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073-0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

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 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着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 现代信息技术

精准农业从9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兴起,目前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英美法德等国家纷纷采用先进的生物、化工乃至航天技术使精准农业更加"精准"。美国把曾在海湾战争中运用过的卫星定位系统应用于农业,这项技术被称为"精准种植",即通过装有卫星定位系统的装置,在农户地里采集土壤样品,取得的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精准度可达1-3m2。技术人员据此制定配方,并输入施肥播种机械的电脑中。这种机械同样装有定位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施肥和播种可以完全做到定位、定量。还可将卫星定位系统安装在联合收割机上,并配置相连的电子传感器和计算机,收割机工作时可自动记录每平方米农作物产量、土壤湿度和养分等的精数据。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从广义上讲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等,最富有生命力的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了远缘物种不能杂交的禁区,即用新的生物技术方法开辟一个世界性的新基因库源泉,用新方法把需要的基因组合起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且生产成本更低的新作物、新品种;另外还具有节约能源、连续生产、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功效。如美国把血红蛋白转移到玉米中,不仅保持了玉米的高产性能,而且提高了它的蛋白含量。抗转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数百万公顷土地上试种。1998年,全世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已成功地开发了100多种再生植物,转基因牛、羊、猪和鱼也培育成功。美国是采用转基因技术最多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2050万hm2,是1997年的2.5倍;目前其转基因种子播种面积已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6%,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5%。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1998年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达550万hm2,是1997年的4倍,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1998年的280万hm2;50%的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转贴于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生产水平差距较大,农业集约化总体水平较低。表2示出1994年中印日美4国农业集约化程度及世界的平均水平。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低于印度、日本,同美国相差甚远。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每万公顷拖拉机拥有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4.7%,甚至低于印度的水平。3)化肥投入水平高。每公顷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7倍,高于美国,但低于日本。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我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我国渠灌面积约3900hm2,井灌面积1100多万hm2,合计约5000万hm2。渠水灌溉的利用率约为0.3,井水灌溉利用率约为0.5,两者加权平均值为0.35左右,与发达国家0.7-0.9的利用率相比,差距巨大。有关部门测算,如将农业用水(按4000亿m3计算)的利用率提高0.2,即达到0.55,则可节水800亿m3。

山东海阳引进以色列技术,建成约33hm2(约500亩)果园自动化控制微喷工程,采用微机控制。根据土壤吸水能力、苹果生产阶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定时、定量、定位给果树供水。据有关专家测算,粮田自动化喷灌可节水30%-40%;省地1.5%-2.0%;果园和菜园的微灌可节水50%-60%;防渗渠道与土渠相比可节水约50%。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化肥对粮食的贡献率约占40%。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应该说化肥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从1980-1995年的十几年间,化肥施用总量增加了183.1%,年均递增率达7.2%。1995年化肥总施用量约达3600万t,而同期粮食总产只增加了46.6%,年均递增率仅为2.7%。期间化肥投入所生产的粮食由31.5kg.kg-1下降至17.70kg.kg-1。我国化肥施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低。据大量试验资料统计,平均单产6500kg.hm-2的谷物,1季产量从土壤中带走N100.5-169.5kg,P2O549.5-75.0kg,K2O120.0-175.5kg,N,P,K比例为1:0.45:1。我国许多省区都存在过量施用氮磷化肥,钾肥施用不足的问题。1995年我国N,P,K实际施用比例为1:0.43:0.17。由于农田复种指数和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有机肥施用量下降,化学钾肥投入不足,我国土壤缺钾面积日益扩大。

国外文献报道,氮肥平均利用率可达50%-60%,当季利用率磷一般为10%-30%,钾为20%-60%。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我国N,P,K平均利用率分别为35.0%,19.5%和47.5%,可见我国氮素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浪费了资源、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向大气挥发、向水体淋溶,形成对环境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田微量元素缺乏面积不断扩大,而目前施用微量元素肥料的面积仅约1600万hm2,为缺乏微量元素面积的11.3%。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应用某些特制的设施来改变动植物生产发育的小气候,达到人为控制其生产效果的农业生产形式。设施农业主要有:1)设施种植业,如温室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无土栽培;2)设施畜牧业,如畜禽舍、养殖场及草场建设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生产,即为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我国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目前世界塑料大棚和温室面积约36.576万hm2,其中我国面积最大,达15.67万hm2,占42.8%。设施农业同普通农业相比,产业化程度高,效益好,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强。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6篇

1、精准农业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形态或农业生产形式由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生产关系)所决定。影响农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外界因素有农业自然资源保障系统、农业及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自然条件和农村经济条件及社会生产力水平4个方面。

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农业上。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机械、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的投入来维持系统的产出。机械化农业的主要优势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土地压实、水土流失、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农药的使用导致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品种基因单一化的危害、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水土资源及能源制约等。这种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和农民努力寻求一种在继续维持并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新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出了多种解决途径,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等。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农业应用电子技术和作物栽培有关模拟模型以及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DS)技术研究的发展,"精准农业"已成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

2、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

精准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精准农业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系统,是实现农业低耗、高效、优质、安全的重要途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成见表1。

2.1 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土壤和作物信息资料整理分析,制成具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田间管理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以及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根据空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通过调整资源投入量,达到增加产量、减少投入、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质量的目的。同时在农田经营管理决策的环节上,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单纯获取高产","以适量投入,获取较好经营利润"或"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等多种不同优化目标。这项技术的构成包括空间定位的农作物产量信息采集技术和土壤信息定时采集技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定时更新技术及空间定位的农业投入控制系统等。

2.2生物技术

微生物农业是以微生物为主体的农业。微生物在合成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各种酶方面的能力比动物、植物高上百倍;微生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利用有益微生物,不仅可获得大量生物量,用于制作食用蛋白质以及脂肪、糖类等专门食品,而且在生物防治、土壤改良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日本研制的EM(含80余种微生物的生物制剂),被称为可以挽救地球的有效微生物群。施用EM可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和抗生素药物,净化环境,。

2.3工程装备技术

现代工程装备技术是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硬件",其核心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精准农业中,应用于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和收获等各个环节。

精准播种。将精准种子工程与精准播种技术有机结合,要求精准播种机播种均匀、精量播种、播深一致。精准播种技术既可节约大量优质种子,又可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为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最佳环境,从而大大提高作物对营养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精准施肥。要求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以及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盈亏情况,作物类别和产量水平,将N、P、K和多种可促进作物生长的微量元素与有机肥加以科学配方,从而做到有目的地肥,既可减少因过量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又可降低成本。要求有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和具有自动控制的精准施肥机械。

精准灌溉。在自动监测控制条件下的精准灌溉工程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和渗灌等,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量,实施实时精量灌溉,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精准收获。利用精准收获机械做到颗粒归仓,同时可根据一定标准确分级。

3、我国精准农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要实现现代化,是继续走农业发达国家已走过的以牺牲土质、环境及使用对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大量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发展道路,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应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1)实现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据测算,我国全年降水量约为6.19万亿m3,其中约55%消耗于陆面蒸发,只有45%转径流和地下水,实际利用率不到10%(约5000亿m3)。

当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灌溉农区面积约5000hm2,其中渠灌面积较大,多属粗放型灌溉模式。在华北井灌区特别是华北平原地区,自从将"两年三熟制"改为"一年两熟制"后,水分亏缺部分全靠超采地下水来弥补,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给北方灌溉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有研究认为,北京市耕地面积与以色列耕地面积基本相同,但北京市水资源总量和农业用水量都约为以色列的2.4倍,如采用精准农业战略,以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和渗灌等方式取代大水漫灌,在产量上达到以色列现水平,可节水约2/3,即约18亿m3。

2)实施精准施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

在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施肥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化肥资源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作物产量。

3.2发展精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在国外发展较早,目前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在欧洲,多数国家以温室生产为主,其中荷兰和英国的温室主要是玻璃温室,用来生产蔬菜和花卉。荷兰生产的蔬菜80%用于出口,花卉出口达世界出口量的71%(1987)。日本温室栽培蔬菜和果树的技术十分发达,几乎所有品种的蔬菜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温室生产。

在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推广、应用精准设施农业可以达到增加农产品产出、提高农产品品质,节约水、肥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1)精准农业是在现代、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最新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理代农业生产形式。其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

2)在我国建立现代精准农业系统应从开始就将现代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有机组合在一起,协同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3)我国农业仍属于高耗、低效型农业,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发达国家已达50%-70%),化肥当年利用率仅30%,因此,近期应重点发展节水、节肥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7篇

作者:于萍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核心是“丰产丰收、食品安全”。要实现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拉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现展理念引领。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推进“四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最终实现农业的“四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

发展现代农资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所谓现代农资,就是发展方式由注重效益转向效益与效率并重,生产方式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广方式由推广产品转向产品与技术并重,营销策略由营销产品转向产品与品牌并重的农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目前农资的发展特点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现代农资需要朝产品“绿色化”、抗逆一体化、推广“人本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

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农资,还需要有现代化、创新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8篇

研究、制造、推广现代农资(化肥、农药、植保用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基石,是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物质基础,是中国推进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其本质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核心是“丰产丰收、食品安全”。要实现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拉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现展理念引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建设现代农业主要推进“四个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与效益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最终实现农业的“四化”: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

发展现代农资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所谓现代农资,就是发展方式由注重效益转向效益与效率并重,生产方式由注重数量转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广方式由推广产品转向产品与技术并重,营销策略由营销产品转向产品与品牌并重的农资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目前农资的发展特点和现代农业的要求,现代农资需要朝产品“绿色化”、抗逆一体化、推广“人本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

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现代农资,还需要有现代化、创新化的农技推广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以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建设目标是:完善一个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系;创新一套充满活力的多元推广机制;优化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元推广方法;培育一支服务多元农技推广的队伍。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是组织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和发展模式的创新。要建立管理制度健全、职责任务明确、绩效评价公正、区域统筹协调、多元合作推广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希望通过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最终实现:推广理念人本化、推广内涵全程化、推广服务专业化、推广手段科技化、推广行为法制化。现代农业推广体系只有达到合作共赢,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具体就是要绩效挂钩、风险共担、利益分享、和谐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9篇

发展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欠发达地区“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我区有着富集的农业资源,特色优势明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四个转变”,抓住“三个关键”,强化“四项重点”。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转变”。要向结构优化转变,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要向质量效益转变,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针,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建设,努力实现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要向多功能转变,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功能,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开发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要向绿色产业转变,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充分利用优越的环境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重点抓住“三个关键”。要抓好农业项目建设,项目是农业大发展的基础。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重视农业项目的投入。要对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强化项目推进意识。要抓好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试验区和示范区,代表着农业作业方式、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可以实现农业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基地集聚和产业集群的目标,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要抓好组织化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把农民分散的能力整合为系统的合力,有效地提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能力的有效载体。

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源不断整合,要素不断聚集,效益不断提升的过程。要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要强化“四项重点”,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要依靠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加强产学研联合,走科技强产业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持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二是要依靠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要壮大企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牢固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推进规模扩张。集中力量、集聚要素、集合资源,重点扶持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档次。加快龙头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步伐。进一步增强带动能力,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四是要培养高素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要加大提高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用制度来规范农民素质的培训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从宁夏农民的文化技术实际看,关键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0篇

进入21世纪,我国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发展现代农业做了重要部署。因此,正确理解什么是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找准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一)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现代农业”是在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结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从真正意义上讲,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并充分享有收益权的基础上,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而出现了优质高产的高效农业。它采用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使现代农业的形成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在现阶段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并存。

 

胶西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该镇以突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2007年规划面积5万亩,现已达10万亩,涉及32个村庄,2.6万农民,主要包括核心区和辐射带动区两大区域。核心区规划面积1万多亩,分为设施农业示范区和创汇农业示范区两部分:设施农业示范区主要以大中拱棚种植早春马铃薯和大葱为主;创汇农业示范区主要种植马铃薯、白菜和甘蓝等订单作物。辐射带动区规划面积3万多亩。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 发展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农业是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和完善的,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在各方面发展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能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现代农业在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优先进行资源配置,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还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发展为真正的市场化农业。

 

2.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度密集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农作物的耕种技术,还是育种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既提高了农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此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到集约,劳动者自身的技术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现代农业是一种多元化、多功能的新型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极大地拓宽和延伸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链条,从单一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产业链条上连接着生产、加工、服务、销售等环节,兼容了各大产业,成为综合性强、经营性强的产业,实现了农产品从解决温饱向追求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转变;从单纯提供物质产品向同时提供精神产品转变;从传统第一产业向同时兼容各大产业转变。

 

4. 现代农业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为了解决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通过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形式来带动千家万户农产品生产者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这一点在胶西镇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已经形成特色,如“宋戈庄马铃薯”、“宋家村芹菜”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大大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和本村经济的发展。

 

5.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胶西镇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主要以“规模、集约、生态与生产的良性循环”为根本的生产方式,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不但使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此外,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注重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发展,注重农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从而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方面支持。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措施和做法

 

我国地域广大,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切入点也各不相同。胶西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实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思路决定出路,胶西镇党委在蔬菜示范区建设上认识到位,思路清晰,在深入基层进行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研究,科学制订了蔬菜示范区建设的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蔬菜示范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生产区域,通过三年的建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条件和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民劳动就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蔬菜生产条件

 

胶西镇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农业示范区。农业示范区内进行了道路沙石硬化和高标准绿化,疏通路边沟,建设自动气象站一座;新挖深水井70余眼;新建桥梁26座;新发展大中拱棚1200余个;建设物理防治基地2000亩,安装电子诱蛾杀虫灯200余盏。示范区内基本实现了灌溉水利化、道路林网化、生产机械化和销售合同化,有效灌溉率达到100%,节水灌溉率达到30%,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条件。

 

(三)突出技术支撑,增创竞争优势

 

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着力打造产品三大优势。一是突出品种优势。组织有关人员到山东省农科院,向全国著名马铃薯专家孙慧生教授求教,掌握了孙教授培育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荷兰七号的种植技术,并在其介绍下与该品种原种繁育企业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成为山东省唯一的马铃薯良种商。薯种年销量达1500余吨,辐射面扩大到了高密、诸城、平度等各地,使胶西镇成为山东重要的马铃薯种源地。二是突出错季优势。大力推广“春土豆—夏白菜—秋土豆”一年三季种植模式,现种植规模已达2万多亩,由于错开上市高峰期,效益比一般蔬菜每亩平均高出2000多元。2014年在抓好优质蔬菜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引进高端农产品,重点引进马铃薯新品种“黑美人”,大力推广富硒土豆。在此基础上,年内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土豆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工农互动,促进现代农业深入发展。三是突出规模优势。为扩大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邀请山东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专家在生产期间每月前来进行一次技术指导,传授生态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普及农药安全使用和施肥技术,提高了农户的田间管理水平。有了技术保障,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四)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3家,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58家,蔬菜协会两家,这些合作社存在“小而散”特点,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为此,胶西镇党委、政府成立了“胶西镇马铃薯产业党委”。党委下设支部43个,其中以胶州市出口马铃薯协会为主的联合支部一个,以合作社为主体的支部35个,驻外支部7个。下一步将在马铃薯产业党委的统一协调下建立联合合作社,实现联合起来闯市场,加强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位权,同时也使各个合作社之间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三、政府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发挥的作用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政府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显得至关重要。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自1985年以来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呈下降趋势,这对现代农业提出了挑战。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科技进步,需要大量农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支持和投入,建立专项农业科研基金,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

 

(二)用金融创新支持“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遇到了融资困难等金融体制障碍,应创新金融体制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民间投资,将城乡分散的资金汇集起来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上规模、上档次,促进其向现代化企业制度转变。二是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以中小企业间互助性担保机构和民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基础,建立省级再担保机构,为辖区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三是政府应对农业投资基金,在税收上实行优惠,提供配套的政府低息贷款,加强对基金的投向进行合理约束。

 

(三)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依据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经验,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在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农产品市场的信息系统建设,创新交易方式,规范交易活动,尽快实现农产品流通和现代流通业对接。

 

(四)政府对农业实施产业保护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适当的农业倾斜政策,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失。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立足实际,找准切入点,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树立经营农业的新理念,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强力推进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步实现农业由分散向集约型、由生产向加工型、由粗放向标准型转变,着力培育参与市场竞争主体的能力,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构建

2007年1月下旬中央的一号文件着重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文件首次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成为2006年农村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指导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关于现代农业的内涵,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张红宇提出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节约劳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与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高焕喜认为现代农业具有多元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手段、科学化的管理、社会化的服务、知识化的农民、优质化的产品。黄传武认为现代农业是产业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制度体系完善的新兴产业。刘巽浩提出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经营管理武装的集约、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区域化商品农业,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张术环认为现代农业是技术、经济、社会条件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包括农业生产力、农村生产关系、农村上层建筑的现代化以及3个层面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和进步。肖义、于德运以我国珠三角、苏南地区的工业技术和生物技术进行综合开发的探索为例,指出现代农业以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手段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相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更注重的是综合效益,其蕴藏着极大的就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能够挖掘农业生产多领域的“容人之量”,拓宽农业产业多环节的“增收”之道。现代农业也是增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从农业内部做增粮、增收的文章是具有极大空间的。开发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连续4年成为国家一号文件关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开发农村市场的主要突破口。

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面临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以及市场化、国际化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处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传统农业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由以种养业为主向种养结合,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以手工劳动为主向机械化作业和高新技术应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以传统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劳动力就业由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向产前、产中、产后和非农产业等多领域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农业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这些转变,都将深刻地影响现代农业的建设。

结合我国国情与目前农业发展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农业建设实践,我国新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

(三)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六)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发展多元化流通主体。

三、我国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由于各地对现代农业内涵的认识、发展潜力和发展道路的不同,从而制定的指标体系也存在差异。现在各地制定的指标一般都比较繁琐,而且有些是属于定性的,很难量化。有的运算非常麻烦,又不确切。有些不能反映本地特点,具体指标过多、过细,主题不突出,容易在操作中造成指标层层分解、行政达标、该抓的没抓好、不该抓的却大搞形式主义的弊病,损害农民利益。国内理论界和行政部门都同意用一套指标体系对现代农业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但在采用什么样的指标、指标数值的多少、指标数值的确定等问题上还有很大的分歧。对构建现代农业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对理论发展和实践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综合其他学者研究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依据当前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和内容,提出构建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结构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综合评定的质量和实用效果。为此,系统结构的构建,一方面充分考虑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要以系统论、现代统计理论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科学合理地构建指标体系,以求规范,准确地反映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要求。

2、简单、易操作原则。体系中的数量要适中,内容要简化,定量指标要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并且数据要精准,具有可获得性。

3、层次性原则。现代农业的指标必须全面反映现代农业中的人力、产业、科技、装备、市场体系、效率水平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每一方面由一组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具有层次性,指标一般越向上越综合,越向下越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评价系统。

4、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系统指标的选择将充分考虑指标数据采集的可获得性和真实可靠性,并尽可能充分利用统计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为指标数据,以保障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揭示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5、完备性与相关性原则。农业是一个涉及科技、人才、市场、产业、装备制造等诸多部门的复杂系统,指标体系要全面地反映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同时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选取指标的完备性与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在对我国农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统计的资料,按照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采取分析法逐步分析,直至可用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和评价,从而初选出评价指标。

2、指标体系的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是现代农业评价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初选的指标未必是科学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对初选的指标进行完善处理,一般包括单体测验和整体测验,单体测验即检验每个指标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行性是指该指标的数值能否获得,那些难以取得准确资料的评价指标是不可取的,正确性是指计算内容、计算方法都应该是正确的。整体性测验是测验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完整性。重要性测验的一般用德尔菲法对初步拟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然后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保留极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完整性是检验初步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全面地反映了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3、现代农业指标体系框架。依据上述的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思路,在参考现阶段国内众多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分层筛选,确定了整个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整个指标体系分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两个层次,如表1所示。

(三)指标体系解析

1、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农业基础建设及物质装备水平指标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农业基础建设和物质装备水平决定了现代农业建设的水平。单位耕地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劳均用电量、农村每平方公里公路总历程反映了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数值越大说明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水平越高。而现代农业的发展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对资源可持续利用。沼气与太阳灶的普及率、水土流失面积比率、森林覆盖率越高,自然灾害成灾率越低说明现代农业建设的可持续程度越高。以上8个指标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手段,这些指标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程相关性,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基础和水平。

2、农业产业化指标。农业产业化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所以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就是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即投入产出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所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升必然表现在粮食产量的增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反映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重是反映农村人口的就业结构。在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农业程度越高,必然表现为农业增加值的提高、农业总产值比重的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以上5个方面是从农业产业化角度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3、农业科技指标。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不足,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加快农业的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化程度和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RD经费占总收入比例、年度新技术推广面积比率、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电脑普及率等5个指标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4、农业投入水平指标。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投入不足是造成我国现代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又一次重要的机遇。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基础建设的投资,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给予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的补贴力度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农村教育投资比率、农村基础建设投资比率、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力度反映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5个指标的高低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5、农业市场化水平指标。现代农业的重要特点是农业的市场化和商品化。所以农业的商品率是反映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由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变的重要方面,很具代表性。农产品综合商品率、农副产品加工率、农副产品创汇能力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市场化指数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呈正相关。

6、农业人才指标。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强化人力资本,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造就现代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员占劳动力比重、成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年度培训农业科技人员比重的大小是反映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越高反映了现代农业生产水平越高,二者呈正相关。

总之,现代农业是包含投入机制、产业、农业装备、市场体系、科技与人才等的综合性建设。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了解其要素、背景、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发展要素、背景、结构及功能都将发生变化,所以现代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红宇.要合理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J].政工研究动态,2006(7).

2、高焕喜.简论现代农业[J].山东农业,2003(4).

3、黄传武,唐任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和途径[J].经济纵横,2006(8).

4、刘巽浩.回归低熵化,还是走向现代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1).

5、张术环等.农业现代化内涵浅析[J].农业经济,2004(11).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2篇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具有现代农业特色农技协

农技协是以技术为纽带,提高农牧民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前、产中和产后综合服务,带领农牧民闯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好形式,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载体。目前自治区各类农技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和运输等十几个行业领域,联系带动周边农户,但总体来讲发展不够大,科技含量不高,大多不具备现代农业的特色,所以其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因此,要增强发展农技协的紧迫感受,统一思想,提高对农技协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认识,强化各种措施,扶持和促进农技协加快发展,让各类农技协组织在全区广大农村牧区遍地开花,实现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标,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创新,增强农技协的发展活力

农技协在发展之初是以技术为纽带把分散的农牧民联结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生产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常规的技术逐步被群众掌握或技术已过时,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出现趋缓停滞不前,有些农技协因产品过时或技术含量低而失去市场,出现萎缩不前,甚至无法继续经营而自生自灭。在这种情况下,农技协只有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探索新的种养、加工模式,把握新的市场需求,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永葆活力。为此,一是要结合当地农业、农村产业实际,积极开拓新领域,培育新兴产业,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二是要依托相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吸收现代农业要素,加强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最大增值和产业不断扩张,增强产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三是要强化品牌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打造品牌产品,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四是要进一步规范内部运作,实施现代管理和创新,健全服务规范、合理调整利益分配,增强对农牧民的吸引力和带动力,发挥现代管理效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三、贯彻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增强农技协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技协的诞生和发展,家庭经济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管”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产业发展难题,其本身就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某些部门认识不足,农技协的市场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确认,阻碍了农技协充分地占有市场,阻碍了农技协与国际规则接轨,也阻碍了农技协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2007.7.1)的频布实施,确立了农技协在市场的主体地位,有力地促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依法办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增大了农技协的发展空间,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许多先进地区、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看,“企业+合作社+农户(场)”、“合作社+企业+农户(场)”等经营模式,正成为农牧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是今后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方向。所以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技协向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转化过渡,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四、加强服务,积极营造农技协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党委、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把农技协的建设纳入当地农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财政、农牧业、水利、科技、工商、税务、民政、金融等涉农部门应提供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将乡镇机构改革转移出的科技培训、自律协调、市场拓展等职能通过有偿委托、项目资助、以奖等方式交由农技协承担,促进各类农技协快速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主管部门要在农技协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中突出抓好指导、组织、协调、服务四项工作。一是指导。为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科协与相关涉农部门对农技协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结合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对农技协发展运作模式进行深入的课题研究,对农技协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二是组织。农技协在党政各部门中到底由谁主管,没有明确的规定,到目前为止,插手和过问农技协工作的党政部门有:科协、科技局、农牧业局、民政局、供销社、工商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农业产业化办等十几个单位,当农技协发展顺利,略有成绩时,大家都说是自己部门抓的好,一旦出现问题,需协调解决困难时,十几个单位都踢皮球,使农技协成为“没娘的孩子”,无人管理。应尽快明确各级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农技协组织建设的相关程序。三是协调。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多种问题与困难,主管部门应积极参与农技协的重大活动,及时帮助他们协调政策、技术、金融、工商、税务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与困难,增强农技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四是服务。要加强对农技协理事长和主要业务骨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充分利用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全体会员进行认真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把为农技协服务体现在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上,促进农技协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产业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农业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产业,从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四个阶段。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形态,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密集型的发达农业。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一体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二)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主要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和原动力,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

2.市场化。传统农业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现代农业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丰富多样的商品,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现代农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动力源泉。

3.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小生产,仅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环节。现代农业则打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产业脱节的局限性,走出了生产、加工、销售和社会服务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实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形成了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在现代农业中,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4.集约化。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现代农业注重各类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生产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运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有效整合资源、适度集中土地和实施科学管理等,以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来取代以资源和劳动的粗放投入,改变农业粗放经营的状况,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生态化。传统农业以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换取农业的发展,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现代农业则以高度重视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来优化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和谐、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注重资源的节约使用、循环利用、综合开发,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6.多样化。传统农业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给功能,现代农业则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给功能外,现代农业还具有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承担着创造和传承文化以及保护环境的功能,发挥着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满足人们领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园生活的需求。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多样化,现代农业不但是效益农业和市场农业,而且还是绿色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又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统筹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其它产业现代化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基础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关系。要注重三次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统筹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障,构建起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农业结构。

二是要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分散的农户经营方式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所要求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制约条件。要在坚持和巩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不以牺牲农民的土地权益为代价,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三是要把科技进步作为首要推动力。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只有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要以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农业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劳动力集约和技术集约,走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导。纵观世界不同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劳动力节约型模式,以欧洲为代表的节老节地复合型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土地节约型模式。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并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建设不能以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源污染、土壤侵蚀为代价,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充分释放和凸显农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和途径

一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产品提升农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引导企业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拉长产业链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开放工作,拓宽眼界,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进资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条,努力引进上下游关联项目,发展关联产品,主动引进同类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就在于人才队伍的培养,要培养一批踏实能干,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的农业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工业化要求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以及现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工业化经营管理、产业化链条延伸。加快现代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训;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要推进农科教有效结合与科技服务,鼓励农业科研院所深入基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服务。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据“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专用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以资源节约为目标,抓好农业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要加快农业生物质产业的开发,推广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要抓好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发展,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系统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强化政策扶持,完善运行机制,引导其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市场销售、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和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要完善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新体系,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统筹,加强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整合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资源,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建设,提高农民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培育农村经纪人、运销专业户和流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市场服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要推进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在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不变、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转让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引导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程度。要完善支农体制改革,整合各类财政支农资金,综合运用税收、贴息、担保等经济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信用担保机制,拓宽农村担保品范围,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光玲.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2)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N].人民日报,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张俊峰,蔡平.美国现代农业发展及借鉴[J].中国经贸导刊,2008(3)

4.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