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

经济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林业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

1、林业低碳经济的内涵

林业建设发展要注重环保促进作用的时间,通过人工发展林业来解决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并在基础工作中形成先进的管理体系。低碳理念在林业建设阶段提出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林业建设属于公益性的项目,但在建设与后期养护阶段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制定经济目标对森林健康生长是十分必要的。在低碳经济理念中,注重协调经济收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管理,相互促进进行,减少林业建设以及发展阶段的排放量,形成低碳发展体系。这一目标制定能够帮助节省资金的使用量,林业发展区域内获得更合理的经济收益。

2、林业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是环境治理以及林业优化发展。林业管理部门会基于低碳理念基础上来做出宏观调控,优化林业发展的可支配资源,是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在基层中形成稳定的使用发展计划。所指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也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来进行,确保目标在基层中落实能够更加高效,并且林业发展区域与周边的环境相互融合,这样生态环境失衡问题也得到了合理的解决,是实现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也因此得到了林业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经济协调发展得到了更好的落实。林业对减缓气候变化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保持或扩大森林面积,保持或增加林地或景观层面的碳密度提高,林产品异地碳储量,促进工业产品的燃料替代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减排增汇潜力。因此说,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减排,森林的碳汇功能是林业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二、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

1、建设森林城市

林业低碳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现阶段城市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环境污染。众所周知,我国的空气环境并不理想,并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树木具有空气净化能力,能够将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到达环节环境污染的目的。城市建设对木材资源的使用需求也是十分大的,通过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落实,能够帮助缓解资源匮乏的现状,形成更科学的资源发展形式,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林业发展,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森林城市建设要以生态建设为手段、造林绿化为主导,将城市森林从森林扩展到绿地、园地、湿地、水系,通过江河绿色廊道、铁路森林带、环城高速公路森林带、城市组团隔离森林带、城市主次干道绿化景观带、城市绿地公园、单位绿地系统、城市立体绿化等城市森林绿地系统建设,构筑城乡融合的森林生态绿地网络系统。同时,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选用和营造乡土乔木树种、高固碳树种及花草,以增加城市森林绿地系统的CO2吸收能力,发挥其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强大的碳汇功能。

2、建设低碳林区

在开展林业建设任务时要结合地方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包括人口基数,环境现状等。再次基础上所制定的林业经济发展计划才是真实有效的,能够得到落实。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能源发展低碳化、经济发展低碳化、技术发展低碳化等基本途径,建设一批有利于身心健康、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低碳林区。低碳林区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林区公众的出行方式、消费方式和居住方式对林区的低碳化有重要影响。通过建设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鼓励使用环保交通工具,推行可持续发展型设计和建筑,提倡消费低碳产品,引导居住公共住宅,发展和使用新的清洁能源,倡导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等措施,建设与发展低碳林区。

3、建设低碳林业产业

低碳林产加工业。按照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要的求,积极开发推行应用能源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依据林业低碳经济理念,发展高新技术林业产业和精深林业加工业等环境友好型的林产加工业作为实现林业低碳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同时限制发展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林产加工业,重点抓好木浆造纸、人造板、灌木饲料加工等林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和企业,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森林旅游业。林业具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发展林业低碳经济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大力发展游憩林业,营造景观生态林,形成以森林公园为龙头、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把森林生态旅游业做强做大成林业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同时,应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按节约能源、降低污染要求,规划森林生态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开发和建设绿色餐饮业、绿色建筑(住宅/宾馆)、绿色宾馆用品、旅游纪念品制造业等低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此外,生态林业系统设计、规划和咨询业,生态林业系统管理和技术服务业,生态林业科学研究产业等也都是建设林业低碳经济的低碳林业产业。

4、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

林业生物质能源既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又具有来源可再生、生长过程环保等优势,因此林业生物质能源代表着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未来(程序,2009)。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是实现林业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森林植物从种植到最终焚烧的全生命过程中,可实现CO2的投、产平衡,具有“碳中性”特性(CO2的净排量为0),且林业生物质燃烧时获单位能量所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只有化石能源的1/8左右,是典型的低碳燃料。据统计,我国每年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等生物质废弃物约1.4亿t,林木修枝等产生的生物质有1亿t,树木果实和天然树脂有200余万t,若能将这些资源的50%开发成能源,可以替代6500万t的石油能源。因此,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林业生物质能源,推进林业低碳经济发展。

5、开展森林碳汇交易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森林碳汇的资源属性和对应的商品属性逐渐被大家所认知: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其所提供林木的经济价值。由于森林碳汇项目具有潜力大、易操作、见效快、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碳汇项目中的首选项目(黄东,2008)。森林碳汇交易作为一种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可解决国家现存森林生态补偿融资难、负担重的问题,理顺森林生态补偿的渠道和关系,并可为林业发展创造新的商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要深入开展森林碳汇交易,促进林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王志刚 单位:通北林业局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司法 减资 股东

进入新世纪以来,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要经受经济全球化的荡涤。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登上经济发展的大船,拉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经济发展机遇显得无所适从,失去许多机会,经济发展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后面。有的国家和地区过分强调资源禀赋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主动竞争观念对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幻想某一天机遇会自然落在自己头上。有的国家和地区安于享受出售资源带来的利益,忽视了产业结构多元化协调发展对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以上问题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些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失去了一些机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理论工作者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也是理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山西财经大学吕春城教授主编的《开放条件的山西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书,明确而系统的回答了以上问题,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一个可实际应用的方案。主要解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拓宽视野,抓住机遇

内陆地区经济之所以与沿海地区的差异越来越大,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视野不宽阔,抱着传统观念,靠着传统资源优势,等待机遇到来,其结果是屡屡失去发展的大好机遇。思维视野开阔能够增加对机遇的敏感性,能够预感机遇的到来,能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抓住机遇,这是内陆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正确认识比较优势,增强竞争意识

比较优势是在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基础上形成的。长期以来,地区之间的分工就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来说,自满于本地区占有的独特优势,强调本地区资源占有的独特性,寄希望于依靠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本地区经济,忽视了竞争在实现区域比较优势的关键作用。突出表现是竞争意识薄弱,在商品经济大潮面前无所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没有特色,缺乏名牌有竞争力的产品。

任何地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参与分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比较利益,而比较优势只有在同时具有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所以,作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内陆地区来说,如果一味强调自己低劳动成本和廉价资源的优势,而忽视了竞争在实现比较利益中的重要性,忽视了竞争意识的培养,把本地区拥有的优势当成金娃娃,幻想天上会掉下馅饼,其结果使本地区经济陷入在成本上“高出低近”,在利益上“低出高近”的怪圈,与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主动进入国际市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时期,这无疑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而内陆地区由于从事国际贸易的时间短经验少,且远离海岸线,缺乏与国外联系的通道,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面临大致一样的问题:首先是从事对外贸易的基础薄弱,无论从思想意识到专业型人才与沿海发达地区比都有很大差距,导致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出口贸易额少。其次是出口商品结构有极大相似性,即表现为初级化、重型化、能源化、资源化,出口商品以资源性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也是导致出口贸易额低的原因。第三是贸易形式单一,出口内容以货物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补偿贸易以及劳务输出,对外投资等,所占比例很小。第四是市场范围狭窄,由于出口商品结构性问题,导致内陆地区出口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从内陆地区现实情况出发,以上问题既是内陆地区从事对外贸易动因,也是影响这些地区对外贸易深入发展的主要因素。《开放条件下山西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书的作者长期研究山西省经济发展状况,掌握了大量资料,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以山西为代表的中国内陆地区经济状况、对外贸易现状进行研究,提出许多独到见解。

实施开放条件下的人才战略

人才缺乏、人才外流是困扰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中国内陆省份无一例外。人才状况与经济状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地区人才聚集、人才结构合理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形成明显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政府在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投入不足,使该地区城市现代化设施落后于发达地区,造成科学研究的诸多不便。有限的财政收入使当地政府在培养人才,稳定人才方面不可能有大量支出,使内陆地区人才收入低于发达地区,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结果使内陆地区陷入一个怪圈,即:经济落后导致培养、挽留人才投入不足,投入不足导致人才匮乏,人才匮乏影响经济发展。经济状况与人才状况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才缺乏可导致本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下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研究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培养、使用人才的有效策略,找到一条能留住人才、重视人才的途径,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该书作者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角度出发,从全国和全球的视角出发讨论和研究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主要有:强化国际化培养机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市场调节的人才培训机制,放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途径,鼓励多渠道投资于人才培养,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宽松灵活的用人机制,用人方法上长期聘用和短期用人相结合,聘用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进行短期攻关,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顺畅的人才流动机制,提出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薪酬留人,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招人和留人。这些思路和策略有极强的时代感和适用性,同时每一条又是一个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深入研究。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内陆地区制定人才策略有极大借鉴作用。

抓住历史机遇发展内陆地区经济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现象,是一种自然过程,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是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到新增长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都将出现新增长点,并叠加起来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随着我国要素成本的优势逐渐弱化,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了,而应该更多地依赖科技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3)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存量调整和增量做优.不管是农业还是制造业甚至服务业,都应该把发展重点从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这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4)经济发展目标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共享发展成果.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放弃不惜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而要做到以人为本,重点解决教育、养老、就业等老百姓最关系的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5)经济管理从刺激增长转向科学调控.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如果仍然还是一味地刺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忽视科学的宏观调控,那系统性风险迟早会爆发,所以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科学、精准、有效的宏观调控上.

2低碳经济是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1低碳经济的涵义

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气候异常的事件不断增多,并开始威胁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中国多地长时间遭遇雾霾天气,环境污染现象极其严重.气候专家认为这种气候变暖的现象是温室效应引发的,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浓度上升.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碳排放,降低大气中的碳浓度,进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英国2003年率先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低碳经济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减排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政府十工作报告中更是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

2.2.1全国和区域环境从国家层面讲,我国在过去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投资、能源消耗,在产业结构上更多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效果显著,但也面临严重的问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低、枯竭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同时,我国还面临环境的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低端产业的疯长和限制、企业缺乏创新力和长期研发能力等诸多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成在经济方式从规模数量到质量效率的转变,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甚至农业发展的重点都将从产业中低端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产业高端环节转变,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成功跨越.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决定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新形态.为此,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从区域经济来看,河北地处京津冀经济带.在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其中河北省定位于“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实现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发展,重点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这对河北省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并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化,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2.2省内经济发展状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年均增长8.5%,在全国31省排名第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39.4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88.0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1978.7亿元,增长11.2%.目前全省的产业结构仍以钢铁冶炼、水泥化工、制药等六高耗能行业为主,基本上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第二产业的优势明显.但这种依赖资源、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存在着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低的弱点.省内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劳动效率低、生产效益不高,发展比较落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方面力不从心,影响了其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作用的发挥.近几年省内产业结构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河北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又在不断出现.一是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快,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加剧,部分市县地方债务存在风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转型升级尤为迫切.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大气、水污染问题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还需付出极大努力.三是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高,城市经济、沿海经济、县域经济仍是明显短板,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因此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特别是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加快形成引低碳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已得到国际共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将是河北省经济未来发展的主基调.具体发展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借东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抓住用好京津冀一体化的机遇,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切实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真正使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另一方面,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按照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定位,打造沿海率先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冀西北生态涵养区等特色功能节点区域城市.

3.2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实现河北省重新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推动高碳低碳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钢铁产业高端化、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化工产业精细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最终实现第二产业低碳化.其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农业.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实现到第一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形态.

3.3创新性,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创新是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特点.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才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进行转型升级的同时,还需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政府需要为创新企业提供良好的平台支持,包括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等.另外还需要有编制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以保证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苑建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1).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3).

[3]李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5,(21).

[4]胥丽娜.新常态下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4篇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5篇

1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历程及机遇

1.1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后才能真正称之为产业。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经济才初具雏形,但发展非常迅速。近三十年来,通过国家的政策引导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1978年开始,旅游业开始从“事业型”向“产业型”转变,从而转变了旅游业的发展机制。

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经济发展方针,开始了旅游业全方位的发展。

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立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1992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从此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新兴产业发展序列的首位。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旅游经济定为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使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机遇

首先,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的综合国力,逐步深化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增强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进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稳定的政治局面,快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都增强了作为最安全旅游目的地国的良好形象。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机遇。我国目前建设的小康社会还很不全面和不平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努力迈向更高水平、更加全面的小康,而旅游消费作为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必然随着我国小康经济的建设而增加更多的需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和其他一系列重要举措,以及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都将极大地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1.3提高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意义

首先,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性。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很多相关产业,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一定区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那些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方,旅游经济对地区国民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更明显。

其次,旅游业是一个外向型产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向世界开放,改变了对外封闭的政策,而如何对外开放则必须找到一个开放的“切入点”,旅游业就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广泛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并向他们提供服务和其他相关产品。从而使大量世界各国的旅游者通过旅游消费这个对外桥梁,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的各种政策以及投资的有利环境,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最后,满足经济发展中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需要,以及对引进外汇资金的需要。中国处在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必须有一批有强大创汇能力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具有外向型优势的旅游业具有其特殊的产业优势。因此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对于缺乏有力创汇产业而又急需外汇的国家,是一种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策略。

2如何提高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1在政府的主导下,突出旅游经济的发展地位

旅游业由于其综合性和相关性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的产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往往能推动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应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方针,强化对旅游业的领导及管理。

首先,明确和重视旅游产业的地位。实施“旅游兴区”战略,把旅游业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计划中,将其作为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使其逐步与经济、社会及地理位置相适应。此外,还应有高标准、操作性强的旅游开发和发展计划,来指导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快落实和促进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加强旅游业的目标管理。可以建立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分解地区旅游经济的目标任务,这样各个层次各行其职,有利于旅游经济有条不紊地发展。地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则要认真贯彻落实各种相关制度。

2.2加快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发展,提升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快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发展,创造良好服务条件和旅游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旅游交通投资,交通便利是吸引游客的首要条件,应努力吸引企业及地方部门的合资,确保旅游景区便利的交通。此外,还应利用日益发达的科技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强化旅游交通的管理,独立经营旅游经济,使其区别于一般性的交通;应避免旅游景点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的盲目性,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发展步骤及实施方案,认真做好旅游消费市场的信息预测,以及营销工作可行性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加强对国内旅游经济的理论研究;发展旅游产品的多样化,特别是对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重视,发掘旅游景点独特的地方文化,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其次,在在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主要应从创立品牌优势和完善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加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应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争创有信赖力的品牌,从而以品牌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不断增添民牌景区(景点)的所谓“新特”内容,提高景区的文化内涵及地方特色,特别是对于一些历史遗迹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同时,还应同步发展相应的有特色的餐饮服务。

旅游业是一项形象产业,其知名度是主要的生产力。因此要大力做好市场营销工作,通过做好总体策划以及整体和科学的营销,提高地区旅游业的知名度。在总体策划方面,要重点发展潜在的、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塑造鲜明的形象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其次在扩大宣传方面,应结合人员宣传、广告宣传等多种宣传方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从而不断拓展旅游客源。

2.3加大融资力度,加强管理与服务

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能筹措旅游发展资金。首先,增加政府引导性的投入,特别是政府应承担一些投资额相对较大且回收期较长的项目。其次,为增加投资者信心和信赖度,政府应协调各个部门,创造出良好的投资氛围并引导投资的流向,使投资者放心,也使旅游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最后,还应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融资能力,并可考虑旅游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以解决旅游业发展的一些融资困难和障碍。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6篇

摘 要: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版,第415-416页.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发展策略;绿色建筑

1前言

要想有效推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大的推动力,要对整个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推动建筑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完善建筑行业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营造出一个统一且开放的秩序。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表示,新型城市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PPP(公私合营模式)新一轮投资热潮,将构成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行业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为我国在开发海外建筑市场和建筑工程承包业务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建筑行业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希望广大建筑业企业加快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倪虹在2016年10月31日举行的中国建筑协会成立30周年暨建筑业改革发展交流经验会上提出,随着PPP项目的深入推进和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建筑业企业要通过积极参与PPP项目,提供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提升综合经营能力,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由“承建商”到“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呈现稳健运行态势。我国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77461.8亿元,同比增长7.0%;累计完成增加值19877.8亿元,同比增长7.5%。

2建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引入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体制发生了改变,引入了市场经济,并且鼓励私营经济进入建筑行业中,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规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添砖添瓦,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调节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使其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2.2完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

我国建筑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还需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优化建筑行业的经济结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对那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施工建设中的建筑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绿色环保低碳材料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对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中小型建筑企业朝着大型建筑企业发展。为使我国建筑企业更加规模化与国际化,还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促进了建筑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使其规模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了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进步。

2.3科学合理应用神经网络

(1)造价预算。在建筑企业中,工程造价预算尤为重要,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对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我们使用BP网络来制定出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模型,对建筑工程在建设施工、工程管理等每个流程都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并且分析研究工程成本的组成部分,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追踪,掌握建筑工程成本的变化规律,对整个建筑的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在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网络系统对该建筑工程的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并且从网络存储的以往的大量建筑工程资料里找出预算规律,进而完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资料,保证建筑工程预算资料的可行性。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大大提高了其运算速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可以尽量避免资金短缺问题。(2)风险预警。建筑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风险,如市场、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等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网络预测这些将要发生的风险,尽量把建筑经济管理风险降到最低。我们可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经营风险进行预测,神经网络是投资决策使用的工具,我们要有效利用神经网络系统中非线性的映射模式分析创造的能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动态风险预警系统,把风险的来源输入到神经网络系统中,进而分析出风险等级,最后计算出风险有可能发生的区域,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3)建筑工程投标。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建筑企业必须在投标之前对投标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而在竞争中获胜。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当前的市场条件以及该建筑工程的具体信息等,由于这些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变量,因此往往无法判断出该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是,神经网络系统在建筑企业招投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招投标带来的影响因素,并且能够合理预测出该建筑工程的合理报价。承包商可以依照这个预测数据来制定招投标的方案,结合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数据合理估算出投标价格,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现在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神经网络系统的合理应用已取得了较大效果。很多相关的神经网络系统被应用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我们只需将建筑工程中相关资料输入到系统中,就可以计算出该建筑工程的投标报价率。

3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展望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建筑企业在人们的期望中不断进步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建筑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巨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侧重点是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筑工程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大大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建筑行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建筑企业一定要适应市场机制的改变,顺应时代的变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管理,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优惠政策进行扶植,促进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秀婷.关于建筑节能社会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分析[J].管理与财富,2009(5):83-84.

[2]赵越,师郡.浅析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0):165-167.

[3]刘成威.关于建筑经济的效益提高的具体分析[J].财金论坛,2014(13):165.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8篇

我国建筑行业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行业中,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建筑工程中绿色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推动着我国建筑行业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建筑经济的发展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建筑经济;发展策略;绿色建筑

1前言

要想有效推进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更大的推动力,要对整个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发展,推动建筑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完善建筑行业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营造出一个统一且开放的秩序。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涛表示,新型城市化带来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PPP(公私合营模式)新一轮投资热潮,将构成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行业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国对企业“走出去”投资建设的扶持力度逐步加大,为我国在开发海外建筑市场和建筑工程承包业务方面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建筑行业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行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希望广大建筑业企业加快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倪虹在2016年10月31日举行的中国建筑协会成立30周年暨建筑业改革发展交流经验会上提出,随着PPP项目的深入推进和相关政策的日趋完善,建筑业企业要通过积极参与PPP项目,提供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方位服务,提升综合经营能力,拓展盈利空间,实现由“承建商”到“综合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呈现稳健运行态势。我国建筑业累计完成总产值77461.8亿元,同比增长7.0%;累计完成增加值19877.8亿元,同比增长7.5%。

2建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引入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体制发生了改变,引入了市场经济,并且鼓励私营经济进入建筑行业中,顺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规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变革,为建筑经济的发展添砖添瓦,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调节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的繁荣昌盛,并使其健康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是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

2.2完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

我国建筑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还需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优化建筑行业的经济结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要对那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施工建设中的建筑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绿色环保低碳材料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对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中小型建筑企业朝着大型建筑企业发展。为使我国建筑企业更加规模化与国际化,还要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其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经济促进了建筑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使其规模发展壮大,进而推动了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进步。

2.3科学合理应用神经网络

(1)造价预算。在建筑企业中,工程造价预算尤为重要,神经网络主要应用在对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我们使用BP网络来制定出建筑工程成本的预算模型,对建筑工程在建设施工、工程管理等每个流程都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并且分析研究工程成本的组成部分,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进行追踪,掌握建筑工程成本的变化规律,对整个建筑的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在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网络系统对该建筑工程的特征进行分析预测,并且从网络存储的以往的大量建筑工程资料里找出预算规律,进而完善建筑工程造价预算资料,保证建筑工程预算资料的可行性。神经网络的数据处理大大提高了其运算速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管理,可以尽量避免资金短缺问题。(2)风险预警。建筑经济管理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风险,如市场、金融、企业内部财务等所带来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神经网络预测这些将要发生的风险,尽量把建筑经济管理风险降到最低。我们可使用神经网络对建筑工程经营风险进行预测,神经网络是投资决策使用的工具,我们要有效利用神经网络系统中非线性的映射模式分析创造的能力,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动态风险预警系统,把风险的来源输入到神经网络系统中,进而分析出风险等级,最后计算出风险有可能发生的区域,以便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确保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3)建筑工程投标。在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建筑企业必须在投标之前对投标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而在竞争中获胜。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当前的市场条件以及该建筑工程的具体信息等,由于这些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变量,因此往往无法判断出该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但是,神经网络系统在建筑企业招投标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招投标带来的影响因素,并且能够合理预测出该建筑工程的合理报价。承包商可以依照这个预测数据来制定招投标的方案,结合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数据合理估算出投标价格,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从现在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神经网络系统的合理应用已取得了较大效果。很多相关的神经网络系统被应用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我们只需将建筑工程中相关资料输入到系统中,就可以计算出该建筑工程的投标报价率。

3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展望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对周围环境尤其是对自身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建筑企业在人们的期望中不断进步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建筑经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巨大。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侧重点是城市化发展,在城市化建设中建筑工程充分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也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建筑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大大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建筑行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建筑企业一定要适应市场机制的改变,顺应时代的变迁,对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管理,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制定优惠政策进行扶植,促进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秀婷.关于建筑节能社会经济效应问题的研究分析[J].管理与财富,2009(5):83-84.

[2]赵越,师郡.浅析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0):165-167.

[3]刘成威.关于建筑经济的效益提高的具体分析[J].财金论坛,2014(13):165.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9篇

(一)提高公路经济效益

有利于减轻交通运输压力最近几年来,公路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公路运输的方式和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公路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促进了公路网络的成熟和完善,另外,公路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的投资环境及分布格局,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同时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提高公路经济效益

有利于减少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差距公路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国家产业政策对公路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东部和西部资源环境、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差异,公路经济日益发展,东部由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给经济落后的区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资源。公路经济的枢纽作用促进西部经济和东部经济的融合和交流,很好的互补了东西部地区经济的缺陷和不足,减少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差距。

二、提升公路经济效益的几点发展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想提高公路经济效益,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要求全体人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的创新各种途径。同时全体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另外需要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的提高公路经济效益。

(二)不断的完善相关的公路管理制度

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的提高公路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因此管理人员不仅要找出原来的公路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结合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公路管理制度进行纠正,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公路管理工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完善的公路管理制度,不仅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管理组织和管理机构,而且要结合公路的特征的不同,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另外,落实制度属于重要的环节,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落实好这些制度,确保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运行机制不要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促使公路精神文明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需要对长效机制进行维护,抓紧推行分工责任制,使责有攸归。

(三)改变运营方式,采用多样化经营模式

积极发展公路经济的过程中,公路管理人员必须要考虑公路经济活动与市场的需求是否相符,而且公路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整合公路系统,从而适当调整并且完善公路的内部结构,促进公路经济的稳健增长。

(四)采用多渠道融资方式

加快建设公路新时期要想加快发展公路经济,必须要集中力量进行公路扩建,从而扩大公路网的规模,提高公路系统的深度和通达性。因此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采用多种融资手段建设公路经济,比如说,采用集资、招商引资、项目竞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从而投入到公路建设当中,推动公路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经济;优化策略;论文下载

港口经济是由港航运输、工业地带、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组成的一种小范围经济,有明显的运输低成本、强流动性、外向型等特性。亚洲“四小龙”、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的飞跃发展,都显示了港口经济在其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和推动力。

一、港口经济效应阐述

首先,港口地带的低运输成本是吸引商贸的最大诱惑因素。便捷的港口运输和货物的规模化流动成为国际经贸企业的首选因素之一,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推动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就业,进地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物流整合效应。港口不但可提供货物装卸、中转和仓储等物流服务,还可以利用其信息通讯以及信息网络,为用户提供所需市场信息与决策信息。再者,聚合区际经济,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港口可以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产业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后,港口经济的投资乘数效应和全局性效应。港口经济肯定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发展。另外,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

二、港口经济模型处理——以南部沿海城市为例

为了定量研究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我们对某沿海省份的港口吞吐量与gdp运用线性回归函数表达并进行回归模拟。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各字母代表如下:

y——沿海某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用来度量该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x——沿海某省省内港口吞吐量,用来度量该省港口经济的发展;

c2——港口吞吐量对于gdp的平均影响,, u为随机误差。

根据某省份2000年到2011国内生产总值与省内港口吞吐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2-l:

表2-1 (y单位亿元,x单位千吨)

将表3-1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检验结果合理。经过eviews辅助分析,我们得到以下模型:

y=0.04420114036*x+1073. 272641

【36. 13056】 【3. 076984】

(0. 0000) (0. 0105)

其中,【】内为t值,()内为p值

r^2=0.990884 f=1305.417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可解释为:该省港口吞吐量每增长1%,则其省内gdp平均增长4. 42% 。从图3-1也可以看出,原始数据与拟合数据的拟合度比较好,计算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可近似拟合为线性,即我们可以使用原来的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由此说明:港口经济通过这种大约为1: 4的乘数关系对该省区域经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区域经济融合下优化港口经济的策略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经济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扎,但其涵盖的地域和发展程度仍显不足,其综合服务功能比较薄弱,经济效应辐射范围仍有较大开发潜力,国际中转枢纽地位尚未稳固,甚至更有来自日韩等国外港口的激励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优化港口经济发展,从来带动国内区域经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1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群,把腹地经济的发展作为港口建设的有效支撑,腹地经济以港口的大运量、大吞吐量的特点为支点,形成优势互补,生态共存。如日本的“三湾一海”就是成功的典范。

3.2构建区域协调的集疏交通网络体系。围绕港口经济的运输优势,集中力量搞好区域范围内的铁路、公路及航空建设,形成一个以港口为起点,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以省级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为补充的水陆互补、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充分发挥港口在人流、物流运输中的主渠道作用。

3.3全方位开放,进行体制创新,有效整合资源,推行自由港政策。自由港政策为港口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过境转运船舶和集装箱货源。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经济;优化策略;论文下载

港口经济是由港航运输、工业地带、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组成的一种小范围经济,有明显的运输低成本、强流动性、外向型等特性。亚洲“四小龙”、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的飞跃发展,都显示了港口经济在其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和推动力。

一、港口经济效应阐述

首先,港口地带的低运输成本是吸引商贸的最大诱惑因素。便捷的港口运输和货物的规模化流动成为国际经贸企业的首选因素之一,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推动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就业,进地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物流整合效应。港口不但可提供货物装卸、中转和仓储等物流服务,还可以利用其信息通讯以及信息网络,为用户提供所需市场信息与决策信息。再者,聚合区际经济,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港口可以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产业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后,港口经济的投资乘数效应和全局性效应。港口经济肯定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发展。另外,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

二、港口经济模型处理——以南部沿海城市为例

为了定量研究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我们对某沿海省份的港口吞吐量与GDP运用线性回归函数表达并进行回归模拟。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各字母代表如下:

Y——沿海某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用来度量该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X——沿海某省省内港口吞吐量,用来度量该省港口经济的发展;

c2——港口吞吐量对于GDP的平均影响,, u为随机误差。

根据某省份2000年到2011国内生产总值与省内港口吞吐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2-l:

表2-1 (Y单位亿元,X单位千吨)

将表3-1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检验结果合理。经过eviews辅助分析,我们得到以下模型:

Y=0.04420114036*X+1073. 272641

【36. 13056】 【3. 076984】

(0. 0000) (0. 0105)

其中,【】内为t值,()内为P值

R^2=0.990884 F=1305.417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可解释为:该省港口吞吐量每增长1%,则其省内GDP平均增长4. 42% 。从图3-1也可以看出,原始数据与拟合数据的拟合度比较好,计算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可近似拟合为线性,即我们可以使用原来的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由此说明:港口经济通过这种大约为1: 4的乘数关系对该省区域经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区域经济融合下优化港口经济的策略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经济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扎,但其涵盖的地域和发展程度仍显不足,其综合服务功能比较薄弱,经济效应辐射范围仍有较大开发潜力,国际中转枢纽地位尚未稳固,甚至更有来自日韩等国外港口的激励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优化港口经济发展,从来带动国内区域经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1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群,把腹地经济的发展作为港口建设的有效支撑,腹地经济以港口的大运量、大吞吐量的特点为支点,形成优势互补,生态共存。如日本的“三湾一海”就是成功的典范。

3.2构建区域协调的集疏交通网络体系。围绕港口经济的运输优势,集中力量搞好区域范围内的铁路、公路及航空建设,形成一个以港口为起点,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以省级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为补充的水陆互补、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充分发挥港口在人流、物流运输中的主渠道作用。

3.3全方位开放,进行体制创新,有效整合资源,推行自由港政策。自由港政策为港口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过境转运船舶和集装箱货源。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港口经济;区域经济;优化策略;论文下载

港口经济是由港航运输、工业地带、商贸、旅游等相关产业组成的一种小范围经济,有明显的运输低成本、强流动性、外向型等特性。亚洲“四小龙”、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的飞跃发展,都显示了港口经济在其经济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和推动力。

一、港口经济效应阐述

首先,港口地带的低运输成本是吸引商贸的最大诱惑因素。便捷的港口运输和货物的规模化流动成为国际经贸企业的首选因素之一,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推动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就业,进地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其次,是港口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物流整合效应。港口不但可提供货物装卸、中转和仓储等物流服务,还可以利用其信息通讯以及信息网络,为用户提供所需市场信息与决策信息。再者,聚合区际经济,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港口可以在区域内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降低产业成本,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强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最后,港口经济的投资乘数效应和全局性效应。港口经济肯定直接推动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发展。另外,数据显示港口生产经营与其他相关产业及间接诱发的经济贡献为1:5,提供就业比值为1:9。

二、港口经济模型处理——以南部沿海城市为例

为了定量研究港口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我们对某沿海省份的港口吞吐量与gdp运用线性回归函数表达并进行回归模拟。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各字母代表如下:

y——沿海某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用来度量该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x——沿海某省省内港口吞吐量,用来度量该省港口经济的发展;

c2——港口吞吐量对于gdp的平均影响,, u为随机误差。

根据某省份2000年到2011国内生产总值与省内港口吞吐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2-l:

表2-1 (y单位亿元,x单位千吨)

将表3-1导入eviews软件进行ols估计,检验结果合理。经过eviews辅助分析,我们得到以下模型:

y=0.04420114036*x+1073. 272641

【36. 13056】 【3. 076984】

(0. 0000) (0. 0105)

其中,【】内为t值,()内为p值

r^2=0.990884 f=1305.417

该模型的经济意义可解释为:该省港口吞吐量每增长1%,则其省内gdp平均增长4. 42% 。从图3-1也可以看出,原始数据与拟合数据的拟合度比较好,计算涉及的两个变量之间可近似拟合为线性,即我们可以使用原来的模型进行回归估计。由此说明:港口经济通过这种大约为1: 4的乘数关系对该省区域经济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区域经济融合下优化港口经济的策略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经济有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总体发扎,但其涵盖的地域和发展程度仍显不足,其综合服务功能比较薄弱,经济效应辐射范围仍有较大开发潜力,国际中转枢纽地位尚未稳固,甚至更有来自日韩等国外港口的激励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优化港口经济发展,从来带动国内区域经济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3.1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群,把腹地经济的发展作为港口建设的有效支撑,腹地经济以港口的大运量、大吞吐量的特点为支点,形成优势互补,生态共存。如日本的“三湾一海”就是成功的典范。

3.2构建区域协调的集疏交通网络体系。围绕港口经济的运输优势,集中力量搞好区域范围内的铁路、公路及航空建设,形成一个以港口为起点,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以省级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为补充的水陆互补、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充分发挥港口在人流、物流运输中的主渠道作用。

3.3全方位开放,进行体制创新,有效整合资源,推行自由港政策。自由港政策为港口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过境转运船舶和集装箱货源。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3篇

建筑行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和经营是一个系统化较强的过程。建筑行业的生产主要是以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为基础,强调为社会提供所需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设备的安装工作。同时依靠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建筑需求,其中包括:影剧院、运动场、商场、医院等。城市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点,其象征着社会和人类文的进步,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垫,但近年来城乡发展十分迅速,房屋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使得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广泛的空间,所以说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也是必然的。2010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以达4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商品住宅投资34038亿元,增长32.9%,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70.5%,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达40.55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6%;房屋新开工面积16.38亿平方米,增长40.7%;房屋竣工面积7.60亿平方米,增长4.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12亿平方米,增长2.7%。

二、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1.利用国有建筑企业资本向市场经济转变

我国国有建筑企业应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使国有资产向大企业并拢,并吸纳非国有经济的社会资本,以此来放大国角资本的功能,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把国有资产向国资控股或国有独资模式发展,使得国有建筑企业具有市场经济效能,能够参与市场经济的直接竞争。另外,国有建筑企业的资本还可以逐步的淡出国有建筑企业,把企业改为私有建筑企业,以顺应激列的市场竞争。

2.强化私营建筑企业的自主自强意识

私营建筑企业应以市场经济为出发点,突出自主自强的意识,以此来促进企业在改革中的发展。私营建筑企业要明确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特点,逐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的发挥私营建筑企业的优势,利用市场经济这一特殊机遇,把私营建筑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打破束缚私营经济发展的种种制约,做好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企业的自身管理,以管理要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使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3.私营建筑企业的指导与监督

私营建筑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政府也要做好私营企业的指导与监督工作,以使其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在指导与监督过程中政府有义务,有责任参与企业在工商、税务、城管、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审计等方面的管理,充分的利用现有政策消除企业自身存在的管理漏洞,例如:偷税、漏税、质量不合格、偷工减料等,通过政府的指导与监督,帮助建筑企业良性发展。

三、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具体措施

1.完善行业标准

我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大规模发展阶段,行业标准是确保稳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提升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就需要在建筑标准上下功夫,在研究、论证、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逐步的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建筑行业标准,并予以颁发,以此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筑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划分,其中包括: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内控标准、质量标准、监理标准等,通过不同的标准划分,来监督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确保建筑能够满足社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背景下 公路经济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72-02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正处速发展的时期,同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强大背景下,国内的公路经济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对公路基础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以此来带动国内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公路建设速度提升很快。随着政府对西部经济开发的重视,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对公路周边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公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实体,得到广泛的关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公路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公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公路经济,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提高公路经济发展的力度,就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2 促进了物流行业的发展

物流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运输是物流行业重要的运输方式。各个区域间的物资与商品流通,可以通过公路运输完成。公路运输使各地的物资得到科学配置,满足市场的需求。公路运输有着其他运输方式无法相比的特点,例如运输费用低、运输门槛低等,因此受到企业的青睐,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1.3 加快了区域经济的融合与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受到交通行业发展落后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起来,尤其是公路建设。当前,我国完成的公路建设里程已经跃居世界前列,而且地位还在不断提升中。公路建设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突破方向。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交通已经成为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由于交通不畅,区域特色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无法转换为经济收入。当公路建设完成后,区域特色经济资源可以通过公路运输,顺利地走向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2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公路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策略

2.1 公路经济发展现状

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任何时代都体现了其重要价值。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公路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不论是连接城镇乡村的普通公路,还是连接经济发展主体的高速公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国内的公路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造成了公路建设的不均衡发展。另外,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内部存在的问题,造成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制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公路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亟需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2.2 提高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公路经济发展的策略

(1)完善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公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方面。因此,有必要在公路系统内部,建设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首先,加强管理,严肃工作纪律,杜绝乱收费与不作为。公路行业是服务行业,公路系统的正面形象需要每一名公路人员共同维护,才能提高公路经济发展的速度。完善公路系统的管理体系,可以为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公路系统的陈旧思想意识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对公路人的要求。但是有一部分公路管理人员认不清行业发展趋势,思想意识没有更新,出现工作不负责任,缺乏服务意识,严重影响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因此,公路管理系统内部,要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调动职工的服务意识,更新观念,提高工作效率,杜绝乱收费与不作为行为,提高工作效率。最后,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对公路建设质量严格把控,提高公路的使用期限,科学养护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公路经济的最大化。

(2)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提高公路职工职业综合素养。公路职工的职业综合素养不仅包括职业思想道德,还包括职业专业技能。因此,为了提高公路经济效益,就要提高公路职工的职业综合素养。首先,转变思想,提高服务质量。公路系统要时刻关注职工的思想意识形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教育培训是提高公路职工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公路职工通过培训可以转变思想认识,提高服务意识。另外,专业的职业技能可以提升职工的自我认知与肯定,能够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从而提高对工作的责任感。其次,提升公路系统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管理层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可以严重影响系统内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因此,作为管理层领导,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样也可以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及时更新思想意识和管理方式,为广大职工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公路经济的稳步发展。最后,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岗位培训机制。公路经济的发展会遇到更多的新挑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挑战,必须培养能够接受挑战的人才。因此,公路系统要根据岗位需要,不断吸收掌握各种新技术的人才,同时对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和岗位培养机制,向人力资源库不断输送公路建设人才,从而促进公路经济的发展。

(3)提高公路养护力度,促进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公路及其相关部门,对公路经济的定位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公路系统中,养护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不重视公路建设初期的养护环节,就会在公路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公路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其次,公路从设计环节开始,就要对各项开支做好预算,并在施工环节和养护环节中严格执行。在不同的阶段,资金支出和作用的重点不同。在公路施工阶段,严格把控施工质量,可以提高公路的使用期限,从而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公路的养护阶段,采用科学的养护方法,同样可以提高公路的使用年限,提高经济效益。而在设计、施工与养护3个环节中,以公路养护最为重要,这也是实现公路经济效益最为重要的环节。公路的养护工作主要包括对各种隐患的排查和解决,需要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公路的排水系统是养护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处理好各种积水问题,保护好公路路面的完整度,及时地维护,可以降低维护成本,提高公路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公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公路系统要把握好发展良机:首先,在系统内部建立建立培训体制,转变职工的思想观念,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其次,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从业务能力上,为广大职工做好表率作用。另外,重视公路的养护工作,提高公路养护力度,从而实现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燕.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轻工科技,2015(12):158-159.

[2] 刘洪霞.简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4(4):234.

[3] 万丽萍.小议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338.

经济发展策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转型;措施

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在我国的能源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煤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也开始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尤其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的推行,使得煤炭企业更加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为了有效缓解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能源危机,我国也加大力度开展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煤炭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资源逐渐枯竭的局面,煤炭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结合自身的经济条件和优势来进行经济转型,进而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阶段煤炭企业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1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相关调查显示,自2012年5月份以来,我国煤炭市场连续波动下行,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进口规模大,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普遍减少,经营越加困难。一直以来,煤炭行业一直以来就被定义为是脏、乱、危险的行业,相关的管理政策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导致煤炭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很多危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安全隐患增多,这也是煤炭经济转型面临的艰巨任务和要改善的现状。首先,煤炭开采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这些环境问题表现的更为明显,煤炭开采地区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地面裂缝、坍塌、粉尘污染、土壤污染等,不合格的煤炭燃烧之后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也给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煤炭企业却没有为自己造成的环境问题支付必要的环境治理费用,导致我国整体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发展。其次,很多煤炭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煤炭生产等过程中使用的技术并不纯熟,更缺乏对煤炭的深加工,只是进行简单的洗煤、炼焦、发电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导致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煤炭的平均利用率不足30%,严重影响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煤炭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安全性差。煤炭行业当中存在着很多结构不合理、不符合规定的小型煤炭企业,在进行煤炭开采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相关设备设施落后,矿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同样也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时期,进行煤炭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2推进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的措施

2.1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进行煤炭经济转型的首要阶段就是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以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根本发展目标,以实现新时期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同时也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需要煤炭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煤炭工作技术,并建立一套适合煤炭企业自身发展的技术体系,强化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是对煤矿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对煤炭副产物的回收利用,还要加大力度推广绿色煤炭开采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以减少煤炭行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煤炭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大力推进煤炭循环经济的转型发展,以满足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

2.2政府要加大对煤炭经济的宏观调控

煤炭经济转型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这是因为我国的煤炭产业本身就是以中央和省级国资委来管理的,因此煤炭经济转型应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导。“十二五”计划对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政府要明确煤炭产业升级的方向和支持政策,并不断加大对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大力推进煤炭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使得煤炭产业结构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得以优化,煤炭资源得以整合和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煤炭经济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

2.3延长煤炭企业的产业链

我国要想实现煤炭产业的经济转型发展,就要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优化煤炭产业工作流程,延长煤炭企业的产业链。除了洗选、炼焦、发电等基本的产业模式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煤炭液化、煤—电联营以及煤—电—钢、煤—铁—铝等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多种经营模式的联合开展,不仅延长了煤炭企业的产业链,还有效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助于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并且对我国煤炭经济转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4煤炭企业要强化内部控制

影响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来自内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方面,煤炭企业要想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首先,煤炭企业要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机构以及专业的财务工作人员,强化企业整体的财务风险意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其次,煤炭企业要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优化作业成本管理和核算办法,实现煤炭企业的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另外,煤炭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相关的工作流程,各项工作要严格按照制度流程来开展,有效防范工作不规范造成的煤炭企业财务危机,为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总结

综上,在当前时期煤炭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需要煤炭企业认清发展现状,明确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向,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和流程。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另外,政府要加大对煤炭经济的宏观调控,延长煤炭企业的产业链,进而真正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兆征.关于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J].前进,2009,11:39-41.

[2]苏立功.在煤炭经济转型发展中推进企业会计改革[J].煤炭经济研究,2011,05: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