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1篇

(一)小学德育课指导思想的改变

在没有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指导思想是在道德的基础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主要是以学习为主。此种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后发生了改变,对人性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围绕儿童的生活来设计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自身的道德,与此同时,还强调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教授学生知识等与培养学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将德育教育和其它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连接。

(二)小学德育课性质的改变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前,小学德育课的性质是一种分科课程,所谓的分科课程,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分开了,从而导致学生对自身、社会等的认识并不全面,教学内容出现了重复现象,教学效率较低。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性质有了明显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将德育课和其它学科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生活课,两者的有效联系,使原本单一的德育课转变为“品德和生活”相结合的课程,进而体现出了综合课程的性质。

(三)小学德育课目标的改变

在原有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以及价值观等。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倾向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注重学生对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在小学德育的目标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还针对学习方法以及情感价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小学德育课内容的改变

小学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有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民主与法制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基本将社会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进去了,这些教育内容中,有很多内容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继续弘扬的,这样就使得人们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是以社会价值作为标准的,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可以为德育社会功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小学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来选择教学内容。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相关人员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为依据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小学德育课实施方式的转变

在小学德育课的实施方式以及评价功能上,其注重的是结果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的实施方式和评价功能有了显著的变化,在改革之后,小学德育课更重视的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将综合性评价和个性化评价进行了整合,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评价,更加合理。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求进行多样化的评价,从评价的角度、主体等进行转变,与此同时,还要求使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课更加重视科学合理的开发、使用资源,课程资源也不再局限于教材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来丰富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

二、结束语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政治;德育生成性;必要性;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堂的要求是教学要避免理论说教和灌输,更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运用、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动态生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实现德育的生成,以这个目标为主,构建生动、活跃的思想政治课堂,并逐渐形成具备德育生成性特点的教学框架体系。

1.德育生成性问题提出的必要性

提出德育生成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育本身的需求,二是新课改的需求。

一方面,对于德育本身来说,由于长期以来,在对德育的一些主要内容,比如基本概念、原理、道德等的研究上,存在着这样两张“皮”,即没有深入内部的研究。一张“皮”是德育理论研究者对理论研究过度倾注,他们的研究层面往往停留于高层次方面,导致他们的德育工作呈现一种高高在上,无法融入实践教学中的现象。另外一张“皮”来自于德育实践工作者,他们倾注精力于实践,脚踏实地,但是无法使理论自成体系,无法达到将实践上升为理论的研究高度。另一方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为解决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些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为适应教育的发展,有必要对当前教育存在的这些弊端进行处理。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成为适应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从这两方面来看,提出德育生成性问题成为一个必然要求。

2.德育生成性的运用价值

德育生成性的运用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课堂教学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德育生成性问题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质量。在强调德育生成性指导思想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至于那么沉默,课堂的活跃性被调动起来,充满活力的课堂逐渐形成起来。课堂教学不再是那种单向的模式,而是变成一种多维的空间模式。既可以满足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还能够实现人与生活的联系和交互。对于课改来说,课程工作推进了好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德育生成性问题得到广大学者和社会人士的认可,因此,可以说德育生成性研究为课改指出了一条可行的发展方向,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课改的进程,为课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从大的意义上来说,它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3.德育生成性如何生成

德育生成性要生成,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第一步,预设。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课堂教学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脱离了预设,课堂就容易呈现一种涣散,无规章可循的状态。而预设又不能够限制生成的方向和成效。因此,教师要首先做好预设工作,才能够活用教材,挖掘课堂的其他亮点,提高生成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二步,明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德育生成的起点要定在哪里。德育生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要建立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之上的。因此,明确学生的现有水平是十分关键的。第三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德育生成具有重大影响。这种交流互动相当于一种动力,它可以推动生成的进程和发展,师生交流互动才能够实现情感、知识、观念的沟通,提高师生彼此的见识和思想,进而在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共识,更好地促进德育生成性的实现。第四步,追求共同发展。追求共同发展是德育生成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理论的教学,还需要实践体验,二者的相互结合才能够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而生成性的课堂会让课堂中的每个人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出德育生成性问题已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强调德育生成性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也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进程。而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生成性要生成可以按照四个步骤来进行,即预设―发展水平―交流互动―共同发展。这样,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德育生成性才能够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4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政治课教师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名称的演变代表内在的转换。思想品德学科中招考试推行开卷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的品德践行。教学评价方式的变化,要求师生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其次,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是时展的要求。当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作出相应改革。

再次,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就是以课本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初中生自身成长规律的要求。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学目的不明确。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往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但现实的课堂,仍然有不少“填鸭式”、“满堂灌”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现在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内容,还是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4.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目前虽然很多学校有了网络,有了多媒体设备,但有些教育者依然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学方法单一、手段落后。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于目前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不满意。原因是目前的思想品德课堂还是老师讲的多,学生以听和记为住,有必要进行改变。

2.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只来源于课本的现状不喜欢。教科书虽然符合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是它编写的内容受时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更新。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确定并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教育者要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有充分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措施,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提高教师素质

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重要的素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者时刻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也时刻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2.高尚的师德修养。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师德修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包括教师内在品质方面的修养,也包括外部行为方面的修养。

3.提高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的意识。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育教师所必备的能力素质,教师不仅要继承优秀的教学方法,更要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教育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注重课程统筹,更新教学方法

1.情感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品德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落实到学生的实践当中去。

2.加强师生互动,创设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实行“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也加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3.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接受。

4.链接时政要点。教科书所蕴含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到生活中去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等。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的推行,新课改后素质教育问题引起了相关教育人士的讨论。新课改后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成为我们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并需要立刻解决的问题。我国的教师长期以来所从事的是应试教育,特别是中学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目的是就为了升学,不仅学校教师观点是这样,而且家长也是如此,学校的评比都是以学校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新课改后,初中思想品德课也面临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该如何转变?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提出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1 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初中阶段的教育尤其重要。初中阶段的德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重视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重要的课程。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从事德育教育不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想品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而是培养他们如何去考试,取得高分。一句话,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以考试分数作为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割裂了德育和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很普遍。

自从我国实施了新课改之后,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真正实现道德素质教育,本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1 品德教学与行为习惯教学的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把思想道德知识的教学与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结合起来,把道德认识的培养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因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能仅靠简单的说教,必须将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思想品德,如教育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甚至也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班级,班级虽小,但是它是一个集体,所以,我们要热爱它,从而培养出学生的集体意识。我们还可以教育学生乐于助人,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的意识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等,并且每天都能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这样学生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品德合格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1.2 以理论为基础,拓展实际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而新课改后,则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际教学。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也要突出这一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2 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驱动下,形成了以模仿、重复训练和机械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割裂了知识内有的本质联系,忽视了应用和社会实践。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

新课改实施以后,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而不是成为教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通过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2 不放弃书本知识,更要把握时事政治。

初中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它的课程,它与现实结合得很紧密,特别是与当今时政。因此,新课改后,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增加对学生的时事政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即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新课改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摒弃传统的完全靠讲授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发现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课堂语言要丰富、幽默,课堂气氛要活跃有趣。教学活动不必拘泥于常规,多尝试开放式的课。布置作业要精选、适量。题目要新型,多训练不定项选择、图表题、分析说明题,善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解答,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3 不要放弃每一位学生

素质教育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如果班级里有一个学生教育不好,那就不能说是成功的素质教育,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都要认识到这一点。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提高,也就是说要大面积丰收。要做到这一点,在教学具体实施上要做到:面向大多数,照顾后进生,推动先进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多给点温暖。在教学的要求上要减小坡度,增加台阶,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遵循科学发展观,从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地区和学校的优质资源,开发和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校本课程,是学校德育改革、创新,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德育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农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课程体系;课程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对课程设置等提出了更高要求。1999年,国家正式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9月新课改在全国运行。这是时代的号角,这是社会的最强音。课程改革将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重视道德教育,重视课程体系的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国将启用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也应运而生。

二、农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农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主要有应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对比实验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到当前其他同类农村中学的德育现状、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法了解本校学生的德育需求、困惑及对社会道德标准的认同程度和后期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等,以及教师德育的需求和困惑。通过行动研究法设置校本课程的内容、落实、评价等。

三、农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广泛调查,充分发掘学生的德育需求

地方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之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使我们认识到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德育需求时,为尽量挖掘本时代中学生最真实的需求,确保信息的广泛性、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在实验开始阶段,采取匿名问卷调查、匿名投递信件等方式,由各班团支部书记负责,每个组又分为学生组、教师组,各实验小组按照调查进度、工作目标,制订具体的调查计划。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查走访、收集整理,每个组都获得了有价值的第一手文字材料,不仅对学生的德育需求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对社会对学生德育的期望作了调查,为我们确立校本德育的内涵和形式奠定基础。

(二)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构建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实质是利用本地或本校的优质资源,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发掘地方性和校本性的乡土知识。既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又要坚持照顾和满足学生个人的人生设计、自主发展的需要。德育校本课程必须注重课程科目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并重开发,为此在内容上必须遴选学生需要的内容,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比如,班会是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活动课,为了发挥学生自教自理的作用,以前班会课多由班主任主讲,现变为学生自命主题、全员参与的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课。

德育校本课程的选修课主要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学校业余团校、各社团等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比如,业余团校主要是培养预备团员的机构,由学生自由选修,请校外名人、领导干部、教师党员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志愿者服务队则是团委、少先大队、学生会、各团支部自主组建,由校团委管理的一个爱心机构,每月开展不少于一次的服务活动。如:福利院服务、社区帮孤寡老人服务、我爱我校、清洁校园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自愿参加的。

(三)整合资源,丰富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新课程提出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也指出要把爱集体、爱家乡教育作为中学阶段的重要德育内容,提出要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中学生爱国情感。在研究中,我们挖掘地方特色突出的教育素材,由我校教师精心编写校本课程《走进阿干》,力求让每一件事都有代表性,并且将地方人文资源与德育课程整合起来,进行开发利用,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又使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

四、农村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德育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个性化特点,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特别是农村中学,基础设施差,教师的德育理念又跟不上,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畸形发展趋势。但是,在实践中,面对升学的压力、社会的不认同和家长的质疑,很多老师退缩了,因此是否应该建立一个长效的德育激励机制,鼓励整个社会支持、帮助德育,并营造一个良好德育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彻底改变德育的滞后性与两面性的尴尬局面,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7篇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技生德育;课程改革;必要性

德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教育活动。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①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作为德育的一种主要的、典型的形式,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②可见,学校德育是一种特定形式的德育活动,是对新生一代的品德教育,它对下一代的成长成才发展有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亦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德育最重要的场所。中技生德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技术学校中技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统称,其手段、途径和方式方法很多,其中通过德育课程进行品德教育是最重要途径之一,它是对新技术工人步入社会前专门进行的相对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或者说是对技工学校学生就业前最后一次专门的社会主义德育洗礼。鉴于此,中技生的德育课程必须适应当代技工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德育实践要求,更须体现技工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和生活需要——突出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的特色。作为技工学校的德育专职教师,经过近几年的德育课程教学实践,我们明显感到,当下的中技生德育课程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无法满足技工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其改革迫在眉睫!具体来讲,一方面德育课程内容陈旧、呈现形式单一,不能反映新时期新信息新要求,亦无技工学校德育课程特色;另一方面德育课程形式僵化保守、教法学法机械简单,没有走出传统的理论说教模式,无法真正实现德育课程教学目标。

从国际国内德育现状来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学校道德教育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道德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世纪50—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向学校道德教育转变的趋势,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并且把道德教育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目前,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里,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制度、实验室、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运行都已达到十分成熟的状态。同时,世界各国都将“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已于上世纪末掀起,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理念与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然而,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才日渐受到重视,虽然在技工学校里高技生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已逐渐在全国推广,但中技生德育课程一直未能走出理论说教的根本态势。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处于零星、分散的状况,缺乏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急需解决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缺乏问题,即直面德育课改中最基本的问题,急需解决德育课程形式僵化保守等问题。因此,当前,把对技工学校里中技生德育课程改革作为一个完整课题来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我们认为,新时期中技生德育课程改革应当基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一般目标和中技生德育个性目标要求以及中技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通过借鉴和利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的有益经验和成果,学习普通高校“两课”和其它技工学校德育课程中的一些成熟、优良做法,衔接高技生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内容与要求,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哲学、法律和最新的国内外课程改革理论等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结合教学实践,去探究当代我国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中技生德育课程改革。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一方面致力于德育课改的理论研究,搞清楚德育课改的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重新编排出一本适合当代中技生的德育读本;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实践,探寻出一系列有效的适合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的新方式方法或途径。这样才能切实促进社会主义德育发展,才能有效实现中技生德育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新一代技术工人!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第三轮改革,使中职学校和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正确认识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全面把握职校德育课改新的亮点和特色,努力增强德育课的时代感、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亟需以转变观念、资源开发、学生参与、整体推进等新的策略和措施,切实推进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

从2009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199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2001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德育课改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很多维度:有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变化,有采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网络、多媒体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德育教学,就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在教学中点拨知识点,点亮兴奋点,点燃情感点,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自主探究思考,课后自主选择作业等。要以学生为主,参与到德育课专题演讲、艺术表演、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经常训练写作小报告、小论文、小感受、小体会等,运用德育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要以恰当的思维坡度,引导学生多层次、全员性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将是德育课改成功的关键之招。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10篇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11篇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12篇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 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13篇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14篇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德育要求范文第15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是我国教育再一次发展的号角,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德育工作究竟如何开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1 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 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 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2 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