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

儿科急诊医学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科急诊; 护理安全; 护患纠纷

儿科急诊通常是每所医院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场所,一是因为就诊患者均是儿童,陪同的家长数量较多;二是因为儿童患者就诊的时间比较集中,人流拥挤,导致就诊秩序一片混乱;再加上由于儿科急诊科室的工作人员人手不够,大大增加了引发护患纠纷的机率,从而给儿科急诊埋下了安全隐患。

1 儿科急诊护理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四大原因

1.1 护理技巧相对较弱 儿科急诊通常留观输液的儿童患者非常多,因此输液成为儿科急诊护理中非常重要工作[1-2]。但由于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治疗护理时间也相对集中,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就诊、输液治疗,医护人员如果繁忙无法顾忌,便会造成一定时间内患儿家长乱、吵、忙,从而导致护士手忙脚乱,观察不到位,从而引发护理安全隐患。另外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大重点,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年纪太小,静脉血管太细,再加上患儿哭吵、恐惧、扭动,不但不易固定[3],而且还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无法一针见血,甚至需要几次穿刺才能成功,因而引起家长们极大的不满,患儿年龄越小,家长的不满情绪越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 沟通交流经验不足 矛盾多、要求高、建立时间短是急诊护患关系的最大特点[4],而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已全面进入“4:2:1”时期,一个孩子通常有4位老人及父母陪同,孩子一旦生病牵动着6位家长的心,只有病情较为严重的才会到儿科急诊就诊,孩子生病后家长们紧张、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迫切要求知晓孩子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但目前护理团队普遍年轻化,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沟通交流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急诊是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加上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的语气和态度难免会有些过激,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3 患儿家长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缘故,有些患儿的家长在遭遇医患或是护患纠纷时,抛弃了合法合理的渠道、程序等维权方法,而是采用极端的维权方式,譬如直接去医院闹事或是雇佣职业医闹等方式进行非法维权,而所谓的职业医闹通常会采用刷标语、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去医院进行闹事。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对其它就诊患者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把一个单纯的医患或互换纠纷演变成以非法途径获取巨额利益的非法聚众闹事的行为,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1.4 儿科急诊开放式抢救环境 对于儿科急诊来说,抓紧时间是对患儿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很多医院的儿科急诊的抢救行为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患儿的家长能在现场看到医生对患儿采取紧急抢救的整个过程[6],因而家长们经常会出现悲伤、嚎啕大哭、喊叫等行为,这便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行动。另外,儿科急诊的抢救过程并不是患儿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它的每个程序与环节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果家长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抢救行动,从而存在疑惑或是提出异议的话,容易造成纠纷。

2 缓解护患纠纷及确保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具体措施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实施 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只有全体护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7-8]。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护理部的层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严格地进行把关,培养护理部门领导对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进行狠抓、严抓,譬如对于节假日、突发事件、护士新上岗、交接班时等情况下,要成立由护士骨干或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缺陷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坚决做到每个班次的工作随机检查,每天的检查有重点,每周的检查工作有计划,每月的检查工作有总结,且定期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9],动态地监控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切以预防为主,避免给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杜绝出现忙乱状况 所谓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最主要的意识。当患儿来到急诊部门时,医护人员要明确知道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应该通知哪个科室医生,上报哪一位的领导,或是应该配备哪些药品,另外还需对抢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区分儿科急诊中“家长急”的患儿,因为年轻的父母育儿知识、医学常识欠缺,或是老人带孩子过分的焦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不适现象,都认为是紧急情况必须处理。因此儿科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急诊意识,既要及时区分患儿是“家长急”还是病情急,还要快速的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坚决杜绝医护人员工作忙乱的状态和司空见惯的心理。

2.3 强化训练护理技能,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医院的护理部门应该对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一,找出护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要强化训练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技能,譬如强化训练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部位的穿刺以及掌握其要点。另外,要开展新老员工结对帮扶的活动,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以达到让患儿家长满意的目的。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在提升护理方面的硬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护理的软实力,用良好的护理服务打造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此外,在对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跟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获得家长较好的支持与配合。

2.4 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护理人员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但想要担当一名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在所有的护理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详细、及时地记录自己所有的护理行为,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汇报给医师,保证万一发生医患纠纷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每项检查和护理,都存在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操作行为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操作方法正确,会对患儿起到治疗的效果,最终得到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对患儿的伤害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医院的主管部门或护理部门或急诊部门等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医护法律法规的宣讲,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让医护人员慢慢学会自己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护患关系,扭转以前的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10]。

2.5 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技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患者家属及其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护理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科急诊的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能缓解儿科急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就诊的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己表达清楚,因而家长便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因而家长会格外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当患儿出现异常痛苦的表情时,家长经常会抱怨护士的护理水平不高或是诊断不明等。就算如此,作为医护人员也要理解患儿家属的行为,作下换位思考,态度仍要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并且及时将患儿的病情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讲解,时刻留意家长们的需求,不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另外,当患儿家属出现过激的行为或是言词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理解、宽容对待,稳定家长的情绪,尽量让家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发泄或是沟通交流应用沉默、倾听的方式对其表示理解,从而赢取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总而言之,护患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持护患关系的前提,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坚持一切以患儿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护理过程中由于互不信任、互不理解而出现的争执与误会现象,从而更好的避免引发医患纠纷。

2.6 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护理需求 由于季节、月份或是时段的不同,儿科急诊的就诊人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的就诊高峰期也会不同。因此,医院应该要求儿科急诊部或护理部分析其以往的就诊情况,找出其中的特点,对班次与护理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另外在人员的搭配上尽量采取能力强弱组合,以便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不但能确保工作量的均衡,而且能满足儿科急诊高峰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就诊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建立就诊分级优先制度,为患儿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果患儿病情非常危急,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抢先实施急救行动,而且在护理过程中确保争分夺秒。如果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需排队候诊,直接进入开展就诊治疗。其次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或处于稳定状态,应当正常就诊治疗。

由此可见,目前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子,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全体护理人员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进行护理资源科学的统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彻底消除护患关系隐患。

参考文献

[1]魏成兰.儿科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7):64-65.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3]胡素君,王玲,蔡春玲.与儿科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4.

[4]万小超,冯宇威,唐朝焕,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急诊护患纠纷[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5):372-373.

[5]肖云珍,钱小芳,黄燕桦,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04-4005.

[6]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3):226-227.

[7]杨爱军.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好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防范[G].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8]刘海燕,陈永红.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剖析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7):786-787.

[9]马雪梅.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6):107-108.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2篇

1 儿科急诊护理中引发护患纠纷的四大原因

1.1 护理技巧相对较弱 儿科急诊通常留观输液的儿童患者非常多,因此输液成为儿科急诊护理中非常重要工作[1-2]。但由于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治疗护理时间也相对集中,而且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最快就诊、输液治疗,医护人员如果繁忙无法顾忌,便会造成一定时间内患儿家长乱、吵、忙,从而导致护士手忙脚乱,观察不到位,从而引发护理安全隐患。另外在儿童输液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是家长们关注的一大重点,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一针穿刺成功,但由于患儿年纪太小,静脉血管太细,再加上患儿哭吵、恐惧、扭动,不但不易固定[3],而且还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往往无法一针见血,甚至需要几次穿刺才能成功,因而引起家长们极大的不满,患儿年龄越小,家长的不满情绪越高,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2 沟通交流经验不足 矛盾多、要求高、建立时间短是急诊护患关系的最大特点[4],而当前,我国城市家庭已全面进入“4:2:1”时期,一个孩子通常有4位老人及父母陪同,孩子一旦生病牵动着6位家长的心,只有病情较为严重的才会到儿科急诊就诊,孩子生病后家长们紧张、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迫切要求知晓孩子的治疗方法、治疗措施以及治疗效果等。但目前护理团队普遍年轻化,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沟通交流经验不足,再加上儿科急诊是个相对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建立关系的时间相当紧迫,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妥善的处理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问题,加上情况危急,医护人员的语气和态度难免会有些过激,更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3 患儿家长采取极端维权方式 由于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整体下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缘故,有些患儿的家长在遭遇医患或是护患纠纷时,抛弃了合法合理的渠道、程序等维权方法,而是采用极端的维权方式,譬如直接去医院闹事或是雇佣职业医闹等方式进行非法维权,而所谓的职业医闹通常会采用刷标语、贴大字报、拉横幅等方式去医院进行闹事。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扰乱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会对其它就诊患者造成较为消极的影响,把一个单纯的医患或互换纠纷演变成以非法途径获取巨额利益的非法聚众闹事的行为,从而使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1.4 儿科急诊开放式抢救环境 对于儿科急诊来说,抓紧时间是对患儿进行有效抢救,保护患儿生命的关键,很多医院的儿科急诊的抢救行为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患儿的家长能在现场看到医生对患儿采取紧急抢救的整个过程[6],因而家长们经常会出现悲伤、嚎啕大哭、喊叫等行为,这便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紧急抢救行动。另外,儿科急诊的抢救过程并不是患儿家长所想象的那样,它的每个程序与环节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如果家长无法正确理解医护人员的抢救行动,从而存在疑惑或是提出异议的话,容易造成纠纷。

2 缓解护患纠纷及确保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具体措施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坚决落实实施 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防范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只有全体护理人员严格地执行规章制度,才能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7-8]。因此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护理部的层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严格地进行把关,培养护理部门领导对护理安全的超前管理意识;对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进行狠抓、严抓,譬如对于节假日、突发事件、护士新上岗、交接班时等情况下,要成立由护士骨干或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护理缺陷要及时组织讨论,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坚决做到每个班次的工作随机检查,每天的检查有重点,每周的检查工作有计划,每月的检查工作有总结,且定期对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9],动态地监控护理质量,尽量消除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切以预防为主,避免给护理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杜绝出现忙乱状况 所谓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理人员最主要的意识。当患儿来到急诊部门时,医护人员要明确知道先要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应该通知哪个科室医生,上报哪一位的领导,或是应该配备哪些药品,另外还需对抢救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区分儿科急诊中“家长急”的患儿,因为年轻的父母育儿知识、医学常识欠缺,或是老人带孩子过分的焦急,一旦孩子出现一点不适现象,都认为是紧急情况必须处理。因此儿科急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急诊意识,既要及时区分患儿是“家长急”还是病情急,还要快速的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坚决杜绝医护人员工作忙乱的状态和司空见惯的心理。

2.3 强化训练护理技能,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医院的护理部门应该对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其一,找出护理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要强化训练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以及病情观察等方面的护理技能,譬如强化训练护理人员进行不同部位的穿刺以及掌握其要点。另外,要开展新老员工结对帮扶的活动,提高整体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以达到让患儿家长满意的目的。其二,要进一步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热情周到,主动服务,在提升护理方面的硬水平的同时,也需提升护理的软实力,用良好的护理服务打造良好的护理人员形象,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此外,在对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跟患儿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以获得家长较好的支持与配合。

2.4 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的意识 护理人员的行为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但想要担当一名儿科急诊的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在所有的护理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之外,具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详细、及时地记录自己所有的护理行为,发现异常情 况立即汇报给医师,保证万一发生医患纠纷自己不至于处于不利地位。因为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的每项检查和护理,都存在一定的伤害,如果这些操作行为都符合规范要求,而且操作方法正确,会对患儿起到治疗的效果,最终得到康复;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对患儿的伤害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因此,医院的主管部门或护理部门或急诊部门等应当加强护理人员学习政策法规,利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开展医护法律法规的宣讲,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同时让医护人员慢慢学会自己正确地处理和对待护患关系,扭转以前的医患纠纷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局面[10]。

2.5 提高护理人员护患沟通技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 随着护理行业的发展,患者家属及其社会对护理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其中护患沟通技巧对于整个护理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科急诊的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仅能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的良好进行,而且能缓解儿科急诊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现象。由于就诊的患儿年纪较小,无法自己表达清楚,因而家长便成了孩子理所当然的代言人,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宠爱有加,因而家长会格外的担心和焦虑,于是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会更高,尤其是当患儿出现异常痛苦的表情时,家长经常会抱怨护士的护理水平不高或是诊断不明等。就算如此,作为医护人员也要理解患儿家属的行为,作下换位思考,态度仍要和蔼可亲、热情诚恳,并且及时将患儿的病情信息提供给家长,同时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讲解,时刻留意家长们的需求,不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态度对待。另外,当患儿家属出现过激的行为或是言词时,护理人员应该尽量理解、宽容对待,稳定家长的情绪,尽量让家长的情绪得到有效的发泄或是沟通交流应用沉默、倾听的方式对其表示理解,从而赢取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充分信任。总而言之,护患间进行良好的沟通是维持护患关系的前提,医护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坚持一切以患儿的需求为中心,才能更好的避免护理过程中由于互不信任、互不理解而出现的争执与误会现象,从而更好的避免引发医患纠纷。

2.6 儿科急诊实行分层管理,满足患儿急诊护理需求 由于季节、月份或是时段的不同,儿科急诊的就诊人数也是不同的,因此出现的就诊高峰期也会不同。因此,医院应该要求儿科急诊部或护理部分析其以往的就诊情况,找出其中的特点,对班次与护理人员进行统筹的安排,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另外在人员的搭配上尽量采取能力强弱组合,以便进行优势互补,这样不但能确保工作量的均衡,而且能满足儿科急诊高峰期患者的护理需求。同时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就诊情况实施分层管理,区别对待,建立就诊分级优先制度,为患儿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如果患儿病情非常危急,应立即开启绿色通道,抢先实施急救行动,而且在护理过程中确保争分夺秒。如果患儿病情较为严重,不需排队候诊,直接进入开展就诊治疗。其次如果患者病情较轻或处于稳定状态,应当正常就诊治疗。

由此可见,目前在儿科急诊的护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各种不安全的因子,医院以及护理部门的全体护理人员都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不断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同时医院还需进行护理资源科学的统筹,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彻底消除护患关系隐患。

参考文献

[1]魏成兰.儿科急门诊护患纠纷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08,38(7):64-65.

[2]席淑华,周立,王雅芳,等.新时期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55-757.

[3]胡素君,王玲,蔡春玲.与儿科护理有关的医疗纠纷的防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724.

[4]万小超,冯宇威,唐朝焕,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范急诊护患纠纷[J].华北国防医药,2004,16(5):372-373.

[5]肖云珍,钱小芳,黄燕桦,等.儿科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4004-4005.

[6]李星慧.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5,11(3):226-227.

[7]杨爱军.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好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防范[G].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4.

[8]刘海燕,陈永红.儿科护患纠纷的原因剖析及对策[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7):786-787.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3篇

潜在危重病的概念是我国率先提出的,早在2004年我国的楼滨城教授就提出了这一理念,这种理念是针对很多没有表面特定的某一个器官明显的衰竭表现,但是若不能及时的被关于以及治疗会使得病情集聚发展甚至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急诊是出现危重病请最多的一个科室,其中儿童急诊的潜在危重病的发生几率要远比成年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科医疗资源较为紧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儿童并不善于表达甚至很多低龄儿童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表达,因此无法对自身目前的情况向医生进行反馈,医生只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各类仪器检测以及对家长的询问对患儿的病情进行确诊,这样的确诊使得儿科急诊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死亡几率不断上升。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儿科建立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流程和管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对儿科急诊潜在为重并的早期识别与管理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

1.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1.1 建立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

儿科急诊人数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流行病的趋势而改变,一二线城市的儿童医院其每日儿科就诊的人数会达到八百人左右,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仅仅凭借患儿家长的主诉和护理人员对于儿童疾病的真被是很难对潜在危重病花儿进行甄别,所以这也成为了儿科预检分诊的难点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我院在近几年根据我院儿科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这一流程我们简称为PAT,其具体安排如图1

1.2 使用儿科预检评估法则

儿科遇见评估法则是一种对患儿进行快速评估的方式,其步骤是首先由急诊的分诊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病情询问和病史询问等等,在询问其间护士应当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对患儿本身的情况进行一个简单迅速的评估,从而确定患儿的紧急程度。其次,护士还需要对患儿的反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和眼神、哭声与活动力和皮肤温度来对患儿本身的病情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最后在根据护士自身的判断对患儿进行危重、急诊和亚急诊和非急诊的分诊,一旦发现危重患儿就要第一时间利用绿色通道将患儿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

1.3 对患儿在候诊期间的安全进行保障

由于儿科急诊的繁忙性导致了许多患儿即使情况较为紧急但是却依旧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治疗,这就使得患儿很可能在候诊期间发生病情变化使得其发生危重病请。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大概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急诊患儿会在候诊期间出现病情恶化,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患儿的候诊安全进行必要的保障,通常在分诊护士巡视候诊区域时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来提升就诊的紧急程度,并且在巡诊期间护士应当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从而在交谈中找到关键有用的信息,借助家长对患儿的高度熟悉来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对患儿的患病程度进行判断。

2.结果

在实行了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即PAT后,我院从2013年到2016年,共在危重病早期发现了9例爆发性心肌炎以及肠道病毒69例,重症感染9例,脑膜炎3例,重型小儿肺炎2例,因而阻止了13例医疗纠纷,与未实施急诊潜在危重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前的医疗纠纷案例相比总共减少了11起医疗纠纷,儿科死亡人数也有着明显的下降趋势。

3.讨论

我们在对急诊儿科潜在危重病患儿进行诊治的过程中应当对一下的几个问题进行重视,其中包括了对于一些特殊罕见病例的重视,对急诊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提升,以及搭建潜在危重病患儿诊治经验平台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分析。

3.1 对儿科急诊少见的特殊病例进行重视

在儿科急诊当中有着许多罕见的病例出现,这些病例大多数都是高危或者是潜在高危的病例,医护人员由于经验所限可能无法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例如曾经出现过一个患儿在进行就诊时家长的主诉是强烈的呕吐,在对其进行急诊分诊后患儿的病情开始恶化并且进入了深度的昏迷状态,这样的情况对于患儿的生命威胁是极大的,而患儿的呼吸也必须依靠于机械通气,医生通过与家长沟通协商经同意给患儿进行了脑部CT,其CT结果显示患儿脑内存在肿瘤,由于压迫了脑神经才出现了呕吐以及昏迷症状,如果按照常规的急诊处理方式处理很可能被判定为胃肠道疾病,从而对患儿的病情造成了延误,这极有可能会造成医疗纠纷并且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

3.2 对儿科急诊的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提升

儿科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对于发现潜在危重病患儿是十分关键的,很多患儿的疾病发展并不与医学理论完全相同其本身具有着较为明显的非典型性和复杂性,因此护士不能单纯地应用理论知识对患儿的病情进行主观判断,还应当注意对患儿的脸色以及呼吸、心率、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温度等多方面进行观察然后再进行预见性的判断,从而减少由于“纸上谈兵”而造成的患儿病情误判。并且我们需要改变原有的发现病情后再进行抢救的方式,应当防患于问然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使患儿的生存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急\医护团队应当经常一起交流相关的经验并且参加相关的专业急救培训和对死亡病例以及典型病例的分析和讨论从而使得急诊护士的核心能力能够得以提升。

3.3 建立儿科急诊潜在危重患儿救治经验共享平台

儿科急诊由于罕见及特殊病例较多,所以单纯依靠书本的医学知识来完成其PAT流程的安全性是较低的,所以我们应当与其他医院一同大家一个儿科急诊潜在危重病患儿治疗经验共享平台,将各大医院救治的特殊罕见患儿病例的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使的急诊护士能够了解更多的潜在危重病患儿的特征,使得潜在危重病患儿被发现的几率增加。

4.结论

通过对医院儿科急诊采用PAT流程,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潜在危重病患儿漏诊的几率从而避免患儿的病情恶化减少患儿死亡率和医疗纠纷,提高救治能力。因此PAT流程是一种应当广泛进行推广的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临床识别流程及管理。

参考文献:

[1]楼滨城.对急诊医学的再认识.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4,1(3):166.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5级预检分诊系统;儿科急诊;急救效果;满意度

儿童因自身机体生理系统尚不成熟,疾病种类复杂,起病急,进展快,且二孩政策后儿科急诊接诊量增加[1-2]。传统儿科急诊流程包括挂号、分诊、就诊及住院等,然而80%的接诊患者为非急诊患儿,占用急诊资源[3]。传统的分科诊治模式不能高效准确地评估患儿病情,不能根据患儿不同病情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同时由于患儿主诉提供不明确,家长紧张焦虑情绪等原因,导致危急重症患儿无法获得优质及时的治疗,影响就医效果和体验,加剧医患矛盾[4-5]。因此科学有效的急诊预检分诊模式对于确定诊疗优先顺序,具有重要意义。5级预检分诊模式是根据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可在急诊中准确快速地分类患者,给予针对性处理,优化就诊流程,合理分配医疗资源[6]。本研究针对儿科急诊分诊工作,分析5级预检分诊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儿科急诊就诊的患儿中抽取4000例纳入试验组,再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儿科急诊就诊的患儿中抽取4000例纳入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2103(52.58%)例,女1897(47.42%)例;患儿年龄1个月~13岁,平均年龄6.98±1.23岁,中位年龄6岁。试验组男2086(52.15%)例,女1914(47.85%)例;患儿年龄1个月~13岁,平均年龄7.04±1.56岁,中位年龄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分诊模式,即由急诊预检护士针对患儿情况测量患者体温及患儿或家属提供的病史资料,并做简要体征检测,进行分科诊治模式。试验组采用5级预检分诊模式。根据5级分诊模式[6]共分为Ⅰ级:①病情危急,或伴体温高热或持续惊厥发作;②神经系统伴有深昏迷;③呼吸系统:或伴急性呼吸窘迫,或呼吸停止或频速,或氧饱和度<90%,或危重哮喘发作及气道异物;④循环系统:心搏骤停,或心源性休克,肤色青紫伴有花斑,CRT≥5秒;⑤消化系统: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⑥外科系统:头颈及躯干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或重度烫伤。Ⅱ级:①病情重症,或新生儿发热≥38℃及非新生儿≥41℃;②神经系统:浅昏迷,易激惹,剧烈头痛;③呼吸系统:呼吸中度困难,或氧饱和度<95%;或伴咯血,或明显喘鸣;④循环系统:严重心律失常伴循环不稳定,或心力衰竭,或严重胸痛,皮肤灰白,CRT4秒;⑤消化系统:重度脱水;消化道出血;⑥外科系统:血管神经受累的开放性骨折,或Ⅱ度烫伤。Ⅲ级:①病情紧急;②神经系统:嗜睡等精神状态有改变或惊厥<24h,或明显头痛;③呼吸系统:呼吸轻度困难,中度哮喘发作,氧饱和度>95%;④循环系统:心动过速,或明显胸痛,皮肤苍白,CRT(血块浓缩实验)3秒;⑤消化系统:中度脱水或消化道异物;⑥外科系统:血管神经未受累的开放性骨折,或Ⅰ度烫伤。Ⅳ级:①病情亚急;②神经系统:神志清醒;③呼吸系统:呼吸频率轻度加快,氧饱和度>95%;或轻度哮鸣音;④循环系统:CRT2秒,轻度胸痛;⑤消化系统:轻度脱水;⑥外科系统:青枝骨折,单纯撕裂伤/扭伤。Ⅴ级:①病情普通;②神经系统:神志清醒;③呼吸系统:呼吸平稳;④循环系统:皮肤粉红,CRT1~2秒,循环稳定;⑤消化系统:仅腹泻呕吐;⑥外科系统:无。患儿就诊时,由两名责任护士立即测量患者体温、脉搏及血氧饱和度,并根据5级预检分诊系统进行分诊。Ⅰ级:立即安排治疗;Ⅱ级:<10min;Ⅲ级:<30min;Ⅳ级:<120min;Ⅴ级:>3h。因与传统分诊模式具有差异,5级预检分诊模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就诊治疗顺序,因此应注意和患儿及家属进行解释,并取得家属的支持,避免因不明白该分级模式引起纠纷。

1.3评估方法

记录两组患儿的分诊准确率和候诊意外、抢救成功、医疗纠纷以及死亡等入院后的抢救效果。同时采用本院自行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从危急情况处置、护理技术、护理服务以及情感支持4个方面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每项25分,共计100分,分数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各数据资料采用x珋±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以及组内前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釆用χ2检验,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检测护士采用5级预检分诊标准评估患儿病情与医生的一致性。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入院后的抢救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患儿在儿科接受不同的预检分诊模式后,试验组患者候诊意外(χ2=1.708)、抢救成功率(χ2=3.465)、医疗纠纷(χ2=5.227)以及死亡率(χ2=1.079)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分诊准确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χ2=8.661,P<0.05)(表1)。

2.2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在接受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试验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调查中关于危急情况处置(t=30.759)、护理技术(t=65.909)、护理服务(t=30.885)以及情感支持(t=27.540)等方面评分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2)。

3讨论

3.1有效的预检分诊可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优化急诊流程

提高疗效儿科急诊拥挤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普遍的临床现象,患儿家属因患儿疾患而紧张焦虑,迫切需求更好的医护资源,所以多去急诊就诊,同时医疗机构方面由于传统的分诊模式效率低下,且儿科急诊因儿童较多,环境相对吵闹,工作繁忙,造成儿科急诊排队时间长,就诊时间短[7-8]。此外患儿语言表达弱,不能准确叙述主诉,只能依靠家属获取病史信息,因此对患儿疾病的诊断造成困难,无法对不同患儿进行快速准确评估,合理合适地安排患儿诊治,危急重症检出率低,易延误患儿病情,家长医疗就诊满意度较低,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9]。研究表明儿科急诊量仅20%为急诊患者,因此有效的预检分诊对缓解儿科急诊压力,优化急诊预检分诊流程,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10]。儿科急诊5级预检分诊指标是在美国5级预检流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1],胡菲等人发现5级分诊标准在各医师和护士评定间具有极高的一致性(Kappa=0.91)[12]。5级预检分诊流程通过对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体温,以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外科系统等方面评估患儿病情的危急程度,通过体温、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客观指标反映患儿生命体征,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13]。

3.2预检分诊模式减少候诊意外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儿童;高空坠落伤;急救护理;护理干预

高空坠落伤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高处坠落,由于受到高速冲击力,人体组织、器官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造成损伤,一般有多个器官损伤,严重的情况会导致死亡。高空坠落伤儿童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护理评估,并为医生提供有利依据,会造成伤情恶化,增加患儿的痛苦,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1]。现对本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高空坠落伤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高空坠落伤儿童的急救护理措施以及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9例高空坠落伤儿童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3例高空坠落伤儿童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均为高空坠落伤。对照组患儿19例,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35±1.23)岁,其中多发伤13例,颅脑损伤4例,腹部脏器损伤2例;对照组所有患儿无1例死亡。观察组患儿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7.09±2.78)岁,其中多发伤15例,颅脑损伤7例,腹部脏器损伤1例,观察组所有患儿无1例死亡。两组患儿父母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到本院就诊的路途距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按急诊护理常规执行,对患儿进行伤情评估,询问病史、受伤部位、伤后表现并进行初步处理。查看患儿气道是否通畅,是否有有效呼吸;检查是否有体表可见大量出血;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观察神志、瞳孔、肤色及皮肤温湿度,将评估情况与医生共享。遵医嘱执行抢救和治疗,协助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急诊医生评估病情,必要时进行相应的检查后,转入相应的专科治疗。

1.2.2观察组

观察组除按急诊护理常规外,采取了特别的护理措施。医院对于高坠伤的患儿建立了专门的就诊流程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分诊时若为高坠伤的病例,分诊护士在患儿手上系上紫色丝带(代表高坠伤),直接进入抢救室。抢救室护士进行初步评估和检伤,同时用对讲机通知创伤急救小组(急救小组由神外、骨外、胸外、普外及ICU老总组成),创伤急救小组迅速组成多科会诊,抢救室护士配合稳定患儿生命体征后,护送进入X线检查或CT检查,病情濒危者直接进入抢救流程。对于系紫色丝带的患者,检查科室在无更危重的患者外,优先进行检查。患儿强化“黄金1h”和“白金10min”的理念,暴露即去除或松解患儿衣服,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并迅速解除,包括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进行心肺复苏术、立即对外表能控制的大出血进行止血等[2]。多学科会诊组共同决定转入相应的科室治疗或手术,必要时多科医生同时参加手术。

1.3统计学方法

比较两组高空坠落伤患儿的护理干预效果,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医生会诊时间、急诊治疗开始、转入专科治疗时间比较。

3讨论

3.1高空坠落伤患儿实际伤情与就诊时临床表现不太一致,伤情存在复杂性,受伤部位涉及到多学科的诊断,容易导致对病情的疏忽,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为高空坠落伤患儿建立特殊抢救通道,第一时间提供多学科医生的会诊,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决定转入的科室和治疗方案,必要时多学科共同完成手术,有效提高了高空坠落伤患儿的救治率和救治效果,缩短诊疗时间,减少患儿的伤残几率。

3.2本研究通过将高空坠落伤作为特殊救治群体,通过特定的急救流程和急救措施,以达到对高空坠落伤患儿病情的早评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有效提高高空坠落伤患儿的抢救效率和抢救有效性,通过有效急救护理干预,使患儿病情尽早确诊、尽早治疗和手术,同时提高患儿及家长满意度。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比较,观察组病人就诊后医生接诊时间、急诊治疗开始时间、转入专科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比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中的对照组患儿按急诊患者分诊和抢救流程进行,符合伦理要求,观察组采用了特殊识别方式确认高坠伤患儿的就诊原因,护士将该类患儿直接系上紫色丝带,并通过对讲机呼叫“创伤急救组”,创伤急救组成员在5min内到达指定抢救地点,同时,护士将患者的评估结果及监测的生命体征的数据交给急救组成员,并通知放射、B超等相应的检查科室有该类患者可能前往检查,嘱咐做好检查准备。检查时由急诊护士护送,在检查途中护士负责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提供必要的抢救工作,联系检查科室,护送至相应专科治疗或手术治疗。急救护理干预为患儿提供了流程化全程照顾,避免了因家属对医院的环境不熟悉造成的时间浪费,优化了抢救流程,提高了抢救效率。急救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高空坠落伤患儿急救效果,缩短伤情诊断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更快接受治疗及手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雁.急诊护理的特点与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1,1:187-188.

[2]王俊艳,王玉青,窦玉沛,等.23例高空坠落伤的急救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2):22-23.

[3]钟小云,毛艳君,李继红,等.42例危重高空坠落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20):198-199.

[4]李慧霞,廖煜,杨玉伦.高空坠落伤48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9):2188-2189.

[5]张智英,张宝珠.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及防范[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3:21-23.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院间转诊;重症患儿;准备时间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sponse time required for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Qiu Jun, Zhu Yimin,Lu Xiulan, Hu Xian, Quan Xueli.Department of Children’s Intensive Research Center, Hunan Children’s Hospital, Changsha 410007,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Zhu Yimin,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ode of referral by response time for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and subsequently some measures taken for minimizing the response time in referral process. Methods A total of 9231 patients (≤14 years) transferred from primary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a cross-section study. Information about age, sex, referral radiu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for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time of referral telephone call and response time were collected. All computati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Statistic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 for Windows version 18.0.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assessed by χ2 tests or Wilcoxon test or Kruskal-Wallis for categorical data.Results Among all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for the inter-hospital transfer,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2.24∶1, and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ere neonates and infants. Median retrieval mobilization time was 30 min (interquartile range, 20-50 min). This study has demonstrated that referral time, age categories, referral radius, different years and seas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response time. Conclusion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response time was apparently minimiz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nterhospital transportation. But there is still plenty of room for shortening rsponse time compared with advanced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Interhospital transportation; Critically ill pediatric patients; Response time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达国家由于投入和产出的原因,一些特别服务的医疗项目如肿瘤外科、围产期护理、创伤、儿童心脏外科已经实行了统一管理[1-2]。因此,高、精、尖技术仅被少数三级医院掌握。虽然这种统一管理使患者能得到高效的医疗护理技术,有利于患者的临床结局,但是在基层医院有这种技术需要的患者需通过专业转诊团队转运到上级医院接受治疗。这样,院间转诊团队和转诊网络就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我国,基层医院由于受到条件、设备和技术的限制,加上儿科疾病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重症患儿需要通过院间转诊到三级医院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使患儿得到良好的临床结局。院间转诊是否及时、快速、有效,会给患者的病情进展和治疗带来严重的影响[3]。因此,本研究通过院间转诊过程中的准备时间(即接转诊电话时间至急救团队出发)来评价院间转诊的反应速度,探讨我国院间转诊模式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湖南省儿童医院出动的急救车辆和急救团队(每次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司机),将从基层医院转运至本院的9231例重症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1.2 转运方式

医院设立专门、独立的转运中心,实行24 h值班制,负责接听转诊电话,详细记录转诊患儿病情,然后根据患儿病情立即通知相关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出诊,同时通知急救车辆准备出车。转诊团队由执业医生、注册护士、专职司机组成。医生和护士必须为本院在职在编的获得执业许可证的人员,且接受过急救和生命支持技术培训,掌握如下技术:①气管插管、气囊加压给氧技术;②能正确处理气胸、窒息、惊厥、低血糖等常见症状;③建立周围静脉通道(护士);④儿科急救用药的剂量和方法;⑤转运所需监护、治疗仪器的应用和数据评估。

1.3 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由急救转运中心的值班护士详细登记接转诊电话时间、转诊患儿的基本资料、疾病的基本情况和专业急救团队出发的时间。根据转诊患儿具体情况派遣专业急救团队接诊,在转运期间由急救团队认真填写转诊记录单。

1.4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2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经逻辑检查、核对无误后,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采用描述性分析,如频数分析、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以P

2 结果

2.1 人口学基本特征

本次研究的9231例院间转诊患儿来自长沙市及周边省市的273家医院,其中男童6381例(占69.13%),女童2850例(占30.87%),男女比例为2.24∶1。新生儿4497例(占48.72%),婴儿3570例(占38.67%),儿童1164例(占12.61%),见表1。

2.2 不同时间段比较

本研究将每日8:00―18:00定义为上班时间,其余为非上班时间。上班期间急救团队转诊6963例重症患儿,占75.43%,其准备时间中位数为30 min(20~50 min);非上班期间转运患者2268例,占24.57%,其准备时间的中位数为30 min(20~55 min),经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段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4,P

2.3 不同转运距离的影响

转运往返路程在300 km以下的重症患儿3980例(占43.12%),300~600 km有3896例(占42.21%),>600 km以上有1355例(占14.67%)。准备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 min(20~49.67 min)、30 min(20~55 min)、35 min(20~60 min),不同转运路程急救团队的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5,P

2.4 不同年龄段的影响

本研究转运的重症患儿中以新生儿和婴儿为主,分别占48.72%(4497/9231)、婴儿占38.67%(3570/9231)。转诊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准备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 min(20~50 min)、32 min(20~55 min)、32 min(20~55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38,P

2.5 不同年份的影响

自开展院间转诊服务以来,服务半径由50 km以下扩大到300 km以上,转诊范围也不断扩大。随着院间转诊发展而积累了大量经验,转诊技术和机制得到了逐步完善。2010年转诊1380例重症患儿,其准备时间中位数为23 min(15~35 min);2012转诊1511例,其准备时间中位数55 min(40~80 min),这与设备更多等因素有关。不同年份院间转诊准备时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0.03,P

2.6 不同季节的影响

春季转运重症患儿2476例(占26.82%),夏季2194例(占23.77%),秋季1970例(占21.34%),冬季2591例(占28.07%)。春季(35 min)转诊重症患儿的准备时间中位数要长于夏季(30 min),不同季节院间转诊重症患儿的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18,P

3 讨论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和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各种内外环境的影响,年龄越小,重症发生机会越多,病死率越高[4]。本研究9231例院间转诊的重症患儿男女比例为2.24∶1,年龄分布以新生儿和婴儿为主,与Selig等[5]的研究相近。在过去的十年里,在欧洲很多地区、美国北部、澳大利亚等地区对儿科重症监护室施行了统一管理,重症患儿需从下级医院转运到三级医院进行救治,从而转运急救团队和转诊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科学快速有效的院间转诊模式[6]。近几年,中国香港地区健康管理组织为了让卫生资源能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同时在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床紧缺,导致院间转诊的数量逐渐增加[7-8]。

WHO定义转诊是一个过程,在卫生系统某一级别的卫生人员,因为没有充足的资源(药品、设备、技术)去管理一种临床情况,寻找相同级别或高一级别较好的、或是资源不同机构的帮助,或是直接让其接管病例。急诊急救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9],其发展速度和水平高低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急诊急救医学与其他以系统分科的学科不同,是一个以时间维度为概念的学科,急救是否及时,很重要的标志是急救反应时间 (response time),即从接到呼叫电话至急救车到达事故现场的时间。基于这一点,院间转诊团队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转运到PICU[10-11]。湖南省儿童医院1998年起开展儿科重症转运,年转诊量达到3000人次,促进了PICU的发展。

反映急救转运是否及时的指标主要包括:派遣时间/准备时间(接电话时间至急救团队出发)、旅途时间(急救团队出发至到达患者身边或者从事故发生地返回至本医院)、稳定时间(到达患者身边至离开事故发生地或者医院)[6,12]。准备时间是反应时间的一部分,不仅能反映急救是否及时有效,而且能表明一个城市社会应急保障系统的完善程度,是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本次研究9231例院间转诊重症患儿的准备时间中位数是30 min,四分位间距为20~50 min。Britto等[13]在1994―1995年期间对伦敦Mary’s医院51例院间转诊患儿分析表明:准备时间(派遣急救团队至车辆出发)的中位数为65 min,反应时间(派遣急救团队至到达患者身边)的中位数为100 min。2006年,Richard等[14]对加拿大1377例院前急救患儿的研究表明:接到急救电话至急救车辆出发的时间为(11.0±21.3) min。梁实等[15]对深圳市2002年度院前死亡病例分析表明:院前现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接到调度指令到救护车开出院门)为3.4 min,到达现场平均时间10.98 min,返回医院平均用时6.61 min;王合金等[9]对深圳市2002年度急救死亡病例分析显示: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为2.2 min,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为5.6 min。本研究属于医院间转诊,在上班期间与非上班期间急救团队的准备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4,P

为保证安全转运,准备时间内急救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决定准备何种药物、在转运过程中采取何种基本生命支持(BLS)或者高级生命支持(ALS)。急救护士根据医生的判断和意见准备必要的设备和仪器并确保其能使用。司机接到指令需要迅速检查急救车辆燃料是否充足、关键部件是否损坏等。西方国家院间转诊模式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准备时间由20世纪90年代的65 min缩短到现在的11 min。本次对院间转诊重症患儿准备时间的分析在国内还是首次报道。院间转诊的准备时间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采取的改进措施。(1)负责院间转诊的医生专业化;(2)加强急救团队的技术和意识培训,强化配合协作;(3)提升每位工作人员 “时间就是生命” 的意识,防止出现接到指令动作迟缓的现象;(4)加强急救转运的管理,完善和规范院间转诊制度;(5)将院前、转运中心和PICU紧密衔接起来,建立以绿色通道开放通畅、急诊手术和收容迅速为特点的快速有效的院间转诊模式。

参考文献

[1]Bazzani LG, Marcin JP. Case volume and mortality in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in California, 1998-2003[J]. Circulation, 2007,115(20):2652-2659.

[2]Birkmeyer JD, Siewers AE, Finlayson EV, et al. Hospital volume and surgical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N Engl J Med,2002,346(15): 1128-1137.

[3]Ramnarayan P, Thiru K, Parslow R C, et al. Effect of specialist retrieval teams on outcomes in children admitted to pa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England and Wal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2010,376(9742):698-704.

[4]何春花,朱军,梁娟, 等. 中国1996-2006年5岁以下儿童腹泻死亡及诊治情况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31(9):1022-1025.

[5]Selig HF, Trimmel H, Voelckel WG, et al. Prehospital pediatric emergencies in Austrian helicopte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11,123(17/18):552-558.

[6]Borrows EL, Lutman DH, Montgomery MA, et al. Effect of patient- and team-related factors on stabilization time during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transport[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10,11(4):451-456.

[7] Lee LLY, Lo WYL, Yeung KL,et al.Risk stratification in providing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Experience from a specialized transport team[J] World J Emerg Med,2010,1(1):49-52.

[8]Siu VW, Pau Y, Lok P, et al. An evaluation of compliance and performance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Triage Guideline[J] World J Emerg Med. 2011, 2(2):99-103.

[9]王合金, 贾清旺, , 等. 深圳市2002年度急救死亡病例调查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4):566-567.

[10]Edge WE, Kanter RK, Weigle CG, et al. Reduction of morbidity in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by specialized pediatric staff[J]. Crit Care Med, 1994,22(7):1186-1191.

[11]Barry PW, Ralston C. Adverse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interhospital transfer of the critically ill[J]. Arch Dis Child, 1994,71(1):8-11.

[12]Ramnarayan P.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an inter-hospital transport service[J]. Arch Dis Child, 2009,94(6):414-416.

[13]Britto J, Nadel S, Maconochie I, et al. Morbidity and severity of illness during interhospital transfer: impact of a specialised paediatric retrieval team[J]. BMJ, 1995,311(7009):836-839.

[14]Richard J, Osmond MH, Nesbitt L, et 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in a Canadian prehospital system[J]. CJEM, 2006,8(1):6-12.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科;院前急救转运

随着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逐步建立,院前急救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主要包括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安全快速转运[1]。院前急救是“先遣部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无治疗期”(从发病到获得救治的时间),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首要环节、黄金时段。近年来。院前急救不仅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而且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院前急救一急诊一ICU三位一体的急救服务体系。在儿科急救中显示出突出的优势。近年来,转运不断增加,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转运对象:以医院为中心,与周边医疗机构建立转诊,成熟航站区院前急救转运急救网络。2007年1月10日~2009年12月28日我院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共转运38例患儿,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分布: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1例,占2.0%;1岁的婴儿6例,占15%;l岁以上31例,占81%。

1.2 转运方法

1.2.1 转运前工作: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实行24 h值班。接到呼叫电话后,填写好电话记录单,包括呼叫单位名称、联系电话和患儿的基本病情。做好相应药品、设备调整,派出转运专业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司机。通知并记录出发时间,要求在1 min内出发。

1.2.2 现场急救:根据患儿病情给予相应的现场抢救,稳定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循环、血压、血氧、体温等),建立和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纠正酸碱紊乱及低血糖。重点把握呼吸道处理,有效清理呼吸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但避免转运途中插管,对已气管插管者要检查导管型号、插入深度和固定方式,检查复苏囊的通气效果,注意是否配套。做好病历及各种检查结果的记录。必要时与家长谈话,在转运协议书上签字后转运。

1.2.3 转运途中:注意保护患儿合适体位,防止颠簸和跌落。安装监护仪,固定好输液泵。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和输液管道的通畅,避免及矫正各种异常。对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需应急处理。在抢救的同时,通过移动电话或对讲机与转运医院院前急救转运中心联络以获得指导,或通知做好抢救与会诊准备。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全部患儿均安全转运至医院,无一例在途中发生意外或死亡。其中收治到ICU 13例,占34%,其中NICU1 1例;PICU 12例。收治到相应专科病房11例,占28%。转运在急诊室抢救14例,占36%。

2.2 转运半径与转运时间:全部转运病例中,78.7%的患儿其转运半径在20 km以上,超过40 km者达40.9%。通过路途的密切监护和有效处理,全部患儿都安全转运回医院。路途花费的时间大多在1 h以上。

3 讨论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院前急救正在不同地区开展,儿科院前急救也在进步。急救网络的完善、建设将为院前急救转运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证,是完善和发展急诊医疗体系的良好组织形式,对于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十分有益[2-3]。急救网络建设扩大了医疗单位间的合作,患儿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对病情的动态变化能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使疾病诊治的连续性进一步加强,急救网络建设能提高转运效率和安全,本组资料无一例因转运途中病情变化导致医疗纠纷者。由于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危重病患儿多为新生儿和小婴儿,保温不当、路途颠簸、病情凶险,不易预料是转运的难点,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客观条件,大城市以儿童医院为基础,以医院ICU和急诊室为龙头,将各级医院儿科组织成立各种形式的儿科和新生儿急救网络,能做到投资少、节约人力、物力、既有较好急救条件又能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和互通信息等作用,还可提高医院新生儿病房和ICU病房的住院人数和更好地发挥急救效能。因此,急救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对促进急救医学的发展和急诊医疗体系的完善,发挥着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祝益民.危重患儿转运网络建设[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11):881.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9篇

1.急诊病人看“慢诊”一个40多岁的男士因胃痛、呕吐,便挂了消化内科的号等待看病,在做化验时突然倒地不醒人事,待急诊科医生、护士赶到现场,方知他患的是极易与胃病相混淆的“下壁心肌梗塞”,可惜的是因耽误时间太久,急诊医生刚刚伸出救援之手,生命就离他而去了。

2.如你突然呕吐、头痛、抽搐、腹泻、呼吸困难、意识障碍或原有的慢性病突然加重,看病时一定要先到急诊原因有二:一是急诊诊断迅速。急诊属于全科医学,医生具有很强的综合判断能力和迅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很少因判断有误顾此失彼贻误抢救时机;二是急诊抢救迅速。急诊在医院被称为生命的绿色通道,除配备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外,还具有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加之确保急诊急救,快捷、顺利。看病时患者及家属应该有急诊意识,方能避免悲剧发生。

3.儿童看病不到儿科一个仅有5岁身高的8岁儿童,在成人内分泌内科查了好几天,最后才知道,想让孩子长高,应该找儿科内分泌专家。儿童绝不是成人的缩影,成人疾病专科不能包治儿童同类疾病。我国早就规定,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均应到儿科就诊,国际上已有专家提出应将儿科就诊年龄提高到18周岁。国家之所以限制就诊年龄,是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机体各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功能也不健全,也就是说儿科疾病无论是诊断、治疗都有其特殊性。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儿科;急诊药房;不合理处方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57-02

目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医院可供临床选用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药物的配伍也逐渐复杂,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起到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避免不良反应的作用,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1]。因此,合理应用药物在治疗疾病中也越来越受关注。为探讨儿科急诊药房中的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从而有效提高儿科处方的质量。该研究对该院儿科急诊2013年3月―2013年5月期间药房处方中的2 645张处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儿科急诊药房所开处方中的2 645张处方,这些处方包括了儿科急诊中的所有病历处方。根据不同药物的药品使用说明书、药房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评价管理规范、新编药物学等著作中的临床药物常用剂量对药房处方的总量、处方的书写格式进行检查,统计和分析处方药物的用法用量、给药的途径以及合理用药的情况,考察药房处方的用药规范性和合理性。

1.2 方法

1.2.1 处方的书写方面 从处方的书写方面来看,检查的项目包括处方是否写全,处方的书写是否规范,处方的调剂是否正确,对于过敏性药物处方是否标明清楚,处方上是否写清患儿的年龄,处方上是否有医师的签名和日期等[2]。

1.2.2 皮试分析方面 医师在给患儿诊断后,在开处方时,主要的引发患儿过敏的药物是否注明进行皮试。没有进行皮试的患儿服用药物后会引发皮疹、荨麻疹、皮炎、哮喘以及过敏性休克等[3]。

1.2.3 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在儿科急诊处方中,不同年龄及不同体重的患儿在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上都有区别[4]。因此需要检查处方上患儿的药物用法用量是否是药物说明书上的一致,是否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决定药物给药的途径和药物的用量等[5]。药物的过量会导致患儿在用药之后造成严重的影响,药物剂量的不足使得药物的药效无法完全有效的发挥,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6]。

1.2.4 药物的不当使用 现今,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面比较泛滥,因此,主要检查处方上的抗菌药物是否合理使用,检查处方上是否有标明抗菌药物的不适宜情况等。同时在药物的配伍方面也需要引起重视,注意处方上的药物配伍是否出现错误。另外,还要检查处方上是否出现重复用药的情况。在进行处方的分析时,要仔细看清楚患儿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法等,确定处方中的药物是否与患儿的疾病一致[7]。

1.2.5 溶媒的不合理选用 在溶媒的选用方面,检查处方上是否写清楚,配伍是否合理。

1.3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过这次抽取的2 645张处方的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月内不合理的急诊处方有114张,占总处方的0.43%。处方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没有皮试检验、用药的方法不当、用药重复、联合药物用药不当、溶媒的选用不合理、处方不规范等。见表1。

表1 不合理处方调查情况[n(%)]

3 讨论

药房处方的不合理对患儿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的5月份开始颁布和实施了《处方管理办法》,并对各个卫生部门以及各级医疗机构的处方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大处方的合理性审核力度,强化医师和药师之间的沟通与职责等[8]。不合理用药导致患儿机体受到损伤的因素比较多,应当扩大管理不合理用药范围[9]。如哺乳期妇女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给予甲砜霉素进行治疗,但治疗后药物掺入进入乳汁,待流进幼儿机体后,其造血系统的危害性较大[10]。

要提高儿科急诊药房处方的合理性,要求医院和儿科科室需要不断加大和加强处方的合理性审核,制定相关的处方书写规范制度,保证儿科急诊的处方书写规范,使用药物合理适当、药物的用法用量准确,从而有效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和质量[1]。根据本次研究统计说明,本院门诊的用药情况基本合理,主要的问题是对于掌握药学方面的知识不够全面,尤其在制剂类型以及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之间的作用关系掌握的不够明确[12]。所以,在医师开处方之前,必须对未曾使用的药品通过说明书全面了解,这样医师也可以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并避免了一些不良反应情况。

[参考文献]

[1] 杜晓春.医院急诊儿科药房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与对策[C].//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大会论文集.天津:天津市药监局和市药学会,2010:1-6.

[2] 吴喜英,陈君远,赖宝龙等.我院儿科门诊药房退药行为分析[J].中国药业,2008,17(12):68-69.

[3] 董艳,华丽霞,许应强,等.应通过加强药事管理减少患者退药行为[J].中国药业,2011,20(20):54-56.

[4] 钱梅芬.基层医院儿科药房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32):89.

[5] 秦宇芬.我院门诊药房422例退药原因分析及建议[J].中国药业,2012,21(12):65-66.

[6] 毛肖玲.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9,31(6):141-142,135.

[7] 钟旭红.2011年我院门诊西药房退药情况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11):258-260.

[8] 畅晓光,曹兴梅,陈书堂,等.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28):139-140.

[9] 郭喜寅,任志文.浅谈门诊药房合理配发儿科用药应注意的问题[J].包头医学,2009,33(4):227-228.

[10] 阙敏,李智平.儿科药房窗口的用药指导[C].//第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08:344-346.

[11] liu xin, wang. Pediatric outpatient pharmacy prescription irrational drug use situ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grassroots medical BBS, 2010,14 (28):945-946.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11篇

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急的速度决定着患者的生存希望,甚至对事态的控制程度。所以,业界专家对于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的要求,永远是“快点、再快点”。

2008年,这个公共卫生的多事之年,也是妇幼保健儿童医疗系统的多难之年,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及我省首例“禽流感”患儿救治等等,都直接考验着妇幼保健儿童医疗机构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对妇幼保健儿童医疗体系公共卫生职能执行力的考验。

在2008年发生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与今年1月发生的救治“禽流感”患儿的整个过程中,我们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关键的时刻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圆满完成了各项应急任务,还因为我们有经过《三年战略规划》培训的优秀团队,其中每个成员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敏感度、坚决的执行力和高度的责任心,这是我们成功的秘诀所在。

政治敏感度:是应急抢救的必备条件

我国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行政管理体系是由政府指挥决策机构、政府应急协调机构、政府常设职能部门和辅职能部门等组成。

提高决策者和员工的政治敏感度,在刚刚看到事件苗头时,迅速做出反应,主动出击,是抓住控制事态的最好时机。

2008年5月6日 ,当得到安徽省阜阳出现手足口病流行,上级领导部门还没有具体安排时,我院就紧急启动了防治手足口病的应急预案,当天就成立了领导组、专家组,及时安排了专病隔离门诊、划出了患者就诊线路图、设置了咨询台、导医分诊处,腾出两层专门病区,组建了医疗、护理班子,从门诊、急诊到病区都做好了应急准备。2008年共接诊手足口病患儿5639例,收治530人,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

2008年9月11日,有关媒体爆出了三鹿婴幼儿奶粉引发泌尿系统结石的新闻,12日,我院超声诊断室突然门庭若市,诊断出的结石患儿一个接着一个,门诊部的大人小孩越挤越多、床位越来越少、医务人员越来越不够用,医院领导层清楚意识到:作为全省唯一的儿童综合医疗机构,是本次事件的主要救治机构,不能再等下去了,在还没有接到上级通知时,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医院迅速成立了领导组,院长挂帅,书记、业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其他院领导担任领导组成员,统一指挥全院的筛查、诊疗工作。肾内科、泌尿外科、儿保科及超声诊断科等专业组成专家组,并成立专门的办公室,按照既定应急预案,制定了新的诊断标准和就诊流程,并进行了技术培训,指导筛查工作,仅高峰期就成功诊治患儿18947例。如此快速强大的诊治能力背后,是院领导的政治敏感度与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在生死时速中争分夺秒。

“禽流感”的发生,使我们应急工作的敏感度再次经受了考验。2009年1月14日 下午18时10分,当我省第一例 “禽流感”感染的三岁患儿彭杰送来我院后,值班的主治医师张康玉经过认真检查,发现患儿不仅病情危重,且还表现有不同于一般肺炎的症状,随即请三线值班医生郝国平主任医师前来会诊。经过详细地向患儿的陪护亲属询问病史,了解到患儿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其母亲因重症肺炎在湖南某医院死亡。患儿X光片显示大量胸腔积液、大片肺不张(实变)、1型呼吸衰竭等病情特点,使她们敏锐觉察到了疾病的严重性。遂即向院领导汇报了患儿病情并进行隔离处置。当晚20时15分,医院应急专家组成员张镁硒、姚建宏、李润森、李亚蕊等紧急会诊,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重症肺炎,1型呼吸衰竭,同时将患儿由心内科病区转至重症隔离病区。15日早8时,院内专家第二次会诊后,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肺炎。上午10时,将情况上报省卫生厅应急办公室。在接诊的16小时内完成了发现、诊断、隔离、报告程;15日上午,医院成立领导组、专家组和医疗救治组,卫生厅上午11时派医学专家来到我院会诊,肯定了我院专家的诊断和治疗方案;11时30分,我院向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进行网上直报;13时20分,患儿转入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区。下午,省、市、区就疾控部门进入医院进行流行病调查和病原学采样,在第一个24小时内就将检验标本送到了省和国家CDC。第二天,卫生部派来了专家组,并再次为患儿进行诊查,晚上22时左右,国家CDC传来消息,通过对患儿标本的检验,确诊为H5N1型禽流感;第三天,在接到国家CDC传来的消息后,根据卫生厅指示,将患儿转送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医院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决定:1、做好治疗药品、设备、耗材及生活用品的准备工作;2、全面对患儿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是否符合转院标准,做好万一发生意外的应急准备。17日凌晨2时,重新为患儿拍摄的X光片显示:右肺实变部分已经开始吸收,患儿从入院一直持续的嗜睡状态中逐渐睁开眼睛,病情有所好转。医院派出两名医师、五名护士组成的救治组陪同患儿前往隔离医院,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开始对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和门诊住院患者采取防控措施。

执行力:应急抢救的必备素质

在应急工作中,坚决的执行力至关重要。

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没有造成一例院内感染,这是全院干部和广大员工一丝不苟的执行力的结果:隔离病区按应急预案和流程收治;专家组认真研究每一个个案和严密控制每一次病员小高潮;院感人员认真做好各科室和重点科室的消毒和检查,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各自工作和领导组随时安排的工作任务,从而保证救治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各业务科室、职能科室和后勤科室,抽调精兵强将,中层干部身先士卒,全院员工放弃了国庆节假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18947例患儿的筛查和82名患儿住院治疗工作,并为多名患儿进行了介入取石手术,没有发生一例患儿死亡。

医院建立了专用门诊病历――《三聚氰胺事件患儿就医登记表》,在这张表中我们设计了详细的资料统计:家庭住址、家庭电话、奶粉品牌种类、日均食用量、B超(肾,输尿管)等特点、肝肾功能、尿沉渣等等项目,患儿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救治“禽流感”患儿工作中,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执行力更是表现的十分坚决和突出。

由于“禽流感”是否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目前还没有依据,所以,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心理上必定会产生很大压力。但参与的人员都没有怨言,更没有推辞,都向医院表示了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

高度责任心:应急抢救的优秀品德

尽力挽救每一个垂危的生命,是从医者的责任所系,为了挽救生命而牺牲个人的利益,则是从医者的良心驱使。从事应急工作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是应急抢救的必备品德。

我院在做好救治手足口病患儿的过程中,还十分重视疾病预防工作。安排专家组分赴全省各市、县,进行疾病防控标准知识的培训,参加市、县危重病例的会诊,同时派出四个宣讲小分队前往太原市的学校、幼儿园和农村、社区传授科普知识;还印制了几万份宣传材料进行宣传,尽力做到家喻户晓。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医院于2008年9月22日印发了《关于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筛查及医疗救治工作安排》,为稳定院内患儿家长们激动的情绪,还印发了宣传材料几万份,并迅速在门诊专门区域设立方便门诊、专病门诊和专家咨询台,消除家长们的恐慌,稳定情绪,为党和政府分忧。

医院指定两个病区专门收治重病患儿,并预备60张床位以备急需。根据卫生部要求,对所有受害患儿实行免费诊治。应急前沿每天有200余人在工作。B超不足,又借来2台,连夜进行检查;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从兄弟医院借调超声专家,超声检查很快由每天120人提高到320人,生化尿液检查也在24小时内达到有多少检查多少的要求,最高时日查1500余人次,同时完成每天正常门急诊人数2000余人次。

人员轮班、机器不停,就诊患儿即到即查,报到登记、初筛检查、化验、超声、结果诊断、专家咨询、治疗各个环节环环紧扣,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尤其对病重患儿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及时抢救了已经无尿的3名患儿的生命。

突发性“禽流感”患儿来院和转院后,为保证患儿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抵抗疾病、辅助治疗,我们派出专家救治组全程治疗、陪护。为了保证患儿营养,我院专门从北京购买了专用奶粉,购置了专用尿片及其它生活用品;为救治工作抽调了专用无创呼吸机、输液泵和充足的治疗药品及耗材。

刘克战副主任曾随省卫生厅第二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前往四川,此次又再次主动报名参加医疗队;主治医师王朝海的母亲刚做了一个大手术,但他却把救治患儿的任务摆在第一位;梁新护士长的儿子在北京上大学,难得回家一次也只与母亲匆匆见了一面,连顿团圆饭也没有一起吃;小患儿转到急救中心时,护士尉娟第一个进行特护。尉娟耐心地与患儿交流,并不断地为她吸痰、翻身、按摩……很快就与患儿成了最亲的人。

医护人员在精心治疗的同时,还不断为患儿消除精神上的压力。由于孩子经常会在睡梦里不停地喊妈妈,医护人员就用自己的手机,经常让患儿与自己的姥爷聊天。医护人员还在病房里让患儿看图识字、算算数、做游戏,正月初二 买来蛋糕和玩具给患儿庆祝了生日,病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孩子对男医生叫爸爸,女护士叫妈妈,有效缓解了孩子的恐惧感及压力,保证了临床治疗效果。

上述成绩的取得,归结于持之以恒的养成教育。在我院为期一年的全员培训中,狠抓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和完善应急体系,形成院前、院内与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为一体的一整套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所有科室都根据自己的关键点、危险点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并进行了应急专业培训、完成了实践操作,为了时刻强化“应急”的理念,将全院各病种应急流程和应急分队所有人员的电话及联系方式上墙公示。

“应急”是我院工作的特点,尤其面对的是无法用语言沟通的小患儿,时刻准备“应急”是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12篇

宁夏青铝股份职工医院外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 751603

【摘 要】目的: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以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多种外伤至儿童多发创伤患者45 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2 例为严重创伤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 例,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结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多发伤;急诊救治;护理要点

多发伤是指机体在单一机械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同时或相继造成2 个或2 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至少1 处损伤可危及到生命的创伤[1,5]。多发伤的儿童大多病情严重,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创伤急救技术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

做为急诊科的护士,对病人实施快速、准确的分诊,科学、有序、规范化的紧急处理是从事急危重病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为探讨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要点,提高儿童多发伤的急救护理水平,现将我院2008 年1 月-2014 年5 月急诊接诊的45 例多发伤的儿童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 例,男性31 例,女性14 例。年龄3-14 岁,平均年龄7.2 岁。致伤类型:交通事故57 例,高空坠落伤16 例,生产安全事故8 例,其他6 例;受伤部位:腹部损伤中2 个以上脏器损伤24 例,合并颅脑损伤9 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11 例,四肢、骨盆骨折及胸腰椎骨折或脊髓损伤10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在0.5-3 小时。

1.2 急救护理

1.2.1 快速准确进行伤情评估

护士简要向相关人员了解有关患儿致伤工具、致伤方式、受伤着力点等情况,并迅速监测生命体征和意识进展程度,记录准确时间,协助医师检查等。

1.2.2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创伤患儿大多伴有呼吸道梗阻,尤其是有头面部及胸部损伤的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呕吐物阻塞气道导致呼吸困难层至窒息[3]。因此,需要吸出呼吸道内分泌物或放置口咽通气道,防止舌根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必要时予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1.2.3 稳定循环,控制外在出血

快速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脉搏、血压、有无创口及严重出血。对于有严重外伤出血的患者应及时予加压包扎止血,准确记录出血量,立即建立两路以上的静脉通路,穿刺困难者需进行深静脉置管或静脉切开。遵医嘱抽取血标本检验血常规、血生化、出凝血时间、备血或配血等。

1.2.4 密切观察神经系统

包括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通过瞳孔的改变可以快速判断创伤后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和脑病形成意识状态的改变也可以判断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组有9 例患儿出现意识障碍,予紧急行头颅CT,并请外科医师会诊后有6 例紧急转诊至有条件急诊开颅手术的医院治疗。

1.2.5 心肺脑复苏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2010 版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对患儿立即进行心脏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压深度胸廓前后径的1/3,频率至少100 次/ 分。

迅速清理气道,使用儿童简易呼吸器支持呼吸,吹气量以胸廓起伏为准,胸外按压比例30:2,氧流量10 升/ 分,同时进行气管内插管。迅速建立2 条静脉通路,按每公斤体重20ml 生理盐水30-60 滴/ 分钟输入[4],并给予肾上腺素按每公斤体重0.01mg静脉间断推入。

1.2.6 详细记录患儿的病情、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护理措施

按时间顺序进行动态、客观、详细记录以上情况。本组45 例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和护理措施都详细记录在急诊抢救患者护理记录单上,住院或手术患儿接受继续治疗和护理,急诊抢救患者记录单也一同送往相应科室,归入病历保存。

2 结果

本组治愈39 例(86.67%),死亡6 例,其中4 例为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1 例术中死亡,1 例术后死亡,死亡率13.33%。36 例创伤患儿经急诊积极救治后送手术室或住院前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多发伤的患者抢救关键在于伤后10mni 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伤后lh 内(黄金时间)给予准确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救治措施。尤其在多发伤患儿大多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死亡率高,这对急诊科护士要求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技术的技能。

3.1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多发伤患儿的评估方法

创伤患儿的急救评估按4 步进行:

(1)快速初次评估;主要是判断意识、呼吸、大动脉搏动。如如患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稳定生命体征(急救处理、紧急复苏)。

(3)再次详细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在一定水平,做交叉配血,完善B 超、CT、化验等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

(4)初步治疗及确定治疗[5]。

3.2 急诊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创伤急救流程及急救专科技能

对于重症多发创伤的患儿,护士要掌握抢救流程,如迅速评估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液体复苏等,做到与医生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同时要熟练掌握婴幼儿的CPR 技术、静脉穿刺技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导尿、胃管置管术及配合医生气管插管等技术应熟练掌握,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平时科室应加强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急救技能训练,如科室组织培训新版心肺复苏模拟训练、学习“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练习儿科穿刺技术训练等。

3.3 急诊科护士要熟知常用药物药理学知识

在抢救严重创伤患儿时,常用到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护士要对急救药品的规格、用法、用量、副作用,疗效观察等熟知。科室利用早交班时间进行提问,提问用药常识,并定期进行考试,使护士能牢固掌握急诊科抢救常用药品的药理学知识。

3.4 做好物品管理, 使抢救物品完好率100%

如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保证电量充足,性能完好;除成人用品外,还应备好儿童用的抢救器械,如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吸痰管,简易呼吸器等,保证依据不同年龄患儿选择不同的器械;急救护士每班检查仪器设备的性能,护士长、仪器管理员每周检查仪器设备性能的完好性,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任何突发状况均可能出现,面对的不同的就诊人群。因此,在一体化急救过程中,急诊专科护士发挥应有的护理角色功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危重患者救治成功至关重要[5]。通过总结对儿童严重创伤的救治经验,制定科学、有序、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儿童多发性创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处理,为争取进一步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 多发伤的救治[J]. 中华创伤杂志,2004,20(1),1-3.

[2] 许峰. 儿童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思维和处理原则[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2):897-899.

[3] 林小玲. 严重创伤的急救进展[J]. 全科护理,2009,7(10):2602-2603.

[4]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8(8),129-134.

[5] 牟宝华, 叶志弘, 马卫星等. 严重多发伤160 例整体化急救策略的护理配合[J]. 护理与健康,2013,12(9):848-850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13篇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门诊设有22个科室,现对2006年1~12月内科等12个较大的专科分别进行分析,其余的10个小科室合并为“其他”科室一并分析。本研究分别就月份、季节对门诊量的影响,门诊病人就诊构成,急诊死亡原因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门诊各专科全年门诊量对比分析:我院2006年全年12个门诊主要科室门诊量排序依次为:内科、急诊科、儿科、妇产科、外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眼科、中医科、传染科、肿瘤科,尤其是内科、儿科、妇产科,门诊量大大超出其他专科,提示我院目前门诊就诊病人以内科、儿科和妇产科病人为主。急诊就诊病人经分科统计,前3位排序是内科、儿科、外科,提示急诊就诊病人是以内科、儿科、外科为主。我院2006年的急诊量达到78 467人次,在主要科室门诊量排序中高居第二位,显示了急诊工作的重要地位。月份门诊量首位是11月,其次是5、4、8、6、12、9、7、3、1、2月,从中反映出门诊就诊高峰在夏、秋交接的11月,春、夏交接的4、5月。和1月、2月为病人就诊淡季。

2.2 季节对门诊量的影响:根据本地气候变化的特点,将一年四季按实际天气情况划分,春季按3~5月统计,夏季按6~8月统计,秋季按9~11月统计,冬季按12月至次年2月统计。

从季节门诊量统计可以看到,全年门诊就诊高峰期在秋季,其次是春季、夏季和冬季。不论是在高峰期的秋季,还是春季和冬季,均以内科、儿科和妇产科病人最多,而夏季就诊的病人排序则小有变动,内科、妇产科、儿科,妇产科排在了儿科前面。一年四季的急诊就诊病人是以内科、儿科和外科居多。我市地处南方,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春、秋两季均处在明显的季节交换期,两季的过渡期短,气候情况变化较大,老人和儿童的适应能力差,是当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好发季节,急诊外科的病人多与本地的交通安全、道路状况以及劳动安全保障重视程度有关。

2.3 门诊病人就诊构成情况:将全年门诊就诊病人按构成统计,急诊78 468人次,构成比为14.1%;普通门诊160 745人次,构成比28.9%;专家门诊317 360人次,构成比57.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来扮演主角的普通门诊渐渐地淡出,从2000年的48.9%逐年下降至2006年的28.9%,在几年间下降了20个百分点;专家门诊就诊病人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6.0%上升到2006年的57.0%,升了21个百分点;急诊就诊的病人在缓慢下降,从2000年的15.1%缓慢降至2006年的14.1%,几年间还出现了波动。门诊就诊病人的结构变化,充分反映群众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方便、灵活的就医需求动态。

2.4 急诊病人死亡原因:我院2006年全年急诊死亡病人126例,平均每月达到10.5例。按月份统计,急诊死亡人数最高的月份是1月,高达25例;其余超过10例的月份从高至低依次是12月(15例),5月(12例),2、6、9月(11例),4月(10例)。从死亡原因统计前5位:急症43例、创伤41例、多器官衰竭29例、脑血管意外5例、晚期恶性肿瘤3例。其中:急症死亡的主要死因是猝死,外伤死亡的主要死因是重度颅脑外伤、全身复合伤、电击伤和溺水等,多器官衰竭的主要死因是老年病人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的晚期,脑血管意外的主要死因是脑出血,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是晚期病人全身衰竭。

3 讨论

3.1 结合病人就诊特点,制定科学工作计划:根据以上资料所显示的门诊量特点和病人就诊流向,充分利用门诊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加强工作的计划性,阶段性对工作进行灵活安排和调整,适合门诊病人就诊动态变化特点的需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科学效能。加强门诊病人就诊高峰期的管理,在高峰月份和高峰季节要保证足够的人员在岗,避免工作人员在高峰期休假离岗,控制医护人员外流,对一些可调节时间的假期,要尽可能安排在门诊淡季。保证门诊量大的科室的医护人员足够在岗,满足医疗工作开展的需要。每天可以根据门诊不同时段病人就诊量的情况变化,实行弹性排班,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和安排劳动力。实行无假日门诊,增加正常门诊时间,保证节假日医生的坐诊人数以及挂号、收费、药房、辅检查科室的在岗人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改变,急诊科还要更多地适应市场,打破以往单一的急症救治框框,兼顾特需人群,为病人提供更方便、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另外,要建立良好的门诊秩序,优化就诊流程,加强导诊咨询,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方便病人、服务病人。

3.2 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门诊工作质量:门诊管理工作要跟上医院管理工作发展步伐,提高信息化管理程度。加强和完善挂号、候诊、划价、交费、取药等窗口的电脑化管理,减少窗口排队和病人的等候时间。逐步过渡到从病人挂号开始到最后的取药和治疗实行全程的电脑程序管理,使门诊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服务水平得到质的飞跃。彻底缩短病人候诊、交费、取药等窗口的等候时间,减少“三长一短”现象,提高门诊工作效率和病人的满意度。

3.3 树立品牌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根据本市病人对名医专家需求高的特点和本院名医专家、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的具体情况,进行广泛的宣传,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吸引病人。另外,要确保名医专家的坐诊人数和诊病质量,保证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医疗业务的开展,不断开创新业务,突出拳头产品,形成具有本院特色的专家和专科优势,提高医院竞争能力。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门诊分诊;体会;重要性

门诊分诊是门诊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服务形象和门诊的服务质量[1]。儿科门诊分诊是将传染患儿、急危重患儿同一般患儿进行分流,使不同的患儿在不同的诊室按顺序就诊的一个工作岗位。作为一名儿科门诊分诊护士,需要对就诊患儿进行初步筛查,对某些传染病疑似者以及急危重患儿及时分流,合理安排,力求做到分诊准确,程序井然,缩短候诊时间,争取治疗时机,使患儿在就诊过程中,选择满意医生,享受到分诊护士的优质服务,下面我介绍几点在工作中的体会。1 分诊护士的基本条件及工作方法

1.1 首先分诊护士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较全面的掌握护理专业的知识及护理新科技,遇事头脑冷静、反应敏捷、处事果断、熟悉医疗诊断辅助检查。急患儿之所急,想家长之所想。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帮助家长和患儿消除焦虑、恐惧、无助的心情。

1.2 在此同时,分诊护士需要保持仪表端庄、且语言恰当、流畅,表情自然、体贴,主动巡视患儿,回答解答患者的疑问,同时要维持就诊顺序,发现问题及时和各诊室协调解决。使患者尽早熟悉环境并就医诊治,以缩短患儿诊疗时间,对危重、高热和急症患儿第一时间安排就诊。2 掌握语言沟通技巧,提高分诊速度

2.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已倍受人们关注,做好与病人的心理沟通是现代护士必备的技术,且沟通的效果直接影响治疗结果与护理质量[2]。语言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不同语言、声调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语音过高对病人往往是一种刺激,语音过低会给病人留下消极,不被重视的感觉,因此,恰当的语音、和蔼的态度能使病人产生信赖感,有利于瞬间交流,并能够及时收集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诊速度。

2.2 由于儿科的患者年纪都比较小,需要家长的照顾,孩子患病后家长焦急万分,心情十分不好,都急于马上就诊,忽视与家长的沟通就特别容易激化矛盾,因此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就很重要,要做好这一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微笑服务可以缩短护陪之间的距离,减少摩擦,增加家长对我们的信任感。

2.2.2 护士的仪表端正大方,良好的气质风度可使家长感到舒适,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尊重。

2.2.3 注意倾听,对于家长的诉说,我们要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他们的话,做一名忠实的听众。

2.2.4 注意语言修养,恰当的语言、温和的语气可以增进我们的沟通,生硬的语言、刺激性的话语很容易激发矛盾,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

2.2.5 总之,让患儿家长感受到我们的愿望和他们的愿望一样都是为了使患儿早日康复,得到他们的理解及配合,取得他们的信任[3]。3 加强传染病人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率

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做好预检分诊工作,根据询问病史,指导病人到指定的地点就诊,防止传染病散发,降低医院感染率[4]。4 电子分诊叫号系统在门诊分诊中的应用

我院近两年使用电子叫号系统分诊,所有患者来到科室后,系统对录入患者按照挂号顺序的先后自动进行排队,大屏幕显示器和医生电脑系统上均会显示队列排队情况。病人在座位上就能清楚了解各自的排列状况,医生看完一个病人接着顺呼下位。

这样使医疗秩序井然有序,良好的医疗秩序减少了医患间的矛盾和争端,减轻了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医患沟通桥梁重新建立,改善了医患关系,构建了一个和谐安静的就诊环境。5 预约诊疗挂号一卡通

我院现在可预约诊疗挂号,这是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的重要措施,对于方便群众就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有着重大的意义。医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进行就医咨询,家长提前安排就医计划,减少患儿的候诊时间,方便群众,并且能提高医院管理水平[5]。

总之,在分诊台工作,护士首先要具备“全科护士”业务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及传染病的各种特征和症状,及时了解各专科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在此同时还要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获得家长的信任理解,使患儿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季惠茹.浅谈门诊护士具备素质[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369-382.

[2] 胡明双,徐秀萍,窦杰.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吉林省护理学会,2004:123-124.

[3] 曾凡杰,金海莲.儿科护理中沟通技巧的应用.吉林省护理学会,2004:105-107.

儿科急诊医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误诊;早期识别;心源性休克;儿童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block 1 case nurse mis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cardiac shock case reports of successful rescue,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he role of nurses in emergency and severe cases treatment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emergency nurses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Methods Reported one case of by the nurse identify misdiagnosed as acute gastritis\"children's cardiac shock rescue successful cases,analysi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diac shock for the related literature.Results Nurses in the patients with cardiac shock,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early recognition. Conclusion The nursing clinical thinking and obser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hould be the focus of the emergency nurses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Secondary triage of emergency contact pediatric emergency and severe case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s preferred treat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Misdiagnosis;Early identification;Cardiac shock;Children

心源性休克是心力衰竭的最严重阶段,是由于心脏严重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严重降低,不能满足器官和组织代谢的需要,发生严重周围循环衰竭盒严重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其病因、临床特点,儿童较成人有显著差异,小儿临床表现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原发病起病症状不同[2],心源性休克在小儿虽不如感染性休克常见,但病情危重发展迅猛,必须及时抢救,严密监测。早期明确诊断是抢救能否成功的关键[3]。童凡、刘涛等报道:50%以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症状起病,病情迅速加重[4]。我院急诊科护士成功识别并配合抢救成功1例误诊为急性胃炎的儿童心源性休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就诊经过 患儿男,7岁9月龄,既往体健,因恶心1d、频繁呕吐5h门诊就诊,门诊医生诊断"急性胃炎"开具山莨菪碱肌肉注射及日间输液中心静脉补液、美洛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排队肌肉注射时,急诊注射室护士发现患儿面色苍白、痛苦表情、触摸皮肤湿冷、扪及脉搏快,立即将患儿抱入抢救室,听诊心率195~200次/min、奔马律,血压77/52mmHg,经皮氧饱和度94%。

1.2急诊救治 启动急诊抢救小组。立即予卧床、吸氧、保暖、开放静脉双通道,予0.9%NS扩容、大剂量维生素C及磷酸肌酸保心治疗。抢救5min血压降至66/51mmHg,心率200次/min,气促,经皮氧饱和度92%,神志淡漠;7min时血压78/50mmHg,心率190~210次/min,经皮氧饱和度90%,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20min时血压94/65mmHg,心率200次/min,经皮氧饱和度92%。辅助检查:代谢性酸中毒,肌钙蛋白升高,诊断:爆发性心肌炎?医护护送入院治疗。

1.3住院部救治 到达病床时血压81/58mmHg,心率196次/min,呼吸28次/min,经皮氧饱和度98%,全身冰凉,面色苍白,予扩容、纠酸处理,予三磷酸腺苷二钠静脉推注,患儿烦躁,予苯巴比妥镇静,予利多卡因输注,血压渐升至103/60mmHg,心率103次/min,此后病情渐稳定好转,辅助检查心脏彩超心脏未见异常。住院9d治愈出院,入院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出院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休克;心肌损伤。

2 讨论

2.1急诊护士在该病例的早期识别中起到关键作用,成功阻断了因误诊导致病情迅速恶化、延误抢救时机的严重后果。临床工作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比医生更易发现患者一过性或间断性病情变化[5~7]。该注射室护士是一名从事急诊儿科护理工作15年的高年资护士,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对危急重症有预防意识及洞察能力,因此才能从排队候诊的人群中及时、准确识别出重症患儿。提示护理临床思维培养、病情观察能力培训应成为急诊护士专业能力培训的重点。

2.2本病例提示急诊接触点二次分诊的重要性。急诊科患者来源复杂,可能来自门诊、外院转入、自行就诊、120;病种构成复杂,儿童各专科疾病均可出现;患者滞留区分布各处,如候诊区、雾化室、注射室、输液中心、留观室、抢救室等等,滞留期间随时可能病情变化。这些情况都加大了急诊医疗安全管理的难度,仅依赖分诊挂号时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分级,远远不能满足大就诊量下儿童急诊患者的安全分流,必须加强护士与患者的每一次、每一个接触点时的管理,随时观察评估患者,进行二次分诊,才能及时准确识别出危急重症患者,保证此类患者优先救治。

2.3对于早期识别困难的危急重症,如心源性休克,可作针对性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16-418.

[2]陈新民,余自华.小儿心源性休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393-1394.

[3]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16-217.

[4]童凡,刘涛.36例小儿心源性休克诊治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6):498-501.

[5]韦英,杨莉红.护士认真观察病情对避免临床误诊的意义[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