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专业人员缺乏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资格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我国高校的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等,其中多数人员又为兼职人员,他们一方面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该项工作,另一方面部分人员也缺少必要的理论底蕴和有效的咨询技术。

2物质条件有限

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已经普遍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并提供日常服务,但总的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物质条件是相当简陋的。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场地狭小和设备短缺。简陋的物质条件不利于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咨询的效果和质量。

3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养不扎实,对来访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就难以作出准确的诊断,咨询的针对性也就不强。同时在高校一般把谈话法作为咨询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很少借助仪器、催眠和行为疗法等手段与方法,这样就很难保证咨询的效果。

4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多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即较多地偏重障碍性咨询方面,偏重防治,而发展性咨询的工作做得很少。同时,在咨询方式上也存在着被动的局面。

5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说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已开展了十几年,但由于宣传的力度不够和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接纳和重视还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在部分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心理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扶持。

6重视普及,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著、不少,相关学术会议也经常召开,但就总体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显不足。一些文章、调查报告描述成分多,深入研究成分少,且理论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7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对象较多地局限于校园内大学生,没有与社会、家庭紧密配合,使得该工作本身与社会严重脱节。咨询工作有较大的局限性,即无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导致了教育力度不够的局面。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特有模式的构建

1加大投入,构建高效的心理咨询体系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党政领导要更加重视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相应体制政策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学校要把心理咨询工作纳入到高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使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规范化地进行[2]。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科研经费、事业经费应当作为常项预算列支,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落实心理咨询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符合专业化的要求。

2加强组织均衡的专业人员队伍,加强督导和职后培训

要组织建立一支均衡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这支队伍可以以心理学教师和保健科医生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主体,并把学生骨干吸收进来,形成专兼职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的人员结构。同时,应定期对从事学生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四级网络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普遍地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落实、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学生会、校医院等部门人员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该领导小组的负责下专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该中心承担起全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科研、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读物编印、辅导员、广大教师及主要学生骨干培训、心理咨询信件处理、心理档案管理、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心理普查、成才谈心、朋辈辅导等活动。同时搭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四级网络”,并成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4建立心理档案,对学生实行分类服务管理

通过采用多种心理测验量表,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 UPI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考试焦虑量表等对大学生施测,了解大学生在相应因子及维度上的得分,从而对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部分学生予以干预(访谈、咨询、心理训练等)。并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类型,采取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调节。通过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分类服务和治疗。心理测试和建档工作最好贯穿大学四年或五年的生活,根据年级的不同进行追踪服务等。

5点面结合,加大宣传

心理咨询工作有无生命力,关键取决于其咨询的效果。不同类型的心理咨询效果也不同。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主要有两类,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适应性咨询主要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而发展性咨询则致力于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重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高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来看,重视适应性咨询是必要的,因为确有一些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而导致适应不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心理援助。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进行发展性咨询,因为学校心理咨询不只是专门为有这样那样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提供服务的,也同样甚至更多的是为广大心理健康的学生提供服务,以使包括心理异常在内的全体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3]。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6丰富心理咨询服务形式

摆脱个体咨询一统到底的局面,拓展团体咨询、朋辈辅导、网上咨询、电话、书信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齐头并进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咨询的网站、网络沟通群等,更好地减少来访学生的顾虑,面对面的尴尬,达到满意的咨询效果。

7强化地域特色,加强学术交流

在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运用上必须充分考虑我国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多地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探索。同时还应加强全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的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咨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张玲,黄冬梅,张旭东.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3).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学习模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15-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会出现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

第一种,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常见的一种异常类型。神经症是一种心理方面的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产生一些极端想法。这种症状一般没有明显的生理性病变,但身体的某些机能会发生衰退现象,有明显的心理异常表现。该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能力下降、烦恼、紧张、焦虑、抑郁、恐怖、强迫和神经衰弱等症状。第二种,精神病。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除了遗传因素外,是当一个人的心理压力过大,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与减压,封闭性的人格导致精神崩溃时出现的一种病症。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患者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第三种,人格异常。人格异常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该异常往往成型于青少年时期,并从此贯穿整个成年阶段,往往和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情感需求和教育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人格异常经常会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偏离正常轨道,出现扭曲现象,严重时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普通的人际交往。第四种,性心理异常。大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容易萌发性冲动,一旦性寻求的方式异于常人就容易发生性心理异常。在大学生中经常出现的性心理异常包括恋物癖、裸阴癖和窥淫癖等。第五种,心身异常。通常是由于心理异常所导致的生理异常或身体疾病。当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不能以合适的方式解决时,往往会引起一种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从而会引起人体出现生理性病变。

二、大学生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

引发大学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加大。这种社会形势已经逐步渗透进校园,开始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严峻的就业形势、冷酷的社会现实、沉重的学业负担、繁杂的人际关系和父母的期望,这些都会给大学生们以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像一张巨大的网,牢牢地将他们束缚在其中,难以挣脱。因此,当这些心理压力无法宣泄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发一些心理异常现象。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也是引发他们心理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同样的压力、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懦弱、自卑、消极、孤僻、自负等不良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出现心理失衡,引发生理异常。

三、采取实施措施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服务体系

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

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建立专门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和一支热衷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组成要以专职教师为业务骨干、兼职教师配合,形成专兼结合、专业互补、品质优良的科学化布局。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团队的专业提升、兼职教师的业务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专业的业务水平。

2. 心理健康教育要紧密结合德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进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但两者绝不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足于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做好大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德育是大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德育才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两者要紧密结合,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步进行,互相促进,相互协调。

3. 创新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的工作模式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方式是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及时得到帮助,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然而,一些大学生不愿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害怕别人认为自己心理有缺陷,疏远自己,无论有无心理疾患,都没有勇气自觉地走进心理咨询机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打破传统模式,不要等到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才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而要把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作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要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从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个人成才与学业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与素质发展辅导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3篇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我国现代教育模式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心理工作透过家庭、社会和教育体制等因素,探寻出了“90后”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由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减少了心理冲突和矛盾,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质解析

受社会、家庭和生活方式等三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90后”大学生具有多元的生活的行为特点和个性思维方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因素

90年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阶段,同时也是外来新思潮影响蔓延时期,追求经济增长、物质享受,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从出生到成人的阶段,深深地影响着这代人;社会的全面转型使人们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2.家庭因素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庭,祖辈和父辈历经社会磨难与奋斗的苦与累后,希望为这代提供最优越的物质环境,导致其缺少艰苦拼搏的毅力和居安思危意识;同时,亲情观念相对淡薄,甚至在破裂的家庭出现了性格上的缺失和成长中的断位。

3.生活因素

人口密度增加,人际冲突增加;虚拟的网络世界,新鲜又刺激,使人际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系淡化;教育日益片面化,忽视个性的和谐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性格和心理上早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心理危机意识较弱,都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1.施教方存在的问题

(1)心理调查真假难辨

处于对个人隐私的顾及或者有意隐瞒,问卷不能得到真实的回答,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时间做的心理排查摸底结果不具备真实性。

(2)传授心理知识途径单一

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和心理健康课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学生不了解自我心理健康情况和心理自我调试的基本方法。

(3)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不高

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陌生与恐惧,他们想去而又不敢去,致使学校心理咨询室失去了存在的真正意义和功能。

2.受教方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教育观念上,应逐步摆脱从应试教育,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阶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良好的情商与人格比智商和能力更重要。本文列举出了“90后”大学生常见最常见,也是可能直接影响到他们情商的发展和性格走向的五大心理困扰:抑郁、冷漠、恐惧、焦虑、自卑。

三、开展“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研究对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1.心理学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基石

心理学的研究往往是教育者从事职业的长期通用学科,心理健康指导是心理学充满艰难过程的结晶。心理学,是研究关于心理活动的科学,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现象及其条件,所以,心理学不仅要考虑心理状态的先行条件,有助于进行心理预测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还必须考虑这些心理状态的结果,有助于进行心理咨询后对学生们产生的效果。

2.转变理念,打造新形式

通过各种渠道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促使其养成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讲座和心理课堂的刻板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发挥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调动“90后”大学生心理保健参与的主动性,所以,组织学生参加户外团体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好于传统的心理调查与测试。

3.明确科学分析,倡导人文关怀

“90后”的人群体现着这个时代的社会特点,心理咨询工作要站在社会的高度、时代的前沿,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评价和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重点就是引导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回归现实,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激情。

4.塑造健全人格,个性统一和谐

人格健全的过程,就是心理成熟的过程。塑造健全人格是一项系统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调节的工程。实现自我心理自助,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地对待自我,包括积极悦纳自我和有效控制自我能力素质;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学生们个性的统一和谐,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信念要在思想言行中和谐一致地被反映出来。

5.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队伍建设

一个优秀的、理想的咨询师应该具有必要的利他主义,良好的自我控制力,高度的敏感性等一系列人格品质;具有娴熟的沟通技能,除此之外,要善于用非言语表达,往往都是很有益处的,关注、倾听、表情,等等,比语言更有力地传达了尊重、真诚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给了前来咨询的学生力量,使他们有勇气探索自己,做出自己的决定;必要的社交能力和专业的智慧能力,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向周围学习,同时要怀着深深的爱心,温情、真诚、质朴,比声誉、地位、权力更能打动人,那些视学生之事为玩笑、儿戏者,不配成为一名心理教育人员。

6.放眼未来,指导学生的人生规划

从心理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和性格确立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远期和主要任务是透过心理,增进人生规划意识,并逐渐理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完成具体的人生规划和准备,指导他们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四、结语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之校园。”“90后”大学生必将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当然,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众多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竭诚合作,才能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的更多需求。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中国商业出版社,

[2]张宝君.探微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

[3]叶湘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2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心理困惑;心理健康;安慰式;前瞻性

许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为那些由于遭受各种各样心理困惑及生活变故而处于心理困惑状态的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提供心理健康援助。例如,突发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疫情、家庭变故、身体遭受意外伤害、人际关系不和谐、遭受欺凌、学习困难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援助很像是问题发生后为了弥补问题导致的个体心灵困惑而实施的“安慰式”行为。当学生的心理困惑产生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是化解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但并非心理健康援助的全部。

一、“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存在的缺陷

问题发生后,对遭遇心理困境的学生实施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咨询服务,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对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很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心理咨询服务现场过于形式化。走进各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内部建设设施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大同小异,例如:在咨询室门口悬挂“×××心理工作室”的牌子,并附有心理咨询师简介、联系电话及咨询室值班表;室内光线柔和,色调以中性为主,在桌子上摆放纸巾和鲜花(或盆花),两张椅子摆成90度直角,茶几及墙壁上布置一些温馨的装饰,书柜里有一些心理辅导类书籍,有些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音乐放松椅、沙盘等设备。心理咨询师在与接受心理援助人员交流的同时,一边说一边在咨询记录表里记录着来访人员的案例。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如同去医院看病一样,拘谨、彷徨、紧张,甚至怕被别人看见,这样的心理状态很难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去坦然接受心理健康辅导。2.心理咨询服务大多是坐等求助者上门。“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问题发生后,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师根据需求者存在的困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即:坐等需求者上门。以校园欺凌为例,欺凌行为在每所学校都发生过,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校园欺凌中,容易被发现的是身体欺凌。身体欺凌一旦发生,学校心理咨询室会立即启动对遭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显性问题发生后的心理咨询服务,大多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主动行为。而一些隐性欺凌,例如言语欺凌及网络欺凌却不太容易被发现。有的学生长期遭受软暴力欺凌,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害者没有把自己遭受欺凌一事告知他人,他们长时间独自忍受各种软暴力,心理上的创伤远大于身体欺凌中的被欺凌者,但由于这种欺凌行为没被发现,当他们不主动寻求援助时,基本得不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健康援助。3.心理咨询服务局限于就事论事。以中等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例,其接待的学生很多与男女生交往有关。比如,当处于暗恋痛苦的学生向心理咨询室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之后,心理咨询师大多就事论事: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调整自己等。这种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有点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部分性格内向、较少接受过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水平本就不高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认知的知识基础,很难从遭遇困惑后心理上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而,“安慰式”的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对部分受助者所起的作用很有限。4.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时,如果对需要帮助的人缺乏一定的了解,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如同教师备课及上课时不了解学情一样,只是按照教材把知识讲了,即使课讲得无可挑剔,但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在对受助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前,如果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心理困惑的系统诱因、心理发展期待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自然很难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因而,“安慰式”心理健康援助由于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甚至心理咨询师与需要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根本就不认识,片段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其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5.心理咨询服务受助面较小。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当疫情还处于较为严重时期,很多心理辅导机构就做好了如何对失去亲人及感染了肺炎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的计划。当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发展,特别是在武汉解封后,部分心理辅导团队将心理健康援助的重点放在被疫情夺去父母生命的青少年身上。这部分青少年毕竟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青少年在长达三个月左右封城、封路、不出门、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由于适应不了被疫情打乱的生活节奏而使得生活与学习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由于父母亲子陪伴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由于熟悉的人在疫情中倒下而导致严重的心理恐慌。因为疫情,他们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与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却不太被关注,较少接触到心理健康援助。6.心理咨询服务缺少与家长的互动。问题发生后,心理咨询团队对遭受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大多局限在与受助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与受助学生的家长及班主任取得联系。教育离不开各教育主体之间的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援助必须要靠受助学生父母、亲人、老师、玩伴等多方人际关系的合作,仅靠“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提升心理咨询室前瞻性身心健康指导能力

“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当把心理咨询服务仅仅局限在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层面,对相当多的接受心理援助的人而言,其效果并不显著。因而,在做好“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必要。1.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咨询服务的研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心理咨询服务从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式”状态中走出来,首先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不确定性灾害的种类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2)不确定性灾害容易引发青少年哪些心理困惑?(3)各种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对受害人可能的影响程度;(4)各种心理困惑的干预措施;(5)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对心理咨询师业务能力的要求;(6)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接与融合的研究;(7)不确定性灾害发生后,如何在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8)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9)系统性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的构建。2.提升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能力。许多学校都有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承担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工作。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采用学生求助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的类似于“补救式”心理健康辅导,例如:在心理咨询室门口挂一个信箱,张贴一张心理咨询师的简介,并在简介中公布每个心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需求,采用面谈或书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主动确定心理辅导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导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育人的阵地之一,要从教育的角度、育人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指导及心理健康援助的范围扩大、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构建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逆境的能力。3.将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调节纳入教育环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很多学校将训练学生地震逃生能力纳入学校教育,特别是在每年的5月12日,很多学校都对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本次肺炎疫情的爆发,也让很多学校将疫情防控纳入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多措并举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能力。灾难发生后,用类似于“补救式”的方式落实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但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突发灾难的技能,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心理上应对人生灾难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及学校社团组织,在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4.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相关教师及心理咨询师是无法完成的,该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每个教师要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认真学习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干预,而且还要能够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中走出来。认真探讨如何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心理世界更加强大;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的知识及各种隐性能力得到综合提升。5.加强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的合作。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不出门、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等应对疫情的举措出台后,学校教育大多侧重于如何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通过一天数小时的网课规范及充实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超长假期,但对学生应对灾难的心理辅导却做得不够。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仅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对需要接受心理援助的学生进行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各成一体、相互分割的现象较为明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化解。无论对学生进行哪个层面的教育,仅靠学校及某个社会组织是无法有效实施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援助时,需要学校主动与专业的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及家长进行合作,让各教育主体在相互协调、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辅导。6.让心理健康援助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真正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是如此。过于形式化、特别强调、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援助方式,虽然强化了教育的仪式感,但也让辅导教师及受助人多了一份拘谨与防备。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援助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将各种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学生面对突发灾难时不恐慌,当学生遇到困境、陷入心理危机时,相关教师及社团组织能够润物无声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类似于“补救式”的心理健康援助,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化解心理困惑,让心理世界走向丰富及强大。7.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质量如何?教育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学校的重视及全体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也取决于对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及相关学术机构,应将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纳入到课题选题计划,成立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对心理咨询室定位、课程实施、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援助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等提供科研引领。每个人都会无法预测地遭遇各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及突发灾难,都会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出现心理困惑。当心理困惑出现时,需要用类似于补救及安慰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援助。但是,补救再好,安慰再到位,即使能把心灵的创伤弥合,却很难与受助个体的心理纹路完全畅通对接。将心理健康援助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提高心理健康援助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韦雪艳,周琰,钱芸施.班级心理环境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03):24-27.

[2]朱夏艳.论心理健康教师咨询力的提升[J].江苏教育,2019(12):16-18.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说北京某名牌高校“天之骄子”硫酸泼熊的事件发人深省,那么因为心理问题连杀几人的马加爵事件,则让人触目惊心。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教育问题、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全国高校都纷纷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贯彻“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体系”的精神,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加强理论研究,探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并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了诸多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许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整体上看,由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重此轻彼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工作专业人员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规范、体系不健全、水平不高等。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知道学校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有78.1%的被测者表示知道,而认为不知道和没有的分别占18.2%和3.7%。

二、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查找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归纳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了解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制度?”有42.5%的被测者表示了解,9.3%的有点了解,不很清楚,而48.2%的表示不了解。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因而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如认为“心理咨询工作等同于说话聊天”,把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形式化、德育化等。

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主要是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交流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有人认为心理咨询工作其实就是说话聊天的代名词,能说会道者都可以做心理咨询工作。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工作中谈话的组织和使用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依据的,不同于一般的交流谈话,也不同于日常的生活闲聊,它是一种以保密为首要原则的人性化、个人化、内涵化的倾诉与聆听过程,并且必须在正式的心理咨询室中进行,使咨询者深切感受到平等、信任与认同。一些高校多年来形成的重专业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定势使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扶持,虽然他们也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机构,但大多都是“牌子一块,房子一间,人员一个”,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教育代替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重此轻彼的现象

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不太明确,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思想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重普及教育、轻个别咨询;重课堂教育、轻课外活动;重学校教育、轻自我教育;重解决心理问题、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较多,而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的较少;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障碍咨询较多,而对大多数心理健康学生的发展咨询较少;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较多,而组织大学生参加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课外文体活动较少;注重发挥教师教育引导作用的较多,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较少,有的甚至把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或知识化等。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有5.3%的被测者表示经常参加,35.5%的偶尔参加,49.4%的从未参加,还有9.8%的认为学校从未组织过此类活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心理问题。大学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更应根据不同情况,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三)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不高

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主要是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他们大多为兼职或“半路家”,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其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经验,不能妥善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心理咨询常常不能令大学生满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适应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效果。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只有7.0%的被测者认为成效显著,19.4%的认为有成效,稍有帮助,58.1%的认为有效,但不能带来帮助,15.5%的则认为没有任何效果。而一些受过心理专业训练的人员往往因为学校重视不够、职称评聘不明确、工作报酬低等原因,缺少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使得有限的师资流失严重。因此,师资短缺、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低、队伍不稳定仍是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几大障碍。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加之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教材都受到传统体系的影响,或是为所谓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所累,教材的章节结构严整有余、灵活不足,知识的逻辑理论繁杂臃肿,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知识的感染力严重不足,将心理学理论知识束之高阁,让大学生备感神秘而望而却步,致使课堂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不佳。近年来,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已普遍开展起来,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理论研究水平滞后于大学生实际需要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突出表现是重日常事务性工作,轻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微观研究少,宏观研究多;超前性研究少,事后泛泛议论多;深入剖析少,浅层分析多”的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上,简单沿袭、照搬或移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缺乏应有的本土特色和中国化探索。

(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不规范、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工作制度、机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尚需一个过程,因而不同程度的地存在着制度不规范、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如心理咨询工作机构在名称、场所和隶属关系方面不规范、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不规范、缺乏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等。但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各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构建和完善新的工作体系,以保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从总体上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维护和社会维护,而社会维护则重在教育引导。因此,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心理的,也是社会与教育的。面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课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3.

[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8.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高校心理咨询师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心理咨询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角色定位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心理咨询师在专业手段上与专业化人员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心理学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治疗方法,对学生所遇到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一)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和排查者。心理咨询师作为大学德育工作中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非常广泛,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绪起伏和思想动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要的今天,心理咨询师可以深入到大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另外,心理咨询师也可以通过深入宿舍和班级等学生活动场所,与学生开展积极的交流互动,观察和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排查。

(二)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发现问题学生以后,心理咨询师要及时找到对策和解决方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同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运用心理咨询的共情、倾听等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力量,对问题学生进行关怀和帮助,使问题学生活动不离开心理咨询师的视野,保证第一时间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最后,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多且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要做到“学生之事无小事”,避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预警,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三)心理咨询师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者。心理咨询师作为团体辅导的指导者,必须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带领班级团体辅导的方法,掌握团体辅导的相关技术,这样班级团体辅导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团体健康发展,达到团体辅导的目标,促进团体成员个人成长与改变。心理咨询师是班级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应利用管理班级的方便条件,针对班级具体问题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进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既有利于在活动中观察并及时发现学生,又有利于班级团结氛围的形成。

(四)心理咨询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大学心理咨询师应学会使用心理沟通和咨询的基本方法,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辨别和治疗。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建过程,需要心理咨询师发挥自己工作的特点,保持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问题,并o予指导。人生忧乐,存乎一心。心理咨询师作为大学生心灵美的建设者,身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使命,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心理咨询师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近三十年来,国内心理学界的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呼声此起彼伏,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都强烈呼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或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并且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倡议和做法无疑是有价值的。然而对于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或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或途径。”[1]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师要适应“本土化”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程化。首先,要经常开展心理健康调查。除了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普查外,高校心理教育部门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存在问题,并及时给予疏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全程性原则,贯穿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对大一学生应以适应性教育为主,对大二大三学生应侧重学习、恋爱与情感教育,对大四学生着重进行择业、就业思想和心理的教育等。其次,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学方面的选修课程,学校还要通过校报、广播等宣传形式,定期开展多途径、宽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理念深入学生心中。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个性化。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对于第一、二层次的学生应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体辅导为辅。对第三层次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与及时医治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建立从心理联络员到心理咨询师到心理咨询室再到医院的心理问题医治的绿色通道,使患病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救助。

(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培训、心理沙龙、心灵茶座等,使之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通过各种渠道随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要通过专题网站、电子邮箱、QQ群等,常年保持及时、有效的与学生交流,引起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开讲座、报告、主题教育、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内容专业化。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认识,在实践中能正确判断,是属于思想政治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加强工作针对性;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开展一般心理咨询,阅读心理学书籍,提高理论水平,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指导接下来的实践。因此,心理咨询师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重视这项工作,其次要对现状进行分析,最后要开展多途径、宽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

另外,研究表明,在强迫型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采取严厉高压、强迫命令的教育方式,不顾及孩子的愿望,可能造成孩子顺从、固执、攻击、暴躁等心理问题;在溺爱型的家庭中,父母一味地顺从孩子,百依日顺,可能使孩子产生社会适应困难、以自我为中心、易怒等心理问题。当然,父母本身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耳濡目染也影响着孩子。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和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场所,要发挥它的作用关键在于广大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活动。青年学生是人生精力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他们求知、求新、求变、求动的心理非常强烈,而心理咨询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心理咨询师不正确的教育态度也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困难。专制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情绪紧张,两面性,攻击性;放任型的教育态度,易造成学生自由散漫、随心所欲,纪律性差。因此,积极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和自我提升,是新时期心理咨询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226-02

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50、60年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培养培训工作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1年3月,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正式纳入政府工作中,并强调了建设好这支队伍的重要性[1]。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强调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问题,即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分析中心统计,到2007年,全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已有2 106人,但与日益扩大的办学规模相比,依然是编制紧缺,师生比严重不足。在队伍结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专兼结合的队伍,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少,兼职的有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任课教师等,专兼职人员培训制度还未形成,兼职人员培训机会更少[3]。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总结出建立和培训一支包括专职心理咨询师、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心理信息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在内的复合型队伍对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建设和更加系统、深入、广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一、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发展、教育和咨询为导向的学校级专业化、全方位队伍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专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专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全面、系统地规划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结合学校性质和学生特点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设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等。具体工作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评,实施日常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等。

以美国为例,1999-2000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1681.5。美国设置了完备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另外还注重专业训练和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达到专家(是经过硕士学位以后的学习,但得不到博士学位的一种称呼)水平,最少需要54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要达到博士水平最少需要78个小时的受督导实习、一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见习期”。在硕士、博士学位的课程中也都要求包括有督导的实习期,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学生们由实习单位的职业学校心理学家给予指导,每周要求工作20-40小时,实习期为10-12个月[4]。

据调查,我国大约不足10%的高校能达到1∶5000的师生比,有的高校则为1∶30000。屈正良等人2006年对我国27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以兼职为主,女性教师多,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上,尚未形成制度。

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必须是一支专业化水平高、全面发展和全方位教育的队伍,最好能按照师生比1:5000-1:3000来配备,最好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最好能达到“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即专职心理咨询师在获得其硕士学位后2年内,在有效注册的督导师督导下与寻求专业帮助者直接接触的实践小时数不少于150-250小时,接受有效注册的督导师正式的、面对面的案例督导或集体案例督导小时数不少于100-200小时。

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应该包括专业培训和个人成长两部分。主要培训形式是参加培训班和自我学习。专业培训由以下部分组成:心理咨询基本技能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高级培训;不同视角的心理培训,咨询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种培训,如心理剧培训、叙事治疗、焦点治疗、家庭治疗、格式塔心理培训、催眠技能培训等。个人成长也是专业咨询师培训的重要部分,个人成长主要通过自我反思和接受督导来完成,所谓督导是指在培训实习阶段由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操作状况加以监督、指导和评估的过程。

二、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学校级治疗性、实战型队伍

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是以咨询和干预为导向的,是学校心理咨询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校内外咨询师组成,主要负责日常心理咨询值班和危机干预工作,也可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兼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硕士毕业,要求获得劳动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二级认证,同时具有3年以上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接受过专业督导师的督导。

兼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包括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心理障碍相关知识培训、危机干预培训、职业道德训练、心理测量工具使用、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等几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定期选送兼职心理咨询师参加以上相关培训,帮助他们专业上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组织各类活动,促进咨询师的个人成长,如案例讨论、咨询技能研讨会、个案督导、专家讲座、咨询师成长小组等。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8篇

1 建设好一支队伍,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部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9篇

1 建设好一支队伍,夯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

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昆明医学院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校院配合、相对稳定、骨干带动、师生参与”的原则,在教师中建设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骨干队伍和辅导员、人文社科教师、政工干部、学校医务工作者组成的教师辅助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在学生中建设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组成的学生队伍作为补充力量,构建了校、院二级管理,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实施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明确各级的工作职责,形成重心降低、工作下移、重点突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积极搭建“四个平台”、畅通“七条途径”,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四个平台”:理论平台、实践平台、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

“七条途径”:

一是专业培训。大力支持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国家、省、校三级培训。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家或省级专业培训,同时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培训。

二是资质认证。大力支持师生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2006年,我校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集中组织90余名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对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给予全额补助,充分调动了学生教育管理干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当年就有33名教师通过部级和省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认证。2008年,学校积极取得云南省卫生人员培训中心的支持,在全校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师生报考心理咨询师,并在培训费上给予大幅优惠,共有164名学生和9名教师通过学校报名参加培训。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进一步充实了师生咨询员队伍,有力地推动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是工作培训。学校定期对参加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员进行工作流程和方法培训,为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指导,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自助和互助。

四是咨询实操。每学期均安排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员参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他们提供实践操作平台,不断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2008年共有23名咨询员参加咨询值班工作,共接待学生110名,145人次。此外,学校还积极聘请附属医院精神科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心理咨询工作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五是业务拓展。安排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周半天到附属医院精神科实习,观摩学习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心理治疗方法,参加查房和对病人的心理干预工作,不断拓展和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是课题研究。积极申报“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研究”、“医科院校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等国家和省级课题,开展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七是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中心与附属医院精神科之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如定期举行案例督导会、聘请专家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提供咨询服务等。同时,积极促进与其它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交流,为开展工作争取更多资源。

2 建设好一个中心,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平台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2004年学校在学生工作部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07年配备专职专业人员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职能,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2.1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除提供工作场所、基本办公条件外,几年来,学校加大投入,购置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软件,实现了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心理测量、数据处理和师生在线交流;购置沙盘游戏心理治疗器具,为拓展心理咨询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购置生理相干与自主平衡系统,在心理咨询中引入心理干预训练技术。

2.2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制订《昆明医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昆明医学院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实施办法》和《昆明医学院宿舍心理信息员设置实施方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机制、主要措施和保障条件,为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制订《昆明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案及工作规划》,逐步进行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咨询人员服务守则》、《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等日常咨询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推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3 以普查建档、咨询干预等基础工作为着眼点,构建完善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重视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工作和心理发展系统的三级体系建设。每年9月份均在全体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和建档工作,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主动约请进行咨询,2007-2008年,共接待学生217名,263人次,有效扩大干预面,做到及时干预。心理咨询中心每周确保10个小时的开放时间,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同时注重做好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学生的转介工作。

2.4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以每年5月25日“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为契机,举办“昆明医学院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 和“昆明医学院10·10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开展大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心理科普知识、生活适应、自我分析、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情感、情商等为主题,以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沙龙、讲座、心理影片、团体心理辅导、短信大赛、征文大赛、心理普查建档、调研等形式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规模大、成体系,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每年均有2000多人次的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

在扩大活动参与面的同时,我们还非常注重活动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开展针对新生、“双困生”、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救助活动。如针对新生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情商与素质”、“人生与成才”等方面的讲座;针对“双困生”开展专题心理沙龙,进行自信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邀请社会机构为“双困生”进行“自我突破训练”的体验式拓展学习。

3 开好一组课程,畅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开设了15门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类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教学中,做到师资、教材、学时、学分“四落实”,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并在思想政治理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课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4 建好一个网站,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

网站作为现代信息服务平台可便捷、迅速地信息、提供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于2007年9月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网站,内容包括10个栏目、200余篇文章以及“心理测评与在线咨询系统”登陆区,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在线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服务。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网站建设,在创新栏目、丰富内容、更新信息、加强互动、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网络。

5 建好一个协会,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学生开展心理自助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于2001年成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的培训和督导,指导协会开展心理讲座、心理知识宣传展、话剧、沙龙等大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在大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方面的积极作用。

6 建设好一个阵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全覆盖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0篇

1.1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学校党委会以行政名义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施基本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员会和专项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的落实情况。

1.2结构设置。

学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将其挂靠在设有医药类、社会工作、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二级院系,或者直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学校要严格执行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规划,做到“校级设专门的教育咨询中心,二级院校设心理辅导员、班级内部委任心理委员”。

1.3活动内容。

活动涵盖面广,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为其办理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大学生团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服务,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日轮流坐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2.1主动性较为缺乏。

专家指出,我国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但是,就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言,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闭锁性和独立性等心理特征,他们深受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且未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工作,所以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或者困境,而有了心理困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部分学生会为家庭矛盾、良性等较为私密的问题而困扰,但是他们很少向心理咨询教育机构征求意见或者寻求帮助。部分高校为了尽可能保护学生隐私,鼓励学生大胆咨询,开辟了专门的网络咨询渠道,但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倾吐心声,因此网络咨询也是收效甚微。假若心理教育咨询模式发展为等待式,那么其应有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2.2重咨询,轻介入。

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时,主要以团体心理咨询或者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咨询人员提供引导或者启发,会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入手,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其克服或者摆脱焦虑情绪。对于一般情况而言,这为咨询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高校的轮流排班模式大大削减了工作效力。当天的咨询教师只负责当天的工作,轻度心理不适的学生当即即可收到显著效果,但对于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而且效果不明显。

2.3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

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的正常运转,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服务,就要构建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共同承担,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监控和观察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从而有效化解其心理危机。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不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难以有效预测学生心理动向,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3、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要预测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前景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社会影响力不大,决策者和学术界尚未普遍接纳和认可学校社会工作的巨大价值。因此,部分学者大胆假设,提出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穿大学生工作体系中,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能力。笔者认为,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就应该在坚持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结合的有效模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初级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逐步渗入学校社会工作。

首先,在制定和设计高校学生工作制度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独特理念原则,有效弥补传统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要坚持“人在环境”的理论基础,在选择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手段和分析问题根源时要以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教育的缺陷,实现双向协调发展。其次,要大力充实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加强对干部、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建成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学校社会工作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熟练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理论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工作模式,还能重塑学生工作者角色,实现学生工作功能的延伸,从而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全人才。

3.2融合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运行。

沈黎曾指出,当前的学生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学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社工的合作,建构起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要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制定学校管理体系时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高校要理顺心理咨询机构、学生教育以及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关系。倘若高校设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那么就应将其引入社会工作模块中,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促使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投身到社工服务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协调运行。

4、结语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1篇

高校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model)要求心理咨询应当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侧重于借助价值干预的方法让求询者学会作出决定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询者看作是应付生活压力而需要帮助的健康人。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应与高校德育结合起来,构建其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德育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培育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困扰其成长的心理认识问题,都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并立足于教育和发展,以达到使其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高校心理咨询也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发展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方法的引进和改造以及创新的关系,而且对于我们完整地认识高校心理咨询的学科特点,确定高校心理咨询的性质、目的、对象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德育工作者在严格接受专业化培训后,从事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为:熟悉学生生活的(有92%),有做人的工作经验的(有78%),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的(有52%),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的(有51%),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有37%)。此外,还表现为有社会经验,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等”。

2.在结合方式上,分清问题性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首先,与思想品德课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能感受到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很容易接受,对自己也很有帮助。因为这类课程偏重于解决共性问题,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载体,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极少数的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性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这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了德育之中。

其次,开展心理测试,增加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针对性。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广泛借助心理测试资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服务,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服务。心理测试是凭借心理咨询领域通用的、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的心理测试资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估的过程。心理测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而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个性缺陷明显的大学生,平时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疏导;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还可以广泛研究优秀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才的规律,用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等。这些正是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心理咨询培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一方面,应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培训。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要求:应该“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助于专业化建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也为高校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还应该对不从事专业咨询的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属于心理问题,则建议他们到咨询员那里;如果属于思想问题,便可以通过德育工作解决。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者转变简单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我们不能把高校心理咨询简单地看作是高校德育的补充,因为心理咨询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工作任务;更不能认为心理咨询会取代德育工作,因为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模式

1.发展性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

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及发展趋势应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所谓发展性心理咨询是相对于调适性心理咨询而言的。它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尽可能圆满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因而,只要是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都被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不正常的人”,这是一种误解。正是这个误解阻碍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另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是使适应正常、健康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以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高校的心理咨询必然应以教育的发展的模式为核心。在功能上,把以前单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转变为心理健康咨询、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三个方面合作统一的方式。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既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能够鼓励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现有能力,充分挖掘自己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2.心理困惑的调适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调适性的心理咨询及时给以缓解,则势必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这些学生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在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对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与心理障碍严格区分,加强心理困惑的调适性咨询,并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送往心理治疗师那里去进行治疗。

心理障碍是有严格测定标准的心理问题,如果把一般心理困惑当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无意中夸大求询者心理危机,而且还会给心理困惑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压力,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大量的还是属于一般的心理困惑而非心理障碍。心理困惑通常又称为心理不适应、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则被称为心理缺损、心理失常。两者的区别在于:(1)心理困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连,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2)心理困惑常常会自行或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化解,这与特定情景的消除有关,还与个体的不断适应分不开。但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很难自行痊愈,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甚至药物治疗才能缓解和祛除,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调适性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干预进行调适,把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化解,进而将该大学生列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无论是调适性心理咨询或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也是有区别的。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区别的争论,“哈恩认为,不同学者意见最一致的看法是(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员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在咨询员看来是心理咨询,(4)尽管如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这段使人感到困惑的描述的确就是争论现状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程度和范围以及侧重点的差异:在服务对象上,心理咨询是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适应和发展问题的健康人或心理困惑者,而心理治疗是针对严重的心理障碍者;从提供帮助的人来看,前者是心理咨询员,而后者是临床心理医生;前者具有教育性、发展性,是帮助求询者澄清认识,而后者则要借助于药物,具有治疗性。然而,当心理障碍者通过心理治疗痊愈以后,他又可以成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

严格区别二者的目的在于要把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心理困惑上。如把重点放在心理障碍上则会造成主次颠倒,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多数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干预和药物治疗才能矫正,心理咨询只能在心理支持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三、优化心理环境,为构建心理咨询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是指主体所能受到的一切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的外部信息的总和,包括宏观的心理环境和微观的心理环境。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往往是微观的心理环境,如学校的学风、班风、大学生人际关系、班规校纪以及奖惩的合理性等。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偏见或误解,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经常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宣传有关心理卫生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心理知识。其次,应充分发挥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打交道的,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应对上述教职员工进行一定的心理咨询培训,以便通过他们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最后,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学校刊物、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

[4]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印书馆有限公司,1993.

[5]樊富珉.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工作报告[R].1999.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内容;初步实效;初步体会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7(a)-153-02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心理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把“让人生更加精彩、让家庭更加美满、让社会更加和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构建覆盖城乡的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创立覆盖城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显得非常必要。笔者进行了2年的探索,建设了服务体系,践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建立了心理咨询志愿服务机制,努力使心理健康服务向着长效化、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探索了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保障制度,为我市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1 探索建设覆盖城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性

1.1 适应日益增长的心理疏导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中,转型时期既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期,既存在很多机遇,又面临许多挑战[1]。昆山市处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有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心理疏导需求,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成了广大市民生活与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

1.2 提高城乡全体居民的健康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心理健康问题被推到了全国人民面前。昆山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市民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和市民重视。为提高全体市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我们尝试构筑市、镇、街道(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着手组织心理咨询志愿者服务队伍,逐渐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并不断规范完善心理咨询服务功能。

2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

2.1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昆山市市、镇、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时,做到结合各区、镇实际情况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站,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设立心理咨询服务室,结合卫生工作规范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结合社区志愿者服务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四个结合。达到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格局、统一制度四个统一。三级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名称为:一级网络单元为中心,二级网络单元为站,三级网络单元为室。全市采用统一的心理咨询标识。全市统一格局为:一级网络单元用房二间三室,含接待室、咨询室、宣教室;二、三级网络单元用房二室,含接待室、咨询室。全市统一规章制度与台帐资料。笔者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实现组织、人员、经费三个保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在协调小组领导、指导下,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责;成立昆山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昆山市健康促进中心作为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业务指导专业机构,承担国家二级、三级的心理咨询师报考培训任务;市志愿者协会招募近140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按本人意愿和实际需求,调配至相关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开展工作。心理咨询除了专业治疗机构外,其余都为公益活动,实行免费服务。网络单元用房以及设施由建立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心理咨询师在公益活动中发生的各项费用由建立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承担。

2.2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职责

一是加强心理咨询组织指导。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根据全年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聘任制、督导制,规范心理咨询师的组织管理。为心理咨询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积极开展优秀心理咨询师评比,激发心理咨询师的服务热情,更好地服务于全市人民。二是丰富心理咨询服务项目。通过各种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发放心理健康知识资料,解答心理健康问题;举办各类心理咨询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开设网站进行在线实时心理咨询;开展各类心理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进行危机干预,减轻意外事件对市民造成的心理伤害。三是强化心理咨询服务管理。各心理咨询服务站、室每周开放1次,每次开放有一名具有国家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在岗;接待咨询时切实做到维护咨询者的合法权益;各心理咨询网络单元制定专人负责;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级网络单元对二级、三级网络单元进行技术指导、开展业务培训、服务评比等活动,确保心理咨询服务技术质量不断提高。

3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初步实效

3.1 加强咨询队伍建设,提升咨询服务能力

通过办心理咨询师培训班,招募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自2005年11月第一期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六期培训班,220多人参加了培训,并有150多人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通过制订《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继续教育和积分制度》,抓好业务各项培训。邀请国内心理咨询专家来昆作专题讲座,今年请中德精神分析班中方讲师徐钧讲授沙盘疗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武汉华中子和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心理学硕士、哲学博士张沛超讲授《现代与后现代精神分析理论与务实》,心理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精神分析专家、主任医师李鸣教授讲授《灾难心理社会干预培训手册》等。定期开展同伴、上级督导,缓解咨询师志愿者自身心理压力,提高专业素养。努力使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心理治疗和咨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应具有提升人性尊严的情操和思想境界[2]。

3.2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第一,开展心理关怀“六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关怀进企业,科学指导促和谐。针对昆山企业广大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今年分别走进钞票纸厂、沪士电子、龙腾光电、仁宝电脑、富士康、南亚电子、亚龙等企业,开展心理减压、婚姻家庭等讲座43场,听课受益近8 000人,有效缓解了员工的心理压力,提升了处理工作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能力,深受企业和员工的欢迎。心理关怀进学校、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心理咨询志愿者走进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心理关怀进农村,服务覆盖全社会。协会依托市、镇、社区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将心理关怀延伸至农村最基层。心理关怀进社区,增进社区健康和谐。协会组织“心理健康社区行”活动,今年在同心街道、亭林街道、长江街道、枫景苑街道等举办各种讲座9场,听课受益近800人;为开发区56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生命之旅”讲座;在图书馆为市民举办“健康大讲坛”,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讲座3场,听课受益400多名。心理关怀进机关,疏导减压提效率。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协会组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走进各机关妇委会,开展“与压力共舞快乐地工作生活”、“和谐生活、高效率工作”等讲座,听课受益500多人,为机关员工适时减压。心理关怀进医院,提高患者满意度。依靠各医疗卫生单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对医务人员与患者开展心理关爱活动,既缓解医务人员自身心理压力,又使医务人员对有心理问题的患者能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与心理干预,有效处理了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压力,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第二,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共有1 300多人次接受了个案咨询。开通热线电话57991110,接受个案咨询58人次,网上心理咨询91人次、点击1 048次;各乡镇三级心理咨询网共开展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和指导685人次;还与苏大心理学硕士生协作,到花桥镇为30多名社区矫正对象进行3次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个案咨询。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有效地解决了市民的心理问题与困扰。制订了昆山市突发事件危机干预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心理咨询师运用专业技能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

4 探索建设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初步体会

4.1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突破难点

围绕将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延伸到社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薄弱这两个难点,在两年多的探索与研究中不断有所突破。首先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第二有各级政府服务理念的前瞻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从市、镇、街道社区各级领导高度关注,全力配合,共同推进。第三有服务体系运行的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有志愿者,服务必需经费有市、镇、街道分别进行项目化评估补偿。第四有培养人才队伍的实效性。成立昆山市心理咨询志愿者协会,大力招募有国家资质的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并定期为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通过双向选择,按需将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充实到各心理咨询中心、站、室,切实解决所有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问题。第五有我们服务的奉献性。本次所有的心理咨询服务都是免费服务,每一项工作都体现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志愿精神。志愿者们在为他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时,志愿者也得到了个人的学习与成长。

4.2 市(县)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探索

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3]。自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以来,在为提升市民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和睦、推动社会的和谐方面做出了应有的一份努力。在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的工作会议上、省文明办领导视察工作中,都受到一致首肯。但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还处在不断建设、完善和提升阶段,心理咨询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员以志愿者为主,但是他们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工作多是出于热情和兴趣,缺乏规范,且志愿者多为兼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还非常薄弱,心理咨询师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以及整体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心理咨询志愿者作为新生事物还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4]。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昆山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以市健康促进中心为基地,做好精品课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师队伍建设,打造心理健康宣教服务品牌。以“心灵港湾心理咨询中心”为阵地,做好个案辅导工作,加强咨询室规范化建设,打造市级心理咨询示范中心。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有计划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市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竞争形势中打造心理咨询师职业的服务品牌,为建设和谐昆山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笔者整合各界资源,率先构建了昆山市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目前有一级网络单元8个,二级网络单元7个,三级网络单元19个,争取调配做到每个中心10名以上,每个站8名以上,每个室4名以上的签约服务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我们必须要遵循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本身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的现状,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细致的工作,不断完善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达到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谐、促进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5]。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唤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8,94(4):7-10.

[2]黄希庭,郑涌,毕重增,等.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3]李志勇,廖军和.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心理和谐问题探析[J].心理学探新,2010,30(4):3-7.

[4]徐大真.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48-51.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

一、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但相对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普遍。因此,国家已经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师开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尝试新的方法,团体心理咨询就是一个代表。目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团体心理咨询进行了探究,并且已经得出一定的学术成果。但这些研究并不具体和系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帮助学生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1]

二、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涉及到学生的隐私,大部分学生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的。例如,作为大学新生而言,学生普遍存在恋家的心理,甚至在校园中感到孤独无助,并且逐步上升为一种病态的心理。

与此同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这就导致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恋家情绪,尤其针对于更爱面子的男生。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不愿意坦诚自己拥有的心理问题,不愿意接受心理教育与疏导,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开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团体咨询,也就是改变以往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整个团体中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成员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个例,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难以启齿的。

基于此,学生能够更主动的接受心理疏导和咨询,成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二)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带动作用

团体咨询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更明显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团体咨询能够起到相互的带动作用。

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具体地说,当团体中的成员克服自己的心理问题后,就会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就会变得开朗与活泼。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就会受到感染,就会使其他成员变得积极与乐观。基于此,团队的带动作用就能够形成,也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克服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健康。

(三)团体咨询具有更高的效率

最后,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来看,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与治疗,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一对一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团体咨询具有更高的效率,能够有效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并且,团体中复杂性,也会给团体成员其他的收获。

三、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

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是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群体。众多高校已经将实践教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重点,鼓励学生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提前适应社会的生存机制,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受到社会中负面意识的影响和侵蚀。具体地说,当代大学生中受到“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意识影响的人数并不少,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不是个例。

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中存在的负面意识,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中的负面意识,使学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在进入社会后更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因为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个例,高校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团体咨询,针对整个年级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社会中的负面意识,进而提高心理的防御力和抵抗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长远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是非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人生目标。[2]

(二)利用团体咨询建立良好的班风

同时,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高校不但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能够沐浴在正面积极的环境中,进而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因此,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班风,需要在班级中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受到感染,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意识和心态。此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团体咨询。

针对于整个班级,教师就可以利用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变得健康。

(三)新生入学时的应用

最后,在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也是团体咨询得到普遍应用的方面。大学生新生难免存在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无助的负面心理、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等。

面对入学的新生,高校不可能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在入学教育中,高校就能够针对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咨询、疏导以及治疗,就能够让学生在入学教育中克服内心的惶恐和无助,使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高校环境,能够更快的适应自己的角色,进而在高校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3]

结束语

总的来说,团体咨询是一种针对于团体或小组的心理咨询方法,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拥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团体咨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使学生健康的成长。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进一步完善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海,刘莉湘君. 论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2]郭忠芳. 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05)

[3]王莉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论团体心理咨询[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4)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4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许多学校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如何让心理咨询室“活起来”,改变“门可罗雀”的现状,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倾诉心声、解除烦恼的场所,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树立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如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刊物等,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知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代表着心理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健康者更健康,接受心理咨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成长。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使他们对心理咨询室产生信赖感,从而走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正确认识和看待心理咨询。同时积极宣传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心理咨询室,消除对心理咨询室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二、变被动为主动,多方探索途径,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能总是被动地坐在咨询室里等待学生来敲门,应该想出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愿意来敲门,如网上心理咨询和电话热线等方式。酒泉大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除了在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还要上别的课程。这样可能会让学生担心,老师知道了我的“秘密”,会不会在别的课上给我“穿小鞋”。

去年我校针对七年级的216名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44.40%的学生把网络心理咨询放在了首选地位,热线电话以31.03%的比例排在第二位,面询以24.57%比例位列最后。可见,学生倾向于选择匿名的方式参与心理咨询,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安全感,避免过多的自我暴露。

首先,要将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工作协调起来。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心理讲座等途径进行,广泛而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的内容。我校就有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五至八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级来访的学生(82.7%)比没有上课的班级来访的学生(17.3%)要多得多。每次上完课都有学生想要找老师“聊一聊”,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排不上队,在咨询室门外等。

其次,要从心理咨询室中走出来,融入学生精彩生动的世界。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预防,由被动变主动。发挥心理健康咨询联络员的作用,对学生察言观色。

再次,班主任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单枪匹马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定期为班主任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一些心理咨询的知识。各班还可以在学生中选出1~2名心理健康联络员,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心理咨询工作事半功倍。

三、落实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 构建心理健康咨询组织体系

心理健康咨询不应该仅仅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学校也应该构建心理健康咨询的组织体系:由一位校级领导全权负责,一位德育主任直接负责,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具体负责,各班班主任配合,最后由班级心理联络员协助,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

2. 心理咨询教师应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有的还是兼职,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更有甚者,心理咨询教师成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极大地阻碍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通过送出去培训的方式,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另一方面,要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培养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3. 正视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岗位,给予相应的保障

学校要把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从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提供基本保障,让他们更加积极、努力、有效地开展工作。

健康与咨询心理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模式;高校德育;全面发展

一、与高校德育结合,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

高校心理咨询的教育模式(educational model)要求心理咨询应当遵循教育的而不是临床的、治疗的或医学的模式。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侧重于借助价值干预的方法让求询者学会作出决定和新的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潜能,以形成更为适当的应变能力。教育模式把求询者看作是应付生活压力而需要帮助的健康人。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心理咨询应与高校德育结合起来,构建其高校心理咨询教育模式。

1.高校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结合的可能性

一方面,《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德育能够结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培育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困扰其成长的心理认识问题,都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并立足于教育和发展,以达到使其自我实现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高校心理咨询也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也是发展中国高校心理咨询所必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构建。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方法的引进和改造以及创新的关系,而且对于我们完整地认识高校心理咨询的学科特点,确定高校心理咨询的性质、目的、对象和方法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德育工作者在严格接受专业化培训后,从事心理咨询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为:熟悉学生生活的(有92%),有做人的工作经验的(有78%),善于观察人、理解人的(有52%),工作热情高、责任感强的(有51%),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有37%)。此外,还表现为有社会经验,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等”。

2.在结合方式上,分清问题性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首先,与思想品德课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正在成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以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能感受到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很容易接受,对自己也很有帮助。因为这类课程偏重于解决共性问题,以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载体,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和极少数的心理障碍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以达到陶冶性情、排忧解难、启迪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这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了德育之中。

其次,开展心理测试,增加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针对性。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结合奠定良好的基础。广泛借助心理测试资料,为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服务,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服务。心理测试是凭借心理咨询领域通用的、具有高信度、高效度的心理测试资料,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评估的过程。心理测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从而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个性缺陷明显的大学生,平时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疏导;可以了解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帮助;还可以广泛研究优秀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才的规律,用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等。这些正是心理咨询和高校德育的目的。

第三,加强心理咨询培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一方面,应加强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培训。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要求:应该“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有助于专业化建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也为高校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还应该对不从事专业咨询的德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区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果属于心理问题,则建议他们到咨询员那里;如果属于思想问题,便可以通过德育工作解决。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者转变简单的工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成效。

我们不能把高校心理咨询简单地看作是高校德育的补充,因为心理咨询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工作任务;更不能认为心理咨询会取代德育工作,因为高校德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构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模式

1.发展性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

高校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及发展趋势应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所谓发展性心理咨询是相对于调适性心理咨询而言的。它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尽可能圆满完成心理发展的任务,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因而,只要是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都被认为是有心理障碍的“不正常的人”,这是一种误解。正是这个误解阻碍着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另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是使适应正常、健康的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以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高校的心理咨询必然应以教育的发展的模式为核心。在功能上,把以前单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转变为心理健康咨询、学习咨询和职业咨询三个方面合作统一的方式。通过发展性心理咨询既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并提供处理方法,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能够鼓励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现有能力,充分挖掘自己潜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塑造个性和完善人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2.心理困惑的调适与心理障碍的治疗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

对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通过调适性的心理咨询及时给以缓解,则势必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这些学生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在注重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对一般的心理困惑问题与心理障碍严格区分,加强心理困惑的调适性咨询,并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送往心理治疗师那里去进行治疗。

心理障碍是有严格测定标准的心理问题,如果把一般心理困惑当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无意中夸大求询者心理危机,而且还会给心理困惑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压力,诱发新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大量的还是属于一般的心理困惑而非心理障碍。心理困惑通常又称为心理不适应、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则被称为心理缺损、心理失常。两者的区别在于:(1)心理困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连,通常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并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2)心理困惑常常会自行或通过调适性心理咨询化解,这与特定情景的消除有关,还与个体的不断适应分不开。但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很难自行痊愈,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咨询甚至药物治疗才能缓解和祛除,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调适性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其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干预进行调适,把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化解,进而将该大学生列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无论是调适性心理咨询或发展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也是有区别的。关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区别的争论,“哈恩认为,不同学者意见最一致的看法是(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不能完全区别开的,(2)咨询员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3)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在咨询员看来是心理咨询,(4)尽管如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还是不同的。这段使人感到困惑的描述的确就是争论现状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程度和范围以及侧重点的差异:在服务对象上,心理咨询是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适应和发展问题的健康人或心理困惑者,而心理治疗是针对严重的心理障碍者;从提供帮助的人来看,前者是心理咨询员,而后者是临床心理医生;前者具有教育性、发展性,是帮助求询者澄清认识,而后者则要借助于药物,具有治疗性。然而,当心理障碍者通过心理治疗痊愈以后,他又可以成为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对象。

严格区别二者的目的在于要把高校心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心理困惑上。如把重点放在心理障碍上则会造成主次颠倒,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多数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干预和药物治疗才能矫正,心理咨询只能在心理支持等方面起积极作用。

三、优化心理环境,为构建心理咨询模式创造良好条件

所谓心理环境,是指主体所能受到的一切对其心理产生影响的外部信息的总和,包括宏观的心理环境和微观的心理环境。而对大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往往是微观的心理环境,如学校的学风、班风、大学生人际关系、班规校纪以及奖惩的合理性等。针对当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偏见或误解,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心理咨询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应经常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专题讲座,向大学生宣传有关心理卫生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和普及心理知识。其次,应充分发挥教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打交道的,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应对上述教职员工进行一定的心理咨询培训,以便通过他们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最后,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学校刊物、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n].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