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师生在教学中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学语文

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导,而且学生为主体。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创

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小学语文从教经验,

对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起到一

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过去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小学语文从教经验,提出了一些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新课改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往的课堂都是“填鸭式”教学,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1]。因此,要通过交流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讨论问题、自由发言、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的行为彻底解放,在毫无压抑的环境中积极投入学习状态,勤于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1]。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不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组织学生讨论“谁该为仲永的才能消失负责任?”时,一些学生认为该是仲永自己。他应该跟父亲提出想要学习的愿望,抓紧时间,勤奋学习,而不应该跟父亲四处吃喝;更不应该卖诗赚钱。教师对于这些同学的讨论,既要适当给予肯定,又要结合文章的学习目标,把同学们引导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上来;而不再强调仲永该不该负责。这样既既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又达到了教学的目。

二、从传统教育以教为主体转向以学为主体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要求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新课标推广以后,小学语文教学大力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要使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爱护学生。

三、积极探索,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引入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2]。现在的孩子较早接触网络,他们能体会到网络带给他们的乐趣,所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引人网络上的多媒体,更能让学生愉快的学习,也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教学负担。以前的语文课堂,只是教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自己在“想象”,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想象力”,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构建和联想却是非常单调的。然而,多媒体手段能为课堂提供栩栩如生的声音、图片、视频等信息,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甚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能够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教师要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情境法、游戏法、观察学习法等。教师要掌握各种方法的特点、作用、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使各种教学方法能够扬长避短,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综合效应[3]。比如学习《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应该提前让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提前预习课文,把看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待上课的时候给学生们时间自由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入手,同学生们一起学习、总结。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科学、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0-91.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观念的转变,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学生素质。我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成绩的评判者,是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威。在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没有兴趣。而新课标则强调: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要求:要通过交流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讨论问题、自由发言、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方位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平等的、宽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可能的条件下,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为有创造性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遇,促进创造的出现。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在开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创造性学习,勤于思考,踊跃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问题,不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和荣誉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创造性的自主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当然,讲授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如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于控制课堂时间,利于同时向众多学生传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又要让学生重视接受学习;既要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又要倡导具有启发性的接受学习,把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必须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能够得到健康发展,扭转以前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语言训练,忽略学生人格发展的片面的做法;要改变以前只关注几个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造成大量差生的错误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师要认真学习人文主义的教育理论,要让人文精神充满自己的灵魂,真正做到对学生负责,爱护、关心学生。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后,可创设情景、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有意、有序地观察事物,同时也可使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字词变得容易理解。多媒体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多媒体的画面和配音可指导学生读出语感。多媒体中的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内容不同,运用的多媒体课件也不同。在写景、写情的文章中,配上一段美妙的音乐,来烘托、渲染气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由飞翔。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甚至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虚拟的幻想空间,从而给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但是网络上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的因素,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待多媒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他们能够通过快捷的网络获得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料。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学习效果

文学素养,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都非常显著。而小学语文则是一个人文学大厦的基石,拥有一个坚实的根基,厚积薄发,才能培养出良好的文学素养。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科学的语文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谈几点创新。

一、讲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也必将会事半功倍。故事可以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还可以让索然无味的东西生动起来。故事性教学,始终让学生处于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会有学习负担,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从心底里接受,才有着产生兴趣的可能。在课堂上讲一些学生喜欢的哲理小故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对课堂感兴趣,主动探索学习。同时,一些哲理故事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有启迪作用,对文学素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故事也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积累,才能在运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景互动,增强运用能力

情景互动,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处于某一情境中,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这样做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在运用中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才是教育的初衷。互动的形式包括景物教学、表演话剧、舞台剧比赛、做游戏等。这样做可以避免以往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往往能在表演中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生动形象的话剧中尽可能地投入,彻底摆脱以往被动学习的弊端。在尽情演绎的同时,学生一定能够认真地分析所学的知识,而且努力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演中。

三、激情朗诵,营造文学氛围

在学习中注重朗诵文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诵的时候,不仅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国古典文学作品普遍讲究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增强语感,活跃思维,锻炼学生的口才。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到朗诵不再枯燥无味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配上唯美的动画和优美的旋律,为朗诵营造一个恰到好处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陶醉于唯美的意境当中,朗诵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比如,讲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时,完全可以配以古典悠扬的音乐和有古风意境的画面,当这些元素打动了学生,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将朗诵变得有意境。与此同时,学生自然可以在相同的时间之内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四、多加鼓励,建立学生自信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鼓励,发现学生有成绩就一定要鼓励。对学生少一点斥责,多一点鼓励会使学生更加有自信去主动学习。对学生鼓励得越多,学生越是有自信,那么他对事物的畏惧便会减轻,任他翱翔的天空将会更加的广阔。所以,在课堂上不要轻易地批评任何一个学生,这样不光是对他的学习有好处,更是对他以后的成长有好处。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夸奖,学生会特别高兴,甚至是终身难以忘怀,从而喜欢上课,喜欢学习。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会更加积极表现,其他学生也是会努力表现来赢得赞赏,大家全都积极地去学习,有了良性循环的竞争,整个班级的学习效率也一定会随之突飞猛进。

五、定座右铭,树立远大理想

当你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时,整个世界都将为你让路。名人名言是文化的沉淀,是语音的精髓,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条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那么他就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同时,互相交流远大的理想时,学生也会汲取不少名言来提高文学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小学语文教师更是如此。时代在发展,教育方法也要不断改善,以适应日益进步的社会。在新课标改革的趋势之下,要敢于挣脱传统教育方法的束缚,大胆合理地创新,针对学生的特点,制订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学生文学素养的启蒙教育,从这里开始,梦想从这里起航。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1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并首次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跟“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并列。本次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但有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此同时,在本次课改中“横空出世”的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新生”之初,更是倍受瞩目。但是,众所周知,亮点和创新点往往也意味着艰巨点和困难点。事实上,就笔者所知,课改几年来,不管是指导纲要里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是语文科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它们所体现的课程取向,在往教学实践活动下移过程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造成课程目标的难以达成。

本着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认同,笔者一年前就“如何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相融合的策略”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通过一年的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掌握了一些方法,现特向各位老师分享和交流。

2 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总结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案,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们通过改善教学方法以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

2.1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现代学生接受语文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就已经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门槛,通常对周边事物抱有即好奇又抵触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融入新的环境,一方面又讨厌失去自由被学校教育所束缚。此外,小学生的思维大多活跃,但认知方面具有局限性,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高,认为语文是一门实用性不强的学科,对该学科的学习也通常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情绪以及行为的变化,摆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2.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来对学生进行课业知识的传授,然而现代的教育理念对这种传统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其观点是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双方占有同等地位进行交流与反馈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的分析来决定教学的进程和速度,学生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对老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来吸取语文知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双方都处于一个主动参与的状态,不断根据对方传达出的反馈信息来进行自我调整。

3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语文素养的本质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语文能力。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塑造。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要求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而且也要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点恰恰是以往的语文教学常常容易忽视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独立分析、识记字形,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一边阅读文章,一边想像文章所呈现的画面,并将之表达出来,以此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当然,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自身感受及个人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实践中细节和有趣的现象,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但是要明白,个性化作文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标新立异,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见解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而是一切都要建立在真实真感的基础上,进而通过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真实想法,唯有如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才能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4 运用激励语言积极评价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开发智力的最佳时期,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彻底改变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适合小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学习,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落后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而是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进而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很少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激发出来,也不会自主学习,更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学,积极动脑,开拓思维,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增强自信心,这种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要使课堂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而且在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中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发言、积极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与沟通,要认识到学生间在情感、思维、行为上的差别。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便敢于发言、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敢于对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对学生的积极发言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再加以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三、要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人有高矮胖瘦之分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等方面都有所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一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为了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时可以设定几个不同难度的问题,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其余的学生回答中等难度的问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二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自信。在进行上述活动时,教师对差等生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是亮光,也要给予激励的评价,进而使他们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产生追求更高目标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会有明显变化,成绩好的学生会向更高目标冲击,其他学生也会赶超先进、不断进步,从而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

小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可爱、好奇心重,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掌握,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此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所学知识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生动的画面感知语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走入作家创设的氛围中,让语文课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五、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置基础知识类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他们进行分组,并采取轮流发言的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要鼓励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积极发言,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

六、组织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学习语文是一个猎取多方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并进行读书交流,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挑选趣味性强、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坚持下去,字、词、句、文章、诗词等积累就会增多,语文成绩自然也就会提高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6篇

1. 重视诵读教学,引到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诗韵诗味

重视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古诗词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都是韵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练,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读,然后会背诵,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体味诗味。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分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甚至可以适当的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配以适当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陶冶它们的情操。教学实践证明,吟诵可以使学生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享受无穷乐趣。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小学生,随意让其反复吟诵可让会让他们厌烦。那短短的几个句子很快就会背了,那读还有什么意思呢?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 分析写作意图,引到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会个中寓意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善于把生活中小不见经传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联系自己所处的现实生活,用优美精炼的语言来刻画,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他们新奇地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意图,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个中寓意: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扬帆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笔者有幸观摩一专家老师上李群玉的《放鱼》一课,他在介绍诗人写作背景后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放鱼时会对鱼儿说些什么?自然过渡到想知道诗人对鱼儿说了什么吗?引导学生诵读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弄清为什么“莫漫游”,体会诗人的担忧。最后联系生活,找找有没有像鱼饵这样香喷喷、充满诱惑的“铦钩”?课堂由疑到诵,由诵生疑,由疑到意,环节流畅,寓意水到渠成。

3. 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诗文分析入手品味诗的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是诗文思想感情升华的结局。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编入教材的这些诗词具体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封建专制和邪恶势力的鞭挞,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探索,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原作所描绘的诗情画意,引导他们品味诗的意境,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才能获得真正的思想启示和艺术享受。教学中,老师们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一老师在教李白的《游洞庭》过程中,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诵读,力求把古诗读准确、读清晰、读出节奏感;进而要求把古诗读流利,读出古诗的平仄押韵的韵律美,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感悟能力。随之从语言入手,斟词酌句,在孩子们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后,组织孩子们咬文嚼字地吟诵,细细品味,慢慢品赏,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进而感悟古诗的意境。抓住“耐可乘流直上天?”的问句形式,想象李白当时在洞庭湖赏月时,看到平静、清澈的湖面与天空相接,产生了“直上天”的奇想。怎么能上呢?反问自己。“且就洞庭赊月色”,一个“赊” 字成了诗的眼睛,谁向谁借什么?借了去干什么?体会诗人对皎洁月光的赞美,从而有了到白云那儿买酒的想法。想象画面,读读诗句,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动情地描述,豪放的朗读,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这样的教学,怎能不将学生“熏”出来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7篇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课由于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在新背景下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经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措施。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是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和新课标要求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开展,所有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对取得成绩的直接作用力比较弱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等课程的重视度也就非常小。总结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现状主要是:学生阅读机会少、阅读重视度不高、阅读能力差。

(二)新课标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开展阅读课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基础上才能够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主动通过阅读方式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二、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一)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

过去小学语文阅读无法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和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而导致阅读课无法发挥有效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给予阅读课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对每一堂阅读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比如设置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目标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从中得到更多感悟。

(二)指导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精讲课文之前独自对文章进行初次了解的过程。若学生在上阅读课之前就已经把文章阅读一遍,那么就能够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结构、主要内容、表现方法以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在教师精讲的时候就能够更加有感触,还能够通过教师讲解解除自己的疑惑,提高整个阅读效率。对于如何提高课前阅读的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个问题,或者让学生自行设置一些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在阅读文章之后自己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也就能够使阅读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效率。比如,在学习《琥珀》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前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松脂球又如何演变成为化石”、“文章中有一个新词‘约莫’是什么意思,可以用什么词语代替”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阅读障碍

所谓的阅读障碍并不是实际所说的障碍,而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与阅读课文有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解答这些问题。比如,在阅读学习《揠苗助长》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设置这样的问题“农夫为何费了那么多的力气禾苗不但没有长而且还枯死了呢?”“如果你是农夫,那么在这个事情中你会怎么处理呢”等。让学生在了解拔苗助长坏处的同时能够设想若是自己会如何做,为学生展开一个新的想象空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时多加思考和想象的好习惯。

(四)科学利用教学评价的重要推动力

教学评价不仅是反映一个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状况,在很多方面更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种教学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看学生进步的、好的方面,而不是学生不好的方面,多用一些鼓励和表扬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提高自信心,慢慢地喜欢阅读课,喜欢阅读课老师,提高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推动阅读教学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还存在着较多问题。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刻反思之外,还要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利用好教学评价等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实施 小语教学法 渗透教学 师范生

随着中小学新课标实施的深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作为中小学教师培养基地的师范学校,也应顺应教学的改革要求。在师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将新课标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关注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升师范生的未来教学能力。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师范生未来教学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

一、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法课中存在的不足

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逐渐显露出了小语教法课中的不足之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低

随着师范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小语教法课,很多学生易于在课堂上出现走神、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多数教师只是一个人在对知识进行讲解与传授,一味的照本宣科,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使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教法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更无法在未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二)忽视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方式,也能够有效检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质量。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对小语教学提出了更多的实践性要求,实践成为了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注意灵活设计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将新课标要求真正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小语教学法的渗透模式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推进,势必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小语教法课分为理论课、示范课和试讲课三个模块来展开教学,在每一个模块中渗透改革内容,建立完善的渗透模式。

(一)理论课中的渗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向学生讲解教学的方法和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不同的新教学理念,使新课标内容能够渗透于理论课教学活动当中,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课程之初,我往往会印发《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明确中小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实现目标,这是教法课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的教法教授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不同的课文体裁,传授不同教学方法,在学生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素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转变以往自己是课堂主导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互动,促进情感交流,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亲密的良师益友,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示范课中的渗透――开展多元化示例教学

当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就要开始学习实用性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引入一线小学名师的视频课、带学生去附近小学见习听课、教法老师自己“下水”教小学语文课等方式,渗透新课标内容。让学生用所学的教学理论知识去听课、评课,畅所欲言,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这样无论是别人教学的优点还是不足,都能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能取长补短,更好的设计、实施自己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教学技巧,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语文的丰富内蕴,真正实现小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渗透。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内容的教学时,我给学生放了名师王崧舟的教学视频《长相思》,学生们被王老师诗意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引导艺术所折服,评课时热烈发言,对这堂课在设计、实施中的教学智慧挖掘很深,有的学生甚至还敢于质疑不足,引发了学生们更激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新教学理念,掌握了教学技能。

(三)试讲课中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学生在理论课程和示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就有了一定掌握。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展示课模块中,教师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教学比武”。

当学习完一个课型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课文,充分准备一个星期之后进行展示。在讲课的过程中,倡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践行新课标理念。当学生试讲完之后,由全班同学针对参赛选手的教案和上课表现分组讨论,派代表陈述打分理由及所打分数,投票选择出最佳“教学能手”。最后教师还要及时做出点评与总结,肯定优点指正不足。通过学生的实践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授课技能,更好地渗透了新课标理念。

三、结束语

师范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教师要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为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实践指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实现师范生职前教育和职后就业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万海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J].学习周刊,2013,(1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现状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89-01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成功的衡量点,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新课程和新教学、新标准与新方法均得到有效运用。而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仅为教学设计创造理论依据,还为教师深层次剖析课程标准奠定基础。笔者通过对实际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阐述课程标准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从本质上来讲,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教学方法,而是通过对课程标准理念的渗透,而形成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总称,其将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作为基准点,利用对师生间全面协调的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体验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混合运用。另外,基于课程标准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点特性:多元化教学主体;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模式;现代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教学设施;多种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强调。

二、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标准重视度缺失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着决定性优势。对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在关注课程标准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细致化学习,将其理念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但是,笔者对本市小学调查工作的开展,可知多数语文教师在针对课程标准解析中仅停留在表层,并未深刻解读其内在教学理念、课程是指,同时在教学方案编写中,未将课程标准纳入材料参考范畴,从而丧失课程标准自身价值。

2、“消化不良”

关于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消化不良”问题,可从语文素养、基本特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予以分析。首先,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涉及全体学生素养和学生全面素养,具体通过学习能力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与知识积累等层面进行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因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的限制,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过少,使其体验经历、情感态度无法实现融合。其次,基本特点。小学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特点,精准化语言课程基本特点的把控,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师生对话、课程和生活的关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情感态度的表达。然而,实际教学工作却恰恰相反,一言式教学课堂比例过多,致使师生沟通存在障碍,加之学生与外界联系度的缺失,使学生思想情感无法得到熏陶。最后,教学方法。学生作为教学生命体,自我需求、主体意识的形成,对自身学习质量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但在实际调查中,仅有23%教师选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虽然可促进部分学生成绩的提升,但其具体实施程度尚未得到深入。

三、基于课程标准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优化建议

1、定期开展课程标准培训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化,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参与。若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部门可通过课程标准培训开展的方式,将其理念与标准纳入实际教学范畴。课程标准理念的深化,不仅是对传统教材内容的变革,也是对教学模式的更改,倘若教师未熟悉课程标准理念,对其标准一知半解,则实际教学工作往往不会呈现明显改变。针对此,教育部门可通过培训力度强化的方式,为各个职称、等级教师提供公平培训空间,即轮流培训制度的选择,使其能够在培训的同时,实现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大课程标准理念的关注度。

2、完善教学设施

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运用,不仅可促进教学容量的扩增,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在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增加其社会适应力。对此,小学学校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化设备和电子阅览室、免费WiFi与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教学设施予以完善。其原因在于:信息化和智能化、规范化与开放化教学设备的运用,可实现学习无缝链接、知识点破碎处理的目的,从而对学生思想情感表达中起到渲染作用。另外,学校还可通过纸质教学材料的选择,如课外书、教学模型和科幻书的购置,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拓宽。

3、提升教学素质

据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师基本素质、组织优化、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创新等能力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教师素质偏低、能力偏低等问题,不仅无法紧跟课程标准的脚步,还会导致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从而出现教学质量稳步不前的局面。对此,教师应在全面掌握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运用,并通过扬长避短和兼容并包等优势的体现,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单一性教学方法的x择,并不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只有在全面解析课程标准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定位,方可在教学效果提升的同时,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此落实师生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靳军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优化建议[J].学周刊,2017(3):29-30.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策略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也在面临着改革和挑战。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近来众多语文教师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学科,在教学改革上,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标准,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走在时代前沿,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以促进国家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具备的要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时代,教师的教学也应当有所变化,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具备哪些要素呢?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具有互动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标准,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并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具有灵活性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改变传统墨守成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众所周知,新时代的小学生已经和以往有较大的不同,由于接受的信息比较多,现代社会的小学生思维活跃、见识颇广,如果教师依旧采用老一套的课堂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上都应当具有灵活性,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的个性需要,也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标准。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具有吸引性

小学生天生好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如下:

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促进课堂教学沿着有效方向前进的基石。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根本没有清晰定位,也没有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对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

前面我们谈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具有互动性。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在边远山区,教师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依旧采用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一人表演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以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呢?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国家新课程改革思想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标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应当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作为教学的思想基础,不断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2.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同样的教学内容,有效教师就能够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有些教师却让学生昏昏欲睡,这是和教师教学方法息息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去听,主动去听,认真去听,这样的教学方法,这才是理想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生气勃勃,变得丰富多彩,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索和学习的热情,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不应当有端着“铁饭碗”就不再想努力和学习的惰性思想,而应当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和综合素质,让自己拥有一桶水,从而在教学中给学生一碗水,这样,才能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时代背景,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张秀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J].吉林教育,2011,(35).

[2]孙永宏.对新课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反思.科技创新导报,2009,(08).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新课改;构建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国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层面上,而是应当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本质的学习,共同构建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门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不单单是进行知识理论传承的需要,而且还是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完善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体制下,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不足一小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塞到小学生的脑子里。在这种紧张、严肃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被固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会使小学生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这与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笼罩在课堂教学中的无形压力,使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一分幽默,少一些严肃,多一分鼓励,少一些责备,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二、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仍旧是停留在老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形式占主要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这种模式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不相一致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够完成的,并且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积极主动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帮助者、引导者以及问题的解惑者,学生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在开放式教学课堂中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应当遵循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积极互动的活动原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达到其深层次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就是一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应当亟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当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视教育不仅为文化传递,而且为人格心灵的唤醒时,教师的工作就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压抑的地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也转变成了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教育改革的研究者。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深入认识到小学教育是以促进少年儿童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讲,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还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多学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创新能力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总之,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教师应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驾驭课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情,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导”,要顺着学生的学,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惑”来“导”。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点点发现、领悟、小结、归纳出来的。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这样的习惯才是对自己有触动、愿意养成的习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指导工作,也是教师创建和谐语文课堂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孙桂卿,孙学芳.创设和谐课堂之我见[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2)

[2]郭灵燕.创建和谐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10)

[3]单志成.让语文课堂成为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06(01)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工具。在新课标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学生代替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积极地寻找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对学生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继而在考试之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当前,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当今时代,人们不但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当今社会对人才最基本的三个要求。在这个背景下,小学语文不但要肩负其母语教育的责任,还要发挥培养学生的人格价值和思想感情的导航作用。基于这种情况,可以对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做出如下总结:要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文化底蕴以及应用能力的优秀学生。即,在新课标下,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有初步的中华文化的积累,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要树立起基础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小学语文是人在学生时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教学观念,才能够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二、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以成绩论好坏”是传统教学思想中一刀切式的评定方法。在过去,考试成绩高的学生往往是教师眼中的优秀学生,也是教学的重点培养对象,而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大多被冠以“差生”的头衔,备受教师和同学的冷落。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要面向全体小学生,正视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个方面,教师要树立分层教学的思想,对于语文学习较有天赋的学生,要适当地提高其学习的目标;对于学习较为吃力的学生,则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实际情况,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向其传授语文知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其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在教学活动中,一个小小举动也许会让学生的一生发生改变,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正视学生的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活动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规定: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中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根据这一规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够为了表现自我而去追求教学方法的翻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思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此外,教师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充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要将革新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以成绩论好坏”的价值观、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性等作为新的教学策略来指导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结合实际情况革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素芬.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2005.

[2]王艳梅.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6.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49-01

虽然新课标标准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受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依然承袭着这种方式。众所周知,传统语文教学虽然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探讨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讲授的方式过于单一、古板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讲课过程中气氛比较死板,教师只是传输知识的“工具”,只是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处境和思想。教师简单的说教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很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显得比较被动,语文甚至成为学生的负担。语文学科与众多学科相联系,如果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这并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建立[1]。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学生的积极性会降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标准答案模式的教学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语文教学中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将语文教学模式规定为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式,这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构建。实践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规定为标准答案式的教学,只是为了应付应试的需要,只是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应付考试,让学生接收这种思维方式。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3.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体性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多沿用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多是以教师的兴趣和爱好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处于主体的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付出的辛苦很多,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应该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有一定的遐想空间和自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见解,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要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教师在转变过程中,切勿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将个人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针对不同的见解,或许不完善,或许有些偏激,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并及时进行更正,切勿完全否定或者批评学生的看法,要尊重学生的看法,肯定学生的意见[2]。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语文思维,要学会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言,积极踊跃地展现自己的才能,让学生在参与收获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

2.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

教师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要学会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相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从“教”转变为指引者的角色。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学习优秀的同学,要让他们继续努力,针对那些成绩稍差的同学,要适时的学会鼓励和支持。在讲授课题过程中,要改变原先只是教授学生如何考试的方法,教给学生标准答案的方法,要改变沉闷的课堂氛围,要学会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

3.创新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在发展学生创新性和沟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探究活动就是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而这个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相关的演讲比赛、手抄报或者知识竞答等方式开展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活动,为学生锻炼创造更多的机会。

4.要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我们正在使用的语文教材比较陈旧,很多内容并不能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也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改革教材过程中,可以选用那些优美的文章、新颖的图片,也可以选择一些国外大家的名作,扩展学生的视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提升,与传统语文教材相比,无论是内容的安排、封面的设计或者图片的采用等方面具有了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减少了部分不必要知识的记忆,而且语文理解难度上也降低了。课本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更加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5.要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遵循教育的规律。在开讲前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板书,使学生明白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3]。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要让阅读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而且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的问题。学会在提问学生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学生、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和整个社会的支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是语文教学思想、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创新原先的语文教材、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推动语文教学的顺利改革,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海艳.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4,09:134.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新课改

阅读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正因为如此,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的责任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阵地,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锻炼学生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利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自主阅读,逐步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的信息、积累相应的知识,锻炼培养各项语文能力。所以,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否有效、高效直接关系学生阅读基础的建立,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什么样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才是有效、高效的呢?相信不同语文老师会有不同回答。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而且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的学习情况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想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达到锻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必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把他们放到课堂学习主体上,引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真知,形成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体。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喋喋不休的、支离破碎的讲解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各种学习活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有这样的错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种多余的存在。真实情况确实如此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影子”般的存在,在不着痕迹的过程中“导演”好这一堂课。

一、明确课堂阅读目标

毕竟要组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的课内阅读,我们的要求是带有目的性地读。就这一点来说,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自由是有很大不同的。特别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体,如果说课堂学习(阅读)目标不明确的话,就可以想象这样一堂课会乱成什么样子,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我们提倡既要保证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又要保证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让学生带着目的做相应的阅读。在课堂学习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倡阅读后的目标检测。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阅读之前,首先对学生明确阅读目标:一是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扫清文字障碍,积累生字词;二是要求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把令人感动的词句子摘抄下来;三是要求他们通过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楚作者通过几件事情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四是在完成上述问题的基础下,尝试从中找到疑难问题,自行解决或者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同学们明确了课堂学习目标之后,阅读就有针对性,很快就能把学习任务解决了。为了进一步验证阅读成果,我还设计了一份目标检测题。通过这样的检测,达到了既检验学习成果,进行相应补缺补漏,又巩固学习所得的目的。

二、教给相应阅读方法

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教师往往要先教给相应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更具针对性,阅读效率才会更高,阅读所得才会有保证。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布置完阅读任务之后,学生开始大声朗读,一时间教室里人声鼎沸、课堂学习气氛甚是浓烈。只是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到了之后,教师一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才发现原来刚才学生的大声朗读不过是没有目的性的无效学习行为而已。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完阅读任务之后的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是指导学生按照相应的阅读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方法很多,小学阶段常用的阅读方法有整体阅读法、快速阅读法、带题阅读法、掩卷凝思法、口诵笔述法、未读先思法等。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不同文体和不同学习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3课《夜莺的歌声》的时候,在整体上运用了带题阅读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先后运用了未读先思法、快速阅读法、掩卷凝思法和口诵笔述法四种阅读方法。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能理清课文线索,把握住课文主要内容,对小英雄机智、勇敢、爱国的形象留下深刻印象,把课文大体情节较好地复述出来。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标准》之所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因为想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但是《标准》毕竟给出的不过是一个原则、一个方向,具体课堂教学模式还是要由教师结合本地实际,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拿出相宜的方式。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4课《七月的天山》一课的时候,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文章中,作者好比是导游带着你游览天山,你能说出作者都带我们游览了什么景点吗?二是你觉得哪些景点描写得好?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因为我在组织小组合作的时候引进了竞争机制,所以,各学习小组进行阅读并完成学习任务时互不相让。在组长的牵头下,各小组所有组员合作协同,争取用最短的时间高质量地完成合作任务。就是这样,我巧妙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既突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习质量。

四、加强读后反思引导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得到了强化,活动量大。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生读后的反思引导。否则,学生在一堂高强度、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之后,难免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境地。因此,不管教学时间多么宝贵,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留出足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检点自己的学习所得,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下一阶段学习目标。

小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在学生课后反思起始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引导。更多的时候,教师甚至还要求反思的内容固定化、程式化。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或写一写“从本课学习中,我学到了什么?我遗漏了什么?下一阶段我应该怎么做?”等。等到学生反思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谈谈学后感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开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小学教学参考,2010.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课程改革 教学困境

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思路等不断得到转变和提升,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不断实现创新和突破,这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形势、教学要求的变化,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是部分教师由于学习能力不足、教学观念未及时更新、对新课标的学习未能深入等原因,导致自身未能及时跟上学科改革的步伐,出现教学观念传统落后、教学方式刻板单一、教学方法低效高耗等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严重掣肘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此,有必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并针对问题及困境提出相应的突围策略,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改革成效。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部分教师观念守旧,教学思想落后。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摸索阶段,大部分教师做到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但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师未能有效摆脱传统落后教学观念的束缚,面对教学的新形势,仍旧采取传统的一套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而导致其在教学思路、方法、手段等方面不仅创新性不足,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而且滞后于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步伐,导致课程教学高耗低效,严重影响和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盲目追求教学形式化。

纵观我国各地小学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情况,一些发达城市的部分教师已经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既能够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又能够大胆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形式丰富多元,教学过程生动有趣。但是另一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贯彻却陷入误区,教学只重形式而轻实效,过于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导致多种教学形式杂糅一堂,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只是由传统的内容堆砌转变为形式堆砌,削弱教学改革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成效不高。

教学成效不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突出问题。特别是教师在完成新课教学后,未能及时地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致使一些教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难以被学生及时地消化和吸收,削弱语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致因分析

造成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层面的主观因素。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教师无疑身处教育改革的“第一线”,起着主导教学的作用。然而,由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业务能力不高,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未能真正实现教学观念和理论的转变,这就导致其在面临教学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时容易出现“力不从心”、“手足无措”等问题。另一方面则在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层面的客观原因,如学校对小学语文课程编排不够合理,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社会未能提供充足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场所,家长对小学语文学科重视不足、认识不深刻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实践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致使语文教学困境的出现。

三、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突围策略

(一)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要破解小学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的困局,首先就要从教师主观层面入手,促进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实现自我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能同时达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在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主导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其最终获得的教学成效明显不同。为此,教师要不断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方法等,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尽可能地多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助于课堂活跃的教学元素,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促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成绩“双获得”的良好局面。

(三)积极改进教学策略。

衡量一节语文课教学是否有效,重要的不是在于这节课上教师讲授了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教师是否将教学主体讲透、讲明,即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应当重质而非重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实质,也是破解小学语文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教师目前要做的是在课堂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启发式教育,重视对学生主观思想和主体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沉醉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中,不自觉地学习、理解并有效掌握课堂所教知识。长此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得到增强,小学语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目的必能快速达到。

四、结语

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境,造成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主观层面及家庭、社会、学校等客观层面。针对困境,找寻突围之策是重点。对此,笔者分别从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及积极改进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提出突围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