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位论文;问题导向;定量化;评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43-02

近几年,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在综合分析所在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学位论文指导和评审的实践经验,依次从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内容分类与评价指标定量化以及明确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等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可执行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大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水平。

一、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

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占用学时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能衡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一项科研学术型实践教学环节[1]。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规定,学生要提交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的专业学位。然而,近些年来的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在受到因大众化教育扩招带来的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需求的层次化和多样化、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以及学校在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文本格式不规范等各种问题[2,3]。

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对于教学管理者、指导教师、评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约束作用。因此,制定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目的,应从与论文质量相关的各责任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实现全面论文质量教学管理目的和目标。(1)教学管理者:评价检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者在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系统性、有效性、执行性和满意度等方面的教学管理能力水平。(2)指导教师:评价检验导师的论文教学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严格按照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进行正确、准确地教授和指导,调动和激励导师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心。(3)评审教师:评价检验论文评审教师在执行论文质量评审标准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确保评审教师严格依照论文质量评审标准及其指标要求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打分,杜绝评审过程中的因人主观偏向性、学术能力偏差、评审流于形式等问题而在学生及其导师中带来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4)学生:评价检验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初步掌握基本科研程序和方法的学术科研能力水平,这应该通过纸质版的学位论文质量和学生答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二、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仍普遍存在着评审目的不清、定位不明、指标分类不当、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单一、指标权重分配不当、评审过于主观化和简单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不断下滑问题的根源性因素。

基于问题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在改善解决当前大学生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更好的实践效果。在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指导评审过程中,本文总结本校学位论文中存在的各种不同类型特点质量问题,并结合我国国内教育工作者已发表阐述的相关论文质量问题,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指标体系及其重要性排序,其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是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共6项。

论文质量评审指标权重的确定应该以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目的为导向,尤其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论文答辩质量和书面论文质量两个层面的教育教学目标。其中,论文答辩质量可以通过“论文关键内容解答、论文仿真实验解答和论文方案技术路线解答”三个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在论文研究深度、技术难度、内容理解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基本科研素质能力,而书面论文质量则可以通过“论文内容率、论文写作表达质量、论文文本格式规范性、文献格式规范性、答辩报告完备度”等6项评价指标来体现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和对待论文的认真态度。因此,表1列出的12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是在综合了本校学位论文教学管理目标和论文质量评审目的的基础上,采用主观赋权法而确定,其具体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的运算过程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因为主观赋权法已是广泛普及的一种通用性方法。

三、论文评审教师的资格与职责

评审教师是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能否得以正确和准确地进行论文评价的关键环节。在现实中,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有时会引起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质疑和不认同问题,甚至还会发生学生申诉的特殊情况。究其根源,评审教师在学术水平和责任态度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种不良的论文评审行为和结果会在学校师生中造成非常不好的消极影响和不健康的教学氛围。为了彻底解决和避免此类不公正的论文评审问题,应明确制定以下有效措施:(1)论文评审组的人数原则上为5人,人数过少不利于评审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论文评审教师应具有思想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良好的科研教学水平或博士学历以上等基本资格条件,但评审组长的资格应在具备基本资格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且近3年内在学位论文评审中无重大过错等问题的关键条件。(3)评审教师职责要求应正确、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要求与评价指标,做到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给出学生及其导师都能接受或满意的论文评审结果。一旦出现论文评审结果有争议的情况,评审组长担负相应的解答或解释工作,且对错误评审结果应该负较大的教学事故责任。

四、结语

学位论文质量评审标准是有效评价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的重要技术依据。针对当前学位论文质量评审中常见的评审内容分类简单、评价指标定性化和主观化等问题,文中在结合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本科生学位论文质量评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论文评审目的和评审教师资格与职责,改革建立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审体系分类内容和评价指标定量化,为指导教师和评审教师的教学评审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导,并切实有效地改善了大学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12004214号.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总体素质却有所下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其实际质量与目标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全面衡量论文质量的标准,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存在局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有:学校主管部门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院系领导对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指导教师对其所带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学生对毕业论文过程的执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只看重论文的内容质量、形式质量和答辩质量,而对论文管理质量的评价却存在着局限性和狭隘性。

1.2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同于课程考试的成绩评定,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及结果均没有标准答案,不宜进行明确评分。评价指标和标准均含有可变因素和主观因素,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具有多层次评级指标以及精准明确的评价内涵,而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却存在着体系松散宽泛、评价指标不全面、评价内涵不明确的问题。

1.3针对实施对象不能因材施教学校各专业使用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一般是由学校教务职能部门制订的适合所有专业通用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往往是适合所有专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模糊语言,而不是体现专业特色的具体语言。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来构建适用本专业的评价体系,既不能真实反映论文本身的质量,又不能准确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体教学水平。

1.4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反馈现行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除了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以外,在发现论文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却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往往只能发现论文的质量问题,却不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反馈。随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2构建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

2.1构建原则

2.1.1系统原则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格式规范、答辩及成果所反映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要充分考虑学校及学院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

2.1.2专业原则生物工程专业属于理学、工学和药学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与生物相关的知识技能、理学的基本概念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还要掌握工科的相关知识。而对于中医院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来说,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药学科背景。因此,构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传统特色,以此提高论文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并引导培育专业特色。

2.1.3操作原则一个易于操作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具有客观性、可测性和完整性,指标内涵不模糊,应使用明确及可以考评的语言对指标进行描述,而模糊及难以量化的指标则放入综合评价中。操作性好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减小评价者对论文的主观评价影响,缩小评价结果与实际质量之间的偏差,体现对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

2.1.4激励原则构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应将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本指标与提高性指标相结合。所构建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指导教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2.2体系内容

2.2.1静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静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成果质量进行评价,包括对论文的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和形式质量进行评价。将一级指标“静态质量”分解为3项二级指标:内容质量、答辩质量、形式质量。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毕业论文质量的核心,在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对论文的评价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毕业论文的内容质量涉及到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研究成果等方面,将二级指标“内容质量”分解为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学术水平与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三级指标,对选题是否合理、文献综述是否具有综合性特点、外文翻译是否准确、研究成果能否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

毕业论文的答辩质量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等的全面体现,具有直观性、过程性、综合性的特点。将二级指标“答辩质量”分解为汇报论述、口头表达、回答问题、多媒体应用等三级指标,对答辩汇报是否条理清楚、口头表达是否流利、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多媒体应用是否优秀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形式质量是本科毕业论文的直观表现,论文在结构层次、语言文字、数据图表等方面应具有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目前,毕业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如论文的结构层次不合理、数据图表不规范、撰写格式有误、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等。将二级指标“形式质量”分解为结构层次、文字表述、图表质量、规范要求等三级指标,对论文结构是否严谨、文字表述是否合理、图表制作是否精确、文本格式是否规范等进行评价。

2.2.2动态质量评价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评价是指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质量进行评价,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包括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和监控,以及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学院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评价主要包括制度建设、组织保障、教学条件、过程管理等各方面的评价。制度建设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制定了毕业论文的工作方案以及具体规范要求进行评价;组织保障的评价是对学院是否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或答辩委员会进行评价;教学条件的评价是对毕业论文的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支撑情况进行评价;过程管理主要评价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全过程管理情况。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注重于论文任务书与指导开题报告的质量,计划进度及执行情况,评语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对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是否到位等。在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各个因素中,指导教师对论文教学过程的执行和管理对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评价影响最大。

3结语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图书馆,编目管理

 

一、管理层面

(一)质量教育工作

提高质量如同一辆前进的推车,必须在质量意识的推动和牵引下,依靠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两个轮子的共同作用才能前进。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教授指出:“该逞: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质量教育要做到经常化,而不是搞突击,赶任务,或临时抱佛脚;要经常抓,反复抓,在教育内容上要温故而知新,对编目员的态度培训要重视。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端正了,任何工作才能做好,这是一个必要前提。编目人员对质量的责任心也事关重要。只有编目人员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高度工作责任感,书目数据的质量才有保证。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是质量教育工作的核心。编目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要熟悉机读目录著录格式,还要掌握分类法、主题词表的发展情况,同时要在掌握标引规则的基础上注重分类和主题标引的一致性等等,对网上文献信息能够独立进行搜索、选择、下载并分析整理加以利用。计算机编目最大的特点是充分揭示文献,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检索点,编目工作的内容不仅是简单的分类和著录,还包括主题标引、使用规范文档、编写文摘提要等,这一切都是以编目员付出更多、更复杂的劳动为前提。而标准化、规范化更是编目工作对编目员提出的高要求牌。

(二)编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及相关支持性措施

编目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提高书目数据的质量至关重要。就此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做了实际调研。论文参考。

从文献资料中发现,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有一套科学的、完善的编目工作制度,管理工作具体细致。比如海南大学图书馆自2004年7月起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任命了质量管理代表,成立了质量管理办公室,确定了质量方针与目标,同时也制定了编目部的工作手册,依据1509000管理认证体系的标准,将编目部工作具体细化,主要内容包括:(l)部门工作职责;(2)人员构成;(3)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4)编目工作流程;(5)编目工作目标与检查;(6)编目相关文件和规范;(7)记录表单;(8)附件等共8部分。依据国家统一质量标准,制定统一的著录细则,使文献著录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图书编目加工的规范性文件,如:《海南大学图书馆查重工作规范》、《海南大学图书馆图书加工规范》、《海南大学图书馆索书号取号规则》、《海南大学图书馆图书著录的补充规定》等。

另外,各个图书馆对编目质量控制都采取了一定措施,基本上都有成文的编目工作制度,都重视编目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在质量控制过程中,都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重视读者反馈。

衡量书目数据质量好坏不再是唯一依据—符合规则、标准,而需要综合评价,特别是要将读者满意度作为一项重要依据。以上案例中重视读者反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现象。

二、技术层面

我国编目规则目的或目标:“两化”和“五性”,即标准化、规范化和准确性、统一性、完整性、通用性、权威性。我们在编制书目数据时,应依据的标准有以下几方面:

著录标准化。著录是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书目数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著录的标准化。1980年以来,我国己陆续颁布了《文献著录总则》等GB3792系列,其中有7个关于文献著录方面的国家标准。同时,与图书馆编目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标准、规则也应运而生,如《GB3259-82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GB2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5795-86中国标准书号》、《GB12451-90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等。1996年,文献标准化委员会又组织起草了《中国文献著录规则》。这些标准、规则对于统一中文文献著录、处理中文文献数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图书馆在文献著录时必须严格执行上述标准、规则,而且各馆还应在执行过程中制定出本馆的编目细则。

标引标准化。文献标引是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的一种手段。论文参考。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的结果将形成文献检索系统中两种重要的检索点。因此,标引质量的控制是文献数据标准化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保证文献标引标准化,首先必须保持分类体系的一致,即使在分类法统一的条件下,也应在分类标引细则上保持一致,如:①分类复分表的使用;②对丛书、多卷书的处理;③组配的级别,不同学科专业文献的标引深度;④自由词标引、增词标引的使用;⑤对于反复到馆且标引方法多种多样的某种文献规定选用统一的标引方法等。另外,采用规范化的检索词典主题词表,是提高标引质量,使整个标引标准化的基本措施。目前国内采用的《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为文献主题标引的标准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具体操作时还需要一系列的标引规则和统一的实施条例,以便标引人员共同遵守,达到一致性要求,以保证文献数据的质量。

数据格式的规范化。论文参考。从计算机联合编目、联机检索的角度看,不仅要有统一的著录标准和标引工具,还必须使用规范的机读目录格式,规定记录在机读载体上的记录格式,便于通讯、交换与数据质量控制。中文文献采用文化部颁布的《中国机读目录格式》 (CNMARC)。但由于各操作单位对MARC格式字段的理解、做法不一,书目数据质量无法保证。

规范控制。规范控制或称权威控制,是文献著录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作为文献编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控制是指对录排检标目的规范、统一,其目的在于保持同一排检标目的一致性。。建立目录排检标目规范的工作,在机读编目中又称为规范文档,包括主题规范文档、名称规范文档和丛编规范文档。编目员或计算机通过查检规范文档,可对具有多种形式的事物名称进行规范,选定某个名称作为标目,从而将与该名称相关的记录集中在同一规范、标准的标目下,以保证标目的一致性、规范化,提高数据的有序性。故而,规范文档的建立是数据库的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北京图书馆于1997年编写了《中国机读规范格式使用手册》、《中文图书主题规范著录规则》、《中文图书名称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使各图书馆在编制规范数据时有了依据。另外,北图还制作了名称规范数据库和主题规范数据库。

三、结论

领导重视、支持,保证文献源和书目数据源质量,有运行良好的编目系统,有业务交流与学习的条件与机会,有完备的参考书及广泛的解决问题的信息渠道,工作氛围激发工作热情。创造一种环境让每位职员能获取、共享、使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信息以形成个人知识,并支持、鼓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工作中去,工作中形成知识共享、不断创新的文化,最终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⑴程国平.质量管理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⑵赵晓洁.新时期图书馆编目T作的发展契机[J].前沿,2007(5):235-237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质量 标准 德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然而,我们对于教育质量标准的认识并不清晰,对于质量标准与现行的其他教育标准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程序也需要进一步讨论。世界上许多国家质量标准是指导教育领域最核心的标准,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在质量标准指导下确立的。而在我国,质量标准几乎尚未建立,目前最主要的教育标准就是课程标准。可以说,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以此来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保障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辛涛于2012年12月在《人民教育》上发表的“在国际教育下定义教育质量标准”一文的研究结论:我国教育质量标准所反映的核心应该是国家和社会对于学生能力的期望,它既不同于规定了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内容标准,也不同于根据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表现水平而制定的表现标准。教育质量标准体现的是国家基础教育阶段总体教育目标。反映的是国家宏观、抽象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把握了这一定位才能够发挥教育质量标准的应有的作用。总结世界各国(地区)教育质量标准的内容及定位,我们会发现:不同国家(地区)的教育质量标准可能出现以下几种不同的定位,教育质量标准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1.从课程标准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例如英国“国家课程”当中的“成就目标”。在这种定位下,教育质量标准严格按照学科领域和教学内容划分,是对于课程内容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的细化。2.从学生表现标准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如美国各个州的“表现标准”。该种教育质量标准根据学生参加学业标准测验后划定的应该达到的表现水平而设立,尽管建立起来较为客观和容易,成本较低,但是无法体现宏观教育目标;教育质量标准完全变成了学生评价标准。3.从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如欧盟的《语言共同纲领》。这样的质量标准不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而是首先从确立学习者应该且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再进一步构建基于素养与能力标准的指标体系,站位高、适用范围广。4.从国家教育目标与期望出发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如美国的“共同核心州标准”。这种质量标准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同时也能够指导教育质量的评价。我们要注意的是,这几种教育质量标准的不同定位,既与本国的教育实践有关,也与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与作用密切相关。

但必须关注的是对于教育质量标准来说,它不仅包含硬件范畴的、比较容易制定、规范的内容,也包含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不易规范的内容,后者属于“软件”范畴。因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各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特长也不尽相同。可见这样的要求与教育质量这种软性目标相比,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制定教育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一定要下功夫搞清楚哪些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规范的,哪些内容是不能统一而要放开搞活的。

就高等教育而言,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并做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部署,对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对自己的使命、责任有更加强烈的意。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中国的高等教育要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对我们深化高教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深刻阐释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这一本质要求。这就是上述的国家宏观、抽象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把握了这一定位才能够发挥德育教育质量标准的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必须把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对于高校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浸润既是全方位的,也是全过程的,既体现在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党的建设、校园文化、师德师风等方面,也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道德修养等全过程。这种浸润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既要让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内化于心,更要让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情感认同、实践认同,践行于外。

余文森在《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2期撰文指出,任何教学改革和实践都需要教学理论的支持和导向,有效教学改革和实践也不例外。有效教学有着深刻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论的理论基础:第一,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在教育心理学里,有效学习即有意义学习,因此,有意义学习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第二,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即发展性教学)。学生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宗旨、目的和归宿,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最高标准,因此,发展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是有效教学的一大理论基础。第三,从知识论的角度讲,知识论是教学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论,有效教学论以有效知识论为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

目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础教育使得学生长于读写算,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却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制定并实施国家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发展水平,必须要符合素质教育精神和课程改革理念,起到正确的引导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正处在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改革的浪潮之中,契合了由过去仅有“教育过程”的标准转变为“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并重的教育理念。用课程标准规范教师教学过程,用教育质量标准来规范教学目标、评价教育结果,通过“教育过程管理”和“教育目标管理”这两种方式来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并可以对学生学业测评进行指导。教师通过质量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两个标准相辅相成,成为巩固与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加快”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步伐、提高效益和速度。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新理念,从服务“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出发,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使其成为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战略性、全局性工作。

1.教学中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十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养都得到显著提高,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教学中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内容。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职业院校必须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按照中央的最新部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讲透彻,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讲清楚,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讲充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3.教学中应始终突出公民道德素质这一教育重点。十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之普通学校的德育,职业院校要更加强调职业道德培养。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90-02

在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中,融入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无疑使其工作更加具备系统性与专业性,所以这就需要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从业工作者能够具备高度从业素质与社会责任感,有着踏实的工作上进心以及务实的工作态度,以此才能在ISO质量管理体系理论支持下发挥出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能力及工作水准。此外,处在目前国内产业化经济逐步提高及其自动化领域技术的愈发完善的趋势下,也无时无刻不在要求着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结合深刻的理论及基础方法作为指导其工作顺利进行的衡量标准。而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则正是新时期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依据与理论基础。

一、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理论基础简述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为客户服务着想、组织管理、强调集体参与、基本方法及原则、基本体系标准、应用管理、实践改革、以及决策安排等。也就是说,ISO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强调的是以执行文件及其实践理论、方法等的建立去为客户群体服务,逐步通过体系标准的改革、应用实践区展现其现代化全面、周到的服务,以满足质量管理基本标准,以此才能让客户群体放心、满意;其基本执行原则是深化改革及持续应用。如,根据产品提出一些质量要求,就完全可以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实践来赢得客户的一致好评与满意。

二、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内涵探究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内容侧重点强调的是质量方面涉及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服务以及组织指挥等活动的管理体系实践应用。同时,通过标准在内的联系要素的实践及改革,可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进而达到质量生产与质量服务,使客户及产业双方都能满意。

ISO质量管理体系最为显著的特性就是其文件程序规范、完整、稳定,并且相关标准文件具备程序化性质。因此,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践的重要标志则是体系文件程序规范与完善;其主要体系构成要素则是信息载体与主要操作流程。而这些要素发挥作用时,这需要质量体系认证以及年度审核,进而才能决定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成果,是否利于其品牌效应扩张。

三、质量管理体系和档案管理的密切关系研究

(一)体系内容紧密关联

档案是直观反映组织机构单位的活动情况、归档、备查各种资料或文件的总称。因此,档案形成的主要来源自然是组织单位的一切活动作为载体,而直观的保存载体媒介则是图文、磁盘、以及电子媒介等特殊载体,且总体分为纸质载体与电子载体。因此,质量体系文件与档案记录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的关系紧密相连且不可分割。

(二)职责划分有区别及关联

档案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的各自职责范畴划分清晰、明显,即档案管理自身自成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相关工作也包括档案管理。当然,两者在职责范畴、组织管理、管理方法等也各有不同,有着明显差异。但不可否认,ISO质量标准程序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在专业名词、学术用语等方面有很多内容也极为相似。所以,文件与记录的相当一部分工作流程实则也属于“档案”范畴。

(三)深化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

档案管理工作和质量体系标准有着重要衔接与工作业务上的交叉,两者之间正确实践应用,可起到良好的制约效果,达到两者体系内容的依存、辅助作用。因此,为了充分贯彻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加强程序文件及资料资源的整合至关重要。其需要不断深化文件生成、审核流程、统一格式等工作改进之处,使其更利于保全文件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档案管理的重要促进作用

档案管理体系工作内容本身具备严格的操作性、专业性以及系统性,而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执行标准能够使档案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更能满足其现代化从业要求,真正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效率,保证其执行成果完全实现有章可循与有据可依,进而能够使从业工作者责任明晰,更具高度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一套权责利清晰的现代化作业模式,不断促进从业水准与作业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具体而言,在现代化档案管理中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具备的主要作用彰显在以下几方面。

(一)服务意识及质量观念的促成

凭借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及其理论、执行原则、方法等的不断深化与实践应用,能够使现代化档案管理更能满足内业工作需求,同时能够按照指导原则全面完成质量服务,把服务工作重心对象前移,即强调面向大众,客户最终评价服务标准是否能够达到满意需求。

当然,处在当前新时期下,档案工作者自身也要正确树立从业观念,把质量服务工作做好,以此才能在服务工作实践开展过程中,对客户群体的服务满意程度做到知根知底,心里有数,挖掘出主要信息资源,利于内部体系工作内容的决策实现及改革。而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配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容,可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范畴内的资源优势,建设客户关系网,并利于工作者或员工的服务观念与意识的提高。

档案反馈的收集、分析与汇编是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进程执行力度、开发质量的重要举措。凭借反馈信息的整理筹划、分析与加工汇编,能够及时掌握到市场发展建设需求,并使得档案工作的建设思路更加畅通,从而才能高效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使得资源充分利用而非闲置,服务于市场经济与社会各组织主体。

(二)促进工作规范化

档案管理工作于ISO质量管理体系产业相关工作的服务宗旨及理念,必须具备超强的服务意识、工作责任观、以及先进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使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服务性第三方产业或者企事业等有关组织机构实现正规运作。以往,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要经过繁缛的文件起草、删减修改、包括打印、传递、后续筹划及归档等都需要纸质载体。而经过现代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配合现代信息化产业技术的强力支持,能够高效完成文件起草、索引、以及登记、统计筹划等工作流程,让繁缛的档案工作流程实现高度自动化。因此,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标准的实践开发运用,能够大幅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办公效率及作业成果与质量。

(三)应用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保证信息资源完整可靠

信息资源是公司或者相关其他产业单位的重要宝贵资源。而档案信息资源更具绝密性,要求真实、完整、可靠、并且能够保证公司或者机构的正常运转,这样才能使自身组织单位保持良好竞争优势,利于企业资产的保全,使管理机制的实践性更加突出。同时,在档案管理业务工作方面,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作为方法、理论的技术支持,能够利于信息安全评估,降低决策不当造成的风险损益,实现全程控制化动态管理,保全信息资源的可控性与真实完整性。

五、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成果应用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主要措施探讨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保证工作执行成果

信息产业技术盛行的时代,档案管理的内需建设尤为重点,即档案管理内涵与外延服务强度逐步提升,信息属性已经成为时代反映档案实质的基本特征。光盘、刻录、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档案管理系统工作的辅助作用很大。也就是说,信息产业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各项作业执行的坚实后盾,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需摒弃传统僵化、桎梏的观念及意识,要具备科学的现代化从业思想观。而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就是推行全新档案管理理念,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国际水准接轨,逐步更新观念及充实体系知识内容等,以此才能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容的执行质量与效率。

(二)在档案管理中制定执行标准

档案的收入过程、启封、登记时间、包括借阅操作、归档审核等多个流程都要以质量管理作为依据与凭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档案从业工作,使档案管理更具现代化、专业化与系统化。

(三)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与效率,需强化从业人员工作素质

对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其工作人员必须要结合工作流程、自身职业判断能力、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管理思想、管理手段等进行效率化工作。否则,在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进行实践时,影响的是整个档案管理工作进度。因此,为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工作水准的提高,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自身专业深化、以及掌握各项产业资历技术等,以此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准,更好地将档案工作管理的职责、应用到实践中去。

六、结语

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不断深化改革、实践应用对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所具备的现实作用和指导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如何加强档案工作者及相关从业人员的组织能力、从业素质,不断提高基础专业技能显得异常重要。也就是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坚持“加强领导、上下联动、整体推行、积极创新”的基本执行方针,重视中高层干部示范作用以及落实全体人员的基础与参与作用,最终获得高效成果。

参考文献:

[1]汪洪源,孙静.基于ISO9001的ERP质量管理系统研究[J].前沿,2010,(1).

[2]阚喜全,施晓林.企业实施ISO9000族标准后继续贯彻“5S”管理的必要性[J].监督与选择,2008,(1).

[3]杨德宏,关保昌.总装直属部队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培训思考[J].继续教育,2010,(1).

[4]姚辉.企业档案管理在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认证中的作用[J].机电兵船档案,2010,(1).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模板;模板化;经验积淀;知识传承;教育标准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毕业论文模板化的探索与应用范围拓展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19-19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3日

一、引言

高校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该问题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高校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经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证明教学模板化是一种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二、模板

模板一词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分别给予了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模板概念是浇筑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该系统由模板、支承件和紧固件组成,常用的模板有多种类型。浇混凝土成型用的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它能保证结构和构件的形状尺寸准确,装拆方便,可多次使用,并且施工成本低、效率高。

模板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淀,是知识、技能和经验传播、传承的载体。使用模板可以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要做的事情。模板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技能和经验进行总结和积淀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结构、内容与版式的文档,是个人与组织学习成果组织内转化或社会化转化的一种方式。模板化的含义有二:一是模板的设计、应用、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二是模板系统应用范围拓展的过程。

三、教学模板: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将上述模板概念引用到教学中就形成了教学模板。教学模板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的教学经验进行优化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的结构、内容与版式合一的文字载体。教学模板的功效:一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二是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方法;三是老教师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积淀与传承的工具,是培养年轻教师的一种有效方法;四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常用的模板有:1、毕业论文类模板,如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等;2、课程设计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分析模板、价格调查与分析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广告策划书模板、营业推广策划书等模板;3、作业类模板,如门店调查与分析报告模板、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思考题答题模板等;4、实习类模板,如毕业实习报告模板、实习证明模板等;5、学生竞赛类模板,如创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职业生涯规划模板等;6、其他类模板,如学生学习情况记录册模板、试题模板、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模板等。

毕业论文模板是涉及内容最多,完成难度最大的模板。毕业论文模板在我国高校早已使用。目前普遍见到的毕业论文模板是结构型模板与版式型模板组成的二合一模板(可用于教师指定题目和学生自选题目的论文写作)。市场开发策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模板、营销策划书模板是由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内容要求到二级目录和具体分析与写作方法)组成的三合一模板。这样的模板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市场开发策划书、商业策划书、营销策划书的结构和内容及写作技巧,还可以从技术层面有效地解决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抄袭现象、写作功底薄弱、选题过大过宽、论文格式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毕业论文模板化应该是毕业论文规范化的有效方法。毕业论文模板化的优点十分明显:1、易控制选题范围;2、便于教师的指导;3、便于毕业论文的评价;4、可预防论文的抄袭;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6、有利于解决教师不足或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

毕业论文模板化适应于各个专业,每个专业可以设计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模板(难易系数不同)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模板化的关键是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的适宜性、难易程度能否实现论文写作的目的,决定于毕业论文模板的设计。毕业论文模板设计的原则应该是:1、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2、具有现实的实用性与未来的发展性;3、具有知识运用的综合性;4、具有主要方法的应用性;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模板化可以很好地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作用与意义:“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四、教学模板的设计

(一)教学模板的主要类型。文档模板的基本类型有三种,即结构型模板、版式型模板和内容型模板。教学模板一般是二合一或三合一模板。教学模板从内容和用途划分,可分为毕业论文类模板、课程设计类模板、作业类模板等。

教学模板还可以按照知识的广度和内容的深度两维坐标来划分。知识的广度分为课程、专业和综合。课程是指单门课程的知识;专业是指两门及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的知识;综合是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综合知识。深度分为知识的学习、应用和创新。这样,教学模板就可分为九种类型。(图1)

课程学习模板是难度最低的,难度最大的模板是综合创新型模板。毕业论文一般应采用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创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等;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应采用应用类或专业学习类或综合学习类模板;日常教学应采用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

(二)教学模板设计流程。教学模板设计的起点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用量最大的教学模板是课程学习或课程应用类模板。课程学习或应用类模板设计的流程,见图2。(图2)

1、确定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的核心能力是一切教学模板设计的依据。每个专业都应明确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依据社会需要和专业特点确定),以此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2、确定课程的核心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市场开拓能力。支撑市场开拓能力的是营销策划能力和推销能力。就市场营销学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是营销策划能力。

3、确定课程的核心内容。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营销战略组合(包括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二是营销目标的确定;三是营销策略组合(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

4、设计课程教学模板。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模板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学习类模板,如营销案例分析模板、广告分析模板、价格分析模板等;第二类是应用类模板,如市场调查报告模板、产品调查报告模板、价格调查报告模板、分销渠道调查报告模板、促销调查报告模板等;第三类是创新类模板,如营销策划书、推销策划书、广告策划书、渠道策划书、营业推广策划书等。

5、教学模板的不断完善。在使用前要进行模板的检查和修订;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使用后要进行总结和完善,以保证模板的质量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学模板的标准结构。标准的教学模板不仅仅是一个三合一(结构型、版式型和内容型模板的组合)的结果型模板,还应包括指导模板使用的技术路线和评价标准。技术路线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模板,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评价标准可以提示学生使用模板的主要关注点,还可以指导年轻教师如何进行作业的评价。

(四)教学模板的系统化设计。这是从最终培养目标出发,设计一个最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综合创新型的毕业论文模板,以毕业论文模板指导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模板,形成一个密切关联、子母支持的模板系统。(图3)

市场营销专业可将营销策划书作为毕业论文模板。但仅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营销策划书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按营销策划书的内容进行分解,将分解的部分内容落实到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也就是用营销策划书的内容统领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这样就把毕业论文的写作与事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完成了市场的调研、分析与预测,毕业论文只需完成策划部分的内容即可。

五、从模板化到标准化的思考

教学模板化的过程是确定学生学习目标的过程,是保证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培养年轻教师的方法和过程,是实践教学科学发展的过程,也是探讨教学标准化的内容与方法的过程。

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脸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GB/T 2000.1-2002)。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标准化的明显优点是奠定基础、满足需要、保证质量、避免重复、统一协调、节约高效和快速学习。

“美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起了‘标准化教育’的改革运动。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比较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课程及其相匹配的教育评价系统。改革迄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学生学术课程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不影响教师和学生个性、特色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适度标准化,应该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模板化是标准化教育实现的一种有效方法。

六、结论与建议

教学模板的形成是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和培养学生能力需要的交集,教师及教学团队进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优化积淀;教学模板对学生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知识转化能力的高效方法;教学模板对年轻教师的作用是知识、经验、技能和教学模式传承的载体;教学模板对学校的作用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持续提升的方法。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如有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的问题,模板化能从技术层面解决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从毕业论文模板化到各个教学环节模板化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教学模板化;我国可以将教学模板的质量、数量和系统性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观测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N].2004.4.8.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7篇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质量管理的理论不断涌现,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发生着质的转变。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内外环境中,衡量其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规根到底要看是否便于师生教学方面的利用,是否发挥了图书资料应起的作用,要看服务于教学的质量优劣,以及产生的各种效益如何。因此如何运用兴起于工商管理领域的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精华,实现与图书馆的有效结合,成为高校图书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与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

20世纪50年代,图书馆现代管理方式的研究兴起,图书馆管理开始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和框架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下简称tqm)这时起源于制造业,其基本的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即由计划(pl本文由收集整理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所构成的质量环。从某种角度而言,tqm首先是一种管理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而iso9000系列标准正是这样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它将质量过程分解成为无数个具体的连续的环节,并将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标准化,进而文件化,其评价标准由外部完成并能通用,所以iso9000是一种刚性的,强化的、易于检验的质量体系。/

二、两大理论体系共性之处

1、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亲自抓质量

2、二者都认为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应当满足顾客当前或者潜在的需求。

3、注重过程的质量改进

4、在质量控制上都强调预防为主

5、全员参与,重视培训

6、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重视客观证据以及定量和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tqm与iso9000族标准有很大的互补性。推行iso9000族国际质量标准,可以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升华和标准化。

三、与时俱进的研究并制定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标准

(一)非科学管理体系下图书馆管理的滞后分析

在社会变迁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机构对高校有很强的依附性,缺乏外部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内在动力。服务的质与量未进行系统的测定和度量,业务管理长期沿袭传统的做法,经验管理。工作人员片面追求提供服务的量,而忽略了利用服务的质。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需求,新的管理模式将应用而生,取而代之。

(二)强化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与iso9000族模式的基本思路

1、建立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

图书馆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按用户需求建立起来的部门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职责和权限;有效保障图书馆信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流程的设计、完善和改进;保证图书馆质量方针和目标得以实现、确保上述两个方面得以实施并起控制、跟踪、监督、审核作用的文件体系。//sixianghuibao/

2、用标准化指标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高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以质量控制的对象为框架,以图书馆工作的内容为目标来构建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1) 藏书质量评价体系:图书馆藏书质量主要是指内容质量、构成质量和使用质量,藏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就应该参照这三条标准而形成。内容质量的评价立足于学校本身的性质上,不同的学校在采购不同层次的图书时比例不同;所谓藏书的构成质量是指藏书体系的整体质量,包括藏书的系统性、广度、深度等方面。藏书使用质量的评价最为合理的指标是藏书利用率。图书馆在图书整理过程中对 图 书 使 用 情 况 的 掌 握 和 读 者 对 图 书 利 用 满意度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形成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2) 分编过程的质量评价体系:图书馆的分编工作由分类、编目、典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分编过程的评价体系也主要是对具体分类工作的质量评价,分类工作的质量评价是分编工作质量评价的基础和重点,它决定着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的质量及书目数据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的进行。

(3) 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整个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管理的特色部分。但由于服务工作大部分是无形的,涉及的因素也很复杂,服务效果又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明显的也有潜在的,而从评价标准而言就应该是多种的,定性和定量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采取的方式都是以读者满意度,吸引读者率、文献流通率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指标。//html/zongjie/

3、图书馆质量体系审核

审核是检查图书馆的实际运作是否符合质量目标和计划安排的一项活动,通过审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图书馆质量审核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图书馆内部评估;二是用户对图书馆的评价;三是第三方审核,即由认可的审核机构评定图书馆是否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m)和iso9000族标准来执行自己的质量体系的。对一个质量体系的审核,仅仅靠其内部程序或自身标准来实行,认可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如果在自身审核之外,外部力量参与,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身的不足,发现缺陷,加以改进。

四、任何一种质量管理理论下的质量体系都不是万能的,存在争议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争议有助于大家辨析出优势与不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在其施行过程中存在需要引起注意的方面,比如:人力资源和资金的缺乏不足以支撑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员工和图书馆内外部门之间的阻力,也会因为各自立场限制,难以达成共识。总之,成功地引入并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图书馆就需要满足一定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经费投入、管理文化的要求,否则就会遇到很多障碍。//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系统方法业务流程

ISO9000族标准是当前发达国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胜的质量管理经验的结晶。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贯彻ISO9000族标准是汲取世界质量管理精华的一条捷径。目前,国内通过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不在少数,但真正能通过认证提高管理水平的不是很多。这使得真正想通过质量认证提高管理水平的企业领导感到困惑和焦虑,也使得企业员工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产生怀疑。本文试图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识和分析,探寻提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运行的新思路。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系统性

1.系统与系统方法

按照一般系统论的开创者贝特朗菲的定义:“系统是处于特定相互关系中的诸要素的集合。”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甚至思维领域都有系统形式。所谓系统方法,就是用系统的概念和系统规律去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套方法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

2000版的ISO9000族标准对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术语给出了标准定义。其中对“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的定义如下: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从它的英文名称中我们就可得知,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一种质量管理的系统。

二、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和认识质量管理体系

系统论是认识系统的有效工具,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有许多方法论可供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所借鉴。为了更好地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我们从系统观念来理解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过程。

1.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的属性或特征之一。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任何系统都是由众多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子系统又是由单元和元素所构成的。系统的性质、功能与运行规律不同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独立状态时的性质、功能和运行规律。它们只有在整体意义上才能显示出来作为系统整体的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也不同于它们在独立时的性质与功能。当它们作为系统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时,并不是代表孤立的要素本身,而是代表系统整体。

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涉及的“管理事项”有经营管理、设计开发与创新管理、质量管理、设备与基础设施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管理、环境管理、信息管理等。可以看出,所有这些包括质量管理在内的“管理事项”,每项都可以是一个单独的管理体系,都是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ISO9000族标准就是对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企业中除了管理标准,还有各种技术标准体系、产品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和行业法规等。这就是说一个企业内部运行着满足多种关系要求的不同体系,它们构成了整个的企业经营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主要表现在质量方面能帮助企业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产品,使顾客和相关方满意。本文认为这种有效性是作为企业管理整体一部分的质量管理体系与周围环境发生作用时,所代表的企业管理整体功能和性质,并不代表孤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本身。只有各类体系尽可能充分向纵深发展,通过不断地融合,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系统的、全面的管理。

2.系统方法的层次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既指等级性,又指侧面性。前者是指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可以从纵向把它划分为若干等级,即存在着不同等级的系统层次关系,其中低一级的结构是高一级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者是指任何同一级的复杂系统,又可以从横向上分为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各自独立的平行部分。系统的结构层次性是系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保证。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质是解决质量管理运作的规范性问题。为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按选定的质量保证标准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加以规定,形成―个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组成的多层次文件系统。而现实中,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结构层次上存在着问题,太多的企业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工作分配给质量标准化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因为没有与有关工作人员及时沟通,致使编写的作业层次文件可操作性差。其后果是质量标准要求得不到具体落实,同时也很难要求员工按文件执行。

就管理来说,管理体系标准虽说对企业如何改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企业把标准真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既要符合标准的要求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使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特别作为质量管理体系支持性文件的作业性文件更应该突出的是对所有体系、各类标准的简化、统一、协调和优化。

3.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的相关性首先体现在系统与要素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系统整体中,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系统的结构联结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如果其中一项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其次,相关性体现在要素与系统整体的关系中。要素应与系统整体相适应。一旦要素改变,整体必然发生改变;同样,系统整体发生改变,系统要素也必然发生变化。

作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目的是生产或提供使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向顾客提品或服务来获得合理的利润以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产品的实现过程是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线。质量管理体系利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将这些涉及产品实现的各环节按照其顺序和相互关系进行排列,从而达到对质量体系的管理。可以看出,质量管理就是对所有联结在一起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的管理。而系统地识别和管理企业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识别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掌握企业内与产品实现有关的全部过程,了解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及相互联结。

识别过程,即从通过分析、界定过程的起始点和过程应实现的目的终点开始,然后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识别中间的全部过程活动。过程管理强调活动与资源结合具有投入和产出概念,它有利于适时进行测量,保证工作的质量,引起人们注意对接口的协调。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每一过程,均可通过对其活动和资源进行管理,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4.系统方法的目的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具有自我趋向稳定和有序状态的特征,人造系统的目的性是人们根据实践的需要而确定的。系统的目的性原则要求人们正确地确定系统的目标,从而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系统导向预定的目标,达到系统整体最优的目的。

质量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预防性工作原则,这种防范性的努力在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方面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影响质量的往往是各种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用标准的作业准则或操作规范来预计并控制风险。对组织内与产品实现有关全部过程的每一步、每个活动都予以预防和控制,从每天的实践中汲取经验。这种经验记录下来就是规律,然后从中提取具体、重要的信息。通过正规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降低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性。ISO9000族标准规定了一套实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可以确保对顾客承诺的规格、性能可靠地实现。

5.系统方法的动态性原则与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系统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使系统总是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中。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运动的动力是内部运动,动态性原则反映了辩证法的发展原则。

当一个企业要按照ISO9000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不要绝对化。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规范,使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既具有符合性的特点,符合标准的要求,按标准条款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规范,又具有有效性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规章制度加以消化吸纳。另一方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一般是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当时企业的实际制定的。尽管符合当时实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如企业组织机构、产品结构、标准更新等,部分文件和文件的部分内容不符合实际变化。体系文件的这些不完善性必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操作性不强,无法达到要求的目的。因此,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来提高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应确保整个企业的部门工作都处于一种标准状态中,使得每个人都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但是,严格的规定和程序不应该妨碍员工进行革新。让他们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价值,掌握必要的工作改进技术和方法,并被赋予行动的权力。让员工把改进工作当成自己的责任。在每一次改进后,通过重新定义标准和工作来保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新一轮发展。

三、结论

目前我国的许多企业均已经按照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效性效果不大,有的甚至无效。因此研究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采用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综合全文分析结果,可归纳出以下结论:

1.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系统优化的观念。文件化的质量体系一定是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优化的过程设计。

2.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它的受益者需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仅是为了满足企业外部顾客的需要,也因其能提高工作效率,防范差错和减少次品使企业内部员工受益。这是促使员工的共同参与推动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是保障质量目的高效实现的前提。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技能 实训教学 评价体系 电子信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67-03

1 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取得空前发展,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大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质量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带来了质量的下降。这种质量的下降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质量不高、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等方面。如何坚持内涵式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提高教育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相应技术的理论知识、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校期间要获取这些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参与实践教学,但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张,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难得到保障。在新时期、新要求下,构建一套新的高职教育校内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提高实训教育质量有积极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基本思路

笔者结合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及国内其他国家骨干院校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部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试点,进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的建设与实践。探讨建立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质量标准逻辑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理论,并对该质量标准的课程应用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项目成果将为同类院校开展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改革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2.2 研究内容

从建立一个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和实践理论,提升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的目标出发,本项目主要改革内容包括:(1)以高职教育质量与标准理论为基础,正确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运用职业教育实训系统的理论、思想、模式、方法,在实训系统整体化、系统化思想指导下,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素质教育、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实训设计的基本模式,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2)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创新性,以提高实训质量和提高实训效能这两个职业教育实训改革为中心内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先进教学法的实施,改革与实践创新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有利于实践教学规范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有利于实训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的内容、深度,提升教学质量,从而让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求。

2.3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参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和资料,确定了研究方向;研读相关领域的研究论著和文献,为该项目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方法。(2)比较分析法。开展对资料的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参照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院校建设关于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建设的做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3)试验研究法。设计的实训质量标准进行试验,在校内选取2~3个专业进行实施验证,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修改完善。力求做到实事求是,确保项目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3 高职院校实训质量标准体系的确定

3.1 设计原则

进行有效的实训质量评估的前提是有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指标体系,没有系统的指标体系就无法实施评估,在制定指标体系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在制定实训质量标准时要严格遵循高职教育的客观规律,符合高职实训教学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2)可衡量性。质量指标是可以量化或者行为化的,在综合判断时要避免不同质的量化指标做简单的加减。(3)可接受性。质量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4)独立性。整个指标体系中指标之间相对独立。(5)简易性。指标体系应简单易行。

3.2 设计目标

通过职业教育实训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主要职业教育实训改革的经验,以及ISO9000质量管理先进理念,针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实训质量问题,开展高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实践研究,注重实训教学过程控制,使得实训教学程序化、标准化、精细化,构建一套系统的高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确保实训教学实施与执行不走样。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实训质量标准

实训质量标准如表1所示。

3.3.2 实训检查与评估质量标准

实训检查与评估质量标准如表2所示。

4 结论

该研究虽然构建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可行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还不够完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贯穿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构建和指标内容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有利于客观地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先M理念,使实训教学过程做到程序化和标准化,今后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较大规模的试评分析,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高职院校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在评价实践教学质量时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林业;特点;标准化;内涵;原理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23-02

1 林业的特点

林业是以“人―地”系统为管理对象,因此林业除了具有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以及一般系统的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和复杂系统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外,还有其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等特点[1-13]。

2 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借鉴“标准化”的ISO/IEC定义,林业标准化可以定义为:林业标准化是对林业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重复使用,以获得最佳的林业活动秩序,提高林业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并维护生态健康,不断提高森林产品的质量。这里的森林产品,包括生态服务、森林文化产品等公共性产品和一般林产品。

通过林业标准化,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森林数量的增加,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缓解资源危机;为人类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消除生态危机;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产品,缓解人类社会危机[1,14-22]。

3 林业标准化原理

林业与农业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方面,李 鑫等于2003年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初探》中提出了“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时滞原理、补偿原理、过程多路原理、质量多层原理、互作原理”8项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和“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优化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以及“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随后,李 鑫等于2005年又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再探索》中将其修正为“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时滞效应原理、平衡限制因子原理、过程多路原理、系统补偿原理”。接下来,我国一些农业标准化学者又将上述原理归并为“农业标准化一般原理”(基本原理),并提出“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基本原则)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

林业标准化原理,是建立在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是林业标准化理论研究与指导林业标准化的基础性理论。因此,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应在更大范围内,遵循标准化基本原理和农业标准化原理,结合林业的特点,运用林业标准化原理,开展林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林业标准化水平,促进林业标准化理论包括林业标准化原理本身的不断发展。

与农业相比,林业虽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林业具有许多农业不具有的突出特点,最为突出的差别就是,森林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并非人造系统,而且具有多功能性,时滞效应更为明显。因此,其标准化活动遵循的原理在相似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林业标准化活动除了要遵循标准化一般原理(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2,19,22]和农业标准化原理外,还要遵循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经济低效原理[1,19]。

3.1 生态优先原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就是综合、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优先保障生态安全,按照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维护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在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科学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林业标准化的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通过林业标准化,改变目前人类与自然界的寄生关系,转变为互惠的共生关系。

3.2 功能多样性原理

现代林业建设要求在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品质高、数量丰富的林产品、繁荣多彩的生态文化和景色优美的森林景观,以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需要。

3.3 生物性原理

林业的经营管理对象是生物,其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并且存在明显的生长周期,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林业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林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中,区分可操控因子和不可操控因子、稳定因子和不稳定性因子、安全性因子和不安全性因子,在可适用性范围内,因地因时制宜,选择安全、稳定、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及时消除威胁森林健康的有害因子,使其顺应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及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高。

3.4 生态补偿原理

由于林业的广域性和经济低效性,使得森林经营管理风险大。此外,森林为社会提供了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多功能服务,借鉴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和科斯(Coase theorem)手段,社会就必须付出足够量的劳动专门用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社会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劳动量最低标准是要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补偿量、补偿范围等的确定,可以运用生态容量的理论和方法,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制定补偿管理办法[4,6]。就目前而言,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尽快缓解、消除生态危机,修复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伤害,促进森林生态健康。

4 参考文献

[1]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11-10)[2011-02-20].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

[2] 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3]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及命名[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28-30.

[4]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11-11-10)[2008-01-1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5] 张国庆.和谐发展初论[EB/OL].(2011-11-10)[1999-01-18].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005;http://省略/luntan/showtopic.asp?TOPIC_ID=116&Froum_ID=13.

[6]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7] 张国庆.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EB/OL].(2011-11-10)[2007-12-15].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2723.

[8]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01).

[9] 张国庆.标准的分类研究[EB/OL].(2011-11-10)[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4.

[10] 中国林学会.中国林学会首届林业学术大会第7分会场论文集[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11]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2]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13]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4]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5] 张国庆.全民参与,按需育林,和谐发展中国现代林业[J].安徽农业,2002(学术版):163.

[16] 张国庆.生态原则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2001(1):31.

[17]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8] 张国庆.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森林文化体系建设[J].前沿学刊,2006,4(11):

[19] 张国庆.林业的特点与林业标准化研究[EB/OL].(2011-11-10)[2010-10-23].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6252.

[20] 张国庆.论标准化原理[EB/OL].(2011-11-10)[2010-10-16].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73878.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11篇

1当前主要的评价方法及缺陷

针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多依赖于文献计量学指标或专家的定性评价。总体上,分析方式方面可大致分为定性与定量2种;同时也可按照前后的不同时间节点进行质量评估。对于科技论文质量的刊前评价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定性为主的同行评议模式。同行评议法制度始创于1752年的英国皇家学会资助的刊物PhilosophicalTransaction,并主要以单盲、双盲和公开评审3种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法已广泛应用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并具有易于操作、结论直观明确等优势[3]。但由于评价结果以文字表达为主,从而容易带来主观性强、缺少量化指标等缺点,同时也存在着过程历时长、工作量大等问题。近年来,有关评审意见公正性的争议愈演愈烈,评审过程中人为干扰因素的效应更容易通过同行定性为主的评议方法所放大。同时,评价结论模糊、不能做到对论文水平的准确定位,不利于将不同水平论文拉开档次[4]。对于后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科研管理工作的热点。其中,基于单一被引指标及多项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的引文分析法均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及使用[5]。尤其是后者通过对各印证指标采用线性加权求和的方法,建立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出论文的学术价值与应用程度。有研究人员建议将引用频次、网页点击量、下载量以及引用率等文献利用数据共同引入对论文的评判中,从而形成论文本身利用价值更为客观的评估[6]。引文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文献被引用,即被引用是以其质量为基础。该方法虽然对科技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或被引用现象均可进行分析,但对于不同时间段发表的文献难以统一衡量,且未将引用质量的因素纳入考虑,因此也难免存在偏倚。虽然已有研究通过对论文-引文矩阵的推导,计算“历时影响因子”以消除对不同发表时间的论文引用报告中影响因子的偏倚[7]。但同时存在的包括学科间差异、引用质量等不同因素仍然影响着该方法对论文的评价质量。此外,h指数与Pagerank指数近年来也被认为是论文质量评价较为可靠的定量指标[8]。但该指标更适用于对个体研究人员绩效的评估。且进一步在对比两者适应范围时,Senanayake等[9]发现对于在大型组织从事研究而发表了影响力较低论文的人员使用h指数评价较好;而对于研究成果较少、针对交叉学科研究或就职于规模较小的研究团队人员评价使用Pagerank指数方法更为有效。利用Altmetric评价系统了解论文关注度的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并已应用于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检索功能中。该法侧重于单篇论文或相关研究者的社会影响分析,通过对论文在不同社会化媒体中引用次数的统计评价其影响力水平,具有高灵活性、高关注度以及高社会认同度等优点。但该法当前只对英文文献具有指示作用,且结论的得出易在关注度和争议性之间混淆。此外,不同专业研究以及原文献在网络中的转移也会对分析结果产生显著的影响。刊后的定性评价主要是按照论文载体的学术层次或间接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判断论文在引证关系图中的位置、被引次数的分布规律等方式定性判断论文质量。该法在操作上简单易行,已成为当前科研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手段[10]。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即是通过掌握论文载体期刊的影响因子(核心分区)或数据库收录情况,从而间接评价论文自身价值质量。但显然,通过纳入期刊影响因子等级区域以及相应的收录权重赋值,暴露了“以刊代文”评价方法所存在的固有问题[11]。而当前出版行业所热议的“优秀论文不问出处”即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以刊代文”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与不合理性[12]。因此,客观上核心期刊对论文质量评价具有一定作用,但其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核心期刊衡量论文质量具有局限性。

2刊前定量评价方法的构建思路

上述3种方法均以在科研评价管理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同与应用,而将定量评价方法引入审稿阶段的论文评价方法则鲜有报道。在宏观评价的方法学运用方面,有研究基于知识库对论文质量进行评价,使用测试语料,分别从格式、一致性、逻辑性以及参考文献的近期率等方面进行智能审核,旨在提高编辑部对于稿件初筛的工作效率[13]。作为编辑工作主要的环节之一,审稿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出版方针和原则对稿件进行评价和选择,以促进优秀作品的出版以及防止低劣作品流入社会。审稿工作的开展主要从内容质量以及形式质量2部分进行。其中对于科技论文的审稿工作,内容审定主要从科学性、创新性、知识性等方面进行,而对于形式质量的辨别则要通过结构架构、行文格式以及表述形式等方面开展。论文刊前质量定量评价方法建立的关键在于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以及权重系数的配比,从而搭建起多维度、多层级的系统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上需保证科学性与客观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以及可测性与可操作性的兼顾,同时通过权重系数反映各指标间的内涵关联[14]。为保证指标纳入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对于评价指标的遴选往往基于文献调研或结合专家咨询法进行。有研究较为全面地将论文评估指标分为了内在指标、外部指标以及统计指标3个方面。内在指标指论文本身的质量,包括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语言的准确性、要素的完整性以及规范性等;外部指标是指论文的外部特征,包括论文类型、基金资助情况、发表期刊、收录的检索机构等;统计指标指后的影响和反应,包括被引情况以及下载浏览数量[14]。作为专家意见信息的主要获取手段,德尔菲又名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得出具有较高准确率的集体预测结论[15]。在论文质量评价体现的建立过程中,各因子的权重赋值主要通过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获得,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对德尔菲法中多层迭代法进行数据信息的收敛和归纳。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为了对被评价事物做出一项全面合理的整体性评价,需要把该事物的各方面指标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性指标。由于事物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评价目标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指标在综合评价值形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加权处理。目前关于评价指标权系数的确定方法众多,根据计算权系数时原始数据来源以及计算过程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以及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AHP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法主要步骤包括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成对比较)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和计算组合权重和组合一致性检验[16]。首先建立层次结构图如下。最高层为目标层(O):问题决策的目标或理想结果,只有一个元素;中间层为准则层(C):包括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各因素,每一因素为一准则,当准则多于9个时可分为若干个子层;最低层为方案层(P):方案层是为实现目标而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即为决策方案。比较n个因素C1,C2,…,Cn对上一层(如目标层)O的影响程度,即要确定它在O中所占的比重。对任意两个因素Ci和Cj,用aij表示Ci和Cj对O的影响程度之比,按1~9的比例标度来度量aij(i,j=1,2,…,n)。于是,可得到两两成对比较矩阵A=(aij)n×n,又称为判断矩阵,显然,因此,又称判断矩阵为正互反矩阵。比例标度的确定:aij取1~9的9个等级,aji取aij的倒数,1~9标度确定如下:aij=1,元素i与元素j对上一层次因素的重要性相同;aij=3,元素i比元素j略重要;aij=5,元素i比元素j重要;aij=7,元素i比元素j重要得多;aij=9,元素i比元素i的极其重要;aij=2n,n=1,2,3,4…元素i与j的重要性介于aij=2n-1与aij=2n+1之间;,n=1,2,…9当且仅当aij=n。由正互反矩阵的性质可知,只要确定A的上(或下)三角的个元素即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判断矩阵A的元素具有传递性,即满足aikakj=aij(i,j,k=1,2,…,n)。该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距。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为消除各项评价指标量纲不同的影响,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衡量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式中:Vi是第i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是第i项指标的标准差;是第i项指标的平均数。各项指标的权重为:采用系统性的指标分析体系,对论文质量进行多维度评价,从而有效克服单指标评价的片面性,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但同时,这也带来了如何汇总和处理不同性质评价指标统计数据的难题。在形成模型的过程中可主要采用以下2种方法。多元回归分析旨在研究多个变量之间关系。该法虽然是一种较为通用的方法,但大多只用于少因素、线性的定量资料,对于多因素以及非线性的资料则难以处理。因此,考虑到论文质量评价因素间复杂的内在关系以及不确定性,利用简单的多元回归的方法确定评价模型难以建立准确的评估体系。考虑到回归方法的弊端与不足,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评价系统,关联度分析实质上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论文质量定量评价方法的准确性难以把握,因此可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数学模式,并借助计算机完成复杂的数学运算,从而将其转化为一项包含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吕志军等[17]在将学术论文以论文选题、文献综述、工作基础、科研水平、创新成果以及重要意义等6个部分设立为准则层,以论文的水平评价作为总目标层,进而构建评价指标集、评语集和指标权重集,得出隶属度评判矩阵,最终获得模糊综合评判的结论。

3刊前定量评价方法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药药效组分理论;研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9-0016-02

中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是长期中医临床实践的产物,其医用价值是不言而喻和毋庸质疑的。但使用现代方法阐释中药药效的机理一直是困扰世界医学界的重大课题。张贵君教授在从事中药科学研究30余年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中药药效组分理论”,对中药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认识,首次阐述了中药药效组分是中药标准物质的基本概念,创建了中药药效组分的研究模式和技术路线,为解决中药发展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药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和实用技术的支持,为揭开中药疗效的奥秘和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1-3]。

1 中药药效组分理论起源与内涵

中药药效组分理论[1]是在现代中医药科学研究实践中创立的新理论,这个理论与传统中药理论相吻合,对于指导中医药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将有助于实现对中药博大精深内涵的科学提升,有助于实现中药从传统到现代、从继承到发扬质的飞跃。

中药药效组分理论指出:临床使用的中药是复方及其制剂,饮片是中药的起点和原料;中药是由药效组分和天然辅料组成的,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药的药效组分是由配伍组分饮片构成,这个配伍组分实际上是由化学组分和信息物质组分构成的;化学组分由化合物类别组分构成,化合物类别组分由多种化合物组成;信息物质组分由蛋白质类组分、核酸类组分和多糖类组分构成;各类组分不是简单的成分的堆积,而是各类成分按照自然形成的比例组合(药效组分)。这一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药研究的基本技术路线,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将一直认为复杂的中药问题简单化了;同时解决了已经走入误区的中药标准物质的问题,为中药的科学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按照该理论,中药标准物质是在药效组分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中药药效组分”(也就是“组分中药”)。药效组分概念的提出,则预示着使用化学单体标化中药或作为中药标准物质的时代即将过去,标志着中药的传承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是中药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按照该理论,传统中药的提升产品是组分中药。

2 药效组分是中药的标准物质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中药的标准物质以便能够准确地评价中药和控制中药的质量,并认定中药所含有的某单一或某几个化合物为其对照品(实际上的标准品),并载入国家的中药标准。用单一或某几个化合物为某中药的化学对照品,似乎有些不妥。这是因为中药所含的化学单体或某几个化合物不能标示中药的质量,确切地说不是标准物质,并与临床疗效相脱离。中药的标准物质应该是、也必须是中药的本身,中药既是药物,又是由配伍组分组成,那么中药的本身则是组分中药。

组分中药就是传统中药(复方)的药效组分,之所以称之为组分,是因为中药所含的配伍组分是相对稳定、有相对固定组成和含量比例关系的。药效组分基于传统有效的经方,与经方在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一致。组分中药的确证应以传统中药的功能与主治作为基础性验证指标。组分中药在配伍组分固定的情况下,化学组分和信息物质组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与经方的临床疗效一致。组分中药即是中药的标准物质。

3 组分中药研究模式[2]

组分中药研究模式可归纳为七个主要步骤,分别为:

3.1 传统标准中药的确定

传统标准中药是指按照中医药理论在临床使用的药物,符合传统用药的要求,属于经方。

3.2 药效组分分析

即对传统标准中药的药效组分进行分析,分析的供试品制备符合传统中药加工和制剂要求,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药效组分的含量进行测定或鉴定,明确初步药效组分。

3.3 药效组分组合药理辅助验证实验

按照中药的功能和主治,首先设计初步药效组分的体外药效学辅助实验,并设空白对照组和传统标准中药对照组,初步验证药效组分与标准中药在药效上是否具有一致性或极相似性。如果没有一致性,再继续对药效组分进行分析,直至确定初步的药效组分。

3.4 药效组分体内代谢实验

在药效组分组合药理辅助验证实验基础上,设计药效组分动物体内及人体内的代谢实验,对初步确定的药效组分进行筛选和确证;并针对临床治疗的疾病进行相关的作用机理研究,对药效组分进行筛选。

3.5 药效组分与标准中药的等效性实验

取在体内代谢或作用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筛选的药效组分,与标准中药在同条件下进行临床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大于或等于标准中药的基础上,确定组分中药的药效组分。

3.6 原料药药效组分的确定

选取10个含有该原料药的经方,考察原料药药效组分的变化范围,并结合传统中药的使用剂量等基本要素,参照功能和主治确定药效组分的药效范围。

3.7 组分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

在明确药效组分的基础上,明确主辅药效组分或天然辅料,建立质量控制的3项指标,即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和稳定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包括对药效组分或辅料组分的鉴别特征、含量测定、效价的测定及其测定方法,用药效组分的标示量,或生物效应鉴定指标等表示;安全性指标要明确药效组分的安全剂量范围,有害物质的限量等;稳定性指标包括药效组分的稳定性和贮藏期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两个标准:饮片标准和复方标准;为药材标准的建立和药用资源的确定提供依据。(图1)

4 中药发展与组分中药

中药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继承、发展、创新、国际化”。即继承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系统研究,发展中药事业,开发机理明确的创新药物,建立国际通用的质量标准。

组分中药是建立在中药药效组分的起点上提升的现代中药,是中药新药的研发方向。组分中药的研究模式从临床用药开始,又归结为让临床使用的药物符合中药继承和发展的科学规律,并将传统的中药配伍理论提升为药效组分理论,是一种继承并发扬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中药研究模式。

组分中药的基本特征是药效物质组成及比例准确,标准物质明确,质量可控,与标准中药具有等效性。组分中药的诞生,预示着全面提高中药的质量科学发展观的雏形初现,必将促进中药研究的良性循环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中药国际化的日程为期不远。

参考文献:

[1] 张贵君,罗容,王奕洁.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与中药组分学[J].中药材,2007,(2):1-3.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126-02

教学质量目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质量是生命,是高校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质量,高等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开展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规范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其中,理论教学包括了课堂教学(授课教师、备课、课堂讲授、教学总结)、课堂讨论、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主要环节。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学校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样。围绕科学的质量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并确定质量标准的实现需要的措施和监控手段,是构建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

1.1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按照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组织实施的各种保证措施和监控手段组成的有机整体。而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包括目标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依据培养目标,在制定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同时,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各个要素合理的组织起来,使每个部门领导、教师、管理、技术和教学辅助人员任务明确、职责清晰,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控制、监察、监督,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效益,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环节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1.2是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规模、水平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规模急剧扩大,加快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步伐。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既要有数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效益的跃升,也要有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体系,是实现高校扩招后发展规模与教育质量协调发展,建设更加开放化、现代化、高水平的、富于创新的、一个体制结构更加合理、规模效益更好、教育质量更高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有力保证。通过建立全面系统、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从而创新机制、更新观念,办出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方法

2.1收集资料、调研规划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学术交流、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等形式,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修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到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进行相关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相关信息,并撰写部分调研报告;组织专家、教授就“高等中医药教育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进行研讨,开展“国内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中医药院校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等内容的专题讨论。从而较为准确地把握行业内外的基本信息,建立和完善我院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为提高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服务。

2.2反复酝酿、修订标准

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调研、互访情况和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初步完成了《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以下简称标准)。《标准》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实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考试环节质量标准及各本科专业毕业生质量标准等六个部分。并将初稿下发到各二级学院,由其组织教职工进行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后确定初稿。

2.3实践探索、不断完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素及程序文件为主线,以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为主要内容,以教务等职能部门为主要组织机构,由院系两级共同实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修订、完善、规范和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加强与院校间的互访和沟通交流,丰富《标准》的第一手资料,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从而有效地指导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全过程,有力的保障和监控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质量。

3建立和完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体会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科教学是基础,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构建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有力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极大地保障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质量标准体系的实施,不仅直接深化了我院的教学改革,为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化、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切实提高了我院教学水平,为我院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形成的《河南中医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对高等中医院校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邦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M].北京:出版社,2005.132-145.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4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演进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全面推进[1,2],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们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理论课程教学到实践实习实训等,都突出应用性特色。在国家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轮又一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建设,各高校从办学规模到专业设置,从实践性教学到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不尽一致,有些学校占住发达地理优势发展迅速,有些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展地方性;另一方面,各校各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如一些传统性专业,不如工学专业发展迅速,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困难。这些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不一样,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文件,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4]。事实上,人才质量是高校发展之核心和关键,怎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就要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建立已是迫在眉睫。本文着力寻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

《刚要》有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根据《刚要》精神,我校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对地方经济开发区、周边人才市场和沿海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对一些重点、一般和同类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制定出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与加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文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

1.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客观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说,这个质量标准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制定标准要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这需要进行大量社会调研和人才调研,高瞻远虑,才能寻找出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性和本质要求。

2.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时代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必须符合时代性原则,即标准要具有实时性,不能将以前的标准直接搬过来用。以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培养为例,当今电子行业发展迅速,应用型人才要具有一定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而电子产品开发和早期的含义已不一样,人才的能力要素要随时展而变化。

3.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原则[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共识性是指标准应该得到大家的一致共识。以电子学科来说,制定标准要由大家共同参与制定,不但是本校同行,还要有校外电子学科专家论证,同时还要有电子企业专家参与制定。要符合电子类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得到的标准大家应该一致认可。

4.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全面性是指标准应该从各个方面反映和体现人才质量。不能只从学生角度来看,不光涉及到学习理论成绩方面,还要涉及德智体美劳方面,特别是电子动手实践方面;不但是人才主体方面,还要涉及与主体有关客体方面,如师资队伍质量、学科实验实训室建设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等等,人才培养应该是在一个立体空间中实现。

5.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的可操作性是指标准在实践应用中能够方便执行,能够容易操作。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分类要明确,层次分明,应该确定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等等,各级指标尽量量化具体,语言表述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力求准确具体。

三、电子信息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构建

根据以上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要求,本文结合池州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情况,不仅根据人才能力要素,还要从与人才能力相关的诸要素,如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共同构建电子类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本文拟定从六个方面构建一级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师资队伍建设标准、教学管理标准、实践性教学质量标准和人才质量标准。这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要素,它们都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并在一级指标下进行分级得到更细化的二级指标。

1.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两个二级指标,是标准建设的主要指标。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符合学学校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是否符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应包括:能力模块设置符合目标要求情况;学时学分分配情况;实践性学时学分比例情况;教材选用情况等等。

2.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公共图书资料建设、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图书馆网上资源建设、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等二级指标。公共图书资料是指公共课程方面的图书资料数量;专业图书质量包括电子类专业课方面的教材、教辅资料、专业杂志等数量;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包括电子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情况,其质量直接反映教学团队力量和水平情况,该资源直接能为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方便使用。

3.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数量、师资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二级指标,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可以通过调研国外应用型高校专业和国内同类学校专业,确定最优化的师生比例指标;师资结构指标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学历学位结构、企业专家比例、双师比例;教学水平指标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教案情况、教师教学成果情况等。

4.实践性教学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建设、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二级指标。该指标反映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实验室建设指标包括基础实验室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综合性实验室建设,而实验室中实验台套数、实验开出率、综合性设计性比例要具体细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标包括基地数目(校内和校外)、基地规模(一次容纳学生数);产学研合作建设指标包括产学研项目合作、申报专利、产品开发等;电子竞赛组织参加获奖情况指标包括参赛数目、参赛级别和获奖情况。

5.教学管理建设包括教风、学风、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督导等二级指标。教风指标包括师风师德和敬业精神。前者包括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治学态度、执教情况、教书育人情况和学生评价情况;后者包括遵守教学纪律情况、备课辅导作业批改情况、管理学生考勤和课堂教学气氛情况。学风指标包括学风建设情况和学习纪律情况。前者包括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健全情况、教学质量监控体与执行情况等;后者包括学生管理措施、学风考风和违纪现象。教学过程管理指标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性竞赛的组织管理。教学督导指标包括双导制(高职称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建设、督导组建设、督导效果。

6.人才质量包括大学生道德修养、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能力等二级指标。道德修养指标包括学生道德素养与文化、心理素质和学生遵纪守法情况;知识能力水平指标包括学生基本理论水平情况、实践创新能力情况、毕业论文或设计质量;综合能力指标包括获得各种证书情况、大学生身体素质、就业情况、社会声誉情况等等。

四、结语

本文通过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的客观性、时代性、共识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原则,全面构建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获得具体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应细化指标,构建的质量指标标准能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质量评估作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建设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指出了具体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6-9.

[2]苏宁.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质量政策研究[J].2011,(3):22-2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质量与标准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质量体系;企业标准化;共性特征;依存关系;体系整合

1、引言

许多企业都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等认证。但是,由于这些管理体系有许多共性,分别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势必造成工作的重复,处理不好会出现一个企业有多种管理和管理体系并存的局面,造成管理工作中 的不协调现象,"如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不是在管理工作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给我们提出的一个课题:管理创新--体系整合。本人就企业标准体系与 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2、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企业标准体系是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为实现技术标准的要求而建立的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以及为有效运行全过程标准化的各项标准化管理要素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以下分别论述这三个子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是企业组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依据。它的构成和要求应符合GB/T 15497《企业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体系》的规定。在GB/T 1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的"引言"中同样强调了在建立企业质量体系过程中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的重要性:"顾客的要求通常由"规范"来体现",也提出了质量体系与技术标准的 紧密关系,因此,企业要建立质量体系必须首先建立技术标准,以满足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而这些技术标准在质量体系中就是以产品为中心建立的技术性文件。

企业管理标准体系是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从GB/T 15498《企业标准体系 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形式来看,包括二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与GB/T 19000系列标准中质量体系模式紧密结合,它包括营销、设计和开发、采购、生产、设备等管理标准,这些管理标准的内容包括了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而第二 部分内容是质量体系以外的,如能源、安全、卫生、环保等管理标准。对照这两个系列标准的管理内容和要求可得出: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管理范围比质量体系广泛, 而组成质量体系最重要的程序性文件又可划分到企业管理标准中,是对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完善和补充。如果编制的企业管理标准具备了程序文件的内容和要求,管理标准完全可以取代程序文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在实际操作时可以把握这么一个原则,即:企业管理标准体系中与质量体系要素内容完全重叠的管理标准,应严 格按GB/T19000系列标准要求的内容、程序去制定,但编排和格式仍按GB/T1.1系列标准执行。

企业工作标准体系是以生产经营有关的岗位工作标准为主体,包括为保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实施而制定的其它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既要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也要满足管理标准的要求,是 它们的支撑性文件。通过建立企业工作标准体系,规范人的行为,优化岗位操作程序,提高工作质量,以达到保证企业质量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的目的。因 此,一个比较完善、健全的企业工作标准体系是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基础,也是质量体系运行正常的保证,更是企业建立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 效益的需要。在企业各项工作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为工作要靠人去完成。如果没有优良的工作质量保证,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工作标准体系是否完 善,将影响质量体系能否正常运行,它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基础,也是实施质量体系文件的保证。

从上述标准体系的三个子体系与质量体系的 关系分析,可综合得出如下结论:企业标准体系在企业管理系统中是覆盖面最为广泛的一个体系,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企 业标准体系与质量体系关系最为紧密相连。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体系的关系呈包容关系,质量体系是企业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分体系,它是企业管理标准体系的核心内 容,是对企业标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这二个体系有很多内容是共有的,因而出现内容重叠的现象。《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就是为解决标准体系与质量体系的 相容问题而产生的。按该系列标准的要求去修订或重新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就会发现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中内容重叠的质量体系文件,在满足质 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用标准来取代。这说明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体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离。但它们的功能是有所区别的,企业标准体系只适用于企业内部标准化管理,而质量体系既适用于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也适用于企业外部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