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是高师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合以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虽然针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管理条例,且总体目标明确、管理严格。但在具体环节实施执行过程中,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了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在常规教学管理方面,虽然各院校教务部门也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做了整体要求,如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以及指导教师职责,成绩评定等制定了质量管理要求,但未能根据高师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管理。如在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选定,构思构图,艺术形式,制作技法指导方面,在毕业论文方面的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和成绩评价等方面,从局部到整体都表现出了这一缺陷。

2.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过程。由于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质量监控程序不明确,职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学效果和质量要求没有考核标准是普遍的现象。虽然在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条例中目标是明确的,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制定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目标、要求、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要求。

3.缺乏客观的、规范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致使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有失客观、规范、公证现象。各指导教师评分标准不统存在着打分不够严格,得过且过,出现了评定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论文答辩走过场,指导教师护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1.教师方面: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考核标准弹性较大,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导致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监督不到位,从而存在着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影响了院校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这也是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及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学生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思想不够重视,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即认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与就业不能直接挂钩。因此,在创作与写作中过于依赖摄影照片和网络,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尽心尽力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有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所以出现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泡沫现象。由于学生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基本的学术准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题材、选题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3.社会方面: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只侧重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很少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招聘考试中也是以笔试为主,而不对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进行考察。因此,导致学生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其创作、写作态度不严谨,得过且过,东拼西凑失范现象严重,造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必要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学术质量低下。

三、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薄弱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而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与文理科分数线相差甚远。在对专业的选择上,由于学生是理科不好学文科,文科不好学艺术,对美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通过考前模式化,概念化的强化训练。入学后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但文化课素质差而且专业学习也难以进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美术高考的文化分数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随课程进度让学生撰写论文,并在专业课实践过程中进行创作构图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彰显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具有课程管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特点。因此,加强各管理层的基本职能,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科研能力为目的,建立健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多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质量管理程序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整体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毕业创作有的利用现有的摄影照片或从美术作品中东拼西凑“临摹复制”现象严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有的则是多篇文章的“复制粘贴”甚至抄袭、拼凑也不是个别现象。面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和质量下降问题,指导教师都很无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找不到很好的应对措施。在研究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的问题上,不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也在努力探索如何解决质量管理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由于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撰写具有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管理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一个解决高师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办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应从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体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意义的真实价值。我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中提出“关于国外对本科大学生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的研究,所能涉猎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教学的考察来看,美国的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但是把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指导在表述的内容上同我们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毕业创作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提,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实践环节。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而论文写作属于抽象思维。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具象思维过程和成果进行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概括是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创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它包括对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构思创意与构图表现,技法语言与材料运用分析,艺术个性、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传达等等,通过论文撰写阐释其审美主张与创作艺术见解在本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学生通过毕业创作实践环节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是集中体现其综合创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审美思想的创作文论,也是呈现毕业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训练之一。通过本专业领域特定问题研究呈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证明。因此,这样也对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五、制定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

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方式根本转变,就业压力大是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文化修养薄弱、学风浮躁,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文论写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扭转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1.建立健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实践中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对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教学进行质量管理,充分考虑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的专业特点,在加强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中,促进学生在构思、构图,形式法则,技法语言进行探索;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指导选题、拟定写作提纲、论文撰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主导作用,确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基本主体,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方向。在指导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指导老师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教学指导过程和教学管理环节,以及专业教师检测环节。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层次关系的积极作用,确立指导教师职责和质量管理目标,切实提高指导教师履行质量管理工作职能和监督作用,加强质量管理,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中“临摹或复制”的情况出现。

3.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机制,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主题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指导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指导学生解决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构图形式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进一步确定创作构图小稿和论文写作提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在确定毕业创作定稿和毕业论文撰写提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毕业创作大稿的绘制过程的严格指导。诸如形式美感,造型语言,创新意识,审美特征等。以及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的指导过程中,要以质量管理为准则,把指导工作抓细抓实。第三是对学生毕业创作正稿的艺术效果以及毕业论文定稿的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彰显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科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经验与理论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美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发展较快,而且毕业创作实践教学比较切合实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国外许多大学对本科学生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但却把毕业创作和创作文论的教学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实践环节、指导过程与方法、评价机制与管理模式等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创作与文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此可见,完善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构建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5.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时间并有明确的目标。(1)以提高高师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为目的,从质量监控的视角透视教学环节和质量管理环节,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构建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提前一学期进行安排,周期延长。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进行,从原来的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3)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毕业创作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写作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进度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目标,如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收集素材、构图形式与材料技法分析,绘画思想与艺术精神的表达等。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论文撰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悟而写,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创作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待续)政府机关由引导、鼓励企业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到根据内、外部管理环境的需要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树立高效、低耗、廉洁、提供一流服务的政府新形象,已成为政府机关质量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新趋势。也正是这种趋势,为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文结合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蛇口征收分局贯彻ISO9000标准(以下简称“贯标”)实例,探讨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如何建立等问题。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基于ISO9000标准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框架设计

“贯标”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确定质量体系;二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三是质量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其中质量体系是“贯标”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确定质量体系后的文件编写、培训、运行及改进等环节,由于与其他行业贯标的做法基本相同,加上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展开阐述。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即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工作的程序,并以质量体系文件的形式进行阐述,最后形成完整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除了要贯彻ISO9000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结合实际原则。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质量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

2.整体优化原则。质量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优化为原则。

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质量体系既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4.经济性原则。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成本和利益基础上实现质量最优化,不可盲目追求高质量而忽视成本。

在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框架设计前,首先必须明确税务机关质量管理中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产品和顾客。

关于产品,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四大类。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交接时开展活动的结果以及供方内部活动的结果。根据这一定义结合税收工作的特点,税务机关的产品应届服务类。由于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完全相同,产品也会有所差别。对于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产品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具体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管理及税务稽查。对于不直接从事基层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及省级税务机关,他们负责领导下级机关开展工作,其产品应为行政管理服务,这类产品与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服务基本相似,不具备税收征收管理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不讨论该类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于顾客,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供方所提品的接受者。根据这一定义,顾客是与产品相对应的,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来说,其接受者是纳税人、纳税担保人、扣缴义务人等税收征收管理相对人(以下统称“纳税人”),对行政管理服务来说,其接受者为下级税务机关。此外,对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除了要满足纳税人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的要求,但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并不是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接受音,因此不构成顾客,但他们又与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有利益关系,我们将其称为质量活动的受益者。显然,受益者还应包括社会、税务干部和职工。

在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系中的产品和顾客的基础上,我们以基层税务机关为对象,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设计,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两部分。

(一)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

严格地说,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不是质量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是质量体系的前提和依据。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将其与质量体系总体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一并予以阐述。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质量体系的灵魂,是一个税务机关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来说,“依法治税、优质服务”、“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等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纳税人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均可作为质量方针。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的要求的程度。

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改进,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对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应落实以下最基本的质量职责:理解和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熟悉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明确本岗位的质量活动和要求;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积极参与质量改进。

(3)理顺各项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和工作环节之间的接口,确保质量活动的恰当衔接。

4.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只有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质量的主要活动的程序作出规定,才能使各项质量活动能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并得到适当的控制和验证。典型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目的和范围:即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活动所覆盖的领域;②职责:为达到上述目的,由谁来实施此项程序;③实施步骤:按逻辑顺序把实施流程和细节排列出来;④文件:即实施此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⑤记录:实施此程序所应制作的质量记录。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应对以下质量活动规定程序:内部沟通、质量体系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评审、资源管理、过程实现的策划、纳税人要求识别、税收征收管理要求的评审、与纳税人沟通、采购控制、税收征收管理运作控制、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控制、数据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

5.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质量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为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哪些过程。过程和程序是密切相关的。质量活动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的,而过程又是通过这些质量活动加上投入的资源来实现的,因此,程序是确保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涉及到纳税人要求识别、评审、标识、质量记录控制等多项质量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的。税务机关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证明单管理、其他税务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稽查等10大类,其中每一大类还可以细分若干个小类。

6.资源。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物质基础。为实施质量方针并达到质量目标,税务机关应根据上述过程的需要确定资源的需求并提供必需、充分和适宜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工作环境等。

(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

在确定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总体结构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质量体系需要控制哪些要素以及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1.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是一个纲领性的要素,除前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策划。税务机关应对税收征收管理的现有过程、新增过程及专项过程进行策划,识别和确定所需的资源,确定体系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

(2)管理者代表。税务机关应在机关领导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质量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3)内部沟通。为确保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就质量体系的过程及其有效性进行沟通,应明确沟通的方法和范围,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内部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会议沟通、内部刊物沟通、文件沟通以及请示汇报等。

(4)文件控制。质量体系需要控制的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公文。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体系最高层次的文件,是对质量体系的概括性描述,为避免其过于繁琐,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活动,一般需要编制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作出规定,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质量管理手册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5)质量记录的控制。质量记录是指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满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要求的质量记录,如各类业务申请表、审批表、通知书、批复书、纳税申报表、回执等;另一类是为质量体系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的质量记录,如文件收发记录、会议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内部质量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计划和报告)、供方评价记录、纳税人投诉记录、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对上述所有质量记录,应制定程序文件,以控制质量记录的制作、标识、保存、检索和处置。

(6)管理评审。税务机关的领导应定期(一般每年不少于一次)对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评价,寻求可以实施的改进。

2.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为确保各类人员的工作能力,税务机关应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各类人员必需的资格、经历和培训水平作出规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通过持续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2)设施。设施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

(3)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管理包括为确保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管理。

3.产品实现。

(1)实现过程的策划。产品实现是完成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所要求的一组有序的过程和子过程。对前述质量体系结构设计中确定的过程应该进行策划,确定每一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目标、实现过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所需提供的资源、验证活动和验收准则、证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及税收管理业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质量记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如作业指导书。

(2)顾客要求的识别。对纳税人要求的识别包括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纳税人未明确提出但预期的要求以及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识别。纳税人要求具体是指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时间性以及支持的要求。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一般由直接受理纳税人办税申请的工作人员识别,对纳税人预期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应在进行质量策划时进行识别。

(3)产品要求的评审。评审就是要确定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要求,它与制造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合同或项目临时评审产品的要求不同,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由于法治的原因需要在质量策划时作统一规定,一般不存在因个别纳税人的要求而改变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求的情况。

(4)顾客沟通。税务机关需要就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信息、业务申请的处理情况、纳税人反馈等内容与纳税人进行沟通,规定沟通的渠道和方法,包括税收宣传、咨询、、接受和处理纳税人投诉、问卷调查等,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5)采购。采购控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和选择供方、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等。采购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采购产品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对影响较大的计算机采购、发票印制等就要严格控制,对影响较小的零星采购可进行简单的控制。

(6)标识和可追溯性。此要素要求对税收征收管理运作的全过程使用适用的方法标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并针对测量和监控的需要,对过程的状态进行标识,在必要时实现可追溯。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标识的范围和方法主要有:对纳税人以名称、税务登记号进行标识;对文书和票据以名称、印章、日期、类别和编号进行标识;对工作场所以标志牌或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标识;对过程的状态以办理人员签署的意见为标识。其中,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文书和票据的编号是唯一的,可以满足可追溯性的要求。

(7)顾客财产。对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应该妥善保管,包括对纳税人财产进行标识、验证、保护等。当发生丢失,损坏或者说不适用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纳税人,并作出适当处理。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主要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扣押的财产;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财产;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调取或代管的纳税人发票;代维报税设备等。

4.测量、分析和改进

(1)顾客满意。此要素要求监控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信息,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纳税人是否满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必要的改进。

(2)内部审核。根据此要素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为此,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独立性、记录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的职责和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实现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税务机关可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法对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管理层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另外,税收执法检查,也不失为一种监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好方法。

(4)产品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和监控,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税务机关可采取以下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测量和监控。

——自我检查。税收征收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采取边操作边复核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核对有关文书、票据,确保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符合要求。在自我检查活动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和交付。

——税收执法检查。税务机关可定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测量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是否符合要求。

(5)不合格控制。此要素要求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识别不合格的途径主要有: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自查时发现不合格;不定期现场抽查发现不合格,税收执法检查发现不合格;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对以上各种途径识别的不合格应在程序文件中规定纠正以及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职责和要求。

(6)数据分析。此要素要求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税务机关可以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纳税人满意率、服务承诺兑现率、不合格在部门和业务中的分布率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增减率等。通过分析确定质量改进的重点和范围。

(7)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发现的不合格,除对不合格本身进行纠正外,还应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一原因,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而对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可能出现不合格的隐患(即潜在的不合格),则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税务机关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规定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确定了以上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后,即可据此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并组织实施。

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实证分析

深圳市蛇口征收分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他们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按照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的要求结合分局的业务工作特点精心设计了涵盖所有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包括质量管理手册、16个程序文件和47个作业指导书在内的近30万字的质量体系文件,详细规定了分局42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以及为保证业务工作质量所必需的其他工作的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00年9月底,该分局的质量体系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成为我国第一家同时通过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认证审核的税务机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

该分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该分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老大难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该分局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当出现电脑故障时办税大厅就悬挂“电脑故障、暂停办公”指示牌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暂时改用手工办税。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0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

该分局建立了一支由15名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内部审核员队伍,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核,对所有科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要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该分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质量体系应用

我公司是以承建电力、水泥、玻璃、玻纤、电子、冶金等工业与建筑安装工程为主的多项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公司下属四个分公司、一厂和一所,在建工程分布广东、山东、河北、安徽、陕西、四川、湖北、江苏、福建、河南、重庆等省市。

由于公司施工队伍分散,地域面广,管理层次多,管理程序复杂。在贯彻执行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过程中,我们设计了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结构(如图1)。

由干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层次多,内容也较复杂,因而在文件控制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认为,要使这样一个管理层次多、地域分布广的大型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有必要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在质量体系文件和资料的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及时反馈体系运行情况等方面,发挥办公自动化一一网络的快速、准确、全面和节省费用等的综合作用。我们设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将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结合,通过信白、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来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第一是低费查询及适时信息共享;第二是质量涉及的各部门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流;第三是搭设企业与企业的供方、分承包方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从而使各方面的信自、准确、及时地传递,随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动态,可以为实现我公司的管理方针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公司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2000年已建立了局域网,公司各级领导及相关职能处室均设有工作站,网上有各处室的管理信息随时可通过互联网在公司网站上查询。结合贯标工作的需要我们制定了一个建立企业Intranet网的工作计划。

根据计划安排分两个阶段实现Intranet的建设。第一阶段是对公司2000年建立的网络进行扩充和改造,通过网络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远程传递、存储和管理,并进行质量记录汇总整理,使得文件、资料及其他信息的与换版变得更为快捷,以此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各类信息准确、及时地进行汇集;第二阶段完成整个lntranet局域网。由于施企业的分散性,第一阶段完成后仍不能满足体系运行的全部要求,因此就需要采用新技术来实现新的目标。Intranet技术是建立信息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最经济和便捷的选择。首先,Intranet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使在质量环上涉及的顾客、供方和企业的经营、服务、工程、质量管理等部门建立了一种使用方便、低费用,不需事先的沟通渠道。其次,基于WEB的信息使任何地方、任何部门的相关人员可随时调用和查询最新的质量文本。再次,基于讨论型的信息交流可以使企业以顾客和反馈为核心的特定的质量问题展开跨部门的协作。另外,通过WIB与企业MIS中数据库的挂接,可以集中MIS上有关质量管理的所有应用。因此可见,构成工ntranet后可以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充分地显示出来。目前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准备和实施。

目前在网上实施管理的文件与资料共为十一大类,它们分别是:质量保证手册;A级程序文件;B级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部门工作制度;项目部工作制度;项目质量计划;验证人员名单;其它人员名单;项目质量计划运行情况汇总表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汇总表。

1质量管理手册

质量管理手册目录包含了质量管理手册的全部内容,可按目录逐条进行查询,也可按关键词进行搜索或返回至已查询过的内容。

2A级程序文件和B级程序文件

A级程序文件和B级程序文件都可以按程序的主管部门及质量体系要求查询。

如:程序主管部门企业管理处所属的"A级程序文件”包括:管理职责管理程序;管理评审程序;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程序;质量策划和质量计划管理程序;文件和资料管理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和数据分析管理程序等

再如:过程控制下属的“B级程序文件”包括:过程控制程序;施工人员资质控制程序;施工机械使用和维修管理程序等

3作业指导书

该部分包括“工艺”标准、“工法”和“施工方案”三类,每一类采用级联式菜单组织并在屏幕下方给予在线的信息提示,执行相应查询即可阅读相关内容。如“工艺标准”菜单下有:锅炉安装工艺;工业管道安装工艺;煤气管道安装工艺;水泥旋转窑安装工艺;玻璃熔窑施工工艺;钢结构焊接施工工艺等等。

4质量管理制度与项目质量计划

两类文件均可按不同部门或项目部查询(公司部门质量工作制度查询屏幕,项目部部门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查询屏幕,项目质量计划查询屏幕,略)

5验证人员名单及其他人员名单

备有验证人员上岗资格情况屏幕(略)包括内审名单、无损检测人员名单、质量员名单,计量员名单、材料员名单等,在屏幕上点取任一项即可阅读相关人员的有关资料,还备有其他人员查询屏幕如项目经理、焊工、起重工等(略)。通过输人查询条件,如输入某人的姓名或点取单位检、资质档后,选择其中之一,即可查阅某人或某单位或某类人员的情况,此举不但加强了人员的管理还可以使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并可为培训的需求提供可行的依据。

6质量体系运行情况汇总表及项目质量计划运行情况汇总表

两张汇总表(图2、图3)动态地反映了二级单位及项目部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通过汇

总表的填报可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使体系自我改进的机制更加完善。

网上使用的文件均指定为“只读”方式,不得随意修改。对网上用户也根据不同使用要求给予了相应的使用权限。

我们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使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过程与计算机网络的建立与实施的过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给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加快了办公自动化的过程。通过组织专项培训,公司各级领导和技术、业务管理人员普遍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在网上查询质量体系文件和各类体系运行的动态信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如上所述,公司计算机联网第一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虽然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要真正使信息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还需要作好第二阶段的工作,完成了基于Intranet的质量体系。

从建立质量体系应用系统的需要来看,它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6.1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和控制系统

除、更新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关资料,如质量方针、质量手册、A级程序文件、B级程序文件、项目质量计划、质量事故处理工作制度等文件和资料外,将标准、规范、检验要求、安全可靠性要求、质量记录、质量分析报告等也同时在网上。

6.2建立质量信息研究处理系统

以顾客和各方面信息反馈为核心,对各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质量控制、工期要求和施工进度、安全管理和项目质量计划执行情况等环节,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处理工作。

6.3建立合同评审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决速、便捷的特点,通过项目的性质、规模、资金来源、设计进度、工期、质量和顾客要求等各个环节直接组织进行综合性合同评审工作。

6.4建立合格供应方(分承包方)信息和评审系统

由材料设备处(工程管理处)定期经评审合格的供方(分承包方)名录,同时要求各分公司、项目部对其进行年度评审。

6.5建立技术支持系统,扩大对外联网范围,增加网上信息量。

在现有互联网的Intranet信息网的基础上与Internet联网,同时,完善公司内部的技术系统、财务系统、质量系统、物质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发挥计算机网络的整体优势。

6.6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受控管理工作。

目前,我们在网上的体系文件、资料和有关信息等,都是“只读”的,对公司的各类报表管理也做到了分级共享和控制,但如何进一步按BG/T19001-2008标准要求,对文件和资料实施更严格的受控管理,还需探讨和研究,下一步还要做好网络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公司计算机联网各阶段的工作计划完成以后,远程用户也可作为一个远程工作站上网。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的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现有117个成员。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其成果(产品)是“国际标准”。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其中,ISO9000族一共有17个标准,作为企业,常用以下三个标准之一:ISO90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ISO90002:《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ISO90003:《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品质保证模式》。

2实施质量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2.1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ISO对“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显然,非国家或政府莫属。由国家或政府的机关直接担任这个角色,或者由国家或政府认可的组织去担任这个角色,这样的机关或组织就叫做“认证机构”。因此,负责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都是经过国家认可机构认可的权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这样,企业内部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企业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并且有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和定期监督,就可以确信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有质量保证的产品甚至是优秀产品。使客户能够放心地选择企业产品,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2.3节省多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第二方审核是现代贸易中的惯例。作为第一方的生产企业申请了第三方的ISO9000认证后,众多第二方就不必要再对第一方进行审核,这样可以减少这类的审核要求,无论对第一方还是对第二方都可以节省很多精力或费用。同时,企业在获得了ISO9000认证之后,再申请其他产品品质认证,还可以免除认证机构对企业的品质保证体系进行重复认证的开支。

2.4确保产品品质。

国际贸易竞争中,品质竞争已成为主要手段,不少国家把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要求作为限入、奖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措施。实行ISO9000国际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可以稳定地提高产品品质,使企业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5避免产品责任。

近几年,各国在执行产品品质法的实践中,追究责任越来越严格。发达国家在立法中把原有的“过失责任”转变为“严格责任”,以至于对制造商的安全要求提高了很多。产品使用者一旦在使用时出现事故,法院可以根据产品的品质、产品有没有安全装置、有没有向操作者发出警告的装置等任何一个问题判定该厂方对其后果负责赔偿。但是,按照各国产品责任法,如果厂方能够提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便可免赔,否则,要败诉且要受到重罚。

2.6为企业在电子商务中提供信誉保证。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时常被要求提供足以证明其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水平、商誉的资料。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每年都要接受公正的第三方审核,所以具有较好的信誉保证。

3实施建议

3.1加强质量检验工作,确保企业质量信誉

质量检验工作是TQC的“根”,只有切实做好质量检验工作,才能保证统计技术的数据准确及企业信誉的提高。现代企业内部普遍采用“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的“三检制”,各工序的检验是工序控制的重点。但质检工作不仅检验产品,而且代表用户的意愿。因此,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质检工作不仅具有把关的职能,而且具有预防、报告和改进等职能。所以,质检工作必须以诚信为标准。质检工作应做到:

(1)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厂、不合格品出厂或流入下一道工序。

(2)为正确实施质量控制,评价工序能力和质量改进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密切企业中生产、设计、工艺等部门的关系,推动TQC活动的顺利进行。

(4)质检重点应设在统计技术的应用和对标准的复合型等方面。

3.2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经济效益

对企业来说,跟踪核算、跟踪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参与的竞争,即有质量因素,也有价格因素,如果质量成本管理不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则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多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就是受成本高而效益低的困惑。因此,对获证后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做到:

(1)识别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功方向。

(2)确定适宜的质量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3)改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把质量成本会计科目改为统计科目,由生产部门承担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控制。

(4)实施全过程、分职能、预防性的质量成本管理,从而提高产品合格率,达到质量、成本和效益在管理工作管理的统一。

3.3加强质量改进工作,不断满足顾客要求

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质量改进,在竞争激烈和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不进行质量改进,原有的顾客很快就会流失,原有的市场很快就会被竞争者占领,质量改进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增强满足顾客要求,从而持续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光顾。因此,获证后的企业质量改进工作应做到:

(1)科学改进管理过程,理顺接口责任,使企业经营流程和资源处于良性匹配状态。

(2)改进设计质量,在产品功能、价格、维护性等方面满足顾客的要求。

(3)改进制造质量,降低不合格率,提升产品标准,减少资源浪费,改进工序质量。

(4)改进服务质量,减少索赔事件,提升品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5)寻求改进机会和项目,促进市场质量(即顾客评价的质量)改进。

(6)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管理薄弱环节,解决质量问题及提高质量水平。

(7)树立改进制度的权威性,检查改进效果,总结提高。

3.4加强设计质量、服务质量的管理工作,促进市场营销工作

不同的企业有着相异的经营机制,但其共性在于经营活动是一个不断提高的循环过程,质量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环节中,服务质量、设计质量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消费观念首先重视产品质量,其次才是价格等因素。据日本K公司索赔统计数据表明,属于设计质量问题约占70%,制造质量的问题约占30%,而服务质量的提高可大大降低索赔事件的发生。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调查研究消费要求,设计、生产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同时注视服务质量,使顾客能充分享用产品应有的功能。通过销售把握需求、创造需求、实现需求是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制度 质量道德 企业文化

自ISO9000认证标准面世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贯标和认证的热潮,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导入ISO9000并通过认证。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虽通过了认证,可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只重视形式,仅仅套用了标准上的硬件模式,而没有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致使质量体系的建设失去实效性所致。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积极的文化体系,它是以企业精神文化为核心,以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具体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处事方式和管理风格等内容。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创新、进取,全方位提升团队能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全过程中,必须促进先进的企业文化与之相伴相生,从而使其更具生命力。

我公司从1997年起,经过5年多的努力,在全员的积极参与下,通过了ISO9001认证,建立了牢固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创建过程中,我们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状况和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发展导向和精神资源

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都会意识到ISO9000质量体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决心大力推进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而反映客观需要的新的文化主张和理念往往也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可以说,质量体系的策划和设计阶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初级阶段。

企业质量体系要得以创建并规范运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在策划和设计阶段,企业通常都会外聘咨询机构以求协助。但由于认证、咨询“一条龙”现象的普遍存在,有关机构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认证工作流于形式。咨询机构主导的认证即使通过,企业状况却没有实质的改进。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摒弃急于求成和“重结果(拿证),轻过程(贯标)”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依靠企业内部的力量循序渐进,将标准吃透并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才能真正符合标准要求,具备实战能力。

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阶段要实现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就必须抓好三项工作。

其一是组织建设。就是建立、建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公司成立质量体系推进办公室,各部门设立推进小组,各基层班组设立推广员。质量体系推进办在责权上高于其它同级管理部门,并由公司副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质量体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标准、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检查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各种矛盾。质量体系宣贯的组织架构的建立以及明确组织原则和工作责任,对推动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了组织上的保障,并为今后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分层次培训。让管理骨干系统地认识和掌握ISO9000族标准,让各级人员了解标准的基本精神,明白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大多数的员工都是初次接触质量管理体系,新鲜的管理模式会给员工原有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通过组织员工学习和交流,不但为质量体系的建立作了准备,还对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氛围。为此,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上而下地进行系统培训,组织干部员工一边学习,一边对照现行的质量管理措施与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找出两者差异,提出改进的设想。学标准、讲规范、研讨问题蔚成风气并良性循环,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精神资源。

其三是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而质量目标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全员从实现企业总的质量目标出发来自觉协调自己的活动。可以说,这些内容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个阶段所制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既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体现了创新的企业文化信念。为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参与讨论,博取众议后由贯标部门整理分析并形成方案,上交管理层研究确定。这样,全员参与所制定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更能被落实执行,也更能体现企业同心同德的文化特质。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企业制度,除包括共性的法律形态的企业法规外,还包括体现企业个性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在这里,质量体系文件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和其它大量的第三层次文件。质量体系文件不但要符合标准要求,更要符合企业实际,体现企业个性。这样的文件才更具可操作性,更易于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理念,确定要采用的质量体系要素和程度,在质量手册中对有关要素分别从方针、目的、范围、职责、要求、支持文件等方面进行描述,并对体系作出系统、具体的阐述。质量手册以文件的形式,从宏观的角度为企业文化的发展确立大方向。

然后,在质量手册的指引下编写程序文件。程序文件要清晰描述各项质量活动的目的、过程、涉及的部门、人员以及相关的文件记录。为达到“符合性、适用性、协调性、系统性”的要求,贯标部门应编制《程序文件编写导则》,规范程序文件的编写格式、编号方式、内容、审批程序等。只有规范的程序文件才能切实反映企业客观需求,并更容易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因为只有达成共识的制度才能被称为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孕育形成的,它的产生必须经历实践、升华最后稳定成型的过程。要在大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中升华出属于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的实践必须符合企业实际,必须与企情民意相适应,必须人人明白,否则企业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就无从谈起。

三、质量体系的运行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实践途径和成型条件

质量体系的运行阶段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这个阶段也至关重要,企业文化要在这阶段萌芽、成长,新型企业所特有的价值观念、精神、道德、形象和团体意识最终升华定型。

质量体系的运行阶段先要搭起体系实施的框架,首要环节是对全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首先是对体系文件的深入学习,然后是各部门按文件规定进行实操演练,逐步适应准则要求。这些为企业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质量体系的正式运行阶段开始之后,通过不断的“检查评价整改”循环,不断强化执行及修正文件,体系的实施质量会呈现螺旋式持续上升的趋向。将贯标部门组织的内部质量审核和各部门的自查结合起来,进行反复的检查、评价和整改,体系执行逐步会实现规范化。在这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质量必然会得到提升。由此看出,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实促进了企业质量道德的形成,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是辩证互促的。

质量道德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企业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升华为质量道德的过程,也是企业创建企业文化的主要过程。当企业的质量体系成熟运行、产品和服务质量稳定输出的时候,企业的质量道德已巩固形成,企业文化也以“无形准则”的形式深入到员工的意识。这时候,企业管理者可以科学而艺术性地对基本成型的精神文化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以文字形式写入质量手册,成为企业“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一个文明的现代企业已呼之欲出。

质量体系运行的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如下的关系:

1.正确处理质量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持之以恒地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企业文化逐步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使执行管理制度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确保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管理制度执行到一定程度后,要适时对潜在的企业文化进行提炼,让全体员工对企业的新文化“入眼入脑”,定格为一种优质资源。

2.正确处理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成本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产品质量要求越高,企业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企业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又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顾客对质量的要求,找出两者的平衡点。企业要找到准确的平衡点,既要质量,也要控制成本,重点就是要提高产品直通率和生产效率。要达到这一效果,一要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精度和速度,也就是用技术创新来满足客户需求;二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高素质的人员与和谐、稳定的人际环境,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3.正确处理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与企业固有的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的关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能否及时接受新观念、新标准和新技术就是企业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自身必须有自我改良的能力,而这能力的形成,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才能保持企业的魂。

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终点,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内外的变化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入,企业文化又会再次出现更新、进化甚至再造的机会,企业管理者需要持续不断地审视新形势,思考新问题,把握企业文化发展的节奏,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四、结论

本文论述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正向关联,一方面意在解决企业在质量体系认证问题上的外在化和表象化的弊病,力图探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企业质量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进行思考,从而纠正那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两者在建设过程中互不关联甚至互相抵触的错误认识。我们期望,上述论证,能够阐明企业质量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联系,有助于企业消除质量体系建设的“外在需求论”的消极片面性,建立起协调、统一并且能够切实帮助企业持续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着重从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三个主要过程来凸显其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内在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质量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的全部。相反,企业文化其它内容,如企业形象和管理风格等,还需要在此之外研发和实践。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企业必须承担起生产和销售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观点看,积极的精神文化体系会理性地引导企业矫正不合理的价值观念,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切实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的同时,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才能阔步前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辉:《浅论企业文化形成机制与建设[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02):35-37

[2]韩福荣:《中国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发展、特征、问题及建议[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08):15-17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c)-0093-01

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实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业务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全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旨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形成制度化、标准化,以利于进行全过程全面跟踪管理,使质量管理在环节上、阶段上紧密相联,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全程管理体系、协调监控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文件管理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等。

一、全程管理体系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由不同阶段和多环节组成的创作过程,其质量管理应具体落实到不同阶段和环节之中。一般说来,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通常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以及八个环节,即前期主要包括选题、搜集资料、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四个环节,中期主要包括本文创作、教师审阅二个环节;后期主要包括答辩、成绩评定二个环节。

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应该对其全过程跟踪管理。作为全程管理,就是要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确定管理目标和要求,管理人员应对每个阶段和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

二、协调监控体系

建立协调与监控体系,就是为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运行,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质量。在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经常出现质量管理工作环节不协调和相互脱节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能按时间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从而影响设计或论文答辩进程,干扰了院系教学工作的节奏。此外,一校多区的高校,特别是新校区由于教学设备和设施还不完备,如学生查阅和搜集文献资料比较困难,教师指导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因此,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必须加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尤其是各个校区在质量管理环节上容易出现漏洞和盲点,应及时做好协调工作。

三、条件保障体系

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设计(论文)顺利完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载体。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学校及院系一定要为学生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实验器材。与此同时,还要保障学生能够及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由于毕业设计(论文)都是在同一时期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出现争抢图书资料和排队实验的问题,所以,学校及院系主管负责人要统筹规划、协调安排,保证每个学生能及时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验。与此同时,要协调专门管理人员为学生排忧解难,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四、目标管理体系

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目标管理体系。目标管理工作的目的,旨在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其中,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技能水平、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能文能武”的应用人才。

五、文件管理体系

教学管理文件,是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体现。要使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进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就必须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过程纳入文件之中,从而形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在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规则、管理计划、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管理监控等,并将选题结果、开题报告、答辩记录和成绩评定等纳入文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使质量管理工作文件化。

综上所述,构建与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使质量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不仅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而且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工作深入到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和环节之中。它实质上是质量管理创新的过程,也是逐步规范管理工作的过程,更是将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过程。这是培养和造成高级专门人才最为关键的教学环节。因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综合评估体系

建立评估体系,就是对答辩、成绩评定两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答辩与评估,是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其中主要对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创新观点、应用性与操作性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质量管理角度来看,在答辩和成绩评定过程中,是否符合学校有关规定,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当答辩专家小组成员出现意见分歧时,应组织重新答辩,然而,再依评定标准作出成绩等级。质量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制定客观而详细的成绩评分标准,各项标准要明确,如创新性的标准要具体化。

此外,评估体系也包括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指导教师和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评估。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都纳入评估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断地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文华.《高等教育系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闻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6

1 引 言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sup>[1]</sup>。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sup>[2]</sup>。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将该权重转为直接的表格,便于在阶段性答辩中进行统计和打分,表格所占的分值如表1所示:

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文超.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48-51.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14-0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育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训练和总结,为今后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工作奠定基础。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1]。众多教师学者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现状及对于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做了很多研究。基本共识是认为目前的毕业设计内容对于学生的训练不足,原因大致有三类,一是学生方面,因为不够重视,或者忙于考研就业的客观原因,投入到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不足。[2]二是指导教师方面,由于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偏少,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缺少工程实践锻炼,指导实践性课题的能力不强且质量不高。[3]三是管理方面,毕业设计教学质量难以量化管理,缺乏全过程的有效监控。本文总结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梳理问题,细化管理规则,重视过程文件的规范性和内涵建设,推出标准化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做到权责分明、全过程监控,实现了毕业设计工作管理体系的制度化。

一、从学院层面推出了“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以下简称样表)

过程文件规范性和成果质量显著提高。“样表”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各个时间节点,规范了教师和学生应完成的各项任务和在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中应填写的材料,从各阶段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及填写材料要求,到以往容易出现疑惑和错误的地方均作了详细注解,其主要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性强,填写有“法”可依。“样表”对以往过程文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均做出统一规定和注释,如图1所示。

2.示范性好,大量减少师生反复修改而增加的工作量。工科学院毕业生文字能力普遍偏弱,Word软件使用不熟悉,导致过程文件中字体不统一、文字大小各异等,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给学生讲解修改,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样表”对各个部分填写内容的字体要求、文字大小、行间距、参考文献格式等做了详细的标注,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师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节约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实践证明,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文件的规范性显著提高。

3.填写内容更加清晰明确,避免填写内容过于空洞。以往的工作表格对学生任务有规定,而对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的填写意见往往没有要求,很多时候都是填“同意”或“审核通过”,甚至有的文不对题。“样表”对该部分内容的填写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引导教师从合理的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工作。

4.学生成果要求更具体,成果质量有保障。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成果要求为基础,针对建筑工程学院5个专业的各自特点,“样表”又对各个专业作了更具体的规定,促使成果质量的提升。如建筑学专业成果要求:(1)设计图纸不少于15张,A3版面排版(不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报优的同学必须有4张A1展板。(2)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团队项目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8000字,要把相应的图纸成果穿插到说明书中去,要图文并茂,说明书中要有附图。(3)遵照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相关要求进行撰写和排版。

二、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阶段做好师生动员等准备工作,召开三个会议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会议。会议主要是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部署,同时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协调工作困难、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参会人员包括全体院领导、正高职称教师、实验中心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务工作人员,体现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度。

2.新进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培训会会议主要针对学院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由教学院长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工作进行讲解和明确要求,教学秘书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操作进行讲解培训,让该部分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动员会。会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目的、步骤、内容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纪律,让学生足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会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工作正式开始。

三、全过程监控,各阶段措施得力保质量

1.重视选题工作。提倡教师将科研课题给学生真题真做和结合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到一人一题,团队项目选题要保证既有合作内容又有独立完成的任务。重视选题更新率,更新率不能只是个统计数字,落实更是关键。专业负责人要对教师申报题目的难易程度、广度、深度、工作量及合理性把好第一关。选题完成后,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二级督导,对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核,确保选题质量。

2.重视中期检查工作。各专业分别抽取10%的学生进行中期答辩,同时有报优意向的同学必须参加中期答辩方能取得评优资格。其他没有参加中期答辩的同学应在场旁听,并接受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上交中期成果。学院专门设计了中期检查答辩表,要求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陈述前期的工作进展,后续工作计划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有效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重视答辩工作。要求各专业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原则上每个答辩小组不少于4位专业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长,每位学生汇报10分钟,教师提问10分钟左右,学生答辩10分钟,答辩秘书要做好详细记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二次答辩,先进行小组答辩,再按评优比例确定部分学生参加大组答辩,评优答辩组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构成,最后成绩总评由答辩委员会确定,同时评选出学校及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四、细化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及时出台补充规定

1.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做到权责分明,在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明晰了毕业设计工作中,系、教研室、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包括:(1)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答疑和指导工作,跟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与质量,做好指导记录工作,应避免记录过于简单,以备学院检查。(2)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统一格式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或计算书,同时各阶段材料从系统导出并认真核对,格式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填写。(3)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抄袭别人成果或由其他人代替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指导教师未发现且同意提交答辩,一经查出,学院将扣除该指导教师本环节一半工作量,等等。

2.针对新问题特别是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各自实习单位继续实习或者准备研究生复试等方面原因而未能及时返校,为了保障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结合中后期工作的实际情况,学院又出台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补充规定》,有效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补充规定如:各指导教师在中期检查后,要继续加强指导和监督工作,指导教师每周应对学生进行两次不同形式的指导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检查,其中至少进行一次现场指导,同时做好指导记录。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经学院研究决定,毕业班学生在答辩前两周全体返校继续深化毕业设计工作,各专业要做好返校统计工作,无故不返校者,取消答辩资格,等等。

通过探索构建出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形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从规范性到内涵性逐层提高的管理方法,使得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达到很好地总结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全面性地受到锻炼,与市场接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臻,邓敏,叶雁冰.提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23-126.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习型企业文化;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5日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实践性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总和,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人们认识、探索、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一种方式。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引领和支撑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也是整个企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为:以系统思考为主线,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与团队学习这项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并以此形成一种长久生存、发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使整个企业充满创造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自觉地、不断地修正自己,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本质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的学习才成为可能。同时,倡导员工必须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通过自我超越,敏锐地认识到自己知识力量的不足和学习的需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真正的终生学习。这样,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不断提升组织的智力水平和创造力,使企业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开放、创新、应变。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鼓励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在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具有能够快速改变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又一特点,它要求组织必须有一种创新应变的人文精神,使企业能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组织的知识基础,让员工不断地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在竞争日益加剧、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一种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是保持强大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强调整体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这里的整体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要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智能生命体”,即要让组织具有整体意志与整体传力;其次,领导者应以整体、系统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员工的错误,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避免决策失误。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展开全方位“学习”的企业文化。它始终把“学习”作为其重要特征加以强调。“学习”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一是“终身学习”的精神;二是“全员学习”的精神;三是“全过程学习”的精神,即要求“学习”贯穿于每一环节,使组织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四是“团体学习”的精神,即以“团体学习”促进个人成长,达到完善企业文化的需要。

(五)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自我精进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渴望自我精进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员工们的工作热忱得到充分激发,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质量管理,逐步在全国大中型企业开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标准正式,1994年又代号GB/T19000 idt IS09000族标准。2000年1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2000版GB/T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参与,深入观察IS09001标准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通过走访调查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IS09001标准的目的存在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对企业包装的考虑,在同行竞争、市场宣传时可以谋取便利,为获取认证证书而突击认证。当要接受监督审核时,建筑设计企业组织几个人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认证监督,这就使文件规定的方法不能指导实际的操作,给实际执行造成困难,这样突击的效果使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企业拿到证书后,各项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这样的短期行为,无法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也难以纠正和预防质量上的问题。这与质量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建筑设计盲目选择认证机构和咨询公司。只要能获得证书就行,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干脆找咨询公司全权代劳,将实施认证方面的所有任务与工作全交给了咨询机构,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另外,建筑设计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随意性。谁能够保证该企业通过认证,就和谁家合作。

(三)质量目标不具体。一般建筑设计企业都有相对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但却没有明确的质量定位,虽然企业规定质量方针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样口号式的不具体、未量化的质量目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质量目标,也就相当于没有质量目标了。

(四)建筑设计企业本身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代表随意选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委派没有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1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建筑设计企业的需要。

2、对领导层的审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设计领导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没有上升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为保住证书,建筑设计内部审核只能流于形式。

3、内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内审员常常得不到被审核单位的配合,内审工作甚至被抵触,部分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积极从事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另外,内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内审员均是兼职,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建立对内审员合理的补贴制度,内审员缺乏从事内审工作的动力。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对受审核单位在内审中所发现不符合项的奖惩规定不合理,使得内审员与受审单位的关系受到影响,给内审工作带来压力,使建筑设计企业不能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员素质较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业主管人员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建筑设计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没有对和企业质量管理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很多员工对此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认证工作无法开展和执行,更谈不到体系的持续改进。

(六)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都较薄弱。质量意识、科学、规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如出现不合格品时,不敢公开,私下处理,使问题无法暴露在监督审核的过程当中;质量记录以临时补充为主,平常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整理和收集;统计技术停留于作一两张图表应付认证审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视有效性和经济性。

四、建筑设计企业建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思路

通过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特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以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设计企业除了创建相关的制度、组建学习型组织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管理者应从顶层设计、带头学习、模范执行等方面开展。

(二)实施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构建和改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除了提高员工素质外,建筑设计企业还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用人政策,为构筑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设计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建筑设计集团,可以说是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加强学习,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企业要形成知识共享、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平台,以保障和促进集体学习、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策略的重点是对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的获取、解释及传播。通过各类知识管理项目、活动及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可以将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显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建立、分发、使用、评价和更新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知识管理技术就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个技术体系,涵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对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作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地学习和创新作出更大贡献。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企业物质激励的着眼点应是在组织内部拉开不同知识层次和学习、工作能力层次的报酬档次,并将员工的报酬和他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挂钩,以鼓励有效的学习和团队沟通。建筑设计企业的精神激励主要是要通过营造鼓励学习、祟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建立这些激励机制,为培育学习型组织及其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构建知识型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提高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无论是提供建筑设计服务、开发建筑设计产品还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其行为主体都是建筑设计企业的员工。建筑设计企业除了传统上的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操作技能等岗位教育外,还要注重提高员工的各项素质,鼓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也是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3.11.

[2]宋俊超.浅析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1.

[3]杨永根.中小企业如何推行IS09000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11.

[4]莫劲松.ISO9000与中小企业[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8.5.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0篇

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短短几年内全国各高校学生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数量有了数倍的增长。通过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进了高校体制改革,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结构调整。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素质、学科与专业结构以及管理制度等暴露出新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呈下滑趋势因此,因此,必须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一、构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背景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师资、设备、实验室和图书等教学资源紧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致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个高校都面对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出国和各类资格考试的认证中去,还有一些学生利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时间补修其它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教学单位也非常重视就业率和考研率,对学生是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重视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也忙于自己的学历、职称的提高,对学生无从顾及。可以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不能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瓶颈因素。

(二)教学经费、资源不足。虽然各个高校近年来不断引进师资,加强硬件建设,但是相对学生数量的骤增,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匮乏已经是各个高校暴露得非常明显的问题。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刚刚留校的助教就开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实验室容纳几十人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各个高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绝不可能提高。

(三)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生数量大,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多样,学校采用笼统、粗放的方式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形成针不同专业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方案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过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各级部门,尤其是教学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抄袭、代做等情况不能完全无法控制,也是各个高校出现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五)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估工作只局限于学校的层次,没有形成校、院二级评估机制,而且评估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结合,不能真正发挥评估工作的真正作用。

(六)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力度不够。选题、答辩考核是否严格、公平和公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目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同时如何能更准确、更规范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也是各个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总之,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并逐渐完善它。

转贴于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2] 

一个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组织系统。要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职责清晰的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通常由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它主要包括校长、分管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组以及教务处等相关机构,起着决策指挥、管理执行、监督评价的功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二层次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第三层次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是进行具体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第四层次是学生,通过学生反馈学校教学和管理的质量[3]。

(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制度系统。实现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与优化的建设机制,使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应根据教育规律、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制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以及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政策,而且学院也应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系统,涵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教学评价具有判别、诊断和激励功能,学校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方针,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充分发挥了评价功能,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反馈系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馈,对于能否及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可分为管理反馈信息、教师反馈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管理反馈信息来自于管理层,主要是学院级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者;教师反馈信息来自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来自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全程监控中,学校通过建立质量反馈制度、开展阶段式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存档检查)、建立多层次的反馈渠道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教育理论问题,又有实施中的可操作性问题。所以,在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涉及到学校中很多管理部门、绝大部分教师和一届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受他们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全校上下统一思想,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监控正常运作。要使质量监控正常运作和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建立质量监控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质量监控能有的放矢;建立奖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队伍各方面积极性。另外,要优化质量监控环节,提高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就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在监控中的作用,使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方便快捷,真正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体系。

(三)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不断优化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任务,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同时,应该随时掌握质量监控的实施过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四)分阶段实施,实现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应能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形成长效管理。

总之,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实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和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设计(论文)的质量。全国各类高校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深入、持续的创新,不断优化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以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

1.徐静年,潘小帆.走高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3~4

2.蔡青.论地方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66~68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随着1999年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这是各个高校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经费、资源不足,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过程管理不到位,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并论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以及实施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监控质量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短短几年内全国各高校学生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数量有了数倍的增长。通过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进了高校体制改革,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结构调整。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素质、学科与专业结构以及管理制度等暴露出新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呈下滑趋势因此,因此,必须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一、构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背景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师资、设备、实验室和图书等教学资源紧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致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个高校都面对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出国和各类资格考试的认证中去,还有一些学生利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时间补修其它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教学单位也非常重视就业率和考研率,对学生是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重视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也忙于自己的学历、职称的提高,对学生无从顾及。可以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不能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瓶颈因素。(二)教学经费、资源不足。虽然各个高校近年来不断引进师资,加强硬件建设,但是相对学生数量的骤增,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匮乏已经是各个高校暴露得非常明显的问题。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刚刚留校的助教就开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实验室容纳几十人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各个高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绝不可能提高。(三)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生数量大,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多样,学校采用笼统、粗放的方式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形成针不同专业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方案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四)过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各级部门,尤其是教学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抄袭、代做等情况不能完全无法控制,也是各个高校出现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五)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估工作只局限于学校的层次,没有形成校、院二级评估机制,而且评估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结合,不能真正发挥评估工作的真正作用。(六)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力度不够。选题、答辩考核是否严格、公平和公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目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同时如何能更准确、更规范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也是各个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总之,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并逐渐完善它。[1][2][][]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2]一个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组织系统。要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职责清晰的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通常由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它主要包括校长、分管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组以及教务处等相关机构,起着决策指挥、管理执行、监督评价的功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二层次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第三层次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是进行具体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第四层次是学生,通过学生反馈学校教学和管理的质量[3]。(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制度系统。实现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与优化的建设机制,使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应根据教育规律、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制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以及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政策,而且学院也应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系统,涵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教学评价具有判别、诊断和激励功能,学校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方针,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充分发挥了评价功能,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反馈系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馈,对于能否及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可分为管理反馈信息、教师反馈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管理反馈信息来自于管理层,主要是学院级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者;教师反馈信息来自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来自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全程监控中,学校通过建立质量反馈制度、开展阶段式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存档检查)、建立多层次的反馈渠道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教育理论问题,又有实施中的可操作性问题。所以,在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涉及到学校中很多管理部门、绝大部分教师和一届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受他们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全校上下统一思想,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监控正常运作。要使质量监控正常运作和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建立质量监控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质量监控能有的放矢;建立奖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队伍各方面积极性。另外,要优化质量监控环节,提高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就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在监控中的作用,使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方便快捷,真正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体系。(三)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不断优化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任务,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同时,应该随时掌握质量监控的实施过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四)分阶段实施,实现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应能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形成长效管理。总之,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实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和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设计(论文)的质量。全国各类高校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深入、持续的创新,不断优化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以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参考文献1.徐静年,潘小帆.走高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3~42.蔡青.论地方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66~683.回春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29~32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简介:王放银(1965-),男,湖南邵东人,邵阳学院教务处,教授;王业社(1974-),男,湖南武冈人,邵阳学院教务处,副教授。(湖南 

邵阳 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2010243-351)、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010JG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73-02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总结和终极检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主要评价内容,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近年来,邵阳学院作为一所以工学为主体、文学与管理学为两翼、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科学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重视不够

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不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跟专业课程设计差不多,无非就是走形式、走过场,反正都能过关;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就业关系自己一生,毕业设计(论文)远远没有就业重要,常常要等到学校中期检查后甚至毕业答辩前两三周才正式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其质量自然无法保证。

2.教师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部分指导教师认为毕业生找工作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重大事情,如果不让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似乎不近人情。此外,由于教师自身学术水平欠佳,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无创新,甚至常常是“老面孔”,学生基本上可以照葫芦画瓢,起不到综合训练的效果。

3.教师精力投入不够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不但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工作量较大,精力投入常常不足,个别教师甚至较长时间都没有与学生见面,结果导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过松,缺少必要的指导

4.学生精力投入不够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企业招聘优秀员工心切,招聘活动普遍提前,第7学期就已接连不断;多数学生也出于就业压力,花费大量精力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活动,严重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方案是否科学、过程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工艺设计与设备选型计算是否合理、设计说明书和论文是否编写规范等问题没有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马虎应付,傅衍了事,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有抄袭现象。

5.选题不恰当

选题时避重就轻、避难就易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学生选题范围过大,超出了本科生的研究范围;有些学生选题过窄,无法开展研究;有些选题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或根本与专业无关;有些选题过于陈旧,缺乏创新,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工作条件有限

高校扩招后,原有教学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难以满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需求;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学校现有实验设备无法满足其要求,而到校外进行试验又涉及到经费不足的问题。

7.管理不到位

学校虽然制订了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检查、评分等的具体管理规定,但实施细则往往并不一定很完善,特别是缺少行之有效的过程监管办法,过程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理念

(1)制度领先,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严格的规章制度是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根本保证。学校必须根据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应的质量标准,从制度层面和源头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的遴选、任务书下达、选题与开题、方案设计、试验研究与设计计算、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阅与评分、总结归档等环节,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处于可控范围内。

(2)以人为本,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是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人人有责,相关人员都要做好本职工作,参加质量管理工作;全过程是指要全面把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环节或相关因素,构建一个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工作方针,不断改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工作;全面是指要以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中心,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切实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与质量标准,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及其指导教师,还包括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可以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人人有责。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质量形成于全过程”的科学理念,[1]重视学生、指导教师、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协同合作,发挥质量管理的激励功能,优化人、财、物等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型”、“事后审核型”转变为“事先预防型”和“过程控制型”。[1]

(3)系统集成,[1]持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是由质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反馈及其运行调控等环节构成的闭环式回路系统。有效及时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监控的基础,学校必须建立通畅的毕业设计(论文)信息反馈系统,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工作,注重反馈与调控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监而不控”的现象,促进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持续提升。

2.原则

(1)目标性原则。[2]教学质量监控要及时发现甚至能提前预测偏离于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各种偏差,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纠正偏差,确保教学任务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全员性原则。[2]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人人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一分子,学生是主体,学校是基础,职能部门是核心,教师是保证。

(3)系统性原则。[2]教学质量不但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有关,还广泛涉及教师、学生、办学条件、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诸因素,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网状教学管理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全程性原则。[3]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从方案制订、指导教师遴选、选题、任务书下达、选题、开题、试验研究与设计计算全过程、论文撰写、论文答辩、评阅、评分、总结归档等各个环节对毕业设计(论文)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

(5)可操作性原则。[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不但要有利于监控目标的实现,又要保证监控体系科学、完善、简单、便于操作。教学质量评价应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仅有定量评价,监控工作量过大,将导致监控体系难以执行;仅有定性评价,又会使评价结果模棱两可,将导致质量监控流于形式。

(6)发展性原则。[4]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就是要通过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信息收集、整理、诊断与反馈,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通过质量监控,力求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加规范,不断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1.构建实践

(1)确立校系二级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制。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体制,是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基础。根据学校实际,我们确定了校系二级管理、以系管为主的管理体制,明确规定各系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的主要执行者,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主体,切实增强系主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学校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务处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教学质量监控处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监控工作。

(2)建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完善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及其环节工作规范是建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从指导教师的遴选、课题的选定与学生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与过程管理、答辩与评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经费使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定,并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各阶段检查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推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全年全覆盖制度。教务处每年下学期开学不久即下达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通知,要求各系制订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案,并在期中以前完成指导教师遴选、课题下达与学生选题等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学生积极准备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工作,使学生尽早接触课题,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为日后的就业工作留出更多的时间。

(4)强化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监控。实施毕业设计(论文)前期、中期、后期检查制度,组织学校教学督导团和校内专家逐系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检查。前期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计划与指导教师落实情况、选题质量、开题情况,中期重点检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完成情况及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后期重点督察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答辩、成绩评定、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推荐与评审等环节的科学性、严谨性,切实落实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审批制度与双向选择机制、开题报告审核制度、答辩资格审查制度、成绩评定的约束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管理。

(5)实施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励制度。为调动师生积极性,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学校都开展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评选工作,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均给予适当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记入档案,并将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摘要汇编成集。

(6)坚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制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系要对本系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客观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校内专家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按比例进行随机抽查与质量评价,进一步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为改进今后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奠定基础。

2.实践成效

多年来,我校不断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管理,构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推动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指导教师、学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自觉、主动、认真、积极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达到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的。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有60余篇优秀毕业论文公开发表,“水族文字输入系统”等4项毕业设计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每年都有优秀毕业设计被企业采用,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党传升,罗梅娟,吕廷杰.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74.

[2]任高飞.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运行机制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6):127-128.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系统方法业务流程

ISO9000族标准是当前发达国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胜的质量管理经验的结晶。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贯彻ISO9000族标准是汲取世界质量管理精华的一条捷径。目前,国内通过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不在少数,但真正能通过认证提高管理水平的不是很多。这使得真正想通过质量认证提高管理水平的企业领导感到困惑和焦虑,也使得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产生怀疑。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分析,探寻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运行的新思路。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

1.系统与系统方法

按照一般系统论的开创者贝特朗菲的定义:“系统是处于特定相互关系中的诸要素的集合。”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甚至思维领域都有系统形式。所谓系统方法,就是用系统的概念和系统规律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对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术语给出了标准定义。其中对“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的定义如下: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从它的英文名称中我们就可得知,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种质量管理的系统。

二、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和认识质量管理体系

系统论是认识系统的有效工具,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有许多方法论可供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所借鉴。为了更好地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我们从系统观念来理解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过程。

1.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属性或特征之一。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任何系统都是由众多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子系统又是由单元和元素所构成的。系统的性质、功能与运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独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和运行规律。它们只有在整体意义上才能显示出来作为系统整体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也不同于它们在独立时的性质与功能。当它们作为系统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时,并不是代表孤立的要素本身,而是代表系统整体。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管理事项”有经营管理、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质量管理、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等。可以看出,所有这些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管理事项”,每项都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都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ISO9000族标准就是对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企业中除了管理标准,还有各种技术标准体系、产品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法规等。这就是说一个企业内部运行着满足多种关系要求的不同体系,它们构成了整个的企业经营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质量方面能帮助企业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产品,使顾客和相关方满意。本文认为这种有效性是作为企业管理整体一部分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时,所代表的企业管理整体功能和性质,并不代表孤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只有各类体系尽可能充分向纵深发展,通过不断地融合,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系统的、全面的管理。

2.系统方法的层次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既指等级性,又指侧面性。前者是指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可以从纵向把它划分为若干等级,即存在着不同等级的系统层次关系,其中低一级的结构是高一级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者是指任何同一级的复杂系统,又可以从横向上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各自独立的平行部分。系统的结构层次性是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保证。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质是解决质量管理运作的规范性问题。为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按选定的质量保证标准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以规定,形成―个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组成的多层次文件系统。而现实中,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层次上存在着问题,太多的企业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工作分配给质量标准化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没有与有关工作人员及时沟通,致使编写的作业层次文件可操作性差。其后果是质量标准要求得不到具体落实,同时也很难要求员工按文件执行。

就管理来说,管理体系标准虽说对企业如何改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企业把标准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既要符合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使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特别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支持性文件的作业性文件更应该突出的是对所有体系、各类标准的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

3.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的相关性首先体现在系统与要素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系统整体中,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系统的结构联结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项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其次,相关性体现在要素与系统整体的关系中。要素应与系统整体相适应。一旦要素改变,整体必然发生改变;同样,系统整体发生改变,系统要素也必然发生变化。

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或提供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向顾客提品或服务来获得合理的利润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产品的实现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线。质量管理体系利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将这些涉及产品实现的各环节按照其顺序和相互关系进行排列,从而达到对质量体系的管理。可以看出,质量管理就是对所有联结在一起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的管理。而系统地识别和管理企业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识别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掌握企业内与产品实现有关的全部过程,了解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及相互联结。

识别过程,即从通过分析、界定过程的起始点和过程应实现的目的终点开始,然后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识别中间的全部过程活动。过程管理强调活动与资源结合具有投入和产出概念,它有利于适时进行测量,保证工作的质量,引起人们注意对接口的协调。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每一过程,均可通过对其活动和资源进行管理,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4.系统方法的目的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具有自我趋向稳定和有序状态的特征,人造系统的目的性是人们根据实践的需要而确定的。系统的目的性原则要求人们正确地确定系统的目标,从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系统导向预定的目标,达到系统整体最优的目的。

质量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预防性工作原则,这种防范性的努力在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方面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影响质量的往往是各种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用标准的作业准则或操作规范来预计并控制风险。对组织内与产品实现有关全部过程的每一步、每个活动都予以预防和控制,从每天的实践中汲取经验。这种经验记录下来就是规律,然后从中提取具体、重要的信息。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降低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性。ISO9000族标准规定了一套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可以确保对顾客承诺的规格、性能可靠地实现。

5.系统方法的动态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使系统总是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运动的动力是内部运动,动态性原则反映了辩证法的发展原则。

当一个企业要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不要绝对化。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规范,使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既具有符合性的特点,符合标准的要求,按标准条款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规范,又具有有效性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规章制度加以消化吸纳。另一方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是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当时企业的实际制定的。尽管符合当时实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如企业组织机构、产品结构、标准更新等,部分文件和文件的部分内容不符合实际变化。体系文件的这些不完善性必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操作性不强,无法达到要求的目的。因此,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来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整个企业的部门工作都处于一种标准状态中,使得每个人都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但是,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不应该妨碍员工进行革新。让他们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价值,掌握必要的工作改进技术和方法,并被赋予行动的权力。让员工把改进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在每一次改进后,通过重新定义标准和工作来保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新一轮发展。

三、结论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均已经按照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效性效果不大,有的甚至无效。因此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采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综合全文分析结果,可归纳出以下结论:

1.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系统优化的观念。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一定是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优化的过程设计。

2.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它的受益者需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外部顾客的需要,也因其能提高工作效率,防范差错和减少次品使企业内部员工受益。这是促使员工的共同参与推动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是保障质量目的高效实现的前提。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党建;质量管理;理论思考

十以来,把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铜川矿业公司2009年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历经多年的不断实践、大胆尝试、积极创新,2012年煤化集团全面推广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把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管理原则、过程方法等方面与党的建设的宗旨、原理、方法进行对比辨析,思考党建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依据,对体系的推进和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将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系的导入是党建工作对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有益借鉴

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集中世界上众多优秀的企业管理专家,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总结发达国家不同组织200余年各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精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科学性、适宜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比较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党建工作导入这一标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以及十提出的“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借鉴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和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的具体行动。

二、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我党全心全意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

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管理原则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并作为质量管理标准永恒的宗旨。质量管理体系中“顾客”包括且不局限于:党群部门的上级部门、同级部门、所辖群团组织、党员、以及群众等,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关注的主体基本一致。而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到思想中提出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到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再到十“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等的提出,从党的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到衡量标准、评价判断依据等社会主义理论,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二者互通互鉴,体现着我党的根本宗旨。

三、体系的过程方法与我党的工作要求本质一致

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过程管理方法,从“计划、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改进”,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以及我党解决党内矛盾采用的“团结――批评――团结”[14]的方法等有着本质的相似。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受实践检验,经过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检验、修正、丰富、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飞跃的过程,就是PDCA循环的过程。从唯物主义事物发展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无不体现了PDCA循环过程方法,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其过程方法基础。

四、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与我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基本吻合

质量管理体系中5W1H工作方法,是针对某项工作提出的“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方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规范、系统、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框架中“根本任务(做什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做)”,发展阶段(什么时间),发展道路(什么方向),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谁来做),发展动力和战略步骤(如何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与科学发展观体系构架中表述的“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依靠谁发展”等理论的表述和实质相一致,实施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一定的方法基础。

五、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质量管理体系与党建工作的结合,有利于工作过程和程序的规范,强调工作效果和结果的测量,加强问题和不足的改进,必将促进党的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水平,必然促进企业管理文化和党的执政艺术的提升,必然促进党政融合,引领企业完成包括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财务、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升级换代,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190002008/ISO9000:2008.

[2]《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GB/T190002008/ISO9000:2005.

[3]王安琦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11出版.

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法;质量管理体系

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经管类课程在经过多年的建设后,面临着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问题。由于经管类课程教学质量是多种资源的集合体,因此,必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理论,开展经管类课程质量分析。在明晰该课程各种质量要素及其相互间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构建该课程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管类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即涉及宏观的政治、经济、技术等内容,又以微观经济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具有内容广、信息量大的特点。经管类课程的教育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决定着该课程的授课质量。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我们稳定、持续地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

1.构建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质量管理实践的需求

教学服务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从高校质量管理适用的理论方法看,目前已走出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5年一轮的高校的质量评估使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已使教学服务质量有所提高,但具体执行环节要素多、部门散、运行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削弱了高校组织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迫切要求以课程为对象,研究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最终达到提升高校组织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2.课程质量管理体系与高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联系

目前已有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分为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分人才种类的质量管理体系两类:(1)全面的质量体系是以高校组织整体为研究对象而建立的,就是对“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通过识别与体系相关的过程,确定过程相互作用并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受控,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方法,以实现策划结果和持续改进;(2)分人才种类和层次的质量体系是以产品为对象建立的,就是对某种类人才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为基础的“教育服务”实现过程和支持过程所形成的过程网络实施控制。

我们拟建立的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上述两种质量体系的具体落脚点,是组织整体和分人才种类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系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过程原则,为保证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结果,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资源进行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子系统。与其他课程质量体系相互并列,支撑着高校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是多层次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

由于经管类本科生课程是硕、博课程的基础。构建的经管类本科生课程质量管理体系能稳定地提升多层次课程质量,在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指为该课程教学服务应具有技术和功能性方面内容建立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体系,是指为实现该课程教学服务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与组织整体质量体系不同,它是保证实现该课程优质教学服务质量而建立的,由任课教师组成的、按课程纵向流程设置的全过程管理的所需资源构成的系统。

二、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以课程为对象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便于进行影响教学质量的原因的分析,有利于措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完备的教学流程、文件和制度,严格的监管措施等是基础;教学质量管理的自动化装备与设施、教师的全员参与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等是必备的资源条件。因此,分析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成要素,找出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上的差距,便于在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的质量是学校系统向学生提供的一种利益,其服务产品从结果看具有无形性、非储存、提供和支付的同时性、服务对象产品的差异性等特性;从过程看具有技术性、功能性等质量特性。因此,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构成要素从内容分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要素;从教学服务的本质可分为结果质量要素和过程质量要素。

1.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要素分析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既教学服务的质量标准、环境条件、以及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设备等是否适应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经管类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表现为课堂教学和网站教学两种载体。课堂教学服务是在一定时期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按计划提供教学服务的综合载体,是适时性的服务;而将该课程教学资源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的该课程网站是新颖的表现形式,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虚拟课堂。

目前支撑经管类课程结果质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及其管理水平。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将课程教学资料在网络教学平台适时上传形成虚拟课堂。

2.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分析

教师的仪态仪表、教学态度、教学程序、教学行为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是教学资源中的重要资源,他即参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也综合运用其他教学资源完成课堂教学服务过程。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和开课过程中的使用之的过程,构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过程服务全过程。其中,开课前的准备过程、综合其他资源过程是过程服务质量要素内容。

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例如教师能力的准备包括:教学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争取和承担教学研究、校青年基金项目、博士基金项目和纵、横向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观摩的机会和条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法活动,研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所承担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论证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差与衔接,正确处理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灵活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等。该阶段是保证教学服务结果质量的基础,其质量特性表现为教学资源齐备。

教学资源综合过程,是将教师、教学资料、地点等资源按教学纲要形成拟开课程的教学进度计划表,其质量表现多个教学课程任务,要达到就某一课程看要求各种资源关系明确、比例适当。该阶段是保证服务结果质量的关键环节。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服务结果质量及其教学过程服务质量是互相作用、相互支撑的关系。过程服务两个过程的质量是教学资源使用过程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因此,系统地、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及时、准确、流畅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确定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系统管理意识不强、过程管理能力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和控制机制等问题。本文在前两节系统地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提出建立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应用其可提升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并支承高校组织质量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经管类课程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提供教育服务的特殊性,都要求认真研究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形成的过程、规律和管理方法,制定解决各种经管类课程建设问题的措施,并持续地进行质量控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创新的同时将课程建设与现代学习方式联系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轻松愉悦的开放式学习环境。因此,经管类课程课程质量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是规范化和制度化、系统综合性、树状网路化。

1.经管类课程教学文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遵循课程建设评价标准,应用PDCA循环方法在逐项分析后,制定该课程质量提升方案。形成经管类课程教学资源的规范化文件和主讲教师培养的制度化文件。既包括教学资源的规范化,又包括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

(1)课经管类课教学资源的规范化。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库、教材、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经过多次完善,走过了从初级质量向高级的研磨,并在经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适时公布。

(2)经管类课程主讲教师培养流程制度化。经管类课程教学是多种教学资源质量的综合,其中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凡进入经管类课程建设小组的主讲教师需经过培训。其流程包括:①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②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③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具体的培养发展计划;④全面熟悉各教学环节;⑤进行开课前验收试讲;⑥助课;⑦独立开课;⑧质量跟踪,培养提高。

2.经管类课程质量要素的系统化

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是一个把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组织结构、过程和资源等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强调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核心是质量控制过程。即对形成最终成果的全过程实施过程控制,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运行。这种管理方式既构建起高校内部机构之间职责明确、相互联系和沟通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又通过对于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每个环节质量管理程序和要求的规范,达到合理地配置资源、协调生产关系、实行有效监督、建立反馈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的目的。

质量体系既是一种理念、原则,又是一种管理方法。我国的大众化人才培养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服务质量体系满足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3.经管类课程质量因素之间树状网路化统的观念,找出各功能间的内在关系,摸清该经管类课程的所有功能,并表明该活动对象的最终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全部手段,功能系统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构建方法研究,明确了构建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对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就建设一优质的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出了理论方法支持等,经管类课程质量体系创建是质量管理里理论在教学服务的实践应用,正是高等教育服务的质量管理理论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茂勋.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4,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