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篇

网络时代金融服务的要求可以简单概括为: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提供任何方式(any style)的金融服务。显然,这种要求只能在网络上实现、而且这种服务需求也迫使传统金融业的大规模调整,主要表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运用和依托网络拓展金融业务,而且这种金融业务必须是全方位的、覆盖银行、证券、保险 、理财等各个领域的“大金融”服务。

事实上,网络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网络金融大潮离我们并不遥远。

2000年,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在亚洲的蓬勃发展、不少地区的网络金融业务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如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均表示将推出网上银行服务;渣打银行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网上楼宇按揭、外汇买卖、个人零售和公司融资业务;东亚、永亨银行表示计划分拆电子银行上市;大新银行也打算利用其私人银行安新银行的银行牌照,设立一家独立的电子银行。显然,网上银行服务已经逐步成为银行必须提供的金融服务之一,否则银行就必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从我国内地的情况看,网络金融的发展已经迅速起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的网上支付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据报道,由中国光大证券和光大集团其它成员共同组建的光大银证数据网络公司将于2000年4月到5月开始内地的网上股票买卖业务。伴随着内地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金融已经越来越逼近中国金融业。

在传统条件下,商业银行资本要素的构成是有形资产和劳动力,基于其经营的金融产品的同质性、价格易于同一性等方面的原因,传统商业银行的营销策略一般都是采取增加规模效益性地增加营业网点、外延式扩大营销渠道的大规模无差异营销策略。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加强,处于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信息时代的网络银行的出现已经是时代所趋的必然了。以有形资产和知识资本为资本构成要素,经营无纸化、理念化、数字化的金融产品,突破了传统条件下的时空限制,实际上,不知不觉,我们早已置身于网络银行之中,早已从电子货币和网络服务中体会到“无需等待,无需远行”的快捷了。

目录

网络银行的产生背景

遭遇网络时代

全球金融自由化

金融全球化

网络银行概述

网络银行的基本特征

网络银行的主要业务

网络经济时代的金融游戏新规则

网络挑战传统金融机构的存在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2篇

1.1客户的变化———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国际化进程中一个极其有效的用人之道,而“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化企业的一个核心就是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分享财富。此观念运用到银行业,个体的人将成为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而银行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就必须充分重视这个“人”字,因为“人”才是网络银行得以创利的源泉所在。中国有句古话:人聚财散,财散人聚。但中国的银行业应做到的是“人聚财聚”———上网商户越多,银行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B2B,即BettertoBest,追求卓越,意指商业机构间通过Internet从事商务模式,而一个企业要想纳入这个模式,又意味着商业机构自身必须进行内部的“e”化转型以适应这种趋势变化性的节奏,这是电子商务模式的基础。

1.2电子货币的挑战

1.2.1实体货币的不断“退化”。目前实际上许多参与电子交易的消费者正与支票道别,他们越来越热衷于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付款,并似乎与这种节省纸张和邮资的方式擦出“爱的火花”,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浪潮,网上付款方式逐渐深入人心。这种快捷和日渐安全的网上支付购物货款、支付各项公用事业费用的账单、甚至进行网上理财的方式,让使用者大有时代弄潮儿的感觉,同时随着消费者对信息安全技术信心的提高,网上付款支票愈来愈受欢迎。

1.2.2电子货币与电子钱包的优越性。电子货币①是指利用电脑或储值卡进行金融转移。这种卡片可以像现金一样,在每次消费时从卡片储蓄的金额上扫除。电子钱包①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网上购物顾客常用的一种电子支付工具,是在小额购物或购买小商品时常用的新式钱包。最近,电子钱包一直是全世界各国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热门话题,也是实现全球电子化交易和因特网交易的一种重要工具,全球已有很多国家正在建立电子钱包系统以便取代现金交易的模式,目前,我国也正在开发和研制电子钱包服务系统。

1.3全球的相似趋势

1.3.1竞争的实质。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国际商务竞争则更加激烈,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在知识和信息情报方面的较量。工业发达国家为了把其产品尽快占领国际市场,大力推广高科技,致力于社会信息化以加快经济系统的运转速度。经济领域里的智力竞争,其实质是文化的竞争,世界各个领域求才若渴,银行之间的竞争最根本之处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

1.3.2相互渗透的行行业业———模糊经营。由于经济形式的发展需要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已由最基本的业务:存贷款、资金融通、外汇买卖等开始涉足其它经营范围:对个人财产的财务运算、投资非金融产业等。而目前非专业性机构包括一些工厂和技术单位,还有一些新兴的机构,彼此取长补短,无形中衍生成一个模糊经营市场。这样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它不得不考虑自身经营的内部结构调整,以保持它主营方面的优势。

1.3.3数字虚拟化的市场。事物的变化越快,人们为了适应变化所需的信息量也就越多。与急剧变化相结合的多样性是信息爆炸的根本原因。更多多样性和变化等于更多的信息,亦为更多的信息处理技术,其结果又导致了更多的多样性和变化,而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在虚拟市场中仅靠数字0和1来传递。与数字打交道的银行更是手法信息的积极参与者。

2网络银行的优势与弊端

2.1网络银行的优势所在

2.1.1网络银行可以在网上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实时服务。既包括如转账结算、汇兑、公共收益(水费,电费,电话费)、发放工资、查询个人账户等的传统服务,也包括如证券清单、外币业务、信息咨询、消费信贷(如住房)等的新增业务。

2.1.2在线支付。在线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也是使电子商务得以顺利发展的基础。没有适时的电子支付手段相配合,电子商务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虚拟商务”,仅能称之为电子商情或电子合同而无法实现网上成交。网上支付至少需四个方面:商户系统、电子钱包、支付网关和安全认证。其中后三者是网上支付的必要条件。E-bank的建立已是大势所趋。

2.1.3新的业务领域。鉴于网上信息传递的全面性、迅速性和方便性,E-bank还可以开辟各种业务。比如集团客户通过E-bank查询各子公司的账户金额和交易信息;在签订多变协议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公司内部的资金调度与划拨;提供优质服务财务信息咨询、财务管理等理帐服务;还可以进行网上国际收支申报,发明电子信用证;开展数据统计工作等。

2.2网络银行所存在的弊端

2.2.1不对称性。电子货币是建立在计算机空间而不是地理空间的全球经济的一个表现。电子货币造成的管理方面的根本问题源自电子市场与政治、地理之间的脱节。假定边界是有效的,货币的跨边界流动是可以监视和控制的。可在数字化的世界经济中,所有这些假定却变得越来越成问题。

2.2.“2无速度”的法规。数字化的世界经济要求制定越来越多的国际条件,强调各国的条例和法规以及加强国际机构的权限“,贫富差距”的概念也将急速加快生产的进程。由于网络在以超人的速度发展,相比之下,不完善性愈加暴露无遗,致使高智商的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2.2.3税收问题。实行电子货币直接付款后,各种营业税、增值税和所得税越来越难规划。银行一直以来经营外汇业务,并可从中获利,国家也征收税。可由于网络时代的人们很少使用实体货币,而是通过电子货币进行买卖,其间只需一个变换程序。逃税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银行的利润、国家的利润又将从何而来呢?

3网络银行的未来

3.1数字语言的广泛应用。数字将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最佳语言。信息的传输都将由数字代替,又不会仅限于0、1。人们将会拟出更为简易的数字语言为网络(银行)服务。

3.2“无国界”的E-bank。随着国家及国家经济实力等概念的逐渐丧失,地域界限性银行概念也变得模糊。电子货币和数字网络化的全球经济给领土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造成了直接的威胁。电子货币的出现将使人们对作为明确而又有意义的概念“本土”和“国际”这种区分本身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银行也将会走上“一体化”的道路。

3.3货币的完全“隐退”。比较有名的电子货币的流通性很强,被普遍接受,你可以比较容易地在自己的电子钱包内装上过滤器,拒收你不想接受的电子货币。21世纪初将是一个电子货币相互竞争的世界,但不久会回到19世纪那个到处是民间货币的世界。按照“不对称性”原理推断,人类的进步必然会出现某种“原始世界”———而这个世界应更准确地成为“超原始世界”。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3篇

网络时代金融服务的要求可以简单概括为: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提供任何方式(anystyle)的金融服务。显然,这种要求只能在网络上实现、而且这种服务需求也迫使传统金融业的大规模调整,主要表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程度上运用和依托网络拓展金融业务,而且这种金融业务必须是全方位的、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理财等各个领域的“大金融”服务。

事实上,网络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网络金融大潮离我们并不遥远。

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在亚洲的蓬勃发展、不少地区的网络金融业务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如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汇丰银行、恒生银行均表示将推出网上银行服务;渣打银行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网上楼宇按揭、外汇买卖、个人零售和公司融资业务;东亚、永亨银行表示计划分拆电子银行上市;大新银行也打算利用其私人银行安新银行的银行牌照,设立一家独立的电子银行。显然,网上银行服务已经逐步成为银行必须提供的金融服务之一,否则银行就必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4篇

1 网络金融渗入传统银行的原因剖析

1.1 新网络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引入了网络金融的新概念

金融与经济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经济技术的每一项更新都必将运用到实际生活链当中,自然网络技术的崛起也渗入了传统银行业,将银行传统的概念、银行数字理念都进行了全新的打造。如各种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平稳建立,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誉提供,推动了人们需求消费新理念的改变,人们渐渐对网络商务产生了支付信任感,随着信任和依赖感的不断增长,人们进而扩大了金融范围,产生了网上理财需求,各种理财产品也慢慢在网络上进入人们的视野,找到了他们的网络地位。

1.2 网络金融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监管滞后性进行自由掌控

网络金融正迅速进入银行业,在网络知识技术刺激带动金融的同时其监管必然存在滞后,虚拟网络的市场管理也还未健全。此时,金融银行新业务便呈现自由发展态势,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设计自身的银行理财产品,用多种利益模式供用户进行自主选择,加大了网络金融的自主权,这是现实中的实体银行所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新型网络金融的“自主”特性,吸引了不同类型的贸易商、贸易机构及大量资金的快速注入,为网络金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1.3 网络金融的超高值利润及灵活性推动了这一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网络金融产品相较于传统银行利息对人们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网络贸易商为了吸引客户的眼球,保护自身的声誉,他们常常会对客户承诺以最低的投资收益。与此同时,许多网络金融产品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而且产品的经营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根据市场客户需求灵活地调配资金,因此其低门槛、高利润性及灵活性创立了网络金融的品牌效应。

2 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挑战性影响

2.1 挑战传统银行的支付结算权威地位

传统银行以现实面对面的存取款业务、汇账支付业务为依托渠道,人们利用银行中介作用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等支付关系,而网络金融则可充分发挥其优势,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禁锢,实现网络业务的瞬时交换,极大地转换了金融概念。现在网络经营商们以及支付宝、财付通等公司也在纷纷更新自己的网络产品,提供更安全快捷的、绕开银行网银的支付模式,这样就给银行的网上支付对接及结算链条产生影响,撼动银行支付结算的地位。

2.2 挑战传统银行的中介地位

网络商务模式下,网络搜索引擎为投资双方提供了互利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对等转换,这样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这个平台上,简单的资金中介已没有市场需求,而资金信息中介则可以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样,网络金融便会成为不同于传统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第三种融资运作新模式。

2.3 挑战传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地位

网络上现已为人们所熟知的阿里巴巴网站,对小微企业开办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业务发展迅速,这个网络平台通过逐步累积其信用度,在小微企业的创业者中建立金融关系。并且目前,阿里巴巴还通过天猫、淘宝平台向部分会员提供订单贷款业务和信用贷款业务,这些业务的逐步创建已发展了相当一部分网络客户群,渗透到了传统银行的贷款核心业务之中,极大地刺激了传统商业银行在核心信贷方面的神经。

3 传统银行与网络金融实现共融的应对措施

3.1 用互联网基因重组银行产品

传统银行毕竟也已运作时间久远,存在庞大的用户群、社会资源群,它的信任度因历时较长而是其他的网络金融产品暂时无法超越的。因此,银行应联合互联网技术,吸引其新的知识点,更新产品领域和服务领域的观念和模式,学习电子商务支付中的优点,创建银行自身与众不同的支付体系,立足于人们的信任基础创出更具特色的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3.2 在融资领域设立信用评级新模型

传统银行在其融资领域也应发挥自身优势,鉴于银行的固有的企业交易信息资源、资金状况和销售情况的全方位把握,银行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资源加以融合,建立银行独特的互联网融资信用评级系统,基于深入多元化的数字分析,建立起自己的包括融资申请、方案评估、信用评级及贷后跟踪管理服务的全方位融资模式,这样可以通过银行的信用度评价吸引更多的注重安全性能的需求贸易商。

3.3 利用互联网提升客户行为体验

银行在利用互联网的基础上,首先必须对客户进行安全性识别以精准营销。互联网方式为银行鉴别客户数据提供了便利,挖掘CRM数据将成为银行识别客户的先潮主流,银行可将数据结果用于营销策略和风险掌控,为客户提供“入站式实时营销”,这需要银行实行精准而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客户对银行新系统的认知和认同。

3.4 通过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扑面而来,银行要顺应潮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加强与各网络商家的联盟,学习电子商家对不同企业尤其是中微型企业的灵活配置特长,改变信贷新思路,在部分银行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银行还可收购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与网络商家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互创共赢。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5篇

    有学者则注意到刑法从属性与独立性两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从属性与独立性共存之说的观点,即在立法领域倡导刑法的从属性原则,从根本上将犹如双刃剑之刑法置于宪政和法治的框架之内,以把保障人权作为刑法的立足点;而在司法领域,从解释论立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秩序而坚持刑法的独立性原则。这样,就可以在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相统一的基础上倾向于人权保障。⑥其实,仔细审视之,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共存说的观点实质上并没有否定刑法的独立性。笔者对上述刑法独立性说的观点与论证表示充分的赞同,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刑法归结为其他法律的制裁措施,刑法作为法律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法律部门,其独立性是毫无疑问的。正如论者所说,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刑法规范既具有补充性,同时又具有独立性,即刑法规范的概念、构成、功能都独立于其他法律规范,自成思想体系。⑦笔者认为,鉴于刑法规范本身构成的特殊性,其对于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依附性的同时,我们更应坚持其解释及适用的独立性。

    刑法规范中概念内涵的独立性阐释

    刑法规范中的概念,有许多是和其他法律规范共用的。一般而言,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中具有一致性,这是由法律体系内部具有协调统一性所决定的。但如果有其他理由足以否定其含义的相同性,就不能作相同的解释,或者说允许作不同的解释。“例如,国家法的公务员概念不总是与刑法的公务员的概念一致。某个人可能在刑法意义上是公务员,而在国家法意义上却不是。同样如此,如物、占有、错误、公众、疏忽、辩护等概念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中各有不同的含义。”⑧翁岳生教授在其主编的一本着作中曾指出:“在同一法律中各法条所使用的相同用语,由于在进行解释时,必须考虑其各自规范的目的以及与其他法律的意义关联,因此该项相同用语的概念,一般承认可以有不同的意义。此尤其适用于在不同领域内使用相同概念的情形。因此,民法、行政法与刑法上相同的概念,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⑨对此,德国学者卡尔?恩吉施进一步举例说明之:“例如刑法中的疏忽的概念是另外的,即具体被解释成不同于民法的,因为刑罚要求在确定责任时,特别要考虑各种具体的情况,这不同于损害赔偿。因而,一个医生在刑事诉讼中也许可能成功地以缺乏能力为证,且被免予疏忽地伤害身体的控告,但却在民事诉讼中因为疏忽地伤害身体而被判赔偿损害,因为他没有满足人们可能对他提出的期待,因为他无视在交往中能要求的谨慎。”瑏瑠因此,在遵循同一概念一般作同一解释的原则下,我们必须肯定一些概念在刑法规范和其他法律规范之中具有不同含义。瑏瑡以下以《刑法》部分规定为例分析之:例1:《刑法》中的着作权概念与《知识产权法》中的着作权概念。根据我国《着作权法》第10条的规定,着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汇编权以及应当由着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同时,在《着作权法》第四章中规定了图书出版者权、表演者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及广播组织权,这些权利不属于《着作权法》第10条所列的权利范畴,虽然在《着作权法》中未使用“邻接权”的概念,但在知识产权界均将这些权利称之为邻接权,是与着作权并列使用的两个概念。《着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6条规定:《着作权法》和本条例所称与着作权有关的权益,是指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期刊的版式设计享有的权利,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这也印证了着作权与邻接权是两种不同的权利。邻接权无论是从主体、保护对象、内容、受保护的前提等方面均存在区别。瑏瑢而我国《刑法》第217条侵犯着作权罪中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着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侵犯着作权罪:(1)未经着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2)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3)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4)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侵犯着作权罪中的对作为保护对象的着作权的范围既包括了《着作权法》第10条所列的复制发行权等狭义上的着作权,也包括了图书出版者的专有出版权、录音录像制作者权等邻接权。换言之,《刑法》中的着作权的范围并不限于知识产权法领域狭义着作权的范围,其把着作权及与着作权密切相关的邻接权一起归为侵犯着作权罪的犯罪对象。应该说,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刑法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面不同。刑法规范是通过规定某一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为犯罪并予以相应的刑罚处罚,以达到保护社会关系的目的。不论这种关系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不论是军事的还是文化的,不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不论是行政关系还是民事关系,只要这种关系对于统治阶级具有重要性,都可能纳入到刑法规范的保护范围。因此,相对于其他法律规范而言,刑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面更广,在某些情形下不得不将同种法律分别规定的事项合并在一起予以规范,或者将具有共同特点的行为合并规定为一个犯罪,这样可能导致刑法规范中的概念与其他法律规范中的同一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当然,正如有论者所分析的,邻接权从本质上讲是作品传播者对其赋予作品的传播形式所享有的权利,它与着作权一样同属知识产权范围。邻接权与着作权关系密切,它是由着作权衍变转化而来,是从属于着作权的一种权利。瑏琐因此,在保持不违背基本文字预测可能性的前提下,出于刑事立法简洁的需要,立法者对《刑法》中的着作权范围采用了与着作权法中的着作权范围不完全相同的含义。例2:《刑法》中的经理概念与《公司法》中的经理概念。在我国刑法规范中,与经理有关的规范主要是《刑法》第165条规定的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这是我国1997年《刑法》新增加的一个犯罪,其犯罪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那么此处的经理的概念是否要与《公司法》中同一呢?由于《公司法》所调整的对象只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因此,它不可能涉及到这两种组织形式以外的企业。相应地,《公司法》中的“经理”也只是特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即对内具体掌管和处理公司事务,对外可以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或者其他代表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对董事会负责的人员,而不可能指其他企业的负责人。换言之,在《公司法》中,经理只是存在于公司之中,没有公司,也就没有经理。然而,在《刑法》中就不能作与此同一的解释,在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罪刑规范中,经理并非仅仅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还有很多国有企业未实行公司改制,因此在我国企业形态中,既有公司制企业,也有非公司制企业。这些非公司制企业负责人也没有经理头衔,而往往被称为厂长、总裁、主席、矿长之类。他们和上述未实行公司改制的企业的经理一样,往往都缺乏董事会的领导和监事会的监督,其权力比公司经理还大,对于他们利用职务便利,兼营同类营业的行为,如果仅从经理一词的字面意思来看,似乎不能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为“厂长”与“经理”就字面含意来看,是各自独立、互不包含的,而《刑法》该条款的主体写明的只是董事、经理,不包括厂长。但从本质来看,这些厂长、总裁、主席、矿长的职权、地位却又和经理、董事相似,甚至兼而有之,因而也应该履行相应义务,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对他们利用职务便利、经营同类营业的行为不追究刑事责任,显然有失公允,同时也不利于保护国有资产和维护国有企业的正常管理秩序,其结果可能是使国有企业的负责人都不愿戴经理这顶帽子,而改用其他头衔,以逃避刑事处罚。因此,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犯罪主体中的“经理”不仅应包括在公司制企业中对内具体掌管和处理公司事务,对外可以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或者代表公司进行商业活动、对董事会负责的人员,还包括在其他形式的企业中,那些虽不采用经理头衔但具有与《公司法》中经理的职权和地位相当或相近的人员,如厂长、总裁、主席、矿长等。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该刑法规范所处的章节节名还是该规范本身的条文都已提示我们,这里的“经理”不仅仅指公司的经理,该规范所在的位置是我国《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的第三节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在这里,就不仅仅包含公司,而且还包括企业,企业与公司并列。第165条规定的主体也是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即也是将企业与公司并列。这充分说明了该法规范所调整的不仅仅是有关《公司法》中所说的公司的事项,而且也包括有关非公司形式的企业的事项。因此,将非公司形式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也解释为本罪所说的经理,并不仅仅是一种目的解释,而是有字面依据的,并不违背刑法解释中的预测可能性原则。同时这也体现出法律概念的相对性和法律概念的多义性,在不同的场合法律概念可能会选用不同的含义。法律秩序“要求概念的个别性变化适应具体法律规定的特殊意义。”瑏瑶也即,刑法中的概念不一定要与非刑事法律规范完全一致,如果进行同一解释,违反刑法公平正义的话,我们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在刑法规定的文义范围内作不同解释。例3:《刑法》中信用卡概念与行政法规中信用卡概念。《刑法》中的“信用卡”一词本身是一个专用名词,其含义的确定有赖于相关行业性的法律文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第6条则规定了信用卡的含义及范围,“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分为贷记卡、准贷记卡两类。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账户余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即该管理办法认为信用卡就是贷记卡或准贷记卡,其不包括借记卡,那么这是否就是《刑法》中信用卡的真正含义呢?问题没这么简单,一段时间内,刑法理论界对于信用卡概念的解释曾有明显的分歧。瑏瑥主要缘由在于,1999年《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将贷记卡和借记卡均归入信用卡的范畴。换言之,当时在银行界只有信用卡的概念,没有银行卡的概念。虽然当时的信用卡发行范围非常狭窄,借记卡也只是零星出现,瑏瑦但毫无疑问,1996年《管理办法》将贷记卡和借记卡均归入信用卡范围之内。由于银行卡业务的不断拓宽,电脑办公及自动取款机的大规模普及,为了加强与国际接轨,在银行业务活动中,银行卡已经代替了原来的信用卡概念,并同时将信用卡限定在1999年管理办法的含义范围之内。那么《刑法》中信用卡的含义到底应该援用1996年《管理办法》中信用卡的含义还是1999《管理办法》中的信用卡的含义呢?笔者认为,根据历史解释方法就可得出《刑法》中的信用卡的概念应依照1996年《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因为我国现行《刑法》在1997年制定时,银行业务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 数字一体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当前我国的经济在不断随着我国经济在不断地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很快的发展,电力事业已经是凭借着数字技术而实现了生产以及销售还有服务上的转变,主要是有粗放型以及传统的经营转像比较精细化以及集约型上来了,这几就是电力行业在实现产业化的升级以及高速发展技术基础。数字一体化体系是在电力企业的营销中是可以在信息上很好的采用电力信息、实现远程上的控制、进而来增加有效负荷还有降低单位的损耗,优化人力资源以及极大的提生了安全的水平,进而实现了电力企业在生管理以及销售上的现代化。我们电力企业应着重的从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来进行分析,之后再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电力企业的营销工作。这样就会大大的提高可电力企业营销的水平,极大的增加了电力企业的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1.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述

1.1电力营销的概念

就是由于电力的研究方向以及还有侧重点都是有所不同的,这就会对电力营销的定义在研究以及应用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所说的电力营销就是指在社会主要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主要是以客户的需要来作为中心,及时的通过沟通还有反馈来进行优化反馈供需的关系,这样就会实现了电力企业更安全更可靠,还有合格的电力商品。这就是会为客户提供了更好以及周到的服务,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英雌奥策略以及方法。

1.2数字一体化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数字一体化就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管理的技术,都是能够在每一种信息中形成一个资源共享,达到作业流程的优化以及整合,将决策的方法上要达到提高电力企业的每一项工作。

1.3 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概念

所谓的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就是指数字还有信息以及网络几技术在电力营销行业中的延伸,运用数字一体化来加强电力营销工作的信息采集能力还有远程配置的能力等,进而来实现营销的现代化以及精细化的管理基础。

2.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及其体系结构

2.1电力营销管理的核心理念

任何管理活动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理念,电力营销管理也不例外。对于电力企业来说,用户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服务客户一起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因此要不断的优化企业的管理能力,采取相应的手段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而保证企业获得经济效益。

2.2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的体系结构

对于电力营销领域来说,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与客户进行相应的沟通,而客户服务层就是沟通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纽带。他们积极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够对客户的需求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为电力企业改善服务,更好的提供适应客户的服务和产品提供参考意见。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客户服务层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进网络营销。根据上面提到各个部门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制定相应的决策,指导整个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的工作,协调下属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

2.3在客户服务的基础之上设立营销业务

和数据处理中心,处理和分析客户服务层收集和反馈出来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之后再将精华的信息反馈到客户服务层中,使其能够不断的客服缺点和不足,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3.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带来的思考

3.1数字营销应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建立紧密的新型客户关系,实现客户需求与供电企业内部流程的完美结合。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强调业务处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协同工作能力,将业报装、电能计量、日常营业、电量电费、用电检查等业务处理融为一体。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在改变原来业务流程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类实时的查询统计和在线检测加强对营销工作本身的管理。实行电子流程化管理后,岗位之间便实现了工厂流水作业式的监督,系统能根据工作状态和性质自动生成工作单,并对工作单实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工作单经过了哪些环节,各部门处理的权限和时间,管理系统都能够全程跟踪和控制,领导在布置完任务后,只要看一下流程就能知道任务的具体执行情况。

3.2 实现统一标准的多媒体客户服务,利用电话报装、电话交费、银行联网、网上报装与收费等新技术,建立起供电企业和客户之间的服务桥梁,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个性化的服务。并且及时获取来自客户的有用信息,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3.3数字营销要做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的革命,而且包含了更深层次的观念革命。它赋予了营销组合新的内涵,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主要营销方式。我们要结合现有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客户服务系统、负荷管理系统以及银行联网收费系统,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的整合。如我们完全可以依靠负荷管理系统的远方抄表功能实现用户表数的实时采取,然后通过接口程序送到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电量电费计算子程序进行核算,最后形成的数据发往银行数据库和客户服务系统,方便客户收取电费单据和查询。

结语:

总之,电力企业实现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有利于各方面信息的及时掌握、提高远程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对负荷支持的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实现营销现代化、管理精益化、有效降低损耗和浪费、优化人力配置和增加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芳楼.电力营销业务流程的重组方案设计[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03.

[2] 陶英 齐登峰.利用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电费管理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3] 孟颖丽.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7篇

《互联网周刊》走过300期,一个个由我们领先倡导或大力推广的,以“新”字开头的陌生词汇,今天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茶余饭后,深刻影响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中国新经济概念,不再仅仅是理性的思辨,它已成为我们回望来路时的历史坐标,并延伸向生活的未来之路。

大浪淘沙,曾有的思想和智慧在时代的变迁中沉淀下来,几十年后,那些撰写中国新经济成长史的人们,将会发现这些词汇正是他们所要寻找和记录的时代表征。

新经济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以来,持续增长了112个月,创造了二战后经济历史的奇迹。而归结其根本因素,与新经济造成的强烈增长有不可或缺的关系。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率先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认为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国内商业环境在1998年还处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阶段,对于新经济的认识和融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动作,《互联网周刊》在当时提出“新经济中的商业计划”无疑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

作为新生事物,新经济必然会经历从新名词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尽管新经济的前景被十分看好,但取决于新技术的因素也会导致未来的发展不会是一马平川,“螺旋式上升”的一般发展过程也许会重演。

互联网,第四大媒体

1998年9月12日,在克林顿性丑闻案中,厚达400多页的斯塔尔调查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吸引了全球的网民上网调阅。这一事件除了造成网络通道一时拥挤的现象外,也使人们意识到互联网在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后一段时间,关于互联网将会严重威胁传统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取而代之的讨论不绝于耳。

6年过后,网络媒体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老三大媒体,关于“Internet,第四大媒体的崛起”的断言已经成为事实。

知本家

随着北大方正、联想、四通等高科技企业的兴起,一大批具有高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优秀科学家,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管理专家,还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所拥有和创造的知识成为企业财富的直接源泉。新经济时代,许多资深资本家纷纷落马,让位于新兴知本家的案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1998年,方正集团公司集中了400多名科研精英,50%以上为硕士、博士,每年都推出十几到几十个研究专利,并成功将这些专利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实现了快速增长。以王选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资本所有者,成为新经济时代知本家的典型代表。

直接经济

“简化中间环节,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这是姜奇平“直接经济中的直接网络”一文的首句。所谓“简化中介”,意思是各种中间环节的事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对价值将越来越低。

回头来看,我们最终发觉作者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前瞻性:21世纪,“.COM”将改变整个民生与产业结构。

无边界企业

管理无边界,合作无边界,市场无边界……21世纪的企业特色就在于不分界限。

在传统理论和实践中,企业是一个边界分明、等级森严的组织,不仅有内外的边界阻隔着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地理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割断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部边界,形成了上下左右之间的障碍和壁垒。

通用电气(GE)的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的功绩之一是将GE打造成为一个无边界企业。依靠这种“无边界”的管理模式,韦尔奇帮助庞大多元的商业帝国摆脱成熟企业的痼疾―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走上灵活主动、不拘一格的道路。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边界概念开始模糊,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里实现“无边界”已并非梦想。

眼球经济

1998年,中国的互联网进入“圈地”时代,网络公司红火一时,“眼球经济”成为互联网行业喊的最响的词语。

然而仅仅两年后,股市开始持续低迷,资本无情撤退,网站纷纷倒闭,人们对曾经风靡一时的“眼球经济”产生了怀疑:眼球经济能够成为经营模式吗?关于“眼球经济没有生命力”的断言一时充斥各个媒体。

三年后,借助短信业务,各大门户网站相继开始赢利,现在无论是广告、游戏还是短信都成为网站赢利的利器之一。原本怀疑网站生命力的话题已经很少有人提起,没有人再怀疑未来的世界会是网络的世界。

数字经济

1998年,美国商务部首次公布了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在国内引起数字经济的讨论热潮,但多数观点仅仅局限在IT行业内部,而没有向行业外延伸。本刊当时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深层次的尝试和分析尚未涉及。

1999年和2000年美国商务部相继又公开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2000》两部研究报告。报告深刻地指出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互联网既是新经济的原因,也是新经济的结果。”

时至今日,数字经济已经经过美国商务部多年的实证研究,美国前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评论说,“我们可以比过去更准确地回顾与评价―IT在提高我国大多数充满活力的企业和行业的绩效,以及整个经济快速的、持续的非通胀性增长中的作用。” 正如本刊所述:检验数字经济的真理需要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践中反复验证。

后PC时代

2000年左右,PC厂商的日子十分好过,但在个人PC繁荣现象的背后,一些厂商还是有见地的指出今后的PC应该与互联网不可分割,“后PC+INTERNET”成为共识。1998、1999年国内两年的互联网发展势头是PC厂商“后PC时代”思维的直接诱因。

尽管有人认为“后PC时代”的说法并非十分确切,但行业的方向的确发生了转移:整个行业都在面向互联网而大幅调整,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为中心得到了重新组织。人们发现,PC的性能已经越来越不重要,它不再是IT行业的核心产品,而只能称为是主流产品。应用代替了性能,成为产业的动力源泉。

新中间商时代

网络在2000年的发展不仅仅显现了第四大媒体带来的新鲜味道,还增加了一种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内容+商务”。然而在当时,由于没有弄清楚内容怎么才能加到商务上去,最后体现在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方面仍然是内容与商务频道之间、网上网下之间两张皮的割裂现象。第三条道路―新中间商,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时而生。

所谓新中间商,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传统的行销管道购买或销售产品,借助网络无所不在的特性,及计算机庞大的数据库处理能力,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以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发展到现在,在国内信用制度尚不完善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新中间商基本成为一种主流模式。

消费者

导致《互联网周刊》刊登“消费者,从冬天到春天的时代距离”一文的是1999年12月的两个消费案件的审理结果。其一是北京海淀区法院对恒升诉王洪名誉侵权案,判决结果王洪赔偿50万元。其二是北京市民刘桂臣状告上海大众汽车侵害消费者权益一案,结果是大众公司收回汽车,同时赔偿刘桂臣9.7万元。至今文章中的一句话无论对消费者或是企业仍就意味深长:还是生产者厉害,消费者今后要夹起尾巴作人?

生产者与消费者,都不能偏废。而本刊观点,在以体验为前提的经济模式下,消费显得更为重要。生产和消费的争议,仍然是我们今天继续讨论的话题。

数字鸿沟

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出警告:把这个世界的贫穷人口从数字革命中排除出去是危险的,并一再强调要打破数字鸿沟。2000年之后,围绕数字鸿沟问题的讨论在各个国家展开。当时专家指出国内存在三大“数字鸿沟”,主要是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世界银行曾经对中国的信息行业进行过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尚属“数字贫困”国家,而且中国与世界的“数字鸿沟”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国家采取了四种措施:一是加速政府上网工程;二是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接入;三是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的普及接入;四是加大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现在关于“数字鸿沟”的说法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但国内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根除“数字鸿沟”的任务仍是件不轻松的事情。

体验经济

按照哈佛《体验经济》的划分,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物品经济(未加工)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再到服务经济时代,而服务经济时代后,人类将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2001年就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应该说在当时属于“领先”的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体验”需求空前高涨的现象将会出现在休闲时代,而在当时,国内的消费环境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随后的几年中,IBM、索尼等厂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体验店,尽管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但也使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以人为本”的做法。至于服务与体验经济的区别,本刊认为服务以生产者为价值创造主体,消费者只是“被服务”。体验则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是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消合一。服务遵循的规律,仍然是生产者的经济人理性;但体验遵循的,是消费者的行为理性。

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资本随笔》短文上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是指“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社会资本”真正流行起来是在 1995年,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加入讨论。1997年世界银行在《拓展财富衡量》报告中专辟了“社会资本”一章,随后又专门成立了研究社会资本的机构。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关系;二是信任。

2001年的仪科惠光事件其实只是一个由头,当时的经济环境“诚信”已经是个大问题,至今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公共关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有高度的信任”的观点大为流行。

产业融合

2003年末红火了短信和游戏终端,仅仅是最最简单的技术与最不起眼的移动通信应用的结合,却引爆了一场从思维到现实的产业融合聚变。

人们解读未来商业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公式从“IT+电信”演进到“IT+电信+X”,这个“X”包括了娱乐、传媒、金融,以及可列举的众多传统服务产业。

互联网将是计算、通信、娱乐、媒体、金融等多种应用的共同平台。互联网服务业和电信服务业、IT服务业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一切商务得以进行的门户和通道。从现在到未来,通信、信息、娱乐、金融在商业和普通用户应用的融合需求,将依然是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产业融合时代的来临伴随着“爆炸”,“聚变”这样的字眼,所有的产业都是互联网产业。关键词――“融合”消融了产业间界限的同时,也在构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它仍在不断的吸纳、变迁、整合、重构,以不可预想的能量释放出无限的商业机会和经济潜能。

新电信

中国电信业多年来高速发展,每年上千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主要都集中于硬件领域。随着中国的电信运营市场呈现出垄断逐步瓦解、竞争日趋规范和激烈、市场越来越开放,以及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未来竞争的焦点也相应由建设转向电信业务的经营和运行。

《互联网周刊》提出了“吃电信软饭”的概念,也就是“提高网络的运营效率、拓宽业务范围、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等等,运营商转向软投资和服务,“以软件激活前期投入的硬件”。以2001年中国移动的BOSS系统建设为重要标志,2002年继而掀起了一场波及电信全行业的“软投资”热潮。

而从广大消费者层面来说,“软投资”带来的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使得“电信”和用户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电信成为一种消费品,电信消费时代就在身边。

新经济伦理

2002年6月25日,世界通信公司承认虚报了38亿美元的利润。这起丑闻被有关人士认为同安然公司丑闻一道,是“新经济”最受瞩目的失败之一。本刊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诚信问题,是传统精神的危机,而非新经济的危机。不是由于新经济导致诚信丧失,恰恰是由于这些公司没有及时跟上新经济伦理的调整。

新经济伦理是一种有机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诚信,是超越个体自我的对社会外部性价值的认同,让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无需迂回、直抵本性。

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曼威・卡斯特的三卷书――《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提供了迄今为止对这个所谓的全球信息化资本主义所结构的网络社会,最全面与深刻的社会理论建构。信息化社会是两股力量的交汇:一是信息技术,一是社会认同。互联网技术将人们从物质上有机联系在网络中;社会认同,将人们从内心深处有机地联系在网络中;而信任,就是社会认同的胶水,就是社会意义上的TCP/IP。这才是互联网精神的神髓。

体验式营销

体验的核心词是回忆。当消费者按照喜好和偏爱来决定需求时,只有用强调“非理性”的行为主义经济学或营销美学才能说明他的体验需求,才能解决问题。传统营销归结为“功效与特色”,即产品和服务中基本的功能与延伸的功能,其核心是功能。

体验式营销,实际就是对“情感”支配的需求的系统开发对策。其体系由SEMs(战略模块)和ExPros(战术工具)组成。SEMs将体验分解为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创造性认识体验、身体体验和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特性体验五个分支。ExPros由交流、信誉、产品、品牌、环境、网络和人组成。

二者纵横交叉,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流。因此,体验式营销同时意味着“消费流程重组”。

搜索力经济

“搜索力经济”区别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一种虚拟经济形态。 “搜索力经济”代表着经济模式的改变,互联网和商业的价值开始合拍,搜索服务完全出于用户的主观意愿,直接走向目标用户。将目标客户缩小或者说放大到了“关键词”的级别,以“关键词”为特征的“搜索力”不光是网络广告还是未来电子商务的核心。

“搜索力经济”的强大魅力在于人们已经难以割舍如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门户,由十指敲击出的“搜索力”正在激发网络经济的潜能。

而2004年围绕着搜索引擎的市场纷争,使得那些曾经舍弃搜索的门户网站开始再次为这个技术领域付出热情、资本、改变战略。搜索力,正代表着互联网新经济的核心价值,正引领着互联网现在和未来的走向。

人联网,物联网,互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开始正式施行,第二代非接触式IC卡居民身份证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进行换发。IC卡身份证缔造了“人联网”,让每个公民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人们一面把自己的身份证升级到“智能”,一面也着手给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颁发“身份证”。2004年2月,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对外宣布,我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全面展开,不久以后,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都要有“身份证”。电子标签为世界上的所有货物添加了“对话”的特性,开辟了全球的“物联网”时代 。

智能交通系统,数字城市,数字奥运……互联网的发展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联系起来,网络的枝蔓上伸展并延伸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人类的生活正被“一网打尽”。

新银行业

“新银行业”并非对立于传统银行业的新兴产业,其标志是: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后,传统银行业务拓展渠道、服务方式得以改变,实现以效益为目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竞争手段的管理模式,从而形成创新的业务模式和消费景象;另一方面,新银行业包括银行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出的新生的业务类型,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证通等为代表的新业务和新的服务渠道在新银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4年2月16日《互联网周刊》启动“新银行业消费(个人用户)调查”,调查显示,90%的人知道网上银行的存在,超过75%的被调查者知道手机银行,71%、51%和50%的人分别了解银证通、银基通和银保通业务。数字表明:一个新银行业时代已经诞生并蓬勃发展。

拇指经济

今天手机已远远超出点对点的语音通讯功能,而具有了媒体传播的性质,短信导致传播者和接收者距离消失,人们用拇指敲击出了一个沟通的新时代,而手机短信业务也成为通信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被称之为“拇指经济”。

2003年中国手机短信息共计2000亿条,占全世界短信总量的一半。拇指经济空前繁荣,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短信”跨越了SMS、EMS和MMS(即文本短消息、增强文本短消息以及多媒体短消息)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项技术并不先进的数据通信业务成为一种主要的通信消费需求,今后将逐渐成为平民社会的“代言人”。

意义互联网

人是意义的最终赋予者,是最终意义之所在。所以讨论意义互联网,无可避免的指向“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意义互联网,作为以人为本的技术革命,正在向人的个性化意义的生成这个方向演进。

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不是争夺眼球,而是争夺回忆,因为回忆是个性化的锚点。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8篇

《银行家》:面对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冲击和影响,IBM做了哪些调研和准备如何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助推服务?

IBM:从2008年到现在,IBM通过与中国银行业的CEO、CIO和CFO进行沟通、交流,研究未来3〜5年中国银行业将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需要以更智慧的方法应对全新的市场环境与挑战。而所有的改进和革新都离不开更先进、更可靠、更精密、更灵活、与业务结合更紧密的IT系统的支撑。在这个阶段,IT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

IBM在2009年提出“中国银行现代化”解决方案,通过业务流程整合、前台业务创新、渠道整合、客户洞察等方式帮助国内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业务,以及优化且高效的流程助力更智慧的业务决策。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整合的风险管理、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以及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

第一,在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方面,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即银行核心转型、多渠道的转型创新以及财富管理;第二,在风险管理方面,目前主要专注于三大风险领域,即信用风险、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第三,在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方面,IBM在北京成立了“IBM中国分析决策创新中心”,以便更好地帮助中国的银行建立智慧的商业系统;第四,在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方面,将从提升服务、管理风险和降低成本三方面入手,通过战略合作与外协服务机制,引入流程外包、服务外包等多种形式,降低管理运营成本,帮助中国的银行更好的专注于核心业务发展。

《银行家》:近年来,银行客户的消费理念变得更具自由化及个性化。IBM将如何帮助银行来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新格局,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发展模式?

IBM:在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方面,IBM认为可以通过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为财富群体提供个性而准确化的服务。IBM在推出私人银行改造的同时,也推出关于多渠道整合的理念和相关解决方案,包括IBM的网点转型,渠道间的技术整合等。同时,IBM提出的“多渠道整合”的概念,一方面把电子银行、网点、ATM机、呼叫中心以及手机服务中心整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细分网点功能,为客户提供一种持续、精确、统一的服务。

《银行家》:从全球来看,支付方式数字化渐成主流趋势,但在中国,传统的支付理念还占据着主流。IBM认为应如何改善这一现状,从而推动银行数字化浪潮的到来?

IBM:实际上,IBM在很多年前就提出了数字化这个理念。从技术上讲,在数字化支付方面,无论是像IBM这样的大型技术公司,还是银行都已经做好了准备。目前数字化支付在中国国内的推广,更多的还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例如,从安全性、高效性、节约性上去做全民宣传,包括像IBM这样的技术公司、银行以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做这项工作。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9篇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因为现在中国最重要的金融机构,除了监管机构以外就是商业银行,当然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的合作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统计上叫做存款银行或者贷款机构,他们可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在这些年里他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从银行体系上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前就只有一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把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把中国银行独立出来,把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随后又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现在中国工商银行变成世界最大的银行。随后我们又建立了很多的银行机构,包括股份制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都是股份制银行。之后又成立了很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大概有100多家城镇银行,后来又成立了村镇银行。最近成立了纯粹的民营银行,包括前海银行,微众银行等等。

中小企业的诉求

这么多银行不是挺好吗?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得不到贷款,那么贷款哪儿去了?大前年出现资金荒的时候,我参与过一个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各个商业银行,很多中小企业也都参加了。在会上,有银行人士发言说,看我们今年的数字,今年新增贷款的60%都给中小企业了!可是中小企业发言说,那我怎么没有看见。后来有学者说,银行的数字是假的。于是银行发言人表示很愤怒:我怎么造假,我这都是事实。

实际上数字是真的,只是在统计方法上存在着区别。因为银行发言人他们说的中小企业和我们说的中小企业不是一个概念。他们概念中,4亿元都算中等企业,几千万元是小企业,他们没有算“微”。而我们提的中小微企业,银行统计的主要是中型企业,真正的小企业没有贷到款,这种情况是不行的。但是我很理解这些大银行,大银行倾向贷款给大企业,比如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很大的企业。因为这样一笔银行贷款就几十亿元,贷一笔吃一年就行了。相反呢,贷中小企业几千、几万、最多十几万块,银行就不贷,为什么不贷?因为中小企业的违约率太高了,另外没有那么多员工可以一一服务于众多的中小企业。所以对于银行本身来说,银行不贷款给中小企业是情有可原的。

于是后来成立了中小银行,这些银行说我们是为中小企业服务,做农村金融,并且谈到了普惠金融,大家都坚决拥护。结果成立了那么多的银行,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小企业还是没有贷到款。因为银行宁愿把钱放到银行都不给中小企业贷款。实际上,村镇银行成立了以后,觉得自身规模太小了,贷款和借款也受很多的限制,并且思考着自己能不能变成城市商业银行。同时,城市商业银行也在思考着自己能不能变成股份制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原来是北京市城市商业银行,现在叫北京银行。这名字一变就变成综合性银行,而且它吸收外资股,变成国际银行,所以中国的银行越改越大,越改革眼睛越往上,不是往下。成立了那么多银行,还是不会给农民贷款,因为肯定赚不了钱,所以这样的改革是肯定是不可以的。

“谁需要给谁”

所以得真正的踏下心来,真正的做到供给侧改革,谁需要贷给谁。而恰恰我们的房地产,这些过剩产能的企业都是银行给的。这也不能怪银行,但是这样长期是不行的,所以商业银行经营机构必须改革。从贷款来说,要向中小企业倾斜,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尤其是中小银行,地方性银行。比如邮储银行就做的很好,他们在农村做的不错,所以必须实行普惠金融。

另外一方面,由于现在实行综合经营,很多银行反映利差额太小,希望能放开利差额。因为在过去,银行躺着也赚钱。因为存款利差和贷款利差是固定的,所以吃点费用。银行把款贷出去,即使对方还不了款,但银行可以吃点利息,所以银行赚利差就可以了。然而现在就不一样了,因为实行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小了。现在银行也做理财,资产管理的业务。之前某大银行的董事长说,未来几年我要把我们的银行变成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我问他,你说的这话对吗?他说,我没说过。我说你在会上说过,我都听见了。

资产管理公司原来明明都是信托在做,如果银行都做了这些,那谁来贷款呢?所以说改革是有问题的,大家都争做这一块,都争信托这一块,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你们有钱就让他们管理。但是对不对呢?也对,像花旗,汇丰,资产管理、财富管理都在做。但是银行最大的特征是信用中介机构,但这一块银行都不做了那谁还来做贷款?这几年我们每年新增贷款10万亿元人民币,但虽然有那么多,我们企业还是得不到贷款,都哪儿去了呢?这叫中国货币的流失之谜。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把“为实体经济服务”放在第一位,没有真正把“为中小企业服务”放在第一位,没有真正的去搞“普惠金融”。大家都想“又高又上又大”,但这不是我们改革的方向。

要促进实体发展

因此,我们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真正需要的地方用心去做,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通过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追踪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短板,助力经济发展。要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服务,前瞻性地为创新人群、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供金融服务,开展绿色金融、小微金融、小区金融、网络金融、移动金融、智能金融,普惠金融。这才是改革方向。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机构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拓宽金融有效供给的渠道。针对实体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供给侧入手,着力拓宽融资通道,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大力发展创业金融和普惠金融。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结构,建立健全以投贷联动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健全贷款审批体制,提高风险定价水平,实施精细化、差异化定价。加快担保、租赁、保险、信托等业务的模式创新,完善银行、担保、租赁、保险、信托等机构的合作机制,拓宽实体企业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0篇

大数据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特性

大数据是指数据容量大到超出传统数据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的能力,同时,大数据由量变引起质变,需要创新思维模式和处理方式,能带来更强的决策能力、洞察能力、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的内涵决定其具有推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特性。

加速金融脱媒。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传统金融体系内扮演者信息中介的角色,在充斥信息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中,规范着一种金融秩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媒介正成为低效率和高成本的制造者,传统金融体系的脱媒化趋势愈演愈烈。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相比具有“4V”的特点:一是数据存储容量巨大(vo l ume),大数据以ZB为统计单位;二是数据类型众多(variety),包括结构型数据也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非结构性数据;三是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单位数据价值度比较低;四是处理数据的速度要求非常快(velocity),时效性强,智能分析能力强。以第三方支付、余额宝、P2P和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优势,使得金融市场几乎达到没有金融中介的状态,成本更加低廉、效率更高,严重削弱商业银行在传统体系内的金融中介作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以大数据应用为前提,转变以往依赖网点规模和人员数量扩张的中介运营模式,深刻领会大数据的理论和精髓,创新“去中介化”的价值创造方式。

改变信息创造方式。信息处理方式是商业银行运营的核心技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首先体现在信息创造方式的改变。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中,主要体现在各种算法,执行自动、高速、网络化运算,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能有效降低现实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大数据分析方法是统计方法而非计量方法,侧重于全样数据而非样本数据,分析中寻找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分析结果为概率而非精确度。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网贷业务,发放信贷最重要是信息处理,网贷平台通过搜索引擎对互联网用户在进行网上支付或购物时留下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和筛选,然后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和信用模型进行信用评级。阿里小贷是这方面的开拓者,基于其自有电商平台,用户数据和信息很容易获得,利用云计算和信用模型评估信用状况,贷后风险管理通过阿里小贷的后台管理完成,分析贷款跟进速度、滞留状况和违约情况。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信息创造方式的改变,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需构造高效、高价值、低成本、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创造方式。

拓展客户界定范围。大数据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客户的服务范围,能兼顾大客户和“长尾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一般遵循“二八定律”进行客户服务,即主要关注20%的重要客户,往往忽略80%的普通客户。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更具有个性化、碎片化、大数量、分散化的特点,“长尾理论”被认为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颠覆,只要产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广,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足够大,足以与那些少数热销产品相匹敌甚至更大。但是,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决定其具有高服务成本,信息处理处于劣势,技术水平不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使其难以服务“长尾市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体现在运用大数据的价值和创造力服务于更智慧、更高需求的客户,能迎合互联网时代金融需求的新变化。通过对客户的浏览行为及地理位置轨迹、POS等终端、各种APP软件等大数据的清洗、整合和分析,找到这些现象背后的相关因素,快速形成对当前市场环境的洞察力,拓清并预测未来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客户、定位市场、创新产品设计。

提高灵活性且简化运营流程。通过大数据应用,商业银行能构建适应性强的核心银行业系统来创建灵活敏捷的银行业环境。通过对业务、运营和技术做出调整,银行将能够使用行为模式识别技术,来满足规章制度与风险控制需求,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及客户满意度。这种敏捷的运营模式将允许银行快速实施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客户关系、提高灵活性。使用大数据技术,商业银行能够推出模块化的商业服务来规范业务流程,组成这些商业服务的通用数据、业务规则及流程均可快速配置,创新简化的运营流程提高客户赢取率,增加每一位客户收入,降低运营成本,消除阻碍商业洞察力的因素,从而利用信息来提高竞争力。例如一家顶级的欧洲跨国银行实施大数据核心系统转型计划,分析从制造到产品和服务分配的整条价值链,将调查结果与业务模式进行比较,针对选定的重点领域提高经营利润,在6年时间内,这家银行已将成本收入比从50%降低至30%。

优化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优势,可以识别并且全面管理企业中的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运营风险、名誉风险和IT风险等。基于大数据应用的风险管理,能形成新型风险洞察力,通过构建风险视图,实施风险调整值管理,借此提高经营效力与财务业绩,并从客户赢取率、产品定价到执行标准以及商业战略的执行中受益。为此,商业银行通过部署大数据平台,给整个财务、风险及合规部门提供系统的、可靠的、实时的信息,从而使得这些部门可以利用高级分析与情境分析工具砟D馔蹲史缦铡⒀沽Σ馐浴⒎缦栈乇ā⒆时痉峙浼氨ǜ嬷谱鳎最后将风险分析结果完全集成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以便及时做出明智决策。借由基于大数据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把整个解决方案实施到监管、业务流程和系统中,以实现在风险与预期收益间取得均衡。

思路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驱动战略为指引,以“智慧银行”建设为目标,遵循“数据――信息――商业智能――价值”的转型路径,以“实验―改进”为方法论,辅以风险控制体系(如图2),创建有机处理繁杂数据,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敏锐洞察并引领客户需求高度智能化的新型金融业态,使得产品更具个性化,营销更具精准化,管理更加数据化,服务更加人性化、风控更加高效化。商业银行为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组织结及流程、人员、技术和数据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也积累了相关经验,但是,面对数字化的战略转型,还需要系统性的思维,从体系建设上进行谋划和部署。

策略

创建大数据应用战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驱动力。商业银行创建大数据应用战略主要包括:获取、分析、应用和评估四个步骤。第一,商业银行大数据获取首先要解决数据类型问题,除了用户交易信息、统计数据、财务报告、信用分析等结构化数据外,大数据时代,更应强化基于网页浏览、网络社交、网络交易等行为数据,基于心理活动、情感表达等的动机数据,基于设备传感、手机位置等的机器数据。其次,要拓展数据获取来源,一方面,要积极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数据平台融合;另一方面,要与专业数据公司及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网络合作,形成一体化的数据供应链体系。第二,商业银行大数据分析上,要建设“数据仓库”概念,提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水平。对经过梳理整合后的关键海量数据进行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建立数据管控体系,搭建基础数据平台。第三,把商业银行大数据应用在全方位的经营管理中,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跟踪和聚类等深度挖掘和分析,构建全面的大数据应用视图,将结果应用到信息战略制定、管理模式调整、营销模式创新、产品结构优化等方面。第四,把商业银行大数据评估作为价值判断,对数据数据质量、分析方法、应用效果以及收益与风险进行全方位考察,把评估结果作为完善和提升大数据应用战略的依据。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1篇

资产价格决定“风口”来临

在资产价格变动加快尤其是快速上涨时期,金融机构可以“短平快”方式获得较高收益,特别是在科技跨越式发展下,几乎所有类型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并试图抢得站在下一个“风口”的先机,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类企业。过去多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帮助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行业获得了丰厚收益。资产价格上涨应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此外,信用(主要是货币)因素对资产价格上涨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正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为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创造了“风口”,银行信贷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优质资产,在投向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如房地产)中,银行获得了较好的投入产出,体现在过去十年中规模、利润和坏账等指标的持续优化。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以及各类被认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种“某某几国”)失去期待,资产价格或普遍将面临较大下降风险。当然,在货币超发、汇率体系变动异常(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 急速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也将呈现分化态势,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也将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体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收益,远不如更为灵活的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获,如对冲基金。实际上,资本金比例极少的银行业,长远发展之路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得风险系数低的收益,而维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等诸多因素。

在“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收益”这一链条外,目前还没有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较好系统性解释。最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经历暴跌;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波动强烈,而作为重要价格体现的股市则暴涨暴跌,当前仍停留低位。综合来看,目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为复杂,资金、增长、信心与价格的关系更不明朗,因而不会出现新的银行业增长“风口”,更何况国内普遍态势是“资产荒”。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几无影响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都与资产价格变动紧密相关,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和市场努力找寻之所在。在诸多影响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中,科技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有效逻辑,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相关案例。实际上,科技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实现的便利性,而非创造或过多增加资产价值及价格。当然,技术进步增加“无形资产”是另一问题,如在会计层面;而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资产”价值也无太多影响,大浪淘沙后依然更多体现为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

区块链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术层面的稳定性已经通过运行近七年的比特币得到体现。作为理念先进的技术,区块链的深入、完善及转化落地,必然对未来科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效应,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进而对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革,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将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微观银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可观的正面效应,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升资产交易质量等。对于前者,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已产生并运行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可应用于未来虚拟货币研发的技术成熟性之证据,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以替代现有实物货币。同时,借助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例如对特定资金划拨的编码将使资金只能被投向规定主体。对于后者,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例如,第一,点对点交易,类似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以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第二,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特征使其能被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资料及交易记录;第三,验证并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与转移;第四,自动智能管理,如自动检测下一交易节点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若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交易会被自动处理,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最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本质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区块链被认为将“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两个层面中,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依然遥远,金融中介进而金融监管去中心化不仅目前进展不畅,甚至金融监管中心化加强的趋势“若隐若现”,如国内市场所揣测的“一行三会”将改革且方向是合并,则我国的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动形势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可能削弱监管的区块链在宏观经济金融的运用都实为谨慎。微观操作层面,在诸多设想场景中,银行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对资产、资金转移和交割的传统式审查及监控,更何况交易运行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银行业系统还十分遥远。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虽然创造了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创造”实验,但新型货币长期内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中,对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考验,现在还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从微观主体角度,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银行业也只将区块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而研究,并不传输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资产仍要在线下结算。综上,区块链从属性和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都几乎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理论上科技与金融“高大上”主体的结合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国内理论与实务届一直致力推进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推进了多年,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如政府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杂志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落脚点是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因而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在“互联网+”出来后,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并成为热点,大量机构声称自身具备“互利网金融”属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努力拓展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场认为在此领域的进展缓慢,不符合“互利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精神。从“科技金融”到“互联网+”的演进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随后出现并炙手可热,被称之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体现出市场对金融与科技已然紧密结合的某种肯定性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互联网圈最为风靡的概念,被认为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其的描述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来看,金融科技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且落脚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科技被认为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各方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互联网金融”及归属于其的P2P都可被划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区块链正是金融科技话题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在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应用上,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型与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5月,国内分别成立了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合作开展区块链在金融中可能的应用研究,但距离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为时尚早。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火热开始,都带有市场对科技与金融实质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许,就像科技与制造业的实质融合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一样,但效果不达预期。从金融本质属性来看,是资金融通以便利交易达成与价值实现,而金融创造的价值广义上永远无法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的主体不同,但并不能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融合,如果前提是定义“实质融合”的核心是创造全新、持续和不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而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缺乏依据且言之过早,区块链同样不会带来银行业营运模式的彻底性变革。

仍要保持对区块链“憧憬”

在科技与金融寻找实质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属性,其“颠覆”意义的社会属性拓展,还需要在社会认知层面和自我技术层面的不断调整和突破后,要在理念与实践皆切实达到被很多观点期许的那种“革命性”转变基础上。抛开“数字货币”等依然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现实运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项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银行业目前运营中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如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下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为便利和准确,银行间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并显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规则的交易可以做到实时交易,高效率带来的将是交易收益的增长。作为对科技最为敏感的行业,银行业研究和试验区块链技术也是自然,更何况区块链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但也如上文所述,银行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如风控理念与成熟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稳定性,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投入布局的结果,虽然银行业应对市场变化作出应对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最近几年迅速布局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区块链合作研究,但其运行体系及逻辑并未有重大乃至根本性改变,银行业传统业务内核依然稳固。如果区块链仅是从“技术属性”角度为银行业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而不是从“颠覆货币金融体系”的宏大愿景出发,则区块链将不会带来银行运行模式的变革及收益模式或商业模式的重大革新,但却有助于获取效率收益。或许,作为一项互联网协议,区块链目前首要的任务也正是从技术角度提升银行现有业务模式的效率与安全系数,而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商业模式”也更多是由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作为主体,由其承担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的“技术升级外包”工作。当然,效率和安全层面的优化也会为银行带来收益,只不过相较银行从“资金融通”的核心商业模式中获得的收益,区块链目前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收益。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2篇

关键字: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概述

2005年5月,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提出私人银行概念,“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2006年,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友邦、花旗、汇丰等国际知名银行纷纷在中国设立私人银行,并为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借鉴。2007年3月,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作为我国第一家私人银行在北京开业,自此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国内商业银行银行陆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1.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潜力巨大。据《2013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超过70万人,相比于2010年增加20万人,年复合增长率18%。同时,高净值人群共持有22万亿人民币的可投资资产,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为3100万人民币。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拓展,高净值人群对于私人银行的认知不断加深,越来越倾向于寻求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甚至是财富传承。

2.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根据wind资讯数据整理,在客户数量方面,中国银行2013年末达到6万客户,较之2012年末客户数量增长50%。农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截止2013年末私人银行客户数也分别达到45000户、31300户、25496户,相比于上年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管理资产规模方面,如下图所示。除中信银行2011年未公布数据,其余四家商业银行过去三年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均获得稳定增长。其中,招商银行2013年数据增长约32%,超越中国银行5700亿元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达到5714亿元。其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截止2013年末也分别达到5413亿元、5050亿元及1613.05亿元。

数据来源:wind资讯整理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较少,综合投融资理念尚未完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能够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的产品通常集中在银行内部产品以及的第三方机构产品。以“产品为导向”的投资理念,大大局限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来源,不能够为客户提供跨行业、跨机构、综合全面的投资理财方案。而且大多数商业银行业务的产品也存在同质化、简单化的现象,多以理财产品、信托、基金、保险等产品,投资渠道较少。

2.业务经营模式简单。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仅作为总行一级部门或准一级部门设立。一方面要承担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方案、政策及流程,同时还要承担总行下达的各项经营指标。这种双重职能定位类似于分行,不能充分体现私人银行业务的专职性。

3.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我国一直存在的分业经营体制,使得从业人员知晓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对整体金融领域的诸多专业知识,面对高净值客户的综合理财需求,不能够提供全面的、完善的理财方案。

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分析

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投资理念,开发创新型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私人银行所面对的客户有更为多元化的投资理财需求,因而“以客户为中心”的投资理念尤为重要。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高效实现客户的理财需求,同时也能够增加客户忠诚度和客户粘性。

2.借鉴国外私人银行发展模式,提升经营水平。国外私人银行多采用单独核算的事业部,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并由各地分中心拓展市场以及营销客户。这些模式充分体现私人银行产品个性化、服务专业化、经营独立化的特点,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提供良好的范例。

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人才主要是两个领域,首先是业务精英,其次是高学历人才。业务精英具有充分的经验,在与客户的接触中能够游刃有余,但由于缺乏过硬的理论知识,应对高净值客户的需求有所不足。而对于年轻的高学历人才,因为缺乏经验,给销售、客户维护、客户管理造成困难。一方面应按照两种人才的不同特点进行再教育,系统、完善地给予相关业务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强化绩效考核机制,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招商银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M].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R].2013.

[2]刘永新.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视角,2011,12.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

银行数字化经营的概念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创新;网络金融

一、引言

网络金融(e-finance)是网络技术与金融的相互结合。从狭义上理解,网络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主机为基础,以因特网或者通信网络为媒介,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理解,网络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等外部环境。

网络金融模式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竞争规则、秩序和结构,使得广大机构和个人客户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有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是金融服务供应商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服务,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是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原有的流程、运作方法、运作模式的创新。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信息化与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也是一个虚拟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资产的价格是资产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业的信息特性,而且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营地点虚拟化。金融机构只有虚拟化的地址即网址及其所代表的虚拟化空间。二是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大多是电子货币、数字货币和网络服务,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三是经营过程虚拟化。网络金融业务的全过程全部采用电子数据化的运作方式,由银行账户管理系统、电子货币、信用卡系统和网上服务系统等组成的数字网络处理所有的业务。

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也大大提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运营成本来看,虚拟化的网络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由于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降低,因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

(二)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在金融网络化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系统管理客户所有财务金融信息的需求,客户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资金资产管理和保险管理等有融合统一管理的趋势。其次,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和传递大规模信息,从而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量体裁衣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同质化现象日益明显。第三,网络技术降低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成本,金融市场透明度和非中介化程度提高,这都使得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路径

(一)技术层面

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技术手段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首要手段。技术创新加快了金融创新的进程,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银行竞争的规则、秩序和结构。

1. 网络技术。网络化的技术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先进的业务处理方式,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同时以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并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用户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设施,获取金融服务比传统的形式更加便捷。