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学习评价;学校研究;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48-03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学习评价”的目的、重点和成绩评定建议,为我们进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各级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现状来看,每个并行学校因为课堂教学内容、评价指标、教师责任等评价因素不统一,“学习评价”参差不齐,直接导致“学习评价”缺乏可比性和真实性,导致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目的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一、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

2011新编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了七、八、九年级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学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有了实施的理论基础和参考的内容依据。

学校从2012年9月起对七年级进行《体育与健康》新编课程的教学,为了达成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会同教导处、体育组、体育教研员首先进行了新编《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学习可评价教学内容的设置,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内容和七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打下了教学内容的基础(表1)。

二、确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

随着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可评价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学校体育组会同区体育教研员和区域体育教学骨干教师,对学校《体育与健康》七年级课程教学可评价项目进行了研讨,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和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可评价教学内容,确定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项目。共有运动技能评价项目16大项,每学期8大项;共有身体素质评价6大项,每学期3大项(表2)。

三、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则

学校在明确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价项目的基础上,根据《体育与健康》七至九年级水平四的教学目标要求和评价指标,制定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细则,并在具体的实施中不断完善优化(表3~表6)。

四、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过程

1.专业引领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

学校在学期结束前,邀请区域内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到学校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学校根据实际,抽取不同的年级段,覆盖全部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参与评价教师直接给予被评价学生根据“评价细则”进行打分,然后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正面反映了学校不同学生、班级、年级段及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效果,也侧面反映了每一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效益。[3]

2.学校确定和学生选项评价相结合

考虑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性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学校规定相应的、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为学习评价项目,如基本体操中的《舞动青春》和校本课程《大众健美操》应用于学校的“大课间活动”,身体素质中的耐力跑应用于“体育中考”“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冬季长跑”,确定为七年级的必测项目;其他评价项目由教导处、体育组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自定;考虑学生的特长和评价的需求,每学期安排二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评价项目由学生选项进行考核评价(表7)。

3.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

为了及时把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学生、家长、班主任,学校实施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素质报告,每学期把课程学习的评价结果登记到报告单,由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在家访时分发给每位学生及家长,提高家长的知晓率,从而推动家庭、社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支持(表8)。

学校实施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体现了以下的特点:评价内容全面,基本包含了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评价分类科学,既有课程学习内容,又有学校体育必须内容,也有校本教学内容;评价要求明确,既有评价内容的确定,又有评价细则的要求,也有评价过程的操作,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成为适应课程需要、学校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6.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健康教育

1 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

2 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3 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①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②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③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④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⑤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评价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整合;思考

一、确立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新一轮课改,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评什么,怎样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探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8-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参考标准;美国;英格兰;日本;中国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部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 美国

1.1 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 内容标准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 实施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 课程评价 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英国

2.1 培养目标 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 内容标准 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 实施模式 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 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 培养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 内容标准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 实施模式 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 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 课程评价 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 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 中国

4.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 内容标准 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 实施模式 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 课程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 培养目标 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 内容标准 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 实施模式 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 课程评价 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 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 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 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 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 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 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 L, BRENER N, ALLENSWORTH 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J Sch 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 LG. SHPPS 2006: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EB/OL][2010-02-20]. 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CCSSO).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USA: CCSSO, 2006.

[21]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 Health Education. UK: NCC, 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目的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健康教育,提高腹部手术病人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方法以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模式为基础及美国Marion$Meriolean的护理结果分类为框架,制定针对腹部手术病人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对180例腹部手术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98.20%vs87.25%)。结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特别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估的教育活动,可以提高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促进病人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病人康复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制定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的制定

1.1目的及意义

护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但客观地评价其水平大体上处于初始阶段。要使健康教育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建立一套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探讨制定具有理论依据、适合中国护理的腹部手术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及评价指标,指导护理人员在护理腹部手术病人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提升腹部手术病人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同时也为护理管理者评价临床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提供参考。

1.2内容及特征

本标准计划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及北美护理评价标准和分类系统,对腹部手术病人的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3方面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规范化的护理健康教育手段为腹部手术病人健康知识的改善、健康信念的建立及健康行为的改变提供帮助。

1.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的内容

1.3.1健康知识1疾病知识:疾病名称、发病因素、症状、治疗方法。2手术前检查:心电图、胸部

1.3.2健康信念能表达自我感受;对手术及治疗信心;对家属的依赖;对医护人员的依赖;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知识的意愿;接受各种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对出院后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1.3.3健康行为参与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如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伤口自我监护;定时有效咳嗽;主动早期活动)床上、下床活动*;洗漱与保持口腔卫生;沐浴、更衣及上厕所)病情稳定情况下*;配合药物治疗计划;合理选择术后营养食品的摄入;康复与功能锻炼。

1.3.4其它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的特殊计划内容。

1.4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制定是以上述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为基础,设置效果等级评定,每一项目分4级。健康知识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少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评定,积极:全部能主动参与/执行;比较积极:大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够积极:少部分能主动参与/执行;不积极:不主动参与/执行。

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临床应用的效果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3家省级、1家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2002年8月—2003年3月期间,外科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腹部切开手术、手术后5-7天的住院病人共180例。其中实验组80例,对照组100例;男性82例,女性98例;年龄20岁-75岁;文化程度:大学17例、高中36例、初中56例、小学41例、文盲30例;职业:工人86例、农民41例、干部43例、教师7例、学生3例。

2.2研究工具

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其内容包括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情况调查和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知晓情况调查两部分。该问卷采用1998年10月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健康世纪行”活动指定使用的调查表。分别用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的调查,旨在评价两组病人对护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2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表。3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

2.3研究方法

调查表由病人或家属填写;效果评价由护士长和研究者采用访谈观察法进行评价。评价者前往病人房间,首先请病人填写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然后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健康信念,观察病人的行为,对照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对照组:护士按常规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护士按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计划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2.4结果

2.4.1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两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为:对照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87. 25%,实验组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8. 20%。实验组病人比对照组的护理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

2. 4. 2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两组病人均使用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表进行评价,其结果采用卡方检验,显小有极显著差异,x2= 239. 637 P

2. 4. 3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年龄没有差异,F= 0. 032 , P>0. 05 。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职业没有差异,X=10. 87,P>0. 05。

卡方检验显示使用计划前后两组病人文化程度没有差异,X=8. 983,P>0. 05。

3讨论

3.1病人教育程序与计划、评价指标内在联系病人

教育程序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它遵循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过程,通过这种系统的教育过程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行为和观念[1]。程序中的5个步骤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一环紧扣一环,缺少一个步骤都将使该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达不到健康教育效果。

3.2健康教育标准计划的使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标准计划的制定为护士的健康教育工作即内容、要求、结果提出了方向,为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的自我监测提供工具,为护理管理者的健康教育质量、效率提供指导标准[2]。可以保证护理工作有序地进行,降低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以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6(7。本研究调查资料表明:实验组病人的健康教育满意度有明显的提高;两组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结果,有极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国 体育教学 健康教育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在教育教学思想、课程理念,还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过去的高中体育课程相比,确立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努力使课程在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及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健康体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努力使每一个学生感受和体验体育学习的乐趣,并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更加突出健康和教育价值

《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应该说,竞技运动技能仍然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和手段。而且,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采用选项教学,倡导模块学习,就是为了使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运动知识和技能,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从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标准》反对的是体育课程的竞技化,而不是竞技运动本身,竞赛仍然被用作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这些项目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换言之,体育课利用它们的是形式,是其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而不是竞技运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更快更高更强。从增进健康的目的出发,我们需要的只是适宜的体能和一定的运动技能。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有利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二、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针对“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提出来的,它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讲,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以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关注学生一时的运动技能表现更重要。

学生的运动兴趣不仅需要满足,还需要依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不断激发。学生可能对某些运动项目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如果这些项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话,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承认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没有必要去培养所有学生对诸如铅球、铁饼等这样的项目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将学生原有的、已经形成的运动兴趣由于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而变得没有兴趣。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首先,体育与健康课程将课程结构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采用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结构体系。它确立以功能为纲的结构体系,参照国际上划分体育课程或健康与体育课程结构的做法,采用按体育功能划分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结构体系,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及其相应的内容标准,从而更加重视发挥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功能。要特别说明的是,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方面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能将五个方面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更不能理解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当然,有些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可以利用室内课堂教学来讲授有关的内容。此外,由于健康教育专题的内容有18个专门的学时做保证,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室内理论课的教学来进行。要说明的是,健康教育专题内容的教学不能挤占一周两节体育课的课时。第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增大了课程结构的适应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很大,各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也大不相同。为使《标准》更易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标准》确立了高度灵活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至于具体选择什么具体内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步骤去实现这些目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和发展空间。这就使课程结构具有了很大的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有利于实现《标准》所提出的目标。

四、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

在过去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居于绝对控制和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标准》针对这一点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有效教学首先是建立在学生“想学”和“愿学”基础上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师教的方法方面首先强调教师要营造活泼、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力图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体验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愉,有效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其次,提倡给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但非包办学习,更不是“放羊式”教学。第三,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48-01

作为集体儿童机构的保健医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医疗保健工作,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并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保教工作人员及入托儿童学习、掌握卫生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障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确定保健医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健康教育是集体儿童机构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对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许多集体儿童机构的保健医师位居从属地位,因此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得力。为保障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必须将保健医师纳入管理的地位,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使其在集体儿童机构的各级人员和家长参与的健康教育机构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确保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

2.发挥保健医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整体管理

2.1 健康教育要纳入集体儿童机构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实施目标管理。保健医师根据总体计划制定健康教育专项计划,确定目标、内容、措施和考核标准及方法。年终或期末以儿童健康为中心,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2.2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在园(所)长直接领导下,由保健医师、保教人员、工勤人员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组建健康教育指导组,统管园(所)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监督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

2.3 适当增加集体儿童机构保健医师的编制名额。中型以上的集体儿童机构以配备2-3名保健医师为宜,其中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保健医师负责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教材的购置和宣传器材的供应。有计划地选派保健医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保健医师的业务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

3.保健医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实施科学求实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3.1 保健医师要在健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以儿童身心健康为中心,通过先进科学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体现。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做到全面、系统性和儿童健康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与季节发病特点相结合,园(所)教学与家教协调一致。力求实效,最终达到减少疾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3.2 结合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及文化层次特点,采取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使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

4.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效果评价

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是健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为此保健医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4.1 儿童健康状况基本资料收集是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基础。集体儿童机构不同于学校,儿童入出、中途调班、插班、休学等情况较多,变动性较大是集体儿童机构的一大特点。如果基本资料不全,儿童健康状况统计数据不准确,势必影响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目的的研究。基本资料的主体是儿童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以儿童入园(所)前的体格检查为基础,然后将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分析资料、计划免疫登记、儿童个人病案归入健康档案。儿童体检须在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疗单位进行,并做到相对固定。

4.2 保健医师于每学期末按照不同年龄组或班级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是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统计分析可采用图表形式,将儿童的体重、身高、视力、牙齿保健、智力、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客观结论,有的放矢地制定和修改健康教育计划,最后经健康教育指导组讨论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

4.3 保健医师必须对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控制。保健医师按计划日程深入各班进行健康状况观察,提出儿童健康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选择地控制重点环节和重点对象。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切忌教育与实际错位,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15-05

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的《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1996年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07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2000年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l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l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 and ActiveRecreation for 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 and 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 for Physical 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 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 Personal 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15-05

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的《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1996年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07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2000年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發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發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

5结语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12篇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016年12月7日,体育总局青少司了具有“青少年体育蓝皮书”系列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该报告指出虽然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提升,但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近几年,新闻频频爆出高校学生在完成体能测试时出现意外情况,这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令人担忧的身体素质。

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人数达到了3700万,并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正如毛主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前提。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高校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的健康水平,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的结果找出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细致的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19世纪80年代,美国部分学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直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2000年健康人”的十年发展计划,目的是要提倡国民锻炼,从而能够提高国民体质水平[1]。日本在战败后20世?o60年代,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比于国外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进展缓慢。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实力不仅得到长足的进步,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1979年,我国便开始了对学生的体质测试。2000年我国编写了《国民体质评价标准研究》,初步建立起从3岁至69岁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质评价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运动的发展[2]。近年来,我国对于体质健康研究方法的完善,因此体质健康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以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得出了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情况,通过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体育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体育教育制度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且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现有的体育教育制度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对湖南几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为了取得较好的信度,三天后对小样本进行了再次发放。调查的几所高校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高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体育教学内容,这使得新的体育教学内容难以实行。由于部分高校经费不足和对体育教学不重视等原因,体育场所和器材并不完善。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场所和设施不满意的为69.1%,而高校教师对体育场所和设施不满意的也达到了45.2%。

2.体育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评价系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检验体育教学的作用。在调查的湖南省几所高校中,确实存在着不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例如评价系统过于简单和单一,只是简单的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结课时的成绩;评价系统中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没有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评价系统太过重视表面体育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湖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在体育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落后的体育教育制度影响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

(二)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是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体育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也反映了高校对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

1.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在问卷调查的湖南省几所高校中,普遍的情况是要从大一上学期一直要修到大二下学期共128学时,进入到大三大四高年级,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能测试,达到学校的要求才可毕业、升学和获得学位。高校体育课程主要由公共体育课程、选修体育课程、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必修课程组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时较为僵化,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校形成了固有的模型,应适当的增加体育课程学时;选修体育课程类型较为丰富,选修的学分也必须达到10分;体育理论课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包络病、残、弱等特殊学生,并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了具有康复、保健的体育保健课程,不仅提高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

2.体育课程目标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课程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体育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湖南省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以教授运动技能为目的,这虽然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对学生学习运动技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这种流于表面的体育课程目标,不利于学生了解体育的真正意义,这种只重形的课程教学目的,很难使学生真正对课程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这就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锻炼身体去,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课程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直接方式。在调查的湖南几所高校中,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并没有出现与时俱进的现象,仍然以传统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太极拳等简单的项目为主。但由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对于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游泳、高尔夫、舞蹈等项目几乎没有开设。在对高校学生随机的问卷调查中,对体育课程设置内容满意为9.3%,较满意的为20.1%,不满意的为70.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单一的教学课程内容并不满意,不仅不会引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改善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

(三)其他因素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在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中,也总结出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其他因素。随着近几年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仅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丰富物质生活的产生例如电脑、电视的出现,让更多的人从球场、跑道回到了电脑和电视前,这也是现在高校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认识和喜欢上快餐,而像汉堡、炸鸡腿、可乐等快餐都是含糖很高的垃圾食品。这不仅造成了现在学生的严重偏食,也造成了现在学生的高肥胖率。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湖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总结出了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主要是受不科学的体育教育制度和不完善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同时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体质的健康。

(二)建议

面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现状,立足于上述分析的影响因素,从高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是迫在眉睫的。

1.改变现有的体育教育制度,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是国家的立国之本,而健康的身体素质是立身之本。面对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要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有关部分应该找出现有体育教育制度的不足,根除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家长而言,把树立“成绩第一”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价值观。

2.完善体育课程内容,树立正确教学方式

面对单一的课程内容和乏味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高校应该以学生的诉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实现丰富多元的体育课程内容,适当增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像越野、舞蹈、游泳等。落后乏味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也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高校应该摒弃像“灌输式”这种乏味落后的教学方式,树立像“互动式”这种正确的教学方式,主动寻找不同体育课程的最佳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3.加大体育教学的投入,优化体育教学软硬件设施

要想??化高校体育教学软硬件设施,一方面必须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断购入完善现代化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场所。更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基础体育设施,安排好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关系,实现场地设施利用的最大化。

4.建设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系统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建立健全科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就要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上,放弃以往的只考察学生体育成绩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并能帮助学生找出其自身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多元的评价内容要综合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和参与情况,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对于单一的评价方式,高校应采用诸如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情况。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04-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了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此,本文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对完善该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建设的思考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是该课程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基础与依据之一。我们在总结参照大学本科的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做好每年的心理健康月宣传、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外,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但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却重视不够。只有少数高职院校于2006年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于上级部门的不断重视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从2010年起才开始普及开设此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研究逐渐完善,并具有创新性。目前不少高职高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意识、人格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挫折应对、性心理与性健康、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心理、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已符合教育部对该课程的基本精神的要求,但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实质上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

要体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制定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因为高职学校招生对象是高考招生中的底层生源,面对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高职学生比同龄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自卑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实际,设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轻松活跃,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形成强化与内化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教育机制。其次,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实际。在课程设计中,要根据高职学生将来职业的实际情况,将“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热爱职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中。如针对狱政管理专业,要考虑监狱民警工作的复杂艰苦环境,考虑现场心理体验教学,就需要在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体现出狱政管理专业的特点,随后要形成与专业特点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心理影视资源库、练习题库等,并建立教学网站、监狱系统实践基地,这些都使该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的内涵。

二、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思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涉及青年心理学、精神卫生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的是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内容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要求。

(一)要有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教育影响力生成、接受、内化、体验与评价选择的复合过程。课程建设目标体系自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目标要求,评估的目标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应该包括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而且应该以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具体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精神,清楚了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任务。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大学生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辅导,使辅导更具针对性。例如,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新环境,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处理好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人格等问题为重点;三年级学生则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做好择业心理的调适工作。只有建构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才能发挥其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

(二)要有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学与科研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教学与科研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而教师参与科研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及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最终有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可以说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目前不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只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基本上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师团队没有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精心凝练,没有在课程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创新,对教材建设进行精益求精的探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科研来不断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及时吸收和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以真正拥有自己的特色。同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评估,也要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标准对其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将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对教师科研不能只看重档次和数量、转载情况等,更应该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综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来决定该教师未来的培训、升级、激励甚至是薪酬。

(三)要有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强调知识传授外,更为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成长,于是老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拥有阳光的心态,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能够接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较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做好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心理健康状态的最好注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潜移默化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学的互动,促进学生心理自助。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助人自助,而不能代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单纯理论说教现象,要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让课程教学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强调学生的参与,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自助,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要有实践教学的体验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是一个广阔的、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实践情况灵活变通,探寻和构建更理想、更适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心理体验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一大内容。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造成学生个体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个体的心理感受,以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心理电影分析、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方式,以及采用课堂外的素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与见习、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多种教学实践方式,这样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操作、去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等等。

(五)要有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十分强调个体发展的感悟与体验,需要一个内化的累积过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这就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参与性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

1.需要全面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除了检查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有关信息外,还要注意考查:是否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是否培养了阳光的心态;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是否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获得了有用的人际交往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例如,一个与同学产生隔阂的学生,决心明天主动找对方谈心,以消除隔阂。

2.需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往每门课的考核,以课程作业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而这种方式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成绩评价,没有强调心理课程独有的参与性体验过程,评价过于简单和片面。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应采取“1∶2∶2∶5”评定方式。“1”是选课听课就得10分,第一个“2”是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活动为20分,第二个“2”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够适应校园及社会20分,“5”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终书面成绩评价都会使每位学生的成绩在合格以上,既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只要积极参与就会有进步,成绩自然就会合格,又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性,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心理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管理环节的思考

在考虑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管理环节,才能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规(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05页)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的监控,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们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提高认识,组织保证。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时间还不太长,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有人认为高职学生重在学好专业课、练好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毕竟有心理问题的人占绝少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出于形势,是为了应付有关的检查和评估,从而造成课程教学规范缺失、师资力量的缺乏等,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狠抓“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教学及全面改善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师资,确保质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思政教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原有认知行为模式影响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能否有效地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质量这个瓶颈问题,已成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要求,并争取按需配备一定的专职心理学教师,这样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

(三)建立制度,加强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比内容体系建立评分体系,整个体系分为师资队伍及水平25分,教学条件建设20分,教学管理过程25分,教学效果30分。再次,按具体板块进行细化突出特色内容,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为师资队伍及水平的评价内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为教学管理过程评价内容,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全面改善效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等,全面改善效果评比再细化就包括了学生成绩落实方式内容,要通过“1∶2∶2∶5”的评定方式突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参与性评价为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才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小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年立项课题(2010SZ013)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新版课标;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验版课标;社会适应;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 807.0 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1-0034-04 文献标志码: A

新版课标的修订是在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制组专家、教研部门,以及学校教师,认真总结10年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逐步修改与完善起来的。此次课标的修订,历经了中小学教师的实验和课程研制组专家的调研,在全国广泛征求教研员、学校教师等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与完善起来。新版课标作为指导学校体育教师如何正确认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如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个指导性文件。那么要怎样使学校教师在2012年9月能够依据课标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材,并进行较有效的备课、上课、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需要各市区(县)教研员和学校教师尽快了解课标并进行研究,特别要理清课标中设置的“课程内容”部分相关内容及操作方法。学校教师如果在这部分的内容和步骤搞清楚了,就能在实践中依据“课程内容”中4个方面的每一目标、内容与评价等组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制定小学3个水平和初中1个水平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评价方法,以利于更好地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

1 新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有哪些不同

为便于学校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标,研制组的专家在原实验版课标反映最多的“在课程内容上如何设置和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及如何设置和选择学生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这些新变化要怎样让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清晰了解到,下面着重从新版课标和实验版课标在“课程内容”4个方面(或5个领域)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修改部分的内容与操作方法,让学校教师尽快熟悉,研究新方法、新手段,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

1)运动参与方面的区别(见表1);2)运动技能方面的区别(见表2);3)身体健康方面的区别(见表3);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区别(见表4)。

2 新版课标在修订后的“课程内容” 部分更加完善,为学校教师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

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有了较大的变化,从10年的课程改革来看,广大教师在实施时最大的问题是课标中“课程内容”的泛化,特别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知道要如何选择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备课和上课。这次修订的课标主要根据10年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充实了课程内容,将目标、内容、评价组成了课程内容体系,使学校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更加清晰,有利于理解课标,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

2.1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更加清晰,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指导

新版课标将实验版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将5个学习领域调整为4个学习方面,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2个学习领域合而为一,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的课程内容。这种整合,一方面通过减少课标中的某一领域来控制课程内容的项目数量,另一方面通过适当降低运动技能学习内容的广度和难度,来保证所学项目学会、学好。

新版课标实验版课标区别点

运动参与方面(一) 运动参与方面目标: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水平目标: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如有简单的体育锻炼计划,并付诸实施等 评价要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说出过去一周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并进行自我评价。

运动参与领域(一) 领域目标: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水平目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2)积极参与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3)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如多功能健身器或床、桌、椅等)进行体育活动 。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运动参与方面均设置2个领域和2个水平的学习目标 2.两版在运动参与方面设置了使学生初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等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水平目标在内容和要求上有些不同,如新版减少了“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 这方面知识

2.两版设置的学习内容在难度上不同。新版注重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与初步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实验版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合理安排锻炼时间以及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这些方面能力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 (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参与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二、运动技能方面(一) 运动技能方面目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水平目标1:简要分析体育比赛中的现象与问题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简要分析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与问题。如简要分析奥运会、兴奋剂、球场暴力等事件与问题

评价要点:对现代体育与奥运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与问题的认识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写出关于举办奥运会意义的小文章。

水平目标2:提高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基本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基本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基本知识和方法

评价要点:对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自我测定心率,并说出心率与运动强度和密度的关系

(2)基本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与锻炼的能力。如根据体育学习或锻炼要求以及实际情况设置个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等

评价要点:发现和解决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有关问题的能力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找出自制的锻炼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作出修改

二、运动技能领域(一)

领域目标: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水平目标1: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和竞赛规则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

(1)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2)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3)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水平目标2:观赏体育比 赛

内容标准(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2)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运动技能方面均设置5个水平学习目标

2.两版运动技能方面的学习目标均体现了对体育运动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

1.两版在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水平目标在要求上不同

2.两版设置的学习内容在难度上不同。新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锻炼能力等;实验版课标重视所学项目的简单技战术知识的学习和观赏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运动技能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三、身体健康方面(一)

身体健康方面目标: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水平目标1: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了解营养、睡眠、吸烟、饮酒等与健康的关系。如知道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懂得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学会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了解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等

评价要点: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了解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说明合理饮食与控制体重的关系,或说出2―3种有效拒绝吸烟、酗酒的方法

水平目标2:…… 三、身体健康领域(一)

领域目标:发展体能

水平目标: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通过多种练习(如短距离跑和反复跑等)发展位移速度;(2) 通过多种练习(如定时跑、定距跑、跳绳等)发展有氧耐力;(3)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 一、相同点:

1两版在身体健康方面均设置了4个水平目标

2.两版在身体健康方面的学习目标均体现了对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以及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身体健康方面目标在数量上不同(新版2个、实验版3个)

2.两版设置的身体健康方面学习内容在要求和侧重点上不同。如新版课标注重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及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等;实验版课标重视发展学生体能和关注学生身体和健康的意识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 (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身体健康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一)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目标: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水平目标:具有坚决果断的决策能力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并果断作出决策。如在篮球比赛中,根据场上的形势变化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等

评价要点:在体育活动中果断作出决策行为的表现

评价方法举例:让学生举出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果断决策的事例。 四、心理健康领域(一)

领域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水平目标: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2)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3)了解运动愉的获得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影响

五、社会适应领域(一)

领域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水平目标:理解不同运动角色的任务,识别体育中的道德行为

内容标准(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1)在体育比赛中,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2)指出体育活动中的不道德行为

一、相同点:

1.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针对体育运动意志品质、调控情绪、合作意识及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

2.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学习目标均重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意志力、自信心和调控情绪及比赛中合作精神与体育道德等方面

二、不同点:

1.两版设置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在数量上不同(新版4个、实验版6个)

2.两版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的学习内容在要求和侧重点上有些不同。如新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实验版重视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

3.两版在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编排体例上有所不同。如新版课标在水平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评价要点和方法等方面,其步骤清晰、便于教师参照运用;实验版课标在操作层面上只留给学校教师创造性地设置和选择教学内容与评价方法的基本框架

三、两版实施途径:

1.各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解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由体育组长组织研讨,理清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部分有关内容和要求

2.由体育组长组织本组教师,针对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部分,结合学校实际,通过讨论的方式,集体规划相关部分的水平计划,制定具体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3.学校教师根据教研组规划的水平计划,结合学生情况,制定相关部分的理论和实践课单元与课时计划,通过室内理论课或室外实践课来达成各个学习目标

在体例安排上,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体例上作了一些调整,即将实验版课标中按学习领域排列水平目标的方式,改为按学习水平排列4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助于学校教师清晰地了解到某一水平在4个方面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方法,以便教师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

2.2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更加明确,为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

新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描述不只是对一个或多个具体知识点的表述,而是对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学习方面提出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根据课标的精神,4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课程内容中设置的各类主要内容都需要学习,这些学习内容涵盖着课标中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方面的6大类(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类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至于教学中每一类要选择哪些理论知识和哪几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每个运动项目中要选哪些具体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见案例1),这些自就交给学校根据场地器材和教师实际进行规划。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上课的年级、教研组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情况等,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由于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选编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性的课程资源,以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实施。

2.3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评价体例上更加清晰,为教师制定评价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学习评价的体例,使新增的评价方法更加清晰,便于教师实施时参照(见案例2)。这样有利于学校教师根据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情况,选择具体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2.4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在体例上为教师实施体育课程提供了更加直观的参考

为便于学校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新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的体例上作了精心的设置,其步骤清晰,便于学校教师操作时参考与运用。例如水平四运动技能方面(见案例3):学习目标――依据课标设置的“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教材选择――参照课标要求,结合学校实际,选择田径类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次;评价方法――针对田径类某一项目,制定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

学习目标 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根据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部分目标,以下列举田径项目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针对“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这一水平学习目标,由教研组组织制定田径类三年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其步骤如下 1)根据学校条件,教研组讨论选择3年教学内容: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 2)教研组规划3年教学计划:根据每学年的课次、每个项目的动作难度,安排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和课次 3)教师备课:根据上课年级查找教研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和教材的情况进行备课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珍珠球和三门球等球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和简单战术 教师在操作时,可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具体球类项目,并制定学习内容。如选择篮球项目,其评价方法如下

评价要点 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战术的熟练程度(以下列举篮球项目) 根据学生水平和学习课次,制定篮球项目运球、传球、投篮等基本技术在战术中的运用程度

评价方法举例 评价学生在篮球教学比赛中运球、传球、投篮技术的运用情况,以及传切配合等战术的熟练程度 评价方法建议: 1)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篮球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和考试内容

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考试内容的评价标准

3)考试方式采用达标和技评相结合,教师考前定出相关考试细则

学习目标 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 围绕课标中运动技能方面设置的“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这部分目标(以下列举田径)

具体学习内容与要求 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远、跳高、投实心球等项目的技术 针对“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这方面学习目标,参照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田径类3年6个学期具体学习内容、考试内容和评价方法

评价要点 完成所学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及速度、远度或高度 根据每学期考试内容,制定每一考试内容的评价要点,如背越式跳高成绩的评定

评价方法举例 评价学生掌握跳远的助跑、起跳等技术的程度 根据每学期考试内容,制定每一考试内容的评价方法,如分组测试,小组互评

注:任课教师根据教研组制订的水平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教学进度、单元和课时计划以及确定考试内容,然后按计划进行体育教学和学习评价。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第15篇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9-03

【关键词】 性教育;目的;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性健康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而且要进行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科学知识,摆脱性无知,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目前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开始充斥着大量有关性的信息,天真的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性问题,产生性困惑,这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当今我国很多城市已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性健康教育,有些小学也在中低年级尝试着进行性健康教育,但总体看,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大纲,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小学性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于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力求有益于现阶段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1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1]。”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即所谓理念指导行为。开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要秉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想。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的、完整与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

2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正确的原则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小学性健康教育原则是小学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行为指南,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做人的教育,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成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与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2 科学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注重学生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教育,使性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2.3 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时间普遍提前;伴随社会发展,性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性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新的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着上述变化而有所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小学生的性教育。

2.4 系统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要注意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卫生知识,识别不良信息、自我保护及异往、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

2.5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信任来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反思、自我调节。

2.6 整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的整合性,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性。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学校性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学校整合教育性。学校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重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儿童少年性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整体。

3 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

3.1 总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育目标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教育目标实施过程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

小学性健康教育总目标在宏观视野上应着眼于小学生终生发展,应把小学性健康教育确立为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态度、性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品格塑造以及责任教育。从性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走好健康人生的关键一步。

3.2 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从幼稚型向成熟型变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伴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为的社会化加速,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教育者,小学性健康教育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发展需要来确定适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具体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3.2.1 学段一(一~二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认识人体基本部位并掌握各部位名称,了解生物繁衍的初步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适当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认同性别角色,初步学习表达意愿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隐私,理解人对隐私的需求,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了解害;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4)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初步掌握单独与人交往时性的自我保护技能。

3.2.2 学段二(三~四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了解人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了解相貌和身体特征的遗传现象;了解个人卫生常识;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悦纳自己的体貌;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自身性角色的内容;初步掌握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初步掌握交朋友的方法;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初步理解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的意义;初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初步理解友谊和爱的含义。(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认识性器官是个人隐私,需要保护和尊重;学习对所喜爱异性合理的表达方式以及面对异性喜爱的回馈方式;掌握对社会媒体性信息的初步鉴别标准,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帮助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自控能力。(5)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害的主体特点,初步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防范犯的意识和能力。

3.2.3 学段三(五~六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初步了解两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发育特点和相关保健知识;增强小学生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其成长阶段性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方法;悦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了解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加强男女生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的意识。了解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初步掌握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认识本年龄阶段正确的性角色内容和性角色的行为规范;理解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学习适合本年龄段与异往的方法与礼仪;学习把握对成年异性偶像的关注尺度。(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初步理解性器官在人生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等,进而知道自己和异性对此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进入青春期异往中,爱、尊重和责任等的新含义;初步掌握分辨性知识和不良性信息(非科学的性信息)的标准,并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建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意识。(5)树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观。理解性别美的内涵;懂得欣赏和塑造身体健康美、性别美;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保持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6)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骚扰与犯常识,提高预防意识,初步掌握防范性骚扰及保护自己的方法,以及遇到犯时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 。(7)艾滋病及预防。初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预防艾滋病意识;懂得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

4 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

性健康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已形成了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体系。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有其系统性,笔者认为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5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4.1 性生理方面 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特征(第一性征);受精与胎儿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

4.2 性心理方面 悦纳自己的性别,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性意识,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3 性道德与社会方面 性的社会属性,性角色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友谊友爱的意义,与异往方法与礼仪,尊重异性、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对人和事的观察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正确辨别媒体有关性的信息的方法,能科学坦然地看待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4 性审美方面 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性别美的欣赏和塑造,适合年龄特点的着装美,心灵美与形体美统一。

4.5 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意识。

5 小学各学段性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各学段的教育内容制定,不仅要符合小学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注意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育内容会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1 学段一(一~二年级) 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 (包括两性外生殖器官:外阴、) ;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植物、动物);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与家人的相处方法,对爱的理解;认同性别;互相帮助与合作;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尊重他人隐私,基本的求助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交往中度的把握(在父母不在情况下,与邻居家大孩子、与父母的同事和邻居家的大人单独相处时,要注意的礼貌、举止、方法和环境)。

5.2 学段二(三~四年级) 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受精、胎儿发育及分娩过程);相貌和身体特征是遗传的结果,悦纳自己的体貌;个人卫生常识(身体、特别是男孩女孩的外阴卫生);友谊、友爱的意义,交朋友方法;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责任意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性、食物中外来激素对发育的影响);与善意帮助自己的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单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法(对待问路人、学校周边推销食品的人、独自在家时找父母的人等等)。

5.3 学段三(五~六年级) 两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身高增长情况,生长加速原因,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及经期卫生保健常识;男孩遗精生理现象;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性别美的内涵;男孩、女孩形体美与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与异往的态度、方法与礼仪。

6 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及保障机制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视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多个环节中,其教育形式、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灵活多样,但这并不影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1 途径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和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班会、队会、校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午间广播等)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艺术、语文等课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渗透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6.2 方法 在学校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情景模拟表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能力和方法上得到提高。

学校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档案、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积极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场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人力资源),增强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6.3 保障机制 学校要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要注意将性健康教育教学、性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的目标。

7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教育活动实现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现代教育评价已将评价的“衡量”作用拓展为“衡量”、“促进”、“改进”等多重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就应秉持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

7.1 学生评价

7.1.1 评价理念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有关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主体和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7.1.2 评价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应落实到评价学生在与性有关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范围内的知识、习惯、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即:评价学生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与性有关的卫生习惯及健康行为养成情况、科学的性态度形成情况、性价值观树立情况、作为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责任意识养成情况、符合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养成情况、在社会中处理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水平、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

7.1.3 评价主体与形式 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互评、学生学习成果宣传展板、家长评语、教师评语等。

7.2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师评价主要落实在教师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认识;教师在性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的能力和实效;教师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三大方面。

7.3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落实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保证。小学性健康教育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两方面。

7.3.1 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 整体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安排、教学安排、师资安排、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7.3.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师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检查、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等。

8 讨论

“在性方面,一切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行为的约束、道德的养成等等,均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门教育――性健康教育”[3]。现阶段我国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统一的性健康教育大纲。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所涉及,这首先是表明了教育行政决策部门的态度,这对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是健康教育大纲,因此关于性健康教育只涉及性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首先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其次 ,要重视性教育课程建设,目前最急需的是出台性教育大纲并选编教材以及开发性教育教具等。”[4]要保障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有政策指引和教育大纲指导,小学性健康教育有了政策和统一的大纲,各地区就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制性健康教育教材,使小学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9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 李鹰.青少年性教育.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