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

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风险;牛鞭效应;委托—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个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主要体现为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协调运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会产生一些信息风险,这是无法避免的。因而研究信息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风险,在这里是属于商业范畴之内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事件或一个行动对一个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信息风险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其特征实际上是信息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下面从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风险问题。

(一)委托—机制所带来的信息风险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间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各企业的目标不尽相同,各自的工作方法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供应链中的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那么,“委托—”关系就成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一种体现。

“委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

信息的不对称可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与事后不对称。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人的知识,分别称为隐藏行为与隐藏信息。根据这一模型框架,我们假设供应链上有一家供应商和一家制造商。制造商委托经过挑选的供应商来完成一部分业务,自己则集中力量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销售及服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管理。但由于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任,那么在“委托—”关系中,就会引起两种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就是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是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受到损害,可能表现在供应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当制造商集中精力对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产品设计、市场调查控制时,它就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那么供应商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表现在供应商供货的推后或者产品质量的降低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

基于“委托—”理论,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

(二)牛鞭效应导致的信息风险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最终用户的需求在向供应链上游前进的过程中逐级变大的现象。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信息是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牛鞭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生失真,导致了一些信息风险,对供应链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其运行效率的低下。具体来说,牛鞭效应带来的信息风险主要包括:

1.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中产生过多库存的风险。研究表明,从产品离开生产商的生产线至其到达零售商的货架,产品的平均库存时间超过100天。供应链中由于牛鞭效应产生扭曲的需求信息,使物流在供应链上游节点向下游节点转移过程中出现逐级缩小现象,导致每个成员都相应增加了库存,但这些库存并不能起到缓冲作用,却会造成生产资金的积压,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面临库存产品过时或退役的风险。

2.牛鞭效应会导致扰乱产品市场秩序的风险。牛鞭效应使企业的市场化反应变慢,客户满意程度下降,造成收益减少。而且,当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过剩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样也会反过来影响下游企业。

3.牛鞭效应会产生误导生产计划预测的风险。反应过度的生产预测,增加了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节点企业如果没有足够库存或无法及时处理积压的订单会失掉信誉,进而丢失客户。各节点企业不得不频繁地修改生产计划,这无疑增加了补救措施的费用、加班费用以及加快运输的费用等,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

4.牛鞭效应会造成制造商投资浪费的风险。牛鞭效应造成的信息失真给人们带来供求量增加的假象,导致制造商在设计企业生产能力时大于真实需求量。制造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导致投资的浪费。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信息风险是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外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集成化供应链中,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好的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消除信息扭曲的不良效应。然而,在我们前面分析中指出,由于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带来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制造商无法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供应商对制造商服务的不确定性必将对制造商带来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的激励机制应是一方面能对供应商产生激励,另一方面又能分担制造商的风险。

(二)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在供应链战略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少或消除牛鞭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集中需求信息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赢得时间。

(三)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合作,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因此,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成功运作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节点企业间要建立和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加强信任;其次,必须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最后,要选择正确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并在恰当的范围内展开合作。

总之,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合作伙伴企业间由于委托—机制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牛鞭效应引起了信息的不完全,进而引发了信息风险。为了使合作企业间达到“双赢”的目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信息风险,即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最大共享,使得合作企业间利益最大化,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效率最大。

【参考文献】

[1]杨英,霍国庆.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及其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1,(3).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风险;牛鞭效应;委托—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个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主要体现为如何加强合作、加强对资源协调运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不完全会产生一些信息风险,这是无法避免的。因而研究信息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其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风险,在这里是属于商业范畴之内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事件或一个行动对一个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信息风险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组织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其特征实际上是信息原因导致的不确定性。下面从两个方面简单分析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风险问题。

(一)委托—机制所带来的信息风险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间是以动态联盟的形式加入供应链,企业间是一种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但由于各企业的目标不尽相同,各自的工作方法可能因组织管理方式、思维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供应链中的企业都会从各自的自身利益出发,展开合作对策研究,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个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机制。那么,“委托—”关系就成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一种体现。

“委托—”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在整个供应链管理环境中,企业往往会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合作伙伴那儿得到最大的收益。

信息的不对称可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为事前不对称与事后不对称。从不对称信息的内容看,非对称信息可能是某些参与人的行动,也可能是指某些人的知识,分别称为隐藏行为与隐藏信息。根据这一模型框架,我们假设供应链上有一家供应商和一家制造商。制造商委托经过挑选的供应商来完成一部分业务,自己则集中力量完成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销售及服务和本企业的生产管理。但由于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缺乏信任,那么在“委托—”关系中,就会引起两种问题:一是逆向选择,就是制造商(委托人)在选择供应商(人)时,供应商掌握了一些制造商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制造商是不利的,供应商因此与制造商签订了对自己有利的契约,致使制造商受到损害,可能表现在供应商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二是败德行为。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是对称的,但签成契约后,制造商无法观察到供应商的某些行为,或者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供应商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制造商的一些行为,进而损害制造商的利益。当制造商集中精力对内部的生产管理、销售与服务、产品设计、市场调查控制时,它就不可能像原先那样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那么供应商就可能给企业带来不确定性,表现在供应商供货的推后或者产品质量的降低上。这种隐藏行为导致了“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

基于“委托—”理论,我们发现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成本。

(二)牛鞭效应导致的信息风险

牛鞭效应指的是供应链上最终用户的需求在向供应链上游前进的过程中逐级变大的现象。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信息是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对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资源有效利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牛鞭效应使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发生失真,导致了一些信息风险,对供应链实现其商业目标或成功实施其战略的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了其运行效率的低下。具体来说,牛鞭效应带来的信息风险主要包括:

1.牛鞭效应会导致供应链中产生过多库存的风险。研究表明,从产品离开生产商的生产线至其到达零售商的货架,产品的平均库存时间超过100天。供应链中由于牛鞭效应产生扭曲的需求信息,使物流在供应链上游节点向下游节点转移过程中出现逐级缩小现象,导致每个成员都相应增加了库存,但这些库存并不能起到缓冲作用,却会造成生产资金的积压,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面临库存产品过时或退役的风险。

2.牛鞭效应会导致扰乱产品市场秩序的风险。牛鞭效应使企业的市场化反应变慢,客户满意程度下降,造成收益减少。而且,当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过剩时,产品价格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样也会反过来影响下游企业。

3.牛鞭效应会产生误导生产计划预测的风险。反应过度的生产预测,增加了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节点企业如果没有足够库存或无法及时处理积压的订单会失掉信誉,进而丢失客户。各节点企业不得不频繁地修改生产计划,这无疑增加了补救措施的费用、加班费用以及加快运输的费用等,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上升。

4.牛鞭效应会造成制造商投资浪费的风险。牛鞭效应造成的信息失真给人们带来供求量增加的假象,导致制造商在设计企业生产能力时大于真实需求量。制造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生产能力利用率不高,导致投资的浪费。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信息风险是理性成员所运用的优化行为的结果。每一个成员都是理性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外泄;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费者的订货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

二、供应链中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分析

(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集成化供应链中,增加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盖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系统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决策体系,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好的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消除信息扭曲的不良效应。然而,在我们前面分析中指出,由于企业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相互间缺乏信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带来了“逆向选择”——制造商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败德行为”——供应商降低了服务水准,增加了潜在费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由于制造商无法全面、细致的了解供应商的运作全过程,供应商对制造商服务的不确定性必将对制造商带来风险。假设供应商与制造商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最优的激励机制应是一方面能对供应商产生激励,另一方面又能分担制造商的风险。

(二)加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在供应链战略形成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减少或消除牛鞭效应的最有效途径是通过集中需求信息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赢得时间。

(三)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各个节点企业进行合作,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双赢局面,因此,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成功运作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节点企业间要建立和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求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加强信任;其次,必须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最后,要选择正确的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并在恰当的范围内展开合作。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网络安全风险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多变,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加。杨中华指出供应链是一个由分布于全球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其中还包括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服务提供商等组成的系统,其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复杂。信息作为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沟通载体,供应链节点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减少节点成员间的分歧,提高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和运作效率。供应链节点成员通过一定的IT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共享信息,减少企业和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和供应链绩效,但是随着供应链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也使供应链企业暴露在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风险中,对供应链的网络安全产生威胁,可能导致供应链运行中断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国内外供应链运行中断的事件频频发生,如“911”事件、2009年丰田的“召回门”事件、2000年作为爱立信供应商的飞利浦公司的火灾事件、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日系车辆零部件短缺事件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事件表明风险对供应链的破坏远大于对单个企业的危害,由于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链接变得很脆弱,导致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在增大。除了环境风险、自然风险,还有如今信息共享所使用的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如网络攻击盗取供应链中传递的信息,从而使供应链传递的信息失真或者丢失,导致供应链运行延缓甚至中断,从而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

因此,随着供应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供应链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明确信息共享与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关系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共享

在现在的信息时代,信息共享成了供应链各个企业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供应链企业通过共享信息给信息获得方带来一定边际效用的提高。不仅包含客观实际收益的提升,也包含信息的实用性、有效性、代表性等主观感觉上的效用提高和不确定性的降低。如果某一节点企业掌握的信息相对匮乏,在进行业务运作的过程中会因共享了不完全或不完美的信息而遭受高成本和低利润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必定会传递给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叶飞认为企业运营绩效的提升是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结果的最终体现,并且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可以以信任为中介而间接地作用于企业运营绩效,这表明加强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间相互信任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运营绩效。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供应链管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实现信息的传递。如西班牙著名时尚品牌ZARA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快速供应链”,从设计到上架只需要10天,充分体现了IT技术对企业的各个环节的重要性。供应链利用IT技术实现商业过程标准化以及增加通讯、互联互通性和数据交换,但是供应链对这些系统的依赖导致供应链极易受到网络犯罪分子的网络攻击,使信息被盗取失真或是延误,引起供应链信息风险。倪燕领等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方面分析了供应链风险的分类并强调供应链成员间合作过程中的信息风险。李琪将信息风险看作是供应链成员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并将信息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实际上供应链风险是由于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中断引起的,由于成员企业间彼此信息共享受到阻碍而造成了信息传递的中断,并认为信息风险是供应链风险的本质。

由此可见,信息共享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信息共享过程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和IT技术,这必然引起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故在互联网时代供应链的网络安全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

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即适当的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供应链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风险,如牛鞭效应等,但供应链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而进行大量的信息共享则会带入一种新型供应链风险――网络风险。网络风险定义为“组织或企业由于一系列信息技术系统障碍所造成的任何财务损失或者名誉破坏的风险”。网络风险将导致极坏的效果,包括知识产权破坏,子标准或被阻断的运营,敏感性数据破坏,对最终消费者的服务水准降低。网络攻击的形式多样,其目的是窃取数据以得到丰厚的利益,如信用卡数据、医疗信息、公司商业机密等数据信息。网络攻击一旦成功,将会引起供应链信息的延误或企业丧失技术创新,从未导致很大的成本损失。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攻击的技术也越来越高超,则预测供应链产生中断的每个可能性越来越困难,很多网络攻击都超出了组织的预测分析能力,故有学者提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概念。供应链网络弹性是指“一种当供应链面临网络攻击风险的时候能够维系其运营绩效的能力。”供应链管理者如果想要减少网络攻击给供应链带来的损失应该考虑如何加强供应链的网络弹性。

四、系统动力学的应用

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通常用以研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具有能研究动态的、非线性问题的特点。信息共享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由于供应链的复杂动态结构,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网络的安全风险影响具有复杂性,故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是可行的。

供应链节点之间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共享,但是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增强,加大了网络犯罪者对供应链的网络攻击。由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一旦某一个环节遭遇网络攻击,将通过供应链系统传播影响其它相关企业,出现风险传递的现象,类似于多米诺效应。故为了保护信息资产的安全,企业应加大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其中包括技术方面、人力资源方面、安全管理方面等,从而加强供应链网络弹性的建设。供应链中的不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决策不同。熊强等通过Stackelberg博弈分析得出企业信息资产价值越高,遭受攻击后的损失期望越高。核心企业共享额度越大,其对信息安全的投入也越大;伙伴企业的投入额随核心企业的共享额增加而减少,当核心企业的共享额能够让其信息资产有足够安全时,伙伴企业共享额度为零;核心企业在信息安全投资和信息安全共享方面会随着供应链脆弱度增加而增加,而伙伴企业会随着脆弱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为零。由此可见,供应链中对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由于信息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的投入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复杂关系,通过系统动力学对其进行分析,明确其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关系以及回馈效应。根据信息共享引起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的变化规律和系统动力学的反馈原理,应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vensimple建立系统动力学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影响的反馈图模型。通过vensimple仿真软件把信息共享和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关系联结形成回路,回路最简单的表示方法是图形,即因果关系图。如图所示:

五、结论

根据系统动力学分析得出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与信息共享以及供应链企业对信息安全的投入的逻辑关系,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存在利弊关系,适度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供应链的高效率运作,但也应该明确信息共享带来的供应链网络安全风险,故除了传统风险管理对风险的防御措施还应该在权衡好投入成本与风险损失成本的基础上对供应链网络弹性进行建设。目前对于供应链信息安全的投入以及供应链的网络弹性建设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偏少,故互联网安全威胁下供应链上各个合作伙伴对供应链弹性的建设如何投资分配才是供应链面临网路安全风险时整体成本降到最低的关键环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杨中华.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4).

[2]叶飞,薛运普.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的间接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5):112-125.

[3]倪燕翎,李海婴,燕翔.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J].物流技术,2004(12):40-42.

[4]李琪.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及对策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124):32-35.

[5]IRM. 2015. Cyber Risk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for Risk Management. Accessed April 1,2015: https:///knowledge-and-resources/thought-leadership/cyber-risk/.

[6]Omera,K. & S.E. Daniel A.Supply Chain Cyber-Resilience:Creating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Accessed April , 2015.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供应链;风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6日

一、问题提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模式日趋成熟,我国供应链正处在由传统供应链向现代供应链转型的关键时期,新技术手段的应用、新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在提升供应链的价值和降低传统供应链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通过风险分析研究以保证质量安全,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加供应链利润,是适应生产经营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加快转变的需求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基于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风险分析

供应链具有结构复杂性、市场不确定性、市场力量不均衡性以及脆弱性等特点,生产资料的供应、生产加工,而后经过批发商、零售商最终到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参与者众多,生产资料批发商、零售商,个体,批发市场、零售终端以及最终消费者,生产和消费具有时间差和空间差,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且不确定,无论是个体还是流通加工企业都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供应链中物流能力的大小,包括运输、包装、储存等能力的大小强弱,都直接决定着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也影响着商品流通的深度和广度,供应链体系不能发挥正常的供给功能,从而使供应链在结构以及运营机制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我国企业进行产业链、商业模式的调整,由于物联网是一个整体的网络平台,单纯的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对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并不能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网络,这样往往会导致整条供应链复杂混乱、运作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的出现。我国物联网发展较晚,对于物联网这一特殊环境下的供应链风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供应链风险也没有较为系统的归类,各风险因素对整条供应链影响的大小也没有较为具体的定量分析,该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之上,融合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实现安全生产、实时监控、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等,按照物联网的技术结构将供应链风险分为感知层风险、应用层风险、网络层风险及其他风险。感知层风险主要包括:温湿度控制及病虫检疫设备故障风险、检测不及时不准确及反应不及时风险、采购风险、配送设备故障GPS等设备故障风险、货物丢失风险;应用层风险主要包括:合作风险及内部运营风险、需求波动风险、供应波动风险、社会经济风险、政策法规风险、价格风险、成本收益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竞争风险。网络层风险主要包括:信息传递不对称风险、信息泄露风险、虚假信息风险、GM技术风险、物联网标准风险、信息丢失风险、恶意信息干扰风险、网络不稳定风险。风险因素关系如图1所示。(图1)

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风险规避

供应链风险规避是要在保证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能够顺利的达到最优的效果,应该考虑风险规避工作不应该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造成障碍和影响;还应该考虑风险的有效规避是把风险防范看作是对供应链活动中所出现问题的简单补救。供应链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在识别出供应链风险并对供应链风险做出评估的基础上对现有供应链进行一定的整合,给出系统的科学的供应链风险控制与规避方法,从实际操作角度对供应链进行整体优化,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的价值。艾耕云和陈俊芳的研究表明,供应链的风险波动会按照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一定的波动范围内,供应链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一定的风险水平并不能导致供应链系统出现严重问题;二是在供应链风险水平超过正常波动范围的情况下,会导致整条供应链崩溃,因此如果能找出一个定量衡量供应链风险波动的指标,就能做出合理的调整计划,避免由于过多的调整所造成的成本风险,也可以对整条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做出很好的评价,为供应链的管理者和参与者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

1、物联网环境下完善供应链应急投放网络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调控骨干企业队伍建设,提高迅速集散应急商品的能力,发挥进口功能,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对供应链风险的监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风险趋势的作用。它把供应链经营活动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风险预警监测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监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反映。

2、物联网环境下建立供应链风险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联动机制,是当供应链的日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制止与避防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而将陷入灾难性危机时,采取的一种特别应急管理方式。它是一种例外性质的管理,即只有在特殊境况下才采取的特别管理方式。一旦供应链安全状态恢复到正常可控状态,应急管理的任务便告完成,由日常监控环节继续执行预控管理的任务。作为供应链上的关键成员,核心企业要树立维护安全的社会责任,站在整个供应链的角度,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建立以应急预案为准备、以物流网络为基础、以保证安全供给为目标、以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原则的物联网环境下的应急联动机制。

3、加强信息监管力度,规范信息流通渠道。加强对流通信息的审核,审查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源头上降低信息安全风险,在物联网环境下的供应链中信息时也可以考虑采取实名制跟踪信息源,在信息安全事故发生时,实名制方式能够很快速地找出信息风险的源头,从而能够降低信息风险发生的概率。

4、提高自身信誉度,加强市场辨别能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应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满足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的需求,加强对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辨别能力,准确选择可信赖的合作商。例如,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就是一个对信誉风险进行控制的方法,企业通过设定多个信誉指标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评估,从中选择可信赖的供应商保持长期的业务往来与合作。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措施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企业与企业之间正走向集团化、连锁化与网络化运营。由于供应链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从而产生供应链风险。石油石化企业掌握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命脉,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成败兴衰,而且石油石化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石油石化产品的储存、销售、运输往往都是以供应链的模式运行的,因此有必要展开对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研究。

二、供应链风险的概念及特点

供应链风险是指某种不确定的损失在供应链领域中产生的可能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所有影响供应链正常安全运行的因素,并对供应链企业产生危害。供应链风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动态传递性

供应链风险会伴随内部外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而产生风险,供应链风险是与供应链的运作动态存在的,而且这种风险会传递给整个供应链企业。

2 效益背反性

效益背反指的是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节点企业的利益损失,因此供应链体系的构建往往会产生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

三、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风险来源

1 信息传递风险

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供应链体系比较庞大复杂,涉及的供应链环节较多,因此容易在供应链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产生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反馈不及时的风险,并进而导致石油石化企业产品积压。生产物料供应断档,市场销售竞争力减弱等危害,从而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 企业间的利益分配风险

供应链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使整个供应链体系获得效益最大化,但这并不是代表这一体系上所有的成员的利益也都是最大化,有时候供应链体系的构建会减少这一体系中某些企业的利益,当利益损失一旦加大,就可能导致企业间利益的风险产生。对于石油石化企业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利益分配风险,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而进一步导致供应链联盟的瓦解。

3 企业库存风险

在石油石化企业的供应链中,各级企业都是按照其供应的生产和零售商来进行决策的,而这种方式有可能造成不真实的信息在供应链内部进行传递,并且在传递过程中被逐级放大,等到达最上级的供应商时,信息已经和实际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偏差。由于这种信息不真实的影响,以及应对需求不确定性的需要,上游的石油石化企业往往保持着比下游零售商需求水平高许多的库存供应,从而会加大石油石化企业面临的风险。

四、石油石化企业供应链风险控制的措施

1 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建立战略联盟

石油石化企业要注意加强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共享,降低信息传递带来的风险。首先,石油石化企业要加大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之中,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油石化产品原材料供应商、物流服务供应商、企业内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之间实现联网,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防止发生信息传递不对称的情况。其次,石油石化企业要与整个供应链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做到与供应链企业充分的分享信息,并及时的了解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信息情况,并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反馈和调整,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和降低信息风险打好基础。

2 完善供应链体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对于处于供应链核心的石油石化企业来说,要加强供应链的稳定性,降低供应链的利益分配风险,除了建立战略联盟之外,还要完善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可以通过签订业务合同的方式实现,例如:以物流服务企业为例,石油石化企业可以通过与其签订物流外包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物流外包的内容,对物流服务商进行绩效评估,如果其按照合同内容保证供应链产品运输环节正常运行,满足各项服务指标,则根据其绩效进行奖励,而如果没有保证供应链运输环节的正常运行,则根据合同扣除相应的服务费用,从而对其进行约束和激励。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9・9;F0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2-0054-03

0引言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获取、加工成半成品直至产品,并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的一些企业或部门组成的网络。对供应链构成、运作、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1-2]。随着供应链管理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新问题呈现在学者和企业管理者面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供应链风险问题。Christopher等认为,在过去数十年来,许多发展的倾向使得供应链这个链条更容易受到打击[3];Paulsson则指出供应链风险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RM)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4]。供应链风险及其管理受到了高度关注。

已有的文献对有关供应链风险实证研究还较少。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发展脉络与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借鉴。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 供应链运作风险

Simons首先对运作风险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运作风险就是致使企业中断生产或降低过程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5]。Meulbrook认为运作风险就是影响企业制造及提品或服务能力的不确定性因素[6]。Simons和Meulbrook的研究对运作风险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他们都是从企业的范畴来定义运作风险的,未考虑从供应链角度来说明运作风险。Paullson首先提出了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概念,他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就是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且他指出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与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重大风险有着很大的不同。Tang则指出研究供应链风险首先应该区分供应链风险,他将供应链风险分成了运作风险和中断风险两个维度,并指出供应链运作风险维度的风险主要是指供应风险、需求风险、信息风险等,而它们主要是由相应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造成的[7]。我国的朱怀意在系统梳理已有供应链风险及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框架,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链伙伴风险、供应链信息风险、供应链信用风险和供应链外部风险四类,并且他指出供应链风险是由供应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和制造不确定性造成的[8]。

我们认同以上学者的观点,认为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是由供应风险、需求风险、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四类风险组成;并参考从概率可能角度定义风险的方法,定义四类供应链运作风险。供应风险,是由供应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需求风险,是由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制造风险,是制造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上信息的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

1.2 企业竞争能力

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Roth认为企业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实际的竞争强度,也就是企业通过提供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从竞争对手中赢回订单的能力。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配送、柔性和顾客服务五个方面。许多学者在后续研究中均采纳了这一观点,如Flynn[9],Rosenzweig[10],Ketokivi[11],等等。

相关实证研究大部分均是在研究企业范畴内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关于供应链上的因素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研究还很少,而国内外对于供应链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研究就更少。本文认为,企业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以此进一步探析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的关系。

1.3 研究假设

本文在已有文献研究的提出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来研究供应链运作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

H1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2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3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4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5a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b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c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d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制造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e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需求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H5f 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2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

整合上述假设,提出供应链运作风险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关系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揭示了四种供应链运作风险与企业竞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影响途径和相互关系。该模型将在本文后续研究中进行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ldel)分析与检验。

2.2 变量测量

①供应风险。选择从供应网络、供应商道德、供应伙伴关系、供应商产能、供应商交货、供应商技术等6个维度来测评供应风险。

②需求风险。选择从市场需求波动和顾客流失等2个维度来测评需求风险。

③制造风险。选择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流程设计、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和库存控制等6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④信息风险。选择从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等2个维度来测评信息风险。

⑤企业竞争能力。选择从价格、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柔性、顾客服务等5个维度来测评制造风险。

3研究结果

本文从供应链运作风险、企业竞争能力两个构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我国制造业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截面(cross-sectional)信息与数据。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

针对供应链运作风险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概念分析和模型假设,在参考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经过与咨询业业内学者、资深工业工程专家一起讨论,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受访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供应链运作风险因素量表;第三部分是企业竞争能力量表。问卷除第一部分受访者基本信息外,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量度。供应链运作风险的题项,问卷提供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企业竞争能力的量表提供从“很低”到“很高”5个不同级别的答案。

样本的选择是根据《中国企业目录统计版》(2004版)的企业名录随机抽样的。正式发放问卷是2007年10月开始的,问卷部分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经过6个月的收集与整理,共回收问卷191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26.50%。

从问卷回收的情况来看,调研主要涉及到机械、电子、化工、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制造企业,问卷填写人绝大部分是企业的CEO或其他高管人员,如副总经理、部门经理、总经理助理等,在企业的平均工作年限为7.3年,其中本科及以上被访问者占样本的76.9%,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理解问卷中的问题。

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检验是在SPSS15.0平台上通过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值)完成的。经检验,各个计量尺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0.906之间,表明信度满足要求。效度检验运用LISREL8.70软件对模型的五个概念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分析。结果表明,供应风险中2个观测指标、制造风险中3个观测指标、信息风险中的2个观测指标的因子载荷略小于0.5,剔除这7个观测指标,其它所有指标在各自计量的概念上的因子负荷高度均高于0.5且较为显著(值在7.19~11.25之间,值都小于0.05),表明数据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各个因素的平均萃取方差AVE的平方根大于各因素结构间的相关系数,表明数据具有较高的判别效度。因此,效度检验的结果满足要求。

3.3 模型拟合检验

满足测量要求之后,我们利用LISREL8.7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对图1所示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用该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3.4 假设验证结果

利用LISREL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10项研究假设中有7项获得了统计支持,如表1所列。

4结论与启示

由上可知: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与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供应风险与需求风险则通过与制造风险、信息风险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上述结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实践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对企业竞争能力有消极的直接影响。这一结论验证了多位学者观点,他们认为由制造过程不确定性和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引起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是供应链主要风险因素,影响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本研究说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直接作用于企业竞争能力,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直接路径。

其次,供应链运作风险中的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但它们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强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这一结论验证并拓展了Zsidisin(2003)、Paullson(2004)、Tang(2006)等学者的观点,他们在研究文献中均指出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对企业及供应链的影响,但大都停留于观点层面,没有进行实证检验。本研究说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通过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的相关关系。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供应风险和需求风险,降低制造风险和信息风险,间接提升竞争能力。这一结论提供了企业降低供应链运作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间接路径。

参考文献:

[1]Chopra S, Meindl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planning and opera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2001.

[2]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Christopher M, Towill D. Supply chain migration lean and functional to agile and customized[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0,5(4):206-213.

[4] Paulsson U.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A]. In: Brindley C. Supply Chain Risk[C].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5] Simons R L. How risky is your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77(3):85-95.

[6] Meulbrook L. Total strategies for company-wide risk control[J]. Finanical Time,2000,9.

[7] Tang C S. Perspective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6, 103(2):451-488.

[8]朱怀意、朱道立、胡峰:《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J];《软科学》2006(3):37-41。

[9] Flynn B B, Flynn E J.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nature of cumulative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22(5):439-457.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供应链评估;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23 -03

一、供应链风险的概述

供应链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条件下,在特定时间内,由风险因素引起的风险事件,影响了供应链预期中的正常运行,使供应链面临损失的可能性。它影响和破坏了供应链的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它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的不确定因素和意外事件。

由于供应链结构的独特性,供应链风险具有不同于普通企业风险的特性。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实际运作性、复杂性、多样性、和二律背反性。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供应链具有“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出现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即所谓“牛鞭效应”。而且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就越低下。

二、供应链风险的分类及其来源

对于供应链风险分类及其产生的原因,各个研究者给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在此结合自己的观点阐述一下。根据风险来源,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一)内部风险

1、信息传递风险

由于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也日趋复杂,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也逐渐降低,从而导致供应链行为主体决策的失误,引起供应链上传递的风险信息。

2、道德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成员都是独立的实体,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实现自己目标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就可能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举动损害其他个体的利益,比如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等。然而供应链将所有的成员联系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会降低产品的质量,最终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而且也必将影响整体供应链的道德水平和消费者的利益。

3、信任危机风险

供应链中的企业有时不能充分地相信合作伙伴,彼此猜忌,导致彼此所持有的信息不能共享。而有的企业更是因为某些原因,不遵守合同的规定,给合作伙伴带来损害。这些常常会导致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破裂,给供应链带来经营管理上的风险。

4、物流运作风险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纽带,供应链要发展就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而在实际运行中企业很容易会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

5、企业差异风险

供应链是由多家企业成员组成的,每个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文化制度和核心价值观都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进而会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问题,最后产生不同的结果。这不仅会造成供应链上的混乱,还会在企业之间产生各种各样难以协调的矛盾。

6、分销商的选择风险

在供应链中,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甚至解体。

7、生产组织风险

如果生产计划安排得不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中断。

8、采购风险

市场上的需求博弈使得供应链上出现了独家供应商。独家供应商制作成本较低,供货也比较稳定,因此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企业会选择独家供应商。但是供应链上的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的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9、质量风险

各企业在保证自己产品质量的同时,却无法确保企业供应源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出现异常,不仅会给企业造成损失,也会对整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外部风险

1、自然环境风险

地震、暴风雪、洪水等这些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供应链的严重中断。

2、经济危机风险

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上升。经济的波动越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越大,甚至会使供应链中断。

3、政治变动风险

政府实施某项政策会对供应链产生影响,社会公众、机关团体及社会媒体的反应及做法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风险。

4、法律风险

国家在完善法律的过程中,对法律法规会做出一些调整和修订,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负面的影响。

5、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

小的如交通事故、停水停电等,大的如政局变动、意外的战争等,也都影响着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6、市场需求风险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增加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这就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经营风险。

7、货币风险

如果预期的汇率浮动发生变化,导致采购品的价格上涨,或者公司错过了以低价购入货品的机会,这个时候就会出现货币风险。

三、供应链风险的评估

由于供应链上的风险是难以预测的,且一个细节的变动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因此,我们需要对供应链上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这对于供应链的流畅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同时这与企业成员的利益也是密切相关的。

(一)供应链风险的评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经济波动和产业政策来评估

经济波动大,产业政策转型对某些供应链的影响就大,企业可能会出现原材料短缺或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也可能使某些供应链发生中断。但经济波动,产业政策一般是长期的,风险一般较容易控制。

2、不可预见的因素可以通过以往的数据进行预测评估

比如,企业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交通事故导致的供应链问题的大致概率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数据,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评估交通事故导致供应链的风险大小。

3、供应商评估可以根据供应商的财务状况,主营业务的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综合考察

供应商的变化对供应链影响最大,因此应对供应商尤其是与供应材料有关的任何变化给予充分重视,建立一套充分的评估机制。

4、信息错误导致供应链的运作风险,可以从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手段、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处理能力多方面进行评估

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

(二)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的步骤如下:

1、表格设计与调查

(1)首先划分供应链内外部风险的指标,并根据确定的指标设计表格;

(2)根据抽样调查原则,对各行业的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4)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据挖掘,自动发现奇异值,总结出特征指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筛选,从而确定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初级指标体系。

2、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

(1)把所确定的初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先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

(2)对每一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出新的分析变量,以企业在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新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3)找出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将它们作为构建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依据;

(4)计算出各企业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判断企业在供应链风险某个方面强弱的标准;

(5)再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加权因子得分和,便可作为评价整个企业供应链风险强弱的标准。

3、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1)按一定要求筛选出最主要的几个因素作为评估模型的构成要素;

(2)确定评估模型的结构和各个要素在模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3)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该模型各个要素取值的有效范围、测试标准和适用场合;

(4)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随机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使用这些样本中的数据对构造的模型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对模型做出必要的修正;

(5)最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模型动态地对供应链企业风险进行动态地测定。

四、供应链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尽管供应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多种内、外部的因素,供应链上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风险。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的结果,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开风险,以获得最大的企业效益。

(一)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灵活的信息共享机制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充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多种信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通过使用EDI、ERP、Internet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加快信息的反馈,减少信息的流通环节,建立成熟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供应链所需求的信息完整、可靠和安全。

(二)设立多供应商、多供应渠道的多头供应链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

设立多头供应链体系是解决供应链瓶颈、预防供应链风险的重要举措,保证了产品的稳定供给。而对供应商进行跟踪评估不仅保障了企业取得物料的及时性,也可确保供应商供货的质量水平。

(三)重视柔性管理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需求和供应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管理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要素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建立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对供应链上出现的道德风险,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原来更大的收益,这样他们就不会去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从而降低了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

(五)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上的企业成员虽然都是相互独立的有着各自利益的实体,但是他们却是一条链的整体。为了更好地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需要各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进退,共享利润,最终形成双赢的局面。

(六)制定发生供应链风险的应急措施

供应链往往难以避免地发生一些突发的风险事件,所以供应链上的企业应当对风险的发生做好充分准备,提早制定应急措施,以便能在风险无法避免的时候将损失降到最小。

五、小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供应链已经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就这样认为供应链一定会为我们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它的风险仍是我们应该关心并研究的对象。完善供应链的结构和体系,使供应链更好地促进企业成员的发展,帮助企业尽快地实现战略目标,我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风险虽然不会被消除,但是企业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避免风险的发生,这就需要各个企业充分地结合市场和自身的特点,形成有力的整体供应链,并有效地运用一些成功的管理方法,优化供应链和降低风险,打造一条既精益又安全的供应链。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 突发事件 风险识别 模糊熵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导致了供应链系统的不断变化和管理的巨大风险性。在全球著名咨询公司Accenture对151个供职于收益超过1亿美元的美国企业的供应链专员开展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在不断增加,并且使供应链从突发事件导致的失效中恢复的难度日益加大(王世雄、徐琪、郑兴旺,2010)。因此,对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研究迫在眉睫。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发现潜在风险并且伴随着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过程,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Kleindorfer(2005)将影响供应链的设计和协调的风险划分为两类:供应和需求协调的风险和正常活动中断的风险;Barbara Gaudenzi(2006)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以顾客价值为目标分两阶段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分析,为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提供了帮助。但却很少有人从突发事件这个角度来研究供应链风险识别。基于此,本文以突发事件为基点,研究在这一特殊情境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问题,对其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模糊熵法定量地识别关键风险,从而为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和控制研究打下基础。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构建

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有效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阶段,辨识供应链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是风险识别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过程。马士华(2003)把供应链风险因素总结为两大类: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Bailey(2004)把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环境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和运作风险三大类,在这三大类风险的基础上又划分出21种风险;张以彬、陈俊芳(2008)通过从供应风险、协调风险、需求风险建立一种识别框架来识别供应链风险;金妮(2011)运用SCOR模型从需求风险、供应风险、运作过程风险、环境风险及制度风险建立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的是突发事件这一特殊情境下的供应链风险,但并不能完全脱离一般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借鉴以前的研究,同时还要考虑突发事件下供应链风险的特点:突发事件常常孕育于供应链的外部环境,供应链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外部风险的主要来源;供应链在供应、需求及合作关系上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导致供应链的运营障碍乃至崩溃;突发事件发生时,供应链的信息系统面临巨大的考验,关键信息的外流、信息流的断裂等都严重威胁着供应链。因此,本文从环境风险、供应需求风险、合作风险、资金风险和信息风险五个方面,来构建包含20个风险指标的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具体内容为:

(一)环境风险

突发的政治风险I1、突如其来的地震、海啸、洪水、 暴风雪等导致的自然环境风险I2、经济领域中的突发事件导致供应链受损的经济风险I3、不可预料的国家或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性I4。

(二)供应需求风险

供应商的不可选择性I5、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I6、信息扭曲的牛鞭效应风险I7、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需求预测风险I8、关键客户的不稳定性I9、突变的竞争因素等造成的市场需求变动风险I10。

(三)合作风险

合作伙伴的信用风险I11、合作伙伴泄露核心能力的可能性I12、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如中途退出等)I13、合作伙伴之间发生重大冲突的可能性I14。

(四)资金风险

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I15、资金周转不及时导致的风险I16、合作伙伴不能按时投资或提前撤资的可能性I17。

(五)信息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I18、信息系统的不稳定带来的风险I19、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风险I20。

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模型构建

(一)指标的量化处理

由于基于突发事件的供应链风险可供参考的历史数据非常有限,所以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考虑到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量化值可能处于一个区间内,而非一个确切的值,所以要求专家对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给出三个量化值:下限值、最可能值、上限值,从而得到初始数据矩阵S,其中,第j个专家对第i个指标的量化值为[aij,bij,cij],i=1,2,…,20,j=1,2,…,m。并确定m位专家的权重集V=[ν1, ν2,…,νm]。

(二)基于模糊熵的风险指标度量模型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 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 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 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 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 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 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 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 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 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 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 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 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 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 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 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 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 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 陈璐. 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 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金融供应链 风险管理

    Abstract: As the new research area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ocuses that cash flow should correspond with information and logistic. Due to the goal,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guarding risk mechanism in financial supply chain. It is hoped that what the author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ill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nancial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   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供应链风险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供应链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某个国家的一次偶然事件可能会对某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各种突发状况使各大公司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精益生产”、全球采购、业务外包、集中化等策略, 使供应链面临着比过去更多的风险与危机,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降低风险给供应链带来的损失。

一、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风险分析

供应链风险可以由各种各样的的因素引起,既包括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的地震、洪涝、泥石流、突发疫情、恐怖袭击,也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交通事故、生产事故以及重要的人事变动。根据风险产生的环境的影响,供应链中的风险主要分为供应链企业外部风险、供应链企业内部风险和供应链相关网络风险。

(一)供应链企业内部风险

供应链企业内部风险主要指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各种风险,如组织风险,采购与库存风险、配送风险、财务风险等。①企业组织风险具体表现在对职位和部门、组织的分工和协作方式、控制过程及计划和预测等方面。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敏捷、效率,通流效率低的组织结构己成为企业竞争的瓶颈。②采购与库存风险具体表现在供应链的即时化生产和柔性化制造,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③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供应链内部单个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可以通过资金、信息、采购合同等载体而传导扩散到另一个供应链成员企业,并使之财务状况发生恶化。

(二)供应链相关网络风险。

供应链相关网络风险是指来源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风险,如合作伙伴关系风险和信息风险。①信息风险表现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传递延迟,隐藏敏感信息等现象,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需求和供应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对接,不能把握供需变化和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的危机。②合作伙伴关系风险主要表现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相互间不愿共享相关信息,从而影响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

(三)供应链企业外部风险

供应链企业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政治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①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竞争的激化,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确定性,使准确预测的难度加大,不能获得正确的市场信息,供应链无法反映出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和顾客偏好。②政治经济风险表现在政治的动荡、意外的战争及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③自然风险主要表现在地震、火灾、海啸等突发事件,都会引起非常规性的破坏,影响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使供应链中企业资金运动过程受阻或中断,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网络。

二、基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对供应链所面临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性质的过程。供应链风险识别的程序:定义整体供应链流程;将整体流程细化为一系列彼此独立有相关的运作活动;系统地审视每一项运作活动的细节,识别存在于每一项运作活动中的风险及其特点,编制风险项目检查列表,风险列表中列出大量的事无巨细的潜在风险项目,描述出最终影响的风险。

为了在进行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时能有的放矢,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各级风险进行定性的描述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定量的计算,对其造成的危害性进行评估。供应链风险识别和评估不能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方面,而要研究识别及评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全部风险,具体包括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用户及用户的用户他们所有的风险。要以系统的观点评估风险对整个供应链造成的危害,不仅要考虑风险到来的直接损失,也要考虑风险带来的间接损失。

三、基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风险应急策略

(一)完善的供应链风险防范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

建立一整套风险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和一套完善的供应链风险应急机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点。科学设计和评估各级评价指标,预先制订应变措施,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流程,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损失程度,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工具,尽量消除各种隐患,减少风险或应急事件的发生,以避免给供应链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

(二)增强企业供应链弹性,应对随时出现的危机

增强企业供应链弹性,应对随时出现的危机,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供应链成员企业建立适合各自特点的预警机制和危机信号指示系统,并依风险评估的程度召开不同等级的危机应对联盟会议。设计和明确经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的危机处理程序、接口、对应责任人和责任范围。由制造商发起并建立供应链危机处理指挥中心,安排人员及确定职责,进行危机,计划并制定相应对策,指挥和协调供应链的危机反应和控制。通过贯穿于经销商、制造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的动态系统,可以随时监控库存周转、配送状态和需求变化,一旦发生危情,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协调反应。

(三)激励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信息共享

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因素之一,当信息共享时,突发事件对于供应链稳定性的影响较小,实现信息共享,各节点企业才能互相信任,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的信息,提供正确的引导方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响应度。然而独特的信息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竞争优势,将信息共享会使企业遭受信息泄漏的可能,甚至会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吸引各节点企业到供应链网络信息共享中,核心企业给予合作企业明显的利益,采取一定的批量折扣方式或合理的利润分配方式增加上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可采取向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来诱导其信息共享,核心企业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集成和服务能力,强化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水平,努力促进供应链网络中信息共享,并尽可能降低供应链网络整体风险。

(四)建立基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先决条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的成员加强信任,应该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其次要求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在明确各自的责任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制订相关的合作制度和签订完备的合作合同,并团结一致,全面履行各自的义务,确保合作顺利进行。第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对方的发展及决策动态,通过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早发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3篇

目前将知识管理运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从知识管理的视角来研究供应链风险的成熟理论还很少,成功应用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践案例则更少。因此,积极推动知识管理在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利用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系统实现风险知识共享和交流,希望可以达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和降低风险的目的。通过在复杂的供应链组织中建立起流动的风险知识高速公路,使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供应链风险知识系统,顺利地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流动,最终被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所掌握和利用。核心企业又通过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系统,向各节点企业传达相关的信息,以达到共同预防风险和控制风险,管理风险的目的。

2供应链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2.1供应链风险识别

供应链风险识别属于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阶段。首先,供应链风险识别应根据风险分类,全面观察事物发展过程,并从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建立风险清单,将引起风险的因素分解成简单的、容易识别的基本单元,找出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对于风险管理者来说,凭借其经验和一般知识便可识别和分析常见风险。但对于新的、潜在的风险,其识别和分析难度较大,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必要时还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识别与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风险,比如牛鞭效应,应该从客户需求分析,将库存水平方面的信息进行汇总;还有产能风险,供应商或生产商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供应链的需求,也可以从各节企业所面临的上游企业供货能力以及自身的生产能力和交付时间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汇总。

2.2供应链风险评估

供应链风险程度的估计是在风险规划和识别之后,通过对所有不确定和风险要素的充分、系统而又有条理的考虑,确定事件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之后的损失程度。风险估计主要是对以下几项内容的估计:(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如十分不可能、不大可能、中等可能、很可能、非常可能)。(可能的结果范围和危害程度(如没影响、较小影响、中等影响、严重影响)。⑧预期发生的时间。由于供应链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信息已知,另一些信息未知,是一种灰色信息。在风险评估的实践中,供应链风险系统中有许多事件的风险程度是不可能精确描述的。例如某供应链模型包括一个供应商、一个输入运输商、一个生产商、一个输出运输商、一个零售商、多个客户。首先采用FMECA分析。将供应链的常见的中断类型分成四部份,分别为供应风险、输入输出物流风险、制造风险、客户风险,比如制造风险中又包括技术问题、人为因素等,把每一部分包括的不同风险因素根据严重程度进行高低排名,得出风险优先权RPN=Si0iDi,其中Si表示风险严重程度,取值为1—1O:O表示出现的可能性,取值为1—5:Di表示风险发现的难度,取值为1—10。RPN值越高,表示风险越大,不同部分中,不同的风险因素造成的风险大小不同。当风险RPN值超过限定的界限,核心企业则立即报警,向有问题的企业发出警告,提醒各成员予以高度警惕并帮助风险管理者,分析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并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处理风险的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风险。

3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

3.1进行供应链风险知识转换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知识共享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突破性的进步。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能够帮助供应链成员企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把通常所说的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收集、保存和整理起来,为供应链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工作:

3.1.1围绕各自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面临的风险情况建设知识库,风险管理员通过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系统,把各成员企业提供的信息进行归类、汇总,从中找出经常出现的问题,列为显性风险:把有可能出现却还未出现的风险,列为隐性风险。并把各种风险类型积累到知识库中,把曾经的风险控制和解决办法转换为典型案例,当有类似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知识库中进行查找,从而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提高解决风险的效率。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将供应链风险知识经验进行沉淀积累,使原工作人员的经验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

3.1.2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对供应链风险知识进行编码,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知识编码必须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国内外一系列成熟的管理软件不但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知识的编码化,还能对编码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此外,企业的供应链专家大多具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或在某一领域有很高建树,掌握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运用专家知识管理软件,可以进行专家知识的收集及编码,与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2共同建立第三方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

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借鉴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建立供应链风险知识管理平台、风险模拟监控系统两大部分。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供应链风险因素、供应链风险知识(风险案例、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的查询和管理:供应链风险模拟监控系统是帮助风险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和处理风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供应链风险的目的。它还可以模拟各种情况下的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变化,它把风险程度分为等级数量化,数据变成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把信息变成知识以优化管理决策。

3.2.1第三方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以Internet技术为支撑,可以为众多供应链企业成员提供风险知识查询及管理服务。进入平台的每条供应链都有一个核心的企业,有的企业在A供应链中处于节点地位,而在B供应链中却处于核心企业。对所有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和能力评级,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并且其中的信息是不断更新的。所有成员企业,有责任提供一切与风险管理有关的信息。在供应链中,商业伙伴之间的建设性合作对减轻供应链风险和改善中断也十分关键,建设性合作有利于供应链的迅速反应和提供高的客户服务水平。很多成功的组织逐渐从机会主义合作转向协同式合作。信息和通迅技术工具的使用被认为是实现这种协同理念的一个最重要方法。建立跨企业、多层次、多系统之间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供应链信息的统一管理,为供应链各成员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在供应链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中,需采用多项关键信息技术:①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的强大能力运用于各企业供应商和经销商策略分析,预测、了解影响供应商和经销商策略的各种因素,以便洞息市场环境的变动。②门户技术。门户是系统用户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风险管理员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识等。门户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门户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知识检索、知识展示、知识测评、知识共享与交流、安全及权限控制(单点登录SSO)等内容。

3.2.2供应链风险模拟监控系统。供应链面临的各种风险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损失,直接影响到各成员企业,严重则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供应链风险模拟监控就是要跟踪可能变化的风险、识别剩余风险和新出现的风险,在必要时修改风险管理计划,保证供应链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并评估风险管理的效果。其目的是:核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规避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对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进行控制。采用风险模型分析过去、现在业务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各种情景下的业务变化状况,为供应链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供应链风险控制提供多情景预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发展。例如可能采用多Agent技术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建模与仿真。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4篇

美国管理学家史蒂文思认为,供应链就是通过增值进程以及分销渠道,节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之间的流,在消费终端收场。这类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1联结经济效应:即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树立起1种新型竞争协同瓜葛,创造出既不同于范围经济又不同于规模经济的新的经济效应--联结经济效应(纪玉山,1998),这类效应既可以实现投入共同要素转化的低本钱,又可以通过量组织主体相结合创造产出的乘数效应;-2价值链整以及效应:供应链自身就是1条价值链,包含产品完成的所有环节,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顾客;供应链又超出价值链--它通过对于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规划、调和与节制来优化价值链,最大限度的创造顾客价值,实现价值链的整以及;-3流程综合经济效应:现代社会的出产,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出产,专业化在提高出产效力的同时,也加重了出产以及消费之间的不匹配现象,愈来愈细化的分工有可能降低消费者的知足程度,也可能增添市场交易费用。对于供应链的管理本色上是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重构,它缭绕业务流程组织节点企业,通过对于流程的总体节制与调和取得流程的综合经济效应(,陈维政,2003)。

虽然供应链能带来诸多益处,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还是市场中的独立经济实体,彼此之间仍存有潜伏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于称。在这类不不乱的系统内,各节点企业是通过不完整契约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调和,因此供应链必然存在风险性,且这类风险与单个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不同。

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概念比较

企业风险是指因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肯定性、出产经营流动的繁杂性以及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致使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乃至致使企业出产经营流动失败的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则是因为物质经过供应链流经众多的出产流通企业到用户,发生商流、物流、信息流,触及到运输,贮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进程,其中任1环节呈现问题都会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

3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分类比较

不管是供应链风险仍是企业风险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为便于比较,本文将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都分为外部风险以及内部风险两大类。

(1)如表1所示。对于于供应链以及企业都存在环境风险。包含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难;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

(2)对于于供应链,因为市场机会的不肯定性而致使的风险仍然存在,只无非其风险在供应链各火伴企业中患上到了从新分配。

(3)因为供应链火伴企业的不不乱性、不肯定性致使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大大增添。

(4)供应链火伴企业间容易呈现互相不信任、不规范行动,因而带来信息风险

(5)供应链是个动态同盟,合作火伴也是竞争对于手,彼此之间既存在技术兼容问题也存在技术泄密问题。

(6)供应链越繁杂,风险程度越高。

4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成因分析(见表2)

5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特色比较

5.1供应链风险拥有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瓜葛,它由各环节之间潜伏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互相之间由于信息不完整、不对于称,又缺少有效监督机制,因而为了争取系统资源,寻求本身利益最大化而开展剧烈博弈。同时,在部份信息公然,资源同享基础上,又存在必定程度的合作。

5.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造成损失的成因不同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合风格险,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企业本身。全世界经济正在向着国际化、1体化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剧烈,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展,经济流动以及经济瓜葛越发繁杂。企业不但面临自然灾难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瓜葛变化致使损失的风险。但致使企业堕入窘境、破产倒闭的根本缘由仍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当,经营不善酿成的。

5.3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相同

这1程序分为4个阶段:

(1)风险辨认:对于企业或者供应链面临的潜伏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以及判别。

(2)风险衡量: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于特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以及损失规模及程度进行估量与度量。

(3)风险节制:依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降低风险。

(4)风险管理施行与评价:调和配合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剂、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标。

5.4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同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企业破产、倒闭,增进企业发展,将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使它与出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等产生并列瓜葛,能够将这些管理综合起来,在全面管理方面施展调理作用。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于风险信息的了解、沟通。通过对于潜伏意外以及损失的辨认、衡量以及分析,以最小本钱最优化组合对于风险履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以及效力。

5.5供应链风险拥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于封锁,造成链上企业对于需求信息的歪曲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呈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出产源头以及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类延迟致使反馈误会。因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多根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其实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类歪曲从1点微小差异终究传递到源头时呈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出产进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力越低下。

5.6供应链风险拥有传递性

因为供应链从产品开发、出产到流通进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介入,因而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以及积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而,对于供应链风险的传递以及节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症结之1。

依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以及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构成了串行或者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1项工作既可能由1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总体的效力、本钱、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因为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总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于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辨认,在此基础长进行风险调剂、优化,进行风险节制。比如可对于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剂。

5.7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法子以及途径不同

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下列法子予以管理:

(1)风险转移:应用投保支付保费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也能够通过部份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至其他企业。

(2)风险自留:应用1些企业内部资源为损失进行规划,自己承当部份或者全体损失。

(3)损失融资:应用金融衍生工具对于风险进行对于冲,如对于冲因为利率、价格、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4)风险节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规避、降低经营风险。

因为供应链是由链上多个火伴企业组成,以上企业风险管理工具其实不合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核心在于对于供应链火伴瓜葛、合作瓜葛的管理、监督与节制。 6 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于策

6.1设计、构建供应链时应充沛斟酌到风险问题

在最初设计以及构建供应链时就应认识到供应链存在风险性,依据其结构、环境等特色分析风险因素,区别风险种别,及早辨认风险,有益于制订风险管理目标,公道选择风险工具。

6.2优化合作火伴选择

供应链合作火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首要1环。1方面要充沛应用各自的互补性以施展合作竞争优势,1方面也要考量火伴的合作本钱与麻利性。

6.3加强火伴间的沟通以及理解

合作火伴应将供应链看成1个总体,而不是由采购、出产、分销、销售形成的分离的块功能。只有链上火伴坚持并终究执行对于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施展本钱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6.4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树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供应链结形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本钱。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火伴成员以诚实、灵便的方式互相调和彼此的合作态度以及行动。

6.5增添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同享程度

供应链透明性指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从供应链1端看到另外一真个能力。如果不能患上到清晰以及没有失真的视线,就会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迫使成员企业在信息不完整情况下做犯错误的判断或者决策。

6.6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益于提高供应链反应速度,提高竞争力。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5篇

美国管理学家史蒂文思认为,供应链就是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之间的流,在消费终端结束。这种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带来诸多单个企业所不能提供的经济效应:⑴联结经济效应:即通过信息网络将众多的市场主体相联结,建立起一种新型竞争协同关系,创造出既不同于规模经济又不同于范围经济的新的经济效应--联结经济效应(纪玉山,1998),这种效应既可以实现投入共同要素转化的低成本,又可以通过多组织主体相结合创造产出的乘数效应;⑵价值链整和效应:供应链本身就是一条价值链,包括产品完成的所有环节,从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到顾客;供应链又超越价值链--它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来优化价值链,最大限度的创造顾客价值,实现价值链的整和;⑶流程综合经济效应:现代社会的生产,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专业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不匹配现象,越来越细化的分工有可能降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也可能增加市场交易费用。对供应链的管理本质上是基于价值链的业务流程重构,它围绕业务流程组织节点企业,通过对流程的整体控制与协调获得流程的综合经济效应(李晓英,陈维政,2003)。

尽管供应链能带来诸多好处,供应链环节中的企业仍是市场中的独立经济实体,彼此之间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在这种不稳定的系统内,各节点企业是通过不完全契约方式来实现企业之间的协调,因而供应链必然存在风险性,且这种风险与单个企业的风险有很大不同。

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概念比较

企业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则是由于物资经由供应链流经众多的生产流通企业到用户,产生商流、物流、信息流,涉及到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过程,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供应链的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

3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分类比较

无论是供应链风险还是企业风险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为便于比较,本文将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都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大类。

(1)如表1所示。对于供应链和企业都存在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如自然灾害;社会环境风险,如恐怖事件、危机事件;经济环境风险,如经济萧条、经济大滑坡等。

(2)对于供应链,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依然存在,只不过其风险在供应链各伙伴企业中得到了重新分配。

(3)由于供应链伙伴企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导致供应链管理的风险大大增加。

(4)供应链伙伴企业间容易出现相互不信任、不规范行为,因此带来信息风险

(5)供应链是个动态联盟,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既存在技术兼容问题也存在技术泄密问题。

(6)供应链越复杂,风险程度越高。

4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成因分析(见表2)

5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特点比较

5.1供应链风险具有互动博弈与合作性

供应链内部风险主要来自组成供应链系统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它由各环节之间潜在的互动博弈与合作造成。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取向,相互之间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又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因此为了争夺系统资源,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展开激烈博弈。同时,在部分信息公开,资源共享基础上,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

5.2 供应链风险与企业风险造成损失的成因不同

供应链风险主要来自合作风险,企业风险主要来自企业自身。全球经济正在向着国际化、一体化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愈加复杂。企业不仅面临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风险,同时也面临着政治经济关系变化导致损失的风险。但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破产倒闭的根本原因还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当,经营不善造成的。

5.3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相同

这一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1)风险识别:对企业或供应链面临的潜在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和辨别。

(2)风险衡量:运用定量分析法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范围及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

(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降低风险。

(4)风险管理实施与评价:协调配合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整、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标。

5.4 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不同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防止企业破产、倒闭,促进企业发展,将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使它与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信息管理等发生并列关系,能够将这些管理综合起来,在全面管理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对风险信息的了解、沟通。通过对潜在意外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成本最优化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和效率。

5.5供应链风险具有“牛鞭效应”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生产源头和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导致反馈误解。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依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种曲解从一点微小差异最终传递到源头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

5.6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

由于供应链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因此风险因素可以通过供应链流程在各个企业间传递和累积,并显著影响整个供应链的风险水平。因此,对供应链风险的传递和控制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关键之一。根据供应链的时间顺序和运作流程,各节点的工作形成了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其中某一项工作既可能由一个企业完成也可能由多个企业共同完成。供应链整体的效率、成本、质量指标取决于节点指标。由于各节点均存在风险,则供应链整体风险由各节点风险传递而成。通过风险传递算法可以对供应链风险瓶颈单元加以识别,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调整、优化,进行风险控制。比如可对瓶颈节点的资源分配予以调整。

5.7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不同

企业风险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予以管理:

(1)风险转移:利用投保支付保费的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方式转移至其他企业。

(2)风险自留:利用一些企业内部资源为损失进行计划,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损失。

(3)损失融资: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对风险进行对冲,如对冲由于利率、价格、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

(4)风险控制: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来规避、降低经营风险。

由于供应链是由链上多个伙伴企业组成,以上企业风险管理工具并不适用。供应链风险管理核心在于对供应链伙伴关系、合作关系的管理、监督与控制。

6 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策

6.1设计、构建供应链时应充分考虑到风险问题

在最初设计和构建供应链时就应认识到供应链存在风险性,根据其结构、环境等特点分析风险因素,区分风险类别,尽早识别风险,有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合理选择风险工具。

6.2优化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一方面也要考量伙伴的合作成本与敏捷性。

6.3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理解

合作伙伴应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由采购、生产、分销、销售构成的分离的块功能。只有链上伙伴坚持并最终执行对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发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份额。

6.4建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建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可以降低供应链结构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伙伴成员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

6.5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

供应链透明性指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从供应链一端看到另一端的能力。如果不能得到清晰和没有失真的视野,就会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信任,迫使成员企业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或决策。

6.6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

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供应链反映速度,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