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创新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括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等。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大,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单指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词江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等等。

创新教育是以探究性为核心,以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兴趣学习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亲自动手实践,鼓励实践和创新的教育。

二、加大提高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力度

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垂范,克服思维的定势,拒绝平庸,大胆想像,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以研究型的学者风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研读教材,因材施教。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丰富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探索适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三、利用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手段,我们能够在更广大的空间、更广阔的领域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创新。例如,在讲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可将《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关键情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于课堂。学生通过观看,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而且能够深刻领会曹操的虚伪狡诈、忌才多疑、老谋深算和杨修的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轻松接受。三是在美育和德育中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美、辨别美、创造美,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达到语文科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的。四是在口语表达中创新。例如,讲《春》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制作成课件并配以经典录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声、光、色融汇一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伴着美妙音乐,模仿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首先,要改变课堂气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相互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间人际关系交流的过程。融洽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真实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学生才能走出自己的领域,打破陈旧的模式,大胆地想象与创新。

其次,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以及课堂上要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秀生得以活动锻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这显然有悖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启发诱导,设置背景、环境、情景,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活跃思维。第二,质疑引导,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易难适度,而又富于启发性,能够拓展创新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第三是延伸指导,即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向纵向、横向指出研究方向,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再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过去,学生在课堂上是“录音机”,考试时是“放映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创造性。常言道:“方法大似气力”。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借鉴先进学法的基础上,探讨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关于观察,主动积累,大胆质疑,勇于革新,不畏挫折的学习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活动置入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如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主题演讲的比赛,即兴辩论等;定期开展班级、校级演讲比赛。在读写能力培养方面,坚持“一日一记”制度;坚持“读书活动”制度,并摘录读书笔记,使校园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引导学生将语文理论知识及课外积累的知识充分展示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办好校刊,学生“手抄报”、板报等。积极组织学生稿件向相关报刊推荐等。在实际操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他们的丰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并将有力地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德才兼备、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人才,从而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体。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教学活动中不可互相代替的两方面,分别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共性与个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可重复性与创造性、概括性与情境性等;另一方面,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共同决定着教学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是无法保证教学的目的与计划的正常实现,而缺乏艺术的教学则往往是没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只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才为有其独特之处的社会活动。所以,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不仅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

(二)教学的不确定性而非统一化,使因材施教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统一化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标准等的统一,整齐划一成了传统教学的标志。这种统一化的教学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发展,失去了教育本真的追求。教师眼里没有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被工厂加工出来的一模一样的相同型号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在需要,于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追求。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应该被视为一种天然的宝贵教学资源加以区别对待。每个学生都有其不确定的方面,使得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了空间。

(三)教学的自主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其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努力地去实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理论自身无法全部预料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教学智慧,要具备去解决这些“防不胜防”问题的技巧。教师应自主参与,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地做出改变,才能适应“新教育”。教学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中各章节的具体要求没有了,课时规定没有了,难度和深度要求的具体规定没有了,教学顺序的要求也没有了。教学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和教参,教材中的内容也不再是考试的唯一依据,不再起支配作用。课程标准只是要求学生在学完某一门学科后要达到怎样的目标,但是教师自主选择什么样的教材、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等来完成这些目标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造性

“所谓教学的民主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格、个性、主体地位及其他方面全面尊重的状态、现象。”有了民主才能保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中也是一样,在民主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平等沟通、有效互动。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学生不敢向权威挑战,不敢独树一帜,不敢逆流而上,形成了“唯书、唯师”的封闭思维,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生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更需创造性。“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创新就成为新课程发展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不进行创新,新课程发展就会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学生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注重学生潜力的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学也要由“单向性”走向“双向互动性”;由“一人包办”走向“合作探究”;由“应试而教”走向“创新能力”。教学的民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很多东西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这就更需要的教师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二、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不同。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些教学能力只是现代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基本的。为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技能,增强知识储备,转变教学行为等,这一系列的转变实质上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能力已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新课改对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交往过程。交往首先意味着平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它必然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在新课改下,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不断协商达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最佳学习策略;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些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教学行为能力去付诸实践。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发现或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有交叉但又有不同的侧重。传统教育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用接受式学习。于是新课改在继承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自身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自发地进行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指导。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引导学生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那么新课改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将成一句空话。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更新也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提出新的挑战。

(三)教学载体的革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学载体的变革促使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纯粹的单科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也由单科课程走向综合课程。长期以来,由于学科教学理论的影响,学校教学以分科知识为基础构建了分科课程,不同学科之间分化明显,教数学的不涉及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理会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内容。这种单一的分科教学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未来教育将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手段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的手段,传统的单一的教材加黑板的教学时代不能满足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众多能力中教学技术能力的提升已经迫不及待。因此,现代化教学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

(四)教育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正在发展变化中的青少年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幅增多,由于缺乏对信息的正确处理方式,因此常出现信息混乱的状况。如果这些混乱的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学生很可能走向岔路口。另一方面,生活质量的提升,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使得现代社会的儿童较早的接触一些新异事物,各方面的认知和个性发展都优于以前任何时代的儿童。这种教育对象素质的提升也要求教师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只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应对呢?

(一)内化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活动的理性抽象和概括化认识,是人们借助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以及判断推理所表达的知识体系。它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全面性等特点,属于教师专业知识范畴。”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理论的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而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的转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首先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转变观念,清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对我们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内容,从根本上把握好理论的本意。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要合理运用这些理论,而不是死搬硬套,没有变通。只要本质不变,形式可以多元化,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提高教师自主学习和教学反思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尤其作为一名教师更应不断地自主学习始终保持进步的理想和信念。教学工作本身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只有教师始终保持一颗自主学习、不断进取

的心,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站稳脚跟。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无小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后要不断地去总结和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水平,成为一名专家和能手。

(三)学校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平台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开展综合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综合探究课强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通过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解决问题。教师可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手抄报比赛等,比如开展“金钱是否万能”的辩论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题手抄报等。有些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可以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去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关心了解社会现实,感受课本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等。具体做法是由集体备课组共同商定一些研究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如中学生消费观调查、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防城港市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居民投资理财的情况调查等。每位科任教师负责指导一到两个课题,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研究任务。课题的开题、实施和结题由年级和学校教务处统一安排部署,以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能真正得到贯彻落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有所收获,也有利于教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开展政治特色活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理解、领悟政治学科知识,我们组织开展了一些政治特色活动。例如: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在政治课堂上给学生观看时政新闻,并让学生及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评论;结合十精神,举行十知识竞赛;组织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参加消费维权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我的中国梦”合唱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和感悟,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二、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在各位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承担了“高中中等生学习策略指导的行动研究”“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高效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互动德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积极查阅文献资料,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策略。教师还得有意识地在教学研究实践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撰写教学活动设计、心得和教研论文,并且连同教学所用课件素材等汇总起来构建学科资料库。这样的过程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例如,政治学习策略课题研究组把课题研究成果做成教育主题网站———中学生学习策略网,并参加了全区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比赛,荣获一等奖。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政治学习策略应包含完整学习环节策略、信息加工策略、自我调控策略、专注策略、学习动机策略和互助策略六个方面。这对高中政治教师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实践证明,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强大动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以来,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收获与困惑

(一)新课改的收获

1.师生的变化新课改使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学生的学及其全面发展。政治集体备课活动更加充分深入,教师的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自身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时,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就能得到全面发展。新课改使得师生之间变成了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更亲近、融洽了。

2.课堂教学的变化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教学需要设计一些多维互动的学习活动,注重运用问题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对话等课堂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得学生更会学、乐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课改的困惑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实验是物理学发展的科学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知识,刻意促使学生能力发展,促进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但是,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却不够重视实验的教学,认为只要能做好实验题,能考出高分就可以,会不会动手做实验不影响高考成绩。

比如笔者有一次给学生做分组实验,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很多学生都说,在初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用电流表测电流和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都没做过,到高中要做这样的实验太难了。

教学一线的老师不重视做实验,有多种原因:一是受到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的影响,只要能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学生高兴,家长高兴,社会声誉也好,实验会不会做也就无所谓了;二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差,没有与教材配套的实验器材、药品等,老师无法做实验,只能从理论上讲授实验;三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很多学生把做实验当作好玩,上实验课时在实验室东走走,西看看,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去实验室做实验,这样的学生连仪器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去做实验。

中学物理实验很多,有些一线老师对实验教学不进行分类,所以学生更难掌握实验学习。

笔者经过分析、整理,总结出物理实验的三大类别:

一是操作性实验。比如电流表、电压表、打点计时器、天平等。此类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则、性能、使用范围等。

二是验证或探索性实验。此类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仪器的使用,还要求学生能在实验中验证或探索物理规律,比方说,在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不仅要求学生能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流、电压,还要求学生能从实验的数据中找出规律。

三是设计性实验。此类实验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特点,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学生熟悉已有的概念、规律和原理,同时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可行的科学的实验。例如:“给你一只量筒和水,怎样测定一个小塑料杯的密度。”此实验综合了浮力、质量和密度的相关知识,且器材简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以上三类实验,可以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可以由学生做分组实验,也可以是课外实验。

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概念多,规律多,要深入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才能正确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谈谈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在物理学科体系中,概念是基础,规律是核心。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和规律教与学没搞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在老师方面,只注重让学生多做练习,而不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没有真正理解它们的意义、适用条件和范围;在学生方面,只注重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比如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它是一个比值定义,它的定义式为C=Q/U,很多学生认为C与Q成正比,与U成反比,学生从纯数学角度来考虑,而忽略了电容的物理意义的理解。它是电容的定义式和计算式,而电容的决定式为C=S/4kdπ。

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善于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规律,运用实验来总结规律,运用已有知识通过理论推导得出新的物理规律。比如,动量定理,就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推导出来的:F=ma=m(v2-v1)/t,则Ft=m(v2-v1)。

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还要求把握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比如电功率公式P=I2R和P=/R,前者是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而后者是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两者好像有矛盾,这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两者都是正确的,因为前者适用于不同的用电器在串联时所遵从的规律,后者适用于不同的用电器在并联时所遵从的规律。

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在科技进步的今天,教育教学已不是过去一支粉笔和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如今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非常多样化。虽然有些学校没有与课本配套的实验仪器,但许多学校已采用幻灯片、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带来许多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授光电效应实验时,学校的实验仪器很难做成实验,现象也不明显,甚至有的学校没有相关仪器,怎么办?可以应用Flas来模拟光电效应实验,同样可以达到老师演示实验的效果,甚至效果更好,特别是某些不可能做的实验,如原子核的链式反应,也可以用动画来模拟实验,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感性认识,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环节。对于习题教学,很多老师可谓是用心良苦,订各种学习资料,印各种试卷,到各地交流资料或试卷等,学生整天忙碌不停,真是苦不堪言,可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关键在于他们是搞题海战,而没有对典型题目进行举一反三,挖掘题目潜在的教学价值。

首先,所选习题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渗透具体概念和规律,能启发思维;其次以典型习题为基础,认真分析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揭示它所涵盖的全部概念和规律,分析物理过程,并对它进行举一反三: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

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方案。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用所给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可有三种方案,第一种根据原理E=u+Ir可选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测量,第二种根据原理E=IR+Ir可选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测量,第三种根据原理E=u+ur/R可选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量。

在一题多问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现在的物理计算题一般都有好几问。在习题教学中,不仅要求学能解决某一个题目,还要求在条件改变或问题改变时,也能应付自如,迎刃而解。

例如:在磁感应强度为B匀强磁场中,有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单线圈,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线圈绕中心轴转动的角速度为ω,求线圈转动一周的最大电动势?把问题进行如下变化:(1)求线圈转动一周的平均电动势?(2)求线圈转动60度的瞬时电动势?(3)线圈转动60度平均电动势?(4)线圈转动60度的电荷量?经过如此变化题型,能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目的、提高效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例如这样一道题“有一物体做竖直向上运动,其V-t图像如下图所示,求该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

如果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计算就相当复杂,要分三个时段计算,但如果利用图像法,即在V-t图像中,几何图形的面积S等于位移的大小H,则物体上升的高度问题变成了求梯形的面积,非常简单。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验证法、排除法、替代法、临界法、最值法、反证法等。

俗语说:“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面对新世纪新形势,面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呢?这值得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金玉梅.论教育观的后现代转换[J].课程教材教法,2006(3).

[3]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语文课不要空洞的热闹。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放开手脚,自然也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的形式也就多了起来——课本剧、演讲、小品、辩论层出不穷,让语文课充满了生机。然而,热闹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否就有丰硕的收获?在参加语文教学活动时,看到一些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文本被搁在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热闹的活动,不见文本的阐发、挖掘,更谈不上学生与文本的共鸣。

实行新课程改革,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教师不能只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热闹做法。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任何的弄虚作假,务虚的做法会贻误学生。就语文教学而言,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如果只注重了活动而忽视了文本,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会提高,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挖掘内涵、感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是我们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应努力去做的。

二、语文课不要随便满堂问。在课改实验中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方式。“满堂问”的教学,表面上学生是在主动学习,但实际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问题或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想,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课堂上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公开课上我们往往看到,教师设计得天衣无缝,学生答得完美无缺,但整个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可见,长期“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丧失了“问”的能力,以至我们课堂上出现教师再三鼓励,学生无人提问,只好继续“师问生答”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做到:1、教学中我们要改教师问为鼓励学生问。在教学中努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但如何才能将新课程改革计划落到实处、减少课程改革的失误与偏差、保证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以怎样的思维方式来直面新课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共同话题。

一、对新课标的“新”字理解要到位

新课标教材从教育、教学的理念上改变了过去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吸收知识的旧教学理念与模式,有意识地凸现“语文素养”,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可以这样说,新课标教材的“新”,应该是教学理念上的新,而不是教学形式花样上的翻新,也不是上课的方法由一种模式、形式转移到了另外一种模式、形式。尤其是课堂上课的新,更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花样上的所谓新,而是实实在在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培养他们科学创新的学习方法,既培养学生大胆地、创造性地学习,又要培养他们严谨的、合乎逻辑的学习态度,一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也应该是扎实、真实的效果。课的拓展,也应该是在读懂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的拓展与创新,而决不是课堂上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更不是学生对某个问题东拉西扯,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的不着边际的肆意发挥!

二、在教学实践上要积极探索

一是转变教师观念。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要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要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要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是转换教师角色。从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来看,现代语文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对象;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既要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又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单纯的教师,也不是单纯的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教学的中心人物。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教育教学的意图、策略等影响学生,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享有独特体验、持续发展的权利。

三是大胆取舍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取舍,不再单纯地“教教材”,而是要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在开放、有序的课堂教学中,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材只是一个案例,一个载体。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教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课程与素材需要教师去整合,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拓展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所以教师不能把教材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要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选用、活用,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在教学处理上,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尽量充分利用经典篇目的教育价值,不仅指导方法,也落实知识与能力,更要充分发挥其情感熏陶的育人价值。要应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尽可能综合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素养的培养,以便发挥教材的最大课程价值。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新课改的提出要求班主任是课堂的设计者,是知识的学习者,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是课外活动的外交家。然而,这种角色的转换出现了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对自身角色的转换有心理落差;二是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三是由于课业负担的加重,教师没有时间更没有经历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因此也就无法完成角色的转换。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几点意见

1.更新观念。班主任教师仍然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主要参与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刻地认识新课改的核心目标和内涵,把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自己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生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

2.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保障,更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上工作日程,作为日常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订教育教学发展计划,符合新课改对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教师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角,把他们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上,使日常的教学能够科学、有序地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不仅能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的热情,更能有效地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效率,还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与社会有机地结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对于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方式,可以采取听课的办法,组织学生家长来学校听课,并积极献言献策,同时可以公布学校公开电话,随时听取社会上的意见。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在“正方体的截面形状”一节,我让学生从家里拿来萝卜、苹果等亲自动手操作,并进行多次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因此,我在每堂课开始时,我就鼓励孩子们:“举手就是一百分。”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哪位学生答错了,我会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对较难一点的问题,我经常采用让他们上讲台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勇敢精神。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并非是用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而是强调由单一转向多元,让学生更多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乐趣中学、体验中学、活动中学、探索中学、合作中学……我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心理、性别等因素,把学生编成每4人为一小组。每组保证都有好、中、差三类学生,其调配比例为1:2:1,即1为优,2为中,1为差,使合作学习小组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调配,既有利于优等生带动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又能帮助差生的“达标”学习,同时对优等生又是一个能力的锻炼,小组中形成互帮,互促的学习氛围。组间水平的大体平衡也有利于各组展开公平竞争。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方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有着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对说理的表述学生是一个难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几道题让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向我推荐本小组表述得最好的到黑板上板演,各小组积极响应,每个同学都全身心的投入,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几何表述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学习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使他们更加热爱学校、善爱同学、爱护班级、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具有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实践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适度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投影等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展示问题时,适度运用多媒体,或把重点、难点的内容设置成醒目的颜色,或让“固定的”几何图形运动起来,提供丰富的感知信息,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如教学《圆柱、圆锥、圆台及它们的侧面积》一章时,可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一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这一过程以及这样旋转一周而成的面所围成的几何体,从中抽象出圆柱、圆锥、圆台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挖掘网络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面,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网络的广泛使用促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方式。如教学《统计表与统计图》时,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十三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作者:丁峙工作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回民中学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古人也曾训诫我们:“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在当今喧嚣、浮躁的社会,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坚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神圣的精神家园。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们行为的示范者,引领者。新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而教师就要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更直接:“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教师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提高和完善自己,记住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是落实新课程,实施新课改的需要。同志曾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这个论断一语破的,十分中肯,而又千真万确。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师必须广泛学习,更新和扩展知识,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王充曾告诫我们“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在新课改下提倡开放式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活跃,激情飞扬,无论教师课前多么完美的预设,在课堂上都有可能面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挑战,学生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不能仅仅靠所谓的“教学机智”来处理,需要教师的真才实学;更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诚实的“不知道”来解决,需要教师的博学多才。要实现课程改革,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12)》,都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实,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如今,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实践教育家的持续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是教师从职业型教师、事业型教师到专业化教师的发展过程,是从教书匠、教师到专家的发展变化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于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作业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结合电教媒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文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小结所学内容中,让学生随时统摄知识纲目,使学生在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新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小学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紧扣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各学科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缺少创新理论的指导,只凭着陈旧的教法和教学经验,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通抛在九霄云外。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框框、模式必须彻底摒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彻底废除封闭的、机械的、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的、科学定位的、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要真正回归学生的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开启智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在常识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能力

利用常识学科教材特点及内容弹性,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别编写开发创造辅导教材和指导纲要。定期举办"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比赛,组织优秀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汇编学生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获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建立扩大阅读量试点班,检测其成效。同时,与常识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科幻作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可采用启发研究型,最好是教师先把教材处理一下,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很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把握其中的语文现象及其规律,就像看说明书拼装模型一样。或者采用问题教学,将教材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内化,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品教学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赏力。而融入劳技教学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二)艺术能发挥儿童的丰富想象力,扩大表现题材,增加表现容量

本世纪60年代,美国的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教授通过对"裂脑人"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每一半球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链和自己的记忆",大脑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左半球主要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主管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言语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和分析性等机能;右半球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主管知觉、复杂知觉模型再认、识别几何图形、直觉、想象、理解隐喻、感知音乐旋律、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和意志,具有非连续性、弥漫性、整体。"这一发现导致了在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右脑革命"。日本医科大学教授品川嘉也指出:"人们思考问题时,首先要利用形象,动员右脑,为了整理、表达思考和结果,才使用左脑分管的逻辑和语言。左脑进行的是熟练性思维,右脑进行的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差生是左脑教育的产物,天才科学家都是右脑型的人。"而艺术教育是开发学生右脑的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将艺术教育融入其中,运用艺术的魅力去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学生开启心灵的大门。采用愉快教学、以趣激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气氛,是学生审美创造力充分发挥的环境条件。把愉快的气氛融入课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发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求知、求趣、求参与、求新等心理特点,充分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去发散思维、创造性地想象,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发挥全部技能去表达自己的美感和塑造自己喜爱的形象,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愉悦的情绪,以此来启动学生内在的活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结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能力上,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也在面临着一定的变革,而在新的时期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针对课改的需求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真正的以学生作为我们实际授课的主体,这样也能更好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语文教学精髓,把握课堂授课节奏

如果想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本身对于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整体的把握,应该首先掌握教材所要讲授的内容。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在课前就可以进行正确合理的课程设计,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对所要讲授的内容游刃有余,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的节奏,提高小学语文学习课堂的高效性。这样我们实际的课堂也是真正的以语文的教学内容为主,实现了将语文课堂“返璞归真”,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去传授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这一课的时候,就对于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研读,然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针对课程也准备了很多辅助教学的小卡片之类的。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有条不紊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能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去感受语文所带来的享受与魅力。

二、给予学生自主,尊重学生实际需求

语文课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而且,新课改以来,我们的教学越来越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真正的主动权。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课堂上实现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长春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砸缸》时,在让学生进行了一定的自主预习以后,在课堂上首先自主讨论,让他们自己去评判文章中各个人物的做法,然后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些小组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放到班级里面来解决,然后我再就他们所讨论的结果进行一定的总结,这样整个课程的完整性与连贯性就得以达成,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语文课堂的授课含义,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真正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三、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进行平等和谐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的授课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在维持教学主线的情况下更多地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究知识,这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主要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去学会应用,学会更好地自主学习,掌握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和学生的平等交流,真正明白学生的需求。在交流的时候要注意平等交流,不要总想着凌驾于学生之上,而且在学生说出自身想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观点,与他们进行平等有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哪吒闹海》的时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讨论,很多孩子在讨论的时候各自侧重点不同,有的认为小白龙太可怜了,有的认为哪吒太可怜了,这样在自主学习的时候就会出现分歧,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并且在交流的时候,我会从小朋友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身份和他们讨论,这样就能在尊重他们自主性的基础上完成学习计划。这样就使语文成为我们交流的工具,将我们的语文赋予更多的实际作用,更好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我们在课改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人”这一关键,从教师自身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尊重他们发展的需求,适当应用技术与教学设计,这样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就不至于迷失自己,就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过度注重语文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得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背离素质教育的初衷。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受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发展差异化的影响,一些地区教材大纲与教材内容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素质教育教学需求,同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不高,语文教育教学缺少新鲜血液,同时由于教学理念思想相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影响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二,有些学校忽视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性,片面强调应试教育的作用,以升学为导向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简单依照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教学工作缺少正确的指导与推动,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长阶段的特殊性,教学模式以简单知识传授为主,忽略课堂互动的重要作用,多采用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忽视课堂互动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难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内容改革首先应当选用符合素质教育标准的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语文教材与选读教材,扩展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层次上增加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W内容,增加语文实际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教学内容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念体系与责任感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教学课堂比重分配时合理的分配教学时间,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改革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剧本表演教学,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创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

语文教学方式的设计与选取受教师素质与理念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改革时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丰富教学方法与技能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生长发育特殊阶段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科学合理的进行语文教学方式改革。首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传授式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语文教学方式的比例,转变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以朋友与学习伙伴的角度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通过引导与帮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其次,鼓励学生通过质疑与讨论的方式开展语文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在语文教学中“善用鼓励”将强队学生的肯定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梳理学习压力的心理素质与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评价系统设计理念与评价标准不但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力,因此在重视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及时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与指标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首先在语文教学评价时注重对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评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定位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课堂师生学习关系,其次,通过发挥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加快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改革,督促教师通过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水平。例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加入各种语言类课外竞赛于活动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在竞争学习中加强自身语文能力的提高。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一)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自古以来,博学的最高境界即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在今天却恰恰相反,很少有这样的评价体系,人们对于天文地理知识普遍是忽视和陌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也把地理课当作“小课”,多半只是应付了事,毕业后,对于天文地理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和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感官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发现有很多人方向感极差,没有主观的立体的对空间的思维能力。而这正是由于地理知识方面的欠缺所导致的。因此,这种思维能力应从地理教学中得以培养和锻炼,教师通过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的建立,注重地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时因地制宜,将地理学科中专业的空间立体思维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和理解这种思维形式,建立空间思维感官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和水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也应做出相应的提高,以满足教育发展和学生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就是要更加强调教师的高效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效课堂的建立,促进了教师在教学素养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建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措施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非常强的学科,如果高中地理教师不能科学合理地构造自己的教学体系,就不能将其更好地言传身教,学生在课堂上更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授课前期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为地理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建立科学实践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推进。

(二)以兴趣教学方式为主导,建立科学的教学导入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而学生的自主性的原动力来自于他们对于学科的兴趣。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如果对学科产生兴趣,便会在这方面提高非常快,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长中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从形、声、文等各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并运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疏导,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助力学生做到心身具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延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探讨研究精神,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为高效课堂的建立提供不竭的动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提问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从提问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心灵的吸引力,以达到理想高效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逐步掌握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用之于实践。这种提问式教学,在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地理高效课堂的进一步实现。

(四)建立完善的师生评价系统教学改进过程是一个学生与教师共同推进参与的过程,只有师生的共同参与努力才能实践教学与学习的共同的进步。制定完善的师生评价机制,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教学在实践当中必然会出现盲点和不足,而这些教师自身是无法知晓的,他们往往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价才能够认清自己在教学过程存在的瑕疵,才能知道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真正需求。相应地,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估和判断,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建立完善的师生评测系统,可以推进实师生之间的有益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和完善教学体系,改善教学质量,促进高效课堂的健康推进。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创新思维也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对学生而言,创新思维包括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等。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大,对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单指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词江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际的能力等等。

创新教育是以探究性为核心,以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兴趣学习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注重亲自动手实践,鼓励实践和创新的教育。

二、加大提高语文教师创新素质的力度

教师首先要在教育过程中,率先垂范,克服思维的定势,拒绝平庸,大胆想像,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以研究型的学者风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研读教材,因材施教。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2.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备丰富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本校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探索适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以面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创新人才。

三、利用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充分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现代教学手段,我们能够在更广大的空间、更广阔的领域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创新。例如,在讲授《杨修之死》这一课时,可将《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关键情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播放于课堂。学生通过观看,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情节,而且能够深刻领会曹操的虚伪狡诈、忌才多疑、老谋深算和杨修的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讲解课文,学生轻松接受。三是在美育和德育中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德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美、辨别美、创造美,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达到语文科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目的。四是在口语表达中创新。例如,讲《春》这一课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制作成课件并配以经典录音,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声、光、色融汇一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伴着美妙音乐,模仿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当前教学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从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首先,要改变课堂气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相互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间人际关系交流的过程。融洽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才有可能畅所欲言,真实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学生才能走出自己的领域,打破陈旧的模式,大胆地想象与创新。

其次,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差异,以及课堂上要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制,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秀生得以活动锻练,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这显然有悖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启发诱导,设置背景、环境、情景,诱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思考、活跃思维。第二,质疑引导,在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的疑难问题,提出易难适度,而又富于启发性,能够拓展创新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第三是延伸指导,即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向纵向、横向指出研究方向,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

再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过去,学生在课堂上是“录音机”,考试时是“放映机”,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创造性。常言道:“方法大似气力”。教师要适时地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借鉴先进学法的基础上,探讨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关于观察,主动积累,大胆质疑,勇于革新,不畏挫折的学习精神。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可以把语文教学活动置入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如在听说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主题演讲的比赛,即兴辩论等;定期开展班级、校级演讲比赛。在读写能力培养方面,坚持“一日一记”制度;坚持“读书活动”制度,并摘录读书笔记,使校园充溢浓浓的“书香”气息。引导学生将语文理论知识及课外积累的知识充分展示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办好校刊,学生“手抄报”、板报等。积极组织学生稿件向相关报刊推荐等。在实际操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展示他们的丰采。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并将有力地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们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德才兼备、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人才,从而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课改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方法创新

语文是教会我们读书写字、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的基础,可以说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在新时代的中学语文教育中,除了要用语文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力量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思想和认识,掌握正确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新课改的实施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育中的很多不足,为了让语文教学发挥人文力量,我们应积极实施语文改革,强化语文教学质量。

一、语文新课程教学要在求实中改革创新

语文老师先应认真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确定教学定向和目标,实事求是地展开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实施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不少专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我们应吸收这些专家的经验,同时改革创新,脱离传统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开放思维,扩展现代语文教学内涵。作为语文老师更不能停滞不前,要积极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力量,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分析研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只有能读能写,才能发挥语文才能,使之持续提高,那么,在新课改教学中也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1.发挥教学方法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各种教学办法,为的就是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方法的具体性,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势和弊端,所以不能单一使用某种方法,而是要多样化。其次,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老师要使用自己熟练的教学方法,并掌握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情况,也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现代教学设备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备的多样化、现代化为实现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再次,教学方法的综合性,我们在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引导学生学习、思考、探索。最后,教学方法应多样化,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根本需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启发学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老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探索中,以便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教学中要能启发学生,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本内涵。启发教学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新课改所积极要求的,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点,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更自

觉、自主地掌握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语文的教学特征来看,我们在教学中必然要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语文注重理解、实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充分顾及到具体教学目标的规定。优化教学方案,挖掘教材深度,实现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组合,开发教学方法中的启发性和多样性,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提高语文语言培养的效率。注重因材施教,传统教学总喜欢一刀切,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直接选择同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在要求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关键。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的,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语文教学环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完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应用是一个大方向,但如何应用,就要靠老师的创新和努力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语言必须具备思维与情感,只有在语言环境中,才能学好语言,养成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在课堂教学上,老师要有情感的表达语言,丰富语言的艺术性,面部表情要生动,肢体语言要有感染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体验状态。其次,营造语言教学氛围,在上课前设计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语可以是一段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也可以是一段充满感情的朗读。最

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手段能有效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促进教学方法的

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技术,全面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所以,语文老师还要付出辛苦和努力,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