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儿科学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2-0028-02

说课是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课堂设计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向教学同仁及专家系統地阐述本学科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各同仁及专家点评,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不仅仅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成长[1,2]。近年来我校举行了多次说课比赛,收获颇丰,本文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临床专业课程——儿科学为例,剖析高职高专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儿科学教学知识结构的特点,针对学生和学科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构思,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程设置

1.1课程定位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既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于大二的第二个学期,是在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等基础上来学习的课程。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治能力,为儿科医疗事业单位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具备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诊治能力,对儿科危急重症处理和转诊能力,开展小儿生长发育宣传,儿童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能力,为学生今后全面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基层医疗岗位输送具有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1.3课程考核

在设计教学考核方式时应多元化,整个考核过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考核。分为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技能操作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小组讨论学习、翻转课堂、课前提问及作业等)占总评成绩的10%;期中考试(题型多样化、形式多样化)占20%;实践考试(案例分析、技能操作)占30%;期末考试(理论闭卷)占总评成绩的40%。

2教学内容

2.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德智体美劳为本,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教学内容上以“必须、实用”为原则,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突发应变能力。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等辅助教学,灵活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重视实训课、临床见习课的学习。

2.2教材的选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和学的重要依据[3]。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出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由黄华、崔明辰主编。该教材针对临床专业编写,紧贴临床,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及内容的新颖性,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符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本课程以儿科学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为重难点;疾病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为本课程熟悉的内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及预防为了解的内容。针对重难点,我们采用微课、游戏、图片、结合生活案例等进行讲解。

2.4教学资源

参考教材为王卫平主编的儿科学,申昆玲主编的儿科学等教辅教材。建设儿科学合格课程、精品在线课程,常见儿科病案整理、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更新完善对分易、超星学习通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资料。

3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首先他们经过高考磨砺后,学习态度非常端正,经过大学一年级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为00后,好奇心较强,喜欢新鲜事物,逻辑思维较强,大部分学生喜欢游戏,喜欢创新冒险,但自主学习能力及积极性差,自我控制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欠佳,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实践能力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应灵活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教学实施

4.1组织教学

课前注意观察学生注意力及情绪。

4.2导入新课

以一则新闻报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

4.3讲授新课

采用讲述法、多媒体辅助、幽默风趣的故事进行讲解。

4.4巩固新课和归纳总结

以典型案例,小组合作形式,就本次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将重难点采用联想记忆法、口诀法、对比法等进行梳理记忆。

4.5布置作业

作业为宣传画制作、超星学习通单元检测题、拍视频等。

5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5.1师资队伍

担任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皆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为中级以上职称,专职教师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结构合理,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于青年教师,采用“传帮带”形式,即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帮助新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定期参加教师培训,进修学习等,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专职教师需要到医院参加临床锻炼,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出现。

5.2教师考核

教师定期考核,包括同行评级、督导评价、专家评价、进修培训考核、学生评价、岗位锻炼考核等,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业务水平进行评价。

5.3教学条件

校内实验实训室,学院附属医院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提供教学设施,便于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利于学生见习、实习,充分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为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6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目前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资源等方面尚处在尝试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今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适合时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出一批批新时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尤洁,王翠,宋飞飞,等.《药物分析》课程说课设计[J].山东化工,2019,48(04):178-180.

[2] 杜鹃,李艳.《外科护理学》课程说课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233-234.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作者:余欢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3篇

1适时更新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根据五年制中医学专业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时安排和具体情况,对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整合、增减等处理:(1)目前使用的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医儿科学》,该教材由汪受传、虞坚尔主编。教材具用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适合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2)一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必讲内容,如肺炎喘嗽、哮喘病、泄泻病等。安排学生自学临床少见病、罕见病如寄生虫病、胎怯病、硬肿症。(3)个别疾病虽然常见,但与其他疾病相似或学生较易理解,如咳嗽病、奶麻等,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论学习。(4)部分学生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和疾病,如腹泻病涉及的小儿液体疗法、小儿惊风等作为教学中的难点进行讲解。(5)“多发性抽搐症”这一节多年来在儿科及针灸学均有讲授,为了避免学科间不必要的重复,节省教学时数,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将此节定为自学内容。通过精简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培养口径。

2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世纪对医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具备广泛的专业技能、扎实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自学、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及较广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创新意识。为此,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特点,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1)自主学习:对于教材中要求熟悉和了解的部分章节如便秘病、鹅口疮等以此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学,教师采取答疑、总结等方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解答和归纳总结。2)小组讨论。分两种情况进行。对学生不分专业的给予同一问题进行讨论,如“你如何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在儿科有何特点?”、“对小儿推拿疗法有何认识?”。(2)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方案。如第七章肝系疾病的第三节癫痫,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可提出以下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并解答:①本病除与晕厥、癔病性发作鉴别外,还可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其鉴别要点有哪些?②本病治疗上有哪些单方验方?而对于针推专业学生可提出以下问题:①癫痫发作期和缓解期取穴有何异同?②《千金药方》中的“十三鬼穴”为哪些穴位?3)病例分析。教师结合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给予学生典型病例,各小组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肺炎喘嗽和咳嗽病通过实际病例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和区分。4)情景模拟。借助大学实训室、模拟人系统,模拟儿科常见急症如高热惊厥、哮喘持续状态等,检验学生对急重症处理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中医儿科学作为临床主干课程建立了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在学生科室轮转学习的基础上,为每位学生配备1—2名临床教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职业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强化。同时,聘请老中医工作室成员担任“中医学专业优秀本科生个性化培养计划”临床导师,并在基础学习阶段就予介人。学生经实训考核后,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实习教学中采取:人科告知一实际讲解一学生侍诊或独立操作一出科考试的程序模式。通过实习,带教老师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利用教学录像、典型病例讨论等方法强化和锻炼学生的临床能力,使学生在采集病史、查体、书写病历、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及独立分析处理病人等方面得到提高。

4建立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通中医儿科学网络课程,提供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实验指导、练习自测、参考文献、外文资料及现场教学录象等,开辟了中医儿科学的专门网页,补充和丰富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定期予以更新。(1)将相关教学资料上网公布,如教案、教学幻灯片、网络课件、参考文献等,以供学生自学或深入学习。(2)编写了中医儿科学相关病证的思考题和病案分析题,供学生讨论、练习,提高其辨证思维能力和对中医儿科学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公布部分教授上课、査房、讲座的录像,以供学生观摩学习。开设教师E-mail与学生交流,加大互动力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时进行解答,并反馈回课堂教学作为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网络沟通,使教学变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成为课堂问题教学的内容,使教学水平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提高。

5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实施教考分离

采用理论课考核形式和临床实践成绩评定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理论考试除在期末考试中采用闭卷考试、机考等形式外,还加强了中医儿科实习中的临床操作、诊疗技能、论文撰写等考试改革,注意考察学生解决临床基本问题的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体现课程系统整合后基础与临床知识相结合的特点。临床实践成绩评定分为岗位准入、职业态度考核、出科考试、毕业考试等几部分,以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技能实践部分标准为蓝本,既考察学生的操作熟练度,也注重考察对操作意义的理解,并使用模拟人进行实际的单人考试,保证公平公正。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儿科;患者安全教育;医学教育;医学生

1前言

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首要前提基础,也是开展医疗工作最基本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医学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必将导致不良事件和医疗差错的发生。促进患者安全是建立医疗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促进和谐的医疗环境和患者安全文化氛围的保障[1]。世界卫生组织在研究报告《患者安全国际分类:概念框架》中将患者安全定义为:患者安全是指将卫生保健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减少到可接受的最低程度的风险控制过程。患者安全的保证必须建立在对卫生保健人员的普遍教育上,在医学院校开展患者安全教育成为全球的必然趋势[2]。黄婷婷等研究表明,造成临床可预防性患者伤害事件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对医学生有关患者安全的培训,应对患者安全这一挑战最重要策略是加强相关教育[3]。理想的患者安全教育契机应从学校开始,并贯穿整个教育过程[4]。

2儿科医学教育中开展患者安全教育的现实意义

医学院校开展的传统的医学课程主要聚焦在临床知识与诊疗技术方面,如疾病的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内容,对于患者安全涉及的医疗风险管理、医护团队合作、患者安全文化建立等重要问题没有纳入教育培训范畴,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是临床医护人员建立患者安全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医护人员培训中整合进患者安全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基于此现状,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开发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患者安全课程,旨在提高并鼓励医学院校将患者安全纳入他们的课程中,从而提高医学生维护患者安全的意识、能力和方法[5]。医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健康,这可以通过减少医疗错误而实现,实施策略避免错误,从而增强患者的安全性[6]。医疗行业直接关乎疾病的诊疗结局具有高风险性,提高医疗服务安全性应该从医学院校教育抓起,应在医学生开启医学生涯学习的最初阶段,将临床实际工作中的患者安全知识加入课程体系,建立患者安全意识。儿科医疗服务相对于成人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儿科患儿通常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年龄较小的患儿不具备自主表达病情症状及生病感受的能力。儿童是每个家庭关心关注的焦点,更是国家的未来,儿童健康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综合发展进程,因此,对于儿科医学生和医务人员进行患者安全教育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在儿科医学教育中积极开展患者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及迫切。

3国内外患者安全教育课程进展

2005年,澳大利亚卫生保健安全及质量委员会(Austra-lianCouncilforSafetyandQualityinHealthCare)发表“国家患者安全教育框架”(TheNationalPatientSafetyEducationFramework,NPSF)[7];2006年,悉尼大学率先将病人安全教育整合到本科医学课程中[8]。2007年,欧洲医学教育协会(AssociationforMedicalEducationinEurope,AMEE)呼吁患者安全教育应整合到本科医学教育课程中,让医学生在第一学年了解和培育患者安全基本理念及文化意识。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7]。世界卫生组织患者安全联盟于2010年在11所医学院校试行医学本科生患者安全教育指南,力图将患者安全教育在医学本科学生范畴得到进一步推动与普及。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十分重视患者安全方面的教育培训,以讲座、选修课等形式组织实施到医学本科阶段的教学中。目前尚未发现我国开设高等医学教育院校中有系统的患者安全教育课程的实例。以笔者所在的医学院为例,学生在进入临床轮转学习前,教育处组织医务处、药学部、病案科、客户服务部等科室结合临床实际工作,进行儿科患者安全方面的培训,但相关教学内容尚属学院自行开展的拓展学习,不包含在学生培养方案之中。相较于传统课堂教授的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医疗风险评估与管理、医疗团队协作、医患沟通等能力日益重要,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在日常医疗工作中,成为临床医护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越来越多的临床教育工作者提出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疗从业人员的起点,建立相关课程已经刻不容缓。

4加强儿科医学生患者安全教育的对策

教师胜任力是患者安全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病人安全教育应基于能力培养的模式而非说教式的传统模式,这一点已得到广泛认可[9]。患者安全作为—门融合性、应用性较强的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是开展好相关课程的第一要素。患者安全内容涉及很多交叉学科,建立专业能力与教学胜任力俱佳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学团队每一位教师不仅具备现代患者安全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熟悉各类医疗管理法规与卫生管理规范,具备患者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中国医院协会的《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包含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提升管路安全、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等十项内容。要实现上述目标的患者安全教育,相较于儿科专业理论和技能本身的培训,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人文关怀素养,而且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是开展此项培训的关键要素,需要教师有机地结合临床实际工作、医疗新技术、学科新进展、人文沟通技巧、医院管理等开展教学。在组建和培训师资方面,建议选拔中级及以上职称、注重患者安全文化、热爱教学工作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一线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患者安全教育教学团队。将儿科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融入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医学教育是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源头动力,医疗质量、患者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结合我国现有教育体制,让患者安全教育成为一个整体化的继续教育模式,融入医学生的在校教育、新医生的在职教育及老医生的继续教育三段式教育模式中,确保每位医学生和医生牢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迎接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及卫生服务需求[10]。医学教育是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源头动力,医学教育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是终身教育,主要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院校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起点,将儿科医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融入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必将是推动儿科患者安全的最终举措。患者安全并不是在繁多的、已经过于拥挤的课程中增加另一个主题,但需要健康专业教师认真考虑如何将病人安全能力纳入临床教学中。每个保健专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限制和文化,调整病人的安全原则和概念,以使其发生积极的变化[11]。笔者所在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儿科医院,同时作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拥有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承担儿科学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和专业骨干人才等各类儿科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依然尚未系统地形成儿科患者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患者安全教育工作,呈现多部门分散开展、缺乏系统性、全院重视度不足等特点。对于已开展的儿科患者安全教育工作,多以讲座、岗前培训等形式进行,缺乏患者安全培训的专业高度及有效性,亟待将儿科患者安全教育融入医学院校课程体系,在医疗队伍培养的最初阶段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将患者安全意识作为儿科医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标志在患者对于医疗服务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患者安全作为医疗服务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决不能因为追求医疗服务品质而降低重视。在校生教育中,特别是针对儿科患者教育的课程相对比较空缺。儿科医学生是未来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的主要承担者,通过开展患者安全教育,培养其更好地照护患儿就医全过程的安全。目前,笔者所在医院已开设医学人文沟通课程、医学人文素养相关课程,组织名师讲坛、全国道德模范讲座等对医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基于此,积累了初步的患者安全教育的素材和带头人师资,为建设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5篇

1明确教学目的、修订教学大纲

我校的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西医儿科学为限选课,教学计划设置仅36学时,实训为6学时。学校西医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对此,我们首先明确教学目的,那就是培养中医学专业学生西医儿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学校增加西医儿科学实训课时为12学时,本着教会学生西医儿科学临床思维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补充。精选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保健、常见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为讲授重点,教会学生一种西医儿科临床思维。这样,对于选学、自学内容,学生也能找到很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在儿科常见病支气管肺炎的教学中,大纲要求学生掌握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査、诊断及治疗原则,熟悉病理生理、重症肺炎的诊治,了解呼吸道解剖生理、不同类型肺炎的鉴别诊断、肺炎诊治新技术等。

2转变教师思想,提高业务水平

我校是一所中医老校,在以往的中医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中医类课程为主,西医课程为辅。教师往往思想上对西医课程教学认识不够,或认为中医专业学生以后用不上西医,只需简单了解即可,授课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学,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在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下,对西医课程日益重视。首先,我们教师转变思想,重视西医儿科学教学,需要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西医儿科学的教学过程,更加需要精心准备。教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大纲熟悉,认真备课、集体备课,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内容拓展。这样,授课中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西医儿科学的重视,言传身教影响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学习,调动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其次,教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改革后,我校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深度融合,教研室和科室成为一家。

3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教师“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往往总是急于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即使备课十分精心,授课十分熟练,但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学生需要,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我们转变了教育理念,要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考虑如何让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学”。我们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明显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时注意语言生动、诙谐,举例结合当下时事,引起共鸣,吸引学生到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对于临床疾病的学习,以学生为主导,多采用讨论式或启发式教学。上课时,引导学生阐述讲解、发表看法、讨论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做辅导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思考和学习的方向。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西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教会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方法,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西医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对于主动学习得到的知识点,产生了强化及理解性的记忆,更能终身难忘。在实训课程中,也是选择了多种形式,通过临床见习、病案讨论、模拟医院操作训练、教学视频等等方式,让学生化抽象为具象,亲自感受疾病表现,感受疾病诊治过程,锻炼临床思维。通过实际病例的演练,理解认识疾病,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掌握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下课也能学习,我校开设了网络课堂。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跟教师面对面交流、提问。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6篇

2003年教育部做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决定。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 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 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起到龙头和示范作 用,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建设环节,是教学质量提高的 一个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之一。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徤及疾病防治 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为了让医学生更好 地掌握儿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出高质 量、高层次医学人才,我们教研室自从2007年儿科学课程被 评为省优秀课程以来,本着建设精品课程的要求,在课程负责 人的带领下在儿科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 新,其结果在今年3月份顺利通过省精品课程评审。下面浅 谈近几年创建精品课程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 明确领会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省精品课程的评审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来进 行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实验教学建设及机制建设等6个 方面内容[\评审中特别重视以下几点关键问题:①在教学 内容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 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在教学条件 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 教学功能;③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 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 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④在 教学队伍的建设上,注重课程负责人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引领 和示范作用,促进教学团队结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

儿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 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 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 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

2.加强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是教学队伍建设[' 我们教研室高 度重视教师梯队建设,在加强教师教学、临床、科研等多方面 能力训练的同时,注重培养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坚持继续教育制度。学校及医院在教师 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及出国进修等方面亦给予政策上的倾 斜,以培养一批梯队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 伍,实现优质课程教学的接力,建设传承有继的教学队伍。

2.1师德培养:坚持老教师传、帮、带教制度,老教师的言传 身教,让青年教师明白教师必须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诲 人不倦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执教、勤奋思考、奋进创新的教学作 风。引导青年教师成为学生良师益友,倡导爱国重教、团结协 作、以身作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工作作风。

2.2教学能力培养:设立教学督导组,老教师参加课前集体 备课、试讲、课件制作,并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辅导、训 练。定期召开教学会议,由高年优秀教师向青年教师讲授上 课经验。坚持专家随堂督导、点评和学生评教制度。医院设 立配套的奖惩措施,以鼓励教学研究和教学论文的发表以提 高教学水平。

2.3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除了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 需训练其临床能力。如设立疑难病例、重危病例讨论,坚持三 级查房制度和每周1次的教学查房制度。近年来课题组承担 2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项省、校级研究课题,进行了大量学 术研究,将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和临床。近5年有3名 青年教师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1名获国内博士学位,4名青 年教师赴上海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进修深造。近年的科 研成果曾获3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项省教学成果三 等奖。

2.4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深入社会,到汪清、龙 井等我州贫困地区进行医疗、教学等扶贫工作。

3 教学内容建设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 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 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 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 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儿科学课程教学分三个阶段,即理论教学、见习教学和毕 业实习等。根据教学专业不同,儿科学总学时数以及理论课、 见习课和实习课学时数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 理论学时为58学时,临床见习学时为14学时,毕业实习时间理论学习阶段:在理论课中主要讲授儿科学基础知识,儿 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绪论、小儿生长发育、儿 童保徤、小儿营养、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及其他各系统常见疾 病。

临床见习阶段:在儿科学的临床见习教学中开展重实践、重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加强了带教老师的教学 前培训,包括教研室集体备课,观看优秀带教教师的示范性讲 课等。见习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 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 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毕业实习阶段:我们在学生进入儿科实习前,由教研室秘 书组织进行有关儿科实习计划与要求方面的讲座,让学生明 确儿科实习目的及实习期间的注意事项。在此阶段让学生不 仅巩固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在临床实践中再学习 的方法,鼓励学生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 儿科常见疾病诊治思路,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并定期组织教学查房、科内讲座、毕业实习生辅导讲座等多种 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儿科学基本理论,了解儿科学前 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

4注重教学改革、倡导新型教学手段

    4.1 “案例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近几年,我们教 研室结合临床医学教学的特点,在部分临床理论课中结合病 例进行教学,通过对疾病的发生、演变进行分析,以疾病为主 线,以问题为引导,加深学生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理解,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医学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的能力。这 种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自学的方法,更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

在儿科学的临床见习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充 分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讲、多问、多动、多做, 上课既严谨认真,又生动活泼,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提高, 既能掌握教学大纲的内容,又能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为今后的 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2加强岗前培训和实习考核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临床医 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是理论应用 于实际,并在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关键时期。实 习教学质量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当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产生直 接的影响。在院科教处的组织下,集中进行实习前培训,使学 生对医院规章制度、医患沟通、病例书写、儿科体格检查特点、 操作技能等方面加以培训,对临床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 解,在心理上有所准备,从而保证和提高实习质量。

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毕业实习指导书》明确实习 内容和目标。实习考核的方式及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即实 行导师负责制,考核由教研室和导师共同评定的方法,采用理 论试卷、实践操作、临床病史分析等多种形式,促进同学对医 学临床实践的重视,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医学生实践能 力的培养。这种考试模式可以改变医学生光靠死记硬背的局 面,督促同学重视实践活动,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 代的医学要求。通过实践,这种实习模式得到了同学及医院 科教处的肯定。

4.3网络教学的开拓与更新:网络教学不仅大大增加了教学 的容量,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还运用生动、形象的方 式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多方位 的需求,同时还多角度、多层次、可重复、可选择地利用已有的 软件或题库,更好地巩固学习效果,已成为医学教育不可缺少 的有益平台。

在延边大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我们把课程介 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儿科学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参考文 献、理论课授课及科内讲座影像等资料先期上网。近一年,对 网页进行全新改版,调整和补充了教学多媒体课件,复习题、 模拟试题等,还将与儿科学术讲座、继续教育学习等内容加以 补充,丰富了课程网站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平时自学、复习 和提高,更好地为医学教学服务。

4.4选用与编写相结合,提高教材建设水平:选用高水平理 论教材。理论教学一直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 教材,并及时更新新版教材。课程组骨干人员还主编和参编 成人教育全国统编《儿科学》教材,还自编《实践指导书》等实 践教材供学生实践课使用。

5 重视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7篇

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关键

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精品课程建设是不可能实现其创建的初衷和目的的。精品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定期接受师资培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而基于网络背景的慕课课程是师资培训的很好的途径,慕课不仅仅适合在校学生,也同样适合理论或临床的师资培训。

我们医院儿科教研室有近百年的教学历史,以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水平高在全校各大医学院中著称,高水平教学人才层出不穷,教学比赛和评优中屡获佳绩,多次被评为校级及院级先进教研室。儿科课程负责人为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队伍各年龄层次均充足,教师人数达45人,主讲理论课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教师基础知识扎实,医教研三方面成绩都非常优秀。因此这一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就是为创建精品课程打下最坚实的一步。

二、教学内容及目的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南针

我们要充分理解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借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的机会,组织并培训一批精兵强将,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其次要正确定位精品课程目的是什么,在本科教学的知识体系中起到什么作用,确定教授的内容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儿科学的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儿童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项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养成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儿科学课程教学分三个阶段,即理论、见习和实习教学。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儿科学总学时数以及理论课、见习课和实习课学时数会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儿科学课程理论学时为48学时,临床见习学时为2周,实习时间为5周。儿科精品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贯穿于本科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长达近三年的过程当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

三、先进教学方法结合慕课是创建精品课程的重点

我们教研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儿科学》课程发展与完善,是提高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儿科学》教学过程是由纯理论逐渐过渡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完整的不同阶段的儿科教学的慕课课程都还不存在,只有少数相关课题章节内容有相应慕课课程出现,完全不适应儿科教学要求。因此利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慕课模式相结合,制作一套完整的教学慕課课程具有重大意义,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的精神。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师生交流、解惑、讨论的场所。国内外不少研究高度评价在医学教育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慕课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教学,绕开了课堂。而翻转课堂则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交流性,巧妙地利用了课堂,两者相结合,可以增加课堂的教学效果。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在医学院校开展,而网络环境下的PBL实际就是慕课的延伸。慕课网络平台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并提供了个学习和交流平台,而且网络学习可跨越空间的限制,在共同学习过程中不同人不同区域文化可以得于交流,而教学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学校的教学范围,网络能汇聚教师们共同参与PBL,也有利于教学的交流。

但就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来说,翻转课堂、PBL这些教学模式更适用于小团体教学,对于大课理论授课就开展模式来说在国内比较困难,而慕课对于和病人互动的实践教学例如标准化病人教学,就没办法应用网络完成。因此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慕课,可以利用其网络优势,作为全日制的教学的有力补充,而在小团体教学如见习、实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精品课程质量的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根据医学本科大纲要求进行设置,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通过从多方面了解教师及学生对《儿科学》精品课程的评价,如学生的毕业成绩,毕业后的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校、系、教研室教师之间及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及教学观摩,学生对课程教师教学情况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反馈体系等等,以评促改,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课程考核,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作业、课堂讨论、开卷考试等,而对于实践课程,利用标准化病人,客观评价学生的问诊及查体方面的技能,通过教学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和促进学生发现个人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一流的教学中心和网站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

目前信息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立结合慕课的精品课程其中的理论授课部分,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科网络课程。除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还需要构建一流的教学培训中心和网站等硬件设施,教学网站是一个网络平台以供教学活动的开展,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管理人员也在平时也在教学活动启动监督,评价,提醒,批评功能。授课的PPT等教学工具也需要高质量的设计和优化,视频拍摄的技术和场地条件、规模要求也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完成必需的教学视频。因此高质量高容量高速流畅的网络平台和高质量后台软件技术的是创建精品课程的基础。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科学教学 教学方法

高等医学教育应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儿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临床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为了顺应新世纪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我们针对儿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在儿科学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及途径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儿科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儿科教学质量。

1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1.1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校训。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工作作风、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兼备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只有高素质的临床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3]。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教书, 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正是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2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各种新知识、新观念,学习他人的各种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特别是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经验、方法及教学理念,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少走弯路,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得以稳固提高。在工作中要通过进修学习、专业技术培训、专题培训以及自学等途径不断钻研教材和业务,以专业的服务赢得尊严和荣耀,思维的愉悦、求知的乐趣,是医学独有的魅力。

2 激发学生对儿科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学生轻视儿科的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男同学,总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事儿科专业。究其原因:一则由于儿科在临床医疗中收入低、风险大;二则儿科的内容相对琐碎,尤其是儿科基础部分,如婴儿喂养等,以至许多学生有畏难情绪。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从而对儿科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呢?

2.1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每学年进行5~6 次,采取的形式有读书报告会、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知识抢答赛、师生联谊会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儿科知识,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增强了同学们汲取知识的能力,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师生感情和沟通。在同学的反馈调查中,,95%以上同学表示欢迎。

2.2 走出校门,开展社区医学实践 临床课程历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儿童保健和生长发育是社区医学在儿科学方面的体现,儿科老师应该组织同学到幼儿园学,托幼机构,小学对孩子们进行生长发育监测,指导托幼机构及家长们对小儿进行合理喂养等实践活动。并引导大学生们完成科研论文,召开论文报告会,评选优秀论文,以激发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3.1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或不同疾病,分别采用PBL教学法[4]、病例导入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参与式教学、提问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常变换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引导,供学生讨论分析。譬如在讲某病治疗时,先让学生根据该病病因病机积极思考该“怎么办?”,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治疗思路,进一步思考有哪些具体的治疗方法?经过讨论,教师归纳并条理化地进行讲解,除了掌握课本上的具体治疗途径外,还要及时介绍目前最新动态和最有效的治疗途径,培养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3.2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儿科学临床教学课时多、任务重,且部分教学内容与内科学、产科学、传染病学等教学内容重复,以致学生课时负担过重,接触患者机会过少,学习兴趣下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现状。我们删减了产科的重要内容“新生儿窒息”、内科的重要内容“白血病”“哮喘”等。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疾病预防、康复和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的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为了提高医学生对这些变化的认识,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增加了 “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小儿肥胖症”等教学内容。同时部分教学内容,我们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如在讲授“小儿体格发育”时,我们就在实验室边讲解,边示教,从而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压缩旧内容,把儿科学的新进展、新内容添加进来,及时、准确地反映本学科最新前沿和进展。通过精简课程,扩展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进一步拓宽了医学生的专业口径。

3.3 临床见习改革:在临床见习活动中,我们大胆采用“循证医学”教学法[5-6]。在临床见习前,组织学生学习循证医学相关理论,利用前期所学医学检索知识在图书馆、局域网、循证医学网查找资料,示范予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查找和论证依据。4—5人为一小组,以病房为基地,尽量在病房收集典型或复杂病例,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们亲自询问病史和感受典型体征,再用科室典型病历库作为补充。从病人疾苦中找到疑点,带着问题进行翻书,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查找资料,论证其真实性,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包括从病人病历中得到的问题及查找到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可信程度,寻找出疾病病因、发病机理、补充完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提出如何进行治疗。整个讨论由学生组织,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起指导活跃气氛的作用,最后进行系统总结。课堂结束前一小时又带领学生们到病房,为下一次见习课作准备。通过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医学是一门不断地将医学知识的创新性及创造性应用于各领域的服务学科。面向新世纪,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坚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探索, 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书玉, 石文惠, 王瑛 等.教学医院教学矛盾的现状及对策[J]. 现代医院管理, 2005, 3(3) : 38~39

[2] 罗少军.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临床教学与医疗的关系.广东医学院学报,1999,17(4):4

[3] 贺建军 强化临床实习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西北医学教育2004,12,(4) 33-34

[4] 张园海 陈其 项如莲 PBL教学法在儿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体会[J],高等医学教学2008,1(2):4-5

[5 ]徐米清,陶 怡,黄文辉. 在临床教学中培养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的探索[J ] . 医学教育探索,2006 (5) :4542455.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9篇

Abstract: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an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targe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teaching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election and ordering of practical and targeted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socialized and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condi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Qujing Medical College. Scientific and multi-channel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is built and good effects have been achieved.

关键词: 精品课程;儿科学;人才培养

Key words: excellent course;pediatrics;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01-02

0 引言

精品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改革的重点,受到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的广泛关注。2003年,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和2012年相继出台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旨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充分体现教育公平,服务学习型社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适应,云南省也开展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界定,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儿科学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以此为依托,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结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特点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从运行情况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该课程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2013年儿科学课程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本文就该课程的建设过程及特点总结如下:

1 加强教学人才梯队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教学队伍是精品课程的关键环节。教师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主体与创造者,对促进学生发展,课程和专业建设,教学过程完善都具有积极的作用[2]。儿科学课程组教师共有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2人,学缘、年龄结构良好,形成了老中青相互结合的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师们一直保持着积极探索、互助互学,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导师,对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给予精心指导,通过“传—帮—带”示范,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讲课技巧和教学要求,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实现业务能力的快速提高;支持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了解儿科学专业知识前沿进展,更新教学理念;另外,课程组利用假期到基层医疗机构调研,了解基层医生的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以指导我们进行教学内容选择。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研究型和学科型教育的不同点在于侧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体现“高”,又要体现“职”,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既要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还要体现技术应用性。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前提条件[3]。课程组教师除取得国家职业医师资格证外,还结合儿科学专业特点,组织教师参加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保育员和育婴师工种的培训及考核,均取得高级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来,为当地培训及鉴定初、中、高级保育员及育婴师上千人。几年来,课程组教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引领,以科研促教学,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几年的建设,已逐渐形成一支以省级、校级教学名师为主导,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 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

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专业课程,针对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绝大部分学生将去到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从事全科医生工作,课程组通过对进入临床实习的三年制临床专业的学生,行业专家及基层医院医生对儿科学课时数,教学内容的选取进行调研,结合儿科医师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对儿科学课时的分配进行调整,总学时72学时,理论教学42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根据调研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序化。理论教学将儿童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小儿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及小儿常见急症作为重点讲解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内容直观,知识容量大的特点,课程组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定期邀请医院儿科专家进行授课;实践教学将小儿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神经、心理发育评价,儿科病史与体格检查及病历书写,常用溶液配制,常见疾病病例分析,小儿常见急症的处理作为重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应实践教学内容,并结合儿科临床见习,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结合。

以上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序化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对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3 创新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课程组教师坚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自制PPT教学课件,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较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技术含量;同时,本课程的教学大纲,习题集已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下载学习。同时辅以视频录像等教学手段,以其声、形、音、画的功能为教学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全面调动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利用校内实训室,通过实训课学习小儿体格测量,并在教师指导下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疾病教学中,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儿科进行临床见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成儿科住院病历的书写,通过临床实践,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上,课程摒弃单一形式的书面笔试,采用多元化、重能力与素质考核的课程考试方法,将平时考核与期末卷面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成绩主要来源是学生在教学实践各环节中的表现情况,重视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卷面考核则突出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措施为: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40%)+课程期末考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出勤(10%)+作业(10%)+实训报告(10%)+阶段测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封闭式卷面考试成绩,期末试卷题型包括儿科基础知识及病例分析,期末考试成绩录入试卷质量分析系统,通过试卷分析,得到试题的效度、信度及难度,并可得到每一种题型的难度,借此指导教师在今后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

4 社会化和立体化教学条件的建设

通过与医院合作,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专业共有7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三级甲等医院24个,三级乙等医院40个,二级甲等医院12个;学生到实习医院通过近一年的临床实习,熟悉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及职业能力,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本课程组坚持择优选用原则,本课程教材选用“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教材;在选用优质教材的同时,课程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与医院儿科专家共同编写了职业性、适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儿科学》讲义,习题集,通过不断完善和修改,目前使用效果较好。另外,课程组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条件,自编实训指导及报告,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儿科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社会化和立体化教学条件的建设,既有效的解决了校内无法满足的校外实训条件,而且也为学校和医院共同培养学生搭建了有利的平台,有利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5 建立科学合理、多渠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科学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对促进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起到指导性作用;通过校、系、教研室教师之间及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及教学观摩,上课班级学生对《儿科学》课程教师教学情况满意度问卷调查,实习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及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反馈体系,多渠道了解同行、学生对《儿科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仅涉及教师、学生,更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共同的努力,最终才能实现课程的建设目的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5]。通过对儿科学课程的建设与完善,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学校、医院等多方面的肯定,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们将根据“十二五”高校国家质量工程建设综合改革示范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003.

[2]张学洪.基于精品课程的地方高校特色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8):33-35.

[3]冯聚和.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1-113.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10篇

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儿科 学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目的在于将实践中的 部分环节引入到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近真实的医疗过程, 其中包括采用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模拟实践的教学方 法等。将临床实践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儿科学教学过程中体现素 质教育,提高儿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分析能力 以及综合思考的技能。

1 儿科学教学改革的目的

    医学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相关专业的医学人才, 在医学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 经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脚步。简单的讲授医学知识 与不断变化的实践要求已经严重脱节。教育改革的目 的就是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精神调动起来, 然后通过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将实践经验传授给 学生。由于医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别人的生命与健康, 所以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高尚的医德,和在实践中 获得的临床经验。其中,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但 通过有效地教改方法,可以让教学过程中提前接触、 熟悉部分内容,为以临床后实践提供铺垫,与将来做 好接轨工作。

对于儿科学,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因为病人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本身由于身体免疫系统没 有发育完全,抗病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所以 更需要提供较好的医疗环境、医治方法等[4]。但目前儿 科临床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医学院校普遍扩招 导致医学生人数众多、临床科室教学任务重,同时,随 着现在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患者大多数是独生 子女,所以很多情况下不敢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得许多 实践实习变成了参观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考虑 到面临的实际情况,既要满足医患关系的要求,又要为 大量的医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机会或者是可基本模拟实 践的机会,因此,针对儿科学教学而实行的医疗改革迫 在眉睫。

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单纯的医学 教材讲授已经不能实现医学能力的有效提高,只有掌握 获取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本领,才能真正的在走向工 作岗位后与实际相结合,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本 文就对儿科学教学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通 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践等手段将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知识 引入到课堂中去,从而在减轻实践临床教学的压力基础 上保证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和学习。

2 儿科学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2.1 儿科学理论教学的改革随着儿科学的不断发展, 儿童的常见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地变迁,传统的医学模式 也在随着医疗设备的改变而改变。对儿童疾病的预防、 治疗、康复等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备受关注。为提高医 学生对儿科学中相关知识、医学技术及方法的认知,我 们应用目前社会与心理健康、儿童医疗方法等有关的教 学书籍、视频等相关资料带入到实际教学中。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儿科学选用的教 材除各系统外,还包括总论、营养基础、生长发育、新 生儿疾病等。对于儿科教研室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 需要结合实际,分析教学大纲内容,合理选择讲授的章 节,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对常见病和多发病重 点讲授,对应用于儿童的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重点介绍。从教材的选择上把关,主要选用基础知识全面、贴近临 床实践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与 实习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增加学生与 讲授老师的沟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原 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分 析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为了避免学科间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还应在各个学 科间建立联系,设计交叉学科的教学方式。在儿科学教 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分析归类,突出理论结 合实际,并将各章节内容分块分类,提高可读性。对教 学方法的更新,长期以来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传 统教育模式,即从概念到辨证论治的流程。虽然目前已 经对部分教学进行了改革,包括增加PPT、图片等方式, 但基本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此 后我们将展开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的方法,比如典型病 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的思考空间更大,提升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

2.2 儿科学临床教学改革的应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病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病例分 析,还应加入采用图片、视频、病例等真实材料的分析, 充分地模拟真实病患儿童的场景,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 处理,然后在课堂上由授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及 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学习时的真实感更加 强烈,同时,在未来的实践实习过程中也更容易与现实 相结合。开发了学生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的自觉性和创造 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发现新知识,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见习课上,授课教师给学生们一些典型的患儿病 例,尤其是教学任务中特别强调和熟知的内容,如肺炎、 哮喘、肾病综合征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模拟实际中病房 查房的顺序,让学生了解真正医疗过程中的具体方法, 要求学独立提出初步诊断及处理意见,再结合病例诊断 结果和处理方法为学生打分。在整个模拟诊疗学习过程 中,以授课教师为主,启发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模拟诊疗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病人相关症状、 特征等信息,模拟实际就诊儿童的一些真实病例,必 要时可以部分采用现有病例的相关数据进行模拟。模 拟诊疗教学的目的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通过病例的 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应用其知识分析获得相应的 结论,从而达到对重要的医学知识、技术、工作方法 等的记忆和理解。或采用分组讨论等形式完成教学内 容,当学生存在问题或错误时,主讲教师起到及时纠 正正确引导的作用。

2.3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改方案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教学模式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目 前,对医学生的要求已不仅是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独立学习,自我提高的 能力。为此,根据儿科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如在主课中加入互动式教学, 将一些模拟教学实践内容引入。而在见习课中采用学生 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教学 过程中,还要引入以问题为主的形式,就是带着问题学 习,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临床见习期间,由于学生已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 识,所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加深了 相关知识的印象。有效地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将 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病患儿童的心 理,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并给出一些 相关教学视频、案例等,提高学生的诊疗可操作性。设 计临床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完成对模拟病 患儿童诊疗过程。如以往在教学中对儿科病史的采集, 常常是教师直接讲授相关方法,然后学生采集。而在模 拟诊疗实验中,学生自主分析,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的病 史资料,设计采集方法并实施。这种模拟实验过程不仅 使学生在学习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还能激 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 模拟过程中,学习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会“以人为 本”的医治理念。

3 教改实验组教学效果分析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儿科医学;见习;互动;多媒体;教学

1引言

儿科教学包括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儿科医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儿科临床见习来实现的,这也是儿科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完整儿科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儿科见习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对儿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巩固过程,也是见习生养成独立思索考虑的习惯和提高儿科临床实践的能力的过程。但,以教师授教为主的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去自主的学习,大大减少了教学的趣味性,更致使儿科医学的实践课质量在近期不断下降。为了转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根据儿科教学实践情况,开展一种互动式的临床见习模式成为改变儿科临床见习现状的有效手段。这种互动式的见习方式是以见习生为中心主体的教学形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2我国儿科教学的应用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儿科医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我国多数医学教育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导致学生在见习过程中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懂得把握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学教育的改革,儿科医学的学士不断减少,实习基地的不足等因素都影响了儿科教学的教学质量。

2.1教师讲授型教学方法单一。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医学教育学院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用到其他辅助教学工具。传统的书面教学材料,由于是有真实的话语所编写成的固定的教学资料,而无法随着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做相应的改变。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授课质量。

2.2传统的教育模式降低了学生主动性。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的教学形式只注重老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很难在课上主动举手提问,这就有碍于课堂的互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减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2.3见习方法不当,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国,儿科医学的临床见习一般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实体医院去实习,在见习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并不能是自己的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并且在实际查阅临床病例过程中,传统的查阅方法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采用互动式教学改变儿科教学现状

当今儿科教学领域,见习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儿科临床教学品质的重要标准,而互动形式的见习模式作为新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儿科教学中被应用,不仅提升了儿科教学临床见习课的品质,更是一种有助于儿科教学发展的见习方式。然而,互动式临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等技术相结合使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在儿科教学领域中发挥着有利的作用。

3.1将多媒体技术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动静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等互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生硬死板等缺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可以主动地去学习,获取知识。多媒体教学与互动性教学的结合应用使教学更具真实性,易于理解;使教学资料丰富多样,信息量大;拓宽学生的互动空间,利于提高学习的高效性;增强学习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3.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予以引导。在儿科医学临床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依据教学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学生去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和内容,以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由学生去向见习生教授见习课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教与学同时进行,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3.3模拟见习场景,增加互动性。将见习生

分成小组,选取各组的见习成员来充当相应的见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类角色,如“患儿”、“患儿家长”、“诊断医生”等,对应的组与组之间进行配合,并根据不同的病历资料,组内以及组间进行探讨,完成临床见习过程,锻炼时间能力。而针对记忆方面的教学采取互动性游戏的学习方法,见习生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使得各项指标的记忆更加深刻,且记忆过程充满趣味性。

3.4增强有关科研方面的训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儿科医学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在准备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设计相应课题、列出研究过程和方法以及计算总体的研究经费,申请课题。

4总结

结合互动式儿科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可见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进行学习交流,使得“教”和“学”形成互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儿科教学的质量,培养了综合能力较强的儿科临床医学人才。所以“互动性”儿科教学的模式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互动式教育的创新,不断地完善这种教育模式,使之更好的应用于儿科临床教学,真正做到在提升教学品质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儿科医学;见习;互动;多媒体;教学

1引言

儿科教学包括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儿科医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儿科临床见习来实现的,这也是儿科教学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了完整儿科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儿科见习实践的过程不仅是对儿科医学理论知识的巩固过程,也是见习生养成独立思索考虑的习惯和提高儿科临床实践的能力的过程。但,以教师授教为主的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再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去自主的学习,大大减少了教学的趣味性,更致使儿科医学的实践课质量在近期不断下降。为了转变这种不利的局面,根据儿科教学实践情况,开展一种互动式的临床见习模式成为改变儿科临床见习现状的有效手段。这种互动式的见习方式是以见习生为中心主体的教学形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

2我国儿科教学的应用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儿科医学的教学方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我国多数医学教育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导致学生在见习过程中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过程中不懂得把握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学教育的改革,儿科医学的学士不断减少,实习基地的不足等因素都影响了儿科教学的教学质量。

2.1教师讲授型教学方法单一。现阶段,我国的许多医学教育学院都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用到其他辅助教学工具。传统的书面教学材料,由于是有真实的话语所编写成的固定的教学资料,而无法随着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做相应的改变。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在课堂上的互动,以及教师的授课质量。

2.2传统的教育模式降低了学生主动性。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传统的教学形式只注重老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恐惧心理很难在课上主动举手提问,这就有碍于课堂的互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也减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2.3见习方法不当,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我国,儿科医学的临床见习一般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实体医院去实习,在见习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由于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等因素的作用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并不能是自己的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并且在实际查阅临床病例过程中,传统的查阅方法枯燥无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采用互动式教学改变儿科教学现状

当今儿科教学领域,见习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儿科临床教学品质的重要标准,而互动形式的见习模式作为新引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儿科教学中被应用,不仅提升了儿科教学临床见习课的品质,更是一种有助于儿科教学发展的见习方式。然而,互动式临床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等技术相结合使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互动,在儿科教学领域中发挥着有利的作用。

3.1将多媒体技术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结合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动静图像、声音以及文字等互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栩栩如生,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生硬死板等缺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可以主动地去学习,获取知识。多媒体教学与互动性教学的结合应用使教学更具真实性,易于理解;使教学资料丰富多样,信息量大;拓宽学生的互动空间,利于提高学习的高效性;增强学习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3.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予以引导。在儿科医学临床实践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依据教学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学生去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和内容,以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由学生去向见习生教授见习课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教与学同时进行,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3.3模拟见习场景,增加互动性。将见习生

分成小组,选取各组的见习成员来充当相应的见习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类角色,如“患儿”、“患儿家长”、“诊断医生”等,对应的组与组之间进行配合,并根据不同的病历资料,组内以及组间进行探讨,完成临床见习过程,锻炼时间能力。而针对记忆方面的教学采取互动性游戏的学习方法,见习生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实际操作使得各项指标的记忆更加深刻,且记忆过程充满趣味性。

3.4增强有关科研方面的训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儿科医学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相应的课题设计,在准备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设计相应课题、列出研究过程和方法以及计算总体的研究经费,申请课题。

4总结

结合互动式儿科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可见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进行学习交流,使得“教”和“学”形成互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儿科教学的质量,培养了综合能力较强的儿科临床医学人才。所以“互动性”儿科教学的模式是一种值得提倡和应用的教学模式,具有不错的应用前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互动式教育的创新,不断地完善这种教育模式,使之更好的应用于儿科临床教学,真正做到在提升教学品质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学;临床实训;临床技能

儿科临床技能教学实训部分主要由校内临床实训和院内临床实习组成,两者相辅相成。临床实训是深化理论课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一个重要临床教学阶段,也是中医院校临床中较西医院校少有的技能操作的一个补充。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1]。注重在校期间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对学生适应临床工作和就业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校内临床实训渐被弱化,其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现状,笔者对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当前儿科临床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技能实训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中医院校,学生更注重院内的临床实习,可以直接面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些中医技能的训练主要还是在院内的实习中体现,但是模拟诊疗和西医技能操作都非常适合在实训室内进行。但学生对实训室认识不够或者没有太大积极性,认为实训室内的项目离自己太遥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涉及不到。实际上,实训室内的技能操作不仅可以做为临床前的基础,而且还是临床实习中的补充,因为医院内有些技能操作学生在实习中根本接触不到,比如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等,这些技能训练都可以在实训室内进行。有些学生学习儿科学后,认为儿科工作是高风险的卫生行业,而且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这些学生对儿科医生的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准备毕业后改行,不再从事儿科行业。

1.2儿科临床实训教学中教师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教学医院承担着医、教、研的任务,对于一个医院来讲,医疗是最主要的任务和最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因此一般医院在医疗这块会投入较大的资金,而教学往往被忽视[2]。即使不被忽视,也不会被重视。医疗任务的完成直接关系着医生的经济收入,教学任务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因此医生对临床实训教学的积极性都不很高。教师授课重视中医技能忽视西医技能。中医院校更注重中医方面的技能训练,这些技能主要在医院内实习,而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等西医技能临床很少涉及,于是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课和院内实习上,对临床实训教学的专注力越来越低。大部分教师认为实训课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起不到实际作用。模型老化受损。有些老师开始时对实训项目还充满好奇和希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练习,授课模型逐渐损耗,使用渐趋不便,操作愈加困难,教师的心理负担加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

1.3授课学时不足

(1)理论学时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内容太多,规定的理论学时内无法完成,占据了实验学时,这样原定的实验学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代替。

(2)实训学时不足。当前实训学时仅2学时,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和小儿腰椎穿刺,短短的2学时80min内进行两个项目,学生观察完教师的现场操作演示后,便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去操作训练,也只能是看看而已,这样匆匆忙忙上完课,学生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动手训练,实训课也就失去了实训的意义。

1.4教学资源不足

模型种类和数量太少。现有的模型仅4种,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儿童心肺复苏和儿童急救模型;每种模型仅有1套,教师讲授和学生操作训练不能并行进行,极大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2加强儿科临床实训教学的若干措施

2.1实训教学,寓教于乐

儿科俗称“哑科”,所直接问诊的大多数对象均是患者家长,得到的信息往往均是片面的,不可靠的,而且很多患儿查体不配合,使临床诊断治疗又是难上加难[3]。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情况时,心理压力过大,必定很难承受,所以临床前先进行实训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枯燥呆板的理论学习生活,而且减轻了学生面对真实患儿的压力,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期间相应的向学生介绍临床技能实训的项目,这样学生对实训课便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向往。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实训室、实训模型和实验仪器时,好奇和快乐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还奠定了院内实习基础。

2.2建立实训组织体系

医院内建立儿科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专门负责组织规划在临床技能中心进行的各种儿科实训项目,校内临床技能中心配合实验准备或者参与辅助授课。双方积极沟通,密切合作,共同为培养全新的中医院校医学生服务。

2.3完善儿科技能实训室

临床技能中心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儿科的技能实训室,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儿童心肺复苏和儿童急救模型,但是对于临床上较少能实践的骨穿、胸穿、切开、缝合等一些儿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本实训室并没有相应的模型,尽管是中医院校,也应该引进这些模型,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在技能实训室接触并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4加大实训教学投入

购买新模型设备,增加数量。引进儿童模拟人,模拟人技术可以仿真模拟各种解剖、生理功能,且具有真实患儿不具备的操作可重复性,可供医学生反复练习,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还可购买多功能儿童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腰椎穿刺,胸腔穿刺,骨髓穿刺等多种穿刺训练。将模型数量扩至6套,30名学生分成6组,平均5人一套设备,数量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世界医学教育学会曾建议,大量减少说教式教学时数,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应该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4]。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同时增加实训教学学时,并且增加实训项目内容。校内实训项目开发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5],在现有模型设备和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具体的时间和课程分配,增加实训学时及项目内容。

2.5改进实训教学方法

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相比,“互动教学”受到医学教育领域的关注,并呼唤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同时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摒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形成的那种僵化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又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6-8]。教师要以基于能力教育为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实训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9]。实训时不是单纯操作练习,而是设计病例综合练习临床技能,需要学生思考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及规范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10]。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针对不同的模型设备由学生自己设计病例,自己制定实训所需材料,全班同学讨论其可行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实训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本研究总结了中医院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包括学生对临床技能实训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积极性、授课学时、教学资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加强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的若干措施,包括实训教学乐趣、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场地、实训组织体系、教学资金投入、实训教学项目、实训教学时数、实训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中医院校广大教育教学阶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并改进中医院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儿科中医人才,从而更好的保护全国儿童的健康,造福祖国,造福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君蓉,余勇,王珍.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5):401-403.

[2]钱丽萍,朱红,冯星.加强儿科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初探,2008,7(9):967-968.

[3]蒋锴,孙丽平.关于中医儿科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建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1):78-79.

[4]江俊康,翁诗君.互动式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5):597-598.

[5]季芙红,索生红,朱青芝,等.浅谈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7):972-973.

[6]吴瑞霞.对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运作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0(4):33-36.

[7]姚献花.浅谈中医儿科学教学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91-92.

[8]朱颖.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9,22(9):21-22.

[9]马洁.提高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15-17.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14篇

在教学实践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我首先提出一个肺炎病案,女婴,25月,以“咳嗽、发热2天,气喘半天”为主诉入院。患儿2天前出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8℃之间,半天前出现气喘,烦躁不安,时有青紫。查体:T39.2℃,P180次/分,R68次/分,烦躁,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可见鼻扇及三凹征,咽红,双肺布满细湿罗音,心率180次/分,心音低钝,肝右肋下3cm,剑突下2cm,质软,双下肢未见明显浮肿。胸片示“支气管肺炎”,门诊拟诊“支气管肺炎”收入院。并针对此病案提出以下问题:①咳嗽、发热症状发病机制?②除外这些症状体征,尚可能产生其它什么症状、体征?③实验室检查需要补充什么?④如何诊断和治疗?⑤其预后如何?上述设计理念的要求是针对作为高职医学毕业生,不应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应学会逻辑推理,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探索的世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能联系其基础学科如病理生理、微生物和免疫、药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和综合能力,但极少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如果与上课时间较紧,未充分准备有关,那么,在二周前就这些问题要求预习,然而普遍反映,要应付其它课程学习,而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这些现象提示我们在学生中至少存在下列问题:逻辑推理能力差,求知欲不强,自学能力低下,基础学科薄弱,这与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关,高职院校是三本学生,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上与一本学生有较大差异,如此如一味采用PBL,可能导致学生对学科性质、背景基础的模糊,对课程学习产生畏难倾向,不利于学习[7]。

针对上述不足的解决方案,我认为在高职院校儿科学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PBL,而是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用PBL与TBL(Team-based learing,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相结合可能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如用①分组学习制,以兴趣小组形式,将在某个学科有兴趣学生合并学习。②分级学习,将不同理解能力学生,按其级别进行不断同级别辅导。同时应针对其它不足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①解决学生对医学的看法,树立从医光荣和自豪感,是一个享有崇高社会地位的特殊职业,激以其学习热情;②加强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各基础课程和综合,如有扎实的基础课学习,对临床课程就可能是有较好的兴趣和理解能力。③开设医学相关课程,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不重视医学与哲学相关性,而哲学学习对医学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医学家应同时是一个好的哲学家。这对医学生教育也如此。④目前普遍将临床课作为重点的作法有待商榷,因为医学专科毕业生毕业后并非马上参入到临床实践中,尚有半到一年时间跟上级医师进行临床实践,将大量时间花在抽象的病案讨论,纸上谈兵上,不如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毕业后将难以再接触的基础课程,而将临床课程放入实习期间完成,这也充分体现了医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色,同时在实习过程中有大量时间查阅文献、讨论、开拓思路。这应该用PBL教学法[7]。上述解决方案,可结合当地情况,另外必须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多方面沟通,使学生对更多学科产生有机联系,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能达到更高层次。

总之,合适高职医学生儿科学教育模式应是脱离以前的“填鸭式”教育,转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进行引导、自学,并按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PBL与TBL相结合的教育。将高职医学毕业生的培养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素质,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能正确处理常见和多发病,对危重急症有初步处理能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年学习,开阔眼界,有更好逻辑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献君,房保俊.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变迁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9,9(1):12-18.

[2]姜春明,王竹颖,戴吉成.PBL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24-125.

[3]顾镜月,王显鹤,康晓明等.PBL与循证医学相结合在儿科课间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1):94-95.

[4]伍金林,母德志,熊英.PBL在留学生新生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97-98.

[5]Juul-Dam N,Brunner S,Katzenellenbogen R,etal.Do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Improve Resi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10,155,673-675.

[6]David TJ,Patel L.Adult learning theory,problem based learning,and paediatrics .Arch Dis Child .1995;73(4): 357-363.

[7]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儿科学;精品课程;双语教学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教改刻不容缓。为此,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在2007年提出建设500门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体现了国家对双语教学的重视,也给未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提供给了一个很好建设方向。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及外语(通常为英语)两种语言授课,针对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分别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段落等表达方式,通过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内容,优秀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双语教学教材,优秀的管理理念这样的“五优”工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外语思维进行思考及交流,促进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一、双语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思路及必要性

神州九号和天宫的对接,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踏出了一大步,迈入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其它领域,如医疗技术、医学教育课程设置等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缩小与他们的差距,必须以扎实的外语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其中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更是发挥着关键的“桥梁”作用。近些年,基础教育中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许多地区都是从娃娃抓起,掀起了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但是总体上,大家实际运用能力还很差,专业英语词汇掌握得少,不够熟练,阅读专业的英语医学资料时往往很吃力,遇到外国专家交流讲学的好机会更是听不懂,也张不开嘴,导致获取先进医学进展的知识上落后国外。这和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国传统教学方法属于灌输式教育,英语教学亦然,大家都重视笔头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在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学生从“过级式学习”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尤其是听说的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双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及实践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反复锻炼,真正使英语活学活用起来。为提升学校层次、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医学生知识层次,促进全国医疗行业发展,在高等医药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裘法祖先生曾说过:“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就多拥有了一把打开医学科学大门的钥匙”。医学双语教学就是要把英语转变为打开国外先进医学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双语的应用,使我国医疗行业拥有赶超世界先进的能力。所以,在作为后期临床“内外妇儿”四大课程之一的《儿科学》中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院儿科临床学院近些年来遵循国家教育部的精神,依据苏州大学建设精品课程要求,将《儿科学》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具体实施时将整个《儿科学》双语课程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及实践课教学,形成了教师讲授、学生质疑、双方讨论的良性循环,并且加强讨论和实践时应用双语的比重,做到双语并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课程规划,重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国际接轨,强化教学内容及双语教材的积累,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扎实推进《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

二、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内容

1.理论课讲授。双语教学在我国是要求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双语教学模式。(1)部分式双语教学: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或者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用外语教学。(2)完全式双语教学:仅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3)渐进式双语教学:由开始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全部课程仅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的语言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并不像新加坡或香港那样双语并重,而且我国的双语教学处于起始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间中仍必须采用汉语为主,英语渗透为辅的部分式双语教学及渐进式双语教学。医学知识多数较为复杂,在纯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都难以理解,另外,医学英语词汇大都生僻,专业性强,如果单纯使用英文讲解学生则如听天书,基于我院所教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亦采用这种部分式及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中反应良好。

总结起来,我们使用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重点内容全英文讲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现场反应,花20~30分钟时间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全部使用英语进行讲授。讲课过程中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语速保持四级语速或更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领会和理解。例如在讲授“Neonatology”时,将总论部分内容用全英文讲解,让学生对基础内容,如“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等重要名词有较深的理解。(2)复杂内容中英文混讲。对于某些较复杂的课程内容采用中英文混讲的方式:将重要的医学英语单词、短句或长句穿插于中文讲述的过程中,增加大家对其的理解。(3)常用内容中英文互动。对于经常要使用到的一些内容,我们要求师生采用对话的形式,穿插英文进行对话,让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和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或段落进行回答和讨论,如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一章节时,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在回答中穿插“Jaundice、Hyperbilirubinemia、Phototherapy”等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即可,而对于英语口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可让他们使用长句描述症状、治疗方法,甚至是胆红素代谢途径等复杂的过程,促使大家将英语学以致用。(4)教学课件全英文化。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被普遍采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也充分意识到了多媒体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双语理论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评比促使老师加强这方面的准备。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全英文化率达到了100%,这样板书内容显得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内容与国外原版教材接轨,而在课堂讲解时则用单词或短句,遇到重点或难点的地方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理解重点、难点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水平,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2.实践课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在实际中往往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医学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中更是如此。考虑到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多,空间和组织形式相对自由,并且实践课时师生距离更短,更利于交流互动,所以我们在临床实践环节中灵活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双语互动内容。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理论课内容进行拾遗补缺,在实践中加深课程的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课前专业词汇准备。我们会提前公布实践环节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阅课程有关的重要英语单词和文献资料,预习我们会在上见习课可能用到的专业词汇,掌握在病患交谈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句子,为现实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2)课时采用真实病人及模拟病人交替。现实中,真实病人能进行英语交流的不多,尤其是儿童医院,本身患儿年龄较小,甚至大多是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龄前儿童,双语教学必然不能是在学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所以面对真实患者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病人的主诉和体征当场使用英语进行描述。另外,我们在带教过程中,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模拟病人或者教师自行扮演标准化病人,通过两者之间的英语对话,将上课所学贯穿到实际应用中去。(3)课后进行书面英语练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双语儿科教学不能仅仅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写作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SCI论文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英语写作。所以在我们的双语课程中,也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在课后让同学用英文对实践课中的疾病进行总结,并将临床病例翻译成英文。这样提高学生接触医学英语写作的频率,为将来医学文章的写作奠定基础。我们在实践环节中全面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医学英语的学习,所以学生医学英语专业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交谈中公共英语的表达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适合他们的需要。

三、双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双语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师资队伍是否强大,因为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尤其是口语及听力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实中,往往因为医学专业性强,知识量大,临床带教的老师本身还有着较繁重的临床工作要做,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英语备课上,尤其是临床医师英语口语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现在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直接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和教学的能力,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中文交流及教学为主。教学师资不足是全国教学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1)定期请外教至我院进行专业英语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培训,我院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进步巨大。(2)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医师出国进修,尤其是对带教医师出国进行各项政策上的倾斜,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接受纯正英语的训练。(3)全面实行英语交班制。每天早交班全部用英语进行,给每位医生创造复习医学词汇和练习口语的机会。(4)在院内网中开辟医学英语学习专栏,定期挂出医学英语学习资料,以便临床带教医师学习和交流。

2.双语授课教材缺乏。现阶段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是通过将原来的中文课件翻译成英语后给学生授课。首先,这其中的翻译的准确性要打一个折扣,退而求其次,学生学到的可能也只是“ChineseEnglish”,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医学英语。“好马要配好鞍”,双语教学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好鞍,一本合适的原版英文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我院通过购买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视频资料,并通过互联网联通医学院电子资源,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医学英语学习的资源,以便教学之用,运行的总体效果良好。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学生对教材评价良好,认为通过我院选用的教材,接触到了地道的英文,逐渐掌握了医学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习惯。

四、医学双语教学展望

与时俱进对于教育而言意义重大,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为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高等院校医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但要求我们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积累最新的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和国际接轨。故创建双语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国际接轨至关重要。我院《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抓的系统性工程,从院领导到各教研室主任乃至教学一线的医师,都充分重视其建设及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都能从战略高度和整体角度出发,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双语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从整体上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我院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搞跨越,不喊口号。通过目标管理,克服双语教学人才、双语教学教材上面临的双重考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共同进入双语教学的情镜中。下一步,我们要以国家建设双语精品课程工程为契机,促进我院《儿科学》双语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的质量,为未来我国医师和国际的接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秀,王晓波,王淳.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保障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2):68-69.

[2]张莲.汉英双语教学中语码转换与双语思维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2):68-70.

[3]季红,蒋犁,孙子林,等.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差距及改革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5):71-72.

[4]刘兴慧.医专学生“哑巴英语”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64-66.

[5]王军,王莹.双语教学模式的界定和实施原则[J].基础教育研究,2002,7(8):66-67.

[6]安燕芳,鄂云翔,张魁,等.临床医学双语教学探讨[J].西部医学,2008,20(1):221-222.

[7]余琼琼,张玉珊,邱丹缨,等.多媒体教学课件构成要素对医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8):170-173.

[8]王卫.针灸学双语教学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3):16-17.

[9]刘辉琦,马建忠,刘杰,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