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摘要] 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是创造社会财富和积淀精神产品的物质基础。经济活动对于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而女性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经济活动已成为妇女解放程度的天然标尺。

[关键词] 经济社会 社会发展 女性发展 地位作用

妇女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人才结构中的重要资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仅仅要实现男女平等,而且要实现男女两性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男女两性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妇女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地位会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妇女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凸显。英法一些媒体近日指出:“近10年来,世界各国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女性作为消费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价值日益凸显。女性是经济繁荣的功臣,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妇女问题研究的一项调查表明:65.5%的人认为“女性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与男性差不多,都不错。”研究发现,女性高管较多的公司比那些女性高管较少的公司拥有更好的财务业绩。来自研究机构和平民的调查反映,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

研究女性经济地位可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社会角度,女子能够同男子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而获得平等的经济收入;另一角度是家庭,妇女在家庭中有独立决策、支配收入的经济权利,有获得财产的继承权利,摆脱对丈夫或他人的依赖,从而提高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根本。正如所说“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经济方面女子不能独立,女性全面参与社会发展,参加生产劳动是实现妇女解放,提高妇女地位的先决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多方面努力,创造条件为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我国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基本稳定在51:49,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女性的职业化趋向。我国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一是表现在就业人数的增加、就业比重的上升;二是表现在女性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层次的不断提高上。在传统体制下,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女性就业的比重虽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女性就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为78.68%,第二产业为13.1%,第三产业为8.32%,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工作人员仅为5.5%;呈现出三二一的就业结构。女性就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时,女性就业的层次也不断提高;三是表现在女性参与经济活动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上。曾经说过“中国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事实上战斗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女性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工业现代化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门类都有女性的身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女性是一支生力军,第三产业是女性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在这一产业就业的女性人数一般占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四是表现在女性对新经济形式的跟进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参与经济活动主要的不是靠体力,而是靠脑力与技能。这使女性有可能摆脱先天因素的劣势,而与男性处于平等竞争的位置。随着女性接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性参与新经济的人数增多。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第三产业向着以金融、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为主体的高层次行业发展,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凭着对工作细腻、准确、耐心等个性品质,已较多地进入这些行业工作,特别是五个行业中从业女性数量增加: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些行业都是对雇员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也可以说是知识型服务业,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了这些行业,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五是女性在就业上的自主性明显增强。随着市场就业机制的逐渐确立,女性就业已从主要由政府安置转向政府安置、求职应聘、自我创业等多种途径。

女性更好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反思:一是女性当自立自强。克服女性的自卑心态,男女在性别生理上的差距并不妨碍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只要女性有独立意识,自立自强,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从《中国100女性权力榜》中可以看出中外女性创富模式的不同。世界经理人资讯有限公司CEO丁海深说:“中国的女富豪有70%是靠自己艰苦创业积累财富的,他们大多出身贫寒,顶多是小知识分子家庭,继承的家产特别少……国外的女富豪有一半以上是通过继承获得大量财富,自己创业的只有大概不到20%。”因此,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业是比较重要的。二是调整女性就业结构,让女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我国女性就业结构近年虽有改观,但就业层次依旧较低,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我国,女性从事一产的比重过大,这些年情况虽有好转,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依然有差距。提高女性就业层次,可通过提高女性受教育的程度 ,通过培训女性参与经济活动的各项技能,使女性能够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上有择业的机会。三是政府对女性就业的支持。政府对女性就业的支持,首先,在社会舆论的宣传上,强调男女平等,即男女在劳动就业上享受同等待遇;第二,在就业上不可对女性设置门槛,强调就业录用上不可搞性别歧视,劳动报酬上强调男女同工同酬;第三,在政策制定上强调对女性的倾斜,对女性的劳动保护、对女性平等就业的法律保障等。这些都使我国女性能够平等的享受与男子同等的劳动就业机会,这是我国女性能够在经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前提。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摘 要 体育运动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反作用。体育可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社会医疗费用,体育还可以带动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 社会经济 作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是体育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在最近3届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反映出运动员高超的训练水平,提振了国人精神。可以说,体育不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且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体育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同志曾指出,体育既是一种精神力量,又是一种物质力量,本文就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体育锻炼是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自动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劳动者身体强健程度的要求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体育锻炼的减少,人们的健康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有关调查显示,在德国,患心肌梗死的人在近20年增加20倍,死亡人数从五、六千人增加到十一、二万,有25%到30%的青年由于缺少体力活动,引起肌肉力量不足,使劳动能力有限,更无法谈到保证劳动质量。而体育锻炼正是改造人、发展人的有力手段,对劳动者来说体育锻炼是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振奋精神、完善人的品格的有力手段。

二、体育锻炼是提高出勤率的客观条件

中外体育界在体育运动能减少伤病,提高出勤率这个问题上,认识是一致的。前苏联研究表明,1966年到1969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劳动者,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多创造劳动价值2%到5%。1979年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病假和工伤事故减少,出勤率提高,一年大约增加国民收入97亿卢布,占当年国民收入总数的2.2%。

四川省体育局对约溪乡护国区进行调查,发现开展体育运动后,劳动出勤率由85.3%提高到97.2%;打古乡农工联合公司的289名体育活动积极参加者,有231人被评为生产能手。由此可见,通过体育锻炼,改善了劳动者的健康状况,降低了患病率,就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的出勤率。

体育运动是一种非生产性领域,但是,体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体育锻炼可降低医疗卫生费用

体育锻炼对于人们有着祛病强身的作用,开展体育运动可以降低患病率,因而可以节省医疗卫生费用。患病率是当前工时损失的主要因素,国家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考虑到体育是对人体的健康状况作用,我们把体育对降低患病率的影响,作为其效益的主要指标,这方面有不少专门试验。在不同的企业,体育锻炼降低患病率的效益有的是1倍、2倍,以至于数倍增长。前苏联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运动经济问题研究部在1984年到1986年通过对800多名工人的征询研究,得出每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同全年患病时间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7,即全部征询者平均每人全年患病时间为9.42工作日,与全国不参加体育锻炼者平均患病10个工作日多一点的情况相符;每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1小时,全年患病率降低0.44天,因而每周有7-8小时,体育锻炼者的最低患病率降到0.02天。美国梅石油公司对该公司职工进行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27小时,保健费用173美元,不参加体育运动的职工每年平均病假44小时,保健费用434美元。有捷克学者计算,由于开展体育活动降低患病率而节约的医药费,相当于开展体育运动所用经费的10倍。

四、体育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体育运动的发展,必然扩大对有关部门产品或劳动的需求,为其提供市场,推动其产业的发展。首先,可以推动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训练和科研仪器设备,运动员饮料、药物等生产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蓬勃发展,运动服装、户外运动装备等市场逐渐扩大。其次,体育运动的发展,尤其是各种运动竞赛的需要,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带动交通、邮电、旅馆、商业、饮食业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高水平体育竞赛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竞赛场所广告和运动竞赛电视传播可以成为体育部门收入的一个来源,又可以起到传播商品信息,扩大商品需求,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1984年,彼得·尤伯罗斯任组委会主席,使得洛杉矶奥运会首次与商业接轨,除去一切开销,组委会结余2.36亿美元,成就了奥运会吸金的成功范例。

总之,千百年来,体育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育,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多方面社会功能,被誉为“黄金手段”。随着生产过程的日益社会化,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发展体育运动的经济条件都日益扩大,体育事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体育的结构和功能都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体育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体育事业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增加,体育机构日趋健全,体育事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独立部门,今后,我们应加大体育经济功能的研究,使其能更好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冉红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7.

[2] 韦林香.浅谈体育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6.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生工程;社会工作;自理环境;作用

一、绪论

我国正处于人口高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这一发展阶段的社会往往具备两大特征:社会主流过分追求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效率,对存在行动障碍的老年、残障、由于生活、精神压力限制行动自由等群体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对这些人群的行动特征考虑。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青壮年依附力增强,导致青壮年行动自由度下降,对老年、残障等行动自由受限群体的照料能力降低。在我国当前13.26%的老年人口、8296万残疾人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数量逐步减少的青壮年等一系列现实因素下,行动自由受到限制的人群不断扩大,成为“行动难民”。风险社会学家贝克曾指出: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会出现大量风险。风险也会导致“难民”的出现,例如,现代交通和商业的发展使更多的老年人独立出行、购物不便。这也扩大了行动难民群体数量。

行动难民是指在日常生活区域中,由于住房、道路、公共建筑物等设计规划的缺陷从而导致失去行动自由的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因生理功能的衰减加之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巨大的行动难民群体;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导致行动自由受到限制的中、青年也属于客观存在的行动难民。

创建自理环境是解决行动难民行动困难的必需工作。目前在创建自理环境视角下,针对性特别强地开展的相关工作较为缺乏。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并开展的民生工程中有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并解决了行动难民的问题。例如,深圳市政府针对当前物价高涨而专门推出的平抑物价惠民工程——流动平价商店。商店采用的是“门店+车”模式。由于专售蔬果、肉类,市民称之为流动卖菜车。

为了达到平抑物价的作用,流动卖菜车按照政府承诺的价差幅度,蔬菜价格原则上低于市场零售价30%、粮油肉禽蛋价格低于市场零售价8%。深圳市对此提供了一次性财政补助4500万元,并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挑选并划出900个专门的售卖网点作为项目配套设施。

民生工程是与我国当前社会现状有深刻关联的。民生工程包括安居、就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十项内容。其中,大部分内容与民政工作相关,与中组部、民政部等十八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义中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有很大联系。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及目的上看来,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和民政工作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和吻合性。

民生工程和社会工作是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的两大工程,这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紧密相关。

二、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的契合

民生工程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其现实意义已毋庸置言。如此系统、庞大的工程不仅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同时涉及多个社会群体和人群。要想做好民生工程离不开强大的资源整合、配置工作和良好、专业、能够针对不同群体采取相应措施的知识和技能。而此两项要求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相一致。作为助人自助的专业和技能社会工作离不开对资源的整合及配置,同时,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困难群体,而民生工程着重解决的正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问题,面临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的成员多为生活困难群体。因此,在服务对象上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社会工作特有的工作方法和知识技能,使其具备了能够灵活多样地,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合适的专业。民生工程是针对我国全体居民的保障性工程,政府在其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如何合理地配置资源,深入了解居民基本的多元化需求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真心实意助人”不是仅仅出于助人者自己的感觉和价值,而是从受助者的角度、从理性的角度、从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深入沟通的角度来看待助人行动,是为满足服务对象的合理需要促使其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王思斌,2012)因此,民生工程为社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社会工作发挥其良好的协同作用和技能以促进民生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民生工程、社会工作的现实作用

(一)对行动困难群体的帮扶作用

深圳市落实民生工程的关键工作是惠民工程,流动菜车即是一项典型工作。根据民生工程的定义,流动菜车在安居、就业、食品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上面案例可以看出,流动菜车受到多方群体的欢迎。报道中强调了菜价较低是群众称赞的重要原因,体现了“惠民”这一主题。报道特意强调了“不少刚下班的市民”,这一群体对流动菜车称赞的原因是实惠、方便,即“晚上超市卖的菜都是别人挑了一天剩下的,这里很多菜都是按袋包装好的,下班路上顺手买点回去,省时省力。”从行动难民和创建自理环境的视角下来看,这一句话反映出了其背后庞大的行动难民群体对自理环境和行动自由的需求。

由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行动难民有不断向身体健康、年龄较轻的中、青年群体扩大趋势。报道中“刚下班的市民”是新型行动难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关键时期,对青壮年依附力增强。年轻人平时多忙于工作和生计,缺少闲暇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自身和家庭生活的细微环节。仅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满足自身和家庭需求。大多只能面对“晚上超市卖的菜都是别人挑一天剩下的”的困境。流动菜车在食品方面满足了青年行动难民的需求,这是民生工程的重大意义,对创建自理环境有启发作用。

老年群体在报道中并未单独出现,但老年群体是类似惠民措施的重要受益者。我国已提前完成老龄化过程,进入老龄社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预计到2013年老年人数量将超过两亿。我国进入了有史以来老年群体最庞大的时期,老年人将成为最庞大的行动难民群体。伴随着生理机能退化,老年人对他人照料和环境的要求提高。同时,我国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对青壮年依附力很大,年青一代忙于工作,养老精力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养老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年轻人的约束,要实现养老、经济协调发展我国需要大力倡导创建行动、需求无障碍的老年人自理环境。

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功能缺乏或忽视了对老年人行动特征的考虑。老年人是行动难民,又是购物难民。在日本等发达国家,着力解决老年人居住环境不便和出行、购物困难问题。近年来日本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龄者住宅”区房间内都是无障碍设计,厕所都设有老年人专用扶手,便于起立和坐下。此外,一般家庭如果想把现在的住房改造成适合老人生活的无障碍空间,也会获得政府的补助。日本在城市规划中设计出专门的老年人购物街解决“购物难民”问题,从老人街到高龄者住宅区、老人城市,日本老人的各种需要在为老人们专设的地方都得到了很大满足。

由于我国缺乏类似的自理环境,老年人大多困于功能不完善的社区之中,成为行动、购物难民。与流动菜车相关的惠民工作将是老年人成为受益群体,既包括经济方面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减少老年人的“社会退出”心理。

流动菜车及类似便民措施的出现对帮扶老年行动难民群体有显著作用。同时,老年群体由于生理、心理因素作为特殊群体而存在,要开展良好的针对老年群体的服务离不开相关专业知识。当前看来,社会工作与民生工作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合适的道路。民生工程注重便民,而社会工作中的老年社会工作从老年群体的特殊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服务,同时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专业方法为老年群体服务。因此,社会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对促进二者各自发展及社会服务均有重要意义。

(二)对创建自理环境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着小区规模无限扩大,缺乏相应配套设施的现象。以呼和浩特市为例,密集存在着各种居民小区,桥华世纪村、学府花园、巨海城等居民区居民楼数量均在40栋以上。但社区内部功能不健全,人行道、盲道、无障碍楼梯、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缺乏。根据实地观察,学府花园中商业楼、办公楼、住宅楼总数在45栋左右,小区内停满了车辆,道路狭窄,出行不便。楼间的空地上更是堆满杂物,道路曲折,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残缺。

呼和浩特是西部典型的发展中城市,也是我国大城市的一个缩影。根据汉尼根的环境功能论,大到地球、小到一个房间在内的所有场域均应具备三项基本功能,即资源、储物、居住。我国的社区规划普遍偏重于居住功能,而忽略另外两项功能。由于储物功能的不足从而导致车辆乱停、杂物随意堆放,影响居民正常出行。小区门口、内部的堵车现象就是三项功能设计不合理、不协调的表现,影响到每一个居民的行动自由。资源功能的不足导致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居民购物、就学、就医均需走出庞大的社区,居民区逐渐被“孤岛化”,即除了大量人口的居住功能得到满足,其他任何居民需求均需走出庞大的社区。

民生工程的开展,“流动菜车”的出现恰好部分解决了这一问题。购物方便了、社区自理能力强了是社区居民的普遍反映和认同。

四、结论

以流动菜车为代表的惠民工程无法在根本上改变居民区功能设计不合理、不协调的现象,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些许不足。流动菜车的出现满足了深居社区内部居民的食品需求。在此基础上,以流动菜车为启发点,今后的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相结合,在服务中增加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为各类群体提供更加合理化的服务。同时把握民生工作的灵活多样等特点可加入流动医务室、流动商店等多样化的服务设施,为暂时性改善社区功能、创建自理环境做出贡献。

由此可见民生工程与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寻求到了契合点,同时也是社会工作在创建自理环境、帮扶行动难民等众多服务性工作中的着力点。相信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开展民生工程、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参考文献:

1.约翰.汉尼根.环境社会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2.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4.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5.王思斌.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J].东岳论丛,2012(1).

6.赵瑞希.深圳街头:“流动”菜车惠市民 [N].新华每日电讯,2011-11-30.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 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 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 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宗教人士;队伍建设;发挥作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01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总书记也曾强调,这是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对于我们积极主动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在宗教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

宗教是一种长期的社会历史现象。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宗教。在青河县主要存在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藏传佛教,其中伊斯兰教的教徒、宗教场所和教职人员最多。

一、青河县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现状和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青河县共有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点)15个,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12个,基督教“三定”活动点2个,藏传佛教活动点1个。

截至目前:全县83名宗教教职人员中,哈萨克族78名,回族4名,蒙古族1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5人,高中学历的3人,初中学历的52人,小学学历的25人。全国伊斯兰经学院1人、新疆伊斯兰经学院4人,地区经文班学习的11人,宗教人士带培67人。年龄在71岁以上的有13人,占总数的15.7%,年龄在51-70岁之间的有16人,占总数的19.3%,40岁以下的有53人,占总数的63.9%。根据对年度考核和日常考察表明,青河县爱国宗教人士政治素质是合格的,总体上宗教学识是过关的,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威信,但也必须看到,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宗教学识水平不高。因此,不论从抵御境外渗透的角度看,还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发展的角度看,加强宗教人士队伍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

二、青河县在引导宗教人士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效做法

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宗教教职人员的作用,团结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凝聚各方面力量建设美好青河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宗教教职人员的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

近年来,青河县首先将文化水平较高,经文学识较高的宗教人士选送到自治区参加培训,确保培养一批综合素质、经文学识较高的骨干力量,其次,按地委统战部培训要求,及时组织宗教人士参加培训。再次,坚持开展县乡经常性教育,除每年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观摩活动外,我县还利用周五宗教人士相对集中的时间对他们进行政策、法律和形势教育,同时要求文化水平偏低的宗教人士,通过自学及参加科技之冬、科技之夏活动等方式,弥补文化知识方面的欠缺。2005年至今,有12名爱国宗教人士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培训班,58名爱国宗教人士参加了地区举办的培训班,两年来青河县举办了四期以形势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学习培训班,参加人数266人次。

结合青河县举办的以形势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组织爱国宗教人士在阿热勒乡塔斯托别村清真寺伊玛目马成华家召开了宗教人士勤劳致富现场会,现场会上,阿訇马成华指着家里的那台孵化机说:“我是一个阿訇,我相信‘胡达’,也相信科学,由于家里耕地少又不想增加寺里的负担,去年我买了家禽孵化设备,进行了试孵化,掌握了孵化技术,今年加大了孵化量,在大家的支持下,也就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能增收2万多元。”同时,参观了塔克什肯镇毛拉努尔兰·托胡托拜利用地缘和生产资料优势从事家禽养殖情况。观摩了青河县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绩,重点了解了阿魏菇、绒山羊、大果沙棘、优质小麦的种植技术和发展前景,考察了我县良种牛养殖大户、育肥大户、家禽养殖大户的经营情况。通过观摩,爱国宗教人士体会多、感想多,收获大,增强了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培训的目的在于提高。宗教人士通过参加自治区、地区两级培训班,进一步规范了“讲经”内容,使“解经”与“讲经”工作与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遵纪守法,移风易俗等方面结合起来,并使之进一步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完善了爱国宗教人士聘用、管理、发放生活补助费等制度,严把宗教人士“入口关”,强化了对“两教”工作的管理,实行了“三定”,通过教育和引导,取得了良好成效。通过有效的管理,宗教人士中呈现出“三多”的可喜现象。一是依靠科技勤劳致富的爱国宗教人士增多;二是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国宗教人士增多;三是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的爱国宗教人士增多。

(二)健全制度,努力使宗教教职人员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进一步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加强了宗教活动场所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宗教活动场所学习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小组工作制度》、《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小组职责》、《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依据“爱国宗教人士是肩负特殊使命的非党干部”这一论断,建立健全《爱国宗教人士岗位职责》、《爱国宗教人士工作目标责任书》、《爱国宗教人士生活补贴费发放管理办法》、《爱国宗教人士外出请销假制度》等制度,制定统战、宗教工作手册,确保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三)有效引导爱国宗教人士做好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为了大力发展青河县的大果沙棘、阿魏菇、特色养殖等产业,要求爱国宗教人士要动员家庭成员认真学习阿魏菇种植、大果沙棘种植技术,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上带好头,家庭养殖重点要放在良种牛和家禽的养殖上,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积极组织家庭成员从事富余劳动力转移,在勤劳致富上发挥表率作用,引导信教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增强党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爱国宗教人士也是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争做勤劳致富、建设家园、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宣传员和带头人,涌现出一些先进典型和事迹。如爱国宗教人士马成华孵化鸡苗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塔克什肯镇毛拉努尔兰·托胡托拜利用地源和生产资料优势从事家禽养殖情况;青河镇、阿热勒乡部分爱国宗教人士在县城穆斯林墓地搬迁工作中,按照民族风俗,既做好服务,又发挥了调解员作用,青河镇清真寺还为贫困群众搬迁墓地补贴了4 000元;基督教教徒宋爱梅投资35万元建成,填补了我县阿魏菇包装箱生产空白,为信教群众带了好头。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宗教人士自身作用发挥不够

宗教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社会性。宗教人士在实际工作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主动性不强,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不突出的情况,甚至还存在着与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不能够统筹安排的问题。

(二)宗教人士发挥作用没有一个好的平台

中央提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号召,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就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工作,有意识地为宗教人士搭建一些发挥作用的平台,来保证爱国宗教人士想干事,能干事,有事干。

(三)党员干部的认识不到位

对待宗教,宗教人士和广大的信教群众我们的党员班干部认识必须统一到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上来,不可麻痹大意简单对待,更不可不顾大局,伤害爱国宗教人士的感情。但是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还存在着如下三种错误的认识:第一,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统一战线建设,不注意团结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第二,处理和看待问题极端,只强调信仰的不同,不管政治之同,不懂得只有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才能办好社会主义建设的事情。第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错误地认为加入共产党与信仰宗教不矛盾。

四、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壮大统一战线,建议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宗教人士作为非党的基层干部纳入政治生活,增强他们参与政治、关心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一般作为宗教人士在当地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做好基层工作要注意引导他们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关心经济建设。

(二)加大培训力度,发挥宗教人士宣传员的作用

对宗教人士进行全方位,多种形式的培训,让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爱民、慧民政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对一些发家致富的方法和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回到信教群众中做好宣传工作。

(三)加强团结,发挥宗教人士调解员的作用

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把冲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做好平安建设的有效做法。在基层化解矛盾,调节冲突要采用多种形式。需要依靠和紧密团结宗教人士做好调节工作,让宗教人士成为平安建设的维护者和突出矛盾的调节者。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7篇

【摘

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必要条件和物质保障。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在对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本文结合地理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现状概述,对我国环境分问进行分析,探究了地理环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引言

地理环境,为人类供了各种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曾经人类自认是最高级的动物,是上帝的选民,在征服自然界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社会经济和科学技在近一百年来发展快速,在发展的进程中,各地理环境中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大,大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如此,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却也在不停的损害大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但随着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自然灾害便是对人类最大最严厉的警告。人类社会经济要发展,社会进程不断向前,如何清醒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利于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相关,保持人类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1.地里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

在全球在认识到世界环境的问题的重要,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在70年代联合国在斯德哥欠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时才真正的开始,并正面面对环境问题。在1971年发生美元危机,之后到1974年,因政治与军事的对抗纠分,社会经济征和商业贸易的停滞而又一次被战斗忽略。

到了80年代,萨哈拉荒漠化严重,世界气候这时候发生了异常的变化,

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及不少热带雨林逐渐减少,“臭氧”出现破洞并有扩大的趋向。当人类再次感觉到气候的这种异常,感受到环境的劣化,环境问题重新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环境问题成了1989年44届联合国大会的中心议题。随着90年代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和“全球变化计划”、“持续发展”等的实施,以及“地球首脑”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推进了于协调环境问题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深度。

2.世界地理环境的现状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以前的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有质上的区别,之前在50—60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常有局部性,如“伦敦烟雾”类似这样的环境污染只发生在某一区域,在一定程度,利用专门的技术手段是可以治理发生在某一区域的环境污染问且费用并不高,地区都能够承担。面当今,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某一区某一个国家的问题,已发展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平安全、经济发展等,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向度面广,涉及到了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既有一定的全球性又叠加着区域性;第二,影响面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还对人类自身有着生存的威胁,环境问题集合了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和权益等一系列问题纠结在一起;第三,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由漠视到深入了解,超出了一般性的认识。

过去的一、二百年工业化以来所积累的影响导致了环境问题发生恶变,发达国家因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经济的发展程度上对环境损害更大,靠成环境损害的主要责任在发达国家,更应该承担其带来的环境义务,发展中国自身的经济水平较低,也相当贫困,由其造成的损害并造成的恶性循环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为发展中国家减轻灾害,保护环境提供更好的出路。

3.我国环境问题分析

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相当严重,甚至在某一区域的发展已威胁到了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问题已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成了世界研究的一个重大领域。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存在,尤其是不加以控制管理的国家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已十分严重,同时我国也存在的环境破坏、污染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环境污染和破坏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的保护,推进绿色化发展战略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国民对环境的认识也逐渐重视,今年上半年,全国的主要污染物大幅下降,据环保组织部对2015年上半年各省区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核算结果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1138.3万吨,同比下降了2.9%;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均有降低,其中就氮氧化物一项,排放总量同比下降9.9%,降幅最大,可见我国对环境的管控已高度重视,并加强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修复机制,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总投入,目前来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环境问题在我国相当严重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也有自身地理因素的原因,且我国国情有着特殊性。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经济方面的因素和人文会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生产力刺激了国经的增长速度,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大。这种情况下更是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增加了各行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由于国民经济正处于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社会上更多的只是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却略了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的控制和及时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增长迅猛。

环境的问题最明显的原因便是人文社会原因了,从我国的环境问题看这是主因。我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人口过多是我国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再加上国民的环保意识谈薄,环境道德较弱给国家的环境问题的控制带来了阻力,如何处理好环境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可谓任道重远。

4.地理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地理环境在一定程上既能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只有针对地里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把握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才能从整个大局上把握好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开始提出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实现产业结构化。

4.1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理念是科学协调环境和经济,环境与经济既能互相促进发展,也能互相制约,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我国的经济才能从整体上连续平稳地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以建立安全有效的生态平衡秩序并加以控制。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熟的,经过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可持续发展在世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关注着所处的生产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地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经济的发展才不会竭泽而渔。

4.2区域资源环境影响经济发展

地理资源环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每个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环境的差异性非常明显,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区域所呈现的生物特性也是不同的。在不同区域所有的矿产储备量也是不尽相同的,很多的植物在不同地区所盛产也会有不同的种类,这些将影响着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建设。

如果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并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才会引起环境上的变化,这种破坏发生后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修复过来,有的甚至是无法恢复的,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经过叠加和累积,生态将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自然灾难。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基础稳定,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长久生存。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自然环境好了,资源才能更丰富,人类才能再开发和利用进而创造价值。因此社会经济系统的存在依赖于良好的资源环境。

经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环境资源的储备是有限的,如果过量开发和利用经济将无法进一步发展,环境的承受量就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程度。在这基础之上,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和度上改变资源环境的状态,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资源环境基础的。如果开发利用过大,经济的发展过快造成资源环境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恢复的程度跟不上,地理环境自我净化功能减弱或退化,生态系统将会质量下降。在这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环境有决定性的作用。主导环境变化趋势,调整经济发展的脚步将对整个资源环境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在的影响。

4.3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发展和低度发展,低度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生态的破坏和损耗较小,经济的低速发展会对生态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高度发展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严重环境破坏和过度消耗资源,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资源及环境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地促进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健全地理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机制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及做好自身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还非常低,主要是缺乏对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动力,当地政府的监督机构的监管并不到位,也不够主动,具有滞后性,常常是事后才进行追责,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也很难挽回。导致了环境与经济的发展互相制约严重。二是缺乏资源环境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是有针对性地为充分利用好环境资源管理及资金等的管理。由于机制的不健全,难以做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政府相关制度缺乏,没有完善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在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后对于区域的资源环境资源补偿很难到位。这些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完善环保监督机制至关重要,将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列入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范围,进行有效的督查和服务,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管理活动中去。再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制机制及建立健全地方环境政策性保障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构建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第二产业,修复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型的居住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责任体系,权责分明,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宏观调控与微观整治相结合,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生存赖以地理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保证基础,是促进社会发展进程首要条件。地区性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其对社会发展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5.1地理环境促进人类文化起源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就是文化。地理环境对文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级文化,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古代中国文化,印度治流域的古印印文化,这些处在纬度较低的温带和亚热带志区,气候温暖,有大河流经而过,有肥沃的农田十分有利灌溉农业。河流流域对人类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如由于田地的形成需要测量产生了古代几何测量学,为了从事农业的生产,预测天气的变化于是产生了天文学等。一种文化的出现和更新是经过很漫长的时期慢慢发展的,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地理环境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形成如此形成了许多的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在流经的平原地区水草往往丰美,要属温带地区内则是游牧部落迁移定居地。随着不断地迁移、同化、异化,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共同地域、经同的经济生活,众多的民族都有很强的地方民族色彩。

地理环境与军事政治的有重要的影响,如日本人多地少,资源缺乏,日本同一系列的战争都有紧密的联系。生产力与原料的来源及销售就是一个尖锐的矛盾问题是日本这样一个小而贫瘠的国家要发展起来的主要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出现这种情况首当其冲的便是掠夺和扩张。当今日本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其地理环境始终是制约其经济发民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的增长,环境资源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日本只得加深经济对外国的依赖。日本岛国的地理位置对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5.2地理环境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作用

人类生存和开展生产活动需要利用自然环境的物质,自然环境的物质保证了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同时也有制约性和反作用性。不同自然要素的组合给了人类不同的生活资源基础。如发展工业必须在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农业必需要在水、热、光、土壤等条件组合比较佳的地方。

资源条件好的区域人类生产活的也会发生得较早,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也较快,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受自然环境以其提供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影响。如古埃及是历中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国家,河水的定期泛滥灌溉了千万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农田,人民可在农田上耕种,长期与自然环境作斗争,改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的地域性特点决定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分工类别。在早期自然条件的优劣,自然资源丰富与贫乏,直接影响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由各种自然环境情况决定,如种植业适合平原地区,树林适合山区,一般钢铁基地适合在煤铁集中的地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的进行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配是密不可分的,如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一些少数民族仍停留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

5.3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是随着时展而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个发展的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它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变化,是自然与人之间复杂关系而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在各形式的物质需求和社会制度的发展水平下,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改造、控制和利用的能力表现。因此在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也不可忽视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作用。

尽管人类与自然展开的特质转化方式和规模逐步精细化、规模化,更多地是利用高科技的方式进行,并在众多的区域建立了人类社会生态的系统,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有促进作同也有会制约性和反作用。如不加以保护盲目开发和滥用,继续破坏和污染环境,将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重大的,从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自然环境对人会社会的形成有着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各方面发展明显快于地理环境的自然资源变化,社会是主体,地理环境是被动的客体。目前人类科技已相当发达,利用科学技术根据自己的要求来改变环境,把地理环境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因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越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越强,地理环境的破坏程度制约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地理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是有限的,能留给我们及后代的利用空间并不大,需要调整的时间是漫长的,因此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协调好一个人与地理环境互相和谐、良性的、循环的人类生态环境,这才能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林其屏著.全球化与环境问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3]朱步楼.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环境公平问题探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4]彭鲜红.地理环境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7(01)

[5]蒋圣斐.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陈静生等著.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M].商务印书馆,2001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政政策;职能作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38-02

财政作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党的十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的举措之一,就是是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财政,必须努力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以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财政职能转变的战略任务。

一、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分类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如预算、税收、国债、补贴、财政收入和支出。中外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二)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五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和演变至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格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这两种搭配,总的倾向都是扩张,是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只是扩张的力度和结构有所不同而已。

(三)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新特点

在连续实施5年的扩张性操作之后,相对于以往,2013年的财政扩张性操作至少有三点不同:

其一,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扩张性操作的效果有所下降。即使再采用类似2008年那样的大规模经济扩张措施,其扩张作用也不会达到当年的程度;

其二,在扩张性经济政策自身规律的作用下,粗放型扩张对于结构调整的负作用有所显现。较之危机前,今天面临的结构调整压力更大、任务更重,也更加紧迫;

其三,随着全球经济持续震荡和我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不可能在现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实现;要使经济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重点

概括起来讲,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实际内容主要落实到三个方面,即增加赤字、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

一是增加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规模及其边际效应直接决定财政扩张力度的大小,考虑到2013年的经济走势和实施财政扩张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包括结构性减税具有滞后效应,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不会太快,但财政刚性支出增加,特别是要增加保障改善民生支出,保持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国家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比2012年预算增加4000亿元。

二是减少税收。减少税收主要通过民间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非政府直接投资的增加实施经济扩张。这一政策的实施,既有助于实现逆周期调节的稳增长目标,也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避免粗放型扩张,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推进结构调整的作用。2013年国家减少税收的重点是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适时地扩大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

三是扩大政府支出。在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中,扩大政府支出曾作为主要载体而立下汗马功劳,才能够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率先走上回升向好轨道。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已经作出重大调整,特别是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已经日趋凸显。2013年,扩大政府支出向优化支出结构转变,一方面,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另一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工程,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领域。。

二、充分发挥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

我们先谈谈财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财政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辩证关系,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过来影响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水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国民生产总值相应就多,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起着基础性的约束作用。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形式,与经济各个环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分配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财政更深入的支持。仅就资金而言,以现代农业为例,支持可以优化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使农业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使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危地支持;农业科研有赖于长期的资金支持。

为了落实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必须不断增强财政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并围绕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职能作用的着力点。

(一)逐步增强财政调控能力

我们知道,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这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要通过完善税制,增加政府的有效财力,要把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管理,以形成综合财力。

要通过实施特定的财政政策,促进较高的就业水平、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实现。政府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相机抉择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政府税收,扩大总需求,防止经济衰退;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政府税收,抑制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在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时,实行趋于中性的财政政策。

(二)优化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公平收入分配。在政府对收入分配不加干预的情况下,一般会根据个人财产多少和对生产所做贡献大小等因素,将社会财富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初次分配。这种市场化分配有利于提高效率,但容易造成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过大,从而需要政府对市场初次分配结果实施再分配调节,促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同时,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的重点,要保证用于科技、教育、农业等方面的支出。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体育产业 新世纪 社会 经济 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中,体育产业的重要地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使世界各国都已把体育产业当作新世纪经济战中的重要战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以及世界范围内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开始的。在短短20余年中,我国体育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吸引、消化和利用世界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定市场规模。

20世纪的中国体育虽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创造了奇迹, 但是在体育与经济的融合上,只是到了世纪末才开始显现。新世纪区别于20世纪的中国体育最大特征,就在于体育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产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一、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被誉为“本世纪最赚钱的产业”,是以体育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手段为载体的新兴产业,是体育产品、服务的生产、分配、消费的总和,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服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的所有产业门类。

体育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据统计,在体育产业最发达的美国,1998年的体育产值达631亿美元,超过石油化工业(533亿美元)、汽车业(531亿美元),占GNP的1.3%,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超过3000亿美元;意大利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年产值在80年代末已达180亿美元,跻身意大利国民经济十大部门的行列。目前全世界体育产业的产值在4000亿美元左右,并且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二、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的特征

1.经济包容性强、产业附加值高

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体育发展水平, 而体育对经济的反作用尚没有直接的、充分的表现。

体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正是因为体育作为一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文化,已经强力地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生活行为、健康意识、消费价值取向等诸多领域。不断壮大与发展的体育消费市场,不仅促进了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也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使体育产业边缘市场的经济附加值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这些相关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同步发展,说明体育产业具有经济包容性强、产业附加值高的社会发展特征。

2.市场潜力大

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当代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1994年联合国环境署于内罗毕发表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消费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即“提供服务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要的消费”。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经常把体育产业比喻为“朝阳产业”或“绿色产业”,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因此,从体育产业的社会生产、市场发展结构以及体育产品社会消费的方式和方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来讲,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市场发展潜力大,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实践。

3.满足消费者的生活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人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和体验体育运动,是基于人们对体育精神的追崇和对生命健康向往的文化基础。在人们从事社会生产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余,以体育娱乐和体育锻炼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消费价值取向,成为当代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满足人们的体育消费搭建了广阔的市场平台,体育所倡导的精神实质和文化理念,也符合当代人们追求健康和文明高雅的生活方式的心理需求。当人们以一种自觉的行动去体验和感受体育的精神和各种实践活动的文化内涵时,其行为表现,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引导和影响下,成为一种价值转化的消费活动。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生活价值取向的社会特征。

三、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客观条件

1.经济增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 是要依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 没有GDP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是不可能的。因此,GDP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较快速度的增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情况看,“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保持在年均3.8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保持在年均5.32%,同样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课题组的报告,“中国经济从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按不变价计算2020年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到那时,按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美元,即相当于1997年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水平,而GDP总量则可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果按购买力计算,则GDP总量可能接近当时的美国”。由此可见,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有着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2.消费结构的改变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是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享受的消费。由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人们对体育的消费需求也是无限制的。从理论上讲,只要体育需求是无限制的消费需求,那么体育产业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1992年~1997年的5年间,我国城镇居民在运动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已从84元增加到211元, 年平均增长20.2。居民的体育消费明显快于收入增长。1994年~1998年,中国城市人口体育边际消费倾向是1.5,即城市人口收入每增加1%,它的体育消费就增加1.5%。这种在20世纪末已经展现出来的趋势,在新世纪将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3.新的体育消费群体促进体育市场的形成

新世纪的人口增长是与人均GDP和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同步的, 这种条件下的人口基数的增长,意味着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而有支付能力的体育消费需求的增长,又必然带来体育市场的持续繁荣。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人口将稳定在15亿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算,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对增加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市场。

4.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机遇

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看, 在发展初期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快速发展,但是随后,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步减慢,而那些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行业,如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会有一个持续的、快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只占GDP 的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处于同样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点是通过市场化路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1)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的优惠政策、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2)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社会投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体育产业中投资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这就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3)产业结构调整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到了后工业化时代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将会出现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趋势。

四、结论

体育产业,是近代体育在经济大潮强有力的推动下所形成的以体育文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发展的多种手段为载体的新兴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社会服务的并有着相同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在当代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影响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反映了以体育文化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生产和各种市场服务的经济活动为载体的发展特征。

体育作为一种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社会文化,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生活行为、健康意识、消费价值取向等诸多领域,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社会向心力强、经济附加值高的市场发展平台。因此,体育产业将成为新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并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判断,是有根据的。新世纪的中国体育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世纪中国体育肩负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李建英 牛 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产业发展.生产力研究,1997(6)

[2]胡爱军:体育产业与投资策略.中国投资,2000(7)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10篇

统计是国家管理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建国初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随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成立了统计机构。由此,开始创建全国集中统一的统计工作。50年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50年的统计工作历程,就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统计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一部艰苦卓绝的统计创业史,在共和国的发展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确立了统计工作的法律地位。明确了统计工作的前进方向,标志着中国统计工作开始迈进法制轨道。随着对统计整体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统计工作水平显著提高,统计工作的社会影响迅速扩大,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统计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十四大后,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统计部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积极推进各项统计改革和建设,切实提高统计服务的总体水平,进一步开创了统计工作的新局面。统计部门发挥统计工作的整体功能,为各级党政领导和宏观管理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统计信息、咨询建议和监测意见,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传统的统计体系已不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能否准确地、及时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做好当代统计工作的关键。统计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工具,是国家取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资料的主要手段。它不仅为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和咨询意见,服务于决策之前,而且能在决策之后,通过掌握反馈的信息,对决策的执行效果进行监督,修正错误或者作出新的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工作越来越重要;同时,统计的内容、对象、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统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统计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统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条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即统计具有统计信息、统计咨询、统计监督三大职能。但是,长期以来三大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宏观管理,如何使统计工作更广泛地为微观经济活动服务,仍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就基层统计机构来说,它是基层政府的一个综合职能部门,繁重的数据处理工作,使统计局成了数字汇总单位,终日忙于加、减、乘、除、月报、季报、年报;至于这些数字从何而来,如何在众多的数据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和研究,难以顾及,因为它受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

2、传统统计方法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经济活动朝着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统计对象、统计指标、调查方法、报道渠道、工作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依靠传统的统计制度、方法已经无法准确、及时、全面、方便地获得各项统计信息。近年来,统计报表制度年年修订,但就是没有彻底从旧的体制中摆脱出来,过多地考虑历来可比性,忽视相关指标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3、统计数据严重失真

一是统计数据与局部(单位)或个人利益密切相关,难免受到有关人员的干扰。增加了统计数字的模糊程度。二是各级统计机构都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管理,所有上报数字都要经过领导审阅后才能上报。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后果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部分统计人员思想、业务素质不高,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力量薄弱,工作不实,导致一定程度的“源头”数字失真。

4、统计信息产品不适销对路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市场信息系统来引导和协调供求关系,准确、及时、灵敏、系统的信息,必须是正确反映供求关系、反映价值规律、反映经济运行的。但是现行统计报表仍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相关,提供的统计信息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调查为数不多,有用的信息资料比较缺乏,不需要的数字反而是一大堆。

5、统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统计人员素质不高,是制约统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统计人员。一些不景气的企业,下岗分流,首先让原先的专职统计员下了岗。因而统计报表只好临时抓差,这些“顶差”的人,情况不熟,业务不懂,又未经过培训学习,报表质量差:甚至有的只是在上报以前,按照年初计划数,估计一下上报完事。

三、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乃当务之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网格技术和通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信息化时代。其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程度成为了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统计工作也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1、统计信息化不能停留在用电脑打打文件、做做报表、收发E―mail、再挂个网页的初级阶段。而是要通过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统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使统计部门能在政府职能转型过程中继续走在前面,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公信度。

统计信息化改革的战略,应是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专注于自己的职能业务,通过统计工作网络化进程,把包括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业务资源(含调查方法、统计报表、统计标准、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数据资源、统计调查对象(客户)等统计资源,建成一个统计信息库,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统计数据的变化。同时制订统一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模式。

2、数据库建设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统计数据库的建设应包括:统计元数据

,库、人口数据库及相关的综合和专题数据库。统计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建设重点应是:加强基于网络和数据安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统计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全面支持统计工作的网络化,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常规统计报表数据的电子采集、传输报送和处理系统、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预测方法、面向各级党政领导和宏观调控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经济预警预测系统、支持统计信息和服务系统以及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库系统。这些系统要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技术、统一的内核下建立,不能各行其是,一个地方一个样。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经济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9-1

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生产要求

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农业机械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具体表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农业。只有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才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小康;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中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等重大问题休戚相关。

表1 我国1991-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数据来源:我国农业机械购置政策研究课题资料汇编。

表2 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有关研究资料整理而来。

2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保障

农业机械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可用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来表明(表2)。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能够反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的贡献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在分析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后,发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贡献率可达到11.17-20.79%,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工具

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总耕地的50%,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80%,生产的棉花占总产量的90%,蔬菜占总产量的95%。有效灌溉面积中70%是机电排灌面积,由于机电排灌能力的增强,使我国旱灾成灾率降低10%,水灾成灾率降低20%,机电排灌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机械化旱作农业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的希望,通过综合机械化措施,可使约占全国50%耕地的无灌溉条件地区,每公顷增产300千克。

目前,我国机动植保机械有100多万台,手动植保机械8000多万台,这些植保机械使病虫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每年能挽回粮食损失为总产量的10%,挽回棉花损失达30%。

地膜覆盖技术有助于增产,而人工进行覆膜的效率较低,并会造成薄膜的浪费,用机械覆膜能够比人工覆膜的效率高10-50倍,同时节省5%的薄膜,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5级大风的外界环境下仍可照常作业,据测算每公顷能够节约60-100元的成本。

4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的有力推手

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解放出人力、畜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创造更多财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的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将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粮食增产。例如,利用机械施肥,能够达到深施的目的,因此,肥料利用率会比人畜力施肥,提高15-20%;小型中耕机的生产效率是人畜力的32倍,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顷减少367.5元的投入;经过机械深耕、深松作业的地块产量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单产大约提高20-25%。

参考文献

[1] 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07).

[2]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3]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12篇

一、农行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深化“三农”服务

依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行西藏分行持续加强组织领导,树立明确的思想信念,凝心聚力,切实做好分内工作,将服务“三农”与支持西藏经济发展作为工作基础。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近百分之九十五的营业网点针对县域开展“三农”业务,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者奋战于“三农”一线,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财务资源为西藏“三农”金融保驾护航。目前,在西藏个别地区用作基层营业所网点建设的资金投入超过三亿元,而上述一系列举措使农行西藏分行成为西藏地区最大的上市商业银行,并深化了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遵循全行服务“三农”的工作原则。

(二)保障金融扶贫的全面推进

现阶段,农行西藏分行正处于治理、稳定以及振兴西藏的政治高度,全面贯彻上级系统有关扶贫攻坚的政策部署,遵循总分行的相关扶贫金融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实施细则,以“普惠制、广覆盖、商业化”的基本理念为导向。同时,“双联户”的“双基联动”贷款及领导挂点服务三农工作等多项政策,从根本保障了金融扶贫受益人群的广度。二零一七年初,西藏省部分农行分行投放涉农贷款超过十六亿元,余额五十七亿元,共发放1.09%扶贫贴息贷款近五亿元,余额超过三十一亿元,惠及多个乡镇。二零一六年开始发放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数十万户,超过二十亿元。

(三)扶持西藏贫困户致富

对于现阶段西藏的实情,农行西藏分行持续推陈出新,找到匹配于自身的普惠金融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政策与产品创新。对于农牧民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情况,农行推行“钻金银铜”四卡农牧户小额贷款、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贷”等专属产品。在此基础上对个别县市的经济“融资难”问题,农行在和各级政府予以全面对接后,控制了准入标准,出台“贷款对象+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扶贫产业贷款机制,现阶段发放精准扶贫产业贷款近百笔,金额超过十亿元。同时对于西藏信用环境普遍偏低的问题,农行出台三级信用机制,从根本深化了金融环境,构建了命中守信的还款观念。

(四)做实服务

西藏基础金融服务存在的内质弊病大多处于农牧区,而金融服务的基础也在农牧区。农行主动履行政治职责,通过非常高的成本深化西藏部分区域的金融服务供给,以期达到西藏地区偏远行政村的基础金融服务。根据“金穗惠农通工程”基础,构建有指向性的三农金融服务,进而达到西藏偏远行政村的金融需要,农牧民即使在村子中,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经建设“自助银行+物理网点+流动金融服务+三农金融服务点+互联网金融”五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西藏个别农牧区金融服务的有效覆盖率。现阶段,在西藏地区总计发放超过三十万张惠农卡,三农金融服务超过三千个,行政村覆盖率超过百分之八十。对于高寒乏氧、地理与社会环境复杂的西藏地区,农行西藏分行全体工作者均发扬“走村串户,背包下乡”的奉献精神,在个别地区通过“背包银行”以及“马背银行”等形式深化流动金融服务,而近年来,农行在左贡县下林卡区域,波涛滚滚的怒江上方,藏东农行工作者冲破千难万阻构建了“索道银行”,而“索道银行”从根本促进了此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二、为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农行未来工作的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全面贯彻西藏各级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的基础上,从根本落实依附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要方针,匹配于基层“三农”金融服务的实情,遵循对党与国家、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持续深化和西藏扶贫工作的有机融合,阶段性和西藏各级政府予以协调,构建周期性的沟通模式,主动落实普惠金融工作,同时为政府的扶贫方针提供建议。

农行西藏分行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侧重于基层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做好基层工作者人文关怀,紧抓“三农”队伍构建。经各种有效的途径,切实深化三农条线业务工作者的培训,侧重于对现阶段业务发展所需的三农信贷政策体系予以培训,让“三农”条线工作者全面了解“三农”金融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及规章,进而从根本促进农行西藏分行“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匹配于实情,在完善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三农客户名单管理体系与责任追究体系,做到奖优罚劣,进而构建一支靠得住、用得上、业务精湛、素质过硬、具有担当的高效“三农”队伍。

在未来的工作中,依附于西藏“带动两翼、强工重镇、构建基地、东西发展”的基本方针,根据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林下资源优势全面发展特色产业,主动对接可复制、便于整体推广的项目。主动探索西藏农村产业金融新体系,同时了解相关政策,开发新市场,引导各级客户经理走进园区,了解企业,主动扶持市场前景广阔、具有一定经营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领军企业。在此基础上将市场予以全面且精准的定位,要体现其专业化、产业化以及品牌优势,要将信誉有保障的特色中小企业信贷支持作为主要的扶持对象,为推动西藏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农牧区创业就业服务铺平道路。

建议西藏省上级系统全面深化公共基础条件建构,进而为普惠金融发展夯实基础。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条件价差县域的调研,特别是农牧区,要对此类区域进行全面的分析,从根本掌握民众之需,进而因地制宜设计改良措施。持续加强对交通、水电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科学调整西藏公共基础水平,在便捷民众的基础上,也利于普惠金融的纵深,进而为深化西藏金融体系奠定基础。同时建议西藏上级系统加强对基层“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调研,第一时间制定出有关“十三五”的相关扶贫攻坚策略与实施明细,同时农行西藏分行需要提高对“普惠金融”工作的监督力度,进而使西藏金融业有更为明确的政策导向。同时,西藏上级系统要提高对农行的扶持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优质信贷以及存款等政策资源,因此确保普惠金融的全面进程。

三、总结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13篇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 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 科技期刊文化力既是科技文化力的组成成分,又是整个期刊文化力的组成成分,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升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潜在动力。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文化力作为一种隐性人文资源,能够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值。深入研究和探讨科技期刊文化及其作用力,对于科技期刊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科技期刊文化力的概念和内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整个国家文化力的组成部分。期刊文化力也是整个文化力的组成部分,笔者曾专文进行过论述[1]。科技期刊文化力既是科技文化力的组成部分,又是构成整个期刊文化力的重要成分。

编辑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编辑文化与其他文化系统一样,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编辑文化的表层结构是编辑物质文化,中层结构是编辑事业的体制,而其深层结构表现为观念形态等因素[2]。

“文化力”是与综合国力系统中的经济力、政治力等因素相对而言的,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力的充分发挥[3]。期刊文化力是文化力中的重要元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期刊文化发展与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既包括这个国家或地区期刊文化的现实水平,同时也包括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文化形态等方面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期刊文化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期刊编辑的使命是创造和建设科技文化力,不断地推动科技文化事业向前发展。科技期刊编辑通过科技文化选择、科技文化积累、科技文化缔构和科技文化传播,将科技文化成果奉献给社会。这些科技文化成果被存储后,一方面,在社会上被广泛传播,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存储下来的成果获得积累,可以为后人的知识创新提供基础,进而转化为促进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历史进步[4]。

科学文化是有别于人文文化性质的文化,它使人类获得了一种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变革自然的力量,科学文化以其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加速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步伐。作为科技载体的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作用。深入探讨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内涵,对于科技期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是作者的科技文化创造、编者的科技文化选择与读者的科技文化认同的过程,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文化制约与文化互动的关系。科技期刊的文化责任在于,既能根据自身的读者定位、内容定位来满足当下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化需求,又能在提升人们的科技文化品位、塑造人们的科技文化品格的过程中致力于人类科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长远目标的实现。

2 科技期刊文化力是提升国民科技素质的潜在动力

科技期刊能够积极主动地引导人们形成开放性的科技文化视野,把我们的科技文化发展纳入到全球科技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积极地推动国内外各种科技文化的对话和交流。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文化对话、交流和整合的机制,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使人类在一些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念上取得共识,而同时使各民族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因此,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实际上也是不同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冲突的过程,是不同文化精神的矛盾运动的过程。只有当世界各国都积极地融会到这种文化整合包括科技文化整合中,才不会使全球的文化世界变成单一文化的天下[5]。

科技期刊可以引导人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形成自觉的现代化视野,积极推动适应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的现代科技文化精神的生成[6]。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的启蒙,中国民众的文化精神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理性、科学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以及各种现代价值观念已经逐步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但是,必须看到,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观念还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全球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文化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推动现代社会所必备的积极的文化精神的形成。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科技文化对话,不仅要批判其他科技文化的弊端,同时也批判自己科技文化的缺陷,才能形成在全球化的科技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中国科技文化,整个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而科技期刊在其中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 科技期刊文化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潜在推动力

先进的科技文化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落后的科技文化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先进文化的中国科技期刊文化应以它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播优势主动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对读者而言,其价值观念的改变、自身科技文化环境的净化、科技文化品位的提升都难以回避科技期刊文化力的引导作用。这种强大的引导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大众型科技文化期刊还是小众型科技学术期刊,实现刊物的科技文化定位既是一个适应读者的过程,又是一个引导与提升读者的过程。

科技期刊文化具有很强的产业属性。科技期刊文化产业经营的范围广泛,它包括科技广告经营、网络经营以及其他相关科技产业的经营,可为拉动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舞台。它必将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的增长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期刊严肃的文化使命与对市场利益的追求,是对立中的统一,是推动期刊发展的相辅相成的双重力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科技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市场资源。不论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都说明文化与经济是一对可以双赢的统一体。

另外,科技期刊文化力作为一种隐性人文资源,不仅可以驾驭显性物质资源,而且可以实现价值的创造,实现社会价值的增值[7]。凝结于科技期刊编辑身心之上的文化力,包括他们的精神力、知识力、智慧力和创造力,是期刊社创造性增值的力量源泉,它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科技期刊文化力可以在期刊社内部人际之间传递,还可以在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传递;借助于科技期刊文化的导向功能、开发功能和规范功能,使得人们的思想、文化和心理,逐步变得科学化、优良化。通过长期的、持之以恒的作用,将会展示出科技期刊文化力“水滴石穿”式的潜在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成福.漫谈期刊文化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8-49.

[2] 何龙.编辑文化论[J]. 编辑之友,2002(6):22-24.

[3] 彭国元.期刊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春明.编辑与文化力[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9,22(4):394-398.

[5] 李小娟.论全球化时代学术期刊的文化视野[J]. 理论探讨,2001(3):97-98.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第15篇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了计量工作,而计量工作也涉及到各行各业,与群众的民生密不可分。计量也不是简单的局限单位统一、量值传递,计量工作在科技时代的巨大作用也逐渐体现出来,加快计量工作的科学基础建设利于为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一、计量工作的现状

    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传递是计量的根本,然而仅仅依靠技术手段获得的这些数据很难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行政管理的不协调和技术保障的不足都会直接影响到计量工作的开展。企业计量工作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管理和检测水平停滞不前,部分企业由于结构合并、职能分解、人才流失、检测设备老化等原因,还出现了计量工作倒退的现象[1]。

    首当其冲的就是投资渠道的不稳定以及固定资金来源的不足,技术人才纷纷流失,缺少基础工作人员,使得计量基础研究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拉大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导致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不足,一些运用到传统行业的计量基标准在一些新行业和新技术上面无法使用。当前对于计量技术上面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修正不够及时,部分计量器具管理规定不足,大多与国家脱轨,并且落后于经济市场的发展,各领域对于计量工作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行政管理上面,单纯的把计量工作归为计量部分的个体活动,缺乏团结配合,也导致计量工作得不到更好的开展。

    二、计量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测量单位统一,保证测量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人们在广泛的科技、经济、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测量。测量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这些活动的成效,而计量是实现准确测量的基本保证。没有计量,就无法保证科技创新、质量控制、公平交易及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中各种测量的有效性,也就无法保证国家和公众的利益,从而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计量是整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而计量工作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1.计量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现代科技与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现代企业只有重视与强化质量管理才能得以生存,而保证产品质量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就是加强计量管理。企业计量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发展过程,无不通过计量管理来监控产品质量,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一项基础性的技术管理工作,是实现企业产品质量目标的保证。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计量就谈不上质量。计量是质量的基础,离开了计量就无所谓质量。所以,计量是工业的眼睛,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加工、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是提高企业的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计量工作是维护市场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计量科学技术对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量”是一切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的表现形式,它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内在性质、相互联系和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活动日益社会化,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科技交流等活动中,对同一“量”应有相对一致的测量结果,这就需要靠计量单位的统一和测量的准确可靠,也就是说,要靠计量来保证,否则社会经济秩序就要发生混乱,生产、流通就不能正常进行,科学实验、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也会遇到困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也无法开展。所以,计量工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法制社会,规范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3.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资源和环境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能源利用率较低。这就要加强能源计量工作,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因为,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无论是采用先进的数据管理方法还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通过能源的堵漏挖潜等等取得成效,实践证明,采用这些好的措施和方法的前提是,都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合理配置了能源计量器具,准确应用计量数据等能源计量工作的基础上。所以,计量工作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基础和重要保障。

    4.计量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的监督行为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是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来实现的,法制性是计量的基本特征之一。计量执法监督工作是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通过实施法制管理手段达到计量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同时,严厉打击计量违法犯罪行为,使广大消费者免受不诚实计量的侵害,最大限度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此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打击计量作弊,维护“名优”利益,极大地保护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可见计量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质监工作人员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及重大使命。所以,计量是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计量工作是国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计量,寸步难行。

    三、促进计量工作发展的设想及思路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加快计量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以适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根据《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的要求,联系我地计量工作的主攻方向必须放在为科技进步服务、为产品发展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节能减排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上的总体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与健康安全、医疗卫生、公平交易、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的计量监管,组织计量惠民专项行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显着一定成效。

    质监部门是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是质监工作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质监部门的老本行和第一看家本领。当前,正处于“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在认真贯彻执行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计量工作必须紧贴这一工作大局,增强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举措、主动作为,坚持把“政府需要、企业欢迎、群众拥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为全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结合本地区经济结构特色求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急需的计量基、标准,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作用。二是在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所需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三是满足优势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拓延计量检定内涵,完善计量检测手段。四是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企业提高质量的需要、企业检测手段的提升和计量标准检定或校准工作的需要,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完善量传溯源体系,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提供计量技术支撑。五是帮助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把提高测试水平作为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

    2.加强计量工作促生态建设求作为

    能源计量是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标尺”。全面加强本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计量管理制度,合理配备计量器具,建立技术档案和设备台账,为企业构筑满足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能源计量工作平台,促本地区生态建设工作的快速发展。

    3.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求作为

    一是加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行政执法、产品质量检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计量器具的定期检定和监督管理,强化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计量器具和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有效提高强制检定覆盖率和抽检合格率。二是开展计量惠民工作。加强计量作弊防控技术和查处技术研究,严厉查办计量违法行为。同时加强能效标识产品计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能效标识虚标行为。三是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生产经营者自律、行政部门监管、社会各界监督”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