专项技能培训资源库、培训管理库,开设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研究(包括研究文献、学术活动、专业理论、专项技能、课题研究等),公告信息栏(日常工作的通知、以上各资料库新内容的介绍)等,为社区居民直接利用局域网上的资源提供便利。三是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应积极利用各乡镇政府、村及中、小学开通的双向视频系统这一平台来开展县内社区居民远程培训。可利用双向视频进行技能培训交流,把双向视频运用到各种培训活动中。四是采购或印刷文字资料。指把各种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编印成小册子,送发给参训人员,为参训人员提供书面学习资料。

综上所述,即通过技能型社区教育模块、学习型社区教育模块、资源整合型社区教育模块的构建,实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模块化。

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深入仔细的工作。让我们创新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手段和培训手段,与时俱进,致力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新模块,实践基于网络的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模块化。让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号召,构建农村居民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曹东云.基于信息技术的反思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4(4).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可用性 用户调查 微耕机 模块化

一、可用性理论应用于微耕机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设计中对于可用性的关注在国内有着良好的发展,但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制约,对可用性的关注在不同领域有着明显的不均衡。生活用品在设计中对可用性关注最充分,工业生产机械其次,农业生产机械相对而言更为不足。在微耕机的设计发展中,这一点尤为明显,机械设计师们多以功能为主,认为实现了功能,产品即可成为一件合格的产品,认为用户应当去学习、适应当前高技术创造出来的机器,而非令机器遵循人的需求发展。

发达国家由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较早,经济的发达也使工业设计所关注的范围更为全面,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生产机械更多地注意到人性化的方面,在国际性质的机床展览会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同样功能的机器,发达国家的产品从使用上更顾及人的感受,使得产品的有效性、效率以及使用者的满意度都较高,这也使得他们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

在工业化的早期,工、农生产用机械产品为更好的实现其功能,多是以机器为中心,使用者在操作过程中需使人适应机器,这对劳动者的身体机能造成很大的影响,是职业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生产工具的基本功能的实现仍然是机械设计的重点,但在多数基础机械的设计中已不再是难点;此外,我国已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逐步减少。在这样的前提下,提出对劳动者更人性化的关怀,在农业生产设备的设计上更多的为劳动者考虑,运用可用性理论进行设计分析、对产品进行改进增强农机的可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可用性理论指导的微耕机模块化设计

2.1基于可用度的模块化分析

评价可用性的标准称为可用度。微耕机当前的使用可用度A= 农忙时间/全年,效率最高的状态是A无限接近1。

可用度需要提高,总时间不会变化,因此只有增加可使用时间。农业生产是有地域性、时间性的。不同地区的耕作类型不同,接近赤道地区的或许农忙时间会较多,可用度相对较高,这属于不可控的自然因素;播种、收获等一切农业生产活动依据节气进行,不可改变。因此增加微耕机使用时间,不能仅仅盯在农业生产上,应综合考虑农户需求,进行副业的辅助机械配套。可将微耕机的功能进行模块化分析,使微耕机可在一年当中有不同的生产用途,做到农业有闲时,机器无闲时,使A=(农忙时间+副业时间)/全年。

从成本角度来看,麦尔斯在论著中提出“一切成本都是为功能”,从成本与价值的关系来看,可用度=价值/成本,产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功能上,而当前微耕机从技术层面上已相当成熟,成本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如何增加其可用度,在于增加产品价值。

2.2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模块化设计常见的理解有两种,一是将设计理解为动词,指设计行为过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有助于设计行为,是设计层面的模块化;二是设计是名词,是指最终成型的设计产品具有模块化的特性,是用户层面的模块化。

由于劳动力总量下降、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落户的趋势增加、中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量逐渐增大等原因,农村劳动力现状堪忧。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现在普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务农劳动力尤为不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收益更大,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当前农业劳动力具有劳动力老龄化以及劳动力女性化的特点。农村流传着一种说法“短头发的在城里,长头发的在屋里,白头发的在田里”,很生动的体现了当代农村劳动力流失的现状。因此当前的微耕机的用户的主体并非是青壮年劳动力。

首先对用户的任务模型进行分析,清晰地展现了用户使用工具的过程,才能了解到用户在这过程中的需求。微耕机产品的任务模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任务使用:1)发动机器,从储藏地位移至劳作场所;2)在劳动地点的位移,主要是梯田环境的上、下、行走,以及在水田中泥泞的环境行走;3)进行某项农田管理功能(旋耕、水泵、喷药等其中一种);4)劳动结束,放回储藏位置,进行收纳、护理。另一种从不同耕作季节来看,其任务模型如下:1)取出设备,换上相应机具;2)不同机具需进行不同任务分析;3)结束,取下机具,修复保养。

在单一任务模型中,用户在劳动中通常需要早出晚归,传统的农户常常劳动力早早去劳作,到了饭点,家人去送饭。而当前的现状,往往缺少这样的互动。那么用户在整个劳作过程中,不仅仅是农耕等问题要解决,饮食、临时的休息都应考虑在内。

从全年度的任务模型来看,不同机具的拆装是一大方面,拆装的简易性是提高用户使用效率以及用户满意度的重点,其次,全年度是否都有农用价值?非农忙时机器的闲置不仅仅是资源的浪费,长期闲置还会增加维修等成本。为此,通过用户调查,了解用户非农方面的需求,增加可供选择的使用模块。用户调查主要有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式,在此对多地区多个用户进行访谈,了解当地农副业的需求及可行性。在此,面向本应成为农业劳动主力的外出务工者访谈,了解他们离开农田的原因以及当地农民对于多功能的需求。表2-1为较为有代表性的几组回答,体现了多数情况。

通过用户访谈了解到用户在非农田环境中的需求,依据当地所需求的功能进行详细调查,从而探索微耕机副业功能模块的可能性。以藤编为例,在编制过程中,需要弯曲、定型、烘干等,传统的方式往往单纯用手来完成弯曲和定型,常期劳作者的手指会有受伤、变形等潜在可能性。为此,可增加相应定型、烘干模块,减轻劳动者负担,增加劳动效率。不同的模块均由微耕机主体部分提供能量,实现一机多用,也能避免机器非农忙时长期空置导致的机器老化。诸如小型作坊式工厂以及家庭式手工业等均可采用相应功能模块,可增加微耕机主机使用效率、减少创业投资。

2.2.3 微耕机模块化分析

当前微耕机主要有旋耕、提垄、打药、提水等多项功能,广泛应用于山地、丘陵以及平原的大棚环境中。模块化在微耕机设计中早已有所应用,多应用于设计过程中,模块化的方式有助于更高效、快速的推出新产品。也有在用户层面模块化的多功能微耕机产品,具有可选择机具的接口,但连接方式复杂,需借助工具、经人员培训,易学易用性较低。此外,有限的农业功能模块对主机的使用时间无形的给了一个限制。

因此将微耕机依据功能分为几个主要模块,其中基础功能模块包括行走、动力、以及扶手部分;附加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农业功能以及副业功能两大块,农业功能与常规微耕机配件机具无异,副业功能可依据当地需求进行开发,可不断扩展。

微耕机整体实现用户模块化,用户可自主选择购买相应模块,根据需要购买当地所需农耕模块以及扩展模块,从而降低购机成本。基础功能模块部分仅需生产设计模块化,可依据推广市场的不同农田类型确定不同的行走装置,依据不同耕作需求确定动力型号,依据不同的用户群体,选择适宜高度、形态的扶手。从而使微耕机更符合当地人需求,避免一厂机器只为一方人的现象,扩大市场范围。附加功能模块部分则依据可用性分析除农业模块外增加相应的副业模块,具体模块类型可依据当地产业类型进行有倾向性的开发。

三、可用性思想与模块化设计相辅相成

早期,工业设计未得到发展时提到的可用性,多指可靠性与维修性的综合体现。随着工业设计的发展,对人的关心日趋突出,可用性的重点落在用户身上。可用性工程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开发,能有效评估和提高产品可用性质量。产品的可靠性往往有明确的指标来限制,然而其可用性没有硬性规章制度要求,这便造成了产品能用即可,产品的设计仅仅为市场竞争的筹码,而非为人服务的必需品。国际标准ISO 9241-11将可用性定义为“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有效、有效率、满意的使用产品达到特定的目标”。有效性指用户实现目标的正确程度和完成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的资源消耗量;满意度指使用产品的舒适度和可接受程度。

微耕机产品从技术层面来讲已相当成熟,产品的创新不仅仅是由技术推动,还应从用户需求方面进行探索。可用性的中心便是用户,主要体现在其效率、有效性以及用户满意度上,基础功能模块的模块化设计有助于使产品更符合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整机实现用户层面模块化,可有效的由用户需求带动配件机具生产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提高产品的使用率。模块化设计是提高可用性的方式,可用性理论可更好的促进模块化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ISO 9211-11(Guide on Usability,1997)

[2] 潘吉安. 可靠性维修性可用性评估手册[M].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

[3] 尼尔森, Nielsen J, 刘正捷. 可用性工程[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经济;区块链;数字乡村;农产品供应链

1引言

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建议》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通过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增强农产品抵御风险能力,以形成稳定农村产业链。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区块链自出现后广受人们关注,通俗地讲,它可以作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还具有数据库的功能,自身带有一些很好的性质,比如,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这些性质确保了区块链内容记载真实可信,使人们更加相信区块链上记载的数据。当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相结合,有效改善了整条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各节点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的防伪溯源,分配利润公平,助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大数据农业”。本文立足于数字乡村背景下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这一主题,指出当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供应链的整合模式描述,指明这一模式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

2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在当下被提到显著重要的地位,保障粮食供给,减少粮食浪费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由于耕地的原因,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只有91%,剩余不足的部分就要依靠进口来解决。受外部现实因素影响,粮食进口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应将视角转到国内供给上来。目前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问题。就农产品需求角度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挑选绿色、安全、健康、多样的农产品。但就农产品供给角度讲,由于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等情况,农户为了农产品能够进行远距离运输以及具备更长的新鲜保质期,会采取农药或者其他添加剂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这些手段均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自身风险因素。另外,传统的国内农产品供给模式很难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由于农产品种植需要成长期以及种植方法差异化调整,市场上的农产品供给不能够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建设数字乡村之势,运用农产品供应链与区块链结合的方法解决农产品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实现农业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3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

3.1双链整合模式描述。将区块链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上,能够使农产品来源可追溯,人们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查找购买的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区块链技术不仅只是提供全程可追溯的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数据,而且还可以把这些数据转化为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信用信息,这些信用信息可以为经营者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由于区块链具有电子账本和信息共享的特点,它既可以监督交易的实施,又能够有效避免信息的不对称。只要加以运用,便能够在各个环节上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节点和路径选择上做到优化。3.2双链整合的应用设想。将供应链与区块链进行整合,设计出一个针对农产品的区块链应用软件,以提高信息流的传递速度,使农产品市场更透明即时,促进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的良性竞争。此应用程序包括以下两个系统。3.2.1多点实时上传系统。根据区块链“共享账本”的特点,交易记账可多点上传,由不同主体共同完成。农产品供应链节点繁多,从生产至销售,链条长且分散,不易于统一沟通管理,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不同主体的上传界面,包括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型商超等,从而使获取的信息更有针对性与区分性,在同一个系统中,可以查询到产品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流通轨迹。3.2.2即时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区块链“信息共享”的特点,区块链各个节点的信息完全一致,且系统内数据能够自动更新,能够即时反映出当下的农产品信息、相关企业信息、流通运输状态等。因此农产品区块链平台将设计使用者的功能界面,包括产品溯源、流通状态、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资质认证等面向普通消费者,从而使区块链发挥最大效用,惠及更多群众。此外,供应端即生产者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及时共享,获取市场运营反馈,调整生产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跨部门、跨系统的协调运作,也使得传统农业发挥规模经济,提高合作效率,焕发新的生机。

4双链整合与数字乡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数字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随着历史大变革,技术大发展与大融合,数字乡村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重大机遇,催生新的农业产业形态与经济格局,助力实现振兴乡村。4.1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是将网络以及新型数字技术应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知识水平,让科学技术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农业生产当中,让科技更好地惠及各方。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当下数字农村发展主要形势是: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2双链整合对建设数字乡村的帮助。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农村的发展,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实体市场。数字乡村的建设能够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网络虚拟市场,扩充农产品销售渠道。但单一互联网销售的背景下,会存在农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降低消费者信心,让消费者不敢买,优质农产品卖不出去。区块链凭借其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等特征,与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结合,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能够实现农产品溯源有效;区块链所储存的大量数据,可以为农户或经销商进行分析决策提供基础,降低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根据区块链各个节点运行状况,合理分配各环节利益,剔除中间商的交易平台,直接面向销售者,让农户利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通过双链整合这一模式,结合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优势,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直接反馈给生产主体,拉动内需,实现定制农业,解放农村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4.3双链整合在建设数字乡村中所面临的挑战。区块链与供应链的整合,是信息化前沿领域的新应用,是可以让农业大发展迈向新台阶的重要一步,对于数字乡村也意义重大。经调查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农业领域已经出现一些落地应用,但农业区块链应用普及之路尚远。区块链技术和农业的融合发展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区块链发展“土壤”不充分。数字化是区块链发展的前提,区块链提供了新的数据记录方式,但只有拥有数据才能让数据记录方式发挥作用。目前,农业数字化发展总体滞后,发展过程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此外,区块链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许多技术层面的难题还尚未解决,相关投入成本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区块链+数字农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缺失。当前农村很重要的一个现状就是人才外流,青壮劳动力以及高科技人才外出务工,农业的经营主体大部分是年龄偏大、知识水平有限的群体,他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尚处于较低水平,对区块链等新型数字技术更是了解有限。因此,要实现区块链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发展,专业的人才储备是关键。区块链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虽有所欠缺,但区块链与农业结合的这一新领域正逐渐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未来,随着农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规模、应用场景等将逐步扩大,发展模式也将进一步改变。

5政策意义

2020年5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支持先进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与融合,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建立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农业方面加快开发,有助于促进和深化农产品价值链与供应链,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价值,对于国家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5.1构建区块链农业应用平台。组织科技人才,搭建适宜的区块链平台,帮助农户、经销商以及消费者使用该区块链平台,发挥该平台最大的效益。农户方面,及时准确上传农产品信息,使得农产品能够直接追溯到源头,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经销商方面,正确上传农产品销售情况,以及销售价格,及时给农户以反馈,增强农产品供应链活力;消费者方面,可以根据该平台上传的信息,确定农产品质量以及价格等情况,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减少购买到以次充好的农产品的情况,有助于扩大内需。5.2应用推广。将储存的数据加以应用,给农户以反馈,引导农户及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调节供求不匹配,减少资源浪费;该平台不仅可以应用在农产品供应链上,而且还可以与物联网等技术相结合,应用在物流方面,减少物流等因素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合理配置物流资源,优化各方利益;该平台与互联网直播带货相结合,凭借平台优势,减少消费者心中顾虑,同时扩大农产品销量,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区块链与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将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并成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领域。实质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自治溯源的封闭体系,实行“区块链+农业”的战略组合,打开“大数据农业”的新大门,对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深度优化改造,促进农业向信息化、科技化转型,不仅优化农业供给侧,而且也提升了农业运营效率和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2]干梓悦,林欣瑶,周东.基于区块链的农产品溯源机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118-122.

[3]陈炳才.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建议[D].开放导报,2020-12-08.

[4]何宛昱.陈翰笙与托尼的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20(01):24-38+158.

[5]刘建平.后疫情时代提升农村贫困治理能力的路径探索[J].西部学刊,2020(11):13-16.

[6]景娥.区块链背景下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化动力机制与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23):125-128.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经济效益

一、研究背景

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体系,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国外。历史发展到今天,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供应链等物流体系的完善,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扩大社会生产的规模,提高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者的利润,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快节奏的消费习惯,缩小生产和消费的“时间差距”。如今,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对涉农供应链的研究并非主流。但是,从双汇、蒙牛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建立涉农供应链是未来的趋势,对涉农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

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而言,一方面人口众多,虽然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农业仍旧占据基础性地位,而且短时期内不会动摇;另一方面,现代科技创新尤其是农业高新技术的引用推动了农业管理机制的重组,提高了涉农供应链的稳定性,从而缩短了涉农供应链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时间差距。

农业生产的一系列物流链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生产物流、农业供应物流和农业销售物流三个环节,涉农供应链也就是对农业供应物流的整合、提升。涉农供应链模块化就是从简化的角度将涉农供应链简化为价值模块和联系规则。通过模块化分工与专业化经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扩大生产量,实现更为显著地规模效应,进而形成超越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模块化供应链在钢铁、汽车制造、化工等产业应用较为广泛,而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都相对匮乏。本文将价值模块和联系原则引入涉农供应链的构建过程,通过涉农供应链有关环节的技术集成,增强农业与工业的联系,扩大农业和涉农工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发展,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模块化视角下的涉农供应链构建

涉农供应链的雏形是农产品或涉农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并且最初阶段这个过程是零散且无序的,仅仅与采购、供应有关联。现在已然发展到由涉农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而形成的一个结构齐全、功能庞大的网络链,涉农产品通过该网络链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根据企业在涉农供应链上的不同优势地位,可以将涉农供应链的主要环节大致划分为以生产组织、加工制造、销售中介为核心的3种技术集成的模块。本文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建立在这3种技术集成模块的基础上,形成产业性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规模经济效应。技术集成后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如下图所示:

根据最初产生于制造业体系中的模块化思想,分散的农业品生产以外包、专业化经营等方式,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园”为雏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涉农的加工制造物流模块,可以通过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建立一个个价值单元,再组合成一个极具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模块;销售中介物流模块的形成,需要广泛的信息流、资金流,在此阶段需要大量协调型人才,但是此模块的建立可以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交易成本、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

三、模块化视角下涉农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涉农企业在涉农供应链网络体系中会发生交叉和重叠,但是不同企业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已然形成或潜在的竞争优势。涉农供应链模块化理论,可以使涉农企业结合外部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竞争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明确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进而形成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的总成本,增加企业的附加值。具体来说,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通过以下3条途经增加核心企业的收益。

(一)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通过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最主要的是库存成本。物流只是产品或生产资料在不同市场环境的转移,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值,“零库存”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所以说这个阶段越短越好。通过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可以大大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从而缩短库存时间,节省库存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消费者是上帝。”这句话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一方面,生产者提供差异化的农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农产品范围扩大了,互联网的盛行加剧了这种趋势,同时,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赋予消费者选择高质量产品的权利;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刺激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涉农供应链体系的改善。模块化涉农供应链应运而生,通过核心企业模块化地构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加农业品的差异性,缩短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经历的时间,从而满足消费者快节奏、多样化的需求。

(三)缩短农产品的循环周期,降低企业沉没成本

涉农供应链的模块化,通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流通时间等方式,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马克思说过,产品的循环周期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周期。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时间的竞争。对于同质产品而言,它的循环周期越短,企业可以节省客户的时间,满足客户的需要,同时可以节约自身的时间,拿这部分时间进行其他的业务,避免了不必要的沉没成本。

参考文献:

[1]张晟义.涉农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构建――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供应链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Web服务器;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设计;山东泰安

中图分类号 P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35-0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近几年,泰安市在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构建了以短信、电子屏、大喇叭为手段的气象预警传播网,健全了基层气象管理网络,开展了桑蚕、酿酒葡萄、专业合作社、设施农业等专项农业气象服务。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完善和丰富,如何通过一个简单实用的“平台”来展示精细化的预报和专业服务产品,是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广东深圳、湖北襄樊、安徽合肥等地相继开展了市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发[1-3],解决了市级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关键问题,山东省气候中心开发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泰安市农业气象服务的深化提供了支撑,泰安市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特色农业丰富,目前仅有一个泰安气象网对外服务,服务内容和形式远远达不到社会和农村需求。建立基于Web服务器的综合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有效保障气象服务信息及时快速传递到农民手中,对于农村防灾减灾和指导农业生产尤为关键和重要。

1 平台设计思路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高效快捷媒介,平台的设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提出基于Web服务器构建适合市级应用的综合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平台针对市级农业气象的一些主要日常业务服务工作,具有共性、一些比较容易以计算机系统软件实现的业务服务需求来开发系统软件。系统设计采用B/S模式搭建,在这种结构下把所有应用功能和数据库集中到服务器端,实现了开发环境与应用环境的分离,便于管理和系统维护。B/S结构系统不需要装客户端软件,所有的系统升级、维护任务都集中在服务器端,用户只要能浏览互联网即可。

2 平台设计原则

2.1 实用性

平台设计不仅要求能够满足业务服务的要求,而且对不同用户还应适应未来若干年以后的网络发展需要。网络平台应具备多网络协议的支持能力,以避免原有网络设备投资的浪费。

2.2 安全性

考虑到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平台具备各种安全保卫手段和措施,如通过VLAN的划分和交换机过滤技术来保证网络安全性。

2.3 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不断产生,同时为保证对新技术的支持、设备的投资和资源在不断地增加。为避免设备投资的膨胀,方案要求网络硬件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及最佳的适用性。

2.4 易用性原则

计算机上操作与手工操作流程应基本相同,用户界面清晰、友好、用户只需简单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方便用户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5 可靠性

要求具有较高的容错性能,网络设备要求具有高性能的容错技术(如对Spanning-Tree协议的支持),以确保网络系统不间断运行。

3 平台主要功能

3.1 农业气象情报模块

该模块提供了农业气象、干旱监测、气候评价、粮食生产等方面的周报、旬报和月报服务产品,通过该模块,县级业务人员、农村气象服务站可以快捷获取上级指导产品,为本地化服务提供支撑。

3.2 农用天气预报模块

链接上级气象部门各类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制作,当地的农用天气预报。

3.3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模块

针对县(市、区)特色农业种植特点,开设了大田作物、设施农业、桑蚕生产、葡萄生产、茶叶生产等专业服务模块,每个模块包含生产基地的气象监测、物候期监测、农业气象指标、农业生产评估建议等功能,使气象服务更有针对性,服务更加专业化,为精细化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4]。

3.4 农业气象指标模块

建立主要农作物、蔬菜、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农业气象灾害各类指标库,按照类别可以快速查询农业气象指标,为农用天气预报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3.5 农业气象技术模块

建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资料库。

3.6 农业气象灾害模块

该模块建立历史气象灾害查询库,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精细化农业气象区划、山洪预警等信息为一体。设立灾情调查资料传输登陆口,实现灾情信息及时上传。

3.7 农村气象服务站模块

该模块集中展示全市80多个气象信息服务站基本情况、气象协管员信息、农村气象应急联系人员情况,能够实现文件的上行下传,对服务站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3.8 气象预警信息模块

该模块直接与气象预警平台相链接,能够直观显示农村气象预警设备运行情况,实现短信、网站、微博、传真、电子屏、大喇叭等一键式气象预警信息,提高信息的时效性。

4 结语

泰安市气象为农服务平台的设计紧密结合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需求,充分利用市气象部门信息资源、预报服务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开展针对性的为农气象服务,基于Web服务器和互联网的优势,采用B/S架构设计平台,为深化农业气象服务提支撑。尤其是特色农业气象模块,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展精细化服务,服务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5 参考文献

[1] 李程,兰红平,曹春燕,等.深圳市多级气象服务网站系统设计与实现[J].广东气象,2009,31(2):48-50.

[2] 黄建华.襄樊市多功能气象服务网站的设计[J].湖北气象,2003(2):33-35.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学;课程;教学;实践;模块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农学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侧重理论知识的讲述,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中。在实践课教学中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参观法”为主,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田间,都是由老师精心选择有典型性有代表性的地方去参观,但由于时间、场地有限、还有人多、经费等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都是走马观花。这种“参观法”实习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从而使学生在独立分析问题和理论应该实践能力没有得到煅炼,影响了学生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不利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智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模块化教学法概述

模块化教学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应用,要求教师要精选教学任务,提前做好准备,介绍内容要讲究艺术性,评估时尊重学生成果。但教师本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实践能力的强弱、工作量的大小是决定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模块化教学法在中职农学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教学法是以专业工种为模块,把农学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它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了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模块化教学法最重要的是模块的设计,模块化教学要遵循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设置模块。在充分理解技能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每一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而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从而使农学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农学专业,将农作物种、管、收分为几个模块,如整地是一个模块,播种是一个模块,田间管理是一个模块,作物收获又是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让学生亲自操作,知识来源于亲身经历与感悟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在实行模块化教学时,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在教学内容上指导学生解决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意识,在实践环节上与行业需要,行业标准紧密结合,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技术人才。

模块化教学的具体程序是:①划分小组。划分原则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实现所谓“教学相长”,取长补短,相互借鉴。②确定内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③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激发兴趣,让学生快乐去完成任务。④学生实施。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⑤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模块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

模块教学法突出了技能训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教师依据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指导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最终达到相关岗位群的要求,使学生今后能独立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面对工作中的任务和困难。模块化教学法凸显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水平。

2.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模块教学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活动完全服务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只注重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单项信息传递的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的,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逐步熟悉、掌握相关操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会“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需求和学习动机,主动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3.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模块教学法的特点是:学习是为了就业,为了岗位需求,为了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引入就业岗位,满足未来职业技术要求。模块教学法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化基础,熟练掌握了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另外,还应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专业实践教学过程,而且对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正确理解中央对农业的方针政策,稳定其专业思想,确立全心全意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决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能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追求形式。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好每堂课,由过去的“一潭死水”变成一个活跃的课堂,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实践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独立去解决问题,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手段,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兰.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中国农业教育.2008(2):47-49

[2]郑小波.构建广适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思考DD新世纪植物生产类宽口本科人才培养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远程监控系统;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

1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功能需求

1.1系统需求分析

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的核心目标在于,用户通过终端远程监测大型农机具的工作参数并控制大型农机具的工作状态。为实现上述目标,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首先需要能够对用户发出的对大型农机具的控制命令进行自动化识别与匹配,正确解析出操控指令;其次,将识别出的控制指令传输到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中;最后由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控制大型农机具执行相应的指令,以确保用户的控制指令得到精准、有效地落实以及农机具的工作状态(实时位置、运行轨迹)能够实时传递给用户终端进行展示。通过上述对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包括两个核心功能模块,分别为数据传输模块以及农机具控制模块。

1.2数据传输模块

数据传输模块是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的核心模块之一,在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中,下位机由一系列大型农机具构成,上位机则面向移动终端或PC终端用户,为用户提供智能监控界面与手段,数据传输模块是上、下位机的通信与数据传递模块,下位机定频率地向上位机传输其实时采集的大型农机具运行位置、运行状态与工作参数,上位机将用户对大型农机具的控制指令传送给下位机,以确保控制指令的快速下达与正确执行。无线通信网络是数据传输模块的核心,在选择无线通信网络时,应当重点考虑其带宽、传输距离、覆盖面、功耗、传输速度、成本等,对于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模块而言,鉴于其传输数据量适中且长期不间断运行等特点,本系统选择功耗较低、成本较低的Zigbee作为无线通信技术,Zigbee的将运行模式为工作/休眠切换式,工作能耗较低,其使用免费的2.4GHz频段,无需额外的频道资源占用费,以降低数据传输模块的实际投入成本,满足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的数据传输需求。

2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总体设计

大型农机具田间作业管理远程监控系统由数据传输模块以及农机具控制模块两部分构成,系统的上位机部分为农机具管控终端模块,PC端或移动终端经Zigbee接收器接收下位机农机具中传输回的实时位置信息、轨迹信息、运行状态信息等并进行终端展示,同时,终端借助Zigbee发射器将农机具控制指令发送出去,系统下位机部分为以51单片机为核心的大型农机具,下位机的Zigbee接收器接收无线发射的控制指令并传输给51单片机,单片机对指令进行解析,将指令分配到相应的农机具中执行。

2.2据传输模块设计与实现

数据传输模块以Zigbee作为无线通信网络,其作为上位机和下位机模块之间信息交互的传输带,其工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本系统的运行状态。

2.3农机具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农机具控制模块的核心为51单片机,51单片机作为农机具控制模块的主芯片,调用Zigbee接收器接收发射器发射的控制指令,经串口将控制指令传输给主芯片,串口属于系统的一项硬件设备,每个设备对应一个DCB表,可以调用API函数将要打开的串口所对应的DCB进行初始化设置。串口和其他通信设备是作为文件处理的,而对串口的读写操作可以利用文件来实现,串口的操作流程为打开串口,收、发通信,关闭串口。根据通信协议将控制指令转化为代码供下位机识别与准确执行,若是上位机发出某下位机大型农机具开启,其代码为0x57,下位机的51单片机通过对该代码进行解析,对各个大型农机具的继电器进行控制,准确操控下位机中的各个大型农机具进行开启或关闭等操作,正确执行相应指令。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10篇

设施农业作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与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紧密结合,对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农产品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提升了现代化农业集约化和精细化程度,近年来发展迅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如何将植物的生长情况、土壤的具体成分和植物的生长环境(空气、水分、温度、日照等)信息及时掌握,对于我们更好的实施设施农业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农业现场的信息采集和智能控制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是我们研究的重要方向。传感器节点采集现场各种农业现场信息,通过无线局域网、有线网络传输到网关,再由网关将信息处理后传输到后台控制服务器,用以作为分析农作物生长情况和调整农业措施的根据。目前在这方面的农业温度检测系统研究较多[1-2],例如,陈智伟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CC2430的农业温度控制系统[1],通过zigbee网络传输数据,实现了对农业温室相关参数的采集及一些基本的控制。但是在网关采用串口与上位机连接,限制了信息传输速率,且没有考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控制室不会一直有人值守的实际情况,限制了实际的应用效果。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设施农业监控系统的嵌入式网关,选择自带MAC控制器和CAN控制器的STM32处理器,扩展了移动通信控制模块,简化了电路设计,减少了系统的复杂度,确保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1 网关设计的重要性

网关在设施农业监控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协调上位机和下位机关系。网关的主要功能:一,负责接受下位机或者节点的采集信息数据,或者接受上位机的控制信息;二,对于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根据不同的目的地进行封装;三,当信息传输繁忙时,根据信息优先级进行按序转发;另外,网关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2 硬件系统设计

根据设施农业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嵌入式网关系统,主要由GPRS模块、ZigBee模块、以太网接口模块、CAN接口模块、键盘电路报警电路等部分组成。嵌入式网关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嵌入式网关系统

考虑到网关的数据处理能力要求较高,选用32位处理器STM32F107VC,芯片工频72MHz,高达256K字节的片上闪存和64K字节的SRAM,芯片携带有1路10/100M以太网接口,2路CAN通道,5个UART接口;还含有ADC、DAC、US等丰富的外设资源[3]。可以稳定地进行数据处理和通信,同时也能保证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运行。

2.1 ZigBee模块的设计

图2 ZegBee功能模块

ZigBee技术作为新兴的一种短距离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标准,具有低功耗、低延迟、自组织等优点[4],近年来开始逐渐应用到设施农业中,由于其突出的低功耗特点,节点电池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6~24个月,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生产中的需要。为了与ZigBee网络无缝对接,网关选用TI公司的CC2530-F256芯片实现ZigBee网络功能,芯片带有256KB的flash空间和8KB RAM,将无线通信模块和处理器系统集成,其电路设计如图2所示。

2.2 GPRS 模块的设计

图3 GPRS通信模块

GPRS是在 GSM全球移动通信网络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承载业务,为用户提供高速的分组数据业务的一种的网络[5]。网关系统设计了GPRS通信模块,与移动平台的通信,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对生产现场的及管理。GPRS模块选用SIEMENS公司的SIM900D芯片,工作频率为GSM/GPRS 850/900/1800/1900MHz,可以低功耗实现语音、SMS、数据和传真信息的传输。GPRS通信模块电路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串口通信电路、SIM卡电路、天线电路等。SIM900D通过串口通信电路从STM32接收待发送信息,通过天线电路发送至移动网络。

2.3 其他模块的设计

在网关系统中设计了以太网通信模块和CAN通信模块, STM32F107VC内部集成了专用DMA的MAC模块,选用PHY芯片控制器DP83848,实现与上位机平台进行以太网通信。STM32F107VC内部都集成了CAN控制器,选用芯片CTM1050T,设计 CAN驱动电路,实现CAN通信功能,扩展系统的接入。另外,主节点设计了电源模块、存储电路、键盘电路、声光报警模块等。

3 软件系统设计

系统的软件设计移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主要修改了与处理器相关的几个文件:OS_CPU.H、OS_CPU_C.C、OS_CPU_A.ASM等。将系统的具体实现功能划分任务,确定任务优先级,系统按照优先级对任务进行调度,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实时性的要求。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11篇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入模块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识总量及创造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目标就是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资金、设备、研究选题、与研发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题、论证、立项并实施投入。提出研发选题的主体可能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农业推广及中介机构、企业及政府等,不同的主体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研发的重点也会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则是研发的根本动力,会促成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

(2)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运作模块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备阶段之间是相互传递与联系的,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包含了如下几个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①科学原理的证实;②技术可能性的发现;③技术原理的提出与完善;④工程技术的设计和试验;⑤技术手段的研制。总之,在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中,科学要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联系起来,技术需要经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响着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出模块经过运作模块,预计目的包括产出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农业科技成果及一些间接的收益,如技术贸易额的变动率、技术贸易收支比、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等。产出的科研成果进入推广服务子系统待推广,成果的相关信息也会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受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及备主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备子系统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会存在差别。另一类产出(包括该子系统运行的功能、效果、价值与预计的差距等信息)将反馈至运筹决策(输入)模块,作为系统下一轮运行的决策依据。

2.推广服务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解析推广服务子系统的目标是将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输出的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需求方。输入模块中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资金、设施、信息、潜在的技术采用者、与推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推广眼务的运作过程包括沟通、创新扩散、培训、咨询等,推广服务过程结束,预计目的是农户等成果需求方获得知识、信息、生产技能,而且其观念、行为发生改变等。达到预计目的的产出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分别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即输入模块)及其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

3.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作为技术需求方,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受至4许多主客观因素}臼影响,因此,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运行过程,需先了解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与农业技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运作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预计目的是产出有技术含量I初级农产品,间接产出是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素质得到提高。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宏观调控子系统、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和推广服务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

4.市场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市场子系统的目标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产出的初级农产品投入市场流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技术、初级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等,经过流通过程,预计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结果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至0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目的,市场子系统的主体是涉农企业。

5.宏观调控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宏观调控子系统作用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全过程,鉴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农业科技进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诸多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必须使用多种政策手段,采用多种调控方式来完成。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制定农业科技政策,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作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过程,使其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整体要求和整体目标相适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达到促使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自适应控制过程。设有w、Y、E、P、I、F、D、G、V、0等变量。农业科技政策系统的目标是w,实际产出是Y,两者之差为E。R是调节器,即政府行政当局,P是农业科技进步系统。I是系统辨识器,包括各种各样的统计、调查和软科学研究。I将收集到的各种参量,经过系统辨识,把重要参量F送给决策机构D,决策者将决策结果送给调节器R,对旧的政策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调节器R根据决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执行误差E来制定或修正政策,产出是V,V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来的干扰O一起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P上。这里包含一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估的负反馈回路(w—E—R—V—岬一Y)(w属于输入模块、E、R、V、P属于运作模块,Y属于输出模块)和一个自适应校正回路(Y—I—F一[>_卜_+R)。这样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完善。

6.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实际运行结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S2%,而发达国家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达到80%左右,表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存在功能障碍的。

电子系统的运行结果分别是: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每年产生60:)0—7(X)O项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数量达到系统目标,但质量情况需看其他子系统反馈信息;(2)改革开放以来,推广服务子系统每年完成的成果转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项成果未能转化。而英、法、德的转化率达5o%,美国更是高达80—8S%。由此表明推广服务子系统和研究开发子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12篇

一、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描述

本文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从整个国家的角度)的农业科技进步问题,构建的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由研究与开发、推广服务、农业技术应用、市场和宏观调控五个子系统构成,根据“创新”的概念界定,该系统其实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系统中每一个子系统都是多因素、多结构、多变量的系统,都包含着具有复杂关系的要素。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运行展开为研究与开发过程、农业技术推广过程、农业技术应用过程、农产品价值实现过程、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这六个过程相互衔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过程顺利地运行,必须保证每个子过程运行良好,必须使各子过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合。任何一个子过程内部运行不良,任何两个子过程之间衔接递进发生阻滞和断裂,都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进步过程的中断,从而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质量。宏观调控过程和市场调节过程是农业科技进步总过程中的两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但它们不是农业科技进步顺序递进的第五、第六个过程,而是贯穿于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之中,是对农业科技进步全过程的系统调控。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环境因素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人口、资源、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等。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及自然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受到上述九个因素共同影响。

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科技进步系统中五个子系统都可分为输入模块、运作模块和输出模块,三个模块相互作用。输入(运筹决策)模块主要由目标、计划、方案、决策等要素构成。在目标指引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包括客观约束条件、资源配置、排序等,再做出决策。运作模块按可实施操作的规则,通过指令集,实现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经客体状态发生变化、转换的过程。输出模块最终实现人的目的,达到了目标,导致人化产物。人化产物为人所用,其功能、效果、价值等是否真正符合预计目的,将反馈至运筹决策模块,若不能达到预计目的,则反映系统存在功能障碍,需找出原因加以改进,使系统得到优化,导致系统的演进。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研究与开发是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活动,研究与开发各阶段的相互关系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入模块

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功能就是增加知识总量及创造新技术,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目标就是产出农业科技成果。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资金、设备、研究选题、与研发相关的法规政策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选题、论证、立项并实施投入。提出研发选题的主体可能包括农业生产者、农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农业推广及中介机构、企业及政府等,不同的主体提出的研究课题是有差异的,不同时期研发的重点也会不同的。在一定时期,经济系统对科技的有效需求则是研发的根本动力,会促成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开展。

(2)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

运作模块是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阶段组成的统一过程,备阶段之间是相互传递与联系的,从基础研究到试验发展包含了如下几个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关系的中间环节:①科学原理的证实;②技术可能性的发现;③技术原理的提出与完善;④工程技术的设计和试验;⑤技术手段的研制。总之,在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运作模块中,科学要经过中间环节与技术联系起来,技术需要经过中介因素作用于科学,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在时代的、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思想的因素影响着科学和技术,科学和技术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与开发子系统的输出模块

经过运作模块,预计目的包括产出科学论文、技术专利、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农业科技成果及一些间接的收益,如技术贸易额的变动率、技术贸易收支比、科研人员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等。产出的科研成果进入推广服务子系统待推广,成果的相关信息也会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受信息传播途径、渠道及备主体对信息接收能力的影响,备子系统接收到的成果信息量会存在差别。另一类产出(包括该子系统运行的功能、效果、价值与预计的差距等信息)将反馈至运筹决策(输入)模块,作为系统下一轮运行的决策依据。

2.推广服务子系统的运行过程解析

推广服务子系统的目标是将研究与开发子系统输出的具有潜在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成果传递给需求方。输入模块中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资金、设施、信息、潜在的技术采用者、与推广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推广眼务的运作过程包括沟通、创新扩散、培训、咨询等,推广服务过程结束,预计目的是农户等成果需求方获得知识、信息、生产技能,而且其观念、行为发生改变等。达到预计目的的产出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分别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即输入模块)及其宏观调控子系统、市场子系统和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

3.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作为技术需求方,农业技术应用主体的行为受至4许多主客观因素}臼影响,因此,分析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运行过程,需先了解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及影响因素。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大面积应用。由备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与农业技术应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运作过程即农业生产过程,预计目的是产出有技术含量I初级农产品,间接产出是农业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增加,素质得到提高。产出的初级农产品进入市场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到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宏观调控子系统、研究与开发子系统和推广服务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

4.市场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市场子系统的目标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产出的初级农产品投入市场流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由各子系统输入的要素包括技术、初级农产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等,经过流通过程,预计目的是实现农产品的价值,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生态效益),产出结果反馈到宏观调控子系统,其他相关信息反馈至0本子系统的决策模块及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推广服务子系统和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作为各子系统下一轮决策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不断优化,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目的,市场子系统的主体是涉农企业。

5.宏观调控子系统运行过程解析

宏观调控子系统作用于整个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全过程,鉴于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现象,农业科技进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运行过程,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诸多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必须使用多种政策手段,采用多种调控方式来完成。因此,农业科技进步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制定农业科技政策,运用各种政策手段,作用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过程,使其与农业科技进步系统运行的整体要求和整体目标相适应,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质量,从而达到促使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有序运行,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自适应控制过程。设有w、Y、E、P、I、F、D、G、V、0等变量。农业科技政策系统的目标是w,实际产出是Y,两者之差为E。R是调节器,即政府行政当局,P是农业科技进步系统。I是系统辨识器,包括各种各样的统计、调查和软科学研究。I将收集到的各种参量,经过系统辨识,把重要参量F送给决策机构D,决策者将决策结果送给调节器R,对旧的政策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政策。调节器R根据决策者的指令G和政策执行误差E来制定或修正政策,产出是V,V与外界(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来的干扰O一起加在农业科技进步系统P上。这里包含一个农业科技政策的制订、实施和评估的负反馈回路(w—E—R—V—岬一Y)(w属于输入模块、E、R、V、P属于运作模块,Y属于输出模块)和一个自适应校正回路(Y—I—F一[>_卜_+R)。这样一种自适应控制系统正在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逐步完善。

6.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实际运行结果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系统的实际运行结果是,据统计,“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S2%,而发达国家在2O世纪8O年代就已达到80%左右,表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进步系统是存在功能障碍的。备子系统的运行结果分别是:

(1)研究与开发子系统每年产生60:)0—7(X)O项农业科技成果,成果的数量达到系统目标,但质量情况需看其他子系统反馈信息;

(2)改革开放以来,推广服务子系统每年完成的成果转化率只有30—4O%,有4OO0多项成果未能转化。而英、法、德的转化率达5o%,美国更是高达80—8S%。由此表明推广服务子系统和研究开发子系统都存在功能障碍;

(3)每年得到转化的2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后,实际输出结果是只有30%的成果被用于生产实践,表明农业技术应用子系统存在功能障碍;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2011年6月13日,陕西省政府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会,《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标志着西咸新区的正式成立。在规划中明确指出西咸新区将发展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外向型农业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化农业,建设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菜篮子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实践进行总结,结合西咸新区实际情况,对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为实现现代田园城市做出努力。

一、国外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日本都市农业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都市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观光型农业、设施型农业和特色型农业等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

(二)德国都市农业

德国都市农业属于生活社会功能型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是休闲农庄和市民农园。休闲农庄主要是吸引游客前往农庄休闲度假,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庄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市民农园是利用城市地区或近郊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让市民享受耕种与体验田园生活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更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三)法国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隔离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四)荷兰都市农业

荷兰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目标主要是强调农业与环境、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农业的社会责任。在荷兰都市农业中,花卉业和奶牛业是特别重要的产业。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真正成了“工厂化农业”。

(五)新加坡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农业生物科技园等。

二、国内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台湾都市农业

台湾都市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它积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三生”政策,全面平衡发展,实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生态自然化目标。由此,产业发展范围为“休闲+农业+创造(持续、概念)”,遵循的是“四级产业”发展路径,即生产、加工、一般服务和知识服务。为实现都市农业建设目标,台湾发展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与知识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农业,将一产的生产业提升至三产的服务业。

当前,台湾的都市农业主要形式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假日花市、观光渔场、农业公园、森林游乐区、屋顶农业等。

(二)北京都市农业

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以发展观光休闲性农业为主的,如:观光采摘型、购物型、森林度假型、民俗旅游型、垂钓型、科技带动、示范型、综合型等。目前,北京都市农业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走廊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示范农业等形态得到大力发展。

(三)其他省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贾凤伶等(2011年)提出天津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现代农业展示模式、市民农事参与模式、生态旅游观光模式、乡村民俗文化模式、农家生活体验模式、休闲度假娱乐模式等。温州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农业观光园、体验农业——农家乐模式、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陈莹等(2007年)提出南昌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有:小规模农业用地发展“插花绿岛型”都市农业,集中成片的农业用地发展“生产型”都市农业;林地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广场用地;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养殖垂钓休闲渔业;挖掘旅游资源发展旅游都市农业。

三、构建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表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上,应当反映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体现中国特色;既要体现大都市屏障的功能,又不能忽略其经济的功能。

因此,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总体上采取圈层式予以发展,一为核心区,二为拓展开发区,三为区。具体可以根据都市农业的不同功能参照五个新城实际给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发展。

(一)西咸新区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模式——“圈层式”

1、核心区—屋顶农业、庭院农业

核心区指处于交通发达、建筑密度和居民密度都较高的主城区。此区的都市农业位于交通走廊、城市建筑之间呈锲式分布,其功能应以社会文化、生态功能为主。该区都市农业的表现形式为道路走廊绿化、公共空间小品,屋顶、庭院、阳台绿地、院区及各类园区。

2、拓展开发区

近年来开发,但建筑物之间仍保留较大空间的区域以及近郊区域。该区从功能上而言,应以经济效益为主,重点发展高科技园区。实施品种工程、生物工程、温室工程、绿色工程等高科技的项目。以为市民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是市场经济发达、科技含量高、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开发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现代农业园区。其内部都市农业以工厂化模式为主体,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的作业方式,并积极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温室产业、园艺业、畜牧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使都市农业成为资本、知识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高附加值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

3、区

区是相对稳定的耕作区,也是都市农业生产集中地区。从功能而言,主要是生态、生产功能。该区在发展规模型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种子种苗业,并有重点的实行种养加多种经营,使农业逐渐向集约化、设施化、精深化方向发展。为使区农业与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应从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利用自然条件入手,优先深度开发交通沿线的农业。

(二)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具体发展模式——“功能组合式”

1、西安、咸阳主城区——生态功能为主

西安、咸阳主城区,建筑林立,交通发达,所以要通过都市农业为城市增色添绿、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减缓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提供新鲜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其次,将生活废水及垃圾用作灌溉和肥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再次,创立市民公园、农业公园以及开设其他各类农业观光景点,减少或减轻“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对城市人带来的烦躁与不安,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使农业真正起到“城市之肺”的作用。

2、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社会文化功能为主

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和秦汉新城都是以产业布局为主,都市农业的发展要依托相应的空间布局。

沣东新城用“两带、七板块”的“V”字型。两带分别为:周秦汉历史文化展示带、沣河滨水生态景观带。七板块分别是:科技统筹示范板块、镐京田园城市板块、沣河田园城市板块、阿房宫人文旅游板块、昆明池文化生态板块、三桥现代商贸板块和六村堡现代产业板块。

沣西新城总体定位是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服务副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都市农业规划在沣京遗址以北,沣河、古沙河交汇处,主要发展都市观光和文化休闲产业,在新城西南部,主要发展集农业风情、种植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

秦汉新城依托秦汉大道形成的秦汉历史文化主轴。建设秦文化主题公园和帝陵遗址公园,实现城市与农村、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同时,规划渭河生态景观带、帝陵遗址风光带、泾河生态景观带。

综上可知,对于这三个新城的都市农业发展可以社会文化功能为主,通过开辟景观绿地、旅游观光,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从事观光、休闲、娱乐活动,以减轻工作及生活上的压力,达到舒畅身心、强健体魄的目的。同时,都市农业还可以吸纳附近农村劳动力就业,对社会稳定发展都重要作用。

3、泾河新城——示范辐射功能为主

泾河新城在秦汉大道以东,县东路以西,高泾大道以南,高泾南路以北区域范围内规划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在泾河新城的东北部,包茂高速两侧范围内规划为“现代物流产业园”;在泾河新城西北部,规划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在泾河南岸,自西向东依次规划有“旅游服务区”、“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家居产业园”等。

泾河新城都市农业可以引进农业高新技术,进行试验和示范,作为对一般农业的样板和示范。同时,都市农业能够依托科技、信息、经济和社会力量的辐射,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进而带动持续高效农业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4、空港新城——生产经济功能为主

空港新城规划格局:规划建设空港枢纽区、中央商务区、临空产业区、生态休闲区、优美小镇和临空农业区五大板块,区域之外以标准农田作为生态廊道相隔。

空港新城借助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便捷条件,发挥航空物流和要素集聚功能,大力发展临空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航空食品制造,建立集绿色种植、生产研发、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航空食品运作体系;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鲜水果等适合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临空农业;开拓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为先导,引进农业高新实用科技、优良品种、现代化农业设施装备,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逐步建成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经济效益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都市智慧型生态农业园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

综上,西咸新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监督和检查机制;需要各新城之间组团、协调发展,发挥各自的优势功能,以高科技为依托,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为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建立城市居民亲自参与,使都市农业真正成为都市人的农业,促进城乡经济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刘长运.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2:74-79

[2]陈莹,方勇,王予川.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9):32-35.

[3]瞿商.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与发展措施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12,24(4):85-89.

[4]陆彦,孙俊华.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0):29-33.

[5]黄东明,刘丽敏,朱松涛,王国跃.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都市农业的关系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11:249-251

[6]胡文显,陈美丽.温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及政策建议[J].科技创新,2008,9(342):48-49.

[7]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Z].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机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并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着眼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紧紧围绕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二十字工作方针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免试入学、免费就读、弹性学制、定向使用”十六字做文章,系统考虑政策目标、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前瞻性,将教育发展与行业需求有机联系起来,深入分析问题,有效培养和使用多层次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人才,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与农业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对象与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将具有初中、高中(职高、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与服务工作的中青年农民,培养成具有作物生产、花卉园艺生产、动物养殖、水产养殖、经济林生产、农机具使用与维修、农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或具备管理、经济、法律、投资等知识和市场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技能型、技术型、服务型、创业型的多层次的满足产前、产中和产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人才。

 

三、培养与使用机制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培养对象生产实践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规划,实施分阶段、分层次的“四证”培养模式:即最低级的单项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初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中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高级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四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见图1)。

 

每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获得必须完成规定的相应理实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模块学习和生产实践实习,经综合测评达标后,颁发证书。不同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确定具体的生产、经营、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实行“一人一证、定岗定业”,职业资格证可连续或阶段性在同一或不同职业院校逐级培养更换获得。此证既是农业这一特殊行业的同等学历证明,也是从事此特殊行业工作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得到保障的资格证。

 

1. 培养目标

与传统学历教育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四大模块,从技术操作和基本管理入手。第一模块培养目标为“会做”,培养基本操作的专业能力,主要针对单项专业操作技能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第二模块培养目标为“拓展会做”,培养专业能力和相关能力,主要针对综合专业技术、基层管理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生产实践半年,以上两个模块可在中职或高职学校进行。第三模块培养目标为“组织设计会做”,培养较高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主要针对中级生产、服务、中层管理和中小型农业企业创业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本模块要在高职学校进行。第四模块培养目标为“研究创造会做”,重点培养创业型综合职业能力,主要针对高级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安排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一年半,生产实践半年,一般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或高职学校进行。由于是免试入学,由低到高自然淘汰,分级培训,培训课程设置的先后次序与传统学历教育相反,培养模式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加生产实践实习,实行弹性学制,四个模块相互独立,又逐步提高。可以连续学习完成,也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实践的需要,分阶段学习。这样,通过一个培养体系,能分别解决农业领域从简单劳动者,到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员、管理者和创业者,各层面人员的教育培养问题。

 

2. 录取与管理机制

国家教育、农业、财政、组织、人社等主管部门可以联合行文,实行农村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到当地教育、农业主管部门注册、领卡免试入学,到相对应专业的农业院校交卡免费上学。每个模块达到合格,由农业院校颁(换)发相应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毕业后先凭证到当地农业部门报到,获得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政策、贷款等扶持。同时,要从政策上不断强化农业经营准入制度。农业院校凭已培训的各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培训卡到政府财政部门按同等学历学生教育经费标准划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从长远看,这一培养模式应该是农业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

 

3. 资格证发放

农业是一个弱势行业,基础性产业。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培养的农业人才定向使用,为了更好地取得政府在资金、项目、经营权等方面的支持,教育、农业、财政、组织、人社等主管部门应明文规定,新型职业农民“免试、免费、弹性、定向”班培养的学员不发毕业证,只发同等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该资格证在农业行业具有同等学历层次。

 

4. 职业方向

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学员就业主渠道是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及产前、产后服务和农业产业领域创业工作。同时,鼓励具有同等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参加县级及以下农技推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考试录用。

 

四、培训实施计划

1. 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主要开设种植技术类、养殖技术类、农产品加工技术类或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类项目,任选一类。

2. 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一年半,培养对象为高中(职高)毕业生和取得一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毕业生。主要开设相关专业技术课、专业基础类课、初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职业道德类课。培养合格者为中专同等学历。

 

3. 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相近专业的中专毕业生和取得二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初中、高中(职高)毕业生。主要开设中级专业技术课、中级专业基础类课、中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创业类课、农业政策与法规类、人生价值观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为大专同等学历。

4. 四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培养期限为两年,培养对象为相近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和取得三级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高中(职高、中专)毕业生。主要开设高级专业技术课、高级专业基础类课、高级经营管理与服务类课、高级创业类课、农业国际贸易与法规类、国情与人文素质类课、语言能力类课。培养合格者为本科同等学历。

 

以上四种级别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的具体课程设置还需要进行专门、系统化的研究,每个模块要设半年的生产实践培养环节,并探索试行“学分银行”弹性教学管理机制。

五、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农业模块化发展范文第15篇

一、坚持土地合理布局,保障农业生产效益

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农民应坚持对土地进行科学经营,合理布局。讲求科学种地,科学选种、施肥、除草、管理、收割,对土地进行科学布局,便于机械化耕种、收获,便于浇水、施肥。

怎样让土地产出量增加?让土地产出值最大化?除了搞好农业生产外,土地布局合理也占一定因素。农民的生产与需求,物价的上涨与低落是经济规律,农产品产出的多与少,除了自然规律外,人为因素也存在。随着社会发展,农村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必须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以人为本发展农村经济,指导人们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合理利用耕地,科学布局土地,生产出价值高、作用大的特色农产品,充实人们的“粮仓”和“菜篮子”。

旱岗薄地,收成少,山坡地形的耕地,机械耕作困难,只要群众同意,可以将地租给一些农业大户经营,在这些地块上种一些收益相对较高、管理相对容易的经济林木,耕地经过合理布局有四方面的好处:一是农民每年有固定的租金收益;二是经济林木可获取一定的收益;三是经济林木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四是农民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其他地块的管理,在农村,每户农民一般都会拥有几块耕地,这一块租给别人后,集中劳力耕种其他几块地,种的粮食足够家人食用。

不连片但相对集中的耕地可以将土地统一平整后进行集中经营,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小地块间的边角地和小荒地及杂地块,增加耕地面积,便于机械耕作,利于修建水利设施,为实现产业化经营打基础,经群众同意也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可栽种粮食作物,机械化耕作;可统一栽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或林木如核桃树、果树等适宜种植的特色树种,增加生产产值;可租给农业大户进行经营,农民获取租金。

对离居住地较远的丘陵地,耕作不方便,最容易摞荒,经群众同意,可租给大户进行农业开发,规模产业经营避免土地摞荒,增加经济效益,如李湾村的山坡地进行规模土地流转后,高海江建成了生态园,种植优质果树,吸引各地游客入园品尝,获得了较好收益。农民得到了一些补偿,还可入园劳动获得工资,昔日的荒坡也绿树成阴,环境优美。

利用宅地集中建设后复耕的土地进行规模生产,增加粮食产量。新密市牛店镇石匠窑村60亩土地规模经营,就是把复耕后的土地,经群众同意,租给给农业大户经营,种植小麦作物;牛店镇复耕出40亩土地统一建蔬菜大棚,建成后,把大棚租给农民种菜,解决了当地群众吃菜问题。

二、坚持科学发展,不忽视农业生产中的不科学现象

农业生产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提高生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是根本,是民生的前提,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是人和土地,要家家户户都有地种,每寸土地都有人种,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

通过调查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几大问题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一是不能科学使用土地。有效利用土地,增加土地效益是关系农民收入,农民饭碗的大事;二是部分农民对耕地集约经营认识不足,调控力度小;三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靠天吃饭思想严重;四是农民对土地缺乏长效管理,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泛滥;五是农民耕作水平不高,劳动力少,不实行规模经营,单单依赖机械耕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六是进行大面积特色耕作条件不成熟,导致规模经营资源浪费大,生产效益低。

三、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品种,稳定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土地是人们的生存资源,人人都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去利用它、开发它、经营它。生产多,百姓富,国家富。过去,农民种好地是本分,农民高兴种地,愿意种地是好事,荒地开得越多越好,土地能生金,只要利用土地生产出各种品种的食物,就有吃的、用的。现在,国家允许转包、转租、转让耕地就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为合理布局生产规模提供了政策保障。市场经济讲求经济效益,耕地转让、转包、转租若有市场空间,那么,耕地的产值就会有升值空间,农业生产要核算成本,农民要算经济账,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农民科学种田,进行订单种植,机械化耕作,生产特色产品可增加农业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