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

新课堂同步训练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1篇

而且七年级数学的很多概念都和六年级联系不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似乎出现了全新的平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这些知识很陌生,学起来有些吃力,而且高强度的知识涵盖,让他们应接不暇,课堂学习十分紧张,课堂训练准备不足,无法当堂明确知识点,造成课下作业错误百出,数学学习能力下降。

一、纠正数学课堂训练弊端当堂知识当堂吸收

因为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增加,而教学过程中课堂数学训练占用课时较多,所以有些老师精简了课堂训练时间,甚至有的老师取消了课堂训练,都改为课下作业,学生课下做完教师集中评判,而后找出共性问题课堂上再加以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首先加重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其次无法当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者存在学生个别数学不能理解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的现象。这些现象导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学生们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吸收,这十分不利于七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长此以往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这种错误的数学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加以纠正,保障学生充足的课堂训练时间,引导学生当堂知识的消化,发现错误和问题当堂解决。

二、以当堂训练方式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

当堂训练必须贴近七年级新人教版教材内容,抓住课堂上所讲章节知识重点,围绕学习的主题展开课堂训练。当前一些教师普遍的作法是在课堂上做《随堂课时练》中的习题,这样以来,学生课堂训练的内容被圈定了范围,数学学习的广度不够。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随堂课时练》平时在家里都做为预习的习题,课堂上做学生的兴趣无法有效激发。因而教师在当堂训练中让学生解答的题目要力图创新,要拓宽思路多找贴近教材的,学校发放的练习书之外的内容来让学生们作练习。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做题兴趣,开拓他们的眼界,多见识不同的题型,还能够避免有些自作聪明的学生提前找寻解题答案课上不动脑,直接抄写答案的现象发生。凸显课堂训练“稳、准、精”的特点,让学生抓住知识点的同时开放思维,牢固掌握课堂内容,跟随老师所讲快速提升数学水平。

三、七年级数学课堂当堂训练要制定具体方案

当堂训练不是“拿来主义”,是需要教师周密设计的。教师因此要在课前做大量习题搜集工作,选择适合本课时所做的训练题,不能超纲也不能太过浅显,不能过多也不可过少。教师在具体课堂训练的方案上要下功夫,要编制当堂训练方案。

首先教师要构建知识网络图,例如下图:

根据知识网络图确定课堂训练的基础题,一般此类题型出3~4题即可,如概念判断题,给出多项式问有哪几个项,常数项是哪个,一次项系数是多少,属于几次几项式等。这些基础题训练的是学生对课堂概念掌握的情况。

其次是当堂训练题,这类题目可出4~5道,题型要具有特色,围绕课堂内容多种方式呈现。如应用题方式,多种解题方式以及设问方式等。就上述知识网络图而言可以出单项式或者多项式的应用题。如:于长方形广场的四角设计一块半径相同的四分之一圆形花坛,若半径设为r,广场的边长为a米,宽度为b米,则请同学们列出表示广场空地的面积的式子。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2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要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入手

(一)不同的教育思想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把课堂教学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说把课堂教学分为情况问题假设解决验证。以前苏联凯洛夫为代表的知识中心说把课堂教学分为复习检检查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二)不同的课型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的新授课是以掌握新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练习课是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结构。

(三)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尝试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出示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六因素单元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自学辅导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引读算议讲练。

(四)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概念课,性质法则课,几何知识课,应用题课。由于数学知识的特点不同,学生学习各类数学知识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所以课堂教学结构也不相同。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抓好三个层次的教学

(一)基本训练

1、基本训练的要求

基本训练的原意是基本、简单的训练,如口算,简单计量单位的换算,简单几何图形求面积计算,基本应用题列式等。现在把它作为课题教学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有三个:(1)通过基本训练进行组织教学,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2)通过基本训练复习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准备。(3)通过基本训练进行智能培养,让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智能准备。

2、进行基本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

(1)时间控制。基本训练所用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在开始的5分钟左右,这样就不会因基本训练而占用了一节课的最佳时间。

(2)基本训练的设计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展开。

(3)基本训练的迁移功能要适时、适量、适度。

(二)学习新知

1、小学数学知识系统的横向结构

(1)概念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直观演示或旧知识引入质疑讨论辨析归纳。

(2)法则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操作演示弄清算理分析归纳概括法则。

(3)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①认识平面图形:实物图形特征;②认识立体图形:实物特征图形特征。

(4)应用题教学知识系统的纵向结构,纵向结构是指教材编排顺序的结构。根據新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知识点的多少、知识的难易程度每一章教材都可划分为三类,不同类型的教材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2、学习新知时要注意的问题

(1)要避免见例题就讲,平均使用力量的做法。要在新知识的新上下功夫,要使结构有超优,掀得起高潮。

(2)要避免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的形式主义。有些课堂教学有问有答,有讲有练,直观教具一大堆,又唱又跳,热热闹闹,好像一课堂的容量很大,实际上如果不从思维的逻辑性设计结构,其结构一定是很混乱、松散的。

(3)要注意学习新知的导入和归纳。导入是学习新知的开始,学生一接触新知必然产生认识的不平衡,教师要抓住时机揭示矛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习的动力。学习探究新知的目的是要得到带有一定规律的结论,这就需要师生的共同归纳。归纳一方面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暂时的平衡,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练习安排

1、基本练习和课堂练习

课堂教学中练习的种类很多,但从结构上看主要为基本练习和课堂练习两种,这两种练习的层次不同,各方面的要求也不同。

2、练习安排要注意的问题

(1)练习时间要有保证。没有充足时间练习的数学课不能叫一节好课。新授课的课内练习时间一般在10-20分钟,课内练习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做法一定要改变。

(2)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重点部分要集中练,难点部分要分散练,混淆部分要对比赛。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3篇

一、数学课堂训练模式初探

课堂训练分有形训练与无形训练。有形训练是指我们能看得到的听、说、读、写等学习动作,无形训练则指以训练学生思维为主的课堂训练。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学生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起来,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我们制定的训练模式亦是同样的出发点,让学生参与课堂,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感悟哲理,获得能力。

我们组经过实践初步形成

的课堂训练模式

“102010”教学模式确定“10”=【指导自学】,“20”=【课堂探究】,“10”=【课堂练习】。形式简单,亦于操作,更利于老师把握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案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设计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的学习从主观上来说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102010”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际也对数学老师实际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课不能一讲到底,黑板不能擦了又擦。必须把时间给学生以达到足够的思维量和训练时间。

二、课题的研究

虽说现在实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也从各个角度和方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少了一点可操作性,也不能系统化。而本课题则更注重的是操作性和实效性,把新课程理念融入到“102010”理念中,把学科指导意见放入学案,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去把握编制学案。

课题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练习题的设计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现实数学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课堂练习的效率并不理想的状况。我们认为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练习应是高效的、优质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优质、高效,有利学生发展呢?

1.课堂练习的基础性、适量性、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必须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兼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由易到难进行安排,同时教师设计课堂的练习既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又不至于因练习太易而失去认真练习的动力。

2.课堂练习的多样性、挑战性、趣味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不具有多样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分别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性心态下完成知识的构建。

3.课堂练习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同一问题对于数学困难生较难,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因此,优质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具有差异性。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为所有学生发展提供帮助,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

(二)课堂训练的实施

合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是提高数学课堂训练的有效性的关键。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提供足够的训练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以尽可能大的兴趣和热情,自己大胆去操作和实践,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体会探索学习掌握知识的快乐,较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得到提高。

(三)课堂训练的反馈

1.课堂训练设计要避免过多的简单的重复性操作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靠“想”出来,也不是靠教师“讲”出来,更不是靠简单的、重复的、盲目的“练”出来。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个体的特征及个性,数学的学习应包含着一个交流、反思、改进、协调的过程,所以,课堂练习设计要避免过多的简单的重复性操作,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练习量的大小和练习的层次感等因素,从而改变低效课堂的现状。

2.课堂训练反馈要及时,点评要精辟

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师对课堂练习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对错误的问题分析要具体、有针对性,点评要精辟,一针见血。

3.正确的对待学生训练中的错误

在课堂训练中,学生犯错误是常见的事,正确的对待学生训练中的错误有助于提高课堂训练的有效性。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异步达标

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同样,学生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也是正常的,应尊重并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52-0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每位教师都在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放课堂教学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近年来我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课堂,积极实践“以训练为主”的高效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习惯初步形成。

一、“以训练为主”的实施步骤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一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定标提示。即确定训练目标,教师作出提示性讲解。讲解的内容由课文和训练目标来决定,如解题,有关作者、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与训练有关的语文知识解析,也可根据训练要求,进行诊断性测试与补偿。一般用10分钟左右时间。第二步,指导训练。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目标要求,学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一般占有25分钟左右的时间,不低于10分钟左右时间。第三步,答疑小结。即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对训练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共性疑难问题做出解答,也有师生相互质疑,师生讨论解答,或者由教师总结解析,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效果。一般占用时间10―15分钟。

这种“模式”不是绝对的,而应根据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课文特点等灵活变通。三段式的基本模式,应以二段为主,学生的训练时间,应不少于一堂课的二分之一。

二、“以训练为主”的关键环节

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过程中,应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一是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始终牢记“以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障;二是“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要着眼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与学生的训练活动。只有抓住“训练”这个关键环节,才能使学生收到阅读的真实效果。若淡化“训练”环节,则会使学生阅读后如过眼烟云;三是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就难以实现。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机会。因此,收益权是个别的,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

实施“以训练为主”教学,不妨借鉴体、音、美的教学方法。体、音、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现象,他们总是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布置训练任务之后,让学生“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然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向体、音、美教师那样去“训练” 学生。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体、音、美教师应是语文教师借鉴的一面镜子。

三、“以训练为主”的回应效果

扎实开展“以训练为主”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角色的真正转化,概括起来将会产生四方面的突出效果:

一是能迫使教师改变备课的思维与方式。这种备课方式的转变,必须带来教学观念的转变,由讲为主到练为主的转变,由师为主到生为主的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

二是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要达到“训练的目的,“练”的主人当然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练”为“主”,课堂活动的主体自然是学生。

三是有效地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法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但着眼点往往有意无意地放在了部分优等生身上,更多学生只能陪听、陪练,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 英语; 对话课; 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中小学英语对话课教学中,我尝试采用“学、教、练”三字教学法。这里的“学”强调学生的自学,这一过程包括呈现、示范,学说、扮演,模仿新编等任务。各个自学环节都含有自学指导、自学过程及自学效果的检测与评价。所谓的“教”包括:小组活动,组内互教;课堂活动,班内互教;师生讨论,答疑点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练’’除了教学过程中的听说能力训练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补充对话练习题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使学生对所学对话中的句型、重要语言点的使用方法得到扎实的训练,同时兼顾笔头训练。特别重要的是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逐步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达到学生“会学’’的目的。课堂的主要环节如下:

一、呈现、示范,学说、扮演

上课开始,在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之后,教师用实物、图片、场景等真实的语言环境来呈现新句型。并让两个学生(或师与一生)进行示范,接着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学说新句型、分角色扮演对话。由此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自学,上口操练。在这一环节中“呈现新句型”属明确学习任务,“示范”就是自学指导的过程。“学说新句型和分角色扮演对话”是自学环节的重点。这一过程主要由学生在学习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而教师只在对学生小组活动的巡视过程中不时参与、诱导、帮助学生学会新句型,并能扮演对话。

二、课堂表演,仿编对话

在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学会了新句型、并能扮演新对话之后,让学生在课堂表演新对话。然后,继续举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利用课前准备的教具或由其他学生提供的情景仿照所学对话编新对话。这里,课堂表演的过程既是对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又对下一自学环节起示范作用。课堂表演可分为两个大组、两个小组或两个学生之间等不同形式的表演,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学生自编新对话的过程是这一自学环节的重点。在编对话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熟练的变换对话的内容,构成新的对话。例如:在有关购物的对话中,能针对不同的货物、不同的价格等编出不同的对话;在有关问路的对话中,能针对不同的目的地、不同的路径、不同的交通方式等编出不同的对话;在有关就医的对话中,能针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治疗方式等编出不同的对话。

三、展示自编对话,评价、点拨、归纳

在学生仿照所学对话用不同的语言环境编出新对话之后,让学生在课堂表演所编对话。接着,由学生评价、教师裁判、学生互相点拨等。然后,教师就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学生之间未能解决的问题予以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课文中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型等重点知识。在课堂表演自编对话的过程是这一环节自学效果的检测,也是课堂学生自学活动的新高潮。课堂表演可按不同形式的竞赛方式在课堂举行。在竞赛式表演中,学生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展示自己的才华、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同时,通过师生的评判和点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四、模仿朗读,增强语感

朗读是英语对话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理解和表达对话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感,并使学生朗读能力得到训练。朗读时,学生的眼、耳、口、脑同时并用,就会增强理解和记忆。因此,在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互学、课堂讨论等形式彻底理解、掌握对话之后,让学生听课本中对话的录音,并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大声朗读对话,以便于加强记忆。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有效课堂;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118-01

当前学生学习太辛苦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认识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规范办学行为要求我们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学生课后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准加班加点了,不能搞题海战术了,减负不减质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出路还是在课堂,提高课堂效益特别是课堂训练的效益。数学课堂是否有效,有效训练是关键,有效训练是有效课堂的落脚点和重要体现。在此,笔者将自己研究与反思奉献给读者,与同行商榷。

目前课堂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训练时机的安排不够精细,缺乏及时性

在训练时机的安排上不够精细,有的课堂在集中学习了概念、法则、定理、例题后集中安排一定量的巩固训练,这样的训练安排缺乏及时性,一方面没有考虑到数学学科前后知识逻辑联系紧密的特点,前面知识掌握不牢易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另一方面没有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有的同学因间隔时间太长、内容太多,出现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练了前面忘了后面,最后一锅夹生饭的现象。

二、训练选题过易或过难,缺乏层次性

在训练选题上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缺乏层次性。有的课堂训练选题过易,全是基础题,照顾了基础薄弱的学生,有利于概念、法则、定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但训练的思维层次不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好学生吃不饱;有的课堂训练选题过难,全是有一定难度的习题,照顾了优等生,但丢掉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概念、法则、定理还没有记牢,技能还没有真正形成,就进行各种高难度的训练,缺少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就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还没学会走路就开始练习跑步”。

三、训练过程启发过度,缺乏独立性

有的老师对学生特别不放心,训练过程启发过度,学生训练缺乏独立性。在练习出示之后,还没等学生反应过来,老师就开始喋喋不休的提醒、暗示、强调,就怕学生做不出来或做错;练习板演时学生一出现错误或与老师预设不同的情况,老师就开始“个别指导”或换人;学生练习还没有完成,老师就心急开始讲解,不敢花足够的时间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启发过度,长期如此就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也就无法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更无法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训练讲评形式单调就题论题,缺乏发展性

训练之后的讲评形式单调,就是老师讲解或板书示范正确的解题过程,甚至有的就与学生对一下答案;讲评就题论题,对解题过程不作必要的反思小结,对解题规律、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方法不作必要的提炼升华,训练不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思维得不到有效提升,缺乏发展性。

提高有效训练的策略

策略之一:课堂教学宜“小步走,快反馈”,确保课堂训练的及时性

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到全体学生,新授内容的教学宜采用“小步走,快反馈”的教学方法,确保课堂训练的及时性。

策略之二:训练选题应“重基础,有梯度”,确保课堂训练的层次性

课堂训练的难易既要照顾基础好的同学,也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符合本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训练选题应“重基础、有梯度”,确保课堂训练的层次性。新授课课堂训练选题应以基础为主,因为学生对新知识需要有一个熟悉“老化”、形成技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点训练的思维层次,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既让基础一般的同学吃得下,也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吃得饱。基础题、中档题、稍难题的比例一般约为721。

策略之三:课堂训练应“敢放手,敢于等”,确保课堂训练的独立性

我们这里确保课堂训练的独立性,不是说数学课不需要合作交流了,数学学科需要热烈的合作交流,但更需要静静的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体会数学思考的魅力,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策略之四:训练讲评应“勤反思,多提炼”,确保课堂训练的发展性

讲评要讲解正确、规范的解题过程,更要暴露典型错误,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反思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变个别同学的典型错误为全班同学的经验教训。课堂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教师巡视,然后选择解题过程正确规范的和有典型错误的进行正误对比板演或展示。讲评要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与学生一起提炼解题过程中所蕴含的解题规律、解题策略、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7篇

1.科学处理教材知识点和能力点,促进语文高效课堂的形成

课堂的高效率主旨在于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不仅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还要认真研究并重视新教材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把握教材的主要特点,努力为学生搭建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平台,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高效课堂的最基本要素,即教师素质和学养的深厚。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研究教材。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思路清楚、重点明晰的课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抓住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如在教学张洁《我的四季》一文时,因内容较多,而教学只能安排一课时,所以对教学内容必须要精心设计。我重点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找出贯穿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交流探讨赋有哲理性的句子——作家谈生命——课外延伸。其它的诸如字词、作者简介、解题等等,或课前解决,或课堂上一带而过。一个科学的课堂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可以体会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快乐。与之相反的是,有的老师一讲到文言文,不管读音、释义、语法、句式,必要一句一句讲明白,而讲明白实际上把教师所知道和翻译的东西悉数灌给学生,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教师受累,学生疲惫,教学效率自然比较低下。

2.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投入、思考,获取新知,是检验高效课堂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标准。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问题一出,激起了同学们思维的火花,研读文本,小组交流探讨。有的学生解释了“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有的学生抓住“具体”一词,解释了“具体的目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还有的学生说,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那只是生存的手段,而真正的教养则会提升到生命的境界的高度。这样的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和学生一起与文本对话,与不同的思想碰撞,在对话与碰撞中获取知识,开阔思维,提高能力。此外,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提高课堂高效的一个有效地途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有效的转化为能力的内化过程。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是不行的。因而,教学活动的组织一定要以学生为对象,教学质量的评估也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态为主要参照系。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更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要想指导学生学好高中语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时刻做个有心人,注重引导学生丰富自己情感。一是教师要注重创建和谐生动课堂氛围,以课堂氛围影响带动学生的学习。在愉悦、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学习才不是一句空话。二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努力体现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课堂表情要到位,运用的语言要有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积极汲取丰富的营养,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以“实力”精心提升课堂效率。三是教师要投入自己的真情。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自己真情的投入,时刻关爱学生的情感,精心呵护学生成长,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进而带领学生在教师思路引导下,认真探索和思考问题,共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3.指导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训练

高中课堂教学核心要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09

新课程设定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的,长期蕴含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挖掘,因势利导,而课堂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是显性的,是可以测量的,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可归结为一句话:“理解知识,学会运用,”影响这二维目标达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学训练是核心要素。

一、课堂核心要素解读

课堂教学有三个核心要素:讲、学、练,讲即教师的讲授,学即学生的学习,练即学生的训练,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不会或者不会学,才需要教师的讲,因此,讲要讲在当讲处,讲是对学的解惑和点拨,讲是为了学,或者说教是为了不教,常言道:“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重要的概念、技巧、思想方法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因此,练要练在该练时,练是对学的弥补和深化,要学得好必须练得好,可见,讲和练都是为学服务的,讲练结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做到即讲即练、边学边练、以练促学,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学为本。

课堂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另一条是暗线,明线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在学和练;暗线就是每一步都有教师在指导、引导,它不是放羊式的,教师是“讲”“学”“练”的设计者,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怎么讲怎么学怎么练、讲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练到什么程度,都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设计展开学习活动的,讲、学、练并不是各占三分之一,教师要根据具体课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基础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安排。

二、“训练”及其科学性分析

所谓“训练”,是使受训练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的教育过程,高中课堂教学中的训练,包括阅读、写作、解题、实验、考察、表演等感知、尝试、操练、探究、体验活动,涉及动作技能和行为习惯,训练既包括教师层面的活动,如训练的设计、训练的组织、训练的评价等,也包括学生层面的活动,如训练的展开、训练的反馈、训练的矫正等。

这里所说的训练包括课堂例题、课堂练习,也包括课外作业,课堂例题的主要功能在于示范,课堂练习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新知识的及时巩固,课外作业则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课堂练习的巩固、补充和深化,本文主要讨论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

练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按照性质和特点,练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心智技能的练习,如阅读、作文、计算技能的练习;二是动作技能的练习,如体育技能、劳动技能的练习等;三是文明习惯的练习,如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守时习惯的练习等,具体的学科具有自身学科特点的练习方式。

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按照这个界定,作业可分为三类:一是阅读作业,包括为预习或复习而阅读教科书,以及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阅读参考书等;二是口头或书面作业,包括熟读、背诵、复述、书面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绘制图表、作文以及其他创造性作业等;三是实际活动作业,包括实验、观察、测量和制作标本模型等。

所谓“训练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训练的时机适当、训练的方式适切、训练的数目适量、训练的难易适中、训练的要求适度。

“训练的时机适当”,是指练在该练时,如新知识的记忆需要当堂训练,而不是课后训练;新方法规律的运用需要课内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对于作业、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及时讲评,附以变式训练,即时矫正、即时强化、即时巩固,这样才能收到成效。

“训练的方式适切”,主要指选配的题型与训练的目的相匹配,如概念辨析最好选用选择题,检测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最好用填空题,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选配解答题,训练的方式也要与知识的特点相吻合,是动口、动耳、动眼,还是动手、动脑;是独立完成,还是小组完成;是一点多题以强化巩固,还是一题多点以系统巩固,抑或是一题多解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都要依据知识特点来设定。

“训练的数目适量”,是指练量以学生经^努力当堂能够完成为限,又不偏少。

“训练的难易适中”,是说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难易适中,既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

“训练的要求适度”,是指训练的要求应该根据课标要求、考纲要求和学生基础来确定,有些能力的训练必须一次到位,有些能力的培养只能按照高中三年的学习分层次逐步培养,分步到位,而有些学生又必须根据其发展水平适当降低训练要求。

三、科学训练的实施意义

1.科学训练符合掌握学习的观点,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学生要为掌握而学,教师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手段,即要有正确的教学和学习策略,而科学训练符合掌握学习的观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

2.科学训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科学训练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科学训练中的训练题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了背景材料,学生通过解答不同的训练题,从不同侧面对概念、原理、定理、规律、方法等加深了理解,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比如概念教学,要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把概念与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去操作、去体验、去感悟,这样,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概念的拓展与应用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

3.科学训练符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陶行知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反对“教而不做,学而不做”,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认为,唯有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才是理论与实际、思想与行为结合产生的真知识,陶行知还认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而科学训练恰恰体现了“教学做合一”。

4.科学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起着组织教学、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科学训练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然缩短了教师在课堂中的绝对传授时间,但课标要求完成的任务却不能因此而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对备课内容进行精心的安排,要求教师课前要多下功夫,以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训练的优化措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训练,做到重点突出、精益求精、切实有效,因此,科学训练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5.科学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策略,任何一种学习都离不开训练,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加深理解、逐步掌握,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将来要参加高考,因此对基础知识要烂熟于心,基本技能及思想方法要了如指掌,题型规律要了然于胸,易混点、易错点要一清二楚,答题要迅速、准确、规范,这种应试能力的学习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学习,犹如竞技体育比赛一样,需要专门的、专业的、专项的科学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与境界。

四、科学训练的实施要点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知识的讲解上,对训练的关注度不够,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表现在:课堂练习不能当堂讲评,甚至不能当堂完成,匆匆忙忙走过场,练习效果很不好,课堂例题、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题型重复,缺乏合理的梯度;作业数量失当,时多时少;作业批改不及时,有让学生代批甚至不批的现象;作业讲评难以坚持,随意性大,有重结果轻过程、重解题轻反思、重完成轻规范等倾向;作业讲评后的矫正强化训练几乎没有;等等,究其原因,一是课堂教学目标模糊,目标达成意识薄弱,不知道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什么、运用什么、掌握什么,只是将课堂当成讲堂,将教学变成程序,完成程序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是训练题选取不够精当,训练题选配盲目――忽视了训练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训练题选配随机――训练角度重复或要点遗漏时常发生;训练题选配随意――选题不能突出重点、题组不能突破难点,三是训练题结构不合理,题量过大,不能当堂完成;题量过小,达不到“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的要求;思维量不足,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在实施科学训练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训练要有目的性,训练选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基础题重在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学会运用;能力题重在熟练方法运用;变式拓展题重在变化拓展,组题要照应两个基本事实:一是高考考情,要将考点能级要求、重要考点的考查角度在训练计划中布点安排,不遗漏;二是学情,以中等生的学习水平作为练习的基点,重点是巩固新知、强化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2.科学训练要有针对性,在科学训练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其中必做题要面向所有学生,选做题则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以利于因材施教,确保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练习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对练习的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3.科学训练要有多样性,科学训练的多样性主要指习题类型多样化,在题型上,应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等概念性、思辨性比较强的题目配合使用,还要加强对易混知识的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在性质上,应设计顺向性练习与逆向性练习、类比练习、静态练习与动态练习、书面练习与实际操作练习等;在结构上,可以设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和开放练习,同时应根据一定的目的,设计适量的题与题之间彼此相关的题组,使之能更好地揭示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使所学知识趋向系统化、网络化,特别是在单元复习和期末复习时,设计一定比例这样的题组,能促进知识结构的整体化。

此外,还要注重问题解决,课外作业的设计要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而且问题解决要逐渐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问题解决与常规练习的重要区别是练习着重寻求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寻找创造性的方法,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综合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拓展到课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学习的价值;要注重条件的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思路的开放性、结论的开放性。

4.科学训练要有层次性,训练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注意沟通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训练的层次性,要先模仿、借鉴,再拓展,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训练,又要有一些变式训练,以利于新旧知识的沟通,拓展学生的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训练,以利于强化学生实践训练,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转化。

5.科学训练要有及时性,要以导学案作为课堂练习的载体,及时训练,应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要“趁热打铁”,即学即练、边学边练,从而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要及时检测,教师在集体补救之后,应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出错、易混淆的问题再次出现,达到纠正、巩固的目的。

6.科学训练要有有效性,一是找准问题,教师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通过板演、口头叙述、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找准学生的问题,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找准其思维的薄弱点,学生常见的问题有:对概念理解不透甚至错误;审题时对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思维定式的负迁移;方法选择失当;运算、书写错误等,二是及时反馈,教师要讲明矫正要点,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是知识不牢固,还是思维欠缺;是混淆概念,还是答题方法有误,然后从不同侧面进行变式讲解,以“点”带“面”,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要狠抓典型试题,总结解题思路、方法及规律,教师要把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解答过程进行展示或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原来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规范解答;帮助学生提炼解题方法与学科思想,提升解题能力;做到纠正一例,预防一片,三是严格要求,课堂练习要像考试那样,在课内独立、按时完成,不准抄袭,每组练习之前说明要求,指导策略,如指点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时间韧瓿傻取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9篇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讲课之外,就是在听讲的学生中,也总有部分学生眉头紧皱,似懂非懂。而在听懂的学生当中,又有多少学生能动手做对呢?这样下来,能真正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就很少了,课堂效率可想而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认真抓好课堂落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落实“课前常规积累”

学即模仿,习即重复。学生要想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人为割裂的知识点变为自己的知识,需要整体建构,需要重复出现。所以在课前2—3分钟,教师要把之前学过的与本节课知识相联系的知识、方法以知识框架构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不间断地温故知新。采取的形式可以是游戏、猜谜、竞赛、抢答等。

二、落实独立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没有独立学习的合作是低效的合作。合作是学习的一种需要,不是必须要安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高效课堂必须建立一种机制让独立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规范。其中有两个环节尤其重要,一是确保独立学习的时间,一是确保独立学习的反馈。一般而言,独立学习的时间不应少于“三学”(独学、对学、群学)的五分之三,并且,要安排一次小组反馈。

三、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一般由前后桌4位学生组成,同小组的学生在学习程度方面互相搭配。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压缩集体讲授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当堂合作学习的时间,这是合作学习的保障;另外,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坚持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先根据教师提供的自学指导独立完成学习内容,再小组合作解决“个体问题”。对于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也称“小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间互相质疑释疑;对于全班所有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也称“全班问题”,教师要进行引导点拨,力争让学生自己获得正确的答案。

四、落实课堂练习

研究表明:师生课堂时间最佳结构比为0.8,即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占用时间之比为4:5。以一节课45分钟为例,保证当堂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的课堂训练底线。要将课堂练习落到实处,教师还应注意一下几点。

1.课堂的双重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新知识的理解、新技能的形成、新方法的掌握至少要经过两次类似训练。第一次是模仿性训练,第二次是巩固性训练。模仿性训练分“尝试和纠错”两步。让学生先将例题的解题过程用纸遮住,而后通过“偷看”部分或全部解题过程,学会正确的解题规范与思路。在尝试练习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提供新的题目再进行“尝试”,并通过学生板演,教师或“学科小先生”指导,进行个体纠错。在完成了纠错步骤之后,教师再组织进行类似的例习题“巩固”训练。巩固训练要少而精,要针对学生尝试训练中的弱项进行强化练习。

2.最重要的练习完成于课内。过重的家庭作业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效率极低。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把最重要的基本练习在课堂上完成。课外以布置对所学内容的体验与反思性作业为主。如对所学内容的系统总结(知识构建)、方法的梳理、题型的整理归类。

3.加强笔头练习。口头表达是掌握知识的初级阶段,笔头解答是形成能力的高级阶段。教学实践中,用学生的口头替代学生的笔头,是常见的教学误区之一,也是低效课堂产生的原因之一。课堂练习既要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练习,更要坚持笔头解题能力的练习。凡是能够用笔头练习的,绝不以口头练习来代替。

4.发挥课堂练习的批阅功能。教师和每个学生都要准备一支红笔。待课堂练习完成之后,教师首先批阅提前完成的小组长的练习,其他同学找小组长批阅,而后,教师重点批改特别需要帮助的“学困生”的作业。

五、落实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又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批阅及时反馈,学生要及时纠错、及时反思。

六、落实课堂教学的双重标准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堂训练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训练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具有某种能力,掌握和形成某种技巧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是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应注意训练技能。

一、训练技能的功能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而“独立”、“自能”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能独立地思考、理解、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加强课堂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由依赖性、被动性的客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突破传统的羁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的“自主”依赖于训练,同时学生又在训练中尝试“自主”,循环往复、锣旋上升,不断前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活动,除了智商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主观上的自觉性。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途径是靠自己的阅读实践,靠平时勤奋的自觉地学习。经常、有序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读书、自我思考、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良好阅读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除教师必要的指正和引导外,主要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反复地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放松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势必会影响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训练技能的原则

要明确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标准,它在方向上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起指导作用。对语文教学来说,训练目标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好目标,通过训练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发展哪些方面的能力,都要清楚明了。真正做到课堂语言文字的训练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要发挥语文的整体功能。语文教学具有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情感熏陶和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综合功能,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课堂训练要突出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把阅读教学与训练技能有机结合,同时又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发展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能力。

要安排好训练内容和步骤。学生从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有一个训练过程。教师要从阶段语文教学的全局出发,研究不同学生的特点,要把握不同课文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上的不同要求进行安排,要根据各年级的训练内容和要求,突出阶段性原则,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

要做到训和练的有机结合。“训练”本身包括两个过程,一是“训”的过程,即教师的指导过程,二是“练”的过程,即学生练习操作实践过程,两者要紧密结合。“训”要落实到“练”上,否则只是空谈,无法形成学习能力;“练”要有“训”的指导,否则“练”就比较盲目,收不到实效;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真正目的。

三、训练技能的类型

1、理解性训练。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课堂教学中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内容,怎样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例如训练学生分段,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一般步骤是先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然后精读各自然段,在读中思考、理解内容,最后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段落,对有争议的自然段,尤其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读懂每句话,才能明白到底归属哪个段落。这样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获取正确的结论,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然,分段的训练也就落到了实处。这样做,比那种只求形式统一,不求真正理解的举手表态式的分段做法要好得多。

2、积累性训练。知识在积累,一定的积累是理解运用的基础。积累是通过思维活动对语言的储存。教材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依据和凭借,而语言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借助语言材料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这种积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可以根据词语的内在联系和它的搭配规律,采取以词带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训练搭配中积累语言材料。一位教师教《小小的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叠词“弯弯”、“小小”、“闪闪”、“蓝蓝”设计了如下填空题,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①突出轻松可爱的:小小的( ),青青的( ),红红的( ),弯弯的( )。②突出程度加深的:蓝蓝的( ),长长的( ),高高的( ),粗粗的( ),闪闪的( ),细细的( )。这种以旧知带新知的训练利于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记忆库存。

3、巩固性训练。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多次反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或者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运用“类题再练法”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巩固他们所形成的技能技巧。如教学《小猫种鱼》,可设计下组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训练加以巩固:①农民种玉米,收到( ),农民种( ),收到花生。②农民在( )种玉米和花生。③( )到了,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 ),收到很多玉米。④农民把( )和( )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到很多( )和( )。这样训练,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和技能,更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懂得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11篇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为学生的体育训练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参与其中,同学生一道参与各项体育训练、各种活动,师生同步参与、共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将下激发学习热情,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高效、快捷地完成体育课堂学习任务。例如:无论是短跑训练、球类运动还是跳远项目,或课堂游戏,教师都应该同学生一道参与,教师应该试着展现自己的双面角色,一方面发挥师者的指导、教育与鼓舞作用,另一方面则同学生一样,扮演学生的伙伴与朋友,同学生一样参与训练、游戏或表演,师生相处情同手足。如长跑或短跑训练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速度和耐力,教师可以加入学生的跑步队伍,一边喊着口号、一边同学生奔跑,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行动与口号中勇往直前。

二、培养创新能力,激励学生

小学体育课堂上的互动教学是对学生创造性、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应该更全面地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兴趣爱好、生理承受能力等,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优选教学资源,巧妙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激励学生,促进学生身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例如:在矫正操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实指立棒行走的方式训练学生。在投掷技术培训过程中,当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投资知识与技能后,就要组织学生开展投弹打靶比赛,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热衷且具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游戏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因为在游戏中为学生创造很大的自我展示空间,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能力,锻炼学生的体魄。通常,小学生对长跑都抱有恐惧或厌倦心理,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减轻学生的长跑压力,教师可以设置迷宫游戏,也就是将原本笔直的操场设置成多个崎岖拐弯的迷宫曲道,让学生在这些迷宫曲道中通过提高跑步速度寻宝以进行长跑训练,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活力,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参与训练。

三、重视评价,增进师生感情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充当引导者、教育者的角色,学生则为培养对象,是接受训练与引导的课堂主体,然而,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引导者,必须围绕预设目标开展多种教学模式,围绕学生能力、学习情况及训练的体育项目等对学生训练成绩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本着鼓励为主、引导促进的原则,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信心,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要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支持,对于体能素质较差、训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要耐心地进行引导与指导,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一些体能素质较差的学生可能非常不擅长体育运动,然而,经过几周的训练,这部分学生或多或少会取得一些成绩,教师要将这些成绩放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向全体学生给予这部分学生表扬性评价,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进步,更努力地配合训练,通过这种方式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会自主参与训练,树立体育训练自信心,自觉培养并提高体能。

四、融入艺术,活跃教学

从表面看,体育和艺术是两门完全不相干的科目,事实上,二者之间能够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获得积极良好的教学效果。艺术与体育的融合主要在于体育教师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发挥,因为艺术元素往往能够为体育增添活力、创造全新价值,活跃教学课堂,带来全新的体育教学效果。例如:对学生进行“韵律操”训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轻缓、舒适的轻音乐以触动学生的听觉神经,进而激发学生参与韵律操训练的热情,让学生伴着轻快的音乐节奏,自觉参与体育韵律操训练,创设积极、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感受到艺术之美与体育训练的艺术之美,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同时,为了活跃体育训练气氛,教师应该引入一些彩带、艺术服饰等,对学生进行装饰,让学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走进体育训练世界,感受艺术与体育融合之美。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12篇

一、训练反馈要有针对性

在已经初步建构起新知识的条件下,反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诊断和矫正上。在设计反馈内容时,教师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本次教学的核心知识点和学生易错知识点,精编、精选训练题。其次要根据学情,分层级地提出反馈要求,将关注点放在成绩中等和较差的学生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如果教师能重视这类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鼓励、有效的矫正,就能改善他们的课堂表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分层提出反馈要求,也能帮助能力层级较高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加强。教师关注点下移,着眼于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获取并分析信息,且采取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措施的行为,是实际意义上的“二次教学”,是将教学落到了实处。

二、训练反馈要有时效性

当堂训练,最好做到当堂反馈。教师的讲评是对训练结果的再一次反馈,它能帮助学生审视本节课的学习成效、明确易错知识点,通过及时矫正,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因此对于训练反馈,如果课堂上时间不足,课下也要及时完成反馈,并尽快讲评,不可不了了之。另外,强调时效性并不是意味着讲练时间越短、课堂容量越大,训练的效果就越好,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要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所以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去完成训练,教师讲评后最好也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以达到最佳的反馈效果。

三、训练反馈要有多样性

有些教师在设计当堂训练时,往往将其与“做题”等同起来。其实反馈的形式与内容都可以更加灵活,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样化的设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跃起来。

1.反馈的表达形式多样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训练反馈时,也不用拘泥于一种表达形式。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如讨论、演讲等,或书面表达,如题型训练、作文片段练习,还可以安排朗诵、背诵等活动。只要能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形式并不重要。

2.反馈的内容安排多样

课型不同,授课内容不同,反馈的内容安排可以更加灵活。新授课可以根据所学篇目设计文本分析的习题、思维拓展的提问等;复习课可以侧重于题型举一反三的训练;写作课可以侧重于写作片段训练。写作训练常常被放在课下进行,其实新授课中的一些文本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思想深刻、或是感情动人,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在讲授结束,学生思维正活跃的时候,采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如在上《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续写小说结尾,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也涌现出了一些佳作。同一授课内容,教学目标不同,训练反馈的内容也不同。例如同是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就可以有三种教案。一种教学方案将“诵读和品评”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体会作者情感、鉴赏诗歌语言。其设计的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去朗诵、品味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使学生既能感受苏轼不同风格的作品,又能强化所学方法。另一种教学方案聚焦于诗歌语言的品析,在当堂训练中提供了苏轼的《蝶恋花》一词,借炼字和概括诗歌情感两个题型考查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第三种教学方案在当堂训练中体现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平日对苏轼的了解,结合本课所学和补充材料写一段评点苏轼的文字,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梳理了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学习了他的人生态度。

3.反馈的完成途径要有多样性

当堂训练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也可以是小组协商共同完成的。学生独立完成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小组分工协作、互相评点、推举代表的形式则能让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更高、课堂气氛更好,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教师可依照教学需求选取不同的完成途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留心教学设计之外的思想火花,积极促进课堂生成。

四、训练反馈要有情感性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成功课堂;“三段六步”;教学模式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达到学生成功学习,教师成功指导,师生共享成功课堂教学生活幸福之目的,笔者对成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同仁共勉。

一、成功课堂“三段六步”教学模式

“三段”即: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六步”即:展标、自学、助学、用学、测学、小结。“三要素”即:积极的期望要求、提供成功的机会和帮助、激励性评价。“二条线索”即:主线――学习线,副线――指导线“一个特点”即:“练中学”“学中教”。以上简称“36321”结构网络。

“三段”“六步”之关系:

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以成功的三个阶段为价值目标,以“六步”为教学流程,以学习线和指导线为策略,以成功教育“三要素”为循环节所构成的纵向深化、横向联系的结构网络。其特点是:“练中学、学中教”。“练中学、学中教”要求在备课时,要以“练”“学”为重点。备“练”主要是准备训练题;备“学”主要是提供学习方法;备“教”是备难点、疑点。以保证课堂训练有目标、学习有方法、教学有针对性。

二、“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各步骤的操作运用

1.展标

课前拟好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适当、具体、易操作、可检测。上课通过多媒体或口述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和要求。

2.自学

“自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密接触教材,达到整体感知教材,把握教材,或者学会教材某一部分内容。“自学”并非放任自流,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时间保证、有自学指导。指导可展示,也可口述。但提纲必须告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同时可以叫中差学生板演,最大限度暴露学生自学中的问题,针对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教师头脑中进行二次备课,为“助学”做好准备。教师巡视过程中,应做到轻声慢步,不影响大部分学生自学,保持学习环境清静。自学中暴露的问题,教师要当做教学资源来利用。二次备课中要进行梳理,知识的问题、方法的问题、情感态度问题都要有相应对策,保证“助学”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把专心读书、积极思考、认真书写、规范操作、及时矫正、准确识记等能力抓实抓细,抓出成效。逐步实现从“有师指导”到“无师自通”的飞跃。自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举手、学生相互测查、师生口头交流等形式掌握全体学生的自学情况,并予以“多尺度”的激励性评价,让优、中、学困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

3.助学

“助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大部分学困生采用“师教生”的方法通过讲解、板演帮助。小部分学困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亦即“生教生”的方式帮助,使学优生和学困生都有成就感。“助学”中,易混淆的知识、难于识记的知识、开放性的问题等等,要通过纠错、辨析、归类等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助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师也要当作“资源”加以利用。暴露的问题越多,当堂解决得就越多,教学就越有价值。课堂也就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学堂。“助学”后,优、中、差学生各有所获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对不同层次学生都应给予积极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用学

“用学”即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用学”的侧重点在“训练”。训练的内容有诸多层面,如听、说、读、写、算,又如,思维、技巧、准确性、敏捷性等。训练的目标根据需要确定。对于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而言,训练内容和目标是具体的,教学目标中已明确表述。但在具体训练题中应由易到难,层次化、序列化、具体化确定目标,使每一道训练题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能力和方法,而且能获得成功的喜悦。“用学”的过程必须在课时内完成。其形式是当堂作业。当堂作业必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独立做,再纠错、对改。

5.测学

“测学”就是测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测查教师指导效果。教师课前必须准备好测学题,题目要紧密联系当堂学习内容,难易适中,并保证在课内完成测评。

6.小结

学生谈收获或教师做评价、做小结。

7.反思

“三段六步”教学模式是成功课堂的一个整体范式。可运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可用于一个单元教学,可用于一个课时教学,也可用于一个知识点教学。对各学科及不同课型而言,也可根据学科特点创造新的个体范式。“三段六步”课堂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根据需要取舍。如,可上自学测学课、助学测学课、用学测学课等。教师要通过“入格―适格―出格”的过程,展现出“三段六步”课堂模式的生命活力。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五步教学法 高效课堂

五步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五个阶段的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训练能力。五步教学法的优点在于,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教与学,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同时也就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状态,激励学生通过努力体验成功的感受,获得学习的乐趣。

第一步 有效导入

在一节课开始时,教师通过简短的言语或行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产生学习期待,从而提高整堂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有效的课堂导入。新课导入

一般有直接导入法、温故导入法、直观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实例导入法和情境导入法等几种形式,教师依据新课内容、课型选用适合的方法。[1]高二数学课上,学习《椭圆》一节时,有的教师用“鸟巢”、星系图等图片直观导入,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很广。

第二步 展示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一字之差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学习目标是对学生设置的,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他们就很清楚本节课应该学会哪些知识,训练哪些能力。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结合专业要求,为学生制定具体而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另外,一些情感目标、素质目标等,教师在课上渗透就可以了,不必展示给学生。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以英语课程的《I can do it》一节为例,对比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三步 精炼讲解/教师演示

这一步骤是知识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原理、基本操作或方法的了解、理解或掌握。根据课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从这两种方法中任选其一,也可以任意搭配、灵活运用。

1.精炼讲解

对于不适合学生自学的新课内容,就需要教师精炼讲解了。教师在备课时,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明白学生的心理,也就知道怎样启迪学生思维了。由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也为了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训练,教师讲解的内容要精、用时要少,要根据学生情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深奥问题浅显化,讲透重点、难点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旧知识或常识过渡到新知识。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学生又感觉简单、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教师演示

这一方法适合于操作性的课程。教师必须演示一个基本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的过程则要分解成几个步骤。教师需要把每一个关键点或注意事项强调给学生,最好能教给学生学习或记忆的方法。有的学科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学生仅凭看一遍教师演示很难学会。这时候,教师可以把所有操作要点分步骤写在纸上或黑板上,以便学生参照。但需要学生掌握的操作过程,在反复训练之后就要求学生记住。例如,计算机的《平面设计》课程,设计商品包装图。设计过程非常复杂,分成几个阶段。每一阶段教师都要教1-2遍,待学生都练会后,再进入下一阶段。

第四步 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环节是学生实现能力目标的过程,是能力训练的过程。在学习理论部分、老师演示解题过程或操作步骤之后,就到最重要的学生训练环节了。只有经过训练,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由“了解”到“掌握”,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对于文化课来说,要用做题或反复练习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对于专业课的能力训练,要用做事来训练,最好是做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事,用完成任务的过程来训练。[2]教师在学生训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再由教师或学生做出标准的示范或给出完整的正确答案,再进行下一轮训练,直至学生完全掌握。

另外,第三步和第四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反复使用,直到学生学会、练会。

第五步 归纳总结

下课前,教师要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小结,让学生有系统的认识,对未完成的课堂笔记及练习进行整理。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检验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从而产生成就感并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步教学法是我校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经过多名教师多学科的反复试验的成果,具有通用价值。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授课内容需要,对上述教学方法加以变化、灵活应用。当然,教师的教学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纵观课堂教学的几个步骤,无非是为了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能力目标和任务训练。如果职业学校的课堂能够做到这四方面,那么教师一定会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即学生学习效率高、受益广。

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课题编号:JKT10300)结项成果

[参考文献]

[1]梅耀南.课堂导入关乎教学成败[N].中国教育报.2012-1-12(8)

新课堂同步训练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实施策略

近几年,由于我国新课程的不断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作为中学教师,优化课堂结构,保证课堂训练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确保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尤其是数学课,教师一味地讲解,教学效果反而不突出,做好课堂练习能够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目标,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探究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课堂训练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建设高效数学课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课堂训练的意义

对处于思维发展时期的中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课堂训练作为中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更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节数学课,好的课堂训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堂训练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更无法体现学生所学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课堂训练对中学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一线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等,有层次、有目的地开展课堂训练。

二、当前中学教师课堂训练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堂训练对中学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中学教师往往没有认识到其存在的重要性,而是任意妄为地开展课堂练习。因此,当前中学教师课堂训练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课堂训练手段单一。由于很多教师缺乏教育机智,课堂训练手段过度单一化,缺少新颖性,学生对课堂训练感到厌倦,一听到课堂训练就望而生畏,更不要说学习兴趣;其次,课堂训练没有明确重点。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发现,教师让学生做与讲解相似的题目,学生能够很快做好,但是在回家做作业或者遇到一些变式题的训练时,很多学生都会出现错误,充分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这也说明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没有明确教学重点;再次,缺乏实践性,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中学生由于思维意识还没有发展完全,因此,学习抽象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存在一定难度。而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应该在课堂练习中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实践性;最后,课堂训练没有立足课本,加强基础性练习。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然而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训练时没有立足课本要求,做好基础练习,而是为了实现自身教学目标,过分重视知识学习等。总之在数学课堂中,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中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训练的策略探究

只有保证课堂学习效果,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然而我国中学数学教师课堂训练内容的选择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需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策略,才能够保证高效课堂。

1.课堂训练应该明确教学目的

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课堂训练目的,具体明确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提高和智能培养等等。尤其是课堂设计训练,应该严格遵守大纲要求和教学目标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目标训练系统。如:《认识三角形》,教学目的如下:

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激发学习乐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训练围绕课程目标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根据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内容。

2.课堂训练应该分步实施,及时有效地开展课堂训练

中学数学课堂训练应该采用分步实施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时有效地开展课堂训练。具体实施如下:应该合理适当地将讲授内容分为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进行相关课堂训练,这种模式能够让训练有效实现,并且训练时间间隔较短,防止学生出现烦躁情绪,此外,不仅能够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还符合数学学科前后知识逻辑联系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及时巩固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如:《图形的旋转》这节数学课,可以将教育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环节:旋转概念、旋转性质、旋转作图和旋转应用,每一个环节都结合一定的课堂训练,学习旋转概念后可以呈现多组视图让学生辨别,学习旋转性质后让学生根据应用性质解决问题,依此类推,最后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数学学习的奥妙和乐趣。

3.课堂训练应该重视基础训练,做到层次分明

每个班级的数学学习情况不同,因此,应该根据班级情况展开课堂训练。课堂训练应该加强基础练习,做到层次分明。重视基础练习是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一个“熟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过程,基础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日后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应该重视基础练习,此外还应该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难度,形成学习梯度,让学生感觉到思考的乐趣,在思考的基础上掌握有难度的内容。

4.课堂训练应该具有独立性

课堂训练应该保证学生的独立性,但不是说数学课堂不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虽然学生可以交流合作,共同进步,但是独立思考也十分重要,交流合作应该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训练内容应该设置在学生最近发展的区域范围内,让学生在训练面前能够先独立思考问题,切记不可以看到学生没有做出来就讲解,没有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和意义,因此,作为中学教师,应该对学生有一定的耐心,让学生真正体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5.课堂训练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明确该点,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发展、情感升华等等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笔者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够确保学习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训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当堂学习情况,让学生讨论建议课堂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只有学生参与到其中,作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课堂训练还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开训练内容,避免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而能力较高的学生却难以获得进步和成长的情况。

综上所述,课堂训练作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是一堂有效的课,教师应该保证课堂训练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能够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保证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中学数学教师采取相关措施促进课堂训练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段志贵.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