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

经济发展潜力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1篇

农业生产的进一步现代化、规模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使得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的矛盾以及资金融通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再加上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体的特殊性,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如何规避和弥补农业生产的风险与缺陷,如何打破农村地区资金流动的枷锁,如何释放农村经济的巨大潜力,推动经济均衡发展。这是摆在政府以及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受制约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但这依然难以改变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再加上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和自发性,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重复简单的低效率生产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不可否认,在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羁绊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农业重复的简单的低效率生产模式的形成,一经形成即相对固定下来,并且极易陷于恶性循环。

(三)经济效益与负担风险不相协调

在广大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方式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以家庭为主体的个体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农产品市场呈现发散型蛛网模式,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关乎当期利润和再生产。在很多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且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这加剧了收益的不稳定性。个体生产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难以实现并为继。

(四)资金融通存在障碍,主体定位不当致供需矛盾难以协调

农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生产周期较长,规模相对固定,成本投入存在沉淀性。正规金融机构呈现出“主动性边缘化”趋势,特别是在商业银行改革之后,诸多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各自在农村的商业网点。农村地区基本金融服务发展滞后,营业网点陈旧,配套设施不完善,覆盖面小。金融机构脱农倾向和农村资金外流状况日益凸显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这源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的低盈利模式和不稳定性特点,根源在于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资金融通存在诸多障碍。在如今,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往来关系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城市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发展产生了抑制效果。农村金融机构及服务的欠缺,信贷程序的复杂等原因,恰恰推动了民间借贷(关系型借贷)的发展。

(五)农业生产激励政策与改革尚存在欠缺

宏观农业政策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宏观农业政策的逐级细化与传达难免存在偏差,不仅是因为行政体制和部分干部“不作为”的原因,更为主要的是因为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区局限和水平差异,这使得政策制定者难以系统具体的制定对各地区皆行之有效的相关政策。再加上政策制定需要大量的调研考察、可行性分析与学术论证,相对较大的代价使得具体政策制定受到较大限制。

(六)资金监管不当,经济暗藏风险

农村地区的资金借贷监管尚存在真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阻碍。再加上农村地区经济本身的特殊性和生产的周期性循环,使得风险的暴露和显现普遍存在滞后现象。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甚至相当大的一批职员直接来自于农村基层群众。部分农村地区,基层信贷员存在存贷款垄断现象,甚至“子承父业”。这极大地限制了基层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与资金融通的发展创新。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由于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金融机构较少且缺乏竞争,贷款审核合规管理较弱,重复贷款现象严重且潜在不良贷款数额及金融机构呆账损失严重。

三、解决现实问题、释放经济潜力的措施

(一)建立合理要素流动体制与市场,让经济“动起来”

由各级政府和地方基层自治组织协同出资建立农业机械租借管理中心,农户可选择将已有机械器具折价出售或者寄存于管理中心并用作出租或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能够转移个体农户家庭过剩资源,同时有利于集中管理和维修保养。对于大型机械,可由管理中心出资购买并出租使用。不仅能够提高机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能减轻个体农户的成本负担。加快农村地区土地确权,构建土地流通转让交易市场,调节农业生产用土地区域和个体间供需矛盾的问题。鼓励承包经营与规模生产,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二)建立稳定有效的多元化农产品销售渠道,让经济“火起来”

农产品的销售以及价格波动呈现“大小年”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一的销售渠道、繁琐的中间环节。在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集中统一管理的农产品销售集散市场。大多类似市场多由农村“欺行霸市”的小撮势力主导,利润抽成严重,管理混乱。此外,可以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一方面增加收入,另外也可以引导资金和劳动力回流。借助互联网,结合电商销售模式,把更多农产品推向网络,推向城市。发挥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

(三)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力度,推进金融创新与发展,让经济“飞起来”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2篇

一、基于钻石模型的保定市夜经济发展潜力模型的构建

钻石模型理论又称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用于分析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为什么在国际上有竞争力提出的。但是任何一个理论都有自己的缺陷和适用范围,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研究者发现钻石模型理论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引入了钻石模型理论,国内学者对钻石模型理论深入研究并对钻石模型理论进行了创新,使之更适合我国现状,有利于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本文以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夜经济的发展特点构建了由一个核心要素、五个关键要素和一个辅助要素构成的夜经济发展潜力模型(如1图所示)。

二、保定市夜经济发展潜力评析

(一)城市综合实力城市的综合实力主要是对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衡量。具有一定的综合实力是开展夜经济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十二五”期间,保定市紧紧围绕“又好又快发展,强市兴县富民”这一中心任务进行建设。据2014年《保定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特辑》显示,2013年保定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50,6亿元,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财政收入达324.7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1%。2013年,保定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06.5亿元,同比增长13.8%。保定市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并先后与19个央企和国内外500强企业、集团开展了战略合作。英利集团、巨力集团等多家企业成功上市。在此期间,保定市“三横三纵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总体来说,对“一主三次、工业西进、对接京津”三大主导战略的实施,使得保定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但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发达城市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生产要素夜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目前保定市教育发展迅速,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根据2014年《保定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特辑》数据可知,2013年,保定市常住人口1022.93万人,比上年增长5.6万人,城镇人口439.1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93%。目前,全市有普通高校16所,在校学生25.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6所,在校学生10万人,全年研究生招生2762人,在校研究生7791人。这些无疑对加快夜经济发展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夜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商业和餐饮服务的发展,而且还要求交通、金融、休闲等各方面配套设施的发展。京石客运专线和津保铁路这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后也降低了人流、物流成本,从而推动保定市的产业转移,有利于保定的经济发展。但通过对保定市公交运营时间的调查发现,在保定市公交网中注明的65条公交线路中,有22条线路是在晚7∶30之前停止运营,13条路线是在晚7∶00-8∶00之间停止运营,17条路线是在晚8∶00-8∶30之间停止运营,3条路线是在晚8∶30-9∶00之间停止运营,仅仅有10条路线是在晚9∶00之后还持续运营。由此可以看出,保定市公交运营时间较短,并不能满足人们夜晚外出的需求,这必然会对夜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随着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外出消费时停车位的数量远少于私家车的数量,而且还有很多流动商贩占用了部分停车位,使得市民不得不面临停车位紧张的问题,这也会影响人们夜晚外出活动。

(三)需求条件本地居民是内部需求的主体,是城市夜经济发展潜力中最重要的关键因素。目前,保定市居民已经有了可观的休闲消费能力和闲暇时间。据2014年《保定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特辑》数据可知,201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81元,当年价格消费水平达到8896元/人,全市最终消费支出达到1006.29万元,按照国际惯例的标准已经进入了对夜间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期。保定市的游客群体是保定夜间消费的另一个主体,保定客源地范围不断扩大,由京津冀鲁晋等地扩展到蒙苏鄂粤地区,这些地区大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普遍较好。而且到访保定市的中短途自驾游客数量激增,旅行社组织的大巴车、中巴车相对减少,这便于游客留宿市区,有利于保定夜经济的发展。

(四)关联产业城市开展夜经济也需要多个关联产业的扶持,如餐饮业、旅游业、住宿业、交通业等等。从保定市旅游局了解到,2013年,保定市旅游接待人数达475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境内游客人数达4746.13万人次,境外游客达13.67万人次。4A级景区以上接待人数707.2万人,收入达16789万元。全市旅行社数量约170多家,同比增长了60%。保定市星级饭店总数达到50多家,同比增长96%,所提供的床位数也达到10万余个。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企业的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夜经济,若没有企业的加入就无法顺利开展。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内部结构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对推动夜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保定夜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需求不断扩大,保定市的各大商场和超市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纷纷延长营业时间,并不断举办促销活动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好滋味、老驴头和闫家驴肉火烧等连锁企业也都很好地把自身的特点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在发展战略上既立足于市场又立足于自身条件,加强企业间的竞争,给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六)政府发展夜经济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作,它涉及到了政府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2010年河北省政府提出了“扩大夜消费,做旺夜经济”的口号,2011年到2013年省财政厅拿出1个亿对夜经济的商业街区进行补贴。2011年2月河北省发改委下发通知,从2011年起暂时对全省多家发展夜经济的企业实行峰谷分时电价。2010年11月保定市政府在《关于丰富市民夜生活发展城市夜经济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将力争在2010到2015这5年间,使保定市夜经济零售总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0%以上,并搭建包括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在内的4~6个高品位、高标准的综合类大型夜经济载体,初步形成设计合理、设施完善、服务齐全的夜经济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市公交公司对途经裕华路、东风路、朝阳大街3条主干道上的公交运营班次和运营时间也做出调整,部分公交运营时间延长至22点,并增加运营班次。同时,集中在三条商业街上的多家大中型商场和超市也纷纷延长营业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保定市夜经济的城市品牌。

(七)机遇1.扩大内需战略的出台国际经验表明,只有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才能真正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十二五”期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扩大内需战略的提出,使得城市在发展夜经济时得到政策上的支持,如在税收方面对夜间经营活动进行税款减免和补贴等措施,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目前,从产业布局和资源环境等各方面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已经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利益共同体。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战略,是促进区域发展的创新需要,也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需要。保定市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按照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原则,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大力发展本地经济。近年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也指出,把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打造承接首都行政、教育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多赢之举,保定若能把握好历史机遇,就能在协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从而带动夜经济的发展。

三、保定市夜经济发展的推进策略

(一)出台扶持政策,加强监管力度在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夜经济的发展。比如,对夜间经营的商店进行税费的减免或者进行资金补贴,并鼓励发展有特色的适合夜经济的项目,从而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方案,特别是工商局、城管局、卫生局、环保局等部门要重视对夜间消费场所的市场环境、社会秩序以及卫生条件等方面的监管。同时政府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及时解决保定市夜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夜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适宜的环境,使得保定市夜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拓宽宣传渠道,培养消费主体目前,市民和游客对于夜经济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多数市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在下班以后很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据保定市的信息平台和统计资料可知,大多数市民对夜经济持有可有可无的态度,而且说到夜经济,人们一般认为是到KTV、酒吧、大排档等地进行娱乐消费,有点不务正业。这样的错误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保定市在发展夜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及时纠正市民和游客对夜经济的错误认识,并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消费观念,使人们正确认识夜经济并参与其中。

(三)打造特色品牌,开发夜间旅游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可以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找准特色和发展方向,打造凸显自身文化的特色品牌。保定在发展夜经济时可以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场所宣传保定悠久的历史文化,策划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节目,例如文艺节目可以与保定老调、徐水的舞狮、涿州的皮影戏相结合。把夜经济发展和保定丰富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完善夜间旅游设施,设计合理的夜间旅游项目和路线,如改建裕华路恒祥南大街至长城南大街的建筑,使其风格保持明清仿古风格;治理总督署、古莲花池、大慈阁的周边环境并在门前广场上演精品文化节目;夜游白洋淀等等。同时,要做到市井文化和高端文化并存。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保定市夜经济的发展。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夜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虽然保定市的多条公交线路已经延长运营时间,但市区的交通运行状况还是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此外,还要对自驾出游的消费人群做好停车位的安排工作,这就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做好调度计划。同时,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照明设施,在照明建设中要重视合理性的规划,并营造城市夜间景观。虽然目前保定市的夜晚亮了起来,也带来了更多夜间景观,但照明建设主要集中在裕华路商业街、保百购物广场商业圈、时代商厦商业圈等几个繁华地段,其他地区的照明设施还有欠缺。这不仅给附近居民生活造成不便,也不利于夜经济的发展。为了保定市夜经济迅速发展,还需在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上加大投入并不断完善。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3篇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

1993年7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终於在1997年基本达到了预定的“软著陆目标,但是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的势头并未随著目标的实现而停止。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率继续下滑,中国政府在1998年初提出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几次调低存贷款利率、鼓励银行放款、放松对证券市场的管制、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等等。自1978年底的改革以来,只要中国政府一放松信贷和投资控制,国民经济通常会马上出现投资拉动的快速增长。但是1998年中国国民经济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出现一放就活的局面,而1999年的经济形势也相当严峻,中国政府已主动将199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为7%,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依然很大。

为甚么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与过去区别那么大?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因为现在的市场供需形势与过去大不相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处於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的局面,比较容易找到好的投资项目。但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全国各地出现了持续几年的投资高潮,外国资本也全面看好中国,外国直接投资从1992年以前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到5%,一下跃升为以后几年15%左右的水平,等这些投资项目在1995、96年逐渐建成投产以后,中国经济一下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目前绝大多数产品出现买方市场,不再容易找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投资的市场风险增大。其次是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过去银行贷款受到直接的行政干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可以向银行下指令或变相下指令,要求银行为某个具体项目或单位发放贷款,而接受贷款的单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对归还贷款往往并不认真对待,银行贷款对它们的约束力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拖欠银行贷款的现象就十分严重,银行呆、坏帐比较常见,发放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不会对放款失败或低效率负责,即使不是由於政策或行政干预造成的银行呆、坏帐,银行工作人员也会将之归咎於政府政策或行政干预,两种类型的责任搅和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因此,政府一旦决定放松银根、启动经济,银行工作人员就有放贷的积极性,企业也有贷款积极性,经济马上可以走向繁荣。但是,1993年7月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但以收紧银根为主要措施,而且开始对银行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四大专业银行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无权干预银行事务。银行工作人员发放贷款的责任大大增强,一笔贷款的经手人必须对贷款负责任,即使在贷款到期前调离原工作岗位,也逃脱不了对贷款的责任,即出现所谓的责任终身制。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不能确保贷款安全,银行宁愿购买利率较低但没有风险的国债,出现所谓的惜贷现象。因此,中国政府虽然采取了相当灵活的货币政策,从1997年11月起,六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的利息,但社会的投资和银行的放款,并未产生货币政策设计者所预期那样的扩张。

在国民经济处於过剩的情况下,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中国政府仅能借助於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但在绝大多数产品过剩的市场状况下,政府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也有诸多局限。这些项目一般都比较庞大,从立项设计到工程开工,再到工程完工发挥效益,周期很长,见效很慢。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会过剩,也有个投资效益问题,这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如沿海一部分地区的机场、高速公路的利用率很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当强劲的外贸需求受制於东亚金融危机,东亚诸国经济复苏未见端倪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过剩,最终只能依赖中国自己的内部需求的增长和淘汰没有效率的企业才能最终消除。因此,可以预期中国经济将不可能在短期内再现1990年代初期那样超强劲的增长。但中国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还相当低,尤其多数农村地区更是如此,目前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当前的过剩和与其相伴随的一系列问题,早晚可随著收入和消费的增长而烟消云散。

对中国自身、东亚以及世界经济格局来说,更具根本影响的问题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景。如果,中国经济可以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保持自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所达到的平均增长速度,那么,在渡过当前相对过剩以及东亚金融风暴所带来的难关以后,中国经济将可以如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预期的那样,在下个世纪上半叶重新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实现自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所魂牵梦系的强国愿望。

从经济增长的潜力来说,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再保持20-30年的快速增长。一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决定於以下三个因素:(1)各种生产因素要素、尤其是资本的增加;(2)生产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升级;(3)技术的进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因为在各种生产因素中,一个经济拥有的自然资源的量可以看作是给定的,各个经济之间劳动力的增加差别则不大,差异较大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而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受到技术变迁的速度的制约。如果技术不进步,资本不断积累必然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的情形,积累意愿就会下降。同样,一个经济中如果没有技术的升级,也就不会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进步有两种实现方式:(1)自己投资进行研究和开发;(2)向其他国家学习、模仿,或者说花钱购买先进技术以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技术开发研究的特点是成功率很低,一般而言,95%的科研投资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而在取得成果的技术中也仅有一小部分具有商业价值,因此开发新技术的投入很大而失败的概率很高;相对而言,模仿和购买技术所需的成本就要低得多。发达国家由於处於技术的最前沿,因此必须通过自己从事研究和开发才能实现技术进步,因而这些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高,总体的进步慢;而像我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由於同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在选择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上具有后进优势,可以采用模仿、购买等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许多研究证明,就是用买专利的方式,其成本也只是原来开发成本的1/3左右,更何况,购买的技术一定是已经证明是成功的、有商业价值的技术。

从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日本经济维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亚洲四小龙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直到最近也维持了将近40年的快速增长,这些快速增长被认为是奇迹,他们依靠的就是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以引进技术来实现技术快速的进步和经济快速的转型和增长。

中国经济从1978年底进行改革开放开始,才走上和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同样的快速增长的道路。在1978年,中国的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远大於日本於50年代以及亚洲四小龙於60年代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的差距。如果利用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能使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维持了近40年的快速增长,那么单单利用这个技术差距,中国经济应该就有可能维持近50年的快速增长。而且,在70年代时,中国从事低附加值的农业人口比50年代的日本和6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多,资源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的潜力大;同时,中国的资本积累率每年高达gdp的40%左右,为全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因素表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至少可以有50年的快速增长。从1978年底的改革到现在才20年,因此,中国应该有可能再维持30年左右的快速增长。

当前,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是美国。按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1995年美国的人均gnp为26,980美元,中国为620美元,只有美国的1/43。中国的人口规模为美国的4.6倍,所以,按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在1995年时的经济规模约为美国的1/10。但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199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为2,920美元,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美国的1/2。在过去20年,美国gdp的增长率年均只有3%左右。由於美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处於全世界的最前沿,技术开发的投入大、风险高,总体的技术进步慢,资本的投资报酬率低,因此,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变迁也慢,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因此,下个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实体。

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技术变迁、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很大。自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8%,为同期内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国家,说明了这个潜力的存在。但是,过去20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恶化,很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崩溃。归纳起来,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六个方面:

一、经济的周期波动。从1978年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每年平均的增展速度很快,但这种快速增长是在周期波动中实现的。当经济增长快时,每年的增长率可达13-14%,但当增长慢时,每年的增长率则只有3-4%。从1978年底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经历了四个这样的周期,平均每4-5年就有一个。伴随著周期波动,国民经济总要付出不少代价。如果这个波动是平稳的或是收敛的,那么,这些代价也许还可忍受。但不幸的是,这个波动的幅度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不得不令人担心国民经济会不会在这个上下波动中突然崩溃,如果崩溃了,那么前面所说的、中国到下个世纪中叶前成为全世界最大经济实体的预期当然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银行体系的弊病。银行呆、坏帐的比例偏高,是造成东亚金融风暴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据估计,目前中国四大专业银行的呆、坏帐的比例在20-25%之间,若与发生金融危机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国家银行的呆、坏帐相比,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於中国银行业还没有开放,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因此避免了当前这场金融风暴。但是,如果呆、坏帐的比例继续提高,储蓄者总有一天会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同时,随著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中国的银行体系极有可能受到外国投机者的冲击,由此可能导致中国出现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从而威胁到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贪γ腐化孳生。改革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入来源单一,贪γ腐化的现象易於察觉,容易遏制。改革后,物资刺激成为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每个人的收入来源因而多元化,但积极性提高的同时,也给形形的灰色、黑色收入提供了各种保护伞。政府官员可以用手中拥有的权利换取各种物资利益,而难於被察觉。但各级政府官员贪γ腐化的横行,扩大了改革后原本难於避免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增加了在改革中失落者的不满情绪,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因而,有可能因为某些偶发事件的刺激,使整个社会失去了稳定,经济生活出现极端混乱而倒退。

四、国有企业的亏损。从产量来说,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从1978年占工业总产值的78%降到现在的1/3左右。但国有企业仍然雇用著中国2/3的城市劳动力,占有中国2/3的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前,国有企业的效率虽然低,但普遍盈利;改革后,国有企业的经营每况愈下,1996年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大致是1/3盈利、1/3明亏、1/3暗亏,1997年则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改革前,政府的财政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上缴的税利;改革后,国有企业的补贴成为政府财政的一大负担,使得政府的财政捉襟见肘,无法支持许多迫切需要进行的改革。如果国有企业的盈利状况不能改善,政府财政总有一天会背不起,如果许多国有企业同时关闭、破产,城市里出现大量失业的国有企业工人,社会稳定将成问题,经济的发展也将不可能。

五、地区差距的扩大。改革初期,东、中、西部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1985年以后,地区和城乡收入再度扩大。到90年代初期,地区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形比改革前的情况还严重。地区差距的扩大造成东部和中西部对政策产生不同的需求,东部希望更多的自和进一步的市场化,而中西部则希望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因此希望中央政府加强集权。因此,中央政府难以制订和实施让大家满意的政策。东部同中西部间过大的差距也使得许多中西部的农民无法安於农业生产,大量的农民纷纷涌入东部地区打工,据估计,农民工的人数已达8,000万到1亿之间。在经济发展好时,农民工给东部地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东部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农民工大多也省吃俭用,将收入汇回老家,成为中西部的资金积累和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然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大批的农民工滞留在城市里,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六、粮食生产的问题。“无粮则不稳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积累下来的政治智慧。1978年底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粮食生产快速增加,使得中国政府有信心将市场化的改革推向城市。但是,1984年以后,中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停滞和徘徊的情形。但是,中国对粮食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一增加来自於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时,人口总量将达到16亿人,比目前增加30%;(2)随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对肉食类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肉食品的生产需要耗费粮食。据估计,生产1斤鸡肉需要2斤粮食,1斤猪肉需要4斤粮食,1斤牛肉需要8斤粮食,因而饮食结构的改善会增加对粮食的需求;(3)酿造业等行业发展迅速,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粮食。我国是世界上耕地最稀缺的国家之一,而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都要进一步占用耕地。最近有些研究估计,到2030年时,中国每年大约需要进口2-4吨粮食,而现在全世界粮食贸易的总量才2亿吨。因此,有人担心,届时中国把世界上贸易的粮食都进口了还不够吃,而且,如果中国把世界上的贸易粮食都进口光了,世界上许多地区将会因而出现饥荒。

在展望中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时,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稳定的社会,就不会有长期的经济发展。以上这六个问题,任何一个恶化了都将造成社会不稳;更何况,这些问题有可能交织在一起总爆发。到底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会是如何?如乐观者所期望的那样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实体,还是会因为无法解决上述问题而爆发类似1997年以来发生的东亚金融风暴、国民经济突然崩溃,最终使民族复兴的期望功亏一篑?

三中国当前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前一节所归纳的六个问题看似很复杂,其实都和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采取了渐进的改革方式,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滞后於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滞后於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造成经济体系内部的制度不配套有关。而经过了20年的改革,还不能将微观经营机制、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政策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彻底解决的原因,则在於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没有找到出路,宏观政策环境和资源配置制度中的一些扭曲是维持国有企业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建国初期,由於要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政府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可是,资本高度密集的重工业具有建设周期长、作为先进技术载体的机器设备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投资规模巨大等三个特征,而当时我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不发达国家,其特点是生产剩余很少、资本积累很低、市场决定的利率很高,因此不利於建设周期长的重工业项目的发展;其次,由於可以出口的商品很少,造成外汇短缺,而市场决定的汇率很高,不利於发展重工业所需设备的进口;再次,由於剩余主要来自於农业,而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非常分散,导致资金动员能力很低,难於投资大型项目。这样,重工业资本密集的特征与当时我国资本稀缺的农业经济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了直接的矛盾,因此就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推动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需要政府用行政手段扭曲宏观政策环境,人为地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以便降低重工业建设的成本。在要素和产品价格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下,资金、外汇、原材料及生产必需品出现全面短缺,需要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渠道进行配置,同时还需要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为了掌握企业的剩余和在农村推行统购统销政策,政府又分别实行了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部门的化,对微观经营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逻辑起点,相继形成了以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的微观经营机制为特点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我国在资金稀缺、物质基础落后的情况下,很快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然而这一体制也产生了工人、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和农轻重的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

1978年底开始,中国改革所要解决的就是生产积极性低和产业结构失调的问题。当时,苏联、东欧的改革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两个问题。但和采取休克疗法意图在短时间里全部解决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所有扭曲的苏联、东欧不同,中国采取了渐进的改革方式,针对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微观经营严重缺乏活力的问题,就从微观环节的放权让利入手,改进微观激励机制,激发工人和农民的生产热情,提高微观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率。微观单位自的扩大,打破了传统经济结构的整体性,为了落实微观经营单位的自,改革然后才逐步推进到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政策环境。这种改革策略避免了休克疗法在苏联、东欧所带来的经济崩溃,而且使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取得了奇迹式的增长。但这种渐进的改革,也使经济体制中微观经营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和宏观政策环境三者不配套,由此产生了前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在所有的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中最为滞后的是利率政策的改革。银行的利率尚被人为控制,名义利率不能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灵活调整。因此,每当出现高通货膨胀预期时,真实利率就不断下降,投资的机会成本和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也跟著下降,导致投资贷款增加、储蓄减少,经济就会出现投资和消费一齐拉动的过热。反之,当通货膨胀预期下降时,真实利率就不断升高,投资的机会成本和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也跟著上升,投资贷款减少、储蓄增加,经济就会出现投资和消费一齐下降的过冷。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随著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动而忽冷忽热,上下波动。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就会随著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变动而变动,自动调节投资和消费的行为,成为国民经济的稳定机制。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并把“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做为1993年秋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大改革的首要目标。但是,国有企业的生存依靠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息贷款来维持。以1994年为例,四大国有银行当年的贷款总额为四万亿元,其中70%以上贷给了国有企业,按70%计算,则银行向国有企业的贷款额为28,000亿元,当年银行贷款利率为12%,而市场利率为25-30%,两者之间的差距超过10%,这意味著1994年国有企业从银行贷款中获得的补贴超过2,800亿元,而这一年国有企业的总利润只有2,600亿元。因此,如果放开利率,则将使国有企业的利率负担大为加重,国有企业在1994年就将全面亏损。为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只好被搁置。

同样,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呆、坏帐比例高的原因也是因为国有企业的生存依靠国有商业银行的低息贷款来维持,而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差,还不起贷款,结果,贷出去的款也就变成了呆、坏帐。

经济生活中贪γ腐化的横行,也是因为政府对利率和某些商品价格的低价控制。市场价格和官订价格之间存在价差,成为掌握这些廉价资金和资源的官员手中一种可以依其意愿而分配的、可以某些企业和个人不劳而获的“租。1994年,单单银行的低息贷款一项所存在的租金总数即高达4,000亿,为了获得这笔租金,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都会展开无孔不入的“寻租行为,政府官员的收入又低得不足以养廉,在强大的利益驱动下,要政府官员不为所动也难。而维持低利率和某些产品的低价政策,同样是为了使已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和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有关。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比较优势,东部的优势在於制造业,中部适合发展农业,而西部的优势则在资源产品上。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加速重工业的发展,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和主要矿产资源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在逐步放开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主要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价格却依然被人为地压低。东部发展越快,所需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就越多,而从中西部拿到的低价补贴也就越多,由较不富裕的中西部来补贴较富裕的东部,因此东部发展越快,东部同中西部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同样道理,人多地少是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事实。只要政府给予农业科研足够的重视,并给予农民足够的价格刺激,那么,在过去,依靠传统的农业技术的中国农民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中国人;在未来,中国农民依靠现代技术也应该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中国人。但问题是,为了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低工资政策不能放弃,粮食的价格也就难於放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粮食供给在中国才会成为一个问题。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是完成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由於市场化的改革还不彻底所致,而改革难於彻底的原因则在於国有企业。至於国有企业的病源则在於依然背负著许多政策性负担,其中包括:(1)一部分国有企业产品(如能源、交通)的价格依然被人为地压低;(2)传统低工资制度所遗留下来的沉重的职工养老和各种福利负担;(3)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少,为了解决城市里的就业问题,经常采取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方式,因此冗员问题严重;(4)多数大型国有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过高,不符合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力,其存在是出於政府的战略考虑,其生存有赖於传统体制下的各种扭曲的保护。

政策性负担的存在使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时先天处於不利的地位,使得人们无法客观评价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也使得国家缺乏对企业进行监督所需要的信息指标,因为国有企业可以把各种亏损都归结为政策方面的原因所致。由於政府必须对因政策所导致的亏损负责,当企业出现亏损时,政府就必须给予补贴,这使得企业的预算约束无法硬化。在企业预算软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自越大,企业以各种方式侵吞企业资产和收益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此,放权让利的改革在提高国有企业生产率的同时,也不断减弱企业的盈利能力。

取消政策性负担,为国有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能充分反映国有企业经营的优劣并根除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藉口,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潜力河南省

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某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小进行定量测算与等级划分,进而对所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予以全面综合分析.通过采用熵值赋权法的多因子综合评价分析法,对河南省区域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旨在于探讨揭示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规律,为河南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发展潜力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要使区域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具体化和定量化并且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发展状况,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

科学性原则.只有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也才能科学的反映区域发展状况.

规范性原则.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指标构成的体系,由于这些指标的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和规范化处理.

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根据区域发展内涵的要求来设置,根据具体的生态安全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在进行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时具有可行性.

层次性原则.根据评价需要将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次结构,使指标体系合理、清晰.

动态性和稳定性原则.指标对时间、空间或系统结构的变化应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同时又保持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

完备性和独立性原则.能全面反映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状况,各指标间相互独立或相关性小,避免包容和重叠,力求简而精.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建立.在一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条件差异,建立能够实事求是、全面、科学的反映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区域发展潜力评价因素归并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其中,目标层(A)即为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准则层(B)是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分项指标,是对目标层的细化和说明.指标层(C)是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分项指标细化,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详细表述.

根据河南省的具体发展水平特点及现实因素,参照2006~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有关数据,选择1个目标层,对应6个准则层,再对应43个指标层,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1个目标层(A)为河南省区域发展潜力综合评价(A1);6个准则层(B)分别为: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B1),科技创新能力(B2),社会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B3),区位与基础设施(B4),信息化水平与对外开放度(B5),资源禀赋与环境支撑能力(B6).

43个指标层分别为: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百元投资利税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三类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城镇化率,抚养系数,万人拥有医生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客运周转率,货运周转率,高速公路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排水管网密度;千人拥有互联网用户的个数,百人拥有电话数,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人均旅游外汇收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水中的COD去除率,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气中的SO2去除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熵值赋权法及其权重系数的确定.熵值赋权法是一种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由于文中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间性质不同,单位不同,而且数量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所有原始变量均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无量纲化处理后,用熵值法赋予各指标权重,最后得出区域发展潜力指数(DPI).计算过程如下:

对于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Xij(i=1,2,…,m).如果对确定的j,相应的Xij(i=1,2,…,n)之间的差异越大,则说明该项指标的相对作用就越大,即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其熵值也就越小,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特这比重.然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rj=1-Ij(j=1,2,…,m).

差异系数是反映综合指标作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指标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最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式中:Yij-第i个城市的第j项因子分值:α(j),Xj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正相关时,α(j)=1且Xj=Xmin;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负相关时,α(j)=-1且Xj=Xmin;Xij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值;Xmax各城市Xij指标的最大值;Xmin各城市Xij指标的最小值.

二、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数法,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某一因素分值按照下式计算:.式中:F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Wkj第j项因子对应上层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Yij第i个分等对象第j项因子的分值;n第k个因素包含的因子个数.城市发展潜力综合分值按照下式计算:

即为DPI区域发展潜力指数.式中:Si第i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分值;Wk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F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因素个数.

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

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的计算.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将权重系数Wj代入模型即可得出河南省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

发展潜力评价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直观的反映出,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洛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其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2216、0.0889远高于其他各地市成为经济增长极和副增长极,从而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着其他地区的发展.从地域空间上来看,全省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空间分布呈现由省会郑州向想其他地区呈阶梯状下降的趋势.

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影响发展潜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处于较弱和弱发展潜力的区域多属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中的黄淮地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及中原城市群中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距离省会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较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淘汰高耗能、高耗材、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开发和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和资源的开发技术与替代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升河南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经济环境 经济 发展潜力

近年我国经济持续走低,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矛盾也日渐显现。此外,国际社会掀起了“中国经济崩溃论”歪风。我国经济在这些年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地方政权上升与企业负债率攀升等。这只是我国经济在新经济环境中表现出的“三期叠加”结果,并不是我国经济固有特征。和以往相比,在新经济环境中,我国经济注重发展质量,并不追求过高的速度,但这并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率会不断下滑。推进改革,加速结构调整,我国经济还是会出现长期增长态势。如此,基于新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依然很有潜力。

一、基于新经济环境正确认识我国经济

基于新经济环境,我国领导人把握时代趋势,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表现出阶段性特点,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认识到新经济环境的特征,经济增长处在新经济环境中,不表示经济的持续降低,在经济增长同时,需要换挡,改变经济增长内驱力,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新经济环境是一种必然态势,通过科学认识发展态势,制定经济管理政策,将产业结构调整在合理范围,强有力地解释了动力转换与增长速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基于新经济环境,想要使经济不断发展,需要主动引领,保证经济增长,完善产业结构。

二、基于新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优势

(一)微观经济充满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各微观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包括外资企业与个体工商企业,这些经济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蓬勃的市场发展朝气。受新政策影响,国有企业不断变革,完善管理制度,改变了传统效率低下的情况,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大,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凸显了国有企业带头的作用,在助推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从近两年的情况看,一些工业企业达到较大规模,累计增速在12%以上。经济政策不断简化、开放,使微观经济主体更有活力。

(二)逐步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提高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前提。产业由中低端升级到中高端,逐步提升了中高端市场的需求开拓能力。在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中高端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产业升级拓展市场需求蕴含了较大潜力。[1]在新经济环境中,我国鼓励经济发展向技术创新型转变,这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手段。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与升级,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着力发展工业。工业制造具有多重特点,如资金需求量大、能够极大缓解就业压力等,工业企业要不断发展,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而设备制造等在国际产业链中还处在中低端水平,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为此,需要逐步升级并完善产业结构,使我国向制造强国发展。第二,稳固农业的根本地位,为使人们达到小康生活,就要保障农产品具有惩ǖ南售渠道,同时还要切合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城镇化建设与环保带来巨大需求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建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一,针对资源匮乏的现实,国民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人们使用绿色无污染资源,以此将高能耗的工业资源给替换掉,一些产业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相关,这在投资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二,国外资本逐渐流入我国。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不如以往明显,因为各方面的影响,外国资本逐渐投入我国市场,如国际资金直投量2014年同比减少8%。事实上,我国市场外资投入量却在不断增加,赶超美国,跃居世界首位。第三,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步延伸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尤其是通信建设与交通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尽管我国电机容量赶超发达国家水平,而人均占有量却较低,而且宽带网速与核能发电等需要较大的投资成本来支撑。而要确保基础设施较高的投资力度,就需要制定新的基础设施融资管理制度,从银行贷款中将基础设施融资独立出来。如此,可推动融资市场的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将基础设施融资成本降至最低,从而降低我国总债务率。

(四)提升服务水平,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问题与民生领域受到普遍重视。[2]基于新经济环境,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积极影响了经济模式的改变,以及实体经济发展的改善。一个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经济与生活现代会水平的衡量标志之一,也是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业高度发达的同时,离不开健全的现代服务体系。此外,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强有力的工业提供保障。服务业要以生产为导向,促进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融合,最终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创新助推经济增长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不再使用资本投入的方式,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经济环境下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经济政策要切合科学发展实际,凭借国际创新之力,紧随科技革命步伐,把握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潮流中,在经济增长减速的同时,提高我国的经济质量。

(六)投资依然具有较大潜力

现阶段,随着我国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不再使用高污染的材料,而是采用绿色的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在投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在钢铁行业方面,国内钢铁产能11亿吨,而实际产能仅约7亿吨。我国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引进了科学先进的环保生产能力,升级了产品技术与质量。从测算得知,改造1亿吨钢铁,需要投资8000多亿人民币,在5年时间内改造7亿吨产能,投资金额将为5.6万亿元,每年带动的经济增长为1.2%。玻璃、水泥、电解铝等与钢铁行业有相似之处,可利用补贴环保投资措施对技术进行升级与改造。

另外,新能源汽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从国家规划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2015年占有量达到50万辆,2020年则保持500万辆的占有量。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是汽车总量的50%,产业规模非常庞大。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在基础建设需求上还有更大的空间。我国在基础设施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互联网与机场方面。在电机容量及公路等方面,尽管我国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人均水平非常低,在Y构方面差距更大。宽带网速与核电等需要投入较多的资本。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表明,与韩国相比,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2010年水平仅是其的18%。如此来看,我国只需要用10~20年就能追赶上日韩。在未来5年时间内,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增加3.9个百分点。为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持久投资热点,一定要创新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体制。将基础设施融资从银行贷款中独立出来,发行有关市政建设债券,设立基础设施长期建设基金。

(七)消费迎来了结构升级的良好机遇

在消费结构上,转向了教育创新等发展性需求,以及旅游、娱乐等享受型需求。所以,政府要迎合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要求,为居民境内消费创造条件,拉动内需,引导居民境内消费。例如,考虑到现阶段居民出国旅游的热潮,我国推进旅游基础设施的构建,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五星级景点,把游客留在国内。再如,针对出国留学热的情况,适时开放教育服务商业,与国内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多开办一些合资大学,将学生留在国内接受教育。勇于变革,转换机制,拓宽内需,便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三、结语

基于新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存在矛盾,需要及时解决。着重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维持质量效益不变的前提下,达到包容性增长与中高速增长,产生新的增长动力,为新发展模式的出现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为辽宁省丹东东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6篇

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近期也就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如今,郑新立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200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被认为是目前中国最高级别的智库。

郑新立认为“中国的快速增长期至少还可以再保持20年”,“眼下一些消极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目前经济增速放缓仍处于合理区间且符合宏观调控预期,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仍蕴藏巨大潜力,至少在5个方面还没有释放出来。这五大潜力分别是:需求潜力,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技术潜力, 土地潜力。

同时,他说,如果没有改革,这五个方面潜力是释放不出来的。“不改革不创新,经济发展就会慢了,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改革的目标,他认为是进一步处理好调整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关系,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生产也要“以人为本”

《望东方周刊》:你提到的前两个潜力,一个是需求潜力,一个是资本潜力。此次两会上,收入分配和金融体制改革都是热点。在这方面,你认为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郑新立:我在政协提了一个“双提高”的提案:用三年时间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5个百分点。如果能实现这两个提高,那么我们的需求潜力就能释放出来了。现在的GDP是47万亿元,一年提高一个点,就提高4700亿元,十年就能提高4. 7万亿元,提高的潜力是很大的。

去年的几个大数,我国GDP是47万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1万亿元,是GDP的66%。一年社会生产的总产值拿出来66%去投资,换取9%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个代价实在是高了,这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

社会消费总额占整个GDP的30%多,按2010年的居民消费率来看,是33. 8%。这就是说,我们一年GDP 超过47万亿元,1/ 3多一点用来消费。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中低收入者是消费的基础,需要通过收入分配改革使他们的收入有较快增长,这样会使消费力有一个较大程度的提高。

关于资本潜力,我们的银行存款加上现金有70多万亿元,金融资产119万亿元。金融资产的规模大,而流动性相对比较差,效益还比较低,需要资金的地方拿不到资金,而是去借助于民间资金,有些地方甚至是高利贷。2011年上半年,温州贷款的利率是25%。25%的利率企业怎么活得了?有些企业得到的资金很多,本来是搞实体经济的也去搞转贷,增加收入。

金融改革至少要推进以下几项改革:第一是放宽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小型金融机构,使其规范化、公开化,既鼓励发展,又加强监管;第二是建立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机构,把金融监管机构权力交给地方政府;第三,建立存款的保险公司和贷款的担保公司;第四,实行利率的市场化,要具有竞争,通过竞争降低银行利差。

城乡体制障碍背后的巨大潜力

《望东方周刊》:现在认为中国经济即将下滑的观点中,一大理由是认为“人口红利”即将耗尽,但你认为中国的劳动力潜力仍然很大?

郑新立:有人说中国劳动力紧张了,这句话早说了20年。现在农村人口还有6亿多接近7亿,城市人口刚刚突破50%。农村劳动力还有2. 8亿,全国的耕地18亿亩,平均每个劳动力只种了6. 4亩地,一个美国劳动力可以种几千亩地,欧洲一个劳动力可以种几百亩地,中国的农民这么能吃苦,这么能干,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条件完全可以达到美欧相同的水平,为什么只能种6亩多地呢?如果只种6亩多地怎么能富起来?

不能让劳动力固守在土地上,需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把大部分农业劳动力逐步解放出来,并把他们的家属逐步吸引到城市里居住,变成城市居民,一方面加快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扩大城市消费,再一个是增加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可以说是一箭三雕的好事。

《望东方周刊》:可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虽然还很多,但是老龄化的问题也很严重,说是“未富先老”。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郑新立:这是个伪命题,现在还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退休以后还可以干点事,像我67岁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主要还是我们劳动力的基数比较大,我国有13亿人口,可以劳动的人口有7亿多,相当于美、欧、日劳动力的总和。还有不少劳动力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现在就喊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处于紧张阶段,喊得太早了。

《望东方周刊》:所以关键还是转移更多农村劳动力,进而解放更多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

郑新立:现在最大的障碍是体制障碍,社会资金往农业上投不进去,土地的流转也不易,老百姓的宅基地不能流转,现在好多人常年在城里务工,家里有房子闲置着。

另一方面的潜力,土地潜力的释放,也与此有关。除了荒滩地、山坡地可以利用之外,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资源,就是农村的村庄建设用地。现在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共计22万平方公里,其中建制镇和村占了17万平方公里,这其中村庄占了13万平方公里。根据经验,村庄整治之后,可以节约占地50%,就是说村庄建设用地可以节约1亿亩,包括镇在内可以节约1. 3亿亩。这些土地可用以补充耕地和建设用地。

一些制度阻碍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刺激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要把劳动力转移出来,就要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改革。

创新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望东方周刊》:关于技术潜力,我们的技术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应该如何改善?

郑新立:我们创新的激励机制还没有健全,特别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考核,偏重于当年的实现利润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在资产保值增值里面考核有形资产,不考核无形资产,这两个考核助长了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自己在任总经理、董事长的时候增加研发投入,这些技术成果投入生产,产生效益可能在五年或者七八年以后,所以在自己任期内增加投入,等于是为下一任创造业绩。另外你增加研发投入就意味着即期利润减少,大家奖金可能也会跟着下降,所以一些国企领导人的这种积极性就不太高。

一些城市搞得不错,深圳一年申请的专利甚至超过北京和上海的总和。中兴和华为两家企业一年申请的专利就有4000多项,中兴去年申请国际专利全世界排第一,2800多项,华为去年申请了专利1800多项,两个企业申请的国际专利占全国申请的国际专利的27%。当然通信是技术产品更新比较快的行业。

要是培养30个像华为、中兴这样的公司,我们的创新能力就赶超美国了。一个省培养一个华为、中兴这样的企业不是很困难的。

《望东方周刊》:所以这里面要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国企的激励机制问题,另一个是鼓励支持民营企业。

郑新立:对。我举一个例子,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受欧元危机的影响,德国就没受什么影响,一枝独秀。为什么?德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发展,走出困难。德国对实体经济的增值税是15%,所得税是20%多,企业要是投资,增值税当年可全部抵扣,所得税在7年内都可以抵扣,在危机之后,德国企业的投资45%都是政府给贴的钱。我们也在强调发展实体经济,而减增值税、减营业税还没到位。要改革,就需要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杠杆,鼓励企业搞创新。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同于发展方式转变

《望东方周刊》:实际上你前面说过的这些改革建议,一些方面舆论已经呼吁多时了,比如收入分配改革。你曾经参加过“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计划)规划的起草工作,“九五”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十二五”规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仍然是主线,你如何看待?

郑新立:“九五”时期所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现在所说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不一样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是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一方面是技术进步,一方面是改善管理。

十七大提出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概念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一样。发展方式转变有三个方面,一是需求结构的调整,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所以相比此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了两个大的方面: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不同,不少人到现在还没弄明白,实际上是中央文件没学好,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是对经济增长的全面调整。

应该说,“九五”提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当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振兴支柱产业,通过增长方式转变使电子机械、石油化工和建筑业成为支柱产业。“九五”时,这几大产业的总量占GDP不到10%,现在已经占到20%多了。现在,除了石油化工产业外,我国的其他三个产业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电子机械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几万亿,汽车业现在是世界第一,建筑业也搞得规模很大。四大支柱产业基本上已经确立起来了,这就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的最大成功。

十七大提出发展方式转变,是根据新的形势提出来的。2007年到现在4年了,进展不能说是很大。转变需求结构是要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投资率,而2010年的投资率达到47. 8%,是历史最高水平,如果再这样干下去,发展不是越来越困难了吗?

决策不太可能让各方面都十分赞成

《望东方周刊》:怎样扭转进展不太大的状况?

郑新立:最主要的还是要深化改革。

比如,在给企业减税的政策上,去年我们实行了一个很好的政策,提高小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由每个月销售额5000元提高到2万元。但我看力度还不够。

一个小企业每个月销售额2万元,按销售利率10%计算,一个月利润2000元,比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3500元还少1500元。2011年改变政策以来,每个月有900多万个小企业受益,而每个月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不到10个亿,所以还要进一步提高起征点,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受益。这些小企业活得好了,将来有可能发长成大企业,华为、中兴20年前还都是小企业。提高对小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鼓励群众性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就是经济调整的很重要的政策。

《望东方周刊》:利益多元使改革众口难调,如何减小改革的阻力?

郑新立:拿收入分配为例,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是一个双刃剑。为了减少矛盾,减少改革的阻力,应当尽可能用增量调节的办法,在每年的国民收入的新增部分的分配中间,尽可能向中低收入者倾斜,这样会使这个改革能够更顺利一些。

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要想各个方面都十分赞成,这样的决策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在权衡各方利弊以后,如果大部分都赞成的,就可以推出来。推出来之后,不完善的地方再不断完善,在完善中去追求完美。

《望东方周刊》: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能改善目前的决策状况?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7篇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发展,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②《能源白皮书》指出,英国需要新的能源政策。尽管在过去的五年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当今的政策将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首先,英国需要处理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其次,英国必须解决由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减少所带来的问题,这将使英国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最后,英国需要在接下来的20年中更替或更新大部分的能源基础设施。不过,《能源白皮书》也承认,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它将使英国经济义无反顾地转变为低碳经济,开发、利用并出口最先进的技术,创建新的业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将使英国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领先开发出无损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针对上述三方面的挑战,英国能源政策提出了四个目标:(1)不能让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性影响。要使英国踏上正确的轨道,大约到2050年时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可靠的能源供应是实现总体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在短期和长期的范围内保证适当而足够的能源安全,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仍将是能源政策的基石。如果市场本身无法发出正确的信号,将采取措施鼓励工商界进行创新并发现新的机遇,在国内和国外促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4)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供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对社会各界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特殊的人群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例如向能源成本负担过重的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等等。从白皮书看出,英国的低碳经济是通过政府引导、商业激励的方式,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框架,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是低碳技术,也可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能源白皮书》相信,上述的目标都能得以实现。高效利用能源是实现上述四个目标最经济、最安全的方法;此外,可再生能源也将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发挥重要的作用。英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英国能源白皮书强调了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作用,指出在英国现行气候变化计划中,一半以上排放量的减少将来自有效的能效措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英国经济的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以每年1•8%的速率递减。根据预测,2020年前,英国提高能效将主要集中在民用建筑、商业和公共事业等几方面,而具体的措施是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等。英国不仅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大,其创新氛围和地区发展需求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也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英国能源新政策中,低碳能源技术将主要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根据计划,实现到2050年前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英国可能需要30%—40%甚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因此,2000年1月,英国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英国电力总量10%的目标,而且电价应是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在《能源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又提出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20%的目标。

第二,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UKETS)。英国能源或低碳经济新政策的基础是开放竞争的能源市场。英国政府相信通过降低能耗、增加可再生能源,有可能实现所制定的减排目标。英国已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自愿排放贸易制度,通过设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贸易来激励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为相关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投资高效使用能源和清洁技术提供明确的动力。为此,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方案作为未来市场和政策框架的中心。英国的排放贸易机制是第一个自愿的、部门范围的、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贸易机制,实施期为2002—2006年。其目标是开发专门技术,促进英国产业界通过“干中学”产生的效果,减少整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英国的自愿排放交易机制也受到了批评,但事实上,英国的产业界相对于它的竞争者们已经做好了参与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ETS)的准备。①

第三,建立碳基金(CarbonTrust)。②除了依靠市场机制外,英国政府在2001年设立了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碳基金是一个独立的由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公司。碳基金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提供资金,引导社会投资,支持工商业和公共部门革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从现在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增强英国企业的竞争力,帮助英国驶向一个低碳经济。碳基金认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低碳技术这一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持续地采取行动排除影响向低碳经济过渡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上的障碍。碳基金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减少碳排放,中短期目标是通过能源效率和碳管理,中长期目标是投资低碳技术。碳基金的目标是确保英国商业和公共部门满足现行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通过资源效率提高英国商业的竞争性;支持英国工业部门的发展,从创新和低碳技术商业化中获利。根据碳基金2004—2005年度报告的资料显示,在这一年度碳基金帮助他们的客户识别出2700万吨二氧化碳的节约潜力,相当于2亿英镑的成本的节约;已经投入1150万英镑并承诺额外的530万英镑用于开发低碳技术;同时,碳基金还运行了一项400英镑资金的活动提高气候变化的商业意识,这是英国到目前为止同类活动中最大的一次。③

二、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是来自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发展中的中国必须做好迎接后京都时代挑战的准备(外部推动);二是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内部需求)。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以重化工产业主导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④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化。就规模而言,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比其他经济体都要大。就发展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8%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①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高增长的动力和压力。②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拉动下,中国的原材料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在投资领域,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

1•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首先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市政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对钢铁、水泥等各种重化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

2•未来一个时期内,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京沪高速铁路、贯通南北东西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区域性城市群之间的高速交通系统建设等国家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投资快速增长,从而对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

3•未来十几年内,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央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将会逐步加快步伐。这必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作用。

在消费领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上。1•从汽车消费来看,2003年我国的小汽车生产量达到202万辆。国际经验表明,当居民轿车密度达到30辆/千人时,汽车进入家庭将开始加速,2001年,北京市居民轿车密度为42•8辆/千人,深圳居民轿车密度为46•8辆/千人。随着汽车保护性关税的降低和国内汽车生产规模化效益的显现,国内市场的轿车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大规模的汽车消费将在未来稳步快速增长。同时,到2010年前后,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中心,这必将对各种以重化工为基础的材料产业形成日益庞大的需求。2•从住房消费来看,10多年来,住房不仅是投资热点也是持续的居民消费热点。根据城市化率水平和新增城市人口计算,到2010年全国平均每年需新增住宅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城镇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将达到5%以上。3•从家用电器的消费来看,家用电器生产和消费的特征是既消费重化工材料,又以能源持续消耗为支撑。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传统家用电器已经趋于饱和,开始走向家用电器高级化和多样化阶段,而农村居民的家用电器普及率还很低,仍然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二)中国遭遇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近年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0年超过了50%。2000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2003年达到63•5%,增长势头迅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和暴发出来,呈现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①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②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三)中国面临资源短缺

2003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的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2003年中国石油、铝、铜、镍、钢铁、煤炭和水泥的消费分别占全球消费的7%、19%、20%、21%、25%、30%和50%。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都相当贫乏。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见表1)。③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的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四)中国要应对气候挑战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达8•23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2000年,中国消耗的标准煤为13•5亿吨,而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9•7亿吨。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①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限制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②因此,中国需要在未来20—50年间,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

三、《京都议定书》生效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京都议定书》从签署到批准生效历时近8年,而距离2008年第一承诺期开始,真正用于实施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除了从国际法律程序的完善和运行角度为议定书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之外,已经批准议定书的附件1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为了履行其京都承诺,纷纷制定各自的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内减排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也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相应的影响。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如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将面临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些行业的企业一方面会挖掘自身的节能潜力,进行技术更新或改造;另一方面会向海外开拓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企业利润,弥补因为在国内履约造成的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虽然得到了我们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取得了经济增长,但代价也不可忽视。

而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物理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而且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Locked2ineffect)。因此,当未来中国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从技术经济特性看,发展与气候和环境友善的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国内环境。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这一技术经济特性看,它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可以相信,国际上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我国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的技术革新,对我国更有价值。同时,有关激励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也可以为我国借鉴。首先,为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重要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

所谓“技术推动”,是指政府和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R&D)投入,加快技术开发的速度,通过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来推动技术创新;而“市场拉动”指的是市场需求会产生极其强大的拉动力量,一方面引导和刺激企业的R&D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学习”效应(也称“干中学”),加速新兴技术的成熟与扩散。发达国家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及该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最终会导致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的。其次,为降低履约成本,发达国家还将利用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到中国实施减排项目。《京都议定书》生效向中国企业发出了市场信号,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也能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减排增量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所以发达国家愿意以资金援助与技术转移的方式在没有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CDM),由此获得低成本的减排量,作为回报,发达国家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义务,同时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被认为有很多有利条件实施CDM项目,如技术能力强、国家风险低、比较容易获取项目投资等。对于中国来说,应采取积极的CDM政策,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获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四、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分析

按《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承诺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中国当前的优先目标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环境保护政策。尽管中国没有气候变化的专项政策,但从以往经验看,中国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能效和能源供应多样化等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从增加碳汇角度也产生了积极效果。因此,未来中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包括:

(一)调整能源结构

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必然选择。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种减排的潜力并不是无限的,是受到资源禀赋与市场的约束的。第一,如果能源总量仍然大幅度增长,而结构调整不能满足能源供给需求,则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在给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受到功能与成本的约束。交通运输业(除铁路外)的主要能源形式是液态的石油或天然气制品。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发电,但煤却很难代替石油制品作飞机汽车的液体燃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约束,难以与常规的化石能源竞争。第三,能源替代也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

(二)提高能源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从1980—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从1980年的14•34下降到2000年的4•87,平均每年下降0•52。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②中国一贯以节能作为能源领域的优先工作。今后仍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因为只有节能,才能同时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竞争力等多重目标。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未来20年,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世界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约为1•1%,中国要实现节能目标,至少要保持能源强度年均下降2•3%。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三)调整产业结构

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传统的农业生产几乎不使用商品能源,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也改变不了农作物和动物生长过程和对光、热、土地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商品能源的使用只是辅的,或是对劳动力的替代,因而较为有限。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虽然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需要一些办公和运行设备,需要消耗商品能源,但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真正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然而,调整产业或经济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不可能占有较大的比例。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必然要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因此,能耗高的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而且还可能升高。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可以采取“外购”的形式,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还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发展高端服务业来实现低碳发展。③

(四)遏制奢侈消费

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必须遏制奢侈消费。浪费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规划上的失误,二是低劣的产品和建筑质量,三是消费行为上的疏忽。减少浪费,仅靠意识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消费者理性是建立在预算约束基础上的。如果价格上有所反映,消费者行为必然会有相应调整。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效仿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中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匮乏,结构不合理,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但能源浪费非常惊人,奢侈消费倾向十分突出。因此,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五)发挥碳汇潜力

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尽管从字面上看,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显有限。当然中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四个百分点,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可能还是比较好的。考虑到中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因此,在看到森林碳汇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极限。①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8篇

作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对朝经贸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甚低,远远不能与韩国相比。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36421亿美元,其中对朝贸易56.4亿美元,占0.15%;对韩贸易2456亿美元,占6.7%。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38668亿美元,其中对朝贸易60.3亿美元,占0.16%,对韩贸易2563亿美元,占6.6%。然而,仅仅根据贸易额及其占比来衡量对朝经贸的重要性是错误的,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并不仅仅包括经济关系一个方面的内容。

即使不谈身为周朝诸侯的萁子朝鲜侯国,即使不谈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立汉四郡,至迟从隋唐以来,半岛局势就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核心利益,地缘政治基本原理和千百年来的历史教训无时不在告诫中国人,中国必须在朝鲜半岛拥有一个睦邻友邦。韩国官方和社会某些势力对延边乃至中国东北整个东半部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提出领土要求,韩国女运动员在长春举行的亚洲冬季运动会上公然挑衅中国观众,并因此在归国后被视为“英雄”而备受追捧,表明此种建立在捏造和歪曲基础之上的历史观和领土野心几乎已成韩国社会共识,韩国某些人更在2011年8月16日悍然宣布成立所谓“间岛临时政府”。

近年来美韩两国密集军演,高调部署射程1500公里的玄武-3C远程巡航导弹(可覆盖中国京沪等数十个大城市),李明博提议开征“统一税”,2010年8月16日至26日,美韩联合军演首次加入假设韩国统一部官员接管平壤政权的内容。2012年10月7日,韩国政府宣布美国同意修改《韩美导弹协议》,将韩国弹道导弹射程从300公里延伸至800公里,同时将300公里射程导弹弹头重量上限从500公斤提高到2吨……所有这一切,让中国一次又一次看到了美韩某些势力的野心,深切感受到何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

虽然朝鲜接二连三的核试验对中国周边环境构成了不可忽视的严重干扰,理所当然在中国社会招致了强烈的反感,但与在可预见未来也不具备实战能力的朝鲜核武器相比,驻韩美军和韩国海军射程上千公里的巡航导弹对中国东部经济精华区的威胁更为实在,更不用说韩国某些势力图谋借朝鲜核爆之际将美国核武器引进半岛了。尽管目前对朝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但地缘和战略决定了我们不能将朝鲜与那些对华贸易额相当的国家等量齐观。

朝鲜经济曾经辉煌

同时,我们也不要因为朝鲜这些年遭遇的经济困难而低估该国经济潜力,特别是不要低估这个国家发展开放经济的潜力。朝鲜这些年的经济困难并非主动闭关锁国所致,而是暴露了开放经济和石油农业的风险。须知朝鲜经济本来并不封闭,而是相当深入地参与了前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分工体系,也因此而受益不浅,多年保持着比中国更高的生活水平,某些工业比中国更先进,农业比中国更现代化。

在工业领域,朝鲜比中国更早完成了工业化。早在1970年,工业在朝鲜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就已经达到65%;同年中国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为40.3%,其中工业所占比例为36.6%。1978—2010年间,中国GDP构成中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在41.3%(1990年)—48.2%(1980年)之间,其中工业所占比例在36.7%(1990年)—44.1%(1978年)之间。2000—2011年间,工业占比在39.4%(2002年)—42.2%(2006年)之间。

在单个工业部门中,最突出的是朝鲜化纤工业曾长期领先于中国。朝鲜著名的咸兴二八维尼纶厂于1961年投产,到1970年化纤就占纺织品70%以上;而中国直到1963年才与日本仓敷人造丝株式会社签约引进维尼纶成套设备,北京维尼纶厂1967年投产,但产量规模长期比不过朝鲜同行。1984年5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参观咸兴二八维尼纶联合企业时,就很赞赏朝鲜化纤工业取得的成就,表示在化纤工业方面中国要向朝鲜学习。直到80年代末,笔者的同学中还有人被派往朝鲜留学,学习轻工专业。

在农业领域,根据中国学者温铁军(曾被联合国请到朝鲜担任农业顾问)提供的数据,到80年代,朝鲜已经装备了6万台拖拉机,从而全面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年收入人均900美元。虽然90年代中期以来,朝鲜农业蒙受了毁灭性打击,韩国统计厅公布的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显示,2010年朝鲜大米、玉米等粮食产量仅有452万吨,但在朝鲜外部贸易环境正常时期,粮食产量1976年便达到了800万吨,人均粮食800斤。即使在苏联已经解体的1993年,由于外贸体系尚未彻底破坏,其粮食产量仍然创造了913万吨的最高纪录。

在工业化和农业生产两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朝鲜城市化人口比例已达70%。与此相对应的是,1978年末我国总人口9.6259亿,其中城镇人口1.7245亿,城镇化人口比例17.9%;2011年末我国总人口13.4735亿,其中城镇人口6.9079亿,城镇化人口比例51.3%,首次突破50%大关,但仍未达到朝鲜30年前的水平。

正是基于较高的发展水平,1945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以来第一次正式物资交往就是1984年朝鲜援助韩国,当时朝鲜通过国际红十字会向遭受水灾的韩国提供了5万石大米(一石大米=59.2公斤)、50万米布匹、10万吨水泥和一些药品等救灾物资。由于苏联东欧剧变,朝鲜原来参与的国际分工体系崩溃,这个国家才陷入如此经济危机。特别是建立在石油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使得朝鲜人丢掉了传统的农业技术,一旦苏联东欧剧变导致其外部石油来源大部分断绝,朝鲜农业顿时陷入全面困境,饥荒蔓延。

困境中的进步折射朝鲜复兴潜力

尽管如此,在严峻军事威胁下经历了近20年经济冲击和封锁而仍未发生大规模动乱,反而在航天、核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开发方面取得了相当进展。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了朝鲜社会的凝聚力,也显示了这个国家在渡过难关、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具有经济复兴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朝鲜的人力资源基础相当不错。这是一个继承了上千年儒家文化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视普及教育与医疗卫生保障双重传统的国家,一贯重视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制度。与世界其他主要共产主义政党党旗不同,朝鲜劳动党党旗除了有象征工人和农民的锤子镰刀之外,中间还多了一支毛笔,充分显示了朝鲜劳动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的重视。

多年来,朝鲜一直保持着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100%的纪录,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定义的“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此项指标平均也只有93.2%,巴西、印度、南非三个“金砖国家”目前分别只有90.0%、62.8%和88.7%,以至于印度总统普拉纳布·穆克吉也要为印度文盲众多而喟叹不已。

美韩方面屡次声称朝鲜网军威胁巨大,将美韩多次重大网络故障归咎于朝鲜网军。美韩联合司令部司令、驻韩美军司令詹姆斯·瑟曼于2012年10月底声称朝鲜网军多达6万人,为世界第一。他们的指责恐怕不乏夸张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朝鲜为跟上世界网络技术发展潮流付出了很大努力,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即使在严重经济困难之际,朝鲜仍然尽力在教育和医疗保障两个方面维护其人力资源。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参与并认可的2008年朝鲜人口普查数据,虽然经历了苏联东欧阵营崩溃后的连续多年饥荒,1993—2008年间朝鲜人口仍然年均增长0.85%,从1993年的2120万上升至2008年的2405万。虽然多年的经济困难已经使朝鲜平均寿命缩短,1993年人口普查平均寿命为72.7岁,2008年人口普查的平均寿命缩短至69.3岁,但仍然优于全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某些“金砖国家”。

2006—2011年,朝鲜出生时预期寿命从67.0岁提高到68.8岁,在五个“金砖国家”中低于中国和巴西(73.5岁),与俄罗斯相等,高于印度(65.4岁)和南非(52.8岁)。其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印度、南非这样的“金砖国家”。2010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陈冯富珍访问朝鲜后,称赞朝鲜医疗部门人力资源充沛,卫生体系可让很多发展中国家羡慕,国民可以得到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免疫接种及妇幼服务工作尤受称赞,确实是有据而发。

与此同时,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朝鲜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灵魂,也是目前西方大吹大擂的某些热门新兴市场国民所缺乏的品质。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不能指望永远不遭遇危机冲击,只有勇气、奋斗精神才是应对危机冲击的最可靠支柱。朝鲜已经度过经济危机最严峻时期的考验,某些热门新兴市场一旦遭遇经济社会危机冲击,国民缺乏顽强拼搏精神的致命弱点将使得这些国家原形毕露,阿拉伯国家近两年的动荡已经充分显示了这一点。我们还将在拉美和非洲国家继续看到这一点。

即使是西欧这样的发达国家,“活在当下,立即消费”的民风也使得他们只能继续“啃老”,消耗祖辈开拓留下的经济政治遗产,却不可能打开持续发展新天地。加上朝鲜政府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待到朝鲜彻底度过经济危机、国际环境正常化之后,这个教育普及、人民勤奋守纪、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完全有可能成为外向型制造业领域的一支强劲新军。

中国企业不应让美国抢先

根据朝鲜经济和社会复兴的潜力,中国企业不能漠视这个市场,同样的道理对西方企业也一样成立。开辟新市场本身就是企业家不可遏制的内在冲动,企业家眼里的朝鲜并不例外,重要战略地位更大大提高了开拓朝鲜市场的重要性。尽管美国政府和主流舆论每天对朝鲜恶语相向,但这些并不表明美国企业就不会探索门路打开朝鲜市场,不表明美国政府就不会试探与朝鲜改善关系。

实际上,从美国总统卡特1994年、2010年两度访朝,到2010年3月天安号事件发生后美国一些专家试图访问朝鲜,美国内部始终存在一股势力主张与朝鲜开展接触、交流而不是对峙,朝鲜也一直对西方游客开放,某些做法还显得相当“体贴”。中国学者熊蕾2010年访朝时,她所乘高丽航空公司北京至平壤航班满员,除了她那一团中国人和个别朝鲜人,都是西方游客,其中不少美国人。为了让这些通过正常途径到朝鲜旅游的美国人回国后免于麻烦,朝鲜方面特地给他们另纸签证,以免在他们的护照上留下前往“敌对国家”的痕迹。至于2013年邀请美国前篮球明星罗德曼访问,甚至不顾罗德曼的奇装异服及其劣迹必然招致朝鲜民众反感,更充分体现了朝鲜决策层突破对美关系的迫切心态。

中国与朝鲜关系进一步紧密,中朝经贸进一步深化扩大,朝鲜经济基本面继续改善,将促使美国等西方大国迈出对朝扩大接触、交流的步伐,从而进一步改善朝鲜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提高开发朝鲜市场未来成功的概率。天安舰号事件后美国政府阻止了美国专家的访朝要求,2010年8月访华后却批准一个由美国专家组成的代表团9月18日起访问朝鲜6天,与朝鲜官员讨论两国“民间”经济合作和人道主义援助,代表团成员包括朝鲜问题全国委员会负责人卡琳·李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主任苏珊·舍克等人。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9篇

越南1986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也带动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新兴经济活动逐渐普遍。越南工商会与技术项目研究中心于6月举行了“越南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吸取亚洲各国成功经验”的报告会。这是越南工商会推进的“支持企业和手工艺村加强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提高货物销量和出口总量”项目框架内的活动之一。

数字经济强调的是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数字技术被广泛使用并由此带来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根本变化。数字经济也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全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

越南工商会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大约有40%的人口正在使用互联网。自2010年至今,越南互联网用户占据人口总数30%,连续多年跻身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前20个国家名单。预计到2020年,越南互联网用户可能提升到占人口总数的45-50%。

互联网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知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越南工商会常务委员阮光荣表示,每一项有关科技的工作就能创造新的5到7个相关就业岗位,信息技术和传媒产业每增长20%将带动国家GDP增长1%。然而,最近公布的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化转型考察结果却不如所望,在对50个国家进行的考察中,越南排在第45位。因此,越南希望尽快加速相关技术的发展。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10篇

一、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内蒙古旗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全区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即贯穿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两项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为发展旗县经济指明了方向。全区旗县经济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区域特色经济渐成气候。比如,和林县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方位、大剂量地接受呼市市区的经济辐射,按照“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化、实施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生产力要素向和林县聚集,地区比较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GDP达到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l.9%;财政收入9623万元,比上年增长91.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l亿元,是上年的2.2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7年的70∶20∶10调整到36∶52∶12。宁城县充分发挥自身所特有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来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酒类、饮料、肉牛、肉鸭、方便面为主导产品的食品工业;以煤、金、膨润土、石材为主导产品的采矿及矿产品加工业;工程分布于北京、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及县内的建筑建材业;以服装、地毯为主导产品的轻纺工业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宁城特色的产业格局。2001年GDP达到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收入完成l.2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37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42元。杭锦后旗提出了“工业立旗”的主导思路,以扩张经济总量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城镇工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开拓市场,强化管理,提高工业的增长质量,实现工业经济高速、高效发展。同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树立一切“为养而种、为卖而种、为加工而种”的意识,以河套集团产业化、奶牛产业化、肉羊产业化、肉鸡产业化、木材产业化、蔬菜产业化、食用葵产业化为核心,以畜牧养殖为重点,加快林果业、非农产业发展的步伐,巩固和提高种植业,努力实现畜牧大旗、产业化强旗的奋斗目标。2001年GDP达到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77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完成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财政收入完成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85元,比上年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49元,比上年增长12.2%。东胜区按照“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以城市带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GDP达到39.67亿元,同比增长9.6%;财政收入达到5.98亿元,同比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0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0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第一,跨入自治区十强行列,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县(市)中排名第53位,发展活力指数居全国第二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和自治区五星级文明城市、科技先进市。

象以上5个旗县(区)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事例在内蒙古的旗县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二连浩特的边境贸易、红山区的第三产业等等,都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二、有益的启示

从当前内蒙古旗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确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整体发展思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发展比较快的旗县都能够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套以产业优势为龙头的整体经济发展思路。特别是工业强县(旗、县)、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促进了一些旗县经济的跨跃式发展。比如,鄂托克旗确立了“工业强旗”的思路,在碱柜镇建立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很快使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旗县在推进工业化上实现了新跨跃。2001年工业增加值在全旗GDP中的比重占到59%,高新材料、煤炭、建材、冶金、化工、畜产品加工等六个产业初具规模。再比如,杭锦后旗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根据本旗农畜林产品已形成的生产规模,通过培植河套集团、鸣兴食品、恒德果仁、河套木业等七个龙头企业,并建立相应的原料基地,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在发展订单种植、搞好技术服务、组织无公害生产、保护农民和企业双方利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服务,为旗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比如,杭锦后旗一方面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硬环境配套建设。投资7.6亿元进行公路建设、旧城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方位提高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经济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工业化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旗委、政府制定出台了《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和《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十项措施》,重点落实税费征缴“三公开”制度和保税减费措施。认真落实企业交费明白卡制度,执收部门每年到企业检查收费不得超过两次,旗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治理“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密切配合,每年进行年初、年终两次大检查,检查情况通报全旗。同时,加强对20户重点工业企业的联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三是要积极扶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旗县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旗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他们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是龙头,在旗县工业化中是主力军,在小城镇建设上是支撑产业。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的关键所在。比如,宁城县就积极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乡镇企业领导力度、考核力度和奖励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创办乡镇企业或到乡镇企业工作。目前,全县已有46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明显提高了乡镇企业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加快旗县经济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立足点,以创造有利于旗县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投资环境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为原则,走旗县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龙型化、龙型经济工业化的路子,同时要积极推进城镇化,最终达到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全面优化经济结构、强区富民的目标。

(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有利于旗县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投资环境

发展旗县经济,关键在于积极地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市场准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大,对我区的农牧业发展冲击很大,对一些以农牧业为主的旗县经济会产生很多更直接的不利影响。大力发展旗县经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迫切。各地区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合作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单纯的习惯性的向企业行政性指令和强制性管理,转变为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提出一些可行的指导性建议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扶持、信息服务、资金倾斜和技术投入,切实为本地区的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利于成长的大环境,推动旗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旗县经济的特色化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区“十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旗县经济的发展就是要走特色经济的路子,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加以发挥,加快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选准并确定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培植出能够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其它企业或生产户为辅助生产单位的大型生产基地,并要形成规模,树立品牌意识,以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当前,发展特色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吃透县情,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现在“人无我有”的绝对优势已很难找到,但比较优势每个旗县都有,就看能否找得到,抓得住。因此,各地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关键是在于寻找和挖掘比较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形成本地区的特色经济,实现旗县经济的特色化。

(三)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

发展旗县经济,要走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优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有效形式,也是旗县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的重要途径。农村牧区工业化是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发展旗县经济,要把农牧业产业化和农村牧区工业化结合起来,用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区的实际,特别是要抓住畜牧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实现畜牧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工业化,带动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实现旗县经济不同层次的共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旗县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有效地发挥我区各旗县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我区地域辽阔,各旗县之间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各旗县的经济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在一个起跑线上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内蒙古有相当一批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农牧旗县和矿产资源密集的工矿旗县以及处于城郊、铁路和公路沿线的具有交通优势的旗县。各具特色的旗县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农牧旗县,发展农产品、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以丰富的农产品、畜产品为原料依托,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工矿旗县要利用资源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城郊区要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区域经济大循环的特点,加快发展为城市服务的主导产业,主要发展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特色农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行业既可以扩大就业,又可以满足城市需求。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旗县,要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于全国的大市场,参与全国的大流通。

(五)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11篇

一、农村经济发展呼唤职业教育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最重要的问题。党中央一再强调,始终不要忘记这个问题。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把农村的经济搞起来,使农民能致富,提高农业产量,满足国家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广大农村率先改革,生产力空前解放,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使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一跃而上了一个 新台阶。然而,从1985年开始,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却相继出现了连续几年大幅度减产或徘徊的局面。之所以如 此,关键原因在于农业基础不稳,特别是科技落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低产田改造进度缓慢。现实使人们 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农村经济要上新台阶,必须着力加强对科学技术的依靠。鉴此,广大 农村坚定地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使专业人才匮乏和农村劳动力吸收科技能力差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这仅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有大批能开发和推广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有一支能接 受科技成果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大军,这就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前些年,农村初、高中学生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校没有学到一技之长,回乡后长时间无法适应工作需要,难以发挥应有作用,造成 了人才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现象与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的状况形成了非常现实的矛盾。要解决好 这一矛盾,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瑞士是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政府有一个非常严格的规定,凡是经营农场的,都必须接受相当于我们中等水平的教育,拿不到证书者没有资格当农民,并将取消其私有财产继承权。如果我们也达到这个程度,农业 生产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目前,我国农业还不很发达,农民有强烈的致富要求,他们最需要科技,需要致富本 领。我们政府的责任就是培养出真正热心农业、具有专业技术、能够开发致富、为农业经济做贡献的新型农民 。所以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职业 教育;谁重视了职业教育,谁就赢得了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赢得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明天。

二、职业教育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农村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普通教育办学模式的束缚,不能有效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做好四方面努力:

一是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改变那种按照固定岗位培养就业人员的传统观念,旗帜鲜明地宣布,我们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给学生以回到农村创业致富的本 领。我们要通过努力,让新一代农民成为推广先进科技、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劳动致富的生力军,推动农村经济 发展。

二是将职业学校办成技术服务的中心。要在学校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成立技术咨询服务队,认真推广技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开发。建立和完善“挂乡镇、联厂村、扶农户”制度,派专业骨干教师担任乡镇成教 中心校科技校长,与科技示范村、示范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对科技示范户定期组织技术指导,或实行技术承 包,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丰富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充分了解国内、国际农业科技新进 展,广泛收集信息,尽可能地在学校里面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进行试验。在当前新技术不断产生的形势下,职 业学校要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一个吸取、传播、推广新技术的重要基地。

三是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要做到“六个结合”,即长短学制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集中时间教学与分散时间教学结合,文化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理论教学与技术教学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 结合。要帮助学生制定家庭致富计划,教师有目的地教,学生有目的地学。实行不同专业交叉教学,农、工、 商、教育一体化,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要放开“入口”,把严“出口”。在入学上可以放松一点,合格初中毕 业生均可入学,特别要重视招收立志回农村创业的“志愿兵”。但在毕业关上要把紧,没有真正掌握创业本领 和致富办法的不能送出学校。

四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校办学的成败。教师一定要有带动学生致富的真本领,学校的技术实践能量应该大于社会。经科教结合领导组织要经常关心教师队 伍建设,在全社会选派优秀师资力量,也可聘请有实践经济的专业技术人员兼课。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师资队 伍建设作为关键性工作来对待,搞好内培外引。广大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新技术和信息,充实和完善 自己,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政府必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

虽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但它毕竟属于人才教育,具有教育周期长和效益滞后的特点,很难成为投资的热点,试图完全由市场决定其投入,势必导致投入的不足。同时,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 方面具有超前性特点,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对教育战略的要求,不但要有市场调节,还有赖于教育计划的干预 ,防止人才资源的短缺。所以,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应当是既来源于社会需求的拉动,又要政府的推动。职业 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无法取得整体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加强政 府宏观调控,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体 系,落实责任制,建立领导在职业学校兼职制度。要统筹研究发展规划、学校布局、招生办法、毕业生安排原 则、经费筹措渠道等重大问题,特别要定期对企业、乡镇、村庄和农户的文化科技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 整工作思路,逐步建立和完善种类齐全,初、中、高级相配套,稳定与急需相统一的专业体系。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未确知测度 信息熵 熵权 指标评价

作者简介:艾广乾,男,1982年8月出生,山东省郓城县人,青岛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

秦贞兰,女,1983年1月出生,山东省郯城县人,海尔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60-03

一、 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逐步涌现出了以上海、南京和杭州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带,以广州、深圳和佛山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带,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京津塘经济发展带和成渝经济发展带等全国经济发展中心。在各区域经济日益壮大的同时,各经济带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指标有很多,比如地区内生产总值(GMP)、三大产业的增加值和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等。但是,如何使各个指标能够建立某种联系,如何衡量或者改进这些指标,从而使各个经济指标能够综合而且真实地反映该经济体的水平,该经济体的发展潜力到底会有多大等问题也日益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应用熵权理论和未确知测度空间的相关理论,建立未确知测度综合模型,对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为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使经济的决策者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下一步进行决策的调整和区域内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实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未确知测度综合模型的设定

(一)信息熵与熵权理论

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随着信息理论的不断发展,信息熵理论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日益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应用到统计学和经济学等相关领域。

信息熵理论是由C.E.Shannon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或存在方式的不确定程度的度量。信息的获得是与事物状态的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信息熵就是对信息获取的不确定程度的总体测量。

根据信息熵理论,某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就越小,该指标的相对权重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该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就会越大,从而该指标的相对权重就会越小。将信息熵理论应用于经济发展测度中,有利于消除人为因素对经济指标测度的影响,也有利于缩小极端值对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是对传统熵权理论的重大改进。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实证分析

(一)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很多,而且指标的选取指向影响到对评价指标的测度。为了综合反映区域的增长潜力问题,本文结合山东省2007年十七地市的七个主要经济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来综合研究在过去一年里,山东省各个地市的各自发展潜力问题。

根据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选取的经济指标有:

(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三个产业的同比增长速度,它们的增长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这两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一年人民的相对财富的增长情况,更能反映居民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成果的情况。这两项指标是评价经济发展能力的有力指标。

(3)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和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这两项指标中,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增长率越快,可以反映政府的作为程度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是衡量企业或者居民投资或者储蓄情况的重要晴雨表。增长率越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的发展后劲,是衡量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指标。这七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原始数据见表1.

根据置信度识别原则,具体计算公式见(4),对评价对象进行识别。取=0.6,则可以对十七地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类,并做出评价。

结果显示,济南市、枣庄市和威海市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而滨州市、菏泽市和日照市的发展相对较快,其它城市的发展速度比较适中。

总体来看,山东省绝大多数地市的经济发展比较均衡,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四、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评价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潜能问题,会涉及多目标的选择问题,而且各指标对经济系统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引入信息论的熵权理论,建立多目标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有效地解决了各目标的权重问题。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多目标未确知测度评价在实践上的可行性。同时,也从一个角度证明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是评价区域经济增长程度的一种有效方式。

拿经济发展潜力不够大的枣庄市来说,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过低,明显低于其它城市。这是其发展速度较慢的重要原因。建议政府在提高居民基本生活和基本物质保障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提高。而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老工业区,存在着老城改造和城市产业结构亟需优化升级的重任,加上济南市财政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发展速度逐步放缓。所以两个城市只有努力弥补不足之处,才能进一步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潜力。

菏泽市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山东省加大了对菏泽市的扶持力度,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政府政府转变服务角色,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加大财政支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使三大产业的结构逐步优化,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很大提升。日照市加大对地方财政支出的力度,强化公共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政府的公共服务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开第.城市环境质量的未确知测度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9(12);

[2]郭奇,李亚.未确知测度模型及其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1,18(2);

[3]朱雪龙.应用信息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杰里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著,吕明,袁周译.熵:一种新的世界观[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8;

[5]王海红.浅谈信息熵[J].鸡西大学学报,2004,4(1);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碳金融 农业经济发展 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首先,作为排碳大户,我国农业的碳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报告称,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是农业,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农业固碳等技术全面发挥其农业70%的减排潜力。在不考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加工生产的条件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农业的排碳量约占17%,可见,我国农业的固碳及减碳潜力巨大。通过开展农业碳金融能够为我国争取更多碳减排量,或向需要额外购买碳排量的机构或国家出售碳信用,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获取收益的机会。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东道主国家,农业碳减排市场较广,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成CDM项目的资源。秸杆发电、生物质能、畜便甲烷收集利用等是目前已在我国得到开发的项目,且初见成效,未来更多的CDM项目将得到开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CDM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次,农业固碳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上作用巨大。工业碳排放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这时通过其他途径部分转化工业碳排量就十分必要。低碳农业可以实现在大量降低碳排量的同时发挥其固碳功效,如农田土壤固碳。我国可抓住碳金融这一机遇,使农业的固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我国开展农业碳金融项目将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较低。相比资源和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农村资源更丰富,在农村设立碳减排项目会更加可行。农村土地租赁成本低,土地广阔,使碳减排项目建设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在碳减排量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项目成本的减少会对其在碳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新经济” 本质特征 发展动力 潜在危机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从持续“滞胀”的泥塘中挣扎出来了,随即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而这一持续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经济现象都已经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了,为此,不少学者开始提出“新经济”的概念。本文主要探讨“新经济”的本质特征、发展动力和潜在危机。

一、美国“新经济”的缘起和本质特征

1.“新经济”缘起

最早提出“新经济”概念的是美国《商业周刊》主编谢博德。根据谢博德的解释,“新经济”就是建立在高科技,即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经济,它的基本动力来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化,同时也受到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重组等因素的影响。“新经济”是相对于“旧经济”而言的,因为从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前者为“旧经济”时代,后者为“新经济”时代。“旧经济”主要通过不间断地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得以实现;“新经济”则主要通过高科技,即知识的大量投入而形成。因此,知识投入的比重便成为区别“新经济”与“旧经济”的主要标志。从这个意义来说,“新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经济。

2.“新经济”的本质特征

美国“新经济”的本质特征:一是经济持续增长时间为美国历史上最长。据前可知,二战后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是106个月(1961~1969年),而此次“新经济”却创造了长达120个月(1991年4月~2001年3月)持续时间,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各界称为“繁荣的十年”,那么“新经济”时期就应该被称为“奇迹的十年”了。

二是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罕见的“一高三低”现象。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增长率平均高达3%(1999年达到最高点4.2%),而同期西方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却只有1%上下;与此同时,美国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持续不断降低,通货膨胀率由1990最高时的5.4%一度降至1999年的1.5%,失业率由1992年的7.5%的最高点一路狂降至2000年的4.5%,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则由20%骤降至1998年的0%,1998年出现了美国二战以来首次财政盈余(盈余629亿美元)并持续盈余至2001年。这些现象令美国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感到困惑,因为美国以往历次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般都是“一高一低”(即高增长率、失业率低),至于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必然与经济持续增长成正比例关系,也是一路走高。然而,这次却大相径庭,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不但失业率降低了,而且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占GDP比率也跟着持续走低。

三是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增强。20世纪90年代,美国劳动生产率年递增速度一直保持在3%的水平,1990~1994年为2.8%,1996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3.9%,尤其是服务业的领先地位更为突出。如美国商业零售业效率相当于日本的2倍,电信业效率相当于德国的2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大增强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世界前10大银行和全球500家最大企业的拥有数量和排位已有力地说明了这一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在前世界10大银行中曾占据7个席位,到1998年只保有1个。美国曾一度被挤出前10大银行的行列,而今占据了5个席位。世界500强中,美国企业上榜家数高达222家,其次为日本(71家),英国(60家),其中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微软公司、艾克森石油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分别排在第1、3、4、5、6的位置上。”

3.“新经济”时期与美国“关键发展期”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新经济”时期好像是横空出世,与以往毫无瓜葛,但实际不是这样,因为“新经济”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关键发展期”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一致的,而失业率持续走低则是“关键发展期”的基本特点之一,此外,没有“关键发展期”所累积的科技与人才资源,也就不可能有“新经济”时期的出现,由此可见,两者在某些方面不仅是一致的,而且还有着某种前后相承接的渊源。

二、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动力与潜在危机

1.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动力

美国之所以能出现“新经济”这样的时代,并非凭空产生的,它是由各种因素累积起来共同起作用而产生的,目前的比较认同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政治局势朝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这表现为前苏联解体后,美国便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大大促进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美国在世界上占领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成为所谓‘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受益者,从而又拉动了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美国出现了所谓‘新经济’的9年好光景”。

第二,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且重点放在促进科技发展上。虽然美国通常被称为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但实际上自罗斯福“新政”后,它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种“混合型”经济,市场机制与美国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国政府在“新经济”时代对经济的干预尤其突出。

第三,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出现了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高速发展,刺激了空前的投资高潮,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增长”。

第四,对教育的高投入所储备的人力资本成为推动“新经济”的根本动力。绝大部分学者已经肯定美国“新经济”时代本质上就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依托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和生物基因产业)。

2.美国“新经济”时代潜在的危机

美国“新经济”时代虽然不如“关键发展期”那样社会矛盾与经济发展同时显著地表现出来,但实际上这种表面平和的外衣下面却隐藏着社会危机。首先,“新经济”时代的美国工人阶级因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便相对减少了请愿、示威等活动,可资本家对于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却随着设备科技水平的成千倍、成万倍的提高而不断增强,目前虽未引发冲突,但却危机重重。其次,中产阶级地位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实际生存空间却被资产阶级“新贵”(依靠高新技术起家的资本家)逐渐压缩,不满情绪有所抬头。最后,一直被认为具有“均质化”(即贫富差距不大,“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特点的美国社会在“新经济”后期也存在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如1998-2001年,5%的美国富有家庭其实际收入增长了62%,而60%的低

收入家庭增长不到5%。总之,在这一时期的最后几年,社会危机正在逐步扩大它对美国这一庞大经济躯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年鉴[Z].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Z].1999,9.

[3]张塞主编.1995年国际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

[4]欧阳小华,杜辉.“美国‘新经济’的特征及影响分析”[J].企业经济.

[5]林丕.“评‘新经济’”[J].新视野,2002,2.63.

[6]甄炳禧著.美国新经济[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1.

[7]宋玉华.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1,(5).

经济发展潜力范文第15篇

日前,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的玄武岩纤维在阿拉尔市批量生产,一期工程每年可产玄武岩纤维及制品3000吨。这一绿色高新技术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修建、建材及防火制品生产。

玄武岩纤维生产作为新材料分支产业之一,填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空白,是兵团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新疆兵团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可谓一只已崭露头角的“潜力股”。2012年,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疆兵团出台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并设立专项资金,在强化招商引资、加快人才培育和引进、搭建发展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新兴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已成为兵团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介绍,到2015年,兵团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达120亿元,年均增速35%以上,占新疆兵团生产总值的8%左右。

在新材料领域,新疆兵团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晶体产业化关键技术”已获成功,拥有第三代碳化硅晶体生长炉25台,形成年产2万片碳化硅晶片能力,成本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八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初步建成全球第三家碳化硅晶胚规模化生产基地;“超级电容器电极用多孔碳材料”已形成年产50吨的生产线,首批试制品已被韩国、日本及国内部分厂家试用,打破了发达国家对该领域的技术封锁;新疆西部宏远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特高压电极箔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技术居国内先进水平。

在生物医药领域,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口蹄疫o型、亚洲i型三价灭活疫苗作为国家注册的三类新兽药,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产的益绿素植物提取物饲料添加剂、泰力饲用复合酶制剂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