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科病人 心理护理 被动依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83-02

心理护理(Psychological care)是指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运用医学心理知识,使病人的心理状态受到积极影响,从而使病人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常用的方法有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调整环境等,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使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等得到疏导,从而使病人摆脱困境[1]。心理护理的基本原则有交往原则、启迪原则、针对性原则、自我护理原则等。在临床工作中,掌握病人一般心理活动规律,根据病人心理需求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措施是护理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儿科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儿科病人心理特征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于儿科病人来说,其心理护理也与成人与老人心理护理有着很大的不同[2]。

1 儿科心理护理特征

儿科病人由于年龄较小,其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于疾病认识和理解能力较为低下,一般情况下,儿科病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发展与治疗情况的变化密切相关[3]。首先,儿科病人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为低下,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儿科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这就成为儿科病人心理护理的难点。其次,儿科病人常伴有分离性焦虑和恐惧,由于幼儿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高,一旦住院,使其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导致分离性焦虑心理,而且儿科病人对疾病的不适应和对诊疗手段的畏惧,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直接表现为哭闹、拒食等。再次,儿科病人存在交流障碍,由于儿科病人语言发展能力是有限的,在生病期间,很难通过语言交流来了解其心理状态。此外,儿科病人处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但受到疾病折磨,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儿童往往行为退化,出现尿床、骂人、不能独立进食等状况。

2 儿科病人心理护理

2.1 疾病对患儿心理护理的影响。儿科病人在住院期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家长对患儿的心理影响,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程度低,往往在家庭中处于较为特殊的地位,从而少收躯体折磨和心理折磨,而患儿生病期间,家长对患儿表现出其他时间少有的同情和关爱,并放弃了教育性要求,使患儿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其次,护理工作对患儿的影响,在儿科病人住院期间,需要遵从护士的要求,使患儿产生强烈的反感与抵触情绪,部分患儿甚至失去自我控制能力,退化到乳儿被动水平。最后,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治疗对儿科病人的自由进行了限制,使患儿情绪化严重,忧郁和孤独感增强。基于上述因素对儿科病人心理造成的影响,作为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时,应该加强对患儿行为活动以及情绪变化的观察,同时需要对家长提出陪护要求,并指导家长掌握与患儿心理交流的原则,对于患儿不合理的要求和不良行为,家长不应过分迁就。对于由于治疗需要而限制了自由的患儿,护理人员要给予患儿补偿性的活动,譬如说,给患儿讲故事,给患儿玩具玩,教患儿进行绘画等,通过这些方式使患儿得到安抚[4]。

2.2 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心理护理。在住院期间,造成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如:儿科病人对医院的陌生事物与环境感到恐惧和不安,尤其在对儿科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时,当对患儿进行注射操作时,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造成患儿不配合、反抗、哭闹等现象;疾病对儿科病人带来的生理痛苦,使其内心苦楚万分;治疗操作带给儿科病人恐惧反应,如灌汤、下胃管等。对于儿科病人恐惧反应的护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对患儿进行治疗操作时,动作应轻柔,要对患儿表现出爱护,也使家长放心。对患儿的态度应该亲切,要善于引导儿科病人,使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得到缓解,同时在对患儿进行操作治疗时,应多与患儿进行对话,使患儿的注意力转移。尽量避免采用欺骗手法和恐吓手法引导患儿接受治疗,要掌握患儿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多对患儿进行表扬和鼓励,使患儿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4]。

2.3 被动依赖和行为消退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生理心理上的合理需求,使患儿获得最好的安慰,要注意对患儿自尊心的保护,对合理的依赖心理要给以支持和理解,但是当患儿病情逐渐好转的情况下,要注意使患儿的依赖心理的消除,使患儿能够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过分依赖心理的存在。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热情安慰,使患儿能够树立起信心,尽可能多地为患儿营造愉快、舒适的生活气氛,使患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充满趣味,让患儿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得到缓解或消除。护理人员除了精心治疗和照顾患儿生活之外,还要主要对患儿情绪状态进行调整,特别要注意对慢性疾病或病重儿童给予心理治疗,指导患儿以良好的情绪配合治疗和护理。

3 结语

总之,在对儿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要与患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取得患儿和家长的信任,使患儿将护理人员当作知心朋友,使患儿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保证儿科病人及时诊断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赵秋玲,于俊风,孙文健,冯玉英.儿科病人家属常见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1):254-256

[2] P.Kamtsiuris,E.Bergmann,P.Rattay,M.Schlaud.Inanspruchnahme medizinischer Leistungen[J].Bundesgesundheitsblatt-Gesundheitsforschung-Gesundheitsschutz.2010(5-6):177-179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辩证施护是通过分析四诊获得各项临床信息及资料,并进行求证,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最为合理的个性化治疗和护理的过程[1]。而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发病容易且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所以作为儿科新进护理人员除应掌握扎实的护理操作技术和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外,更应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及疾病的发展变化提供相应的辩证施护。

 

1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指导日常护理工作

 

辩证是决定施护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与施治结合的解决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辩证的最终目的,辩证施护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的一个护理规范,因此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儿生理病理变化是做好中医辩证施护的根本保证,新进护理人员应规范化地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学习小儿生理病理知识,掌握辩证方法、常见疾病病因病机和疾病间的发展转归等理论知识,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日常护理工作,做好辩证施护。

 

2树立辩证施护理念,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2.1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和主要特色,在对患儿的护理工作中,我们要牢记辩证施护的理念,学习并掌握中医辩证施护方法,结合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护理。

 

2.2辩证施护的一般方法

 

2.2.1运用四诊方法收集辩证资料 通过望、闻、问、切分析病因、病机、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辩证提供依据。

 

2.2.2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辩证施护 采取“四诊”“辩证”“实施”“评价”等步骤,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恰当的护理。

 

2.2.3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累积护理知识和经验,提高护理质量。

 

2.2.4要培养整体护理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科室中建立中医护理的学习和应用氛围。形成科室护理前辈与新进护理人员一对一帮扶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更好地将辩证施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

 

3掌握辩证施护原则,体现儿科护理特色

 

3.1辩证施护原则

 

3.1.1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1.2标本同护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1.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一种病,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证候时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为同病异护;而不同疾病在病程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为异病同护。如感冒有风热和风寒的区别,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腹泻和肺炎是两种疾病,但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都可以给予发热的对症护理。

 

3.1.4辩证施护遵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3.1.5预防为主 护理中以“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为原则,掌握疾病传变途径,防止并发症,在疾病康复期防止病情反复。

 

3.1.6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 中医护理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联系,内外上下联络沟通的有机整体,而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机体抗病力较弱,容易发病,病变的扩散较快,易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因此,儿科病护理也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局部与整体护理的结合,注重内外环境统一的调节,根据儿科病证特点,制订局部和整体的具体辩证施护措施,以及病情观察、饮食宜忌、心理调护、对外界环境的调节等多方面的护理内容,使护理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2在生理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筋骨未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和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在病理上具有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变化较多、易虚易实的特点[2],故儿科的辩证施护必须结合小儿病症特点,突出儿科特色,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使辩证施护准确无误。

 

4讨论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之气软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在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原序》)等特点,其形体柔嫩,气血未充,体质和功能较脆弱,不仅发病容易,且病后寒热虚实的变化,比成人更为迅速,所以,儿科病的辩证施护,更应体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殊性。为使儿科病的辩证准确无误,护理及时有效,应该结合小儿独特的生理病理及病证特点,坚持儿科病辩证施护的总体原则。在临床中,新进儿科护士在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知识,还要做到突出儿科特点,辩证施护及时准确;护理实施与疗效观察结合,随证辨护;局部和整体护理结合,护理系统完整,以提高辩证施护的实效。

 

总之,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小儿病情变化迅速,作为护理人员,应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熟练应用辩证施护方法,对患儿实施及时准确、系统整体、形式多样的符合儿科疾病特点的护理方法,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疗效。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患关系护理现状望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60-02

婴幼儿在生病时,既无法完整的表达自身的状况,又极易脾气暴躁,吵闹不休,影响正确的诊治,有时甚至会造成误诊现象。因此,医院对儿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加强护理技术的同时,根据护理对象的特点,做好对患儿的病症监督及治疗护理工作。为了提高护理的质量,现代儿科护理普遍的从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中吸取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维护婴幼儿的身体健康。论文笔者结合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提出了望闻的护理方法,为提高儿科护理水平提供了有益的方向指导。

1儿科护理的要点

1.1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1.1.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婴儿出生后,身体器官比较脆弱,身体柔软,器官发育不完善,自身的病毒预防机制尚未发展,无法抵抗病毒的侵入,由此导致婴幼儿的抗病力低,极易生病。我国中医则认为幼儿身体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需要小心的呵护,尤其是生病期间,更是不可大意。不仅要求医问药,更要做好看护工作,保证病情的好转。

1.1.2生机勃勃,发育迅速。婴幼儿的生长很快,环境适宜的话,我们甚至能看到他们每天的变化。随着各种身体器官的生长发育,自身的技能也渐渐地开始发挥作用。

1.2婴幼儿的病理特点。小儿的身体防御体系尚未发育完善,自身系统十分脆弱,极易生病。概括来看,主要的特点有:

1.2.1抵抗力弱,易生病。婴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寒暖不自知,饮食不自节,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生病。若护理不当,治疗不及时,容易使病情恶化,加剧偏于寒热,邪气由表而入,侵袭于肺,则易出现咳嗽、哮喘、肺炎等。小儿发育迅速,所需水谷较成人迫切,但又脾虚不运,则易导致呕吐,泄泻的症状。

1.2.2病情易变化,不稳定。小儿不仅发病容易,且变化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患病之后,调治护理不当,容易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1.2.3恢复速度快,易康复。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处于蒸蒸日上,不断生长的阶段,脏气清灵,活力充沛,患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疾病恢复较为迅速,早晚变化十分明显。

总之,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其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随年龄增长,才逐渐趋于完善。而且这种不成熟,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小儿看成是成人的缩影。中医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归纳起来,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病,易于变化,易于康复。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并运用至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

2儿科护理的现状

2.1护理人员的身心状态。儿科护士在进行儿童患者的护理工作时,市场处于一种紧张的压力状况下,尤其是在需要给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患者哭闹、家长训斥,都会影响护士正常水平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经常被家属训斥,感情易受到伤害,有时候甚至连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严重的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此相应的是护士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不仅要坚强自身的护理技术,更要能够承受压力,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2.2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婴幼儿患者极易患病,因而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经常是患者多、周转快、工作忙乱琐碎,护士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这些都会打击儿科护士的工作情绪,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及技术水平的发挥,影响护理质量。

这些状况都影响着儿科护理的实际水平,但是,这些都是护理工作中的主观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护理中的技术要求,即及时的贯彻患者的病情发展,及时的予以药理治疗,就需要护理人员切实提高自身的护理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传统的中医理论,提出了护理工作中的望闻方法。

3望闻在儿科护理中的实际应用

3.1望诊。望诊,顾名思义,就是要仔细观察,观察儿童的生病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的具体治疗情况。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面容气色、舌苔颜色、嗅觉器官以及呼吸状况。观面色可知气血盛衰,及时发现病情的轻重变化。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小儿的面色,以便发现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护士也可以根据患儿的舌苔颜色来观察患儿的病情轻重缓急,以及应该忌口的食物,制定合理的食谱。

3.2闻诊。所谓闻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气息和动作来观察患儿的病情。护理人员在独自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患儿的个人卫生,及时做好婴幼儿的卫生清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清新舒适。同时要注意耳听患者的情况,尤其是夜间值班时,更要提高警惕,注意倾听患者的呼吸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不正常的状况,采取措施紧急处理,保证护理的质量。

儿科的护理与其他科室明显不同,护理人员除了面对患儿外,父母甚至祖父母都是病房中的主要人员,因而要求儿科护理表现人文关怀精神,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时,护士要注易使用文明用语,微笑面对;工作时要主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患儿,理解、安慰患儿及患者家属。同时要采用灵活的工作方式,如拍背、贴敷时,要轻柔等。

小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各个年龄阶段的差别比较大。但是总体看来,小儿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都处于尚未成熟的状态,而且年龄越小,表现越显著。中医对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并且生病时病情易变。故而,儿科护理应当以这种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将有效的护理方法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才能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护理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 方法: 2007年10月作者对榆林市6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士采用自制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245名儿科临床护士在12个月内发生医疗锐器伤者占94.29%。高发地点主要在病房,占78.69%,其中ICU发生比例较高,占50.33%。护理对象为1~6岁患儿时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较高,为73.88%。高发季节为春季和冬季,分别占30.54%和33.68%。锐器伤的种类中以针刺伤及玻璃伤为主,共占80.29%。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发生医疗锐器损伤率高,除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工作繁忙程度等有关外,还与儿科护理特点及儿科疾病季节性分布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应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关键词 儿科护理人员 医疗锐器伤 相关因素

儿科护士因为频繁更换液体,过多接触注射器等医疗锐器,而且儿童对护理操作配合性较差,在输液过程或拔针过程中容易发生反抗,极容易引起针头误伤护理人员。我们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榆林市6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护士进行医疗锐器伤的调查,了解儿科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和其相关因素,并了解医疗锐器伤与儿科护理特点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对象:2007年10月榆林市6所医院的儿科护士,调查护士包括实习护士、助理护士,调查从2006年10月起过去12个月内儿科护理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的情况。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科护士锐器伤调查表对6所医院儿科护士进行随机回顾性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工作环境,与护理对象年龄的关系及季节的关系,以及发生锐器伤后的处理情况等。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5份,有效回收率94.23%。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245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共发生医疗锐器伤1029次,平均每人发生4.2次,发生过锐器伤的231人(94.29%),受伤次数为1~10次者最多(53.88%)。

不同工作地点人年均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0,P

。繁忙的工作环境下护士人年均医疗锐器伤发生次数高于较忙和不忙的环境(P

儿科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两季相比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季与春、冬两季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94.23%的儿科护士曾发生过医疗锐器伤,这表明护士为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Mishal等前瞻性研究医务人员暴露于患者血液和体液的概率和分布情况,并定义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人群。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之一,乙型病毒性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3%,艾滋病在我国也进入快速增长期。护士面临着潜在的致命性危险,锐器伤严重危害护士的工作质量及生活质量。本市儿科护理人员较高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与护士个人意识及医院培训教育有密切关系。

护士医疗锐器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①本次调查显示医疗锐器伤与护士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也有关系。护士每天需频繁接触锐器,实施与锐器相关的操作等,不可避免地发生锐器伤。调查显示普通病房的锐器伤发生率要低于ICU病房,主要因为ICU病房护士需密切关注病人病情变化,进行的护理工作较多,且ICU病房的抢救频率也较普通病房高。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尤其抢救时繁忙的工作环境,加大的工作量,较大的工作负荷使护士数量相对不足,紧张的心理使护士操作时图快且容易忽视职业暴露防范等,都可以使医疗锐器发生率增高。②儿科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特点:儿科护士的护理对象是特殊群体,对护理工作的理解程度、与护理人员相互沟通都较成人低,以及对护理操作的恐惧使儿科护理工作有别于其他科室。儿科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因患儿恐惧、哭闹不配合操作,从而使儿科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儿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儿科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的季节性分布的特点。春、冬两季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儿童的免疫力较低,春冬季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本次调查显示,这两个季节的住院人数要多于夏秋季,住院人数的增多增加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大的工作负荷使护士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在春冬两季也有所增多。

如此高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应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医院应强化护士锐器伤风险意识,制定本单位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有效督导护士进行职业暴露防护,宣传医疗锐器伤引起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引起护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谢红珍,聂军.护士锐器伤与职业紧张及心理卫生关系探讨.护理学杂志,2004,19(18):11-13.

2袁秀萍,李红玲.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与防范对策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23):1979-1980.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1-0110-02中图分类号:R 473.72文献标识码:B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服务品质的提升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也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医疗护理的服务质量,是医务人员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人性化护理以其闪亮新颖的思想内涵,以“我能为病人做什么”而深入护士的心,融入了护理工作中。它注重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具体到临床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给予患儿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儿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服务对象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包括患儿和家属),人性化的服务在此就显得更重要。自从2004年以来,我院儿科病房根据人性化护理服务的要求,结合儿科患儿的特点,深入开展人性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有充分理解了什么是人性化服务,才能在护理工作中自觉地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此,我科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加了我院开设的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护理相关课程的培训,使每一个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护理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同时,还参加了护理人员的行为和语言培训,为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实施

1.微笑服务 微笑是人性化服务的基础,是融洽医患关系的良药,也是取得患儿和家长信任的前提。我科在开展人性化服务中,要求护士在接待、交流、介绍、护理等的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面带微笑、举止端庄、和蔼可亲,做到爱心、耐心、热心,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挑剔、抱怨和迁怒,安抚家长及患儿的情绪。通过微笑服务,消除了患儿的陌生感及家长的焦虑情绪,赢得了家长及患儿的信任,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投诉明显减少。

2.亲情服务 入院时,患儿及家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安慰,视他们如亲人,常做换位思考。为了让病儿及家长在新的环境里有温暖、舒适、宾至如归的感觉,我科重点推出亲情化服务--“六个第一”、“五声”、“四勤”、“三多”工程,即“六个第一”:为新入院的病儿及家长递上第一杯水;做好第一次入院介绍和指导;回答好家长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落实解决好患儿及家长的第一餐饭;协助患儿做好第一次检查;帮助患儿留好第一次标本。“五声”:患儿来时有迎接声;给药、治疗有解释声;护理时有宣教声;操作失误有道歉声;出院时有道别声。“四勤”:勤看病儿、勤问病情、勤看病体、勤换床单。“三多”:多一点微笑、多一点爱护、多一点解释。亲情服务的实施,使家长及患儿感受到了护士的真诚关爱,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护理服务满意度从原来的84%上升到了97%。

3.温馨穿刺服务 由于儿科患儿血管细小,穿刺较困难,且患儿往往不配合,哭闹、烦躁,家长心疼孩子,对操作不理解,常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如要求护士一针见血,指定某个护士进行穿刺甚至指定某个部位或某条血管,给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为此,我科实行温馨穿刺服务。首先征求家长及患儿意见,选择合适穿刺部位(不合理的部位要耐心解释);二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一次穿刺不成功时,要诚恳道歉;三是告知家长输液药名、注意事项、输液结束时间,让家长安心、放心;四是感谢家长及患儿的配合。整个流程温馨、亲切。通过温馨穿刺服务,使家长对护士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治疗时都能很好的配合,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穿刺时基本都能做到一针见血,偶有穿刺不成功的,在护士的诚恳道歉下,家长都能表示理解。

4.加强护患沟通,营造和谐的护患关系 儿童患病后,儿科病房的医患关系不是简单的医护人员与患儿的直线关系,而是医护人员、父母与患儿的三角关系[2]。基层医院地处偏僻,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简陋,面对的多数是普通的居民或农民,他们大多生活条件差,文化层次低,对疾病知识了解甚少,患儿住院,家长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想知道有关治疗、预后、护理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等。针对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要求护士在接待患儿及家长时,用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在住院期间注意患儿的感受和信息反馈,用赞美性语言,适时地赞美孩子如“聪明、可爱、勇敢”等,使每个家长笑逐颜开,主动配合治疗;在病情出现好转时,及时用鼓励性语言如“宝宝今天精神好多了,蹦蹦跳跳的”,使患儿与家长对病愈充满信心与希望。同时配合应用形体语言,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与患儿进行沟通。此外护士长每天早上带领护士们查房,对患儿及家长问寒问暖,及时解决家长及患儿所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家长及患儿更愿意和护士谈心,护患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气氛。

5.营造温馨家庭氛围 为了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及陌生感,我们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使用有卡通图案的被服及窗帘,工作人员穿戴粉红色的工作服,在病区墙壁贴上精美有趣的卡通动物或图片,每天固定时间放映儿童节目,增设儿童娱乐室,节日期间给患儿发放小礼物等。通过这些环境的改变,明显消除了患儿的恐惧感及陌生感,使患儿及家长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6.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由于儿科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科病房护士日常工作繁重,承受压力大,有研究表明,儿科病房的护士在病人护理、护理工作、工作时间分配及工作量、工作环境方面等所承受的压力高于成人病房的护士,同样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量往往要比成人病房护士高出2倍或是更高[3]。为了减轻她们的心理及工作压力,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我科对护理人员采用理解、激励的方法,针对每一位护理人员的特点,根据她们各自的优势来安排工作。同时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标准,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一次,评选星级护士,给予精神及物资奖励,让她们主动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也必须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本为理念”的人性化护理转变。将人性化护理运用于儿科病房的整体护理中,使患儿及家长得到护理人员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感受到了人性化的温暖,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补充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充分展现了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扩大了护理范畴[4]。

参考文献

[1]杨小红,阮爱娟,桂赛银.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21.

[2]李雯华,王宇中.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212-213.

[3]冯桂英,邬蕴仪,周勇霞等.儿科病房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3,(7):6.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护士素质;护理质量;儿科

儿科护理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业务面广、技术性强,医院感染控制要求高,无菌操作要求严格等特点[1],儿童患者在解剖、生理、病理以及临床等方面都与成人不同,更不是成人的缩影,故不能单凭成人的护理知识来解决儿科患者的护理问题,儿科护士除了热爱本职工作,树立牢固的护理专业思想,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儿科护理专业素质,如此才能做到尽职尽责,胜任儿科护理工作。

1 科学管理、人人做好小管家

护理工作绝大部分是管理工作。每个护士都是一个“小管家”,儿科护理也同样离不开管理,随着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新生儿相关疾病诊疗仪器的增多,多功能监护仪、各种电子仪器的应用,给儿科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人、财、物只靠护士与总务护士是不可能管好的,只有人人参与管理,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儿科病房的管理才能跟上发展的需要[2]。如治疗护士对各类仪器的一级保养;责任护士(组长)整个病房的头皮静脉穿刺;护理班对眼部、脐部、肛门等护理;书写护理文书等单项进行全面负责就是管理。工作离不开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能力,就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工作的忙乱,甚至影响儿童的诊疗效果。

2 耐心细致的病情观察

儿科患者的诊疗、护理和抢救要求分秒必争,只有具有极强的责任感、紧迫感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才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童患者一般不能陈述自己的患病过程,即使是年长儿,也因限于理解能力与观察力的不足,而不能正确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作为儿科护士,观察病情的技巧十分重要,要善于通过患儿的意识状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言量、步态、眼神等来观察病情,从中察觉病情变化。在病情观察中要做到及时,细致、准确,时间就是生命,不贻误时间、不贻误病情,是病情观察的主要原则;其次,观察病情时要十分认真、仔细、不遗漏、不忽视病情变化的任何细小环节;遇急危重症患儿时,抢救人员的到位,药品、抢救器材的准备,抢救中的配合,抢救中的各种技能快、准、轻、稳的应用,为此,儿科护士必须具备“四勤”即眼勤、手勤、嘴勤和腿勤,积极主动,在保质的前提下缩短抢救时间,挽救患儿生命。

3 过硬的技术,扎实的基础

儿科护士要不断更新知识,熟练掌握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操作,工作原理,简单故障的排除以及维修保养知识,避免人为损坏,以延长使用寿命。要做好儿科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除了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关心体贴患者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要求对各项操作技术精益求精,要以娴熟的技能完成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其技术如何,直接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小儿患者血管纤细,脆弱,活动度大,患儿又因恐惧哭闹而不配合,给穿刺带来困难。儿科护士必须熟悉头皮、肢体、躯干各部位静脉的名称、位置、走向以及血液循环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在穿刺时,要结合不同患儿的血管特点或生理变异,看清血管走向,摸清其深浅粗细,然后选用其长短,大小及斜面均适宜的针头进行穿刺,要求部位恰当,目标准确,动作稳、准、轻快,力求一针见血,以减少血管的损伤和患儿的痛苦,尽量避免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引起的不良刺激。并不断加强三基的学习,掌握各种常见病的治疗、并发症及转归,了解常用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等可能引起的不适。

4 掌握儿童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能力

儿科护士除了善于观察病情变化,具备良好的护理操作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儿童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按年龄段分期,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才能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患儿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全面掌握患儿及其家属的身心状态,运用各种新技术及健康宣教,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主动与医生、患儿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完成治疗、护理,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支出。

目前,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护理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护理技能,掌握儿童的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外,还必须学习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甚至还要了解艺术,美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对患儿施行全面的、优质的身心护理,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 健康教育 意识培养 技能训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0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18-01

1 儿科健康教育的意义对象和内容

1.1 儿科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在儿科开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护患关系,减轻患儿尤其是家长的心理负担,增加他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现在儿科的患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都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爱护,小孩一旦生病,家长情绪焦虑,心情急切,在求医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儿科的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以及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医疗纠纷也较多,护理管理中易存在薄弱环节。因此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应强化安全意识,重视风险意识教育,使儿科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降低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1.2 儿科健康教育的对象。健康教育,对于儿科护理人员来说,其对象:一是对儿童、少年本人,在护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二是在对患儿进行护理的同时,对婴、幼、儿、少患者的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儿科护士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病儿和病儿父母。健康教育范围为儿童保健常识、儿科疾病知识、日常生活护理措施、疾病预防及护理措施。儿科健康教育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心理特点。由于父母是未成年儿童的看护者,他们对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健康教育需求主要是了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预后等方面的知识。另外,如何正确地养育孩子,减少疾病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尤其是慢性病的家庭护理、急性病的预防等,家长也需要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同时,家长又因孩子生病面临心理压力,存在明显的行为的情绪障碍。因此,护士要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树立必须与家长一起执行护理活动的观念,主动向病儿父母说明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等情况;教会家长观察病情和一些必要的护理技能、保健知识,帮助家长调节心理状态,消除不良行为和情绪。

1.3 儿科健康教育的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从内容上,主要包括:①生活卫生和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的教育;②常见病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家庭初步护理知识的教育;③合理配给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教育;④日常生活常识与加强锻炼的教育;⑤常用药物(内服和外用药物)的作用、用法及其副作用知识的教育;⑥正确使用简单器具(如血压计)的教育等等。

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患儿入院时应热情接待,及时为患儿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以诚恳的态度为患儿提供护理服务,耐心地向陪护家长介绍病区环境及住院有关制度等,使其尽快熟悉环境,适应住院生活。介绍有关床位医生、责任护士及病区护理人员情况,通过语言和行动的交流沟通,使患儿及陪护人员增强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注意收集患儿的健康问题,结合患儿病情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制订符合个体需求的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并予以实施。

2.1 适时宣教。在患儿安静、陪护者注意力较集中时时行重点宣教。刚入院时不应马上宣教,掌握教育计划与随机相结合的原则。刚入院时患儿家长心急如焚,关心的只是患儿的病情,对其他一切无心关注,所以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宣教,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晨午间护理时介绍不同年龄患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护理注意事项;雾化吸入时示范有效拍背方法;输液时讲解疾病特点、药理作用,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喂奶时指导正确的喂奶姿势及喂奶后注意点防止呛咳;出院时交代家庭护理要点、复诊时间。

2.2 按需宣教。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护士用声、光、色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用讲故事、做游戏来满足其好奇心,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对学龄期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来帮助患儿克服对注射的恐惧心理,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对家长的宣教,有意识地选择患儿的主要陪护者作为对象,在其最需要的内容上作详细的介绍,如服药时家长想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高热、腹泻时家长最希望了解疾病的过程、治疗方法;恢复期家长最想知道的是疾病的预防知识;4~12个月的患儿家长最想了解添加辅食的方法等。

2.3 因人施教。儿科陪护较复杂,有老师、外地民工、青年、老年,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采取不同的宣教方式。对文化层次低的家长,语言应通俗易懂,表达清楚明了,尽量少用医学术语,让陪护者听明白听清楚,对一些重点内容应反复强调。对文化层次高的家长可简明扼要,有重点进行宣教。

2.4 因病施教。结合患儿所患的疾病和家长关心的知识进行宣教。如高热时,配合治疗措施,指导家长可采取给患儿松解衣被,多饮温开水以助降温;腹泻时指导正确的饮食护理以及臀部皮肤护理等。

参考文献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急诊儿科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64-02

1 急诊儿科的工作难点

1.1 家长要求高,患儿穿刺难度大

目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小宝贝,尤其是当小孩生病时,往往是一大家人都格外紧张、焦虑,以致心态偏激,对护士的要求很高。而随着我国整体国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相当一部分患儿营养过剩,甚至肥胖[1],导至患儿血管暴露不明显,再加上患儿的恐惧心理,穿刺时的不合作,更加重了护士穿刺上的难度。

1.2 患儿就诊具有季节性

急诊儿科的患儿就诊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节往往以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秋冬季节又以腹泻患儿为主,而且到院就诊的时间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到院早,而冬季到院相对较晚。

1.3 护理工作繁重,易出差错

我院是本市唯一一家设有独立急诊儿科的三甲医院,集中了全市相当一部分的儿科病人,我科每天要负责100+人次患儿的输液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大量超声雾化吸入、氧气雾化吸入、肌内注射及危重病人的抢救等工作。繁重的护理任务,让护士常常感到身心疲惫,而护理人员相对短缺,这样就极易造成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患儿流动性大,基础护理质量难以保证

我科设有留观床23张,留观座椅28把,而每天要负责100+人次患儿的输液工作,平均每张床及座椅要接待2位患儿,且由于患儿好玩、好动的特点,经常要外出走动,流动性极大;同时因家长过分关心,急诊儿科往往陪人多,生活用品携带过多,造成病房杂乱,不整洁;再者由于小患儿的大小便经常不能入厕,这种种原因造成急诊儿科基础护理质量很难到位。

2 对策

2.1 实行弹性排班制

2.1.1弹性排班制可保证工作量较大时有足够的工作人员,也可在工作量减少时将多余的人力用于其他护理工作,杜绝人力资源的浪费[2]。如夏季病人到院早,早上7点到8点的工作量由夜班护士一人很难完成,我科就酌情安排一个助早班7点上班,协助夜班护士工作。而在寒冷的冬季,病人到院相对较晚,往往10点之后才是病人治疗的高峰期。针对此特点,我科调整一个中班的上班时间为10点到16点,以缓解护理人力薄弱时段的工作压力,保证护理工作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

2.1.2急诊儿科每天要更换病床被服,晨间护理任务很重。我科采用护士长带领助理护士和实习生提前15~30分钟到岗,趁着病人少、床位空的时间,系统地进行晨间护理,以保证留观病人输液时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病室环境。

2.2 合理分工,强化责任意识

2.2.1根据每位护士的性格特征、技术水平、人际交往能力等,因人制宜地安排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注重新老搭配,各班职责分明,实行奖优罚劣。

2.2.2针对急诊儿科输液患儿多,流动性大,护士忙于治疗而疏于巡视的特点,我科采用主班负责制。安排责任心强、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上主班,要求全面掌握病房病情动态,尤其是危重病人及有特殊要求的病人,同时加强主班护士与上、下班护士的交接班制度。由于主班护士事务繁杂且责任心重,我科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补助。

2.2.3将病房床位与输液大厅的病人分管到人。 安排晚夜班相隔较远的2名护士协同分管2~3个病房,基本保证每个病室每天有一名护士当班,对病室的卫生状况、安全、治疗、护理、疾病知识的宣教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管理。责任护士在患儿输液期间,经常巡查病房,给患儿发放小贴画,多表扬,多鼓励患儿,以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着重对疾病及用药知识宣教的同时,提醒家长保护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以防被盗;协助家长冲牛奶、更换尿片等生活护理;尤其是加大病室卫生宣传力度,及时整理床铺,保证病房整洁、安全、有序。

2.3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益

2.3.1精心设计一注射室,用来集中为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注射室装配有高亮度的灯光,舒适的注射椅,彩色的输液床床罩,墙壁贴有卡通画,以及用来供患儿愉悦的玩具、金鱼等。注射室一般由二名护士担任输液工作,采用新老搭配的原则,这样既让年轻护士有锻炼的机会,又保证在年轻护士穿刺有难度时,有年长者对其及时帮助,避免了家长不满情绪的发生。

2.3.2急诊儿科病人一般的输液疗程为3~5天,因此医生对病情较轻者会连开几天药。这样就有大量的药品存放在我科。为减少第二天输液时找药、检查药品质量、输液袋上贴标签、写姓名等复杂的过程,我们采用在下午空闲时段将第二天的存药进行摆放。同时作好查对、帖标签等工序,并将输液卡按医生开的原始处方抄写2份(一份供配药签名用,一份贴在输液管上),同输液袋摆放在一起。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第二天的输液速度,减少了病人的等待时间。

3 体会

通过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让每一位护士都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不仅提高了科室的整体护理质量,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护理安全,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而且让护士感觉到忙而不乱,忙而有序,也降低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参考文献

[1] 黎连英,孙庆宁,易芬兰.儿科护理投诉原因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4,9:48.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9篇

儿科住院病人自我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患儿不能像成人准确告诉医护人员不适之处和自身的要求,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这使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增多,护士是接触病人最频繁的群体,儿科病区因周转快,陪护轮换频繁,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难度[1],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特别重视潜在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管理策略进行有效干预,使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

1 儿科病房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1.1 环境设施风险因素:病人的特点决定了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建立家庭式病房深受广大患儿及家庭的欢迎[2],但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缺乏危险意识,病房阳台的开放式,小孩喜欢攀爬存在隐患。床铺虽然有护栏,但有的小孩淘气,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险。病房的设施如:管道供氧、负压吸引、呼叫系统、电源插座、24h开放的饮水机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伤害。

1.2加床和倒换床位增加了差错几率:儿科季节性的加床,尤其楼道加床,增加了倒换转床的次数,床位的改变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因病例、各种表格转换时的差错几率。

1.3 看护人员不能固定:儿科病房部分患儿有父母、老年人、保姆轮流看护,陪护的年龄、文化程度、带孩子的方式等的差异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日常交流带来难度和风险。

1.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护理人员配备没有增加。

1.5 治疗方面:

1.5.1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引起患儿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造成其家长情绪激动,形成纠纷等风险因素。

1.5.2患儿的不合作:输液时多数患儿的不合作,不但在输液操作时加大难度,而且输液过程中部分家长看管不到位患儿随时可自行拔出针头,重新输液一方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纠纷的风险因素。

1.5.3输液过程的流动性: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常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易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

1.5.4小儿血管的特点: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输液时容易引起药物外渗,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易导致皮肤坏死。

2 管理策略

2.1 环境设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设施进行安全加固,做好各种引导标示,多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阳台封闭,窗户向上斜开。

2.2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护理人员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降低加床和倒床带来的差错。

2.3 看护人员的相对固定:让最了解患儿的家长多看护患儿,把患儿的习性告诉管床护士,或在床头放一记录小本,记录患儿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饮食情况等相关信息,给医护人员和其他看护人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照顾患儿,减少看护意外。

2.4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需要增加临床护理人员,儿科护理人员配备和成人科室不同,儿科的护理操作有时需2名以上护理人员配合。

2.5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5.1护理人员技能方面:加强护士技术训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同时在各项操作中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

2.5.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方面:儿科病房常有小孩的哭闹声,玩具的音乐声,甚至有家长的呵斥声,噪音大,常常会干扰护士的情绪,容易导致护士心浮气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打乱工作程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境平和面对各种不合作的患儿和易激动的家长。

2.5.3培养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

在儿科病房医护人员随时会面对各种预料不到的不理解、责备、纠纷等,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辨是非,快速整理好思绪应对好当下发生情况,这需要日常不断的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有不良情绪和纠纷苗头时及时找出原因,将事端在萌芽状态时及时解决,从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规章制度,护士应加强巡视,多告知、多宣教、多交流。

通过识别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管理对策,使护士能树立安全意识,自觉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把安全始终放在首位,明确只有病人安全,护理质量才有安全保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然而,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因此,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使护理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儿科;“康乃馨”护士;患者;满意度

患者是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评价者之一,患者的满意程度是反映医院服务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不断提高满意度。本着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我科从2012年10月起,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岗,明显提高了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1月~12月的120例住院患儿,2012年1月~9月患儿74例为A组,2012年10~12月患儿46例为B组。男72例,女48例,年龄3~68个月,平均(11.2±2.6)个月。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全部患儿均按进行了健康教育。

1.2方法 A组患儿自入院至出院均采取传统的口头宣教。B组患儿自入院至出院则由儿科“康乃馨”护士,采取口头宣教及同种疾病集中课堂宣教,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等。具体方法及内容如下。

1.2.1“康乃馨”护士岗的基本要求 2012年10月至今,我科现有床位50张,设“康乃馨”护士1名,实行白班制,不参与日常临床护理工作,全面掌握科室患者动态,解决患者的需求,负责全病区的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每日在晨交班时汇报工作情况,特别是重点及特殊患儿的动态及科室存在的问题。要求“康乃馨”护士拥有高度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扎实的儿科临床护理知识及经验,有协助精神,儿科工作10年以上,大专以上学历,职称为主管护师。

1.2.2“康乃馨”护士的工作实施

1.2.2.1工作内容 每日认真参加晨交班,重点听取夜间病区动态,注意重点关注人群;床旁交接时,与管床护士细致接班,听取家属意见,耐心解决问题,口头宣教患儿疾病知识。负责白班新入、转入患者的安置及入科宣教;对出院患者做好送行及出院指导等;重点人群:如重危疑难患儿、特殊检查、特殊用药者要进行反复宣教。每日下班前主动巡视病房,了解患者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再次针对重点人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认真作好记录。遇到科室抢救危重患儿及他人护理技术有困难时,应积极协助完成。

1.2.2.2工作形式

1.2.2.2.1口头宣教 每天对新入、转入患者做好入科宣教,对出院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及出院健康宣教手册等。重点人群做好多次宣教。

1.2.2.2.2同种疾病集中课堂宣教 每月定期组织科室的同种疾病患儿及家属的集中宣教。利用书本知识,网上资料及临床经验,制定成PPT课件,如:过敏性紫癜的饮食指导、川崎病的皮肤护理、秋季腹泻的饮食指导等。课后耐心解释家属疑问,听取家属之间的讨论,作好记录。疑难问题应咨询医生后再予以答复。

1.2.2.2.3协助制定及发放新的健康教育处方集宣传资料 按病种编写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专科健康教育手册及儿科医学小知识的宣传展板。如:小儿气道异物的急救,高热惊厥的家庭急救,留置针的看护技巧等。手册做到人人到手,宣传展板内容可根据季节,及时更新内容。

1.2.2.2.4出院患儿电话回访 对出院后1 w以后的患儿进行电话回访,了解患儿出院后的情况,解决家属在育儿过程中的困难,征求家属对住院期间的意见及建议。对于疑难转院患儿,关心患儿病情,同时学习上级医院的诊疗护理技术,以便进一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2.2.2.5建立特殊病种QQ交流群,群内成员由主任及科室医护人员及患病小儿的家长组成,定期查看聊天记录了解情况,满足患儿需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

2 结果

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后,就护理部每月满意度调查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份4个选项:满意10分,较满意7分,一般5分,不满意0分,满分100分。调查时说明填写要求后,由患儿及家属逐一填写,调查时患儿及家属配合,统计每月满意度得分,然后与2012年以来的每月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经t检验,P

3 讨论

健康教育、健康指导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2]。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大大减少了其他护士用于解释、咨询的时间,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快适应医院环境,减少恐惧,利于疾病康复。工作成果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是提高儿科患者满意度的有力保障。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具有以下优点:

3.1提高患儿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程度 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家属要求高,护士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静脉输液及基础护理上,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3]。“康乃馨”护士从入院时的简短的入院宣教,即可评估患儿及家属对入院宣教的掌握程度,制定合适的健康教育计划。避免了以前的盲目灌输教育,致使家属对教育内容接受能力差,容易忘记内容等[4]。设立儿科“康乃馨”护士后有计划的反复、强化宣教,让家属能复述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家属照顾患儿的信心。

3.2大大消除了家属的疑虑和不满,保证了科室的护理安全 “康乃馨”护士经常在病区巡视,能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与家属交流,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关系。家属把心中的想法及对科室的建议向其反映,通过及时向领导反馈,把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早解决。

3.3提高儿科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 各大医院普遍儿科护士都呈年轻化,临床经验少,心理素质较差,对儿科专科知识掌握不足,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自己没有底气,过于形式,达不到效果。遇到技术难题,不能理性面对。“康乃馨”护士临床经验丰富,护理技能娴熟,能良好的运用沟通技巧,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更能赢得家属的肯定。“康乃馨”护士在患儿家属沟通宣教的同时,年轻护士可以旁听,做好记录。处理技术难题,可以及时纠正年轻护士的不足,并传授有关经验及技巧,不断提高年轻护士的综合能力。

3.4大大提高了医院及科室的社会效应 当今各个行业都与网络密不可分,护理工作与网络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方便了医生对患儿病情的动态了解,还促进了患儿家长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护理工作模式从单一的的疾病护理逐步转向为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不断扩大了医院及科室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敏怡,黄淇敏.医疗服务中顾客满意度的概念与评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46-48.

[2]易永红,叶天惠,高汉英,等.护理健康教育应对无效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13(9):66-67.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儿科护士;提高;满意度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已经替代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1],提高病人满意度、使病人尽可能在生理、心理上获得满足和安全感成为护理服务的重要目标。面对儿科工作高负荷、高风险、琐碎的特点,儿科护士如何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呢?笔者将多年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几点供大家参考。

1 精:主要是对医学护理知识的精通和护理技术的精湛

1.1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患儿一旦入院,家人特别是为人父母者,他们最先迫切知道的是孩子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及效果如何?各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虽然医生可以解释患儿的主要病情,但患儿家长想了解的许多知识,还是通过护士的宣教及解答获得的。

1.2儿科俗称“哑科”,患儿的病情变化需要通过护理人员细心的观察和对患儿家长耐心问诊。

1.3孩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一个孩子牵动几个家庭的心,孩子接受治疗时的痛苦是许多住院患儿家长所担心的。因此,他们对儿科护士的技术就提出了更高要求:静脉穿刺要求达到一针见血;各种插管准确无误;各种操作轻柔准确。为了提高家长满意度,作为一名儿科护士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平时应加强业务学习,苦练基本功,也可通过网络和各种培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需要。

2 微笑:俗话说“笑是百药之长”,笑不仅具有治疗之功能(有资料表明笑可以解除焦虑、缓解疼痛),它还在人的生活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今医院在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价格的选择中,患者更重视服务态度[2],因此,作为儿科护士采取微笑式的服务方式,以和蔼的语言、真诚的微笑、慈母般的善心、丰富的人文知识为患儿做好入院宣教、康复指导及出院指导等,将最美的微笑贯穿于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为患儿提供一个温馨、安全、优质、满意的医疗服务,取得患儿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用优质的护理质量来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3 赞扬:有人说“适时的夸奖可以成就一个天才”,现在的教育改革也从体罚走向赞赏,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包括婴儿)都喜欢听到赞美的语言,都喜欢与赞美者交流。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应懂得和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适时的与患儿家长交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用赞美的语言,如:夸奖孩子可爱、勇敢、懂礼貌等,交流中,适当用肢体语言,如:抚摸患儿头部、拍拍肩部、拉拉手等,表露出对孩子的喜爱,同时对家长的配合及时给予赞扬,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患儿及家长对护士的亲切感,拉近了护患距离,减少了纠纷,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4 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涵养,也是成熟的标志。当今社会,护士不愿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患儿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加之家长都年轻气盛,对护士工作不理解,他们治病心切,总认为药到病除,护士都能一针见血,治疗效果稍不如意或护士偶尔一次不能一针见血,马上就大发脾气、恶言相向,护士憋闷、委屈,承受很大压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善于平衡自己的心理,经常换位思考,从患儿父母的角度看待他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操作失败多说对不起,操作之前做好解释工作,首先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用真诚、宽容对待每一位病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也真正感受到了患者及家人对我工作的满意。

5 因人而异,按需护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满足并解决不同病人的需要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个基层医院的儿科护士,要懂得他们所护理的患者需要什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我科采取了多种举措提高病人满意度,取得良好效果,和大家共享一下:(1)基层医院回头患者较多,他们对护理人员比较了解,现虽然实行责任制整体化护理,我们仍实行病人选护士,以满足病人的需要。(2)患儿住院随机性大,发病快,就医急,往往不带生活用品,针对此现象我科在护士站准备了纸杯、六只热水壶,为发热患儿及时提供一杯热水。(3)年轻家长们对孩子的养育知识和常见疾病的预防护理知识不足,除了做好住院期间的康复健康指导外,每一位患者在出院时都发放了爱心提示卡,上面有科室电话,科主任姓名、主治医生姓名、护士长姓名、责任护士姓名等,以供患儿回家后有健康问题及时咨询提供方便。

护理即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在当今护理模式中,作为一名护理人员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要满足“以人为本”的护理目标,不断提高病人满意度,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参考文献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士素质;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56-01

俗语有言:“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打一个小孩针”。儿科,有人把它称为“哑科”,因为就一个医院而言,儿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服务的对象全部是小孩,多半无法讲清或者不能完全说清自己的病情、症状和需要,同时,还要面对忧心如焚、对孩子疼爱有加的父母亲人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护士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儿科护理的项目和时间都比成人要多,护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笔者根据多年护理工作的经验,从儿科护理要求的特殊性出发,结合儿科护理的特点,谈谈新时期儿科护士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1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1.1 病人的特殊性:儿科病人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年龄偏小。儿科病人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他们对护士或穿白衣服的人有害怕感,因此既不容易沟通,又不容易配合,这就要求护士既要有责任心,又要有爱心、耐心,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还要保持一颗童心,以便和患儿沟通,得到患儿的信任。另一特点是陪伴人多。现要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一个孩子患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格外紧张焦虑,对护士操作要求较高,所以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贴心的护理。

1.2 观察的特殊性:儿科患儿的病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但是患儿的年龄小,或者是不会说话的婴幼儿, 不像成人那样能用完整确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哪里不舒服,或者根本不能表述自己的情况,而多是由父母或其他人代诉,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要求护士在观察病情时必须仔细检查、仔细观察,做到勤巡视、勤观察、勤检查,同时要对家长耐心宣教,及时沟通,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杜绝隐患。

1.3 护理的特殊性:由于小儿生理、病理、发病过程以及恢复情况都不同于成人,因此,我们在护理儿科疾病上就有其特殊性。儿科患儿用药剂量小,输液分步多,加药频繁,要求护士在配药时一定要计算准确,配制精确。在进行小儿静脉穿刺要做到动作温柔、正确迅速。操作前,护士要全身心放松,心情不能紧张。同时要做好认真细致的准备,检查针头是否带钩、是否锐利,针头大小与血管粗细是否一致要做到一看二摸,稳、准、轻。一看仔细选择血管较明显且走行较直的静脉血管,且静脉呈蓝色。遇到有些小孩发育得较好,长得肥胖,看不清血管,或者脱水的婴幼儿,其血管细而干瘪,这时凭看是无济于事的,就得二摸,凭手的感觉。动脉可触到搏动,静脉则没有搏动感,但有柔软感,摸清静脉走向,再进针,如果有一种轻微的“落空”感,或针头阻力突然消失,且见头皮针内有回血,则说明针已进到血管,穿刺就成功了。

2 护士素质的高标准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对护士的要求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2.1 过硬的专业素质: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科护理技术已发展到具有比较复杂的临床护理技术、抢救技术及先进的检查技术。过硬的业务素质、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另外,要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2.2 优异的心理素质: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惧,不仅要具有耐心,更主要的是要有真挚的同情心。在病房巡视过程中,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要诚恳和蔼地与家属交流,从而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的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2.3 较强的沟通能力:儿科护士要不断与患儿及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关心体贴患儿,耐心解答患儿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并尽量在不违背医疗原则的情况下,满足患儿的身心双方面需求,灵活、多样、恰如其分地与患儿及家长沟通。帮助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早日恢复健康。如:给患儿治疗前,事先准备小红花,奶糖等小物品等,患儿如配合治疗,就给于奖励,以此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病人对医护的满意度。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儿科护理;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命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人类追求的最完美的模式,人性化整体护理服务体系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认可和关注。近几年来,我院在儿科护理中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 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1 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1]。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工作的内涵由生理疾病的康复转向生理疾病的康复、心理疾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结合体。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的诊治更要重视心理的安抚,既要重视局部细节更要重视整体规划,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科学精神”更要重视“人文精神”,要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目标不断提升、扩展,“人文精神”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独特价值[2]。

1.2 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特定作用:儿科存在着特殊性,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且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住院时,患儿家属格外紧张,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检查患儿的疾病、考虑患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舒适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其他科护理工作更复杂繁琐,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这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2 我院在儿科护理中推行的人文关怀的方法

2.1 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从人文关怀的要求看,儿科病房应根据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设置特殊的住院环境。如使用防滑地板,尽可能多摆放绿色植物和鲜花,墙上悬挂各种可爱的动物或卡通人物图像,被褥以温馨的粉红色为主,病床矮小适合上下,设置专门的儿童玩耍区及5岁以下患儿配备输液轮椅车,此外,还要设置简易的呼叫系统,以便患儿及时得到护士的帮助。

2. 2 提倡人文服务。由于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扮演着多种角色,既要有母亲般的呵护、阿姨般的照顾又要有朋友般的帮助等。护士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患儿带来深刻的心理影响。因此我院推行了“首迎负责制’和“首问责任制”,患儿及家属到病房,护士应面带微笑,耐心答复所提问题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新入院患儿,值班护士应笑脸迎接,指引患儿进病房,并向患儿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和在院期间所有注意事项。儿科护士要认真做好每项护理工作,努力提高护理操作水平,尤其是儿童静脉穿刺。对婴幼儿多搂抱,用玩具逗乐;三岁以上的患儿可以询问一些简单需求、看动画、讲故事,消除儿童恐惧打针的心理,减轻痛苦。儿科护士应主动巡视病房,细心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儿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要注重细节[3],讲究方式,在介绍患儿疾病预防、用药需求等时要根据患儿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词语;可以定制一些图文并茂的卡通宣教卡片,发给患儿,让患儿看图片理解文字意思。护士长或主管护师应在患儿出院时主动提供咨询电话,出院后及时电话随访患儿的恢复和成长情况。

2.3 丰富服务内容。对患儿及家属的人性化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态度和蔼,更重要的是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就儿科护理特点而言,人性化服务[3]更为重要。人院时送温暖,包括送水、送卡通玩具,对初入院者要特别关心,尽快缩短心理隔阂和双方距离;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一份礼物;工作中送笑容,对儿童而言,在微笑中安慰、叮咛比直接告诫作用更加强烈,每天上下班时与患儿进行告别交流。每周二、五的下午是儿童开放交流日,由患儿家属和护士带领病情允许的患儿,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总之,要根据患儿年龄病情的不同,提供个性化护理与沟通,体现儿科护理中人文关怀的特色。

3 实践效果评价

全面满足患儿及家属的合理需求,我们实施后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儿科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减少了医院护理纠纷的发生,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后,护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医患沟通比较融洽,已把医疗纠纷和患者投诉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疾病的复发,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患者自觉复查,合理用药,减少了儿童流行病的发生。

总之,人文关怀是一个新的理念,而人文护理模式要求我们把常规的医疗护理工作与患者自身的个性特征相结合,制定出灵活、贴切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措施,以满足儿童患者的不同需求。在今后,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护理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实行人道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关键接触点;优质护理;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8-02

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在我院开展已有10个多月,儿科做为医院首批示范的三个病区之一,在前几个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每一个时间点均为接触点,但最能“打动患者的心”以及影响患者下一次就医选择的时间点为“关键接触点”[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关键接触点”的护理,可使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0年8―12月儿科住院的有认知能力的患儿及家属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110份,其中家属92例为患儿母亲,18例为患儿父亲,首次住院89例,再次住院21例。

1.2 要求填表者每项内容只填一个分值,否则作为无效

所患疾病83例为小儿呼吸系统疾病,18例为消化系统疾病,5例为病毒性心肌炎,3例为小儿肾炎,1例为过敏性紫癜。其护理项目内容依据《基础护理服务工作规范》、《住院患者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和《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制定。

2 方法

2.1 关键接触点的调查。问卷由16项内容组成,根据测试者对16项内容的在乎程度,分为:很在乎、在乎、一般、不在乎、很不在乎,然后将患儿及家属所填护理项目中百分比高的8项内容进行排列[2]。

2.2 关键接触点的提取。患儿及家属问卷百分比前8项的内容,依次为:护理操作技术娴熟,讲解所患疾病相关知识,讲解所需检查、化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讲解所用药物知识,所患疾病的健康教育,护士的服务态度及沟通技巧,介绍病区环境及各种安全事项,饮食喂养知识。

2.3 制定护理对策

(1)强化护士“三基训练”进行岗位练兵,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考核并举办护理技术操作比赛,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1次,对儿科常用的技术操作: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静脉留置针、暖箱和光疗技术等要求熟练掌握。对新入科的同志加强业务培训,使其在操作上精益求精,静脉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减轻患儿的痛苦,尽量满足患儿的各种需求,为患儿创造舒适的内外环境,使其早日康复。

(2)加强健康教育。在护理小儿的过程中,护士应依据各年龄阶段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其不良行为。同时护士还应向患儿家属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使他们采取健康的态度和健康行为,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使患儿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各种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用药、饮食喂养和疾病的预防护理措施,减轻了心理压力,能积极配合治疗。

(3)强化基础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护理的效果,也直接关系着患者康复的进度[3]。我们打破了以往由家属或护工完成的基础护理工作局面,同时简化了各种护理文件书写,做到了将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严格按分级护理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充分利用晨、晚间护理使患儿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得到帮助和关心。科室有专人提供开水到床头,护士为患儿洗头、剪指甲、换尿布等,食堂根据饮食原则提供可口饭菜。尽量做到使其感到舒适、满足,并减轻家属的负担,做到陪而不护,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

(4)运用沟通技巧,改善服务态度。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无论执行任何技术或步骤,沟通在护理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4]。尤其在小儿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要求和意愿时,多与家属交流,共同理解孩子的需求,对较大的患儿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护士应注意仪表端庄,面带微笑,使用通俗易懂,简单明确,并规范使用礼貌用语,如“小朋友不要怕,不痛的,给屁股上画个月亮,你很勇敢”等语言,给予心理支持。要以爱心、耐心、细心、温馨的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放心,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

(5)加强入院宣教。患儿入院后,家属和患儿进入陌生环境,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护士应按护理程序及时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和安全告知等,使其尽快熟悉周围环境,消除紧张感,尽快适应病区环境。

(6)提供喂养和饮食指导。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并鼓励母乳喂养,正确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对因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正确指导人工喂养方法及辅食添加的顺序。对幼儿、学龄前、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少年的饮食应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

3 结果

在优质护理中运用关键接触点进行护理,分析患儿及家属重点护理项目中的关键接触点,针对关键接触点采取护理对策,通过每周的行政查房和患者满意度调查,可使住院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4 讨论

4.1 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质量是医院管理的生命线,若护理管理没有重点,缺乏针对性,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护理质量管理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5]。关键接触点是一种进步的、实用的、有价值的管理理念。在优质护理中实施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管理意识。它促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更符合患者的需要,实现了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责任护士为所负责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治疗、沟通和健康指导等护理服务,使患儿及家属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通过精湛的技术赢得了患儿家属和社会的理解、尊重。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提升了科室的知名度,达到患儿、家属、社会的满意。

4.2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关键接触点的管理使护理人员体会到人文精神的真谛及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了危机感和紧迫感,增强了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学习有了原动力。能积极主动参加科室和医院组织的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和自学考试。在2011年4月份医院组织的技术操作考核中护理人员的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朱少明.金朝霞.涂议军.“零缺陷”管理与医院接触点服务质量的探讨.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3.10(5):10―12

[2] 苑江清.“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中关键接触点的应用效果及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7(26):16―17

[3] 周文敏.影响护理质量的诸多因素.按摩与康复.2010.9(27):65

儿科病人护理要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