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

质量体系论文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质量认证措施

质量体系认证的对象是质量体系,即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在我国认证的依据是等同于ISO9000族系列标准的有关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它的作用在于能有效地提高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顾客。同时减少甚至避免了顾客对企业质量体系的重复检查评定,有利于顾客选择合格的企业。目前我国质量体系认证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大部分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质量体系认证的热潮中,仍然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一:搞认证是自找麻烦

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家族,2000版的ISO9000族核心标准有四个,其中光是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及相关术语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0:2000),就分成10个部分,给出有关质量的术语共80个词条,同时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表述了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应遵循的12个方面基础知识,ISO9000族其它标准所要求的要素则更多更繁杂。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ISO9000族标准。而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对质量认证的正确认识,追求短期利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总认为搞质量管理体系周期长,过于烦琐,歪曲质量认证的内涵,把通过认证说成是自找麻烦。

误区二:质量体系认证就是产品质量认证

企业认证的基础是有关质量体系的国家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9000系列标准等同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O9000族标准。而产品质量认证是对产品做型式检验,同时对与产品有关的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供方的质量体系对其生产、设备、材料采购、检验方法等能否进行恰当的控制,能否使产品始终符合技术规范。

虽然两者都要求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但产品质量认证的对象是特定的产品,而不是供方的质量体系。由于认证对象的不同,引起了获准认证条件、证明方式、证明的使用等一系列的不同,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的企业可以在其产品和说明书上使用该标志,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不得用于所生产的任何产品上,仅适用于企业对外的宣传。

误区三:获得证书等于掌握了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由各国成员国的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体。制订国际标准工作通常由ISO技术委员会完成。ISO9000族标准就是由1980年成立的第176技术委员会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在英国标准BS5750基础上,吸收了美国军标ANSI/ASOZ1.15和加拿大CSAZ299等一些国家标准的精华,组织了15个国家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专家,历时5年,于1987年正式颁布的。它和其它国际标准一样,是在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同意,才作为国际标准正式的。由于国情各异,能够被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共同接受的ISO9000族标准必定是相互协调、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标准实际上并非最优评价,只是满足顾客最低限度要求的通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合格”的标志,当然,获得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更非获得世界先进管理水平的质量认证。

误区四:选择认证机构时崇洋

目前,不少企业在选择认证机构时,不加分析、不作比较,一味地“崇洋”。其实,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证委员会(CNACR)1994年参加国际认可论坛,1998年首批签署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IAF/MLA)和区域多边承认协议,成为了IAF/MLA集团的创始成员,即由CNACR认可的质量体系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就代表所出具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达到国际水平,具有国际等效性、互认性和等同权威性。而有些企业仍不惜花3~4倍的代价,舍近求远,请国外认证机构进行咨询、认证,这纯属误解。当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认证机构,在信誉、知名度等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企业在选择时还需要认真考察。

误区五:对标准生搬硬套全盘否定自己

每个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都有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但是不少企业在建立质量体系时不注重总结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验,过于注重质量标准的符合性,不能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甚至在编制文件时,聘请咨询公司的人员“闭门造车”,生搬硬套其它企业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严重影响了质量体系建立与运行的有效性。在运行质量体系时,又过分强调一切与标准要素相对应,全盘否定自己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程序,结果反成了“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误区六:认证就是评比和检查

企业贯彻ISO9000族标准,取得证书,其目的是让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藉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取得顾客的信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然而,有部分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管理观念陈旧。本身没有通过认证的意愿,由于迫于竞争对手通过认证的压力,或采购方的强力要求,仅为获得证书而认证。结果要么照本宣科地套用其他企业的模式,要么花重金“购买”证书,一旦证书到手,就不按标准继续开展工作,没有认识到质量体系认证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提高产品质量,保持顾客的持续满意,其结果只能是在监查和复评中被淘汰。

误区七:认证可以包治“百病”

目前我国为体系认证提供依据标准的主要有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它们各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ISO14000标准,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总称,目前我国等同采用的国家标准为GB/T2400系列标准,它侧重于产品或服务对环境影响的评价,通过该认证,表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OHSAS18000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标准规范”,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的解释,对企业生产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达到逐步消除或降低企业生产过程的风险,使员工的健康、安全和企业生产的安全有完善的保障体系。

虽然这些管理体系都从设定目标,系统地识别、评价、控制、监视和测量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的系统,其运行模式都以过程为基础,用“PDCA”循环的方式进行持续改进。但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达到持续的顾客满意。同其他管理体系相比目的和评价指标有明显的差异。

误区八:拿到认证证书就万事大吉了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是高师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凸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适合以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1.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各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虽然针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制定了管理条例,且总体目标明确、管理严格。但在具体环节实施执行过程中,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缺乏明确的责任意识,管理机制不健全,出现了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的现象,缺乏严格的管理体系。在常规教学管理方面,虽然各院校教务部门也针对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做了整体要求,如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以及指导教师职责,成绩评定等制定了质量管理要求,但未能根据高师美术专业的特点进行管理。如在毕业创作中,指导教师的选定,构思构图,艺术形式,制作技法指导方面,在毕业论文方面的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论文答辩和成绩评价等方面,从局部到整体都表现出了这一缺陷。

2.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过程。由于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质量监控程序不明确,职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教学效果和质量要求没有考核标准是普遍的现象。虽然在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条例中目标是明确的,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在制定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和管理目标、要求、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缺乏严格有力的质量监控程序和管理要求。

3.缺乏客观的、规范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致使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评价中有失客观、规范、公证现象。各指导教师评分标准不统存在着打分不够严格,得过且过,出现了评定成绩与实际水平不符,论文答辩走过场,指导教师护短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认识不足

1.教师方面:由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考核标准弹性较大,缺乏严格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导致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未能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指导、监督不到位,从而存在着粗制滥造现象,严重影响了院校教务部门关于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要求,这也是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及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学生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思想不够重视,有应付了事的现象,即认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质量好坏与就业不能直接挂钩。因此,在创作与写作中过于依赖摄影照片和网络,态度不够端正,不能尽心尽力地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有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所以出现了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泡沫现象。由于学生的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基本的学术准备,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题材、选题缺乏应有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这种现象影响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3.社会方面: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只侧重考察学生的工作能力,很少考察学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招聘考试中也是以笔试为主,而不对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进行考察。因此,导致学生对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其创作、写作态度不严谨,得过且过,东拼西凑失范现象严重,造成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缺少必要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学术质量低下。

三、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薄弱

教育学认为,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因素,而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与文理科分数线相差甚远。在对专业的选择上,由于学生是理科不好学文科,文科不好学艺术,对美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是通过考前模式化,概念化的强化训练。入学后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但文化课素质差而且专业学习也难以进步,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和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美术高考的文化分数线,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随课程进度让学生撰写论文,并在专业课实践过程中进行创作构图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彰显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高师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具有课程管理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特点。因此,加强各管理层的基本职能,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以考察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科研能力为目的,建立健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多元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亟待重视的问题。

四、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质量管理程序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高师美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粗制滥造、整体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毕业创作有的利用现有的摄影照片或从美术作品中东拼西凑“临摹复制”现象严重。在毕业论文写作上有的则是多篇文章的“复制粘贴”甚至抄袭、拼凑也不是个别现象。面对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教学中的消极因素和质量下降问题,指导教师都很无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找不到很好的应对措施。在研究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的问题上,不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也在努力探索如何解决质量管理这一问题的新思路。由于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撰写具有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质量管理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已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因此,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无疑是一个解决高师美术专业本科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办法,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中,应从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体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意义的真实价值。我在《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中提出“关于国外对本科大学生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的研究,所能涉猎的文献资料以及对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教学的考察来看,美国的大学生不写毕业论文,但是把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指导学生毕业创作的教学过程,而且这种指导在表述的内容上同我们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毕业创作是毕业论文撰写的前提,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实践环节。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主要是一种形象思维,而论文写作属于抽象思维。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学生把自己创作的具象思维过程和成果进行理论概括。这种理论概括是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创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它包括对创作素材的搜集与整理,构思创意与构图表现,技法语言与材料运用分析,艺术个性、美学思想与文化精神的传达等等,通过论文撰写阐释其审美主张与创作艺术见解在本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学生通过毕业创作实践环节对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是集中体现其综合创作能力、科研水平和审美思想的创作文论,也是呈现毕业创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基本训练之一。通过本专业领域特定问题研究呈现学生的专业综合运用能力和创作能力的一种证明。因此,这样也对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现象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五、制定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

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方式根本转变,就业压力大是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的一个方面。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学生文化修养薄弱、学风浮躁,创新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文论写作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扭转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

1.建立健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实践中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对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教学进行质量管理,充分考虑美术专业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的专业特点,在加强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中,促进学生在构思、构图,形式法则,技法语言进行探索;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通过指导选题、拟定写作提纲、论文撰写一系列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主导作用,确立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机制。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基本主体,根据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方向。在指导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指导老师建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有效指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一个教学指导过程和教学管理环节,以及专业教师检测环节。充分调动各个环节的层次关系的积极作用,确立指导教师职责和质量管理目标,切实提高指导教师履行质量管理工作职能和监督作用,加强质量管理,可以较好地避免学生在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中“临摹或复制”的情况出现。

3.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评价标准。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监控机制,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写作的主题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指导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与搜集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切实有效指导学生解决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构图形式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进一步确定创作构图小稿和论文写作提纲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提高学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是在确定毕业创作定稿和毕业论文撰写提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毕业创作大稿的绘制过程的严格指导。诸如形式美感,造型语言,创新意识,审美特征等。以及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的指导过程中,要以质量管理为准则,把指导工作抓细抓实。第三是对学生毕业创作正稿的艺术效果以及毕业论文定稿的质量管理,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毕业创作、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质量,彰显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的真实价值。

4.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科美术毕业创作教学经验与理论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美术教育起步比较早,发展较快,而且毕业创作实践教学比较切合实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国外许多大学对本科学生没有论文写作的要求,但却把毕业创作和创作文论的教学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在安排教学时间、教学实践环节、指导过程与方法、评价机制与管理模式等教学环节,特别是毕业创作与文论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由此可见,完善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构建高师美术毕业创作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5.合理安排艺术实践、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时间并有明确的目标。(1)以提高高师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整体水平为目的,从质量监控的视角透视教学环节和质量管理环节,对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学习态度等进行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构建高师美术专业为特点的毕业创作(设计)与毕业论文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2)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上提前一学期进行安排,周期延长。毕业创作、毕业论文时间提前进行,从原来的第八学期提前到第七学期进行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3)在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毕业创作是论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论文写作是毕业创作的继续和深化。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进度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目标,如毕业创作创意构思、收集素材、构图形式与材料技法分析,绘画思想与艺术精神的表达等。在创作实践过程中,论文撰写做到有感而发、有悟而写,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创作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能力不断提高。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1999年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这是各个高校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经费、资源不足,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过程管理不到位,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并论述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以及实施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监控质量1999年起我国实施了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短短几年内全国各高校学生数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生数量有了数倍的增长。通过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进了高校体制改革,促进了基础教育的结构调整。然而,由于高校扩招,学校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素质、学科与专业结构以及管理制度等暴露出新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1]。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地方综合性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呈下滑趋势因此,因此,必须构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一、构建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背景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师资、设备、实验室和图书等教学资源紧张,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有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致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各个高校都面对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毕业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找工作、考研、出国和各类资格考试的认证中去,还有一些学生利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时间补修其它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教学单位也非常重视就业率和考研率,对学生是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也重视不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也忙于自己的学历、职称的提高,对学生无从顾及。可以说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是不能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瓶颈因素。(二)教学经费、资源不足。虽然各个高校近年来不断引进师资,加强硬件建设,但是相对学生数量的骤增,教师、实验室等资源匮乏已经是各个高校暴露得非常明显的问题。一名教师指导十几名学生,刚刚留校的助教就开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一个实验室容纳几十人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各个高校,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绝不可能提高。(三)指导、管理体系不完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生数量大,毕业论文(设计)的方式多样,学校采用笼统、粗放的方式管理毕业论文(设计),没有形成针不同专业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方案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四)过程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各级部门,尤其是教学单位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力度不够,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尤其是抄袭、代做等情况不能完全无法控制,也是各个高校出现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五)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很多高校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估工作只局限于学校的层次,没有形成校、院二级评估机制,而且评估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有效结合,不能真正发挥评估工作的真正作用。(六)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力度不够。选题、答辩考核是否严格、公平和公正,对毕业论文(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目前,各个高校非常重视选题、答辩环节的管理,但都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同时如何能更准确、更规范评定出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也是各个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总之,抓好毕业论文(工作),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并逐渐完善它。[1][2][][]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2]一个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组织系统。要使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起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职责清晰的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这个系统通常由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四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它主要包括校长、分管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教学督导组以及教务处等相关机构,起着决策指挥、管理执行、监督评价的功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二层次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机构,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第三层次是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是进行具体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第四层次是学生,通过学生反馈学校教学和管理的质量[3]。(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制度系统。实现质量目标,必须建设和制定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各系统职能,规范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可循,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并形成自我完善与优化的建设机制,使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学校应根据教育规律、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实际情况,制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以及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政策,而且学院也应制定相应的毕业论文(设计)相关管理文件,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科学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制度系统,涵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系统。教学评价具有判别、诊断和激励功能,学校在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价方针,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并定期开展评估,充分发挥了评价功能,促进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四)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反馈系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能否及时准确地反馈,对于能否及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信息可分为管理反馈信息、教师反馈信息、学生反馈信息。管理反馈信息来自于管理层,主要是学院级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者;教师反馈信息来自教师;学生反馈信息来自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全程监控中,学校通过建立质量反馈制度、开展阶段式检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答辩检查、存档检查)、建立多层次的反馈渠道等,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涉及教育理论问题,又有实施中的可操作性问题。所以,在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涉及到学校中很多管理部门、绝大部分教师和一届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受他们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全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全校上下统一思想,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二)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质量监控正常运作。要使质量监控正常运作和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配套措施。建立质量监控的评价标准,可以使质量监控能有的放矢;建立奖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队伍各方面积极性。另外,要优化质量监控环节,提高监控的自动化程度,就必须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高科技在监控中的作用,使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方便快捷,真正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体系。(三)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不断优化质量监控体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保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任务,实现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不是对教学人员的监控,而是对教学行为及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全员质量意识的提升。同时,应该随时掌握质量监控的实施过程,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四)分阶段实施,实现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质量监控体系应能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然后进入下一循环的监控过程,形成长效管理。总之,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实现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程质量监控和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设计(论文)的质量。全国各类高校的管理者应该进行深入、持续的创新,不断优化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以不断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参考文献1.徐静年,潘小帆.走高校可持续发展之路——对高校扩招与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3~42.蔡青.论地方教学型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66~683.回春光.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05;6:29~32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育质量进行全面保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既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有教育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的问题,既有教育教学服务实施的问题,也有教育管理的问题,反映出教育质量的保障并提高,必须要进行全面保障,任何认为加强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就能够保障、提升教育质量的想法都是不科学的。从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相关方的要求及反馈来看,教育质量深刻体现出全面性的特征,全面保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基本策略。

(二)教育质量全面保障的有效方式是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高职教育质量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打破传统的不科学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条块管理模式,而是要采用现代化的、系统化、体系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做好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事实上,为了强化高等教育质量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逐步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式,遵循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建立健全了质量保障(保证)体系,成为他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成功经验。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也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国内许多高职院校也积极转变观念,纷纷建立了适合本校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为了全面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稳定地提供满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顾客、相关方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教育教学服务、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及管理质量、增进顾客与相关方满意以及推进学院内涵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状态,是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规范和依据,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反映,也是一个组织进行质量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高职院校构建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保障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质量的首要前提。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编制和不断完善了符合学院实际的系统化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这些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工作标准》以及《部门工作手册》等,从四个层次上构建了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质量管理体系在学院的深入实施、运行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二)实行程序控制

整合管理资源,系统化保障并提升教育管理质量IS09001标准要求组织建立程序文件,以实现各项活动与过程的有效控制。控制程序规定了实现某个活动与过程的目的、质量职责、工作程序、有效路径、资源保障以及控制方法等,是质量要求的系统化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实行程序控制,可以有效整合各项管理资源,系统化进行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第四版程序文件,规定了56个教育服务管理控制程序,通过这些控制程序的有效运行,保障并提升了教育管理质量。

(三)建立学院及各部门质量目标

推行质量目标管理质量目标的建立是IS09001标准的必须的要求之一,高职院校应在学校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建立学院及各部门质量目标,深入推行质量目标管理,以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初制定学院年度质量目标,将目标逐一分解至学院各部门,再由各部门依据学院质量目标制定出适合本部门的年度质量目标,经过学院审核后,层层分解至本部门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实现措施进行实施。

(四)充分遵循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保证产品质量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始终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服务,其最终落脚点为满足顾客要求,增进顾客满意,生产出符合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也是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组织提高管理质量的必备原则。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和“持续改进”原则是两个根本性原则,始终贯穿于“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之中;“领导作用”原则是管理者贯彻其他原则的关键,也是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全员参与”是保证管理质量的基础与前提,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则是保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三大重要方法。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始终以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转换、移植,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深入到学院的教学服务质量管理中,保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教学服务质量的形成,为提升教育管理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充分应用“过程方法”

加强教育服务全过程控制质量管理中严格运用“过程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产品质量,亦可大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过程为基础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型,充分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系统识别并确定了与保障教育质量有关的直接和间接的活动及过程,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教育服务过程管理及考核,加强教育教学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发现问题的纠正与潜在问题预防,强化教育教学全过程控制,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果及服务质量,提升了教育管理质量。

(六)通过审核与评审监督

质量管理体系自身运行情况再好的制度,如果失去监督,都将是一盘散沙。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必须对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内、外部监督的方式,每年以滚动式审核的方式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以检验质量管理的效果,保证学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此外,每年接受一次由认证公司对学院进行的监督审核,以进一步验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每年进行一次质量管理评审,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为学院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形成和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持续的有效管理的保障。

三、结束语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待续)政府机关由引导、鼓励企业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到根据内、外部管理环境的需要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树立高效、低耗、廉洁、提供一流服务的政府新形象,已成为政府机关质量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新趋势。也正是这种趋势,为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文结合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蛇口征收分局贯彻ISO9000标准(以下简称“贯标”)实例,探讨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如何建立等问题。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基于ISO9000标准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框架设计

“贯标”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确定质量体系;二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三是质量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其中质量体系是“贯标”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确定质量体系后的文件编写、培训、运行及改进等环节,由于与其他行业贯标的做法基本相同,加上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展开阐述。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即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工作的程序,并以质量体系文件的形式进行阐述,最后形成完整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除了要贯彻ISO9000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结合实际原则。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质量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

2.整体优化原则。质量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优化为原则。

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质量体系既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4.经济性原则。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成本和利益基础上实现质量最优化,不可盲目追求高质量而忽视成本。

在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框架设计前,首先必须明确税务机关质量管理中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产品和顾客。

关于产品,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四大类。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交接时开展活动的结果以及供方内部活动的结果。根据这一定义结合税收工作的特点,税务机关的产品应届服务类。由于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完全相同,产品也会有所差别。对于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产品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具体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管理及税务稽查。对于不直接从事基层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及省级税务机关,他们负责领导下级机关开展工作,其产品应为行政管理服务,这类产品与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服务基本相似,不具备税收征收管理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不讨论该类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于顾客,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供方所提品的接受者。根据这一定义,顾客是与产品相对应的,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来说,其接受者是纳税人、纳税担保人、扣缴义务人等税收征收管理相对人(以下统称“纳税人”),对行政管理服务来说,其接受者为下级税务机关。此外,对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除了要满足纳税人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的要求,但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并不是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接受音,因此不构成顾客,但他们又与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有利益关系,我们将其称为质量活动的受益者。显然,受益者还应包括社会、税务干部和职工。

在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系中的产品和顾客的基础上,我们以基层税务机关为对象,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设计,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两部分。

(一)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

严格地说,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不是质量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是质量体系的前提和依据。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将其与质量体系总体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一并予以阐述。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质量体系的灵魂,是一个税务机关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来说,“依法治税、优质服务”、“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等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纳税人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均可作为质量方针。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的要求的程度。

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改进,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对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应落实以下最基本的质量职责:理解和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熟悉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明确本岗位的质量活动和要求;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积极参与质量改进。

(3)理顺各项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和工作环节之间的接口,确保质量活动的恰当衔接。

4.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只有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质量的主要活动的程序作出规定,才能使各项质量活动能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并得到适当的控制和验证。典型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目的和范围:即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活动所覆盖的领域;②职责:为达到上述目的,由谁来实施此项程序;③实施步骤:按逻辑顺序把实施流程和细节排列出来;④文件:即实施此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⑤记录:实施此程序所应制作的质量记录。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应对以下质量活动规定程序:内部沟通、质量体系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评审、资源管理、过程实现的策划、纳税人要求识别、税收征收管理要求的评审、与纳税人沟通、采购控制、税收征收管理运作控制、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控制、数据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

5.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质量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为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哪些过程。过程和程序是密切相关的。质量活动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的,而过程又是通过这些质量活动加上投入的资源来实现的,因此,程序是确保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涉及到纳税人要求识别、评审、标识、质量记录控制等多项质量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的。税务机关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证明单管理、其他税务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稽查等10大类,其中每一大类还可以细分若干个小类。

6.资源。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物质基础。为实施质量方针并达到质量目标,税务机关应根据上述过程的需要确定资源的需求并提供必需、充分和适宜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工作环境等。

(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

在确定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总体结构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质量体系需要控制哪些要素以及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1.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是一个纲领性的要素,除前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策划。税务机关应对税收征收管理的现有过程、新增过程及专项过程进行策划,识别和确定所需的资源,确定体系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

(2)管理者代表。税务机关应在机关领导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质量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3)内部沟通。为确保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就质量体系的过程及其有效性进行沟通,应明确沟通的方法和范围,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内部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会议沟通、内部刊物沟通、文件沟通以及请示汇报等。

(4)文件控制。质量体系需要控制的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公文。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体系最高层次的文件,是对质量体系的概括性描述,为避免其过于繁琐,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活动,一般需要编制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作出规定,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质量管理手册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5)质量记录的控制。质量记录是指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满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要求的质量记录,如各类业务申请表、审批表、通知书、批复书、纳税申报表、回执等;另一类是为质量体系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的质量记录,如文件收发记录、会议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内部质量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计划和报告)、供方评价记录、纳税人投诉记录、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对上述所有质量记录,应制定程序文件,以控制质量记录的制作、标识、保存、检索和处置。

(6)管理评审。税务机关的领导应定期(一般每年不少于一次)对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评价,寻求可以实施的改进。

2.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为确保各类人员的工作能力,税务机关应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各类人员必需的资格、经历和培训水平作出规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通过持续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2)设施。设施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

(3)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管理包括为确保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管理。

3.产品实现。

(1)实现过程的策划。产品实现是完成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所要求的一组有序的过程和子过程。对前述质量体系结构设计中确定的过程应该进行策划,确定每一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目标、实现过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所需提供的资源、验证活动和验收准则、证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及税收管理业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质量记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如作业指导书。

(2)顾客要求的识别。对纳税人要求的识别包括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纳税人未明确提出但预期的要求以及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识别。纳税人要求具体是指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时间性以及支持的要求。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一般由直接受理纳税人办税申请的工作人员识别,对纳税人预期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应在进行质量策划时进行识别。

(3)产品要求的评审。评审就是要确定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要求,它与制造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合同或项目临时评审产品的要求不同,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由于法治的原因需要在质量策划时作统一规定,一般不存在因个别纳税人的要求而改变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求的情况。

(4)顾客沟通。税务机关需要就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信息、业务申请的处理情况、纳税人反馈等内容与纳税人进行沟通,规定沟通的渠道和方法,包括税收宣传、咨询、、接受和处理纳税人投诉、问卷调查等,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5)采购。采购控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和选择供方、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等。采购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采购产品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对影响较大的计算机采购、发票印制等就要严格控制,对影响较小的零星采购可进行简单的控制。

(6)标识和可追溯性。此要素要求对税收征收管理运作的全过程使用适用的方法标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并针对测量和监控的需要,对过程的状态进行标识,在必要时实现可追溯。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标识的范围和方法主要有:对纳税人以名称、税务登记号进行标识;对文书和票据以名称、印章、日期、类别和编号进行标识;对工作场所以标志牌或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标识;对过程的状态以办理人员签署的意见为标识。其中,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文书和票据的编号是唯一的,可以满足可追溯性的要求。

(7)顾客财产。对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应该妥善保管,包括对纳税人财产进行标识、验证、保护等。当发生丢失,损坏或者说不适用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纳税人,并作出适当处理。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主要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扣押的财产;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财产;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调取或代管的纳税人发票;代维报税设备等。

4.测量、分析和改进

(1)顾客满意。此要素要求监控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信息,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纳税人是否满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必要的改进。

(2)内部审核。根据此要素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为此,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独立性、记录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的职责和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实现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税务机关可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法对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管理层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另外,税收执法检查,也不失为一种监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好方法。

(4)产品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和监控,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税务机关可采取以下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测量和监控。

——自我检查。税收征收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采取边操作边复核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核对有关文书、票据,确保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符合要求。在自我检查活动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和交付。

——税收执法检查。税务机关可定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测量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是否符合要求。

(5)不合格控制。此要素要求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识别不合格的途径主要有: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自查时发现不合格;不定期现场抽查发现不合格,税收执法检查发现不合格;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对以上各种途径识别的不合格应在程序文件中规定纠正以及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职责和要求。

(6)数据分析。此要素要求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税务机关可以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纳税人满意率、服务承诺兑现率、不合格在部门和业务中的分布率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增减率等。通过分析确定质量改进的重点和范围。

(7)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发现的不合格,除对不合格本身进行纠正外,还应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一原因,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而对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可能出现不合格的隐患(即潜在的不合格),则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税务机关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规定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确定了以上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后,即可据此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并组织实施。

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实证分析

深圳市蛇口征收分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他们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按照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的要求结合分局的业务工作特点精心设计了涵盖所有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包括质量管理手册、16个程序文件和47个作业指导书在内的近30万字的质量体系文件,详细规定了分局42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以及为保证业务工作质量所必需的其他工作的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00年9月底,该分局的质量体系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成为我国第一家同时通过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认证审核的税务机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

该分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该分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老大难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该分局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当出现电脑故障时办税大厅就悬挂“电脑故障、暂停办公”指示牌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暂时改用手工办税。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0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

该分局建立了一支由15名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内部审核员队伍,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核,对所有科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要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该分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技工院校教学质量得以保障的关键。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要坚持质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教学团队和教师个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监控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技工院校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进行动态管理的首要条件,也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构建教学质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评价方法

(一)基本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规范,整体提升,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围绕“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要求全面控制、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现代教学评价理论为指导,以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依据,以统计学原理为手段,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科学化、规范化、多元化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教学团队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二)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法。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或选取)一个客观标准,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该标准进行比较。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努力实现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从这个根本标准出发,学校可以选择国家职业标准、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标准、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标准、家长望子成才的客观标准作为评价的标杆,同时参照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来建构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一级评价指标。

相对评价法。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根据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和宗旨,结合技工院校的实际,评价指标基准选择IS09001质量体系中的教学质量标准、国家重点技工学校标准和省重点技师学院评估标准中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标准为参照,结合学校多年的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

定性分析评价法。这是把评价内容分解为几个项目,分别进行评价的方法。把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所指定的内容进行分解,设置各类评价表单,经过质量监控、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然后进行归因分析,试图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对不合格项进行诊断性评价,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

(一)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1.评价主体与客体

评价主体: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教学评估处、教务处、就业指导处、科技开发处、学生处、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行业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

评价客体:教学系(部)。

2.评价内容

校企合作制度化。教学系(部)必须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章程,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在生产加工、经营管理、产品研发、工艺改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构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

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学系(部)的教学管理必须做到教学组织机构健全、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执行制度到位,坚持日检查、周通报、月考核;教学计划做到系统、科学、实效,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制订上严格按照计划流程操作,计划调整通过主管部门审核;教学检查做到全方位、全过程,检查记录详细,考核及时认真;教学资源利用做到配备完全、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管理到位。

教科研工作正常化。教科研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助推器,教学系(部)的教研和科研工作是衡量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要针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大力开发校本课题,积极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和学校的课题研究,在模块课程体系开发、推进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基层教研组的教研工作。教学系(部)的教科研工作、教研组工作计划要有重点、有检查、有考核。

师资建设常态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系(部)应把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重要位置。制订长期的师资培训计划,鼓励理论课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强化技能训练,鼓励实习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3.评价程序

学校督导评估组在院长领导下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并适时进行考核记录。

学期结束时,各教学系(部)报送自评材料,各相关职能部门按规定向学校评估组报送文字材料,评估组进行材料核对和数据汇总。

将汇总材料报院党委集体研究,对整体质量较高的系(部)进行团体奖励,根据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实行单项奖励。

4.评价数据采集

采集原则:坚持数据采集信度与效度第一的原则,确定评分原则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数据采集,如学生评教数据采集(问卷调查或采用校园网络平台),企业、家长满意度数据采集(向校企合作单位发放调查问卷),教学成果统计数据等。

5.考核成绩统计

先进行各类量表的数据统计,再对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个评价对象的分数。

(二)教师个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1.评价主体与客体

评价主体: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教学评估处、教务处、就业指导处、科技开发处、学生处、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教学系(部)。

评价客体:学校在编在岗专职教师、兼职教师。

2.评价内容

第一,具有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第二,深人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准确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熟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精通教学业务,紧紧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教学规范,一丝不苟地做好各项工作。

第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研究教材教法,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自身教学业务能力。

第四,经常深人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走进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有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程序

教学系(部)评估组在系主任领导下进行教学过程监控并适时进行考核记录。

学期结束时,教学科报送自评材料,各相关人员按规定向评估组报送文字材料,评估组进行材料核对和数据汇总。

将汇总材料报系主任进行集体研究,进行综合评价,并上报教务处备案。

4.数据采集

包括学生评教数据采集、同行相互评教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工作量统计数据采集等。

5.成绩统计

先进行各类量表的数据统计,再对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个评价对象的分数,然后将评价对象的自然分转换成标准分,最后将标准分转换成T分数。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

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为教学系(部)、教师指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发挥监控作用:通过教学评价的过程实施,全面掌握教学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对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监控。

发挥激励作用: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激发评价对象争先创优的欲望,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7篇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87年制定,经过不断修改完善而成的一系列标准。它主要针对质量管理,针对组织的管理结构,人员,技术能力,各种规章制度,技术文件和内部监督机制等体现组织保证产品与服务质量的管理措施的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O9004:2009《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O19011:201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四个核心标准。其中ISO9001在2012提出修改,新版本预计在2015年9月。在标准的应用范围中,教育排在第37位。1992年,英国沃尔沃汉普顿大学(UniversityofWolvenhampton)第一个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在我国,1996年,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率先将ISO9000标准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从那时起,国内外的大学就开始了对ISO9000标准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

二、教育质量的定义

教育和工业产品生产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学校的原材料和产品都是学生,但学生这个原材料各不相同,学校也无法改变或者处理学生,变成标准化的产品。教育作为提供服务的行业,它也和提供标准化服务的企业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品既包括学校向用人单位,向社会提供的毕业生,也包括学校的教学服务。在ISO9000标准中,“顾客”是指企业内部或外部,收到产品的组织或个人。教育行业的顾客比商业企业复杂得多,包括政府,社会,用人单位,父母,以及接受教学服务的学生。在这些顾客群中,因为各自角度,观念不同,每一组对于教育过程,教育质量要求也都不一样。教育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校系统和单个院校之间也不相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育是要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作为提供给学生的服务,教育质量应该是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输出的成果满足他们学习需求,达到让他们满意的程度。学生的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和表现,以及在学校里受到的公平待遇。对他们而言,教育质量也反映在输入、教学过程到结果输出的整个流程中。政府和用人单位关心的是最终产品-毕业生的质量,他们更关注输出的毕业生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在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前,高职院校先要对教育质量进行明确的定义。有了义,才能建立适合自己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三、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服务顾客为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高职院校定义教育质量的过程,就是界定服务对象,理解顾客需求的过程。高职院校职只有满足了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的需求,才能获得良好口碑,增强竞争力。

(2)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

ISO9000标准强调领导在组织中的作用。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确保高校的教育目的与工作方向一致,通过他们的努力,在学校内部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教职员工能参与到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活动中来。

(3)管理方法。

ISO9000中有三个管理方法: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管理方法要求在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中,将教学、实训、顶岗实践等各项活动和教师、设施设备等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以取得期望的成果。管理的系统方法是将相互关联的教学、实践、实习等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统一管理,提高有效性和效率。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是将有效的教育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4)持续改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社会环境和行业的发展,不断了解顾客的需求,及时对体系进行调整。

四、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

(1)环境。

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究竟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谁服务,具体的说就是学校的办学方向。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投入。

系统的运行程度依赖于系统投入的多少。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依赖于人、财、物的投入。人具体包括三类:教师、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学术水平、教学能力、自身素质、教学态度等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精力投入的多少也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是各项教学质量保障活动能否顺利完成的主要保障,其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工作方法等也将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财主要指各项经费的投入,比如科研经费、教学经费、管理经费等使用、分配要合理,并且对于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都应有适当的倾斜。物,主要指在应加强对图书资料,教学设施、设备,教材等的投入,有效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保证。

(3)运行。

在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中,高校主要采用自我约束机制、目标管理机制、评估激励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使系统的整个运行趋于规范、有序、充满活力。

(4)产出。

系统的产出一是社会提供的服务,二是人才,三是科研成果、学术成果。系统的产出要讲究量和质。量,反映了系统资源的投入是否有充分的回报,质则决定着为最终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五、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1)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

高职院校要想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教育质量体系,获得ISO9000认证,首先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校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第二,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学校要订立适当计划,保证按步骤,稳定地向前推进。第三,无论质量体系的建立,还是体系的日常维护,都需要一批掌握ISO9000标准的人来完成相应的工作。因此,学校需对应用ISO9000质量系统的核心人员进行严格培训,用高水平团队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2)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首先,学校领导层要充分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树立坚定信念,坚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其次,在学校的教职员工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学校内部建立起质量管理文化,让广大员工充分理解推行ISO9000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阶段。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构建函搜教育教学质童监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加强函授教育教学质黄监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构建函授教育教学质童监拉体系、监拉内容和实施监控的方法、措施。

提高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是函授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生命线。如何使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有效地得到实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建立灵活有序、实用高效的函授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如何充分发挥函授教育教与学双边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构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函授教育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提高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函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函授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函授教学质量是各种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多因素性、模糊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函授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影响函授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对各要素在教学全过程中加以有效的质量控制。其内涵包含教师、学员、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质量管理和教学计划实施中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而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技术基础是教学质量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及其有关因素做出系统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状态做出判断,以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

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就是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获取和提供的信息,为改进教学与决策服务,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大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工作,把质量监控真正贯穿和具体落实到函授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其基本内容为:1。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地收集从招生到毕业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客观公正和有针对性地监控、评价我院函授教育教学的工作状况。2,加强函授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建立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函授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评估,以有效地加强对函授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

二、构建监控体系,实行全方位的管理

成人教育学院近年来以不断提高函授教学质量为主线,积极研究和探索确保函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函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又是学校各部门的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人才质量缺乏显形指标,不同于一般产品质量,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参数来测定。人才质最形成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和综合性,反映了教育的特殊性,影响人才质量的多因家性和不易评判性。因此,必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提供保障。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都比较注重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而对贯彻实施过程和效果注重不够,使得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各因素彼此联系的、动态的并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本着“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上。在对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众多环节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应以对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状态监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学员学习质量的监控及教学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为重点。

1。加强对函授教学工作状态的监控。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函授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他们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函授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为此,函授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从这一层面抓起。通过对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估,强化教学管理,明确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规范管理。(1)根据函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规定,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2)加强函授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3)加强函授教材建设,是提高函授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函授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4)加强和建立有序化的教学管理。定期检查考核二级学院、系(部)函授教学工作的运转、管理制度的实施、教学计划的执行、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函授学籍档案管理等。让系级发挥函授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不仅是对函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也是系级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系级建设,充分发挥其函授教学监控的效能。

2。加强对函授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课程是教学计划中最小要素,教学质量是由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机组合而成的。在函授教学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基础层次。只要其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质量达到基本要求,其总体的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只要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体的教学质量就会有相应的提高。主要应从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几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并以此推动优秀课程的建设。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主要基础课建设为重点,以优秀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教院作为主管部门应聘请教学顾问或教学督导组,对各函授专业的各门课程教与学情况进行考察了解,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评价,评选优质课程,促进函授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评估要调动广大任课教师、学员和教学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只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程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做到以建为主,以评促建。

3。加强对教师的函授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1)尽量把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安排到函授教学第一线,让他们担任主要或重要的教学工作;(2)对上函授课的青年教师要指派中老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3)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4)举办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5)建立领导听课制度,是实施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领导及时客观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开展由函授学员、同行、领导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估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状态和质量。评估结果直接与院内津贴挂钩,同时对评估优秀的教师,由学院授予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其次是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相挂钩,真正体现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有关奖项来奖励那些教学质量好的优秀教师。

4。加强对函授学员学习质量的监控。学员是函授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员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最终表现,通过对学员学习质量的有效监控,可以全面反映函授教学工作状态,特别是函授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对学员学习的监控中,主要应采取的措施:(1)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在主要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上,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2)面授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凡不参加面授或面授缺课达1/3者,不得参加当次面授课程考试;(3)实行函授作业检查批改制度。作业是检查函授生平时自学情况的主要形式,是督促学员自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函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4)加强函授考试管理。考试是考核、检查教学质量,测定函授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加强考试管理,对克服目前考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提高函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加强教学法规的建设和宜传力度,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把在普通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淘汰制等学籍管理机制引人函授教育,以充分调动函授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5。建立健全函授教学信息反该网络。收集教学信息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教学信息是进行函授教育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性和预见性的保障,是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监控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质量如何,不能只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检查,更应该重视深人调查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广泛、及时地收集教学信息,正确把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为加强函授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为此,应建立函授教学信息反馈机制,而信息主要来自:(1)函授班级干部及学员反馈的意见;(2)上函授课的任课教师及函授教学管理人员反馈的信息;(3)同行评价反馈的意见;(4)院领导听课与系统性检查反馈的意见;<5)院督导组专家听课与定期检查反馈的信息。成教院教务部应对收集到的信息按问题类别进行分析整理,再反馈到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以便及时加以解决。成教院通过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的信息,发现各阶段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和采取相关措施。函授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要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建立高效的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处理系统。

三、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9篇

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职学院应更好地抓住这个发展机遇,为铁路企业培养更多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高职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教学内容需要针对性,必须根据铁路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性强、需要不断地完善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培养方法注重实践性,要培养铁路特有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努力使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获得为铁路服务的技能。师资队伍需要“双师型”,既要成为本专业的讲师、教授,又要成为本专业的工程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教师要定期到铁路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去,学习和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毕业生需要“双证型”,高职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按照国家要求获得相应的铁路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的高职铁路专业毕业生能在激烈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构建院系质量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职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全国高校的招生总量不断升高,2014年江西高考录取率高于80%,且高职生占高考录取率48.44%,高职教育得以迅速发展。随着招生量的扩大,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2014江西高考高职专科分数线:理工类180分、文史类180分,导致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起点不一,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及其管理体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目前我院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大多照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办法,校级监控体系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与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构建高职院系质量监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实施全程监控的落脚点,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形成一种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院系监控体系的建立能与每个教学环节密切相连,与教师和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时刻都能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2.从我院高职生特点来看,构建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尤其为重要;如果依旧按照传统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方式对待高职学生,教学质量问题会曰益突显出来,教学质量欠佳,严重影响了铁路人才培养的质量。

3.学校教学质量监控运行的特点一是“单向”,二是“不封闭”,即这种模式只有从指令到执行的一次传递;缺乏贯穿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教学质量监控的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和持续性等特点。

三、院系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内涵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10篇

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根源

尽管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处于拿来使用的过程,缺乏深入理解与改革创新,不能适应本地的实际需要,存在一系列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而现有追溯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以政府利益为中心,无法惠及其它各方,基它主体要么不清楚如何使用,要么没有动机参与,追溯体系动作效率低下,体现在在个方面:(1)信息过载。(2)信息无法成为公共品。(3)信息交换障碍。无论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还是由企业或组织源于外部市场和政府监管压力自发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都面对农产品生产分散、农户质量安全意识较弱等问题,在追溯系统运作过程中,信息获取、沟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较高。且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主体规模普遍较小,都无法发挥可追溯体系建设的规模经济性,也导致建设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由于其生鲜易腐性,为保证质量安全,供应链上的流通环节必须行使再生产职能,事实也证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仅只来自生产环节,许多也发生在流通环节,流通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至关重要。由于灌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起步晚,建设不全面,很多内容仅局限于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涉及的主要内容及适应性分析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11篇

理论基础

森林经营的总体原则是经济效益的体现,协调好森林的更新、生长和采伐之间的关系,使森林在体现生产力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就是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根据社会对生态和经济的要求,按照对森林多种功能和主导利用的不同,将林业划分为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林业和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的商品林业,使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整体发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创始人嘎耶(Gayer)于1898年发表的文章指出:“生产的奥秘在于在森林中一切起作用的力量的和谐。”他认为森林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在永恒的组合中互栖共生的诸生命因子的必然的结果。”嘎耶用这样一段话总结了前人的错误:“人工林种什么就长什么,一开始几乎在原先所有的阔叶林土壤上都取得了有利的成果。关于近自然林业的原则,林学家们作了这样的解释:“接近自然”是指在经营目的类型计划中使地区群落主要的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自然植被”的关系相接近。要使林分能进行接近生态的自发生产,达到森林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并在人工辅助下使天然物质得到复苏。近自然林业理论基于利用森林的自然动力,也就是生态机制。其操作原则是尽量不违背自然的发展。近自然林业理论阐述了这样2个道理:“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树种间的关系就越和谐,与立地也就越适应,产量也就越大。当森林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许多立地也会呈现出自然现象。”近自然林业开始以来,森林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在以下方面获得改善:(1)物种、生物群落和结构等的多样性增加;(2)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活力提高;(3)林分的天然更新能力提高;(4)自然物质增多,且可利用性增加;(5)经济效益提高;(6)森林各方面效益的持续提高;(7)森林景观优美与游憩价值提高。如今在我国开始探索了多功能近自然森林经营[3]。

森林健康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后,很快成为林业研究的热点,森林健康理论已经成为指导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的理念,其本质是要通过对森林的科学营造和经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自身抵抗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满足人类所期望的多目标、多价值、多用途、多产品和多服务的需要[4]。健康的才是安全的。于林业而言,森林生态的维持是林业持续经营的基石,非真正意义的生态林则不能持续经营。森林生态系统有着各自的结构,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森林,包括天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其经营形式必须遵照生态的原理来恢复和管理。尽可能少干扰森林,只有保证其树种结构和树龄结构合理时,森林才能稳定和持续地发展。也只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有限的经济目标和保护目标。我国在森林培育立地方面研究较为深入,同时也提出了立地与森林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从生产力与环境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了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特征,阐述了森林空间层的生产力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种生产力与群落结构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净生产力,地上部年凋落量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凋落物现存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森林生产力的地理分布与环境水热条件密切相关森林生物量无明显的地理规律性变化,但多物种复杂结构的成熟天然林生物量较高,森林空间层的生产力随环境条件产生相互排斥或补充各异变化种的生产力反映了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群落的结构特征[6]。

在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力与气候环境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筛选有代表性的生产力数据和与其相应的气象资料,构建了中国森林生产力气候模型,模拟出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分布格局借助气候环境信息制图软件,绘制了中国森林生产力[7]。也有学者将调查收集到评价数据代入公式求得各土壤类型的生产力指数[8]。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000多个。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9]。另外,混交林是实现森林多功能的基础。它能充分利用林地光、土壤等环境因子,增强养分循环实现“临林效应”,增强森林水源涵养以及抗灾减灾功能。

提高森林生产力的措施

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和技术是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措施核心。具体表现在林分改造,将林内不适应立地环境或长势不佳的个体及时清除,同时补植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充分利用立地条件的环境资源,有效提高森林生产力;适地适树良种选择;单株目标树培育;天然更新和人工补植;采伐强度控制与采伐技术革新。较好的研究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及其集成技术,以通过克里格插值获得的闽江流域林地多年平均温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栅格图层及主要土壤质量因子栅格图层为基础,建立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和林木产量栅格图层。运用ERDAS建模功能及动态聚类方法生成闽江流域林地森林气候生产力、森林生产力及林木产量分布图。通过对各生产力空间格局和分异分析,全流域各生产力类型以高、中生产力面积占绝对优势,总体空间分布上大致呈从东南向西北略有递增的趋势,中部和西北部较高,东南和西部相对较低的状态。研究结果为闽江流域林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持[10]。在对北京市山区生态公益林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剖析的基础上,针对其主体是人工林,树种组成以油松、侧柏等喜光树种为主,林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空间结构以纯林、单层林为主,现有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权属组成中集体林比重大,立地质量、林分质量、森林功能总体不高等特点,提出建立国家生态公益林制度,把一些重要地段的生态公益林划归国家生态公益林进行直接建设、管理和保护,同时还应把维护和提高地力、调整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作为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长期策略,作为林业基础建设主体的森林培育要为林业的长期发展服务,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由过去的数量问题变成了质量问题,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提高林分的质量已成为北京市山区公益林生产的主要目标,把森林抚育作为在最终实现这些目标的一项重要技术和途径,其中大面积地对生态公益林进行抚育已成为提高现有森林质量的重要途径。另外,尽可能地利用一些过去开垦的山地现在又弃耕的荒地营造一些质量较高的小片林分[11]。研究区生态公益林结构调控需根据树种特性和林下环境变化,确定适宜的发展模式,提高公益林的综合效益[12]。#p#分页标题#e#

国内外森林经营的经典案例

德国是森林经营管理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从林业产业角度看,德国的森林是支撑数量在200万个以上的林业企业或公司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基础,林业通过不断开发利用森林的供给功能而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传统的财富产业。从国民经济角度看,德国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仅为我国1/28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国民经济总量(GDP)世界排名第4的佳绩,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近300年科学经营逐步创造出的“恒续林”较为均匀地分布于国土上,持续发挥着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和支持功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生态环境。德国是一个工业化水平很高和人口稠密的国家,却仍保持有1/3国土面积的森林覆盖,目前的森林每公顷蓄积量超过了300m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也达到我国平均水平(87m3/hm2)的3倍以上。德国林业同时支持了200万个以上的林业企业,并持续地保持了森林的高蓄积量和高生长量,同时又保持了与自然生态、社会和环境多种要求的高度协调和谐,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日本的森林面积为2515万hm2,人均森林面积为0.2hm2,人工林面积占森林总面积的41%,森林覆盖率约为67%,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则名列前茅。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有26个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蓄积量为34.8亿m3,其中每公顷林地的蓄积量为138.4m3,人工林占总蓄积量的40%以上,平均每公顷人工林的蓄积量高达183m3。日本近几十年来大力发展人工林,国有林和私有林中人工林的比例从1957年扩大造林初期的18%和26%,增加到1995年的31%和46%,其人工林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13]。

虽然近几年近自然林业在国内多个林区有了实践和研究,但时间太短且缺乏总结交流,经营技术和实践经验仍然不足,还不能说具有了成功的实例。通过对长白山林区林隙环境、林隙对红松生长的影响及采伐强度对阔叶树生长、红松更新的研究,为科学地确定冠下红松更新的最佳上层郁闭度,提高林分生长量,确定红松采伐年龄,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技术[14]。在湖北省崇阳县建立10公顷的高效培育示范林,实施高效培育技术的具体试验,提出含有特殊用途树种的低质低效次生林的开发利用途径和更新方法,确定低质低效次生林高效培育的经营目的和经营方针就是全面规划,因地因林因目的(培育)树种制宜,以抚育改造目的树种为主,兼用其它营林技术,将现有林分改造培育成目的树种明确且具良好经济开发利用价值,林分乔、灌、草结合,林分结构优良、涵水固土功能强,经济效益好的优质林分[15]。通过对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分的调查以及树干解析,分析了目标树优势群体的树高、直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云南松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苗木生长初期,树高速生期,直径速生期,速生后期和成熟期5个生长阶段,云南松材积生长的重要年龄阶段为15~45年,此期间应加强抚育措施,促进其快速生长,50年生云南松开始进入数量成熟阶段,可以采伐利用。云南松速生期较长,可作长轮伐期经营,是培育中大径材的理想树种。林分中云南松优势木材积生长量是平均木的3~4倍,建议引入德国近自然经营技术,将全林改造为目标树经营,大幅提高其生产效率[16]。

根据徂徕山生态公益林的调查及分析数据,选用适合徂徕山生态公益林健康评价的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赤杨纯林的健康等级为:刺槐纯林、麻栎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赤松纯林、油松纯林、黑松纯林、日本落叶松纯林的健康等级为Ⅰ;油松/侧柏混交林的健康等级为Ⅱ。根据评价结果及样地调查,对不同健康等级的林分从调节密度、增强间伐力度、提高生物多样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保护与发展的经营决策,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的效益,保证林分的健康稳定[17]。滇西北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超过一半的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退化为石漠化裸地、荒草坡、疏林灌丛地、干扰迹地和次生林地,使系统的结构改变、功能降低、内部环境恶化,物种间平衡关系破裂。针对传统的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存在的造林树种单一、模式单一、缺乏景观观念、自由放牧等问题,提出采用“近自然林业”理论和方法,通过确定恢复策略,采用乡土树种,发展混交林,早期抚育目的树种,天然更新,对林地进行针对性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实现滇西北亚高山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18]。基于大岗山林区相似立地条件前后3次生物量调查研究资料,结合杉木人工林固定样地长期观测材料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得到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对于同一林分,除叶生物量和某些枝生物量存在一个减小的时期外(5a~8a时),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在12a前的林分速生期间,叶、枝、干所占比重微弱增加,致使地上部分比重增加,而根比重减小,在干材期(12~16a),单株各组分所占比例趋于稳定。(2)立地指数对单株和林分各组分的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生物量分配比率均存在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林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初植密度的制约。(3)随着初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各组分生物量明显减小,干生物量分配比率在任一林龄时刻均呈下降趋势,由密度所形成的不同林分生物量间的差距随林龄呈减弱的趋势[19]。我国南方珍贵树种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发展珍贵树种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南方发展珍贵树种具有重要意义。着重分析了南方珍贵树种人工培育利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严格选择适合不同珍贵树种生长的立地、使用良种壮苗并进行遗传改良、建立合理的林分结构和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等培育珍贵树种的途径[20]。

我国森林生产力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的错误认识,误区认为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保护理念为“封山育林”,或变成无人区,在没有人为管护经营的情况下会实现“近自然”的林业,森林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水土保持能力和综合效益会得到快速提高。其实,这仅是国家法律条例脱离林业科学技术的指导,或者说林木管护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没有相互配合实施的结果。至今,许多国家的林业行为仍是争取尽量快地获得木材和经济回报,迷恋于“用材林”的建设,但是森林生长周期长是一个不容违背的客观规律,只从现代人的利益和观点出发来规定政策行为,与森林生长的自然规律相悖逆。森林是多代人经营,一代人一时采伐的行业。每一代人只能得到他能够得到的那一部分,而不能贪求,各代人的收益方式不同,利益也不均衡。林权制度改革与配套技术(管理、采伐技术)的实施,建立清晰稳定的产权制度,维护经营者利益,进一步改革完善采伐管理制度,实现经营者自主经营。沈国舫论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强调只有保护没有科学的经营,林业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只强调生态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片面的,要按客观的科学规律行事,统筹森林经营目标,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22]。#p#分页标题#e#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管理制度 质量道德 企业文化

自ISO9000认证标准面世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贯标和认证的热潮,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企业导入ISO9000并通过认证。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虽通过了认证,可是企业内部的质量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只重视形式,仅仅套用了标准上的硬件模式,而没有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致使质量体系的建设失去实效性所致。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积极的文化体系,它是以企业精神文化为核心,以企业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具体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处事方式和管理风格等内容。企业文化能激励员工创新、进取,全方位提升团队能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全过程中,必须促进先进的企业文化与之相伴相生,从而使其更具生命力。

我公司从1997年起,经过5年多的努力,在全员的积极参与下,通过了ISO9001认证,建立了牢固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创建过程中,我们把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状况和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发展导向和精神资源

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都会意识到ISO9000质量体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决心大力推进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而反映客观需要的新的文化主张和理念往往也会在这个阶段出现。可以说,质量体系的策划和设计阶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初级阶段。

企业质量体系要得以创建并规范运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在策划和设计阶段,企业通常都会外聘咨询机构以求协助。但由于认证、咨询“一条龙”现象的普遍存在,有关机构商业化倾向严重,使认证工作流于形式。咨询机构主导的认证即使通过,企业状况却没有实质的改进。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要摒弃急于求成和“重结果(拿证),轻过程(贯标)”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必须依靠企业内部的力量循序渐进,将标准吃透并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建立起来的质量体系才能真正符合标准要求,具备实战能力。

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阶段要实现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就必须抓好三项工作。

其一是组织建设。就是建立、建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公司成立质量体系推进办公室,各部门设立推进小组,各基层班组设立推广员。质量体系推进办在责权上高于其它同级管理部门,并由公司副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它的主要职责是制定质量体系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标准、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检查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各种矛盾。质量体系宣贯的组织架构的建立以及明确组织原则和工作责任,对推动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了组织上的保障,并为今后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其二是分层次培训。让管理骨干系统地认识和掌握ISO9000族标准,让各级人员了解标准的基本精神,明白企业建立质量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大多数的员工都是初次接触质量管理体系,新鲜的管理模式会给员工原有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通过组织员工学习和交流,不但为质量体系的建立作了准备,还对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了氛围。为此,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由上而下地进行系统培训,组织干部员工一边学习,一边对照现行的质量管理措施与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找出两者差异,提出改进的设想。学标准、讲规范、研讨问题蔚成风气并良性循环,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精神资源。

其三是确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而质量目标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全员从实现企业总的质量目标出发来自觉协调自己的活动。可以说,这些内容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这个阶段所制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既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也体现了创新的企业文化信念。为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组织全体员工参与讨论,博取众议后由贯标部门整理分析并形成方案,上交管理层研究确定。这样,全员参与所制定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更能被落实执行,也更能体现企业同心同德的文化特质。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行为准则

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企业制度,除包括共性的法律形态的企业法规外,还包括体现企业个性的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在这里,质量体系文件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质量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和其它大量的第三层次文件。质量体系文件不但要符合标准要求,更要符合企业实际,体现企业个性。这样的文件才更具可操作性,更易于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理念,确定要采用的质量体系要素和程度,在质量手册中对有关要素分别从方针、目的、范围、职责、要求、支持文件等方面进行描述,并对体系作出系统、具体的阐述。质量手册以文件的形式,从宏观的角度为企业文化的发展确立大方向。

然后,在质量手册的指引下编写程序文件。程序文件要清晰描述各项质量活动的目的、过程、涉及的部门、人员以及相关的文件记录。为达到“符合性、适用性、协调性、系统性”的要求,贯标部门应编制《程序文件编写导则》,规范程序文件的编写格式、编号方式、内容、审批程序等。只有规范的程序文件才能切实反映企业客观需求,并更容易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因为只有达成共识的制度才能被称为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孕育形成的,它的产生必须经历实践、升华最后稳定成型的过程。要在大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中升华出属于企业自己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的实践必须符合企业实际,必须与企情民意相适应,必须人人明白,否则企业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就无从谈起。

三、质量体系的运行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实践途径和成型条件

质量体系的运行阶段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这个阶段也至关重要,企业文化要在这阶段萌芽、成长,新型企业所特有的价值观念、精神、道德、形象和团体意识最终升华定型。

质量体系的运行阶段先要搭起体系实施的框架,首要环节是对全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首先是对体系文件的深入学习,然后是各部门按文件规定进行实操演练,逐步适应准则要求。这些为企业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质量体系的正式运行阶段开始之后,通过不断的“检查评价整改”循环,不断强化执行及修正文件,体系的实施质量会呈现螺旋式持续上升的趋向。将贯标部门组织的内部质量审核和各部门的自查结合起来,进行反复的检查、评价和整改,体系执行逐步会实现规范化。在这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质量必然会得到提升。由此看出,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确实促进了企业质量道德的形成,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是辩证互促的。

质量道德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企业和员工的质量意识升华为质量道德的过程,也是企业创建企业文化的主要过程。当企业的质量体系成熟运行、产品和服务质量稳定输出的时候,企业的质量道德已巩固形成,企业文化也以“无形准则”的形式深入到员工的意识。这时候,企业管理者可以科学而艺术性地对基本成型的精神文化进行总结和提炼,并以文字形式写入质量手册,成为企业“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一个文明的现代企业已呼之欲出。

质量体系运行的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如下的关系:

1.正确处理质量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持之以恒地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可以促进企业文化逐步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使执行管理制度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行为,确保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在管理制度执行到一定程度后,要适时对潜在的企业文化进行提炼,让全体员工对企业的新文化“入眼入脑”,定格为一种优质资源。

2.正确处理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成本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产品质量要求越高,企业的管理成本就越高。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就需要企业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又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顾客对质量的要求,找出两者的平衡点。企业要找到准确的平衡点,既要质量,也要控制成本,重点就是要提高产品直通率和生产效率。要达到这一效果,一要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精度和速度,也就是用技术创新来满足客户需求;二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高素质的人员与和谐、稳定的人际环境,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3.正确处理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与企业固有的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的关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能否及时接受新观念、新标准和新技术就是企业可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自身必须有自我改良的能力,而这能力的形成,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企业要成为学习型企业,才能保持企业的魂。

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终点,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内外的变化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入,企业文化又会再次出现更新、进化甚至再造的机会,企业管理者需要持续不断地审视新形势,思考新问题,把握企业文化发展的节奏,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

四、结论

本文论述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正向关联,一方面意在解决企业在质量体系认证问题上的外在化和表象化的弊病,力图探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企业质量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进行思考,从而纠正那种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两者在建设过程中互不关联甚至互相抵触的错误认识。我们期望,上述论证,能够阐明企业质量体系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联系,有助于企业消除质量体系建设的“外在需求论”的消极片面性,建立起协调、统一并且能够切实帮助企业持续发展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着重从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的三个主要过程来凸显其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内在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质量体系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的全部。相反,企业文化其它内容,如企业形象和管理风格等,还需要在此之外研发和实践。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观点看,企业必须承担起生产和销售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的发展观点看,积极的精神文化体系会理性地引导企业矫正不合理的价值观念,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切实推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的同时,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才能阔步前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辉:《浅论企业文化形成机制与建设[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02):35-37

[2]韩福荣:《中国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发展、特征、问题及建议[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8,(08):15-17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13篇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的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它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现有117个成员。ISO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及其相关活动的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ISO通过它的2856个技术机构开展技术活动,其成果(产品)是“国际标准”。ISO现已制定出国际标准共10300多个,主要涉及各行各业各种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知识产品等)的技术规范。其中,ISO9000族一共有17个标准,作为企业,常用以下三个标准之一:ISO90001:《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ISO90002:《生产、安装和服务的品质保证模式》;ISO90003:《最终检验和试验的品质保证模式》。

2实施质量体系认证的必要性

2.1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ISO对“认证”的定义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显然,非国家或政府莫属。由国家或政府的机关直接担任这个角色,或者由国家或政府认可的组织去担任这个角色,这样的机关或组织就叫做“认证机构”。因此,负责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认证机构都是经过国家认可机构认可的权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这样,企业内部可按照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体系进行品质管理,真正达到法治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份额。

企业取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并且有认证机构的严格审核和定期监督,就可以确信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有质量保证的产品甚至是优秀产品。使客户能够放心地选择企业产品,从而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2.3节省多方审核的精力和费用。

第二方审核是现代贸易中的惯例。作为第一方的生产企业申请了第三方的ISO9000认证后,众多第二方就不必要再对第一方进行审核,这样可以减少这类的审核要求,无论对第一方还是对第二方都可以节省很多精力或费用。同时,企业在获得了ISO9000认证之后,再申请其他产品品质认证,还可以免除认证机构对企业的品质保证体系进行重复认证的开支。

2.4确保产品品质。

国际贸易竞争中,品质竞争已成为主要手段,不少国家把提高进口商品的品质要求作为限入、奖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措施。实行ISO9000国际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可以稳定地提高产品品质,使企业在产品品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5避免产品责任。

近几年,各国在执行产品品质法的实践中,追究责任越来越严格。发达国家在立法中把原有的“过失责任”转变为“严格责任”,以至于对制造商的安全要求提高了很多。产品使用者一旦在使用时出现事故,法院可以根据产品的品质、产品有没有安全装置、有没有向操作者发出警告的装置等任何一个问题判定该厂方对其后果负责赔偿。但是,按照各国产品责任法,如果厂方能够提供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便可免赔,否则,要败诉且要受到重罚。

2.6为企业在电子商务中提供信誉保证。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时常被要求提供足以证明其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水平、商誉的资料。取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每年都要接受公正的第三方审核,所以具有较好的信誉保证。

3实施建议

3.1加强质量检验工作,确保企业质量信誉

质量检验工作是TQC的“根”,只有切实做好质量检验工作,才能保证统计技术的数据准确及企业信誉的提高。现代企业内部普遍采用“自检”、“互检”与“专检”相结合的“三检制”,各工序的检验是工序控制的重点。但质检工作不仅检验产品,而且代表用户的意愿。因此,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质检工作不仅具有把关的职能,而且具有预防、报告和改进等职能。所以,质检工作必须以诚信为标准。质检工作应做到:

(1)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厂、不合格品出厂或流入下一道工序。

(2)为正确实施质量控制,评价工序能力和质量改进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密切企业中生产、设计、工艺等部门的关系,推动TQC活动的顺利进行。

(4)质检重点应设在统计技术的应用和对标准的复合型等方面。

3.2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提高质量经济效益

对企业来说,跟踪核算、跟踪管理尤为重要。企业参与的竞争,即有质量因素,也有价格因素,如果质量成本管理不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则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多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就是受成本高而效益低的困惑。因此,对获证后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应做到:

(1)识别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功方向。

(2)确定适宜的质量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3)改善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把质量成本会计科目改为统计科目,由生产部门承担质量成本的统计工作,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控制。

(4)实施全过程、分职能、预防性的质量成本管理,从而提高产品合格率,达到质量、成本和效益在管理工作管理的统一。

3.3加强质量改进工作,不断满足顾客要求

质量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是实现质量改进,在竞争激烈和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果不进行质量改进,原有的顾客很快就会流失,原有的市场很快就会被竞争者占领,质量改进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增强满足顾客要求,从而持续地获得顾客的信任和光顾。因此,获证后的企业质量改进工作应做到:

(1)科学改进管理过程,理顺接口责任,使企业经营流程和资源处于良性匹配状态。

(2)改进设计质量,在产品功能、价格、维护性等方面满足顾客的要求。

(3)改进制造质量,降低不合格率,提升产品标准,减少资源浪费,改进工序质量。

(4)改进服务质量,减少索赔事件,提升品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5)寻求改进机会和项目,促进市场质量(即顾客评价的质量)改进。

(6)结合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管理薄弱环节,解决质量问题及提高质量水平。

(7)树立改进制度的权威性,检查改进效果,总结提高。

3.4加强设计质量、服务质量的管理工作,促进市场营销工作

不同的企业有着相异的经营机制,但其共性在于经营活动是一个不断提高的循环过程,质量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环节中,服务质量、设计质量是质量管理工作的重点。消费观念首先重视产品质量,其次才是价格等因素。据日本K公司索赔统计数据表明,属于设计质量问题约占70%,制造质量的问题约占30%,而服务质量的提高可大大降低索赔事件的发生。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调查研究消费要求,设计、生产满足消费者的产品,同时注视服务质量,使顾客能充分享用产品应有的功能。通过销售把握需求、创造需求、实现需求是质量管理工作的目的之一。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质量监控;调控方法;体系设计

前言

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体育主动强化自身评价,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促使体育教学管理走向成熟和规范的具体体现。因此,改革高校内部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一套高效可行的、科学规范的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其调控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调控方法的设计

(一)监控体系及其调控方法的设计思想

在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教师是关键因素,同时又是监控体系评价过程中评价与被评价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被评价者。因此,在研究监控体系的过程中应突出考虑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监控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使之主动投人教学研究,提供信息,积极合作,必将获得质量监控的最佳效果。在监控体系的设计中,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分析研究教师在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减少教师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变对教师监控过程为培养过程,提高教师对教学的兴趣,对教学的投人,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分析探讨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教学要素)和外部因素(条件、方针、政策、激励机制等)及其相互作用,在监控系统中进行信息反馈并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加强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保证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

(二)监控体系及其调控方法的设计

首先,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定位,按体育教学质量因素将控制调节部分划分为外部因素调节部分与内部因素调节部分,共同组成整体控制调节系统。

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外部因素调节系统,涉及体育教学质量的外部如条件、针、政策、激励机制等,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它的控制对象主要是学生和教学条件。其控制方法是对学生生源质量情况、教学设施建设情况、课程建设情况、学校及学院级教学过程管理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测评估。将检测的结果和反馈的信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各项改进措施。其外部诸因素的控制调整包括:各类教学管理制度、奖惩措施的修订,教学文件的修订,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改善、职称制度的修订、调整等。

内部因素调节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内部因素调节系统的调控方法主要通过针对教师的特性,以教师为本构建的培养策略调节部分,如请专家会诊、进行示范培训、教学研讨等,以及先进策略调节部分,如设立优秀主讲教师、示范教师等激励策略。内部因素调节系统的检测主要通过专家督导听课、教学管理人员听课、校外专家听课、教学日历检查、教案检查等渠道检测教师的教学状态(包括备课、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研究、考试等5项教学内部质量因素的状态);检测的结果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因此,体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所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对教学质量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监控,特别是通过加强内部因素调节系统的主渠道作用,采用先进与培养控制策略,快速稳定地加强教师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导作用,最终获得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二、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调控方法的特点

(一)以解决难点为突破口,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

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和关键在于教师的作用。监控体系应以教师为本,注意体察教师的心理,解除教师的顾虑,按照“拉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对教学的投人的思路来进行设计和构建。通过每学期评选优秀主讲教师、评选示范课教师的激励方法,加强对教师的激励作用,减少教师对日常教学监控的反感情绪,引人争优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帮助提高为切入点,采用有效的培养控制策略

监控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监控体系设置的培养控制策略将监控教学质量和培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专门设立培养教师、帮助教师的功能。一方面采用提供评价的文字反馈、个别交流、座谈会交流等帮助形式,对需要帮助的教师进行帮助。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观摩课、专家示范课、专家代培、教学集体研讨、交流、电子教案(课件)制作培训等一系列培养活动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以教学研究和建设为基础,加强教学质量内部要素监控

监控体系除了对教学过程和状态进行监控以外,还注重对教学质量内部要素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导向。如在对体育课程的建设的监控和导向方面,每年定时对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在教学手段的研究和运用方面,制定理论课电子教案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教学手段使用的评价实践。在考试方面,开展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研究,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大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从根本上对体育课教学质量进行调控。

(四)以信息反馈为手段,提高监控体系运转效率

在监控体系中,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信息反馈,它把教师的教学状态信息反馈到监控系统,又从监控体系的培养控制策略中把帮助培养信息反馈给教师,通过信息反馈对课堂教学及时地进行预防提示,将信息直接反馈到教师,对存在问题进行不断调整,并在先进策略和培养策略的控制下,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

三、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的要点

(一)监控观念

体育教学质量监控不是对监控对象的管制,而应充分分析研究教师在被监控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障碍,减少教师对监控的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变对教师监控过程为培养提高的过程。要重视育人过程,注重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使教师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如,适当加大体育教学研究经费的投人,引导广大体育教师投人教学改革;设立体育教材和教学研究论文资助项目,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创造如专项进修学习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享受工作的乐趣;评选优秀主讲教师。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师素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政策配套

良好高效的监控机制还要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在机制建设上要使组织、责任与利益到位,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质量检测的结果不但有明确的反馈意见,还要与责、权、利挂钩。对优秀主讲教师采取教研经费资助的办法,支持其进行教学改革。在工作量考核中,加大教学工作量考核系数,对教师多付出的劳动予以承认。在各类评优中,优秀主讲教师可优先。这些政策的配套会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原来被监控的局面变为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开展。

(三)信息反馈的指导性

体育教学质量的监控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的过程。因此,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及时反馈信息是具有实效的监控系统应具备的重要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一般应反馈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学生的考试情况,二是督导员和学生的评价成绩,三是学生座谈会和督导员听课的具体评价意见,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优势、不足及应改进的方向。

(四)监控队伍的建设

质量体系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资料积累

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高质量的投资估算、概、预算数据是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工程发包、总包单位、施工单位提供项目决策、设计优化、标底编制、投资控制的关键依据。优质的工程投资估算、概算工作有赖于对造价工作者对各种造价信息及设计资料的准确把握,经过认真挑选、整理、分析的工程造价资料是各类建设项目技术经济特点的反映,也是对不同时期基本建设工作各个环节(设计、施工、管理)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综合反映。因此,造价资料积累工作是各单位造价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应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内容

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内容应包括“量”和“价”,以及工程概况,建设条件等。

1.建设项目和单项工程造价资料一般包括:

(1)对造价有主要影响的技术经济条件。如建设标准、建设工期、建设地点等。

(2)主要的工程量、主要材料量和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

(3)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竣工决算及造价指数等。

2.单位工程造价资料一般包括:工程内容,建筑结构特征,主要工程量,主要设备、材料用量和单价,人工工日和人工费以及相应的造价。

3.还应包括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分部分项工程的人工工日及人工费,主要材料量及单价,主要机械使用费及台班单价以及相应的造价。

二、造价资料积累的途径

工程造价是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费用的总和,包括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以及其他的相关费用。围绕着工程造价各类要素构成,造价资料收集途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向施工企业收集。施工企业是工程造价资料使用最频繁、最直接的单位,施工企业各项工程的竣工决算资料是造价工作中最为宝贵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施工企业的已完工程造价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可以得出一定时段、条件下最为接近市场价格水平的各类造价指标,为造价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2.向市场收集。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需要注意实效性,因此,向建筑材料、机械租赁等供应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直接面对市场,最了解建筑市场的动态可以提供大量的市场信息,从供应的角度来丰富工程造价管理资料,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已的工程造价信息,来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3.关注各地域的工程造价部门颁布的工程造价资料。各地区、各行业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各自都有自己的工程造价信息刊物,向社会各类工程造价信息及国家的有关建设工程管理的法令法规等文件,设计单位可借此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以指导造价工作的方向。

4.向同类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收集。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不仅应注意对自己单位所完成工程设计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而且应注重与同类设计、咨询企业进行资料交流,以互补各自的不足,为造价资料分析工作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样本。

5.向专业设计人员收集。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欲提高造价工作质量,对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思维、设备参数等要有尽量深入的了解,才能理解好设计者的意图,收集到更为准确的造价资料,做好设计阶段的投资估算、概预算工作,因此,对其他工艺专业的基本工艺流程、设备参数信息也要系统的收集整理,成为造价资料库基本信息。

6.网络信息系统。现在网络也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信息,有很多有关建筑工程材料、设备价格信息网站及造价工作者交流经验的网站平台可以为设计单位提供丰富、便捷的造价资料,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将成为造价资料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

三、工程造价资料积累的作用

1、工程定额编制和管理的需要。定额的编制是在收集大量编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类资料来源于各类标准规范以及具体的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属于定额编制的技术资料;另一类资料来源于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实际结算资料和建筑市场的劳务、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台班的价格等,属于定额编制的经济资料。技术资料是定额编制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虽然内容繁多,但相对稳定变化性较小。而经济资料,如建筑材料价格、劳务价格、机械的租赁价格以及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服务价格都会随着供应情况和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行自动调节变化。因此,工程的结算价格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定额编制所收集的工程造价资料也就不断地变化。在定额编制和管理中,应当及时收集工程造价资料,使定额所反映的价格水平贴近于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

2、建设单位投资决策和控制投资的需要。建设单位在在工程建设的决策上不仅要考虑投资达到的目的和效果,还要考虑到投资成本,如何能使投资在经营活动中获取良好的效益,这就需要建设单位不断积累总结在工程建设活动过程中的经验,也就是收集整理自己的工程造价资料和投资形成的经济效果;另一方面,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尽可能地收集整理与自身建设相关的工程造价资料,同时还要及时掌握建设市场的行情,在投资活动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3、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工程造价资料是施工企业进行正确经营决策的基础。及时地收集整理工程造价资料能使企业了解建设市场的环境,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自身发展方向。这样,对于准备参与投标的工程项目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合理的确定投标价格;对于在建工程可以及时掌握经营情况,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于准备结算的已完工程,可以准确计算工程结算造价,收回企业应得的资金。

4、造价咨询单位服务的需要。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向社会提供工程建设方面的咨询服务,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资料的积累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业务经验积累,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不断提高造价咨询服务的质量,扩大客户的信任度,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不仅要在咨询服务过程中积累资料,还可以通过造价管理机构的工程造价信息和开展市场调查来充实完善资料,以便及时掌握建设市场的行情和有关工程造价的政策法规,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咨询服务。

5、造价专业人员的需要。工程造价资料是对不同时期建设工作各环节技术、经济管理水平和建设经验教训的综合反映。无论是造价管理部门,还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等,加强对工程造价资料积累工作,充分利用这一知识资源,对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工程造价管理只停留在静态管理状态,工程造价资料积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没被人们充分认识,大量的工程造价资料流失,这不能不说是对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一大损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市场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建筑产品作为商品,受价值规律、货币流通规划的支配,市场价格千变万化,要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就得对工程造价进行准确地分析和预测。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在有大量的工程造价资料积累基础上,从中寻求工程造价客观运行规律,准确地把握市场。作为工作工程造价客观运动规律,准确地把握市场。作为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认真做好工程造价资料积累工作,不仅有利于自已,而且有利于全社会。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是每位造价专业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四、造价资料积累的原则

造价资料的信息繁杂,资料多样,造价人员对造价资料的收集应遵循以下原则,对资料进行甄选、整理,有助于选别出好的样本,提高资料的可借鉴性。

1.准确性原则。对造价资料须辨别其真伪,提高可信度,使收集来的工程造价资料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如实地反映建设市场活动的变化,只有掌握真实、准确的工程造价资料,工程造价决策才能有可靠的依据。

2.全面性原则。造价资料应具有广泛的社会覆盖性,种类要全,数量要多,应收集整理完整的竣工决算资料,以反映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最终成果,使工程造价资料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3.统一性原则。造价资料的收集、整理应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各行业、各地区应区别不同专业工程做到:工程项目划分、设备材料目录及编码、表现形式、不同层次资料收集深度和计算口径的五统一,并与估算、概算、预算等有关规定相适应。

4.代表性原则。某一类造价资料的收集应是该类造价资料中有代表性的资料。

5.时效性原则。由于工程造价及工程建设的动态性,造价资料的收集应具有时效性,应注意及时更新。

五、工程造价资料的整理

收集的工程造价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后才能作为有用的工程造价信息,可按以下方法进行调整:

1、资料的分类:①可以按照不同工程类型进行分类,如: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工业建筑等的造价资料。②可以按其不同阶段的项目资料分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的造价资料。③按照其组成特点,可分为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造价资料,同时也包括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的分部分项工程造价资料。

2、整理方法:①典型测算:当收集的造价资料离散性较大不便于使用统计方法时,可以在规定的条件下对典型工程进行测算;②统计方法:当造价资料一致性较好时,即从时间、标准、规模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统计的方法测算出平均结果;③单项测算:对于特殊的项目,可以对某个单项按要求进行测算。

3、整理的手段:尽量采用计算机整理数据。目前在工程造价资料处理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还很落后,应当大力发展工程造价应用软件,提高管理效率和标准化的程度。另外在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网络提供资料,扩大收集的范围和提高传送的速度,并且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资料进行必要的处理和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